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单元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单元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听说能力;实施方法;时事新闻
英语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丰富英语课堂,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这里我要谈我是如何利用“时事新闻”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的。
一、背景
现在的高中生多数时间在校,对新闻时事的了解只能限于手机上网,手机的使用却一直都是一个在高中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
热点新闻时事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能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创设真实情景,同时又能拓宽学生视野。
二、实施方法
1.时事讨论与课前热身相结合
利用时事讨论与课前热身相结合可以是一个长期的训练方式,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可以被我们用作素材的事情发生,只要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就可以把它搬到课堂上来。只要教师平时注意细心观察,就能巧妙地利用一些热点时事,为教学服务。
课例一:
时间:2013年3月12日
话题:Do you think it’s worthwhile?
背景:河北十岁小女孩捐献骨髓救弟弟
讨论时间:5分钟
方式:自由辩论
评价方式:为发言同学所在组积分
词汇准备:do good to/do harm to/volunteer to do/from my point of view/if I were
实施过程:
Step1.Presentation
Pictures and video of the news
Step2.Raising the topic--Do you think it worthwhile?
Step3.Talking freely
Step4.Summery
反思:对于这一话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该对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做好分析。并在学生发言过程之中观察学生所犯错误,给出及时的提醒,帮忙纠正。以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
2.时事讨论与单元话题相结合
利用时事讨论与单元话题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不仅写作是单元内容学习之后的一个提高性的检测练习方式,口头表达展示也不失为一种对单元内容进行巩固的途径。
课例二:
教材依托:Book I unit 4 Earthquake
时事新闻:日本福岛地震
课时安排:第五课时
时间:20分钟
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评价方式:小组发言人口头展示
过程展示:
Step 1 Revision
1.Words related to an earthquake
ruin,injury,survivor,brick,useless,shock,rescue,trap...
2.Phrases related to an earthquake
In ruins,at an end,as if,dig out,be trapped in,cause damage to...
3.Sentence structures related to an earthquake
Step 2 Lead in
Display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which hit Japan.
Step 3 Problem display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earthquake that hit Japan?
Step 4 Group discussion
Step 5 Results display
反思:日本福岛地震不仅对日本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各种媒体中对它的关注也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由天灾,还可以过渡到人祸。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么叙利亚人民在遭受着什么?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联想到战争。所以,下一个备受媒体关注的世界局势也就可以成为学生下一次讨论的话题。
三、反思
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可能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尝试,用英语组织课堂,会话表演,听英语歌曲等多种形式。只要是有效教学,能够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所帮助我们就应该尝试。但学生听说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篇2
关键词:中考化学;复习课;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104
中考化学复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在枯燥中要学出效率,真是难为了每年都带毕业班的化学教师。但是不论多乏味、多枯燥,都还要面对,都还要向复习要高效。
总结了前几节课复习时学生不喜欢的行为和出现的问题,例如:不喜欢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解,即使他们不会的问题;不喜欢繁琐的知识结构;不愿意审题,随心填写答案等等问题。
在复习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时,笔者改变了常规复习课的方法,反复思考后,笔者设计了以播放央视新闻“感冒药新康泰克提炼冰毒”和“有关冰毒的知识”为主题的课堂学习内容。首先播放新闻,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感冒药――新康泰克”来进行分析,为什么两位同龄人会犯罪?这样设计有以下目的:一是不让复习课在学生的倦怠中消失;二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自然地将基础知识印在心中;三是这条新闻告诫我们青少年,危害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要远离。
果然,一上课学生们就兴趣盎然很专注的观看新闻,然后笔者乘机抛出问题:同学们看完新闻有什么想法?学生们想法多多:
想法一,冰毒和麻黄碱的化学式是什么?
想法二,为什么能用新康泰克中的麻黄碱提炼冰毒?
想法三,还有别的药品也能提炼冰毒吗?
想法四,需要多少克麻黄碱能提炼冰毒100克?等等
此时,笔者出示麻黄碱和冰毒的化学式,然后提问为什么能用新康泰克中的麻黄碱提炼冰毒?一位经常睡眼朦胧的不太喜欢学化学的学生抢先回答说:很简单嘛,麻黄碱中含有冰毒必须的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他的回答,让笔者感受到了改变一种复习方式对学生行为改变的作用。
那么,还有什么样的物质可以提炼冰毒呢?此时的学生们异口同声:找冰毒中所含元素的物质。几乎每位学生都在动脑积极思考,两同桌或前后同桌。其实本节课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问题就是兴趣,无法抵挡。
在兴趣未减之时,笔者出示了几道与病毒有关的练习题,意料之外的是,平时出错率很高的这些题型,现在的准确率很高。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一个冰毒问题就能让学生解决起问题来轻而易举。无疑,这悟性来自于兴趣。
此时,笔者提出另一个问题:针对冰毒这种物质,你能联想到哪些化学知识?
新闻带来的效应很强烈,学生们联想的兴趣很浓,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声音较以往洪亮很多。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的计算等等。枯燥、乏味的计算在这样一条新闻的影响下很轻松地被学生消化了。一位很少回答问题的很腼腆的男生告诉同学们的危害性,告诫大家一定要远离。这正是笔者想表达的。化学不仅是学科素养的提升,能够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珍惜生命角度进行思考,那就是一个更有价值的学习。
篇3
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理解与宽容》这一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解与宽容他人行为”的理解,我在讲课别提到了当时引起社会反响很大的“小悦悦事件”,当时,报纸,电视和网络纷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很多学生也知道了这件事,当时社会上对路过的十几个路人见死不救的行为,是一片痛骂和遣责之声。作为教师,如何结合课文知识,引导学生来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和反思,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不是要让学生记住社会上一些阴暗面,只简单辨别对错,而应该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分析探讨社会问题。对这个社会热点,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你经过,你会去救小悦悦吗?”,“经过的十几个路人不救小悦悦,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救人的陈贤妹,你认为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接下来就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然后我把一些同学的观点进行总结、分析,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小悦悦事件只是个别事例,社会上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对十几个没有救小悦悦的人,我们不应该一味痛骂和遣责,相反,我们应反思自己,多问为什么?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的行为,这样把课文的知识点与社会热点问题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二、关注社会热点,提高课堂实效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在这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中,每天可以有很多新闻素材供我们选择,其中的很多素材蕴涵了很深的哲理,饱含着很多思想教育的火花。只要我们就地取材,用心收集,结合课文知识点,加以很好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思想教育的契机。2012年6月16日,我国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升空。这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这么重要的一个新闻,学生肯定是很关注的,所以在第二天上课时候,我布置了几项任务,专门在课室的黑板报里出版“神舟专栏”;注意报纸、电视新闻或者网络新闻,把三位宇航员每天在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活动的情况在板报里记录下来;查找相关资料,把“神舟系列飞船”的资料在板报里作报道。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增强了作为中国人,为我们伟大祖国拥有这样的科技能力,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养 能力 校内 校外 社会实践
新课改以来,我校语文教学有了不少进步,最直接的是成绩提高了。但若再深一步考查,情况就不乐观了:学生们发言常常磕磕巴巴,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必定上网下载,班会、家长会、文体活动统统照本宣科,去公园看不懂楹联,去博物馆听不懂讲解,作文大片雷同……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却没有同步增长呢?
原因有很多,从大环境看应试教育仍然影响巨大,从小环境看语文教师固守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重分数轻能力;语文教学并没有围绕学生主体,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堂,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许多关乎学生成长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因为与分数无关,被看作是负担而遭到排斥。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经语惊四座:“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是不应该学的内容。”
大环境的根本改变还需时日,但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要牢记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日常教学开始,自觉对接校内与校外,对接应试与应用,对接书本与现实,就能让这个改变早一天到来。近几年来,我校语文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小环境。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民阅读”再次被提及,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起初我们的解读仍是一切为了分数,只对学生讲授推荐书目,只做浮光掠影的简介,主要精力花在揣摩命题,训练答题技巧上。结果学生们非考试涉及书籍不读,非经典章节不读,不读全本,只读缩略本、梗概、提要甚至目录,还有人以电影电视代替原著阅读。名著阅读的教与学都极度肤浅极度功利,学生的语言、情感、文化、审美等多方面能力自然无法提升。
后来我们建立读书社,并与地方文化机构联系,拓展教学资源:或邀请校外相关人士来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或带领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古典园林,或发动家长与孩子共读好书、带孩子参加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我们指导帮助学生营造“书香校园”,策划各种读书活动:读书笔记展、书香扬州摄影展、好书共欣赏、中秋赛诗会、楹联与书法摄影展……跟踪活动并及时挂到校园网和家长群。再以家长和社会的反馈促进学生持久阅读、广泛阅读、深入阅读。现在,初中3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几场读书活动,都背过几百首诗歌,都读过5本以上的全本名著,都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正是因为校内校外形成合力,学生的阅读态度才变得端正,阅读兴趣才得以激发,阅读习惯才更容易培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近年来重要的考试内容,以“口语交际”为例,在课堂教学和作业训练之后,大多学生是这么进行口语交际的:
劝阻大妈闯红灯:大妈你好,遵守信号灯指示,既保护了你的生命安全,也维护了交通秩序保护了大家的安全,请不要再闯红灯了好吗?
希望老师准时下课:老师你好,虽然你拖堂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成绩,但是会影响我们下节课学习,也会影响你的休息,请你别拖堂了好吗?
安慰考试失利的同学:同学你好,失败是暂时的,只要你吸取教训好好努力,下次会成功的,请你别伤心了好吗?
……
这些都是符合规范的正确答案,不过当我们要求学生别人来一次实战演练时,试卷上的满分竟然变成了生活中的不及格。这样的“口语交际”看似正确标准,实质生硬拗口、呆板单调,看似彬彬有礼实质冷淡疏离――教给学生生活中是行不通的知识,学生怎么可能真正尊重这样的教学呢?
为了让学生切身理解书本与生活的关系,我们鼓励学生为陌生人指回路,当一次交通志愿者,到商场亲自体验退货换货,拨打一次客服电话……总之就是用课堂所学去大胆实践,看看课堂所学哪些有用哪些需要改进。第一轮校外实践结束后再回归课堂,引领学生交流反思改进,提炼出口语交际的基本原则:真诚,文明、自信,尊重……丰富口语交际的技巧:可委婉可直率,或幽默或严肃……反思提高交际成功的方法:增长见识,锻炼表达,提升修养……然后带着新的理解走出课堂再去尝试邀请、劝告、说服、拒绝、交流、辩论、推销、演讲……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磨砺口语交际――这样的“口语交际学习”立足于课堂,实践于社会,打破了时间、空间、资源甚至学科的界限,理论水到渠自成,实践有趣又有用,二者紧密结合,互相推动,师生双方都得到了锻炼提升。
起初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实践性,校内校外结合很自然。而文本解读、写作训练就应该端坐课堂,但是长久以来的作文教学的困境让我们黔驴技穷,穷则思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一个“新闻单元”,写作训练是“写消息”。如果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堂,讲授消息写作的特殊求和新闻语言的特点,再用多媒体读点报纸放点视频,泛泛要求学生想一想校园里的新鲜事,然后就可以让学生下笔作文了。但是这种封闭空间里的“新闻创作”实质是闭门造车,弄虚作假,就算勉强写出格式规范的消息,但是却违背了新闻的第一原则“真实”,除了应试毫无价值,甚至这种违背新闻伦理的写作训练还会对学生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
我们承认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成为作文的素材,但是所有这些素材的价值都是潜在的,只有帮学生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引领、指导、推动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开辟写作的广阔天地,唤起表达的欲望,生活素材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
我们为此设计了一个为时一个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古镇新城,我的家园我的梦”这一主题,指导学生用上网搜索、调查采访、摄影拍照、汇报交流、新闻报道等方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和恰当的方法,互相合作,从家乡的历史变迁、地理环境、产业园区、地标建筑、居民文化生活、名胜特产等多个角度展示家乡的发展状况,最终以图文并茂的课件和新闻报道的形式展示成果,在班级和家长会上先后进行汇报交流。整个过程中,老师及时将学生活动到校园网和家长群中,鼓励学生发帖回帖,晒图晒文。
这样的学习促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关注家园关注社会,重新审视司空见惯的世界,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触生活思考生活。这样的教学为写作开掘了取之不竭的泉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写作实践,给予了从同学老师到家长社会多个层次的反馈和互动。目标是提高写作能力,收获的却是语文综合能力、生活综合能力的提高。
衡量师生语文教与学质量的短期标准是大大小小的考试,终极标准却一定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的发展的要求;而且这个小标准一定要服从大标准。
新课改一直提倡大语文,强调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们在教学中要打开校门走向社会,主动对接校内校外,这样就会发现“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为了更高的分数,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篇5
关键词:体验 体验式学习 教学策略
“体验”一词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多次被提及,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性学习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等。所谓体验,是指学习者在实践中亲身经历,获得内心反省、内在感受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体验式学习整合了杜威的“做中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论”等理论,最后由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完整提出。它作为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学习方式,使之与化学学习结合,将可以指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进学生的化学学习方式,同时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生成
皮亚杰认为,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化学学习发生的第一步是学习者自己积极地投入到必须“去行动”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生成。因此,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体验生成的开端。
1.以丰富多彩的实验为背景引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中心的学科,以实验引出新知识使化学知识更富有表现力。一般在认识一种新物质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其色、形,体其状,闻其味,使学生对即将接触的物质产生直观、形象、生动的印象。还可以用趣味实验引入新课,趣味实验以其趣味性吸引学生观察、思考。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时,以“滴水生火”“吹气生火”两个小魔术引入,学生对有趣的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也想自己来试一试,弄个明白。学生被吸引到新课中,好奇心促使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和参与接下来的实验和教学过程,一步步地解决学生先前观察实验时在头脑中留下的一连串问号。
2.以思维冲突为背景引入
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不能发展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时,当用旧的知识体系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时,不免会想到是否有新理论、新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如在概念的学习中,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概念就要让学生知道化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只有掌握了新概念,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运用新概念来解决问题。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知识时,在用初中有关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不能对给出的反应进行分类的情况下,引出新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对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这样定义”“这样定义的合理性在哪里”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思维冲突的过程,而不是照本宣科式地记概念,也就是不能只讲“是什么”,不管“为什么”,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如果只是背一背、记一记,当然不能把概念理解透彻。而且,在思维冲突中理解概念学生不会觉得突兀,不会感到是强制性的,不是被迫必须学它,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学它。
3.以化学科学发展史实为背景引入
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理论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有必要向学生提供生动、丰富有趣的史实背景知识,但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而是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让学生处于当时当地的情境中去分析问题,了解相关知识得来的过程。如在“铝及其化合物”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作者尝试从化学史的角度引入新课:传说在古罗马,一天,一个陌生人去拜见罗马皇帝泰比里厄斯,这个人献上一个金属杯子,杯子像银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分量很轻,是用这个人从黏土中提炼出的一种新金属制成的。这个皇帝表面上表示感谢,心里却害怕这种光彩夺目的新金属会使他的金银财宝贬值,就下令把这位发明家斩首。从此,再也没有人动过提炼这种“危险金属”的念头,这种新金属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在19世纪以前,铝被认为是一种稀有的贵金属,价格比黄金还要贵。当一个欧洲君主买了一件安有铝纽扣的衣服时,他就瞧不起那些买不起这种奢侈品的其他君主。而没有铝纽扣衣服的君主,又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穿上这种带铝纽扣的衣服。铝现在这么普遍,但那时为什么如此贵重?原因在哪里?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就把学生引入课堂了。
4.以社会突发性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入
以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入新课,让学生站在新闻的角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遇到的突发事件。如在学习氯气时,引入发生在某地的突发紧急事故——氯气泄漏事件,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展示,对事件引起的灾难性破坏进行详细说明,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引起学生的高度警觉。学生不禁会想到应用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这一事件,学生会提出:①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来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呢?②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避免类似的严重事件再度发生呢?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得乐于学习接下来的知识,并极力想办法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想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产生难忘的化学学习体验;就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化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加强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如在分析Cl2的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漂白粉和漂白水的使用常识来加深学生对Cl2的性质的体验。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ldq uo;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在化学教学中思维与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实验来验证学生的探究性假设,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如在讲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知识时,学生动手实验不但可以体验金属钠的取用方法,而且可以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而可以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这样,学生对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3.让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体验学习
体验式学习提倡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只要时间充分、环境自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交流中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用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对实际化学问题展开探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当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急于弄个水落石出时,进行小组讨论,他们将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争辩中。如在“氯水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由于氯水中存在多种微粒,哪些微粒参与反应,哪些微粒参与主要反应往往是学生最模糊且最需要澄清之处。可设计以下讨论问题:在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氯水,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①分析红色褪去的原因;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溶液褪色的原因是哪一种微粒起主要作用。学生从氯水中存在的微粒入手,讨论氯水分别与NaOH、酚酞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反应的情况,最后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第一,次氯酸的漂白性引起褪色;第二,发生了中和反应,使溶液褪色。究竟是哪一种情况,教师可鼓励小组成员用实验来验证,学生在“讨论—实验”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清晰,认识得到升华和内化。
三、指导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后进行反思性体验
反思即元认知,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监控与思考的过程,又称为反向性的思考,反映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机制,因此,反思具有目标性、时效性。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反思。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之后不反思会减少收获,反思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心理上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及时地、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教学中,作者针对本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反复地犯同样错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具体要求是: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纠错本”,一个单元结束,将自己的错题按以下几个内容进行分析整理:①错题考查的知识点;②错误的原因;③正确解答过程——要有规范的格式和内容;④类似题——自己补充1~2个与错题同类型的题目;⑤变式题——将原来的错题进行变化,考查不同的知识点;⑥教师评价——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直接解答,与学生互动,写下对学生近期学习状况的评语;⑦疑点-——学生在反思、纠错过程中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类似题与变式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典型的题目在班级进行交流。这样,“纠错本”既是学生进行反思学习的载体,也是师生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解题习惯与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提高。
总之,体验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立足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知识的意义。从这个理论来说,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给予“真理”,而是呈现事实,是在体验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支持和必要的控制,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工程师,而是知识的助产师”,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唯一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的作用是使学生当前的所思、所做对他们自身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专册; 案例教学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要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法律说法律,就要求说要求,课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构建还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1]。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2],并内化于心,生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结论,涵养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识,促进行为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儿童立场,涵案例以法治意蕴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的选择要力求突出儿童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正面引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儿童主体性、生活真实性、社会典型性、教学针对性,并力求语言简洁、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指向明确。例如在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关于维权领域的认知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事例1和事例2进行了补充,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议题。案例1:张彤的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吕慧娴建议张彤爸爸依据《劳动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于这个案例,补充了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以及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时间等关键要素。因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人遇到类似纠纷都不知道去哪里维权,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劳动仲裁的有效期。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仲裁”这一维权方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晓蒙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没有拴狗链的狗咬伤,吕慧娴建议他和家长依据《侵权责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赔。这一案例牵涉到维权当中的“私力救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是这种维权的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理性的态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活呈现了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被宠物狗咬伤后,协商不成,物业、派出所出面调解,达成协议。律师解说,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诉讼。这样的案例选择,将维权的协商及调解、诉讼等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两个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现实困惑,只有选择恰当、针对性强、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厘清脉络,定案例之使用时机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使用是要明确案例教学的宗旨,用生活事例来诠释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解,形成观点。案例教学是基于每一课的整体知识体系的结构,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厘清教材板块与脉络、知识点与话题,精准定位案例教学的使用时机。例如在第四单元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关于法律规定的重要的年龄节点,学生知之甚少,特别对于“8岁是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分界”这一法律规定更加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自主讨论“知识窗”中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通过互相讨论,自主探究,释疑解难,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重点讨论哪个年龄,不理解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用视频形式出示新闻案例——一年级小学生给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是否能追回?通过观看案例前半部分的叙述,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不同年龄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未满八周岁的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他的充值行为法律上不予以认可。最后做出判断,家长是可以跟游戏开发公司索回这笔费用的。通过开展这一生活案例的讨论,将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年龄节点的法律意义建构起来,理解不同的年龄节点享有相应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篇7
关键词:李廉方;“廉方教学法”;开封教育实验区;影响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1-0045-04
李廉方(1879-1959),名步青,字廉方,湖北京山人,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早年留学日本,民国时期曾在教育部、山西教育厅、河南教育厅、武昌师大、河南大学文学院等任职。后任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长等职,亲自主持开封教育实验,并创设出一种小学教育方法――“廉方教学法”。该方法初称为“二年半制”、“卡片教学法”、“卡片识字教学法”、“合科教学法”,后因开封教育实验效果显著,引起国内新闻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影响颇大,正式定名为“廉方教学法”。
一、“廉方教学法”的创立背景
(一)教育救国的愿望
李廉方一生多次亲见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疯狂侵略,使偌大中国陷于国运衰落、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教育荒废的困境。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不是少数人接受教育就能够达到的,而需要全体国民都接受教育,力求通过教育事业来改造中国社会,来拯救劳苦大众。他曾感叹道:“及东瀛游学归,深有见于国民教育为立国之本,国语文字为一切学习工具,因之致力于此尤勤……三十年来,凡国语教材及教法之种种问题,糜不推究其因果与关系。”[1]在如何改造小学国语课程的问题上,他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认为改造教学法是为关键,“研究日久,又感觉到研究教育,不深究教学法,任何项教育学科,皆不能措诸实用”[2]。最后将教育救国的落脚点放在了小学国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造上。
(二)现行教学模式的反思
1920年代,引进和学习西方教学方法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其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程序教学法和自学辅导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比较流行,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实验。但是这些实验基本都陷入了机械模仿的境地,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批评。其中最明显及最重要的是:班级齐一制,扼杀个性;个人学习与群体绝缘;教的多学的少,等等。李廉方就此问题曾说:“合科教学法是因为感到普通教学、单级教学、分团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设计式、道尔顿制等实施的困难和缺陷,以及打破科目、打破年级、适应生活、训教合一等问题,想求一个简而易行的总解决。”[3]在李廉方看来,上述这些弊病的出现是必然的,因其未考虑到以下两点因素:一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教学工具的不同。他认为:“中国文字和拼音字构造不同,专就外国输入的国语教学程式来衡量读法、写法、缀法,总不免有些隔阂的。”[4]因此,他对当时国语教学方法及中国旧学者的语文教学观感到不满,提倡不能机械模仿西方教学方法,应积极引入儿童和学习心理研究的成果。二是中西社会经济的悬殊。先生认为中西的社会经济存在巨大悬殊,因此对教育要求也是不同的。他阐述道:“各国教育上设施与其教育家的形成理想,实与其产业发达之社会并进,如徒其外形,专事仿袭,是之谓舍本逐末。吾国以往设计教学、道尔顿制试行失败,以及介绍新法难尽实施,由于无相当设置,实占主要原因。”[5]
二、“廉方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李廉方在介绍自己如何探索“合科教学法”时说:“合科教学法就主张说,有点取自学辅导的精神,但是完全不用过去自学辅导的方式。就单元活动说,似乎以直观教学原则为主,但是凭借整个环境,为取得基本知识和文字的根据,不是有了直观,就成教材。活动情状,有点像设计教学,但是以国语、常识为合科的本位,各科混合只是一种活动手段,不是目的,因之过程也不同。以国语常识为合科本位,有点像德奥某种合科情事,但是合并学习是互为因果,不是互为宾主。教学过程,有点像多方兴味中心法,正是教材配置不同,而且确立了两个进程,便于融合各种新的方式。就自由阅读说,有点像道尔顿制,但是本法的自由阅读,是从单元活动作进步的开展,而且不是分科作业;作业是依学习的进度逐渐开展,各有适合的指引,不是纯依科目本身来进展的。”[6]在多方研究以往和现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李廉方在开封教育实验区创设出“廉方教学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的、目标: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
“廉方教学法”的目的有二:一是尽量去除已有一切教学法的缺陷,而保留其中的优点,完善教学理论研究,形成一套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理论;二是为了使国民基本教育能够切实发挥它的基本作用――学生在一定期限内能够完成自学能力,此后随时随地可以无师自修,利用自学能力获取更多的进步知识。
“廉方教学法”的目标有四:一是实用。早在1914年,李廉方在《教育杂志》上发表的《今日学校教育应否采用实用主义》一文提出:“人之为学,当务实用,而教育之本,皆即为造就实用之人而设。”[7]他认为以往所流行的直观教学、实物教学等,均未从整个课程出发实施,最后流于形式。因此在整个教学方法的实施运行中必须要确立两个原则:完全以环境事物为出发点,使儿童由感觉而不断演进;完全适用于当前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教学工具。二是兴趣。李廉方指出:“兴趣固在引起儿童愉快,然必足以策进其努力,而后为真正兴趣。”[8]即真正的兴趣不仅要使儿童感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使得儿童因快乐而对知识不生厌烦,不觉疲倦。三是正确。在当时以读讲为唯一教学方法的时代,读得对不对,讲得对不对,都不能证实,所以要确保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四是经济。“廉方教学法”要求凡是实用、兴趣、正确均要考虑经济因素才有价值。经济目标包括两个方面:时间、财力。时间经济即以一般小学两年半学习时数,修完教育部规定的四年小学课程。同时还要花费经济。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廉方教学法”在实施方法和课程上切实遵循以下教学原则:统一不分裂;变化不呆板;活动不静止;自动不被动;简易不繁琐;集中注意不喧扰。
“廉方教学法”的实施需要以下四个条件:一是适用于有组织的个别活动;二是儿童要学得快乐且质量高学得多;三是要求一般教师经过训练即能推行;四是教学设备无需多费。
(二)课程组织形式:以单元活动为主
“廉方教学法”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合科教学法”,其主要以单元活动为组织形式。单元活动主要分为环境单元活动和季节单元活动。环境单元包括四大单元,即“我的学校”、“我的身体”、“我的家庭”、“我的乡土”单元。各大单元下又设相应的小单元,如“我的学校”大单元包括“入学”、“教室内”、“校内各场所”、“学校四周事物”、“校内可以见识的自然现象”、“学校集会及纪念”等若干小单元;“我的身体”大单元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及动作”、“我的食物”、“我的衣服”和“保健”等若干小单元。[9]确定这些单元的出发点是取得常识必须用环境事物,目的是使儿童能有真实的感受,进而不断发散思维。季节单元又称时令单元,其随季节而产生,且为独立单元,包括纪念日、偶发事项和特别研究的教材。季节单元活动对环境单元活动起着调节和辅助作用。[10]
单元活动的实施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单元必须分则独立、合则自成系统。先生认为固定课本抹杀了当前的活动,教材的设计囊括了整个学期,因此难免会不成系统。二是儿童要自己发现教材,要发挥儿童自动自学能力。三是即使在废除课本的情况下也不感到供给教材的困难,即要确定一个找教材的范围和路线,就很容易进行,而且要随地运用。
“廉方教学法”的单元活动组织形式打破了各科的理论系统,使其忽略了一些必要的学习。也许单元活动对其也偶有涉及,但存在不够娴熟的问题。为了弥补单元活动的不足,“廉方教学法”提出了“特殊练习”的课程组织,其内容视教学情形而定。
(三)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廉方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用两年半学习时数来修完初等小学四年的课程,这两年半一共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学准备期,此阶段又分为自学初步(即识字期)和养成自学工具期(即读书期)。前期为识字期,学生不需要学习书写,而是将常识、算术、游戏、图画等统合在观察、联想、发表三段,使课程内容贯通起来,以观念、视觉练习为主,通过活动的方式,达到识记的目的。后期为读书期,即是取得自学技能期。李廉方指出:“本期为自学工具获得期,仍以进行单元活动达其目的。学习过程与第一期略同,但活动旨趣已更进一步。”[11]本期是由识字期向读书期的过渡。这一期需逐渐增大常识的范围与分量,通过书写和语句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第二阶段是完成自学功用期(即正式读书期)。本期主要部分为自由阅读,多通过单元活动和练习的方式,并与劳作、特殊练习并行,使学生获得实用技术。
可以看到,李廉方提出的“合科教学法”,实际上是让常识、图画、游戏等学科课程为语文教学服务,其教学实验主要是围绕语文教学展开。同时,李廉方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卡片教学法。他用字牌和图片作为教具,将枯燥的识字教学活动形象化、游戏化,在活动中达到认字、识字的目的。“廉方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突显出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和直观教学原则。
三、“廉方教学法”的实践影响
开封教育实验区开设的两所实验小学“杏花园实验小学”和“大花园实验小学”认真实践了“廉方教学法”,在两年半的时间内都能完成初小四年的国语和算术教学任务,并把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了广大的民众,并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使得省内外很多教育界人士以及新闻界、政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黄炎培、俞子夷、江问渔、孟宪承、顾树森诸先生对实验区也大加赞赏,有的还写文章登载在著名的刊物上对实验区加以介绍。如黄炎培1935年7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篇名为《一个有趣的教育实验》,对“廉方教学法”给予肯定。文中说到:“我于大花园和杏花园两地参观,都约略见过,我认为最有价值。在利用儿童好奇心和好胜心,使儿童在有规则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许多文字,许多实物的名称和种种使用的方法……”[12]1936年,俞子夷在《教师之友》上发文赞赏开封的教育实验,他阐述道:“开封的大花园、杏花园实验小学就是这样,他们的学校并不是大规模的,简直可以说是小规模的而且是极平凡的,但是他们所实验的却是一种根本的彻底的全部的改革方法。”[13]
从实验上看,虽然“廉方教学法”的实验范围仅限于经济、文化较贫乏的开封教育实验区,其对比班的设置也没有达到实验标准的要求,但其最终结果和过程是可信的、科学的。这是因为,李廉方主持的教育实验是建基于其数十年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之上的,是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当时河南农村教学条件,并借鉴以往教学模式对小学教育方法进行的创造。正如李廉方所说:“过去教学法中好的进步的程式,或者教育理论和学习心理上好的进步的原则原理,以及教育书籍介绍的各种好的进步的提授和练习方法,凡是能贯彻自学企图,而不是资产社会才得实施的方式,一一尽量收纳于合科教学法,设法配置,构成一个新系统。”[14]
在研究“廉方教学法”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当今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问题。例如,当今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学科课程独霸天下的问题,导致儿童与生活、社会严重分离;过细的学科分科人为地将本来互相联系的知识割裂,使学生失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机会,等等。虽然在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国家到学校都开始注重综合课程的开设,但由于我国中小学开设综合课程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仍存在着学科内容整合不彻底、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我们需学习借鉴“廉方教学法”中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的“合科”教学思想,并将单元活动的课程组织形式引入课堂,充分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3][6][14]郭戈.李廉方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192.260.272.260-261.
[2][8][9][11]李廉方.在镇平讲演录[M].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7:3.8.20-21.34.
[4]李廉方.卡片教学与三个研讨问题(上)[J].教育通讯(汉口),1939(5).
[5]李廉方.合科实验的廉方教学法[M].北京:中华书局,1939:2-10.
[7]郭戈.李廉方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45.
[10]郭戈.“廉方教学法”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篇8
关键词:注意 营造 优化 合作 强化 搜集 运用 做好
回顾三年一轮高中英语教学历程,通过努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体会如下:
一、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通过入学考试对高一新生的入学考试,了解学生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还加强了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起来。
二、营造活动、表演、对话等互动教学模式情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英语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英语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英语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以英语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合奏、合唱、英语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养成个体服从群体,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因此,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营造英语活动的形式。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活动不仅创造性的渗透了英语将各种旋律融入课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优化课堂教学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注定了英语课必然是参与型的课堂。英语课堂是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只有学习外语的人沉浸在丰富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外语环境中,才会达到最有效的外语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必须为学生学习创造一种浓厚的英语气氛。教师应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用英语授课,不能迁就学生。这也是一种听力训练。教师用英语教学,学生也会用英语回答问题,用英语去思维。不要怕学生听不懂。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欲,教师提供机会给学生,学生自然会热情投入。活学活用,效果就好。 新的中学英语教学动向要求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加阅读量。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增加教学内容。每周拿出一节课去指导学生博览课外读物,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各种文化知识是大有帮助的。
四、开展合作学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教师扮演好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及时地给与学生指导、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的任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英语学习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沟通渠道,找到了交往机会,英语课上很多机会可以为他们创设这些群体性活动如:小品表演、即兴创作、分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小型英语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等,相信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以英语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在这种美的氛围中,在这种需要默契配合的关系中,他们肯定会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进而加深学生对英语艺术及其形式美、艺术美、社会美的认知和感悟。
五、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语言学家毛鲁(KE Morrow)曾说过:“To learn it, do it…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 意思是,要学,就得实践。贯彻交际性原则亦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我的做法是: ①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②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 report。这一做法初中就经常采用,然而到了高中我仍然坚持让学生继续做,实践证明duty report是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③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④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如:兴趣小组;演讲比赛等。⑤每周一至周五傍晚进行15分钟的黄金背诵,每单元做一份周报或双语报,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六、英语教师本身要有良好的搜集材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搜集资料并不仅仅指搜集有关本科目教材的资料,也要搜集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料,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寓教育于教育之中”。如在讲到第一模块的一个词组中: be divided into…“把、、、分成” 这个词组时书上写了一句话“The school year is divided into semesters.”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but life is not divided into semesters. (人生是不分学期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又翻译了一遍。这样既能让学生欣赏到句子的美,又能在欣赏句子的同时,既学到知识,又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也许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会让学生们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让师生之间,让学生之间,让自己与自己之间形成一种和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始终要坚信:“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奇迹”。请你相信自己,你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你也一定会创造奇迹。
七、充分用足多媒体,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英语教学与计算机的应用整合是相得益彰,两美两赢之举。教师在运用媒体时,要做好以下事情:①帮助学生掌握internet的常用技巧;②推荐、介绍合适的英语学习网站,如中小学英语教研网、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室,中学英语合作网、英语猫、高中英语网、万千英语族、英语之声、21st century online等等。网络上的Flas语法教学,英文金曲、名篇欣赏、单元笔记、新闻、听力英美俚语、名言隽语、学法指导等等会给学生以兴趣和收获;③鼓励使用网络图书馆,适时完成研究性任务;④用好网络交互性,增强口语交际水平和笔头写作能力。
篇9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语言能力 人文素养
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其综合语言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其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此目标摒弃了单纯的外语工具观,以人为本,着眼未来,体现了人文教育思想。
一、研习教材
教材的编排是以单元为单位,以话题为主线,所涉及的话题贴近生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如旅游、体育、高科技、环境保护、新闻媒体、文学艺术、影视等。另外,教材编排科学内容张力大,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学。
教材设置:
1.目标内容(Contents):该部分将单元目标具体化,其中包括话题,功能项目,重点语法项目以及具体任务,使学生了解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以便自主有效地学习。
2.热身(Warming-up):该部分实际上是一种“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的活动,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激活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新话题的思考,并为其预测、了解和讨论话题做铺垫,激发学习的欲望。该部分设有多种形式的任务型活动,如对话、讨论、看图填空、回答问题、智力测试等。
3.阅读(Reading):该部分包括“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三个步骤。“读前”活动设计3-4个与阅读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出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导入话题,预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愿望。“读后”设有若干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如正误判断,讨论,信息填空,以及写要点、找段意等,这就要求教师整体处理阅读文章,渗透阅读策略,强化语篇意识,渗透情感教育。
4.语言学习(Language study):该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两部分组成。词汇部分再现新单词和习语的使用情境,以及相关的构词法、英语释义等。语法部分体现发现应用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或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情景中不自觉地学习语法,在应用中提高语言的能力。
5.语言使用(Using language):此部分融合听、说、读、写于一体,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给老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实际,整合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听力(listening):该部分联系阅读内容和单元主题,通过多种多样的真实语言材料(如对话、广播、采访和讨论等),设计了听前、听中和听后的活动(如明确听的目的,讨论话题,边听边画图,补全信息,判断是非和口头转述等),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口语(speaking):该部分很少提供示范性的对话,提供更多的是专题性会话的语言素材。活动的方式主要是提供主题、情景和意念功能项目,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会话、讨论、辩论、采访或报告等。
写作(Writing)结合听力、阅读或口语中的内容,以读、听、说带动写作,给学生足够的铺垫,并为学生提供书面表达的示范,让学生学着写,体验写作的过程和快乐。
6.学习建议(Tips):该部分主要是综合单元的教学内容,用简单的英语就如何运用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向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
7.单元小结:(Summing up):该部分指导学生小结该单元的主题、词汇、句法和语法项目,让学生自主地复习所学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教材的“练习册”(workbook)中,每单元均有“自我评价”(checking yourself),让学生自己对其学习过程进行检测和评价,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反思自己的进步与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教材的张力
此套教材不仅内容量大,而且词汇量不断加大,但事实是课时不增加,许多教师感到了课时不够,这就是新教材的张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删减,或者替换教学内容或活动,或者扩展教学内容,活动步骤,以及调整教学顺序等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科学依据。教材的编者龚亚天先生说:“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全部要教,教的不一定要求全会;会的并不一定会考。”教师把握的度就是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或较高要求,所以英语教师要更新观念,不要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师应该在实践和反思中,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新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不要做教材的奴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创新思维,避免学生成为教材的被动者和吸收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教材要求教师成为问题情景的创造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帮助者。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语境,利用偶发事件活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完成教学任务等都要求教师拥有高素质。
1.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贯彻新课标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注意学生的兴趣、态度和情感,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渗透到教学中,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提高人文素养。
2.以任务驱动教学,形成发展性评价体系。
教材采用话题、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任务型”活动,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编写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参考与体验,如结对子、小组活动等使学生尽量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强调学生参与项目和调查研究,积极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增强他们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成功的快乐和进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3.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策略,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准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学习相关教学理论,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学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
(2)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注重课堂的生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关注学生之间的同伴学习和影响,加强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深化对单元主题的理解,自信深入地教学。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教学。从语言材料的运用上说,用于课堂教学的材料包括学习的样本和激励因素,如果用不同媒体来组织课堂言语交互,所用的语言材料就不仅是样本,而且是学习的激励因素,因而学生之间的言语交互及学生对外语的思考理解必将更加有效。
(4)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教学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从而有效地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教学。
总之,教师只有对教材透彻研习,才能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理念,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才能保证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英语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游泳池;主题单元教学;教学设计;高考化学;复习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7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设计思路
传统的中学化学复习课过于关注知识结构的建构和完善,以及解题技能的强化和熟练,所以相当一部分化学教师在复习课教学力争知识点再现面面俱到,并将其以知识网络形式呈现,辅以题组式的例题和习题讲练。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复习方式缺乏对学生新奇感的刺激和挑战欲的激发。保志明老师也指出,由于目前高考评价制度的限制,所以高三的化学复习更易让教师产生一种错觉:急切而目标鲜明地进行复习、应试,那就是高效地教学,所以高三化学复习长期强调知识点梳理和习题演练,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却忽略了原本的学习者本身,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我们的学生损失太大:损失了学习的乐趣,损失了深层思维的乐趣,损失了交流倾听的乐趣,损失了动手探究的乐趣,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危害巨大,这样的高效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将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及背景作为一个单元整体,通盘考虑、整合设计,称之为“主题单元教学”。它打破了传统的“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往往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环节之间的配合,促进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目前在内地理科教学中并不多见,多用于阶段复习或总复习中,而港台地区已经多用于新课教学,又名“教学模组”。
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取主题设计单元教学?首先要选取合适的落点和素材开发入手。
笔者尝试以同学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载体,在问题的揭示和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和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激活、调用、强化、丰富学生在三年里所学的各个模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2]。游泳池水承载了多种化学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有利有弊,体现不同物质的个性特征;游泳池中也在时刻发生变化,渗透了众多化学原理。教学设计立足于主题串联,以游泳池串联高考复习要点,涉及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以及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等多个模块,渗透生活化学观点,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升华。
二、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教师)在炎热的夏季,游泳成了大众非常喜欢的运动之一,而随着游泳人数的日益增多,游泳池中池水的水质等问题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让我们对游泳池中的化学问题进行一个较为深入的讨论。
[无机元素化学的复习]
(教师)呈现游泳池的相关图片,询问学生有颜色的原因。
(学生)讨论、猜测(硫酸铜溶液)。
(教师)如何检验Cu2+。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化学实验,将氨水逐滴滴加入硫酸铜溶液,与铝离子的沉淀反应对比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颜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硫酸铜的检验,回顾高中学过的几种金属的检验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已有知识从简单的知识入手提高学习的兴趣,并通过简单对比,掌握适量或过量溶液对于同一反应物的不同化学变化的影响,同时脑海中强化配合物的概念。)
(教师)游泳池中除了硫酸铜这种消毒物质,更多的是次氯酸这种物质,而此物质之所以可以用于消毒,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次氯酸的消毒杀菌与漂白作用均是因为其强氧化性。将氯的几个含氧酸比较酸性和氧化性大小,并解释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拓展。提示将上述各酸对应的盐分别与KI反应,ClO-氧化性最强,无需用酸酸化即有I2析出。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新闻联系到次氯酸的生成,引出Cl2和水的可逆反应,复习可逆反应的相关概念,同时对次氯酸的性质进行复习;联系《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通过化合价对其氧化性和酸性进行深入探究。)
(教师)总结漂白剂。SO2和次氯酸的漂白原理有什么区别?为什么SO2不能用作游泳池水净化?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观察、分析。
(教师)对于次氯酸而言,其久置失效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在新制氯水中加入以下物质,讨论反应现象并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①紫色石蕊试液;②FeCl2溶液;③AgNO3溶液;④Na2CO3溶液;⑤SO2通入氯水中;⑥镁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既然次氯酸久置失效,那怎样衡量次氯酸失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投影)拓展知识:在衡量次氯酸失效方面,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有效氯”。有效氯不是氯的百分含量,而是指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的氧化能力。即以一定量的含氯消毒剂与酸作用,在反应完成时,其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质量的氯气的氧化能力。仔细揣摩概念,根据定义,此氧化能力是与氯气进行对比,那么与氯气在失去1mol电子时,次氯酸却失去2mol电子形成氧化态的Cl-。根据这个概念计算一个简单的次氯酸钙中的有效氯含量?
(学生)计算,练习。
(学生)讨论,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组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深入认识化学平衡和次氯酸的漂白性;并拓展有效氯的相关概念,在新的问题解决中提高信息迁移能力。)
[化学原理的复习]
(教师)如何制备消毒水?分析电子得失。
(学生)计算,练习。
(教师)讲述个人经历,早上刚打开自来水发现水浑浊,放置一会,浑浊消失,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70℃的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制取消毒水,却发生两个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aClO与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计算,讨论。
(教师)长期放置的消毒水中会发生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
(教师)长期放置的消毒水会失效,美国的某地已经将原来用于消毒的氯全部转化为了氯胺,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示:如何由次氯酸经过取代反应生成氯胺?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思考。
(教师)总结:通常在控制溶液的pH时,常加入一些盐类物质反应调节,如溶液过强则加入碳酸盐,碱性过强加入弱酸性物质等。而在泳池中常加入碳酸盐物质降低溶液的酸性。
(设计意图:从游泳池出发,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化学平衡和酸碱反应。)
[有机化学的复习]
(投影):相对于无机消毒剂而言,有机消毒剂杀菌作用慢,性能却较为稳定,因此,现在普遍游泳池中,采用有机杀毒剂的较为多。但是,在使用这些消毒剂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遇到相应的问题。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游泳池发生三氯异氰尿酸中毒事件,有28人中毒被送往医院检查和治疗。次日,28名游泳客人包括肇事工作人员王某入院检查和治疗,大部分中毒者伤情趋向平稳和好转,4人出现肺气肿和呼吸困难,一名9岁男童情况较为严重,仍在抢救之中。
(教师)在汶川的抗震救灾中,三氯异氰尿酸(TCCA)是应用最多的消毒剂之一。三氯异氰尿酸又称强氯精,化学式为C3Cl3N3O3,使用时需先将其溶解在水中,利用其水解产物的氧化性消毒灭菌。三氯异氰尿酸水溶液消毒的有效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
(投影)出示三氯异氰尿酸结构式
该结构中是否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
(学生)讨论,交流
(投影)显示三氯异氰尿酸3D图,验证。
(教师)为了稳定含氯量,常向泳池中放入异氰尿酸,让它与次氯酸根反应,生成的二氯异氰尿酸不会光照分解,却可以向左移动平衡泳池中失去的次氯酸根,反应式如下:
从异氰尿酸的结果入手,分析异氰尿酸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危害。
(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从三氯异氰尿酸入手,复习有机物质官能团,理解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实验化学的复习]
(教师)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一下游泳池中氯的含量。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供资料:游泳池中的有效氯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将碘化钾氧化为单质碘,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4]。
(学生)讨论思路:确定实验原理选择药品设计装置设计步骤观察现象列出计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的设计,运用本节课复习的知识,掌握常见实验操作方法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总结]
(教师)在游泳后为什么要习惯性的沐浴?
(学生)联系自身思考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并且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两面性,强调化学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从各方面考虑问题。)
三、教学反思
1. 主题教学单元选材和线索组织
复习课为什么枯燥?一是内容重复,二是问题陈旧。关键是认识问题的视角没有变化,不能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生冲突,一味回顾旧知识,自然引不起学生兴趣。
主题单元能在不同内容和技能领域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为学习提供一个富有价值的认知焦点。它在新旧知识、多领域知识之间建立的连接,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整体的、全面的、网状的知识,鼓励学习者从广泛的视角来进行思考,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迁移能力、高级思维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从生活问题中开发主题教学单元,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利于在复习课中保持学生学习新鲜感。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通过陌生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还能够较为有效地将高中化学不同模块重要的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对于游泳池化学主题的素材开发适合单学科教学单元,既包括本课程的既定内容,又包括与该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拓展内容。复习知识点用生活案例承载,结合化学学科观念与思维方法,教学内容适当发散;进行这样一个设计来引领学生对化学实际运用的思考,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层次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化学学科意识得到加强,有助于学生今后学习触类旁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能加深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因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复习方式。
2. 主题教学单元开发展望
限于课时和常规教学进度,主题教学单元虽然还不能在教学一线广泛推广,但在复习课中使用,以其综合性还是有广阔前景,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灵活应用。另外,目前学校提倡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主题教学单元形式呈现,不拘泥于原教材的体例,用社会新闻素材作为情境引发一系列知识的呈现。在主题教学单元中,也不必拘泥于学科的界限,多学科的融合更加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团体合作、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例如游泳池的话题可以结合物理谈浮力和水中的运动,联系生物谈细菌和灭菌等。
同时,我们不可否认主题教学单元的一些不足,如主题教学单元对教师的视野拓展、综合渗透的要求较高;学生也觉得主题单元教学与传统的复习模式相比,目标发散,而且知识涉及面过广没能考虑到考点细节。当然随着主题教学单元研究和实践的深入,该模式应该会成为中学化学复习课的主流之一,也会对于改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保志明.对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率的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48-50
[2] 陈益. “主题串联式”有机化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0,(8):56-59
- 上一篇:新生儿肠胀气护理方法
- 下一篇:化学工艺专业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