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缺氧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涝胁迫 适应性机理 研究进展
按照Levitt的分类,水分胁迫包括干旱胁迫(水分亏缺)和水涝胁迫(洪涝)。水涝胁迫对植物产生的伤害称为涝害。涝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大灾害。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异常加剧,雨量分布极不均衡,局部地区水灾不断,土壤淹水现象更是极为常见,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防涝抗洪、水土保持等问题的研究。我国也是一个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大约有2/3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涝害,危害极大 。认识植物对水涝胁迫响应的机理,揭示其适应机制,从而合理地选择和定向培育耐涝性品种,减轻淹水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水涝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植物对水的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水分过多或过少,同样对植物不利,水分亏缺产生旱害,抑制植物生长;土壤水分过多产生涝害,植物生长不好,甚至烂根死苗[1]。涝害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旱生植物在水涝情况下其形态、生理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大部分维管植物在淹水环境中均表现出明显的伤害,甚至死亡。但涝害对植物的危害主要原因不在于水自身,而是由于水分过多所诱导的次生胁迫而造成的。
1.水涝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当植物处于水涝状态时,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造成自由基的积累从而破坏膜的选择透性。晏斌等研究后认为,在涝渍胁迫下玉米体内正常的活性氧代谢平衡破坏,首先是SOD活性受抑制,导致O2-增生。故认为叶片的涝渍伤害可能主要是过量O2-积累产生MDA,引起蛋白质、核酸分子发生交联反应和变性、破坏膜和生物大分子物质,加快了衰老速度[2]。魏和平等以玉米为材料,研究淹水条件下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发现首先液泡膜内馅逐渐松驰,叶绿体向外突出一个泡状结构,随后进一步破坏解体,且叶绿体结果破坏在液泡膜出现破裂之前,其次是线粒体、细胞核解体。后二者的破坏是淹水缺水造成还是细胞死亡过程中消化酶所致,尚须进一步研究。
2.涝害对植物物质代谢的影响
(1)水涝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土壤淹水后,不耐涝植物的光合速率迅速下降。虽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在较长时间内淹水并不引起植株叶片水分亏缺,有时还会提高叶片的水势,但仍会很快引起气孔关闭,叶片CO2扩散的气孔阻力增加。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早衰、脱落。土壤淹水不仅降低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运输也有所下降[3]。渍水下净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变化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耐涝性选择指标。淹水下,植物光呼吸酶活性受影响,光呼吸加强.水分胁迫下光呼吸具有特殊的防止光抑制作用,通过CO2循环有效耗散过剩能量,从而保护植物在逆境下的光抑制。
(2)水涝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涝害减少了植物组织与土壤间的气体交换,导致根部区域形成缺氧或厌氧环境,这是涝害各种反应中的主要决定因子。由于土壤中的氧气迅速亏缺,引起土壤和厌氧微生物产生了许多对植物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将随着淹水的不同程度影响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另外,植物体内淹水缺氧,导致根部厌氧代谢产生的乙醇、乙醛等物质对细胞具有毒性,对蛋白质结构造成破坏;产生的乳酸及液泡H+外渗等原因会导致细胞质酸中毒;发酵还会使线粒体结构破坏,细胞能荷下降,细胞中氧自由基增加,保护酶如SOD,POD等活性下降,质膜透性剧增,导致细胞严重的厌氧伤害[4].
(3)根际缺氧对矿质营养的影响
缺氧条件下,植物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大大减少,主要原因是在缺氧条件下植物只能利用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无氧呼吸产生能量比有氧呼吸少得很多,必然会降低根系细胞ATP的浓度,削弱了根系主动吸收矿质的能力。在缺氧条件下,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蒸腾流流速减慢,矿质元素从根系运输到地上部分的数量减少;另外,缺氧条件下,土壤气体交换受阻,土壤中CO2浓度增大,氧气相对减少,好气性微生物数量减少,厌气性微生物增多,使土壤酸度增大,改变了土壤微环境,最后导致土壤矿质元素有效状况的改变,从而影响植物根系对有效矿质的吸收和积累。由于氧气亏缺导致土壤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使某些离子还原成更可溶更有毒的形式(如硫化物H2S,FeS)。从而使细胞生理机能下降,从而引起根腐和木质化。
3.根际缺氧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土壤淹水后改变了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和运输,植株根内GA和CTK合成受阻,加剧叶片衰老和脱落。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乙烯含量增加。一些研究者认为是缺水植物体内氧分压降低,诱导根中ACC合成基因促进根中ACC的合成,ACC随蒸腾液流由根系向地上部分运输,地上部分的ACC在通气条件下转变为乙烯[5]。近来已将乙烯在根系的合成更详细地研究清楚,在O2辐射进入根系组织的过程中,由于细胞壁的阻碍和代谢活跃皮层的存在,在根系组织中形成一种从根外层到根中柱部位低氧到缺氧的O2体积分数梯度,结果在缺氧中柱由不需要O2的ACC合成酶将ASM合成ACC,从中柱运ACC输到低氧皮层细胞,由需要O2的ACC氧化酶将ACC氧化成乙烯,再从根部运输到地上部分,促进茎的加粗、次生根的发育及叶片衰老脱落[6]。另外,在缺氧条件下,植物地上部分ABA合成加强,减小了向根系运输的数量,地上部分ABA质量分数随之增大,并进一步抑制ABA向根部的运输。同时缺氧也可能干扰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二、植物对水涝胁迫的适应性机理
1.植物耐涝的形态学适应
(1)根系生长的表面化
在水涝胁迫条件下,有些植物根系表层化并且变细,根毛增多,根系能减少氧气在细胞中扩散的阻力,又不会形成根中部细胞的缺氧,还可以增加根系表面积,有利氧的吸收;一些深根植物对缺氧的适应是根部细胞间形成大量通气间隙,便于氧气扩散,根系生长在深层土壤中,也可以获得氧气,同时,有些植物如玉米、小麦、向日葵等,在水表层的茎节处会长出不定根,不定根伸长区内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形成,使根内部组织孔隙度大幅提高。电镜细胞化学研究结果,不定根根尖细胞内ATP酶的分布高于正常根[7]。ATP酶活性上升,表明不定根根尖细胞具有较高细胞分裂能力和生理活性,根系氧气摄取和运输能力明显改善。
(2)形成根际通气组织。
诱发通气组织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根系和微生物活动消耗氧气,根系的厌氧环境促进植物乙烯的生成和积累,覆盖根系的水又会通过降低乙烯的释放而加剧这种积累。乙烯浓度增加促进纤维素酶的活性,在酶的作用下,根尖皮层组织中细胞分离或部分皮层细胞崩溃,形成通气组织。可促进氧气扩散进根部,同时使根部的甲烷、H2S、CO2等气体排到体外,调节根际氧化势,排泄废气。
以往对植物耐涝形态学机理主要局限于根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逐步对植物地上部在淹水状态下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也进行了研究。目前,对植物淹水环境下形态学适应的相关研究仍较少,且局限于水稻、小麦等少数几种植物,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植物对淹水的代谢适应
(1)涝害胁迫下植物代谢途径的改变
有氧存在时植物不存在发酵途径,但在低氧时立即诱导出现,说明它们在植物适应低氧存活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受涝时,由于根部区域缺氧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而为了维持正常的或至少是最低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厌氧条件下,细胞能量的供应主要依赖于无氧发酵途径产生ATP。在受涝时,主要有三种活跃的发酵途径:乙醇发酵途径、乳酸发酵途径和植物特有的丙氨酸发酵途径。但这三种途径是怎样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对缺氧胁迫的耐性做出贡献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不清楚。
在涝害胁迫时,除了发酵途径外,在有些植物中还存在磷酸戊糖途径和苹果酸代谢作为能量供应的补充,以减小发酵途径产生的乙醇、乳酸等有毒物质的毒害作用[8]。厌氧条件下,参与糖酵解过程的酶也发生变化,厌氧诱导表达出一类正常状况下不表达的糖酵解酶[9]。此外,有些湿地植物可能存在特殊的代谢,如使用PPi替代ATP作为高能磷酸的供体。低氧锻炼的玉米,根尖存活时间以及胞质酸化与ATP含量无关,暗示PPi在起作用[10]。
(2)涝害胁迫下蛋白质的合成
逆境下植物叶片游离脯氨酸累积,原因一是叶片组织多种酶活性降低,脯氨酸氧化受阻,造成游离脯氨酸积累;二是谷氨酸合成脯氨酸的速度增加。脯氨酸可提高植物细胞原生质渗透压,防水分散失以及提高原生质胶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植物体抗性[11]。植物抗逆性途径大多与蛋白质尤其是酶有关,在短时淹水逆境下,酶活性增强,但随时间延长这些酶的活性下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涝渍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诱导合成了一些新的蛋白或酶类物质。一些耐水涝胁迫的植物,如水稻和稻稗,在氧胁迫条件下糖酵解代谢酶类的活性明显被促进,例如乙醇发酵、糖酵解代谢、磷酸戊糖代谢酶活性被促进,甚至三羧酸循环在缺氧条件下也有一定活性,这样湿生植物就可以在代谢上适应水涝胁迫所造成的缺氧生境。以玉米为材料在厌氧条件下的研究发现,玉米新合成两类蛋白:过渡多肽和厌氧多肽,并与糖酵解或糖代谢有关[12]。目前已克隆了一些与植物抗涝性相关的基因,主要是编码厌氧胁迫蛋白的基因、SOD酶基因、植物血红蛋白等。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完善,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涝性植物材料将成为未来抗涝性育种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于提高植物的耐涝性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有研究表明使用生长调节剂如PP333、BR-120、复合醇等及外源活性氧清除剂能有效缓解涝害,但在大田条件下,这些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迫切需要确定可靠、直观的生理指标,从涝害下植株形态结构及代谢适应性分子机制入手,寻找适宜的耐涝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选育抗淹耐涝品种。
参考文献
[1] 赵可夫.植物对水涝胁迫的适应.生物学通报.2003,38(12):11-14.
[2] 晏斌,戴秋杰,刘晓忠等.玉米叶片涝渍伤害过程中超氧自由基的积累[J].植物学报,1995,37(9):738-744.
[3] 吕军.渍水对冬小麦生长的危害及其生理效应[J].植物生理学通报,1994.20(3).221.
篇2
绿萝浇水过多而烂根的原因是:绿萝喜水,但并不代表要多浇水。土养和水养的不同,水养的经常换水,保证水中有足够得的氧气即可。土养浇水是单纯的为植株的生长提供水分,当浇水过多时,土壤中会缺氧,根部得不到氧气,发生腐烂。
绿萝因浇水过多而烂根的解决办法是:为绿萝准备好新的土壤,多加些泥炭等大颗粒的泥土,把绿萝烂掉的根部剪掉,清洗干净,重新栽种。如果原株真的烂到无法挽救,只能剪取枝叶重新扦插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 水稻秧苗;生理障碍;症状;原因;预防;补救
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病虫害和某些不良外界条件影响,或者管理措施不当,都会产生生理障碍,影响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水稻生产损失。秧田期水稻秧苗时常发生生理障碍,轻则影响生长,重则秧苗死亡。因此,了解水稻秧田期秧苗生理障碍发生种类,并进行正确诊断,分析发生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对打好水稻高产稳产基础十分重要。
1发生种类及症状表现
(1)烂种。种谷尚未发芽或刚发芽就腐烂,谷壳颜色常转为深黑至暗红色。
(2)烂芽不扎根。早田芽谷生长停顿,长期不能扎根或扎根入土,时间太长,逐渐死亡;迟田芽谷不能扎根,或在扎根中途死亡,种芽不伸长。
(3)翻根倒芽。芽鞘伸长但根不入土,有时横向或倒长,头重脚轻,种芽向下弯曲或斜着倒向秧根。
(4)黑根烂芽。种芽从根尖开始,逐渐腐烂,不长新根,种芽枯黄或变黑,有臭味。
(5)绵腐病烂芽。芽基部稻壳裂开处长出棉絮状菌丝并发霉,有时菌丝上粘附土粒、氧化铁或藻类,呈泥土色、锈褐色或污绿色。
(6)白化苗。有2种情况,第1种是零星散发,开始就发生全叶白化或部分叶长条形白色,其中全白的苗大都三叶期枯死;第2种是叶色从黄到白,常自叶尖开始,当采取灌水、施肥等措施或天气转暖后,仍能恢复生长。
(7)节节白(花苗)。新生叶片出现一节白一节绿的现象。
(8)缩脚死苗。秧苗过密受挤,生长滞后、株矮、叶数少、根弱、黄瘦。
(9)黄枯死苗(剥皮死)。在一叶一心至三叶期间,从脚叶向心叶,从叶尖到叶基,逐渐黄萎枯死。拔起秧苗,基部易断离。
(10)青枯死苗(枯心死、卷叶死)。在二叶至三叶期间,从心叶开始卷起呈污绿色,然后扩展全株,萎缩枯死,拔起秧苗,基部未断裂。
2发生条件及原因分析
(1)烂种。因晒种不透,种子贮藏不当,损伤了发芽力;浸种不透、换水不勤或种子消毒措施不当,使种谷在催芽时生活力消弱;催芽时发生过烂芽、发粘等事故,损伤了种子生活力以及未出芽的“盲籽”落田;谷壳破损,米粒裸露,病菌侵染;秧田泥浆过烂,塌谷过深,谷种深陷窒息;秧板表层施肥过多、肥料过浓等都可引起烂种。
(2)烂芽不扎根。播种过早,遇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在遭受冷害情况下,再加上秧板过硬、过烂,长期淹水或高低不平积水所致;或者播种过晚,遇高温强日照天气,秧板不平积水,局部水温过高,烫伤或秧苗缺水晒干所致。
(3)翻根倒芽。一是在扎根未稳时淹水,种谷下陷或土壤通气不良而缺氧引起;二是鳃蚯蚓、稻摇蚁幼虫及藻菌类危害引起;三是灌排水时冲击引起。
(4)黑根烂芽。土壤内有机酸过多或施用未腐熟有机肥过多,在淹水缺氧条件下产生硫化氢有毒物质,使秧苗中毒。
(5)绵腐病烂芽。低于15℃,秧苗遭受冷害,抵抗力削弱,绵腐菌乘虚侵染。
(6)白化苗。第1种零星散发属遗传性性状;第2种是受低温伤害,引起叶绿素分解。
(7)节节白。叶片生长时期,气温低于15℃,叶绿素形成受阻,如连续几天昼夜温差大,易形成节节白。
(8)缩脚死苗。催芽不齐、播种不匀和播种过密等综合原因。
(9)黄枯死苗。秧苗生长不良、长期低温阴雨、病菌侵染等综合原因。
(10)青枯死苗。低温冷害和昼夜温差剧变、病害或土壤毒害、秧苗素质差等综合原因。
3预防和补救措施
(1)烂种。一是精选种子:浸种前做好选种、晒种,使种子纯、净、健,以提高种子活力;二是浸种消毒:浸种时要吸足水分,消毒时要掌握好药液浓度、药液温度及浸泡时间,及时清水漂洗,以免影响出芽;三是掌握好催芽温度:催芽温度35℃左右,并及时翻堆,以免烧芽或出现“盲子”;四是下种:秧田稍晾,以落谷不陷为准;塌谷时以泥浆粘住种谷为宜,不能过深。
(2)烂芽不扎根。应及时发现,盖1层细土,使根芽与土壤结合,不外露,保持秧板表面潮湿。
(3)翻根倒芽。同“烂芽不扎根”。如有鳃蚯蚓、稻摇蚁幼虫及藻菌危害,可退水晒田,或撒施石灰,防止危害。
(4)黑根烂芽。主要是退水晒田,促进土壤通透,减少秧苗受还原性物质影响而中毒,同时洒施稀薄人粪尿促进秧苗正常生长。
(5)绵腐病烂芽。发现绵腐病烂芽应换清水灌溉2~3次,同时用5 000倍敌克松或2 000倍硫酸铜喷施,喷施前秧田排水落干,并用适量草木灰或稀薄人粪尿施1次。
(6)白化苗。首先是科学管水。播种后至现芽前以通气供氧为主,秧田畦面应保持湿润,以利长根扎根;二至三叶期,以保温防冻为主,可浅水勤灌,防止死苗;三叶期以后,可寸水护苗,根据情况管好水。其次是及时追肥。齐苗后施“扎根肥”,二叶期早施“断奶肥”,可用稀薄人粪尿或淡尿素液洒施,促进发根和长叶。
(7)节节白。主要是加强水肥管理,如连续阴雨、气温较高时,应排水露田;气温较低时,应寸水护苗;天气转暖气温稳定时,浅灌或适当排干水,并及时追肥,促发根长叶。
(8)缩脚死苗。按烂秧及白化苗预防和补救措施进行。
(9)黄枯死苗。如连续阴雨、气温较低时,应浅水勤灌,做到阴天半沟水,雨天排干水,保持秧板湿润,增强土壤通透性,并及时追施“扎根肥”、“断奶肥”,促发根长叶。
篇4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产生因素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是土壤、植物与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多年的研究报道,可归纳为几方面的原因:土壤传染性病虫害蔓延,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以及植物的自毒作用[5-6]。土壤病原菌富积,传染性病虫害蔓延设施栽培土壤中土壤病原菌富积是引起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与有害微生物之间本来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关系,但由于多年连作,同一作物吸收单一养分,使某些物质不断累积,加之设施土壤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作物根系分泌物和病残体又提供了病原菌赖以生存的条件,使土壤中的植物病原菌得到富积,而过多使用化肥及杀菌剂可能会杀死土壤中有益拮抗菌,打破土壤微生物的平衡,以致从土壤到作物表现出一系列的连作障碍[7-8]。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土壤盐类积聚设施栽培土壤盐类积聚现象在我国普遍发生,是设施土壤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连栋大棚和温室最为明显。该现象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且长年覆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降低了土壤的淋洗作用,加之环境长期保持高温,显着增强了土壤水分蒸发量,土壤盐分通过毛细作用随水分的蒸发上升,在地表形成薄层盐分结晶。设施土壤盐类积累后,加大了土壤溶液中盐类浓度,使土壤渗透势加大,导致根系水分外流,影响蔬菜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造成蔬菜营养失调,而且随着土壤盐类浓度的增加,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显着增强,某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受阻,出现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叶片卷曲枯死等典型的缺素症状,最终导致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9-10]。土壤酸化导致设施栽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和使用未经过安全处理的有机肥料。多年的研究发现,随着种植年限及复种指数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pH值逐年降低,有些土壤pH值甚至已降至6以下,致使土壤某些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导致Ca,Mg,B,Mo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缺乏,进而促使作物脐腐病、畸形果、茎裂、华而不实等生理病害多发,尤其是茄科蔬菜的青枯病和疫病等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11-12]。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土壤物理性状是重要的肥力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度、结构性、水分含量及通透性等,严重影响着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研究表明,设施栽培土壤连续栽培5a以后,土壤板结严重、容重增大、非活性孔隙比例相对降低,耕层变浅,通气性、透水性变差,物理性状恶化[13],需氧微生物的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致使根际缺氧诱发多种根部病害,同时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缓冲能力降低,导致作物抗逆能力降低和残留超标。植物的自毒作用自毒作用是植物种内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长期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14]。连作条件下,植物残体、病原物及作物根系等向周围环境中分泌酚酸类、萜类、生物碱、酶等化学物质,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自毒作用发生。茄科、葫芦科、豆科、菊科等是极易产生自毒作用的植物,这些植物从根系中分泌出许多酚酸类化合物,通过损伤细胞膜、破坏酶活性、使蛋白质失活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而西瓜、丝瓜、南瓜、瓠瓜和黑籽南瓜等的根系分泌物会促进瓜类的生长,不易产生自毒作用[15]。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措施
连作障碍防治是现今设施蔬菜栽培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从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的优化以及利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土壤消毒和土壤管理、生物防治、优化施肥等方面来解决此问题。优化种植制度不同蔬菜间或蔬菜与粮食作物之间进行合理的轮作或间作是国内外通用的预防土传病害的措施之一,也是有效防治连作障碍最为简单、省工、高效的措施。合理轮作或间作可以使病原菌失去寄主或改变其正常生长繁殖环境,从而消灭或减少土壤中致病菌,减轻病害;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调节土壤肥力;减少杂草的滋生,破坏杂草与蔬菜的伴生关系[15-16]。设施蔬菜栽培一般采用深根性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等)与浅根性速生蔬菜(白菜、绿叶菜类、葱蒜类等)轮作倒茬,或行间套种,其中,浅根性蔬菜有吸盐洗盐的作用,葱蒜类对预防根部病害和根结线虫的危害非常有效。应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专家培育出如抗枯萎病的番茄、抗黑腐病的甘蓝等大量抗土传病害的蔬菜新品种。选用这些蔬菜新品种,可以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增加蔬菜经济效益。目前,黄瓜、西瓜、茄子等采用的嫁接技术充分证明[17],利用丰产高抗性的砧木进行嫁接栽培是防治土传病害及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提高经济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进行土壤消毒采用土壤消毒,可高效快速抑制土壤有害微生物、害虫、残茬及根系分泌物的毒害作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作物重茬问题,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设施栽培中,土壤消毒方法主要包括药剂消毒、太阳能消毒、蒸汽消毒等。药剂消毒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通过喷淋、浇灌、拌土、熏蒸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药剂有氯化苦、绿宝清(苦参碱)、多菌灵、土菌消、菌线威、绿亨1号和2号等杀虫杀菌剂。通过蒸汽、热水或太阳能提高土壤温度,从而起到消毒灭菌作用的物理方法被国外经常采用,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措施,如日本的太阳能高温消毒。该方法对蔬菜无副作用,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蔬菜生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其杀菌原理有2种:一是直接热力(热水或蒸汽)消毒杀菌。如50℃处理10min即可杀死十字花科作物的软腐病菌。二是间接作用(高温闷棚)。在一年中的高温时期,前茬作物收获后,清除残枝枯叶,施入有机肥和灌水,在覆膜封闭条件下,土壤湿度增加、棚室内的温度达到60~70℃以上,闷棚时间一般掌握在15~20d,致使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逐渐消耗土壤中的氧气,使土壤呈缺氧还原状态,多数植物病原菌在高温和缺氧条件下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闷棚使连作大棚设施内10cm左右的土壤形成55℃持续高温,大部分病原菌被杀死,对土传病害灰霉病病原菌有很好的灭菌效果[18]。合理的土壤管理土壤管理的目的是使土壤生态始终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设施栽培中为了减轻连作障碍,常采用的措施为:集中烧毁或深埋中心病株、作物病残体及周围杂草,防止病害蔓延;加强耕作管理,增加中耕松土次数,提高地温,加速病残体的分解腐烂,使部分病原菌和害虫失去活力,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提高下层土壤通透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改变作物栽培时间,避开作物发病期进行种植,例如易感染枯萎病的蔬菜,应避开高温期种植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高温季节大水漫灌,使土壤温度提高,不仅可洗盐,还可杀死或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和害虫。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狭义上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对土壤定病原菌产生毒素,或通过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途径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轻根系感染、减少病害发生的一种方法。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已逐步成为防治作物病虫害、减轻连作障碍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拮抗微生物拮抗作用是衡量生物防治效果的指标之一。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害,就是将培养好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以特定方式施入土壤中,或是通过向土壤中加入营养物质,提高土壤原有拮抗菌的数量及活性,从而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活动,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减轻病害发生的几率。张丽萍等[19]通过土壤微生物制剂防治草莓连作病害,结果表明,对于由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草莓连作病害,木霉T42与枯草芽孢杆菌Bs-6的拮抗作用很明显,能显着促进连作草莓的生长发育,连作草莓的死苗率由52.9%降至8.2%,产量增加111%,果实品质显着提高。接种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 物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如制作微生物有机肥、种衣剂防治作物病虫害等。在设施蔬菜栽培中,常通过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来分解连作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另外,还可以向土壤中接种一些有益菌群,在根系形成生物屏障,减少根际病原菌的侵染,或接种致病菌弱毒菌株,促使作物产生免疫机能,增强抗逆性,提高其产量及品质。郝永娟等[20]在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研究中提出,使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可明显增加具有拮抗作用的木霉、青霉等的数量,有效控制土传病害,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连作障碍。利用他感作用原理德国学者H.Molisch于1937年提出植物的他感作用,认为许多植物可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来促进或抑制同种或异种植物生长。他感作用涉及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所有的种群,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化学他感作用原理使植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合理组合,不仅可有效地降低作物之间、微生物之间的负效应,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在控制病虫害方面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丝氨酸、精氨酸可以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病菌的生长繁殖[21]。进行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是防治连作障碍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目前设施蔬菜栽培中化肥过量施用、肥料种类不平衡等问题,在施肥原则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再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施用有机肥(进行无害化处理,即完全腐熟)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土壤盐分积累及病原菌繁殖,减轻连作障碍和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必须根据肥料的性质、设施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的营养特性及需肥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施用化肥,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施用时间、施用量、施用方法;选择施用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作用的微生物肥料,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钾元素,使化学肥料得到充分利用,在施用微生物肥料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施用。
篇5
1?持续阴雨天气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往年6、7月份是成都地区气温最高的月份,而今年的天气却像秋天,阴雨较多,导致各类蔬菜作物发病率高,感病严重,产量降低。持续的阴雨天气和较高的气温非常不利于瓜果豆类蔬菜的生产。6、7月份是成都地区设施栽培瓜果豆类蔬菜大量上市和露地栽培开始上市的时期。对于瓜果豆类大棚栽培来说,高温阴雨天气会导致植株徒长,不易坐果,抗病能力下降,同时不能及时进行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导致蔬菜落花落果,瓜类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灰霉病、豆类根腐病、蚜虫、夜蛾类害虫、白粉虱等大量病虫害发生,降低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种植户会加大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易产生质量安全问题。
对瓜果豆类蔬菜露地栽培来说,除以上影响外,还有枯萎病、青枯病和涝害。连续下雨导致土壤水分过多,影响瓜类蔬菜根系生长。土壤水分过多,空气不能进入土壤,导致蔬菜根部缺氧,植株水分和养分吸收受阻,导致植株黄叶、落叶、落花、落果(荚)、畸形果等,甚至萎蔫死亡。久雨后突然放晴,死苗更加普遍。导致死苗的原因还有在缺氧条件下,厌氧细菌活跃,在土壤中大量积累有机酸和无机酸,在影响植株养分吸收的同时产生有毒物质,直接毒害根部,从而导致蔬菜根部中毒死亡。此外,枯萎病、青枯病、疫病、根腐病等均可以随流水传播,大雨、久雨导致这些土传病害的大面积发生。肥料农药也容易随流水流失到江河和地下水中,污染环境。
连续阴雨不仅对春夏茬蔬菜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秋季蔬菜生产。7月中下旬到8月中旬是成都地区常年菜地瓜果豆类蔬菜育苗播种定植时期,然灾害天气导致育苗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或育苗质量比较差。连续阴雨,也影响腾地和整地,影响定植,易形成老苗。这些都影响夏秋蔬菜的生产,影响8月底到10月中下旬的瓜果豆类蔬菜供应。
2?持续阴雨天对蔬菜生产影响的对策
2.1?大棚蔬菜
使用烟雾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对于瓜类和番茄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或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花,并适当疏花疏果;使用福施壮或保民丰等灌根,或在叶片没有露水时喷施,提高植株抗逆性;使用地膜+滴灌的栽培技术,降低湿度;使用嫁接苗和高抗品种;大量施用有机肥,控制氮肥施用,增施磷钾肥。
2.2?露地蔬菜
使用深沟高厢+地膜+滴灌的栽培技术;瓜类和番茄开展人工辅助授粉或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花,并适当疏花疏果;使用福施壮或保民丰等灌根,或在叶片没有露水时喷施,提高植株抗逆性;采用嫁接苗和高抗品种;合理稀植;大量施用有机肥,控制氮肥施用,增施磷钾肥;及时排水,雨后立即进行植株清洗,同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及时中耕松土,增加根部透气性;毁种菜地,及时翻地抢种,直播蔬菜注意使用稻草、遮阳网等覆盖,避免雨水直接冲刷,育苗移栽蔬菜采取边进行护根育苗、边整地的方式,这样既不耽误农事,又不影响生产。
2.3?育苗
使用大棚基质无害化穴盘育苗技术;豆类蔬菜免耕直播栽培;瓜类与茄果类嫁接育苗或异地育苗;茄子、番茄再生栽培(免育苗)。
2.4?夏秋蔬菜定植
大棚栽培及时定植,抢早上市;露地免耕栽培。
篇6
[关键词] 水稻 早衰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73-01
前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农业。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在北方种植,但目前水稻早衰的发生对其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研究水稻早衰的机理并对其进行防治对于提高产量有着现实的积极意义。
1 水稻的早衰现象
水稻早衰是由于根、茎、叶代谢机能过早衰退所引起的一种生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下部叶片大范围变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使稻穗的生产和结实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这种早衰现象严重时可以使整株植株的各个部分都发生问题,最严重的就是黑根,进一步使根系无法完成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造成水稻的各方面表现都受到影响。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可以将水稻的早衰分为生理性早衰和病理性早衰。生理性早衰就是指由生产条件和自身品质引起的早衰,而病理性早衰就是指水稻受病虫害,或直接受到病原体侵染所导致的早衰现象。
2 水稻早衰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品种问题
水稻的品种不同,其抗逆性就会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上部叶片较厚,通气组织发达,根系活动力较强的水稻品种不易发生早衰的现象;相反,叶片较薄,通气组织不发达,根系活动力弱的品种一般容易发生早衰的现象。整体上来看,早熟的水稻在特征上通常符合易发生早衰的品种特征,所以说,为了防止早衰现象的发生,在进行水稻品种的选择上,我们就要注意上述的问题。
2.2 种植地条件问题
水稻种植地的条件情况也直接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发育,因而它也是导致水稻早衰现象的一个原因。首先,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壤的板结。土壤板结直接导致土壤中氧气含量不足,影响水稻能量的供应,进而影响一系列需要耗能的生理过程。由于水稻用地的特殊性,导致在整地的时候难免遗落一些边角,再加上农田除草剂的常年使用,就造成了土壤的板结。除了土壤的具体条件之外,地块的选择对水稻的生长也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地势低洼的土地,这里长年积水,也使土壤中含氧量不足,使有害的还原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得不到进一步氧化,进而影响水稻根系的形成,不发达的根系就直接影响整株植株的生长发育,造成早衰。
2.3 气候原因
气候条件对水稻的生长情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水稻主要对环境条件中的温度较为敏感。在实际生产中,盛夏的高温热风和秋季的低温寒潮是影响水稻生产和产量最主要气候问题。而对早衰现象影响最大的就是寒流的突然来袭。水稻在灌浆期的最适温度在25到30摄氏度之间[1],如果在此期间,连续三天以上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下,将严重影响水稻的灌浆,影响同化物的正常运输,进而影响结实,可能导致早衰。在灌浆阶段如果突然出现大幅度的降温,就对水稻产生更严重的影响,使整株植物变色早衰。
2.4 水分管理不当
水分是水稻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但如果对其施用不当,也会对其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首先,从水分的管理来看。由于水稻生产的特殊要求,在其生长的初期阶段我们要保证田地中有较多的水分,但到了生长结实的后期,就需要进行断水。这里,断水的时间就要管理得当,如果断水过早,使植株不能快速生长,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影响产量,导致早衰。另外,在生长的初期,对其水分供给的多少也要进行严格控制,如果注水过深,就会造成土壤严重缺氧,抑制根系生长,甚至腐烂发黑,叶片吸收不到根系的养分,从而引起早衰。
2.5 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可以导致水稻的病理性早衰。事实上,我们发现的水稻的病虫害有很多种,对早衰影响最严重的主要有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水稻干枯而死,这是一种严重的早衰现象。而虫害对水稻的主要影响就是,害虫会大量破坏水稻的组织器官,导致其不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发生早衰。
3 水稻早衰的防治技术
3.1 合理选择水稻品种,因地制宜
根据上文提到过的水稻品种对水稻生长情况的影响,我们总结出一般成熟期较晚,上部叶片较厚,通气组织发达的水稻品种,出现早衰现象的几率小一些。所以在进行水稻品种的选择时我们可以注意这方面的偏向性。而且在品种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因地制宜,上面我们得到的也只是一般的结论,而对于不同种植环境的水稻,他们在品种的适应性上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说,我们应该根据种植地的具体环境来选择合理的品种。
3.2 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在水分的管理中,尤其要注意在水稻生长后期, 切忌长期漫灌, 以避免水稻根系缺氧, 影响根系活力。应该做到湿润灌溉, 推迟断水, 实行“间歇灌溉, 干湿交替”的办法。在水稻的生长中,缺乏营养元素也会引起早衰的现象,所以,在整个生长期我们都要注意施肥管理。尤其是植株对氮肥的需求,如果氮肥缺乏,就直接造成叶子黄化,引起早衰。所以合理施肥也是防止早衰的关键。
3.3 防治病虫害
在病虫害的防治中,我们应该以防为主。在种子处理时就要加入合适的成分,对种子进行消毒。控制好水肥的管理,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率。一旦发生病虫害我们就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将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就要求在田间管理时,要多方面考虑,仔细进行检查。
结语:水稻的早衰是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对其早衰的原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并针对这些具体的原因,提出早衰防止的措施,这对水稻的实际生产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水稻品质和产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城市燃气钢管 防腐蚀 阴极保护
1 燃气钢管的电化学腐蚀
1.1 电化学腐蚀的方式
城市燃气钢管多埋与地下,其腐蚀多伴随接触土壤产生,因此,需要对土壤腐蚀环境有一定的掌握。作为一种混合物,土壤的组成包括了固、液、气三态物质,土壤中的胶体周围存在一些阴离子电荷,如若有水分渗入土壤,那么土壤便相当于一些多相电解质,且其拥有一定的腐蚀性,当接触到金属钢管时,会有电化学反应产生,进而腐蚀钢管。
土壤里电化学反应对于城市燃气钢管的腐蚀分两类,分别是宏电池和微电池腐蚀。宏电池腐蚀主要发生在两种土壤分界处,当有金属钢管同时分布在两种土壤中时,在土壤分界处极易产生程度较大的腐蚀现象,并且这种电池性腐蚀的阴阳极区较为明显,诸如氧浓差、盐浓差等腐蚀均属此类。微电池腐蚀主要发生在金属表面,其产生原因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因土壤中的物质结构差异性较大造成的,其二是由钢管自身结构差异性较大造成的。
1.2 电化学腐蚀的机理
金属钢管接触到两种不一样类型的土壤,在两种界面会产生不一致的电位,致使金属上存在两种电位差,且土壤是导电物质,极易为腐蚀宏电池提供回路。因此,金属发生宏电池腐蚀时因为金属上面存在电位差造成的。因土壤结构存在差异性,同时与之接触的不同物质还存在特定的结构和形态,因此,宏电池腐蚀发生面较广、复杂性较高。根据我国社科院的实验表明,对于金属物件,宏电池对其腐蚀性很强,一般为微电池腐蚀强度的10倍,并且因宏电池腐蚀多发生在土壤结构相异处,多属局部区域的腐蚀,极易产生燃气钢管穿孔。与宏电池腐蚀相比,微电池类型腐蚀强度较小,且分布较为均匀,且阴、阳极区并不明显,因此,它对城市燃气钢管的腐蚀性不强。
1.3 氧浓差电池
当在结构存在差异的土壤中埋设城市燃气钢管时,因土壤密度不同会导致其通气状况不一致,接触通气性较好的这部分土壤的钢管的电位相对较高,在所形成的氧浓差电池中充当阴极区,腐蚀较为缓慢,而接触通气性较差的那部分土壤的钢管的电位相对较低,在所形成的氧浓差电池中充当阳极区,腐蚀速度较快。因此,对于城市燃气钢管而言,氧浓差电池是造成其腐蚀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埋设在土壤密度较小的绿化带下面的钢管,由于周围水分和溶氧量大,所以相当于钢管埋在富氧物质环境中。而埋设在土壤密度较大的水泥路下面的钢管,由于周围环境干湿,所以相当于钢管埋在贫氧物质环境中。在这两种土壤的交界处的钢管周围便形成了氧浓差电池,缺氧表面作为所谓的阳极区,便会产生腐蚀。所形成的氧浓差电池是通过引起钢管表层阴极和阳极的不同电流密度,从而使腐蚀产生自催化过程,降低了缺氧阳极附近土壤的PH值,即升高了氯离子浓度,致破坏了此部位钢管的氧化膜。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氧浓差电池的形成对管道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隐患和威胁。
2 燃气钢管的防腐
2.1 绝缘层防腐法
此种方法的目的是抑制腐蚀电流,为此需增加燃气钢管和土壤间的等效电阻。目前,较为有效和主流的方法是用沥青材料作为钢管的绝缘层,其防腐效果良好。实施绝缘层防腐法,需确定钢管的防腐绝缘等级,而绝缘等级受土壤的电阻率影响,因此,防腐的重点施工在于能否准确测量出土壤的电阻率。
2.2 外加电源阴极保护法
城市燃气钢管被腐蚀多由其外壁的防腐绝缘层受损引起,而绝缘层保护无法从根本上预防物理损坏,因此,目前多利用电保护法和绝缘层保护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电保护法,其原理是使金属钢管均等效为阴极区来抑制腐蚀,因此,电保护法又叫做阴极保护法,其通常分为两种,分别是外加电源阴极保护法和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外加电源阴极保护法,需将电源负极和钢管相连,正极和接地阳极相连,其保护电流由电源正极至辅助阳极,再由土壤至钢管,最后回到电源负极。被保护金属在大地电池中仍为阴极,其表面只发生还原反应,不会再发生金属离子的氧化反应,使腐蚀受到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外加电源这种保护方法中,存在最小和最大保护电位两个概念。最小保护电位即钢管所能受到阴极保护的最低电位,受土壤腐蚀性影响,在城市燃气钢管方面,最小电位多选取对地-0.85V。最大保护电位,一般选取-1.30V左右。
2.3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虽然外加电源对钢管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但是钢管邻近的金属和设备会因没有保护电流的输入,被等效为阳极而被破坏。为此,在城市燃气钢管保护中,经常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以达到对钢管周围其他金属管线的保护作用。通常用比燃气钢管电极电位更为负的金属同燃气钢管相连组成原电池,此时,阳极由电位相对燃气钢管较负的金属等效,腐蚀变会被转嫁承担,阴极得到了有效保护。用作牺牲阳极的材料常用镁、铝、锌等合金组成,这种组合方式,其电流的输出,对燃气钢管的保护效果的较好。
3 阴极保护相关方案与规范
3.1 城镇燃气阴极保护的相关规范
《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中规定:
(1)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必须采用防腐层进行外保护。
(2)新建的高压、次高压、公称直径≥100mm的中压管道和公称直径≥200mm的低压管道必须采用防腐层辅以阴极保护的腐蚀控制系统。管道运行期间阴极保护不应间断。
(3)防腐管回填后必须对防腐层的完整性进行检查。
(4)新建管道的阴极保护设计、施工应与管道的设计、施工同时进行,并同时投入使用。
3.2 阴极保护方案确定原则
在实施阴极保护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市内管网和短距离管道采用牺牲阳极。
(2)长距离输送管道采用外加电流。
(3)城镇燃气管道外加电流尽量采用深井阳极系统,最好用恒电流控制。
(4)避免对其它管道的干扰,新建管道与旧管道统一考虑。3.3 阴极保护合格标准
实施阴极保护的合格标准为:
(1)保护电位为-850mV(相对于Cu/ CuSO4饱和参比电极)或者更负。
(2)阴极极化电位不得小于100mV。
(3)当土壤中含有硫酸盐还原菌,且硫酸根含量大于0.5%时,保护电位应达到-950m V(相对于Cu/饱和CuSO4)或更负。
(4)最大保护电位的限制应根据覆盖层环境确定,以不损坏覆盖层的粘结力为准,一般可取-1.5V(相对于Cu/饱和CuSO4)。
4 结束语
目前,多数城市燃气管道仍采用传统的绝缘层防腐法对钢管腐蚀进行抑制,这种方式不但可靠性差、而且一旦出现物理性损伤,直接容易出现穿孔腐蚀。相比之下,采用阴极保护法和绝缘层保护法相配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管道的维护成本,提高防腐效果,进而达到改善供气环境和延长管道寿命的目的,从而使燃气管道能够经济可靠地运行。
参考文献
篇8
一、 发生条件
1.翻根倒芽。一是在扎根未稳时淹水,种谷下陷或土壤通气不良而缺氧引起;二是鳃蚯蚓、稻摇蚁幼虫及藻菌类危害引起;三是灌排水时冲击引起。
2.烂种。因晒种不透,种子贮藏不当,损伤了发芽力;浸种不透、换水不勤或种子消毒措施不当,使种谷在催芽时生活力消弱;催芽时发生过烂芽、发粘等事故,损伤了种子生活力以及未出芽的“盲籽”落田;谷壳破损,米粒,病菌侵染;秧田泥浆过烂,塌谷过深,谷种深陷窒息;秧板表层施肥过多、肥料过浓等都可引起烂种。
3.黑根烂芽。土壤内有机酸过多或施用未腐熟有机肥过多,在淹水缺氧条件下产生硫化氢有毒物质,使秧苗中毒。
4.烂芽不扎根。播种过早,遇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在遭受冷害情况下,再加上秧板过硬、过烂,长期淹水或高低不平积水所致;或者播种过晚,遇高温强日照天气,秧板不平积水,局部水温过高,烫伤或秧苗缺水晒干所致。
5.绵腐病烂芽。低于15℃,秧苗遭受冷害,抵抗力削弱,绵腐菌乘虚侵染。
6.节节白。叶片生长时期,气温低于15℃,叶绿素形成受阻,如连续几天昼夜温差大,易形成节节白。
7.白化苗。第1种零星散发属遗传性性状;第2种是受低温伤害,引起叶绿素分解。
8.青枯死苗。低温冷害和昼夜温差剧变、病害或土壤毒害、秧苗素质差等综合原因。
二、发生种类及症状表现
1.翻根倒芽。芽鞘伸长但根不入土,有时横向或倒长,头重脚轻,种芽向下弯曲或斜着倒向秧根。
2.烂种。种谷尚未发芽或刚发芽就腐烂,谷壳颜色常转为深黑至暗红色。
3.黑根烂芽。种芽从根尖开始,逐渐腐烂,不长新根,种芽枯黄或变黑,有臭味。
4.烂芽不扎根。早田芽谷生长停顿,长期不能扎根或扎根入土,时间太长,逐渐死亡;迟田芽谷不能扎根,或在扎根中途死亡,种芽不伸长。
5.绵腐病烂芽。芽基部稻壳裂开处长出棉絮状菌丝并发霉,有时菌丝上粘附土粒、氧化铁或藻类,呈泥土色、锈褐色或污绿色。
6.节节白(花苗)。新生叶片出现一节白一节绿的现象。
7.白化苗。有2种情况,第1种是零星散发,开始就发生全叶白化或部分叶长条形白色,其中全白的苗大都三叶期枯死;第2种是叶色从黄到白,常自叶尖开始,当采取灌水、施肥等措施或天气转暖后,仍能恢复生长。
8.青枯死苗(枯心死、卷叶死)。在二叶至三叶期间,从心叶开始卷起呈污绿色,然后扩展全株,萎缩枯死,拔起秧苗,基部未断裂。
三、防治方法
1.翻根倒芽。同“烂芽不扎根”。如有鳃蚯蚓、稻摇蚁幼虫及藻菌危害,可退水晒田,或撒施石灰,防止危害。
2.烂种。一是精选种子:浸种前做好选种、晒种,使种子纯、净、健,以提高种子活力;二是浸种消毒:浸种时要吸足水分,消毒时要掌握好药液浓度、药液温度及浸泡时间,及时清水漂洗,以免影响出芽;三是掌握好催芽温度:催芽温度35℃左右,并及时翻堆,以免烧芽或出现“盲子”;四是下种:秧田稍晾,以落谷不陷为准;塌谷时以泥浆粘住种谷为宜,不能过深。
3.黑根烂芽。主要是退水晒田,促进土壤通透,减少秧苗受还原性物质影响而中毒,同时洒施稀薄人粪尿促进秧苗正常生长。
4.烂芽不扎根。应及时发现,盖1层细土,使根芽与土壤结合,不外露,保持秧板表面潮湿。
5.绵腐病烂芽。发现绵腐病烂芽应换清水灌溉2~3次,同时用5 000倍敌克松或2 000倍硫酸铜喷施,喷施前秧田排水落干,并用适量草木灰或稀薄人粪尿施1次。
6.节节白。主要是加强水肥管理,如连续阴雨、气温较高时,应排水露田;气温较低时,应寸水护苗;天气转暖气温稳定时,浅灌或适当排干水,并及时追肥,促发根长叶。
7.白化苗。首先是科学管水。播种后至现芽前以通气供氧为主,秧田畦面应保持湿润,以利长根扎根;二至三叶期,以保温防冻为主,可浅水勤灌,防止死苗;三叶期以后,可寸水护苗,根据情况管好水。其次是及时追肥。齐苗后施“扎根肥”,二叶期早施“断奶肥”,可用稀薄人粪尿或淡尿素液洒施,促进发根和长叶。
篇9
【关键词】田螺坑水库;锰超标;原因;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在田螺坑水库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锰超标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频繁出现,必须要从根源上寻找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提高田螺坑水库的使用效果。
二、田螺坑水库概况
田螺坑水库是以供水为主的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向蛟洋工业集中区供给生活用水,供水范围主要为蛟洋工业集中区、坪埔村及319国道东侧的规划开发范围,主要供给对象参数为:居住用地33hm2、道路广场7hm2,供水范围现状人口总计7140人。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供水保证率为90~97%,本次设计采用P=97%。
本工程死水位的选定主要考虑满足工程使用年限50年的淤沙情况。田螺坑水库淤沙容积为1.80万m3,相应淤沙高程为689.16m。为了保证水库低水位时能够有足够的流量,并满足取水口的布置要求,本次设计选定死水位691.0m,相应死库容3.44万m3。正常蓄水位的选定除考虑供水范围内供水需求外,还取决于水资源蕴涵量、水库库容条件、水库坝址地形地质条件。本次设计综合考虑坝址地形、地质条件及水量利用、工程投资等多方面因素,选用705m为田螺坑水库的正常蓄水位,相应田螺坑水厂的设计日供水规模为2500m3/d,可以解决供水范围的生活用水需求。
田螺坑水库于2013年8月底完成蓄水验收,2013年9月开始蓄水,2013年11月开始每个月对出厂水水质进行常规检测。连续4个月出厂水质检测不合格,锰含量超标。
三、锰超标对人体及生产的危害
饮用水含高浓度铁锰,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胃肠道紊乱,大便失常。长期饮用会出现慢性中毒症状,诱发肝硬化、骨质疏松、行走困难,严重者甚至出现肌肉震颤等症状。美国、芬兰科学家研究证明,人体中铁过多对心脏有影响,甚至比胆固醇更危险。工业生产用水中若铁锰元素含量超标,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如洗涤衣物时产生锈斑,在印染行业会导致布料色泽暗淡无光,在造纸行业会使纸张颜色变黄。在城市供水行业中,高浓度铁锰的水源水不但需要净水构筑实施,而且还会使制水成本升高,缩短输水管道使用年限,降低出厂和管网水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负面影响。
四、原因分析
一般水库水体中,金属锰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汇水区(外源)和水体淹没区(内源)。经实地走访调查,田螺坑水库库区流域内基本无工业企业,无工业污水流入,无农村生活污水流入库内,完全可以排除人为污染,因此水库水体中锰的主要来源为内源,即底泥中锰的释放。
1、水库底泥锰的含量
锰在自然界中是较丰富的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土壤、岩石、沉积物和环境水体中。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土壤中锰的平均含量约为500~900mg/kg之间。田螺坑水库底泥锰监测值为1100.6mg/kg,高于土壤中锰的平均含量。
2、水库温跃层的产生及特点
湖泊(水库)水温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夏季一般是上层水温高,下层低,形成水温的正分布;冬季则是上层低,下层高,形成水温的逆分布;春、秋季节是上下水温几乎相同为特征,称为全同温。夏季正分层期(停滞期):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的绝大部分在表层约1m的水层被吸收,并且主要加热表面20cm的水层。如无对流混合作用,水中热量往下传播很慢(水的导热性小),夏季或春季如遇连续多天的无风晴天,就会使表层水温有较大的升高,这就增加了上下水混合的阻力。风力不够大,只能使水在上层进行涡动混合,造成上层有一水温垂直变化不大的较高温水层,下层也有一水温垂直变化不大的较低温水层,两层中间夹有一温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水层,称温跃层,又称间温层。
温跃层一旦形成,就像一个屏障把上下水层隔开,使风力混合作用和密度对流作用都不能进行到底。夏季上层丰富的氧气不能传输到下层,下层丰富的营养盐也不能补充给上层。久而久之,富营养化水体下层可能出现缺氧。上层缺乏营养盐,对鱼类及饵料生物的生长均不利。温跃层形成以后,较大的风力可以使温跃层向下移动,较浅水体的温跃层就可能消失。
3、底泥中锰的释放
通常锰以二价、三价、四价状态存在,水库水中既可能有二价、三价的锰,也可能有四价锰的悬浮物(MnO2)。据长期监测与科学理论推导,证明水库水中出现超标的锰为溶解性的二价锰离子。国内学者对一些水库锰污染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库中锰分布随着季节变化、水库水温分层而变化,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高浓度锰主要出现在水温分层期的水库中、下层,与库底缺氧、pH下降、沉积物中的锰向上覆水释放造成的二次污染等密切相关。
4、沉积物―水界面对锰循环的控制作用
沉积物―水界面是以物相为基础的相对固定的地质界面,其界面作用过程是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综合反应。水库中锰围绕着沉积物―水界面形成循环,由还原―扩散―氧化―沉积四个环节组成。沉积物中的锰氧化物因充当有机质降解的氧化剂而被还原溶解,这些溶解态锰通过孔隙水向上覆水体扩散迁移,在沉积物表面重新被氧化成锰氧化物而沉淀在界面上,形成微粒态锰氧化物富集。但是水库中锰循环不仅仅受沉积物―水界面制约,因为在非缺氧季节里,氧化还原边界层位在沉积物―水界面附近,锰界面循环的结果导致沉积物表层锰的富集;当水库季节性缺氧时,氧化还原边界层由沉积物向上覆水体季节性迁移,锰界面循环也向上覆水体扩展,结果导致沉积物表层锰的季节性释放和水体中锰的富集,因此在缺氧季节锰的浓度高于非缺氧季节。
五、处理措施
通过对田螺坑水库锰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夏季来临时,加强对水库水质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摸清锰元素在水库中的分布状况和运移规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进行分层取水。当出现锰超标现象时,建议抬高取水口位置,保证取到锰含量达标的水源。
3、降低水中锰的含量。水中锰的消除广泛使用的氧化剂有氯、高锰酸钾、臭氧。其原理都是采用在正常pH值基础上投加强氧化剂,使锰被氧化生成不溶的二氧化锰而去除。有研究表明,当原水pH值在7.5左右时,投加0.5~0.8mg/L的高锰酸钾,氧化可溶性的低价锰离子为二氧化锰沉淀,去除效果较好,此方法从经济和技术角度上是可行的,使出厂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而且高锰酸钾还是强氧化剂类的助凝剂、消毒剂,对水质净化和除藻均有较好作用。
4、改进水厂生产工艺。水厂应降低制水速度,保证曝气时间,药品在水中有足够的反应、沉淀和过滤时间,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加强对出厂水日常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其他防治对策
1、建议水库安装能控制增氧深度的太阳能水体自动增氧机,以增加水中各层次的溶氧量,使水体处于氧化环境,低价态铁、锰转化为高价态而沉淀至底泥中,有效降低水中铁、锰浓度。而且太阳能水体自动增氧机除了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外,还能曝除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同时抑制水中的有害藻类过量繁殖,减少水华现象。
2、水库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库区周边环境中枯枝落叶及垃圾进行清理,对水体中的漂浮物进行打捞、清除,尽可能减少有机质被带入水体;对水库库区及上游汇水区域存在的水土易流失区域如易滑坡、易崩塌处进行仔细调查,采取加固措施,加强这些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3、加强监测,根据水质状况调整取水口;同时加强净水工艺中去除铁、锰的技术,如加入氧化剂去除。
七、结束语
田螺坑水库锰超标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明确其使用的具体情况,进而有针对性的深入分析锰超标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处理的效果,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颅内出血 临床观察 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缺血的因素都可能导致颅内出血,出血部位包括硬膜下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基质-脑室内出血(GMH-IVH)、小脑出血和脑实质出血[1]。近年来临床观察,由于产科技术的进步和随着护理技术的提高存活率提高,产伤所致的硬脑膜下出血明显减少,而缺氧所致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最常见的类型。
1 临床资料
本院2010年1月-12月共分娩502例,其中新生儿颅内出血10例,经治疗痊愈9例,死亡1例。
2 病情观察方法
2.1 观察分析病因 本组10例中由于枕横位行会阴侧切加胎头吸引而致儿头变形引起损伤性颅内出血1例,宫内窒息者2例,生后发生窒息者6例,其中1例因第二产程延长,宫内窒息时间长而来本科就诊。出生时APgar评分1分钟评1分,经抢救40分钟后APgar评分6分,经治疗和护理8小时后死亡。
2.2 观察神志 本病患儿早期常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木僵、斜视、瞳孔不等大、烦燥不安,并有特别的脑性尖叫。
2.3 观察痉挛 患儿痉挛的发作情况,对治疗和抢救有重要意义。颅内出血有轻微痉挛,如面肌颤动或口角肌肉颤动、流涎、眼睛凝视或斜视,眼球震颤或眨眼,指、趾抽动或呈握拳状,四肢早期肌张力增强、晚期减退等。观察到痉挛要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及时处理。
2.4 观察皮肤 重症颅内出血新生儿表现为颜面苍白或青紫,以额部和口角最为明显。一般患儿皮肤的青紫随缺氧情况的好转而逐渐转为红润。
2.5 观察呼吸 呼吸不规则,有时呈点头状呼吸或暂停,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呼吸最快者100次/分,最慢者10次/分,有的患儿呼吸暂停达1分钟,同时出现阵发性颜面及口角青紫。
2.6 观察前囱 本病新生儿由于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前囱膨隆,扪之有紧张感。
2.7 观察摄入情况 患儿常有呕吐与拒乳,有的患儿不会吸吮或吞咽,因此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热量及液体摄入情况,以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3 护理方法
3.1 保暖的护理 新生儿在寒冷下产热,耗氧增加,代谢亢进,加重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可置于暖箱内进行保暖,无暖箱设备的条件下,可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电热毯内可放入土壤温度计进行调节,一般将皮肤温度保持在36.50℃左右。热水袋放在棉包或绒毯外面,在保暖同时,头部产瘤处理置冰袋。
3.2 的护理 保持病儿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将病儿头肩部抬高15℃~30℃,尽量少搬动,喂奶时不能抱喂。除臀部、脐部护理外,免去其他清洁护理,病儿烦燥不安时可给予镇静[2]。
3.3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必要时吸痰。
3.4 给氧 提高患儿的血氧浓度,对改善其脑细胞缺氧状况十分重要。给氧浓度为25%-29%,当患儿面色苍白,口角发绀时持续给氧,病情好转后可改为间断给氧至停止给氧。
3.5 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将计划内的所需输液量,在24小时内平均输入,严格控制其速度,以3-4滴/分为宜,以减轻脑水肿。钙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静滴时应避免外漏引起皮肤组织坏死。
3.6 保持病室安静 护理治疗要集中,动作要轻,尽量少移动患儿。病室空气清新,室温24-28℃,湿温60%-70%,光线不宜过亮。
3.7 喂养的护理 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应延迟喂奶,一般情况下6~8小时后开始。喂奶应少量多次,把母乳挤在勺里,用勺喂哺,不能直接吸吮,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呛咳明显的病儿给予鼻饲。频繁呕吐、不能经口进食或入量不足者,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4 结果
本组患儿经临床观察,10例中9例表现为兴奋,烦燥不安和脑性尖叫、轻微痉挛、前囱饱满。其中1例表现嗜睡、昏迷、全身持续痉挛,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9例治疗7天至14天治愈出院。
5 结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由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多见,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今可在生前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加强孕妇保健工作,及时发现高危妊娠,预防早产,提高产科技术,减少难产所致产伤和窒息。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详细记录,及时发现异常,以免出现不良后果。
参 考 文 献
- 上一篇: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
- 下一篇:发明烹饪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