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业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产养殖业评估

篇1

1、水产养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苗种供应不足经过多年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吉首市的水产养殖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苗种供应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市本地苗种差异较大、规格不一而且品种不全,我市大部分养殖户的鱼苗鱼种大多从外地购买,由于本地苗种质量差,而外地苗种成本高,同时由于经过了运输,增加了鱼苗的成活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风险。因此,本地优质鱼苗鱼种的稀缺制约了的我市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1.2、鱼病频繁发生、养殖户经济损失严重近年来,在我市水产养殖中,鱼类发病现象普遍、发病率高、死亡快,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前两年,河溪水库每年死亡斑点叉尾鮰10多万斤,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甚至破产。鱼病发生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是近年我市鱼病发生的主要特征,由于检测手段的落后,鱼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使得我市部分水产养殖户损失严重。

1.3、水产品养殖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市在河溪水库进行网箱试养鳜鱼、鲟鱼、翘嘴鲌等,但是总体上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少,如龟鳖类、虾蟹类、黄鳝、泥鳅、蚌类、黄颡鱼等其它水产品只有零星养殖,大部分还存在空白。水产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我市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

1.4、传统养殖方式稳步发展,设施渔业相对落后近年来,稻田、池塘、水库养鱼等传统养殖在我市稳步提高,近3年来我市矮寨镇稻田养鱼每年都以1%的速度增长,池塘、山塘、水库养鱼稳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水域养殖生态环境的变化,水域环境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逐渐降低,这在我市河溪库区表现的最为明显;这就对我市以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水体生产力、发展设施渔业是是我市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市在矮寨开始进行大鲵的工厂化养殖实践,但是总的来说设施渔业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1.5、渔业资源增殖缓慢,监管不到位,水产品供求矛盾显著2008年末,我市总人口增加到29.12万人,对水产品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大,水产品供应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再加上我市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基本上是出口,这就加大了我市水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然而目前我市自然水域鱼类资源衰退严重,水产品的增殖放流及改良方面投入不足,我市从1998年至今仅在峒河流域进行了三次人工放流,同时由于对鱼类这一可更新生物资源的增殖规律缺乏正确认识,由于我市境内溪河纵横,水环境条件特殊,渔业资源保护需投入大量的的人力物力,滥捕、电鱼、炸鱼、药鱼的现象时常发生,仅2009年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就接到滥捕、电鱼等举报电话123起,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自然增殖渔获水产品逐年降低,这使得我市渔业自然增殖的速度减缓。另外,由于市的水域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而我市对水库水质、水库水质的调查研究及水环境改良等方面的工作投入严重不足,水产养殖户进行养殖没有可靠的依据。对于水产品的养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何合理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必须坚强水产养殖业监管方面的工作。总之,加强渔业资源增殖和水环境监管方面的工作对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意义深远。

1.6、水产品加工及服务落后随着网箱养殖的快速发展,我市水产品产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水产品销售促进了我市渔业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金凤凰公司的片片鱼年加工能力1200吨,达到了年产值4800万元,有效的解决了我州斑点叉尾鮰的销售问题,促进了我州渔业产业化的发展;石家冲农贸市场有水产品经营户54家,年销售各种水产品2300吨。但是其它水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业发展特别落后;其它类型的水产品大多是以鲜活产品进行销售,或者个体户自行加工,无证生产,技术含量低,在这对我市的加工水产品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我市还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水产品市场,没有市场作为载体,水产品交易不畅,信息封闭,大量的渔货只是进行简单处理便进行销售;再次,水产养殖技术方面的服务落后,特别是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服务还没有发展起来。总之,要大力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务,必须解决我市水产品加工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2、水产养殖发展对策

2.1、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水产业的增长保持现代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一是进一步加强水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水产养殖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实用技术的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产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三是是加大科普力度,通过讲课、宣传、办培训班、印发资料、办点示范等向广大养殖户传授、推广科学适用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户科学管理水平。

2.2、加强鱼苗鱼种繁育基地建设我市原有的鱼苗鱼种场没有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主要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仪器设备欠缺、人员缺失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因此做好鱼苗鱼种场的选址工作,改造或更新鱼苗孵化设备设施,进行鱼苗鱼种场项目建设,加大中低鱼苗鱼种特别是优良品种的和外来品种的繁育能力,以满足全市水产养殖户对养殖鱼类优良品种的需求对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2.3、加强预防,搞好水环境保护如何解决好鱼病频繁发生这一难题是搞好今后我市水产养殖业的一个重要手段。鱼类是变温动物,由于鱼类生活条件的特殊性,对于控制鱼病的发生,应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在养殖的过程中在鱼病防治的过程种要合理用药、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库区周边乡镇要搞好其辖区范围内的水环境保护,禁止工业三废、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质排入水体,同时做好水质的监测工作,掌握好水体环境变化情况,搞好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2.4、合理规划,树立典型目前,我市传统渔业的发展面临资源、市场、机制、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另外由于水域养殖生态环境的变化,水域环境生态环境的自然增殖能力逐渐衰退;经济的发展对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保障养殖户增产、增收;针对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具体情况,首先,要合理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加强设施渔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渔业生产力;其次,要树立典型,稳定我市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同时加强养殖过程中最新科技手段的投入,加大虹鳟、大鲵、黄鳝、中华鳖名优特水产品养殖上的投入,特别是黄石洞水库虹鳟的养殖和矮寨风景区大鲵的工厂化养殖,以点带面,逐步调整水产品结构和实现水产养殖的现代化,促进我市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进程。

2.5、提高认识,建立渔业资源保护机制为有效的增加渔业资源增值的力度,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在放流的过程中通过新闻媒体参与报道,使峒河流域增殖放流通过电视、报刊、电台等媒体进行宣传,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市民对渔业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打造吉首生态旅游城市,实现人在岸上走,鱼在水中游的美景,让渔业保护和增殖与古城旅游有机结合;其次,要完善渔业资源保护机制,制定渔业资源相关的分区、分段管理、环境影响评估等制度,各区、段建立“护渔小分队”,做好禁渔期的渔业资源保护工作。要重视人工增殖放流,对放流的进行影响进行跟踪和评估,形成鱼苗鱼种增殖的长效机制。

2.6、培育龙头企业,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机制要加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体。首先,要搞好水产品的加工服务方面的发展,要培育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培育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再次,通过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签订购销合同,由企业提供苗种,养殖户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养殖,待达到商品规格,再以约定的价格卖给企业等形式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逐步实现我市水产养殖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机制发展我市水产养殖业。

篇2

关键词:水产养殖;渔业水域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S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7(b)-0000-00

一、现行的水产养殖水域类型

我国现行的水产养殖水域类型一般有池塘、水库、江河及近海开发养殖等这几种。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网箱养殖、温流水养殖、稻鱼工程、生态渔业等不同养殖模式的相继出现,呈现了水产养殖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二、水产养殖的类型及其对渔业水域环境的影响

当前,在水产养殖活动中,主要有两种养殖方式,一种是投饵集约化养殖,另一种是非投铒集约化养殖。而对于投饵集约化养殖来说,它又有两种养殖方式,一种是网箱养殖,另一种是池塘养殖。对于网箱养殖来说,鱼类的营养主要是来源于投放的饲料,而不管是对于鱼糜还是配合饲料来说,它们的利用率都不高,而未被利用的饲料深入水体,与水产品的粪便共同存在于水体中。在沉积物分解以后,无机营养物被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水生植物的生长,导致渔业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对于非投饵集约化养殖来说,主要的养殖系统有两种,一种是海藻养殖系统,另一种是贝类养殖系统。在海藻养殖系统投入苗种以后,通过太阳能和赎回的营养物质可以实现产品的经济化。

2.1养殖行为对水体PH值的影响

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水体的营养负荷,但是海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碳酸盐的平衡,进一步导致水域的ph值增高。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水产养殖的对象比较单一,而通过人工投饵可以是使整个系统的营养层次受到影响,导致物质循环的环节受到影响,同时能量流动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结构不合理,所以很难发挥食物链的正常作用。

上述的多个因素对于水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而其自身的调节能力也会变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以调节才能防止出现环境问题。对于养殖活动来说,它对于景观生态的影响是必然的,而因为养殖设施比较粗糙,质量比较差,所以会导致水质变色,同时水产养殖基地会出现异味现象。另外,由于生物残体在长时间不处理下会出现恶臭气味,进一步破坏了景观的美化,残留的化学品也会对生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在进行水产养殖时,要利用多种化学农药和抗生素控制水产品出现病害,加强滥用违禁添加药物影响,导致水体环境出现污染现象,水中的植物和动物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长时间的水产养殖后,因为水产品的粪便个尸体等多种物质影响导致水域的ph值升高,由于水产品的呼吸作用,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中非离子氨的百分比含量也会受到影响,下表是在养殖后水域ph值变化举例。

从上述水产品养殖水质PH值要求来看,其最佳ph值在6 .5 ~ 8 .5之间,如果ph值超出这一范围,若水体偏酸性,水质恶化,养殖品种易发病,鱼类容易死亡;若水体显碱性,生物血液载氧能力下降,水产养殖动物自身缺氧,容易导致死亡;如果水的ph值不合适,水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影响,有机物难以分解,那么水体的自净能力受到冲击,水域富营养化,破坏水域环境。

2.2养殖行为对水体溶氧的影响

通过水产养殖,水域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通常情况下,水域中的溶解氧含量要控制在大于4mg/L以上,溶氧充分,水体中的水生动物才会活动活跃,摄食能力强,抗病力强,个体生长快,水产品产量提高,水域环境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提高。如果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到4mg/L以下,水产养殖生物的生命会受到威胁,严重时还会出现因为缺氧而出现泛池,随之水产品大量死亡;如水中的溶解氧全部被消耗和变化时,水质会下降,水域环境中水体生物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下表是水产品养殖水域溶解氧值变化。

2.3养殖行为对水体氨氮的影响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来源主要是一是饲养投喂,二是水生动物体的排泄物,三是外来性污染源等造成。一般理想的水体环境养殖指标氨氮不能大于0.2毫克/升,大于此指标,会表现出水体氨氮超标,水体生活的鱼类在富营养化的水体生活,此时的水体PH值、溶氧等都会受到影响,严重时水体生物易得病害,缺氧泛池时会伴随大量养殖品种死亡,养殖风险就会增加。

三、污染防治策略

1、要想建立健全完善的防污染治理模式,就要完善和渔业养殖有关的法律法规。在进行实地调查时,通过分析养殖区域的养殖负荷量,进一步和环境负载量相结合,实现对环境和养殖两个方面的有效评估,防止因为盲目扩大而导致的环境超载负荷,减轻水产养殖对于水域的环境破坏,实现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发展。

2、在水产养殖领域要建设完整的水产养殖业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是农业部门与水产系统分管的行业,其中也有环境部门的参与,所以我国要吸取国外的相关水产业综合治理的体系,通过和国内具体状况相结合,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管理。

3、通过提高养殖业人员的环保素质,实现对养殖业整体环保水平的提高。对于相关部门来说,要分析现在的水产养殖存在的影响环境的隐患,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对养殖户的培训来提高其技术水平。在发展中,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来提高养殖户对于渔业水域环境的重视力度,以此来增强养殖户的社会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

4、在水产养殖中,通过水净化技术来净化渔业水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在的水产养殖净化体系里,通常使用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和生物处理三种净化水体的方法。由于这三种方法的处理方式不同,加上其优点和缺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应用时,各个养殖户要按照水质的状况和成分,结合自身经济水平选择合理的处理技术。

综上所述,渔业水域环境受水产养殖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要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加强防治,不仅要从制度方面入手,还要从技术上加强,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好渔业水域环境污染问题。以保障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渔业水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内水产养殖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边蔚,王路光,胡晓波,等. 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污染防治对策[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6): 91-93.

篇3

(一)盲目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

基于我国地大物博,若该种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则极易在我国各大地区找到适合其生长繁殖的水体。此外,因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界中往往缺少能够将该种类数量限制在一定范围下的天敌,在该种情况下,此种类将对我国自然环境资源及生物资源产生较大影响,不仅会打破先前固有的食物链平衡,还会对本土鱼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在引进新品种时若不将此纳入考虑范围并实行相应的防范措施,其结果极可能弊远远大于利,对我国的天然渔业资源造严重影响。当前,主要对我国渔业造成危害的入侵鱼类有食蚊鱼、甲壳类克氏螯虾、麦穗鱼、鰕虎鱼等。

(二)沿岸资源与内陆生态环境受养殖业破坏

当沿岸资源与内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将对天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我国海水养殖业是以藻类及贝类养殖为主的行业,而沿海湿地与潮间带则是大多数贝类及鱼类的主要培育场所,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近海或沿岸的渔业资源。然而,当该类区域被开发为养殖塘场时,富营养化或是鱼药浓度过高的养殖废话将会被排放到水中,并致使位于下游当中的贝类发生大量死亡,同时促进有毒藻类的生长,严重影响到下游地下水及水体的可持续性。此外,被开发为养殖塘场的沿岸将丧失其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并使近岸的天然水产品产量急剧降低。

(三)使用鲜活饵料养殖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不良影响

鲜活饵料来源于对非食用鱼以及野生幼鱼资源的捕捞。我国近海网箱养殖一直以来使用着鲜活饵料,甚至于抗风浪深海大网箱等也是使用鲜活饵料,如此长期和大范围的运用鲜活饵料将使资源耗尽,并进而导致位于食物链上层的鱼类发生严重减产现象,对渔业的资源修复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而网箱这类属于高密度的养殖模式对海浪作用具有抑制性,致使表层海水无法进行置换,使养分在表面停留,若气温较高则极易出现赤潮危害。此外,相对于国外,我国在养殖饵料利用率方面远远低于平均水准,大量的鱼类代谢物以及剩余的饵料未经过相应处理措施,在海底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渐渐释放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二、达成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一)科学性管理养殖引进鱼种

在引进新的鱼种之前,首先需要对其系列周期、侵入历史、天敌、适应性等各方面状况进行评估,在确保其不会形成入侵现象后再行引进。而对于已经入侵的鱼种,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疑似入侵鱼种则应在进行严格的控制及评估之后再根据评估结果判定该鱼种是否可继续养殖,做法如下:一是遵循检疫法规执行引种流程,禁止出现将病害带入国内的现象;二是构建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信息系统及引进管理体系,以跟踪管理引进及待引进水产养殖鱼种的全过程;三是做好鱼种引进后的推广及保种工作,预防种质出现衰退现象;四是提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确定引进鱼种及其养殖范围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后再行推广。

(二)提高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适当降低投饵量,改良投饵方式,并对放养密度进行控制,采取深水网箱养殖等生产工艺来使养殖水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减轻因大量取水而引起的海水倒灌以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现象,对养殖用水的用量进行控制与降低。此外,还应严加管理鱼用药,执行处方购药模式,并对鱼药市场内的药物进行一系列检测、监督措施,禁止有害药物进入市面,同时需控制养殖场排水,防止鱼药、病毒及多余养分通过排水污染下游水体。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

篇4

1宁国市水产养殖及生态渔业现状

宁国市原有的渔业经济基本是以捕捞业为主的单一渔业经济,受历史习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水产养殖业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养殖方式基本上是沿习春放冬收的粗养方式,养殖产量极低。自20世纪80年代初,该市开始进行池塘精养鱼试验,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发展速度较快,至2011年养殖面积达1 466.7 hm2,到2011年末,拥有各类养殖水面4 800 hm2,水产养殖总产达6 430 t,渔业总产值1.7亿元,水产品产值8 800万元。其水产养殖品种也从原有单一的常规鱼类增加到现有的青鱼、草鱼、白鲢、花鲢、光唇鱼、光倒刺鲃、鳜鱼、鲈鱼、花鱼骨鱼、青虾、河蟹、黄颡鱼、翘嘴红鲌、牛蛙等20余个品种。

在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宁国市的生态渔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3种:一是种草移螺养殖河蟹。在河蟹养殖池中种植底层水草,如苦草、伊乐藻、菹草、马莱眼子菜等,同时移植田螺,通过水草、田螺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这种养殖方式已在本市河蟹养殖中全面实行。二是做到各养殖品种间的合理搭配,借助各养殖品种间的食物互补关系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状态,如在草鱼养殖塘中搭配放养白鲢消耗水中的有机质。三是在常规鱼养殖池中套养鳜鱼、河蟹、甲鱼等特种水产品,通过适当控制常规鱼的放养密度,降低养殖产量,这样既可保持良好的养殖生态,又保证了较高的养殖效益。四是进行池塘生态修复改造,清除淤泥可加深鱼池进而提高养殖单产,同时清除出的淤泥还可作为肥料种植草食性鱼类的饲料草[1-3],起到改善养殖环境和节约成本的双重作用。

2生态渔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宁国市生态渔业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地受养殖技术、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经济实力的影响或制约,生态渔业建设与本市的水产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不相适应,如片面追求产量,严重影响养殖生态环境;不注重合理搭配放养,造成养殖环境差和效益低;池塘年久失修,养殖条件严重恶化;水草品种不对路,净化水质能力弱等。

3发展高效生态渔业的对策

3.1优化水草品种,净化养殖环境

宁国市河蟹养殖池塘种植的水草是苦草、菹草、马莱眼子菜等净化水质能力弱的水草,甚至还有以水花生作为隐蔽物的,而这些水草净化水质的能力比伊乐藻要差得多。据初步测定,伊乐藻生长茂盛的河蟹养殖池水中H2S、NO2-的含量较低,一般保持在0.05~0.15 mg/L,而以种植菹草、马莱眼子菜为主的虾蟹养殖池H2S、NO2-的含量一般为0.2~0.7 mg/L,二者含量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以水花生作为隐蔽物的池塘,由于水花生遮光后,池塘中的氧气含量低,H2S、NO2-含量较高。理论和实践均证明,由于H2S、NO2- 均可严重影响虾蟹血液携氧能力而影响其呼吸功能,致使虾蟹的生命力大大降低,病害增多而造成其大量死亡,严重的甚至导致养殖失败。另外由于伊乐藻不耐高温,在池塘中可搭配种植黄丝草、轮叶黑藻,并通过加强管理,使水草在河蟹生长旺季的覆盖保持在60%~70%,以确保河蟹养殖的高产、高效。

3.2突出设施配套,提升现代渔业产业承载力

把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增强渔业产业承载力和集聚带动力的重要抓手,以现代渔业示范区为重点,着力规划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区、休闲渔业观光旅游区、水产品精深加工区等功能区块。重点加强养殖配套设施建设,如增氧机、微孔增氧设备、投饵机等;加工区主要是大型冻库等加工流程设备以及废水处理循环设备[4-5]。

3.3推广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在同一池塘内养殖不同食性和栖居不同水层的水生生物,充分利用池塘物质转换各个环节的饵料生物和水体,提高池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池塘的不同水层鱼类、鱼鳖、鱼虾、鱼蟹混养等,养殖鱼类的排泄物或残饵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变成可被浮游植物利用的营养盐,虾蟹摄食残饵等有机碎屑;在养殖过程中还可利用微生态制剂等有益菌调节水质,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水中溶氧,充分利用池塘物质转换各个环节的饵料生物和水体空间,提高养鱼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可进行轮捕轮放,捕大留小,连续高产。因此,这种养殖模式具有高效、稳产、减少用水量和有机物排放量的优点,能有效提高整个养殖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达到持续、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3.4加快池塘修复改造步伐,挖掘渔业生产潜力

宁国市部分养殖池塘老化,养殖产量和效益很低,亟需进行改造。据粗略估算,如通过改造后平均加深池塘1 m,可增加常规养殖品种产量约1.80~2.25 t/hm2,在不增加养殖面积的前提下,若全市每年改造池塘66.67 hm2,则可增加成鱼总产量120~150 t,增加收入156万~195万元。同时通过池塘改造,减少了池塘底层的有机质,减少污染,提高水产品质量,实现环境与效益双赢。

3.5加强人工放流,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人工放流是水产资源增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将人工培育的经济水产品苗种或采捕的自然苗种进行人工投放,使其在一定自然水域环境中生长,用以补充日趋减少的资源量或填补某种资源的空白。宁国市每年在大中型水库和境内主要河流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据评估,人工增殖放流效果显著,水域渔业种群结构得到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参考文献

[1] 赵世亮.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5):53-54.

[2] 张旭,王京树,杨元金,等.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2):101-102.

[3] 李咏梅.水产品加工中蛋白酶的应用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8):35-37.

篇5

关键词:GIS;工厂化养殖;适宜性评价;滨海新区汉沽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27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1]。20世纪80 年代GIS开始应用于内陆水域渔业管理和养殖场的选择[2-3]。随后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沿岸养殖区的选址和规划、养殖环境管理、水产养殖冲突预测、决策支持、数据分享支持等方面[4]。纵观国内外 GIS在渔业中的应用,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海洋渔业领域,主要涉及渔海况数据采集与分析、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水产养殖选址、渔业资源评估与分析、标志放流、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渔情预报等方面[5-6]。

国内将GIS 应用于内陆水产养殖的研究还很少。200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综合信息研究中心同世界渔业中心(World Fish Center)合作,以河南省水产养殖区域规划为例,对该省与水产养殖发展密切相关的养殖技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资料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选取了水资源、地质地貌、技术水平以及市场条件等12个对当地水产养殖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评估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因子的权重,构建水产养殖适宜性综合评估模型。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IDRISI对评估模型进行综合运算,得出该省适合水产养殖发展的4类地区,即最佳区域、适合区域、可适合区域和不适合区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7-8]。

本研究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作为研究区域,在综合应用德尔菲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和GIS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工厂化养殖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滨海新区汉沽工厂化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可为其他地区制定工厂化养殖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1 研究区域概况

汉沽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位于滨海新区北部,在滨海新区“一核三区” 规划范围内,与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休闲旅游区、中心渔港经济区、泰达现代产业区、天津北疆电厂同在北片区,地理位置特殊,水陆空交通便捷,区位条件优越。汉沽区濒临渤海湾,水域滩涂面积广阔,区内海岸线全长28 km,滩涂面积77 km2;陆域范围内池塘洼淀众多,水域面积4 000 hm2。经过多年发展,滨海新区汉沽已形成海洋渔业和内陆渔业的双重优势,其中工厂化养殖全市领先,已成为天津渔业发展重点区域。

2 评价方法

2.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查阅文献,咨询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和天津市水产研究所专家,走访汉沽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到汉沽工厂化养殖企业实地调研等多种措施,对汉沽工厂化养殖状况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确定了影响汉沽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地理、经济、社会等指标,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 19个三级指(表1)。

2.2 确定权重

考虑到水产养殖评价的特殊性,选用了能够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相结合、对非定量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滨海新区汉沽工厂化养殖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权重(表2)。

2.3 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

在ArcGIS中完成所有基础图件的处理工作,得到Shapefile矢量图层。在IDRISI中导入Shapefile文件,生成矢量地图,然后根据各个评价指标转换成栅格数据,制作完成19个单指标评价地图。使用IDRISI中Fuzzy模块完成真实值向0-1值的标准化,使用IDRISI中Reclass模块完成数值分级为1、2、3、4,分别表示 “不适宜”、“一般适宜”、“适宜”、“非常适宜”。采用IDRISI中提供的MCE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多准则评价模块,依据分项权重和组合权重,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和综合分析模型。

3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见图1,滨海新区汉沽工厂化可养殖区域的总体适宜性较好,没有非常适宜和不适宜的区域。其中,93%以上的区域达到适宜,主要分布在杨家泊镇和寨上街的中西部地区,其他为一般适宜,主要分布在寨上街的东部地区。

从自然资源方面来看,滨海新区汉沽可养殖区域的自然资源(即水资源)良好,综合适宜度较高,以适宜和一般适宜的区域为主,没有不适宜的区域,但非常适宜的区域较少。其中,非常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寨上街的西部少部分地区,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杨家泊镇的西部和寨上街的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从发展基础条件方面来看,滨海新区汉沽可养殖区域的发展基础条件优越,综合评价很高,60%以上的区域达到非常适宜,其余区域都达到一般适宜,且杨家泊镇发展基础条件明显优于寨上街,杨家泊镇的可养殖区域均达到非常适宜,而寨上街的可养殖区域仅达到一般适宜。从市场前景方面来看,滨海新区汉沽可养殖区域的市场前景广阔,综合评价很高,60%以上的区域达到非常适宜,其余区域都达到一般适宜,区域分布与发展基础条件一致,杨家泊镇发展基础条件明显优于寨上街。

参考文献:

[1] 张超.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1-23.

[2] Kapetsky J M,Mcgregor L,Nanne E H.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to plan for aquaculture: A FAO-UNEP /GRID study in Costa Rica[M]. Rome: 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1987, 287:51.

[3] Kapetsky J M,Hill J M,Worthy L D.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catfish farming development[J].Aquaculture, 1988, 68:311-320.

[4] 郑晶予.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产养殖中的发展应用[J]. 河北渔业,2011(12):55-57.

[5] 龚彩霞,陈新军,高峰,等. 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6):902-909.

[6] 吕雄杰,贾宝红,欧阳海鹰,等.基于GIS的天津市武清区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15-19.

篇6

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把握形势、掌握主动、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坚持一手强化质量监管,一手强化宣传培训工作,监督与指导并重。增强全程监管能力,切实推动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我县初级水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水平。

二、行动目的和责任分工

以本县内水产养殖、种苗生产、海捕虾保鲜等为重点环节,以水产养殖业规范用药、海捕虾保鲜剂规范使用为主要内容,采取宣传、培训、整改、查处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暨“执法年”活动,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全面提高我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本次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由县水产站和渔政管理站具体负责,县水产站负责水产养殖环节整治和组织水产品质量抽检;县渔政管理站负责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

三、主要内容

(一)以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工厂化养殖场、规模化水产养殖企业、水产育苗单位和获得“浙江省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得过”称号的中小养殖生产者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规范用药专项整治和水产苗种生产专项整治。

(二)开展中华鳖、南美白对虾、淡水鱼等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摸查,制定防范措施,增强应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三)严肃查处使用禁用兽药、原料药、人用药和滥用保鲜剂等违规行为,引导、督促初级水产品生产者规范操作。

(四)检查水产种苗生产许可管理,规范水产种苗生产经营活动。

四、整治任务

(一)排查隐患、完善机制。以本地主导养殖品种、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的养殖模式和对象及已获证无公害水产品为重点,对其在养殖、育苗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或苗头性问题进行摸查,对风险可能暴发的程度,危害情况以及对产业、市场、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预警和处置意见。根据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中水质管理、饲料使用、防病用药等指导和服务责任机制,使用违禁投入品或药残超标案件的立案查处机制,问题水产品的追回、产品封存、销毁工作机制。推行水产品生产档案制度、例行检测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加强对基层协会和渔民合作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培训,讲授健康养殖模式、主要投入品的鉴别与选购、水质管理与病害防治技术等,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加大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和标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自律作用,规范广大养殖户的用药行为。

(三)组织开展水产苗种场普查清理。根据水产苗种生产情况,对本县的水产苗种场开展全面普查,并按上级部门要求及时准确地填报情况。对具备苗种生产条件、符合许可证载明规定的,逐一进行登记;对不具备苗种生产条件或与许可证载明规定不符的,按《浙江省水产种苗管理办法》规定进行查处、清理。严格许可制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违规生产行为。

(四)加强现场检查。深入推进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生产环节和种苗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督查行动,通过监督检查、指导整改、执法查处,进一步强化生产过程的监管;对温室龟鳖养殖和近年来出现问题较多的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开展拉网式检查。检查内容:重点检查养殖和种苗生产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以“三项记录”为主的养殖日志执行情况;渔药、渔饲料仓库及饲料加工场所贮存、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己烯雌酚、头孢拉定粉剂、土霉素粉剂和五氯酚钠等禁用兽药、原料药、人用药等违禁药物、违禁添加剂情况;捕虾船是否按规定规范使用保鲜剂,是否贮存、使用禁止使用的非实用化学物质;苗种生产企业是否按苗种生产许可证批准范围从事水产苗种生产;要检查渔药使用规则等宣传资料是否发放到位,养殖户是否了解。对记录不完整、不规范者要限期整改并跟踪落实。同时要检查养殖日志印况,各乡镇渔技员要结对指导散、小养殖户执行“三项记录”制度。

(五)加强药残抽检。结合本县所养品种、用药状况,加大抽检力度,扩大抽检范围,特别是在用药高峰期,对本县境内的水产养殖场(户)、水产育苗场开展药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督抽查,逐步实施根据养殖单位(户)名录随机抽样制度,对重点监控区域、养殖方式和出口养殖基地要增加抽样,科学合理布点,确保抽检工作的客观合理;严格执行四方五人到场签名制度,确保抽检程序规范。

(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生产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在现场检查和药残抽检中查出的违规者,根据违法性质、危害程度,采取停止销售产品、责令整改、产品无害化处理或监督销毁、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措施,对于各种案件的处理,切实做到禁用药物来源和渠道未查清的不放过,超标产品未处理的不放过,对有关责任人员未处理的不放过,该移送司法机关没有移送的不放过。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实行重点监控,限期整改,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建立健全针对监管部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个别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监管不到位、措施不落实、,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并带来严重后果的,以及专项整治实施不力、存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五、时间安排

(一)部署准备阶段(2009年3月10日~3月底)。

1、成立“*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协调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执法年活动的有关工作,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

2、根据省局总体安排,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本地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详细工作方案,做出工作部署。

3、组织开展对行政管理、渔业执法等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监管能力。

4、充分开展多种形式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宣传,努力使广大渔业生产者树立起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5、对本县的水产苗种场进行普查。

(二)整治督查阶段(2009年3月底~10月底)。

1、围绕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水产苗种场进行登记清理,对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或苗头性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对问题产品实施限期整治和依法查处。

2、组织对各镇(区)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各地在本次专项整治中的组织落实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工作质量与规范情况等。

篇7

一、创建机制,营造氛围

县创建大会后,我局专题研究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及时成立了工作小组,制定下发了《县畜牧水产局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召开系统创建工作会,召开规模养殖户污染治理推进会、调度会,全面部署养殖业污染治理和整治工作。利用宣传栏、简讯、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干职工全面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掀起养殖业污染治理。

二、全面排查,落实责任

一是做好调查摸底,上年3月份我局安排相关人员对全县范围内较大规模的畜禽养殖户进行了上户调查摸底,对县城和集镇饮用水源进行了拉网式排查。

二是认真查找问题,对规模养殖场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归纳、整改不足之处。

三是制订治污举措,按照达标排放要求,结合各规模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综合治理措施,明确了治理的期限、治理负责人。

三、突出重点,狠抓治理

我局结合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和畜禽清洁生产活动,共争取国家无偿资金380万元,主要解决粪污治理工程,同时部分养殖户自筹资金30余万元,从以下方面开展治污。

(一)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以县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县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县划分了规模畜禽养殖“三区”(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严把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条件,明确我局今后下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事前需征得所在乡镇村、组的同意。所有禁养区的规模猪场已迁至可养区,如香田吉洛村晏水根、彭帮生养猪场都从村庄附近迁到了山上,远离村庄。原养殖大户熊大历调整养殖项目,由养猪调为养娃娃鱼。

(二)狠抓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一是指导16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建设了消毒防疫设施,如消毒池、消毒室、大门、围墙等;二是全部建立了排污设施,共建设980m3酸化池、1910m3的沼气池,720m3的沼液存贮池;三是采用干湿分离工艺,减少污水量,使干粪与尿及冲洗水分流,16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共建设储粪池560m3;四是实行雨污分流工艺,修建双排水沟,一条作雨水沟用于收集雨水,一条作污水沟用于收集粪尿污水,只让污水进入处理设施。

(三)集中力量整治钉子户。水口下烟竹黄立信养殖场长期粪污排放不达标,从2012年3月到今年4月,我局联合水口乡政府、县环保局通过数次做工作,终于促成其做好了粪污治理工作。采用雨污和干湿分离技术、开挖两个各40m3沼气池及200m3氧化塘。所有粪污全部进入沼气池发酵后作有机肥。经畜牧水产局与环保局两家现场验收,符合达标排放要求。

(四)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一是与水库养殖承包者签订了保护水域环境安全承诺书。共签承诺书15份。承诺在养殖生产中,绝不使用化学肥料和禁用渔药等投入品进行养殖,推进人放天养,确保水域生态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要求水产养殖户要在鱼苗、鱼药和饲料的进货、使用和销售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做好用药用料和病害记录,建立《养殖生产日志》;三是认真做好潦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宣传,设永久性宣传栏3处,界桩8处。

四、加强协作,督查整改

我局积极下到各乡镇做好工作协调与沟通,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切实加强工作督查指导,为确保污染整治工作落到实处,我局常组织人员到场到户指导督查,共出动60余人次。三是落实整改到位。对16家规模养殖场及新建猪场进行常态跟踪督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下一步工作做到“二个坚持”:

篇8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监管、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方针,坚持全县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协调配合,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落实监管责任,大力推进水产健康标准化养殖,加强从水产品生产到上市销售的全方位监管,认真排查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加大执法力度;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监管、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针对存在的问题,突出重点,加大整治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促进我县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二、整治重点

(一)重点产品

突出整治青、草、鲢、鳙、鲤、鲫鱼等常规养殖和消费品种,严查各种违禁药物特别是孔雀石绿、氯霉素等的违规违法使用。

(二)重点单位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单位、水产苗种生产单位以及有规模的水产养殖户,重点养殖户。

(三)重点品种

水产品、兽药、鱼药、饲料、鱼饲料、鱼饲料添加剂等。

(四)重点区域

水产品年产量10吨以上的渔业养殖乡镇,水产品年产量0.5吨以上的水产养殖户(重点是池塘、坝塘),一天销售量30公斤以上的水产经销户,对水产品加工企业、水产饲料加工企业,各类水产品销售户(含池塘、坝塘边销售),农贸市场水产品销售点,水产养殖户等进行整治。

(五)重点内容

对辖区水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户)开展全面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水产养殖单位(户)是否办理水产养殖证,是否有水产品生产经营资格,水产品生产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水产品流通经营进、出货检查验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经营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和质量承诺等制度的执行情况,使用记录等,依法查处伪劣、劣质、有毒有害及其他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水产品生产经营秩序。

三、工作目标

通过整治,使全县水产品及水产品安全各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产品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县水产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

(二)县城水产品市场、鱼饲料、鱼药经营销售商店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鱼药、饲料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

(三)严格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依法应领取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户)持证率达到90﹪以上。

(四)健康养殖示范、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单位(户)、水产苗种场等三类生产单位(户)100﹪建立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等水产品质量安全内控措施,监管率达到100﹪。

(五)在国家统一组织的水产品质量监管抽查中,产地药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六)渔业部门内部“分工明确、措施有力、保障有效、运转协调”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自产水产品阳性样品查处率达到100﹪,省外入我县水产品阳性样品的追溯查处工作有重大突破。

(七)主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摸查工作有效推进,应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

(八)加强对全县水产养殖户,流通经营销售户的监管,水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单位(户),逐步取得合法经营资格。

(九)水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水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建立质量档案和安全监管档案。

(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户养殖、经营销售建设工作。

四、主要工作和具体措施

(一)深化水产品安全目标责任制

各站所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认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站所、相关人员、水产养殖户,经营销售户,确保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二)继续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治

在巩固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回访复查,督促指导水产养殖单位(户)完善和落实饲料、鱼药、添加剂索票索证、购销台帐、申报登记备案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针对在水产养殖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制度,建立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不合格添加剂快速追查溯源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继续对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整治,坚决依法打击在水产养殖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生产销售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

(三)进一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各站所要确实下移监管重心,加大水产品市场监管力度,强化水产品市场日常监管,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农村水产品市场专项整治。加强水产品的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重点抓好农村水产品的养殖、集贸市场的监管。强化城乡集贸市场的质量安全及监督抽查,经检验不合格的水产品要公告和清出市场,并查清其源头、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追查溯源,一查到底。

(四)加强水产养殖环节安全专项整治

深入开展鱼药残留专项整治,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高毒高残留兽用鱼药、农药,普通兽用鱼药、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高残药品和违法违规使用禁用限用药物行为;查处在饲料中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文号、无产品标签的3无饲料生产经营企业;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假劣过期兽用鱼药产品行为;严查水产养殖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推广使用抵残高效农药、兽用鱼药,规范养殖行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养殖。

(五)加强水产品流通环节安全专项整治

强化流通环节索证票索票和进货台帐两项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落实,集中开展重点品种、重点地区域、重点经营户、重点市场和季节性、节日性水产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严把水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强农村水产品进货渠道和农村集市的管理,落实区域监管责任。突出抓好水产品的养殖、销售环节的整治,严厉查处经营销售劣质、有毒有害水产品的违法行为。

(六)加强重要节日及重大活动期间的水产品安全专项整治

结合“春节”、“火把节”、“国庆”、“中秋”等重要节日及重大活动期间水产品消费特点和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认真开展水产品市场专项检查整治,依法查处假冒、劣质、有毒有害的水产品及其他的违法行为,净化节日食品市场,确保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七)加快推进水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建设是保障水产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也是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站所要在认真总结20*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促水产养殖单位(户)、经营销售户建立质量档案和质量安全监管信用档案,不断强化水产养殖户、经营者的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起以法制和道德为基础的水产品安全信用体系。

(八)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户养殖、经营销售建设工作。

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引导水产养殖户、经营销售户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试点工作,加强农村水产品现代化流通监管责任及群众监督的建设,积极探索农村水产品安全监管的新方法、新机制和新措施,促进水产品安全责任体系和质量体系逐步完善,各项监管措施进一步落实,水产品的生产养殖、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整治任务

(一)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渔业科技下乡入户、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大力推广安全用药技术、方法,指导水产养殖科学防病,合理用药;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积极推进建立渔业执业兽医和用药处方制度。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完善养殖场内部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科学指导水生动物疫病防控。

(二)深入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全面摸清水产苗种生产基本情况,实施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规范水产苗种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规范水产苗种生产行为,加强水产苗种药残抽检和执法监管,提高水产苗种质量。指导和督促苗种场建立健全苗种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对具备生产条件的苗种生产单位和养殖户要在这次整治中办理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逾期未办理的按非法生产处理;对生产条件不合格、技术规范未建立的苗种生产单位、养殖户,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责令停止生产。

(三)加强水产品质量监控检测。按照国家农业部的安排,配合省外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搞好水产品产地监督抽查和例行监测外,以孔雀石绿、绿霉素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为主要监测指标,重点乡(镇)要组织开展产地和市场的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四)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各站所要将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渔政执法工作的重点内容,按照“规范、引导、监管、服务”的原则,以水产苗种生产合法性、养殖企业生产记录制度建立情况、投入品使用情况和阳性样品查处为重点,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杜绝无证生产和非法用药行为,督促生产单位加强整改,严防不合格水产品上市销售。

(五)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摸排。以青、草、鲢、鳙、鲤、鲫等常规养殖消费品种和罗非鱼为重点,对其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进行摸排,对质量风险程度、危害情况以及产业、市场、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预警和处置意见,进行专项整治。

六、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5月1日—5月31日)为动员布置阶段。各站所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对2009年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周密的安排布置。

第二阶段(6月1日—11月30日)为组织实施阶段。各站所要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县水利局水政办、水产站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为总结检查阶段。各站所要认真总结本年度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县水利局组织对以上工作进行考核,纳入年终考核评定。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站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将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要按照权责明确、监督有效和保障有力的原则,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各站所长要对辖区内开展2009年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负总责,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并逐级抓好考核。对工作不扎实、措施不力而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各相关站所要树立大局观念,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围绕整治方案的目标和重点,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养殖户和重点区域,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严肃打击查处。对于跨部门、跨地区的大案要案,要搞好联合执法。各站所之间要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同时要加强和相关行业组织、群众团体、新闻媒体之间的协作,优势互补,信息互通,不断提高监管质量。

(三)加强舆论监督,营造良好氛围

各站所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和国家、省、州、县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精神,通过采取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和质量信息,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重质量、守信誉的典型,曝光典型食品案件等措施,正确引导消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打击伪劣、劣质、有毒有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典型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四)强化沟通,畅通信息

各站所要加强协调和信息沟通,及时报送有关整治信息,特别是整治期间发生的情况要及时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水利局报告。县水利局要加强全县水产品专项整治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工作,及时通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严格按要求公布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查验信息和警示信息,引导公众科学消费、安全消费。

(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食品放心工程

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养殖、经营销售信用档案和“红黑名单”制度。开展水产养殖、经营销售示范活动,推动养殖单位(户)、经营销售单位(户)落实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增强法制观念,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信誉意识,进一步推动食品放心工程。

(六)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

加强食品风险监测预警,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落实预警监测措施,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和强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9

近年来,国务院决定开展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这是党和政府继减免农业税与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以后,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农业部门迅速行动,积极配合。目前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有关工作情况如下。

一、开展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一是精心部署,全面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去年,中央决定在我省开展能繁母猪保险试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年8月13日,省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了能繁母猪保险工作。根据省长办公会议纪要,我厅会同财政、保监局等部门,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我厅还组织相关专家,多次深入试点县市,听取基层部门和养猪大户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农业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协调组织及防疫与技术鉴定工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加强与财政、保险部门的沟通协作,认真提供能繁母猪存量、防疫、免疫、灾害疾病死亡等情况,协助保险机构做好鉴定、标识、理赔工作,协助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

能繁母猪每头保险金额1000元,保费60元,费率6%。其中中央补贴30元,省财政补贴18元,农户承担12元。在各级农业、畜牧、财政部门和人保财险、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基本上做到了能保尽保。截止今年10月31日,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完成了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共有1773999头能繁母猪参保。按照保险政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5322万元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3193万元,已全部到位。此期间,全省参保能繁母猪共死亡75271头,保险公司全额理赔7529万元。通过能繁母猪保险,养殖户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养猪的积极性。养殖户纷纷表示,党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是提前准备,认真做好水稻保险试点工作。今年初,财政部决定将我省纳入水稻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我厅会同财政厅、保监局、人保财险、中华联合等保险公司,迅速邀请武汉、监利、枣阳、京山等县市以及大型种业公司和部分种植业大户,就水稻保险的保险金额、保险费率、保险责任、运作方式、理赔标准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和磋商,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我省水稻实施方案。还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水稻等品种的参保意愿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汇总上报全省意向性参保水稻面积,协助做好基础性工作,会同省财政厅、湖北保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全省水稻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出台了水稻保险试点实施方案。

水稻保险,每亩每茬保险金额200元,保费14元,费率6%。其中:农民承担25%,计3.5元/亩。县级财政补贴15%,计2.1元/亩。省级财政补贴25%,计3.5元/亩。中央财政补贴35%,计4.9元/亩。据统计,目前全省应保水稻面积为3289万亩,已承保面积为2533万亩,承保率为82%。已受理损失报案3万余件,保险公司支付赔款1.5亿元。

三是迅速行动,大力推进奶牛保险试点工作。我省奶牛数量不多,但发展速度很快,根据我省积极的申报态度和扎实的基础工作状况,财政部同意我省开展政策性奶牛保险试点工作。对此,我厅行动迅速。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在反复征求奶牛养殖业大户、规模化养殖场、畜牧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会同省财政等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出台了关于开展奶牛保险工作的通知,拟定了奶牛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为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协作机制。省级畜牧部门成立了奶牛保险工作专班,并与省保监局、省财政厅、中华联合、人保财险等多个部门一起,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为强化沟通、协商,及时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勇于承担责任,开展基础性工作。为了规避饲养户的道德风险,各地畜牧部门对参保的每头奶牛佩戴了专用的识别标志,每县配备了1-2名专职畜牧兽医人员,协助保险公司,参与宣传投保、勘验和理赔工作,还广泛动员各地奶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奶牛保险试点工作。

目前,我省每头奶牛保险金额6000元,保费360元,费率6%。其中中央补贴108元,省财政补贴108元,县财政补贴72元,农户承担72元。截止今年10月31日,全省共有29739头奶牛投保,中央财政补贴资金321万元已全部补贴到位,省级财政补贴资金已安排预算,正在核实中。据统计,此期间参保奶牛死亡776头,保险公司全额理赔444万元。武汉市东西湖区每年正常死亡奶牛都在400多头,以前没有任何补偿,今年参保后都获得了保险公司全额赔偿,参保养殖户非常高兴,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了更多的奶牛养殖户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四是深入调研,积极谋划水产养殖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自然灾害是直接影响渔业生产和渔民增收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渔业与农业中其他行业相比,养殖风险更高,灾害更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渔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亿元。渔业风险还直接威胁到渔民的生命安全,一旦遭灾,往往船毁人亡、家庭破碎,严重影响渔区社会稳定。在今年罕见的雪灾中遭受重创的农业,保险赔付仅有0.35亿元。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渔业,仅水产养殖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就达68亿元,其中湖北省水产养殖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但渔业保险赔付为零。

正是由于渔业风险大,渔业保险也充满风险,成为商业保险公司不愿碰的“烫手山芋”,市场呈现“真空地带”。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对渔业保险“望而却步”,是由于“吃苦在先”。资料显示,从1984年至1994年10年间,全国各保险公司共收取1.14亿元渔船保险费,结果赔付了1.14亿元。以人保公司为例,在1993年之前作了10年渔业保险,基本亏损。

渔业保险的业务相对其他保险更为复杂:保险费率难以厘定,损失难于评估,理赔难度大,更易出现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其中最易理解的是,成本高风险大,保险公司要做,费率就很高。费率高,老百姓保不起;费率低,又缺乏分保制度,风险集中在保险公司,致使它赔不起。基于渔业“靠天吃饭”的特性与湖北开展渔业保险缺失的现状,要真正切实的为湖北渔民系上"保险带",探索建立水产养殖灾害政策性保险机制十分必要,对此,省水产局正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深入调研,以提供政策性建议,各级水产部门也在围绕水产养殖业保险开展基础性工作(初步建议如后)。

二、农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政策性保险主体是广大分散农户,承保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面临的风险种类多,既有风灾水灾,又有虫害疫病,一旦出现风险,造成的损失点多面广损失大,同时,农业风险责任也很难确定,在推进农业保险的过程中,我省出现“四难”现象:

一是投保组织工作难。目前,全省农业投保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户,从数量上看,全省有1100多万农户,从遍布区域看,广大农户分散在18.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湖区平原,也有山区丘陵,参保对象非常特殊。同时,农业政策性保险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由于农户观念陈旧、有关部门宣传滞后、加上目前经营规模较小、农业比较效益不高、保险示范引导不够等等多重原因,农民参保的意愿还不强,认识还不到位,因此,给基层投保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是道德风险控制难。种养殖业保险的标的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植物,出险影响因素较多,主体因素难以判断,加上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部分保险公司在乡镇还没有实现网点全覆盖),增加了预防道德风险的难度。特别是当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偏低,比较效益较差时,农户很容易出现有灾不救,牲畜有病不治等情况,其目的就是想套取保险资金,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保险公司经营难以为继。

三是查勘定损理赔难。农业生产风险发生极度不规律,同一种作物、同一种牲畜在不同的区域可能遭受的灾害损失会不同,即使在同一区域不同的农户之间,可能遭受的灾害损失也会不同,尤其是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地带,九省通衢,迁飞性、流行性病害发生频率更高。农业灾害查勘定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比如水稻灾害就有虫害、病害、风灾、雹灾、水灾、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多种,同样是虫害,又有稻飞虱、稻种卷叶螟、纹枯病等多种,确定灾源非常困难,同时,对于损失程度分析也非常困难,比如水稻减产,就涉及到抽样检验、样本分析、常年产量评估、不同品种水稻单产理论与实际产量等多种因素。又如,奶牛死亡后,病因的检查需要专业的兽医和专门的检查设备,往往要到武汉等地的检测中心,费时费力费钱。保险公司不可能具备这方面的技术力量,相关部门可能高估,保险部门可能低估,如何做到客观公正,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农户居住分散,加上外出打工等,保险公司上门理赔也比较艰难。

四是农业灾害预防难。农业既要承受经济风险,也要承担自然风险,在自然风险中,灾害源非常广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于保险业经营非常有利,但保险公司无力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只有依靠农户,依靠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依靠农业系统,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农业灾害的易发性与保险公司化灾能力的不足性,导致农业灾害防治的非可控性,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成长滞后等,增加了农业灾害预防难度。

三、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几点建议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支农惠农的又一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把好政策落实好、执行好,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建议:

1、进一步提高现行农业保险试点品种的补助标准,水稻保额建议由原来的200元/亩提高到300元/亩以上,奶牛保额由原来的6000元/头提高到8000元/头以上,能繁殖母猪保额由现行的1000元/头提高到1500元/头。

2、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范围,种植业方面:将我省其他优势农作物纳入保险试点范围,如柑橘、油菜、棉花、小麦、玉米等。畜牧业方面:增设出栏肥猪的保险险种,对我省5000只以上的父母代种禽场,开展种禽保险试点。为了促进全省养羊业的发展,凡与羊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养殖合同的农户尝试开展能繁母羊的保险。目前中华联合已在罗田开展了试点工作,反响较好。水产方面:以开展渔业精养鱼池和网箱养殖政策性财产保险为主,渔民人身安全商业性保险为辅。并建议率先从26个水产大县起步开展渔业养殖政策性保险联保互保试点。保额标准比较复杂,要成立专班进行研究,保费应控制在5%以内,各级财政承担50%—80%。

3、尽快出台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配套政策。一是将应由省级财政承担的政策性农作物保费补贴资金纳入当年度的省级财政预算。二是确定市县二级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我们建议市级财政补贴5%,县级财政补贴10%。三是要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承担农业保险保费补贴10%,并允许其列入成本核算,尽量减少农民交费额度。

4、进一步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政策、熟悉政策、理解并主动响应政策,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农业保险工作才能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

5、丰富农业保险主体。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种养殖业大户,突出这些主体的参保地位,提高农业保险的组织化程度,这是农业保险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农业保险业务水平,更好地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的现实选择。

篇10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危害

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日渐重视,点源污染已逐步得到了控制和治理,而面源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面源污染相对点源污染而言,故又被称为非点源污染,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汇入收纳水体,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面源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农业面源污染是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产生的面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化肥和农药施用、农膜使用、秸秆污染、农村居民产生的未经收集处理的生活垃圾以及未能纳入规范排放的生活污水等。农业面源污染已带来和潜在的危害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

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国控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仅占2.8%,Ⅲ类以下水质断面占71.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全国62个重点湖泊中三类水质以下水质湖泊38个,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其中太湖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巢湖为轻度富营养状态,滇池为中度富营养状。然而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与农业面源污染相关。

农业部2010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也显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非常之大。如表1所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农业源普查对象共2899638个,占总数的48.93%,其中畜禽养殖业1963624个,水产养殖业883891个,典型地区(指巢湖、太湖、滇池和三峡库区4个流域)农村生活源13884个。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污染源COD、TN、TP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43.71%、57.19%、67.27%,其中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吨,总磷流失量10.87万吨;畜禽养殖业排放污水中包含化学需氧量1268.26万吨,总磷16.04万吨,总氮102.48万吨;水产养殖业排放污水中包含化学需氧量55.83万吨,总磷1.56万吨,总氮8.21万吨。普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式之严峻。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由来已久,但其受重视却相对滞后。自2011年起,环境统计中

表1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

项目 污染源个数 COD排放量(万吨) TN排放量(万吨) TP排放量(万吨)

污染源总计 5925576 3028.96 472.89 42.32

农业污染源 2899638 1324.09 270.46 28.47

农业污染源所占比例 48.93% 43.71% 57.19% 67.27%

才增加了农业源的污染排放统计,包括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排放的污染物。现有的公报关于农业源的排污统计仅限于COD和氨氮两个指标,设立的指标还不够全面。2011-2014年,我国农业源废水COD和氨氮的年均排放量分别为1142.03和79.18万吨。农业源COD占我国废水中排放总量的47.72%,接近50%,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氨氮占31.74%,有略微下降的趋势[1]。

环保部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污统计,说明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已经越来越重视。但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形式仍然十分严峻,如果不严加控制,不仅破坏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生态危害、社会危害和经济危害。生态危害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经济危害则包括由于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造成对种植业、渔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损失,体现为作物产量下降、品质降低、鱼类减产等方面。面源污染的社会危害比较复杂,它包括由于水体污染导致的饮用水水质恶化、水产品安全问题,以及由于土壤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等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等。

2.1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危害

生态污染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还有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为提高农业产量,农药、化肥被过度或不适当施用,农膜广泛覆盖却没有合理回收,养殖业没有配套的排污处理设施,秸秆就地焚烧等,这些不恰当的行为都会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

2.1.1对土壤的危害

很多不当的农业耕作措施会对土壤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农药及化学肥料中常含有铜、汞、砷、锡等重金属及其他非金属离子,这些重金属在环境中移动性小、残留性高,几乎完全累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过高,加速土壤酸化及盐分积累,而植物长期吸收后,将造成作物的金属含量增加,导致枯萎、减产。此外因过度施用农药,土壤中农药残留过高,土壤中农药残留量过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无法进行有机物分解或作物营养盐转换,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

农膜如果不进行回收,在土壤中逐年累计,覆膜5年的农田农膜残留量可达每亩5.2公斤。农膜本身是一种塑料薄膜,大部分的原材料是不可生物降解的高压聚乙烯或聚氯乙烯,都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堆积在土壤中经久不烂。长此以往,埋在土壤中的残膜不仅会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影响水分下渗,降低土壤抗旱能力,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也会阻止土壤中的根系连通,影响作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导致作物减产。

2.1.2对水体的危害

在农业面源污染与不同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中,与水体之间的作用是最为直接且影响途径最多、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污染物可以直接排入水体,可随降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可通过水土流失进入水体,也可通过大气沉降进入水体,总之所有的农业源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最终都会有一部分是进入水体的。

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和水体富营养化。过度和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导致大量的氮、磷和有害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使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水体缺氧、变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河道淤堵,耐污物种爆发,水生生物死亡,水生态系统失衡,同时污染物还会随渗滤、淋流等途径污染地下水体。根据环保部调查结果显示,农田、畜禽养殖和农村居民生活排污是造成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远超过工业点源污染和生活点源污染。

2.1.3对大气的危害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CO2、CH4及N2O等温室效应气体。农民所施用的氮肥会使土壤中的含氮量增加,氮经由土壤的硝化作用及脱氮作用产生N2O排放到大气中,产生温室效应。此外,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秸秆被就地焚烧,秸秆焚烧除了会产生肉眼不可见的CO、CO2、SO2、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外,还会产生颗粒物加剧雾霾,成为雾霾的“帮凶”。

2.2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危害

2.2.1污染水体,危及饮用水安全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量湖泊、水库面临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也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乡饮用水年安全保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但我国目前饮用水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危及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2.2.2污染土壤,危及粮食与蔬菜安全

农业源导致的土壤污染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病原体污染,主要是由人畜的排泄物、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导致的,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会传播疾病,直接危害居民健康;另一方面是有毒物质污染,主要是由于过度施用农药、化肥、使用农膜等不恰当的耕作措施导致的。土壤污染的农田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可能导致生产的粮食、蔬菜中农药、重金属、化学激素和其他有毒物质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2.3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因其污染的分散性和广泛性,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由于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造成对种植业、渔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损失,以及土壤营养物质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虽然没有全国性的农业面源污染经济损失研究,但部分学者对区域性的农业面源污染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鲍秋萍利用Johnes输出系数模型对2010年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TN、TP流失的损失进行估算,总损失约为73.323亿元,其中畜禽养殖污染物流失损失最大,约合人民币42.109亿元,农村生活流失损失次之,约合人民币18.855亿元。范良千等同样用Johnes输出系数模型估算了2009年浙江省的农业面源污染中农业种植、禽畜养殖和农村生活TN、TP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损失共计23.29亿元,其中农业种植损失最大,约12.92亿元[2]。我国目前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估算和统计,但从已有的区域性研究中可以看出,农业面源污染在经济效益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要从造成非点源污染的根源出发,寻求适合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减少浪费,扩大经济效益。

3.结论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其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到了人体健康,所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技术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在政策、法律上要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规范;在技术上要实施源头控制为主,辅之以过程控制并加强末端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