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重要性 教学现状与问题 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30-02
在信息化潮流快速发展背景下,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日渐广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当代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学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且相关部门对教育改革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项目。
1 计算机基础知识重要性
云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一门新兴技术,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的整合网络中的计算机资源。就当代中职教育而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基本计算机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值得教师和学生提高重视程度并对它进行研究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计算机学习的入门教程,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尽可能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计算机基本原理,为中职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亦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原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有助于降低学生操作失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现状总括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大学校普遍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几乎都专门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中职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学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反馈并不好,教师基于教材对计算机基本原理进行教学通常采用大篇幅的文字解析,这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有不少学生对理论课的教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此外,这门课程更多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精品教材,涉及内容简单,这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一教材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2.2 学生总体学习情况
2.2.1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技能。然而,中职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重要性缺乏认识,而且,受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移动设备普及的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质量较低,枯燥的文字解读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偏低。
2.2.2 学习目的重考试轻应用
受学校考核制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影响,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于准备考试,学习内容也倾向于重视考核范围,其他的计算机知识很大部分被忽略。而且,还存在学生通过考核后,计算机技能荒废的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计算机技能基本为零。
3 浅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
3.1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云技术简单来说,可以解释为用户根据自身信息需求,通过网络途径获得信息服务。在中职教育中云技术还能解释为,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师学生信息需求,推动网络健全化、便捷化,从而实现教学信息共享化的目标。因此,云技术的应用对网络环境有一定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信息共享要求学校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然而,大部分中职教育院校还没有建成网络专线,制约了中职教育发展。
3.2 教师“云”教育意识有待提高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中职学生对其概念和应用领域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但是部分中职教师却表现出了缺乏云意识教育的倾向,特别是资深教师,他们长年累月的致力于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比较重视课本理论知识教育,从而使得《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教师偏向于介绍计算机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忽略了对新兴事物云计算的教育。
3.3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在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被动的接收理论知识教育,与教师的互动探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计算机领域日新月异,不少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例如云计算相关概念解析和操作原理在旧版书籍中都没有涉及。此外,教师通常较为重视教会学生操作,忽略了学生实际应用意识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利用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4 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应用于实践。云计算时代,学生具备基本操作能力更为重要。就当前教育情况来看,教师依然采用灌输理论知识,轻视动手操作的教学思路。某些中职教育院校还存在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学生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4 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相关建议
4.1 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多媒体教学基本得到普及,这也要求学校配备基本的网络条件。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过程,引用云技术对于校园网络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学校需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争取建成校园网络专线。
4.2 建设富有“云意识”师资队伍
计算机教师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中职院校提供高素质教师队伍,顺应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要特别强调教师掌握云技术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能力,从而将优秀教育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院校可以提高教学准入门槛,尽可能要求入职教师取得“双证”资格;对于已经就职的教师,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培养计划,创造条件让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学校,更新知识系统,特别是云技术的知识框架。此外,院校还可以聘请优秀教研人员到校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4.3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和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可是适当提及云计算相关知识,进而提出课堂问题,再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课后积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份作业。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调动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4.4 利用云技术构建知识平台
建立云技术知识平台,首先要求各个中职教师要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建立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建云端账号,共享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利用通过云技术平台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在云端学习,并完成相关小组作业。基于云技术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受时间和地点的严格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和快捷的学习途径。
5 结语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在教育中作用也日益凸显。中职教育要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云平台整合教育的资源,实现师生资源共享,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提升自身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恒峰.浅谈云计算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其运用[J].信息化建设,2010(2):50-52.
篇2
论文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提出教学中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开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当把加强教学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教育、重视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做为当代大学生,能否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是衡量其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从事各项实际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让计算机基础知识能更好的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本文通过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寻求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有效开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其更好的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对于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学科,首先在认识程度上,学校和学生往往没有专业课程那样重视。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有限的课时里,培养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技能,就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1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在教学中先预设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在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操作,再逐一介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每一节课上,先展示提前做好的样品,然后再逐个分析操作,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从个别到一般,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引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索,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1.2 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教学
无纸化考试系统,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考试的灵活性、公正性、可信度和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计算能力的提高,无纸化考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们对全校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已经全面采用无纸化考试,该系统重视考核学生的技能,并兼顾基础理论,使学生不仅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也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上网查阅信息等有关技能,大量的各章节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病。
1.3 采用分层次教学
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学生的起点不同。在新生入校后,对学生进行成绩测试。按成绩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教学分级。并为各级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较好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 寻求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的社会人才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能学会所用,为其将来的就业提供一定的保障。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和其他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更好的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为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前,认真地进行了市场调研,了解了当前市场对学生技能的实际需求。
3 有效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积极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随着变业压力的增大,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多一张资格证书,在择业的时侯就多了一些机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计算机的应用更加快速的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许多用人单位已经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计算机等级考试也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热门考试之一。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
3.1 增强了学校领导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
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达标的一项指标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必须达到70%,这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各高校领导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在硬件中增加了投入,促进实验室的硬件环境改善,满足正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考试的需求,还保障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时,规范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3.2 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反映了学校在基础教学方面的效果,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此,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环境中进行探索和改革,从而在整体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
3.3 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虽然等级考试不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却标志着学生掌握这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
3.4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普及性和适用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他们不断汲取计算机科学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但不能过分依赖等级考试。只有两者找到契合点,才能积极发挥等级考试的引导作用,使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新丽.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2):21,66~69.
[2] 侯相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j].学问,2009(1):43.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课程 微课程 教学模式
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在如今的数字化“微”时代,微课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们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运用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教育信息化普及以来,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已列入了基础教育的新课标,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不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现有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很大程度上学生都不能很好地去实践,原因是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基础操作课程的实践,除去理论课程的讲述,学生剩下的实践机会很少,所以就需要利用业余的时间,但是学生们又往往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很难收到有效的效果。同时面对超大容量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老师以及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两者之间存在冲突。
2.内容零散。《计算机基础》是一门介绍计算机基本操作、应用的综合课程,所以在教学中会比较多地介绍和计算机有关的基础知识,比如说计算机硬件、系统、病毒及防治、办公软件的运用等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以某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很少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所学的内容常常过于书面化,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教学内容散乱、不具体,对所学的知识感到很难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产生拒绝学习的心态。
3.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处于在一个中心的位置,即是对学生采用过于单纯的教授方式,书里有什么内容就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教师教授什么内容就被动学习什么内容,缺少思维拓展的训练,更无法对知识进行应有的拓展,遇到书上没有的内容时,无法主动去学习、解决问题。
4.缺少沟通训练。实际上,学生在毕业之后,并非每个人都会走上领导的岗位去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个人都会不同程度从事到组织管理以及沟通合作中。团队精神在这方面就非常重要。所谓团队精神指的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个人能力的训练,却未能重视组织管理、沟通合作能力的训练。这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来说,当前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不那么令人满意,为了可以更好地让中职学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等都有必要进行优化。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的运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是在云计算时代,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与常规课堂教学整合,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所用,可整合于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的微型学习资源。或者说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即将原有课程按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左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三、计算机基础课“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现如今微信、微博、微电影十分火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微课程也相应地进入到学生的学习课程中。微课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教学活动时间短暂,十分钟左右,里面包含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们,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重点讲述了微课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学习内容导读。“微课程”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向课外进行延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视频”是其中的核心教学资源,承担着课程引入、知识点的讲解、实践操作的演示、课后训练等多重任务。一节课的导入需要老师花费一番心思,既要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又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有基本软件的使用等,以word为例进行讲解,在学习该软件时,微课程视频软件的导入中要先引入该软件,以简短的话语告知学生该软件的用途,同时播放一小段该软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程教学的导读要层层递进,设计时既要注意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递进性。教学设计者利用教学服务平台提供“学习内容导读”,明确知识要点、学习任务和操作步骤,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观看内容后,思考提出的问题并探究解决的方法,促使学习者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2.问题设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师可制作PPT、HTML网页、“微视频”等多种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知识水平学习者的需求。微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们自主地去学习,首先是老师要在微视频中导入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发学生去思考。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与问题,任务的设计应紧密联系知识点,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密切相关,以实用性、全面性为主要设计原则。任务设计既要保证是大多数学习者能力范围内可以完成的,也要设计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以满足更高水平学习者的需求,且任务设计中要完成的内容不宜过多,以保障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3.协作学习。该环节是具体的操作环节,微课程中除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外,还要把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典型案例,录制成微视频,详细讲解每一个操作步骤,使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并能够按照微视频的操作流程,按部就班地实施操作。微课程的设计方面很灵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可以反复进行参考与实践操作。学习者可根据不同的主题任务,分组并依照事先给定的评价量规,反思总结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融入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新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求学习者汇报分享解决问题所用的技术和方法并接受其他学习者的质疑和共同讨论,在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综合评价。综合评价主要评价学生们各个方面的学习效果,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设计并提供多层次及难易度不同的操作练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操作练习,通过练习检测自己对各模块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应在综合评价中设计分组学习任务,学习者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反思总结等协作学习活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完成知识的内化,目的是将课堂外发生的学习和思考以报告或任务的形式呈现。
四、结束语
“微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支持和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与自主探索能力,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真正实现学习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字符串排序》微课设计与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9)。
[2]刘小晶 张剑平 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01,105。
篇4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计算机基础 教程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学好并掌握好计算机技术对大学生人生道路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作为大学生,在面对竞争压力如此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学好计算机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更好就业。近些年,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所发展,但是在信息时代的猛烈冲击下,必须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及问题关键所在
1.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力度不够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普遍包含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高职高专的要求只是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多了几个层次,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提高,总体上难度不大。学生也在中学时期不对信息技术教育产生浓厚兴趣,对专业的知识的理解也不够。现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得最大问题就是学生不了解课程重难点所在,对老师课程的教学留下难度。这也就是说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知识的诉求只停留在书本上,在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上才出现了学习的断层。可能是不同的学习环境也造成了这种局面,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信息技术教育,这就是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及其教育水平问题的真实写照。
1.2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知识掌握不灵活
在接触的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课堂作业,特别是一些生活常识,缺乏了解。高职高专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除了对知识的掌握,还应该对实际能力的把握有足够的了解,不能脱离实际的学习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资源较少,一个老师不能顾及全部学生,这也造成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不重视,遇见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了学生的课堂失效。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体系中,对软件的应用占了很大比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应用水平,而是在解决好问题的前提下,熟练的掌握软件的实际效用。
二、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建议
2.1更新课堂内容,实用技能培训
课堂内容一般是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理论应用。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得当,根据每年的计算机考试大纲的动态,结合本校的实际,对课堂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有兴趣了解课堂内容。在对知识的把握的同时,运用到所学知识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培养了高职高专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2分层次,分模块进行教学
中小学阶段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上机训练,把握好学生的打基础阶段,提升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促进教育阶段各个层次的对接。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浓度也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把握程度上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对待这种情况下将所学知识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来进行教学,在打基础的过程中,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帮助。分模块这种方法对于学生都是一个新的方法,同时这也是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堂教学,对计算机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层分模块的学习也是比较系统理论的学习,对计算机基础的整体把握都有新的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对知识进行总结,选择好模块的难易程度,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2.3完善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制度
在学生基本考核方面,一般考试都是采用纸质形式进行,忽视了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学生对于纸质考试基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不能对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的提高,达不到高职高专学生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目标。学校应该结合当地学校的有效资源,听取教师对课堂信息的反馈,避免形式单一的考试制度。比如试着实施纸质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同时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具体要让计算机的考核方法在实际中摸索,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统一举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同时也可以作为学期考评的重要参考。高职高专学生重在培养其在抓野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一种办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能取得较大影响。
三、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的专业学习中占了重要比例,在就业方面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基本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学校以及教育机构也应该加强对计算机教育的调整,让科技的成果共享在每一个人身上。加强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基础考试制度的管理,这样一个全方位的改革必定需要各级师生以及全体社会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徐照兴.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的素质教学[J].科技广场,2006,(12):98-99.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所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 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也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一、教学现状
如今各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地如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很多城市从小学开始就已开设计算机课程,这部分学生本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往往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基础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目标将无法实现。
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的学习心态相差很大。在理论课课堂上往往能坚持整堂课都全神贯注听讲的学生不多,学生上课时戴耳机、打瞌睡、玩手机、偷偷聊天等情况时有发生。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提高,学习态度急需端正。
(三)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施落后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在教师机上安装软件进行广播教学的方法,但有的机房由于没有配备扩音设备,后排的学生仍然是听不清楚,教学效果往往不好。有的机房的电脑本身配置陈旧,维护不到位,故障重重,严重影响教学。
二、教学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常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取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在学生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我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学生刚人学时,首先进行计算机水平分层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A班、B班),各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时,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加强高素质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不断更新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 对所有的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与应用实际相结合,必须尽可能组织和鼓励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进而为教学实践带来丰富具体的案例。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变化很快,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一般负担较重,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关注教师的业务提高,保证一定的进修时间,并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才能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 才有可能将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三)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
对于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上机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是难于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室或微房进行上机操作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指导每个学生。
当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网络的普及应用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是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将邮件地址及部分课件、上机实验内容和素材以及工具软件等信息上传到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校园网下载。学生的作业可直接上传到网上,为学生提供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教师通过网络收取作业,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在课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资源继续学习,并可进行网上答疑、作业下载、问题讨论等。总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沟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向新的。
【参考文献】
[1]李曼青,朱东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福建电脑,2008.(5).
[2]刘倩.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软件导刊,2008.(4).
[3]张铁军.计算机教学中情景的设计及运用[J].信息与电脑,2010,(5).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情境;汽配专业;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38-02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 Tieling Technician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HAO Ying, XU Yue
(Liaoni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Tielling 112008, 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main content is using the office method and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scope is also differ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having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also have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aspect of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situation, creating situation for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omputer basic application course not only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order to apply it. To Tieling technician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Professional situation;Auto parts professional;teaching practice
当前,既掌握牢固的专业能力,又能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际工作中问题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拥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各个专业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应该越加重视。在对毕业学生的回访中发现,有些学生正是因为能够很好地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而得到了工作机会。下面将从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回访、毕业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根据专业设置情境教学、汽车维修专业的情境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来阐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专业教学实践。
1 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回访
为了掌握汽车装配专业毕业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应用哪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问题的实际情况,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相关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开展了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回访工作。[1]同时,还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双向满意度等做了考察。经过调研和回访,将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设计适应汽车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情境教学,为铁岭技师学院不同专业确定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竞争力。
本次主要调研对象是铁岭地区专用车生产基地的企业,包括铁岭地区的5家汽车修理厂和3家汽车4S店,单位性质均为民营企业。 主要调查企业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岗位设置情况以及各岗位对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调研和回访共经历五个步骤:1)拟好调研提纲、方案,设计好调查问卷。2)到企业分别与新入职的毕业生和管理层进行访谈,做好记录。3)到工作区实地观察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然后发放调查问卷。4)回收问卷,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数据分析,绘制数据表格和分析图等。5)分析结果。
2 毕业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通过到企业走访、进行问卷调查及查看企业招聘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企业中计算机基础的应用主要用于对事务的处理,这也是对计算机的最基本的应用,具体包括文字处理、个人日程安排、行文办公、函件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编辑排版、电子报表、人事管理、工资管理,以及其他事务处理。[2]涉及的主要计算机技术包括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电子报表处理以及图像图形的处理技术等内容。这些事务通常使用诸如Microsoft Office等办公软件即可处理,与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一致。
经过以上分析,确定了我院非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后,应具备以下能力:1)基础能力:即计算机的思维能力,应该有较强的分析具体的企业实际问题,并利用掌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应用能力:主要有熟练的应用计算机硬件系统和操作系统的能力,有效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安装的应用软件进行企业的文档、图片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对计算机具有管理和维护能力。3)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主要是沟通能力,包括表达、交流和通讯能力,与其他成员协同工作能力,项目的筹划安排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4)适应能力:主要是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自己专业技能与学科发展保持同步。
3 根据专业设置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3]一般情境教学都以案例为载体,以专业特点为依据,架设与其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中等职业院校铁岭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创建出与汽车维修专业相关的需要计算机知识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既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又提前实践了本专业的知识。在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比较强的公共课,是学生接触电脑基础知识课程的途径,但是涉及的知识点并不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学好这门课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把这门课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4]让学生在一个专业问题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再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如用Excel办公软件制作一张汽车配件报价表格。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交给了学生工作中如何快速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4 汽车维修专业的情境教学设计
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特点,将汽车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定为三个主情境模式(如图1)和12个子情境模式,分别为word实训子情境(如图2)、Excel实训子情境(如图3)和PowerPint实训子情境(如图4)。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字处理Word、表格处理Excel、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这些情境模式分别用丰富的例子贯通整个教学。[5]例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情境设置为底盘安装,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借助计算机完成部分实习任务。汽车维修专业情境结构图如下:
图1 主情境
图2 word实训子情境
图3 excel实训子情境
图4 PowerPoint实训子情境
在完成上诉任务后,能够完成下列既定的教学目标:1)利用Word制作表格,联系了Word中的表格部分和边框底纹设置等知识内容;插入图片掌握了图文混排的知识点;制作流程图掌握了自选图形的绘制。2)Excel表格的制作;使用Excel公式、函数、数据透视表统计分析数据,利用图表实现对数据的直观显示。3)演示文稿的制作,包括幻灯片的使用以及各种对象的简单操作。
通过对铁岭技师学院汽车维修班学生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效,目前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普遍得到了企业的认可。[6]这就证明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公共课的专业特性及优化课程标准,能为社会提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孟国强,张胜宾.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下的教学实施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下转第142页)
(上接第139页)
[2] 谢丽辉. “校、企、地”文化融合视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
[3] 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1):69-71.
[4]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二)[J].职教论坛,2008(2):1.
篇7
关键词:职业工作过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高职新生通常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融合的加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参照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模式。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与企业实际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统一的教学项目,学校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当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1]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是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专业服务。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涉及面广,在新的发展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许多新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融合的加剧,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然而,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还存在脱节现象,与实际应用也存在脱节现象。
2.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如何实现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3.随着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职业高中将计算机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如何兼顾生源差异并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属于培养通识能力的技能类课程。
(2)计算机已深入融合到各行业,行业的差别对员工的计算机能力需求也各不相同,课程必须充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
(3)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可能在学生毕业时其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已经面临更新,因此,在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变化的同时,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后续计算机学习能力。
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从行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出发,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各行业对员工通识能力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2.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1)面向企业,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适应企业需求,以应用为目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该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制作成综合项目,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入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工作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处理事务的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2]
(2)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将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在Office办公平台下,通过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到最后解决问题的项目案例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应用办公软件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3.精选和提炼实际应用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
(1)以应用为核心,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由传统的以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以应用为核心,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在宏观教学设计上突破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模式,突出项目驱动。在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项目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通过若干个项目案例为载体,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突出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完整性,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针对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编排相关的课程内容,将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操作性强的项目来实现课程内容。[3]主要以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为核心内容,构建新的内容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制作成综合项目,体现“面向应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为基本应用、综合应用和高级应用,考虑到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提高部分,如“商店销售数据统计分析”的项目案例在内容上还分成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驰骋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教学过程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将知识点融入到综合项目案例中,例如,在论文及公司产品说明书等长文档综合排版项目案例中,就融合了页面设置、文件属性、应用样式、应用多级编号、插入目录、插入分页符和分节符、设置页眉和页脚、插入域等知识点。
4.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在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核心培养目标,以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主线,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创设情境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能力,突出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使用实际项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项目案例的选择是关键,它要求教师要准确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案例,保证项目案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诱发学生完成目标的欲望。
(2)引导学生分析,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在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后,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运用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尝试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此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可以通过巡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必要时给予个别指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
(3)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重点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交给学生讨论解决,对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在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在设置工资表中的“个人所得税”项目计算公式时,如何解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后公式可以不改动的问题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应用能力。
(4)评价总结,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相矛盾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案例源于企业,最终要应用于企业。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并且将课后作业纳入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之一。
除了引导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外,教师的导航工作更为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对于完成职业活动所需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能力体系。另外,我们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比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其中学习过程的考核又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而期末考核实行参加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国家办公应用职业资格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三、结 语
通过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开发为依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瞿凡.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29-131.
[2] 聂哲,周晓宏,刘艳丽.以应用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4):76-78.
[3] 王晶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0,(7):20-21.
The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s
Based on Vocational Working Process
CHEN Gui-zhen,DENG Wen-wen,NI Yi
篇8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此后60多年中它得到了更多院校的推广和修正。关于问题式学习的定义有关学者这样认为:迈克马斯特大学的伍兹教授认为,问题式学习是任何以问题驱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白罗斯教授和凯尔逊教授下的定义则是问题式学习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而我国汤丰林等学者给出的阐释为,问题式学习将是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情景之中的一种情景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为中心,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从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选取适用于问题式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知识内容较适用于问题式学习。比如选择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管理文件,连接Internet,格式化文档,图文表混合排版,计算机与处理数据等内容做问题式学习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我们尝试性的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分析教学目标是要明确学习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过程等有关知识内容。在编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考虑怎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提取出来,从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况中的展现,同时编写教学目标是可采用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六层次教学目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分类,避免过度抽象过分细化教学目标。
(二)学生特征分析。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能了解到,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缺乏接触电脑的机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操作能力差,仅能进行基本的打字练习和鼠标操作,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仍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来的。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预设情境中,在模拟情境设定一定的学习困难,这困难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学生现有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将教学情境与学习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能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节创设情境:某中职学生小丽想买一台电脑,小丽需要你的帮助,你该如何帮助她购买?我们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在这堂课情境的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很有吸引力,学习领会知识内容就能解决问题。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为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创设情境。例如讲到“连接Internet”这一节课时创设情境:某天小丽同学的电脑不能上网了,你能帮助她吗?同学们都喜欢上网,但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你知道我们平时使用的电脑是如何联上互联网的吗?你知道什么是网线吗?学生对电脑是如何联网充满了好奇心,有了学习积极性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问题的设计。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开始学习,围绕解决问题引导学习的全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教学知识技能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现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动机及态度等因素,设计与学生知识及能力相应用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复杂一点的问题,这个复杂性是可以吸引学生的,让学生感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成功的希望,通过小组集体努力最终能完成挑战解决问题。例如在格式化文档这节课中,以校团委名义为篮球比赛拟一则通知,本节旨在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操作技能,在明确撰写通知基本格式情况下,学生灵活运用字体和段落格式,自主设计出多彩、鲜艳的通知,完成的作品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交流运用了哪些字体和段落格式。
3.设计问题具有劣构性。即结构不良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过去学习的知识是有冲突的。过去以良构问题为主,知识指向明确,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步骤清晰,学生缺乏思维能力,能力不能充分发展,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显得能力不足,缺乏探究精神,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劣构性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管理文件这节课中,课前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文件及文件夹,要求学生整理这些文件及文件夹。整理文件与文件夹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首先要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功能和作用,认识文件的扩展名和类型,能区别文件与文件夹,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构成及其功能,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创建、删除与恢复、重命名、剪切与粘贴、移动或复制、查找等基本操作去管理文件,或以文件扩展名整理,或以文件类型整理,或以文件名首字母整理,或建立二、三级子文件夹管理文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想法不同能得到不同的整理方案。
(五)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问题式学习过程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索开展,学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过程设计如下:1.发现问题。先划分小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思考,找到学习问题。2.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结点所在,梳理知识点和难点,列举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形成学习要点后开始学习。3.探究问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如互联网、文本、图像、动画、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力合作,相互交流配合。4.解决问题。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运用作品报告和口头报告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包括小组的分工、任务的安排,作品设计的思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他小组对该组汇报给予点评,说说优缺点有哪些。
(六)教师活动设计。在基于问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制定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为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最后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点评和归纳总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水平不同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学习思路不同遇到的困难各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知识,保证课堂学习有序高效进行。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文本、图像、动画、视频以及通过Internet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源。在做学习资源设计时要考虑到让学生了解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学习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可能查阅哪些信息,将这些内容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形式为学生准备好。Internet有大量信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八)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手段,基于问题式学习应采用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评价。1.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是教师一人,还可以同学和学生本人。2.评价内容除了评价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和熟练情况以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3.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量化评价主要就是学习成果(作品)和考试,质性评价有课堂观察、访谈、口头评价等。质性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有,如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吗?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吗?对这节课的要求和内容理解了吗,哪些不清楚?对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如何?4.评价标准不能过于细化,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保留发展空间。
问题式学习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先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或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目标是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有别于过去灌输式教学、机械化技术训练或是按部就班的学习。问题式学习通过模拟情境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形成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任务驱动;高职院校
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积极的互动。任务的完成过程也就是教学内容的教授过程,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这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
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设计活动情景
活动目标的呈现需要引发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情景,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操作。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份毕业自荐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了模拟人才一招聘的情景,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一份自荐书应当包括的内容。
(2)设计活动内容
内容紧扣目标,循序渐进。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就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3)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后,采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要求以及给予学生的提示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4)效果评价
尽可能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教师可以把优秀的或有缺陷的作品挑选出来,进行广播演示。演示好的作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同学中好的设计构思,提高他们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对部分学生成绩的肯定, 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演示一些有问题的作品,可以在同学们面前暴露问题,让大家共同分析,提出修改的建议,可使大家共同提高。
3 案例分析
(1)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设计制作销售月报表;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及过程:
(2)教学情况分析
本次课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录入、计算等基本功能。
在情景创设阶段,原先打算采用本班学生的成绩表,考虑到会打击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因而采用了题库中的范例。学生们都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制作范例的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因此,对于这次的任务完成过程中,就没有设立组长,而是由学生与旁边同学进行交流互助,效果比较理想。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总结,效果交流阶段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部分。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演示任务操作步骤,对于其他学生作品的反思及修改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在总结归纳阶段,学生与老师一起回顾、总结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在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提示,使该部分内容得到了完善。在知识扩展阶段,通过让学生解决创设情境中提到的问题,不仅与课程开始的设计达到了呼应,也使学生的知识点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使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强化。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整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达到 100%,正确率达到了 95%,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效果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观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比较适宜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上不再出现睡觉,聊天的现象,学生对于任务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能够独立完成作品而得到表扬的同学会感到特别骄傲,从而激发了他们帮助他人的热情,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够在同学或者老师的提示帮助下完成要求的任务。
(2)学生成绩变化明显
在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使用的是考试模拟环境系统对学生进行测验,由机器阅卷,当场可知道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试成绩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5 结束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习者形成独立性,使学生处在一种不断接受教育的状态中,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只是表面的内容,而真正实质的内容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要学习及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达到学生终生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燮华,张世正主编.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1 引言
机电控制技术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的有机结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工程师的初步训练,适合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培养目标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地掌握机械制图、力学、机械制造工艺等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电子技术、微机应用技术、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具有一定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综合能力;(4)、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简称,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matlab作为现代数学计算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的应用软件,将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可视化,提供了大量的内置函数.从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等领域,已经成为工科学生一门必备的数学工具。本文将机械工程控制的数学建模问题通过matlab来实现,将传统的问题通过现代化的工具实现,以显示matlab在机械控制工程中处理问题的快捷性与优越性。
2 机电控制课程特点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课程,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的基本问题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分析计算;综合校正确定控制规律。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为设计机电控制系统及后继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学习控制理论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程中应用的数学较多,在控制理论书籍中使用了大量的数学,使得大多数机械类学生学习控制工程感到抽象和困难,对学习这些理论的目的性缺乏认识,影响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欠佳。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将matlab先进控制软件工具以及教改和教学研究成果及学科最新发展引入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经典控制理论的理解。仿真实验内容丰富灵活,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学生可不受实验室的限制,只要有计算机,何时何地就能进行。从应用情况看,基于matlab的自动控制原理仿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可视的图形结合起来,深化理论知识。
3 运用matlab实现系统分析范例
matlab作为一种高性数值能计算软件,其系统控制工具箱主要处理以传递函数为主要特征的经典控制和以状态空间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控制中的问题。该工具箱对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是matlab最有力和最基本的工具箱之一。其功能包括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在工程控制中有很重要的影响。而早期的控制系统分析过程复杂而耗时,如想得到一个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首先需要编写一个求解微分方程的子程序,然后将已经获得的系统模型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运算获得冲激响应的响应数据,然后再编写一个绘图程序,将数据绘制成可供工程分析的响应曲线。所以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和simulink辅助环境的出
转贴于
现,给控制系统分析带来了福音,只需要几个命令就可实现复杂的人工工作,如图1所示的伯德图与奈奎斯特图的绘制。
4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程教学中尽量运用matlab进行范例解析,形象地向学生展现机械控制工程中生硬晦涩的数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教学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理解,实现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
首先是范例分析阶段:由任课教师提供典型范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并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课程作业,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理论。
其次是模拟设计训练阶段:由教师提供综合范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matlab应用能力,巩固掌握的机械控制工程知识和技能,增强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 上一篇:护理老年人的感想
- 下一篇:对幼儿卫生保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