文化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景观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景观设计案例

篇1

城市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提出的一个概念,并被正式列入到世界遗产当中。城市景观主要的侧重点是: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改造和再现。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无论是内在的精神文化还是外在的街道建筑,也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在我国拥有深远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的文化遗迹却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城市设计的最大阻碍,因此,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城市的改建成为了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课题当中的城市建造和改建主要问题。这自然也是历史古都西安所在面临的问题,这座独具特色的自身发展历史,城市的设计是主要部分,但是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将如何在城市设计当中维护历史文化遗迹,又如何在文化历史遗迹当中发展城市设计等问题作为主要探究对象。

2对西安历史文化景观和遗迹的探究

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与另一个城市的独有的特色文明,其一般包括:艺术作品,风俗传统,学术思想,工艺技术,文学著作等人类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是一个城市对于文明的记忆,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的表现,是城市景观以建筑的形式对历史的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中许多的历史文化已经慢慢消逝了,许多历史遗迹需要修复还原,例如:西安的城墙是我国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墙,在明代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经过西安改造和开发,成为了西安城市官的代表性建筑,还有小雁塔,寒窑遗址公园,大明宫等一些经过原地遗迹修建的休闲娱乐场所和主题公园都成为了西安城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可以看出在西安的城市设计和改造中,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被保护,只有通过修复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运用现代的景观建筑观念来设计,以景观讲述历史表示场景,才能够让前来参观的人对城市的文化传承有很深入的了解,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3西安历史文化背景及现状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风貌的形象,是一个城市提搞精神品质的最佳辅助,西安是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遗迹颇多的城市,身为十三朝古都,历经周、秦、汉、唐两千年岁月历史的冲刷和演变,依然能够看见留存的建筑风格和风俗文化。因此在西安城市景观的设计上,要以其特有丰富历史文化、自然天赋、大气的人文精神以及目前城市基本情况和客观的发展规律为前基础,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众环境,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创造、保护、展示的基础上将西安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在国际旅游特色与历史特色的大文化背景下,西安定制了统一计划改建设计,即在发展现代建的筑理念当中坚守文化传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修复古城墙,改建护城河,将汉唐格调的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构建,在地面上改造鼓楼广场,将商业空间置于负层,这是西安风貌设计的基础定位与重点保护。并在其遗迹保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改造南大街商业街,西大街商业街,保护和开发大雁塔曲江桥的旅游区等工程,将修复和改造设计贯穿于整个西安城市,设计出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建筑,例如对汉城湖,大雁塔南北广场,大唐芙蓉圆,唐城墙遗址公园的开发设计,充分展现了秦汉古韵的城市文化景观,收到社会的一致赞赏。

4探究历史文化遗迹在当今城市景观运用

因受现今环境的不佳以及城市的快速变化与改建等影响,人们开始着重保护自身生活的城市,面对城市中历史遗迹的修复和改建。不管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文化传承的问题都是设计者多多考虑的方向,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简单历史修复与保护,而是一个城市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层面,是城市风貌、物质空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城市内在特色的物质表现,在时代的不断更替当中,西安城市景观一直在努力探索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的问题,例如西大街城隍庙改造项目,具有六百多年沧桑的城隍庙,一直都是道教的胜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代历史的迁移,逐渐被各种商店百货占据,于是在2003年3月份,西安市政府出巨资把庙中的商业区迁移出去,将庙回归历史,交由道教协会。跟随对西大街改造工程将城隍庙做了全方位位的重修规划,修复了城隍庙当年的英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设计的元素在总体上是按照改造、恢复的新颖思路来实行,将道家文化元素和古建筑的抖拱结构作为主要表现文化景区,西大街的大牌坊与山门便是新景观表现。截止日前,其项目工程已经竣工,西大街标志性建筑除了改造设计的大牌楼和山门作为“点“单体之外,还恢复了周边历史环境基调,从风格色彩、街坊形式以及高度体量等方面和钟鼓楼的广场相互呼应,完成了城市景观对历史遗迹维护的要求,成为了西安古城一道靓丽的景点。除了西大街城隍庙改造外,在西安还有天郎大兴综合设计的项目。此项目以公寓、商业、住宅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开发,继承了汉文化的精华,将文化建筑的风格作为城市区域建造开发的助推器,其设计旨在建立休闲娱乐、商业居住等特色主题,在园林的山、水、屋、树等元素中巧妙将汉代元素融入其中,深刻体现了设计师对历史文化的探究。

总而言之,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与改造是城市景观设计主题的主线,通过继承设计将历史文化景观激活,体现出城市深沉而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有因时代变迁而发展的城市景观,要学会将二者灵巧运用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就像西安一样设计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用城市景观表达历史文化遗迹,让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景观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作者:张继红 单位: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詹秦川,王婕弘.大尺度空间下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体验性探究[J].艺术评论,2016,14(9):172~174.

篇2

关键词: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文题的源起

城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聚居地。它既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容器,也是人们交流思想、体验和传播文化精神的载体。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前世今生,即由来已久的历史沿革和今天的物质形态、精神面貌及未来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

过去的历史人文、地域文化是城市体内的遗传基因,现代的城市景观是外在的形态风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它可持续前行的驱动力。尊重自然、关注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脉,使我们的城市景观少一些雷同和均质,多一些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结合城市现代化发展方向,增强城市景观文化的可识别性,构建现代文化景观的精气神,这是基于对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于是,本文针对当前城市文化景观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上述理念,对其进行梳理和解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设计方法。

二、城市文化景观的理论概念

1、文化景观的概念发展史

文化景观是景观整体含义中的一个支系, 早期被人们称为历史景观,与

人为景观或人文景观具有词义等同性。1906 年北美地理学家卡尔・苏尔提出将人类创造的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1925年,在他的经典著作《景观形态学》中,他定义景观为一个物质和文化形式的混合体,并指出在景观中,“文化是原动力,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1]。苏尔阐释出了文化景观的定义,并开始了文化景观起源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从分析自然景观开始,接着研究居住于某个地域的文化群体,随后,苏尔创立了著名的文化景观学派,“文化景观”一词开始在地理学中被广泛使用。1927 年,在《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苏尔又给出文化景观一个简单的定义, 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苏尔指出文化景观概念的核心在于强调景观的文化属性。随后越来越多国家的学者们都对文化景观的概念做出了定义。

2、文化景观的概念和类型

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著名文化地理专家王恩涌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 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2]。综上所述,文化景观是指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出某一文化体系的文化特征和某一地区的地理特征。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景观的定义修改如下:

1) 有意设计的景观:被人类有目的设计和创造的景观,包括由于艺术审美原因建造的花园、公用场地景观,其通常结合宗教或纪念意义的建筑和景观群。

2) 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这样的景观反映了其形式上和组成特征的进化过程。

3) 关联性文化景观:结合了自然因素,反映了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的景观,它可能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存在。[3]

这三条定义也同时将文化景观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园林和公园等设施,经常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有联系;

二是有机进化的景观,包括残遗物(或化石)景观和持续性景观。

三是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我国城市文化景观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致使一些超级城市的扩张呈指数级增长,而另一些中小城市则正在日益萎缩,处于经济转型期或候鸟模式的转变下,不管是哪一种缩张变动,其城市的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彻底的分解和重组。历史文化区域的分解也导致了城市传统社区的弱化。片段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孤岛式的文化遗产圈存破坏了城市的历史肌理和文化景观的整体性。

与中国经济崛起,城市现代化进程所取得巨大成绩相比,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城市景观缺乏整体规划,商业化建设割裂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及人地关系。有些城市打着 “文化城市”的旗号,不惜大拆大建,以毁坏本土自然人文风貌的代价,去营造换取异国情调、另类体验:假古董、假建筑、假风俗……建造了一个个异域文化主题旅游景点,盲目追究旅游经济效益,完全不顾地方城市文化特色,使得城市景观缺少自己本该有的地域文化性格,造成了历史文脉的断裂;

第二、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浮于表面,没有深层挖掘历史文化。目前出现了两种设计倾向:一种是过分追求景观的现代形式,忽略了对文化主题的探求;另一种是表现形式过于陈旧,不足以适应现代城市的设计形式需要。前一种情况由于忽视了对城市地域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设计缺少文化,游客缺乏乐而忘返的文化情境体验;后一种情况,景观元素表达单一、呆板,形成文化概念的被迫填给,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视觉疲劳。

第三、没有充分发扬民俗风情 。部分地区在城市景观建设中,不仅没有充分发扬当地传统民风,甚至将其看成落后的标志,加以排斥,这是对当地住民的不尊重,也是对地域文化缺乏理解的表现。在实际案例中往往出现面积很大的广场设计,却总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

第四、没有认真选取当地材料,未能利用好地方植物群落 。在一些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并没有掌握好当地建筑材料及植物品种的详尽信息,不善用地方的物质资源载体,造成了对当地资源的浪费,破坏了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和谐。

四、城市文化景观的设计思路和应对策略

基于对以上分析,笔者对我国城市文化景观设计进行了如下应对思考。

其一、整体规划设计城市文化景观,加强地域文化保护,注重传统民俗风情的继承和弘扬。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出发,规划城市地块及组团的建设,在满足现代人生活要求的同时,将设计保护付诸行动,使城市历史文化的印记更加清晰深刻,使现代景观设计更富文化底蕴和魅力。

其二、选取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灵魂的景观设计主题。文化主题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城市景观的性格表达。设计师此时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深入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善于捕捉提炼地方特色文化符号,这样才能推陈出新,设计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景观。

其三、主题表达和谐、统一,忌繁复、杂糅。常见某些城市景观为了强调文化元素表达,将多个主题填入一个空间中表达,致使观赏者摸不清文化主线,从而阻碍了对文化的探寻与领悟。因而,景观文化主题的表达不能盲目求多,应该越专一、越深入越好。

其四、文化景观的主题表达形式需多变新颖。如果风格形式过于陈旧,仅仅是设计手法或景观元素的堆砌,那么其表达的文化也是缺少生机与灵动的,最终无法形成感人的景观。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表达历史文化主题,更能引导游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品味景观中的文化元素。

最后,文化景观应该注意空间氛围的营造,忌陈列说教式表达。景观空间中存在着无形的气场。通过文化空间营造,让人们在有形的空间里感受到无形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这样便能将文化从硬质雕塑小品中释放出来,让景观元素间相互对话,真正将人地关系打通,地脉历史串连,富于景观以文化的精神和灵魂。

五、回顾与展望

综上所述,文化景观是体现城市灵魂的名片,它展现着城市亘古的文化底蕴和现世的精神风采。文化景观也是城市的形态剪影,通过精简的城市轮廓,表达出城市的品位和理念。在社会民众中,文化景观是追忆、展示和传承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城市文化景观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魅力,创造有活力和灵性的城市文化空间。在行文末尾,祝愿我国的城市文化景观有着更美好的未来,生生不息、繁衍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伟 景观是人类文化的投影.城市・环境・设计,2012(59):168-169.

[2] 金其铭等 人文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汤茂林等 文化景观的历史和发展趋向。人文地理,1998(2)。

篇3

关键词:观光农业;新农村;景观设计;应用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农村改革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丰厚的农村旅游资源[1]。由此,将观光农业作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积极探索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新景观设计的应用情况,为建设魅力乡镇提供参考。文章通过徐州市开展魅力乡镇过程中,发展观光农业的案例展开研究,分析观光农业的发展价值、前景,并提出相应建议策略。

1工程案例

倪园村镇位于徐州吕梁山风景区中部,距吕梁山管委会和吕梁湖约5km,区域内交通便利。该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主要产物为藕、葡萄、梨、苹果、油菜等。当观光农业及景观提升后,给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及收入带来了很大的改善。如今,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该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相继推出农业创新发展机制,倡导农民发展观光农业。因此,以观赏“油菜花”及生产莲藕为基础的“荷花节”便成为了重要活动。时值油菜花及荷花盛开时节,大面积花海,构成了一幅乡村美丽图画。通过当地主产作物构建观光农业,使当地农民不仅可以收获农产品的同时,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2农村景观设计思路介绍

2.1注重因地制宜

新农村建设,主要以整治村庄为主要对象和内容,而且均要量力而行,使乡村更加美丽。农村生态治理又区别于城市,其治理规模、造价、用途及外观等均存在着差异[2]。

2.2突出民俗文化景观特点

开发农村景观建设,必须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美观适用、经济适度作为农村景观表现的尺度。改进传统的农村景观设计方法时,必须综合考虑景观形态、色彩、质感、环保及光影等应用前途。必须注重传统与现代创新环境下的不可复制或者完全照搬,应根据当前农村特色,实现景观效果的适应和相宜。

2.3强调原生态景观与材料设计效果相结合

从观光农业园的功能、环境质量、游人活动、庇荫等要求出发的同时,应注意植物布局的艺术性,以此激发游人的兴趣。农村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低碳减排。设计中应体现出节能和绿色理念,积极打造农村观光景观特色。

3新农村景观设计在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及效果

3.1发挥农业特色,推动经济发展

新农村景观设计中,要通过“油菜花节”及“荷花节”,实现农村景观的应用。通过组织种植大面积的荷花和油菜,并遵循农村的总体规划,进一步保护好原生态林区,发展观赏林区,推动生产林区,从而形成各区的景观特色。要将乡村置身于荷花和油菜花的海洋之中,实现农村的景观设计。通过这两“花节”让外界所认识,并为其它农业产品找到销路。因此,新农村景观设计,能够使农村观光业发展效果更佳。

3.2发挥农村原生态优势,打造纯净的乡村环境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农村的固有原生态资源进行设计。要根据当地农业种植情况,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体现出新农村景观设计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农村景物与自然生态景观的相互融合。从乡村环境建设看,通过新农村景观设计,能够有效打造出美丽的乡村风貌,给予农村生态环境以极大的保护。

4结语

当前,农村建设是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打造魅力城镇,让农村变得更加美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观光农业发展中,实现农村新景观设计,将成为勾勒美丽农村的重要一笔。文章以徐州市打造魅力乡镇为案例,分析了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及在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效果,为后续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张旭 单位:徐州市源景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晓冬.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初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50~54

篇4

【关键词】乡镇;文化广场;景观;历史文化

广场设计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们规划完成的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彩调文化广场”则是宣扬乡土文化,以满足市民文化娱乐为目的,具有综合的文化广场。

1 项目概况

规划文化广场位于永福县罗锦镇苏罗公路与永良公路交汇的东北侧,东部是金钟山风景旅游区,基地东西189 m,南北139 m,占地面积26056M2,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罗锦镇政府决定把新区这块绿地交给市民,进行广场建设,以提高城市品位,方便群众生活。

2 广场定位

2.1 文化定位

罗锦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乡镇,文化底蕴丰厚,教育、文化在群众中有良好的基础,素有“彩调之乡”的美誉。规划设计文化广场时,充分尊重镇周围环境的历史文化,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彩调文化环境下,市民娱乐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广场环境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表现:文脉、传统、历史、民俗、乡土、诗意等。

2.2 功能定位

广场主导功能是由城市的客观实际需要决定的,由于原来这里是一个林地,有一定数量长势良好的乔、灌木。据调查大量的市民还是希望广场建成以后,有他们活动和娱乐的地方。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旅游镇,苏罗公路的东面就是金钟山风景区,中心广场又是一个向外地游客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将广场的功能定位为以彩调文化为主调,服务居民和游人,集休闲健身、文化娱乐、展示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广场。

3 设计理念

3.1 文化景观理念

本着“景观可以复制,但历史文化不可以复制”这一设计理念,城市景观在营造过程中着力突出自有的景观特色,具体到本方案就要求进行景观自然特色追求、本土文化特色追求、地域人文特色追求。

罗锦镇的地域文化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彩调文化――2005年,彩调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己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二是雨伞――广西有名的地方工艺品;三福寿――罗锦镇是长寿镇,当地的福寿文化气氛浓厚,罗锦镇的建筑立面改造也是加入福寿文化元素进行的。

针对上面文化景观设计手法,设计从三方面入手:一、彩调以三件宝(扇子、彩带、方巾)扇子――扇形广场为罗锦镇彩调文化节活动提供舞台,同时为日常镇政府及市民文化提供场所。彩带――以彩色绿篱为丝带,把广场内的步行景观系统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方巾――钟塔作为彩调广场的建筑背景,同时在广场空间上很好地控制住广场的尺度。二、雨伞――设计以雨伞为原型的小亭子,为市民提供遮风避雨的同时很好宣扬了镇的乡土文。三、福寿文化――在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景墙上,刻画粘贴福寿的文化图案。(图一)

3.2 景观功能多样性理念

在广场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人们对广场的功能需求,必要的户外场地的设置,以满足人们观赏、休憩、交流、集会、散步、晨练、运动等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广场各类景观建筑小品的设置,诸如休闲茶室、花艺馆、演艺酒吧以及各类休憩亭、坐凳的设置,都是为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参与休闲、游戏等活动的需求;同时构成广场景观的体系(图二)。

3.3 景观空间多样性理念

多元化的空间设计是本广场设计过程中所遵守的又一重要原则,人们进行多样的活动,需要不同类型的空间,沐浴阳光,需要开阔的草坪空间,集会观演需要开阔的场地空间,塑造人文景观,体现地域的文化特征,需要地形和特色植物空间以及以某种标志物统领的空间。

同样,在广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还特别考虑了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的设置,流动的水空间、动态的地形空间的设置为人们提供了演艺、晨练、散步、赏景、小聚聊天、遛鸟等场所。静态空间诸如大草坪、景观林的设置为人们提供了聚集休息、交谈、静坐、观赏等活动的场所。

空间多元的原则还表现在大、小空间的对比设置上,现代城市广场的建设应以人为本,单一空间、不考虑人使用的广场是不可取的,因此针对不同活动和观赏的要求,灵活进行大小空间的设置,强化广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图三)。

3.4 生态优先理念

随着人们对于绿地的功能已众所周知,对于生态的理解也有进一步深入,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设计采用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原则,尽可能多的布置多物种的植物群落,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及美化环境的目的,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广场大的水面的设置,水系统的整体优化布置,自然草坪、坡地、景观林以及树阵广场的设置都是生态优先原则的体现。

3.5 以人为本理念

城市广场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提倡人与城市、与景观、自然的和谐共生,广场在景观设计和设施设计的各个层面应该把人的需求作为一个主要因素来考虑。

(1)提供阴凉:结合地面铺装和座凳,设计树阵。

(2)座凳与台阶:在广场和草地边沿、水际、林下设置大量的条石座凳,让爱好休闲的当地人有足够的休憩机会。台阶和种植池也是量好的座凳。

(3)提供“望”与“庇护”的机会:理论和实验观测都表明,人在公共场所中普遍存在“窥视”的偏好。看和被看是广场上最生动的游戏,林荫中和隐蔽处、广场和草地边缘,都是最佳的“窥视”场所,因而是设置座椅、提供休憩的合适场所。而在明处或广场中央则设计活跃的景观元素,如喷泉和水体,吸引人的参与,使其无意间成为被看的对象和“演员”。

(4)避免光滑的地面:所有铺装地面均用火烧板或凿毛石材。

(5)普适性设计:广场的设计考虑各种人的使用方便,如年轻人、儿童、老人、残疾人等。

4 结语

“环境往往是‘彼’与‘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纯粹的统一”[3]。小城镇的广场设计应将整个城镇的因素整体考虑,注重生态作用、绿化作用,才能创造富有生机的广场,提高广场的利用率。同时广场应以实用价值为主要设计目的,注重完整的活动场所的形成。广场的设计还应注意塑造地域景观特色、时代特征、城镇特色,延续地方历史文脉,罗锦镇文化广场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较好地实现了功能、景观、生态、人文四者的和谐统一,必将成为安镇镇居民最喜爱的观赏游览集会休憩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金莉,赵之枫・当代小城镇街道和广场设计理念[J]・小城镇建设, 2005, (5): 56-58

[2]陈瑜,莫计合・顺德市德胜广场园林绿化设计[J]・广东林业科技, 2002, (1): 50-53

[3]G・卡伦著,刘杰,周湘津译・城市景观艺术(英)[M]・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2・8・(责任编辑:肖忠文)

篇5

关键词:工业遗产;都市景观;功能;价值

都市工业遗产景观是城市中工业场地,遗址和遗产构成的工业景观或产业用地景观。城市文明中遗留了优秀而丰富的工业遗产,应该在发展进程中注重对工业遗产景观的保护与恢复,使旧工厂、旧仓库从历史的萧条走向新的繁荣。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保护工业遗产景观,通过改造与利用工业遗产使其不但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而且增强了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与理解。

在通过制定保护规划、推动产业转型与重塑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如德国杜伊斯堡与美国纽约苏荷区,在景观有机更新理念的指导下由传统工业集中区演化成为全球闻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持续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旅游价值。再如引导世界工业革命的英国,其铁桥谷工业旧址区域形成一个由7个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组成,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工业景观遗址区,每年吸引了超过30万的参观者光顾。正如欧洲百年前所经历工业革命的繁荣,在尊重历史的理念中又迎来了工业遗产的二次文明,创造了具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的都市新景观。

1.尊重景观发展过程的可持续性

城市景观建设应该是尊重城市遗产,尊重城市历史与尊重景观演化的发展过程。工业遗产地的景观演化过程是城市自然更新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对都市工业遗产景观的介入应该是恢复其发展过程,恢复其功能属性的介入过程。 作为人类所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和广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我们已认识到工业遗产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工业遗产视作珍贵的文化传承,是培植社会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承载体,是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都市工业遗产景观应坚持在“还原”概念下重现工业场地的城市记忆,其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重塑人与工业遗产间的关系。因为城市中的工业遗产景观承载了城市历史性的物质载体与人的精神回忆。如我国上海的现代创意产业主要集聚于具有工业遗产属性的老工厂、旧仓库内,这一发展模式具有尊重城市景观发展演化的特征性。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能将工业遗产景观与现代新兴产业融合。设计中在保留原来的框架结构、砖石墙体的基础上以现代艺术的设计手法将建筑设备、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在、传统与现代融入其中,为工业遗产景观的发展提供了具有保护性的外在环境。传统工业产业结构亦在现代设计的引导中转向创意产业发展,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工业遗产找到了延续文脉的承载。这一发展过程是在城市工业文明转向信息文明的交替中珍藏历史的物质遗存,是尊重历史景观的可持续演化。

2.景观引导产业功能的有机更新

工业遗产景观的存在为其功能从第一代传统工业集聚区转型为第二代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变革创造了可能。都市工业遗产在保护、利用和再生模式的转换中通过满足现代城市的产业发展需求实现功能的演化。如上海建于1912年,位于苏州河畔的“Creekart―苏河现代艺术馆”,作为上海民族资本家工业建筑遗产,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沉静后在2000年转换为新的艺术创作功能的新产业聚集区,实现了功能在景观更新过程中的有机转换。

工业遗产是场地、景观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由物质形态与文化内涵共同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性的城市有机体。工业遗产景观的改造应尊重有机体的功能性,利用有机体的内在发展条件实现景观在功能基础上的转变。单纯从景观出发的设计是景观形式主义,不尊重场地、功能的景观改造将阻碍工业遗产作为要素发挥其潜在能力的作用性。

3.构建新都市文化景观的物质载体

对工业遗产景观的更新与建设应审视城市文明的发展,尊重文化、尊重文脉是任何城市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文明应归功于城市在建设实践过程中探索的、合规律的规划思想及在此理念下对这一普遍性价值的认同。工业遗产依附于工业遗址景观而具有可触摸的文化特征。从对工业遗产的定义中我们看到除包含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外还包含了该场地内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表现。由此可见,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从工业厂房到工业机械、从具有工业文明特征的公共游憩空间到充满文化符号性的建筑构件,从工业生产行为到工业文明传播,工业遗产的文化性藏于具象的景观与抽象的景观文明中。所以文化与历史是工业遗产景观的内核。一个城市景观的发展应该有明确的文化传承目标。保护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就是保护城市中工业景观的灵魂,因为有历史的城市才会在历史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历史文化的延续能力将是判断一个城市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中保留了一批较丰富的近代工业遗址,且相当一部分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后期,这些工业遗产景观的改造设计必须以在尊重旧文脉,建设新都市文化性景观的辨证关系中完成,通过从景观文化的角度切入,提出保护和开发工业文化景观遗产、实现充满可持续力的文化传承、构建城市新文明的规划方案,以此建设具有都市文化特征、彰显都市工业文明的城市景观。有机更新法则是目前工业遗产景观设计采用的主要设计理念,这一理念是在对工业遗产景观的改造中运用传承历史的、延续文化的、尊重自然的、保护生态的综合理念与设计方法进行的有机更新,这一理念追求在景观中现实自然与景观和谐的融合,现实景观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延续遗址的文脉,保护遗址的特色。如苏州运河遗址景观在规划中通过对遗址场地现状的研究,提取遗址中具有大量体现运河工业文化的景观元素,如较有代表性的工业仓储景观及部分重要的近代工业遗存,对其进行改造利用以实现其景观文明的延续。对工业遗址景观文化元素的尊重,通过渗人“文化”的概念使工业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在创造文化价值中实现景观价值,在景观形式转换中充分展示工业文明,发展基于工业遗址场地的城市新文化。3. 可参与性的工业遗产景观旅游发展价值

随着都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城市中工业遗产公园的建设逐渐热兴,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蕴涵了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无疑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工业遗产文脉具有可感知性、可理解性与可参与性的三重体验效应。工业遗产旅游核心的内涵是游客在工业遗产景观中对工业场地的感受与对工业文明的感知。因此,在工业遗产景观规划中,应该强化感知与参与的设计观念,在规划中将体验过程渗入景观设计中,通过在行为中感知文化的策略为人群营造独特而有意义的工业旅游经历,使其在游览过程中获得感官参与性的文化认知。

发展可参与型的工业遗产旅游景观应当遵循 “还原”的开发原则,还原工业遗址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包含对遗址、遗迹的恢复又包含对历史文脉等无形工业文化遗产的恢复,最大限度地展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在尊重工业历史的前提下,以参与互动为主题,设计情景交融的体验式旅游景观,多元化感受工业的发展文明。国内在感知性与参与性工业遗产设计中最成功的范例是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工业遗址设计,在该场所内啤酒生产车间的建筑、生产设备的设置与工作场景布置的设计以尊重历史原貌为原则,在体验过程中让游客感知啤酒生产过程的工业文明。

研究城市工业遗产景观在提升城市旅游经济中的应用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寻找设计在经济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景观设计在提升旅游经济中的应用、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运用景观进一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通过设计的手法将自然人文等特色元素融入到景区的每一个消费点,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大程度地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这一研究同时对景观设计的方法论研究也有积极作用。

4. 总结

都市工业遗产景观是一个相对独立、以个体景观结构为基础依托的景观构成,由于工业遗产范围的广泛性与传统工业门类的多样性,就工业遗产景观自身体系而言有其内在复杂性与差异性,但作为具有上述功能特征与价值体现的都市景观元素,城市工业遗产景观本身的地块镶嵌格局在城市中形成了由一系列大小形态各异的景观斑块并构成相应的景观廊道,为其多重功能的发挥与多元价值的展现提供了可能。以现代都市景观与产业结构为基础、以历史文脉传承为底蕴,以多重价值为主要功能,城市中的工业遗产景观以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态随城市发展而繁荣,随城市繁荣而发展。

参考文献:

[1]宏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杨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彼得茨.废弃场地的质变[J]. 孙晓春译,风景园林,2005:29~36.

[5]苏龙,金云峰.现代景观形态原型及案例解析[J].规划师,2005(2)99~104.

[6]钱静.技术美学的嬗变与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J].规划师2003(12):36~39.

[7]后工业景观内涵的比较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6~100.

[8]侯凤武,张立昆.国内工业遗产更新改造概念再析[J].工业建筑,2010(6): 52~55.

[9]卢永毅.历史保护与原真性的困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4~29.

[10]迪特.哈森普鲁格.德国在后工业时代的区域转型―IBA埃姆瑟公园和区域规划的新范式[J]. 刘崇译,建筑学报,2005(12):6~8.

[11]邵龙,张伶伶,姜乃煊.工业遗产的文化重建――英国工业文化景观资源保护与再生的借鉴[J].华中建筑,2008(9):194~202.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景观;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51-05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校园文化景观是教育空间的组成部分,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理念和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期望[1]。21世纪的校园文化景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窗口,表征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与价值理想,具有比抽象的书本更有助于师生凝聚新经验、激发新情感、催化新认知、滋育新观念、诱发创新力的强大功能[2]。我校是一所名闻遐迩的百年老校,她秉承“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发扬“读书、明理、求进”的校风,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了一代代精英学子。我校在校园景观建设中注重与校本文化传统相结合,注重与教育主体和过程的互动,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了较为独特的表达特点,也使文化景观更好地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一、文化互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新理念

1.校园文化与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各种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促进师生的发展,根本途径是课程改革。文化育人,人蕴文化。人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校园文化必定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表达形式的校园景观也必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时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与师生进行着信息交流,引领着师生去体会学校文化的意蕴,赋予校园文化新的时代精神[3]。

2.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理论借鉴

著名艺术心理学家弗赖曼指出,应该把环境与空间文化看成一种塑造力[4]。校园文化景观是特殊的感性“文化场”,同样具有能量,即它会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熏陶和重塑师生的思想品行与生活方式。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人体验景观的重要特征在于,一是视觉经历,二是心灵感受,“人们是根据空间事件的构造而选择体认与行动模式的。”[5]这提示我们,景观设计需要深刻把握人的景观体验规律,以便借此拓展全新的价值时空,创建与呈现富有情感张力、审美诗意、认知启示的感性对象,从而引发人在审美发现中体会深邃的快乐,提升认知的层次与维度。

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往往积淀了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个体、集体甚至民族和人类的精神智慧,能促使师生在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师生的品格、情感和价值观。

3.我校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创新理解:文化互动

校园文化景观不能以展示性作为唯一功能,而应体现人文性、互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建设性、创造性的精神特征,其中互动性是从理解景观文化走向发展景观文化的核心环节。

有研究指出,不从人的主体角度而把文化传统当成外在于主体的自律要求,是一种非科学的方法。人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人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人与人群作为文化的主体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制约。这种制约不仅表现为特定人受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表现为特定的文化传统奠定了人的思维与行动的基础[6]。另一方面,人与人群对文化也具有选择与决定作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有一句名言:“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7]所以,文化必定是在与人和人群的互动中才得以传承与发展的。

因此,我们认为好的校园文化景观还应能够催生师生对学校传统文化的反思、扬弃、修正和创新,使校园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特征与风貌。另外,基于现代教育活动本身具有互动的特点,将校园文化景观建成有利于教育互动的场所也是我们学校景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校文化景观建设的理念是:把校园文化景观建成学校文化的窗口、教育教学的载体、文化发展的平台。我们试图让校园文化能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能与教育的主体和过程内容相融合,能与师生的生活、理想与未来发生相互的影响。这就是我校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创新理解:文化互动。

二、“求进”:文化互动理念的校本理解

1.“求进”文化的历史彰显了学校文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互动

无锡市第一中学具有一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学校文化的特征显而易见。“求进”,是无锡市第一中学的校本文化核心。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修身励志”、“自主协作”、“爱国爱校”、“全面发展”、“开放创新”等五个方面,而我校的文化景观也成为这种文化内涵最好的教科书。

回溯百年,在文化互动中谋求创新一直是我校发展的主旋律,学校文化的发展印迹无不显露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互动的节拍。我校早在晚清时期就率先创办职业学校,以创新的教育来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先进机械的引进以及工商型人才的培养在当时开创了地方先进工业的先河。二十年代规范化教育,我校从建立现代化教育管理入手,全面提升了我校的现代教育管理水平。三十年代无锡沦陷时期,我校多位校长拒绝与侵略者合作,既保持了一个中国教育人的尊严,又坚持独立办学,培养了一批既有爱国品质,又有出色才华的师生。四十年代抗战胜利后,我校全面实施优质教学,并成为无锡地区最好的公办学校。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我校成为省重点中学,在无锡地区首先实施教育改革试点,为无锡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探索开道,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后,我校不断推出教育改革新举措,一系列的创新使我校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全校办学成果等方面成为全省甚至全国教育的一个闪亮的标杆。九十年代我国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校以“科研兴校”为新的突破口,大胆改革、探索,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进入新世纪,我校的改革创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现在,学校大门口的校训碑上镌刻着“独立、协作、创造”和“读书、明理、求进”12个大字,这是我校百年校本文化传统的最好总结,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标志和追求目标。巍然屹立的学校大门上书写着我们的校名——“无锡市第一中学”,这就注定了我们应该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勇当“第一”。

因此,学校的“求进”文化成为了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2.“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学校传统文化与当代学校教育主体和新课程体系的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8]。教师和学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当代“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当代师生与学校传统文化的互动。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育人的蓝图,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课程文化的重建。课程文化是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形态。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正确地认识学校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加强以“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辩证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课程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当代“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传统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文化的互动。

三、多维互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校本实践

基于文化互动的理念,我们在学校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关注文化景观的意蕴能否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当代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课程文化和办学特色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当代师生的生活与情感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学校文化的成长趋势相互动等。在我校二期改扩建工程前期,我们在深入分析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基本策略,那就是我们的校园文化景观应该是一个物化的文化互动的平台。

在学校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我们又从四个角度率先尝试了文化互动平台的建设:(1)育人核心的德育平台;(2)教育无声的艺术平台;(3)丰富多元的课程平台;(4)人文互动的创新平台。

(一)育人核心,德育为先,让核心景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互动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从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支撑。它能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校训中体现出来。把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反映到学校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就是尝试将抽象的文化教诲转化为直观的文化象征,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以景观的形式更形象、更持久地影响人、感化人,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9]。我校在核心景观建设中努力呈现学校核心精神文化的内涵,使固化的景观与学校的精神追求相呼应。

无锡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11(清宣统三年)的百年名校。1954年,人民政府为我校重新购地兴建校园校舍。八角红楼是当时在苏联教育模式指导下兴建的典型的大型仿苏式教学楼。大楼整体红墙红瓦,楼体前方中央有一个突出的八角形尖顶塔楼。远观八角红楼,它像一本打开的书,中间的塔楼像一支八角形的铅笔插在打开的书脊中。红色代表了当时学校怀有科学救国的理念和传统。整幢大楼端庄沉厚,恢弘大气,激励了一代代一中人发奋读书、明理求进。“八角红楼”是现在一中校园里最早的建筑,在近60年的风雨中,她成了无锡一中历史的象征,是数代一中人校园情结的所在。

2009年开始的我校二期改扩建工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学校百年历史,在提取了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将八角红楼定位为核心景观建筑,并进行了重新修缮。突出了其楼形特征,象征“读书、明理、求进”的学风要求,突出其楼体的红色,喻意“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警示。

红色还为校园二期改扩建工程奠定了校园的基本色调,书笔相谐的造型是学校最朴实的功能写照。红楼内部被设计布置为校史展览室,丰富生动的教育历史故事使红楼进一步折射出学校百年的历史光韵,传递出一中人读书、明理、求进的精神追求。

筹备百年校庆之际,与八角红楼这一核心景观相呼应,我们建设了又一校园核心景观——校训墙。这是一幅大型浮雕作品,名为“百年辉煌”。作品画面以荀子《劝学》为背景,以我校创办人陶守恒先生和早年著名校友钱伟长、程及为师生代表形象;用无锡地方标志锡山、龙光塔、波澜起伏的大运河水写意学校的地理位置;用学校百年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典型建筑如“进贤亭”、“红楼”、“西校门”等象征学校的发展历史。鉴于学校最初在王羲之无锡的故宅办学的经历,浮雕题词:“从王羲之的故宅到无锡学宫,再到锡山东麓,百年的办学实践孕育了一中追求卓越的‘求进’精神,百年的薪火相传创造了一中追风赶月的百年辉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浮雕在醒目位置镌刻着两组校训:一是我校县中时代的校训——“服从、牺牲、创造、协作”;二是当代校训——“独立、协作、创造”。这幅浮雕表达了一中在百年教育历史中的坚守与创新。

(二)教育艺术,大爱无声,让故事景观与教育的艺术追求发生互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在心,教师才会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艺术,才会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故事往往以有情节、有细节、以情动人而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因而,我们尝试将学校历史中的教育故事演绎成故事景观,试图用一中人的故事感染教育一中人,使学校环境无声的教育也能像故事一样动人,也能为向“心与心的教育”靠近做好铺垫。

故事景观一:学校创始人陶达三先生像

这个景观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00年前,当陶守恒先生手捧万国博览会金奖载誉归国,他所见到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

初等工业学堂开学那天,偌大的校园里只有两名学生……,立校之初的16年中,这里走出了9届共计500位学子。在那个家国残破、混战不休的年代,陶先生所面对的艰难和困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陶先生送出的学子中,却留下了钱临照、程及、钱伟长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

故事景观二:知音

这是一组由绿地与雕塑共同组成的景观。雕塑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讲述了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发现、发掘、记录无锡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代表作《二泉映月》的一段佳话,很能激起师生对民间音乐瑰宝《二泉映月》来历的好奇。杨荫浏先生是我校著名的音乐教师,他与阿炳因热爱民族音乐而相知深厚,他们曾一起在一中校园里举办过民乐演奏会。“知音”意在纪念这位著名校友和教师,激励我校教师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崇尚高雅,积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味。

这样的故事景观在校园还有很多,已成系列。如为百年校庆而重新修建的“进贤亭”、校友回校总爱去坐坐的怀旧教室等,这使学校著名教育故事中的人和得栩栩如生。

(三)课程文化,丰富多元,让课程景观与学校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追求发生互动

素质教育是我校显著的办学特色。我校的育人目标是:素质的全面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构建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文理综融”、“个性舒张”的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我校办学的追求。

我校的课程景观大多分布在室内,有行政楼图书馆“文科片区”、钱伟长楼的“理科片区”、艺术楼和体育馆的“艺体片区”等。这些景观片区的设计采用了室内与走廊相结合的方式。室内景观注重景观与教学功能的整合,使景观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我们将钱伟长楼设计布置为理科文化为重的景观区,在这个区域中有与各学科相关的主题教室。主题教室的设计将学科中最精髓的思想、最经典的学科成果、最耐人寻味的科学案例设计其中,使学生一走进主题教室就好像走进了由课程景观构成的学科情景中。如学生在地理教室内可以看到“斗转星移”、“风生水起”……在生物教室可以体会“虎啸猿啼”、“生命进化”……

走廊里的课程景观采用了开放式展馆的形式,表达了学校多元的课程理念。如我们把图书馆文科片区的走道和楼厅布置设计为或中西合璧的、或国粹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各种展示区,有国学文化馆、民族文化馆、西学文化馆、(无锡本土的)非遗文化馆等,还有反映学校百年历史各阶段的开放式灯箱展板……这样的布置旨在启发师生要打开多元的课程学习的视野,懂得当代学生需要了解传统与本土文化,也需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包容的胸怀、民主平等的精神等等。

室外也有多个课程景观,如古树名木上的生物学知识介绍,“雕刻时间——新型地平式日晷”,体育馆内的“学校体育明星”墙等等,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多元化的课程学习无处不在。

艺术大楼门厅内的陶艺壁画——“英雄交响曲”。这是一幅由一个年级全体学生和他们的美术老师耗时一学期在陶艺课上共同创作、亲手制作完成的作品。作品由类似活体印刷字的柱状小雕塑有机组合而成。小雕塑的高低起伏表现了《英雄交响曲》旋律的激情与豪迈。这幅作品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和“第十二届中国壁画展”,受到了国内外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的关注。这幅作品作为课程景观展出,体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以来,大胆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和教学,也证明了学生是当代教育中真正的英雄。

(四)人文互动,文化创新,让主题景观与师生的文化展望发生互动

学校是成长的,学校文化也是成长的。校园文化景观的含义不仅要能承载过去,更要能隐喻未来,从而体现校园景观文化的导向。

我校最为典型的主题景观是位于学校正门内广场绿地正中的“回凤石”——又称“玉凤回眸”的景观。这是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送给学校百年校庆的礼物。景观建成后,师生对其寓意的解读却有着较为浓厚的文化展望意味。学生普遍认为,这表达了学校对学生要为母校的发展出力的期待。有教师把她解读为教育是构建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学校教育应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教育应该反哺社会;也有观点认为,这块回凤石隐喻了教学相长,提示教师可以从学生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体现了一中教师教育的胸襟;更有观点认为,这块回凤石的外形与无锡市的城市标志——吴文化的象征“玉飞凤”有相通之处,隐喻一中在当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样看来,主题景观激发起的师生多角度的解读已不止是文化展望,更是一中师生新的目标追求。除此之外,学校的主题景观还有“巨人之肩”、“百龄杏坛”等多处,对主题景观多样的解读激发了师生与景观互动的巨大热情,也孕育着一中新文化的发生与成长。

综上所述,我校在景观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通过加强景观与学校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的互动,使景观成为了能被师生充分认同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的生动标识。我们相信,只要能在深入研究文化与校园景观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景观建设,校园景观将会成为投射学校教育智慧之光的镜子,就会与师生发生自然的对话,就会启迪师生对学校文化的再创新,校园文化景观也会为化育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发挥出更加巨大的教育潜力。

参考文献:

[1]麦显悦,张俊竹.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建设与实例[J].高校后勤研究,2008(5).

[2]深圳市平岗中学课题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00(10).

[3]薛岚,郝东升.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6).

[4]邹广文,夏莹.文化主体、环境与态度——从中西文化交流看文化交流的主体间性及其原则[J].求是学刊,2003(7).

[5]严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83.

[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0.

[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5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9]吕根槐.校园文化建设:景观建设的意义[J].文艺生活.2011.12.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School 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HUA Guang-yan & XUE Xiao-hong & CHEN Chuan-wen

(Wuxi No. 1 Middle School, Wuxi 214031, China)

篇7

关键词:居住区,活动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景观功能及需求分析

居住区绿地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和服务功能对小区环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具体作用:(1)小区绿地以植物为主体,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等作用。小区绿地能有效地改善居住区建筑环境的小气候。(2)小区绿地是形成居住区建筑通风、日照、采光、防护隔离、视觉景观空间等环境基础,富于生机的园林植物作为小区绿地的主要构成材料,绿化美化居住区的环境,使居住建筑群更显生机活泼、和谐统一,绿化还可以遮盖不雅的环境物。(3)小区绿地优美的绿化环境和方便舒适的休息游嬉设施、交往场所,吸引居民在就近的绿地中休憩观赏和进行社交,满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户外活动的要求,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邻里交往。

现阶段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现状及各种流派、风格

现状:1.景观设计西方化2.景观设计雷同化3.景观设计平面化4.景观设计围墙化

各种流派、风格:小区景观设计是指在小区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它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目前,流行的小区景观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欧洲古典园林景观形式:1、法国现代园林风格 2、现代巴洛克风格 3、巴拉甘风格4、加利福尼亚学派 5、瑞典斯德哥尔摩学派 (二)欧洲新古典园林景观形式(三)日本庭院园林景观形式 1、筑山式回游庭园 2、枯山水庭园 3、茶道庭园(四)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形式: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小区景观设计和周边建筑等相关要素分析

小区景观设计的绿化不能掩盖建筑物,而是通过植物配植,使建筑物与小区景观更加协调融洽,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文化景观和理念。绿化布置要低于建筑物,让建筑物周围有开敞明朗的空间环境,从而使建筑物与绿化景观互为映衬。小区不同景点和建筑群的绿化布置疏密相间,既可形成道路绿化的遮阳效果,又需开辟透景线,展示小区景观和绿化掩映中的建筑物。

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景观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即人性化景观设计,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景观设计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2)景观设计突出生态思想:居住区整个的房前屋后的环境,首先应该给人提供是绿色的环境。风景园林师可以通过空间的划分、空间的阻隔,道路的分隔,绿化种植建造不同的空间,使人的视野范围内尽量多的看见绿色,尽量多的看见绿色的自然环境,使人的视野感觉和心里感受是处在绿色的生态环境中。(3)景观设计注重文化内涵: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小区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营造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注重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4)景观设计体现风水理念: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景观。用风水理论对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有利于建筑,景观人性化,自然化。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要素

(一)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表现要素:1.需要要素:休闲空间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缓解工作压力、和睦近邻亲朋关系、观赏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它的出现是现代城市居民追求精神生活的必然结果。2.实体要素:休闲空间是小区居民共同活动、共同休闲的公共空间,一般设有地面空地、绿地、道路、水池、喷泉、小品、座椅、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这些要件需通过合理的设计布局才能为居民提供一个接近自然的理想的活动场所。

(二)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设计要素:休闲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应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以人的舒适感为中心,让人使用和享受的。休闲空间设计应考虑人性化的元素,通过研究人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群的喜好和不同区域、不同气候等作为首要的设计基本原则,达到人物融合的“天人合一”效果。

休闲空间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文化的体现: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点,在设计休闲空间之前,了解这片地区的区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要做到有特色,应从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入手,把握该片区历史渊源和传统积淀,从文化体现着手设计空间表现。b 区域功能的和谐: 休闲空间设计首先要注重平面空间的表现力。平面空间是休闲场所的基础性工程。其次,休闲空间设计除了要在平面上进行思维设计,还要在空中与平面进行伸展性空间思考。真正达到地面与空中顺畅和谐的结合,让人感受这种结合在休闲环境中所带来的享受喜悦。休闲空间的分区主要可以分为空地休闲区、绿地植被区、水池假山区、音乐喷泉区、小品雕塑区、回廊座椅区、健身娱乐区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这一分区只是理论上或设计思考中的分区,在布局设计和实际施工中,各个分区是融合在一起的,以共同构成城市公共休闲场所的小环境。

对课题研究的一些启发: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艺术。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和相关案例等,对小区景观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设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要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2)心理需求:对景观的心理感知,通过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3)环境需求:通在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小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4)空间需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小区景观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生态设计”的思想,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有限空间,实施绿化、造景,力求营造“绿树成荫、花木扶疏、鸟语花香、缓坡清流、阳光草坪、生机盎然”的居住环境。

附:参考文献目录

1《居住小区环境设计》 琚利民山西建筑,2003年10月第29卷第13期

2《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 金俊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3《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刘滨谊 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4《国外城市绿地 景观评价》王祥荣 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5《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 金涛 杨永胜 主编 中国城市出版社

6《园林规划设计》 胡长龙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7《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主编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园林规划设计》 赵建民 中国农业出版社

9. 《住宅绿地空间设计》 顾姚双. 姚坚. 虞金龙中国林业出版社

10《花园设计》 赵锡惟.梅慧敏.江南鹤.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杨赉丽 中国林业出版社.

篇8

关键词:高校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设计特点;设计原则

一、引言

在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高校都面临改建、扩建,甚至建设新校区的问题,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协调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和校园建设之间的关系,创建优美生态环境、浓厚人文气息、独具个性魅力的大学校园环境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校景观设计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除了满足广大师生的物质生活需求,也更加注重校园精神内核的塑造,注重人与环境、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做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场所,为高等院校师生服务,它也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环境景观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院校更是与城市、高校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因而,高校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高校景观设计的特点

针对高校景观设计而言,如果只单单关注功能性,就不足以称其优秀。当今时代对校园环境的要求已不满足于它的物质功能,更多的要求它成为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鉴于此,高校景观设计应以人文主义出发,以提升人文环境为目标,努力体现高校所独有的文化气质、严谨的治学氛围、开放自由的精神,对广大师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景观设计应表现出以下几种特点:1.高校景观设计应体现高校严谨治学的态度、浓郁的学术氛围、特有的校园文化,及其良好的教育教学功能;2.高校景观设计应体现出对人的理解与尊重,这就要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不仅要从表象的感官体验着眼,还要通过心理层面,对环境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再理解,并从人的行为习惯、生理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使设计更贴近人的需求;3.高校景观设计应从长远考虑,留有发展余地,规划出科学、合理、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4.高校景观应具有引导和教育作用。这就要求设计要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例如运用廊柱、雕像、浮雕、标牌等环境小品,并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塑造学生健康品质,引导学生正确的三观,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高校景观设设计的原则

基于高校景观设计的特点和内容,笔者提出几点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功能原则

高校景观设计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功能原则,即景观发挥的有力作用,也就是人们对景观提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包括生态、文化、艺术和安全等方面的作用。约翰.西蒙兹说“首先确定的是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对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设计。”形式不是校园规划的本质,它只不过是承载规划功能的外壳或躯体。高校根据各功能的不同,大致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课外活动区等,设计时应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布置,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物质功能,更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如校前区是学校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展区域,故设计采用简洁、大方、明快的手法;而生活区则采用休闲、亲切的设计手法,创造宜人的空间,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设置适量多的休息座椅、休息亭廊,为师生的休息、交流提供方便。“美院”之一的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一座著名的艺术院校,相较于其他普通类高校而言,更担负着艺术教育、艺术传播的重任。在这样重大职能要求下,这所校园更需要宜人的空间和功能性基础建设。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高校景观设计的典范,建成于2007年,在景观设计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并在校园功能性空间的利用上做出示范。漫步于中国美术学院,园内随处可寻相对静谧、优雅的环境,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灵感的激发;工作室有适宜的光线和足够大的空间便于学生进行创作;当他们写生时,校园内有合适的观察和取景点和画具的搁置点,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视角供他们选择,有不同的对象供他们描摹。不同功能区域的环境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来处理,诠释了对校园精神的理解,从而反映校园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

2.以人为本的原则

景观设计强调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者多层次的需求,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休憩、出行、聚散的物质要求,同时满足人们交往、共享、参与、安全等社会心理的需要。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就要求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比如报告厅、食堂、图书馆这些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绿地应该多设几条捷径,道路也应适当的加宽;导视牌设置在关键性路段,保证信息传达清晰、有效、直观,这对于新生或外来人员寻找目的地有重要提示作用;校区的照明系统尽量完善,提高夜间行走的安全系数;休闲座椅在校园内随处可寻,并选择木材质为主要材料,保证四季不因温度的变化而给休息者带来不舒适的坐感…这就对高校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设计要依据不同层次需要对空间进行组织与划分,包括设施的设置、材料的选择、景观的创造等,都要充分考虑师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植物在校园景观中有重要的作用,是除了建筑以外最能体现校园景观特色的素材。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多样性带来的丰富景观、植的季相性带来的季节景观、植物的层次感与疏密度带来的不同空间感受。作为景观中活的因素,不同植物的动态变化过程能使校园景观年年有不同、季季有变化、处处有惊喜。此外,小品、雕塑、座凳、园灯等园林设施在校园景观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都是校园景观设计时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只有整体与局部统一、大环境与小细节协调,在设计时将所有关键点全部考虑周全,才能创造出良好宜人的大学校园景观。

3.最高效率原则

近年来高线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骤增,通常达1万人以上,由于校园内的交通有人流集中、交流频繁等特点,因此人行道路在校园整体环境中应注意连贯性和舒适性,大多数园路要承担分散人流、缓解拥堵的作用。曲径、幽路的设置可以相对减少,因为这样的道路不太能承担这样的功能,只要满足师生一定的休息、安静思考的空间足矣,现代大学校园中的园路应平衡人流量、行走速度与景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无效路径,提高园路利用率和校内交通效率,满通的需要的同时,又要有助于整体校园景观的形成,为师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在安徽农业大学内就有这样一条小道,路边建有高、低层错落的建筑,并配植了银杏、夹竹桃、桂花等繁复混杂的植物景观,加之小道本身所具有的坡度,不仅为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交通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载体,还带给人以深邃、静谧、舒适的感觉。最高效率原则就是在规划中解决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学生在最短时间、运动行为最少,到达一个或多个既定的目的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草坪上被踩踏出一条条小路,栏杆被破坏产生缺口,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行为者的心理容忍度,即当行为者有明确的目的地时,总有选择最短路径的倾向,当这种愿望的强烈程度到达一个点时,便会产生破坏。因此,这就要求设计者充分考虑“就近原则”,设计中尽量避免破坏行为的发生,并预见到未来使用者的行为频率、人流量大小、安全性等问题。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为例,其校园内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和绿地及庭院中的便捷的路网。这种设计考虑到大学生在校园中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方便学生的目的。

4.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是高校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高校景观设计的安全性原则既包括物理环境的安全,也包括心理环境的安全。物理环境安全主要体现在校园建筑的质量上,高校师生众,人口密集,活动交往频繁,因此校园建筑的质量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建筑结构要合理,防震、防火及其他防灾功能要不断提高,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比如,校园道路过窄,弯度过急,坡度过陡等,都会给校园师生活动埋下安全隐患。因此要充分考虑通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校园内人车密集,机动车道要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相分离,并保证行车空间开阔无障碍。又如,校园内不要种植对身体有害的花木;危险地界应加设牢固的扶栏,校内健身器材要注意养护、及时维修等等。心理安全相对物理环境而言则比较复杂,主要指教室、宿舍楼、图书馆、校园内步行道路、活动操场等这些会令师生感到不安的因素要在前期预防和避免。比如楼内昏暗的照明、狭窄的通道、刺鼻的气味、没有围栏的广阔空间等。总之,校园安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复杂多变,这就对景观设计师、校园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鼓励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积极提出建议和整改意见,共同参与到校园建设上来,这不仅有助于校园的环境建设,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

5.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色设计”成为当代环境景观设计的主打理念,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校园建设秉持可持续原则。南科大地处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片区内。北依羊台山,南靠留仙大道,东临长岭皮水库,西侧为规划中的深圳大学新校区,园区建设用地194.38万平方米。正是受多重复杂的地形影响,促使设计者重新审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设计者保留校园原始山头,因地制宜,随山就势,尽量减少对原有的地形、植被的干扰和破坏,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又保留了基地的植被和起伏的形态。除地形外,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因素,使海绵校园的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出。项目通过布局弹性可持续的雨水花园、湖泊、湿地、溪流体系,形成综合考虑“渗、滞、蓄、净、用、排”的水系统,尽可能地减少地面径流,消减洪峰,同时增加了地下水涵养,保持优良的土质。该举措为南科大创造了丰富的水生态环境,为校园景观带来勃勃生机,让师生体验更为自然的生态环境,充分展现可持续发展、水木清华的校园景观。校园规划设计中应注意与本身的地理条件相联系,不要盲目的将非常难得的自然条件改变甚至破坏,如山体、水系等推平、填埋;肥沃的表土被砂砾覆盖……设计者应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有利的水文、地貌条件,巧妙利用,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南科大景观设计者尊重自然的理念和以自然山水为基底的校区建设,形成与“自然”握手“的连续性生态景观结构,促进校园形成融于自然、享受自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另一则典型案例是沈阳建筑大学的“水稻景观”,这是一个用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的案例,景观中大量使用水稻、当地农作物作,并以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展现当地的地理特色。此外,水稻景观同校内的中央水系水体形成了循环的湿地系统,通过稻田植物根系的过滤,水体内的污染物被净化处理,创造了宜人的自然景观。这样的设计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能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以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沈阳建筑大学以劣势转为优势,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可见,低消耗、高效能、可持续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顺应时代的潮流,是高校所推崇,社会可认可的。

6.教育性原则

在培养人才方面,高校除了要重视课堂教育之外更要注重育人环境的构建,育人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课堂上无法达到的,而营造学校景观文化在构建育人环境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景观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熏陶,这是校园景观的重要作用。学校的历史雕塑、纪念林地、建筑、碑刻不仅是一种校园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精神力量。校园是无声的课堂,它作为高校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励师生,提高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八字校训,概括了北京师范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育人宗旨。每逢假期,全国各地的师生,无论是来培训,还是游览,大家总少不了要在石碑前,端正地留下一张照片。这镌刻在黑色石碑上的八个字,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标准和精神追求,是百年师大涤荡世风,泽溉文明的承诺,洪远声训,余音绵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信条,也激励着后来的北师大学子在最平凡也最需要自己的土壤,励精图治,默默耕耘。武汉大学的鲲鹏雕像是1977、1978级校友毕业时赠予母校的礼物,这座象征着远大志向和豪放气脉的雕塑,凝聚着众多校友的爱校之情和赤子之心,也寄托着他们对学弟学妹的殷切希望:如鲲鹏一般,志存高远,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鲲鹏雕像,在十余株山樱树的掩映下,显得青春而灵动。以上结合几例高校的优秀景观设计案例以探析景观设计的原则,旨在为国内高校景观设计的研究抛装引玉,给未来其它院校的构建模式带来一些启迪。国内高校景观设计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近年来才逐渐被人所关注和重视。所以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有义务去按照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重新规范我们目前高校景观的设计,提高设计的能力和意识,纠正已经存在的设计偏差,以此弥补我们曾经缺漏的“课程”,避免盲目的“跟风”。民族身份危机是国内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高校景观设计要努力打破这一局面,努力创建一种既现代又中国的景观风格,这种风格要与中国的历史传统、传统的民风民俗、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结合,唤起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家乡自然景观的审美意识和自豪情感。高校景观设计需要结合国内的实情,设计出具有现代性、国际性、中国特色并存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刘鹏,毛洪伟,刘俊跃.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与实践-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2(1).

[2]张斌.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滁州学院学报,2006,8(1).

[3]冯永均.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园林园艺,2014,4(32).

篇9

关键词:桥梁 复合景观 城市地标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094-03

桥梁景观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三者称之为复合景观。桥梁与城市的伴生往往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特殊表现。因此,桥梁的复合景观设计理应成为桥梁景观设计与研究的重要方面。

1 复合景观设计的意义背景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特色、城市内涵的体现最直接地反映在城市的建筑空间及大型基建之中。城市中的自然山水、道路、桥梁、公园、广场、街旁绿地、建筑及小品等,以其独特的景观语言表述自己沉淀的历史岁月、辉煌的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地域风韵。

复合景观设计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大地的生态规划、流域规划到城市区域景观规划;从局部环境建设到街头城市建筑、桥梁道路、花园景观等,并在一定程度上涵盖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阐述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复合景观设计已成为展现城市地域烙印、时代特征、建设思想及艺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2 桥梁对复合景观设计的反映

桥梁等大型工程建设,既要抓质量又要重视景观;不但要满通功能的要求,还要将其所在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周全的考虑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尊重,从而使桥梁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达到统一,成为一座座承载风雨的“艺术品”。

2.1 悉尼海港大桥

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杰克逊海港,有一座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的宏伟大桥,这就是著名的悉尼海港大桥(Sydney Harbour Bridge, Australia)。大桥全长1885 m,是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它像一道横贯海湾的长虹横架在悉尼港湾的南北两陆,巍峨俊秀,气势磅礴,与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成为悉尼的象征。(图1)

悉尼海港大桥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悉尼的地域文化和现代风情。同时,悉尼歌剧院依偎其身边,如碧绿莲池中的一朵洁白睡莲,簇拥着盛开。歌剧院三面临水,正面对着海港大桥,背倚植物园。隔海相望,那乳白色的贝壳屋顶,倒映在蔚蓝的海水中,与那来来往往的游艇、巍峨庄严的海港大桥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灵动的画面,动静结合、交映相辉,为悉尼港湾的夜色增添光彩。

悉尼大桥的设计建成有许多重要的意义,她是连接港口南北两岸的重要桥梁、是悉尼歌剧院明信片的完美背景、也是摄取港口全景的绝佳地点。至此之后,人们说起悉尼地标,都将悉尼海港大桥、悉尼歌剧院和悉尼塔联成一体欣赏。三大建筑形成的城市复合景观,勾勒出了一幅视觉效果的盛宴,或雄伟又婀娜、或深色搭浅色、或直线伴曲线,相辅相成,优雅魅惑。

3 桥梁景观的复合景观设计方案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

在进行桥梁方案设计时,可充分研究当地风土人情、城市特色、标志性地标等,利用桥梁的文化承载作用,创造出更多融于地方环境、相辅相成、富含内涵的桥梁方案。以下就几个具体的桥梁方案详细说明:

3.1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横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型跨海通道。桥梁主体工程总长22.9公里,由青州、江海直达船与九洲三座航道桥及非通航孔桥组成。

项目设计之初,我们考虑到桥位所处区域有桂山岛、牛头岛、外伶仃岛等众多岛屿,如此多的景观视点,造就港珠澳大桥将成为一个全方位的景观工程。同时,伶仃洋水域是珠江河口主要的入海通道和最大的河口湾。硝烟的灰池、虎门的炮台、还有文天祥的名篇《过伶仃洋》,都给这一湾海水注入了水墨丹青的人文情怀。改革开放以后,珠海拥有毗邻港澳的优势,一跃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使两个特别行政区、一个经济特区,中国三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因大桥相联,演绎“珠联璧合”的新乐章。因此,我们以“三地相连、协力奋进”为景观主题,基于古往开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强调三地人民改革奋进的社会凝聚力,烘托港口城市的地域发展特色,打造有视觉冲击力、造型新颖的标志性桥梁。

九洲航道桥作为全桥景观分布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物,以乘“帆”劲发的桥塔造型,表达起航的景观寓意,如乐章之序曲,开篇节奏紧凑。帆是海洋文明的象征,代表着一种搏击风雨,不惧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桥塔以“帆”为塔型,是对港、珠、澳三地海洋文明的诠释及三地敢立时代潮头的开拓精神。(图2)

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桥面标高较低,处于全线景观的略低处,桥型设计简洁,承上启下,恰似乐曲中丰满的和声渲染重复着主题。青州航道桥主跨468m,是全线最宏伟的桥梁,在景观上体现出气势与稳健感,如交响乐的篇,激昂向上,升华全线景观主题,在景观上形成最。由此,三座航道桥与非通航孔桥的组合在全线形成节奏分明的景观韵律,如一曲桥梁复合景观的海洋交响乐,演绎了中国首个跨越“一国两制”三地的桥建项目,从而实现交通上的连接、两岸经济的衔接乃至三地文化的对接。(图3)

3.2 寸滩长江大桥

重庆素有“桥都”的美誉。寸滩长江大桥作为其主城的第27座特大型跨江大桥,是主城快速路网中“六联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因其为“机场专用快速路的控制性工程”而备受关注,是重庆市的入口形象工程。寸滩长江大桥在设计上有诸多亮点,如“最大跨度”、“最宽车道”、“最巴渝风”等使其成为“上台阶”的标志性工程,为重庆桥梁建设掀开了新的篇章。(图4)

巴渝(重庆)大地传统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是巴渝文化内涵和地域文明的浓缩与凝固。“巴渝建筑”在选址布局上多注重顺应山地,讲求建筑与自然山体环境的融合,并巧妙选取“穿斗式”的结构形式,运用“错层、错位、吊层、吊脚”等建筑手法,创造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民居群,形成了巴渝地区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

寸滩长江大桥复合景观设计可从挖掘重庆地方特色两个方面入手。一:重庆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二:重庆又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之地。因此,选用“巴文化”风格的牌楼做造型着重体现“穿斗式”的建筑风格,用中国红色彩的“牌楼塔”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感,并与重庆城内的巴渝建筑交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复合景观。搭配饰以“重庆八景”浮雕图案的栏杆、刻有祥云图纹的桥铭牌、灯柱等,体现了浓郁的重庆地方文化特色,风韵古朴,别具一格,当之无愧成为“最重庆”的跨江大桥。(图5)

3.3 阳明滩大桥

桥梁的复合景观设计中,桥梁内涵囊括的地域特色及历史人文与城市建筑体系的交相呼应尤为重要,其产生共鸣的景观伴生效果往往成为城市的骄傲。所以,城市的发展战略、城市精神、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地标建筑等,皆是桥梁复合景观设计的理念来源。

阳明滩大桥(哈尔滨三环西桥)全长约6490 m,工程包括主汊桥、副汊桥、引桥、接线道路工程等部分。(图6)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造就了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异国情调。这里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西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有“文化之都”“音乐之都”“冰城”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誉。风情万种的“中央大街”也落座在这里,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51栋,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展现了近300年欧洲最具魅力的文化发展史,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图7、图8)

阳明滩大桥的主桥设计理念就来源于此。对比欧美经典悬索桥实例,对于桥梁各部位的建筑造型、细节处理,紧扣浪漫主义的主题,最终确定主桥为五跨双塔双缆面自锚式悬索桥。主塔采用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模仿贵族宫廷建筑的唯美与装饰韵味,同时结合哈尔滨特有的中西城市文化,塑造出庄重典雅的气氛。浓郁的色彩是俄罗斯风格的奢华基调,塔身色彩采用哈尔滨市建筑中常用的墨绿色(如圣索菲亚大教堂),主缆与吊索亦与之相应,选用墨绿色涂装,使主桥色调统一,体现地域特色。(图9)

作为主汊桥的补充,副汊桥是全桥景观的第二级重点,采用钢桁梁结构,在合理的跨度范围内取得较经济的梁高。钢桁梁是现代索承结构桥梁出现之前普遍采用的桥型,在西方各国更是大量使用。主桁外观及颜色与主汊悬索桥相呼应,统一造型及风格,形成高低起伏的轮廓线,宛如一首动听的曲调,刻画出主副汊桥自然流畅的节奏与韵律。

阳明滩大桥作为哈尔滨的窗口式通道,与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景观融为一体,其伴生的复合景观成为代表哈尔滨历史发展的经典之作和两岸繁荣的标志性工程。(图10)

4 结语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的同时,愈来愈关注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因而复合景观设计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桥梁景观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地标建筑等配合成为新的伴生景观,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更新意义。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利用景观更新中的继承与发展,努力打造桥梁复合景观的个性文化品牌,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城市地标。

参考文献

[1] 蒋承杰,丁豪,林振袍.运河桥梁的复合景观美学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9.

篇10

【关键词】:民俗文化 ;区域特征;景观元素;

中图分类号: K890文献标识码: A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当地的人在改造的过程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人们的提炼而产生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惯。陇东地区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位于陕甘宁的交界处,吸收了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展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

陇东地区的民俗文化主要分为三类:一,民俗活动,民俗活动中最近常见的一般就是正月十五的社火,庆阳的社火不同于陕西的也不同于宁夏的,吸收了两省的精华,同时又有自己的风格。古朴大方,丰富多彩,气势宏大。主要以秧歌为主,除了白天的社火,晚上是以皮影戏表演为主;(二)民间传统工艺,凡是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技能,这是对民间工艺的界定。(曾文芳2007)陇东传统工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包括刺绣、剪纸、皮影,庆阳剪纸巧夺天工,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已蜚声海内外,庆阳市每年在端阳节期间都要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三)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反映一个城市的区域命脉,所以掌握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以景观作为载体反映历史,传承命脉。陇东地区包括两个最重要历史文化,一是中国远古文化的摇篮(周先祖农耕文化),庆阳为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二是中国红色旅游基地(红色南梁),南梁是陕甘宁红色革命根据地,刘志丹、在华池县南梁创建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本土的民俗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对于民俗文化在景观设计应该做到对历史文化的充分了解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充分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于民俗景观的再生设计主要坚持做到源于乡土高于乡土的景观表达,源于乡土高于乡土是区别于乡土实物的直观展示,指的是对乡土景观元素进行“提炼”,创造出新的景观特色。这里所指的“提炼”就是在乡土景观元素的原型中截取一部分,可以是图案纹样,或是装饰色彩,也可以是大家所熟知的生活场景的一部分或是口口流传的神话传奇,方言,谚语进行塑造,形成具有集聚陇东风情的新的文化景观出现。提炼这种手法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首先截取的部分一定是大家所熟知的,公认的,最能直观的去反映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尽量不要去选择不被大家所认可的,模棱两可的,不熟悉的元素。所选取的众多的乡土景观元素在表达形式应该是具有多样性的,例如可以通过地面硬质铺装纹样或是广场墙面装饰浮雕,广场文化或是主题景观雕塑等方式,也可以用在花架,亭子的外立面或是景观导视牌等相结合。提炼的方法可以是夸张的,也可以是直观的去表达,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主题明确,风格明显,区域风格显现,能够直观的反映乡土文化。提炼出来的元素一般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去展示:

(一)景观雕塑,雕塑是最常见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装饰性的,也是最直观的表达景观主题的方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三维立体雕塑,有抽象和写实两种,浮雕是半立体的,必须通过依托的方式去实现。雕塑的内容可以是人或物,也可以是装饰品或是生活器具,以及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它的特点是标示性强表达直观。对于圆雕的题材尽量是提炼的简单,明快,抽取其中最直观的部分去表达设计。可以模仿西安大雁塔的戏曲大观园中脸谱的设计手法,同时也可以模仿吕胜中的“小红人”抓髻娃娃(在造型上选用了废弃部分与图形部分的正负结合,图与底的结合,选用传统的大红色,运用夸张的手法给人以视觉刺激)的设计手法,以香包为元素,做一个主题性的公园等,让它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让人们置身庆阳市从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弄弄的氛围,以及千年香包的独特魅力,让你置身与香包的海洋,当然这一元素并不是完全的照搬照抄,而要是经过艺术的加工以及提炼,吸收和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

(二)建筑装饰,建筑是最能直接的反映历史文化,地区区域的标志,材料,色彩,形式的不同使得各地建筑显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例如徽派的建筑风格清新典雅,白墙、黑瓦、灰色的假山、绿色的树碧水、翠竹、蓝天,构成了一幅高雅、鲜明、幽静的画面。而北方的皇家建筑则是颜色艳丽,气势恢宏,规格庞大。建筑上的装饰也是最能体现历史文化的符号。陇东建筑主要以窑洞为主,所以一般的装饰图案就出现在窗户以及院子的外立面上,在古代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建筑的外立面一般只能是在窑面上用镢头在崖壁上留下凸凹不平的肌理,体现出浑厚的力量感。一些家庭富裕的可能会在宅门两侧有砖雕或是石雕的图案去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条件的提升,窑洞的外立面会选用一些现代的材质去装饰,既美观又实用。最常见的是土砖或是瓷面贴砖,窑洞外立面选用土砖与陶瓷砖的结合,白色与黄土高原特有的色彩搭配既保留了时代的色彩又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即安全又实用这是陇东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景观小品,景观小品虽然不会像主题景观那样举足轻重,但是它随处可见,造型新颖,题材熟悉,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景观小品主要既有点缀空间的作用也有实用的功能,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邮箱、邮筒、垃圾桶等;道路设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景观小品的的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它的“实用功能”,一定要注重它的“文化体现”,好的室外小品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而且更具有意味深长的意义,注重地方传统文化,强调历史文脉等因素,常常能够使观者产生美好的联想,成为室外环境建设中的一个情感节点。例如陇东的剪纸,原型可以简化设计在一些室外座椅的外立面或是景观灯柱的装饰面,或是交通的导视牌都可以去体现,随处可见的剪纸让它的标示性更加的明显。

(四)硬质铺装,硬质铺装一般包括广场和园路,铺装是景观设计中会涉及到的一个重要的造型要素,除了对材质的要求以外对图案的装饰性的要求也很注重,既要满足功能性又要满足视觉美观。常见的民俗文化中的传统图案或是谚语故事以及民风民俗都可以作为设计题材出现在铺装设计中,但是选择的题材一定是简洁大方的,不易过于复杂。

对于景观设计除了设计形式之外,材质的选择同样也很重要,乡土材质的质感是最能反映民俗文化的内涵,传统的乡土材料具有可持续利用性,生态适应性、经济性和就地取材的方便性。乡土材料更能反映地域特色,粗糙的而朴素的质感能更好的营造乡土景观的田园风光。利用乡土材料在区域发展有一定的优势,环保同时又有特色,经济适用,对于乡土特色的营造以及传统工艺的保护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民俗文化有很强的区域特征,能与景观设计结合,可以提升区域特征和文化特性,随着全球的潮流发展,当今社会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不断的更新,如果要使我国的景观设计不被潮流淹没,就要更加关注民俗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01]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02]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03]俞孔坚. 景观: 文化、生态与感知.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