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范文

时间:2023-11-30 17:3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

篇1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足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 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 发展 能、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所关心的不仪足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和扩展。

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没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一你”父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不会强行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用自己行为代膂学生的行为。体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学生通过自丰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和能力,还要让学牛存探索鹏界、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师生之间“授——受”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他的主要作用于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主要任务是收下教师的传过来的知识,这种师牛关系只是一种知识传递关系。“授一受”关系中,难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授受”关系中,常有的是届高临的说教,把自的观点、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

二、体验式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业知识对于学生而高,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理解。如何让学乍能够通俗易懂、有兴趣的捧这门专业课呢?我认为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以合适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接受实践的经验。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学)发展自身的观点,拓宽白身的体验。教师只有以受敦育者自身的体验为核心引导他们接受同他们的体验相‘致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为核心来形成自身的观点,表达自身的观点。从而使教育起到一种引发学生习的兴趣并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动机,首先在最初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将来会经历的、义与所学课程相关的情景,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例如我们在讲 会计 报表的每一个项目时,完全采用真实会计实例为载体,即会计理论知识融于一个个报表项目中讲解,理论与实践一一体化,敦、学、做栩结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一方面,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使学生更真实地融人到情境中去亲“心”体验其过程提高其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真实的问题情境能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已经刨设的问题情境中,帮助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进行对话和交流,学生在彻底融入问题情景后,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这种激发的情感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展开并取得成效打下基础。与情境融合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所在,问题的发现激起他们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欲单。

三、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为教帅不能只把教科书中的内容灌到学生头脑中,目前的教学知识教师讲授,学生记。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能力。

我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充分贯彻体验式教学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然这对教师也应该是个挑战。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外。还必须以体验式教学为切入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提高白己。使自已有能力调动学牛的积极件,使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和动机的推动下,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有用的学习资源,如:在校园网上建相应的 文献 库:能让学生迅速查到最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有关的贝型案例等相关资料。设置出如巾国会计网、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课程调整; 调整原则; 调整内容; 解决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7―11―20

作者简介:张素云(1965―),女,汉族,山东省成武人,山东菏泽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一、调整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一)提高操作能力

一般的本科院校、普通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会计相关专业(比如审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不需要讲太多的理论和程序设计知识。

(二)创新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培养

会计专业各院校的办学层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 ,创新地设置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确保主干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重点课程,综合相近课程,大力开发新技术课程,逐步增加选修课,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及发展能力。

二、调整课程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批既熟悉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科学地发展会计信息化,推动会计改革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而课程的选择是由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的。因此,只有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才能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参照财政部1995年颁布的《会计电算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培养目标也应划分为同样的三个层次。

1.初级人才的培养, 即会计信息软件操作人员的培养。培养初级人才的目的是满足各单位对会计信息化应用初级人才的需要,其要求是通过会计软件基本操作技术,能够完成会计实务的处理工作。学生层次应该是会计专业的中专、专科、高职。

2.中级人才的培养, 即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养中级人才的目的是满足各单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维护人员及中专教师的需要。它要求在初级水平的的基础上具有会计信息化系统软、硬件的基本维护能力,并具有会计信息化应用实施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层次应该是会计及会计信息化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层次以及非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本科(如审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层次。

3. 高级人才的培养,即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的培养。培养高级人才的目的是造就高级会计信息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满足会计信息软件的开发、研制,会计信息化的高层管理和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需要。高级人才是在中级人才水平的基础上还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能力,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等需要。学生层次应该是会计信息化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省略了文化基础课及会计课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

(一)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1.培养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课程的调整

基本技能课:应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如适当地增加课时等。

财会基础课:与会计电算化时代基本相同,只是要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为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奠定基础。

专业技能教育课:增设体现信息化特点的课程,如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ERP软件操作等课程。这几门应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点专业技能课。

2.培养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课程的调整

基本技能课:在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同时,增设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的维护、Visual Foxpro 或SQL Server等课程。

财会基础课:与会计电算化时代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就业形势的需要还可以增设一些选修课,如预算会计、商业会计、银行会计、涉外会计、财会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

专业技能教育课:增设体现信息化特点的课程,如会计信息化、ERP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审计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

3. 培养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课程的调整

基本技能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的维护、大型数据库如SQL Server、高级编程语言C等。

财会基础课与会计电算化时代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就业形势的需要还可以选修预算会计、商业会计、银行会计、涉外会计、房地产会计、财务分析、财会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公共关系等。

专业技能教育课增设体现信息化特点的课程,如信息化会计与审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电子商务、网络会计、电子政务 、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ERP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审计、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二次开发等。

(二)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内容尽管存在以上差别,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却是各校的共同认识。会计课程实验内容也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级水平)重点放在实训操作上,既抓手工操作又同时抓会计信息软件的操作,强调独立做账。二是(中级水平)在熟悉操作的基础上,比初级多掌握系统的维护与管理。三是(高级水平)在掌握以上两种技能的基础上,能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软件的二次开发。在实验教学中应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这种差异。

1.制订实验大纲。目前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院校应根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编制适合本校实际的实验大纲,包括实验内容、总体要求、实验软件的选择、实验课时的分配等,并将整个课程的实验教学分解为具体的若干实验项目。

2.选择或编写实验资料,根据各层次的实验大纲,设计具体的实验项目。若能选到合适的实验教材会更好,否则可以组织本教研室相关人员编写实验讲义,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

3.实验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层次的实验大纲和实验项目各有侧重地配合不同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讲完相应的理论课之后,在课堂上或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紧接着进行相应的单项实习。

4.制定实践考核方案,实践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35%,其内容为平时的课程教学实验。各项实验应与理论同步进行,每个实验学生必须认真写出实验报告,试验报告内容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资料、实验数据等,并将实验数据以磁盘介质的形式保存。学生每次实验都按百分制评出成绩,取总数的平均值为实践环节考核成绩。

5.社会实践内容:

(1) 社会调查。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社会调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应安排1~2次的学生集体到企业调查。

(2)上岗实习。联系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并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们亲自上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业务技能的训练。

四、要落实新的课程体系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院系领导应更加重视。会计学科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调整课程设置,特别是会计实验教学硬件、软件的购置、教材的选定或由任课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等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

2.高校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 会计信息化专业培养的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这与目前我国设置会计信息化方向本科和研究生的高校很少有关。因此,会计信息化教师应不断加强自修并参加培训,院系领导应给以鼓励和支持。

3.会计专业教材内容落后。比如说会计信息化教材和网络会计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教材,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新的会计信息化教材或由任课教师自编讲义暂时过渡等。

4.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应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信息时代,课件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应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提高课堂信息量并节省课时,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地学习,扩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会计信息环境下,课程内容要体现信息化的特点。要以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课程体系的导向,让信息化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学科体系。以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三个知识层次为培养目标,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大胆删掉旧课,合并课程内容中重复量较大的课程,增设新课程,重新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以体现信息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同时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将来课程体系还会不断调整,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黄正瑞,黄微平. 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与内容[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 ,(1) 50~52.

篇3

    一、通过学习珠算,可以锻炼学生的手脑灵活性

    打算盘使手脑结合,计算速度快,不但能进行加减乘除,能开平方,而且计算方法简便易行,数字准确,计算效率高。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通过珠算练习,可以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手指更灵活,心算的速度加快,还可以提高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学习珠算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兴趣不浓。到了中职学校,学生都希望少学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的课程,多安排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动手的课程。珠算正是这样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学习珠算,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的中职学校把珠算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进行教学,同时安排的还有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理论性强,具有很多专业术语,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觉得学不会,甚至产生退学的念头。而珠算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在学习时都很感兴趣,每天拨着算珠,学习兴趣被大大地激发。笔者所担任珠算教学的班级中有一名男生,平时上其他理论课时,经常睡觉,不爱学习,不听课,问他为什么不学习,他说太难学不会。可是上珠算课时,他就非常有兴趣,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教室练习,并在珠算考级中,顺利考取5级。

    三、学习珠算可以培养学生的品质

    大部分的中职学生,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层层选拔后落选的,很多人在学习兴趣、个人品质、学习毅力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和培养。通过学习珠算,恰恰可以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小小缺陷。在学习珠算的初期,先学习“打百子”“九归”这样的简单技法,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像在玩小游戏,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很多学生每天提前到教室练习,整个教室一片“劈里啪啦”的拨算珠声音,学习气氛十分浓厚。笔者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增强了团队精神。每天、每周都在班级开展竞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都有小小的奖励,这样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学习毅力。因为在珠算的练习过程中,每次都是一目三行,需要思想高度集中,手脑高度统一。如果练习过程中,思想不集中,一定会出错,而且珠算练习需要一个过程,反反复复,不断练习才能有所进步和提高。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才能做到,而这些品质,正是学生们普遍欠缺的。通过珠算的学习,使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班风也得到明显的好转。

    四、通过学习珠算,可实现一体化教学在会计专业的有效实施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50-02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其不足

现代计算机技术不断向各传统专业内部延伸,要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岗位的不固定性和职业化交叉,使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现代企业员工岗位流动较为频繁,职业更替周期越来越短,要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求课程设置的专业覆盖面宽、结构优化。这使得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而现今,在各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课程设体系建设及其架构与社会需求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体现为:课程设置偏于理论,缺乏技能性课程,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最终导致就业时的岗位技能缺失。

受前苏联课程设置的影响,我国大学以往课程设置多以“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致目前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学术性,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深度,轻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多所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会计本科院校设置一样,均遵循“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综合模拟操作”的程序[1]。我们知道,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他们需要在会计工作的一线就业。但各高职高专院校却在课程设置上按大学本科模式去套,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了很多会计知识,但没有掌握多少,一提到就业,学生感到害怕。因此,针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设置“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中高级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技术人员所需知识、技能、态度的模块化课程,以实现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2]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目标

高等职业培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其他专业也不尽相同。这一切决定了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目标有以下方面。

(一)强技能性训练

会计电算化属于会计专业中突出技能实训的专业,但它又是一项智力技能,有别于其他会计专业的动作技能。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重要内容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智力技能的需要。电算化会计又是一项再生性技能,与财务管理、审计等产生性技能不同。高职高专教育就其目标定位上来说,其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中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再生性技能培养为主,同时兼顾产生性技能的培养,这也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之一[3]。

(二)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

在会计电算化应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缺乏相应职业道德的应用技能或离开了知识的技能没有发展性。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会计在发展,会计人员掌握的技能也必须发展。如果没有职业道德作支撑,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的技能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目标还应该突出体现职业道德性。可以说,在某种情况下,职业道德与对待岗位的态度比能力更为重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加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再辅以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会使会计工作成效大大提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较高。所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目标还应体现学生将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三)课程模块化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模块化是指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课程均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或体现一种知识、一种技能、一种态度,或与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组合成更大培养目标的综合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包括学生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4]。

三、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职业分析

在现代企业中,会计工作岗位具有了新的内涵。为此,在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时,应以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按岗位能力需求序化、整合课程内容。按照企业的岗位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如下列表中所示:

四、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思路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所遵循的原则

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本位,并在课程模块化建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时,应突出职业道德建设,强调职业能力的本位性,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形成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想

1.以职业就业岗位为导向

按照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能力要求和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在充分对会计工作中各个岗位进行职业分析的前提下,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应进行重新解构。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具体模块包含计算机课程模块、会计实践操作模块、会计电算化操作模块和其他辅助课程模块。

2.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平台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基本发展流程大致是:出纳员――会计员――初级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不尽相同,为此,应按照学生对职业接受的不同程度,分别将每一阶段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素养融入到各门课程之中,并以辅修模块的方式,以选修课的形式延伸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结合我国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学生的就业去向,笔者认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应构建以职业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平台,以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世一.基于职业岗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0,(12).

[2] 李丰乾.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探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5).

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电算化会计专业 课程设置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三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为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给正处于经济腾飞的三亚输送了急需的大批中初级技能人才。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综合性的,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劳动纪律、文化素养等,能否具备一技之长则显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下面我就目前我校电算化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谈谈看法。

一、将会计模拟实训贯穿于电算化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

我校教师在讲授会计课程时,一般采用先启发讲解知识要点,然后当堂练习,最后讲评习题加以巩固的方式,对经济现象的描述,对会计原理和方法的教与学仍然停留在黑板和纸面上,大多数学生虽然勉强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技术方法,但是难以真正理解会计的内涵,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仍旧感觉困惑,似懂非懂,学习兴趣降低。为了让初学会计的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讲授教材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增加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入门实训实务训练,要求掌握会计基础工作的程序,会编制有关会计凭证、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试算平衡表,登记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等等。此时注意所选的经济业务应比较简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必然获得实训经验和体会,入门实训在整个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而且有利于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后续课程的教学。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财务会计模拟实训与理论教学内容同步,此时的实训要求和实训内容应侧重于销、银行结算、固定资产、纳税、财产清查等复杂经济业务的会计分析和会计核算,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全部会计核算程序,全面掌握企业的会计实务,通过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来弥补其认知,促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依据中职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置必修课程

我国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是必须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般会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理解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并且能熟练使用初级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这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教学目标的最低要求。针对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认知、推断、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差的特点,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国家对会计从业资格的要求应保持一致,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三门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科目应纳入到必修课程中。目前我校使用的教材与考证教材不同,课程内容存在着一些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考证通过率较低。我认为这三门必修课程应采用考证教材进行教学,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国家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最新要求,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教学也更有针对性。

三、加强电算化会计专业必要技能的训练,做到一专多能

就业问题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当前严峻的会计就业形势来看,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和严肃性,市场上专业对口的会计岗位供应非常少,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少,就业面窄,就业成功率低,而面临的往往是收银员、营业员等与会计相关或相近的岗位。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和就业优势,我校应当强化点钞验钞、数字书写、计算器使用和传票算等技能的训练,技能教学要达到相关国家标准和中级收银员的职业资格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缺少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职校学生从收银员等岗位做起,为以后从事会计工作积累经验。

四、增设酒店会计或酒店业成本核算的课程教学内容,拓宽专业知识面

三亚市是海南省创建国际旅游岛最前沿的旅游城市,酒店行业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中初级技能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很大,面向酒店就业是我校会计专业学生最大的出路。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增加酒店会计、酒店成本核算等相关教学内容,做到既保留和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又使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酒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五、创建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中等职校电算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出纳或会计,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够快速适应相应岗位工作的人才,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却难以胜任,如某学生在一家公司任出纳员,不知道如何正确填写和使用各种支票,又如一毕业生就任某企业的会计员时,面对会计交接手续的办理,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职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是全面的会计知识和零散技能,对会计工作过程缺乏认识,不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操作,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学科式的课程教学脱离具体的会计岗位,脱离具体工作实际,造成学会计的不懂做会计的难堪境地。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会计岗位,不同会计岗位有不同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为此,我校应了解三亚市有哪些具体的会计岗位和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在电算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有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根据会计岗位细分设置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并在职业模拟情境中进行教学。此外,还可以邀请校外会计专家或会计人员进行从业经历的专题演讲,对会计课程教学情况提出建议,参与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促使传统全面笼统的会计课程向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具体会计岗位课程转变,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总之,我校电算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只有会计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职校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上述几点思考愿与同行共同商榷,以促进会计教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课证融合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32-02

一、调研目的

高职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如何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以后从事职业的能力要求相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将“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这一文件精神,推进了“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行“课证融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寻一种使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配合、培养既具有专业文化素养,又掌握综合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了解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需求情况,使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德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会计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调查,在“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调研过程

1.调研对象:德州及周边地区的财政、税务部门、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型企业和兄弟院校等诸多单位。

2.调研方法:调研以网络查询与实地走访、调查问卷与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

3.调研内容: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调查组从调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入手,对用人单位引进会计人员的各方面要求、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的要求以及兄弟院校“课证融合”方面的实践情况等诸多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信息资料。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对德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调研。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看,近年来,德州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围绕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两大低碳产业”的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迅速成长,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据统计90%以上的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尤其今年以来,德州市抢抓国家、省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实施了以“凝聚信息创新动力,领航中小企业升级”为主题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领航行动。到目前,全市有1200家中小企业使用了OA办公自动化软件,800多家企业采用了ERP信息化管理系统,1800多家中小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建成8家大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极大地提升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扭转了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落后的状况。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业务可以实现系统化的计算机管理。因此,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会计人员不能再是过去单一的“账房先生”,而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分析解释会计信息,参与管理决策的综合型人才。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技能;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58-02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本脱离了账务手工操作,普遍采用财务软件进行电算化处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系统应用的简称,是应用电脑替代人工记账、结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中职财会专业教育在明确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尽快适应形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建构,加强专业课程改革,优化配置专业课程内容,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职财会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之一。会计核算工作由当年的“珠算”被现在的“电算”所替代,不仅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会计工作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标志。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现代财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业已成为一门融汇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电算化会计学。它与会计学的其余几个核心分支一样,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1. 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课脱节。财政部1994年5月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各地职业学校纷纷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属于会计电算化初级教育层次。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只是当做一门计算机技能操作课,没有与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联系起来。主要特征是:与传统的会计课程相割裂,并完全游离于会计课程之外。传统的财、会、审课程仍然处于手工作业环境,唯会计电算化才能表明会计课程已引入新的技术环节,需更新传统的程序与方法。很多学校只是以上岗证电算化考核部分的内容要求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很不全面。财会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才接触、了解和使用ERP软件。而ERP软件的会计模块集成了会计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仅仅靠一门课程根本不可能熟练掌握全部的会计功能。

2. 课程教材与职教特色脱离。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适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基本上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其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倾向于理论化、抽象化或类似于某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书,无法适应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教材内容没有涉及相关的财务知识,以至于有些学校安排计算机教师承担课务,《会计电算化》成了计算机操作课。

3. 财务软件与社会经济脱轨。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使用的财务教学软件与现行会计制度有较大差距。在教学中,使用这类不通用或落后版本的软件,致使会计科目不能及时更新、财务软件附带的计算器常出错、某些特定的模块操作只有一种输入法,单机版的操作与网络版有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单位的工作要求,加大了再培训周期和成本。

4. 单一的实训形式与实际工作脱轨。许多学校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证需求,将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分开。课堂上只讲与考证有关的模块,如总账、报表、固定资产、工资薪金等,不能全方位地模拟会计工作流程。在综合实训这块教学内容,也只是开设手工账务处理,没有全盘考虑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训,学生容易淡忘所学内容。教师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边讲一边操作,然后让学生跟着操作一遍就算结束。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没有从实训角度让学生模拟实训。

此外,课程计划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一般安排在学完“基础会计”后的二年级第二学期,一共60课时。学完后,后续的课程学习再也不涉及会计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课改的策略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岗位的高素质初级技能性人才。根据上述就业岗位,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上岗后的专业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日常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上。学生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和掌控能力将直接在实际工作得以检验。所以,设置课程时,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实训是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涉及软件工程学中的相关知识和程序设计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点到为止即可。

2. 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当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各单位财务工作的主要媒介。所以,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不能只作为满足学生考证的一门独立课程,应将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融汇,贯通于整个就学期间。各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均采用ERP软件,它集成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中,应将各专业课程与ERP软件相应的模块操作进行对照练习。完成各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后,上机操作完成在ERP软件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并能具备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

3. 强化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间短,学生实际操作不足的特点,可以考虑增设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这是因为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相互融合后,会计电算化相关实训项目分散到各门课程中,自身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无法体现。因此,《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以实际工作为导向,设计综合实训项目。该项目应涵盖会计电算化所有分项实训项目,贯穿全部课程内容。教学该课程时,将学生按岗位来划分,分别担任出纳、工资核算、财物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财务档案管理等。构建一个虚拟的财务部门,一起完成实训项目。

总之,在中职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中,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南.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学术论丛,2009,(14).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较多。就我校来说,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中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为主;计算机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校内出纳模拟实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的课程仅仅包括出纳模拟实训,因此,大多数财会专业及电算化专业应在最后一学期或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

(二)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国家的财经法规和税收政策,以及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也会不断修改、增加、更新。会计电算化课开设的时间较晚,学生已学习的法规和制度、准则,有的已经发生了变化,会计电算化课程往往跟不上国家政策的变化。

(三)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该门课程的设置原理及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收到良好效果。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几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还需要以某一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为例讲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找出其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完善。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具体软件,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正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但迄今为止,却没产生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因而给电算化的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设置不规范。电算化教学现状和高速发展的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矛盾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其他矛盾的集中体现。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三)课程讲授方式、方法不完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而老师们还是采用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讲课方法。

三、应进行的改进

(一)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为基础

1、分散实践课程。分散实践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和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

2、改变实训方法。首先,改变把传统的手工会计流程实训和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单独分开进行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最后到编制基本业务的会计报表,每一个会计操作流程先进行手工会计处理,随后进行电算化会计处理;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实际的会计资料带到学校并稍作修改用在课堂上,使同学们通过真实的数据操作模拟,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

(二)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根据目前学生的就业考试考评需要,从培养学生业务技能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进行经常性修订,增加专业选修课和专业特色课(比如预算会计),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内容,开设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和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走出校门,到企事业单位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动向,适时调整好专业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设置的动态化。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理论、方法相结合,运用电子计算机及会计应用软件进行会计处理,是一种现代化的会计工作方法。相应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课程,这必然要求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除具备丰富会计知识外还要有相当的计算机知识和运用能力。

二、改革会计电算化理论教学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但是,明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计算机学科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类似会计软件培训,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支撑基础还较薄弱,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这样经常导致在会计电算化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计算机运行故障则束手无策的现象。所以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其深度和广度应作一个合理的设置,根据社会需要,拓宽学科跨度,在注重介绍流行技术,不但要求掌握会计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但要求能操作与使用会计核算软件,更要求能维护会计核算软件或开发会计核算软件模块;专业课除了会计专业课程外,还另外增加有计算机方面专业基础课, 数据结构,如: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语言、C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实用工具软件等;对会计软件操作和计算机类课程,可以以拓宽应用基础,学习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的知识面宽一点,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不断优化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

(一)从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转换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会计电算化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2)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3)具有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管理技能,如区域网的管理、数据库的管理等。以上这些实践技能是作为会计电算化必须具备的技能,笔者建议:第一,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次课,防止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第二,会计电算化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第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水平。

(二)重视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

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社会调查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调查内容由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具体选择。不管是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方面,还是具体操作方面,只要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都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

(三)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开展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例如:强化实践性的模拟教学,选择或自编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电算化实践教学,可联合组织编写实训指导教材。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必要教学设备

会计电算化是运用电子计算机及会计应用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一种现代化会计工作方法。这就要求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软件,计算机硬件、软件不足或落后,将成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障碍。近些年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增加了对计算机的投入,建立了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训室,但由于受财力的影响,但还存在如下不足:(1)计算机硬件、软件更新升级不及时或更新升级不均衡,造成了目前硬件设备水平落后于软件配置的情况,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和进程;(2)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训室并非专用,而是许多专业共同使用,造成会计软件与其他软件的部分功能冲突,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训中部分功能无法运用;(3)会计电算化教师是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施者,但多数实施者没有自己的计算机(学校没有专配、自己也无资金安排) ,这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实施。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9-02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探求那些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概念结构,又利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因此高等院校应及时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使学校的课程设置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本文以广东某高职学院会计专业为例,结合社会需求,分析会计电算化的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建议,力求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设置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课程只讲授财务软件的单机版操作,无法满足角色扮演教学,单机版操作不能分别让学生扮演企业中不同的角色,如采购员、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等角色,然后指导他们每个角色在整个经济业务的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单位已经使用了网络版的财务软件,虽然两者在某些方面相同,但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用人单位看中的是人才的应用,不愿意员工有过长的工作适应期。企业更希望员工进入企业后,就可以独立从事具体工作,这样网络版财务软件的应用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2、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到信息系统的课程。在企业管理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会计人员不但要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还要进行会计预测与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的所有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与学习必不可少。而学生在校期间不接受系统的信息系统的学习,大大制约了其今后的发展。

(二)实践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各自为政

实践教学资料一般由各课程任课教师各自编写,资料之间相互无联系,存在重复,并且仿真性差。学生通过实践课程不能系统地认识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连续性和相关性。据学生反映,会计专业的实践资料普遍较简单,从最初的基础会计实践到最后的会计综合实践,基本是从建账开始,然后按照账务处理程序,处理完企业一系列的会计业务,唯一的区别就是业务量的多少不同。学生总体反映在实践课程中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可见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亟待改革。

2、课程体系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计划制订不够合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够合理。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很难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

3、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教学条件不足

长期以来,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人们对于电算化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许多高校建立了手工会计模拟室和电算会计模拟室,但并不能够满足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要求。由于会计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国家经济政策经常都会有一些变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变化比较频繁,而这些变化会引起会计实务工作许多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我们在电算化教学中所采用的模拟实训教材却很难跟上这种变化,现有的许多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比较陈旧,漏洞也较多,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另外我们电算化实践教学基地还不完善,学生要想接触真实的企业会计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的重构

(一)电算化相关课程设置的重构基于前文提及的课程设置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的重构

1、将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与实践课程改为ERP系统相关的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ERP系统的演变过程、工作原理和关键的实施技术,内容包括实施方法、实施团队管理、ERP系统选型和培训、业务流程再造、资源分类和编码等。该课程着力于ERP软件的应用,着重介绍财务模块的应用和软件维护的知识,并不要求过多地介绍软件设计的知识。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课时,并且建立ERP沙盘对抗系统。

2、增加Excel财务应用课程。该课程主要将Excel与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对Excel所具有的集数据库、工作表、图形、图表等互为一体的强大的电子数据表格处理功能作简单介绍,对如何利用Excel来建立各种财务数据分析模型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以弥补学生在财务管理软件应用中的空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重构针对前面提及的实践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