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知识观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本主义知识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本主义知识观

篇1

【关键词】国有石油企业;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

近年来,“发展和谐社会”的口号越来越响亮,在我国和谐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有石油企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力发展国有石油企业是十分必要的,而要想推动国有石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加强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认清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在企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提高管理时效性。本文首先介绍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的内涵,然后简析当前国有石油施工企业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当中的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

一、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的内涵

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有目的性的管理方式,是提高企业员工能力的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文化传播,让企业员工掌握有益的科学理论,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创新出新的思想方法,提高人们的和谐社会发展意识和现代化意识,最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员工的各类思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提高他们的价值观,使得他们为实现社会价值而不断奋斗,为和谐社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的本质属性就是塑造人性,通过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唤醒人们的人性,提高人们的潜在能力,最终为社会和石油企业贡献力量。人本主义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自身发展的需求,还可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和企业、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当前国有石油企业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当中的问题

在当前的国有石油企业思想政治管理当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企业对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的重视度是不够的,对企业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很多国有石油企业虽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建设成果;也有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只重视物质文化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员工价值观的奉献精神的培养;然后,在当前的国有石油企业管理当中,领导者的主导作用是比较强的,却忽视了对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教育过程比较僵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法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企业教育当中,没有注重企业员工之间的差异,没有有效解决个人思想问题,不利于企业人本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解决对策

(一)增强员工的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意识。在企业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当中,员工和企业管理者是主要人员,因此,员工和企业管理者都必须掌握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知识,必须正确树立起人本主义的理念,提高企业员工的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引入大量优秀员工,才能改善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就是比较合理的,推行这种制度可以减小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工资差距,促进企业劳资关系的有效建立,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企业员工的参政能力。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参政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比较重要的,只有提高员工的参政能力,才能提高他们有效解决内部生产、经营问题的能力。另外,企业管理者还要走入到基层一线群众当中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听取群众的建议,满足群众的需求,在实践当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增加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到民主管理当中。

(三)改善企业工作环境。要想提高企业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效率,还要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营造人性化的良好氛围,询问员工的需求,在保障员工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提高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就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大增加,责任感也会大大增强。

(四)实现企业文化和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的有效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员工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的有效结合,因此,实现企业文化和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的有效结合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引导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而努力,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员工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景洲.国有石油施工企业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J].神州,2012(4):161-161,163.

[2] 杨彪.浅析石油企业油库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J].广东科技,2014(12):12-12,9.

篇2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189-02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向现代化的迈进,在全球化进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西方国家加强了渗透和争夺,而且,该领域的渗透和争夺更加激烈。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西化、分化的危险日益增大,在经济、科技安全面临的挑战加大了。为了实现中国梦,加强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意识形态领域必胜的有力保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的即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非但不能弱化,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为应对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转变模式,探求创新路径的新方式。

一、基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先行者,他提出了诸多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与经验,鼓励自由探索,推崇学生自我评价等等。罗杰斯人本主义观主要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它更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和认知同时发展,特别主张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更提倡培养完整发展的人,而并不是把人的各个方面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如果说马斯洛的贡献主要是表现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与基本理论的开创,特别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组织和领导上,那么罗杰斯的贡献则集中表现在他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管理、商业、司法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以及国际关系当中,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为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1]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在于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中以辅导员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足。

首先是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应包含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的手段与途径不应是墨守成规的,施教者与受教者要正确“角色”定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并变换工作方式,大学生本身也应该能够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校管理模式的变化。罗杰斯曾说过:“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2]

其次是以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过去高等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数是以辅导员为中心,就目前状况看是行不通的。罗杰斯在学生中心的内涵下倡导人本主义,强调以人的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罗杰斯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应是创造一种真诚、宽松的教育环境,辅导员在情感上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引导。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1.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础上的变革

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础上的,是对旧有模式的一种发展,而不是盲目的替代。它继承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点,同时也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大胆的创新,它克服了以往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上注入了新的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一种提高,是更能适应当今现实的一种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在进一步变化,社会大环境下的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经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作为高校学生,受时代影响,信息的大量冲击,其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逐步形成一群特色鲜明的新时代群体。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的先进之处,就在于能满足和适应教育对象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适应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发展要求。

3.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某些弊端

一是克服了传统的经验型、封闭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过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在一种较封闭的环境下进行,工作的范围较小,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当前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状况较复杂,因而传统的方式很难与之相适应。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含了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提倡变化和学习,更适应当今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克服了传统的单向性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正如著名的语言哲学家巴赫金所说,对每个个体而言,“只有向别人展现我自己,通过别人并在别人帮助下展现我自己,我才能意识到我自己,才能成为我自己”[3]。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工作的启示

1.辅导员应正确定位角色,做好学生发展的“协作者”

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管理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是与自己同样有独立思想、有平等交流权利和机会的个体。在此基础上的交流和管理才有操作的实际意义。与学生真心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无所顾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辅导员管理者首先要从对自己的管理下手,从思想上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纠正传统错误的认识,以尊重学生为首要前提,然后再针对学生来开展各项工作,形成辅导员与学生的团队协作。

2.辅导员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首先就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的深刻交流,克服学生的戒备心理,时刻与自己的学生保持联系,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其次,辅导员还要有情感的投入,做学生工作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要求,用自己无悔的付出满足学生被认可的需求,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身优势,找出还有哪些不足和缺点。辅导员就是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并主动地引导其发扬光大,从而也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来不断成长;要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帮助其树立自尊、自重、自立、自信、自强的完善人格。往往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他们期望尊重是相互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必将加倍回报老师。

3.辅导员工作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4]因此,作为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贯彻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尽可能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学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学生的思想是在平时慢慢形成的,不是一夜之间就成型。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他们的思想要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去提炼。辅导员要从他们的实际中慢慢体会和发现,思考相应的教育方案,适时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一时间在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让学生自己通过不断的思想活动来领悟道德观。辅导员情感的投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辅导员工作应要从感情入手,用信心、爱心和责任心与自己的学生相处,去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去贴近他们的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生是一个知识化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到影响。辅导员也应抓住这一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保持“零距离”的接触,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潜能,为自己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开辟“心”的道路。

4.辅导员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

在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更多体现的是辅导员和学生是平等的教育主体,拥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但不是完全相同,他们的地位不同,辅导员作为教育主体之一,学校选拔时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及较强的沟通、协调、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而学生则不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成长环境,也还没有形成完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在大学阶段急需有老师的教育和指导。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发挥好导向作用过程中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真挖掘校园文化凝重的人文内涵,要利用好宣传主阵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5],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期望的要求。

四、结束语

基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人性化、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能够满足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强国梦的要求,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特征。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头兵,是加强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深入学习和领会好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精髓,在新形势下,对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有较大启示。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6.

[2]Rogers.Freedom to learn:A re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Preantice Hall,1969:103-104.

[3]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77.

篇3

关键词:以生为本;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保证班级建设有效性,营造优质学习环境的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方式,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职阶段学生已经具备明白是非的能力,但处于这一阶段学生,正直青春叛逆期,故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行为习惯的规范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基础教育开展过程中,每个班级之间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思想环境也不尽相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班级形成优越的文化氛围,并起到统摄学生的精神行为的作用。

一、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渗透

以生为本是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提出的新思想,以生为本顾名思义为以学生为根本,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手点,进行班主任管理工作。班主任管理工作涉及到班级建设,学生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学习督促,教学环境营造等多方面, 但不论哪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的实施皆以是为了学生的良好成长与发展。故此,也可以说,中职学校班主任良好的管理意识,将确保中职学生身心培养与三观建设,其对中职学习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科学开展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从学生学习成绩督促、班级文化建设等角度出发,有效建设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落实“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需注重在尊重个性化差异的同时,以共同发展为原则,促使学生在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上将个人利益与班级整体利益紧密联系,从班级整体利益的情况出发,进而培养学生鉴定信念,为学生成长发育打造优质环境。

二、以生为本加强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建设途径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班主任管理教育理念

班主任管理工作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班级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重视中职学生在班主任管理工作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而实现班主任管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班主任管理要以德育教育工作为前提,充分利用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侧重于稳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实现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最终达到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理论及新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意识、人格品质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深入细致的了解W生的精神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满足引导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二)关注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习营造优质环境

班主任管理工作包含众多内容要求,学生学习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项目。因此在进行班主任管理工作时,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建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将日常教学活动与班级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加强两者的联动性,进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优质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建立以引导和启发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内容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侧重于鼓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挖掘和高效整合教育的相关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增加学生的优越感。

(三)以学生为根本创新班主任管理新模式

要不断创新班主任管理新模式,需要班主任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优质管理,并对班级管理的目标、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将发展性的管理理念落实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首先,要在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个性与班级集体发展相协调的理念,管理方式以班级内部的实际情况而不断革新;其次,管理方式要以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教育目标;最后,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班级事务的处理过程中采用集体协商等形式,满足学生民主需求,实现班集体管理模式的优质化发展。

(四)举办教育活动重视班级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

教学活动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为促使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公众的有效实施,就需注重教育活动,并将以人为本的班主任管理思想渗透于活动之中,以此实现寓教于乐的良好教育目的。班主任管理工作要以本班的视情况出发,从而保证各项活动的全体性、基础性和实践性。

班主任管理工作除了应注重教育活动外,还应重视班级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班级干部良好的行为表现,对班级学生进行管理教育,进而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首先,教师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班级内部民主选举、学生推荐等方式挑选班级干部,并对班级干部的集体荣誉感、组织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保证班级干部具备基本的示范素质。其次,教师要对班级干部进行耐心培养,对班级干部的管理方式给予积极的引导,进而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

综上所述,班主任管理工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质目标,通过个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班级内部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贯彻和落实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实效,以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

参考文献:

[1]凌万里.坚持以生为本,增强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实效[J].中国校外教育,2015,09:26.

篇4

【关键字】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当下流行的“学本课堂”、“以学定教”这些理念本质上都“以学生为主体”,或者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念,这种理念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是人本主义思潮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及其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或“第三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人本主义反对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认为它或是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是产生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认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以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因而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更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2.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学”,与以掌握事实性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学有本质区别。人本主义感兴趣的是那种能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的有意义的学,是学习过程本身。人本主义认为,纯粹吸收事实的学习,对于现实意义不大,对于未来意义更小;而学会如何学习,无论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永远有价值。

二、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考试大纲来制定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导致地理学习变成一种“苦役”。“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必须是教育内生的或者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涯规划

地理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一旦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情况无关,或者相离太远,这样的目标就容易变成机械呆板的由外力权威所强加的东西,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即使达到了也意义不大。

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学生学习地理的意义,可以把高中地理学习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相联系。《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地理学习是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合理规划人生不可或缺的。

2.地理素养与环保意识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关注教学内容、素养培养等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是否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生活实践。只有学生有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是意义的目标,能转为学生具体行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

三、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目前教材的编写及初高中衔接等问题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更要对教材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处理,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1.案例化

地理概念,原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应用条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学生才能理解这些地理概念、原理与我们生存、生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知识意义。不理解知识的意义,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材处理可以通过案例化来现实,人性化的地理案例应该是既有地理性又有趣味性,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便会造成浪费。”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念”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知识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逐渐被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教学活动将教材与生活发生联系,可使教学内容有生活味,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

3.问题化

我国传统的教学可以称为“去问题化”教学,教师最常问的问题可能就是“听懂了吗?”或者提问仅仅做为一个手段,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到尊重,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喂”了学生的一切。一言以蔽之,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落实知识,轻视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问题化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把问题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问题收获知识,让知识产生问题。”比如,讲地球运动生产四季变化时可以问为什么地球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冬天;讲区域的主要特征时可以问江南在哪里;讲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时可以问人类从哪里来等等。

4.活动化

许多地理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思考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表达。以学生为本的探究课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地理表达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变成一种主动建构的人性化的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地理探究活动有:专题式讨论、问题式讨论、思维操练式讨论、任务式讨论、反思式讨论等。笔者在环境问题教学时采用思维操练式讨论法,设计了一个辩题,正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反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课前把学生为成几个小组,准备好相应的材料,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2.张大来.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课堂[M].地理教学,2008年第4期

3.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3-1

篇5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充分侧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的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是注重传授适合学生自己的具体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充分发挥其英语学习潜力。

二、在当代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紧密联系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Humanism)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E.Rogers)。马斯洛强调人的主观活动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人类要通过一系列主观活动来达成自我实现,因此“自我实现”就是对人类天赋、能力、以及潜能等的充分开发利用,是一个逐渐的形成过程。而学习就是达成这种“自我实现”的一种特殊表现;相比之下,罗杰斯则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并强调教与学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应该学生为中心并围绕学生展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自由、民主、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学目标应该是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而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该以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在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者强调在现代社会,人的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应该被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因此,人本主义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它更加强调人的天性、自尊、理想和兴趣爱好。人本主义者认为其理论核心应该是以培养“完人”为终极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意义学习”。事实上,意义学习指的不仅仅是在学习过程中增长和积累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把知识的摄入与个人的特质相结合。这种特殊学习模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学习者的爱好与个性发展以及在未来选择具体的学习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理念。此外,人本主义者还十分强调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性及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继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针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思潮。事实上,该课程要求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学观。第一,就课程的性质而言,它把大学英语定位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则充分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观;第二,就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它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师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课程目标侧重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第三,就课程的教学模式而言,它明确指出:我们的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其次就是实现“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向“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这两点转变中,重重之重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承认并尊重以下的事实:即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是存在个体间的差异的,因此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征,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第五,它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六,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凭借自身的需求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第七,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重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估,鼓励教师改变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估,这也体现出其人性化的一方面。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它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综上所述,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在。那么如何真正地切实地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即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事实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以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过程,学生们最初并不知道要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选择,尤其是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除了要学学英语,还肩负着较大的专业课的压力,因此他们就会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性相应地变强,往往就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则应该认真仔细地考量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并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并带有创造精神地去学习英语。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悦和自由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即教师要放弃其“权威”的教学地位,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和所想,并且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信任、理解和关怀,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心情和摒弃焦虑,时刻都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发挥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英语教学活动,使大学英语课堂的授课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事实上,要落实罗杰斯所提出了“意义学习”的概念,就必须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学英语的潜能。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在介绍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引进相应的文化介绍),也可以构建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学平台(鼓励学生采取课上课后互动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再次,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英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仅仅是发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更多的则是发生在大学英语课堂外。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为学生布置一些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说教师为学生罗列阅读书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吸引人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去应用他们在课上所学习到的一些英语习惯表达法,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教学评价。这种教学评价不单单是由一纸试卷所决定的,而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比如说学生最初学习英语的基础如何、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是否端正,学生是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力求对学生做出最合理,最公平,最全方位的评估。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念;物理教学

人本主义理念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满足,把学生自我实现的满足作为教育教学中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把学生自我实现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在教学形式上,人本主义理念认为,教学应该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主张所教授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联系起来,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特别对于学生的学习,人本主义理念认为,学生是学生的一种自发性活动、而不是被动进行的,具有自主定的特点,同时,学习还具有全面性、渗透性,涉及到学生知识、个性、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并在这些方面发生作用。而当前物理教学,受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出现了不少的弊端与问题,主要表现为,物理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与用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且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做到物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践行。因此,有必有把人本主义理念应用到物理教学中,以解决当前物理教学中所遇到的弊端和问题,促进一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人本主义理念要求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而这目标与要求的实现有赖于在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形象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性思维不单单地等同于直觉思维,它需要学生在对各种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联想、想象乃至幻想。以往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直接就把物理现成的结果与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更不用说对各种物理定律进行想象和批评。人文主义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下,要求教师在物流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仅仅是学习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服务者。在人本主义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在是单线地对学生进行现成物理知识的灌输,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想象和幻想,对正、反两个方面对结果进行判断,从而在学生的物理知识中形成自我的知识建构。在物理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迷信于教师、也不在迷信于现成的物理知识与结果,这无疑对学生形象性思维以及创新型思维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培养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物理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分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求异化思维等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民主、轻松的心理环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物理知识在师生间的双向传递,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于学生分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求异化思维等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上,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同时,在人本主义理念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思维作为人们认识物理世界、认识物理客观规律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只有当学生在逻辑思维上,把感性思维提升到理性思维,才更有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到客观物理世界运行的规律,进而认识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和联系。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不怎么受到重视,而在人本主义理念的物理教学中,并不过分的强调也不全盘地否定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而是主张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应保留一片余地。最后,在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辨证思维的培养。运用辨证思维,我们能够运行为伍辨证的观点去观察与分析客观事物的两面性,避免片面的观察和理解事物。在物理教学中,借鉴与应用人本主义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辨证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辨证地看待是事物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在物理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地强调学生一定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物理实验的结果能从对立统一的视角去分析,既能看到问题的这一面,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与思考物理实验的结果,此外,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一定条件下,很多物理实验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一定的物理结果或者某些物理定律、定理,在把它们应用于实践中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看到其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中不利的方面,充分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更好利用物理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辨证的品质。

人本主义理念对当下的物理教学能够产生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理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辨证思维,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的束缚,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乃忠,叶双等.建构主义理论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8(27).

[2]周雨青,张玉萍等.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3]董世峰.现象理论:本质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困境与出路[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 外语教育 学习潜能 情感因素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上世纪中叶的美国,它是以马斯洛(Abraham Harald 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d.R.Rogers,1902―1987)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先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的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而人本主义教育学的兴起,使人类心理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即:人的情感、勇气、自尊、自信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本主义教育学给自己定位 “以人性为本位”,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的理念,它将人性的充分发展、人的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掘、情感教育看得无比重要。人本化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其主要特点是在充分相信学习者的潜能,并为其提供一切机会和条件的前提下 ,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成为善于学习的学习者。因此,强调学习者的内在的自主学习,这是人本化教育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而再具体的外语教学中,就要要求外语教师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掌握心理顾问所具有的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渐消除焦虑和不安全感;同时,外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培养自我意识。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必要性

在传统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总是侧重于向学生传递语言知识,如:大量单词、语法的详尽讲解,缺乏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中,无论是领悟快的和领悟慢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模式是同一的:读、背、抄写、练习、作业、测试,因此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态势。而且,课堂上,教师总是容易以“权威”自称,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盲目地死记硬背教,却不敢主动向老师提出疑问,进行交流。出现了教学中的不平等的上下级师生关系。更有甚者,教师对所谓的 “后进生”讽刺、挖苦、打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教学中这种不平等的上下级师生关系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自信心,主动的学习热情,积极的创新精神,形成了学生的被动与盲从,学习状态进入惰性状态。这种现象抑制了学习者学习潜能的开发,也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正好兼顾了人的心理、人的天性人格、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情感世界。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引进到外语教学中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缺陷和弊端。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外语教育的优化途径

人本主义理论把人放在世界的优先地位来考虑,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它相信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及个性差异,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倡导自主学习,启迪学生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1.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育的本质是要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人本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应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身求知欲的内动力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在外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是权威,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局面。教师的教学目标由让学生“学会”变成学生“会学”,即“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提出个性化的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教育观把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与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一致的。

2.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罗杰斯认为:当对自我的威胁很少时,学生的学习会取得进展。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环境里,在没有等级评分,鼓励自我评价的环境里 ,学生就不会感受到威胁 ,也不会出现因恐惧引起的崩溃。如果学生面对各种压力,得到的爱与关怀较少,那么就容易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要努力调整学生的学习环境,开展各种集体学习活动 ,如:演讲赛、辩论赛、小组翻译赛、词汇接龙、短剧比赛、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内心世界时,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笔者的学习生涯中同样也发现:具有积极情感的学生,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所学的内容均有极大的兴趣,学习比较主动、自觉,掌握的知识较扎实,成绩优良反之,少数具有消极情感的学生,他们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比较被动,懒于消化所学的知识,学习成绩也较差。由此可见,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学中需要感情投入,教师应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主动、大胆、愉快 、移情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焦虑程度等非智力因素,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所有学牛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罗杰斯主张最有用的学习是知识外生活能力的学习。教育的内容不但有书本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现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一个生物个体培养成具有独立生活、独立工作 ,能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接替社会空缺、完善和发展社会生活的人。同时,大力倡导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例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 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5.教师自身应不断提高。从上面四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实现人本主义对外语教学的优化中,如何正确地坚持以“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忽略了对教师的要求,相反,是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才能切实起到主导作用。一个好的外语教师必须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当课文出现科技知识时。应该懂得数理化;出现名人传记历史故事时,也应像个历史教师;讲到国家、河流山脉时,还能绘出简单地图;一个好的外语教师不仅语言表达能强,还要能歌善舞,爱好绘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和功能教学的作用;还要学习哲学 、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以有助于钻研外语教学这门综合科学。外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才能依据一定的原理寻求最优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只有在自身不断充实提高的前提下,外语教师才有可能诲人不倦,起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同时,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教师教学观。教师应该避免确定教学计划,避免规定阅读材料,而且除非学生要求,教师也不应该用考试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因为这些做法都与意义学习相悖。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自动自发地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或者说是学生的伙伴、朋友。

四、结语

传统教学观中太多的缺陷和漏洞,导致我国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失败。因此,我们需要更新教学思路和理念,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外语教学中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能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心理、能增进学习者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从而挖掘了学习者的学习潜力,提高外语学习效率,所以,把人本主义教学观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中来,这既是外语教学的需要,更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只要外语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学习心理、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潜力的开发,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就能把外语学习者从枯燥的背诵、重复的记忆、机械的抄写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深地挖掘其外语学习潜力,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心理学探新》,1999.1。

[2]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游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l。

[4]吴 倬:《“以人为本”辨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

[5]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

篇8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存在的严重问题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一.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完整人”。

人本主义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和获得自由的“完整人(whole man)”。这样的“完整人”,首先是多种多样的潜能得以发挥,表现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得以和谐实现;其次是情意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和谐统一。唯有借助于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的统一,整体人格成长才有可能,他们还认为情意是行为和智慧的基础。因此,人本主义者要求将教学内容与方法植根于情意的“土壤”之中。

(二)课程的设置与“整合”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为了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意教育的统一,实现儿童人格的整体发展,人本主义者设立了并行课程,包括学术性课程、社会体验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进而,一种人本主义的并行课程与教学整合模式也应运而生,它由知识课程、情意课程和体验整合课程有机结合而成。设立这种课程的意图是: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且要为个体的人格解放与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儿童的人格成长及其自律性的建立。在上述并行课程的基础上,人本主义的学校课程还体现出知识、情意与体验整合的特点,与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切合。

(三)教学的过程主张意义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学习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来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是:(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根据教师的学习活动做出评价。

(四)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其适应性。

罗杰斯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善学习。变化是确立教学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为实现该目标,罗杰斯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非指导性教学。它鼓励学生充分自信,从而使学生产生能超越自己的思想,开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完善个性的教育目的。

(五)教学效果的检验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成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者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处在学习过程中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硕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使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

二.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构建大语文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指语文知识实践于现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阅读、交际、写作表达等。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蕴藏的人文精神,它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导致学生知识发展与情意发展的失调,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畸形现象。因此只有构建起学生情意知行相统一的“大语文观”,才能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完整人”。

构建大语文观,首先要建立起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重视课程的自我调整和发展,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其次是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促进情感世界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可持续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倡导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认为教育的中心不是教师,不是教育机构,不是教育体制,而是人,是学生。他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因而使他们成为“功能充分发挥”的人。人人都有创造性,至少有创造性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人生的最高追求是“自由创造”“自我实现”,教育目的应远远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的培养。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理论及自由学习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进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育目的。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自我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种语文材料既包括系统的已有经验,又包含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改善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三)鼓励自我评价,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

人本主义的课程评价观主张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只是检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如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因此应该由学生对自由选择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

小学语文作文评价可以集中体现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将评价的主体由老师转向学生,让学生在自由写作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将结论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搜集、整理、加工材料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语文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展现自己多方面能力,同时收获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之,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学生从知识学习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倡学会学习、倡导有意义学习的课程。它注重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的自我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为己任,建立多种评价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黄珉珉.现代西方心理学十大流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5]张伟欣.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65~67.

[6]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1):43~48.

[7]霍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02~103.

[8]罗慧芳.基于人本主义学习观的语文课程[J].现代语文.2007(10):13~14.

[9]李玉红.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学改革[J].理论界.2006(09):257.

篇9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 课堂教学 自我实现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合作学习、愉快教学、成功教学、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力求培养学生健全人性的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很大的声势,这使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理论”与“实践”仍然是两张粘连甚少的“皮”。到底什么是“人本主义教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精神”,这对于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如何理解、关注它,是实践贯彻无法跨越的第一步。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而使人本主义教育成为一种思潮的直接原动力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它的教育理念如下:

(一)强调思想和情感,而不是知识的获得。从这点来讲,人本主义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时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二)强调自我概念和个性同一性的发展。如果一个教师接受学生,那么他就会以任何一种方式来告诉学生,他们是有价值、有能力、自我导向的,并期望他们做出与其自我导向相一致的行为,获得与其价值相当的成绩;(三)强调交流。即教师应该掌握“有效的人际关系、诚恳的人际交流的原则和技巧”[1];(四)强调个人价值的认识和发展。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施条件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它只有切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才能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相对于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为个体的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技巧。这种教育提倡教师应该成为使学生学习便利的工具,是一个促进者而不是好教训人的教育者。还提倡为了胜任这一职责,教师应该被训练成为敏感的、会关心人的、真诚的并具有同理心的人。

(二)对教室的要求。几十年前,“开放性教室”的现象成为北美的一种风潮。它比起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来说远远不够正式,并没有传统学校的那些东西,如相同的课程局限及对年龄、年级的限制等。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自发地组成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变换不同的小组,教师在教室的一旁,随时准备回答学生的提问。

(三)对资源的要求。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最好的教育计划总是为独特的个体设计的,而不是为整个班级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需要特殊的资料,如:图书馆、网络、富有魅力的教师等。一方面,它要求教师最好受过专业训练,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准备和提供大量有效的学习材料和相关资料。

(四)对教学过程的要求。罗杰斯认为,传统教育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很快就会过时的知识。他提倡教学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2],即整个教学过程无固定的结构,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习得怎么样,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一方面,由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根植于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因此,其思想体系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研究方法上不免陷入主观随意、含糊性的泥潭。另一方面,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施条件与我国教学实际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人们对其教育理念认识的偏差,因此人们在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时,会遇到诸多的困惑与质疑。

(一)以人为本是否等于以学生为本。

教学的“基本”要素大体有三个: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如何使这三者达到一定的平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的自我实现,即“一切为了学生”,而这也是任何有效教学的终极关怀。但这种“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也留下了遗憾:它很少考虑教师本身的发展[3]。人本主义教育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几乎不敢提出“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它提倡教师应成为使学生学习便利的工具,而不是好教训人的教育者。它把教育的基点放在个性的自我发展上,因而过分迁就学生的需要,要求学校、教师提供给学生绝对的“个人自由”。在这种“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春蚕”、“老黄牛”、“水手”等传统角色便有了理所当然的凭据,而教师作为人的自身需要、欲望、追求,教师自身的梦想与欢乐,渐渐成为一个荒地。

(二)教学内容是否由学生定。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意义学习,认为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统一的教学内容不一定对每个学生都适用。因此,教学内容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教师不作预先的规定。既然外部力量(如:教育)无法左右我的想法,决定我的成长,其必然结果是在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人基本上是不可以教育的[4]。此外,我们的教材以单元为组织,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凭兴趣决定学习内容,这就极可能与教学大纲、目标相冲突。强调意义学习,学以致用,这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过分迁就学生的需要、兴趣,既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也会导致学生的集体观念的淡薄、社会责任感下降和利己主义的产生。

此外,有限的课堂45分钟,既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要学生自己探索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这使得实际教学时间要大大长于有效教学时间,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三)教育效果是否由学生来评价。

罗杰斯对考试所扮演的角色极为反感,他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所谓自我评价,就是由学生自己负责起考核自己的责任,自己确定评分的标准,并实际执行评定,看自己是否达到了原定的目标[5]。这通俗地说就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他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因此评价的主体只能是自己。另外,自我评价不单单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衡量,学生还可以从学习态度、兴趣等方面来评分,亦可以综合学生学习中的努力、情绪、动机等因素,这些都是外部评价无法评估而来的。相比于考试等标准测验,自我评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无疑进了一大步。但笔者认为,传统并不等于落后,考试由于它的客观与可测量性,使得它成为当今教学评价的一种主要方式。况且,自我评价并不比外部评价简便,是否每一个年龄阶段学生都可以担当此重任?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否最能体现教学的效果?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所具备的“真诚”、“有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又通过什么方式去评价?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如果对于这些问题教师的认识模糊不清,那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而已。

(四)教学动力是否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脱胎于罗杰斯等人所创立的“来访者中心疗法”,这一治疗方法是按照利于治疗家处理行为和情感问题的要求来设计的。它强调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咨询者相应受到忽视,他既不给来访者提出建议,也不为其解决问题,而是设置一些步骤,让来访者自己定义自己的问题,对问题作出反应,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人本主义者特别强调课堂良好氛围、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但教育所面临的对象要多样化、复杂得多,而非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当然,如果学生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情感、价值观与社会规范相一致倒无可非议,但如果相违背,教师又应该站在哪一边: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还是坚持社会规范的传递?另外,良好的学习氛围固然有益于学习,但我们是不是非得等到孩子具有想学习的动机和情感的时候才去实施教学?事实上,给孩子认知与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让其在学习方面取得成功,同样也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机[6]。

(五)教学目标是否等于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自我实现。关于自我实现,格式塔心理学家、后精神分析家都使用了这一术语,但真正将这一术语作为概念来看待并上升为理论,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不过人本主义心理学者也没有对“自我实现”下过完整的定义,马斯洛曾笼统地将自我实现描述为“对天赋、能力的充分开拓和利用。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尽力去完成”[7]。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里,自我实现是位于金字塔的最顶端,这似乎告诉人们:只有少数人才可以自我实现。事实上,马斯洛本人也认为:尽管事实上所有的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但只有大约5%的人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极小的成功比率使得教育蒙上了一层悲观的色彩。由于自我实现仍然是一个很模糊的词语,因此如何辨别一个学生已经达到了自我实现?如何对一个自我实现已达到1/4和自我实现达到3/4的学生进行区分?概念的模糊所造成的操作性不清楚,这给教学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兼容并收,逐步发展、完善。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教师,既积极鼓励学生,又严守纪律,强调学习成绩;不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进行毫无结构、毫无目标的个人选择,而是提供大量有指导的选择;既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充分理解,也常常明智地把学生的自我价值用作教学的辅助手段。正如马切克(Hamacheck)所说,“人本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意味着,教师是有准备、有知识的人,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完整的教育过程中,那些基本上是非指导的,认为自己是促进者而不是教师,认为学生应该自己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的人,并不一定是人本主义的教师[8]”……人本主义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正逐步走向整合。

或许人本主义教师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传统的教室情境中仍然能坚守这些信念。不过必须谨记的一点是:人本主义不是一种教育技术,而是一种教育哲学。它以各种各样对学生及对教学目标的绝妙态度为特征,它也应成为所有教师的特征,这种态度是不应该遭受批评的。是否听取人本主义教育的建议或照搬它的教学模式并非最重要的,它给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启示是:你是否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一个人来关心和爱护。

参考文献:

[1]Guy R.Lefrancois著.佐斌等译.教学的艺术(第十版)[M].华夏出版社,2003:177.

[2]李丹青.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4):92.

[3]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学・教法,2005,(8):43.

[4]张琦勇.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及其评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5,(1):22.

[5]曾荣侠.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73.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篇10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价值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概述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于美国,是在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后出现的第三种思想,马斯洛是主要创始人,罗杰斯是发展者,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命令权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学生不能有所创造,只是继承教师的认识,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应用情感力量,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求帮助学生做到亲身体验与自我评价,从而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实现“非指导性教学”。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价值分析

1.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很多教师在研究考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过于重视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很多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这种现状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应该为社会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影响人的全部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教育观点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教学观念,改变教学中的失误之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居于主体地位,都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当前,虽然很多教师也明白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处于组织者与指导者的地位,但还是会不同程度地控制着课堂。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将意义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则必须学习这些思想。一是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帮助者,主要就是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二是转变教学模式,不再应用注入式与“满堂灌”,而成为启发式与讨论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自由学习,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3.强调情感作用,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和认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中,人们只将认知因素作为主要因素,而没有认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这是错误的,提出在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接近自己的老师,才敢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应用各种策略寻求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4.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没有顾及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罗杰斯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所以学习过程更为重要。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一认识,认真研究学习过程。要开展针对性教学,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可以明确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开展自我教育,实现自己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宁美妍.浅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8).

[2]郑钰,方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