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激发学生兴趣;内驱力;探索求异;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创新人才最主要的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那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努力,去探索。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加强思想教育,增加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悬念性的导语,新奇的课堂教学形式,层层剥笋地挖掘课文中的新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品尝到发现的喜悦等等。
二、鼓励探索求异,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有好多形式,如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三、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加,智力的开发、创造,发明就都难以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去,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开展创造性的课内外活动
创造性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正式课程以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创造性思维包括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变通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方式。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特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造性思维与批判紧密联系。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除了具备思维品质的一般特征以外,它还具有自身固有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经历存疑、假设、推理、顿悟和验证等几个阶段。其特征是无先兆性、闪念性、朦胧性、短时间内不复现性以及灵感性。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文也是一门思维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遍布于作文教学的每个角落,因此作文教学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课堂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创造的个性,是十分很重要的任务。
(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构思立意,深化主题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多向性,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是使学生思维具有多向性的必由之路。我在平时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运用变通性思维观察生活,选取素材
变通性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变通性思维就是要求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去体验生活、思考问题,是极有益处的,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灵活机动性。
3.在习作评改中积极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泛指能够辩证地评估、判断某一事物和现象好坏利弊的能力。辩证批判思维是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批判,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勇于批判的精神。就创造性思维而言,批判性思维是破除思想认识中功能固著和思维惯性的关键,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1)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2)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篇2
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指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或者说,就是一个人能运用符号或信息有效地进行思维,并能独创性地解决问题、顺利完成思维任务的一种能力。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以下四个较为显著的特征:1.发散求异性。创造性思维往往能从某一个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出众多新异的信息,即为某个既成的信息增加多个可能的答案、假设、联系或结论。2.形象积淀性。创造性思维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有效参与。心理学家认为,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中形象思维是比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却占有主要的地位,只有积淀的深厚,才能出现灵感。3.独创深刻性。创造性思维往往比常规思维更加注重精神实质的深刻,讲求不同流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即愈是与常规不同,往往愈有价值。4.直觉顿悟性。直觉感受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常会迸发出灵感,于百思不解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出现豁然开朗的顿悟。
总之,创造性思维在思维品质上表现为发散求异性、形象积淀性、独创深刻性和直觉顿悟性。而音乐欣赏教学正好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天然优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利于发散求异
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平等的人际关系的体现,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21世纪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是唯我独尊的知识权威,而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求异提供外部环境支持。
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意味着教师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有利于他们的思维朝着发散的方向不断探寻,不断追问,不断求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里,师生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才能是一种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才能是基于知识传授之上的理解和品鉴。
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的作用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也不能只是把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指导学生先自己倾听、自己欣赏,然后把自己的心得互相交流、共同品鉴。事实证明,在这种无所羁绊的环境和彼此激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指向是发散的。当学生充分交流了思想、发表了见解后,每个人的赏鉴活动中都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奇葩,结出了求异的硕果。
二、倡导多听多唱的整体感知,利于形象积淀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课堂上音响设备热热闹闹,追求表面活跃,不注重让学生深入品唱作品;另一种是简单肢解、条分缕析,阐发微言大义。
这两种倾向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很难想象只凭借单一的心理活动就能完成复杂的音乐欣赏任务。事实上,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让他们产生和发表独到的见解,必须从认真唱谱、细听音乐、整体理解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教师要让学生在哼唱旋律上下功夫。在多听、多唱的整体感知中,学生不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内心体验,虽然这些体验和感受是直觉的、感性的,但是它们往往蕴含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曾说:“属于创造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到人心灵里。”
思维科学也告诉我们,直觉作为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活动,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二是对问题实质进行洞察,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三是呈现跳跃式发展,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展开思维过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多听、多唱的整体感知和直觉体验正好符合以上这些特点――学生们在丰富的听、唱活动中,从整体上把握了音乐作品的概貌,不再拘泥于局部细节;对音乐作品要表现的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不再停留在表现形式的表面;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其他音乐作品,甚至迸发出创作的热情,而不是程式化地死记硬背。
因此,教师应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倡导“多听、多唱的整体感知”的理念,并自觉践行之,以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积淀下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蓄积、提炼、酝酿、迸发出魅力四射的创造性思维火花。
三、鼓励大胆质疑的学术勇气,利于独立思考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往往用讲解代替思考,用记忆代替质疑,用教师的学术权威代替一切可能的发问,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给学生的不能只是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敢于质疑的学术勇气、勤于求索的意志品格和乐于反思的人生智慧。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矢志不渝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询、探究、讨论……帮助他们在解疑答惑的过程中,独立地提出问题,多维地分析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诚如爱因斯坦所言:“无需特殊的天赋,只要有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生疑、持疑、问疑、解疑,就是在保护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音乐欣赏中的“疑”是有层次的:有低级的、最基本的,如关于音符、记号、节奏等的疑问;也有较高层次的,如关于乐曲的结构、体式、音乐语言的表达等的疑问;还有更高层次的,如对音乐情感的抒发、作品主旨的把握、创作背景的理解、作曲家风格与时代特征等产生疑问……凡此种种,教师应该抓住教育时机,积极鼓励和肯定他们大胆质疑的学术勇气,再因势利导,引发他们从品味音乐语言入手,使质疑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样,学生就能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找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有创造性的发现,有独到深刻的表达。
四、开发联想想象的魅力空间,利于直觉顿悟
众所周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在品味音乐语言、体会作品情感、把握思想和剖析内容等基础上完成,往往具有模糊多义性。尤其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理解,特别需要有欣赏者自身联想与想象活动的充分介入,因而,欣赏活动愈是扑朔迷离,也愈能展现出音乐作品的无限魅力。这种情况,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尊重和开发学生个性化的联想和想象的魅力空间成为必要。
想象和联想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音乐欣赏教学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音乐欣赏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训练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所谓联想,就是事物间互相联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常常表现为由此及彼。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联想能力最关键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联系,如新旧知识的联系、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音乐流派之间的联系、不同作家同题作品的联系……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并把一部音乐作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审视,获得更丰富的启发,得到更深刻的顿悟。
音乐欣赏想象,是指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对演唱或演奏所发出的音响进行非正常序列的加工,直觉化地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机能。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想象活动是频繁发生的。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想象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他们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他们的想象往往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记忆力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分析力、综合力、判断力、推测力、注意力和选择力,就能够唤起音乐形象的鲜明性、生活性,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和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生活表象,利用实物、图示、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提供相关情境,再现背景资料,唤起回忆追想等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想象。
当学生个性化的联想和想象的魅力空间被教师开发出来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同步的训练和拓展,知识与能力、人与天地、音乐与生活之间的普遍联系和自觉加工,也使他们的直觉顿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章可循的――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利于发散求异;倡导多听多唱的整体感知,利于形象积淀;鼓励大胆质疑的学术勇气,利于独创深刻;开发联想想象的魅力空间,利于直觉顿悟。只要教师能够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切实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就能得以绽放,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赵金威.谈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科技博览,2009:14.
[2]贺海燕.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3]农素玉.浅谈影响设计艺术中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经济市场,2007(2).
[4]意何.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科技经济市场,2007.
[5]安海燕,庞爱莲,周向欣.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心理模型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6]孔庆新.试论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规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25.
[7]束霞平.论创造性思维与艺术专业教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1.
篇3
一、数学的概念和特性
1. 数学的概念
起源于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它是在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2. 数学的特性
(1)逻辑的严密性
数学本身要求自己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就是说对于任何数学命题的证明,必须严格按照精密的逻辑推理规则得到,不能有丝毫的主观臆断和片面性,必须是无可争辩和确定无误的.
(2)高度的抽象性
数学的抽象性有三个特征:一是它保留了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形式;二是它的抽象是经过一系列阶段形成的,抽象程度超过了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抽象;三是数学的概念和其方法本身都是抽象的.
(3)应用的广泛性
在人类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中,几乎每时每刻都要运用到数学,它已经越来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了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
二、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其特点
1.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以创新的、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揭示事物或问题的本质和内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到的见解和思维成果,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高度发展的标志.
2.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创造性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 主体通过对旧事物的革新和改造,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新思维意识,它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 二是对自身的超越. 主体在改造外在事物的同时,也对自身进行改造,实现了自身的创新.
3.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突发性、连续性、整体性、求异性、批判性等特点,其具体表现是用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 对于这种思维能力,所有正常的人经过不断的培养,是可以很好地具备的.
三、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1.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构
数学思维,是以数和形作为思维对象,以数学语言为载体,以认识和发展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活动.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数学思维,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摆脱常规思维束缚,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所进行的一种心理和智力活动.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等要素组成. 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方向问题,要求朝着与传统思想、观念、理论相反的方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过程;辩证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是为高难度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指导思想和心理保障.
2. 影响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影响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内容上有赖于一定的知识量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量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对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运行十分重要;二是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水平,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三是在力度上有赖于心理素质,数学创造力的发挥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数学创造的心理保障.
3. 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而创造能力是最具生命力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领域.
(2)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学生通过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得以综合,能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3)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
学习数学,利用数学思维的优秀品质,能够让学生懂得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
四、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1. 必须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变输入式为启发式,变传授法为发现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名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整个数学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积极营造宽松教学环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所以,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培养起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展开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 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等个性品质,从而培养起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时时调动学生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4. 不断加强数学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不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能有良好的素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比如,可通过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数形结合使得代数的抽象性与几何的直观性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 再如,可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洞察所研究的每个事实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被掩盖着的某些个别特殊情况.
5. 努力强化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所以,努力强化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中之重,可采取的有效培养手段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在解题中倡导开放条件、开放结论等方式.
6. 善于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与表扬,捕捉和诱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灵感,触动和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 比如,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他们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7.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兴趣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在课前准备一些问题情境,教学时把学生从书本拉进现实生活中,并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解决,学生的创新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展示情境,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统筹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应是贯穿学生终生的一种能力训练,它不仅关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更关系到学生综合思维的开放程度,而在高中阶段,创造性思维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创造性思维可以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促使其拥有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思维能力的驱使下更好地学习数学。换言之,高中数学的学习效果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让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不断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思维密度,同时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式,有以下策略分析。
一、思维训练
数学创新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通过活用知识获得一些有新意的思维成果,而不是单纯跟随课本进行一些固定解题套路的重复和练习。这一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学习和思维建构的过程,而不能一味重视学习结果,应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的独立人格,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一些独立思考和分析,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思维拓展中得到一步步提升,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例如,在《集合》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题目中的关键字眼,从这些字眼着手解题,如“非零元素”“包含”等,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首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和思考数学规律,在分析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好的观察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具体特征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在多种方法中筛选最优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全面地思考问题、观察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二、思想强化
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学习态度的端正,数学思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般数学学习对象的普遍原则,更是数学对象所具有的共同规律。学生可以在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贯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者相互交织为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精彩瞬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美感和,感知数学学科的结构和谐性与逻辑严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或用这种思想,更好地掌握数学语言,掌握数学表达习惯,对于数学问题有更直观的理解。如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中,对于立体几何的相关题型,总少不了数形结合和适当想象,此时数形结合的相关数学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题目时不至于无从下手。同时,数学思想的强化对于数学知识运用过程中的思维连贯性也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辅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始终置身于数学的概念环境而不至于走神,如此,才可以让学生在活用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下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联想锻炼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中也包括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联想思维是一种思维活跃的表现,其多变性使其不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在联想过程中获得答案。在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中,学生可以同步训练创造性思维,在旧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催生出新的思维信息,寻求新的方法,探究新的规律,从而大力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三角函数化简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道常规的化简题,然后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化简,最后探究出一个最保险快捷的方式。经过大家的努力,许多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方法解答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知识联想和知识活用发现了题目中的特征,利用正弦、余弦、正切相关公式的规律,尝到了思考的快乐以及顺利结题的成就感。
四、统筹能力培养
对于高中数学而言,除了创新思维能力外,辩证思维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把握教学的本质,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引进最新的学科教学理念和模式,为学科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墨守成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顺序性,把握空间的可能性,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摄入,对多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让课堂更具活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这个过程较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制订相应的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意识地进行学生的引导和实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思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为学生的总体发展创造一个思维的良好环境,从而使之在每一堂课上都可以发挥思维的优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种一以贯之的过程,不仅渗透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还渗透于整个学习生涯。因此,还需要种下创造性思维长期培养的萌芽,让学生在这种意识驱使下进行长期的思维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篇5
创造性思维既可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又可理解为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作为独立的认识阶段,创造性思维主要存在于认识的高级理性加工阶段,它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高级进程,又是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的最佳境界。它直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论思维或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基础,将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按照主体的内在目的的需要,把内在尺度运用到现实客体的尺度,以构建或创造出理想客体。作为渗透于整个意识过程巾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又存在于各种意识形式中,即既存在于感性认识活动之中,又存在于理性认识活动之中既存在于理性思维中,又存在于非理性思维中。因此,人的整个意识活动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创造性。
人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界生物进化和劳动实践双重作用的结果。与此相联系,创造性思维也根系于自然界的创造性的本性并起源于人的实践基。
首先,创造性思维是适应自然界的创造性的特性的产物。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与对象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的创造性的无限过程。自然界存在着无限事物演化的时间和空间,这使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大有用武之地。它可以使其结果既反映对象的既成状态,又反映对象的种种潜在可能性,在观念中建构多种可能世界。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符合宇宙规律的活动,其产生的结果是在现实的认识能力和给定的条件下,根据人的需要,把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结合起来,表现和实现自然界新的可能性,或把自然的可能性经人工组合或目标设计后形成新事物。
其次,社会实践是创造性思维产生和不断强化的现实基础。就可能性而言,人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物。人除了辩证法规定的发生、发展到灭亡的界限外,它永远也不会满足于某种已经获得的规定性。之所以如此,其精神动因就在于人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断产生创新知识来丰富人的本性,以便使人适应自然界的创造性的特性。然而,人的创造性思维就其产生和强化的现实基础而言,只能是社会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这是人这个存在物永远不能完成的根本原因。人作为社会活动的、实践的存在物,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再生产、再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态和新的特性与本质,包括再生产和再创造着创造性思维及其他思维的内容和能力。就是说,创造性思维虽是适应自然界创杂性的产物,有其产生的自然基础,然而,它又不是自然过程自发的产物,而是人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多重关系中,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而基于实践的创造性思维,又凭借着实践动力的不断强化,在反映世界的过程中,以各种符号形式创造出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的知识世界。自然界由于其本质和规律的支配,潜藏着表现其本质和规律的无限特殊形式的可能性。然而,这些特殊形式单纯靠自然界自身的进化,恐怕有的永远也变不成现实。因为产生这种特殊物质形态的条件非常复杂苛刻,很难恰巧促成。自然界正是通过人这个中介,凭借着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力量,才使自己的深刻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展现。试看今日人化自然的一切,到处都折射着人的创造性思维之光,凝聚着人的智能。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特征是创新性思维。它强调在思维过程中,勇于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不囿于常规束缚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性。创造是确立性的、革新性的,创造性思维是主体既有的知识、能力、天赋、洞察力、直觉能力等等向外部现实超越的过程,也是主体的鲜明个性“外化”的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往往是在破旧立新中进行的,而“破旧”又是为了“立新”。因而,创造性思维主要是以思维结果对原有知识有无超越,是否产生新观点、新知识作为判断标准的。当遵循固定的思路和程序反映对象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时,思维定势反而会束缚主体的思想,延滞间题的解决,使主体的思维活动陷入困境。创造性思维强调对现实的反思和再认识,通过全面地审查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而重新理解世界,并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种新奇、独特的认知方式,往往能别出心裁地对各种复杂的环境进行综合概括,产生出与常规思维不同的、新颖奇特的创造性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无论如何强调思维的创新性和方法的独特性都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必须以客观性作为它的根基,而不是与客观现实毫无关系的主观臆想,必须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人类今天凭借创造性思维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物质世界所蕴涵的,都有其客观基础,符合事物的本性和客观规律,都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既自由纵横,又不失理智既浮想联翩,又立足现实。总之,创造性思维一定要以客观现实世界的需要与发展作为“定向”的目标,并以实践去检验和调节目标。如此,才能使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进行而不至于陷入迷途。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
在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上,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发生,问题
在于,你是否敢于尝试;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全书:“题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是尝试教学理论的精髓,能够在尝试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效果良好的体
现。现代社会中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起因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创新是教和学的灵魂,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教学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课堂中积极探求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力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创造性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
进,师生共同参与解决,使学生在探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内涵和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结果开放,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样的结果;②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
③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到不同思路。
2.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等过程。虽然这种教学可能会用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激发创新火花。公平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本质,是以民主、公平、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呈现出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配合教师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去,从而发挥创造潜能。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也必须想办法解决他们的疑惑从而获得成功感。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数学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活动或习题,在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教学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性教育的内容。例如,八年级在轴对称图形教学时,提出“在学校修一个电话亭,使它到教学楼、学生宿舍所用的电缆线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电话亭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学校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
2.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创新意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师上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可操作的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创新。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组教学时,我们设计开展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五根吸管,使它们的长度依次为3cm,10cm,6cm,9cm和14cm,用这些吸管来搭三角形,要求所搭成的三角形的三边中必须有3cm和10cm这两根木棒,先让学生想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它们都能搭出三角形吗?学生再动手试试,并验证他们的想法。
3.应用变式培养创新能力
应用变式指改变某一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而不改变其本质属性,沟通知识的纵横联系。如:“某班女生和男生人数比是2∶3”,可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3;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5倍;
(4)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5;
(5)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
4.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
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新的
活力。
5.培养直觉思维,点燃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说:“直觉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活动几乎就是直觉。”在一定意义上,创造性思维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直觉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是自由联想在某一问题意识边缘的持续活动,它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为背景。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学习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要让学生初步养成数形结合思想,如何结合函数图象巧记图象性质。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注意事项
由于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在某个知识点上,而应该根据学生特
点,拓宽数学后续活动,注意知识之间联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数学组别之间竞赛,让学生上台谈感受,做数学模型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要对创新给予评价,总结和反馈
教师要对学生创新课业作出正确评价,要加大创造性成分的权重,对具有创新特点的作业要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对其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要在学生作业上附以简评,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教室展出。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肖利民.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2).
篇7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非智力因素;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080611023
一、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和各种界定,本文把创造性思维界定为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是在创造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活动,通常与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及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相互紧密联系。最为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与个性特征是相互联系,表现为创造性思维的个性差异,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的提出
对于非智力因素的界定,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中认为非智力因素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被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三)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高级的人类心理活动,包括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智力因素,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需要想象力,逆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更需要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钻研努力、献身艺术的精神,遇到困难的自信心,对自己的事业的热情等等创新精神的非智力因素。艺术创造性思维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非智力因素的各个部分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独立起作用的,例如:动机在推动人主动的启动创造活动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兴趣在维持创造力的热情和投入上有明显的作用;意志在创造者遇到困难、曲折和坚持完成整个创作过程时起作用。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开放系统,包括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而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大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推动、引导、定向、调节、控制、强化、维持等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对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一)情感的动力作用
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创作者情感的结晶和物化。其中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心灵的表现,艺术作品将失去感染力,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活动,是不以机械的模仿现实为满足的,而是要强烈的表达出创作主体的情感态度,这是因为情感态度是艺术作品的血液,有了它艺术作品就能显出勃勃生机,撼人心魄,没有情感态度的艺术品会使人感觉兴味索然。所以在高等美术教育中,要注重学生对绘画情感方面的认识和培养,使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有血有肉,鲜明的表达情感态度,而不是工匠似的手工制作。所以学生在学习画画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情感的这种动力的作用,不能把绘画简单的理解为技术的描写,认为只要画的像就是最高目标。当今的绘画之所以没有完全被摄影所取代,还有如此多的人选择绘画,欣赏绘画艺术,自有其存在的意义,这是因为摄影是无法拍摄到人的内心的情感世界,而绘画则可以自由的表达这个领域。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是自觉的运用思维而这种思维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的促进刺激与表达表现的过程,而不是照相机“拍摄”现实。
(二)意志品质的稳定作用
意志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激发因素,它表现为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进行活动,自觉地同困难作斗争,以及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好的意志品质是维持创造的“精神能源”。美术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将不断出现困难和挫折,这时就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维持和调节作用。这一作用使学生的一切活动,始终指向预定目标并为之付诸行动。从而使他们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坚忍不拔,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精神。拿综合绘画的学习过程来说,学生首先学习的是基础的技能技法,到了创作阶段,不但需要有观念和想法,还要有对材料的创造性的综合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前面已经论述过的,因为在基础的训练过程中这种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缺乏的,所以学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时要有所成就或说要有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要求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时非智力因素的意志品质作用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勤奋的补偿作用
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里说的“能”即智力因素;而“为”则是指非智力因素。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智力因素,也要靠非智力因素。在这里我想到了最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虽然不是绘画领域的例子,我认为最能形象地说明非智力因素的补偿作用,他说:“我的创造发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可见这种补偿作用在整个创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这九十九的血汗的付出就是人的坚强意志和勤奋努力,而百分之一的智力因素是所有的人都具备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一、提升教师理论水平
(一)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的具备专业化的理论知识是较好达成教学目标的1?-提条件。只有教师将理论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教学中,才能够做到自觉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而就目前客观情况来看,教师专业化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由于工作、生活负担较重,自我学习的可能性不大。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为教师提供相应渠道进行系统培训。
(二)重视反思,促进理论水平的提升。经过理论学习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理论之后教师对教学理论已经有了 -定深度的理解。但这并没有完全达到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的目的,还需要继续深入下去,让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形成自身的教存理论体系,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二、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看老师都有一张”考试脸”,如果教师也”唯我独尊”,认为自己的权威不容置疑的话,学生就只能在老师的权威下唯唯诺诺,不敢发表任何不同想法了。有的教师虽然给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但并不能够做到认真听取和思考学生的观点,他们只是在学生众多的言论中寻求那些与自己既定答案相符或接近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大加赞赏,而对于其他观点则一笔带过,或者以”你再考虑一下”等评价含蓄的加以否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精力放在揣摩教师意图而不是思考问题本身了。
(二)创设和谐、积极的讨论氛围。教师不仅要认真听取和思考学生发表的观点,还要营造一种和谐、积极的讨论氛围。由于很多学生习惯于接受既定的结论,对于不同于教材的观点持嘲笑或不屑的态度,因此经常会出现某一学生发表一些新奇的言论马上会遭到一些同学的嘲笑,或者是只有一部分同学认真思考问题,其他同学都头脑一片空白,只等老师最后公布结果的现象。因此教师还要致力于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教师可以尝试分组讨论的方式,来缓解学生独自思考所带来的紧张或懈怠感。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批评别人的意见;观点、意见越多越好;自由思考,应用想象力;能够将别人的许多观点加以组合成改进的意见。
三、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本人尝试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拆分法,即将复杂问题拆分成几个简单问题进行研究。高中物理是一门学生公认的比较难学的科目,当学生面对复杂的物理情景时通常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所研究的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头绪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情景拆分成若干小部分,然后就每一小部分加以研究。这样可以降低门槛,使大部分学生感觉可以找到入手点,获得思维的方向。而且简单的情景更容易使学生联想到自己知识架构里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获得更多想法。
(二)归类法,即将具有不同特性的研究对象加以归类。高中物理中有一些研究对象具有相似的性质或特征,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对象的特征加以归类。对于一些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进行归类可以培养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寻找各种可能的相似点,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类比、对比法,即将具有相同情景的问题加以类比,具有对立情景的问题加以类比。
由于学生已经熟悉的情景引发对类似或相反的问题的思考可以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发现相似之处,做适当类比。亦可以比较相反的情况,找到不同之处,做适―对比。
(四)实践法,即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将所学知识、方法应用于实践。
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在解决问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改正错误,而正是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引导学生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积极发展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瓶颈通常会丧失信心进而放弃探索转而采用一些既定的方法。教师如果能够多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得到鼓励和适当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多的尝试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长此以往有利于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信心并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结论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才赋予了新的含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己成为知m经济、信息社会中人才的重要特征,换言之,当我们用信息时代的眼光去看待物理教育及其发展,我们会发现积极利用物理教学去培养创新人才已刻不容缓,这就必须对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做出探索性尝试。
参考文献:
[1]高从良,新课标环境下高中物理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J].成功(教育),2012/20
篇9
关键词:设计思维;视觉元素;想象力
所谓创造性设计思维,是一种凸现人类新思维和影响人们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实际体现;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动势,去打破旧的或固有的精神桎梏并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奇思妙想的设计品,为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所用,这就是思维的创造力,同时,创造性设计思维更是依附于人类的生活、行为、需求、理想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思维体系,它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又以视觉设计的方式传达出新思维的具体内涵,从而,使视觉设计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人们的各种欲望和思想。因此,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才是让视觉设计体现其真正价值的内在力量。
一、创造性设计思维与视觉表现的相互关系
设计思维,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社会性,同时影射出愈来愈多的文化概念和时代概念。在现代文化和商业的变奏中,视觉设计从形式上的二维转变成理念上的多维,从静态到动态,从动画到游戏,从视频到网络等等的宏观拓展和微观蔓延,已经跨越了它原有的形态,打开了设计从平面到空间,从单一表现到多元整合的新领域,新形态和新观念也随之产生,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设计形式。创造性设计思维是我们得以在这个领域里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设计思维与视觉表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设计思维直接引导着视觉传达的信息含量以及信息传递的视觉形式,视觉的表现则要充分表达出设计思维的内涵和整体构想的可能性。这里就自然涉及到一个新的领域——视觉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新思维被经过艺术化处理的视觉图像形象地表达出来,进而强化视觉形式的可读性和吸引度,增强视觉表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意识到一种创造性思维诞生的真正价值和实际意义。创造性设计的思维过程就是视觉再现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和挖掘事物间显性或隐性涵义的过程,是将这些内涵进行重组、重构和置换的过程。设计是一种对思维的视觉表达行为,我们对设计的理解就是对视觉图象和视觉语汇的破译,对设计的感受即是对视觉表象的心理反映。
二、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特征及其对视觉的引导作用
篇10
一、科学发现中的创造力
科学发现是一种创造。王极盛在《科学创造心理学》中将“科学创造按照发现事实还是创造出产物划分为发现和发明”。他认为,“科学家创立新的学说、新的理论,属于高水平的创造性活动”。王极盛比较了创造型科学家与一般科学工作者的特征,认为在智力因素方面,科学创造人才具有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判断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综合能力、思维灵活性以及观察力。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科学创造人才在事业心、勤奋、兴趣、责任心、求知欲、进取心、意志、自信心、意志顽强性、情绪稳定方面表现得更好。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励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从思想上独立,独创性的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灵活的思维、大胆的怀疑和联想;启发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判断方案的优劣;鼓励学生亲手实验;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和稳定的情绪。
二、科学发现的动机与人格
吉尔福德认为“具有种种必备能力的个体,能否能产生举有创造性质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创造力,还取决于动机和性格特征”。中学物理教学中分析学生的动机与人格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意志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便于教师对学生动机和人格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可以通过挖掘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明确问题和需要;确定其中的关键因素,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三、科学发现的洞察力
卜晓勇,毛加兴通过对DNA分子结构发现案例的梳理,探讨科学发现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因素。认为“强烈的兴趣与执着的追求、敏锐的洞察力等要素是现代科学做出重大发现所必备的”。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在物理教学中洞察力对学生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物理学科的抽象性要求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建立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确立事物及其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师应该提供学生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敏感性;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