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稻菔贝;传统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转型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108 -02
一、新媒体定义以及新旧媒体不同点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new media)”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它不再局限于声音、图像的传播,而是借助于新的计算机技术,以互联网为媒介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关系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突破,但并没有完全脱离于传统媒体,而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发展。
(二)新旧媒体特点与区别
1.新媒体特点
由于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平台,所以它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交互性、及时性、共享性与个性化。传播呈现多元化、扁平化、融合话的特点。
2.传统媒体特点
传统媒体由于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报道具有严谨性、权威性。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区别
传统媒体以一种传统的大众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形成一对多的传播局面,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这种单方面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新媒体以互联网为媒介,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向用户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平台,使媒体、群众之间的交流更为便利,具有很强的参与互动性。由于互联网的特质,信息更新不再落后,世界每个角落、每个时刻发生的事件都可以随时在网上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将重心由内容转向服务。
(二)传统媒体转变背景与现状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使人类经历了原始的口头传播、传统的印刷传播、新兴的互联网传播。反之,不断发展的传播技术也帮助了科学技术的推广传播,为社会发展前进做出了贡献。在整个进程中,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相互交融,传统媒体在新的传播技术中打破了原有状态,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同步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无论是哪一种传播方式都有着自身的优点与局限性,需要在未来不断完善。传统媒介传播方式单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缺乏媒体与用户的交互性。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填补了传统媒体的空缺,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带来了信息的个性化、及时性、交互性发展,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以往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占据垄断地位,由主流媒体担任着信息筛选、的重要职责,形成了一对多的局面。受众在信息的传播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去甄别信息的真伪,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等一系列传播方式的发展,传统媒体在整个领域的占有率不断下降,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传统媒体面临巨大的挑战。截至 2009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 3.38 亿,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已达 1.81 亿;而到 2009年底,我国的传统媒体如纸媒的发行量刚突破 1 亿份。
对于传统媒体转变现状,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角度。王宏宇、周湘艳、 刘孟达从技术升级、文化变迁、大众需求的快速变迁催生了当代时刻变换的媒体大环境来告诉我们,传统媒体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有所突破。其中刘孟达提出了大众需求的变迁包括用户的分流。在手机、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用户跟随度正在逐渐下降。陈栋、王丽明从三个方面来告诉我们传统媒体转型十分紧迫与必要。第一,由于受众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媒体应该向多元化发展。第二,市场的竞争变得格外激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已经不能并行发展,必须亮出各自的“秘密武器”。第三,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信息的传播更新快速,传统媒体收到强烈冲击,影响力不断减弱,因此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用户的速度。而白奇峰对于传统媒体的现状说明得更加准确,由媒体的大环境引申到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无一不告诉了我们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他认为第一,传统媒体面对信息内容的挑战。传统媒体对信息量有限制。第二,传统媒体面对着传播方式的挑战。由于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的媒体,缺少受众向报纸反馈信息的渠道。媒体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缺少广泛的沟通交流。第三,传统媒体面对信息时效性的挑战。由于互联网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每当新闻发生时,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来获取第一手信息,而传统媒体的特性使其信息传播不得不落后于新媒体。第四,传统媒体面对信息表达的挑战。传统媒体使用文字、音像形式使信息的传播较为扁平化,而新媒体则更能全面、立体地传播信息。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垄断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不再具有信息选择权,受众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选择者,经过媒体筛选、加工报道的信息不再具有吸引力。传统媒体虽然也在不断扩展中,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整个媒介领域的地位持续下降。
(三)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路径选择
1.转向新媒体
面为危机传统媒体不得不转变时周凯莉认为传统媒体转型需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新媒体接地气的同时也要打破路径的依赖,巧用新媒体的思路来发展传统媒体,建立数字化机制。此外,反其道而行之也十分重要,传统媒体可以变身为新闻高级定制工坊。我认为这种路径是陷入了转型误区,传统媒体如果用新媒体的思路运作就叫做转型的话,这样的方式不能让传统媒体在保留自身优点的同时,与新媒体竞争。而是完全沦陷在了新媒体的漩涡之中。这种方式无疑是不明智的。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更有道理。
2.媒体融合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转型白奇峰、汤宇时、洪杰文、杨菲、王宏宇、陈圣强、孙婷、郭全中、戚昌慧 孙群正、周湘艳等人认为传统媒介与新的传播技术之间的关系不是取代式的而是叠加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要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但绝对不是简单堆砌几个新媒体的理念。
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较为重要的是要增加媒体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打破被动、束缚、不平等的传播环境,探索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帮助。
在行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改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变革理念。传统媒体要改变观念,积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转变传播主体和传播形态变化的认识,各类信息通过新技术实现多渠道的。
(2)从把关人转变为服务者。在信息报道上,传统媒体出于权威性、政治性的考虑,发表内容都是经过筛选的,现状需要的是把握新媒体受众的偏好与需求、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3)坚持内容为王,推进内容创新。整合信息优化内容,针对用户个性传播,谨防低俗内容,成为信息传输终端与内容提供商。之后还要转变角度,用信息服务的理念来替代内容为主的理念。
(4)融合媒介技术。将新、旧媒介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方式或者媒介形态。要由适应于传统媒体的方式转变为适应新媒体的技术发展,依靠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匹配。
(5)从业人员工作方式转变。需要引进创新性人才,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练地应用文字、图片来报道信息,同时也要熟练掌握数字技术,能使用音像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与传播。
最近几年媒体界不断讨论传统媒体的转型与融合发展,各有各的主张,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仍没有一个定论,传统媒体仍不断地遇见新问题。所以融合与对接,该如何部署需要审时度势。传播媒体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新媒体的出现与冲击并不会完全取代魍趁教澹反而会使传统媒体不断谋求发展,革故鼎新,从而开辟新的道路。由此可知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的转型中,如果完全脱离了本身,走向新媒体的道路,无疑是自寻死路,如果选择在发展中与新媒体相互融合中避免认识、思维、和路径的误区。传统媒体将会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天介.传统广电转型之道[J].探索经纬,2013,(12):27-30
[2]李D.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J].中国传媒科技,2013,(03下):26-27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51.
[4]江凌.试论 21 世纪的传媒人才走势[J].中国报业,2009,(07).
[5]王宏宇.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探析[J].新闻战线,2015,(02下):42-43.
[6]周湘艳. 跨媒体整合传统媒体转型之路――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实践跨媒体深度整合[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04):97-98.
[7]刘孟达.媒介环境下地方广电媒体的突围路径――绍兴广电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3):35-38.
[8]陈栋,王丽明.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转型之路[J].新闻前哨,2014,(09):37-38.
[9]白奇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中的发展历程[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78-81.
[10] 周凯莉.传统媒体转型之路:接地气或者更高端[N].证券时报,2013,10(A03).
[11]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即,2010,(08):58-60.
[12]洪杰文,杨菲.理念、技术与内容――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的“三驾马车”[J].新闻前哨,2015,(02):61-63.
[13]王宏宇.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探析[J].新闻战线,2015,(02):42-43
[14]郭全中.传媒大转型[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15]戚昌慧,孙群正. 拓展广电媒体新空间一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谈起[J].新闻前哨,2007:2-3.
[16]陈圣强,孙婷.从澎湃新闻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J].新闻知识,2015,(09).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新媒体 综合技能型 新闻人才
在我国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与智能手机普及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自身对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与现如今越来越快的城市步伐,使得大部分信息接收者尤其是当下的年轻人,通过智能手机获取信息,而这种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也使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刊、户外、通信、广播和电视等)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信息的传播也不再只依靠传统媒体,传播的方式逐渐变得多样化。各种基于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的新媒体开始逐渐代替日益衰弱的传统媒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给受众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新闻工作从业者必须积极适应时代变化,自觉主动的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能够将传统媒体技能与新媒体技能更好的结合起来,实现最优化的信息传播。
一、在摄影方面
新闻摄影图片是新闻信息表达和再现的形式。一幅好的新闻摄影图片往往能够使受众身临其境,再现新闻现场。因此为了达到揭示新闻信息内容的目的,新闻工作从业者需要有过硬的摄影技术,以此才能产生最佳的新闻信息传播效果。而随着新媒体时代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信息获取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摄影模式和作品形式已经难以有效满足人们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加以改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迎接新媒体时代下对摄影带来的冲击。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所面临的挑战有很多:在当前“人人既是发声者,也是倾听者”的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能充当摄影记者的身份,这给新闻图片的时效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同时新闻摄影的普及也直接导致了新闻图片质量的下降以及新闻图片的重复使用率。
与挑战并行的,往往还有新的机遇。在互联网用户数量庞大的今天,新闻图片的时效性被大大提高,它能够让新闻事件以比文字更加生动直观的画面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在实现现代读者阅读方式的同时更好的满足了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使得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同时,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决定了图片市场庞大的需求量,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积极性。最后,更加多元化的新闻图片呈现方式,也能够更好的发挥新闻图片的新闻价值。
基于以上挑战与机遇,我们至少应该从三方面对摄影方面进行创新。其一是要创新新闻摄影的思维。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必须能思维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摄影作品的同质化问题。能够发现摄影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深入了解受众对摄影作品日益丰富的感知与需求,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调整创作思路,更好的满足受众需求,力争摆脱摄影作品的同质化现象。其二是要创新新闻摄影的内容。除了要把好新闻摄影质量这一关,提高新闻摄影技巧之外,我们还要有捕捉与民生相关的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素材的能力与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除此之外,针对当今社会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们还要能依据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与评价,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在制作方面
(一)在音频制作方面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拥有的将注意力集中在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相反能解放双眼,可以“一心二用”的广播音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相比于传统的“看”新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听”新闻,利用音频制作新闻报道也越来越普遍。随着音频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音频新闻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这意味着音频新闻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报纸新闻记者习惯使用的采访录音是仅供自己参考的,但是为电台及其他平台刻录的采访却是要作为播出内容播放的。因此,为给受众更加满意的收听体验,新闻工作从业者也应从根本上进行创新。
其一,减少口头上的肯定语。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必须录音机拾取到的声音,确保我们的录音机仅仅只录下我们需要的信息,这意味着我们在采访中少不免对被采访对象使用的一些口头上的肯动语(如“嗯”、“对”等)变成态势语,在采访者回答完问题前不要发生。其二,报道中陈述的句子结构要简洁,故事主旨要明确,语气要生动,能给观众画面感,故事内容要直截了当,避免像报纸一样一个故事涉及多个主题。其三,要创新新闻音频内容的形式,在如何安排新闻内容更能够吸引受众方面进行创新,不拘泥于单一的作品模式。
(二)在视频方面
随着近几年碎片化阅读的盛行,加之短视频小而美、创作容易且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短视频已经悄然在年轻人当中盛行。根据CNNIC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53亿,占手机网民的79.9%,年增长率为5.4%,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网民使用比例为78.2%。因此“短视频”仍是201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力军。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电视新闻已经不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而视频新闻的发展也越来越短视频化,传统的新闻报道与新兴短视频形式的结合,已经成为了媒体移动化转型的创新路径,甚至将成为新媒体移动时代下新闻常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新媒体报道又不同于传统新闻业务固有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它既需要精通各类媒介并擅长整合传播策划的编辑人才,有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技术工具进行多媒体报道的全能型记者。
基于这种形势,新闻工作者所要掌握的新闻技能就不再局限于从前的“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有想法,有创意,能够掌握短视频制作技能,并且熟练运用Ps、Pr等技术编辑软件,做到快速编稿和剪辑视频。既能达到短视频新闻短小与精美的标准,又能满足新闻报道时效性强的特点,只有达到这种要求才能真正满足视频新闻短视频化的要求。
(三)在网页方面
新媒体时代下,网页浏览新闻也是当今新闻浏览的一种常态。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也决定了新闻网页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要求新闻工作从业者能够基本掌握网页的制作与编写。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网页新闻具有自身发展的优势及特点,而我们新闻工作从业者只有从实际角度出发, 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内容, 才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给受众带来更加舒适与便捷的新闻获取体验。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下媒体最需要的是综合技能型新闻人才,只有这样的新闻人才才能够适应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当然,要成为一名能够驾驭多媒体的合格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政治上的坚定与可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标准。传统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从业人员,不管是传统媒体上,还是在新媒体上,媒体从业人员所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宣传纪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传统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这一关系,牢记媒体的党性原则。传统媒体要在新媒体上发声亮剑,就要不断的积极开办新媒体,于是综合技能型新闻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尽快具备综合技能,成为“全能型”技术人才,为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媒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3
关键词:新闻播音;播新闻;说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25-02
现代社会,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获得信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近年来,随着电视的迅猛发展,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在广播电视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中,我们既可以听到“播|”,如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各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也可以听到“说”,如各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同一个节目中听到说、念、播,如,现在流行的一些读报节目。
一、关于新闻节目播报方式的特点
人们的语言可分为说、念、播三种语态,这三种语态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性不同而已,只有把握好与节目内容形式相对应的语态,才能把节目内容更好地传达给观众,要把握好新闻播音主持的语态,就要先了解各种语态的特征。
“播”新闻是由编辑加工处理通讯员来稿、记者采写的稿件和选编的报纸、通讯社稿件,再由播音员口头播出的这些新闻稿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播新闻是我国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一种播报方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新闻”和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等。播新闻要求语言朴实无华、咬字准确清晰、语音简洁明快和语调平稳顺畅。其形式上具有严肃性,不允许播音员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个人的观点进入新闻播音当中。
“说”新闻是指节目主持人用讲话的语体对新闻节目进行传播的口语化表述方式。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很快为内地电视台新闻节目所竞相效仿,像央视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卫视的“1818黄金眼”、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其充分展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以一种平等、轻松、接近口语的表达样式进行新闻的播报,给人明快、新鲜、轻松的感觉,表现为新闻故事化、语言口语化、内容平民化。
“播”与“说”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所谓“播”它是一种语言传播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言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也就是说,“播”新闻对创作主体的语言、用气、吐字发声、语句组织提炼、基调节奏把握等各项基本功提出了极高的业务要求。而“说”新闻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播报,是一种具有主观交流式的传播方式,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它表现出的灵活多样、语言亲切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说”新闻表现为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对语境依赖性强。
在大众传播领域与“播”者相比,“说”者个性鲜明,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平等,交流感强,保持了其在人际交流领域中的传播优势。
“说”新闻这种方式与“播”新闻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主体只能依据新闻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闻稿件进行播报,“报”的内容要靠即兴发挥,通过新闻播报方式的口语化处理,使受众听起来轻松、亲切、自然,从而优化消息的有效传播。
二、作为新闻节目播报的传播者
播新闻是播音员坐在播音室出画面宣读或报告新闻。要求作为传播主体的播音员以字正腔圆的吐字发音、规范严谨的语言表达和使用纯正的普通话进行新闻播报。在东方卫视“2009华语主持高峰论坛”上,赵忠祥认为“新闻播音员应该有气壮山河的声威,有永不疲惫的状态,不卑不亢。我非常不同意说新闻,因为说新闻不是一个严肃的电台、电视台传播应有的手段。我主张说着播,而不是播着说,你可以用说话的语言、神态,但绝不是随意说、嗦地说,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给人新闻信息”。
说新闻是主持人通过“说”的形式对所传达的信息做出评论、解释或说明,“说者”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与观点。主持人在荧屏镜头、广播话筒前像日常谈话一样,通过主持人轻松随和的语调、自然得体的举止等给受众以亲近感、信赖感,改变了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方式,取代了播新闻居高临下、正襟危坐的播音方式。作为说新闻的节目传播者,主持人应该传递哪些信息,信息是否得到有效的传播,这些都对主持人的“把关人”角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出身曲艺的演员纷纷加盟于说新闻的队伍,如央视“社会记录”的阿丘曾是一位小品演员、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的周志华曾是一位滑稽演员等,他们在调节气氛、调动观众情绪方面往往强于科班出身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但容易出问题的是他们主持节目时表演的成份太多,而新闻节目的目的与相声小品节目的目的特性是不同的,这需要说新闻的节目主持人在主持新闻节目时更要做到有的放矢。“说”新闻的“说”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信息组织编排能力、逻辑思辩能力、捕捉新闻热点的能力、切中新闻要点的洞察力、现场即兴评述能力等一系列素质提出了要求。另外在“说”的过程中还必须灵活有序地处置各类信息,既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又不失传播者应有的原则立场,同时还要注重自身感受与受众心理上的沟通,鲜明而到位地体现创作主体在节目中的驾驭、主导作用。
新闻之“要”指的是新闻的重要性,也就是新闻的价值。在每天发生的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只有那些有一定重要性,对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有较大影响的事情才会被采录为新闻向受众报道。一组新闻中,不同的消息新闻价值有高有低,甚至同一条消息的不同段落重要性也不一样。因此,播音员在播音的时候,既要把每一条新闻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又要对不同的新闻加以区别。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对每条新闻平均用力。为此,播音员要用新闻的专业眼光去审视每条消息对当地政府行政、百姓生活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借鉴和警示作用。
明确了每一条新闻的价值,播音员就可以在播音时对不同的消息在力度、速度、态度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区分和处理。对价值高的新闻语速略慢、声音铿锵,对价值一般的新闻语流轻快、声音平和。这样,收听了整组新闻的听众既听到了大量的信息。又听清了重点的内容。会对这组新闻有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新闻传播的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当然,栏目的风格、定位、受众层面等相关因素也决定了采取何种播报方式。只有恰当的播报方式完美地融合在节目当中,才能为其注入强劲的生命力、展示出栏目的内在魅力。
三、作为新闻节目播报的受众
播新闻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喉舌功能,通过播音员严肃、客观、公正的播报,适合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收听,拥有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如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新闻”在全球覆盖超过7亿观众,每天傍晚六点黄金时段在东方卫视直播,时长一小时。它以时政综合类信息播报为内容,第一时间聚焦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第一时效、全球视野和零距离现场的资讯报道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成为除央视外人口覆盖率最高的地方卫星电视频道。但在播新闻长久以来沿用的“宣传腔”和浓烈的播报氛围里,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容易产生一种排斥、逆反心理,甚至部分播报内容过分强调宣传,违背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基本原则。“说”新闻个性较鲜明,突出的是媒体的民生为本的人文关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受众心理距离拉近,交流性强,保持了人际交流的传播优势。说新闻中由主持人去“说”、去“聊”、甚至是“侃”,所以会更有趣味、更轻松、更亲近,因而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说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节目“我播你听”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通过挑选当日新闻话题,邀请受众使用电话、手机短信等进行参与,表达各自的观点,这样不仅吸引了受众的兴趣,而且也汇集了更多的观点,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同时主持人更容易与观众实现互动,无形之中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新闻的价值也更容易得以体现。但说新闻地方性色彩较浓,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涌现了一大批地方的方言新闻节目,如浙江卫视的“阿六头说新闻”、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温州电视台“百晓说新闻”、宁波电视台的天然“讲大道”等。虽然方言类新闻节目在各地区收视率较高,但部分“说”新闻节目不够严肃,而且方言不是每个人都能听的懂,使其受众群体的规模和范围大打折扣。尤其是有些说新闻过分追求娱乐性,过度强调“生活化、口语化、贴近感”,一味迎合受众,有损媒体的权威性和信任度。
四、方式各异 殊途同归
篇4
关键词: 英语广播; 英语学习
Abstract: Listening to English broadcasting, an effective and available approach to English lear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study. English broadcasting helps us improve our ability to English hearing, speaking, and reading. Provided that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is available, listening to English broadcasting online is the best option.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
Key words: English broadcasting; English learning
广播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中, 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首要媒体。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电视, 报纸, 网络等媒体发展迅猛, 广播正从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消失。然而广播具有设备要求低, 传播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 用语口语化等特点, 所以它仍然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样, 它也是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收听英语广播具有诸多的优点, 如: 英语广播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用语的口语化, 发音准确且地道, 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例证; 英语广播的内容极具多样性, 生动时尚, 具有传播信息快的特点, 可避免英语学习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 英语广播兼具选择性和开放性, 含盖了大量的信息, 政治, 经济, 军事到文化, 体育, 娱乐, 应有尽有, 五彩斑斓,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兴趣选择收听不同的节目, 如Gateway to English ,daily news, lecture on a special topic 等都是颇受欢迎的英语广播节目; 收听英语广播不需要花费过大代价, 只需一部收音机就可以轻松自如的学习英语, 经济便利。由此可见, 收听英语广播在英语学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是广大学生学习英语中可以利用的有效途径。
1 英语广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1 英语广播有利于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根据最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的规定, 英语听力所占比例提高到35%。听力理解部分要求学生听懂VOA 和BBC 国际新闻的主要内容。所选材料为学生熟悉的VOA 或BBC 一般新闻报道, 短评或讲话等。这类题型经常让学生方寸大乱, 不知所措。因而学生平常应当借助英语广播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英语听力能力。收听英语广播与课堂内的听力训练不同。它没有适时的材料供学生参考, 从而可以避免文字信息的干扰, 学生不得不全身心地听取信息, 切实提高听力能力。首先, 学生可以通过收听英语广播掌握英语新闻的结构特点。一般而言, 英语新闻广播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inverted pyramid structure) 。这种结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依照事实的重要性来铺陈叙述, 即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开篇的首句, 叫做新闻的“导语”( news lead) ,次要的放在其后。所以学生在收听英语新闻时一定要掌握每则新闻开头提供的信息。其次, 收听英语广播可以培养学生将既有背景知识同所听材料密切联系的能力, 从而更好的理解英语新闻节目。请看以下三则新闻:
( 1) [Colombo] Srilanka is set to mark a full year without major ethnic bloodshed as government forces and Tamil rebels notch up their longest ceasefire in the decades - old separatist war, officials said yesterday. The truce, initially declared by the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on Christmas Eve last year, and reciprocated by the new government of Prime Minister Ranil Wickremesing. He was holding well, military spokesman Sanath Karenaratne said.
( 2) [India] At least four people have been wounded in an explosive attack near the Moslem holy area in India Kashmir ' s summer capital Srinagar. India police say militants threw a bomb near the Hashrabow Shrine. The attack follows a car bombing that killed 12 people in Srinagar on Thursday. That bombing was blamed on militants of the pro- Pakistan Hesbu Mujahedin. The militants had warned of new attacks after peace talk with India failed.
( 3) [Also in India] Indian commandos are moving in on a basement of the Golden Temple Complex in Amritsar to flush out militant Sikh separatists who have taken refuge there. More Sikh militants are believed sheltered in the inner sanctum of the Golden Temple itself, the Sikhs holiest shrine. Indian forces have had the Temple Complex in Punjab State under siege since May 9. The Sikh extremists are waging an armed campaign for an independent Sikh homeland.
以上三则新闻涉及了民族争端, 恐怖袭击和宗教冲突等文化背景知识。收听英语广播时注意联系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预测新闻内容, 另一方面可减轻记忆负担, 增强记忆能力。如此一来, 学生就能准确迅速地解读新闻。说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且最难的一项技能。它包含了两个过程———听和说。听是理解言语的过程, 属于领会式掌握语言; 说则是用语言口头表达思想的过程, 属于复用式和活用式掌握语言。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 培养英语口语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练习和背诵发展英语口语。二是通过课堂内外言语实践发展英语口语。前者是目前口语教学中广为使用的方法, 它强调系统的语言学习。尤其是语法句型的练习, 要求学生准确的按语法规则讲话, 通常以课文或会话课教材为内容。这种教学途径可以让学生学会说正确的英语, 但不一定是地道流利的英语。通过几年的口语教学, 笔者发现课堂内的口语训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它主要要求学生以背诵记忆的方式记住一些口语化表达, 即使使用“模拟场景”来教学也无法达到既定的效果。而通过言语实践运用来提高口语能力与之不同。这种方法又称为“交际法”, 强调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可惜目前在国内, 学生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英语语言环境, 英语广播则可弥补这一缺憾。为什么说收听英语广播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呢? 原因有二。第一, 收听英语广播能够培养学生纯正的发音。拥有纯正的发音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基础。英语广播, 尤其是英语新闻广播是学生可利用的最佳模仿对象。同时,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模仿美语语音或英语语音。第二, 收听英语广播可以了解许多口语化表达。英语广播与书面材料不同, 它是给人听的, 这就要求英语广播稿必须通俗化, 口语化。而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所用教材大部分以书面语为主, 课文大多涉及英语长句从句。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并不一样。利用英语广播则可解决这一问题。英语广播中的一些节目就是真实对话录音, 学生可以通过收听此类节目来了解真正的口语化表达。
例如以下一则对话:
Gene: Jeet yet?
Tim: No, ju?
Gene: Skoeet!
初学者可能根本不明白这则对话说的是什么。但经过反复聆听分析就可知这则对话实际如下:
Gene: Did you eat yet?
Tim: No, did you?
Gene: Let' s go eat!
有关英语口语中常用的连读技巧, 由此可见一斑。此外, 收听英语广播还能够了解一些英语口语中常用的习语或俚语。
1.2 英语广播有利于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也即解读语言信息的过程。阅读分两种: 精读和泛读。所谓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字词句到语法结构, 篇章结构, 写作方法等,如疱丁解牛一般分析文章, 从而达到准确无误的理解。但泛读只要求学生从材料中直接获取有用信息, 将材料显示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属于前者。然而对于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将英语作为沟通的工具, 来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此时, 英语广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训练学生听力及口语能力同时,传播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广播了解世界其他国家, 特别是说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名人轶事, 风土人情。不同类型的英语广播节目分别介绍了有关历史, 地理, 文艺, 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 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材料。而且英语广播的内容新颖有趣, 能够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般来说, 新词新语都会率先在英语广播中出现。如go dutchAA 制,black case work 暗箱操作, Be there or besquare《不见不散》, a dark horse bobbing up 爆冷门, have a concubine 包二奶, Eight Honors& Eight Disgraces 八荣八耻: Love, do not harmthe motherland. Serve, don ' t disserve thepeople. Uphold science; don' t be ignorant andunenlightened. Work hard; don' t be lazy andhate work. Be united and help each other; don' t gain benefit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Behonest and trustworthy, not profit - mongering atthe expense of your values. Be disciplined andlaw- abiding instead of chaotic and lawless. Knowplain living and hard struggle; do not wallow inluxuries and pleasures. (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这些表达都是大学英语教材无法及时收录的。通过英语广播则可即学即用。
另外, 阅读能力的提高重点在于对英语语法的掌握。收听英语广播能够使学生了解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时态混用。英语新闻广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句子, 这些句子的主句和从句在时体上并不保持一致。如: The researchersalso found that inflection from breast milk oftenhappens within the first few months of the baby' slife. 英语新闻中这种非正常语法现象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体现报道内容的即时性和客观性。英语广播中时态混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一般现在时替换一般过去时
Military officials say they expect two Britons and two Canadian to be charged with spying and terrorism. The suspects were arrested in Montenegro last Thursday. Officials say the men now are being held in a military prison in the Montenegro capital Podgorica.
2) 现在进行时替换一般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
Thousands of civilians have fled new attacks this week near the country' s southern border with Sierra Leone. Government official say opposition fighters and rebels from Sierra Leone ar e leading the attacks. Aid workers reportedly say the fighting is for cing the movement of refugee camps out of Sierra Leone.
3) 完成进行体替换一般过去时
Mrs. Thatcher has been meeting senior ministers to discus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the coal dispute.
2 发挥在线英语广播在英语学习中的可利用价值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在线英语广播脱颖而出。许多国际性的重要广播电台都设有在线广播。就目前而言, 有一些较好的和全球知名英语实时在线广播电台是可供选择利用的, 如:Voice of America (VOA) ; American BroadcastingCorporation (ABC) ; Cable News Network (CNN)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 (CAB)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CRI) ; ShanghaiBroadcasting Network ( SBN) ; British BroadcastingCorporation (BBC) ;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香港电台(RTHK) ; 中华商业广播电台(CWCB) ; 香港商业电台(HKCR) ; 汇声广播- 华侨之声。与传统的广播相比, 这些在线广播具有以下优点。一、清晰度高。传统的无线广播往往受时间, 季节, 地域及太阳黑子运动的影响而不稳定。在线广播则是通过数字光缆传递信号, 具有稳定性。学生可清晰地收听到全球各地的英语广播电台。二、无时间限制。传统的英语广播节目一般分不同时段播出, 而在线广播是循环播放, 学生可以反复收听。同时, 大部分的在线广播附有相关文字材料, 方便学生参考研究。因而笔者认为, 只要技术条件允许, 收听在线英语广播是最佳选择, 我们应该善于利用。
总而言之, 收听英语广播是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最经济, 最快捷, 最有效的途径。它能够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开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校内每天不同时段利用调频广播播放大学英语相关教材, 就将广播的传播优势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 收听英语广播必须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方可攀登上英语学习的最高峰!
参考文献
[1] Zhu Chun. Psychology about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English Press, 1994.
[2]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高利明.现代电化教育技术[M].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7。
[4] 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5] 王诗根.浅谈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及其语言特点[J]. 滁州学院学报, 2004, ( 6) : 4.
[6] 钱建青等.掌握英语新闻广播特点, 提高四级听力理解能力[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 23) : 5.
篇5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数字、通信、网络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广电行业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了新的诉求。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特色的播音主持类人才培养道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相互渗透、相互整合,将信息产品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展现给受众,扩大了横向受众面,深化了纵向媒体渠道。对于媒介产品来说,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电视、网络游戏、电影、网页等不同形式的媒介上,以现代技术为载体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交换;媒介企业融合更多的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多媒体信息产业的收购并购上;而市场的融合则是媒体、产业的重组与整合。
不同媒体从不同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更好地创建了公正的舆论环境。媒介融合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和改变,对播音主持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科间的融合、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已经成为高校在教育教学必然发展的趋势。
2当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目标雷同
传统的播音主持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目标大多集中在广播电视学、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基本基础和基本理论。技能目标体现为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等复合型高级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与能力目标内涵不够深广,缺乏文化素养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现今很多综合类高校、理工高校都开O了播音主持专业,但大多大同小异,专业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差异不明显。
2.2专业方向设置陈旧
大多数的播音主持专业都是以培养新闻播音主持人为主要目标。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该校2010级播音与主持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就业调研,从事电视台、电台专业播音工作的仅占42%。媒介融合下新兴媒体、网络和移动数字的涌现,也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就业之路,但这些都没有体现在专业方向设置的调整上。
2.3知识结构体系单一
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中需要对各种事件进行理解、发挥、选择和判断,然后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实际上这对专业人员的个人综合能力和知识面了有很高的要求。甚至有很多专业领域很强的媒体行业例如体育新闻、经济专栏、军事栏目都需要新闻播音主持人除了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学这样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对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知识结构体系构建上要体现多学科的交融。
3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1立足市场需求,构建学科融合的平台
媒介融合下市场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比如网络媒体对主持人的要求不仅是新闻播音,对新媒体专业技术也要熟悉。此外,对专业知识素养以及个人阅历也有较高的要求。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传统的“重语轻文”的现象依旧存在,广播电视语言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媒介语言,它不仅需要适应电子媒介传播的需要,而且要符合广播电视基本规律。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新型媒介形式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在知识平台构建上,不仅要深化播音主持原有的专业知识还要构建学科融合的平台。
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跨院系、跨专业课程的选修。多学科的课程或专业能力能丰富播音主持工作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外必读书作为毕业实践考核的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方式完成对经济学、军事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阅读,并在阅读完成后以撰写论文报告并成为考核依据。
3.2专业方向多类别、多层次,体现院校自身特色
移动数字媒体、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对播音员与主持人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对新媒体的技术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对专业的划分也更(下转第59页)(上接第55页)明细,例如经济时事、文学鉴赏、法制平台等等。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中,就可以结合学院优势及地域特点,定制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不同发展方向的人才。中国某些区域还开设地方语种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节目,例如粤语、闽南语等,地方语种播音主持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特色方向。
播音主持专业以培养专业素养的播音员与主持人为主要方向,但由于就业市场和就业容量的局限性,很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相关新闻类工作。专业方向的多类别决定了播音主持专业在“一专”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多能”,例如学生的编排、节目策划能力;变通传统媒体过渡到新媒体工作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应变能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由专业人才迈向复合型人才。
3.3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新时代人才
现阶段随着媒介融合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依据艺术类学科特点及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摆脱了齐步走式的专业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出“四大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3.3.1学院活动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院每年举办不同的综合文艺及赛事活动,这些活动的编排策划及播音主持都是学生实训的平台,并且可以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喜好特点来进行实训分类。例如每年的学院运动会可进行赛事的解说,与事与播音专业(体育方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达到了教学实践的目的也为学生进入体育媒介大环境奠定实践基础。
3.3.2与各种媒介合作发展“联合式”教学模式
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多家电视台和新媒体企业建立学习基地、工作室,实行“前堂后台”的联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的优势弥补教学实践资源的短缺。
3.3.3分层指导、因材施教的小课教学模式
学生在第二学年需要进行不同的模块分流,针对不同专业分类进行项目解说的培养,采取小课教学的教学模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坚持专业培养规格,体现解说课针对性。
3.3.4“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学校依据目前广播电视台、网络电视台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专业岗位人才的具体需求,选拔相关专业方向学生前往专业岗位实习锻炼、上岗培训。单位派专门人员进行“传、帮、带”直至学生独立工作,实现学校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基金项目:媒介融合下艺术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2014JY08。
参考文献
[1] 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新媒体 高职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097-02
NewMedia(新媒体)是指在电视、广播、报刊等日常传统媒体发展起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包括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严格上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是一种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通过宽带局域网、互联网、卫星、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借助数字电视、手机、计算机等终端,为广大用户提供娱乐休闲服务和信息的传播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新媒体的形态丰富多彩,如桌面视窗、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报纸、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网络、触摸媒体、数字电影等都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才得以存在的媒体形态。相对于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户外、电视、报刊、广播,大家形象地将新媒体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具有以下五大功能:(1)整合传播信息功能;(2)连续的新闻议程设置功能;(3)社会协调功能;(4)舆论监督功能;(5)娱乐大众功能。
1 传统教学媒体向教学新媒体的转变
教学媒体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统的教学媒体可以定义为在教师口头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为了更形象更丰富地向学生解释和传递信息而使用的一些简单的科技含量较低的直观教学教具,如: 图片、书本、黑板、画册、小型展览、实物、挂图、板画、模型(实物教具)、演示实验等。传统教学媒体具有以下五个普遍特点:(1)使用方法简单、便捷;(2)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容易被师生所接受;(3)对外在的环境要求低,受外界环境影响小;(4)资源丰富,使用范围广,历史悠久;(5)价格相对比较便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简单的传统教学媒体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为了达到现代化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需要出现一些更先进的符合现代教学策略的教学新媒体,所以以计算机为主的多种媒体结合使用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应运而生。现代化教学新媒体主要包括CAI课件与计算机、幻灯片和幻灯机、投影片和投影机等,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媒体都有不同的优势,凸显其不同的特征和使用效果。现代化教学要充分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平台,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的简单板书和实体教具。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尽管担任的任务不同,但他们都是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则是英语教学的客体,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语言信息。教学媒体的主要作用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解释信息,把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教师只有借助教学媒体,准确、快速地发送一定的信号,才能形成教学,才能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新媒体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投影仪、唱片机、幻灯机、电影、录像、电视、计算机等)为教学服务。现代高科技产品充分发挥了声、光、电、形、色等多种元素的功能,注重感染力,通过视听结合的多功能渠道传递发送信息,使外语教学变得更加形象而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语教学的发展,改善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
2 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大高校已经争相使用数字新媒体教学。网络在学习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利用网络来学习英语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教学或者网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学习过程拥有兴趣才能使学习效率更高。现在网上资源十分丰富,学生能够快速查找到所需的信息,如每日新闻、世界周刊等报纸材料以及各种英语电影,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练习英语。现代化教学新媒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2.1 促进外语教学情景化,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现代化教学媒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唯一的语言示范者及文化信息传播者。现代化教学新媒体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情景语境,使英语教学生活化、情景化,语言学习日常交际化。帮助学生切身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感染力,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激情。当学习日常交际时,比如,打招呼、参加聚会、问路、发表看法、交谈、看病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的视频,通过投影仪给学生播放,使学生从真实、生动、鲜艳的画面上直观地欣赏人们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服饰等,更加真实地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听、看、说练习过程中,模仿复制语言情境,加深他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加上画面的感染,英语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尤其是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如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等问题,以及一些抽象的词汇都可以借助画面使学生一目了然。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利用网络技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对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能力来说将更有利。现在有很多教师讲课都结合教学与网络,例如:网络资料在线查询,发送电子邮件,教师使用的课件或PPT展示等都是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交流渠道,以达到使学生能更直观便捷地学习英语。
2.2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新知识量。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语言和情景结合起来,形象生动鲜明,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记忆。PPT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使用。一般说来,PPT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书写工整,版面布局合理,取舍结合随意,可任意增添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视频或声音,让课堂变得非常轻松活泼,不再枯燥乏味,能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愉悦感。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上课可在线链接或搜索最新的网络资源,观看相关在线视频,这都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直接参与到语言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来。投影仪所提供的丰富、生动、形象的情景和直观画面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使他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符合“主体参与”的现代教学原则。
2.3 新媒体技术可构造立体多维式的多视角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空间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新知识量。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减少语言难度。
总之,教学媒体尤其是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智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性地学习英语,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仿真的语言环境,达到真正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应摆正网络、数字新媒体在英语学习中的位置,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进而有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影视创作方言生命状态草根气质
方言有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对人物形象塑造功不可没,也是语言文化的调味品,还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所以方言具有着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方言影视创作将人物角色的塑造和丰富的地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言对人物塑造的辅助
影视创作同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以刻画人物塑造典型形象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离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即使故事编织得再离奇曲折,自然环境描写得再优美别致,也不可能拍摄出好的影视艺术片。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而方言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栩栩如生,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加透彻,将人物形象更加民间化。
影片《立春》中人物塑造就借助浓郁醇厚的方言来体现人物性格的,方言能直观的告诉观众“我”来自哪里。“我”属于哪里。这个“哪里”即反映角色的生活背景、文化底蕴,也是一种身份标志。导演顾长卫要求影片使用的包头方言时不时地对王彩玲的悲壮坚守构成一种解构,方言注定了王彩玲应该呆在这个小城。即使她能唱出如此华丽的意大利歌剧。方言使得她在大城市很容易就被辨认,这种象征性的口音就像是个人身份证一样很快被识别。方言和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的快速的生活节奏相比,更多了份淳朴的乡土气息。方言是市民生活的语言构成。自然夹裹着市井的气息,可是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使这种所谓的“下里巴人”对“阳春白雪”的迷恋达到极致。影片可以借助这种对比关系,引申出不同的象征意味。影片中那种“高雅艺术”(歌剧、芭蕾、油画)和底层环境(偏远、封闭、保守的小县城)的对比、那种强烈的不和谐感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活。
二、方言对地域(地方)文化的突显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在影视与戏剧中是不可或缺的。语言同动作一样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同样作为演员表演中的重要因素,语言甚至能比动作传达更为复杂而深刻,更为强烈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影视演员必须把编导们用文字写出来的各种语句变成有声有色的、有血有肉的语言才算完成了表演任务。L.R.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中认为“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的感情产生种种影响。”而方言可以将语言文化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影片《疯狂的石头》除了紧凑奇特的剧情外,与其中川渝方言的应用是分不开的。方言的运用使得整个影片的语言更加百姓化,也更加贴近生活,还反映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以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观众觉得银幕上的小人物生动、亲近、自然。当电影中的小人物们操着各自不同的地方语言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时,方言那鲜活的草根气质穿插于影片中,为草根一族代言,生动地传达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与趣味。在能听懂的前提下,方言的陌生化的审美性可以起到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影片中的一些地方话,使得观众忍不住去学着说,甚至会变为口头禅。影视作品中对方言的运用,不管是一种表现手段还是其他什么目的,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方言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方言对现实生活的镜射
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最鲜活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是地方文化的缩影。如果能娴熟地使用方言,传达出方言那种生动的语言智慧和独特的语言韵味,则极易于让作品产生浓郁的生活气息。屠丽萍在《王家卫电影的上海情结——从电影中使用的上海方言说起》一文中指出:“电影电视对方言的使用不仅是叙述更强有力、更微妙,同时也成为被讲述而非被书写的故事的文化基础。”现代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表现的有声艺术,剧本所呈现的故事是“被讲述”的,因此方言作为地域文化活的特征变为听得见摸得着的感知对象。
方言是还原真实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像是自己的家乡曾有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秋菊打官司》里操着一口陕西话的村妇,方言的运用为影片营造出一种质朴的“生活幽默”。《三峡好人》是贾樟柯继《站台》、《世界》之后,又一部用山西方言拍摄的影片。用朴实的方言传达底层人民被迫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贾樟柯沿用其一贯坚持的“朴素手法”,不做渲染也不煽情,只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点到为止,平实而震撼。
篇8
关键词 MI理论 商务英语 操作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Business English Negotiation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I Theory
YU Feng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6)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English (BE) teaching approaches have great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eative and operational ability in view of the course's practicability, and thus innovation of this course has been proved to be necessary and urgent. MI theory is a good guidance to the innovation from psychological aspect.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urse's innovation, and then, in the light of MI theory, puts forward some approaches to the innovation of textbook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of BE.
Key words MI; Business English; operational ability; teaching innovation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愈发普及,而作为一门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备受各大公司青睐。市场效应给这一课程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接踵而来的是许多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此课程实用性强,这一特征要求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学到的不该仅仅是书面上的理论知识,更应在综合能力上得到培养与提升。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没有赋予商务英语谈判特有的生命力,课程标准也没有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上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鉴于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商务英语谈判教学面临着严峻考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有效进行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借鉴了MI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即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通过对人类潜能的研究而提出的关于智能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①这一理论从心理学角度为商务英语谈判教学提供了借鉴。本文将初步探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1 改革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电脑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世界变小了。由于电脑信息网络高速公路的全球联网和普及,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交际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已经或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而现代化的网络高新信息技术都是基于英语这个国际性通用语言上开发的,英语成为了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②
中国入世是新世纪的又一个里程碑。随着中外经济合作的加强,英语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英语学习热空前高涨。这一趋势给英语专业毕业生带来了潜在市场,而人才的竞争对其就业又造成了较大冲击。商务英语系列课程的重要性便因此突显出来了,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谈判、营销英语、国际商法、商务英语阅读等。这些课程实践性强,对于要求上手快、效率高、成本低的用人单位来说,这一课程是有着极大优势的。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整个市场带来了严重打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累计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的才市现状。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因而大学生个人能力将决定他们在就业竞争中的胜负。如美国一些报刊老板在招收新闻专业毕业生时总是这样说:你来就是要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他们雇人的原则。尽管你的语言基础很好,但不了解新闻特点及其相关的新闻语言知识,你怎么能一去就胜任工作呢?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将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极其重要,这一现状也同时赋予了高校老师们极大的历史使命。
2 理论框架
加德纳的MI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数理/逻辑智能(mathematical/logical),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身体/运动智能(body/kinesthetic),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以及自我认识的智能(intrapersonal),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和存在智能(existential)。人的九种基本智能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各种智能由不同的核心能力所组成,并以不同的形式得以表现和发挥。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九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发挥的程度不同或者各种智能之间的组合不同而已。③当然,课程设计除了评价学生多元智能以外,动机、人格、感情及意志等因素比智能还重要,加德纳本人也如此认为。④
3 改革构思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逐渐向自主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借鉴语言学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应着重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意义,而不应该是直接的应用。⑤MI理论对商务英语谈判教学有着极好的启发意义,从心理学角度为老师对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导提供了借鉴。对人类智能的划分可以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所长所短,从而做到以科学的方式发展自己所长,如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身所短,如数理/逻辑智能等,以扬长避短。这一理论也为有所专长的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真正有效的外语教学必须认识到智能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笔者所授课程“商务英语谈判”为例,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与课程考试两方面提出改革构思。
3.1 课堂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谈判”是外贸英语和国际贸易学科高年级的核心业务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将英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及笔口头表达技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外贸业务工作能力。
《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⑥为了让学生从操作这一角度把握好谈判,平时课堂教学上结合课程特色采取了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与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比如提供大量的谈判练习机会,并通过奖励制与平时分挂钩,使学生的学习激情空前高涨,谈判效果有显著提高。教材上每单元的谈判仅有2~3则商务会话,对学生的启发意义远远不够,老师应补充相关谈判知识,如商务礼仪、谈判技巧等。笔者选用了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讲礼仪的精辟片段穿播其间,既能有效活跃气氛,又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学生反映较好。根据循序渐进这一规律,学生在谈判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全学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适应期,目的是克服心理障碍,老师侧重点评学生的仪态。学生谈判在台前当着全班同学进行,可以是单纯背商务对话以减轻心理障碍,逐渐克服紧张感;第二阶段为成长期,目的乃提高语言能力,老师侧重点评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学生基本脱离书本讨论会话中的主题,自由发挥非常重要,因而平时的口语练习必不可少;第三阶段为成熟期,目的为掌握谈判技巧,老师侧重点评学生在谈判中技巧的运用。学生此时基本上已能克服心理障碍,言谈举止比较得体。这一阶段谈判难度有所提高,学生将完全脱离书本。全班被分为甲乙两方,上课前一周给定谈判主题,经一周准备后,老师课堂即兴搭配谈判双方。如此,学生没有经过课前的配合,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谈判模拟,对学生的考验是比较大的,这一阶段考核的是学生进行谈判的综合能力。
3.2 课程考试改革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能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而且基本上以多元选择为主要形式,在人为的非自然情境下进行,由机器根据标准化答案评分。因而,传统的智能测验有其严重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听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
以往此课程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形式,从某种程度来讲能反映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但体现不出他们的综合能力,对其潜能的发挥有所限制,尤其是对谈判能力有很大制约。外贸谈判除了考核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外,心理素质与谈判技巧尤为关键。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及实际的教学经验,笔者特提出并已采用了以下考试改革方案。
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谈判成绩占70%。平时成绩会综合考虑到每个平行班级的总体表现加个人表现、课堂谈判训练、考勤及作业。学生被分成几小组,提前一周给谈判题作好准备。待考试日,利用院会议室,将两小组临时搭配扮演谈判双方模拟正式谈判。每组谈判将被录像,优秀的谈判片段可选作下一届谈判教学范本。
3.3 考试结果分析
平时成绩先要根据各班课堂表现给定一个基点分,因而有效促进了班级荣誉感与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谈判训练是加分的筹码,谈判次数越多,个人的平时分就越高,因课堂谈判机会有限,只有学生积极申请方可获得此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外要花大量时间练习谈判,查找资料,因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考勤与作业可以约束学生的学习纪律,检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总之,各班学生较之以前课堂表现普遍大有长进。
谈判时间为10分钟左右,分数综合考虑了衣着(10分)、仪态(10分)、配合(10分)、口语(20分)、内容(50分)五个方面(具体评分标准略),分值分布比较合理,体现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语言基本功。谈判选择在非常正式的会议室举行,且有专人录像,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学生平时刻意练习,心理素质与谈判技巧得到了很大提高。谈判成绩依赖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因而团队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成绩能普遍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且在其教学过程中督促了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模拟谈判形式作为期末评估方式,能展示出学生的优势所在,让他们对自身的优劣势,即智能优势,有更为客观的了解。
4 结语
“商务英语谈判”是英语课程中的后起之秀,也是时展的新兴产品。如何教好这一课程无论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意义深远。MI理论从心理学角度给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White认为受理论驱使的实践丝毫不可取,因为实践本身包含极其复杂的因素。⑦因而只有活学活用才能给这些理论带来生命力,它们只具备借鉴意义,不能完全照搬照用。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还应考虑除学生素质以外的多方面因素,如教学条件、专业培养计划、经济发展趋(下转第212页)(上接第190页)势等。只有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才能高质高效地办实事。
注释
① Gardner,H.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② 许克琪.“双语教学”热中应关注中华民族文化遗失问题[J].外语教学,2004(3).
③ 罗忠民. MI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J].外语教学,2004(1).
④ Haggerty, B. A. Nurturing Intelligences: A Guide to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nd Teaching [M].New York: Addision-Wesley,1995.
⑤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关键词 律师事务所 法律服务 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作者简介:俞国华,浙江东港律师事务所。
美国著名营销专家哈利・贝可威斯曾就针对律师事务所的服务营销策略提出律师事务所应当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业务介绍、服务推广等系列营销活动,而且借力平台必须多元化、多角度,宣传的内容亦当灵活、原画,富有戏剧性,要围绕潜在客户与目标客户的需求有的放矢。相较于法律这一专业性高强,风格严谨保守的行业而言,要求律师事务所突破以往理性与含蓄形象,如此“花枝招展”的在世人面前招摇,显然是一项高难度任务。
一、服务营销理论及其模式概述
服务即是一方向另一方所提供无形的任一活动或利益,并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的生产或是提供的过程存在与某种有形产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能,但也可能两者毫无关联。作为现代市场营销的拓展领域成果之一的服务营销的发展与成熟,是基于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推动,慢慢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焦点之一,整个市场重心也在慢慢由物品转向服务。简而言之,营销服务主要就是为实现企业预先设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营销手段以满足客户对服务产品所期待的服务需求,最终给达成服务交易的一种市场商务活动。服务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即在考虑其所提供的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之余,还必须同时兼顾品牌保证以及售后服务等。就其营销模式而论,特点自然有异于有形产品,除了传统市场营销学的营销组合基础上,还另行增添了其他服务属性。目前组成服务营销整体模式分别为――产品―Product、人员―People、价格―Price 、分销―Place、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促销―Promotion、过程―Process,统称服务市场的“7P”营销模式。
二、 律师事务所服务营销观解析
加入世贸后,律师服务市场容量将随着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多,而进一步扩大国家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同时,公民法律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环境的逐步改善,中国律师国际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以及先进的理论、技术的发展等都为律师事务所发展提供了动力。
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而且这一观念和方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走势的变动而不断演进的。就我国目前经济与市场现状而论,大多数律师事务所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主要倚重以下几点:
首先,服务定位观。实施服务管理是营销计划最为基础的部分,案件承办律师首要清晰了解客户作为律师事务所最重要的资产,要极大程度上维护客户的利益,而非律师事务所的利益,对待“服务”的看法要以客户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才能够尽善尽美。比如,有效倾听也是一种高要求的服务,有些时候客户的需求与律师所提供的服务无法对应,耐心倾听客户对案件的忧虑与想法,并予以适当关心,很多时候能够律师形象赢得信任加分。
其次,服务培训观。成功的培训可以使得服务人员对客户的需求更加敏感。成功的律师事务所都在人员专业培训方面耗费很大精力物力,而不愿栽培、不愿投资的律师所,让新招用员工第一天上班就接待客户的律师事务所通常是难以成功的。所以律师所开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多数都会选择开设相关课程来培养员工个人素养与专业技能,服务营销类的有如“如何服务客户”、“如何向客户介绍自己销售培训”、“如何书写动议”、“沟通本领和结束技巧”,等等。
三、 律师事务所当前营销推行理念
(一)业务无缝衔接与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功的基石,同样,律师办案质量很大部分源于律师与当事人即客户间的沟通。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沟通并不光只是对信念的传递,还有部分是对意念的分享。律师借助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向客户传递种种信息,客户也用以同样的语言方式交流,双方基于同理明志的基础上来往互动,即是有效沟通。实践证明,成功的沟通不仅能够赢得更多的客源,还能够稳定老客户群,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内部员工流失率,省却因误解或是重复表述而浪费工作时间与精力,促使得工作效率提升之余,还为律师事务所赚取了额外利润。
(二)树立优良形象与口碑
社会网是一个由工作、生活、朋友、血亲等多类关系交织形成的,且广阔无垠的复杂人际系统,并无时无刻不对人们产生各方面的影响。人性使然,人与人之间越是熟悉或越是信任,就越容易相信对方所言。借用经济学的观点,品牌即决定胜负;著名品牌能够提升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提高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优先选择倾向。而良好的口碑所构建的品牌效应,不仅能够为律师事务所在形象、档次等概括性象征上得到正面效应,更能够随时长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与精神,积累不可取替的信誉与名誉,而口碑在重复传播中更是具有放大效应。由此可见,品牌与口碑是律师事务所,乃至全部社会企业得以立足于市场,实现长足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借助信息技术作宣传
传统律师所所采用的宣传方式多数都靠口碑相传,甚少广告推广。然而,信息时代下的律师事务所要突围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必须拓宽渠道,广开客源。一方面,可以制作宣传小册来扼要说明委托程序、案件承接类型以及服务宗旨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宣传小册必须着重强调办案律师的专业程度与服务程度,以及相关收费方法及价格。一方面,可以建立营销信息数据库,将律师事务所现有客源及潜在客源、目标客源收录入库,建立独立的客户信息档案。这一信息库的构建原理主要是利用已有客源信息资料,作出分类整合至一个可予搜索、查阅、分析功能的中央数据库,藉此运用信息技术庞大的资料归总、梳理以及分析功能,帮助律师事务所发现客户需求漏洞,强化律师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四、律师事务所服务营销施行方案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法律服务市场开展营销活动普遍具有以下特质:首先是特定性,营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不是过程结束之后的结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定的环境与之相适应。其次是局限性,面对市场各种限制性因素,律师事务所在进行服务营销时需要依托于某个部门机构,在特定时间内,充分利用资源来完成工作;同时也需要不断突破,以确保完成既定的任务。再有是专业性,律师事务所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要努力确保其达到标准,满足客户实际需求,因此赢得客户信赖,建立长久合作关系,从而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获得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我国律师事务所管理与运营现状可知,相较于高强专业性,服务营销环节则显得较为薄弱,但其却又是律师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身处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之中,法律服务业同样需要接受与面临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各类挑战与考验。自律师事务所以市场化机制作为运作基准时,便注定其若要立足于这一市场,并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制定、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借助市场营销与服务营销的综合理论,笔者就律师事务所施行的营销方案作以下概述:
其一为价格策略。营销即为盈利,故价格策略可谓最为重要。利用价格机制的优势,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可予抵御竞争。我国律师行业收费标准虽有律师协会及司法机构的指导意见与标准,但于实践中,通常取决律师与当事人协商而定,难有精确的成本核算方式,由此在制定收费价格时,可以行业标准价格作为基础,结合需求导向法则进行价格审定。具体地说,即按照当地市场实际需求情况来确定具体服务项目的价格。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有所针对,比如是一般性大众化的法律服务,价格定位可采取“渗透定价法”,借助低价收费、高品质服务来赢得客源,打开市场;比如是面向特殊范围、特殊组织或个人的新法律服务,则可采取“撇脂定价法”来迅速收回成本,取得高额利润之余也风险亦不大。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新媒体;多元化;混乱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43--02
当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为主的新媒介不断征服世界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在沉淀了几千年之后与新媒体发生激烈撞击。这将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希望还是失落?中国传统文化是走向混乱还是多元化?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全球化趋势的基础上,深寻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多维度传播的特点。
一、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经历了无数次冲突与融合,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从人类学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古代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了现今的55个少数民族,并拥有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普遍来源于其民族日常生活和生产经历,例如宗教、祭祀、庆典、农牧等。这些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本民族文字传播,而在没有文字的民族里口头的人际传播却是唯一的文化传承方式。
不同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汉民族文化拥有更悠久的历史、更丰富的表现与更深远的影响。一般意义来讲,狭义的汉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先秦至晚清期间东方正统的儒学。广义的汉族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所谓的“道统文化”,以理性形式表现儒家观念形态的文化,诸如哲学理论、伦理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等,是一种士大夫文化。它们的创造主体和继承主体主要是历代文人学子与王公贵族。第二部分是“世俗文化”,他们根植于汉民族民间的生产和生活,以非理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民间风俗、大众心理、行为方式等。这两个部分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在矛盾中形成强大的汉民族文化系统。
总的来看,虽然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传统文化有巨大的差异,但他们都维系了父权制传统(除摩梭族以外),代表了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不管是语言艺术或名胜古迹,还是汉族文学或少数民族风俗,都或多或少留下了象征男性霸权的印记。子嗣继承、父姓制、陵庙的修建风格、衣饰妆扮的区别、女性文学艺术作品的稀缺,如此等等皆昭示了性别化与等级化的文化。同时,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也并非平等。尽管历史上少数民族曾多次统治中国或与统治王朝抗衡,可是,由于人口数量、政治经济制度、生活条件、社会文化根基等方面的优势,汉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少数民族文化处于相对弱势,有的被汉族文化同化,有的濒临没落。
二、全球化与文化的流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意味着中国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世界,与其他文化交流,同时也体现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新兴媒体在文化交流中历来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加速和深化了传统文化的双向流动。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现场表演与高科技精密结合,电视转播更首次运用了高清技术、航拍技术、超高速摄像技术、新视频媒体技术等多项新传播技术。这些新科技与新传播技术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境,渲染出崇高的精神追求与海纳百川的气魄,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给全球观众制造出文化与视觉的艺术化奇观。另一方面,国外开发的网络游戏、动画产品与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被频频利用,如韩国著名网络游戏《传奇》、日本动画《三国志》、美国影片《木乃伊3》、《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与双向传播中,在传统文化元素被分享时也被赋予不同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再理解过程中具有了流动性、即创性的特征。新媒体的运用给予世界各个角落的个人与组织为中国传统文化写下注脚的机会,并将这些个人观点与所有新媒体受众共享;而受众也可以作为传者自由地留下自己的观点,从而再次更新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尽管新媒体以其巨大的磁力熔合各种文化元素,但是熔合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根本上改变了,而所谓的传统有的时候只是虚有其表。众多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题材的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只是利用传统的故事讲述现代的逻辑。又如,现今兴起的新儒学也不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简单复述,而是中华思想的再创造。因而,与其说它是对中国传统的复兴,还不如称其为新媒介时代的“”。
三、多维度传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它的传统性,又结合新媒体的特性展现出多元化特征。在文化内容上,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扩展了其内涵与外延,改变某些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与价值,更让文化的思想与意义更加丰富。在表现形式上,新媒体时代的传统文化更加多样化,譬如,博客、网络文学、电子游戏、视屏广告、卡通漫画等。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多维度传播的新特征。
(一)传统文化的碎片化与新价值建构
碎片化是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的一个特征。新媒体时代,文化的发展遵从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即碎片化。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脱离原有的、整体性的文化结构,成为缺乏深层意义和内在逻辑联系的文化碎片,其意义也面临消解或重新建构。一方面,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被碎片化地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被断章取义。传统的文化符号逐渐脱离本土语境,被放置在全球化的激流中,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的冲击,通过新媒体被整合在一个个意象的拼贴中。同时,在大众媒体和全球化运动的合作下,大众与媒体达成“共识”,从而使那些传统文化的碎片与拼贴合法化。
另一方面,碎片化之后,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改变。新媒体的参与模糊了某一种传统文化元素所代表的身份(identity),消解了传统符号象征的价值。如果传统的道德、权威仍希望在新媒体时代继续它们的影响,那么它们也必须放弃传统的表达方式,和姿态,而在新系统中为自己重新定位,利用新的编码使自己更加强大,否则其地位便会受到动摇。譬如,中国佛教放弃了“出世”的高姿态,广泛地利用电子音乐、网络传播等新媒体,向大众宣扬佛教教义与文化,甚至参加大众商业演出(如:属于禅宗的少林寺)。这些无不表现出佛教从“出世”到“入世”的转变。而“入世”后的佛教失去了某种特殊的价值,不再享受宗教上独大的地位,而是与低俗的和脱俗的、精英的和草根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新媒体文化共存。
(二)亚文化与边缘文化
尽管新媒体以主要文化生产力的角色引领着正在形成的信息社会,但是新媒体文化却朝着非主流的方向分化。这一趋势造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亚文化和边缘文化现象。新媒体给不同个体与群体提供了各抒己见的阵地,为原创作品创造了一片成长的空间。在汉族主流文化里,网络文学、博客、歌曲、影视与动画主导了新媒体原创文化。网络原创作品既广泛地将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又将其碎片化与重新编码,使之成为“自娱性、消费性、犬儒性的青春骚动和自由发泄”。的方式,例如:恶搞文化和网络游戏。这种发泄来源于对“”时期的集权专制文化的反叛,和“八九”之后,由于体制的控制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大众化、个性化消费文化之发展而引发的社会改革诉求,以及改革新时期对于自由民主的渴望。这些反叛、诉求和渴望,在新媒体广阔无垠的技术平台上,转向在传统文学圈内部新生力量对已有权威的挑战,并转变、萎缩为网络亚文化社群内部或社群问的口水战。
可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未感染到汉族网络亚文化的气息,这是由少数民族的边缘文化地位使然。诚然,新媒体呈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得更加沉稳、严肃,更加忠实于传统,但其数量与影响都比较有限。新媒体的确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展现的技术平台,并且少数民族人民也确实拥有了更广泛的发言权,但是由于新技术普及的局限性、民族语言使用的区域性,以及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落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仍未获得中国大众足够的关注和理解。这使其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同时各少数民族又各自为阵,从而让其文化更加边缘化,甚至淹没在新媒体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中。
(三)传统文化的超真实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可以是某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较为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也可以是其对本民族文化概念化、简单化理解。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以事实材料为基础,而是凭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正是如此,刻板印象更普遍、更容易产生在新媒体创造的超真实拟像中。
新媒体通过两种途径创造传统文化的超真实拟像。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媒介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跨越与高科技含量的加强,特别是数码科技的加盟,使媒介文化在表征传统文化时高度清晰、高度仿真,其效果比真实还要真实,即包德里亚所称的“超真实”。本来复制现实的摄影和摄像,如今在对现实的反映和复制过程中,粉饰和篡改了某种基本的真实,并通过一种替代性的现场影像掩饰了这一基本现实的缺席,最终从现实真实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现实失去联系的形象,从而产生出传统文化的“拟像”。
另一方面,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挥,形成极富时代性的新媒体文化,其中以网络文化最为突出。尽管最初的新媒体文化有别于严肃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以及中国网络新生代的成长,新媒体颠覆性、戏剧性地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流行文化,网络游戏与影视明星又进一步将传统戏说“假亦真时真亦假”。原本创造出的文本改造着传统,部分地占据了传统的位置,成为超真实的拟像。
“拟像”作为传统文化超真实化和完美化最终的表征形态,谋杀了辨真力,在个人与群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拟像对大众的“征服”并不是从理性层面施加作用的,而是直接针对人对人的无意识心理行为,通过对人无意识的渗透、收买和征服,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传统文化的“拟像”而不是其本身产生信赖和迷恋。新媒体对个人生活的包围,更易于让这种对拟像的印象成为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而这样的刻板印象阻碍了大众对真实传统的兴趣与探索,大众的求真旨趣会逐渐被拟像旨趣所取代。
(四)传统文化娱乐化、滥用与媚俗
娱乐本不是一个消极、贬义的词汇。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只是精英的文化,也包含了世俗的成分。民众的世俗文化离不开生活,也必定离不开娱乐。并且,精英文化也必备了“高雅”的消遣文化:在古代中国不同的时期,诗词歌赋也充当过娱乐的内容。而信息技术革命让文化、娱乐与商业走到一起。娱乐业在新媒体的支持下空前发展,游走于各类媒体,渗透到各个行业。
高科技传媒手段的各类电子文化,如电视广告、影视明星、MTV、新闻、虚拟等,以及又新媒体技术支持与串联起来的各种传统媒体,如电视、电影、广播、报纸等,如丝网一般构成一个庞大媒体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所有媒介形态与文本形式,将传统文化用娱乐的态度改造、重写,甚至歪曲。而媒体中的传统文化表现得比真实的传统更富戏剧性,因而也更趣。传统文化被演变为了纯粹的娱乐。为了坚持这种娱乐的精神,将传统文化滥用与媚俗已经不足为怪。何为信息,何为娱乐,何为文化,新媒体呈现的作用与内容已经将这些彻底混淆。
- 上一篇:煤化工污水处理技术
- 下一篇: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