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范文

时间:2023-11-30 17:3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2—0024—01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通过笔者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很多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较差,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必须花大力气重视和解决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落后局面。本文就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做以简单分析。

一、跟不上社会转型的需要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农村中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规律,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

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

二、跟不上学生自我实践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由认识支配的,并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是德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德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成长发展得更好。

我们从事德育工作,既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项任务,更不能把它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三、跟不上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需要

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篇2

一、农村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的德育体系不完整,德育的氛围不浓,长期存在着一种畸形发展的现象,即“形式主义”和“说教”,其方法和形式十分单一。学生的德育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德育经常用思想政治课来代替。这就使得中学德育只停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宏观层面上,内容过于原则化和理论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没有充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相结合,忽视了中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甚至不少农村中学专业师资欠缺,部分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在学科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造成部分学生“高分缺德”。

2.家庭对农村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考大学是以前广大农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实现家庭脱贫致富的捷径,为此他们拼死也要供孩子读书,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然而随着“铁饭碗”一个个被砸破,对于一部分家长来说,此路也似乎成了绝路,又产生了“读书无用”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生松懈自己、不思进取。尤其近年来,农村慢慢富了起来,有的父母只贪图眼前利益,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外出打工,随便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在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下,许多父母一心想着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思想无暇顾及,更谈不上“家教”了。所以很多孩子耳濡目染,思想品德素质日渐下滑。

3.社会环境对农村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近几年来,农村社会中原本和谐、友好的道德基础受到威胁,人们的基本思想理念发生变化。社会公德的淡化影响着农村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农村社会在以往相对比较封闭,公德意识依靠社会小环境自我调节,而社会变革带来的首先是小环境的破坏,这造成农村社会公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人们的道德底线时时发生着改变并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一些领域和部分人群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现象时有发生,诚信缺失、欺骗欺诈、假冒伪劣等问题比较突出。中学生正处在思想过渡阶段,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有的学校德育也颇有效果,但这种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和浸染,会将这种效果冲淡,甚至荡然无存。

二、农村中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处幽兰之室,养高士之德”,即所谓环境激励、无声熏陶。因此,要真正有效地对农村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各教育力量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1)作为中学生德育主要阵地的学校,应该在德育中起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当中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农村中学德育的途径应当多样化,把德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淡化其“受教育者”的角色,使其主动去体验德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德育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积极让学生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

(2)家庭也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由于贫困不能入学的学生和认为读书无用的家长,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认识到,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在现实面前,家长们才会转变观念,努力送子女入学,提高科学知识和道德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自由竞争,那些认为读书无用的家长,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也会转变观念,认识到竞争是社会前进的步伐,这样他们就会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3)社会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大环境,才能促进个人的身心成长。所以,整个农村社会一定要和谐、民主、文明地发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保持一点自己的“矜持”,慢慢接受现代的元素,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作为中学生,也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因素对自己的侵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篇3

一、教师自身的问题

1.思想与业务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动的工作中心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因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与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从而出现了满堂灌的局面,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目前农村初中教师而言,表现为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从学历层面看,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在工作后通过在职进修而获得了本科学历,所学专业知识体系不全,对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有限;从专业结构来看,由于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紧缺,专业不配套,因而导致部分学科教师素质偏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科质量的提升。

2.过低的生活条件和待遇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家庭都盖上了几层的小楼房,干净整洁环境舒适,然而,农村学校教师住房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谁都知道广大农村教师收入偏低,仅靠些许工资收入如何能购得起天价的商品房?身处环境差,吃、住条件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苦不堪言。农村教师待遇差,除了唯一的工资外,无课时津贴,节假日慰问等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真是囊中羞涩天地之别,影响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

二、学生问题

1.人生价值观念缺失

这种情况社会不良现象最容易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学生自然去追求最有趣的新鲜事,认识能力出现偏差,网络又是新时代最具趣味性的新鲜事,商家和经营者也是抓住其趣味性来笼络人心的,外出务工直接的眼前经济利诱惑学生,朋友观念,异性驱动,江湖义气等等,都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加读书无用论观念的影响,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现实社会的生存观念、生活方式、基本素养对学生的误导。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不学数理化,只要有个好爸爸”的观念。再有现实社会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钱,生活方式就是享受,只要能挣到钱就是好的,即使考上大学本科,也还是要自己找职业,也不一定找得到好的职业,因此心灰意冷,哪有心思去追求什么人生理想。

2.行为习惯不良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新知识、新事物。调查发现:大量不良信息侵入学生心灵,干扰着学生正常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荒废学业,赶潮流、追时尚,追星讲时髦。表现出抽烟、打牌、上网、早恋、逃学、拉帮结派;戴首饰、留长发、染发;谈吐欠文明、举止欠文雅、撒谎;以学生自居,不做作业或抄作业,考试舞弊……这些行为,严重阻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给学校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

3.心灵的扭曲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小学,天天与父母在一起沟通交流,接受父爱母爱,受他们的监管以及潜移默化教育;中学,一周或一个月与父母在一起沟通交流,接受父爱母爱,孩子的性格在日趋成熟后渐渐地离开父母,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父爱母爱的熏陶后健康成长。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不在他们身边,留守儿童缺少父爱母爱;再加上所谓的隔代教育,就是由祖父母或外公外婆及其他有一定的亲属关系的人代替父母监护教育孩子的一种教育方式。在生活理念、言行举止、人生观念等方面,自然存在一定的代沟或差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教育。使学生心灵出现扭曲,不知尊老爱幼、没有责任心、没有荣誉感,为了自己的喜好,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要求,导致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出现偏差,也给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题。

4.重视权利忽视义务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部分学生深深地知道自己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谁也没有权利不让他上学,于是《义务教育法》就变成了自己的“上房”宝剑,在加上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校不努力学习,无组织无纪律,经常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他们看来只要我在学校坚持九年就算完成九年义务了,至于学习成绩无所谓,到最后一样给我毕业证,他们忽视了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叫老师在实施教育教学中对这样的学生无可奈何。

三、家长的问题

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往往忙于农活、生意,缺少和孩子的沟通;有的在外做生意,与孩子分开居住,造成孩子缺管、失管;有的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有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专制、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其品德培养,这样一来家庭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篇4

一、现存问题分析

1.领导及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领导及教师一味追求升学率,看重考试成绩,使教师整日沉浸于书山题海之中,无暇顾及教育科研方面的工作。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便是最终目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教师还缺乏创新意识,认为只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算做好了本职工作。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搞教研活动会耽误时间,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没什么收益。久而久之,教育科研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校人力、财力有限。一般来讲,大部分农村中学办学规模都不大,这样,同一学科的教师相对就很少。可是各种学科要保证开全,在人员编制有限的条件下,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是一身兼多职,用于教研工作的时间就会少些。有的学科,如信息、综合实践、地理、生物等学科,每科只有很少的几人,有的只有一二人。因此,有的教师在本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该学科的行家里手或教学权威,教学上即使有什么疑难问题,也只能是靠自己钻研,没有机会与他人探讨。另外,在人事安排上存在着用人不当的弊端。很多学校缺少史、地、生等学科的专任教师,或由于某些教师请产假或病假一学期或更久,而一时无专任教师,一般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今年某教师任某年级的地理课,明年或许又担任另一年级的生物课。再加上每年教师的变动较大,就使得教师所任学科更换频繁,教师也就失去了钻研教学的机会和积极性,教研课题的选择、实验研究、总结成果等过程化为乌有。再加上学校经费紧张,在教育科研这方面投入很少,有的学校干脆没有这项开支。课题研究经费、教育科研成果奖励经费均得不到应有的拨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研工作的开展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3.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学校没有完善的教育科研制度。限于学校规模及人员编制的原因,一般学校没有专门抓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教研工作也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样,学校的教育科研制度是很难完善的。

4.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研究范围狭窄。有些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只是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听听课而已。做得稍好一些的,即在一起评评课、讨论讨论,但往往也是走个形式。在研究内容方面,过于看重课堂教学研究,而不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教育规律的研究,只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研究学生、研究学习规律,最终导致教与育分离,教与学脱节,致使育人质量长期得不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对策构想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拟提出以下对策。

1.更新观念,增强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科研意识。学校领导要认真组织教师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树立讲学习、讲奉献、重科研、比贡献的良好风气。要热心关注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使广大教师认识到科研兴教、科研育师、科研兴校的重要战略意义。要有一种紧迫感,树立教师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

2.开展校校联合教研活动,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针对本校各学科教师少的原因,可以在同一学区与其他兄弟学校取得广泛联系,与同学科建立联合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规律、教育管理等内容展开研讨,起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经验,或请教学专家来校讲学。另外,要大胆任用年轻教师,他们学习兴趣高、精力充沛。要注意教研组成员的年龄、知识结构、教研能力等方面的比例合理,以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学校要增加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专款专用,要对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

3.建立健全学校的教育科研制度。为了保证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有序开展,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如《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条例》《教研组工作制度》《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等。课题管理程序可参照下列步骤:调查研究、确定课题积累资料、开展论证组织实施、统计分析理论研究、成果展示等。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学; 教学管理 ; 细化

教学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事务得以实施和深入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以往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选定学科和教师、编排课表、学籍管理等简单的工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中学新课程的开展和新教学管理框架的挑战。教学管理的范围在扩大,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管理和细化管理。在基层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十几年,有以下两方面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实施并细化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

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心所在,此项工作做得细致到位,有利于建立一个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也有利于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在教学常规管理中,制度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农村中学教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制度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崇尚“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因此并不主张在管理制度中制定太多强制性的指标,只要多从教学实践中考查、多进行换位思考、多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按部就班地落实制度,最终把教学的管理制度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的管理制度产生的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目前农村中学教育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需要更多农村中学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去进行探索和研究。

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和教务人员的通力合作和努力,在农村中学,一般建立的都是“学校、教务处、督导组、教研组与年级组”并存的管理网。在这张管理网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约束与激励的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和年度考核制度是极其必要的。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而同时各级管理岗位的人员必须要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把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实做细。比如督导组成员要依靠教学检查与质量考核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和检查,也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收集来一些教学反馈信息,让学生作比较公正的评价和评判,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哪怕很细小,督导组成员也要认真对待,及时共同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更好地配合学校对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体系。教学督导工作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都要坚持善始善终的原则,不仅要重视常规的检查也要重视对常规的指导,使教学质量监督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管理的质量,培养一支责任心强、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并熟练掌握教学管理技能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当务之急,一支好的管理队伍可以使农村中学教学管理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方面转变,更快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对学生的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关键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校期间形成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对他们将来求学或者就业都是很有帮助的。农村中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受“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一些农村学生家长越来越重视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家长们对农村中学落后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产生不满的情绪,有条件的家庭就会选择送孩子去城里的学校读书,这样就会导致农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因此要留住学生,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班主任节、校园文化节、各学科比赛等活动,搭建师生沟通和学生自我学习与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爱学习!

受经济困难的制约以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些学生求学的思想受到冲击,如何让农村辍学的比率下降是摆在农村中学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还有就是一些农村家长在农闲时会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样需要学校的关注。对于学校里的这些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都要倾注心血和热情,细致入微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找学生谈天,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了解学生家里的实际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学校提出倡议,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实行“多对一帮学”计划;发掘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像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多支持鼓励学生,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多和家长沟通交流,和家长一起培养教育学生;尊重学生,进行师生平等对话,传递相互的理解和爱等。将点点滴滴的人文关怀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所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最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教学管理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提升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学校要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就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要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还要加强师德建设。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才有可能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生身上,才有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细节决定成败”、“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工作细化体现管理品质,所产生的影响会无限延伸,无限开阔。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小到不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事大到我们用心也无法完成。”只要我们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渗透在农村中学教学管理的细节中去,农村中学教学事业一定得到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小月,赵敏.学校管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篇6

论文摘要: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由于农村小学经济落后,教育资源短缺,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且大多外出打工或忙于家务,对教育认识不够、对孩子疏于管理,大多孩子留守在家由爷爷奶奶看管,使得孩子在校问题严重。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应分析好学生现状,对症下药。

论文关键词:尊重;关爱;严格;创新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关键,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这样说过,“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是的,在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更是如此。

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中小学教学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要管理好农村中小学的班级,必须得分析农村中小学班级的现状,根据实际采取相关措施,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才能与时俱进,走上正规化、系统化的道路。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认真探索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得失。在这里我谈谈自己任班主任以来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农村中小学虽在农村,但管理越来越完善,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但是少部分学生如果管理不好,将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农村中小学条件差,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一些教学点撤销与合并,学生集中到相对路远的完小,而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看管,由于娇惯,疏于管教,养成了一些坏习气,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纪律松散,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各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特殊儿童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好学习成绩做严师是不够的,还要抓好生活做慈母。

二、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农村中小学尤为重要,一些同学的父母或外出打工或忙于生意或整天种地,对孩子缺乏关爱,孩子属于完全的“自由成长”,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失职,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人格尊严是平等的。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过十一年的班主任,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一个学生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包含在着惊喜当中的是他们巨大的进步。

三、不要忌讳学生犯错

作为教师,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是完美的,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及我们的努力方向而已,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但我们在教书育人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应该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但是宽容并不是纵容放任的自流,并不是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指导。错应该分大小,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或严厉的批评或循循善诱的指导,对于大错,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容易陷入迷茫,对外界事物很敏感,很容易走向极端。作为老师我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宽容,过分苛求,我想我们的孩子也许就被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毁了,所以切记不要以爱的名义让孩子的身心受伤。

四、要严爱相济

严师出高徒,爱心固然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不妨想想:孩子与父母间的与生俱来的血缘联系是什么都没有办法阻碍的,我们能说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吗?可是为什么孩子有时还常常出现逆反心理与父母怄气、闹情绪呢?所以,对学生付出的爱是门艺术,何时付出,怎样付出,付出后怎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考虑去设计。如果仅有爱心,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行。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不缺少爱的,或者说他们拥有的爱太多了,以至于在我们对他们付出爱时,他们以为是理所当然。所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离不开严格要求。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我现在带的班级我已连续任了四年的班主任,每一位同学深深的感受到我是多么严格,但没有一个人责怪我,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这种严爱相济的好处,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连年被评为模范班集体。

五、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创设情境,增强集体荣誉感

农村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资源的短缺,开展的集体活动相对较少,但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各项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地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我们确实借助学校团委、少先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画竞赛、作文大赛、猜谜大赛、拔河比赛、文艺汇演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懂得合作、帮助等优秀品质,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

篇7

【关键词】 余杭区卫生进修学校;农村;成人学历教育;实际成效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70-01

余杭区卫生进修学校在农村成人学历教育工作中,坚持“政府统筹”部署的教学目标设置,依照“社会需求”定位的培养专业选择,遵循“宽进严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注重“社会应用”评价的目标考评制度等为核心,以局长负责制、课程设计、授课方式、师资队伍、考试管理、学员选择等为行动要素。对2002―2012近十年来参加农村成人学历教育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学员所在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在余杭卫校农村成人学历教育方面的优势,如学历的提升、职称的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提升、社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基层卫校在农村成人学历教育工作中的成效值得推广。

1.1 调查对象 分两类人群:(1)调查对象一:余杭区各区署医疗卫生单位和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层(2)调查对象二:2002年~2012年在余杭区卫生进修学校参加农村成人学历教育的500多位学员。

1.2 调查方法 调查过程中设计了两份调查文件。第一份是管理者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5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内容主要包括各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层对参加成人学历教育后在自我管理、学习能力、农村基层工作能力、职称晋升机会、岗位晋升机会、对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增多等方面。第二份是成教学员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2份,收回有效问卷554份。内容主要包括参加学历教育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目的、参加学历教育后的岗位定位和能力的提升,在学历教育过程中如何克服工学矛盾,参加学历教育后科研能力的提升等。

2 结果

2.1 余杭区各医疗卫生单位管理者调查结果

2.1.1对余杭区各医疗卫生单位145位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110人(占调查总数75.9%)认为成教学员在学习能力上的提升非常明显;有106人(占调查总数73.1%)认为成教学员在自我管理能力上的提升非常明显;有99人(占调查总数68.3%)认为成教学员在农村基层工作能力的提升非常明显;有113人(占调查总数77.9%)认为成教学员在晋升职称的机会明显占优势;有104人(占调查总数71.7%)认为成教学员在岗位晋升的机会明显占优势。

2.2 2002―2012近十年来参加农村成人学历教育的学员调查结果

2.2.1 本次参加调查的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有554,调查显示这些人员通过参加成人学历教育后,不管在学历还是职称上都明显的提升。

学历前后变化

2.2.2 针对现在社会上形形不同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这些调查人员选择余杭区卫生进修学校学习主要原因是学校地点方便(占61.0%),参加学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文凭(占51,。4),可见基层卫校存在的必要性。

2.2.3 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学历教育后学员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医学专业知识,同时这些学员认为接受学历教育后岗位的定位最适合县区级医疗卫生机构。

2.2.4 在工学矛盾上,有48.6%的成教学员认为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单位是非常支持的,有43.5%的学员认为是政策的支持才参加学历教育。

2.2.5 参加学历教育后工作方面的提升。

调查中发现,参加学历教育后,以第一作者的 一共 238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 55篇,省级刊物 142篇;县区级刊物_32__篇;其中与农村卫生有关的论文_16篇。

3 结论 加强基层卫校在农村成人学历教育方面的工作非常有必要,结合“高等医学院校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1] ,区县卫生进修学校在培养农村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方面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在新的发展时期仍然有优势和其他教育平台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医学成人学历教育” [2],余杭卫校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成效值得肯定,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是更多人群收益。

参考文献

[1] 顾平 高等医学院校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医学教育探索,2006,(9)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管理教育

留守儿童现状

这20多年来,政治经济发展快速,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到外地谋生,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1—15周岁。

本人对武鸣县的留守儿童进行十三年的考察,并重点调查研究了留守儿童最多的马头镇中心学校的在校生(因为本人是这所学校中的一名教学管理人员。而这五年来,该校学生留守儿童占90.0%至94.6%)。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特有以下现状: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非常想父母,很少与父母联系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害怕陌生人;遇到困难自己解决;觉得自己很一般;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学习上不是很听老师的话,不很刻苦,成绩较差。

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或不写的情况。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无直接监护人在身边,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感情脆弱、没有精神寄托等。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上网、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明显的挑战。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农村初中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武鸣县马头镇中心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成功。下面我把该校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与自己的研究结果熔于一炉,供农村初中学校参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国家教育方针》《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稳定发展。

三、教育管理方法

1、建立健全符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制度(包括对老师、学生的管理制度,帮扶制度,家访制度,生活补助制度等等)。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要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3、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每个宿舍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使亲情热度能保持,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借助“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话,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权衡利弊,对学生都进行封闭式教育管理。

4、在教育教学中,老师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为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的是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留心、关注他们情绪、思想的变化,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给予心灵的向导。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老师用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相信我们老师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亲切、温暖。

5、分管制度和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学校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科任老师,由老师担任孩子们的“家长”,进行跟踪管理。“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 让科任老师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失去的爱,使他们感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孩子有了“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

篇9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管理问题思考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是农村中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校领导不重视,机构不健全

首先,部分校长没有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所谓的“校长只操两份心,检测成绩和资金。其次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各项德育计划难以得到落实。农村中学都设有主抓德育的副校长,政教主任,下面是各班的班主任,学校的主要德育管理系统就是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这样单一的管理模式,一般的任课教师虽然名义上有德育的责任,但实际上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班级德育活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主要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完成。学校虽然设有学生会、团委等,但是这些组织往往是有名无实,很少组织活动。学校虽然都有年度德育工作计划,但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些计划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1.2德育责任模糊,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倡导落实全员育人、大德育观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害怕承担学生问题带来的责任,工作中只管教学,不管教育,课堂上没有体现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纵容、很少主动配合管理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则推。

另一方面,班主任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挫折。教师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往往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较少,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在应试教育和重压之下,个别老师也出现了一些相互拆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1.3德育观念陈旧,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强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借奖惩权威,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还有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1.4教育网络脱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不到位

表现表现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内,与社会、家庭联系较少,不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由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多为“封闭式”,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未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2对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2.1加强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加强学校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组建一支负责任、能力强、办法多的德育工作队伍至关重要。理所当然,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机构是党、团组织和政教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班主任。因此农村中学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形成(1)在党支部、校长室领导下,由学校中层行政以及班主任为骨干,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2)在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组织下,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工作网络。(3)由班主任全面协调、具体操作,任课教师参与的班级工作网络。在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务必使各科室要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制订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奖惩条例,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德育管理制度。校长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组织教师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以中学督导评估细则中的德育内容为依据,对相关德育工作者进行考核和奖惩。要强化制度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德育成为教育中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的形式,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

2.2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位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在农村中学,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所以明确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责任,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就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学校要翩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剐,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

同时学校要同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对班主任实行目标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学校要建立合理公平的班主任目标考核机制,在班主任完成目标的情况下,提高班主任的津贴待遇。班主任津贴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劳动所得,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可以更好的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让班主任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级教学管理上要拥有更多的自,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班主任只有参与管理工作,才容易产生认同心理,增强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才能强化动机,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要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

如果不达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这句人们做熟悉的话就会成为伪善的托辞。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都要以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要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优秀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

2.3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观念的更新,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做好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针对新形势下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德育研究,对德育研究作出成绩的要给予鼓励和表彰,以此调动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研究的积极性。

2.4加强联系,积极拓宽农村中学德育途径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在当代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德育具有综合整体的特点,因此,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要形成合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互相割裂。在三者之闭,学校因为具有大批精通教育规律的专职人员而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不但要搞好学校德育,还要积极指导家庭德育,影响社会德育,从而使三者形成一条连续的“德育之链”。

篇10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城镇化”在党的十报告中多次被提出,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它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化转变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不仅是人口转移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也是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转变的过程,这些转变从不同方面冲击着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现实中,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现状与城镇化所带来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存在许多矛盾。比如,教育环境快速变化与学校德育管理的相对滞后的矛盾,学生多元化思想观念与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的矛盾,信息化德育环境与教师素质不高的矛盾,学校德育目标与家长教育观念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激化必然会弱化学校的德育功能,给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带来许多难题,给广大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当前,我县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期,伴随着城镇化发展,我县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采取正确的德育教育策略,消除城镇化给农村中学德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城镇化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策略

中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受他们自身的心理、意志、心智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他们的心理不成熟、社会阅历浅等原因,造成他们自控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极易受外界的影响,社会、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在这个特殊时期,农村学校教育以及与学校相关联的周围环境和家庭都具有城镇化的特性,城镇化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也就具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教育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城镇化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特点,贯彻“一主(学校)两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整合社会、家庭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2.1 转变德育理念,增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加强了城市现代文化对农村纯朴文明的冲击,特别是网络文化,在给农村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新的渠道的同时,也腐蚀他们的心灵,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及社会规则的内化。同时,农村中学生的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迅速地增强,他们个人的需要、自我奋斗的意识不断膨胀,特别注重自我表现和自我评价。在行为过程中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断,在生活中追求自立,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知识的浅薄,这些追求的目标往往与现实有冲突,当他们遭遇挫折后,又表现出对社会的叛逆,出现个体精神的信仰危机。从而导致他们自由行动强化,道德弱化。迟到、旷课、打架、破坏公物、顶撞老师等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不断出现,有的还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基于以上的认识,面临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中学德育新变化和要求,教师要积极地、主动地适应这些新变化,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要转变德育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学生形成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人格倾向等强化德育教育,采取民主、平等、对话的方式,承认学生的独立人格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存意义和成长价值,增强学生的德育自觉意识。

2.2 改进德育方式,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当前,很多学校对于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存在。许多学校虽然也提出“德育优先”的口号,但落实到行动上缺乏实际的作为。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仍然采取“成人化”的传统模式,德育内容“大、空、泛”,德育途径是学校“单打独斗”,德育手段采取“堵、禁”,德育方式“理论说教”。这种教育模式效率低下。

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德育活动要依据城镇化的新变化,从学生主体身心和发展的特点规律出发,改变传统的灌输与训导的方式,采用“活动式”和“体验式”,倡导活动教育,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重视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坚持因材施教,注意教育的灵活性,要有细心、耐心,更要有爱心,要让学生能够从情感上和心理上认识到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从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3 转变家长观念,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等行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就家庭德育功能而言,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产生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的作用,它所发挥的亲情教育和监管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有部分家庭因田地被而失去耕地,有部分家庭在现代化耕作条件下出现富余劳动力,这些家长转移到城镇就业。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这些家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农民从自己的就业现实中逐步认识到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考上优质学校。这种只关注子女文化知识学习的家教方式,给子女的思想品质、生活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另有部分家长从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认为读书无用,他们让孩子读书,只是把孩子放在学校让老师管教,对孩子的学习、品德表现很少过问,有的甚至不与学校配合,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同时,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出现了农村学校大量的“留守少年”。这种变化也从某一方面削弱了家长的监管功能和社会功能,造成了孩子的“感情真空”,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家庭的温暖与关怀,使家庭的德育价值无法实现,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心身发展,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讯通、书信、电话、家访等形式,促进家长改变“家长制”的教育方法,构建与孩子“朋友式”平等关系,不管身在何处,都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络,通过与孩子交心谈话,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品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护短,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及时查找原因,引导其积极改进。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引导孩子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全面发展。同时,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忌把那些不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在孩子面前呈现,给孩子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学习榜样。

2.4 挖掘教育资源,发挥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单一思想认识模式正被多元化的认识模式所取代,但在这过程中,新的伦理道德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造成农村社会道德失范。同时,随着文化商品化,导致非主流文化泛滥、失控。这些不良现象,对阅历浅、心理不成熟的农村中学生来说,容易产生误导作用,造成部分学生理想信仰迷茫、缺失,给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学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消遣的主要方式,不少自控力差的中学生往往会沉迷于上网、玩游戏,有的甚至为了到网吧上网而逃学。同时,社会对一些问题青少年缺乏有效管理,他们在社会上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严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品行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要主动、积极地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取缔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的经营场所和黑网吧等,净化文化市场。加大对正义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充分发挥社会正能量的作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在亲身的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2.5 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德育工作者主导作用。

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教师收入存在明显的反差,由此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不平衡心理,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思想道德出现滑坡。同时,许多年青教师或能力较高教师向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校转移,造成农村教师队伍大量流失,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年龄和知识结构的老化、接受信息慢等,使得他们基本凭经验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效率不高。

城镇化的农村学校要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强化教师的奉献精神,树立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教育观念。学校要建立农村中学教师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学任教。要通过培训、专题研讨、个案分析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掌握现代的德育理念、教育技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