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30 17:3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矛盾观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矛盾观的知识点

篇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

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的重点在于探讨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勇于创新、乐于探究、善于合作。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该努力尝试新的教学形式,探讨出高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身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是现在教学中所倡导的。师生之间要及时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政治课上有的知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没有真正学懂知识的内在含义,不能灵活掌握。所以,针对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同时,在指导中,教师也需要在指导中不断完善自己,增长教学水平。教师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该分析研究教材,找出重点难点,分析知识本质,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教学。(2)教师在授课前要进行精心准备,对于经济原理、哲学原理,政治常识的讲解,可以把报纸、电视等时政报道引入教学,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留心观察,政治学习生动有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既有现实意义。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前预习阶段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周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渴望自己去探索,去求实。所以,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对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这样,就能更有针对性的汲取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阶段

1.生活教学法

在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牢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一主题,把抽象理论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比如:在讲授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时,课本上给出的是这样的定义:在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起次要作用。在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要矛盾的例子: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矛盾有许多,民族之间的问题,国际的问题,等等,但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呢?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它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性质等等决定,制约了其他一切矛盾的解决,其他的矛盾解决以它的发展和解决为条件。矛盾的主次方面的例子:人民内部矛盾,群众之间有种种利益上的差异和取向上的分歧,人民内涵的不同群体或集团间有相对独立的利益追求,总之在公有经济基础上有种种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冲突,但是公共利益是全局的长远的,决定了人民内部矛盾最终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和平的温和的手段来解决。这样,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定性用的就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2.小组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设立一个相关负责人,并且,在每一次进行小组活动时,负责人会发生变化,这样,可以锻炼每一个学生的协调与领导能力,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在安排小组活动时,可以运用辩论、演说、交流经验等方式,促进学生间的有效沟通,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消除疑惑,对知识点更加明确。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并形成文字报告,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强化知识的深入学习。

3.案例分析法

高中政治是文科中的一项重要科目,设计到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基本知识领域,由成千上万知识点组成,而且每一个知识点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所以,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学生能完全掌握相关知识,也不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把握知识本质,不能全面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抽丝剥茧,引入相关典型案例,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相关分析,把每一个案例中所包含的政治学问题读懂讲透,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相关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解答。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课后温习阶段

在高中的学习中,课后温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点是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在记忆上容易出现混淆,导致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确,在考核过程中失分。因此,要注重课后的温习,认真理解上课时老师讲授的内容,对上课中的疑问,要及时与老师或者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更好地把握知识点。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身边政治的关注,把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比如:引导学生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等节目的关注,激发起学生对社会与政治的兴趣点,从而更深入、更有效、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的内在本质与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邹林德,刘丽.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92.

篇2

【关键词】 流畅 生动 清晰 准确

一、应注重政治课堂教学语言的流畅性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首先,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第三,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获。同时,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应注重政治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口语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第二,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第三,幽默。只要有心,幽默无处不在。政治课涉及面广,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

三、应注重政治课堂教学语言的清晰性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用宏亮的声音清晰地表达出来尤为重要。怎样才是语言的清晰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第二,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第三,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职学生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述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必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复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达十多个,而其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两把钥匙。另外,在讲述一群知识点时,还必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或图表把它们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结构,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篇3

一、关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材中这样写道:“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我选择了漫画《贪的变奏》(见图1)。该漫画通过“tn”的声调的逐渐变化对应“贪、谈、坦、叹”四个汉字,讲述一个官员慢慢走向犯罪的过程,既能形象地演绎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又能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关于该知识点教材中这样表述:“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为方便教学,我精心绘制了图2、图3。(注:图中的每个圆代表一个完整矛盾体)

图2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这一复杂事物,里面包含着A(经济)、B(文化)、C(政治)、D(生态)等多个矛盾。根据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可以看出矛盾A(经济)是众多矛盾中最重要的一个,居于支配地位,即主要矛盾,且主要矛盾只有一个。这就为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矛盾B(文化)、矛盾C(政治)、矛盾D(生态)则居于被支配地位,统称为次要矛盾,且次要矛盾可以为多个。并且这些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这就为我们提出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搞好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是针对复杂事物而言的,所以会出现一对多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用完整的圆表示,即它们都是完整的矛盾体。

图3代表我国当前的所有制性质由a(公有)、b(私有)两部分构成,即a(公有)、b(私有)共同构成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其中a(公有)占多数,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即a(公有)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b(私有)处于被支配地位,即b(私有)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主要是针对矛盾内部双方而言,是一对一的关系。a(公有)和b(私有)都只是圆的一部分,即它们都只是完整矛盾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矛盾体。

三、对立统一规律

篇4

【关键词】语言流畅;语言清晰;语言生动

谈起政治,人们便把它与枯燥无味联系在一起,不少学生认为该课内容空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少教政治课的老师也总觉得信心不足,感到政治课难教。其实,在政治课教学中,努力探究语言、运用语言,使政治课兴趣盎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语言流畅

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基本素质之一。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中学习。教师还需要熟读教材,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为学生所体验,是学生乐于接受。

二.语言生动

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口语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语言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了这些内容的可识、可记、可信度。

2.语言的多变。教师同一内容上,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一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把重点内容讲清楚,切不可漫天撒网、旁征博引。

三.语言清晰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用宏亮的声音清晰地表达出来尤为重要。怎样才是语言的清晰呢?

1.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

2.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时一堂课至少要讲述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必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达十多个,而其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两把钥匙。

四.语言准确

语言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使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准确无误:

1.基础理论。

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修正。但实践是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新概念、新观点不断产生,使这门科学更充实,更富有时代感。作为教材,虽说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中的有些观点和材料相对于我国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已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它的陈旧性。

2.学生思想实际。

篇5

关键字:教学 主体 矛盾 建议

一、引言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货币银行学》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其教学目的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把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矛盾

就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的目的更多的侧重于:掌握基本的金融学范畴和理论、提高综合判断和分析金融现象的能力、具有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的创新精神。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分清主次,很多年轻老师对本课程的把握程度有限,造成一系列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大与学生薄弱基础之间的矛盾。

本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其中的知识点非常丰富,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没有接触经济、金融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尤其是现有的高考制度隔绝了学生对经济生活动态的联系与了解,薄弱的基础使得学生在刚刚接触经济金融课程时甚是迷茫,无从下手。

2、课时少与知识点多的矛盾。

作为基础课程,货币银行学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而每门课程的学时安排是固定的,这就要求有些知识点需精讲,而有些知识点只能是提出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来学习、巩固。

3、知识框架与课程安排的矛盾。

这点可以作为矛盾,但也不能完全称其为矛盾。课程的整体框架相对而言是稳定性的,但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死跟教材,必须对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顺序上的改动,以利于后续课程的进行。

三、解决矛盾须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

(一)教师是“教”的主体,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因材施教

这分为两个方面:课程安排和教材选择。

第一,首先将培养方案中的货币银行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授课顺序上做适当调整,其次,在讲授货币银行学时,需安排适当学时数阐述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并建议学生课后翻阅相关教材。

第二,教材的选择。教材可以说是统计学专业本门课程的启蒙老师,一本适当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适当的更换教材,不能一味地使用同一本所谓的经典教材。

2、充实自我,充分备课

笔者认为备课充分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所在。作为一个教师,不论其口才多好,也不论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有多强,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教学效果肯定差强人意。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

货币银行学是统计学的学科基础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要想在有限的和规定的课时讲好,使学生能了解如何学习本课程,教师必须熟悉所讲课程内容及其基本理论框架,了解理论的创立过程及其最新发展,同时要了解与其相关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和精炼地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也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理论体系讲清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不同。

(1)转换角色:引导者而非讲授者

教师主讲是上课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形成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教学。

作为引导者,教师可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来扮演这一角色。

课前,给出下次课所要讲授的章节及重点内容,并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性的预习,以便上课时能更好的与教师互动。

课堂上,对于抽象的名词、概念不仅仅是给出简单的名词解释,更应该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讲解,之后,或者给出案例让大家讨论,或者让学生自己举出在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然后加以分析,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课后,教师可以多做课后辅导,例如与学生交流对某一事件的心得等等与学生互动,或者留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近几年,各高校已基本安装完毕多媒体教学设备,并经常会要求教师参加多媒体教学竞赛等,通过这些竞赛不断地提高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教师不应只是为了参加竞赛而制作那几节课程的多媒体,而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此来增加课堂学习的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货币银行学作为基础课,有部分理论知识,例如货币需求这一章中的传统货币数量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现代货币数量理论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只讲理论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那么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讲解,这样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加深学生对所讲述内容的理解,

最后,为了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可以在课堂上的前几分钟让学生上来讲解其预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针对性的讲解,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教学效果。

老师的教育方式及讲解程序与学生的配合,自主性学习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是“学”的主体,学习货币银行学时学生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经济学素养是专业学习基础。

为了给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也为了给部分同学提供考研数学的前提环境,培养方案中的数学课时分配较多,使得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经济学课程时,认为需要对部分理论做推导,看不进去课本,更没有心思在课外了解相关教学内容,这不利于教学,学生必须转变思想,认清数学与经济学时专业学习的基础。

2、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努力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货币银行学在课程安排上放在西方经济学之前,学生经济学知识薄弱,教师上课时可能会提前提出一些经济学名词,学生应该在课下及时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名词的涵义,不应该有排斥心理,认为课本上没有的就不应该讲,或者认为课本上这些知识点放在后面,前面讲到可以不予理会。

3、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复习巩固。有疑问要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正做到将老师所讲转化吸收为自己所学。

4、多浏览一些书籍(如《货币战争》,《资本战争》等),报纸,杂志,网页,多关注金融动态,有目的的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增强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的分析能力。

四、结束语

货币银行学教学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都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才能在“课时少,知识点多”的情境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白淑云.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教学与模式创新.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6

篇6

关键词:课堂留白;学习矛盾;知识矛盾

在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快突破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这个思考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留白。

一、课堂留白是解决学习矛盾的最好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学生是没有分歧的,然而在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上,一个或几个学生的观点很难说服大多数同学,这样就产生了学习矛盾,在这样的学习矛盾中,就要有课堂留白。面对学习矛盾,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引导,要给学生留下分析和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去独立分析、独立思考。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留白。

在学生自己的时间里,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已有观点,再结合其他同学的观点,参照教师详细分析的知识点,自己立论后再经过自己的思维来将错误观点打破,自己来分析,自己推理,自己判断。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是最具课堂效果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留白是解决知识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个体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学生在找资料的时候,也会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很难得到一致而统一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知识矛盾。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一定需要时间去整理这些繁琐的材料。在这种知识矛盾出现的情况下,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固然是必要的,但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要在讨论和引导之后,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去反省他们自己。在反省的过程中,他们在知识的理解上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得到更好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留下更多时间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面对学习矛盾和知识矛盾的时候,课堂上的留白则成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事例教学;多维度事例;相关性;阶段性;综合性;限定;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96-02

事例教学是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搜集、体验、评说事例达到学生悟理践行的一种教学过程。在事例教学的实践中,有诸多因素需要注意,本文要探讨的是多维度事例的选择对于教学的意义,以及多维度事例的选择和应用。多维度事例是指能够同时体现不同模块中或同一模块中不同部分的两个以上的知识点,并且能够主要体现其中某个知识点的事例。恰当地运用多维度事例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恰当地运用多维度事例有利于贯彻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从“要我思考”到“我要思考”的转变。其次,恰当地运用多维度事例有利于学生自觉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系统掌握。第三,恰当地运用多维度事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养成发散性思维习惯,实现从“学会知识点”到“学会学习”的转变。第四,恰当地运用多维度事例,并引导学生对事例进行价值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成功运用多维度事例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所以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材知识点、教学的阶段特征以及学生的情况精心选择事例。

根据知识点选择事例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要注意事例与知识点的相关性,如果没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应用中会显得很牵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注意事例的选择要以知识目标为导向,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宏观掌握与实现对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对事例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教授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分析《赵人患鼠》这一典故。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赵人主要的“患”是什么,以及猫的性质到底是“好猫”还是“坏猫”来区分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再如,在教授消费的类型这个知识点时,我引用了一个具有发散性的事例――小张想在国庆假期进行自驾游,但是目前他还没有车,请你给小张出个主意,他如何才能获得一辆汽车?可以在学生的各种建议中选择并引导学生分析:购车建议――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购车建议――贷款消费;租一辆汽车租赁消费;等等。经过以上分析,把按照交易方式进行的各种分类统一于“自驾游”一个事例中,有利于学生联系事例记忆、掌握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阶段特征来选择多维度的事例。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多维度事例所体现的不同知识点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跨度不应过大,最好是近期学习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点渗透性地进行再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应更注重事例的综合性,通过多维度事例引导学生反复强化教材的主干知识,强化对教材知识脉络的认知与理解。例如,在学习新课《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我列举了如下事例:小李买彩票获得500万奖金,他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并在股市上购买了工商银行的股票。通过该事例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内容――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并假定小李的企业亏欠巨额债务,并列举各种可能的结果来引导学生学习有限责任制度,以及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做到一例贯通,复习授新兼顾。而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则可以选择知识跨度较大的事例,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高分析能力。例如,总复习阶段,复习主次矛盾相互转化这一问题时,我用到了《嫂溺叔援》这一典故。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从“礼也”到“权也”就是主次矛盾的转化,当学生从主次矛盾的角度进行分析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应如何理解“男女授受不亲”?引导学生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选择了恰当的事例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选择并不是全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体应用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有必要的限定。对于某些事例可能会体现诸多知识点,只有做出必要的限定才能防止无限发散,失去控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这些限定不必一定以机械的规定性语言来阐述,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课堂教学过程的进展以及板书等方式对事例的角度加以限定。例如,在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这部分知识点时,我采用了北美“霸王花”移植中国发生生态灾难的故事贯穿始终,但在复习联系观这部分内容时,我就突出材料中“霸王花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观点,要求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为什么“落地才能生根”,对分析的角度作出限定。第二,要适当引导。引导并不是要求,其中有大学问,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不能把谜底说破,把握其中的度很重要。理想的状态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把那层面纱揭开,点到为止,不能喧宾夺主。多维度事例的功能有主次之分,要以当堂要讲授或者复习的知识点为主,而其中蕴含的其他知识点为辅。在上述《企业的经营》一课中,在讲授新课之初我就设问,假定小李的企业经营不善欠下千万元债务,这些债务是否需要小李来还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堂课,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公司制的重要内容――有限责任制度。在学习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时,分别做假设:如果小李的企业分别是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引导学生思考小李将对公司债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从而突出这几类企业的本质区别。在学习破产制度时,我作如下设问:假定小李的公司破产,会对谁或什么产生有益的影响呢?引导学生从对象的角度思考破产制度的经济意义。

多维度事例是一把双刃剑,多必然繁杂,必然对教学过程有更多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要竞选事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组织语言,还要作必要的限定防止学生思维无限发散,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设置恰当的课堂环节,运用多维度事例教学必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平成.新课程名师教学一百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郑美辉.浅谈营造课堂教学气氛的艺术[BD/OL].(2009-2-16).

http:///newsInfo.aspx?pkId=45607.

[3]董云霞.浅谈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成才之路,2010,(06).

篇8

关键词:心理疏导;生活与哲学;社会阅历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其实质在于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训诫式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高中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了解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摆正认知,实现良好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机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与哲学教学资源,渗透心理疏导,引导高中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群体共性,将心理疏导目标融入教学目标

心理疏导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明确目标。教师只有找准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将这种需求融入教学目标,才能让心理疏导真正发挥作用。生活与哲学面对的是高二学生群体。没有高一的新鲜也没有高三的紧迫,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不会因为成绩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但也正因如此,学校、家长给予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加之高二文理科分班,让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容易出现莫名焦虑和孤独感,分班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困扰着他们。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挖掘心理冲突的根源,学会管理情绪,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二、巧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挖掘冲突根源,实现情绪宣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知识点也最为抽象,难理解。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在课堂做了一个互动环节――我和我的对话。用PPT投影“过去的一年,我 ,因为 ;现在,我 ,因为 ”。请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横线上相应地填入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原因,并请大家写好后客观真诚地向一位同学(可自选)倾诉。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写一封信给进入高三的自己。

很明显,在这里的情感表达是意识的表现,而且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则是客观的物质表现,物质决定了意识。这个互动环节的设计,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挖掘无故低落、烦躁背后的真实因素,正视心理冲突的根源。在与人倾诉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情绪的宣泄,减轻心理压力也能拉近双方关系,加深进一步的了解。最后的课后作业,更是启发了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鼓励进入高三之后的自己,实现自我状态的调整。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与换位思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这一课的处理上,借助社会上热议的青年与老年人让座之争的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后,启发学生: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矛盾是哲学矛盾的具体体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必然的,在我们体验到矛盾斗争性带来的困扰时,也要提醒自己矛盾具有同一性。何不创造条件,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呢?

很明显,宿舍、班级人际关系冲突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借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可以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立面的观点去看问题,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和谐人际关系。

三、丰富社会阅历,优化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语言的艺术、语速的节奏、语气的轻重缓急表达不同的情感,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坦诚地剖析自己的内心需求,挖掘冲突根源,实现自我心理调适。所以,教师应当尽量优化语言表达,丰富社会阅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调整语言表达,语音、语调和语速。只有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才能真正地敞开心扉开展互动,心理疏导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心理疏导是我国明确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得很多,但是以它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心理疏导对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挖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渗透心理疏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

篇9

关键词:“点、线、面”思维;高考;高中政治

G633.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主要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部分内容,分布在四本教材中,即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和必修4《生活与哲学》。由于政治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理论性、抽象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有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依靠硬性的死记硬背来记忆或理解这些内容,不科学也不现实。点线面思维学习方法对于政治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较为科学的方法。

一、“点、线、面”思维的概念

“点、线、面”思维是一种既具单向性又具全面性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系统化的训练,其强调的是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点、线、面”思维是通过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和步骤,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这种方法从形象思维的点、线、面开始,经逻辑思维的推理和深化,使该方法的运用者将知识内化。

所谓“点”就是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构成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这部分包括的“点”:货币、价格、消费、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与融资、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征税与纳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所谓“线”是指将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点依据一定的逻辑贯穿起来的线索。仍然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企业与劳动者”是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要理解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问题,必须将其放入到经济环境之中,而经济本身又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劳动者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的具体关系有哪些,是怎样形成了”就是学习和贯穿本专题的一个重要线索。

所谓“面”是知识的范围。“点”分散于各自独立的章节,由“点”带动对某个课题的系统论述,这又组成了“线”。就是这样,“点”形成“线”,诸多“点”与“线”逐步构成“面”,最后“面”与“面”构成一个整体。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学生完全可以依据现有的知识进行教材探索,并对其中的相关知识点和点与点之间的线索进行组合,形成知识框架,也就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说的“面”。

二、点线面思维具体运用

高中政治教材课与课的遵循相应的内在逻辑,组合成一个整体。把“点、线、面”思维运用到高中政治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点”的思维学习方法

教材中存在很多的“点”,每个“点”下面又有很多个小“点”,共同组成政治高考200多个考点,这种多数以概念呈现的知识“点”是高中政治的基础。在运用“点”的思维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全面寻找、联系整合和对比区分和理解诸知识点。首先是要用全面的观点寻找“点”。联系教材内部逻辑结构、联系课程标准、联系考纲等进行相应的“点”的捕捉。其次是用联系的观点整合“点”。通俗地讲,就是要把点串起来。使学生对点的掌握不是孤立的机械的,而是前后呼应的灵活的。如《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生活与哲学》中的“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进行整合。第三、最后是用比对的方法区分“点”。很多基础概念存在相似性,这需要我们对这些“点”进行归纳、比对,并加以区分。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与“价格”这一组概念,其中“价值”指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衡量的是包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的多少,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线”的思维学习方法

“线”的思维学习方法的运用,要从逻辑思路、呈现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要注重“线”的逻辑思路,就要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中,找出“点”与“点”的逻辑关系,学会理清线索。如《生活与哲学》中,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q证关系”时,虽然重点是在理解好两者的关系,但切忌将必须作为铺垫的一些基本内容草率带过,如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必须层层分解,步步推进,最后强调重点,才能使学生从总脉络中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其次,要注重“线”的呈现方式,可以借助一些图表形式等把内在“线”的逻辑表述出来。

3.“面”的思维学习方法

“面”是“点、线”的进一步,“面”的构建,是高中政冶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带有很强的归纳性。对各个章节、模块的学习,最后均需要呈现在“面”上即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掌握和对各知识点的准确综合运用。要处理好“面”的问题,要注意两点:一、用“面”的思维搭建框架。教材中的各单元、各模块,“点”与“点”、“线”与“线”以及“点”与“线”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点”“线”均不能脱离“面”的范围。二、用“面”的思维进行内容填充。遵循课-章-单元-模块的思路对知识点准确理解,并明确其所在的“面”。

三、“点、线、面”思维在政治学习中的效果评价

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把握得好,就能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能力学习。学习《经济生活》,先定一个“点”,如社会主义经济的方方面面,推及至《政治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这条“线”,由点扩展到面,这样就可以对制度的各个方面的优越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有裨益。除此之外,长期运用“点线面”思维,能形成以点带面,以面论点,举一反三的发散能力。

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均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高中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力量,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更要有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点、线、面”思维学习方法,既可以使同学们学到知识,还可以提升自己获取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丽.微课程教学法:创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以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为例[J].高考(综合版).2015(05).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比较法;教学应用

一、比较法的作用

1.巩固知识

通过比较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引导学生主动梳理所学的地理概念,以基础概念更加清晰为前提,促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系统学习。

2.认识联系

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习,只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初级内容。比较法可以较为清晰的为学生揭示地理事物表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其中蕴藏的内在联系。不同的气候类型,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受到西风带的影响和冬夏季交替时节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会形成冬雨型气候特征;而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陆比较,由于陆地与海洋的位置不同,导致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会产生夏雨型气候特征。经过比较,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地中海气候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地理位置分布,同时了解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各自的特点。

3.系统记忆

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知识点:一有对应关系,二有对立矛盾,三有存在相互联系的情况,我们通过系统化地梳理相关知识点,将矛盾的、联系的、对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起到便于记忆的功用,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其风向、来源、特征都存在不同层面的矛盾和对立元素,其中也不乏相互关联的情况,在对比之中学生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二、比较法类型简介

1.图表比较法

地理教学当然离不开地图,培养学生关联教材中插图与知识点的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地图,深入理解图中知识,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方式。例如:农业区位图中对地理位置、水资源情况、土壤结构、政府或国家政策、人员情况、机械发展情况、市场信息情况的分类比较,通过观察地图学生就能进行直观的对比。

2.同类比较法

同类比较法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比较方法。同类比较法多被用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农业因素、地区类型等内容的比较中。例如:我国东北玉米产地,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玉米产地结合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记忆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再以德国鲁尔和中国东北地区为例,先确定需要对比的因素:环境特征、经济特点、潜在问题以及可行性发展等。根据以上因素,列出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进而发现问题、研究成因和探寻解决措施。通过前期的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可以借鉴德国鲁尔的成功经验,调整现有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发现和开拓新第三产业,促进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交通网络,加大环保行业的发展力度。

3.专题比较法

通过对指定项目、指定地区或指定国家的某一基础要素进行对比,使学生可以系统地理解特定的地理知识,了解事物和现象的内在关联。经常用来比较的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畜牧业发展,或者我国辽河、黑龙江、海河、黄河等河流的比较。对各方面的不同特点进行梳理归纳,深化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