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两面性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的两面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类的生活没有科技是不行的。从原始人说起,他们没有吃的,饿了啃树皮、喝人血。自从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人类终于发明了水稻、小麦、青稞等粮食,人们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天涯海角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的一面,必有弊的一面,我们不能光定反定了利的一面。比如大气污染,专家早已推出了预防预案;白色垃圾,统一处理;汽车尾气造成气温变暖,科学家们也研发了太阳能汽车。
世界发达国家都提出了低态经济的新发展模式,如: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
篇2
谈歌上边的说法是不是有些过于强调?谈歌也不是一个不食周粟的复古主义者,我现在也充分享受着电话电脑电冰箱洗衣机等等科技产品,它们也给我带来了无限欢乐与愉快。但是,谈歌现在是讲事情的两面性,人类所最容易犯的毛病总是在于一厢情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科技还会做多少蠢事呢?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总是一语中的。
说到底,只要高科技背后站着“利益”这个巨人,高科技就会像一个被人支配的木偶,它带来的灾害就会嚣张下去。世界上有没有不带“利益”的科技或者高科技呢?绝对没有!那么,“利益”总会在我们喜笑颜开的时候,伸出它的脏手来弄乱我们的生活。
塞翁失马,安知祸福。天大的好事总会时时调过头来捉弄人们,让人们啼笑皆非。比如说,人们的生存环境现在搞成了这个样子,能怪谁呢?人们已经有多少年再也没有见过真正蓝色的天空了?人们现在还能去那些没有一点污染的江河中去戏水吗?人们还能去那些没有一点污染的郊外野游么?人们吃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真的一点农药也不会残留吗?是的,这20年近乎等于前800年的发展速度,可是,20年来,高科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是不是也等于800年呢?
高科技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见仁见智。高科技是不是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人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警惕高科技背后伸出的脏手,弄脏弄乱人们的生活。
黑格尔说过一句让人深思的话:历史的车轮呼啸向前,绝不怜惜车轮下被碾坏的花草。是的,谁也挡不住历史的前进。同样,高科技也一定会给人们带来明天的愉快。但是,人们毕竟还是要在乎车轮下被碾坏的花草。为了利益,人们不能不顾一切,不能丧心病狂。高科技不能使我们花费过高的代价。换句话说,人们不能以牺牲生存的家园来换取所谓的科技发展。
篇3
关键词 科技 发展 危机
中图分类号:C02 文献标识码:A
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开始渐渐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当时认为人是一个奇迹,从重黑暗的中世纪对人的否定“人是上帝的乞儿都是有罪的”到后来对人的肯定赞美“没有什么显得比人更加非凡”。这种对于人的重视和赞美是以人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的。通过利用科学技术能做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从宏观上我们能上天能下海还能到太空甚至到月球。在不远的将来还打算去更远的火星,从微观上我们发现了我们肉眼不可见的分子、原子、夸克、元素、细胞、蛋白质等等,这样使得人类越来越自信。人是万物的灵长,人定胜天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人们活在这种前所未有的自信中,打破了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压迫,使得人性得到了解放.享受着自身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当时的人认为科技不论怎么发展都是在人的控制范围内,人对于科技是在可以控制范围内的,就算出了问题也是可以改正到符号人自身的需要的条件下。事实是这样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自身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情对于现在的人是不可控的。这就导致又回到黑暗的中世纪的对人的否定的认识中。这种对自己的不信任导致的恶果,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1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
据统计现如今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案件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们防不胜防,但又无从解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已远远不是以前所造成的破坏可比的,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2科技发展产生出各种新兴病菌
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如果这样下去也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3 3D眼镜的后遗症
不少消费者在长时间佩戴3D眼镜观看事物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情况,尤其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们,旺盛的猎奇心理和自制能力的严重不足使得他们沉迷在3D世界中,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视力下降、头晕、视线模糊,眼睛或肌肉等出现不自主的抽动、恶心、抽搐、痉挛、方向障碍以及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发生中风等疾病,3D眼镜对于人体的危难可见一斑。
4身体素质下降
随着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各种交通工具代替人类自身的行走。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退化了很多。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导致人的四肢萎缩,使得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否定,更有甚者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具有两面性,人们看到了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有害的一面。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主要的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待任何实物都要辩证的去看待,偏激的只看到它的好方面,就会对此产生依赖而这种依赖等到超出知己的期望就会导致人们对其的失望和怀疑的心理。对于科学进步现代人出现的反科学思潮正是科技发展没有辩证的看带的结果。“电视之父”法恩斯沃思曾尖锐地批评自己的发明是“一种令人们浪费生活的方式”,并禁止家人看电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电视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主要的,就像当法恩斯沃思在电视中看到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后对自己发明电视给与了肯定。所以对于科学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不能盲目的乐观也不能看到问题就盲目悲观。科技下的危机归根是人认识的危机,正确理性地看待对待科技进步是处理这种危机的核心和根本。人们对于科技带来的恐惧,主要是源于,人们对于未知和不可控物的害怕。只有理性地对待科技,才能除去这种恐惧的心理,使得人与科技的关系处于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年年都有变化,但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对考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像一根红线贯串其间。我们把这种充满思辨色彩(又称辩证思维)的作文称为思辨型作文。这种作文要求考生用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具有两面性等观点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要求文章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有深度。
考生要想让作文具有思辨色彩,就应用辩证的思维来审题、立意、写作。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器。考生可以运用这三柄利器来开拓作文思路,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怎样运用这三柄利器。
一、树立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具体来说,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问题时,应处处运用联系的观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2.要弄清楚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并就主要的联系进行重点论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考生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首先弄清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既要考虑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又要考虑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比如,在谈及“成才”这一话题时,考生就要考虑影响成才的各种因素。总的来说,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而主观因素包括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因素则包括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我们不难看出,主观上的努力才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经过这样一分析,考生也就有话可说,并且说理也不至于片面。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事物的因果联系,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必然与偶然的联系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事物之间的这几种联系:
(1)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因此,对于某些事,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弄清前因后果。通过分析,揭示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从而把议论引向深入。
(2)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局部与整体是相互联系的;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有一则寓言很好地揭示了局部与整体、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只鸟即将飞来,人张开鸟网等着它。捕得了鸟的,只是鸟网上的一个网眼。于是有人便制作了只有一个网眼的鸟网,结果再也捕不到鸟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在系统中,要素受控于系统,同时对系统也有反作用。
(3)必然与偶然的联系。恩格斯说:“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藏在里面的形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考生不能把偶然的、表面的联系说成是事物之间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有这样一个故事:门捷列夫把一个个化学元素及其性质写在一张纸牌上,在摆弄这些纸牌时偶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有人感到非常惊奇,问他怎样想到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听了,大声笑起来,回答说:“这个问题我大约思考了20年,而您却认为坐着不动,5个戈比一行,5个戈比一行地写着突然就成了!事情并不是这样!”如果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可以归结到机遇这一偶然性因素,那么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则只能说明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而不能说是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考生在作文中常常犯“强取类比”的错误。强取类比,是指用来类比的两种事物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只有偶然的、表面的联系。
二、坚持世界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新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如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惊喜,也让我们困扰。回眸20世纪,我们是忧,还是喜?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留下的成就有目共睹,留下的问题也确实客观存在。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伴随着成长会有种种的困惑,但没有人会拒绝长大,没有人会说长大成人不好,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排除困惑的过程。发展中留下了不和谐音符,那不过是人类成长的烦恼。1900年1月1日零点,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睁开双眼开始观望全新的世纪。在29岁那年,他看到青霉素问世了,从此感染病菌不再“笑傲江湖”。70岁那年,他看到“阿波罗”号飞船腾空而起,从此人类可上九天揽月。93岁那年,他看到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好,时钟在此刻停止,这个孩子转眼已经100岁了。不过我们不必担心他即将老去,即将走向衰亡,因为他的名字是生生不息的人类。
这位同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20世纪所存在的问题,简单扼要地回顾了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就,说明问题只不过是发展中留下的不和谐音符。
2.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展望事物的发展前景。我们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因此我们只有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超越,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样,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的考生,往往能写出思想深刻、文笔犀利,具有极强思辨性的文章来。
篇5
硬件设施不先进。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多媒体教室各方面条件较差,各种意外因素的频频出现,常常使教师的劳动付之东流,影响教学进度。
操作水平不熟练。多数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很少应用多媒体教学,往往由于技术生疏、操作不规范而错误百出,不但没有发挥出多媒体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对课堂教学造成干扰。
运用目的不明确。运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只是为应付要求而生硬运用,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翻版以及板书的代替;也有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视听效果,忽视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甚至有的教师将多媒体当成灌输知识的工具,由过去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课件内容不明确。有些思品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忽视了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忽视了思品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及真实性、时效性较强的特点,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减少它的消极影响。
树立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观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运用过程中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在教学中优势互补,与传统方法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一定要紧密结合思品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的抽象知识,以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多媒体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思品学科教学时需要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情境素材必须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用这些材料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既能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良好习惯,学会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了能力。
坚持适度原则,注重教学效果艺术性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重各种媒体相互间的协调,如果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极易使学生的感官互相冲突,冲淡教学主题,影响学习效果。更不能搞精美图片的组合、绚烂色彩的堆砌、各种声音的合成、多媒体技术的炫耀等只注重花哨的表面形式,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加强合作,提高教师素质
篇6
关键词:旅游效应;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162-02
一、引言
旅游业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产业,综合性、关联性及辐射性强是其显著特征。二战后,现代旅游业在全球迅速崛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入加速发展、高速增长阶段。如今,世界旅游业的总收入已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发展速度也超过众多经济部门,成为全球重要的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国际旅游业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中交易额最大的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前景广阔、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服务业政策的相继出台,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旅游组织曾做出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业界也普遍认为,未来十年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旅游业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0年年初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把发展乡村旅游摆到重要位置。这些都表明,中国旅游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2010年有望实现更快更好的增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可能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有利于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效应分析
旅游业是以旅游市场为对象,为旅游活动创造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1]。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它涉及到其他产业的多个方面,界限并不分明,因此旅游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业是指为游客在旅游中对交通、通讯、游览、娱乐、饮食、住宿、购物、生活服务等需求而提供服务或货物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生活服务业(含旅馆、旅行社、文体康乐业等)、饮食业、商业等行业中与旅游者的消费直接有关的部分。狭义旅游业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游览、娱乐、住宿等服务的行业。
旅游效应(tourist impact)又称作旅游影响,是指因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以及旅游产业活动)而引发的种种利害关系。旅游效应主要包括经济效应(Economic Impact)、社会文化效应(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和环境效应(Environmental Impact)三个方面。就旅游效应的社会价值性质而言,旅游效应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
(一)经济效应
1.积极效应。首先,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旅游产品的价格建立在旅游资源垄断性的基础上,价格自大,而且旅游业所赚取的外汇多为现汇收入,资金回笼快,风险小。战后的最初几年,英国政府曾鼓励发展旅游业,正是因为旅游具有赚取外汇的潜力,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2]。其次,发展旅游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以酒店客房数与雇佣员工比例关系为例,美国是1∶0.48,欧洲为1∶0.85,而远东、非洲则高达1∶1.93,全世界平均为1∶1.02[3]。第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旅游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等优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具有天然优势,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4]。第四,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地区经济收入,进而增加政府税收收入。
2.消极效应。过度发展旅游业也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引起当地物价和地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旅游活动的季节性会造成一定时间内的资源闲置。旅游业对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敏感性较高,如若过度依赖旅游业,一旦出现不利因素,将会严重影响旅游接待地的经济稳定状况。
(二)社会文化效应
1.积极效应。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有利于促进接待地与客源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外来旅游者同当地居民以及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直观接触和文化交流远远胜过电视、报刊杂志等途径。开展国际旅游还具有民间外交的作用,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国际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其次,有助于提高旅游接待地居民的素质,推动旅游地的对外开放程度,使开放不足的社会变得开放,开放的社会变得更加开放。第三,有利于促进学术和科技发展。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是旅游者与接待地同行进行学术切磋的好机会,有助于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为双方的学术发展作出贡献。此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会对交通运输、通讯等科学技术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进而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
2.消极效应。首先,发展旅游业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衰落。经济不发达国家接待地文化和发达国家客源地文化接触时,当地的弱势文化与外来的强势文化相互碰撞,当地居民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效仿外来文化,形成“示范效应”,例如当地人模仿外国人的穿着和行为。“示范效应”还常常会引起当地社会道德和宗教价值观日益淡薄,导致接待地伦理道德标准沦落,吸毒、赌博等不健康的社会方式日益扩散化。其次,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由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来旅游者的所作所为刺激了当地居民的自尊心,当地人排斥旅游者,双方发生冲突。旅游旺季时大量游客的涌入,会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压力。拥挤、耽搁、排队以及短期的物价上涨都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与怨愤情绪,甚至会攻击游客。第三,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旅游活动的兴起使得文化逐渐被商品化,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和爱好,当地文化逐渐降低甚至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价值。
(三)环境效应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环境既包括接待地的自然环境,也包括该地经过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环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1.积极效应。若规划管理得当,旅游业会给环境带来许多积极影响。首先,有利于促进历史古迹的修复和保护。旅游业有助于保护考古场所及修复历史古迹等,并为其提供资金,如武汉重修黄鹤楼、南昌重修滕王阁、山西永济重修鹳雀楼等。其次,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园艺项目、得体的建筑设计和维护能够起到美化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作用。第三,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当地的机场、道路、通讯及用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从而改善当地环境状况。第四,能够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推动力。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第五,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科学。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是旅游活动存在的源泉,因此,各国政府都积极宣传环境保护,许多科学家也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
2.消极效应。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十分敏感,一有疏忽便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为修建盘山公路、索道等砍伐植被,造成植被破坏;旅游饭店、疗养院等向海滩、河道、湖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水体污染;旅游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造成大气污染;旅游娱乐会所如夜总会、迪斯科舞厅所产生的噪音污染;旅游设施设计不当,与当地的建筑风格以及自然环境格格不入而造成的视觉污染;旅游者践踏植被、野营野炊、乱扔废弃物、乱刻乱画造成对环境的破坏等。
三、结论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就社会价值性质而言,旅游效应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旅游业的积极效应,忽视其消极影响。唯有全面、正确认识旅游效应的两面性,才能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趋利避害,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冠瑶,刘海鸿.旅游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1-262.
[2]Leonard J.Lickorish and Carson L.Jenkins.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7: 83.
[3]Medlik,S.and Ingram, Hadyn.The Business of Hotels.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1980: 87.
[4]郭胜.旅游业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苏商论,2003,(7):25-27.
Analysis of Tourism Effect’s Dual Character
MENG Na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092, China)
篇7
在职业高中的物理教学任务中,有很多的物理实验是难以实现的或者很难操作。比如说“牛顿第二定律”,若在课堂上进行此实验,一方面会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影响教学的进度,而且这些实验的数据处理起来也很麻烦,大多数的职业高中物理老师都不会做这个实验,只是课堂讲解一下。但这个实验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又有重要意义,所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就可以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
2、职高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意义
2.1使物理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究其研究的物质结构、研究的守恒律或不变性,大多触及的都是微观世界,而且都很具有抽象性。由于职高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尚处于开发阶段,缺乏感性的知识,抽象思维以及想象的能力还不是很高。因此,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成为了职高教学的必然要求。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些物理的概念、规律等。另外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夸张地表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对理想化的物理状态进行模拟,实现动静的转化、时间的延迟与加快,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2.2有利于加大物理知识的传输量。物理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也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对其输入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加强物理学应用类知识与科技发展的介绍,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上不必要浪费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进度,另外还可以丰富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传递给学生更多关于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的信息。
3、物理教学信息化技术技术的应用策略分析
3.1要坚持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时传统教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的家园。因此,必须要吸收两者的优点,摒弃各自的缺点,不能让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占据主要的地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是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要知道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和勾画以及相伴的肢体语言,对调动学生的思维所起的引导作用,是其他媒体难以代替的。而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解决物理教学中的抽象问题,使其生活形象起来,倘若老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只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就很难讲清楚的物理知识。因此,必须要实现两者的结合。
3.2要把握物理学科特点,把握“适度”原则。物理教学是一门对物质及其规律探讨的学科,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节省了教师对复杂图像和表格的描绘,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加快教学的进度,老师也有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将重心放在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上,增加物理教学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也是如此,如果老师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把握好“度”,不能处理好大信息量和适度的教学节奏的矛盾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因为信息化技术可以直观地看到物理上一切的抽象事物,这些直观的图像、视频往往使学生对一些内容思考不到位,久而久之,影响他们的思考能力。因此,笔者在这里建议广大同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突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重点难点的,适度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3.3信息化模拟实验不能完全代替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这一门学科中,实验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获取,创新与思考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能逐渐掌握实验、对比等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因此,信息化的模拟实验不能完全代替物理实验,适当的对一些操作难度大的、很难实现的物理实验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模拟,比如上文说到的“牛顿第二定律”。但是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使个别教师产生依赖心理,降低了物理教学的效果。
篇8
一、通用技术课程和STS教育的背景
通用技术是新课改后一门全新的课程,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广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是一门立足于实践、高度综合、注意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STS是“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的英文缩写。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现在,STS教育已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到一些研究和落实,但是刚刚才教一年多时间的通用技术教师们是否对STS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能否自觉地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二、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1.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技术课程标准提倡要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等等。所以,在通用技术中应强调技术与科学、社会的相互联系,重视科技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特点
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并把不同的学科综合起来。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3.遵循STS教育理论规律的基本要求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才不断进步,社会才不断发展,这是我们教学的共同原则,而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和有效途径。
4.改变通用技术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目前,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其他各个学科(劳技、计算机、物理等),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有限,所以平时的教学只限制在教材中,缺乏技术与科学和社会的联系,这极大地制约了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实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改变通用技术教学这种对教学内容把握不一、对教学的策略使用各异的现状,而STS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和有效途径。
三、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教学策略
1.通过案例分析实施STS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多提供各种有关STS教育的案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可在通用技术教材中寻找案例,如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等等。其次,案例可采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热门话题,如体现科技奥运的鸟巢和火炬设计等等。另外,教学中也可采用体现应用科学原理或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典型科技发明,如温度计、地动仪等等。
2.通过技术设计实施STS教育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很多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对科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并加以应用。《技术与设计1》教材的主线是小板凳和台灯的设计过程。《技术与设计2》教材中的设计有结构、流程、系统以及控制的设计,这对设计的要求更高,更不能脱离科学和社会。社会中的结构设计需要力学知识,如桥梁模型的设计(图1)等等。
3.通过科技活动实施STS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小试验、小制作、辩论赛等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制作两脚桌(图2)、辩论B超技术的两面性等等;利用科普知识讲座和多媒体传播信息,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前景,如《不可能的任务》、《科技之光》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如走进发电站了解发电原理和发电机构造等等。
4.通过角色扮演实施STS教育
学生为了感觉到角色的行为方式,把想象的行为按照自己的理解扮演出来,如可以扮演的角色有桥梁设计师、建筑工人、科技研究人员、专利申请者、发明家等等。如假设你是桥梁设计师,将如何对简单地梁式危桥进行加固?
5.通过试题实施STS教育
浙江省在2008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通用技术高考,试题体现了STS教育的理念,很多题目与科学、生活密切相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所以,可以通过试题练习实施STS教育。如根据力学知识考查生活中吊兰结构的改进(图3)等等。
总之,我们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这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一种通用技术教学的新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教师再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
篇9
【关键词】 网络环境;档案管理;挑战;对策
1. 前言
信息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被充分的利用和高效传播着。作为资源的一种,档案信息资料也渐渐由原来的神秘和不被重视转变为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因为档案资料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些所关注的内在信息,其自身价值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目前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还存在于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因此档案管理者们要顺应时展潮流,寻找工作中的重要突破口,抓住良好契机,实现档案信息化,变革新的理论和工作方法,使档案管理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2. 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的特点
2.1 档案信息的收集更加快捷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档案信息收集变得更加方便。数据信息可以直接由各输入档案数据库,同时档案人员在采集和核对信息时,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从各个部门的文件夹中得到所需的信息,这样缩短了文件转为档案的时间,使信息收集比传统的方式更加快捷。
2.2 档案信息记录的形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在历史上,人们记录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文字,并且文字是唯一的用来记录历史的工具。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录音和摄像技术的出现使得用声音和图像来记录信息成为现实。声音和图像比文字更加具体、生动、和直观地展示和描绘事物,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和详细的了解事物。
2.3 保证档案信息内容的完整性
在信息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对办公文件和档案进行一体化管理,通过网络,电子文件可以直接变为电子档案,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使信息的丢失和遗漏得以避免。
3. 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
3.1 思想认识淡漠,观念落后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的影响下,现代化的资源建设以及档案信息化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档案管理建设的受限使得各种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现代的档案管理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为,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低,硬件设施条件不完善,对档案管理的投资力度不足,难以满足档案信息建设发展的需要,因而整体上不能够有力的促进其发展。
3.2 技术力量滞后
档案管理的技术力量落后,主要是由三个方面造成的。第一,从整体上来看,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由于他们缺乏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不能够熟练的掌握业务技能,再加上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的人才严重缺乏;第二,档案管理部门大多数经济效益不高,不属于直接创造财富的部分,部门内部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第三,网络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为档案管理发展服务,且再加上现在大多数档案管理的门户网站在建设发展中,缺乏技术含量,甚至有些档案网站很难进入,这些都对现代档案管理沉声了不利的影响。
3.3 档案管理软件没有系统的平台选型, 缺乏通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多各有特点的档案管理软件,它们虽然都具备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系统和档案管理逐渐趋于一体化,造成系统平台选型要顾及更多的因素。在各个档案部门,计算机的型号不一样,规格也不同,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相交换使用,这样就给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使得信息编辑成果得不到快捷的出版,这使档案信息网络化的进程受到了阻碍。
3.4 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受到挑战
在一定程度上,档案信息一般都具有保密性,在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上的共享及开发利用时,必须符合保密内容的各项规定。不一定所有的档案资料都可以被放在网络上,内容也不一定就不能录入网络系统,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怎样做好保密工作。另外,在信息网络环境影响下,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可读性和完整性也受到了挑战。档案信息在网络环境下是以数字化的形态存在的,其本身具有的共享性、机读性、对设备高依赖性及易改性等特性使得任何有意的或无意的操作都有可能威胁到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
4.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的对策
篇10
关键词:求知;导向;教育心得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与神奇,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技术性质、结构、功能、原理。现结合教学,谈谈我在教学中如何以求知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究的几点做法。
一、以问题求知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著名学者源普尔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求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技术的性质、原理。如,教学“技术的性质”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手机,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
问题1:为什么人人要配戴手机?手机为什么有如此魔力吸引着我们?
问题2:它在生活中提供了哪些便利?
问题3:手机作为现代科技产物,它有哪些技术性质?这些技术都是有益的吗?它有哪些危害?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手机的技术性质。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后达成共识:“任何高科技的产品都有它的两面性,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利用它有利的一面,尽量消除它的弊端。”在探讨手机的性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延续到课堂结束,许多学生仍不愿下课,好像回味着手机的无限乐趣。
二、以兴趣求知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究情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想学的求知欲和乐学的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如,教学“技术与社会”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和“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向学生展示我国载人航空航天的巨大成果,然后启发学生:“你们想成为像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那样优秀航天员,就必须掌握当今科学顶尖航天技术,航天技术有哪些呢?你想学吗?”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高涨,观看完视频,初步了解了现代通讯技术、人类航天技术和我国航天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还不时回味着想当航天员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纷纷投入到“技术与社会”这部分知识的探究中去,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情感。
三、以猜测求知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究潜能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放肆地猜测,在猜测中求知,好让学生想象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潜能才能得到激发,才能得到有效释放。如,在教学“技术发明与创新”时,我播放科学家研究实验等视频,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对抽象技术进行反复实验的艰辛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抽象技术的获得与创造必须经过反复实验才能成功。然后启发学生猜测:“未来的汽车是怎样的?如何改进技术使汽车更具有先进性和耐用性?”一语激起千重浪,许多学生积极猜想、踊跃发言。虽然有些猜测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设想的未来汽车将来都有可能成为现实。可见,大胆猜测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潜能。
四、以想象求知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究灵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作用,让学生的想象灵感得到喷发。如,教学“模型制作”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房模制作”这个载体,然后让学生想象并设计未来的房子,有位学生当场出示用芦苇的秸秆和牙签制作精美的亭台楼阁。
我赞赏学生创造的热情:“你是新时代的木工祖师――鲁班,未来的高楼大厦等着你去创造。来吧,请大家拿起笔来,当一回建筑工程师,设计出未来的高楼大厦吧!”许多学生纷纷动起笔来,开始设计未来的高楼大厦。课后学生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情不自禁地说:“学通用技术课程真有趣啊!我们喜欢通用技术课程。”试想,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生能有如此喜悦吗?能有如此喜欢通用技术课程吗?
总之,在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技术的性质与原理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探究技术性质、结构、功能、原理,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建军.理解与实践通用技术新课程:与通用技术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 下一篇:证券市场线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