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30 17:3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育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育的含义

篇1

美学的标准从来就不是永恒的,美学的位置是投射而非反射的、复杂有力的而非简单静止的。美和艺术一直以来都是美学研究的核心,而人类对美学的认知是基于感知和情感的。传统美学关注事物的表象,新媒体艺术由形式引感从而产生交互,通过艺术中互动与回馈所提供的美感经验,将受众心智与环境的隔阂消除,提供新的美感、经验与观点。新媒体艺术家通过跨领域的技术整合,萃取传统人文艺术的文化元素,利用新技术整合互动数字艺术的内涵和想象力,破除传统媒体的疆域,瓦解线性叙事结构的框架,运用可复制、可更改、未完成的交互形式,提升艺术创意表现与文化深度,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多向度的感性体验。新的美学逻辑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与审美标准,呈现出由“物境”向“情境”转变的审美观念。

一、情感为美学的根源

审美是人的情感由自然状态进入自觉状态的重要路径,情感为美学的根源。情感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辉煌的精神世界,在创造明晰的理性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混沌的感性世界。追溯美学起源,西方较早,如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有相关美学的理论,但多是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而推演出关于美学的原理。[1]关于美与情感的讨论始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2]。将美学有别于理性科学而提出了感性之学,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3] ;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不仅只是直觉认知,其实是借由感官意识再经由理性思维所产生的情绪表征;哲学家康德的“物自体”的观点,提出物体学说和灵魂学说,物体学说研究的是物理的自然世界,灵魂学说研究的是思维的精神世界。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品味判断,表述的其实是个人主观臆断,称之为主观的普遍性;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是从存有学的观点提出有关于艺术与美感的看法,指出美感经验并不是人在主观上对事物的好坏感觉,而是真理来临,油然而生之情,认为“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真理临现,美感经验得以凸显。

二、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情感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为美学的核心,是情感世界的表达与反射,通过艺术审美理清情感世界。艺术家总是在寻找抒感的精彩瞬间和情感表现的最佳介质与形式,把艺术凝结为情感通道、情感媒介和情感导火索,构成人类精神的外化景观。由意识和情感构成的精神世界,是艺术世界的本体界,其中情感是艺术世界的基础和根源。

(一)情感美学下的新媒体交互艺术

新媒体交互艺术是由速度、时间、空间和互动而建构的,却因沉浸式的关系而产生回馈变化,其美学是以互动为研究核心的美,通过身体的知觉体验经验凝结,进而建立系统性和整体性,再进一步反观和反省这些系统性和整体性中的共同一致的部分,然后发展出准则和规则。新科技的多样性瓦解了美学领域的灵光,让艺术变成功能性的,瓦解了一种对于世界的“迷思”或“着迷”的观点,并因此将世界转换成可被人类使用与掌控的事物。美学不再是传统所强调的灵光,渐渐地被当成一个不断衍生的过程,不断地将某些元素从它们先前的脉络中解放出来,并重新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4]

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应该是完全开放的,艺术家抛弃自言自语的个人观点,邀请受众进入艺术中,享受具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交互过程。强调艺术表现必须具有连接性与互动性,传达艺术的非同一性的意识形态和新的美学观,跳脱传统形式美学的框架,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方式,消弭了受众与艺术的隔阂,达到传统艺术所不能达到的境界。[5]新媒体交互艺术用“物质”来形构“媒介”,通过情感传达时空信息,提供互动的可能性,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象征手法,传达和表现意境、气氛及情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并于此产生交互,充分调动受众在艺术审美时进行再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的移情作用

艺术中的审美是受众感知与需求、艺术状态与反应、受众内在的情感体验,而移情是引起审美的中介,是促使知觉表现与情感融合的过程。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常常会发生内心情感与艺术交流互动,这种审美经验可以归纳为审美的移情。表现在将自己的情感、感觉、意志和情绪等映射到艺术中,使艺术也同时具有思想和情感,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的概念最初由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在《视觉的形式感》(1873年)中提出,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认为审美感受的发生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6] 王世德把移情解释为,“审美感受过程中的移情,是指审美主体在聚精会神地观照一个对象时,把人的生命和情感倾注到对象里去,使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对象,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 新媒体交互艺术通过其表达的象征和内涵,触动受众内心,引起联想、感知和情感波澜,再由美感经验造成感官错觉,在交互中把自己的情感映射到艺术中,赋予艺术新的思想和内涵,最后产生共鸣。[7]

(三)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与情感的融合

受众在欣赏艺术时的美感经验,是建立在艺术表达的形式和内涵上所引发的美感想象。由于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经验并非由独立形式所 能完成,必须通过与受众的理解来显现它的意涵价值,因此“理解”是新媒体交互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核心问题,理解的条件与限制是其艺术内涵意义所能显现的范围。若审美主体缺乏文化素?B和审美能力,就不能通过其艺术表层形式去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味,仅仅是从表象到直觉的层次,而没有上升到理解、想象和情感等知觉环节。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情绪和情感是理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感受是融合情绪与情感因素的自我理解所获得的,受众本身的素质如知识、经验、偏好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内涵、方向和结果。

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与情感的融合关系如图1所示,在欣赏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时,通过审美与经验对艺术进行自我理解,而受众的心境与情绪是影响对艺术理解的因素,通过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融合,达到艺术呈现物我同一的美学关系。其审美与情感的融合关系由三个构面层组成:状态层、角色层和因素层。在状态层上,因为受众理解的目的和情境不同,对于理解的内容就会不一样;在角色层上,因为受众自身的素质、新媒体交互艺术表现的形式不同,使得与艺术在互动时相互的作用力也会不同;在因素层上, 欣赏艺术时的心境、情绪不同,其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就不同。

三、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内涵

新媒?w交互艺术的美是非理性的、不可预测的美,颠覆传统艺术静态之美,提供人类亲身体验如梦似幻的虚拟场景或游戏般忘情投入,以达到身心的触动,通过非理性、弃传统,达到心灵的愉悦和传达情感。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范畴包含感官、生理与心灵三个层次。感官层次强调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的多向度美感经验;生理层次着重于媒介的功能性、操作的流畅性与使用的简易性;心灵层次旨在传达艺术作品的内涵,提升受众的满足感和体验性。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来自于艺术能带来操作的愉悦性与互动乐趣,产生不同层次的愉悦情感,通过欢乐引起好奇的欲望,好奇中引起探索的欲望,美感存在于乐趣和愉悦之中。其传达的情感美学内涵包括跨领域概念、去疆域化、情境体验、互动模拟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观。

(一)跨领域概念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表现源于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不同领域的合作,艺术形式脱离既定的陈规限制。在艺术内容中大胆使用不同形式的媒体及结合艺术学以外的知识,如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在创作中呈现复合性多元的艺术特质,形成多领域融合的艺术形态,创作需要各种学科类型专业人才,如生物学家、程序设计员、音乐家、视觉艺术家等,这种合作结盟的关系使他们因创作而关系更加密切,体现交互主体性的美学样态。

(二)去疆域化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将艺术、科学和哲学作为沉思的三种形态并赋予它们不同的任务,艺术创造了感觉,科学创造了函数,哲学创造了概念。认为艺术与科学是异质同体的,相互交织产生动态的流变与异质体的结合,既产生科学性的实验,也创造了新的美学观。新媒体交互艺术通过多种媒介来捕获力量,破除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以更快速、放射的连接、跳跃的姿态,解放和瓦解了传统线性时间结构的框架,从最初的静态平面到3D、4D 甚至到5D 的表现形态,从一种空间跳跃到另一种空间,去疆域化的局限,以串联作有机碰撞产生新的艺术创作。

(三)情境体验

艺术家放弃预知、决定的逻辑,将艺术的观念与内涵传达给受众体验,引发专注、刺激和满足感等。通过观摩互动的方式与作品进行互动与对话,感受艺术家创作的用意,无形中进入了艺术家所预先设定好的氛围中,其艺术呈现将随着受众的行为而产生情境变化,艺术家、作品、受众三者的关系完整连接,艺术表达逐渐趋于完整。艺术的创意趣味产生在受众和作品的互动关系中,当将自身融入艺术以及个人意识产生变化时,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带来新的发现或出奇不意的回馈,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不可预知成为其美学的关键。[8]

(四)互动模拟

艺术家通过创作素材和媒介,表达自我情感或叙述思想,通过输入或输出载体,将欲传达的信息用模拟的方式转移到目标事物上。用装置或软件表现与控制,迅速传递信息,放大感官优势与功能,发挥及时互动的功能,达到人机交互的状态。通过强大的类比性语言模式与网络功能,迅速且可靠地回馈和交换信息,互动模拟揣摹人类熟悉的经验与认知,触动情感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与情绪表达,从而弥补沟通上的缺点。

(五)自下而上

艺术本应是自由意识的产物,“自由”为新媒体交互艺术新的美学价值[9],就是将艺术的控制权还于受众,是一种由下而上的美学观,通过参与和艺术家一起完成作品。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时间在互动过程中是不被强制安排的,而是在非特定的互动形式中,每一次的回馈会因为受众个体的差异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艺术中的时间是非线性的,通过互动可以随意调整时间序列,任意切割、前进与倒退,在不同时间与空间耦合中发现艺术的新意。打破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受众成为艺术的一部分,通过互动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媒介以不受限的、跨疆域或集体创作等方式呈现,体现自由变化的内涵。

四、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营建

受众在欣赏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时候,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或多或少都会有情感反应。情感是主导决策的过程,控制注意力的过程,强化与淡化某些记忆的过程。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的行为,并非是仔细权衡利弊后才慎重作出的决定,而通常是根据自己的感受,非理性地作出决定,再理性地评判这些决定,并触发行为;情感索求注意力,影响记忆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决定了哪些感受会真正进入意识,哪些不会。[10]在情感事件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记忆的强度和清晰度与情感体验强度有着一定的联系,情感就能够进入人们的记忆,令人产生共鸣,愿意采取行动。艺术基于人的潜意识和心理联想,通过艺术形式激感和个性,以吸引受众关注,创造令人满意式惊奇的回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结合审美体验,萃取其美学脉络,营建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模式,分为情境营造阶段和情感唤醒阶段,其中情境营造阶段包括情境设计和美感设计,情感唤醒阶段包括交互设计和受众的互动过程,如图2所示。

(一)情境营造阶段

情境氛围的渲染是情感美学表达的关键,是在情境中获得的情感审美体验,这一阶段对于情感审美体验起到了引导性的暗示作用。情境营造阶段包含了情境设计和美感设计,情境设计是由主题、角色、情节和声、色、味等环境氛围的营造。主题上选择能引起受众共鸣和产生兴趣的主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科普宣传等涉及当代人生活的题材或热点话题;角色的代入要能够增强受众体验,引发思考;情节设计要能起到很好的情感引导效果,在作品中加入过渡、转折、反转等情节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情感变化,激起情感化的审美体验,一些反常的情节设计, 能带来惊奇、恐惧或是幽默的感觉,不可预见的情节往往能够起到另类的审美体验效果;通过声音、色彩和气味能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吸引注意,并引导与其产生交互。美感,是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受众对于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体验首先是通过视觉传达,然后才是其他感官体验。美感设计包含了造型、材质和媒介等,艺术中的造型、形态或者抽象的符号,体现人们长期的生活经历或美感经验。创作更具沉浸感的艺术,需要逼真的图像设计和更具虚拟现实效果的媒介,通过视觉美感的设计引发注意,释怀其情感。

(二)情感唤醒阶段

情感唤醒阶段中主要是通过感官介入和艺术介质连结,充分调动受众的“六欲”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欲,将艺术中的情感通过互动形式回馈到知觉层面。自然的互动行为和情感流露更能够在互动中激发审美情感,经过情感需求分析、交互形式?O计和反馈行为处理三个过程,再通过“六欲”感官,结合实时交互技术,如人体运动捕获技术、眼动跟踪技术、手势识别技术、三维实境技术、红外探测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通常是通过遥控器、触摸屏、数字摄像头、传感器等多种采集工具将受众的语言、视线、姿势等进行扫描、跟踪和捕获,再经过数据的运算、处理,转变为传播媒介符号来完成与新媒体交互艺术之间的互动交流。交互过程是以最自然的方式触感,使观赏与互动连为一体,自然而然融入到艺术的情境之中,触动知觉促使其发生动作并收到反馈,最后将受众的认知与情感移情到新媒交互艺术中,赋予其艺术表达新的内涵。

篇2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是衡量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标准,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不断地促进与培养。审美是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内容,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层次标准。如何评价和判断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与价值内涵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与理解。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多种途径,其一是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课程安排。审美课程是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通过沟通理解审美能力,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统筹与安排,才能够不断提升工艺美术教育的素质能力。其二是加强工艺美术实践教育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尽管当今工艺美术多为实践操作式的指导,但是缺少理论指引灵魂的实践操作仅为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并不具备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含义。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多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

1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审的是工艺美术自身,美化的工艺美术作品自身。审美的含义在工艺美术这样的艺术环节当中依然是重要的,依然是停留在审美素质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工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艺术家。如何使工艺美术学习者和欣赏者体会到工艺美术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比如手工制作的饰品,不论采用的机械有多少,其原始内涵中保留的手工痕迹已经手工程序都会让饰品具有十分特别的粗糙质感,这种质感实际上是手工制作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审美内容;再比如当今的壁毯设计,完全的在网络图片库寻找基础素材,然后通过将基础素材加工,找到工厂进行壁毯编织,试问这样的壁毯即便是机器制作效果再好,图片再精美,整个制作过程却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样还能够叫作工艺吗?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壁毯依然属于工艺,但是这样的工艺如何展现和表达审美价值,我们就需要认真地去诠释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内涵。其基本出发点应该具备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的价值;二是工艺美术的艺术美感;三是工艺美术的创作美感,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够完全构筑起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内涵。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往往还说明了工艺美术教育充斥着诸多美学的探讨,正如上述我们在壁毯工艺的实例中所列举的那样,在壁毯完全的电脑和工厂处理下,这样的壁毯美在何处,可能要从工艺美术教育中的理论审美来探讨,也就是现代化的壁毯装饰性。从装饰性看工艺美术的审美,需要架构在工艺美术教育的点滴基础之上,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具体外物叠加上,认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种种内在表现和处理的相应过程与机遇,我们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也要充分体现出这方面的感念和意义,其中既包括工艺美术的基础观点也包括工艺美术的全称跟踪式美学含义,让审美与装饰结合到一起,即把现代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装饰结合起来看,才能够具备现代派系下的审美。

2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工艺美术审美的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艺技艺的审美素质、对艺术价值的审美素质、对艺术美学的审美理念。所谓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从传统手工工艺发展而来,现代依然还能够完全保留,并且突破现代化的阻滞的是西方的皮革工匠以及金属工艺匠人。这些匠人的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工的,甚至一些专业的器具也是手工的,这就构成了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实际上这样的技艺在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当中也是比比皆是。只不过因为失去了传统工艺创作的土壤,在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认同,故而失去了前进的价值和能力,也就逐渐地消失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找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各种价值存在和价值感。现代化是从西方延续发展而来,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甚至完全是一脉相承,如德国的木工工具和铁匠工具,其专业的工艺工具制造实际上本身就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延伸,自身也是工艺美术的代表。我们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境界中推断出工艺美术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从这些基础要素出发来判断当代工艺美术在教育中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那么刚刚论述的这段认知论实际上就是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一个体现,如果不能够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工艺美术的技艺内容包含着去看、包容着去看整个历史过程,也就不可能把握当代,知道现代的美从何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美。工艺审美的素质是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各种基础内容的,也就是从自身来看待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工艺案例,在大量的专业积累下才能够形成和培育出一个具备发现美的双眼。我们看待这样的工艺美术,从工艺的细节,如切割、抛光、纹路、用料、细节设计等等各种细节的元素都说明了工艺美术审美的具体内容需要从自身来看,需要把握好自身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重要性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工艺美术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体系,在这些我们认可的价值体系中,如何判断工艺属性的内涵,把握其深刻的事物本质,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推动价值审美观念提升的重要方式。观念的不断攒机,实际上是在重重内涵方式认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把握价值审美的关键要素在于把握住工艺美术的价值核心,并不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而是纯粹的艺术追求和人文价值,这是我们所需要衡量和权衡的重要发展点。

3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明确了审美的内涵以及审美素质的提升两部分重要前提内容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提升的路径。这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审美思想的提升,一个用煤气炉废物制作的烤箱,通过焊接把手制作金属支架,其涵盖的内容肯定是美术价值的一种极端体现。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培养体系中,我们会不断加深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美学审美素质上的价值再创造,没有基本的价值创造也就不会存在基础的教育素质培养体系,建构这样的体系需要全面的,从理论铺垫,再到艺术实践,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的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不断提升,其价值基础来源于审美素质全方位的能动性。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根本上是深厚理论基础的铺垫,全面实践下的创新思维推动,最终通过不断地利用审美能力的有力促进和提升,带动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我们强化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启雷.论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功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

[2]徐丽云.论传统工艺美术对当下地域性居民审美意向建构对策——以芜湖铁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76.

篇3

美术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美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术为教育媒介,充分挖掘美术的素质教育功能,追求普通教育意义的人格素质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或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完善人格而协调地发展人的整体素质。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为基点、以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这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含义。美术教育分为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和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着眼点,从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同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传达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美术文化的整体发展。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在教育,从教育的价值来看待美术教育,把美术作为一种媒介,建构以美术为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人的道德观、情感观、审美观、智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以便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1]。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可完整地被表述为: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达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

2合理定位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大学或学院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有研究者从宏观角度指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体系,一般由3个层次组成,即国家层次、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国家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宏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社会需求和本科教育的特点规定了本科教育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中观性的培养目标。它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的科类性质、在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中的地位、所在经济区域、办学传统和条件等,制定培养目标。不同科类、层次、区域学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科类和层次,由于所在区域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会有所差异。专业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微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既要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又要依据学校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及专业性质等做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可见,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替代。所以,应根据具体国情、区域特点、学校类型、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3民族地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仍未能脱离专业美院美术教育培养模式,未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以技能型专业美术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仍占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培养目标过于技术化、专业化。当前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基本沿袭了其他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自己没有突出的特色。故此,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

首先,突出师范性。不少师范院校的学生,谈专业多,论教育少,只想经过个人的奋斗成为艺术家,轻视美术教育。这种态度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师范观念,院校就要明确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培养对象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专门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和规律,而美术学院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专门的美术人才,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专业。目前,由于高校扩招,师范类和美术类美术专业招生的考试形式几乎一样,都是以绘画为主,录取的文化分也是国家统一划定的,在这种招生制度下,学生的志愿容易混乱,考生往往以为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差别不大。因此,考生在选择的时候含糊不清,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进入了认为美术专业就是画画的误区,导致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能真正体现师范性,学生容易认为师范生就是多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与美术类专业区别不大。这些都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抱着画家梦去完成师范学业,出发点就是错的,更别说有满腔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了。所以,师范生要实事求是地立足专业,认真研究师范美术教学,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重技巧轻理论或是重理论轻技巧都是不可取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明确师范是什么,美术师范生该干什么,这样才能清楚专业的学习方向,认识师范教育的意义,师范性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强化[2]。

其次,深化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应是美术教育的文化化,使得美术教育从片面追求美术技术转向追求美术文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培养一种文化人,而不是“匠人”,这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美术教育的文化化要求我们在培养文化人的同时,也要在美术技术学习中加大文化的含量,对任何一幅作品的解读都不能脱离该作品的文化环境、文化演变和风格形式等特点。多元文化理念要求每个学生都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相连,学生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文化人,他需要的是课程对自身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因为他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境域作为基础来理解他所面对的复杂的现实世界。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文化化提出,使人们对美术的学习从以往过多关注技能方面转向了关注美术的文化内涵方面,从而把美术与相关文化结合起来,以便达到美术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

再次,强调民族化。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本质特点就是民族化,这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强大优势。民族化是多元文化社会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过去尽管也强调民族特色,并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学科。况且民族特色与民族化也是不同的,民族化可以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培养目标层面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尤其是对民族美术的深厚情感,要热爱民族美术,关心民族地区,自尊自强。长期以来,失之偏颇的美术教育理念使得许多人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有着错误的认知,好像只有现代的美术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才是先进的,一提到民族的艺术,似乎都是土气,甚至是落后的,是狭小的地域性的,不能融入现代美术。因此,在民族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不仅要加大民族民间美术的知识容量,使其系统化,更要加大对民族民间美术的情感培养力度。换句话说,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本土美术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强调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及其系统性,要同时重视教育内容的情感性与思想性,要将思想观念的教育寓于知识技能的教育之中,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形成正确的情感与观念。

最后,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归宿是培养目标与地区密切联系。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密切关联。多元文化社会所要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包含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地方性要求。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上,作为市场追随者的大学或学院,如何突破重围,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笔者认为,需扎根于本土特色,从本地区产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走出一条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的道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地方大学或学院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过去过分强调国家整体性向地方性转变,在培养目标上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人才规格、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和行业领域,在不断满足地方需要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作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突出地方特色,而且要全方位实现地方化,避免盲目地向内地综合大学或专业学院行列迈进的误区,在创办地方特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4培养能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

篇4

[关键词] 现状 家庭 教师 儿童美术教育 研究 目的

每一位儿童都拥有稚嫩的童心,而信手涂鸦的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我国当代的美术教育被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正确辅导孩子学习美术学科,是每一位美术教育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使得最具情感魅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儿童感受到什么、喜欢怎么表达、有什么情感等问题被忽略。

社会上各种以盈利为目的比赛、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蜂拥而至,使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成为儿童绘画的标准,严重的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面对这些现状,缺少正确美术教育知识的家长和老师们选择的是:有些人选择命令的态度“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顺从、胆小,习惯由别人来安排一切;有些人认为美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像与不像之间,把孩子当成复印机;有些人认为获奖和考级才是证明孩子聪明才智的唯一途径,其结果可能使儿童的思维机械化,儿童的童心和独立精神不是被抹杀就是被误导了,造成了儿童个性的缺失,妨碍了孩子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

“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阿恩海姆。

孩子的美术教育与其自身的年龄结构有非常大的联系,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适度的把握孩子成长规律,结合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美术教育目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学研究,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我把孩子的美术学习规律大体按照年龄段分为三个阶段:八岁以前的主观想象期、八岁后的客观写实期、以及中学阶段的应试学习期。

本文主要研究儿童的主观想象期阶段的美术学习规律,这一阶段根据孩子对于事物的感受能力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两岁半以前的涂鸦期(有意识无目底地不受支配的涂画),学前的象征期(象征性的表现头脑中的印象),4-8岁的主观表现期(用主观的形象表现事物的差别)。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大胆的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三、家庭、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的联系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当他完成一幅作品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时家长要正确的鼓励、赞扬,孩子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油然而生。所以家长要明白孩子在每个绘画年龄阶段所能够达到的能力程度,这也是家长要达到的的基本文化素养。

我们要重视当前儿童所面临的漫画卡通、时装设计、影视媒体类的工业文化环境的侵袭,这些表面上迎合人们的需要,而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意识,取代人的思考和观念。作为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理智的选择。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影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要学会了解、倾听儿童的创作想法;要善于抓住时机,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

作为教师,对自身更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感性的传授知识,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转贴于

四、儿童美术的最终目的

“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阿恩海姆。

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但却是永远的。儿童美术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要儿童思维模式走向统一,而是要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热情的态度、生活的自信、合作的精神、审美的能力、个性的创造等方面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是美术教育最有价值的贡献,才是儿童美术之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沛 译.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大纲,1997,

篇5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4.166

现今新课改中对于初中生美术教育仍有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眼下的美术教育学生评价情况来看,构建新课改中与新课程相适应、合理、科学的美术教育学生评价体制来达到新课改中美术教育培养及评价的目标,以此实现师生全面发展,改善教学实践活动还有一定难度。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美术教育评价方式的现状,找出问题,研究相应对策。

1初中美术教育学生评价方式的背景

1.1美术教育评价的含义

狭义上的美术教育评价是老师通过学生学习中的个性与共性在特殊领域中进行评价,从而收获特别的或者相同的结果。广义上的美术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方案及其目标对美术教育中的全部领域作为对象进行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估与判断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质量和发展水平,从中发掘美术教育的规则,以便更好的展开美术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有效的受到指导。

1.2新课改中美术教学的要求

推动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美感能力,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是美术教育的重点目标。但是这一目标只是过于理想化状态的追求,是对美术教育作用和意义的揭示,并不是完善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学效果真正的关键性因素,实施有效的美术教育课程与建立完善的美术教育学生评价体系才是关键性因素。美术教育的学生评价能够保证美术课程的顺利实施与进行,所以,初中美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改善,非常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让学生认识自我,收获自信心,发展潜能,以此实现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致使我国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1.3美术教育评价的目的

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评价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兼指导者;让学生在完全认识自我与认清美术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了解自己对运用美术技巧方法的能力;让学生不仅有效掌握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艺术表达自我感情的能力,体现自我思想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审美、表现、鉴赏与创造等这些能力上都能够全面发展。

2初中美术教育学生评价方式的问题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出发分析初中美术教育学生评价方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美术教育学生评价方式的评价内容片面。传统教学评价的方式过于偏向笔试和画工表现,即过于重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以及技巧表现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评价,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评价内容不足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二,评价主体单一。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中大都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老师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位置。但是教育的参与者有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评价也应该被这些对象共同加入,相互作用,才能更全面分析学生能力,发掘其存在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评价方法和尺度上过于注重作品效果。传统美术教育评价中多以作品与对照物的相似程度来作评价标准,只把目光放在了表面上。学生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都没有深入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力以及创造力,加强学生的艺术品位才是艺术教育对学生培养的侧重点,而不是培养美术的匠工。第四,评价方法和尺度上过于追求理性。传统美术教育评价教师过于用符合生活常识和科学原理的标准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可是对于美术这门艺术学科而言,具有太抽象的元素,难以用唯一的答案和一项标准的评定手段对美术教育中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因此教师不必过于理性的评价学生做作品,完全可以任由学生发挥想象,自我随意创作。第五,评价太过于主观。很多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多从于主观意识的喜好上作为标准进行评价,让学生以老师的风格要求进行美术创作。时间一长,致使同学在美术上表现能力都趋于雷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就落了空。

3对于初中美术教育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对策

3.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是一种判断价值的过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不管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在这个过程中,都应该是平等的主体,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可以采取自评、他评及师评等方式相互结合,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达到自我反思能力的形成,调动学生参与学术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创作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提升教师评价能力和自身素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及美术教育目标。

3.2评价标准多元化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致使对美术的审美、鉴赏与理解都各不相同,所以在美术教育学生评价方式上,教师不能够只单方面以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评判学生作品,而要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不同年龄和生活经验以及心理特征出发,只有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欣赏学生的作品,深入品味作品内涵与学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其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3评价方法多元化

3.3.1鼓励评价

教师应用欣赏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多给予学生赞赏与鼓励,发自内心的与学生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及能力。

3.3.2引导评价

在鼓励评价的基础之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引导,鼓励和引导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所以在鼓励赏识学生同时加以引导,让学生获得启发,进行思考,从而不断进步,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发展。4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教育学生评价方式需要发挥所有人的力量,拥有多方共同的努力和支持才能成功改革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实现美术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贾长礼.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学生评价方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田波.初中美术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及方法[J].内蒙古教育,2012,(24).

篇6

由其名可知,公共美术教育即指面对人民大众的美术教育,是属于人民大众素质文化教育的一种教育范畴。公共美术教育是面对人民大众教育,它不是培养专业教育者,而是人民大众生活中的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人民大众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活动。

二、公共美术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公共美术教育是在社会中全民参与的社会性、人文性、生活化的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实现人民大众生活中的美的发展和对幸福生活的终极向往,即精神里的社会群体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独立独行的人生模式和社会长远目标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人类追求超越自我发展,一种把人类社会推向理想境界水平的教育: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完美,人文情怀关注,从而使人类社会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和前进。

公共美术教育是用视觉图象来反映人民大众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人类社会中群体和个体的精神性和物质化的成分,是人民大众社会化中的生产及自然存在中人文生产事物,它能促进人类社会视觉文化图象学的审美发展的文化现象。以艺术的视觉图像反作用社会公共领域的各种美学、价值观念、审美认知等,所要推行的是公共精神的基本维度,是为了理想社会和社会论理道德,推行人民大众认同在人格尊严及利益关系上的相互尊重与包容,使全体国民成员知道应尽自已的权利与义务,即社会理想的主体地位:代表选进文化前进的发展方向。

公共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改造主类社会完善和真善美的追求的。美术教育充当其人文社会的特征,有益于人们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演变,不只具有情感的表达与表现,而且还有精神教育作用。公共美术教育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培养人民的对视觉形象的观察能力和视觉形象思维能力、其艺术的感悟能力提升人民大众对社会、国家、自我新的认知交流能力。公共美术教育一向重视教育对象的智力,思维能力的拓展,形象符号的应用,大众品味的协调统一能力。因此,公共美术教育在社会生活和现实应用中,增强人民大众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使人民情感得到丰富,提升了人民大众人格和净化人民的心灵。

三、公共美术教育在我国社会现实中的作用和意义

虽然公共美术教育在当下我国的社会生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大众媒体还是建筑行业或者工业设计及生活用品中,但公共美术教育的社会主体地位还有待于我们的普及和推广。公共美术教育人们的客体世界给以精神性反馈和关照,从而实现美术精神活动与社会现场活动的连接,使美术活动融入人类社会活动的事件当中,并发挥极积的作用,改善人们的生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在发生着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公共美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促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公共美术教育将人类世世代代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加以整理、保存、传递和发展。正是公共美术教育将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的精华传递给新的个体生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公共美术具有普世性的社会地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公共美术教育,受制于统绐阶级意志的贯彻、社会意识的整合、政治法度的创设和实施以及经济的增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美术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公共美术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安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公共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行为、生活实践、风土人情、论理道德、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的,成为整个社会性文化建设的基础作用。艺术教育是大众人民美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约束力和社会生活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公共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体意识和参与意向,从而有利于培养协调统一的社会审美维度。公共美术教育是以沟通和交流的形式来满足人的现实社会欲望和情感需求的,也是促进主类自我完美和谐的有利手段。还可以通过对人的情感净化,开掘出人性中真诚、善良、美丽的东西,使我们以纯洁的心灵与人交往,并使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美感化。

篇7

关键词:幼儿教学 幼儿美术 美术技能 特点分析 策略

1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特点

1.1 着重强调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第一主体性,侧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情绪的体验,并淡化知识技能。一切都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及归宿,具体体现了以幼儿作为主体的理念。[1]

1.2 看重学习的生活性

教育活动内容需要选择贴近幼儿们的生活,幼儿们感兴趣的事物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的具体内容。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时代和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总是在生活中去学习,并且用所学的经验知识,来用于生活及游戏当中,从中获得感受生活的乐趣。幼儿园教材更好的诠释了大师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1]。

1.3 注重游戏性

绘画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游戏和娱乐,幼儿手、眼、脑并用,而且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力和从外界感受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想象,再通过绘画的媒介把它充分表现出来。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大部分都在游戏中进行[2],比如:《好玩的指偶》、《风车》以及《生活中的物品》等活动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学习,在玩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也符合了绘画的真正含义。儿童的绘画教学是以提高儿童们的绘画兴趣为主,不但要鼓励儿童们寻求新的创作的理念,还要去培养儿童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所以,不能只停留在任凭它自发地对创造力的自信和欲望的基础上,更加要求我们去倾注教学的才智来进行培养。第一,帮助儿童消除障碍创造活动心理因素,增加创造的勇气及自信心,不要因为个别儿童画得不好就另眼相看,对于不按照要求来完成的作业,更要区分是恶作剧还是创造性想法。即便恶作剧也有可能有创造性的一些因素,更要努力地将它引到创造性的教学的轨道上来。第二,帮助儿童去解决创造性表现上的困难。教师只可以作为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及引导者,要使孩子们在宽松,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去绘画。

2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幼儿期受到的教育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发展,幼儿启蒙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过硬的美术教学技能,这使幼儿教师学习美术知识和提升美术教育技能显得十分重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可以生动形象地服务教学

在学前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美术专业技能和美术教育技能都不可或缺。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活动要致力予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等几个方面的渗透和引导,各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这样的美术活动有利于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有利于发挥幼儿的综合创造能力。

2.2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为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打下基础

幼儿期的孩子视觉、听觉处于待开发阶段,艺术形象识别能力以及记忆识别能力较好,在此阶段应不失时机地向幼儿进行艺术才能的熏陶和培养,美术容易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幼儿在轻松自如,没有压抑和强制的情况下,快乐主动地接受教育,教育效果显著。良好的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为幼儿艺术潜能的开发打下基础,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

2.3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保证

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幼儿时期逐步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美及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广泛兴趣,丰富的精神生活,良好的性格形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育中美术也是幼儿美育的重要途径,从教学形式上看。形状、色彩、结构等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师扎实过硬的美术教学技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3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的有效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教育一体化使教师职后教育不再是师范教育的补充,而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后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教师教育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过程支持,又意味着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培养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

3.1 调整学院美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做好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职前培养

学前美术教育课程对幼儿教师美术素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幼儿教师美术活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一脉相承的。研究证明,学院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教师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开始可建立其健全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专业信心。确立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相反,失败的初始经验可能会形成曲折的职业发展道路,甚全会放弃教师职业。与此相对应,优质的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有利于学前专业师范生建构自身的美术知识体系。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学前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有限的美术教育课程又如何帮助未来幼儿教师具备美术专业学习终生发展的各种能力,这是值得深人探讨的问题。课题组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展开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何种美术教师教育课程有利于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能力发展,通过调整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通过现场活动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美术技能

通过现场活动,能够从不同侧面对于各地的教师的研究思路和最新课题研究实践成果进行展示,能够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与实践对于与学前儿童审美素质、人文精神的发展,还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通过类似课题基地园的方式,同台进行现场教学的实践切磋和探讨,能够给代表带来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更多的启发借鉴。

参考文献:

[1] 邵晓雯.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学周刊A版,2014,(7).

[2] 钱晔. 以情境教学法提高幼儿美术教学的有效性[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8,(1).

篇8

关键词:利导性思维;中职教育;创新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规模提倡和普及,现在国内的中职教育可谓是遍地开花。从传统的中职教育到新时代的中职教育,教育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中职教育的技术教育现在已经退居二线,现在在中职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中职教育中,美术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思维的依赖性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这种思维的培养,使得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美术认知和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利导性思维的含义

现在的学习,思维是很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一种思维不是简单的事情,而利导性思维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什么是利导性思维,利导性思维是指思维指向成功的积极地令人兴奋的信息。由于现在社会的复杂,导致人的思维观念混乱,对于同一件事情,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其思考结果就大相径庭。利导性思维就是要求在看待问题的时候,站在积极的角度,用成功的眼光去分析,最终获得可以给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信息,从而扫除人类大脑内部阴暗的消极负面的想法。

二、培养利导性思维的意义

利导性思维有两个特别明显的特点,一个是积极、一个是成功,这对于教学是有非常积极地意义的。首先,现在的社会发展比较快,思维观念更新的也快,加之外国思想文化的传播,使得国内孩子的思维模式越来越复杂,在这样复杂的思维模式中,不乏消极负面的,而利导性思维所倡导的积极性、成功性,可以很好地避开消极负面思想对孩子的影响;其次,利导性思维是以成功为导向的,这就给学生们传递一个成功的信念,也是培养孩子的一种思维惯式,当这种成功的信念对孩子形成心理暗示的时候,所爆发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所以说,利导性思维,无论是对于思维观念还是成功指向,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中职美术教育的含义与意义

中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教育、技工教育、职业中学教育以及短期培训类教育等几大块,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相比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投入资金少而且教育时间短。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在短期内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完成就业。这相比于本科教育的高投入和长期培养,更有现实意义。中职美术教育,指的就是通过短期内的美术培养,是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可以独自运用美术的原理来完成艺术创作或者美术教学,这对于培养中小学阶段的美术老师和为社会输送初级阶段的美术类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魂,失去了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成为一个过去、空留叹息。当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没有创新能力,到哪都是碌碌无为。所以说创新能力是重要的,为什么重要,原因有三。其一,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当今世界的发展所到底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没有创新思维,怎么会有科技创新能力。其二,国家发展需要创新。中国从远古走到今天,一步步地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制度、文学、还是科技,随处可见创新的影子。其三,民族立足需要创新。世界上的民族林立,但是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必定无法立足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少了创新,也就缺少了内在的发展动力,连动力都没有的民族,何谈发展呢。

五、利导性思维在培养中职美术生创新能力中的运用

(一)思维创新

现在的社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第一竞争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利导性思维的培养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增加。究其原因,是因为利导性思维所倡导的积极地、成功的想法使得学生拥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再此心态的影响下,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成功,进而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乐观的心态加上积极地想法,往往会使得他们越挫越勇,会使得他们尝试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断地尝试过程中,新的想法、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被一点点的激发,长此以往的激发,造就了学生们非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无论是意识还是能力,都来源于穿新思维的开发。

(二)技法创新

技法创新主要是对艺术创作者来讲的。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利导性思维的灌输使得参加学习过程的学生有了积极开朗的心态与意识,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他们有着更加灵动和活跃的思想,不会被传统的模式和教条式思维给局限住,所以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去行动,这样的行动往往会开疆拓土,产生不同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学生。传统的美术教育使得学生思想固化,技法单一,找不到突破口,但是中职美术教育恰恰避开了教条式教学,用利导性思维去引导学生创新,突破,在一步步地尝试与总结中,找出新的美术教育理念,美术创作技巧,这都是利导性思维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结论:利导性思维作为指向积极成功的信息,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还是老师教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生活和教学中,去倡导和利用利导性思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传统教育教会了学生知识、技能,但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现代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授技法,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地思维能力,一旦思维模式打开了,境界开阔了,无论是知识还是技法,都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参考文献:

[1]纪晓娜.让图形悦动起来―中职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篇9

美术教育在幼儿时期是非常的重要的,作为这一时期的幼儿老师,千万不可以要求孩子模仿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这样做会对孩子的创造性产生一定的阻碍,我们要尽力培养幼儿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幼儿学习美术的重要性

1.1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身心健康。幼儿美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美术活动是以个人为主的活动,没有其他干扰,可以独立完成艺术活动,更加主张"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鼓励孩子追求个性、表达自己的同时,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更加突出,直接显示"超额"的自信,或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正确认识自己。

1.2 幼儿美术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格和品德。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和多方面的教育长期塑造而成的。艺术活动是可以让孩子建立自信的最好方法之一,因为他们可以从绘画中体验到自己创造的幸福与快乐。

1.3 幼儿美术可以开发孩子观察、注意、思维和记忆等能力。幼儿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可以充分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潜力,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表现力,非理性和理性的平衡,奠定完整的人格。能否开展好幼儿美术活动,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因此,幼师的美术教育应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应不断加强与发展,使每名幼儿教师都具备全方位的素质。

2.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策略

2.1 转变幼儿美术的陈旧观念。家长和教师的角度,都应从思想上转变对美术教育的观念,应把美术教育从"世俗态"逐步转变为"启蒙态"。转变某些家长的不全面的认识,在社会上加大对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宣传,通过媒体等宣传,使家长真正理解美术教育的深层次含义及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更新了家长和教师对美术教育的陈旧观念,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并且把图画与精神相结合,才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真正感受艺术的魅力,启蒙幼儿的审美意识。

2.2 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幼儿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其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所开展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多元化。教师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掌握班级每一个幼儿的特点与习惯,从幼儿的角度思辨,因材施教,摆脱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的绘画能力与技巧,但从长远上看会抑制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把理念与实际相结合,要懂得变通。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最好从美术欣赏入手,逐步把游戏、故事、识字、数学都融进其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方式,更能增强幼儿通过美术对多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3 提高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美术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艺术鉴赏能力等,更应懂得如何将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幼儿,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因此,幼儿美术教师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开展,也影响着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美术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除了要加大对美术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外,还要对现有的教师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培养策略,每学期派教师到美术学院进修,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美术教师进园进行讲座。此外,教师在平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补充美术知识与技能。

2.4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在教学课程中,任何一种教学课程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课程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界限。因此,教师在设计美术课程时要注意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应把激励性与游戏性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首先,课程设计体现激励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以鼓励幼儿为主,多留意其优点,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当幼儿得到正面评价时更能发自内心地去进行美术创作。其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要有趣味性与游戏性。比如,大班幼儿在秋天的落叶时,教师可以借助大雁的教具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大雁往南飞了,是什么季节来了?"由此导入到课程当中,并把幼儿分成几组,分别完成画作后,一起来学大雁飞行的动作与样子,最终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打分。大雁的游戏自然融入到课程中,让幼儿感到趣味无穷,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改善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体系往往是单一的,仅仅以画画的相似度来衡量幼儿的美术水平。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在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的程中,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而是应该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审视,多询问幼儿的创作灵感,促进幼儿与教师间以及幼儿与幼儿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加鼓励,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幼儿的审美能力,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2.6 在幼儿园内开展有关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相关实践。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育部门、幼儿园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对教育部门来说,在提高对生活化教育模式认识的同时,加大对幼儿园相关课题的资金和人才投人,帮助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开展;对幼儿园来说,应该多次开展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相关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进美术教育生活化伙对幼儿园教师来讲,应该不断学习,积极与优秀的教师交流,提高自身在美术教育方面尤其是生活化模式教育方面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上融人生活化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活动,从而推动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新发展。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培养;审美意识

人文性质是美术的一个突出特征,教育应该紧随新时期的发展形势,遵循一般发展规律和素质要求,深入探索美术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并以创新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审美意识卓越、创新能力新奇、素质发展迅猛的轨道上来。

1培养策略

1.1增大普及力度,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积极进行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美术的趣味性,使他们渐渐感受到美术学科彰显出来的无穷魅力。从初级美术教育看,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和常识性技能,这对他们未来学习美术、创作艺术作品具有重大的帮助。从创新型教学手段而言,“双向”教学是美术课堂教育的关键,它以学生“乐于学”、教师“言于简”为主导,充分活跃课堂氛围,使教师从传统的“一言堂”牢笼中释放出来,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课堂的掌握情况,并针对突出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并给出合理化见解,协助学生解决各类困难,做到答疑解惑。此外,还要拓宽学生视野,这主要表现为深化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知、从美术教学中体验美的感受、真正实现自我创作和情感抒发等,为培养综合素质美术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1.2加强实践教学,为创作奠定基础

实践能够使学生领悟到的东西更为深刻,直观感更强,学生对客体的记忆更为清晰,这对日后学生美术学习、灵活构图、巧妙构思等创作大有益处。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开展:第一,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率先提出一些专业性美术问题,部署一些课堂练习,随后学生可根据实际动手操作之后,对问题进行有效回答,并从完成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做好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第二,融入项目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是将教与学合二为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教学活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参加作品构思、设计、成品的整个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一体系强调技能与创新为核心,是彻底打破传统常规式教学的一把利器。第三,注重课堂效果评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势必会收获自我感知,教师可针对学生反应情况、理解程度作出系统性评价,对每一名学生作出精准定位,并将学生创作成果同预期效果进行比对,从实践中总结学习经验。

1.3学生“跑得快”,全靠教师带——打造精英师资团队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相处的时间最多,交流最为密集,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每一名学生。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校园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因此,为了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集体,就必须有一支“装备精良”的教师团队做支撑。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识路者”“引路人”,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至关重大,其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因此,在当前环境下,教师必须做到:素质过硬,美术功底和理论知识够强;对新时期美术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了解透彻,对人文内涵分析较为深入;严格遵循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知识灌输;针对突出问题,要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避免错误性问题在学生群体中流动、蔓延;加大美术教师培训力度,举办大型美术交流研讨会,为打造一支精英师资团队奠定基础。

2收获效益

2.1感受能力的提升

严格来讲,感受是一切创作之源,如果没有感受,唯美画卷就不会形成。人类的感受力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妙感觉,存在一定的趋向性。在美术教育中常伴有一些趋向性名词,这些词汇均会带给学生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体验,在丰富学生词汇量的同时,真正地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将这种独特的理解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现代美术教育重视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突破常规的基础上,尽情释放内心的想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我能力。

2.2形象思维的实现

美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感知,对事物直观形态作出一个整体的判断,然后再根据想象力,运用画笔将其轮廓描绘出来,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之所以认为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更易于养成思维能力,主要是由于美术教育中形象思维的直观感更强,学生所获取的形象更直接,这对思维能力的养成大有益处;学生亲自构思、动手绘图,参与度较高,体验性较强,使学生思维变得愈渐活跃,大大开发了大脑潜能。

2.3造型表现的养成

美术教育中的造型表现是以深化学生内心情感为核心,强化学生体验与感受为根本,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自我发挥、尽情释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即兴创作,并促使他们从练习中收获成功的经验和喜悦。当前,美术教育已经将“造型表现”内容添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旨在培养学生塑造形象、巧妙构思等方面的能力,并最终为造型表现的养成做好铺垫。

2.4审美能力的加强

审美存在的真实含义无外乎,人类能够在美的事物中收获喜悦和使自我趋于完善两种现象,即通过美的事物来陶冶情操,不断升华内心感受,从一种超然的境界中享受生活。普通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尚浅,艺术熏陶的氛围融入度不足,往往表现出一种格格不入的窘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美好景象。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拟定一种直观画面,让学生从中挖掘出事物所要表达的精髓,并任由其在画境中自由驰骋,最终获得美的感受。这种由浅入深、丝丝入扣的教学场景,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让学生从中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解析的良好习惯,在感染情绪和发散思维的同时,强化审美情感。

2.5艺术素养的升华

通过享受美术教育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在文化气息中深化对美的感受,而且在这种熏陶和积淀中还能影响和感染自己,促进个人素养不断提升。美术教育是一种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过程,它能激起一种超越一般性活动的惊涛骇浪,能将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人生的态度等内心活动,通过一张张惟妙惟肖的图案或作品流露出来,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由此可见,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可以受到艺术熏陶,并将这种艺术品质升华到一定高度。

参考文献:

[1]胡政.大专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8).

[2]刘磊.美术课堂实践教学之设计[J].科学中国人,2014……(9).

[3]杨旻子.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J].戏剧之家,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