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创新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30 17:3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创新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研究性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roject- BasedLearning,又称为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一般指的是学生以研究性方式,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以及形成自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活动。
教育的生命力是创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型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前进。所谓创新人才,是指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首创精神的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薄弱,不利于面对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本文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进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支持,因此应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第一,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从自身需求出发改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型和创造性。第二,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工作室、实验室等各种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高校软硬件环境资源。第三,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走出校门,参加各种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第四,要高度重视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自主性、综合性、社会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是构建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体系。首先,教师的观念和角色要发生转变,应从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集知识传授者、过程组织者、促进者、辅导者和开发者集一身的多种角色。其次,从课题的选择和设置进入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确定具体的课题内容和要求,课题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现有的基础出发、具有开放性和实验性、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还应该涵盖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第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创建课题小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比起单独做研究,团队协作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实施方式是:在深入分析课题的基础上,对同一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以三到五人为一组形成课题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进行具体任务分工,安排整体时间进度。然后定期进行阶段性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及布置下一阶段任务,以合-分、分-合的模式循环往复推进课题,直到课题最终完成。最后,要定制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评价标准应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入手,反应研究的整个过程。具体方案应由教师、学生个人和研究小组共同定制,这样学生可以按照评价标准有目的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更能发挥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思维活跃性,使学生勇于思考、会思考及科学地思考。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
1.引导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禁锢,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在做具体的课题或项目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认清事物的本质,然后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属于最高级思维。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多看、多思考,培养学生在旧的内容里发现新的形式,或者使旧的内容能重新复活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拓展思路,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以往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往回推,往往能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考核评价标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以及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因此,应改变现有的单一的“一考定全局”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全程性的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样才能营造使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下面是笔者所在单位“设计原理”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以作参考。
五、结论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调动高校教师教学及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高校的教学管理应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从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求真求实精神,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非专业;国际贸易;授课方式;建议
一、非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国际贸易》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两大部分,是一门主要研究国家间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规律,以及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该课程主要介绍和讨论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当今国际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涌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同时,针对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要求,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惯例和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方法,认识理解国际经济发展的原因与趋势,讨论和解释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开放条件下的贸易问题以及相关有争议的问题,以及国际商品交易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方法。
非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是:
(1)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而复杂。一门非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内容通常包含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通常情况下,若无特别要求,两大部分都需要在课堂上讲述。
(2)课程设置方面具有独有性。首先,各高校各经管类专业鉴于各自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于国际贸易课程所设课时都相对较少,总学时一般仅仅为48学时。而且,在制定教学大纲方面,内容通常包含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从而使得一门课程的授课时数并不能满足讲授得需求。其次,非专业教学主要以认识、理解为主。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和理解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知识,并自觉运用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实务操作层面则要求较少。
二、非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授课方式的现状分析
(1)授课方式多种多样。由于非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本身包括理论和实务部分,同时,国际贸易课程本身就内容多且复杂,所以,教师在具体授课时授课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最常用的授课方式为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其也是其他课程授课的最主要方式。这种授课方式造成学生没有自主性,兴趣不高,掌握知识差,实践应用更是无从谈起。毕竟规范化授课与大型精彩讲座不同,单纯的倾听很难实现精力的高度长期集中。
(2)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掣肘了创新性教学方式的开展。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效果评价下,通常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而期末成绩(卷面成绩)占较大的份额,通常为70%以上。即使在卷面考核中增大应用类题目的份量,但大部分也为概念、选择、问答和论述类等应试教育的考题模式。
(3)教学方式应用混乱且缺乏系统性。虽然在国际贸易课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但是未达成统一的标准量化,各专业教师大多数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创新性教学手段和方式。而该种模式下的教学效果问题,则基于授课教师的能力和方法而参差不齐,甚至远远不如传统式授课方式。而且,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各位国际贸易授课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无统一的标准,缺乏系统性。
三、非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建议
在非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上,总体而言,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效果要好于传统式教学,只是其需要逐步完备以更好的适应教师、学生和当今的教学制度环境。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方式,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完备,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因此,对于非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于其他创新性的授课方式上,具体如下:
(1)同一授课内容中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除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对于同一授课内容应采取其他多种创新性授课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比如在FOB贸易术语中采用了案例教学,同时也应该引入研讨教学。具体操作为:首先,由授课教师把案例向学生们表述清楚,这时并不是紧接由教师分析案例而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就变成了“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然后,由学生组成小组充分讨论,由学生对案例问题进行解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在多个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总结出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自然而言的就被调到起来,使得课堂由教师为主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授课模式。
(2)注重课前知识的预习引导。对于创新性的非专业国际贸易授课方式而言,其宗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以教师主体为学生中心,形成主动式学习。由于大多数授课方式都需要在课堂来完成,而课堂时间又是极其有限,因此,教师就应该强化学生们的课前知识预习。有鉴于此,教师在每节课开始以前都需要进行适当的知识引导。对于不同的授课方式,则需要不同的准备引导。最好是在开课之初就将教学计划明示于学生,其中包含每节课前学生应该做哪些环节,应该提前进行哪些准备等等。同时,为了适当与传统的授课评价体系相结合,可以把这些前期准备的成果以作业的形式于课后进行提交。如在讲授反倾销税时,需要引入案例和研讨式教学,教师则可于前几节课或者于期初就将所要探讨的问题交与学生。这样,学生在具体分析案例和研讨式便有的放矢,而不至于临时翻书查找,将大大提高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3)增强对于学生的课堂激励。创新性授课方式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因此,需要对于课堂各环节加强对于学生的激励。当然,激励主要是从课程考核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层面满足来实现。对于通常的加分激励,这是教师在授课中常采用的激励方式。
参考文献:
[1]郑展鹏.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经贸,2011,(5)
[2]刘德光,黄传荣.互动式模式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
[3]原玲玲.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式研究与探索,2011,(4)
[4]包翼.试论竞赛式激励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36)
篇3
Abstract: Bonded Area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Chines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those original advantages of Bonded Area faces direct challenge. Only by following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Bonded Area to Free Trade Zone, can we fully exploit the potential of the bonded area,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onded Area. This paper takes Zhengzhou Bonded Area as research object, explain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transition of Zhengzhou Bonded Area, studies th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Bonded Area to Zhengzhou Free Trade Zone.
关键词: 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转型;政府;管理创新
Key words: Bonded Area;Free Trade Zone;transition;government;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244-02
0 引言
自由贸易区是由特定国家或地区在所辖区域内设立的以对外贸易、技术交流或相关的业务为基本依托的外向型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营形式最灵活、经济活动最自由的特殊经济区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保税区固有的一些政策及产业方面的优势面临着直接的挑战,保税区的发展遭遇了新的困境,从全球发展大势来看,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郑州保税区是我国中部六省第一家综合保税区,随着形势发展,诸如产业结构性矛盾、创新能力缺乏、域际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开始凸显,客观上要求郑州保税区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1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
1.1 实现国家发展战略 河南省和郑州市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推动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以以此为契机推动区域改革开放的战略突破。转型将有力推动区域内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融合,接轨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提高区内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以大产业带动城市群,以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布局。郑州保税区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原经济区进一步向心发展。
1.2 推动保税区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凸显的区域定性不清、立法滞后、多头管理以及政策冲突等问题,制约了郑州保税区的进一步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利用转型所要求的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经济政策等来解决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以转型为契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合拍,强化陆空交通衔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发展高品质公共服务,建设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提升开放平台服务功能,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动保税区可持续发展。
1.3 发挥郑州经济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有效促进中原经济区腹地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有力推动郑州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无水港物流枢纽平台,为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提供配套服务和基础保障,最终形成多种业务协调发展,各种企业共生共赢的生态化格局,助力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其扩散效应还可以辐射到中部其他省份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1.4 促进临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郑州保税区建成自由贸易区,将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形成“铁、公、机”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推动航空偏好型临空产业的发展,做大临空经济的规模,化解区域内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产业升级压力较大的问题,逐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实现产业升级。
2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本条件
2.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引领和辐射了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管)市的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矿产、人力等各种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资源优势互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经济优势;郑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居于全国路网中心的重要位置,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可复制;郑州保税区地处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2 独特的人口和地域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郑州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中国经济重心、制造业重心逐渐从沿海转移到中部的大趋势,顺应了城镇化从人口大迁徙到家门口就业的大趋势,总之,郑州无论是作为中西部的枢纽,还是中国南北方向的连接,都具备比较独特的地域优势。另外,郑州市科技人员集中,科技力量较强,优秀人才资源为郑州保税区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必要的人才基础。
2.3 郑州保税区和航空经济发展的基础 郑州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良好。郑州是国内唯一把综合保税区建设在航空城内的城市,通过海关、商检、机场公司和港区等部门的创新工作,综合保税区与机场口岸实现了以一次性验关为主的“区港联动”,为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区港联动政策的实施、与自由贸易区政策对接的尝试,也逐步在事实上迈出了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步伐。
2.4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在21世纪速度、规模和范围都在扩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赢得了发展机遇。从国内环境看,由于连贯南北、通达东西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河南省和郑州市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民航业战略布局的调整为郑州保税区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唯一国家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落户河南,不但是对河南已有优势地位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广阔前景的看好。
2.5 先导产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拉动 航空高端制造业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郑州作为内陆城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不再仅仅会带来经济效益,更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意味着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的生产方式的落地。是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的最佳通道。而以富士康、UPS、俄罗斯空桥、南方航空、深圳航空等160 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带来产业示范和产业聚集的效应。
3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
3.1 明确转型目标,精准定位政府角色 郑州保税区转型的功能定位是发展以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为主、临港加工和现代服务为辅的综合功能区,其路径是由全面的区港联动最终形成自由贸易区。
政府是推动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各级政府和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精准定位,为转型过程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键是要实现从单纯强调管制职能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3.2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模式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在混合型管理体制和海关独立监管体制。保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包括以管委会为核心的行政性机构的设置、权能、管理方式的改革和以海关为核心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的改革,推进实现“一线放开”“区内自由”、待时机成熟时完成监管体制一元化的改革。
3.3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综合管理机构 未来郑州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应该设置成三层级政府主导型管理机构,中央政府层面建立对全国保税区统一管理的政府机构,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地方政府要建立统一效能的保税区管理机构,理顺管委会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海关地方直接监管的独立型监管体制,改革海关监管的方式和程序,完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郑州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奠定基础。
3.4 推动各领域的配套改革 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营造相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环境,进一步强化监管协作,实施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增强外汇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保驾护航。
3.5 加快郑州保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发展,为转型创造条件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综合化的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区内功能的开发与整合,加快发展临空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为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6 推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续航力提升和制度化 沿着创新过程制度化、创新成果制度化两个基本向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创新成果评选体系和制度化法定程序,实现在转型中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化,推动自由贸易区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者聪.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发展经验分析――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架的启示[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2]孟广文,王洪玲.天津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15(10):1552-1565.
[3]周振海.天津自贸区金融支持政策[J].中国金融,2016(2):50-52.
[4]陈宗胜.聚焦自由贸易区建设[J].财经界,2016(1):78-81.
[5]王德蓉.十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背景与思路[J].党的文献,2016(1):25-30.
[6]罗清和,曾婧.“一带一路”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J].区域经济评论,2016(1):40-46.
[7]Yang Shuang, Meng Guangwen. Evolution of free economic zones in republic of Korea and its implications.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3): 77-83.
[8]Chen Huizhu, Meng Guangwen. Development model, motivational mechanism and enlightenments of Hong Kong Freeport.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1): 70-80.
[9]Sheng Bin. Tianjin Pilot Free Trade Zone: The innovation experimental field. Foreign Trade, 2015 (10): 4-10.
篇4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基础英语课程 应用
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基础英语课程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赖以“生长”、“发展”的土壤。基础英语课程涉及社会、科学、历史、文化、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的问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大量的研究课题。笔者旨在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基础英语课程中。
一、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征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应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的内容包括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成果等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参与的学习方式。活动能激发学生发展潜在能力,提供学生展现自己才智的机会和舞台,刺激学生产生新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与才智,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阶段。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就是自主性: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由创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锻炼解决问题和交往的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实施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动员、选题和分组;实施阶段包括:拟定方案、成员分工、信息收集、实施实验、分析综合讨论、撰写论文报告等;评价阶段:结题、交流、展示、汇报、考核和鉴定等。
1.准备阶段
主要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特征和方式,明确基础英语课程的授课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和基础英语课程的密切联系。在老师的帮助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知识基础,选择基础英语课程中的任意一个单元作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选择相同课题的学生,以自愿和适量为原则结成课题组,一般以4―6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由学生推选组长负责各项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2.实施阶段
以基础英语课程的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负责该课题的小组自行决定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内容和单元内容相关是此次学习的唯一要求,在有条件完成的前提之下,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由学生决定。教师不再是学生面前的权威,而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用命令的方式布置学习任务、填鸭的方式讲授内容,教师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课题的可行性、内容、方式提出想法,做为课题组的一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通过调查研究,汇总观点、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报告。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索讨论―调查研究―探索讨论―研究报告―问题反馈―反思巩固”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3.评价阶段
组成评价小组,成员由课题小组成员、其他学生、任课教师、其他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成果可以是文字、实物、幻灯片、短剧等多种形式。评价注重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肯定,淡化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三、案例分析
以基础英语3第三单元《一周中的三个星期天威力》为例。课文由爱伦・坡的小说节选改编而成,“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是凯特嫁给罗伯特的条件。课文讲述了凯特的两个海员朋友如何帮助罗伯特解决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的难题。这是一个有趣又令人费解的内容。课题小组成员提出了各自的疑惑、兴趣、思考方向,包括一周中能否真正出现三个星期日,为什么;各地时间差异;中国每个城市的时间是否一致;夏至时间和冬至时间;我们现在的时间和美国纽约的时间;星期天的由来;我如何度过星期天;假设我是罗伯特,我怎么才能娶到凯特;课文中凯特的两个海员朋友如何帮助罗伯特解决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的难题。从问题中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自学开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问题超越了课文内容本身,加深了学习的内容。课题小组成员对这些题目都感兴趣,决定完成这些课题。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各自的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评价,形成小组共同的认识,写出小组报告。向全班展示小组报告,全班同学对内容进行讨论、评价。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享受他人的成果、聚集资料和信息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适度的自我评价。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应用课本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海东.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1,(9).
[2]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篇5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0—0058—01
研究性学习已被明确纳入必修课,但由于观念、方法、师资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很模糊。笔者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对我省高中课改调研资料的学习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
从结构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偏正短语,形式是探究,实质是学习。虽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理解,但作为中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经历探究的过程,通过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并以研究过程为依托获取知识,提高探究能力。要认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还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探究活动。究其特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重视”:重视研究的过程,重视实践,重视经验。
研究性学习有别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重在“研究”,其价值体现在研究结果上。而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和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上。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走出课堂和教材,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调查、考查、访问、测量、实验等活动收集材料与信息,收获最直接的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三个阶段
研究性学致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1.在问题情境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探究课题,制订活动方案。对于一名高一新生来说,对研究性学习还很困惑,学校教研部门应通过专题讲座进行培训,通过优秀案例和典型问题帮助他们认识课程目标。而本阶段的核心是确定探究课题,先是学校课程委员会要提供若干活动主题或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学生经过思考参考选题后,还可以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学校课程委员会再对所有的课题进行筛选和审核,最后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小组课题。课题确定后,探究小组就要着手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填写《课程探究方案表》。
2.在实践体验阶段,要特别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实践”和“体验”已经说明了探究主体的不可取代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的过程,是探究性活动,其核心是思考,即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研究小组要按照探究方案,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和归纳资料,并判断信息价值。在本阶段一定要做好课题探究的管理工作,学生不熟悉研究性学习,难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加强过程管理就可以保障探究的可控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课题探究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探究过程也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对学生以后从事探究工作大有好处。
3.在总结反思阶段,研究小组要将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成果的展现形式可以是小报告、小论文、小设计、小发明等。在对成果进行交流、评价时,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互评,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发展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本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规范的结题报告,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在增强自信、凝聚团队精神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他人。
篇6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强调应该让学习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活动并不断生成、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大学教育应该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即会学习、会研究、会创新的能力。美国教育学家梅滋曾说:“大学制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传授研究。”大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和他们的智力水平使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记忆与模仿,研究性教学将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新意和挑战、诱惑和渴望。
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内容,以研究为手段主动获取经验和知识的学习活动。从教学活动的角度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手段的创造性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和思考问题,能动地获取各种经验和知识,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弥补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是以接受性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方式为内容,指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一定的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经验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其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其自主、探究、合作等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创设出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知的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知识面、获得积极的情感、激发起科学研究的欲望。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养成,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
2、接受性教学的弊端及培养学习者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主体常定位在教师的“教”上,教学手段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一本往往已经过时、封闭或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教科书,没有把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中心问题。这种对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漠视导致了学生发现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逐渐萎缩,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养成,不符合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当今新技术和新发明的大量涌现而带来的“知识爆炸”以及知识更新周期的大大缩短促使人们为了生存而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所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要培养这些能力,仅靠传统的接受性教学远远不够,教育者必须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逐步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要。
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学习者研究性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确立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成果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互相推进。
1、确立问题阶段
在这一阶段师生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共同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诱发探究动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进入探究状态,并在自我学习或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研究的具体课题、目标和范围。例如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4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时,师生共同学习课文内容后,讨论这样的话题What are the famous 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列出许多他们所知道的中国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以下话题:Say someth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five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What are the five most famous 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ir history?
2、接践体验阶段
此阶段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与技能,包括:搜集、选择和分析加工信息资料;调查研究与探索攻关;阶段性实践体验与初步研究结果的交流。经上述步骤确定话题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搜集和选择,他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文献资料等搜集到大量与研究话题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在小组内集中进行资料筛选和加工,形成研究成果。
3、成果交流阶段
经过学习研究,学生们将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报告材料,做好研究成果展示准备。成果展现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所获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还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成果交流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也可以是辩论会、展板、演示等方式,学生相互交流,共享其劳动成果。就上述话题而言,学生被要求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他们大多做成PPT的形式,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还学到了相关的中外文化和文明史,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研究性学习能力应注意的环节
1、问题情景是研究性教学的先导
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是通过老师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剖析帮助学生构建英语知识结构,通过学生的理解和反复操练达到英语能力的提高,而以培养学习者研究性学习能力为理念的英语研究性教学,则是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的导入点,这种将学习置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有助于他们吸收新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训练他们的英语思维
能力。”这个过程强调“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为落脚点,促进后天发展的可持续性。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性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有助于激活先前的知识储备,使原有的知识背景与当前探究的问题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同时,讨论可以使思维过程外显化。在讨论中,学生会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会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另外,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活动创造了一个人人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独立创新的优良环境。富有内涵的探究课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并对问题生成多层次的理解,而后再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这是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3、思维过程的展示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点
德国教育学家戈・海纳特说过:“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解决方法会阻碍学生努力研究,因此,应对结果和调整迟下定论,对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太重,教师应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应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立足教材,识别各种能依赖的载体,揭示出思维方法的顺承性和阶段性,使英语教学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强调语言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是实践和体验语言的过程。
4、对研究结果的反思概括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而研究性教学则是立足教材,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所以,在研究性教学过程的最后,为提炼所学到的知识、能力,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作出反思。反思概括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内化新知识,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达成同化或顺应,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知识的迁移至关重要。另外,科学的反思能使新的问题成为教学的归宿,即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
篇7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任何一种的变革都是对固有模式的辨证否定,“破”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立”。教育改革自然也不例外。
当前,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其“关怀人文,关注人性,关心理念,培养能力”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屋建瓴的创新精神赢得了广大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无庸置疑,研究性学习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贡献,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但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避免“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只作为应试的点缀;只盲目随波逐流,只热中于一蹴而就”的倾向。
一、表面热闹,内里空泛――“虚火”太盛
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无人质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盲目性。比如,研究课题的立项方面,有些学校一夜之间,课题便如雨后春笋,一哄而上,蜂拥而起。大至“七星连珠”、“太空防御”,中至“巴以冲突”、“三农问题”,小到“交通安全”、“家庭盆栽”……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本文无意将研究性学习神秘化,但选题的盲目与盲从只能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歧途。对于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可贵的创新精神,当然要爱护、培养,但更应该恰当地引导。要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当然,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可以尽可能的灵活些,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是否应该多一些冷静与清醒?是否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能否在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同时,实施一些科学精神的熏陶呢?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不要说那些“大课题”,就是那些“小课题”,即便是老师都真正难以“研究”清楚。有人可能会说:“研究性学习并不看重最终的结果。”不看重并不等于说没有。正是因为不看重结果,所以才侧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试想,盲目又盲从地选定一些并不恰当的课题,结果会是怎样?只能是或举步维艰、虎头蛇尾,或草草收场,不了了之。学生也会对研究性学习产生误解,或以为科学研究高不可攀,或以为科学研究“不过如此”。这样不仅对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不利。加上有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够,以为研究性学习冲击了应试,于是便匆匆转向,至多留下几个课题的“空壳”,以为应景之用。穿着新鞋,又走回老路,背离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岂不悲哉。
这种“表面热闹,内里空泛”现象的实质,是我们自身的浮躁与盲目,是“虚火”太盛。只有存一份“平常心”,才会营造一片“清凉界”。
二、急功近利,越俎代庖――“心劲”太高
近日,笔者的一位同事去观摩某校高二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回来后说:“他们那些成果据说两年才研究出,放在我的学生身上,两个礼拜就搞定了。”也许,该老师的弟子确实属于“高足”之类,也许该教师指点有方,也许,学校的科研环境特别好,也许,课题的研究难度并不大……但经过了解,上述诸因素均很牵强。
希望上述例子仅仅是个别现象,是例外,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究竟有没有类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这个名称,是近年才流行开来的,但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精髓并不是新出现的。古人云:“博学,明辨,审问,深思,慎取,笃行”,不就包含有“研究”的因素么?每当听到把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某某学校的教育教研“特色”时,就不禁为研究性学习而担忧。难道我们平日里常规的教育教研活动就没有研究性学习了?好像只要冠以新鲜名称,就是喊一声“芝麻开门”,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梦想“今日播种,明日收获”不是研究性学习的追求目标。我们可以接受没有结果的研究,但是我们应该拒绝揠苗助长的急功近利行为。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基本的科研能力。若论“高深”,学生可以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若论“新鲜”,我们大家无非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因此,不必“着急”出所谓的成果,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何愁不出成果。
更有甚者,唯恐学生“不会研究”,教师便包办一切,越俎代庖,然后,罗列“成果”,蔚为大观。这种在强烈的功利目的驱动下的做法,已经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一代伟人曾咏:“心潮逐浪高,把酒酹滔滔!”那是旷达中有怀念,别有一番韵致。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心平气和,心无旁鹜,从容自然,以求知为至高乐趣,以探索为最大快乐,以创新为终极目标。“心劲”倒不必太高,只要严谨求实地按照科学规律去做,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急功近利、越俎代庖只能是适得其反。
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太多的曲折,有过“万马齐喑”的肃杀,有过“上下求索”的迷茫,更有“百舸争流”的生气――毕竟我们是在往前走。
篇8
一、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
1、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特点能体现地理教学新原则
研究性教学方式的特点之一是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研究性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注重实际应用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最终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地理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所以,这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地理学科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不是要培养一批小地理学家,而是以普及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地理技能,以会生活,会学习,会创新的目标,塑造人文精神为主,因此,让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高深理论不是重点,它更强调教师要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由此来看,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地理教育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
2、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特点益于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二是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性。地理研究性教学中的研究问题及研究课题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条件出发而确定的。因此,其内容丰富多彩,问题各不相同,相应地,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也就多种多样,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或空间处于开放状态,尤其是地理课题性研究学习主要以课外学习为主,在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在时间上,不再局限于45分钟,为获取信息资料,学生需要进阅览室,图书馆,地理教室等;为解决某一问题,学生去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主题公园等;为得到某种技术支持,学生还可以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求教于科研人员和教授等等。总之,丰富多样的校内外地理教育资源都可随时为学生开放,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从而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地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践
现将我在《宇宙中的地球》一单元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过程作简单介绍。
1、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基本前提。在本节开展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认识地理环境和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地理综合素质,且以此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实践锻炼机会少,探索精神和应用能力得不到发挥的缺陷。
2、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我先根据本节内容,确定了研究方向,提出母课题,它所涉及的是本节知识的综合内容,但并不涉及具体研究课题,然后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寻找小而具体的问题,将大的课题分解成一个个小课题,进一步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即确定子课题。例如,学生由母课题“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出系列子课题,“太阳辐射能对地球所影响分析”、“月相与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的关系分析”等等,题目涉及知识的深度、广度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问题提出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背景,并逐一分析各课题,使学生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的搜索渠道,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小组,最后由学生共同讨论和确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实施计划。
(2)实施研究方案,汇总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
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它是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实地考查等,在研究方案的实施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性情景与途径。如在《月相与月球在天空中位置的关系》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首先,我和学生一起拉横幅,写标语营造氛围,正式开题研究,然后就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出有关要求,布置小组工作,并开设了一次与此有关的讲座,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趣,诱导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同时每天8小时为学生开放校内地理教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所有这些措施均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我和学生一起从初一开始到下月初一,每天晚上或次日清晨全部两人一组观测月相,并作好记录,主要记月相形状及其对应日期,是亮面朝东还是朝西。第三,其中两人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二人负责上网查询资料及相关课件,另二人负责资料的综合咨询。第四,初步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实际观测得到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学生经过一系列研究活动,将取得的研究记录总结归纳写出报告。
(3)学生表达和交流,老师总结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然后由教师主持召开辩论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论文)等向全班同学,在过程中,同学们可提出疑问,或就某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交流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同时师生共同对其成果评出一、二、三等奖。在评奖过程中,我还特别注重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所战友的分值。
三、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体会
通过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实践,得到如体会:
1、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实现地理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篇9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2011年秋季,我们提出了《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的重要课题,并立项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探讨高中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从“学会知识”走向“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基础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突出学生获取知识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遵从学习者认识规律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是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普通高中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种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是指教师通过援引、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去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首先,研究性学习以哲学为基础,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原理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任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需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到规律。因而,人的认识活动、改造活动和精神状态具有主观能动性。研究性学习正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创造过程,是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具体分析、观察、体验和感悟,然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从课题选择、方案制定、实施研究、成果形成到交流表达无不依赖于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才能使自我得到发展。其次,研究性学习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据。卢梭说:“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让他自己去发现这些学问。”卢梭的主张与研究性学习从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课题和项目,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杜威也从经验与过程的意义上去认识和理解知与行的关系,他认为知与行是直接统一的,从而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强调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出了“经验课程”。而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其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研究性学习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发现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如出一辙。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还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认为学习不是学生孤立的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学习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互动完成,从而促进人与人间的合作与联系,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合作的精神”之课程目标惊人的相似。上述理论为我们研究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某些小课题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活动类作业,是研究性学习成果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全面性原则:研究性学习以培养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为课程总目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贯彻因人设计,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3. 问题性原则。课题源于问题,问题源于生活。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从教科书、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并且围绕课题去搜集资料、调查研究,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教师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学习是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的原则。教师应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科学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地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5. 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研究性学习主要目标之一。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作业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内容和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去实践、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与实践体验以及学习结果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和创造需要。
在研究中,我们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精神、科学的态度和道德观、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为目标;以年度为单位,综合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主题作业;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等主题,每年向全校师生提供100多项课题供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同时还根据社会和形势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充实课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作业表现自己和展示自我。
在作业设计的形式上,我们紧扣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创新设计了四种类型的作业:
1. 搜集整理资料型作业。搜集整理资料型作业,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作业。人们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其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专访、观察和查阅文献等。这类作业包括活动方案设计、电子或手抄报、展板和课件等。
2. 实践操作型作业。实践操作型作业,就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可视性的物品或载体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模型、作品、成品和实地操作等。
3. 情景设计型作业。情景设计型作业,就是通过创设特定情景,因“疑”生趣,因“疑”生奇,充分激发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照片、录音、录像、表演等。
4. 生活体验型作业。生活体验型作业,就是记录自我成长过程和对事物认知过程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成长记录、演讲、日记、研究报告等。
四、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具有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与学习形式的灵活性等学习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设计与指导方式方法,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特点,总结提炼出下列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研究性学习重要载体,《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下转71页)(上接33页)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发现的前提条件。在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培养民主氛围和问题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和调动情感,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强化方案设计。我们认为,任何有创意的成果都出自于学习者学前精心设计的方案。因此,我们在研究性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严把三个重要关口:一是指导与选题阶段,综合考虑学生内在和外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因素,包括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与能力等。二是实施阶段,强化学习型组织形式建设,积极推行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个人研究与班级相结合的三种学习组织形式,让研究过程及管理逐步深入。三是总结阶段,强化成果意识,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成果形式。
3. 激活学习主体。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是基于学生自我兴趣,自主选题学习研究,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留足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目标、内容、方法,包括指导教师;自我决定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但不排除教师的必要指导。
篇10
研究性学习;课题;素质教育
针对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背离价值目标、背离教学规律的倾向,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发现,要走出研究性学习的误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准课题,找好起点
A.把握好课题的来源
课题源于学习中的问题。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信息时代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对问题有一定的敏感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要提好问题,关键在于要对学习中的种种现象认真观察与思考。一旦向自己提出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从发现问题到找到课题,这是从事研究的一个起点。
课题源于生活实践。研究性学习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课题选择无法脱离生活的土壤,面对学生生活经验,阅历相对匮乏的事实,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用敏锐深邃的思想及时感悟生活,让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经常在课堂上引进时代活水,抓住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只有教师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学生选择课题才不会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无奈境地。
课题源于教师的指导和建议。要选择一个可行的课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直奔目标;教师及时点拨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排除畏难情绪,保持研究热情;教师提供相应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引进新的信息,丰富生活体验;教师创设冲突观点,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心智潜能。在选题过程中,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只是度要适宜,千万不可越俎代庖。
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课题源于实践,这一点无可争辩,但同样从事实践,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研究的动机和兴趣,能否选好课题,个人心理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怀疑、兴趣、追求三大支柱必不可少。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源于问题,问题则是从质疑开始。怀疑是对已有的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否定或部分否定的判断,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重新审视,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新的问题。质疑是课题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但是必须明确,怀疑不是胡猜乱想,而是有依据的。作为怀疑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事实与经验;一是逻辑。要逃出选题过分幻想化的误区,必须牢牢把握住怀疑的依据。
兴趣对于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研究性学习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需要能由研究者自由支配的心灵。如果用教师的意志代替学生的选择,势必会熄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兴趣,是课题产生的又一个心理依据。然而任何事物过犹不及,兴趣是选题的心理基石,但绝对不是唯一,过分兴趣化并不可取。
除此之外,个人对理想、目标、志向的执着追求也为选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对崇高目标、对自身理想的追求无疑会对研究性学习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B.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
实际需要原则。重过程、重方法、重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实际需要,它与成人专家的需要存在着差距,也不等同于纯兴趣的、幻想的东西,因而在课题选择时无须考虑要像科学家那样研究问题,也不可任由兴趣一意孤行,必须尊重实际需要,把能力与兴趣融为一体,才能选好课题。
可研究性原则。太简单的问题,不值得花时间精力,不可能产生结果,无穷辨驳的问题也无须涉及,只有遵循可研究性的原则,才可以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确定可供研究的课题。
量力而行的原则。课题研究仅靠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量力而行。在主观上要考虑自身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特长爱好,在客观上要考虑课题研究的资料来源,抛弃这两个条件,研究将举步维艰。
2.尊重差异,面向全体
要走出研究性学习参与精英化的误区,必须尊重差异,面向全体,体现一种全员性。智慧是一种普遍权利,而非少数精英的特权,任何人都不能抹杀学生研究的潜能和参与的权利。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学生本能地会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他们往往都会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特别高。因此,尽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认知层次、个体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取得良好收获的可能性,则是全体学生都具有的。在研究性学习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相信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次是在问题设计上显示层次差异和一定梯度;再次是在成果评价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多肯定、多鼓励。只有尊重差,面向全体,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理念追求。
3.自主探究,自行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要变的聪明。”在研究性学习中,把方法作为知识来灌输,并非明智之举。要避免这一误区,必须使获得和应用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面对课题探寻研究方法,在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研究方法的意义。如果教师只从单方面灌输,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惰化。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在发生变化,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由保姆式到师傅式到导师式,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显现,逐渐增强,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由独立学习到形成独特风格到有所独创,这种变化使得“灌输”之路愈发难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还没有遇到过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地思考了。”因此,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行创新代替方法的灌输势在必行,让学生在独立中作出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方法,在探索中寻求新知,才可称之为明智之师。
4.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思想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与我们现行的这套体制与教法是有矛盾的,尽管两者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但绝不能把学科教学的模式重新套用在研究性学习之上。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种课程来推广,却又不想改变现行的学科教学固有模式,这必将给我们本来已经足够沉重的基础教育添加新的负担。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学科教学在满足信息时代对人的新要求方面的局限与不足,解决学科教学空间封闭,学习内容单一,学生与社会隔膜等问题,它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地位,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研究性学习超越了学科的规界,立足于每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的生活。如果仍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去实施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貌似变革,实质上是轰轰烈烈地上演了教育园地中的一个传统剧目。防止研究性学习的学科化倾向,并不是要否定学科教学,而是要还原研究生学习本来的位置,不再单纯依靠接受式学习,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
5.开放有度,监控得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它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绝不能以游戏的心态面对研究。教师在放手让学生去做之时,必须注重监控,做到开放有度,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学习的内容,创设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并给学生指明探究方向,让他们有的放矢地围绕一个角度、一个目标去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可进行间接性、非命令性的指导,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严谨而有效地进行。
6.反对功利主义,注重合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