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课程性质范文

时间:2023-11-30 17:3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的课程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的课程性质

篇1

关键词 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标准;典型职业活动;课程转化;修改意见

中图分类号 G719.516;TU98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43-02

北京市园林学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园林专业课程改革试验项目,2009年根据《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新课程实施阶段2009年项目实施方案》,北京市园林学校开始对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专业方向进行了课改实施。

1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2009级、2010级的课改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课程在设置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与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方向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关系

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是根据园林行业典型职业活动所需知识、能力整合的园林专业公共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能够为后续园林植物管理、花卉生产与应用、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个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园林艺术审美情趣,能够识读和绘制简单园林设计方案图、施工图,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纵观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专门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从典型职业活动描述来看,涉及到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能力的只有园林植物管理一门课程。而该课程中涉及园林美术与制图内容的只有“实施修剪、整形”、“根据更新、调整方案对植物进行更新、调整”。由此不难看出,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对园林植物管理课程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但课程内容偏深、偏多。对其他几门专业核心课程来说,几乎起不到铺垫和基础的作用。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其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和再次分析。

1.2 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内容与典型职业活动分析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内容与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内容不能完全吻合(表1)。2008年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方向典型职业活动能力,有一些隐含地体现在美术、识图方面,但却没有明确的表述。针对此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重新对当时园林企业调研结果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对美术和识图的能力要求很简单,只包括了解园林美、具有构图和色彩搭配的能力,具有按照图纸调整更新园林绿地的等能力[1-2]。

2 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转化的分析

园林美术与制图是从园林植物管理、花卉生产与应用、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个专业方向典型职业活动关于园林美术、识图和制图的能力分析整合而来的,是3个专业方向的公共基础课程,对3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起支撑、铺垫作用[3]。但从养护方向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以及课改实施课程来看,养护方向学生不需要掌握太深的美术技能,也几乎不需要掌握制图技能。目前,此课程对学生来说太深、太难,没有太多作用,对其他核心课程也没有明显铺垫作用。为了解决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在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笔者对其课程转化进行分析。

2.1 回顾典型职业活动分析

笔者仔细认真地回顾了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专业方向)典型职业活动,有关园林美术与识图的内容只跟典型活动植物整形、修剪和植物更新、调整有关。从这2项典型职业活动的描述来看,只需要掌握部分园林审美和简单的识别图纸的技能即可,这些技能对植物整形修剪、植物更新调整来说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表2)。

2.2 查阅园林专业课程转换分析说明

在回顾典型职业活动的基础上,笔者又查阅了园林专业课程转换分析说明(表3)。在此分析说明中,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确实只涉及植物整形、修剪与植物更新、调整这2个典型职业活动,将典型职业活动和其分析说明进行对比后,笔者认为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超出了典型职业活动的范围。具体为:分析说明中画双下划线的内容明显偏向于另外2个专业方向需掌握的内容,而与园林植物管理专业方向关系不大,可以去掉;分析说明中画波浪线的内容与典型职业活动描述中的内容相比较,较深较难,需要进行一些调整[4]。

由于了解施工图完全可以通过抄绘园林设计方案图和施工图来完成,笔者认为原来的第2项完全可以和第6项合并;再者,更新调整植物的任务只需掌握植物种植设计图和施工图的识别即可,因此第2、6项合并后可作降低难度的调整,即把园林设计方案图和施工图改为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图和施工图;第3、4、8项在典型职业活动中涉及不到,对学生来说却是偏难,偏多,它们主要为另外2个专业方向打基础,因此可以去掉。在此基础上,笔者重新进行了该门课程的转化分析(表3)。

由于课程内容减少,相应的课时数也应该去掉一些,由于改后的分析说明中主要涉及到的是园林识图的知识,美术方面只是涉及到植物的形体美、群落美等简单的知识,因此笔者把课程名称更改为园林识图,在学习识图的过程中插入植物美的内容即可。

3 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

该课程的课程名称、内容和课时数等发生了变化,相应的课程标准也要进行一些修改,笔者回顾了园林美术与制图课程的课程标准,结合以上的分析转化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制定了园林识图的课程标准,相比较园林美术与制图的课程标准,主要的变化内容具体如下。

3.1 课程性质

建议将其作为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只与该方向的典型职业活动的能力相对应。

3.2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紧紧围绕园林植物管理专业方向课程转化 分析和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而设定的。去掉了美术技能方面一些超出学生应掌握核心技能的目标,确定了园林植物管理专业方向对审美能力的具体要求。制图方面也相应地降低了对学生的目标要求,不要求学生绘制园林设计方案图和施工图,而是有目的地要求学生抄绘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图和施工图,为将来的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根据课程目标设定,主要由3个方面组成:一是绘制造园要素,其是园林识图最基本需要掌握的内容,在绘制造园要素的时候可以穿插园林美术关于审美方面的内容,如要求学生在绘制不同植物时欣赏和感受植物的个体美、群体美及不同季节的美;二是抄绘小型园林种植设计方案图及施工图,通过抄绘的环节,一方面学生能够巩固造园要素的绘制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到简单的植物种植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方法;三是现场实测园林平面图并进行改造,通过实测进一步建立学生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能力,建立空间尺度感,而改造则是有目的地锻炼学生调整绿地中不合理种植及更新生长势较弱植物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2轮的教学实践与分析,笔者切实感受到课程改革试验项目在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和课程转换环节的重要性,由于之前工作的疏忽,造成了该门课程相对园林植物管理专业方向较难、较深的局面。通过实践后的反思和分析,尽量弥补上述问题,希望能在新一轮的教学中进行尝试和逐渐完善。

5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10-13.

[2] 林玉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课程开发的认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3):74-75.

篇2

关键词: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

一、幼儿美术手工制作课程的内涵

手工制作课程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幼师可以进行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加强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幼儿时期处于整个人生发展的最基础阶段,多很多东西都不能准确完全地认识,对美术课程也是如此,幼儿一般接触得都比较少。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观察和对色彩的额认识,提高幼儿自身的美术修养,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的耐心,开发幼儿的治理,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重要性分析

1.利用手工制作,可以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双手和大脑是两个单独存在却又紧密相连的人体器官,大脑发出指令由手来执行,同时,手的活动对大脑的发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进行动手活动的时候,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对大脑产生刺激,开发大脑的潜力,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有着较强的操作性,需要幼儿手脑进行并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是一门一举两得的课程。

另外,幼儿的骨骼个大脑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展开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也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自己动手探索世界,手工制作课程就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机会,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也成为幼儿喜爱的课程之一。进行手工制作的时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画画、剪纸、折纸、贴纸等,思想可以完全开发,将想法用手工作品表现出来。所以,在幼儿园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乐趣,体现自己动手做事的快乐。

2.利用手工制作,可以激发幼儿潜能

幼儿的成长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强大,不受外界条件的束缚和约束。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幼儿见识更多的美好事物。首先,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育,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剪纸、撕纸、折纸等动手活动。其次,手工制作课程中幼师会选用一些小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些小游戏都是幼儿所喜欢的,因此,幼儿就可以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掌握好幼师传授的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独语无二的手工作品。最后,手工制作课程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在幼师进行制作演示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聚精会神地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之后的制作过程中以教师的演示为标准,在加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3.利用手工制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通过美术教学的手工制作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幼师还可以对幼儿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加强幼儿品质的培养。

第一,有助于幼儿自信心与坚韧性的培养。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幼儿只懂得动手和动脑是完全不够的,还有具备一定的耐心,遇到困难和问题不退缩,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独立完成制作任务。在任务顺利完成以后,幼师和其他小朋友会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就能让幼儿很好地体会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对学习也就更加有信心。所以,在进行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幼师应该擦亮眼睛,发现不同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创造出符合自己的精美手工作品,在作品中体现出世界的美丽多姿,提高幼儿的创作热情和学习乐趣。同时,还要让幼儿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立的,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帮忙,要坚持完成任务,不怕困难。

总之,幼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手工制作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幼儿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活跃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在合适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发挥他们的潜力,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篇3

关键词: 美术课程 性质 基本理念

现行的中小学的美育条件、设施尚不完备,学生、家长甚而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对于美育不够重视,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我要说,美育不可忽视,因为美术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决定了它的存在形式,也决定了它的地位和重要性。

一、认清美术课程的性质

认识一个事物,最先应认识它的本质。美术课程的内容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

美术课程的性质体现为人文性。《课标》对美术课程的定义是:“以对视觉形象(人们即可以看到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数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这番话描述了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

美术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美术课程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视觉形象,而不是其他东西。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如数学的基础在于数字、符号;语文的基础在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而美术学科,不管是平面绘画,还是三维的雕塑作品,甚至一些实验艺术,其基础都比较倾向于视觉造型性。视觉形象是基础,美术课程应如何针对这个视觉形象展开教学呢?具体有三个角度,即感受、理解、创造。

第一要看感受。感受其形色之美。观看视觉形象,如要注意它的形状、色彩、结构、材质、肌理、空间、比例、规格等。这就是感受,感受是和观看结合在一起的。所谓整体的观察方法就是从大的地方着眼,看细节,然后将细节与这个整体进行比较。作品细节丰富、具体,但不失整体效果,这恰是徐悲鸿讲的“尽精微致广大”。

第二就是要理解。理解其寓意之美。因为视觉形象是有寓意的,能够表现一些东西。如果我们看到人家提供的一个图形,一个形象,无论是一般的事业形象也好,还是作为艺术形象也好,则都需要理解它。比如太极图是什么意思呢?它代表了阴阳两面,天地两部。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最具寓意的表现。

第三就是要创造。创造具有美感的形与色。美术不仅是动嘴、动脑,它还要创造。创造,我的理解是,用手或者用手操作工具。如画画一般是用笔,笔是用手操作的。然后运用技法改变材料形态,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这就是创造的本意。创作需要技能。技能包括很多种,剪、刻、雕、塑、折、曲、卷、贴、染等都是技术,是创造美的技术。

对于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多人质疑其他课程也具有实践性,那么美术课的实践性跟其他课程的实践性何有区别?美术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物象,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所以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具有独特性。实践性还意味着美术不是一个理论思维课程,它需要动手实践。

美术还有愉悦性,艺术创造过程是一个非常愉悦的过程,艺术学习也应该是个愉悦的过程。最终的创作结果是让大家都感觉愉悦的视觉形象。如果美术上得跟数学课一样,美术课还有意思吗?所以应该跟其他课程有所区别,强调它的感性、愉悦性,让学生真正发挥个性,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美术课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感性的,令人愉悦的课程。美术课要上出美术课的感觉,有其独特之处,这就是特色。

二、认清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1.美术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义务教育不是针对专业人士的教育,而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所以美术课程,不能只向少数有天赋的、有兴趣的、有条件的学生开放,而应该向所有学生开放。面向全体学生,是建立在一个基本条件之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潜能,每个人的潜能都获得不能程度的开发。潜质不一样,那么发展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说说而已,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采用教学方式都要体现这一点。中小学中,很多老师都按专业要求让学生画明暗素描,但熟悉中小学生的人都知道,学生基本上画不了那样的东西。想想我们在专业学校学习,画素描要多长时间?先从石膏开始,然后头像,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小学有那么长时间给你学素描吗?肯定没有。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施教。

2.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其实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为没有更多的外在诱引和压力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家长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认真学美术,但是家长有可能强迫自己的孩子认真学语文、数学、外语。所以,美术学习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带来快乐。

所以美术课如果上得很单调,就是一件非常没意思的事。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苦练基本功。于是,我们让学生画鸡蛋,第一节课大家画鸡蛋,第二节课还画鸡蛋,第三节课还画鸡蛋,这样美术课会有什么结果?学生肯定会觉得美术课太单调了,没意思。有人会说这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但是我觉得美术课太过强调意志品质的培养不可行,毕竟这不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

3.美术让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

关注文化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国际趋势。美术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体现为通过整体文化的特征了解不同群体的美术,通过不同群体的美术,了解整体的文化特征。同时现行的美术教材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地让学生学习,让艺术走进生活或者生活艺术化,如生活中的标志、招贴、饮食、包装、收藏等。

4.美术教学注重创新精神

篇4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篇5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教育 人文素质

2010年河北承德两名学生打架而致使其中一名学生被杀,据了解,行凶的学生平时少言寡语,事情发生的前一天曾经对被害者说:“你再欺负我,明天就杀死你。”第二天就发生了本不应该发生的事件。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我们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人文”范畴起源于14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的基本范畴。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借用拉丁文humanits(人文学)来界定这种学说。人文学的产生,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的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取代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质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人文”一说,在我国的《易・彖传・贲》里有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所谓“人文”,是相对“天文” 而言。“人文”泛指人世间文明之道, 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由此可见,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案例1:在《老鼠嫁女》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展示了几组不同的老鼠的想象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评述,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谈谈老鼠的特征,想想自己想做什么样的老鼠。并请活波可爱的同学到讲台上模仿老鼠的一些特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地感受物象的变化,自然进入观察思考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固然漂亮,但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一个更高层面的美术人文教育中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有多么神奇的智慧,形态各异的老鼠需要他们一双双的小手去创造、更新。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我要用我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美术作品。”;有的说:“我要用老鼠的想象画呼吁大家保护学校的环境,美化校园。”;有的说:“我要用我聪明的大脑为家乡的未来建设出一份微薄的力量!”……面对小朋友们稚拙的作品和慷慨激昂的陈词,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的人文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不仅有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更有助于在美术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其自身的品德修养。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案例2:记得在《色彩的冷暖》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听一听音乐,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作品,以此激发学生想象。此时,我趁“热”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潜能。“我们用什么样的颜色去表现这段音乐?”、“如果你受了委屈,你想用什么颜色去宣泄你的情绪?”、“这段散文最适合用什么样的颜色来体现它的思想和意境?”……这时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产生了动手设计制作的欲望。此时,我发现有些学生似乎已胸有成竹,迫不及待地在创造自己的作品;而有些同学则在座位上交头接耳、互相探讨设计制作的方案;更有甚者,茅塞顿开,灵感一蹴而就。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颜色、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望。在剪剪、贴贴、画画等独特的美术创作表现活动中,同学们纷纷展现出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展现了学生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不正是体现在美术教育中人文学习最好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吗?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质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篇6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师范院校 美术师范生 职前培养

在高校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对如何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使其全方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西部地区,新疆也制定了长期的教育改革计划,而新疆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地成为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美术师范生的培养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双语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美术师范生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目前美术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一、美术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从现状分析,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师除了个别教师从事过中小学教育工作,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教育现状及新课程改革了解外,其他担任美术教育课程的大部分都是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更多是对专业技法的单一传授,对课程改革的目标、性质、内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学观、学习观等了解得不够。

2.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不尽合理

课程在学校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普遍重视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在美术课程性质中要体现人文性质、多元文化性、科学性,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前,新疆师范大学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美术教育专业共开设了30门课程,但主要以技法课程为主,专业理论课程较少,主要有中外美术史、课程与教学论、艺术概论等几门课程。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其他主要课程,如美术批评、美学、美术教育史、视觉心理学、色彩心理学等尚未开设。

另外,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弱化了美术创作的教学过程。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一般是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学期进行,也就是所谓的毕业创作,在其他时间及课程教授过程中,没有美术创作环节,这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不高,使美术创作的实践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美术创作贯穿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教育阶段,需要引导学生从儿童到成人从事不同形式的美术创作活动。

3.美术“双语”教育基础薄弱

“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提高的重中之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民族班的学生在进校后先上一年的预科班,之后才正式进入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在本科四年的专业教育中,开设了专门的一学年144课时的专业汉语课程,其他专业课程的进行除了较少的民族教师用民汉双语进行授课外,汉族教师担任大部分课程,但在语言上几乎没有能用双语授课的汉族教师。民族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预科班,双语基础相对较好,但是大部分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授课过程中,民族班学生对专业知识还是不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表达。而汉语言班,从2011年也开始了民族语言课程的学习,一方面由于课时量少,另一方面,汉语言班不像民族班有一年的预科系统学习,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同时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又没有民族语言等级考试的规定,在进入岗位时也没有语言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其课程结束后,汗语言班水平只达到会用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交流的水平,使美术“双语”教育出现一边倒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4.高校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单一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是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现代美术教学评价除了为学生学习结果做评价外,还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其评价的反馈功能、调节和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而在当前高师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中,主要运用终结性的评价形式,即在一门课程结束后,按作业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这种单一性的评价形式无形之中导致学生单一的美术评价观,不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多样性美术评价观的要求。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加强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中小学教师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体系,如果高校教师不关心和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去培养合格的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鉴于目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笔者认为,担任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师应系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件与指导精神,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首先要建立新的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以及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和特点。其次,在理论层面的基础上,还应分批组织教师不定期到中小学进行了解,对其教学情况、教学环境及新课程与高校教学的适应性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亲身感受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现场。不仅是从理论层面,还要从实践层面加深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2.深化高校课程体系,凸显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特征

深入到高校教学实际,我们会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脱离基础美术教育的情况较严重,课堂上很难听到关于中小学美术的话语,听到的大多是如何画好画的问题,在教材里极少看到涉及基础美术教育的内容,看到的大多是国画、油画等“纯艺术”的内容。

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看到,美术教育的师范性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在现有基础上补充美术批评、美学、审美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美术教育史及美术创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审美能力,建立批判反思精神,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体悟和掌握相关的技巧与手法,提高对美术的敏感性。

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整个教学目标的实施效益,也是师范生素质整体提高的有效途径,要根据多学科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课程设置就要遵守循序渐进与综合汇通的原则上,凸显美术教育师范性特征。

3.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汉族教师及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积极性

提高“双语”教育,一是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师资队伍建设,并吸收兼通维吾尔语的汉族教师,其次,强化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的意识,为学生营造民族语言的使用环境,例如,可以开展维吾尔语角,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第三,维吾尔语学习不能仅仅体现在专门的维吾尔语课程中,要在所有课程以及整个教育阶段都应有所体现,应扩大学习范围,除了学习基础专业词汇外,更多是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在走上有“双语”教学需要的中小学岗位后,可以更快地融入当地文化,更好地与当地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和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最后,可以借鉴民族语言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各种形式和有效体制对讲汉语言的学生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

4.加强高师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传统美术教学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今天我们的评价更应侧重素质教育的精神,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美术学科的独特属性,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与创造性特征。因此,我们的评价应依据这一学科特征,采用相对量化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评价合情合理。评价不能仅限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单一评价,要让学生学会评价教师的教学,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并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自评、互评,可以学会学习和自我

教育。

欧美一些国家,在教师培养上要求职前学生能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能描述一件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要素,评价不同美术团体的作用,能对美术作品写评论性的文章,能找出和识别美术评论的作用,评价多种审美价值,也就是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促进教师自身主动发展,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评价观,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总之,美术师范生培养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从纵的方面看,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奠定,以及教学、实习、科研等构建,是实现师范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从横的方面看,校内合理的教育类课程安排、基本功培养和校外的教学实习等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才能有效促进美术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注:本文为“新疆师范大学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研究课题资金资助,项目编号:XSJY(S)2012015]

参考文献:

[1]藤守尧.美国艺术教育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余洋,马晴.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一、首先要革新教育理念,树立人文的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文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关注了。人文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只是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改变。人们对人文教育的根本重要性,还几无认识,只不过是将它理解为一种素质教育,认为无非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趣味而已。

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道德、情感、尊严、个性、教养、智慧、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修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二、投入情感,用心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真诚。而真诚则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当你对教学有执着的追求,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我们教师要适时地改变教育观念,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师生互动,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

在上“服装设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模仿模特走台。而我们的学生既向往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但又因自信不足而不敢上台表演。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上台表演的勇气,敢于向懦弱的自我挑战,其次才是训练基本动作。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我以前所学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我真诚地告诉学生,在教学之前,自己也一知半解,我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探讨,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我和学生一起观看模特走台的短片,一起分析其特点,给予适当的讲解,甚至示范,并让学生来评价。学生走台过程中不强调模特的身高和体型,只要求挺胸收腹、肩膀舒展、视线平视前方,然后跟着音乐的节奏,走成直线就可以了。而能做到这些,一个充满自信的形象基本塑造成功。

三、人文化的教学手段与审美化的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体验和发展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作品、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

篇9

关键词:美术作品;鉴赏;主体性;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73-01

人是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中心,人类一切与自己相关的活动内容都必须以人为主体来进行,同样的,作为学习的接受者和主要承担者,主体性是学生作为学习对象主体的基本性质,也是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根据和条件,实践证明,缺乏学生主体性质的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令人堪忧的。而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从而学会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审美判断能力和健康的美术审美情趣,整个教学过程充斥着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极力呼唤学生主体性质的回归。

一、注重任务驱动,鼓励学生参与前置学习

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而主体性则是学生从事自主性学习的根本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造中,不仅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尽情挥洒。因此,在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紧密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设计科学的前置学习任务,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探究、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这一课时,为了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前置学习阶段的表现,引导学生对“象形文字”这个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探究和创造,让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的自主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中尽显无疑。具体可以设置如下任务情境,以引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向学生出示优美的书法作品,并引领学生进行审美欣赏和感受,之后以“寻求汉字母亲”为主题,为学生设计探索“象形文字”起源、发展以及表现的悬念,从而让学生进入主题明确的自主学习过程当中。

二、积累感官经验,发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视觉性是美术课程最重要的性质之一。美术课程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视觉、触觉等感官经验,以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感官经验的获得过程以及感官经验的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体性学习行为不断参与和作用的过程,因为其中必然要涉及到学生形象思维和直观意识能力的作用。因此,作为由学生感官经验主导下的美术鉴赏学习,必须要为学生多创造美术作品感知和欣赏的机会,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不断积累自身欣赏和评述美术作品的经验和能力。例如,在教学“画龙点睛”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不同材料对礼物进行美化包装,教师设计了一个欣赏不同风格礼物包装的活动,让学生在此先获得一番感官经验的享受,审美主体性在此也获得完整的发挥。首先,呈现不同时代礼物包装的不同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到:让礼物穿上更加美丽的外套是礼物包装的发展趋势,以激发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其次,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各种美丽的礼物包装,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大胆评述;最后以“母亲节”为基点,让学生说说自己为妈妈准备的礼物以及自己会如何包装这个礼物。

三、连接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美术评述能力

评述是美术鉴赏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学生对美术作品审美结果的积淀,而整个美术评述过程不仅完整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而且还包含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而小学美术是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延伸开来的,所学习的鉴赏作品也大多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在生活当中的“主人翁”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美术鉴赏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美术评述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时,由于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实际当中也接触较多,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缺乏对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欣赏,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对陶瓷艺术的鉴赏和评述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结合了现实当中的“拍卖”情境,让学生现场对瓷中霸主“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进行自由竞拍(教师已经事先让学生对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进行前置的自主学习)。这样一来,整个拍卖环节紧密地结合了现实生活实际,而且以学生事先的自主学习作为拍卖评述的基础,能够让学生的评述更加贴近实际,审美情趣获得更大程度的发挥。

四、结束语

总之,美术鉴赏课重在发挥学生在美术作品感受、欣赏以及评述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审美心理结构,而这些学习目标的达成,必然要保证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彰显,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洛加.美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 中国美术 教育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10

O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Art Education

XIE Min, TAN Fei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art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gradually toward modernization, especially after the Opium War, by the "East to the West," the impact of thought, Chinese art education to break the inherent mode of education since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 making art education increasingly common technology, becoming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 Chinese art;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1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过渡阶段

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其自身早期的形态来看,它是在五代的画院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宋代画院教育模式的确立为中国美术教育近代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对比古代的画院和近代的美术学校,从性质上来看,两者都是以培养专门的绘画人才为目标的专门机构,虽然在教育对象的范围、教育模式以及专业化程度等方面,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性质的趋同化使得中国美术教育模式走向学校化成为可能。

宫廷画院正式设立于五代,两宋期间最为繁盛,其在为皇室提供绘画作品的同时,还承担了皇家藏画鉴定、贮藏以及培养画徒等重任。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画院是由后蜀蜀主孟昶所创立的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时期,画院制度的确立不仅为后代画院的建设提供了典范,而且标志着我国美术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为近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明、清时期,画院虽然逐渐走向衰落,但其雏形仍然对美术教育学校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思想准备阶段

明代中后期,西方文艺复兴所取得的艺术成果开始传入中国,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先进理论、艺术技巧开始影响较为先进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艺术人才。如明万历年间,西洋画随着教士被带入中国,上至宫廷、下至普通百姓都对这与中国写意绘画大相径庭的写实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传教士为了进一步地传播西方文化,更是不遗余力地通过教会兴办学校、画坊,以培养西画人才。久而久之,美术教育学校化便成为民众可以接受“非异端”思想。入清以后,中国向西方绘画“取经”、与西方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从理论成果来看,有年希尧的《视学》(系以画家安德烈奥・波佐的著作《透视画法和构图》为蓝本转译的);从交流合作来看,当时有许多西方绘画人才担任皇室家族绘画人才培养的老师,如Lgnatius Sickeltart、Denis Attiret、Joseph Panzi、Joannes Damascenus Sallusti等。显然,西方的教学方式也随着这些教师渗透到学生身上,并为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提供了一个契机。由此可见,自明清之际,讲究透视、色彩、光线的西洋绘画开始不自觉地渗透和影响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视觉方式,为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变革阶段

3.1 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真正付诸实践

使得先觉醒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正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的发展情况,并逐渐地意识到本民族多方面的诟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在击碎了“泱泱大国”美梦的同时,也促使一些先进人士向西方文明低头,主张“师夷长技”来寻求自身的变革。

期间,东学西渐的风气日盛,政府不仅在器物层面下功夫,而且在文化教育上也大举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大力兴办新式学堂,主要有外国语学堂、工业技术学堂以及军事学堂。绘画虽然并没有以一种“纯艺术”的正统身份正式地进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但其是造船、设计两门课程必须所要掌握的技术,因而其作为一种服务性或技术性的学习内容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电报学堂、江南陆师学堂以及天津中西学堂等都设有绘画课。

“经世致用”以及“实业救国”是当时特殊社会环境下必然的趋势,因此绘画课基本上是作为一门技术性而非艺术性的课程展开教学的,比如机械制图。纵然如此,不能否认的是,其确实将美术引入了学校教育体系中,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更难能可贵的是,西方美术教育形态也在真正意义上付诸实践。

3.2 美术课堂进入普通学校

从制度层面来看,癸卯学制的实行对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功不可没。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是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三人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的学堂章程,其于1904年1月开始公布施行。该学制在明确了学堂立学宗旨的同时,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和关系,为中国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的操作提供了指导。这一新式学制将教育分为三段,分别为小学教育9年,中学堂5年以及高等学堂,并确定了不同段级的课程,其中图画在初等学堂中是作为机动性的课程出现的,学制中注明“可增加手工、图画1科或2科”;在高等小学堂、中学堂中,图画则是主要的课程之一;至于高等学堂,图画不设专门教学门类,但在设土木工学、机器工学、造船学、造兵器学以及建筑学等工科大学中开辟有绘画的课程。虽然,图画在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新式学制在制度的层面上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学校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此之后,1906年颁布的《通行各省优级师范选课章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以及1907年颁布的《奏陈初等小学教科书情形》等分别对图画课的设置、图画教员的考试科目以及教科书的设置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定。

从具体实践来看,两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原名为三江师范学堂,由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于1902年开始筹建,并于1904年10日正式开学。学堂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近代化的特征,如全堂分设有3科,分别为3年毕业的本科、2年毕业的速成科以及1年毕业的最速成科,主要有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图画、体操等几门课程。从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图画已经被纳入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之中。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同时,在教学体制上也有所创新,如教学宗旨由培养高、初两级小学堂教员转变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在图画课程上的改革也有目共睹,如增加了图画手工等选科和补习科,延聘日本教员担任图画等学科的教学等等。在图画教育的性质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中小学所开设的图画课程具有了美育启蒙的性质,美术艺术性的特征较为突出,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美术课。这既是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实践。

3.3 专业美术教育学校化

3.3.1 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的建立

私立美术专门学校是指由社会个体或私立机构出资创办的专门化的美术学校。私立学校往往比国立学校更加灵活,因此其往往比国立美术学校出现更早。中国较早出现的私立美术专门学校是由周湘留学回来后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的“海油画院附设中西图画函授学校”(1917年改名为中华美术学校),其不仅给给中国新兴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私立办学风气的盛起。中华美术学校初设图画科预科一班,学制半年,1918年夏,又增设图画科本科、图画手工科,主要教授滑稽画、背景画、照相术等。正如他人所说,“周湘的弟子占了油画界的半壁江山”,像刘海粟、陈抱一、张眉孙、丁悚、丁健行等受其教诲者都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名家,由此足可见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在培养美术人才方面的优越性。

1912年,由刘海粟所创建的“上海美术院”(后更名为上海图画美书院、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以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革命式的教学改革和开放的教学理念成功地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如其首创国内s体女模特人体写生课程、旅行写生教学模式以及首创专业性美术杂志《美术》等等。其大胆突破封建传统的勇气和中西合璧的包容情怀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评价其为:“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标志了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确立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的美术大师的实验平台。”自此之后,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冒芽,如1918年创办的私立北平美术学校、1919年创立的武昌美术函授学校和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1922年创立的苏州美术学校等等。

3.3.2 国立美术专门学校的建立

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是指由国家出资创办的专门化的美术学校。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是由先生所倡导创办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于1918年成立于北京,后曾多次更名和迁址。其将本科设为中国话、西洋画以及图案三系,倡导图案和绘画平行发展,实现“以书法专科助中国图画之发展,以雕刻刻助西洋图画之发展”。

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乃至现代美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28年由所创建的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院的前身),著名画家林风眠担任该校首位校长,后又更名为杭州国立艺术院。其设预科2年,本科3年,设有国画、西画、雕塑以及图案四个系以及预科和研究部,其在《艺术教育大纲》中指出:素描即使造型艺术的基本;注重中西艺术的交融,重视理论和文化的学习。国立艺术院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同时,更倡导艺术运动为促进社会美育的主张,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4 结束语

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过程既是教学模式的学校化过程,也是美术教学体制制度化的过程。在其演变和进步的过程中,其一方面以西方美术教育模式为先导,汲取其精髓,如国人到欧洲等地留学,另一方面勇于打破旧的教学体制,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实验,如开办学堂等。总而言之,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领域的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重点扶持学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