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学科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30 17:3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导入 多媒体使用

一、问诊课堂,在反思中历练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都会挖空心思去设计一个比较满意的教案。教师们都会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设计安排许多教学环节,突出教学设计的层次,但也因为这样,往往会过于注重课堂的广度而忽略了其深度,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在设计和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1、华而无实,全而不深

案例1:《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我采用谜语导入课题,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大鱼和小鱼的真实画面,欣赏形状各异的鱼。为了凸显重点,在画鱼之前我设计了"大小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篮子里挑选出"鱼"在同一画面中进行摆放,然后做大小对比。这一小环节就花了两至三分钟。

反思1:其实"大和小"这个问题是浅显易懂的,若当时在出示课题时,将"嘉宾"尼莫和尼莫爸爸直接设计在课题板书展示中,对学生抛出问题:这两条鱼中,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呢?学生马上能回答上来:大鱼是爸爸,小鱼是儿子。重点很快突破了。但当时为了让教学设计显得流畅递进,略带表演性的展示了这一"突破重点"的环节。其实这算是一种"怪现象",原因在于"目标的转移"——从课堂原本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转移到课堂教学变成为老师自己展示教学的服务。教师在备课中罗列各种好的教学环节,以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导致了课堂流于形式。

2、轻走无痕,缺少灵动

案例2:在赏鱼环节,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归纳出鱼的基本形状和各类花纹。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示意学生边看视频边回答我的问题:"这条鱼是什么形状呢?""身上的花纹像什么?"等,为了顺利地"过关",我还用手在空中画出图形,间接的提示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这条鱼像一个爱心!",我当时准备归纳总结的板书是:圆形、三角形、方形,没想到学生给出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答案,可当时我急需的是学生能直接给出我所要的答案,听到这个"爱心型"的时候,我只是匆忙地脱口而出:"你真棒!请坐下!"。

反思2:回忆当时提问的情况,我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考虑进一步地做说明和引导:"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可以把爱心型归纳在三角形的范围里面。",同时还可以纠正她所说的那一句话应该完整的改为:"这条鱼的形状像一个爱心!"。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面,随时都会有不经意的笔触带来新的惊喜发现。然而教师如果按部就班的顺着自己的教案走下去,不能够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及时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和闪现出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难免会因缺乏灵光而死气沉沉。

3、功败垂成,走马观花

案例3:《大鱼和小鱼》的教学环节包括:猜鱼——赏鱼、析鱼——画鱼、做鱼——评鱼、说鱼——演鱼,最后渗透环保教育。整个课程看上去很紧凑,层层递进。为了提高课堂作业速度,要求学生采用黑头笔直接作画。即使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几个环节下来,我感觉学生绘画制作的时间会稍微紧张。当学生在绘画时,我仍然担心学生因完成不了而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指导过程中不时地催促学生:快点、快点。于是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在老师急躁的态度中不禁加快了画画速度,手中的画笔多少也带点草率,寥寥几笔就勾勒完鱼的花纹。

反思3:我在设计《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不厌其烦地在三个班级进行讲和练,从中将各个环节进行修改,把问题琢磨透,在反复地试验中由一般课逐步过渡到成熟课,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然而看着学生在匆忙中完成的作品,有的鱼的前半部分的花纹不管是线条还是布局,都较为丰富,但后面部分却完成得有点潦草。我问自己:达到我预期要的教学效果了吗?学生的作业还未完成就被老师急急忙忙的贴上展示台,让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如若这样长期下去,是否助长了学生草率急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二、提升意识,在历练中成熟

针对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象,我在准备低年级《恐龙回来了》这节课时,从课题的导入,问题预设、教学环节的生成,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布置和落实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改进,在前车之鉴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安排。教学的思路清晰了,课堂的呈现也就显得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1、巧用媒体,还原课堂高效简约的本色

做法:《恐龙回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是由《恐龙世界》里面的几个小片段剪辑凑成一个小故事,刚播放课件,学生立即被壮观的画面吸引住了,随之两只恐龙争抢一枚恐龙蛋,恐龙蛋在突然消失了,顿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在导入课题后,由"蓝猫"主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知识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欣赏视频。

效果: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显然,学生对于壮观的画面和新颖的的竞赛环节很喜欢。课堂上图、文、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很好地开发。此时的课堂也变得简约而高效。

篇2

一是在美术课中渗透音乐

根据小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把美术教学与音乐和谐地融为一体,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诱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的发展,在美术课中相应地采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例如:我在上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四季的色彩》这一课时,就将音乐融入美术课堂。首先,我先请学生欣赏几个音乐的片段:有抒情平缓的轻音乐、有高昂激荡的咏叹调、有气势澎湃的交响乐、有轻松愉悦的民间小调。随着一曲曲音乐的交替与变换,我发现学生的情绪也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表情丰富,愉悦、惊喜、陶醉、兴奋等等,给了同学们一种真实的感受。以此作为《四季的色彩》这一课的导入,学生们表现十分出色,初步锻炼了学生对“感觉”这一抽象概念表现的尝试,在教学中把音乐请进教室,以优美的音乐伴随美术作品的优美意境、美的形象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提高学习兴趣,愉悦学生的心理,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与音乐的融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抒情和创作欲望,让学生真正体验上美术课的乐趣。

二是在美术课中渗透文学

美术通过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两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己。在美术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大家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产生联想,由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诵读儿歌,理解歌意。启发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睡着了,给他留一个。学生犹如置身于草坪上的一棵棵果树下,开开心心,排队坐着吃果子,小弟弟玩累了,酣睡在旁边,留一个等他睡醒了再给他吃,一幅优美的图画己经在脑海里浮现。一首儿歌,一片深情,小作者已经是胸有成竹了,这就是文学艺术与美术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儿歌的诵读和理解,提高美术课的文化韵味,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体现了美术课的文化性。

三是在美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

美术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进行品德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把思想教育寓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品德和爱中主义情操。与此同时,美育要针对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在绚丽多彩的风景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产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描绘壮美山河、故乡一草一木中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的革命历史雕塑、绘画中,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如第九册《中国现代雕塑作品》的《艰苦岁月》铜雕作品中。从一老一少两位战士相偎依,他们褴褛的衣服、短裤、赤脚和瘦骨嶙峋的躯体上,可以看出作品表现的是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革命战士的深情厚意和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使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基础。

四是在美术课中渗透历史

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人的基本的素养之一,也是学习间接经验的较好方法。在美术课中把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意识,增强美术学科的知识性。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乘上大船游世界》一课的教学,虽然这一课的要求只要教会学生描绘船只就可以了,但在备课中我把船的发展史也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展现船的发展历史:从小木船、竹排、到帆船、轮船、气垫船等,把学生带入到船的世界之中,在各种船只出现的画面中,我们一边欣赏,一边了解船的不同造型,学生们不断学会了画船,而且了解了有关船只的简单的历史知识,提高了美术课的文化含量。

五是在美术课中渗透自然科学

篇3

关键词: 校本课程研究 手工剪纸 小学美术

手工制作即自己动手做,手工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的一种造型活动。手工制作种类又分为纸工、泥工、布艺、绳结和废品再利用等,立体剪纸是手工制作的一种。随着剪纸艺术发展和创新,立体剪纸以一种崭新姿态出现。立体剪纸形式新颖,突破传统片面剪纸的局限,制作出来的剪纸富有立体感,趣味十足。

课题组实施的“小学美术手工剪纸创作”校本课程研究的核心是将美术与学科相互融合,不仅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能力,学会剪纸这项技能,更是让学生将美术带入自己的生活世界,感知美术与生活无处不在,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

一、组织手工剪纸创作校本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

1.手工剪纸创作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

手工剪纸创作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主要依靠手工技能进行制作,需要制作者亲自投入到制作活动中。手工剪纸创作具有丰富的创新因素,既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借此对现实生活世界进行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配合工作,把外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

2.手工剪纸创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手工剪纸创作之前都需要整体安排,包括工具准备、材料数量、作业制作大小、材料利用等,要求学生提前做好计划和安排,以便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为保证制作过程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立体手工制作,需要发挥学生的三维空间立体造型设想,充分发挥学生大胆想象和多变思维方式,探索出与众不同的设计。这一制作过程将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构建和完善。

3.手工剪纸创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手工剪纸创作制品的完成,在造型、结构、用色、组合等方面都运用了美的原理和法则。学生在这一制作过程中不仅进行实践操作,更重要的是体验创作过程中的愉悦之情,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提高。

二、手工剪纸创作校本美术课程的有效实施

1.手工剪纸创作教学的主要方法

根据“小学美术手工剪纸创作”课程设置主题和内容特点,主要采用情境预设法、探讨分工法和互助合作法三种方法,突出“乐学美术手工剪纸创作”的特色。

(1)情境预设法

教师根据选定的主题内容,通过各种趣味的预设情境导入内容,如讲授时运用灵活多样的导入形式,诸如直观、启发、刺激、设疑、新颖、趣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活学生思维,与老师共同分享故事内容,了解故事内容和对主题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对角色和场景布局有所认识,如何为故事配上完整的画面,再现故事情境。

(2)讨论分工法

根据故事情境,大家讨论后在老师指导下全班分组(每组4~5名),并选派小组长,由小组长对选择的主题故事进行任务的协调分工,对教师巡视指导。

(3)互助合作法

教师根据小组的分配角色,首先指导学生观摩视频或教师动手制作的过程,掌握各种角色、场景和道具的基本制作方法,教师事先对具体要求和操作技法加以说明,然后对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分配的任务进行分别指导。

2.手工剪纸创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小学美术手工剪纸创作”课程实施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欣赏童话―解密童话―制作童话―展示童话”

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视觉形象为主体的导入,重在通过学生欣赏和观看优美的剪纸作品产生兴趣和好奇,进而教师引导学生解密作品的制作过程,发挥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具体操作环节是:①欣赏童话。教师通过搜集优秀剪纸作品,以视频图片或照片形式呈现给学生。②解密童话。教师选定其中一个主题内容解密作品的制作过程。操作方式灵活,教师可现场操作,也可下载视频观看操作步骤。③制作童话。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制作。④展示童话。各小组展示并汇报成果,其他小组可点评。汇报形式灵活多样,根据课堂时间安排,采用集体汇报、个人汇报、成立专家小组点评等形式。

(2)“走进童话―探秘童话―呈现童话―制作童话”

学生天生对声音具有强烈的敏感和好奇,不同形式听觉形象的导入课程,有助于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①走进童话。教师通过不同主题的童话内容,采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童话。如利用儿歌、讲故事、听声音、猜谜语等方法让学生走进童话故事。②探秘童话。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童话故事内容探寻故事情节。③呈现童话。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呈现完整的童话故事。④制作童话。教师指导学生将故事情节再现真实,共同制作童话故事。

(3)“扮演童话―分享童话―实现童话―制作童话”

篇4

一、以基础素描教学为主、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素描作品中。整体感是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联系各种有机关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地观察和表现物象,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整体感作为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如何来使学生的素描整体感提高呢?

1、学会整体观察

法国画家德加曾经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要从物象全局着眼,首先看全貌,然后看其主要部分。其次才是看局部细节,始终不能忘记或脱离其整体。整体的观察,就要取其大体的形态动势,确定主要的形体形状。观察时,视线不能总看着一个地方,要暂时省略掉细节,观察前后大小的比例关系,统筹地去看。学生只有通过整体观察,才能让复杂的东西在画面上变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这种观察包括构图时上下左右的布局,明暗中的强弱对比。当可以很熟练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时候,娴熟的绘画技法才能最终派上用场。

2、培养整体美感

素描整体美的培养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素描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2.1 比较照顾全局。素描的整体感是指作画过程中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言。一般来说,作画时要求抓住大效果,可分四个步骤进行,即打形体结构与轮廓阶段,上大体明暗阶段。深入刻画阶段和调整完成阶段。在作画过程中切不可从上画到下或从左画到右,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其实,素描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比物体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前与后、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象,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2.2 针对细部刻画。细部刻画,是绘画过程中继构图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过程。细部刻画,即通过认真观察,相互对比,将各个静物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刻画好。细部刻画使作品更形象、生动,更具活力。

所以,在素描课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整体美的塑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素描写生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及时给学生输入整体思维方式的概念,并形象地加以解释。在写生训练的过程中教授具体的整体方法和整体程序的同时,不断强化整体意识,使学生通过整体方法的具体训练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较高素描水平,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对素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后,笔者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再进行了一些尝试。

第一,运用合理、科学、灵活、多样的综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启迪创造智慧。例如。在素描技能教学训练中,教师改变光源的方向、静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写生的视角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静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在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情趣。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从而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第二,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将设计意识与素描牢牢结合起来,不过多地追求对客观实体的再现,而偏重于理性归纳的表现,严谨分析形成一种科学的逻辑性。通过设计素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意识,培养具有归纳组织形体的能力。运用简练概括的线条,快速捕捉物象的外部形体关系与空间关系,是学生将来进行室内设计和平面创意所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写生中通过自我感受表现的追求,探索富有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技能,使素描基础技能的学习与感悟视觉造型的精神意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主观精神感受力、视觉语言的理解力与表现力。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素描创新教学新思考、素描基础技能架构、视觉语言与形式基础、素描限色创意表现四个部分,构筑素描与创意基础培养的全新内容。

篇5

一、手工制作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手工制作课程,我们一般都理解得比较简单,总认为手工制作就是简单的折纸而已。其实不然,折纸只是手工制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手工制作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仅符合少年儿童好动的天性,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智慧。手工制作是开启小学生心灵手巧的钥匙,是引导小学生走向美术世界的重要一步。如果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手工制作课程作为基础的话,小学生学习其他美术课程就显得比较吃力,他们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有时候一张纸、一些丝线、一些魔法玉米等素材就能引导小孩子活灵活现地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手工制作可能看起来比较简单甚至幼稚,但由于其设计和组合都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智慧,是孩子对于美术的一种最直观的表达,也是孩子将抽象或想象转化为现实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手工制作是小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或关键步骤,小学美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时开展必要的手工制作课程,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接受美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手工制作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手工制作是一种凝聚很多智慧和思想的创造活动。从选材到制作、到定型、再到修改,都充满了作者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高度融合,其在素质教育培养上的优势是其他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由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重视手工制作课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说过,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艺术,而且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加强对小学生的手工制作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培养从小就懂得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高素质公民的过程。

1.手工制作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对美术的认知

手工制作的取材丰富便利,制作形式变化多端,更能化腐朽为神奇,因而能极大地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爱好。在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小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作品,更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和自信。通过手工制作,他们发现了进行美术教育的乐趣,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术陶冶情操的重要意义。由此,小学生也会改变对美术课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美术课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

2.手工制作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力

手工制作课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强自身的想象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探寻世界之美的观察力。

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让自己的想象任意驰骋,努力创作一件自己属意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由此小学生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开发和丰富自己想象力的过程。想象力的形成和释放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心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发展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不应对学生的创造力给予过多干涉,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的审美诉求,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同时,通过手工制作也有助于小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给展现出来。其实小学生创作的过程也是将其眼中的世界展现出来的过程。因此,开设手工课程教学,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的人,这样不仅提升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乐观的心态。

三、手工制作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形式,提升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手工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该课程没有严格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在非常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合作。所以手工制作在实现美术教育对象的普遍性、教学形式的丰富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手工制作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一般的理论性课程教学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手工制作课程则给予了每个学生平等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素材,开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进行有意义的创作。在手工制作课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平等地享有向别人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其次,手工制作课程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手工制作课程不是教给学生完成一件作品的技巧,而是让学生体验集体创作的氛围、感受分享智慧的乐趣。因此,当小学生参与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时候,他们不仅可以快乐地分享自己的创意,而且可以在合作中凝聚智慧创作高质量的作品。

第三,手工制作课程有利于教师对美术教育进行创新和改革。手工制作课程和绘画、书法等都是相通的,教师可以尝试着把学生在手工制作中表现的创意转移到绘画、书法等美术教育中,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开开心心学知识、快快乐乐分享智慧。

四、手工制作丰富了美术教育的范围,有利于学生将美术和生活融为一体

美术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以说手工制作让学生充分明白了美术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手工制作课程中,无论是教学生进行创意折纸、陶艺、插花、剪纸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生活对于美术的影响和意义。

篇6

关键词:农村;美术;作业评价;方式;创新

随着课改所提出的“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的要求后,许多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文笔者结合对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作业评价的实践,以及制作课型中采用多种方式对作业进行评价的有效尝试作简要介绍。

一、目前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作业评价环节的现状分析

1.美术学科课堂教学中作业评价在课改前后的比较分析

传统课堂:在评价的主客体关系上,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在评价指向上,局限于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在评价方法上,采用是非判断法。美术学科主动有效课堂:其教学评价强调在评价的主客体关系上,体现在主客体关系多元化互动;在评价指向上,不仅关注答案准确性,更关注思维过程与情感态度;在评价方法上,追求科学(具体、明确)、艺术(欣赏、适度)、民主(平等、尊重)。

2.美术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估的要素缺乏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策略的制订与实践上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例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教学,这是值得提倡的事。但仔细观察它的过程,你就会发现好多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学过程无非是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a则在下面说个不停,然后报结果,学生说:“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应该是怎样……”这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有多大区别?

3.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紧凑,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有时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

因为如此,学生在作业评价环节就存在兴趣度不高、学习习惯养成度不好等问题。如,在遇到离下课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教师仅对少数几件作品匆匆点评几句;即便时间充足,也是让学生挑选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并发表看法,而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往往是“因为好看、漂亮”等。这样一来,课堂作业评价就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有效性,以致于学生学习美术的效果不佳;随着年级的递增,学习兴趣下降,尤其是对美术本来就没多大兴趣的学生,最后连美术学习用具、材料也懒得准备了。究其原因,我认为,就是学生未能在课堂作业评价这一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上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美术学习的乐趣。

二、目前农村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评价标准比其他学科要模糊得多,因此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农村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环节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存在三大误区

(1)主观评价

教师始终高高在上,以成人的目光要求学生,常常抱着挑刺的点评来“数落”学生的美术作品,以画得像不像或技法熟练不熟练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缺乏自信,易丧失持续学习的兴趣。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案例一】: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见习老师课上,教学内容是剪贴画《小猫钓鱼》,老师很认真地在讲台上示范,底下一些学生则认真地照着老师剪贴。我起身看了看,几乎每个学生都在照搬老师的范画,只有一个学生剪贴得不同,只见她把小猫贴到了树上,树上还有一只小鸟,可见她是动了脑筋的,我正要为这个学生喝彩时,那位见习老师来到了她的身边,皱眉低声说:“谁让你乱贴的?你的鱼呢?”小女孩伤心地揉搓着自己的作品,显得很委屈,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课后,我问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这么贴,小女孩说:“老师,我的小猫贪玩,不好好钓鱼,跑去抓鸟去了!”我惊呆了,多么好的创意啊!我告诉她:“你的作品很棒,因为和别人不一样!”

由此可见,教师的这种主观性评价,很可能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厌学情绪。

(2)传统评价

教师常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整洁、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3)单一评价

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每学期的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作业评价的全面性。

2.教师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形式的有效性待加强,缺乏设计

教师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教学设计环节对作业评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性考虑和设计得不够。如,很多时候教师仍作为评价的主体,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担心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达不到自己设想的目标,而由自己代为评价,或是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并没有达到真正有效的评价。

3.教师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教师对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形式主要以自评、互评式为主,往往忽视了作品的展示环节,其情景性运用、趣味性运用不够。如:同样上制作课《鱼儿游游》一课,教师A直接让学生把制作好的小鱼放讲台上,让学生上台互评一下,然后进行点评总结。教师B则在教室的中央搭建“鱼池”,请学生把制作好的“鱼”放到“池塘”中去,最后通过钓鱼比赛这一游戏情节,看谁钓出最好的“鱼”,这样既评出了优秀作业,又检阅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以上哪个评价形式的效果更好呢?答案肯定是后者。

三、开展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方式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课堂质态的良性循环,使课堂教学因有效评价而更高效精彩?笔者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的尝试。

1.鼓励性评价,树立学生的创作信心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更要传递人的情感、生命的脉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都必须动情。教学中运用评价应以事实为依据,善用语言,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学生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不恰当的表扬,不能毫无依据地妄加评价。教师要遵循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做到既不伤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让学生能扬长避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因此教师更多的是把评价活动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使学生在创造和体验中建立学习信心。

当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时,要多用心聆听学生的想法,对于想法新颖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他们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当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操作技能、认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上有细微变化时,我会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使其增强自信心,逐渐喜欢上美术。

2.延迟性评价,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于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我们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为此可采用“延迟评价法”,即推迟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案例二】:一次,我在上乡土课程《扎染小手绢》时,我邀请学生一起欣赏我国伟大的民间艺术――“扎染”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学生对“扎染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扎染神奇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爱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传承祖国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当我讲完制作技能并示范完之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各个都跃跃欲试,都想自己亲手制作一块扎染小手绢。但在实际操作时,有几个学生遇到了问题,其中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孩子平时动手能力较差,但学习态度相当好。他在扎染制作时,由于白布上的筷子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扎紧,等放进染料缸浸泡烧煮之后,他满怀希望的打开,发现他想要得到的图案失败了,没有得到他所设计的双层五角星的图案,他沮丧的想哭。对于他的作品我没有立刻点评,而是先安慰他,然后请他说说自己的设计想法和失败原因,之后他又跟我说了句悄悄话:“老师,我想再做一次,这次一定行!”我抚摸着他的脑袋说:“可以,你试试吧!”于是,他非常认真地重新设计了他的扎染作品,把之前疏忽的地方改正了,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图案――双层五角星图案。

我想,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过早地对学生的作品做终结性点评,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新与发展思维的火花。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作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真正达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行为优化

美术教学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为主,即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成长发展的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和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当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眉目舒展的,表明他认同此同学的观点;摇头否定的,表明他有异议;情绪激昂、跃跃欲试的表明他想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学生的情绪状态的观察、评价,只是评价中的一个视角。我们还可以观察评价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参与的品质是否深刻、参与的效果是否良好,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中来,融入学生学习行为中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方式创新的成效与思考

经过两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本人在美术作业评价方式的创新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引领教师、学生、家长转变评价观念方面:通过上述多种评价方式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使我们教师从过去单纯关注学生的成绩转向既关心学生学习,又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上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找到自我增长点,树立不断进取的信心;有助于家长关注子女各方面的深层发展,而不是单纯着眼于学生的成绩,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素质和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作业评价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点滴进步,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与此同时,本人对小学美术教学中作业评价方式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初步的思考:

1.提高评价主体的参与意识

我们要重视强化学生的评价意识,加强自评、互评的训练,从教师示范、指导评价渐渐过渡到学生自觉点评、主动反思,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运行机制。

2.提高评价反馈的及时性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及时的反馈,使学生能获得有效的信息,对前期的评价能进行有效的总结。同时,使学生产生继续进行评价活动的期望和信心。

3.逐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电子化评价

现在是网络时代,实施档案袋电子化评价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真正架起一座能有效促进家校之间沟通交流的空中桥梁。

总之,无论采取何种评价方法,都要设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及时获悉评价的结果,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完善、提高自我,确保作业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有效的评价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有的放矢,“以评价促发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使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正确有效的评价方式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4.

[2]于红.有效教学评价策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11.

[3]程明太.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05.

[4]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04.

[5][美]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05.

[6]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7]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6.

篇7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课程性质已经发生改变,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

此次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旧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却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

此外,在“造型?表现”领域新美术课程标谁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学到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需要说明的是,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

通过学习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新出台的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突出了美术学科的四个特点:(1)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2)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3)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4)强调愉悦性。这是新增的,是学科审议组的艺术家们极力倡导的特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2、教师要重新构建课堂上的美术学科知识。美术学科知识泛指学校中一切能够构成学生美术学习的教育经验或学习经验。“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学科知识”分属于不同领域,其内涵、主体、意义、内容构成与表现形式均布相同。教材的呈现形式绝对不是教学的顺序,不要完全按照教材,要利用教材主题,重构成自己的课堂,建构自己的美术课堂学科知识。因为教材里的一些学习内容和表述,离学生比较远,学生有时根本不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与美术学科知识有了根本的分野。因此,教师不能成为美术学科专家的依附者,而应是有独立人格和美术教育专业自的存在,不能作学科知识的单纯消费者,而是课堂教学中复杂会话情境里积极的参与者。 3、让学生从幼儿时期建立起来的固有型中破立出来,教会学生用艺术家的独特眼光去看事物,学习各种美术语言,学会用美术语言去说话。有一次在美术课上,我发现一个学生把太阳涂成了草绿色,我就问她:“为什么?”她甜甜地回答道:“要是有一个绿色的太阳该多好呀,夏天就不会那么热了。”“多么奇特的想象!”我由衷地赞叹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环境,体验生活,做到“心中有画”。 4、示范的最佳状态是局部引领性示范。一直来,教师的示范是我们课堂中一个困惑的问题,教师不要在教学现场直接画出表现主题,而是在这个主题的表现中,局部引领某个细节的表现。这样由小见大式的引领,可以给学生带来整体思考与整体表现的空间。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篇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情感教育方式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情感教育处于重要的地位。美术本身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其更是个人情感表达宣泄的一种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积极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当中应用情感教育的方式显得十分重要。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把自身的情感表达出来,促使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由于美术这一学科本身具有自由的特点,使得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有充分表达情感的空间,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使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当中,积极与他人分享活动中的愉悦,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实现与他人的交流。

2.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

一般来说,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直观呈现出美术的形象,例如图片、视频或者实物等,通过对学生视觉的刺激,并加上教师的引导,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内心情感。教师在使用情感教育的教学方式之时,能够为学生展现所讲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到作品的学习当中,刺激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能够增强内心的情感,实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3.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使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以及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之时,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小学美术情感教育的开展创设教学的情景,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生理以及心理发育的影响,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能够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小学美术的学习过程当中,并且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美术形象,通过对学生视觉以及听觉的刺激,让学生能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学生学到美术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扩宽学生美术学习的空间,把抽象的美术知识具体表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踊跃参与到美术的学习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2.提高教师教学的渲染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小学美术情感教育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渲染力,增强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以教师为榜样,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为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学习的动力。而教师要想提升自身情感教学的渲染力,一方面需要具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个性化肢体语言以及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美术的学习以及创作过程当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知识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把枯燥乏味的教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深刻理解,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率的提升。

3.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过于轻松自由,课堂教学往往呈现出教师讲学生玩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情感的提升,使得美术课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使用情感教育的上课方式之时,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做好对小学美术情感教学的组织以及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同时,教师还可以深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带动学生对美术作品情感的讨论,营造和谐的美术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实践性作业;作业设计;创新;分析

一、绘画型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想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介于6~12岁之间,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认识水平发展还不够成熟,对待未知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思维也天马行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特点,将绘画型作业方式进行应用,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例如在教学《童话的小屋》以后,教师就可以让给学生布置绘画型作业,为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几组不同的童话小屋,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画出自己想要的童话小屋,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每一位学生都根据教师作业布置要求,尽情在脑海中想象和绘制童话小屋,在小屋材料、造型、颜色等方面也体现较大不同,在材料上有的学生选择木头,有的学生选择石头;在颜色上有的学生选择深色,而有的学生选择浅色,最终每一位学生画出的小屋都不一样。通过绘画型作业也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

二、剪纸型作业,提高学生创造力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一种对文化的学习。”因此,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也要求教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准确认识这些传统文化,并且实现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剪纸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将剪纸型作业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剪纸艺术之美,同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美学观点。例如:在教学《办年货》中,教师就可以就过年剪窗花着重进行讲解,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剪的图案让学生进行观赏,然后给出几种图案,如:兔子、小花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完成剪纸作业当中。由于剪纸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到其中,并且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剪纸方法、技巧上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使得学生在不断练习以后剪出更加漂亮的作品。此外,在剪纸作业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如:奶奶家过年需要运用剪纸作品装饰家里,使得过年气氛更加浓厚,需要学生帮帮她。学生帮忙积极性快速提高,并且对剪纸作品进行设计,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窗户上张贴小兔子,因为兔子很可爱,可以吸引更多小朋友玩。而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剪几朵雪花,贴合冬天特征。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激活,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锻炼。

三、制作型作业,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教师在对小学美术作业设计时,既需要不拘一格,又需要充分展现出美术学科特色,使得学生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为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美术作业形式,在充分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知识内容基础上,将实际生活与美术学科知识内容联系起来,然后对学生设计制作型作业,即结合美术教学主题,为学生准备相对应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制作与美术教学主题相对应的作业。例如教师教学《化妆晚会》以后,就可以通过组织和开展化妆晚会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制作型作业。由于在化妆晚会上需要每一位学生都佩戴不同的面具,这时候就需要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智,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出独一无二的面具。每一位学生在听说这一消息以后都表现十分开心和激动,也积极参与到面具构思、制作当中。当学生制作完成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就面具制作材料、制作内容和过程进行阐述,通过这一方式也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具制作沟通交流,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力,使得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总之,基于对美术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创新分析,作业作为巩固和检验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作业设计观念,创新美术作业形式,通过绘画型、剪纸型和制作型作业在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进行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作业形式中,牢靠掌握基本美术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梦晖.美术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创新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