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 新生儿脓疱疮 皮肤护理

新生儿脓疱疮是一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生在新生儿中的一种常见化脓性疾病,传染性强,重者可引起全身感染甚至败血症。新生儿脓疱疮主要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本病可相互传染,如缺乏消毒隔离制度,可在产科的新生儿室或儿科的新生儿病房造成流行。通过对18例脓疱疮患儿,过充分暴露并在患处用用安尔碘消毒后涂抹百多邦软膏的特殊皮肤护理,使患者全身的脓疱症状很快改善,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010年3月收治新生儿脓疱疮患者18例,表现颈部、双侧腋下、双侧腹股沟处散在大小不等的脓疱,大者直径1~2cm,小者如豌豆大小,有部分破溃,露出红而湿润的创面;未破溃者疱内充满金黄色的脓液,脓疱周围皮肤红晕显著,极少数破溃的脓疱以结痂。其中1例合并臀部脓肿。

护理:⑴一般护理:①置患儿于单独的隔离病房,备隔离衣和一次性手套,所有物品均为感染患儿专用,待患儿出院后做终末消毒处理。②患儿的衣物、包被和尿布等严格分类放置并每日消毒处理。③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④医务人员接触患儿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⑤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⑵特殊皮肤护理:①置患儿于辐射床调整至合适床温,除去衣物,暴露全身皮肤,肩下垫一小枕,手腕部及脚踝部垫棉花后用约束带约束,以充分暴露脓疱疮创面,避免患儿的汗液等污染创面。②未破溃的脓疱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内脓液,并用消毒棉签吸干疱内液体。③患处用碘伏消毒自然干燥后,用无菌棉签蘸取百多邦涂抹,3~6次/日。④约束带约束患儿处每2小时松开1次。⑤全身散在脓疱疮多者,暂不宜洗澡,用脱脂棉花蘸温水擦洗皮肤完整处即可。将一次性纸尿裤垫于臀下但不必裹起来,这样尿液就会自然流下而不会污染腹股沟处,并及时更换尿裤。⑥脓疱疮结痂后不可强行除去,待其自然脱落。

结 果

经过上述的护理,所有患儿脓疱疮均在2~3天内结痂,4~6天结痂逐渐脱落痊愈。其中1例患儿在入院3天后发现左侧臀部皮肤有一大约3cm×4cm区域呈暗红色,触之有波动感,请儿外科会诊后,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引流出黄色脓液,经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遂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抗炎对症支持治疗,1周后痊愈出院。

篇2

【关键词】院内感染;新生儿脓疱病

新生儿脓疱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皮肤性疾病,极具有传染性,可导致全身感染。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免疫力低下,再加上与感染源接触,消毒隔离不到位,就会在几个小时或2天之内,由大面积脓疱疮,波及患儿全身。好发于新生儿的颈部、腋窝、腹股沟、耳后等皮肤皱褶部位,因此加强院内感染,对预防新生儿脓疱病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757例,其中男915例,女842例,年龄1―20天,平均6天,均为足月新生儿,无早产、胎膜早破及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方法 根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婴儿皮肤感染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 结果与原因

2.1结果 通过环境的改善,增强消毒隔离意识等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脓疱病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原因

2.2.1医院环境有待改善 产科病房非常拥挤,探视人员比较多,导致病房空气污染,环境卫生学难以达标,尘埃是细菌的载体,如不及时清除空气中的浮游菌,很容易导致新生儿发生皮肤等部位的医院感染。

2.2.2 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不强 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相关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传播的主要媒介,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医务人员上班期间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认真洗手,在治疗、护理、查房过程中导致新生儿交叉感染,把病原微生物通过手而传给新生儿。

2.2.3新生儿沐浴室的交叉感染 在母婴同室病房内,每个新生儿是相对独立的,互相之间基本不直接接触。新生儿沐浴场所是公用的,也是母婴同室新生儿唯一的集散地,沐浴室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未按操作流程及沐浴用物等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新生儿皮肤感染交叉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

2.2.4皮肤长期受潮湿刺激 新生儿皮肤稚嫩,皮肤角化层较薄,皮下毛细血管丰富,局部防御能力差,任何轻微的擦伤,都可能会造成细菌侵入,皮肤表面又缺乏溶菌素,汗腺分泌旺盛,大小便次数多,如果不经常洗澡护肤,这些有害的代谢产物就会不断刺激皮肤,特别是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臀部等皮肤皱褶处,很容易发生皮肤溃烂或感染。

2.2.5 病房保洁工作欠规范 保洁员对医疗废物的认知水平较低[1],医院保洁人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差,流动性大,培训上岗制度不健全,医学知识欠缺,导致其对医院感染知识不能及时掌握。

2.2.6家属感染意识差 一些家属对新生儿不够重视,特别是一些农村老人,拿一些旧衣服来充当尿布,容易滋生细菌,又没有清洗消毒,直接接触新生儿的皮肤,极易产生新生儿红斑,最后导致新生儿脓疱病。

3讨论

3.1 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科室:指派专职护士每月1次对病房空气、消毒剂、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等进行细菌污染情况监测。

3.2加强病区管理 严格探视制度,限制陪护人员。做好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并采取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尽量将感染及非感染者分室收治、特殊感染者与普通感染者分室收治,感染患者禁止探视,非感染患者严格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预防交叉感染。

3.3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 手卫生的管理现在已经成为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规范手卫生可以显著降低手部携带的细菌数量,减少细菌的传播,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内常用的洗手方法是肥皂流动水洗手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此法可使手上的细菌数减少约80.0%[2],洗手合格率为71.8%,而使用洁芙柔消毒凝胶的平均除菌率为96.4%,洗手合格率为93.0%,消毒后手指培养带菌量平均减至不到1个[3],消毒凝胶干手法的除菌率和洗手合格率都显著高于肥皂流动六部洗手法。

3.4严格新生儿沐浴室的消毒隔离管理 合理布局沐浴室[4]:沐浴室应出入分开,室内设散包台、沐浴池、打包台等,散包和打包应分开。

3.5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衣服要以全棉宽松式为主,而且每天要进行消毒处理。住院的新生儿每周沐浴两次,保持皮肤清洁。

3.6做好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门户,若处理不当,容易发生脐部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

3.7监督保洁工作 保洁公司的管理部门人员负责每天对保洁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发现并及时纠正保洁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3.8健康教育 向产妇及家属宣教新生儿皮肤护理的重要性,买回的新衣服,不经过清洗消毒直接给新生儿穿上,这样易引起新生儿红斑。

参考文献

[1]吴惠芳,医院保洁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64-365.

[2]张润香,冯伟,熊建球. 临床医护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38-1139.

篇3

关键词:老年患者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左旋甲状腺素纳(L-T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18-02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亚甲减,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甲减症状,其诊断必须依靠血清的检查。该疾病能够引起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和心功能不全等不良事件,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观察对老年亚甲减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分析L-T4替代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从而为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老年亚甲减症状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筛选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亚甲减患者89例,其中男29例,女60例。年龄59-87岁,平均年龄(68.9±7.3)岁。既往均无甲状腺病史,无应用含碘药物史。

1.2 诊断标准。美国内分泌协会对亚甲减的定义为:TSH>4.5mU/L(正常的参考值为0.45-4.5mU/L),FT4在正常的参考范围内,并排除

1.2.1 研究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皮肤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有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的原因与环节进行有效的干预。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①召集所有参与护理的人员,对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及护理环节进行讨论与分析。②针对发生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将各环节的干预措施串连,制定流程。③干预流程切实可行,并征得护理人员的认可。④流程制定后,对护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⑤护士长合理排班,保证人力、物力,以利干预措施有效落实。如我科制定的“胶布粘贴所致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流程”如下:选择3M透气敷贴或胶布贴胶布前对粘贴部位进行仔细评估,确认无皮肤炎症或损伤去除胶布前先湿润胶布,揭胶布时动作轻柔每天更换眼罩与心电极片,毎班更换血氧探头部位,留置胃管与普通留置针使用时间不超过72小时严格交接班,落实责任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报告,并做好记录定期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整改措施,调整护理干预流程”。

1.2.2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新生儿胶布粘贴伤、尿布皮炎、穿刺部位瘀血、医疗物品接触部位压伤、面部指甲划伤、高危药物外渗伤、烫伤等七项指标。将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构成比,以及因皮肤损伤所致的护理投诉例数进行比较与分析。

1.2.3 数据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新生儿的皮肤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发生情况与构成比比较[n(%)]

2.2 对照组因新生儿皮肤受损而受到的家属投诉1次。观察组因新生儿皮肤受损而受到的家属投诉1次,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因皮肤损伤所致护理投诉比较

3 讨论

3.1 新生儿皮肤是机体重要保护器官的屏障。它比较脆弱,并且经历了从母体子宫内羊水到出生后暴露于外界空气的剧烈环境变化,所以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引发其他系统疾病[3]。

3.2 预见性护理程序是护士有目标的、有预见性的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科学工作方法,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尽可能消除发生皮肤损伤的隐患或一旦发生及时给予正确而有效的治疗。我科在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结合我科实际情况,使得流程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从而使本研究得以顺利实施。

3.3 表1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各类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4 本科制定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流程共7个,根据不同的原因,从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与管理。从表1可以看出,杜绝了面部指甲划伤,是因该流程中有“入院时仔细检查患儿指甲,根据需要进行修剪”的环节;胶布粘贴伤与穿刺部位皮肤瘀血发生率下降幅度较显著,提示该两类损伤与护理人员的操作关系较明显,可控制性较强;对照组胶布粘贴伤发生率排第一位,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后,观察组以尿布皮炎发生率排第一位,说明尿布皮炎的发生与患儿个体体质有关,可控制性相对较弱;两组均未出现烫伤,说明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烫伤的防范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但护理管理者不应掉以轻心,仍需加强防范新生儿烫伤的培训与管理。

3.5 表2可以看出,两组因皮肤损伤所致的护理投诉有所下降,说明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后,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0

篇4

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病区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新生儿52例,评价其护理质量以及新生儿家长满意度等。结果:和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相比,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的分值明显提高,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 新生儿 护理质量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neonatal ward

Peng Wenjing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the Zhenyilaozumaozu autonomous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in Zunyi City,Guizhou Province,563500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neonatal ward.Methods:To admit 52 cases of neonatal with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from April 2012,April 2013,to evaluate nursing quality and newborn parents satisfaction.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non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the scores of nursing quality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qualified rate of nursing records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had significantly pared nursing before and after,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Neonatal;Nursing quality

护理风险贯穿操作、配合以及抢救等各个环节,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可能带来风险[1]。而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对现存的或者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处理,以最大限度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2]。近两年来,本院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新生儿52例,男30例,女22例。本院现有护士22名,平均年龄(27.38±5.62)岁;其中本科学历9名,大专学历13名;工作年限:≤3年5名,4~5年11名,>5年6名。

护理方法:①增强安全管理:针对本院护理人员实施严格的“三查七对”制度,在其交接班或者做治疗时核对腕带,保证每名患儿有2个腕带。加强对重要环节的核对,比如:新生儿出入院、洗澡等,在患儿出院时认真核对家长的身份证。其次,合理利用门禁系统,对新生儿病区实行24小时的封闭式管理,严禁外人进入,预防新生儿丢失。最后,要求护理人员熟知常规药物的药理学知识,掌握幼儿药物剂量的换算方法,合理控制滴速。②新生儿皮肤护理:由于长时间输注静脉营养药物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尽可能通过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与此同时,密切巡视,用留置针输液的有效期一般3~5天,要科学评估穿刺部位,一旦发现渗漏立刻更换穿刺位置。发现患儿皮肤出现破损可以外涂百多邦预防感染,以减少对患儿的伤害,保证护理安全。当输钙剂时需要重新建立静脉通路,确定通路畅通方可用药,杜绝运用输液泵注入,尽可能选取新生儿的四肢静脉、而不选择头皮静脉,避免钙剂向外渗透,对新生儿头部、面部造成不良影响[3]。③规范护理记录:医院相关科室需制作出标准的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要求护理人员按照记录单的书写规则进行认真填写,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继续教育、护理查房以及各种疑难病历讨论等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护士的护理技能。同时使护理记录有章可循、有具体的案例可参照。按照不同科室的特点设立病情报告单、严重危险新生儿送检风险报告书、出院记录单以及出院指导等等,并要求新生儿家属在相关单据上面签字,进行有针对性的记录管理。④实施消毒隔离护理:新生儿病区每张床的占地3~6m2,并且每张床之间的距离约1m以上,每个病室中通风至少每天>2次,每次15~30分钟。同时,要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凡是有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感染等的患者,应该暂时调离。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换消毒拖鞋,穿清洁工剪理指甲等,在进入新生儿病区之前按照“六部洗手法”洗净双手再实施护理,护理前后均应该运用消毒液喷洗双手。其次,护理人员在诊断治疗时必须实施标准的预防、无菌技术,保持手部卫生。并且护理干预应该按照先早产儿后足月儿、非感染性患儿优先护理的原则实施护理,针对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需要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并且做好标记。当发现有不明原因的感染患儿时,对其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消毒措施。最后,针对所有患儿使用的物品尽可能选用一次性物品,如果选用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保证专人专用专消毒,严禁出现交叉使用的不良现象。

统计学处理:对本次研究所得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结 果

和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相比,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的分值明显提高,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新生儿病区属于临床高风险科室,但是由于患儿家属缺乏必要的护理风险知识,加之患儿的病情变化非常快,从患儿住院到出院都需要有护理人员的帮助,因此若稍不留意某一个护理细节,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差错,引起潜在的护理风险,为新生儿带来不良的影响[4]。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分析新生儿病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及时采取安全管理、新生儿皮肤护理以及消毒隔离等护理方法,和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相比,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的分值明显提高,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最佳途径,风险管理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证概率,确保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同时医院也需要不断加强对护士风险护理技能的培养,提升护士的安全意识,规范其不合理的护理行为,完善护理管理制度,让风险管理科学化、体系化,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素品.儿科护理风险及规避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7(8):122-123.

2 张燕群.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7(15):132-133.

篇5

新生儿指自出生后28天以内的小儿。此期是小儿刚刚脱离母亲,开始独立生存的最初阶段,机体内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而新生儿生理调节功能不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应用护理技术加强新生儿日常护理是保障小儿正常发育和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新生儿日常护理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维持新生儿体温正常的护理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特别是皮下脂肪较薄,血管丰富,肌肉不发达,活动力弱,皮肤汗腺发育不良,故体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波动。所以应准确、及时、严密观察新生儿体温变化,防止新生儿体温过低致硬肿症或新生儿由脱水而致体温过高,以及病理性体温过高能够及时得到治疗,使其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测得新生儿体温过低我们应多盖被保暖并予以哺乳,增加新生儿的活动量,增加基础代谢率,产生能量从而使体温升高。测得新生儿体温升高通常有如下几种情况:被服盖多了;哭闹时;吸吮时;脱水热;病理改变引起炎症反应。对于吸吮、哭闹时体温升高我们可以不需处理,不哭不吸吮时体温很快就恢复正常,也可在哭闹、吸吮体温升高时予少盖被子,对于被服盖多时引起的体温过高,我们应减少盖被,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可用手触摸新生儿额、鼻部,如果新生儿额鼻部热热的就少盖点,如果凉凉的就多盖点;脱水热我们应指导家属间断地给新生儿喂温开水,直到体温降到正常为止。几种方法处理后新生儿体温仍然高应考虑是病理性体温升高,及时送新生儿病房治疗。

2 新生儿皮肤护理

由于新生儿皮肤比较娇嫩,稍有轻微外力即易引起损伤与感染。而真皮内血管丰富,毛细血管网稠密,皮肤感染后很易扩散。因此对新生儿悉心皮肤护理,我们每天早晨可给新生儿沐浴一次,沐浴方法有淋浴、盆浴、床上擦浴等。沐浴时应用左手按住新生儿耳朵,不能让水流进新生儿耳内,防止感染。洗澡间室温应调到24 ℃~28 ℃,酌情关闭门窗,水温应调节至38 ℃~40 ℃,用手腕试水温,水温不能过高,防止烫伤。沐浴可促进血液循环,活动新生儿肢体,使新生儿感到舒适,沐浴时,我们应观察新生儿全身皮肤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处理。

3 新生儿脐部的护理

胎儿娩出脐带经无菌结扎后逐渐干燥,残端一般在3~7天脱落,基断端须保持无菌。新生儿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常可引起脐炎,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所以我们每天给新生儿脐部护理一次,洗浴完毕,用大毛巾擦干全身,除去原有脐敷料检查脐部情况,按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脐部护理:(1)脐轮无红肿,无脓性分泌物者以棉蘸0.5%磺酊溶液轻轻擦净脐带残端和脐轮,如果腹部皮肤不小心擦上碘酒应用75%酒精脱碘;(2)脐轮红肿并有脓性分泌物者,以棉蘸75%乙醇溶液轻轻擦净脐带残端和脐轮,然后以干棉签蘸3%过氯化氢溶液擦洗,脐部涂以2.5%碘酊溶液后再用75%乙醇溶液脱碘,必要时送分泌物做细菌培养;(3)脐带脱落者(一般3~7天脱落)脱落处如不干燥,可撒用消炎粉;如有红色肉芽组织增生,可用5%~10%硝酸银溶液烧灼,并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局部,注意烧灼时勿触及正常组织,以免引起皮肤灼伤;覆盖脐敷料,尿布的折叠勿盖住脐部,防止尿液污染脐部,脐敷料和尿布潮湿应及时更换,保持其干燥,如脐部红肿或分泌物有臭味,提示脐部感染,除局部处理外,应同时全身使用抗生素,预防败血症的发生。

4 新生儿红臀的预防及护理

新生儿皮肤角质薄嫩,易受损伤而发生感染,因排出物可分解出氨和酸性物质,易刺激臀部皮肤,故大便后必须以温水洗净,吸干(禁用肥皂),局部涂消毒植物油,以保护皮肤。尿布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的浅色棉布作尿布,尿布应洗涤干净,最好在日常下曝晒干燥后使用。保持臀部的干燥,尿布必须兜住整个臀部和外阴,经常查看尿布有无污湿,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更换。尿布包兜不可过紧、过松,不宜垫橡胶单或塑料布。如果已发生轻度红臀除可采用预防红臀发生的措施处理外,在季节或室温条件允许时,垫好尿布使臀部暴露在空气中;也可将患儿臀部暴露在阳光下,每日2~3次,每次10~20 min,但注意保暖;另一种方法用鹅颈灯或红外线灯照射,有加速渗出物吸收和抗炎抑菌作用。照射时灯与新生儿臀部距离应保持在30~40 cm,照射时间约20 min,每日2~3次。对于重度红臀除按轻度红臀处理外,同时应加强全身营养,再结合糜烂程度进行处理。Ⅰ度,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炎可局部涂鱼肝油。Ⅱ度,皮肤溃破可用消毒植物油或鱼肝油纱布贴敷患处,或用氯化锌软膏涂抹局部。Ⅲ度,局部有较大片糜烂或表皮脱落,有时可继发细菌感染,可用含抗生素药膏的无菌敷料贴于患处,经常更换,如果单纯继发真菌感染可涂克霉唑制剂。

5 新生儿的喂养

新生儿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良好合理的喂养是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的关键。新生儿的喂养包括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这里我们探讨的是新生儿最佳喂养方法——母乳喂养。由于新生儿的胃呈横位,贲门括约肌不发达,而幽门括约肌发达,吃饭后1 h内如果我们给其换尿布或洗澡,最易引起新生儿胃内容物溢出,引起新生儿难受或呕吐物阻塞新生儿呼吸道等,所以哺乳前应给新生儿更换清洁尿布(或哺乳后2 h给其换尿布或洗澡),包裹好新生儿后洗手,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或清洁湿毛巾清洁,乳晕,防止交叉感染,但禁用肥皂、乙醇擦浴,以防干裂。如遇内陷或平坦未完全纠正者,哺乳前应取舒适松弛的坐位姿势,湿热敷乳房3~5 min,同时按摩乳房以引起排乳反射,挤出一些乳汁,然后捻转引起应乳反射,这样易被新生儿含吮,必要时可配助奶器。新生儿每天哺乳不规定次数也不规定时间,实行按需哺乳,产妇何时有乳房胀感需要哺乳时就给新生儿哺乳,小孩何时饿了(小孩哭闹、烦躁、嘴两旁寻找的样子)需要喝奶就要给其哺乳。哺喂后将新生儿抱起竖立,头伏于母亲肩上,轻拍背部让吸进胃内的空气溢出,再换右侧卧位30 min以利乳汁进入十二指肠,防止溢乳。

篇6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院内感染 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are measures.Methods:Analysis of 188 cases 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neonatal nursing clinical information.Results:By strengthening primary care,ward management,ventilator management,medical staff training in the knowledge of hospital infection,Only two ca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hildren.Conclusion:Proper care and control measures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Key Words NICU;Nosocomial infections;Care

随着对医院院内感染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管理已越来越受重视。对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儿来说,院内感染是常见危害之―[1]。由于患儿脱离家长监护,完全由护理人员护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通过加强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呼吸机管理、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产儿188例,男109例,女79例,记录新生儿儿围产期病史、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和胃肠外营养等情况。怀疑感染时行相关的病原学检查。

院感判断标准:①血培养阳性。②胸片明确的肺炎或明确的其他部位感染表现。③实验室检查,WBC<6.0×109/L;PLT<100×109/L;IT>0.16;CRP>8mg/L。④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呼吸暂停、体温波动、皮肤发花、残余奶量增加、反应差、顽固的代谢性酸中毒等。符合①、②中任1项或同时符合③中的两项或符合③中的任1项并伴有④中的任两项可诊断为感染。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⑴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每天进行沐浴或擦浴时注意观察颈周、耳后、腋下、臀部、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红肿、破损、脓点。定时更换尿片,预防红臀,保持皮肤的清洁,定时改变防止皮肤压伤。②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1次,鼻饲及禁食患儿每天口腔护理2次,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红肿、溃疡、口疮。③脐部护理:每天沐浴或擦浴后进行常规消毒,注意观察脐部有无红肿及分泌物等。④喂养:鼻饲的患儿,鼻饲管每周更换1次,注射器每次更换,人工喂养时做到1人1瓶1用1消毒1灭菌。

⑵病室的管理:NICU布局合理,空气新鲜,室温控制24~26℃,相对湿度55%~65%,室内安装动态空气消毒器,空气消毒每天3 次,每次1小时,空气消毒前室内通风1小时,以保证空气的新鲜。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水龙头,避免交叉感染。监护室内实行全程无陪护理,一律禁止入室探视,进入NICU应穿隔离服,戴口罩,帽子,消毒手。新生儿床单元的所有用物每天进行更换并高压灭菌,保证1人1套,不共用,发现院内感染时应立即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隔离区应做明显标识。

⑶加强呼吸机管理:使用呼吸机时需每天进行呼吸管道的更换消毒,湿化瓶内放入灭菌注射用水,在进行新生儿支气管冲洗术、气管内给药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⑷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新进入NICU工作的人员进入前需进行培训,包括预防医院感染SOP、感染管理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以及正确的洗手等,培训考核合格方可入室。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3],因此应严格规定洗手程序:①进入NICU,接触新生儿前后均要洗手;②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洗手;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物前后洗手;实践证明,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结 果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细菌培养,依据中华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88例发生医院感染患儿2例,感染发生率1.06%,2例均呼吸道感染。

讨 论

因重症监护室中相当一部分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其生长发育差,免疫力低,住院时间长,更易被感染;医务人员的手和器械消毒不严也可引起医源叉感染;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未成熟是细菌入侵机体的重要途径;侵入性操作如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吸痰,各种留置的管路都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的机会,使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接触传播、空气传播、血行传播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预防NICU的院内感染最关键是切断其传播途径,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手的卫生,自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注重基础护理以及呼吸机管道的护理,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及预防感染知识,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童笑梅,王新利,诸慧华,等.12年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5):279-282.

篇7

【关键词】新生儿;保暖;中性温度

适中的环境温度即为中性温度,中性温度是一个温度范围,新生儿在此温度范围内具有最低的代谢率以及耗氧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在出生后保证环境温度达到中性温度是十分必要的[1]。由于早产儿没有一个发育成熟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体温不能持续稳定,自身产生很少的热量,却散发较多的热量,一旦体温不能持续达到正常,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体温无法得到保证也是早产儿死亡的原因之一。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开始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体温恒定的护理措施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368例,其中121例为早产儿,足月儿2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184例,足月儿124例,早产儿60例;实验组184例,足月儿123例,早产儿61例。新生儿出生均无重度窒息,体重1000~3000 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保温措施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接生和护理。没有特别保暖措施。

1.2.2实验组采取如下保暖措施。产房的新生儿出生后,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为:传导、辐射、对流以及蒸发,每分钟体温下降大约0.3 ℃,因此,产房的保暖十分重要。在婴儿出生前根据婴儿胎龄把产房室温调至适宜的中性温度环境约28 ℃~30 ℃。将辐射台提前加热。由于新生儿拥有体表面积很大的头部,当娩出头部时,为了防止头部快速散热,用热毛巾将新生儿的头部擦干。为了防止热量散发,新生儿出生后要马上将其放到事先预热过的辐射保暖床上,将新生儿的全身用热毛巾擦干,用暖和的毛巾将新生儿包裹起来,再用暖被将其覆盖。测新生儿的核心体温达36.5 ℃,新生儿便可与母亲接触,但要注意热量的散失,接触时要盖好暖被。

1.2.3转运过程的保暖措施如果新生儿需从产房转移到新生儿科接受治疗时,应将新生儿放入到恒定温度的转运温箱中,转送过程中要速度迅速,这样才能将热量散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1.2.4沐浴时的保暖当新生儿肤温范围在36.5 ℃~37.3 ℃时,并且手脚温热的情况下,方可为新生儿沐浴。沐浴时水温39 ℃~41 ℃,室温28 ℃。沐浴过程中要保持水温恒定,护理人员动作要快速。沐浴后将新生儿的身体彻底擦干,尤其是褶皱的皮肤,将新生儿的衣服穿戴好,用暖被将新生儿仔细包裹,头和脚也要采取保暖措施,头戴暖帽脚穿棉袜。这样便可以让新生儿的体温恒定。新生儿头部面积占体表面积的20.8%,因此,由头部散失的热量比重很大,暖帽的佩戴能够让新生儿的耗氧量降低15%左右,因此,佩戴暖帽是十分必要的[2]。本组婴儿出生后一直戴棉帽。一旦测量新生儿的体温在36.5 ℃以下或住在早产儿培养箱的患儿建议采用床边擦浴的方法,防止散热过多。

1.2.5皮肤护理由于新生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因此,一旦皮肤受到损伤,绝大多数的热量便会转移用来修复皮肤。要求医护人员在护理新生儿时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皮肤损伤。

1.2.6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各项护理和治疗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如冬天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床旁加暖灯,并注意为患儿盖好衣被。把各项工作集中进行,减少受凉机会。

1.2.7对于体重小于1800 g需住温箱的早产儿,应严格按体重、日龄调节温箱温湿度。体重小于1500 g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应在新生儿身体下面垫加热至36 ℃的热水袋。

1.3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结果

两组新生儿在中性温度环境中12 h的体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热量从体内转移到皮肤,再由皮肤转移到环境中的过程称为热散失,热散失的先决条件为皮肤温度和环境温度之间存在着差值,差值和热散失是正相关的关系。新生儿没有一个发育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早产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正常体温不能持续稳定,因此,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不强,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比儿童和成人大很多,热量从体表中流失是成人的四倍之多[3]。把新生儿安置在中性温度环境中,能够防止由于环境温度太低导致新生儿的体温过低和由于新生儿体温过低引起供氧不足和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暂停,肺出血,生长迟缓,甚至致死等严重后果[4]。

笔者所在医院注重从婴儿头部娩出开始至总个住院期间的保温措施严格落实到位,并把保暖的措施及重要性告知家长,减少了婴儿受凉的机会,减少婴儿生病,促进婴儿健康成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得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194.

[2] 赵秀芝,毕旭明,孙梅,等.新编儿科急救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94-403.

[3] 冯泽康.中华新生儿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8-190.

篇8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53-01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以出生3天或早产儿多见,指新生儿期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受损,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早期表现反应差,体温低,吸吮差或拒奶,皮肤硬肿或水肿,病情严重时出现多器官损害等临床特征。现将我院小儿科2008-2009年收治20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2009年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患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早产儿13例,占 65%,轻度15例,中度3例,重度2例,硬肿范围计算: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1.2 临床表现

1.2.1 低体温 体温低下或不升,常降至35℃以下,重症<30℃。新生儿由于腋窝下含有较多棕色脂肪,寒冷时氧化产热,使局部温度升高,此时腋温高于或等于肛温。因腋温-肛温差值可作为判断棕色脂肪产热状态的指标。

1.2.2 皮肤及皮下组织硬肿 硬肿顺序为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受压部位皮肤僵硬、发亮、冰冷、呈暗红色或青紫色。

1.2.3 一般表现 反应差,吸吮力差,哭声细弱,呼吸浅弱甚至不规则。

1.2.4 多器功能损害 早期常有心音低度钝、心率缓慢、微循环障碍表现,严重时可呈现休克、DIC、急性肾功衰和肺出血等多器官衰竭表现。

2 护理措施

2.1 复温、保温是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生儿硬肿症大多数体温过低,尤其是寒冷季节,复温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

2.1.1 若肛温>30℃,此时可通过减少散热使体温回升。将患儿置于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2.1.2 若肛温

2.2 合理喂养 轻者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保证能量供给。

2.3 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应用输液泵控制滴数,以免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准确记录补液量。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防止药液外漏,以确保单位时间内液体的输入量。

2.4 皮肤护理 患儿取头侧平卧位,每次更换尿布后翻身1次,保持皮肤清洁及脐带干燥。进行各项护理治疗操作时,时间要集中,动作要轻柔敏捷,避免热量散发。

2.5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时严防呕吐物误吸而引起窒息。有紫绀者给予氧气吸入,最好间断给氧,氧气浓度20-40%,吸氧时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根据缺氧程度调节输氧量至紫绀消失为主。

2.6 预防感染 病房每天用肯格王消毒机消毒,工作人员入室前应戴帽子、口罩、穿鞋套及穿隔离衣,各种治疗及护理均应严格无菌。经常更换,防止性水肿和附积性肺炎,尽量减少肌肉注射,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2.7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硬肿范围及程度,严密观察患儿的哭声,注意患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从而全面了解病情进展 在护理过程中及时了解硬肿症的严重征象,如患儿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提示患儿病情严重;如发现患儿鼻出血或呼吸节律不稳、脉搏不规律、少尿、腹胀等则提示有肺出血、呼吸衰竭、心功能受损、肾功能衰竭或中毒性肠麻痹。

2.8 健康教育 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疾病知识,指导家长加强护理,注意保暧,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鼓励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热量。

参考文献

篇9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增高,引起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原因复杂,现将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1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8例患儿中,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1],其中男128例,女70例;日龄7d78例;据病因分析,生理性黄疸4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156例(ABO溶血7例,母乳性黄疸42例)。

2.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定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皮肤黄染及进乳、排便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神经反射(吸吮、握持拥抱反射等)及肌张力情况,注意潜在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定时紫外线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儿要洗手,减少探视,保持脐部、臀部干燥[1]。

3.护理

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及病情进展情况,进一步查血型、宫内感染、肝功能、肝胆B型超声、溶血筛查、血培养等明确病因,经皮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针对不同病因确定不同护理方法。研究发现婴儿抚触可解除新生儿便秘捉进新生儿排出胎便,有效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3.1 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一般情况尚可,2~3d出现皮肤黄染,4~6d达高峰,黄疸大部分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消退。护理措施主要为勤哺乳,促进胎便排出,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3.2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以迅速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为原则。主要治疗措施为蓝光照射治疗,通过蓝光分解皮肤胆红素而达到迅速降低血胆红素的目的。光疗护理:光疗前应消毒光疗箱、开放式抢救台等。进入光疗箱前应用黑色眼罩罩住眼睛,避免强光对眼部的损伤,预防眼炎可用0.9%生理盐水擦拭眼部。并用尿布包裹患儿会阴及保证患儿全身皮肤充分暴露在蓝光下。进入蓝光箱后依据患儿的体重、日龄及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保持箱内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始终保证患儿体温在36.8℃-37.4℃。光疗过程中患儿体温过高时可暂时关闭蓝光或调节箱温。每1-2h变换1次。患儿在出箱前要取掉眼罩并检查其全身皮肤是否有破损、有无皮疹发生。并对患儿皮肤进行清洗清洁后及时给患儿穿上衣服,避免着凉。护理人员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准确记录患儿大小便次数、出入液体量和生命体征等,观察患儿黄疸的程度,进行黄疸测定及时与医生沟通。蓝光照射期间应多喂开水,以免显性失水。护理时需注意保液体入量,注意蓝光箱温度,勤测体温,夏季应注意体温升高,打开箱门散热,冬季应注意保暖。注意蓝光照射时皮疹、腹泻的发生,做好臀部皮肤护理。

3.3 ABO溶血:溶血患儿黄疸出现早,常于出生24h内发生,黄疸重且进展快。除蓝光照射外,常需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血白蛋白等血液制品,并注意输液速度及过敏反应。同时,应用激素免疫调节时需注意激素不良反应,如潜在感染风险、血糖升高作用等。另外,定时监测血清胆红素,观察精神反应、体温、进乳情况,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3.4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对孕母进行心理疏导,减缓其因不能哺乳及患儿疾病担心所引起的焦虑,并指导挤奶动作,促进乳汁排空,取得家长配合,将有利于完成治疗疗程。

4.结果

本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d,经治疗好转出院191例,出现惊厥考虑胆红素脑病转院1例,出现肝酶异常或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治6例。

5.小结

对新生儿黄疸护理,护士要熟知黄疸的基本病因。做好基础护理,还要针对不同病因给予不同的护理。同时,做好孕母及家属的心理工作,以取得配合。在护理过程中,针对不同患儿要进行重点观察。生理性黄疸主要是防止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主要通过蓝光照射快速降低胆红素,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ABO溶血黄疸重且进展快,胆红素脑病发生几率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母乳性黄疸患儿一般情况好,但需停母乳治疗,易出现孕母乳汁分泌减少、胀痛等反应,加剧家长焦虑情绪,故应做好心理护理及疏导工作。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能有助于新生儿黄疸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患儿尽早康复并能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篇10

新生儿股骨骨折是产伤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1],发病率约为0.13‰[2]。新生儿出生后即行体格检查中很少发现股骨损伤的征象,多在出生后一周内出现伤肢大腿肿胀和不活动,被动活动伤肢引起哭闹等,经X线摄片确诊,平均诊断时间为生后6.3天(1~21天)[2]。婴幼儿骨骼具有它的特殊性,塑形能力强,愈合快,所以不强求手术复位[3]。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垂直悬吊皮牵引、连衣挽具治疗、夹板固定、腹部固定等。我科采用暖箱内垂直悬吊皮牵引治疗新生儿股骨骨折2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介绍 例1,为G2P2 孕33周臀位顺娩出生男婴,体重2050g,出生3h发现右下肢外展位活动受限,摄片示右股骨中上1/3骨折。因该婴早产,体重轻,皮肤嫩,骨科会诊后予右下肢小夹板固定术,同时吸氧,预防感染营养支持治疗,4天后摄片示“对位不佳”,既改用暖箱内双下肢垂直悬吊海绵贴占皮牵引治疗,住院39天(2004年6月1日—2004年7月9日)摄片示“右侧股骨骨折原发骨痂形成,断端对位良好”,予办理出院。 例2,为G3P3孕36周多胎臀位剖宫产分娩三胎之小,女,体重2300g,Apgar评7分,经加压给氧后评分9分,即拟“早产儿轻度窒息”入新生儿室,入暖箱,同时输液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支持治疗。3.5天发现该婴左下肢外展位,左大腿上1/3处肿胀明显,摄片示“左侧股骨干斜行完全性骨折。”骨科会诊后行双下肢悬吊皮牵引治疗住院49天,摄片示“左侧股骨骨折处大量骨痂形成,两断端无明显移位,愈合良好。”予办理出院。

1.2 治疗方法 我科选用上海合力医疗机械厂生产的8802型婴儿培养箱,调节暖箱适宜温湿度,在暖箱的婴儿足侧顶部正中沿婴儿身体纵轴向两侧各7~8cm处钻一小孔,除去患儿所有衣服,穿纸尿裤,双下肢皮肤清洁后,从婴儿大腿根部沿贴宽胶布,延长超足底约3cm,自制一横弓,内垫硬纸板,横弓中间钻小孔引一牵引线穿暖箱顶端小孔后,两条牵引线相系固定,调整患儿臀部离开箱内床面约2cm,大腿贴宽胶布外两侧用长条形海绵条保护,外加绷带包扎。期间观察患儿下肢轴线与躯干轴线之间的角度不大于90°,分别与固定牵引一周后和二周后,出院前摄片复查,同时在牵引一周左右加用维生素AD钙剂等促骨痂形成。

3 护理

3.1 评估了解患儿情况 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疼痛哭闹状况。

3.2 病室环境 提供清洁整齐,舒适安全的病室环境,病室避免噪音,湿度应适宜,温度应保持在20℃~25℃。

3.3 调节合适的暖箱温湿度[4] 暖箱的温度要求维持患儿体温36℃~37℃,目前临床一般采用按体温调节箱温,即体重 2000g箱温30℃,箱温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60%左右,可用一小杯装凉开水放置于暖箱内,防止湿度过低,使呼吸道黏膜干燥,不利于分泌物的排出。

3.4 饮食护理 每次给患儿喂奶时应将患儿头部稍垫高,并偏向一侧,避免过快过饱,防止呛咳或呕吐引起窒息,每两次喂奶之间给患儿适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同时适当腹部按摩,加强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5 预防感染 因婴儿所住得暖箱空间小,空气不流通,而新生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新生儿室应每日3次用空气动态消毒杀菌净化机消毒3次,每次1h,每周病室门窗桌椅等用“84”消毒液彻底擦拭,开窗通风,紫外线照射1h,空气细菌培养;治疗护理婴儿时应戴口罩,洗手后才可接触患儿;患儿穿着的衣物,使用的毛巾应高压灭菌,奶具煮沸消毒;暖箱内外壁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暖箱内的小杯凉开水每班更换。

3.6 皮肤护理

3.6.1 全身皮肤护理 搞好暖箱内清洁卫生,保持平整干燥,无皱褶,有奶液或大小便污染后及时更换。每日擦浴,擦洗时用力不宜过大,避免拖拉,以免损伤皮肤。保持皮肤干燥,注意观察颈后,背部、臀,腹股沟及会皮肤避免发生破溃及皮疹情况。护理人员及婴儿应修剪指甲,以免搔抓及护理时损伤患儿皮肤。

3.6.2 牵引皮肤护理 小儿皮肤娇嫩,容易过敏,胶布粘贴处易出现水泡,必须加强观察,检查胶布边沿皮肤有无水泡发生。如有水泡出现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内液体抽净,然后用稀释的碘酒消毒处理,每日2次,直至结痂愈合。因牵引压迫双足水肿,足背屈侧皮肤及足跟处皮肤皱褶处易出现破溃,如发生可每日2次用百多邦涂抹护理。

3.7 牵引固定的观察及护理

3.7.1 牵引效能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观察是否始终保持正确的牵引姿势,双腿牵引力是否平衡。牵引装置是否有滑脱;注意观察婴儿臀部床面的高度,以免牵引过度导致骨折不能愈合或牵引无效。

3.7.2 双下肢血循环及运动功能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牵引绷带,触摸绷带的松紧度及足背足趾皮肤颜色及肿胀,活动情况,触摸双足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必要时经皮测脚趾血氧饱和度。如发现双足皮肤苍白、发紫或血氧饱和度过低,肿胀明显,不能活动,触及发凉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8 心理护理 告之家长患儿病情及骨折的预后,劝慰家长安心配合治疗增强家长的治疗信心。每日多给患儿抚摸,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减少患儿的哭闹。如患儿长时间不停哭闹,需仔细查找原因,检查双下肢是否固定过紧是否发热,以便及时处理。

4 小结

婴幼儿年龄小,言语不能表达,住院时缺少家长的,所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要遵守一般婴幼儿护理常规外,应根据患儿的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护理,避免因护理不当而发生并发症,导致延缓愈合,增加婴儿及家长的痛苦。我科2例患儿通过我们的各项积极有效护理措施,使患儿减轻了痛苦,减少哭闹,食欲生长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促进了骨折的早日康复,减少了医患矛盾,增加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萃芳,杜晓燕,林虹,等.保温床内垂直悬吊牵引治疗新生儿股骨干骨折.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4):356.

2 Morris s, Cassidy N, Stephens M, et al. Birth-associated femoral fractures:incidence and outcome.Pediatrorthop,2002,22(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