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的困境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行业的困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行业的困境

篇1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仍显不足

县域银行业“血源”增势强劲,但“心动”放缓。截至2011年7月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以外的七个县)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74.37亿元和191.6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0.16亿元和19.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7%和11.32%,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12.15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款分别为46.53亿元和17.45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7.50%,比去年同期下降41.79个百分点。

县域信贷资金流出严重,导致县域信贷资金“失血”。县域银行存贷差额在2011年7月末达到282.72亿元,同比多增70.67亿元;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额为255.57亿元,同比多增82.06亿元,同比增长47.29%。按行别看,除农业发展银行净流入24.14亿元外,其余8家银行全部净流出。其中,工商银行19.01亿元、农业银行36.02亿元、中国银行10.63亿元、建设银行32.09亿元、邮储银行91.14亿元、农信社57.53亿元、农村合作银行32.66亿元、村镇银行0.62亿元,说明县域信贷资金流出问题仍严重,县域信贷资金失血。

国有商行信贷投放不足,支持县域经济“体力”欠佳。7月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6.05亿元和67.62亿元,存量存贷比为32.82%;新增存款26.14亿元、新增贷款8.40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2.13%,比去年同期下降52.34个百分点。按行别看,工、农、中、建行的存贷比分别为49.96%、21.50%、24.09%和36.91%,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远低于75%的上限标准。

农信社成为名副其实的信贷支农“三甲医院”。到2011年7月末, 农信社存款和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0.72亿元和6.91亿元,分别增长9.20%和10.31%,增量存贷比为64.46%。农信社贷款余额73.91亿元,占全部县域银行贷款余额的38.57%;累计发放贷款36.59亿元,占县域贷款累放额的41.55%。

村镇银行“血压”过高,处于超负荷经营状态。村镇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7月末分别为18971万元和14910万元,存量存贷比为78.59%,比2011年年初的存比(84.17%)下降5.58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延边州银行监管部门责令下降存贷比,但村镇银行存贷比仍超过银行监管部门的75%的上限,仍超负荷经营。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明显不足的原因

县域金融管理滞后且创新不足

县域银行信贷审批权有限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为加强信贷管理,各行、社对所属县域金融机构实行了授权管理,核定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但各行、社对县域经济最了解的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一般都核定在较小的额度内,有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公司贷款方面,四大国有商行、邮储根本没有审批权。在个人贷款方面,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农行有质押贷款100万元以内和农户联保5万元以内审批权,其余各类贷款的审批权均在上级银行。县域邮储只有个人担保贷款和工商户担保贷款审批权,额度在10万元以内。县域银行机构在信贷管理上没有话语权,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具有法人资格的县域农信社的贷款权限也受到省级联社的控制。

审批手续烦琐,不适应县域贷款“少急频”的需求。在贷款权限控制下,县域绝大部分贷款都要层层上报审批,审批环节增加,审批时间较长。如农信社公司贷款的审批时间一般在7天左右,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少急频”的需求。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仍显不足,信贷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县域银行业虽然推出了较多融资新产品,但实际投放额微乎其微,贷款满足率较低。延边州七个县域中,只有敦化和安图分别开展林权抵押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敦化从2009年5月开始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贷款598万元;安图从2010年1月开展土地承包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512万元。无法满足延边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尤其是针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组织和县域经济主体资产特点创新的产品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对资金需求量大,但因没有有效抵押担保物等原因贷款投放明显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贷款满足率仅为25%和10%左右。而且小额信用贷款限额不能适应当前规模化种养殖的需要。

县域金融外部环境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弱质特征制约县域信贷投入。一方面因县域工业大多竞争力不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大多数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松散等,县域信贷投放风险较大,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多数是小企业,没有抵押资产;农民及合作组织拥有的耕地、山林和住宅等,由于缺乏流转市场难以成为抵押物。调查显示,缺乏抵押担保是县域贷款未能满足的最主要原因。

融资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展滞后。相对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新需求,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规模偏小,全辖7个县域中有6家担保公司,资本金在1000~3000万元左右,其中2家担保公司经营处于停止状态,尤其缺乏针对县域经济特点的专业担保公司。二是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仅在极少数县市开始试点并制定了相关办法。三是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登记环节多,收费高,甚至有重复评估登记和乱收费等问题。据金融机构反映,贷款过程中,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费用超过贷款金额的3%,而且手续烦琐,效率不高。四是农业保险险种仍然不足,水产、水果、蔬菜等较多的农副产品不在保险风险覆盖范围内。此外,相关法律体系缺乏及时跟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的支持。

地方政府对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投入奖励等措施。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政府在培养合格经济主体等工作方面欠细,对一些新型组织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三是政府推动银企对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包括通过政策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等,推动银企沟通,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对银行业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的建议

银行改进管理、创新信贷产品并加大投放

进一步完善信贷资金授权授信管理。改进信贷管理,优化内部资金管理的权责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当前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划、效益状况和银行管理水平,在遵守资产负责比例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主权。一是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对有价证券作质押的贷款可放宽限制额度。三是适当下放办理银行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权利。

进一步创新县域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下,加快开发适应县域小企业和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为县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放宽贷款对象、拓展贷款用途、提高贷款额度、合理确定期限、科学设定利率、改进服务方式,将农户小额信贷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支农信贷品牌。二是开发适应小企业生命周期和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小企业的需求。开发消费类贷款品种,满足县域各种合理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小额贷款业务,开辟创业信贷绿色通道。四是逐步将城市开办开发的保险、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地区。

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创造宽松的县域监管环境。监管部门考核县域法人银行机构的部分监管指标应适当开点“绿灯”,并为其加大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力度提供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

一是银监部门对于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要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别对待,差别化管理,对于像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考核可确定一个最低比例,然后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五年)达到规定要求,也可制订一定的鼓励政策,调动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达标。

二是在信贷管理政策的制订上要结合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符合其生产经营实际的个性化信贷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县域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县域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等信贷管理规定,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能够有专门的规章执行。

三是人民银行应尽快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将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息尽快纳入征信系统,并探索建立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用评级体系,加大对征信评级的运用力度,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能够依据征信系统中的信用评级发放贷款,为其放贷提供便利。

地方政府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

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需要银、政、企三方共同努力,实现银政联合、银企联动、银银联手。

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配套措施,支持金融创新。县及县以上政府应授权或指定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使用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权利和抵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交易流转等职能部门,联合银监等部门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支持培育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发展,为银行办理仓单质押贷款创造条件。

适当减免税费标准,营造良好

的政策环境。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适当简化有关手续,减免或降低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的税费标准。地方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按照一定比例补贴企业抵押资产的评估、登记、公证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加大金融债权案件审理和执行力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司法部门对各类审结胜诉而未执行到位的金融债权案件,应在全面清理排查基础上,成立执行专班,集中强制执行,提高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威慑力;对于已经执行到位的款项及时移交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新发生的贷款债权案件,要做到快审快结。

篇2

6月2日,据媒体报道,在即将到来的7月,国家将上调纺织业出口退税2到4个百分点,以扶持困境中生存的数十万纺织企业。而就在两个多月前,纺织企业因自身困境而向国家呼吁,希望在棉花配额、滑准税、进口新型纺机设备免税和棉花增值税进销项税率等问题上,能够给予政策扶持。

入冬

“2008年,1/3纺织企业濒临倒闭。”1月初,这个消息开始在网络上风传。据官方数据显示,销售量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4万多家,而更多的纺织企业还要属广大的中小型纺织企业,有几十万家。如果传言属实,这意味着我国至少有十万家企业面临倒闭,随后引发的将是大规模的失业浪潮。因为,纺织企业解决了接近2000万人的就业大军。

消息立刻引起了中国商务部官员的注意,并随即上报国务院。批示从高层传来,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前往调查。

3月初,由协会会长、各分会会长带队,6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这6个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六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然而,调查结果对于已然草木皆兵的纺织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调查数据,纺织行业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如果这些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大约1500万人的就业。去年,1/3的纺织企业创造的利润占了整个行业的80%,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大多在6%-10%,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9%。

事实上,即便创造利润的1/3企业也正经历着最难熬的日子。

2007年,纺织大省山东的纺织出口占全国的8.1%,占山东全省出口的18.4%,是山东省继机电产品之后的第二大类出口商品。但是现在,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也已十分严峻。据测算,2007年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因人民币升值账面损失50亿元左右。山东省约30%的出口企业表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和退税降低面临亏损,30%的企业利润下降1/3左右,40%的企业的平均利润下降10%-30%。

孚日集团是亚洲最大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基地,已连续八年保持国内同行业出口创汇第一名。山东孚日集团贸易公司希望2008年的利润率能保持在5%,与去年的水平相当。前几年,孚日集团的的利润率可达8%甚至10%。去年,孚日集团出口额为2.8亿美元,但人民币升值7%,仅此一项企业利润就损失了数千万元人民币。

不过,企业压力最大的还是棉花的采购成本。2007年,棉价一吨涨了2000元,企业一年要采购6万吨棉花。这意味着成本一下猛增了1.2亿元。

这家拥有1.7万名员工的企业还要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据介绍,由于同行业薪金的提升,2007年企业的工资涨幅达到了20%以上,目前普通员工工资约为每月1500元。

位于江苏省最南部太湖流域的吴江市盛泽镇,情况更为严峻。这里曾经拥有数万台、套国内外领先的生产设备,全镇每年生产各种纺织品60亿米,相当于每年为全球每人生产一米面料,古老的丝绸之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级纺织品生产基地。

但是从去年开始,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盛泽镇的纺织业风云突变,如今,在盛泽镇中小型纺织企业聚集的一条大道,原来的车水马龙已经不再,能看到的,只是偶尔一两辆汽车在宽阔的大街上驶过。像这样的企业在这条大路上还不止这一家。

吴江纺织业商会副会长缪汉根介绍说:“目前停产的中小企业约占整个中小企业数量的1/3,这些企业大多产品比较单一,规模相对较小,停产数量多达几百家。”

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降低、加征出口关税……密集的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已然到达了多数纺织企业可以承受的极限;同时,众多纺织企业利润率低下,甚至资不抵债。

种种迹象表明,纺织业的寒冬已至。

回暖

“国家也在考虑怎样扶持纺织业,最近几个部委都在做工作”,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透露,出口退税将肯定不会再下降了。

6月,正在纺织企业等待批复有关税率调整上书的间隙,从有关协会处获得最新消息,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于7月份将回调2到4个百分点,其他相应合理的保护措施也将陆续出台。

对于困境中挣扎的纺织企业,5、6月间的利好频传,无疑让它们看到了一丝回暖的希望。

在提交给国务院的方案建议中,具体涉及到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回调至2006年、2007年两轮退税大调整之前的水平,即13%,但是现在最新消息是纺织和服装回调的幅度预计不同,其中纺织将从11%回调至13%,而服装将从11%回调至15%,这将给我国面临困境的出口纺织业带来直接而迅速的利好。

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认为,出口退税率回调1个百分点,相当于将企业出口总额的1%的金额直接增加到企业利润中去,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纺织服装的出口总额为1679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占7成,按照年出口增长10%估算,2008年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可达到1847亿,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总额可达到1300亿美元左右。若出口退税率回调2个百分点,则纺织行业利润总额将增加26亿美元,企业利润将增加176.9亿元人民币。

即将到来的7月,给了数十万纺织企业难得的喘息机会,而今后,如何从逆境中突围并持续发展,还要看纺织企业自身。

驱寒

国家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来缓冲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从短期来看,似乎可以让数以十万计的纺织企业增加利润,从而缓解和转化生存危机。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政府不会盲目去保障纺织企业的一切利益。

当出口退税利率上调的作用发挥殆尽,如果众多的纺织企业仍然未能摆脱死亡线,那么被市场淘汰将是无可避免的。

在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首当其冲的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纺织企业。

参与了对纺织企业生存困境调研的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现在纺织企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2007年企业经历了多次调整,不同企业的承受力不同。产品附加值高、有自己品牌、产业链条比较长的企业面对调整时承受力更强一些。一些中小企业则很可能被这些政策的叠加效果挤压掉。

然而,大中型纺织企业在兼并重组之后,能否做大做强;部分中小纺织企业重组倒闭之后,众多的失业纺织工人如何消化,仍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对于大型纺织企业来说,山东孚日集团无疑是个典型,在面临人民币升值,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的前提下,仍然能够通过自身来加以消化。在调查中,孚日集团表示,虽然部分低端产品开始不挣钱了,但企业已经将70%-80%的产能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他们还在尽力降低成本,以便消化自身的人员工资、设备折旧等基本费用。

山东省外经贸部门的消息称,去年人民币升值给纺织企业带来的50亿账面损失中,企业通过提价和改善管理消化了30亿元。

对于产能较强,科技水平较高的大型纺织企业来说,目前的窘境完全可以视为发展中的机遇,并通过自身调整驱寒转暖、做大做强;而对于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境况则不容乐观。出口退税率的上调,虽然相当于直接增加利润,但是对于产业链过长的纺织企业来说,仍然是治标不治本。

篇3

“太惨了”,山东美达服饰有限公司的田小姐说。该公司是全国服装出口企业十强之一的绮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子公司,以美国为主要出口目的地。今年年初以来,以出口为主的该公司便遭遇寒冬。出口下降的不止美达服饰一家,继五月份服装出口继续减缓之后,海关总署本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6月当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55.20亿美元,同比增长4.20%,其中服装产品单月出口98.72亿美元,同比增速下降14.97%。

“2007年以来,汇率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银行信贷紧缩等因素叠加影响,纺织服装行业景气度不断下滑。”安信证券纺织服装行业分析师赵梅玲表示。邱先生也持类似观点:“行业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在14年的行业从业经历中,邱先生供职过内资、港资、日资及美资各类企业,但近两年行业发展越来越艰难,跳槽也变得越来越难。田小姐说:“汇率升值和美国市场的需求疲软,是公司出口出现困境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中国第一纺织网统计显示,今年1~5月,纺织行业完成销售收入1247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28亿元。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24个百分点和32.03个百分点。行业内亏损企业10498家,亏损面22.85%,比去年同期增加1.57个百分点。

第一纺织网总编辑、资深行业分析师汪前进,更是用了“最艰难的日子”来形容当下纺企的处境。安信证券2008年服装行业中期投资策略统计显示,2007年下半年以来,服装行业整体的毛利率水平明显下滑,由之前的14%下滑到今年3月份13.4%左右的水平。并且,利润总额增速下降的幅度明显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速,企业亏损加剧,今年3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数量占行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上升到24%。

以纺织服装大省山东省为例,商务部青岛特派办今年上半年对山东纺织业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于4月份出具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中纱线和布匹等低端产品比重较高,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使得此类产品几乎丧失国际竞争优势。而汇率升值“好像一场寒流”,山东纺织行业势必将重新洗牌。

行业两极分化

赵梅玲用“二八定律”来形容当下纺织行业的这种状况,约占行业公司数量20%的大中型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具有品牌优势和高附加值,牢牢占据80%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利润。而技术水平较低、严重依赖出口的纺织服装企业,处境则越来越艰难。

据统计,截至7月17日,上市公司修正业绩预报的已达58家,其中近半缩减了预期,纺织上市公司成为重灾区。主营服装成衣、服装面料、纺织印染的众和股份日前中期业绩修正报告,由预计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小于50%,预修正为减少10%~20%:德棉股份将今年上半年的盈利预测从变化幅度不超过30%下调到减少盈利45%:传化股份亦将其盈利预期从预增30%下调至预减20%:ST迈亚将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从预期亏损4000万元增加到亏损5500万元;以粘胶短纤为主营业务的澳洋科技,同样下调了盈利预测。从各纺织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修正报告中可见,业绩下降的原因不外于汇率不断调整带来的国际业务重创、公司的资金成本不断增加、用工成本增加、主要原料价格上涨等。传化股份刚刚履新的董事会秘书朱江阴,将公司业绩预期下调归结为汇率变化带来的下游企业困境。她表示,纺织行业本来利润就很薄,下游企业生产销售、出口遭遇困难,“我们作为上游企业,自然会受到影响”。但她同时表示,公司将业绩预期从增加0~30%,下调到-20%,调整幅度不大,因为包括汇率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对公司的“直接影响”较小。

澳洋科技业绩修正公告中称,由于出口和内需疲软,粘胶短纤价格“下滑速度之快,幅度之大,都超过了公司经营层的预计。”此外,公司还预计,硫酸、二硫化碳等化工辅料以及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会对公司今后的效益继续产生不利影响。该公司证券事务代表丁光辉表示,汇率变化等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下游纺织出口企业“传导”而来。而其他受访的上市公司均表示要继续深化主业,“开源节流”。朱江阴表示,公司将通过产品提价来降低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影响,同时加强内部的精细化管理。丁光辉也表示,在行业整体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未来将在继续强化主业、实施产品结构差别化战略、满足不同客户多层次需求方面努力,走出困境。

民族品牌鹤立鸡群

“我们不敢说这是我们的春天,但在这个冬天,我们更容易活过去。”七匹狼董事会秘书杨鹏慧这么评价纺织行业大环境下的公司。同是中期业绩预告修正,7月15日,七匹狼将其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修正为150%~200%,超过之前预计的50%,被市场认为超预期。

尽管内外受压的纺织业仿佛已进入寒冬,但部分企业却迎来了发展之春。在近期纺织品出口退税传言的刺激下,股市中的纺织服装板块表现比较活跃,其中业绩预告交上满意答卷的公司成为市场的“兴奋点”。杨鹏慧表示,尽快整个纺织行业不景气,但其细分市场却很大,公司坚持走体育用品中端以上这一细分市场,增长情况较好。

与10亿元规模的销售基数相比,七匹狼的国际市场销售额只占1%~2%左右,而且“基本上作为产能短暂剩余”来处理,杨鹏慧称这对公司的整体销售和利润不会产生太多影响。得益于品牌提升和国内市场开发的不止七匹狼。近日中期业绩预告的报喜鸟,就得益于公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高,预计净利润增长在60%到90%之间。据了解,报喜鸟上半年营销网点从年初的585家增加至630多家。而截至2007年末,该公司主营业务地区构成中,国内与国外分别为4.53亿元和340.96万元,国内市场销售占到99.25%。

冬天来临,很多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可能掉头向内,重归国内市场。七匹狼们的日子还会继续好过吗?“我们感觉压力不大。”杨鹏慧对此表现轻松。她介绍说,2007年出口退税率下调后,就不断有企业从外转内,但“只是对我们的低端产品冲击较大,对我们主要的中端以上品牌暂时还冲击不到”。

篇4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纺织服装产业;贸易保护;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78-02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后一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经过各国政府的强力干预,全球经济下滑趋势逐渐得到扭转,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无论是从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还是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指标看,全球已经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期。

当全球经济下滑或萧条时,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抬头。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为了保护本土市场,拉动经济和促进就业,一些国家采取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纺织业因而一度陷入严重困境。据统计,2008年前11个月,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利润增长率约为负1.77%,行业亏损面由16.97%扩大到20.44%,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09年年初是纺织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出口大面积受阻、亏损面扩大等问题凸显,纺织行业多项运行指标数据大幅下滑。

在国家“扩大内需”、调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的支持下,纺织行业实现了稳定较快发展。2009年全年纺织服装出口1 713.3亿美元,同比负增长9.65%,但降幅减缓1.37个百分点,主要的出口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日本、香港、东盟占前五位,占全部出口的65.3%。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无论是从国内形势还是国际形势来讲,2010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都进一步延续了2009年第二季度之后的趋好态势。今年以来,纺织出口量在缓慢回升,纺织行业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有所加快。2010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出口总额为4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增速较上季度提高39.0个百分点;环比增长9.6%,增速较上季度提高11.3个百分点。

江苏是中国纺织服装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0 400多家,波司登、红豆、雅鹿、海澜之家等品牌家喻户晓。2008年,江苏纺织工业在全国同行业中销售总量位居第一,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了1/5。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江苏纺织服装业受到极大的冲击,是江苏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2008年6月江苏省纺织服装出口进入增幅下降阶段,2009年3月份以后一路震荡回升,渐趋平稳。据统计,今年1月,江苏省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比去年12月份增长9.1%,整体呈现回暖趋势,对主要出口市场――日本、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额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一、后危机时期江苏纺织服装业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1.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得纺织服装业复苏困难重重

纺织行业在全球贸易救济案中一直被关注,其在全球贸易救济涉案产业中居第五,在中国涉案产业中居第三,全球两成以上的纺织产品反倾销案针对中国。1995―2008年,世贸组织成员中涉及纺织行业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71起,占反倾销案件总数的7.9%,属于第五大涉案产品。此次金融危机,纺织服装业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贸易制裁。2009年,国外对华纺织产品启动19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6起。

2.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占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利润空间

金融危机导致纺织品消费量大幅下降,2008/2009年度世界棉纺厂棉花用量下降了12%,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改善,2010年世界棉纺厂用量预期继续复苏。但是受到产量减少与消费量恢复产生的缺口的驱动,2009年7月以来,棉花及棉纱价格均有大幅提升。今年,棉纱价格上涨幅度已达到20%~30%,目前这股“涨价风潮”已几乎扩张至纺织业的所有原料领域及加工领域。一路上扬的棉价让回暖的纺织企业再次感受到了“寒冬”。

3.出口市场集中阻碍纺织服装业复苏

江苏省纺织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此次金融危机,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国内企业,推出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振,使得纺织行业出口大面积受阻、亏损面扩大。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江苏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2009年,三者合计占江苏口岸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2.8%。当前,尽管欧美国家经济已缓慢复苏,但消费意愿在失业率持续高起的情况下依旧谨慎。因此,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消费不振等因素的影响,纺织品出口要恢复到以往的高水平增长难度相当大。

4.品牌建设缺失,产品竞争力不强

当前,中国纺织服装的大批企业使用的装备、面料,采用的工艺、缝制质量、生产过程的管理都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中国纺织服装品牌还较少能与国际品牌较量。江苏纺织服装业虽然拥有一大批中国名牌和省级名牌,还拥有中国纺织行业的第一个“中国世界名牌”――“阳光”,以及中国服装行业的第一个“中国世界名牌”――“波司登”。但是,江苏纺织服装品牌在国内外市场面临着国际品牌的挑战。

二、江苏纺织服装业的突围路径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般而言,全球金融危机会带来新一轮产业转移,一些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纺织工业企业会被淘汰,这是必然规律。因此,江苏纺织企业要利用现有的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产业优质转型,吸收更先进的纺织技术和管理,开发新产品,增加新品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此次金融危机中,江苏纺织业中不乏成功转型的企业。比如,2008年,在全国纺织行业陷入困境的时候,江苏红豆集团通过实现产业升级和竞争力升级,营业收入增长20%,达207亿元;2009年,宜兴乐祺纺织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产品档次大大提高,成为远近闻名的“星级”印染企业。

2.加大品牌建设和研发

名牌战略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纺织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一些没有品牌、纯粹依靠出口加工的企业困难还比较大,而一些有品牌、有研发力量的企业业务较好。江苏纺织业拥有众多的品牌,拥有两个国际品牌,50多个中国名牌、3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300多个江苏省名牌,这是江苏纺织业的优势和发展契机,如何推动江苏品牌走向国际品牌是当前江苏纺织业成功转型的突破口。

目前,江苏常熟市古里、虞山、梅李等特色名镇在着力发展、提升一批产品品牌,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吴江市盛泽、震泽、桃源三个特色名镇也提出了以升级制造、推进区域品牌为目标,有的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品牌的特色。

3.努力扩大内销市场和新兴市场

去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时候,在外需市场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很多的纺织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009年,纺织行业出口下降了9.65%,但整个纺织工业全年实现了12%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内需市场的扩大。

就江苏纺织服装业出口情况来看,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比较显著,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据资料显示,2009年1―10月,江苏口岸主要出口地欧盟、美国和日本出口降幅较大,而对非洲、东盟、加拿大分别出口纺织服装1.4亿美元、0.8亿美元和0.5亿美元,分别下降3.5%、增长0.3%和增长6.8%。因此,今后中国纺织企业还应该把更多的眼光转向国内市场和新兴经济体国家。

4.积极主动应对贸易制裁

纺织企业在应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中,应积极摆脱低档产品的恶性市场竞争,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向以质取胜转变。

积极主动的应对各类贸易纠纷在当前贸易摩擦日趋增多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千万不要等国外正式实施制裁结果后才作出反应,更不能选择沉默。姚明织带案就给了我们一个深刻启示。2010年2月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窄幅织带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倾销部分的初裁结果,两家强制应诉企业中,姚明织带以“零”关税的极端成绩获得初裁应诉成功,放弃应诉的另一家企业获得231.4%的惩罚性关税,其余13家企业均被裁定为115.70%的倾销税。

参考文献:

[1]李克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及应对措施[J].国际经济合作,2004,(9):59-61.

[2]郭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影响[J].纺织导报,2010,(1):24-27.

[3]张小华.反补贴规则对中国纺织贸易的影响[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77-80.

篇5

“环境恶劣”最突出的表现,是原料的制约。棉花和化纤,纺织工业这两大主要原料正面临着不同的困境。

2010年,国内棉价经历“过山车”似的跌宕起伏,令棉农和棉纺企业苦不堪言。2011年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启动之后,国产棉花终于告别价格“坐过山车”而趋向平稳,随着国际棉价一路下滑,国内外棉价差距不断拉大,更让国内的棉纺织业承担了高企的成本压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曾引用联合国的全球人口预测数据: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6亿。他认为,一方面粮食种植需要更多土地,棉花等天然纤维势必会逐步减小种植规模以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粮食;另一方面,穿衣的基本需要也会随着人口增长而提高需求量。化纤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凸显。

近两年行业内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仿棉纤维”或“超仿棉”,即具备天然棉纤维特性的化纤,其原料多是聚酯纤维改性而来。

棉花问题已然暴露出纺织产业原料的窘迫,另一大纺织原料——涤纶纤维的问题更让行业人士担忧。

涤纶纤维在成为纺织品之前,要经过“PX(对二甲苯)—PTA(精对苯二甲酸)—涤纶”的历程。我国PTA自给能力不断增强,但加工PTA的原料PX供应却很紧张。作为低毒性的化工产品,PX项目近几年在各地频频被公众抵制上马。PX的下游产品涤纶在各种服装、家用纺织品、工业用纺织品中大量使用,约占到整个纺织行业全部纤维加工量的67%。

“现在PX缺口在一半左右,这又是纺织原料中的一个重大风险,如果PX大部分都要依靠国外进口,肯定对化纤行业是一个重大制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不仅是纺织行业面临的问题。民众对于PX产品本身以及它会带来的危害并没有太深的认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在探索和其他行业相关部门一起,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PX,减少其对外依存度。

篇6

盛开到凋谢

地处山东济宁市的樱花纺织集团在业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它从当初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国企起步,40年间发展成为一家大型棉纺织企业,是鲁西南集纺织、针织、服装、家纺、纺织浆料、器材配件等多门类生产的现代产业集团。

公开资料显示,樱花集团拥有环锭纺22万枚,喷气织机500台,有梭织机800台,资产总额10亿元,拥有控股、参股子公司11个,经营纱、布、服装、纺织化王、家纺制品、投资开发等,是山东省200家重点骨干企业和37家出口重点企业,列全国棉纺织行业50强的前10位。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本来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却在Z008年的春天作出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举动。据有关信息,3月22日,樱花纺织向济宁市报送了(关于请求如意集团重组山东樱花纺织集团的报告),接着在3月26日,以樱花纺织董事会的名义,请求山东如意集团重组樱花。事情的进展很快,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4月中旬即传出山东如意集团斥资收购樱花100%股权的消息。

对于樱花的“骤然凋谢”,业界说法纷纭,其中一种主流观点认为:由于企业这2年扩张过快,包括兼并一些经营不善的棉纺厂、建立新工业园、到柬埔寨合作建厂等,资金压力过大;同时由于樱花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历史包袱沉重,再加上去年以来纺织业大环境不好,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也让银行不再轻易向纺织业放贷,樱花集团遭遇到很大困难。

而且,樱花以棉纺为主,产业链相对较为单一,棉纺织业近年来在低利润的状况下竞争激烈,这对企业的影响也相当大。据悉,企业负债高达数亿之巨,因此,当资金链断裂后,企业陷于困境,无奈之下只得接受重组的命运。

如意的想法

收购方山东如意集团来头不小,该企业产业门类齐全、技术优势突出,拥有毛纺、棉纺两大产业链,涉及毛纺、服装、棉纺、印染、针织、纤维、色织等多种产业,几乎囊括了国内纺织业的所有门类。位居国内毛纺织行业最具竞争力十强企业、棉纺织行业二十强企业之列。2009年,毛纺生产规模将达到2000万米。下游产业的100万套高档羊毛服装生产线,形成国内高档特色的毛纺服装产业链,还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技术紧密纺生产基地。

收购重组其他纺织企业,应该算得上是如意集团的擅长之举。在此次重组樱花之前,如意已经有多次成功重组的经验。从2003年开始,如意集团已经连续收购德州临邑澳泰纺织、汶上凤凰纺织集团、重庆万州海康纺织、重庆南岸三棉,组建临邑澳泰牛仔布、汶上如意天容、重庆如意三峡技术纺织、重庆如意纺织等多家全资公司。

据了解,此次如意重组樱花纺织,能利用山东樱花原有的产业特点,继续发展高技术纺织项目。今后将延续高端定位,走精品战略之路,进一步延伸棉纺产业链,整合如意多年形成的产业链基础优势,以形成更为完整的棉印产业链,使如意棉纺在技术和规模上稳居国内棉纺行业前十强之列。

4月中旬前后,如意集团的相关工作组已进入樱花集团进行清产核资,如意方面表示,要把前期工作做细,先要稳定王人情绪,把生产组织好,此后还会有进一步的举措。

“樱花事件”的思考

众所周知,去年以来,纺织行业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下调、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纺织业带来较大影响。部分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纺企的生存压力很大。可以说,作为大型纺企的樱花集团所遭遇的变故,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是一个特例,但也作为缩影多少预示行业洗牌大幕已经拉开。

从全国纺织业的整体看,2007年1~11月,人民币升值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减少利润318亿元;人民币贷款利率上调影响规模以上企业财务成本150亿元;纺织品、服装、粘胶纤维及制品退税率下调影响企业减利约100亿元;今年劳动力成本提高15%左右,原材料动力价格平均上涨3%,使生产总成本约增加935亿元。规模以上占三分之二的多数微利企业困难加大。

而对于山东省,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3月份对山东部分地区的调查,以棉企为例,企业购买棉花原料有一定的季节性,短期内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由于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行业利润率较低的纺织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支持,企业流动资金匮乏。

显然,出口面临萎缩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的隐忧,使纺织市场竞争加剧。在这样特定的大环境下,樱花集团因扩张过快,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企业遭遇困境也不算偶然。

篇7

但是,局限在几千年的农耕经济和清代以来的国力式微,导致了自西方工业化进程开始之后,中国纺织技术上的“不思进取”。在蒸汽机革命驱动下的西洋、东洋反客为主,成了中国纺织行业的主宰。自清末民国以降,“洋布”的优势已经锐不可当。一是质量,现代化纺织机器做出来的,质地当然远优于质量千变万化的手工做出来的;二是效率,人工一梭一线、一往一复干一个月,恐怕还不如一台纺织机一日的产量。

中国民族资本自清末民初始,历尽艰辛,力图与西洋、东洋工业列强抗衡的产业,纺织业恐怕要算先锋和干将之一。自战乱平息以后,纺织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国民经济最核心的产业之一,道理很简单,几亿人要穿衣服。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行业占据世界纺织行业大半壁江山,就有点里程碑式的味道了。在中国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最红火的时期,纺织行业功不可没。

当然,就是因为这种辉煌与红火,为今日的诸多窘迫留下了伏笔。首先,这是经济发达国家把低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结果,高耗能、高污染的印染纺织行业、劳动密集型的制衣行业,在环保意识日趋强盛、劳动力成本日益高涨的环境下,印染纺织总体上算是发达国家的“鸡肋”,又离不开,又不想要,通过国际贸易的框架安排,由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国土大国接手,就“顺理成章”了;其次,正如所谓“微笑曲线”,中国的纺织行业被压在“微笑”的底部,面料设计、成衣设计、销售渠道些微笑的制高点,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就落了个打工的结果,还付出了能源、环境的沉重代价。

金融风暴是西方发达国家玩儿出来的,代价得全世界来付出,中国的纺织行业也是首当其冲受到打击的,两头在外、同质化恶性竞争让中国大小企业家尝尽了苦头,没有定价权和销售渠道,没有品牌,纺织大国只是个虚胖的身躯而已。

但我们总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人很聪明,几千年来遇到和化解的灾难无数,当下的纺织行业的困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回头一看,哎呀,放着一个13忆人的市场不做。岂不是舍近求远的笨伯。中国的国内市场大得很,可以施展的空间多得很,而且,国内市场由于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的分化,也是可以细分一番的,各种档次的企业都可以寻觅出自己的商机。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 纺织服装出口 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传统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是具有国际竞争明显优势的出口创汇主要行业,作为中国经济中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产业,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深受其害。

一、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总额以及纺织服装行业出口数据的变化趋势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1,笔者汇集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各月的纺织服装出口数据,如表1所示:

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

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率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2007年,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信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 717.70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19.11%;这是自2001年以来,纺织服装出口增速首次低于20%;2008年纺织服装品出口值1 852.2亿美元,同比增长7.83%,较上年增速又下降了11.28个百分点;2009年开始呈现负增长的局面,2009年1~9月,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 216.43亿美元,同比下降11.5%。其中纺织品出口431.03亿美元,同比下降13.7%,服装出口785.4亿美元,同比下降10.2%。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以出口贸易为主导,因此,纺织服装出口的这种急剧下降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大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二、金融危机引发的纺织服装行业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变化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一直保持持续升值态势,自2005年7月至2008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其中2008年上半年是人民币升值幅度最快的半年,半年累计升值达6.9%。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产品的实际结汇收入降低,加大了出口企业报价风险。以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统计数据为例,尽管2008年出口总值比2007年度增长7.83%,但如扣除2008年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行业出口的实际结汇收入已经比2007年同期出现萎缩,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进入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美元汇率进入主动升值通道,人民币也随之停止了2008年以来对美元快速升值的态势,自2008年7月至今一年多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在6.81~6.85间小幅波动,从而给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出口企业释放了一定的空间。然而自2009年3月以来,美元在金融危机中走出的逆势反弹行情已经告一段落,重新开始延续危机前的长期贬值趋势。巴克莱资本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4~9月,美元贬值10.3%,这是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降幅。尽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盯住一篮子货币,但由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优势,因此,随着美元贬值趋势的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再现。因此,当前环境下,出口企业的出口订单究竟应当如何报价才能降低出口结汇损失,仍是每个出口企业面临的难题。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日本、欧盟等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衰退,消费支出缩减、贸易金额下降。根据WTO2009年7月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10%。从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市场的角度讲,金融危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发达国家居民衣着类消费增速的大幅减缓甚至负增长。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目前还是高度依赖主要发达国家,对美国、欧盟、日本3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40%以上。以2009年5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数据为例,5月份位列前3位出口国家地区分别是欧盟、美国、日本,这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303.5亿美元,占到我国5月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额的50.23%,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服装需求处于衰退之中。尽管目前各国政府都着手实施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但国际市场需求情况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也还在增加。

(三)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家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的调整

2007年之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导致主要进口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为了减少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同时也为了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家在2004~2007年这4年内连续3次调低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2004年1月,国家把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从15%、17%统一降至13%;2006年12月16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到11%;2007年7月1日起,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冲击,国家从2008年8月1日起到2009年4月的短短9个月内,又连续4次调高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2008年8月1日起,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2008年11月1日起,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4%;2009年2月1日,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2009年4月1日起,将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

目前,把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是所有行业中最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这是鉴于在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盈利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1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可以挽救很多处在倒闭边缘的企业,从而对缓解金融危机给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带来的压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企业必须认识到,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暂时性应急措施,不具有可持续性,由于导致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出口退税率的上升也难以彻底弥补这种不利影响。从长远看,战胜危机、振兴纺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还在于提升纺织业的产业竞争力。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增值税的转型改革

根据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增值税划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3种类型。目前在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一百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采取消费型增值税。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能够增加可抵扣增值税的规模,企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和折旧成本降低,增值税负担和营业税金附加负担降低,现金流增加。因此,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能起到增加企业净利润、充裕现金流、优化资产结构以及增强偿债能力的作用。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波及全球的背景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

对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根据统计数据测算,预计2009年新税制实行后,我国纺织行业在购进新装备时可节约成本60亿元;可增加可抵扣增值税120亿元。同时,增值税转型对于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增值税转型可以有效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的积极性,有助于加速设备更新,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比较优势的升级;也有助于加快国产纺织专用装备制造业发展,这对于实现我国建设纺织服装强国的中长期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三、当前环境下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机遇与对策分析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形成了很大压力,但危机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危机之中潜藏着大量机遇。因此,企业一方面应把危机看成自我调整、自我改善的契机,从危机中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调整与改进;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危机中寻求商机与转机,根据目前国家产业政策调控的方向进行中长期规划与布局,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家已颁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走出危机,并在危机过后谋取更大的发展创造先机。

(一)调整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的品种结构与国别结构,稳定现有市场、开拓新兴出口市场

从出口商品的品种结构看,当前纺织行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严重过剩,金融危机只是加剧和恶化这一进程,促使该出口困境提前到来。纺织品方面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档、薄利润的产品,服装出口则以贴牌加工作为生产销售的主要方式,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形成竞争力而不得不实施“低价低利”的营销策略,出口效益低微。例如,2008年,约70%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1%,2/3纺织企业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

从出口商品的国别结构看,应避免目前出口市场高度依赖主要发达国家带来的被动局面,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一方面,尽管美、欧、日三大传统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但危机当前使得这些国家的高档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压缩,从而反将给价廉物美的中、低档市场以机会。以美国为例,尽管2009年以来对美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但2009年前5个月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中所占份额提高了3.75%,出口竞争力系数比2008年同期提高1.22%。因此,危机给企业巩固乃至扩大在传统市场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中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国家,居民消费需求以较快速度增长,这将给我们纺织行业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市场多元化水平提供了机遇。此外,目前东南亚各国服装出口快速增长,我国纺织行业相对这些新兴市场具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为其配套供应的化学纤维、面料等上游产品,将会有相对稳定的增长空间。

因此,企业应坚决拒绝数量型、低档货、低利润的运作模式,危机当前应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转型。对欧美等传统贸易出口国,虽然金融危机使得消费力下降,但对于生活必需品以及价格实惠的产品则属于刚性需求,针对这些国家出口产品可以考虑向小批量、多品种、高性价比方向转型;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相关出口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其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出口增长。

(二)多方位、多层次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

在金融危机导致纺织服装行业外需下降、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国务院于2009年2月颁发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国内消费,引导纺织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目前国内的纺织品服装消费还有很多空白点。首先,中国作为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的人均纤维消费量是15公斤左右,这与发达国家人均纤维消费量30~40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广大农村,目前纺织服装消费量依然还很低。这意味着中国纺织服装内需市场有巨大空间和潜力。

其次,中国作为纺织服装工业大国,本国中高端的品牌消费市场却基本被国外品牌占领。据中国服装行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35家中高档商场中, 60%的纺织服装品牌为国外品牌,而在一些更为高档的商场中, 90%为国外品牌;上海高端百货商场中有77%的服装品牌是外国品牌,10%是港台品牌,大陆本土品牌仅占12%。因此,对大多数以贴牌生产、代工生产为主的企业而言,应考虑借鉴洋品牌营销手段,依据本民族文化和消费习惯,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例如2008年下半年以后在出口企业发展受困的同时,主打国内市场的自主品牌如美特斯邦威、七匹狼等上市公司却增长强劲。又如华西村服装公司在从事贴牌的同时,已经创建荣获中国十佳品牌“华西村”西服品牌。

其三,随着国家推行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措施的实施,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农业、交通等相关产业投入,将增加对土工合成材料,医疗卫生纺织品等产业纺织品需求,《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明确了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指导意见,并鼓励国内基础设施中采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类产业用纺织品,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则大部分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因此,这对于与家纺、服装三分天下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带动产业研发和应用能力提升,让产品延伸到更多的使用领域,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机会。

总之,国内巨大的需求市场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本土优势,企业应抓住农村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机会开拓内销市场中的农村市场;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加大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抓住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机会拓展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建设并在品牌、渠道、平台、终端等领域进行创新,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构建渠道终端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如凡客诚品、麦考林等,都是目前国内品牌建设和营销模式创新的典范。

(三)嵌入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高端,优化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

全球纺织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若干公司在纯粹产品上的竞争,更表现为以产业为网络组织的集群竞争。产业聚集是纺织服装产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纺织服装产业重要的组织形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转移,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纺织品服装的产量与出口额均居全球首位,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纺织行业80%的企业,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浙江为例,过去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五六百个产业集群。但从集群效应来看,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关联度并不高,群内众多小企业不仅没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缺乏企业彼此之间的战略合作,产品生产停留在“引、仿、跟”上,造成在同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企业间竞争大于协作的局面。以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为例,这个由1 100多个企业组成、年产领带3亿多根、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不仅研发设计能力严重匮乏,而且销售渠道受制于外国厂商。从1984年生产出第一条领带到现在20多年来,这个地区的自主品牌出口甚至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因此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不少地区的产业集群遭受重创,甚至伴随区域性经济危机现象。因此,必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嵌入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高端。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全球价值链上的利润分布并不均匀,主要利润流向产品价值链的两端,一端是研发和设计,一端是品牌和营销,中间是生产制造,形成一条U型曲线,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总体上,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处于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的价值曲线底部。从价值链上游看,目前我国面料的自给率仅为40%;从价值链下游的品牌营销来看,我国尚没有一个服装世界品牌,没有任何一家自有品牌出口的额度能占到总出口额度的0.5%;在纺织服装国际价值链条中,中国企业只是赚取了10%左右的加工费。

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国际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首先要延长群内产业链,要构建包括研发设计、原料供应、生产网络、销售网络等上中下游企业的产业集群,因此,各地区的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要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进行产业集群链的集成创新,积极鼓励企业间的兼并合作以及合并重组,推动企业尽快实现功能升级,形成产业链优势与区域经济优势,实现集群效益,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和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集群中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寻找各自的全球细分市场,争取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定位中的多元化,变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集群内各个企业都应向品牌化发展,众多的品牌叠加在一起构成最终产品品牌,最终实现品牌化的纺织服装供应链。通过产业层次集体的共同提升,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走向价值链高端,获得更多附加值。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但金融危机也将带来国际纺织品和服装市场重新洗牌,从而给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一次难得的机遇。因此,纺织企业一定要积极争取,善于从危机中寻求机遇,并做到抓住、抓好机遇,把危机变为转机。只要企业不失信心,脚踏实地的谋求发展,纺织行业完全有机会在危机中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到2020年由纺织服装大国转为纺织服装一流强国的产业目标必然能够早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明霞.影响纺织服装业运行因素分析[J].纺织服装周刊,2008(11).

[2]唐玲.我国纺织工业出口走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

[3]刘岩.增值税转型对经济的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6).

篇9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一直将出口退税作为调整外贸结构、解决贸易平衡的工具。面对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再度调整出口退税率,增加外贸出口。尽管调整空间和调整额度比较有限,但这一举措主要表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是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发挥外贸新优势,增强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进而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发展。

据悉,2008年-2014年前11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同比增速分别为8%、-10%、24%、21%、2%、11%、5.6%,而越南同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速2009年以来的均值在40%以上,国内成本(劳动力、环保、原材料等)的持续攀升导致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表示,“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因此此时出善出口退税政策,针对性是很强的。”刘学智分析,包括出口在内整个外贸进出口对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去年上半年甚至是负贡献,“下半年转正后也很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口也就成了稳增长非常重要的一环”。

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6%提高至17%,从全行业看是利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行业内企业因产品结构、业务结构的不同,受益程度有差异,产品以纱线为主、以出口为主且议价能力相对较强的企业将明显受益。

以纱线为主的出口型企业逻辑上将充分受益,但从业务层面的历史经验来看,纺织企业作为原材料供应商议价能力极为有限,在下游客户充分了解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及政策变化的条件下,下游客户将努力争取更多比例的政策性红利。考虑到目前下游客户下单较为谨慎的整体大环境,议价能力相对较强的龙头企业预计将部分受益于出口退税率提高的政策性红利。

提振出口

专家称,总体上这次退税率的调整,市场此前普遍无预期。由于出口退税影响增值税,而增值税本身作为流转税并不影响利润表,因此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对企业利润并无直接影响,但可以看作提升出口退税率增加了企业提价空间,即增加了营业收入、从而最终贡献利润,但这仍要取决于企业的议价能力。

按照一个百分点的收益对主要纺织品出口公司进行静态测算,因为外商借机压价以及加工贸易部分无退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司实际收益额会小于理论测算值。此次出口退税率仅涉及纺织制造部分品类的纱线、织物等,对行业影响低于前面测算。涉及此次品类调整的公司均将受益,受益程度取决于调整品类在公司出口收入占比及公司出口比例,出口比例越高、受益品类占比越大,受益程度越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认为,“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促进出口,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层次,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是服务于国家对外贸出口结构的调整需要。本次出口退税率由2009年的16%提升至17%,主要是针对过去3年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持续低迷、中低端订单加速流向东南亚国家等不利环境。

专家倾向于将本次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理解为国家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工具,核心诉求依然是稳定外贸、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在投资、外贸、消费“三驾马车”中,目前的投资缺乏大规模刺激的条件(财政相对吃紧、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大宗消费持续低迷(地产市场低迷,新兴消费短期内难以发挥重大作用),提振外贸也有利于提振国内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出口退税率的提高预计只是提振外贸的一部分,作为出口大类的纺织品服装必然有所受益。

专家指出,纺织行业“增持评级”,从中期趋势来看,棉纺织企业自2010年以来的高成本困境,有望于2015年开始反转:2010年以来,棉纺织企业面临不断攀升的高成本困境,随着人力成本开始自然增长、环保成本见顶、主要原材料棉花价格下降,棉纺织企业有望在2015年迎来困境反转,提升国际竞争力。

完善出口退税机制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促进外贸稳中提质。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伟文表示,此次常务会议提出的四大措施,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有效加快企业退税效率。“目的就是一个‘快’。”会议提出的第一项措施便是下放审批权限,将把生产企业退税工作全部下放到所在县(区)审批,有条件的地方经批准后可将外贸企业退税审批一并下放。

“为什么需要下放到县(区)一级?因为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层层报批,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批下来呢?外贸企业拿不到退税的话,缺少周转资金,就很难做得下去。”何伟文表示,这项改革措施使得企业获得退税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经营决策的预测性更强,“否则老是等着退税,没有一个准,会影响正常的预期。”完善出口退税等措施将有利于2015年出口稳增长和调结构。

这次出口退税的意图比较直接,刘学智认为,如对于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企业没有给予帮扶,这样可以起到对外促出口和对内调结构政策“联动”的效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此前表示,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大,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聚;外部规模经济;产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84-01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与外部规模经济关系密切[1]。外部规模经济促进产业规模的发展、劳动力共享、辅助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外溢,企业由此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产业集聚。就长三角民营企业而言,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更为明显,如下所示:

一、劳动力共享

熟练技能劳动力在企业间流动会带来管理技术和知识、经验上的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浪费,改进操作程序并且能更好地进行产业上的分工和合作,尤其是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熟练劳动工的流动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技术实力上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共享有助于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找到合适的劳动力。一般来说,在空间上相邻的企业往往能更有效地分享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益处,劳动力的流动也会因为距离的减少而更加频繁,因此推动了相近企业的集聚。

劳动力的共享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一方面会使一个地区的产业平均发展,产业内企业数量众多,类型相近;另一方面也会使企业带上一个地区的通病,限制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趋于同质化和平庸化,无法培养有价值的品牌。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地,从1990年以后,绍兴纺织产业迅速发展,数量不断增多,培养和吸引了大批劳动力。由于劳动力的流动和共享,降低了企业寻找劳动力的成本。同时,纺织技术和经验在企业间不断传播,降低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不过,纺织企业的规模偏小,主要市场在中低档产品,劳动力也多是半熟练劳动力。这样,企业间劳动力的共享和流动对于企业产业升级作用不明显。加之产品同质化,只有加强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辅助行业的发展

辅助行业是为企业提供原料、工具和运输的行业。在一个产业集聚内,除去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还有生产配件和相关机械的企业,提供物流运输、技术检测等服务的产业和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支持的机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对产业集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长三角民营企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不断扩大是横向相似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纵向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延长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末,南通开始出现大量的纺织家庭工场。后随着政府多项推进措施的实施,特别是1992年,政府兴建了南通市叠石桥家纺市场、江苏志川港志浩绣品面料市场,大力促进了纺织产业集聚的发展。从纺织业的上游产业(即黄麻、蚕丝、棉纱、化纤的生产)到核心产业(化纤制造、经编),再到下游产业(色织、面料、辅料、绣品、印染、整理),最终生产出终端产品(服装、毛巾、家用纺织品等),该市纺织业产业集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业上下游产业链。

随着南通市纺织产品的不断增加,对纺织机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在市区、通州市、启东市等地区产生了诸多纺织机械制造企业。此外,物流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南通汽运集团川港飞鹤物流分公司建设了客运物流仓储中心;苏通轻纺城、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等也都投入大量资金完善仓储、物流配套设施。随着南通市纺织业的不断兴盛,纺织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南通市的会展业也开始迅速发展,相关展览会影响力大力提升,中国南通国际针织暨缝制整工业设备展览会、南通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中国家纺博览会等成为纺织业产品展示、信息交流的平台。为了提高纺织技艺,1999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此外,南通还出现了中国家纺检测中心、南通市纺织产品质量检测所及江苏省家纺研发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

三、技术外溢

技术外溢主要是指企业间信息技术的交流和提升。信息对于民营企业产业集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获得优势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企业集聚的优势使得企业间的交流更为频繁,在生产技术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传播更为迅速,企业在合作与竞争中发展更快。集聚内的信息交流除了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外,还需要靠行业协会、商会等来协调。在产业聚集地,同类企业竞争激烈,若没有组织者和交流的平台,很难实现企业间的沟通学习和合作。

长三角地区有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长三角地区服务中心,长三角区域性商业协会及中国长三角铝业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等,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及时了解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困境,企业间相互学习沟通,通过讨论提出建议和对策。如浙江中小企业协会就多次就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组织了多场研讨会。行业协会、商会等公共部门还可以承担起更重要的工作—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民营企业产业集聚内的企业由于财力、人力等不足,在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时常陷入困境。行业协会、商会等公共部门可通过投入资金等建立公共技术平台,供集聚内各企业共同使用。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创新保护机制,因此企业缺乏动力创新,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行业协会、商会、政府部门的作用还体现在制度建设和信息分享上,如义乌市袜业协会安排专人收集国内外袜业市场和袜业企业各类信息,经过归纳、分析,定期,在他们强有力的协调服务下,整个集聚应对市场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以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