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测试范文
时间:2023-03-13 20:4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压力测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日,美国财政部推出的新一轮救市计划中,将压力测试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决定对各大型银行的注资方案。美国此次救市之举,给中国银行业从本次金融危机中带来一份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搭建全面压力测试体系,或成为国内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第二轮救市的创新
为拯救本次金融危机中风雨飘摇的美国金融体系,两届美国政府均坚定地出台了救市计划。然而,首轮救市计划的效果并不理想,未能充分考虑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对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的影响,以致注入金融体系的资本迅速损耗,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有鉴于此,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以资本援助方案(The Capital Assistance Program, CAP)为核心内容的第二次金融救援计划。按照该计划,美国风险加权资产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19家主要银行均将接受压力测试,美国政府将依据测试结果决定其援助方案。
本轮资本援助计划中的压力测试方案,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美国货币监理署和储蓄机构监管局统一制定,并由上述监管当局与19家银行联合开展测试。该方案设计了两套假设情景:一是按照对经济普遍预期的基准线(baseline)假设情景――美国经济今年萎缩2%,失业率为8.4%,Case-Shiller住房价格指数下跌14%,明年经济增长2.1%,失业率为8.8%;二是按照经济较严重衰退的逆境(more adverse)假设情景――美国经济今年萎缩3.3%,失业率为8.9%,Case-Shiller住房价格指数下跌22%,明年经济增长0.5%,失业率为10.3%。
通过该方案的压力测试,美国财政部可对各大银行在上述两种不同程度经济衰退情景下的资本需求作出评估,并借以判断哪些银行适于首先求助于私人资本,哪些银行因无法从私人渠道筹措到资金,而需要政府提供“暂时性资金缓冲”。
在救援计划中引入压力测试,是本轮计划的一大创新。本轮资本援助计划中,以基于宏观经济继续下滑为假设情景,对银行资本的未来需求进行压力测试,采用了压力测试的前瞻性理念,是通过压力测试加强金融体系极值风险管理能力的有益探索和重大推进。通过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应用,压力测试工具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何为压力测试
对于国内不少银行业人士来说,压力测试还是一个新名词。通过考察工程领域的例子,有助于理解压力测试的概念。桥梁设计领域中,经常使用压力测试来判定,超过荷载多大程度以后,桥梁会倒塌,进而分析桥梁结构中导致倒塌的薄弱环节在哪里。
在金融领域,压力测试指的是分析、评估金融体系或者金融机构资产组合在比较极端的宏观经济、市场波动等情况下所受的影响,并根据测试结果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
一般来说,金融领域的压力测试包含以下几大步骤:(1)确定测试对象,即进行压力测试的机构和资产/负债组合,比如某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2)识别影响该组合的主要风险因子,比如房价;(3)设计压力情景,比如房价下跌的幅度;(4)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计算压力情景下测试对象相关指标的变动结果;(5)根据上述结果,判定组合/体系中的弱点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响应和反馈,如可针对某类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
首先,压力测试是金融稳定性评估的重要工具。在总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5月联合推出了“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简称FSAP),通过压力测试、金融稳健指标、标准与准则评估三个分析工具,对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其中最为核心的工具即为压力测试。目前,FSAP已成为被广泛接受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它也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对成员国监督的重要手段。中国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2008年初,总理接见IMF总裁卡恩时,表达了中国加入FSAP的意愿。
其次,压力测试在监管机构评估监管资本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作出了相关规定。新资本协议的第一支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相关风险参数进行压力测试,第二支柱要求商业银行进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时,要进行前瞻性的压力测试,以识别可能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或变化出现时需银行进一步增加的资本,银行和监管当局利用压力测试结果,分析、确保银行持有一定量超额资本。《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压力测试的规定,代表了监管机构使用压力测试工具评估监管资本要求,来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的观点和态度。
再次,压力测试已成为银行评估业务、资产组合在极值风险下表现的重要工具。银行业最早将压力测试用于市场风险管理领域,用于分析投资组合在极端市场情况(如市场出现巨幅下跌)下可能面临的损失。风险价值(VaR)是在一定置信度(如99%)下管理市场风险的有效工具,但在识别和计量置信度之外的分布于“尾部”的风险时,就需要使用压力测试工具。压力测试和日常风险管理工具之间具有互补性。近年来,银行业逐步将压力测试应用到分析极端条件下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领域。
金融危机的教训
近日,高盛公司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专门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在总结本次金融危机的七大教训时提出,针对当前金融危机中各金融机构的糟糕表现,金融行业应当开展更多的情景模拟分析和压力测试。
按照我们的理解,压力测试的应用分成三个层次。首先,压力测试是管理工具。与风险价值、评级模型等日常风险管理工具不同,压力测试是分析、管理极值风险的一种工具。进一步,压力测试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任何金融机构都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中运作的,当社会经济环境出现极端情况时,金融机构会如何表现?压力测试给银行家们提供了一种条件假设的思维模式。
更深一层,金融机构应构建全面压力测试体系,以积极管理极值风险。一个全面的压力测试体系,不仅包含压力测试的各类计量工具,同时也应包含一整套应对极值风险的政策、制度、流程和预案,并须将压力测试的理念深植于每位组织成员以及日常经营管理流程中。该体系与常态风险管理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回顾本轮金融危机,尽管很多机构在部分领域采用了压力测试工具,来评估部分业务的极值风险,但并未将压力测试所代表的极值风险管理理念纳入整个组织中,也未将极端情况可能造成的危害的评估、决策、反馈机制纳入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际金融组织、监管机构以及银行业均开始对现有的风险管理、压力测试和监管体系进行重新审视。
2009年1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是巴塞尔委员会首次的专门的压力测试监管文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对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压力测试要求。文件要求银行开展覆盖全行范围内各类风险和各个业务领域的压力测试,提供一个全行全面风险的整体法人的情况,以便促进风险识别和控制,弥补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的不足。文件认为,压力测试应成为银行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和风险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压力测试相关分析结果需要应用于管理层决策,包括董事会和高管层作出的战略性业务决策,文件特别强调董事会和高管层参与对压力测试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如果新资本协议的压力测试监管文件在2004年就开始实施,如果银行家们通过压力测试,提前看到了房价大跌的压力情景下的可怕景象,也许此次金融危机不会来得那么快、那么深,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避免。
他山之石
在本轮危机中,国内银行业损失较少。但幸运不等于高明,与国外“落水”的同业相比,国内银行业的整体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水平依然是落后的。从把压力测试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压力测试理念的渗透、构建全面压力测试体系三个层次看,国内银行业大部分还开始于第一层次,还处在将压力测试作为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研究探索的阶段,仅有建行、工行等少数大型商业银行较为全面地开展了各种资产组合的压力测试,并开始着手构建全面压力测试体系。例如,建设银行从2005年开始,开展涵盖全行信贷资产的宏观压力测试,2007年-2008年又专门开展了房地产市场下滑、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宏观经济下滑等极端情景的压力测试,制定了压力测试管理办法,搭建了全面压力测试体系的初步的制度框架。
与此同时,中国银监会也在大力推动压力测试在银行业的应用。2007年12月,银监会正式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各行业务发展情况和风险管理水平,制定各行的压力测试方案,从而在监管层面,首次对商业银行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压力测试的要求,在制度上保障、规范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体系的开展与运作。此后,银监会通过组织商业银行开展有针对性的压力测试项目、国际金融组织专家技术援助项目等多方面工作,将中国银行业对压力测试的研究和应用整体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对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次金融危机给国内银行业提供了难得的极值风险案例,国内银行业应当以此为契机,及时研究总结国内外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及时制定相应的压力测试管理政策和制度,组建压力测试人才团队,搭建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包括数据基础、系统基础、计量工具基础),构建全面压力测试体系,从而为积极管理极值风险、打造中国银行业百年老店奠定基础。
篇2
[关键词] FSAP 稳定评估 压力测试
一、FSAP的提出及其目标
1.FSAP的提出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的脆弱和不稳定同样能够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平均为GDP的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损失分别占到其GDP的比重高达60%和80%。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高度重视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国际上对金融体系的优点和脆弱性的系统性评估的关注日益增多,其最终目的是形成促进金融稳定并刺激金融部门发展的适当政策。
金融部门稳健性及其表现与宏观经济和实体部门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双向联系,在制定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时要考虑到这一点。而且,尽管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其国际一体化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并促进经济增长,但一国金融体系的波动也会产生跨国溢出效应。对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以及加强核心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与趋同,有助于将这类风险最小化,并促进金融体系更加有序地发展。由此可见,对金融稳定的关注和金融部门发展政策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
因此,制定旨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的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订者关注的核心领域。认识到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一些机构―包括各国当局、多边开发机构、地区开发机构和各种标准制定机构―致力于开发金融稳定部门分析与评估的工具和方法。使用这些工具的目的是监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发展,分析金融部门和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评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个方面的有效性,并促进核心金融政策领域的协调与国际合作。
世界银行(World Bank,简称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于1999年联合发起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me,简称FSAP)就代表了对这种系统性评估的需求做出的反映。1999年5月WB和IMF推出并进行FSAP试点,9月对试点项目进行中期讨论。IMF在其公报中对该项目表示支持。2000年3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教训,两董事会同意继续开展项目并扩大范围,并提出指导意见。2000年9月,项目进展汇报。2000年12月(IMF)和2001年1月(WB)对FSAP进行第一次评估。认为是“加强IMF双边监测体制下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督的首选工具”。2001年3月起,向成员国推广。2003年进行第二次评估,2005年进行第三次评估。FSAP目的是在基金组织的双边监测和世界银行的金融部门发展工作中帮助成员国强化金融体系,全面评估和监测成员国和其他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脆弱性。
2.FSAP的目标、评估框架及分析工具
FSAP的目标是对稳定和发展问题进行一体化的分析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部门总体稳定性评估;金融部门执行和遵守有关标准、准则和良好实践情况的评估;金融部门改革和发展及必要性评估。
FSAP提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宏观审慎监管、金融体系监管效率的评估、金融基础设施健全与否的分析。
FSAP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标准和准则评估。根据国际标准和准则,评估一国金融部门执行标准和准则的情况。FSAP项下涉及的标准和准则目前最多涉及9个领域。(2)金融稳健指标。金融稳健指标是基金组织为监测一个经济体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客户(包括公司部门和居民部门)的稳健程度而编制的一系列指标。它包括核心指标和鼓励指标两大类,用以分析和评价金融体系的实力和脆弱性。(3)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带来的影响,来对金融部门的风险和脆弱性进行评估。FSAP评估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信贷、流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之一,通过定量分析测试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抗击冲击的能力,从而判断、监测金融机构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二、压力测试及其在FSAP中的运用
1.压力测试的概念
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是指用各种技术评估金融机构或体系对特殊事件的脆弱程度的分析过程的总称。
压力测试结果是一个粗略估计,即如果大幅度改变资产组合的某些风险因素(例如资产价格),组合价值将发生多大变化。对压力测试的最好描述是,这是一个发现脆弱性以及粗略地估计资产负债状况对各种冲击的敏感程度的过程。侧重于体系的压力测试旨在制定出前瞻性的宏观情景,然后评估一系列机构对于经济和金融环境中的重大变化的敏感程度。
2.压力测试的基本步骤
在FSAP过程中,压力测试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一是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衡量判断风险类型: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二是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境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的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
三是选择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一般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其他分析等。
四是依照新压力情景重新进行资产组合评估。有了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及其变动大小后,便可依此数据重新对资产组合的各标的进行评价程序,计算出各种不同情景下资产的价值,再与资产组合原先价值比较,便可得出当目前资产组合面临此类压力情景下,无法立刻调整资产组合所会发生的最大损失。
3.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
根据冲击因素的多少分为:敏感性分析(单因素)、情景分析(多因素)、资产组合压力测试以及加总的压力测试
(1)敏感性分析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中逐渐变动,以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敏感性压力测试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某个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如下跌10个百分点或上涨50个基点的情况下,机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
(2)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在假设多种风险因素(如股价、利率、汇率、信用等)同时变化时,投资组合、金融机构、金融系统出现的脆弱性情况。情景划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
①历史情景分析是指根据特定历史事件判断其所引发的冲击结果。例如考虑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计算当时历史变动幅度,并依此基础分析评估对资产组合之影响。此方法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具有客观性,利用历史事件及其实际风险因子波动情形,在建立结构化的风险值计算上较有说服力,且风险因子间的相关变化情形也可以用历史数据作为依据。二是测试结果易于理解。但是,这种依赖于“历史会重演”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都会使新风险层出不穷。因此,只能将历史极端事件作为构造未来极端情境的一个基准,而不能完全用其替代。
②假定情景分析是指根据某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极小的事件来判断其引发的冲击结果。此类分析方法可自行设计可能的各种价格、波动及相关系数等的情景,但这种技术需要相当多的主观判断,故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情景设计是压力测试中难度最大、争议最多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常常被同时使用,如用过去的市场波动数据作为参考但是又不必然与某一特定历史危机事件相联系的假定情景。理想的压力测试应当与被测试资产组合(或机构)相关、包含了有关市场利率的变动、考虑到潜在的体制变化和市场流动性,考虑到不同风险(如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互影响。这些要求大大增加资源成本,涉及到参与各方的大量的实际专业知识和判断。但实际上,压力测试往往由于计算复杂且数据不足而难以达到这样理想状况。
(3)资产组合压力测试
就某一资产组合而言,最简单的压力测试是一种根据一套不同的假设来为资产组合重新估值的方法。目的是了解该资产组合对各种风险因素所发生变化的敏感度。可以对组合中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压力测试。可针对资产组合在几乎任何方面特殊变化进行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结果通常是资产组合变化的估计数。这种变化经常表示为某种尺度衡量的资本所受到的影响,以了解所涉及机构的净值对有关风险的敏感程度。
(4)加总的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既可针对投资组合进行,也可针对一组金融机构进行,即加总的压力测试。加总压力测试的目的是,帮助监管者识别金融体系中可能引发市场混乱的结构性脆弱性及总的风险暴露情况。加总的方法:一是自上而下(使用汇总数据或宏观数据来估计冲击的影响);二是自下而上(以具体的投资组合数据为基础进行估计,然后汇总)。
4.压力测试所测算的风险类型
压力测试所测算的风险类型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其他风险及第二轮影响。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或债务人无法履行合同责任的风险。它指一项资产的现金流无法根据合同协议完全得到支付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从收集信贷资产质量开始,如监管部门将其分为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
具体方法:(1)准备金法:预期信用损失,新的CAR=(原资本-增提拨备)/(原资产-增提拨备);(2)不良贷款法:未预期信用损失,将NPL对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回归;(3)合并:调整后的CAR=(原资本-增提拨备-未预期损失)/(原资产-增提拨备-未预期损失)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利率风险可用重定价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模型和久期模型进行研究。
重定价缺口模型:资产的利息收入和负债的利息支出的差异,即净利息收入=GAPi*Ri
到期日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资产的加权平均到期日(MA)-负债的加权平均到期日(ML)
如果利率上升同时金融机构的到期日缺口为正(MA>ML),那么该机构资产价值下降幅度将大于负债的下降幅度,从而减少其权益或净财富。可见,加权平均到期日可以提供利率风险暴露方面的有用信息。
加权平均到期日也不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最佳方法。一家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是匹配的,但如果它的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的产生时间是不一样的,仍有可能面临利率风险。
久期模型:久期缺口=资产久期-负债久期
久期是衡量资产的利率敏感性的指标,它既考虑到了资产的到期日,同时也考虑到了现金流的产生时间(即,以现金流的现值为权重,对到期日进行加权平均)。
(3)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汇率风险可能是直接的(金融机构买入或持有外汇头寸),也可能是间接的(金融机构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持有的外汇头寸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信誉)。甚至,汇率风险还有可能来自于本币头寸(如果该本币头寸与汇率有关)。
最常用的外汇风险暴露测度指标是机构净敞口外汇头寸(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推荐,应包括净即期头寸、净远期头寸、确定会被要求履行且可能无法撤销的担保、尚未记入但已全部进行套期保值的未来收入/费用、以外币计算利润或损失的其他任何项目等 )。
由于外汇风险暴露变化频率高且幅度大,因此压力测试的结果很容易过时,尤其是当压力测试基于监管报告或金融机构的年报时。为及时掌握汇率风险的新情况,必须用金融机构提供的新数据,同时补充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历史数据。
(4)其他风险
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按照当前市场价格变现资产的风险(如减价出售)。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来及时履行支付责任的风险(缺乏筹资流动性经常被看作银行面临严重财务困难的关键信号)。
商品风险:因商品价格变化而产生的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的市场价格变化所导致的潜在损失。
股票价格风险:指股票价格变动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5)第二轮影响
如果某个假设情景或冲击的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资产组合的行为将会发生变化,组合结构也会重新调整。
第二轮影响可能表现为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直接信贷损失、受冲击银行的更高融资成本、以及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的资产组合调整。
5.压力测试的运用范围
(1)测量异常但是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事件对于投资组合的冲击。
(2)评估机构的风险承受特性,即风险容忍度。机构可以使用敏感性测试来计算其投资组合对于风险因素变化的敏感性水平。一些机构还使用压力测试来验证其VAR模型假设的概率分布是否适当。
(3)优化并检验经济资本配置,检验公司各类别投资组合所分配的资本是否充足以及相应的资本配置的限制是否合理。
(4)评估业务风险。压力测试的创新用途之一是应用于长期经营计划。一些机构不仅考虑压力事件对其资产负债表内及表外各项目价值变化的影响,而且还考虑到压力事件发生的随后几年收益来源所受到的影响。据此管理层能够了解这种类型的压力事件对其长期经营是否是潜在的严重威胁,进而判断其支撑长期业务经营的资本配置是否合理。
三、FSAP以及压力测试在中国的实践
200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FSAP自评估小组,评估小组对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分别开展了压力测试。自评是正式参加FSAP的第一步。
1.银行业压力测试
在银行业方面,从两个层面上评估假设的宏观经济变量变动对于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这两个层面为:(1)在微观层面上由单家机构各自进行压力测试;(2)在宏观层面上由银监会进行整体的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
目前,对银行业进行的压力测试主要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具体冲击因素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2.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压力测试
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我国证券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政策法律风险等。我国对证券业的压力测试主要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选择对证券经营机构资本、盈亏和流动性有较大影响的情形进行压力测试,即股票价格下降、市场交易量下降和客户交易保证金下降。
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于保险公司可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收益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稳健性。我国对保险机构的压力测试情境主要是假设上证基金指数下跌,从而分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变化。
四、FSAP及压力测试的应用前景
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FSAP目前已经成为被广泛接收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它也成为基金组织加强对成员国监督的重要工具。截至目前,有115个IMF成员国和地区(含香港特区)已完成了FSAP评估(62%),10个国家正在进行评估,14个国家承诺将参加。总数占成员国和地区的74.6%。
基于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FSAP框架的应用价值以及IMF不断推广FSAP的现实,我国于2003年~2005年开展了首轮FSAP自评估工作。
面对经济金融全球的日益融合,加入FSAP并运用压力测试技术来监测和评估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已成当务之急。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压力测试的探索和实践,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信通过对FSAP和相关评估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能为我国尽早加入FSAP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 琦:金融稳定评估报告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张 新:金融稳定理论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The World Bank and IMF.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A Handbook[M].2005
[4]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 Stress Testing[R].Discussion paper 05/02. 2005,May
[5]李 娜 李 敏:压力测试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66~67
[6]蔡燕华:压力测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43~46
[7]BLASCHKE W, JONES, MAJNONI G, PERIA MARTINEZ. Stress Testing of Financial Systems: an Overview of Issues, Methodologies, and FSAP Experiences[R].IMF Working Paper, 2001,June
[8]JENKINSON NIGEL.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stress testing of financial stability risks[J].BIS Review 81, 2007: 1~8
篇3
汤谷良:压力测试,是金融企业用来衡量他们对于异常事件的潜在抗风险能力的工具。它主要有两种方法:情景压力测试与敏感性压力测试。情景压力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比如股权价格、汇率、利率等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它可以基于过去经历的市场重大事件,或者基于将来可能发生但还没有发生的市场事件。敏感性压力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通常它包括某些对称的变动,而不像情景压力测试中那样仅关注某一市场风险因子的单向变化。我觉得这种测试是一种新的财务分析方式,是一种前瞻性的分析评估与预警,而现行财务分析主是对以往财务报表的剖析。
《财会学习》:美国奥巴马政府把银行必须接受压力测试作为银行资本援助的前提条件,您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汤谷良:我认为压力测试是政府部门评判、管控金融企业的一个实用工具与制度。美国金融救援计划实际上是用纳税人的钱去救银行,奥巴马政府实施压力测试则是给全社会一个信号,纳税人的钱不是无条件使用的,美国政府将依据测试结果有选择地展开对银行的援助,相当于公开考试一样。奥巴马政府把压力测试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强调了银行如果需要政府资本援助就必须接受压力测试,彻底改变了以往银行与政府谈判中单纯的“讨价还价”模式。压力测试是政府掌控金融企业的一套预测、筛选与评价系统。
《财会学习》:美联储公布的测试结果好于此前市场预期,舆论有一定质疑,认为美国政府可能巧妙地操纵了压力测试结果等等,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汤谷良:这次结果的操纵一定程度上肯定存在,包括这次美国政府在公布测试结果也是一拖再拖。因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启动测试目的首先绝不是处罚或关闭某些金融机构,而是试图回答如何把政府援助用到最需要和有效率的银行,让它们尽快摆脱困境。这就是一些美国的银行业绩不理想也敢跟政府叫板的原因。
《财会学习》:前不久,您提出了把银行业压力测试引入工商企业的观点,那么,工商企业中的压力测试是否会由于人为操纵而导致测试流于形式?
汤谷良:实施压力测试肯定掺杂的主观性因素,我认为这不是大问题。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两个力量:一个是决策领导力;另一个是执行力。拟实施压力测试的企业,首先就需要拥有强势的企业经营决策机构。对单一公司来说,公司股东和董事会要具备很强的领导力和控制力,在内部人控制严重的企业,企业管理层可以随意操纵,那么实施压力测试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股东与董事会必须熟知与掌控公司战略与经营;对集团公司来说,集团总部或者母公司应该对下属子公司的资金配置与财务安排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在这些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财务实力,在压力测试中做一些适当的权衡调整是正常的,有些时候也是必须的。我提出工商企业导人压力测试,其实倡导的是一种“以数据与能力说话”的决策文化与公司制度。
《财会学习》:企业实施压力测试除了要具备上述条件外,还要考虑哪些前提条件?
汤谷良:这是一个导人压力测试的前提问题,我看应该包括:(1)充分投资的战略动机。如果作为投资者,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低价进高价出”单纯获取资本利得,这就没有必要测试。比如,前几天美国银行出售中国建设银行股份,美国银行前期就没有必要对建设银行实施压力测试。所以压力测试需要明确长期经营的投资目的。(2)应该象构建企业独特的盈利模式那样,探索出相对个性化的测试模型;第三,要有相对完备的数据资料系统。
《财会学习》:压力测试与企业传统的风险管理工具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汤谷良:压力测试具有向前看的特点,财务学中有一个阿特曼模型,又称为Z-score模型,它也是对企业的运行状况、破产与否进行分析、判断的系统,但Z-score模型与压力测试不同,它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测算进行分析,通俗讲实际是向后看,而压力测试具有前瞻预测性,更好满足了财务预测性的要求。
压力测试作为一种风险检测机制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脱颖而出,具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第一,它奉行“以数据说话”。压力测试是以数据为基础的,所有假设波动都来自于现有数据向上或向下的波动,与ERM模型相比,压力测试的结果更具有可信性和直观性。通过具体的参数对比,压力测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具体的风险规避方案,甚至可以显示出最差情形的情况下,企业所能承受的压力底线。“用数据说话”作为一种制度理念融入风险分析、过程监管等各个层次和环节,简单、直接,能帮助企业决策者十分客观、准确地了解企业的风险状况和接受能力,有条不紊地开展风险预防工作。第二、制度的工具化。压力测试是一个体系,依据不同的参数和数据指标,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压力测试系统。第三,风险分析综合性压力测试强调多个风险因素(如股权价格、汇率、利率等)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企业的影响,极具综合性。传统的财务分析往往基于单一的财务比率,有时也基于多个财务比率综合分析,但其缺陷在于:通过和行业相应比率的比较,仅仅判断出自身指标的偏高或偏低,而无法进行临界分析。如果以行业平均财务比率为基准,在全行业业绩普遍下滑的今天,企业决策也许会出现重大失误。相比之下,压力测试系统不仅能够提供企业所能承受的最大亏损边界,而且通过列联表分析多个比率对于某一特定比率的综合性影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预测各种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总体损失,而企业决策者则可以通过压力测试了解企业承受损失的能力,以及风险扩散的途径,及时找到风险应对的良策。第四,压力测试另一优点是其动态性,传统财务分析框架一般都是静态分析,其结果可能由于外部因素的突变而失去决策效率,压力测试通过计算机程序可将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挂钩,甚至可以对重要比率设定警戒线来及时预警。
《财会学习》:在工商企业压力测试的实施层面上,您提出了以自由现金流(FcF)为主导因子设计测试模型。您为何特别推崇自由现金流?
汤谷良:企业风险预警致力于企业的生存问题,企业生存条件首先是要能以收抵支,其次要能偿还到期债务,所以企业风险归根结底是“现金”问题。压力测试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持续经营,它不仅仅是考核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与盈利情况,还要考核企业未来的创现能力,目前财务上推崇的风险识别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存在清算假设前提,局限性十分明显。
我们可以看自由现金流的公式,企业自由现金流=股权自由现金流+债权自由现金流=(经营净现金流EBITDA+营运资本节约+资产剥离产生的现金一研发投入必要资本支出)+(新增的现金债务一偿还的债务本息)。我们可以看到,自由现金流与经营净现金流的区别,自由现金流越多,意味着企业用于再生产、再投资的资金越充足。最近中石油决定再融资1000亿元,董事长蒋洁敏解释再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中石油的自由现金流,大家都清楚中石油的利润状况,由此可见自由现金流的重要意义。
基于自由现金流的压力测试系统可以根据自由现金流的组成部分分为四个模块:EBITDA、营运资本、长期投资和外部融资。企业可以依据影响四方面的情景对自身经营状况进行情景测试,分别预测影响,也可以对这四个量化的指标进行敏感性测试,分析这些指标的波动是否在企业的风险承受范围之内。依据自由现金流进行压力测试,可以识别企业盲目的过度扩张,在自由现金流非常短缺的时候坚持稳健的财务策略和运营策略。
篇4
【关键词】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压力测试;风险管理
一、引言
2007年7月,随着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发达国家、日本、韩国等经济体不断报出巨额亏损的数字,如此大规模的金融海啸着实把全球经济推入了寒冬。
次贷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把视线重新聚集在各国金融系统风险监管之上。虽然次贷危机的硝烟已经退却,但其毁灭性的结果依旧影响着今天,用何种方法来预测和防范金融风险在后危机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日常管理中对风险评级体系的构建中发现,用于测量金融风险的主要工具有两个,分别是风险价值和压力测试。
二、风险价值概述
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简称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一定的概率水平(置信度)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或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
VaR从统计的意义上讲,本身是个数字,是指面临可预测的的市场波动时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是多少,即在给定的概率水平和一定的持有期间内,可以预测的最大价值损失量。例如,某家金融机构持有的某种金融产品在未来的一天内,在置信度为99%时,如果金融市场发生可以预测的市场波动,其VaR值为500元。也就是说该金融产品在未来的一天内,由于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超过500元的可能性为1%。
VaR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持有期间的长短,同时还受持有者风险爱好程度的影响,置信度高则意味着管理者对风险持较厌恶的态度,相反,置信度低则代表对风险的容忍程度较高。VaR由于其概念简单,且能用一个数字来反映出损失的大小,易于接受和理解,故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的资本配置、风险定价、绩效评估和信息披露等领域,并作为一种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巴塞尔协议中获得应用和推广,已经发展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标准和理论基础。
三、压力测试概述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指一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又可信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
我国银监会将压力测试定义为,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主观想象的)极端市场情况下,如假设利率骤升100个基本点,某一货币突然贬值30%,股价暴跌20%等异常的市场变化,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
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最初的预期,其中一条重要的教训是对风险后果的前瞻性估计不足,机械的套用了监管比率,远远低估了金融体系杠杆率的下降幅度。于是人们认识到在正常的置信期间和正常的市场波动时,VaR风险估计是有限的。一旦超过置信度的低概率市场波动事件发生,传统的VaR法就无能为力。极端的危机告诉我们仅仅靠VaR方法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压力测试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断。
四、风险价值和压力测试的对比
风险价值法和压力测试法均是衡量金融系统风险大小的有效方法,两者相比于传统的衡量方法而言更注重于事先风险的测量,即可以事前计算风险,不用等到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再衡量,所以预测性强。同时,风险价值和压力测试都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风险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这也是比传统风险管理方法优越之所在。风险价值和压力测试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两者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适用条件的差异
要计算出单个金融工具或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需要确定三个条件:持有期的长短、置信区间的大小和观察期。首先,持有期是指确定计算在哪一段时间内的持有资产的最大损失值,也就是明确投资者关心资产在一天内一周内还是一个月内的风险价值。其次,置信区间的大小通常由风险管理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来确定,如前所述,置信度高则意味着管理者对风险持较厌恶的态度,相反,置信度低则代表对风险的容忍程度较高。最后,观察期是对给定持有期限的回报的波动性和关联性考察的整体时间长度,是整个数据选取的时间范围。以上三个条件对计算风险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看出风险价值法适用条件的限制性比较大。
用压力测试来衡量风险的条件往往是需要金融系统发生极端的经济波动,这种波动应该是异常但且合理的。也就是说当市场中出现了不适用于风险价值方法的事件时,压力测试就能取代风险价值发挥作用,简而言之,压力测试是风险价值在衡量金融风险中的补充。
2.两者计算方法的差异
风险价值如果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则为一个数值,所以用代数和统计原理来解释风险价值法和计算VaR值是比较合理的。通常有三种方法来计算VaR值,分别是:方差——协方差法、蒙特卡洛法和历史模拟法。方差——协方差法是假设资产组合价值的变动服从正态分布,然后计算出组合收益方差、标准差和协方差,从而求出一定置信水平下分布偏离均值的临界值,从而推导出VaR值。蒙特卡罗VaR法利用一个模型,输入随机变量集,产生从今天到VaR水平期所有风险因子变化的完整路径。每一模拟路径给出了重估整个资产组合价值所需的所有市场数据。蒙特卡罗模拟称得上是灵活性最大的方法,因为该方法允许用户设置任意已知的概率分布,并且掌握相对复杂的投资组合。历史模拟法是指首先对特定历史时期内观察到的相关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化进行分析,然后,利用从历史数据中推导出的风险因子来构造资产组合收益的分布,根据这个分布,可以计算资产组合的VaR值。
压力测试方法的分类通常按照单一风险因子冲击还是多风险因子冲击可以分为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对单一风险因子影响分析,情景分析是分析单一风险因子或多种风险因子的影响分析。情景分析又可分为历史情景和假设情景分析。相对而言,敏感性分析更加简单易操作,而情景分析需要考虑各种冲击的相关性等问题,在模拟重大冲击时效果更好。
五、总结
风险价值和压力测试方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风险价值法是衡量在正常市场状态下的风险大小,而压力测试则衡量的是当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的市场风险。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虽然两者在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果将压力测试作为风险价值的补充方法,那么两者的配合就能够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这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我国的金融市场较之于发达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的阶段。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机制的作用会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于是金融市场风险的监管也需要得到管理当局和金融机构的足够重视。虽然风险价值这一风险衡量方式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的认可程度较高,并已被不少金融机构运用于实际的风险管理中,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给每一个金融市场参与者敲响了警钟,风险价值法有其固有的缺陷,引入压力测试是必然的趋势。
总而言之,压力测试作为风险价值的补充,与风险价值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风险分析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简洁有力的决策依据,对于各种情况都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金融市场日渐走向成熟的今天,应用好风险价值和压力测试两种方法,必然能使我国的金融机构更好的面对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Martin Cihak.Stress Testing:A Review of Key Concepts[R].CNB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y Note,2004.
[2]Martin Cihak.M.How do Central Banks Write on Financial Stability[R].IMF Working Paper,2006.
[3]刘晓星.风险价值、压力测试与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J].财经问题研究,2009(9).
[4]甄梅.借实施新资本协议东风加强市场风险管理能力[J].国际金融,2010(10).
[5]张明,郑联盛.华尔街的没落——透析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走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陈强,乔郁.金融稳定评估的宏观压力测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9).
[7]高同裕,陈元富.宏观压力测试及其在我国应用面临的问题[J].南方金融,2006(7).
篇5
鲁大师温度压力测试低于85度正常。
鲁大师(原名:Z武器)是成都奇鲁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款电脑系统工具软件,它是首款检查并尝试修复硬件的软件。其提供硬件检测、温度管理、性能测试、驱动检测、清理优化等功能。2009年7月底,Z武器软件开发团队接到有关部门通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软件名称里不能出现“武器”二字。经过慎重考虑,在Z武器网站上贴出公告,决定正式将“Z武器”更名为“鲁大师”。2010年9月6日,中国知名的电脑系统优化软件工具――“鲁大师”宣布加入360的“免费软件起飞计划”,成为该计划启动以来接纳的又一位新成员。2019年10月10日,鲁大师挂牌上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测试装置 实验 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注水井测压是采油测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传统测压工艺只在压力计下部加上配重杆,以加重仪器串重量,配合仪器下井,造成仪器串长度过长,操作十分不便,操作人员需在防喷管上加装二层踏板站在踏板上,戴上安全带方可施工作业,在仪器串下井过程中遇到刮、碰、夹现象,极易造成仪器掉井,由于打捞工具不匹配,给打捞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打捞仪器串需要多天,大大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再加上使用不同型号的电子压力计长度不同,所选用的配重杆也不同,造成工作繁琐。针对上述弊端,研制了注水井测压降可调式压力测试装置,取消了传统测压工艺中的仪器串下部配重杆,充分利用小直径电子压力计φ22mm与注水井配水器最小通径φ46mm的差值通道空间,制作成一个φ40mm的可调式压力测试装置,将小直径电子压力计放在其中,不但缩短了仪器串的长度约800mm,而且起到加重仪器串的重量(是原仪器串重量的2.1倍)作用,提高了测试的安全性,提高了测试仪器串的下放速度,保护小直径电子压力计,根据不同型号的小直径电子压力计,用可调节短节,导压短节,自由灵活组装调节长度,便于施工操作的实用新型装置。
二、注水井测压降可调式压力测试装置的结构及加工
注水井测压降可调式压力测试装置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绳帽部分、悬吊短节、测试主体、导压短节、可调节短节、尾锥部分组成。
剖视图见(图1)及实物图(图2)如下所示
三、注水井测压降可调式压力测试装置工作原理
将小直径电子压力计连接在悬吊短节上,然后将小直径电子压力计放入测试主体(φ24mm)通孔内,下部连接导压短节和尾锥,如小直径电子压力计过长,可在导压短节下部接可调节短节和导压短节,自由灵活组装。用钢丝穿过绳帽,打好绳结,然后用试井车将可调式压力测试装置通过防喷管下入到测试井的油层中部深度,压力通过导压短节的导压槽传递到测试主体的小直径电子压力计内,由小直径电子压力计记录油层中部的井底压力和温度。
四、注水井测压降可调式压力测试装置的优缺点
1.缩短了仪器串的长度约800mm,重量是原重量2.1倍,提高了仪器串的下放速度,便于操作。
2.安全性能好,有效避免了单只价值两万余元的小直径电子压力计在下井过程中的刮、碰、夹、现象,有效的保护了小直径电子压力计,延长了小直径电子压力计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测试一次成功率。
3.根据不同型号的小直径电子压力计,用可调节短节和导压短节,自由灵活组装调节长度,便于施工。
4.有利于安全生产,选用下井仪器串相匹配的防喷管,降低了防喷管的高度,有效避免了高空坠落伤人事故。
5.便于打捞,打捞工具与现注水井测调试使用的打捞工具相匹配。
五、注水井测压降可调式压力测试装置的应用
原工艺:使用的防喷管长,仪器串长度过长,加重不够,仪器下到位比较困操作十分不便,操作人员需在放喷管上加装二层踏板站在踏板上,戴上安全带方可施工作业,在仪器串下井过程中遇到刮、碰、夹现象,极易造成仪器掉井。
新工艺:研制的注水井测压降可调式压力测试装置使用短防喷管,小直径电子压力计装到注水井测压降可调式压力测试装置里边,起到保护仪器的作用,又起到加重的作用,仪器串短操作方便,有利于安全生产。如下图(图3)所示:
六、经济效益预测
提高了测试的安全性,降低了高空坠落事故,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保护了小直径电子压力计受损伤的可能性,延长了小直径电子压力计使用寿命,提高测试一次成功率,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广泛应用于油田注水井测压降工作,可节约大量小直径电子压力计维修费用及修井作业费用创效显著。
七、结论
1.通过32口井的现场实验应用得出该装置具有安全性能好、有效的保护了小直径电子压力计,延长了小直径电子压力计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测试一次成功率。
2.该装置缩短了原仪器串的长度800mm,降低了防喷管的高度,有效避免了高空坠落伤人事故。重量是原重量2.1倍,提高了仪器串的下放速度,便于操作。
3.不同型号的小直径电子压力计,可采用调节短节和导压短节,自由灵活组装调节长度,便于施工操作的实用新型装置。
4.便于打捞,打捞工具与现注水井测调试使用的打捞工具相匹配。
篇7
关键词:压力测试;金融稳定性;模型和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9-0057-09
一、引 言
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简称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或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1]。与传统的风险衡量方法相比,VaR提供了一种考虑杠杆、相关性和当前头寸的组合风险的整体观点,被称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衡量方法。风险的数量化量度发展从灵敏度到波动性,再到下侧量度,经历了从简单逐步走向准确的过程。 VaR不仅取决于风险的绝对水平,也取决于管理者对风险的偏好(如设定多高的置信水平)以及风险期限的长度,这样VaR以最简单的形式将已知组合潜在的损失与发生概率结合成为单个数字,将多个风险暴露的效果综合起来,便利了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的风险管理和监管。VaR由于其概念简单,用一个简单的数字表示风险损失的大小,易于理解,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的资本配置、风险定价、绩效评估、风险报告和信息披露,并作为一种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在新巴塞尔协议中获得应用推广,正发展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标准和理论基础。目前关于VaR的系列研究成果集中于新巴塞尔协议中,代表性人物有 Arzner、Alexander、Jorion、C.Acerbi、Rogachev等。
然而这次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经济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最初的预期,2008年10月期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由于损失上升、资产价格下降和经济减速加剧,金融体系与更广泛经济之间发生更严重负面反馈链的风险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重大威胁,完全可比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这次尚在变化中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带给我们许多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对风险后果的前瞻性估计不足,低估了金融体系杠杆率下降的幅度,机械地套用监管比率,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评估过于乐观。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置信度内正常市场情形VaR风险估计是有效的,但超过置信度的低概率金融损失事件传统的VaR方法无能为力,极端市场波动或危机的例子使我们认识到仅仅用过去流行的商业条件基础上的监督和风险管理是不够的(例如新的危机可能包括过去未曾出现的跨市场的新风险),需要结合压力测试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判断。
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由于能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等极端事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间获得了迅速的应用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微观压力测试在国际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发达国家监管当局均要求或鼓励所属银行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建议规范进行压力测试的工作。IMF和World Bank在借鉴亚洲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99年发起了金融部门评估项目(简称FSAP),首次将宏观压力测试方法作为衡量金融系统稳定性分析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在FSAP项目的协助下压力测试方法成为其成员国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各国政策当局纷纷开发出自己的宏观压力测试系统,典型的有英格兰银行的TD测试系统、澳地利银行的SRM测试系统等。压力测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国央行系统的研究人员,在这一过程中IMF和世界银行起到了引领作用。代表性的人物有 IMF的Cihak、Swinburne等分析了微观压力测试与宏观压力测试的区别,并总结了IMF宏观压力测试系统演进历程[2-3];IMF的Dale F.Gray等利用风险调整的平衡表,研究了基于Merton模型的金融稳定性分析框架和压力测试方法[4];英国央行的Drehmann、Haldane剖析了英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方法和评测结果[5];奥地利央行的Ross等分析了该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框架。另外美国FDIC的Krimminger、欧央行的Lind、挪威央行的Moe、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Ryan、西班牙央行的Saurina分别研究了各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构建经验,芬兰央行的Esa Jokivuolle研究了新巴塞尔协议要求下基于联合信贷损失的未来最低资本要求的压力测试;Sorge比较分析了不同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应用。Goodhart、Summer、Tsatsaronis等研究银行间市场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s,又称domino effects)、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s)、信贷衍生品市场发展引起的内生性风险和非线性影响等问题[6-8]。
我国目前已经开始了压力测试在金融领域的推广应用。2003年9月,中国银监会响应FSAP项目要求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展利率变动、汇率变动、准备金调整、不良贷款变动对商业银行资本金和盈利的影响四个子课题的压力测试。2007年银监会再次组织各大商业银行到普华永道接受培训,学习敏感性压力测试技术,内容包括房地产贷款综合压力测试和个人住房贷款进行专项压力测试,这次测试成为不少国内银行进行的首次压力测试实验。我国从2006年开始《金融系统稳定性报告》,但报告缺乏压力测试内容,不利于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全球化金融经济体系中,国内的系列金融改革正在全面深入,许多制度措施的实施缺乏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客观上需要我们采用新型的方法分析金融现象,做出前瞻性的正确分析,为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依据。
二、风险价值与压力测试
VaR产生的金融风险实践根源在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金融灾难(如发生在美国加州橙县的财政破产、巴林银行倒闭等灾难性事件),这些事件的共同教训是由于金融风险的监督和管理不力导致巨大损失。同时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已无法准确定义和度量新形势下的金融风险,因此1993年7月G30集团在研究金融衍生产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方法。VaR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Roy安全第一(Safety First)准则模型的理念,该模型的决策规则是极小化投资组合收益小于给定损失水平事件的概率,与Markowitz收益―风险型投资组合模型的思路不同,安全第一模型给出了另类风险控制的思路,即对损失概率的控制,确定在给定概率置信水平内最坏情况下的损失。 VaR属于下侧量度,已经证明风险的下侧量度是对灵敏度与具有不确定性不利结局的波动性的整合。VaR只涉及可能产生损失的收益下侧偏差,而不涉及意外增益。下侧风险可以数量化地表示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单侧区间的边界值,只需考虑超过不利偏差的边界概率对应的下侧分位数。但是VaR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VaR模型的许多假定基于市场正常情形,无法实现市场极端情形下的风险损失刻画,由于例外事件发生的观测数据非常有限,对于市场的极端情形,基于统计分析视角的VaR难以实现数量化的精确分析。(2)当概率分布不连续时,VaR无法保证置信度的连续性和分位数的惟一性。(3)VaR度量的波动风险有可能是负数,意味着市场可以存在负的波动风险资产,这往往与现实不符。(4)无法有效估算选择权等非线性金融资产的风险损失。因此VaR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当使用者掌握了其限制条件后,VaR方法才是有用的。VaR描述了损益的潜在变化,目的并不在于给出最坏的损失情形,尾部的表现需要通过压力测试来进行分析。压力测试提供了关于极端情形的低概率事件对整个金融机构的影响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风险价值体系的不足。对于金融风险管理来说,除了考虑正常情况下的可能损失,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在极端的市场情形下,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不会引发金融机构破产风险,通过压力测试,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在极端市场情形下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压力测试已经成为VaR风险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风险价值方法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风险分析体系,这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根据IMF(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指一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又可信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1]。在微观领域,一方面,压力测试具有能评估某些小概率事件对银行经营或其所拥有的投资组合可能造成的影响的优势,可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如CAMELS)中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压力测试能帮助金融监管当局更好地监管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为了有效衡量额外资本缓冲的规模,新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对它们潜在的未来最低资本需求进行压力测试。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第一支柱的要求,如果银行用基于IRBA的内部评级法,至少要考虑温和衰退期的影响。新巴塞尔协议给出的温和衰退期的例子是2个连续的零增长期。FSA给出的是平均每25年一次的经济衰退。根据监管者的要求,压力测试的具体形式可以由银行自己确定。发达国家监管当局均要求或鼓励所属银行遵循新巴塞尔协议的规范进行压力测试工作。微观压力测试在国际银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宏观领域,压力测试用来衡量冲击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与微观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相比,宏观金融压力测试有更广泛的覆盖面(即金融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用于不同目的(金融部门的监管和风险管理),基于最新的分析技术,更专注于传播的渠道(即一个机构的风险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系统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并不意味着压力测试应以总体数据来执行,因为把压力测试应用到整个金融系统或大型机构可以掩盖应用于个别机构时所暴露的大量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并蔓延到系统中的其他机构。因此在尽可能多的机构上进行压力测试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分析总体结果也要分析总体数据结果的分散情况,宏微观压力测试往往需要结合使用。一般而言, VaR和压力测试风险估计不能相加。压力测试衡量资产损失分布中超过VaR值的部分,而风险价值方法是用来衡量资产将要经历的收益或损失,这些资产由一个或更多的基本经济因素决定其价值的具体变化。压力测试是VaR 方法的有效补充,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压力测试与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
压力测试已经成为宏观金融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金融分析包括对金融市场状况的监管和对宏观金融联系的分析,需要编制金融稳定指标来监测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定性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和家庭。金融稳定指标包括金融机构的总体信息和金融机构运行所在市场的指标, 为了便于汇编这些指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定义“核心”和“激励”两套金融稳定指标。所有核心金融稳定指标与银行部门相关,反映了银行在大部分国家金融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在激励金融稳定指标中还包括银行的附加指标、金融市场流动性指标、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如股本的总债务)的指标、家庭部门(如家庭债务服务和主要支出)和房地产市场的指标。对于金融稳定指标分析的关键是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和其他宏观分析框架的关系。
金融稳定指标与压力测试通常共同使用来分析金融部门的稳定性。压力测试和金融稳定指标之间有许多重要的不同点,这些不同产生于它们在宏观分析中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压力测试能更清楚地说明冲击的潜在成本。压力测试冲击和模型基于判断和假设,必须适应于某一特定系统的特点,与编制金融稳定指标相比,不受制于统计学家们数据分析时所采用的严格标准,所以压力测试的结果与在金融系统真实条件下得到的金融稳定指标没有可比性。考虑到这些限制条件,压力测试和金融稳定指标提供了相互补充的风险分析方法。面对复杂金融系统,压力测试衡量的损失验证了金融稳定指标是否切实可行,压力测试作为其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可以描述成与市场风险金融稳定指标(如由于给定规模的变动所造成资本的损失)相比的一种形式。这种互补性反映了两者在分析水平上的密切关系。例如,从汇率波动压力测试中估计的直接损失可以近似地用汇率的变化乘以净开放外汇资产金融稳定指标。
宏观金融分析压力测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看法的整合、对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关注、对银行间风险评估方法的统一。不像大型银行进行的压力测试旨在衡量投资组合和各个银行的风险,宏观金融压力测试在对宏观经济和市场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应用一种共同的情景来进行,这种统一的做法使结果有整体性,便于在整体系统水平上确定关键风险,并提供银行等金融机构间风险的可比信息。就政策当局而言,利用宏观压力测试可实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和传统的CAMEL指标、早期预警系统等一起使用来识别需要重点关注和进行救助的弱势金融机构。二是实现宏观金融系统的监控,用于模拟分析小概率异常事件冲击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评估金融系统整体应对外来冲击的风险承受能力,提高对金融风险传导途径的理解(如危机传染),分析各种风险传导途径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从而找到金融系统中的薄弱点和危机发生时的政策优先处理点,分析政策干预的成本等。
根据IMF和World Bank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FSAP),金融稳定评估框架 FSAP通过三个层次评估金融体系是否稳健:一是宏观层次,衡量宏观审慎监督的效果。主要是通过编制和分析金融稳健指标判断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承受损失的能力,通过压力测试评估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二是微观层次,判断金融基础设施是否完善。通过对照国际标准与准则,检验一国支付体系、会计准则、公司治理等是否完备。三是监管层次,评估金融部门监管是否有效。重点评估对银行、证券、保险、支付体系的监管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形成对被评估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报告。
政策当局进行金融稳定性评估时会综合使用多种分析工具。其中,定性分析工具包括制度、结构和市场特征及监管框架、标准与准则等信息分析;定量分析工具包括金融稳健性指标(Financial Soundness Indicator,简称FSIs)、宏观和行业资产负债表分析、早期预警系统、压力测试等。在定量分析方面,压力测试对政策当局来说是重要的风险评估工具,能提供未来某种极端不利冲击影响的模拟信息,是金融稳健性指标分析的有效补充(如图1所示);金融稳健性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等能提供历史和现状的对比信息。
目前几乎在所有金融部门稳定性评估方案任务中都有对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压力测试分析。另外,一些国家的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中还包括商品价格风险的压力测试,这主要在商品贸易比较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进行。(1)汇率风险。其中有一半计算它对单个机构或银行团体未平仓合约资产净值的影响,这反过来又校准了对资本的影响。大约40%的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采用回归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来确定汇率变动对信贷质量(不良贷款)的影响。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引起资产和负债价值出现损失的风险。它包括直接汇率风险和间接汇率风险,前者可以使用未平仓合约净值占资本的比例来评估,是金融稳定核心指标之一,风险直接,易于控制和管理;后者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引起金融资产间出现高度非线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银行开放程度详细分解基础上的压力测试是一种卓越的分析工具。 (2)利率风险。利率变动影响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同时通过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影响资产负债表。大多数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中都有利率风险分析。由于数据的限制,大部分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使用成熟的收入现金流方法。一些使用基于持续期和风险价值(VaR)的更先进技术。约有25%的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由于没有获得成熟的持续期模型数据而利用收入数据简单计算收益风险。(3)信贷风险。信贷风险主要是指信贷资产质量出现非预期变化所带来的损失,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来源之一,信贷风险的全系统压力测试通常基于贷款业绩数据(如贷款收益率、不良贷款率)和借款人资料(如财务杠杆、利息覆盖率)两个方面进行。目前超过1/2的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使用基于不良贷款的方法建立信贷风险模型。大约60%的任务使用特别不良贷款迁移模型。只有约30%的任务使用回归分析研究潜在的宏观经济冲击对不良贷款行为的影响。(4)股票和房地产价格风险。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中大约有1/2测试了股票或房地产价格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股票价格风险压力测试包括在广义市场风险中,通过股票的未平仓合约指标来计算。房地产价格风险的压力测试包括:直接风险(投资于房地产);信贷风险(如贷款给房地产开发商);由房地产的抵押程度所产生的风险。产生于房地产抵押的风险认为与信用风险有关,它随着贷款与价值比率(即贷款收益与担保品价值的比率)和违约率的增加而增加。(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资产不能立即变现以满足现金需求而产生的风险。设计流动性压力测试最具挑战性的一步是确定哪些资产通常具有流动性但在某个财政压力时期又不具有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一种直接办法是让流动资产的价值按一定比例或数额变动。如可以根据银行以往的经验来确定该比例或数额,一般要求在资金缓慢流出而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银行应该能够至少生存5天。流动性风险主要关注两种情形:一是关注银行的债务风险,这通常以银行最大的储户突然撤回其资产作为模型;二是流动性压力在银行间的传递。由于一家银行产生了流动性问题,从而引起另外一家银行的流动性变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提供了可以作为压力测试的流动资产和债务的指引。和其他压力测试一样,不能忽视资产负债表外的资产(如衍生产品或银行扩大的贷款承诺)对流动性产生的重大影响。
四、压力测试在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经开始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金融部门稳定性评估方案),它致力于评估其成员国金融体系的优缺点。这一项目下的评估迄今已涵盖70多个司法管辖区,并提供各种建议改善金融体系框架。压力测试从一开始就是评估金融部门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可以帮助确定监测金融系统稳定性所需数据的数量和性质,分析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提供一个独立核查风险潜在来源的方法并扩大对金融系统联系的理解。已有的经验表明,压力测试的类型需要适应不同国家的情况、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可用性。压力测试的宏观效果可以通过使用宏观经济模型(帮助校准选择的情景和为测试达成一致的假设)、对金融机构同业间影响的分析和参与各大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演习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压力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敏感性分析,其旨在确定金融资产价格如何随相关经济变量(如利率和汇率)的变化而变化。(2)情景分析,其目的是评估在一定置信水平条件下金融机构的应变能力和金融系统的异常情况。(3)传染分析,主要考虑单个风险冲击如何传导至整个金融系统。
(一)压力测试的实施
基于宏观金融分析的压力测试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研究系统关键风险的多步骤过程。一般而言,实施宏观压力测试主要包括以下6个步骤。
1.确定纳入测试的机构和资产范围
宏观压力测试首先需要考虑纳入分析的金融机构及资产范围:仅考虑大型银行机构,还是考虑包括外国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将哪些类别的资产纳入分析范围(对资产的选择部分依赖于需要分析风险的本质和数据可得性);对银行的风险暴露采用银行账面价值还是其他指标来衡量等,测试范围的选择决定了计算所需的数据。
2.识别主要风险因素
压力测试必须要检测存在于一国实际情形下与宏观经济风险有关的潜在冲击后果。因此,在压力测试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讨论经济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发现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某些类型的冲击(例如利率增加或货币贬值)比其他类型的冲击更有可能发生,并且评估风险和风险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压力测试的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为一些原来确定的风险可能导致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有实质性风险的话,原来一些小风险可能导致很大的影响。然而影响金融体系的风险因素很多,不可能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压力测试,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关注金融体系的薄弱点,了解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一般来说,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进一步可以细分为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对于不同的金融体系,这些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
3.压力情景的设计与校准
对一个假设情景的模拟说明意味着这样的冲击:它比历史上所观察到的情况(或未发生)更可能发生或它在未来可能发生并打破传统结构。设计金融系统压力情景时需要考虑风险类别的选取(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考虑单一冲击还是多重冲击(选择多重冲击处理较复杂,但能增强压力测试的预测力)、冲击参数的选择(价格、波动性还是相关性)、冲击的程度(历史还是假设情景)及时间长度等。对于金融系统风险的规模通常有两种确定方式,这两种方式对应于不同的压力测试计算方法:第一,比较典型的方式是在选定置信度后制定一个极端的情况并思考它对于金融系统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最坏情况做法 ”,因为从效果来看,在给定置信度下该情况有最大的影响力。第二,不太常见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对系统有影响的特定“临界值 ”并求系统在达到该“临界值”时所需要的最小冲击。压力情景设计时校准冲击的程度是关键点,设置得太高或太低可能使压力测试没有意义。一般而言,冲击的程度选取某段时间内风险变量最大的变动幅度或历史变动方差。还需要校准次轮效应(second-round effects),即原始冲击引起其他经济变量变动情况(如油价冲击可能影响GDP、利率、通货膨胀等),一般采用结构式或简约式宏观计量模型来分析冲击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4.风险来源的确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针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时,需要估计这些风险被记录在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哪个地方,了解金融系统可能产生损失的风险在哪里,尤其在较发达的金融系统中,还要了解衍生工具和证券活动风险转移的详细情况。对涉及到具体经济部门冲击的风险估计,可以从对金融机构替代活动风险的结果中得到(如信贷、股票、衍生产品、信用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战略的长期投资、保险)。例如,一个重要经济部门产量的回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反映在压力测试中:主要有直接贷款、债券以及整个行业相关的信贷损失、由于投资所导致的该行业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由于冲击对工资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导致相关的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的增加、银行和保险行业资产负债表外的损失、由于冲击所产生的相应部门违约。
通过金融稳健性指标反映的各种风险因子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如油价冲击极可能同时影响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处理这种相关关系时要求能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子的统一分析框架,抓住重点简化处理。在许多银行业压力测试中,信用风险引起的损失占总损失的绝大部分,这就能简化用Logit或Probit概率模型进行分析。
5.金融机构间风险传染效应的压力测试
我们不仅要根据金融稳定性指标来反映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要分析冲击传染的途径、微观主体间的交互反应等。政策当局通过单个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结果可以掌握冲击对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程度及其分布情况,但还必须展开传染效应分析以了解冲击的间接影响,以免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和“羊群效应”。金融机构间压力测试使标准的压力测试得到补充,往往一家银行的稳定出现问题可能使系统内其他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产生困难,引发民众对整个银行体系的信心下降,导致系统内其他银行破产的风险。
银行间压力测试包括纯粹压力测试和综合压力测试,前者旨在回答系统中任何银行(或一组银行)的破产是否使其他银行的经营状况下降,它也可以用来表明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因为银行不完全了解借款人的偿付能力)使其他银行削弱到何种程度(即使没有银行破产),指明哪家银行是系统性风险的潜在根源;后者着重于由宏观经济压力所引起的银行间传播,它首先把银行系统置于宏观经济压力的情况之下,如果没有银行破产,则需要增大宏观经济冲击,直到一家(或一组)最弱的机构破产,然后像纯粹压力测试那样计算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影响。
银行间风险传染效应压力测试计算一般通过银行间的风险矩阵来实现(如表1所示)。矩阵中的每一行代表一家银行,行中每一项表示该银行与其余每个银行的全部银行间风险。
“纯粹”银行间风险传染压力首先假定有一家破产的银行(比如说银行1 )。破产可能由任何原因引起,例如欺诈行为。第一轮计算银行1的破产对其余每个银行的直接影响,并假设银行1不用偿还其银行间无抵押资产(或部分资产)。如果一些银行由于银行1的破产而破产,第二轮的计算将包括这些新破产的银行对剩余各银行的影响。如果第二轮之后有新的银行破产,这个过程可以在第三轮重复进行,如此类推。系统性风险的两项指标可以从纯粹银行间压力测试的结果中计算出来:(1)银行破产频率的指标,这是累积破产的银行数目与系统中银行总数的比率。(2)银行系统资本影响的统计方法(例如中位数,分布情况和四分位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系统性风险指数”,由系统中最重要银行的破产所引起的银行资本比率的平均减少量。这种方法可以计算该系统中的所有银行并根据它们在系统中的重要性来对银行分类。
6.基于压力测试结果的金融系统风险承受力评估
通过压力测试,政策当局可以清晰地发现金融体系的薄弱点,传染效应分析可以定量地判定金融机构系统的重要性,发现危机在银行间和实体变量间传染的渠道,不同银行机构间的交互反应,由于损失率上升引起评级下降从而融资成本上升的风险内生性问题,金融层面的影响结果(如银行借贷影响)又反过去影响实体经济层面的反馈效应等。在各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分析损失分布和总体分布,将决定是否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救助,提高了政策当局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是,压力测试的结果应解释为风险的指标而不是预告银行的破产,我们要记住它所建立的限制条件和假设,压力测试提供的信息与其他分析工具的见解要相互补充:尤其是对法律、体制、法规和监管框架的评估;对金融系统结构和关键风险的分析;金融稳定指标的实证分析。典型的压力测试认为银行是一个静态资产组合而不是积极的动态单元,然而对风险的彻底审查,必须考虑到银行可以动态适应环境冲击的事实。根据银行面临的各种冲击因素,这些措施可能增强或减弱初始波动带来的风险。为了了解在特殊情况下银行所面临冲击的结构,就有必要了解银行机构所处的环境,如银行的治理安排、法律、会计、税务、规章制度以及持有人如何应对银行在债券和股票市场可能采取的行动。
另外还要考虑银行维持损失的能力,虽然压力测试结果提供了金融风险漏洞导致的金融机构市值损失的估计,但是银行预定资产的重大损失没有反映在监管资本计算中,不但大量低级的贷款继续支付利息并且保持运作,而且如果市场压力暂时平息,它们又重新变得有价值。
最后还要讨论系统可能出现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地方,为系统的进一步修正优化提供指导。
(二)压力测试模型和压力测试系统的实践
虽然压力测试方法应用时间较短,但在实践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已经成为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压力测试并不是采用宏观数据进行压力测试,宏观压力测试利用的基础数据主要还是微观数据,主要考虑微观测试结果如何加总,需要突出分析微观主体的交互反应、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s,又称domino effects)、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s)等。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模型:(1)Boss的网络模型。该模型的优势在于将各种风险因子和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内,可操作性强和执行效率高(直接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各资产账面价值数据进行分析),容易得出政策结论(结果用损失概率来表示,且能得到最后贷款人的干预成本(bailout cost))。其局限在于结构模型,没有模拟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激励和反馈效应,很难计算银行间的联合违约概率(PDs),基于资产负债表信息,不能有效反映信贷衍生品等表外资产交易对银行风险暴露的影响。(2)Goodhart的违约依赖模型。该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模拟银行间的违约依赖性及其稳定性含义,提出了非线性条件下分析银行间的联合PDs的新框架,更好地考虑了个体特征和激励问题。强调了微观宏观联系和压力测试中的棘轮效应、强调传染是金融危机的主要驱动力。其局限性在于计算量大(多家银行情况下多维的Copulas计算量较大),而且很难解释压力测试的结果。(3)Tsatsaronis的信用风险转移模型。该模型的优势在于考虑了信用衍生品等表外资产交易的风险测度,局限在于该模型发展还不成熟,尚未将各种风险因子影响整合为统一框架,还未进入实践应用领域。
总的来说,宏观压力测试对传染效应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近年来经济和金融环境的改变引起了对宏观压力测试的新挑战:大型跨国金融机构(Large and Complex Financial Institutions,简称LCFIS)的活动跨国化,使得银行风险的评估和监管在金融市场全球化条件下进行;非银行活动的增加使得传统的采用资产负债表方法分析风险较困难;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金融系统风险动态化的本质,如对冲击的非线性反应等。
比较典型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践系统有IMF和World Bank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简称FSAP)、英格兰银行的TD压力测试系统、奥地利央行的SRM测试系统。其中后两者都是在FSAP压力测试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FSAP于1999年5月推出,源起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目前已成为被广泛接受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该框架包括三种分析工具:金融稳健指标、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标准与准则(Standards and Codes)评估,压力测试是对金融稳健指标分析的有效补充。 FSAP压力测试系统是各国开发压力测试系统的参考基础。FSAP压力测试主要由信贷、利率、汇率、流动性、操作风险及风险传染模块组成。风险情景、影响指标的设计依赖于各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数据可得性,截至2007年,FSAP共对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进行了压力测试。 在FSAP参与的项目中,情景测试占95%、考虑银行间传染效应的占38%、保险业压力测试占37%[5]。
(2)英格兰银行的TD压力测试系统集中于分析核心金融脆弱性在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系统间的风险传导渠道,实践中对数据要求很高,考察的风险种类也较多(包括了流动性风险),考察了风险的内生性(如违约率上升导致银行信贷评级下降、融资成本上升风险)、市场微观主体(居民、企业、政府、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交互反应和风险的传染效应、金融变量和实体经济变量间的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s)等问题。该系统的实施步骤包括识别系统关键脆弱性、选择压力情景、估测脆弱性影响、估计整体影响和概率、评估总体金融系统稳定性风险、误差分析等。
(3)奥地利央行的SRM测试系统主要建立在Elsinger (2006)和Boss(2002)的银行间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银行机构间的联接点用银行间市场双边借贷头寸来反映。该模型只考虑了银行间简单的相互关系,对传染机制的考虑不多,没有考虑资产负债结构问题和由于银行评级变动引起的风险内生性问题,也没有考虑反馈效应问题,在实践应用中对数据的要求不是很高,操作性较高。
实践经验表明,压力测试可以帮助确定监测金融系统稳定性所需数据的数量和性质,提供了一种独立核查风险潜在来源的方法并扩大对金融系统联系的理解。目前一些中央银行已开始在金融部门评估方案指导下进行经常性压力测试演习,另一些中央银行已经注意增加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监管,还有的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定期进行压力测试的系统,并定期公布它们对金融部门稳定性的分析(即所谓的金融稳定性报告)。
五、金融稳定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未来发展
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和国际一体化趋势一日千里,对处于各种压力之下的金融体系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融网络的全球化在降低潜在金融危机发生频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危机发生时的破坏强度。近30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使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将改善金融稳定性分析作为自己优先考虑的事项安排,最近几年,“自下而上”或公司级的压力测试实践获得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各国政策当局也将支持和维护金融稳定作为公共政策目标,并发展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和系统。政策当局试图通过宏观经济和金融模型估计不利冲击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然而金融体系的行为很难被模拟出来,尤其是在参与者和溢出风险、传染风险的策略互动显现出来的压力条件下。虽然面临的压力时期是罕见的,历史也只能给我们有限的帮助,但是我们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必须对未来压力情形发生时金融体系是否稳健进行了解,以便防患于未然。未来理想的压力测试将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评估金融体系在可信的极端条件下面临冲击的脆弱性;了解金融体系面临冲击时相互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对行为反应、相互作用和反馈效应进行整合,以确保获得对全系统的影响;发现金融体系面临冲击时的“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危机管理,降低系统风险。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在风险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严格、连贯一致和健全的压力测试框架对金融稳定性进行分析将是未来压力测试模型系统的发展方向。虽然政策当局和金融机构在未来实现这一框架系统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这是值得的。这种考虑了宏观调控、金融体系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效应的压力测试框架将提高我们对风险和风险价格的理解,更加密切关注所包含的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金融稳定,更有针对性的是实施公共政策,进而更好地维护整个社会利益。
参考文献:
[1] P.Jorion.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Measuring Financial Risk[M].McGraw-Hill,New York,2001
[2] Cihak, M.How do Central Banks Write on Financial Stability[R].IMF Working Paper,2006
[3] Mark Swinburne.The IMFs Experience with Macro Stress-testing[R].Conference Report on Stress-testing and Financial Crisis Simulation Exercises,Frankfurt, 2007,(12-13)
[4] Dale F. Gray, Robert C. Merton,Zvi Bodie.New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and Managing Macrofinancial Risk and Financial Stability[R].IMF Working Paper,no. 09015,2008
[5] Andrew Haldane,Simon Hall Silvia Pezzini.A New Approach to Assessing Risks to Financial Stability[R].Bank of England Financial Stability Paper,No.2,2007
[6] C.A.E. Goodhart.A Traverse from the Micro to the Macro Stress Testing[R].Conference Report on Stress-testing and Financial Crisis Simulation Exercises,Frankfurt,2007,(12-13)
篇8
关键词:压力测试;供应链风险;极端事件;风险度量
作者简介:姚卫新(1967- ),男,江苏宜兴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研究;游佳敏(1985- ),女,上海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业经济管理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5-0086-05 收稿日期:2010-05-20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引发的极端事件冲击导致了许多供应链巨幅震荡甚至中断的现象,引起供应链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如2000年爱立信手机欧洲生产线停产事件(Eglin,2003;Norrman,2004)、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3年“SQL Slammer”病毒全球爆发(Reshlna,2003a、2003b)、伊拉克战争(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上世纪90年代末Compaq公司PC库存大量积压现象(Chopra et al,2004)。这些极端事件通常而言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大,往往会给供应链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导致供应链的彻底断裂。现实不仅要求供应链上各个实体能有效地协同运作,而且要求各节点具有一定的包括各类极端事件在内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如何加强事前管理,测算可能的供应链风险,特别是小概率极端事件对供应链的冲击力度及其后暴露出来的风险水平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压力测试作为一种金融风险的量化技术,主要用于对极端情景(发生概率小但后果十分严重的事件)进行风险分析,反映在发生极端事件时的损失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Jones,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是指一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又可信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其做法是将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情境下,如经济增长骤减、失业率激增、房地产价格暴跌等异常市场变化,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以此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中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有助于金融监管者更好地监管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
鉴于各种极端情形对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压力测试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笔者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尝试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技术引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结合供应链体系特征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提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阐述相关的基本理论,其后以一具体的供应链风险为对象描述压力测试的实施过程。本文的研究基于压力测试视角关注供应链极端风险,是对供应链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展和完善了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
二、面向供应链极端风险的压力测试
下文将通过探讨风险传递机制,明晰各类冲击情形对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将金融风险管理工具运用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提出基于假定极端情景的供应链风险度量方法――压力测试。解释并明确压力测试方法在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位置。
(一)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
要测算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发生小概率极端事件下的风险水平及由此可能对薄弱环节造成的潜在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进而为决策者采取必要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必须首先明确供应链中风险的传递机制(见图1)。
图1展示了供应链风险在体系中的传递方式。图的最左边的是引发各类供应链风险的冲击源,可分为两类:综合冲击和特定冲击。综合冲击是能够影响整个供应链环境或供应链体系的一类冲击源,而特定冲击仅仅针对供应链中某个节点企业。
图中第二栏“感知节点”揭示的是一旦某些冲击情形真的发生,最先感知冲击影响的供应链节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其他在该条链上的企业或个人)或不在该供应链上的其他实体(如市场、金融机构、政府、媒体及不位于该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等)。
第三栏显示风险的传播机制,最初冲击所导致的损失可经由这一机制被成倍放大。通常情况下,供应链风险传播渠道可大致分为经由价格因素、交易量及生产运作活动三种路径传播。价格路径包括上下游企业间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的连锁变化,交易量传播渠道表示由交易量骤减而导致供应链效益下降,生产运作活动路径则是因企业生产能力受限而引发供应链延迟或中断现象。
图的最右端表示的是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上的薄弱环节由最左端的冲击而暴露出的风险水平和影响程度,图中列举了(但不限于)几类常见的供应链风险,其所对应的风险评价指标的变化以及对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的反馈效应正是供应链管理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关于图1中所示传递路径,有两点需要说明:(1)传递机制中的最先感知点和传播渠道均不局限于图上列出的几点,可根据所处的供应链环境进行增删和调整,以更好地解释不同供应链间的个体差异。(2)各种风险传播渠道间往往存在交互效应,可相互影响。例如,由重要生产线故障引发的冲击经运作活动渠道传播导致的生产能力下降,会最终影响交易量,从而又以交易量渠道进行传递。
综上所述。图1所示的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揭示了3个问题:(1)原始冲击源如何引发供应链风险的;(2)引发的是哪类供应链风险;(3)冲击源引发的风险间是否存在连锁反应,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运作的。以上3个问题分别解释了供应链风险传递渠道和路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间的交互效应。然而,供应链风险管理目标不仅要求能够识别可能的风险,理解这些风险的产生机理和作用渠道,更要求能以定量的方法测度最初冲击源带来的影响程度,从而使风险变得更加明晰。由此可见,定量化地度量图1左端冲击源对右端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些尚未出现的极端冲击,如果能以事前防范的风险意识分析其一旦发生时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衡量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以及吸收这些损失所需耗用的资源、进而对风险抵御能力做出评估和判断,可为决策者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因此,一个可识别薄弱环节,并有效评价极端事件对供应链冲击影响的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巨大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基本概念
风险量化技术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Per-reault,2002;Voss,2000)。压力测试作为金融风险的量化技
术之一,反映极端不利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金融业所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它最早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基本信贷风险模型的补充而被正式提出并开始使用,因其能模拟潜在极端事件发生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间获得了迅速的应用推广。根据极端事件度量和管理的共通性,下文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方法引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结合供应链体系特征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提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为供应链“极端事件”的评价和管理提供一新方法。
1、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
目前,在金融业中关于压力测试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机构从不同视角对压力测试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从金融稳定性管理视角出发,对比较权威的定义列举如下(见表1)。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其做法是将测试对象置于某一特定的小概率极端情境下,然后测试该对象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通过测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测试对象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
压力测试的实质在于通过各种压力情景的设定,利用确定的价值评估模型,测算出在确定的压力情景下某一特定实体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将其扩展到供应链中,并给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或供应链体系在面临假定极端事件冲击时,用来筏量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的一种风险评价技术。通过测算这些潜在损失,有助于供应链管理者识别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承受各类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时所暴露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水平,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事前防范,以提高供应链弹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理论核心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重点在于分析测试对象(供应链节点、节点间关系,或供应链系统)面临模拟极端冲击时,对于潜在损失的最大承受能力,亦即极端风险量化过程,也可视为一种针对供应链体系的临界分析技术。其核心思想如图2所示。
图中菱形框表示某次压力测试的对象,它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供应链节点、明确的节点问关系,或整个供应链系统。图中椭圆则代表在某次压力测试过程中,用于度量测试对象之于某类特定极端冲击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图2的描述,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核心思想可理解为通过模拟极端冲击,即各种压力情景的设定,利用确定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测算出在确定压力情景下假设的极端冲击对特定测试对象带来的影响效应,也即其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压力测试显示出最差情形下测试对象所能承受的压力底线。
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通过可能引起薄弱环节暴露的小概率压力情景来量化风险传递机制中(见图1)所描述的相关供应链风险渠道的大小。因此,一次确定的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过程可被认为是一个“What-if”的实验。在回答“如果……,那么……”的过程中,帮助企业识别供应链体系内承受各类风险时所暴露出的结构性弱点和整体风险水平,在风险尚未真正发生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预防重大意外事件的发生,或将意外事件发生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与传统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法不同,压力测试作为一种“向前看”的风险管理手段,强调未雨绸缪,而非仅仅依靠事后管理亡羊补牢,这一风险管理理念是压力测试方法最为关键的内容。
(三)压力测试与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
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起始于Lindroth(2001)提出的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包括供应链风险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和供应链风险管理和控制这三个方面。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多侧重于风险识别方面,而对于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则缺乏系统性研究,在很少有的涉及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文献中。又多为定性评价,定量分析极少,远没有形成体系。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对小概率极端事件下供应链各环节可能遭受的冲击进行定量评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对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为众多供应链风险评价技术中的一个,因此,压力测试也构成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压力测试方法本身又自成体系。有着较成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其核心思想及基本方法可扩展至其他领域。图3表明了压力测试方法与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关系。
三、应用示例
供应链常常面临着不可完全预测的中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经济中断、恐怖袭击、运转故障等都可能导致中断风险的发生(Kleindorfer,2005)。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和日趋复杂的供应链网络结构更加剧了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潜在损失变得越来越大。又由于供应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均可能影响其正常运作,引发系统风险。历次中断事件及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要求供应链管理者加强事前防范,精确测算各种异常中断情形下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折射出的收益、损失或生产能力的变化,有效评估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尽早准备各类中断事件应急预案,延迟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降低由中断风险带来的损失。
针对上述情况,下文以某一节点企业为例,结合压力测试核心思想(见图2),探讨供应链中断风险压力测试实施过程(见图4)。具体实施步骤包括:资料收集、明确测试目的和对象、风险识别、测试方法确定与数据范围选择、压力情景构建、压力测试执行以及测试结果的披露与解读。
供应链中断风险压力测试实施过程中所需相关信息一般源于四大资料库:中断压力事件库、供应链网络节点资料库、企业内部信息资料库和压力测试数据库。测试过程的第一步是信息搜集。从中断事件库中获取以往历次中断风险的历史信息,包括中断事件的类型、成因、影响时间、传播路径、最初冲击力度和最终损失等。历史事件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有助于测试人员了解各类中断风险的共通性,更精准地把握测试方向。供应链网络节点资料库提供节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网络环境信息,如主要供应商、制造商、客户、分销中心和运输渠道等的基本数据。企业内部信息资料库包含了产品生产流程、物料清单文件(BOM)以及包括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在内的所有库存信息。此外,压力测试数据库则存储企业既往压力测试的历史资料。以上这些信息源为压力测试后续步骤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质量。
资料收集后,第二步须明确测试的目的和对象。一般来说,供应链节点企业开展中断风险压力测试是为衡量该节点在面临各种异常中断情境下的风险暴露水平,并以此评价其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而对于某一次具体压力测试而言,测
试目标通常还应细化,需将测试焦点置于某一特定的供应链运作环节中。依据中断发生环节,有三种关注点:与上游供应商相关的中断、企业内部中断、与下游客户相关的中断(见表2),并由此产生三类与之对应的压力测试对象:供应(中断)风险、需求(中断)风险、生产(中断)风险。由于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测试对象不仅要求明确风险类型,还需指明该风险发生的环节,从而使测试结果更为精确。
风险识别的作用在于寻找能够引起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变化的风险因子,也可理解为是将供应链风险传递路径(见图1)中传播渠道实例化的过程。对于中断风险,风险因子可大致分为两类:基本生产变量和市场经济变量。前者体现中断发生后节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上下游产、供、求的变动,后者反映供应链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因子的选择与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位置有关,一般而言,处于供应链中部的企业只需考虑基本生产变量变动的影响,而位于供应链两端的企业还另需思考市场经济变量的作用。
根据单一风险因子冲击还是多风险因子冲击,存在两种压力测试方法: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对单一冲击(风险因子)的影响分析,情景分析则是对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即多种冲击的影响分析。相对而言,敏感性分析更加简单易操作,而情景分析需要考虑各种冲击的相关性等问题,但模拟效果更好。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冲击情形,灵活选择,以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通常较可行的做法是在极端事件发生后,导致供应链某一环节中断的影响如能以一确定的风险因子的变化来表示,建议采用敏感性分析,反之,如中断造成的影响较难确定或需以多个风险因子的共同作用来描述,则建议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在测试数据选取方面,根据假定的中断风险发生环节,对应第二步中确定的压力测试对象,分别将供应商、客户(或市场)或生产部门作为数据范围,获取相关风险因子变化情况的历史数据。
压力测试的下一个步骤是情景构建,这一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情景类型选择和压力情景设定。上一段提到的情景分析方法可进一步分为历史情景分析、假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Blaschke,2001)。如在上一环节中确定将采用情景分析的压力测试方法,这一步骤中需选择适合企业供应链环境的情景类型。历史情景依赖于过去经历过的重大中断事件,而假定情景是假设可能但还没有发生的供应链重大中断,蒙特卡罗模拟则是借助计算机模拟获取可能发生的中断情景。如何根据选定的情景类型,考虑节点企业所处供应链环境,结合管理者风险偏好,确定并量化有关冲击变量、变量问关系、冲击大小,冲击路径等中断情景设定方面的内容,也构成了本步骤工作的一部分。
压力测试的执行主要通过建立模型解决2个问题:(1)如何评估选定中断情景对该节点企业的影响,并将情景映射到主要风险因子的变化上;(2)如何将风险变量反映为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变化,或收益、损失或生产能力的变动。以有效评估其风险弹性。
最后是测试结果的公布与解读。不同竞争策略下节点企业对于测试结果会有不同的理解,或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以评估企业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或仅仅将其视作评价中断风险承受力的工具之一,同时考虑包括专家意见在内的众多定性因素。对测试结果的不同解读,折射出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并最终反映为应对措施制定上的差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完整的压力测试过程还应包括回测和重估。回测为测试人员提供了有关模型准确性的反馈信息,可用来寻找模型可能的改进方向。重估是在上一次压力测试完成后,间隔一定周期对相同测试对象进行再一次压力测试,新一轮的压力测试可以确认新的风险,及时反映供应链环境变化,从而使测试结果更具现实意义。
就技术本身来看,压力测试只是风险管理者在对供应链运行状况悲观预期下(例如某一环节发生中断)对节点企业进行的体检,并不意味着测试对象真的出现了问题。事实上,假定的压力情景并不一定发生,不能因为测试结果而给企业贴上“不合格”的标签。作为风险管理方法之一,压力测试强调事前防范、未雨绸缪。它展现给管理者极端情形下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所面临的图景,从而发挥其警示作用。
四、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笔者针对各种极端情形给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压力测试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提出了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方法与供应链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思路,给出了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并对相关内容作了界定和说明,最后以一供应链节点企业为例,描述了中断风险压力测试的实施过程。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对供应链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既从深度上加深了供应链风险定量评估这方面的内容,又从广度上拓展了压力测试理论的应用范围,为供应链“极端事件”评价和度量提供方法和依据,完善了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
篇9
关键词:信用风险;压力测试;Logit 模型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out in time the risk against medium-sized and micro-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Zibo caused by the economic downturn,monetary policy alteration and financial tsunami imp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access the influences upon stability and steadin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Zibo because of macroeconomic adverse change and then come to the correspondent conclusions by taking on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Zibo as an example and applying Logit method.
Key Words:credit risk,pressure test,Logit Model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46-04
一、引言
在金融海啸冲击不断加深和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风险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发挥金融支持经济作用,2009年以来,全国信贷投放规模日益扩大,上半年贷款投放是2008年全年的1.5倍。从淄博市情况看,2009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是2008年全年的1.89倍。本文以淄博市某区某农村信用联社为例,分析评估宏观经济要素剧烈变动对淄博市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影响,测试其信用风险承受能力。
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及方法应用
(一)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处于经济扩张周期时,信用风险降低,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处于经济紧缩时期,信用风险增加,由于盈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二是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信用风险有四个特征:(1)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3)可控性,其风险可以控制到最低;(4)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管理信用风险方法主要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的多样化。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贷款风险分散化是指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近年来多采用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的方式。
对于淄博市法人金融机构而言,贷款业务是其主要业务,其信用风险主要归集于信贷风险。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借款人因经营困难或破产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当前在信用扩张周期下,信用风险增大。本文将以贷款风险为分析对象,进行模型构建,对淄博某法人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做出评判。
(二)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假设在国内国际经济最不利的情形下,评估金融机构可能遭受损失,并判断金融机构在此情况下,能否承受风险因子变动造成的影响。金融机构用以衡量由一些例外但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所导致的潜在损失的方法。压力测试是为一个识别和管理那些可能导致巨大损失的情形的过程,它由一系列的方法组成。包括敏感性测试、情景测试等,可用于估计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潜在的经济损失。压力测试有助于风险管理者主动降低不可接受或无法承受的风险程度,调险暴露的头寸和结构。目前常用的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方法。
1.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使用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敏感性分析因其快速简单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交易前台和业务部门层面,一些机构风险管理者也用它来计算市场环境变化对机构冲击的最初近似值。
2. 情景分析。情景分析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情景一般可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两种。历史情景分析实际上是利用特定历史事件中所发生的冲击结构测试类似事件发生时,市场风险因素在某一天或某一阶段的历史变化,将导致金融机构目前持有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其优点在于:一是测试结果的可信度高;二是测试结果直观易懂。然而,金融市场的冲击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且考察期公司的资产组合中可能包括历史事件发生时尚未出现的创新品种,历史情景分析的参考价值难免受到影响。假设情景是假设还没有发生的重大市场事件。假设情景分析则通过对机构资产配置和外部市场的分析,以及对历史经验的借鉴,预测发生概率极小的压力事件,据此构造冲击结构进行测试。假设情景与机构独特的风险特性更加匹配,能够使风险管理者对未来的风险关注胜于对历史事件的考量,但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并涉及相当多的人为判断。因此,一些机构往往邀请资深经理、营销人员和经济学家来共同讨论假定情景设置以保证其有效性。实践中,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同时使用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进行分析,如采用过去的市场波动数据作为参考,但又不必然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假定情景。因为对历史事件的使用,有助于校准价格变化的幅度和其它难以设定的参数(如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同时,风险管理者需要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因为情景表达得越清楚客观,内容可能会越复杂和难于理解。显然,敏感性分析反映了具体风险因素对某个组合或业务部门的影响,情景分析则评估压力测试包含的所有风险因素出现变动造成的影响,因此,更多的金融机构采用情景分析进行压力测试。本文主要采用情景分析对淄博市法人金融机构进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
三、模型构建
(一)Logit 方法论介绍
我国银行业常用的风险因子为违约概率(Probability Default,PD)、违约损失概率(Loss Given Default,LGD)、违约风险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EAD)。度量宏观经济对PD的冲击模型有很多,本文采用Logit 回归,主要是这个模型能够保证预测的PD 在0-1 之间。用数学公式可以表达如下:
(二)样本数据的说明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在此选取违约率(PDI)来衡量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具体定义如下:违约率= 新增不良贷款数/ 新增贷款数。考虑到获取相关数据的难度,我们选取了淄博市某区2004 年到2009 年每个季度的GDP、企业亏损面、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贷款利率(选取1 年期贷款利率为代表)、CPI等5个指标作为对宏观经济的描述,与淄博某法人金融机构相应时间段的PDI进行Logit 回归。具体指标和数据列表略。
(三)回归结果
通过对PDI进行LOGIT 转换 ,结果显示,在回归过程中筛选出了两个具有显著水平的宏观经济指标:季度GDP、企业季度亏损面,建立模型如式(2)所示。
经检验,其满足置信水平5%程度下的假设检验,拟合优度较好。(2)式中,K代表企业亏损面;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四、 结论
(一)假设情景事件的建立
参考国内外相关经济衰退数据,处于谨慎考虑,采用假设情景事件的方法建立假设情景。我们以淄博市某区2009年一季度的数据为基准,构建温和冲击( 基准数据±10%)、中度冲击(基准数据±30%)、严重冲击(基准数据±50%)三种情景。以温和冲击为例,温和冲击是指:GDP 衰退10%,企业亏损面增长10%。
(二)不同压力情景下银行违约率的测度
运用所建立的贷款违约率的模型,基于2008 年末淄博市经济金融数据,可以预测出各个压力情景下年度违约率PDI。根据预测,淄博市某法人机构所在区2009年二季度的GDP为49亿元,企业亏损面为6%。以此为基准计算,三种冲击情况下的淄博某法人金融机构的季度违约率分别为:5.61%、7.64%、10.30%。
(三)压力测试损失测度
假设某法人金融机构的LGD 为45%。根据某法人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显示,其2009年一季度的贷款余额为27.98亿元,贷款损失准备金为1.28亿元,核心资本为2.62亿元,净资本为2.84亿元。运用该数据计算压力冲击下的贷款损失,所得结果如表1 所示。
(四)相关结论建议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在我们假设的压力情景下, 银行依靠损失准备金可以覆盖温和冲击和中等冲击, 但不能覆盖严重冲击,说明某法人金融机构损失准备金不足以弥补严重事件冲击下的贷款损失,在这种压力下可能会发生流动性风险。但通过动用核心资本与资本金能弥补风险损失,资本持有量在安全边际以内。通过对该法人机构开展的压力测试,再结合该行有关经营指标,具体分析其经营状况及潜在的风险点:
一是资本率充足率有所上升,但加权风险资产增加。2009年上半年该机构资本充足率达10.03%,核心资本充足率8.93%,均达到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同比提高0.95个百分点;每股净资产比率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表明该社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充实资本,抵御风险能力增强。由于2009年贷款规模扩张,贷款同比多增3.1亿元,加权风险资产大幅增加,相应计提拨备增加,拨备覆盖率提高22.73%,总的资本率充足率有所上升,但核心资本充足率却同比下降0.16%,应进一步关注核心资本充足状况。
二是资产质量总体提高,但贷款形态有向下迁移苗头。自2006年该社成功进行票据兑付以来,资产质量大为提高,违约率由2004年末的13.88%下降为2006年末的7.64%,截至2009年二季度该机构违约率为6.62%,仍处于较高水平。从不良贷款的迁徙情况来看,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比率为0.21%,关注类向下迁徙比例为0.28%,表明2009年上半年关注类贷款转为不良贷款的在增多。进一步分析,该机构最大十户贷款比例达70.96%,主要投向机械、纺织、化工等支柱性行业,不良贷款客户也主要集中于纺织、小化工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存在信贷集中风险,应加强对贷款贷前、贷后风险的审查监督。
三是存、贷款规模扩大,但机构盈利状况下降。该机构2009年上半年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同比分别下降0.54%、6.38%,而成本收入比率同比上升6.35%,表明上半年机构盈利能力同比下降。从其收入结构分析,贷款利息收入占总入的85.78%,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影响到贷款利息收入,而随着存款规模的扩大,存款利息支出大幅增加,机构整体经营效益呈现下降。
通过以上测试及经营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法人机构应继续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资本营运水平,增强盈利能力,不断加大抵御风险能力。具体做到:
(1)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首先要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发展观,使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和经营者树立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把信贷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防范风险与提高效益的关系,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2)坚持审慎经营,强化内部控制。应加强审慎经营理念,科学设计信贷产品,打好防风险的基础,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监控防线,在业务活动中加强岗位间的制约与控制关系,强化银行管理控制,通过授权管理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规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授信决策机制,防范贷款审批决策错误。
(3)构建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实际操作中,该机构没有建立数量化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为了把信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应该建立包括信贷风险识别、信贷风险衡量、信贷风险监控与决策以及信贷工作流程管理四个部分组成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决策层(专门负责风险政策的制定、检查)、执行层(负责具体的信贷业务)和监督层(负责监察业务执行部门的风险控制水平)三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制衡的层次各司其职,利用风险评级工具精确计量风险,有效地运用复杂的风险管理工具更好地防范风险,通过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把信贷风险的事后分析变为适时报警制度,一旦出现风险预警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
参考文献:
[1]李军民.赣州市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报告[N].科技创新导报,2009,(3).
篇10
【关键词】射孔压力测试;单芯电缆;OFDM;曼彻斯特码
1.引言
井下压力数据的获取对评判井下射孔、压裂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开始了对煤层气,页岩气等新型能源的开采,这使得测试仪器的测试环境变得复杂多元。面对相对陌生的开采环境,现场施工也需要及时的获取井下压力数据以判断井下射孔、压裂效果,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实施工,同时其他测井仪器需要井下压力测试仪可以为其实时提供井下压力环境参数,以辅助其进行相关测量参数的设定[2]。而目前广泛采用的对井下压力的存储式测量方法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对以长距测井单芯电缆为通信信道的信号传输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基于单芯电缆的信号传输系统。
2.基于单芯电缆的实时数据通信系统
系统以井下压力测试仪为基础,井下测试仪器由存储测试单元与遥传短节[2]单元两部分组成。地面发送指令信号时将曼彻斯特码信号解码为存储测试单元可识别的SPI数据。井下数据需要向地面传输时,遥传短节单元将存储测试单元发送的SPI数据编码为适用于高速电缆通信的OFDM信号。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通信系统总体图
2.1 全双工通信方法
由于电缆的频谱特性及井下特殊测试环境的限制,在测试系统的电缆通信的设计中,上行通信与下行通信采用了不同编码方式。其中下行通信采用曼彻斯特编码,上行通信通过OFDM技术实现。
2.2 曼彻斯特编码下行通信
曼彻斯特码的编码由曼彻斯特码编码器实现,该编码器位于地面编码解码单元内,使用CPLD为编码器提供精确时序,产生曼彻斯特码,通过功率放大器将曼彻斯特码放大至峰峰值15V左右[3],经变压器调制到单芯电缆中。曼彻斯特码的解码过程为:电缆上的曼彻斯特码信号经耐高压、高温电容分离出来,为防止信号电压过大对遥传短节单元电路造成损坏将信号通过两个电阻对地分压后再由DSP主控芯片接收处理,信号经DSP解码后转换为SPI数据发送给存储测试单元,完成指令的发送与接收。井下遥传短节单元中曼彻斯特码解码电路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
2.3 上行OFDM通信
在系统的上行通信设计中采用了OFDM技术,OFDM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串行的高速数据分解为并行的低速数据通过不同的子信道进行传输,每个子信道之间相互正交,因而子信道间可以有频率的重叠而不会出现较大的子载波间干扰(ICI),提高了对电缆信道频带的利用率[4]。OFDM技术的先天优势使其特别适合用于长距离测井电缆的高速通信,虽然长距离电缆作为信道并不平坦,会造成信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但由于各子载波所占用的频带很窄,小于信道的相干频率,因此各子信道相对平坦,极大削弱了ISI[5]。通信过程中各子载波相互独立正交,有利于对信号译码时进行均衡处理[6],减小信号失真。OFDM的编码器硬件由DSP与单片机配合实现,随着DSP技术的不断发展,OFDM技术也越来越容易实现,同时其调制解调电路集成度更高,更适宜用于石油井下这样的恶劣的测试环境中。DSP选用了TI公司的TMS320C5509。编码器的工作流程为,由单片机接收存储测试单元发送的SPI数据并对其进行串/并转换,转换完成后将并行数据传递至DSP,在DSP内进行2PSK[7]信源编码,对编码后的信号进行相位补偿后通过IFFT将信号变换到时域,在数据上加入循环前缀后进行并/串转换,串行数据反馈回单片机,最后由单片机将OFDM数据发出。其译码器硬件同样由DSP与单片机组成,将编码流程反向执行即实现译码,在此不再赘述。OFDM的调制与解调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OFDM信号调制与解调系统
3.模拟试验验证
为验证电缆通信的可靠性,根据7000米单芯电缆的实际参数设计了电缆模拟器,并使用了模拟油井试验装置模拟实际井下测试环境。试验为通过电缆模拟器将井下压力测试仪与地面仪器相连,测试仪放置于模拟油井试验装置中进行实际测量,上位机发送读数指令将测得的压力数据通过模拟电缆实时传输至地面,经解码后由上位机接收,并与实验结束后通过数据线读取的压力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波形比对图
图4中a为通过电缆实时读取的压力数据,b为将仪器提至地面后通过数据线读取的压力数据。由图可以看出,使用电缆高速实时传输的压力数据基本与通过数据线传输的数据相同,通过分析文本数据发现,电缆实时高速传输过程中误码率极低,完全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4.结语
针对井下射孔、压裂压力数据获取延时无法满足多元化射孔、压裂工程需要的问题,提出了使用长距单芯测井电缆作为通信信道实时通信的方法。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显示基于单芯电缆的油井压力测试仪的实时数据传输方法可以保证地面对井下测试仪器的精准控制,同时井下压力测试仪测得的数据可以通过电缆实时高速的传输至地面为射孔、压裂效果评判及时提供依据,该方法解决了存储式测试仪的信息获取滞后的问题,拓展了测试仪器的应用环境。
参考文献
[1]雷霄,崔春生,裴东兴等.复合射孔及爆燃压裂动态测试数据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14,3(27):337-341.
[2]赵燕.新型遥传短节与测量仪器接口电路研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
[3]孙小军.高速测井电缆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金旗,裴昌幸,张振生.OFDM技术基本原理[J].通信技术,2002,6:44-46.
[5]董惠娟,李瑞敏,张广玉.基于OFDM的单芯电缆调制解调系统设计与仿真[J].测井技术,2008,6(32):589-593.
[6]蒋欣.OFDM系统中信道均衡技术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3.
[7]杜坚,彭熙,王其军等.基于电力线载波技术的测井通信系统设计[J].通信技术,2013.8(46):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