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品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隐性技术知识 技术创新 功用

隐性技术知识的内涵及构成

技术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是指已经被获取并被编成手册、程序和规则的,易于传播和沟通的知识;隐性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被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包括个体拥有与组织拥有两种。分四个层次,见表1。

隐性技术知识的一般功用

隐性技术知识具有难言性、对载体的依附性、亲身体验性、经验性、垄断性与文化性等特点,依赖于个体的经验、直觉洞察力,深藏于个体的价值观念和心智模式之中,植根于行为本身,附着在经验化的技能之中。显性知识决定组织现有资源组合、配置、开发及利用能力,隐性知识则决定着这些能力的持续。显性知识易于模仿,不能持久保持竞争优势,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模仿,可以保持持久竞争优势。隐性知识占知识总量的大部分,而显性知识只占隐性知识的一小部分。因此,隐性技术知识对组织创新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具体体现在:

隐性技术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支撑作用。隐性技术知识难以模仿获得,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参与这个过程,很难体验到它的存在;显性知识是与隐性技术知识是共同发挥作用的,模仿者只获得显性知识是不完整的知识,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某种结果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隐性技术知识常常起关键的作用,而模仿者却常忽略它,导致模仿失败。

隐性技术知识可以促使组织知识总量增加。隐性技术知识贯穿于知识积累的整个过程。缺乏相关的隐性技术知识,无法获得和吸收其它的知识。而知识总量的增加,将使组织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

隐性技术知识是组织认知学习的基础。组织的认知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即组织从经验中的学习,目的是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或管理方式;二是组织对某种专门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吸收。这两种学习都以组织的隐性技术知识为基础。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组织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决定着他们的知识存量和知识吸收能力的不同。

隐性技术知识对技术创新的功用

技术创新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动态过程。从过程上看,它包括创新决策、技术成果开发、中间试验、生产、销售等阶段;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方面;从类型上看,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几种形式。

隐性技术知识对技术创新的一般功用是靠直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它包含着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孕育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预期和“正确的”技术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持续发现和解决,预先定向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反过来又融入个人或企业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累积性增长。专家们把经验模式铭刻在心中,可快速地发现某一个特殊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隐性技术为个人有意识的探索提供了可预测和期望的空间。

(一)隐性技术知识对于技术创新各阶段的重要性

隐性技术知识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在新技术领域的开创阶段,重要性较高;在生长、成熟和理性化的过程中,重要性逐渐下降。根据威廉·埃伯纳西和詹姆斯·厄特巴克A-U模型所揭示的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技术创新的发展经历流动性转换专业化新一轮循环各阶段,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呈现出此起彼伏的交互关系。

在流动阶段,各竞争者对产品设计和使用特征进行大量的实验,新产品技术在这一阶段非常粗糙、昂贵和不可靠,只能在某些方面满足市场需要。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方面,隐性技术知识对产品创新的重要性较高,对工艺创新的重要性较低。

随着竞争的展开,产品的主导设计逐渐趋向明朗,重大产品创新率下降,重大工艺创新率上升,技术创新进入转换阶段。产品多样性开始让位于主导设计。当产业进入这一阶段时,价格与产品性能成为竞争的焦点,而成本的竞争则会导致生产工艺创新步伐的加快。隐性技术知识对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下降,对工艺创新的重要性提升。

当某个行业以及它的市场成熟度和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时,为了生产出高度标准化的产品,生产流程会越来越自动化、集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技术创新进入专业化阶段。产品与工艺创新的根本创新会逐渐下降。这一时期的产业极其重视成本、产量和生产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以小的渐进方式进行。隐性技术知识对产品与工艺创新的重要性双双下降。

隐性技术知识在技术创新中重要性的周期性变化在技术复杂领域体现的尤其明显。如航空工程:开始,飞机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匠式的尝试;晚期则出现了一个交织着理论、实验技巧和数据的知识库,完善为一个系统的知识整体,完全脱离了对工匠式的隐性技术知识的依赖。

(二)隐性技术知识对技术创新研发的功用

技术创新研发指通过开发、设计、研制,把知识形态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样机或新工艺模型,并经中间试验变成可进入生产领域的产品或工艺的创造性过程。

1.隐性技术知识对技术创新中技术概念形成的功用。在技术概念形成阶段,主要是技术理念的创新,属于创造性工作。研究人员和顾客的密切交往,使公司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顾客的需求,提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理念。理念的形成往往是一种直觉思维过程。研究人员能直观感觉到企业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要,但却对生产的原因说不清楚,这种知道如何去做而无法言说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工作氛围最有利于创造性的工作。在良好的氛围里, 研发人员通过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利用和作用发挥。

2.隐性技术知识对新产品开发设计的功用。产品设计阶段,是研发人员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阶段,是如何将头脑中模糊的知识清晰化成产品的阶段,也是在决策方案的总体框架内把应用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具体化,根据不同功能和用户需求,确定产品的结构、材料、造型、色彩、工艺等的形式、规律,使其转变为适应特定社会经济目的的技术经济可能性分析报告以及相应的图纸、资料等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隐性技术知识的功用体现在:

新产品开发需要主体对市场需求的敏感能力。新产品开发是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的,要求开发主体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需求出发,对市场需求特别敏感,有对市场需求的理解能力。顾客对需求问题的界定往往是非常简洁或不完备的,没有确切的问题陈述,目标模糊,不知道约束条件和标准,问题的情境也比较复杂。因此,开发主体不具备对顾客需求问题的敏感能力,就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顾客需求,就不能开发新产品,更无后续技术创新。

新产品的设计需要设计主体的经验。新产品的设计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其根本是对物品先进行描述,然后设计成一定的形式。它通常被认为是最迷人、最富创新的部分。因为对于顾客的简洁需求,设计者往往要设计出多个方案对将要生产的物品作最终描述,还要做到设计方案易于理解。易于理解的最广泛形式是设计图纸,被设计的物品往往同以前曾设计过的有某些相似之处,设计者便可将先前设计稍加修改利用,这样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经验类隐性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新产品的设计需要主体的联想思维能力。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因类比联想导致设计创新的经典:一位美国制瓶工人偶然看到其女友穿一条膝盖上面部分比较窄的裙子,由此,他联想到玻璃瓶子,从而设计出了别开生面的可口可乐瓶。

新产品开发设计需要主体之间的协作能力。现代新产品设计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团队工作,需要多个专家的合作设计与相互协调。现代制造业多由机器完成,这样设计可能是一串数字的形式或计算机程序,这就要求一般设计人员与电脑设计人员间相互沟通、协调。新产品的设计是设计主体创造性地把应用研究的一般成果同技术创新的特殊目标需要及具体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创新出一种可以在小范围内直接操作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要融合设计主体、市场销售主体和决策主体的共同参与与协作。

新产品开发设计需要企业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就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深植于企业员工内心,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使员工紧紧地联结起来,使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在共同愿景的感召下,研究开发人员会充分发挥创造思维,不断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三)隐性技术知识对新产品试制的功用

新产品试制是指根据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要求,把知识形态的技术变成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新产品开发设计活动结果还只是一种认识成果,它的真理性与价值性还需经过试制阶段才能得到检验和证实。由于试制在规模上比实验室大得多,需要有扩大规模的设备及相应的人、财、物力的投入,客观上又存在技术、生产、市场以及收益等风险,试制主体的经验、方法、有效的生产经营技巧等隐性知识尤其重要。可从三个方面看:

1.样品试制。它是产品由潜在技术形态向现实技术形态转化的决定性飞跃。一般来说,样品试制是在相对严格控制的、较为纯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怎样控制生产条件,如何纯化,在这一阶段起着关键作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根据研究技术人员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决定的。样品试制主体凭借其经验,总能判断出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总能抓住那些关键因素予以重点考虑,简化或忽略那些无关因素。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是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

2.中间试验。样品从实验室规模发展到工业规模,一般都要经过一个中间试验步骤,它要在放大率适当的条件下进行,但如何选择放大率就涉及到许多经验和技巧。例如在化工领域,确定放大率的一个重点就是在相互比较的试验规模间有足够大的差别,其差异应大到足以暴露出效果的变化,即希望中间试验的结果与最终工业设备上的结果相对应,但中间试验的规模太大,又会造成浪费。有经验的试验开发人员总结出的典型放大路线就是方法与技巧的完满结合。

3.生产试制。生产试制是把中试产品推广到生产过程前的过渡阶段。因为对于中试产品人们常常不考虑成本如何,而生产试制是把中试产品与生产过程中的规模大、生产成本降低和便于用户使用等结合起来,在近似于生产的环境中进行的试验研究。在新产品试制阶段,如何选择试制方法,如何运用仪器,怎样处理误差,对结果如何解释或鉴定等,都离不开试制主体的经验积累,离不开其洞察能力。此外,新产品试制有时是试制主体在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某种原型为样板进行的,也就是在保留原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进和创新,从而制造出与原产品不同的产品。这在模仿技术创新中体现得尤为充分,许多重大技术创新在开始时往往都是模仿,模仿中得到教益,进行改进。

另外,无论是在样品试制、中间试验,还是生产试制阶段中,总要不停地对样机进行调试,对产品进行修改。这样,创新主体的安装调试方面的隐性知识就非常重要。由此可见,新产品试制与开发设计同样依重于主体的隐性技术知识。

(四)隐性技术知识对装配生产阶段的功用

装配生产阶段的隐性知识主要是生产装配操作类技巧和内化在员工头脑中的生产管理类知识,是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在生产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它依赖于经验积累,具有“经验积累依赖性”,如果不通过掌握它的人对未掌握者进行“师徒式传帮带”,很难显性化。即使通过自身的生产实践和管理经验积累逐步显性化,时间也比较长,而且效率低。

掌握装配生产阶段隐性知识的人与新装配生产对象之间存在着技术势,即相关实践经验与新装配生产所附载的隐性知识的关连程度差异。隐性知识在此阶段的重要性主要看这种差异的程度大小。如果差异程度小,则装配者可借助自己积累的隐性知识比较顺利地完成装配生产调试,发挥工艺设备的生产效力,否则,即使技术文件中的生产操作指导书再详细,产品或零部件的装配知识、机器设备的操作维修知识再完备也难以使装配生产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

(五)隐性技术知识对消化吸收和改造阶段的功用

消化吸收和改造是对隐性技术知识的深层次挖掘,该阶段的隐性知识大部分以产品设计类方法和技巧等形式存在于研发人员的头脑中、隐含在技术产品图纸和设备中;说明书中未说明的零部件、关键工艺设备的设计试制原理等。研发人员的再创新必须靠对它们的消化吸收和改造,这比其它阶段更需要相关的隐性技术知识。原研发人员在特定的研发环境中,在他们个人主体或成员之间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对所有有用的知识存量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反复提炼、创造逐渐形成了主体特有的未编码化知识,如果消化吸收和改造阶段的研发人员未有多年学习工作实践的隐性知识积累是很难消化和吸收的。这是因为双方存在技术势的势差,势差取决于对该领域前沿显性知识积累的广度、深度、关联度以及长期的思维模式、经验积累所形成的个人独特的隐性技术知识,它决定了技术吸收者能否身临其境地领悟隐性知识。

篇2

[关键词]技术创新 战略 提高竞争力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了其重要性,通过技术创新的变革和投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公司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竞争实力不断加强。

另外,技术创新也是企业内部支持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一方面技术创新能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第三,技术创新还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情况:

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中小企业中尤其如此。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超过了1000万家,但通过技术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30%,不但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水平,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普遍不高。与我国堪忧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相比,美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的技术进步对GDP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仅其IT产业的技术创新就在1995—1999年为美国实际GDP增长作了30%贡献。

2、对技术创新的认识现状: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JoAoSchumpeter)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3)开拓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在发展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把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应该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之上的,是一种新的、全面的企业生产要素再次组合的活动,通过这种组合,企业可以应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新的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最终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创新变成了高科技创造。

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了技术开发。这一观点倒置了企业的目标和技术创新之间的战略因果关系。企业存在的目标无非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然后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技术创新充其量也只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已,否则企业就变成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在实践中,执这一观点的企业最终出现了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

二是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却往往忽视了技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的企业则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是一个突破,促进企业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但其明显的不足是: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往往会造成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断层。

而有国外和香港台湾的企业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比我们要相对深刻得多,如在郎咸平教授的著作里多次提到韩国的LG、西班牙的ZARA,他们的成功所运用的技术都不是当前最新的高科技,而是对技术理念的创新、生产工具的最优应用,使之适合企业的需要而达到的。国外成功的企业追求技术创新,但并不单纯追求高科技。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一)技术创新的定位: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该先追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首要目标。

1、根据企业的实力与发展程度,可以选择的战略有: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不依靠外部的技术,而是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力量,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的创造性活动。模仿创新战略则因其风险小、投入少、效率高的特征,有利于企业享受到市场中的外溢效益。合作创新战略,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它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资源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难题,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合作创新战略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

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渴望实现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但是并不是都可以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企业在选择战略创新模式的时候不能依靠自己的主观想法,应该考虑技术创新的风险、资金投入、企业自身资金和技术条件、创新收益、技术的关键与否、模仿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地选择。

2、根据企业服务的目标顾客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产品创新战略、工艺创新战略和服务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战略是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或者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产品创新有利于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创造超额的利润,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工艺创新战略是对原有的产品生产线进行改造,这样可以调高产品的质量,或者降低产品的成本。工艺创新战略可以巩固和拓展原有市场,实现利润的增长。服务创新战略是对原有的物流系统和营销系统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服务创新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增加销售收入来提高企业利润总额。

对于企业来讲,任何一种具体的创新模式都是不足的。如果把两大类的创新模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创新模式组合。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或者几种组合作为自己技术创新的战略。

1995年王梦飞带着“奇强”走进了洗衣粉市场,当时中国洗衣粉市场由四大外资品牌占据。“奇强”在技术上联手清华大学创办日用化工研究中心,工艺上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线,服务上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策略,很快就在洗衣粉市场站稳了脚跟,并成为行业的销售冠军。“奇强”的成功就是技术创新的成功,它分别采用了三种创新组合:合作产品创新、模仿工艺创新和自主服务创新。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则是同时选择了自主产品创新、合作产品创新和模仿产品创新三组组合,造就了中国今天航天大国的地位。

(二)技术创新目标的确定:

为了设定技术创新目标,企业管理层必须先根据产品线、既有市场、新市场,通常也根据服务上的要求,预测达到目标需要的创新,其次,也必须评估企业所有活动领域中在技术上可能出现的新发展。这里强调要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国内的IC设计产业就处在集体萎靡之中。不断有公司倒闭的消息,仅有的三家海外上市公司,有两家——中星微和展讯都处于亏损之中,市值甚至远远不到1亿美元。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黑手机之父”恶名的一个台湾公司:联发科,如今已经是市值超过80亿美金,年营收约30亿美金,全球第三大手机和第二大数字电视IC设计公司(国内前十大IC设计公司加起来的营收总和也不到它的一半)。更让人郁闷的是,它的成长,它的利润主要都来自于大陆的“山寨版手机”。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联发科的董事长蔡明介是这样总结成功经验的:中微星和展讯关注于“自主创新”,脱离了市场,而联发科通过完全客户导向,选择规模庞大的应用市场而非细分的利基领域,在市场刚刚进入成熟期时迅速杀人,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逆向创新,提高了市场针对性,降低了风险。

而韩国LG,为了减少次品率,经过多年六标准差的管理,品质持续改善,空调减少了80%劣质产品,洗衣机减少了90%的劣质产品,到最后,各种产品提高了品质,增加了销路,微波炉全球占全球销量第二,洗衣机占全球销量第二,空调占全球销量第一。同时他们为了迎合世界各地不同的顾客审美需求,持续对产品的外观进行优秀设计,使得LG全球利润上升了10%。

(三)技术创新战略的执行:

1.要突出重点

如前所述,技术创新要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2.注重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3.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4.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创新技术的保护取决于制度环境和技术性质。虽然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好的专利制度,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专利意识差,不懂得用专利法来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技术。通常,创新技术的保护除了用法律武器以外。还可利用技术的特殊性来保护。技术的保护性取决于技术的复制成本,凡易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技术就不易保护,反之,就易于保护,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依靠技术领先占领市场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技术的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加强技术保护:一方面是增强专利意识和法律观念,树立注册在先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一些有特色、起点高、易于保护的实施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岚,试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kyc/index.asp,2004—8

[2]华鹰,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

[3]方文,技术创新的意义、内涵和环境,《机电工程》,2000—02

篇3

【关键词】:林业技术;林业建设;重要性

1现代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林业技术发展是林业建设完善化的基础支持

林业技术发展是林业建设完善化的基础性支持,具体表现为林业建设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存在的不足之处较多,对林业建设的推动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对于林业建设的目标达成以及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体现都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林业技术发展能够逐渐缓解这一现象,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促进林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林业技术发展方向主要为结合信息化技术,提升林业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参与度,增加管理力度以及保证建设的整体流程管理,能够全程了解林业建设进展。对于林业建设中出现的植物种类配置不合理,如相邻植株生长相互抑制、植株种植间距不合理,或者植株种植土壤类型不合适等,利用信息化的林业技术以及自动化的林业技术在第一时间内确定改进方案,保证林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林业建设整体流程完善化、林业建设整体化以及林业建设质量保证化。同时,能够使林业建设达到预期水平,对环境的调节以及对生态保护发挥相对应的作用,切实缓解环境问题以及生态问题,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2促进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的优化

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进行林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可以促进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的优化。比如:在传统的林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从业人员的工作量要求非常大、而进行林业生产往往凭借的是林业工人的技术经验。但是,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后运用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的林业生产技术设备不仅可以有效的减轻工人的工作量、还可以有效的保障劳动的效率与安全。

1.3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解决林业产品不易存活、花期受到损害、光合作用减少等缺点。科学、准确地调整林业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光、水分、肥料等,也使得管理人员更加轻松地进行管理。同时,也推动林业产品可持续发展。新型技术包括生态环境重建、防沙漠化技术等,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环境友好相处。

2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展策略研究

2.1逐渐完善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体制

首先,提高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加大在该领域的资金使用数额,与此同时,政府林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与企业之间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有效避免由于林业技术创新环节资金不足所导致的后续问题。其次,林业相关部门必须颁布降低税务的方针政策,因为我国林业发展的实质是确保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所以通过减少林业发展的相关税务,能够为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带来便利,该环节也是完善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体制的重要途径。我国林业领域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全面贯彻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发展理念,可以通过开展有关林业技术创新沟通活动来加以实现。政府需要规范与林业相关的企业的行为准则,并要求其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条规,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发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使企业的先进技术与林业领域有效结合,进而推动林业的发展速度。

2.2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为技术创新创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提供有效的政策。具体地说,政府和林业部门推动创新的关键是解决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资,制定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中介机构的紧密联合,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改善创新条件,办好几个事关全局并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基地,加强林业系统职工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等等。总之,要通过这些手段,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搞好创新资源的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更好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2.3加大对林业科技技术创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够促进林业技术的发展。主要指在以下几点:(1)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实际使用效率;(2)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林业科技创新;(3)建立良性、和谐、开发的创新机制;(4)提高林业科技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与效率。此外需要加强合作交流,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共同研发科技创新成果,打造完善的技术体系。

2.4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的重视

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所以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培养更多高知识、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为林业科技打下良好基础。林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素质教育,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程结构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林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

2.5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一方面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存条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已经逐步出现了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其目的都是把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变成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林业系统、可循环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

结语

林业技术创新对于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只有充分了解林业创新的重要性,才能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大林业技术创新投入,最终促进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机电产品;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优化

机电产品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的机电产品的应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产品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这主要与我国机电产品的技术水平有关,但是目前我国的机电产品技术创新工作并没有较好的进展,严重影响力机电产品行业的发展。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机电产品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机电产品的竞争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机电产品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当前世界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自身的竞争力。机电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相应的原料和设备,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技术创新工作难以有效进行,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机电产品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技术创新工作重视不足

机电产品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新产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的效益。机电生产企业忽视了对机电产品的技术创新工作,导致后来机电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失去竞争力。机电产品企业对于机电产品的创新工作重视不足,未能够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分析,导致整个机电产品竞争优势的滑落,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员

机电产品的技术创新工作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但是由于当前机电产品的生产企业缺少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导致创新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当前机电企业的技术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工作人员,虽然一些企业引进了一些年轻的技术人员,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技术创新并没有明显的效果,技术人员的成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我国机电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人员的技术创新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力整个技术创新工作的效率。

(三)缺乏资金投入

机电产品的创新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的机电企业近年来出口贸易额逐渐下降,企业的效益明显下降,创新工作难以维持。由于企业缺少大量的资金,导致创新工作缺少材料和技术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力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机电企业的经营效益不理想,企业的融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整个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企业不仅仅缺少技术创新的资金,甚至企业的生产资金都出现困难,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优化机电产品的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国的机电产品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压力增加,利润下滑的趋势,企业的发展面临众多的挑战。机电企业经济利润下滑的原因除了经济成本上升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机电产品的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下降,在出口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下降。但是由于我国的企业的机电产品技术创新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机电产品的技术水平迟迟难以得到提高,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机电产品的创新工作,提高机电产品的竞争力,更好地保障机电企业的发展。

(一)重视机电产品的技术创新工作

创新在当下的企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机电产品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但是当前企业对于机电产品的技术创新工作重视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力机电产品创新的速度。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机电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在企业发展中需要将创新贯穿于整个机电产品的生产和设计中。企业需要将产品创新加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发展中塑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二)增加机电产品创新的资金投入

机电产品的技术创新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需要进一步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机会以及技术创新对今后产品发展的重要性。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加机电产品创新的资金投入,由于企业的利润出现下滑趋势,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加融资渠道,对机电产品创新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机电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节省企业其他方面的资金,为机电产品的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机电企业通过增加融资和减少企业开支等方式,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提高机电产品的技术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

(三)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创新人员

机电产品的创新最主要是依靠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但是由于机电企业缺少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员,导致整个技术创新工作难以有效进行。今后机电企业需要进一步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对技术创新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不断壮大技术创新人员队伍。对于企业现有的技术人员应该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素质,更好地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机电产品技术创新工作作出重要的贡献。

(四)借鉴国外机电产品创新的经验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国外一些企业的机电产品技术水平比较高,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着一定的优势,我国企业的机电产品技术创新工作可以积极借鉴国外产品的技术创新经验,取其精华,不断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技术水平。当前世界贸易竞争十分激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机电企业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结语:

近年来机电企业发展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机电产品生产中企业需要进一步重视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增加机电产品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机电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机电产品的竞争力,在今后的世界贸易中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仍需要坚持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鹏辉.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制约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05-02

创新,即创造。创造是主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屹立于强者之林。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就处于劣势的地位。我国中小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70%,竞争的激烈性不言而喻,尤其对处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西中小企业,更需要认清创新的重要性,有的放矢开展企业的创新。

一、管理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管理创新是企业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管理创新就是要引入新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组织方式而实现的创新。美国管理学家哈梅尔(Hamel)将管理创新定义为:对传统管理原则、流程和实践的明显背离或对常规组织形式的背离。管理创新就是指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各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活动或过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源和动力。通过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人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让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近几年来,我区和全国各地一样,中小建筑业企业发展形势很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广西的泛北部湾经济圈开发政策,加快了广西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建筑业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许多瓶颈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以广西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为例,广西中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大多数是从国有体制改革基础上成立的,由于历史原因,遗留问题很多:一是企业规模小、施工设备老化、净资产不足、历史上形成的社会负担重等等。二是技术力量薄弱。建筑施工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队伍力量不强,尤其缺乏高级施工技术人员,如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一个一级建造师,由此导致企业资质等级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因此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治理的有效性,是实现我区中小企业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所在。

广西先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于2003年10月改制成立,近10年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建立健全规范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现代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和激励机制,公司获得了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底企业总资达到5000多万元,有施工机械设备410台(套);现有员工23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2人,一级建造师1人,二级建造师46人,近几年来接收安置大中专毕业生30多人。企业资质由原来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专业二级,升级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2012年完成施工总产值1.3693亿元,交纳给国家的税收达763.4万元。

总之,企业管理创新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影响着企业的总体面貌。好的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文化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

转变。

中小企业必须抓住三点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独特的企业精神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要认识诚信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塑造和坚持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形成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独特文化特征,取信于客户、取信于社会,对于推动企业从优秀迈向卓越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当前的国际、国内市场日益深化、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在员工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反过来,企业文化也会对企业制度的安排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产生反作用,因为人的价值理念支配人的选择及行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这种价值理念的创新,会推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的。

三、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近些年来,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国内知名大公司也加大了研发投入。更令人惊奇的是广大中小企业也锐意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

技术上的创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在企业的竞争中,成本和产品的差异化一直都是核心因素,技术的创新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会为企业的产品差异提供帮助,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就一定能在市场中击败对手,占据优势地位。当然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企业一项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而企业作为利益分配主体,就意味着在照章纳税后,企业有权对技术创新收入进行自主分配。这样企业不仅可以有效补偿技术创新投入,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研究与开发人员,尤其是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特殊的报酬机制。再者,企业可以根据有效的经济原则,组建有效的研究和开发组织,按要素、贡献分配报酬,激励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增长。

四、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更有效的约束本企业职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产生过程,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它通过激发企业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从而推动企业进步。企业之间的制度及相关知识基础的差异,使得企业很难模仿。兰斯・戴维斯(Davis,Lance,1971)和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C.North,1989)认为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五个主要的阶段,即形成“初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形成“次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协作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其变为现实的阶段。并认为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制度创新存在时滞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与组织的时滞,即从认识外部利润到组织初次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发明的时滞;三是“菜单选择”时滞,即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菜单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创新的时间;四是启动时间时滞,即可选择的最佳创新和开始旨在获取外部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存在的时滞。

五、营销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营销创新是企业提升顾客价值、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营销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活动过程,需要经营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以及系统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从目前我国企业营销实践看,受市场对接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已具备了紧迫的创新意识,但其中大部分企业却不知从何做起、如何努力。其实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选择的创新策略很多,宜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灵活运用。通常,可供选择的创新策略主要有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

所谓观念创新就是企业适应新的营销环境的客观变化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或看法。由于它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或者说它支配着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以,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营销创新最终目的是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营销创新有较强的目的性。正因为如此,消费者需求(即市场)的变化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了方向。

市场创新除了选择有能力企业进入并获得收益的目标市场这一内容以外,还包括新市场的进占与拓展等内容,因为新市场能给企业带来创新收益。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它的产品是否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地满足消费者发展着的需求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直接目的,为此,企业产品需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

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属无形产品,它与有形产品一样,也是市场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营销形势的新变化,企业必须着手建立战略联盟、调整营销机构、开展网络营销、强化营销沟通,实现营销组织的不断创新。因此,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消除部门之间的隔膜,提高营销效率和创新效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致力于市场需求的满足就显得尤为必要。值得一提的是,营销部门必须与研究开发等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沟通信息,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出奇制胜。

对企业来说,创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大胆创新,把握创新的主动权,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做出适合本企业的创新决策,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走上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飞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

篇6

梳理国外技术创新驱动研究,归纳起来主要经历如下过程:

(1)技术发展驱动。技术发展驱动技术创新最早是由Schumpet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或多或少是一种线性过程,从来自应用研究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展和企业中的生产行为,并最终导致新产品进入市场都是逐步向前推进的。Schumpeter还指出,新技术的发明和出现驱动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更多的研究与开发就等于更多的创新。

(2)市场需求驱动。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Schmookler首先提出“需求拉动模型”,该模型强调市场需求的拉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yers和Marquls教授在1969年所做的一项重要的实证工作支持Schmook-ler的观点,两位教授对5个产业的567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其中3/4的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为出发点,1/4的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本身的发展为来源。最后Myers和Marquls得出结论,在技术创新中,市场需求是一个比技术发展更重要的驱动因素。

(3)技术和市场需求联合驱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Mowery和Rosenberg认为,技术创新可以是由技术发展驱动的,也可以是广义需求驱动的,成功的技术创新往往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加拿大学者Mumro和Noori对加拿大900多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18%的技术创新靠技术驱动,26%技术创新靠市场需求驱动,56%的技术创新靠技术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

(4)政府政策驱动。ClaytonChristensen(1995)以计算机行业为例,认为一项新技术只有在合适的政策环境下才能生存和发展。XuliaGonzalez和ConsueloPazo(200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支持。Romer(1990)认为最好的政策是对技术创新进行直接补贴。Porter(1995)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政策能够刺激企业技术创新。Mayer(2010)提出了美国州政府的科技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5)企业家精神驱动。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量是企业家,而企业家精神最根本的特质就是推动创新。Drucker也认为企业家精神的一项特殊功能就是创新,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为技术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革新行为,这种行为为现有资源赋予了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MichaelJMartin、HowardHStephenson、Da-vidEGrote等学者也认为,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驱动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看到: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经历了从单一因素到多元因素演化的过程;国外学者侧重于考察各独立的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驱动关系,缺乏整合性研究;对驱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层次因素需要继续探讨,尤其对企业技术创新内部驱动因素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国内一些学者基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分析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代表人物有项保华、万君康、王开明、许小东等。更多学者基于技术创新驱动因素视角,对技术创新驱动进行综合性研究,将技术创新驱动分为企业内部驱动因素和企业外部驱动因素,内外部因素共同驱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但具体内外部驱动因素却呈现不同的研究结论。例如,陈晓阳认为,技术创新外部驱动因素包括: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内部驱动因素包括: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和企业主体创新能力;而孙冰认为,技术创新外部驱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推力和政府政策;内部驱动因素包括: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激励机制和企业创新能力。现有文献中,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很少,而基于逼真质性数据的多案例研究更为缺乏。因此,本研究或可弥补已有研究成果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实践方面的缺口。

2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对管理实践中涌现的现象和问题经剖析后进行理论构建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的是“哪些关键因素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属于探索性研究。根据Yin、Eisenhardt及其他研究者的建议,为了从重复归纳的过程中得出共性结论,本研究采用了多案例研究设计。多案例研究能对不同案例中得到的发现进行验证,确认共同特征,放弃特有的特征。另外,多案例研究比单案例研究更具信度和效度。

2.1案例选择

在界定研究问题后,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及要开发的理论进行案例选择。本文选择案例样本的标准为:(1)所选企业必须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符合国家200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条例中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2)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选取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和天津华苑科技园区2个国家首批创新科技园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3)选择企业经营超过5年,进入发展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Eisenhardt(1989)、Yin(2009)认为,案例研究的目的是归纳理论,而不是计算频率,选择的案例不需要遵循抽样原则,只要案例本身具有足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即可。同时,结合Sanders(1982)建议进行多案例研究时最佳的案例数目为3~6个。最终,本文确定了4个研究案例,其中北京、天津各2个。

2.2案例概况

根据前面的案例选择标准,本文以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应企业的要求,本文在后续的分析过程中分别以A、B、C、D来代表各个企业。企业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3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数据收集方式。一手资料包括:先后对4家企业的总经理、副经理、总工、技术总监、研发人员、一般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访谈,并对每次的访谈进行录音、记录,形成研究所需的定性及定量素材。二手资料包括:企业内外部期刊、出版物、网络资源、公司网站、公司档案材料、领导讲话等。二手资料也是案例研究三角证明的重要来源。

2.4数据分析与编码

数据分析主要是通过定性分析方式进行,包括详细阅读参与式观察的笔记、访谈记录与手稿和文件资料,然后形成有关研究主题的记录性文字材料。扎根理论方法最早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是分析定性资料的一种常用研究范式。本文借鉴扎根理论所采用的编码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对于一手资料,分别把6位高层受访者编码为:M1~M6,研发人员编码为:R1~R8,一般工作人员统一编码为G0,二手资料统一编码为SH。对同一来源内容相同的表述合并为1条条目。通过对一手和二手资料的一级编码,4家企业得到了296条一级条目库。然后,按照原生编码准则,以概念形式对资料逐句进行译码,把相近含义的词汇和语句进行归纳、提炼更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形成初始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初始范畴进行二次编码,其目的是挖掘范畴间的关系和逻辑次序,形成主范畴。最终形成4个主范畴是: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编码结果如表2所示。

3研究发现

3.1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影响

企业家精神是驱动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新、进取心和风险承担。Drucker提出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Schumpeter指出,创新体现在“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开发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组建一种新的组织”等。如企业D面对电子产品行业的激烈竞争,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流媒体、服务软件、专用磁盘等新产品,这些新产品的成功研发,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羊。进取心使得企业家不满足于企业已有的现状,渴求变革,积极去实现创新目标。企业C围绕建成国内一流的耐磨材料生产厂家的目标,不断开拓进取,改进技术,追求品质。在访谈中,负责人多次表达了立志做一流企业的雄心壮志,这种进取心使企业多次取得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企业A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制卡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国际制卡业最优秀的材料供应商”是企业发展的宗旨。进取心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使企业对以前未被认识到的市场机会保持警觉性。1997年,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生产制卡产品,一家是英国的Apollo公司,另一家是美国的Cilik公司,但这两家公司的产品价格都很高,企业A看到了市场机会。正如企业A负责人所说,“我们提出要在3~5年内模仿国外最先进的产品,在10~20年内让国外也来模仿我们的产品。尽管当时的想法,略显轻狂,但总的思路是对的,现在与信用卡相关的产品在国内的占有率大约是70%,国外也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企业家精神还体现出能承担相关风险,RichardCantillion和FrankKnight两位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或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企业家应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伴随环境的变化,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如企业B所处的腐蚀检测行业技术升级快,产品更换周期短,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大。负责人表示,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的技术一旦出现,原有技术就会贬值。尽管技术创新存在较大风险,一旦不创新,生产的产品将逐渐失去市场,长期下去企业将难以存活,为了生存和发展冒险也是必要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1:企业家精神是技术创新的灵魂,并通过创新、进取心、风险承担来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越强,就越能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3.2研发能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影响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由技术本身支撑起来的,其持续的技术创新依靠研发能力作为保障,而研发能力的根本在于拥有由一群技术研发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研发团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者。企业吸引和拥有大量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就等于掌握了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技术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本中的稀缺性资源。在本文研究的4个案例中,每个企业研发团队都拥有高层次、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企业A在新型制卡材料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方面有丰富积淀,拥有以年轻博士、硕士为骨干的技术研发中心,具备从产品设计、开发到产业化的完整能力。企业每年在研发上都下大力气投入,企业的很多技术和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且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企业C的研发人员均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核心研发人员都具有博士学位,且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加上研发的高投入,企业的研发能力强,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拥有发明专利20多项。企业D的研发团队由多位硕士和博士组成,其中高级研发人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专业扎实,创新能力强,形成智力合力。研发团队成员的合力促进了技术知识交换和整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加速了新产品开发进程。傅家骥在综合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成功的创新是以人为核心的,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Dewar和Dutton(1986)认为,在一个企业里,专业人员以及专职群体的人数不同会使知识的深度及广度产生变化。专家越多,知识基础就越广泛,而且大量的专家可以使新技术新思想更易于理解。企业B的研发人员主要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公司总经理就是技术出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是一位懂技术的管理者。由于技术升级快,需要掌握大量的新知识,企业一方面需要从国内高校招聘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来充实研发团队,另一方面要在人事制度上把“激活”与“培训”结合起来,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企业每年需拿出一定经费举办各种学习活动鼓励研发人员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研发能力,增强技术创新的速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2:研发团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者,研发能力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驱动的保障。研发能力越强,就越有助于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3.3市场需求与竞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影响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是密切相关的。市场需求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企业A遵循“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基石”的理念承诺:提供给顾客的产品100%符合相应标准及合同中约定的特殊要求,对顾客反馈的信息100%给予及时回复,不断开发更合乎客户需要的产品,不断改进和提高已有产品性能。企业B坚持以市场开拓为导向,专注于管道行业的技术装备市场,业务覆盖我国28个省市区,广泛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技术研发,现已成为腐蚀检测评价领域国内技术领先的专业企业。企业C为电力、煤炭、钢铁、机械等行业提供工业耐磨材料,企业注重用户需求,在新技术开发前,技术总监带领部分研发人员深入用户调研,倾听他们对产品技术要求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产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智利、乌克兰等多个国家。企业D紧跟市场需求,找准研发方向,研发了以IPTV流媒体服务器和机顶盒嵌入式软件为核心技术的产品体系,形成互动电视媒体服务器、无线移动流媒体服务器等8个产品;企业还为海尔电视提供模卡电视业务中间件等。企业的客户群体遍及全国各地和欧美、非洲部分海外市场。4家案例企业实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潜在的收益。市场竞争迫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A的总工谈到,企业如果不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长期下去必死无疑。市场竞争让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危机感、紧迫感,从而使压力变为动力。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展合作创新。如企业B与天津大学、大庆油田设计研究院、中海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开展技术合作,企业D与清华大学网络多媒体实验室、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外著名院校开展项目合作,与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接轨。Blundell(1999)发现,技术创新与市场的竞争程度呈正相关。企业C的总监在访谈中也表示科技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差异化,且要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企业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获得良好的行业声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3:市场需求意味着潜在的收益,驱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压力,进一步驱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3.4政府的政策与法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影响

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多给予税收优惠和项目基金支持,这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创新成果丰硕。企业A研发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天津市政府基金支持,成功开发了水基层压油、数字印刷基片、层压型制卡带胶膜、纳米氧化铝等多种核心产品,多项产品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企业B在2004年、2008年两次国家科技部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埋地管道腐蚀与防护地理信息系统(CPGIS)、埋地管道外防腐层检测数据处理软件(ESTECxp)、阴极保护静态数据记录仪(CIPS-Logger)等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升级。企业C获北京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公关项目资助,获得国内第一个“热喷涂粉芯丝材”发明专利、国内第一个“非晶电弧喷涂涂层”发明专利。企业D在2009年获得国家核高基项目的资助后,着力技术研发,产品技术创新活动大幅提升,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而且凭借领先技术优势,还为后期开拓国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udretsch和Link(2012)提出,技术创新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对创新的极力推广下,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很有价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都是伴随在一定的社会法律环境中进行的,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保护作用,如知识产权保护法、技术合同法、专利法等。周寄中认为,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联动关系,知识产权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如企业D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获得多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证书:“流媒体服务器软件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自适应网络带宽的多媒体传送系统”专利证书,“适应于带时移IPTV直播服务器的专用磁盘读写系统”专利等,明确的法规使企业的专利具有合法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Nord-haus研究发现,强的专利保护还会导致更多的研发投入。Barney认为拥有异质性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比传统企业对专利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法律法规的保护。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4:政府的相关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提供保护。政府政策支持越大,法规越完善,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

4结论

4.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这4个关键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在总结前文得出的4个命题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模型,简称ERGM模型,其中E、R、M、G分别代表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是内驱变量(内部驱动因素),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是外驱变量(外部驱动因素)。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倡导者、组织者;企业家精神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企业家精神感召、激励研发团队实施技术创新,研发团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者;研发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市场需求意味着技术创新带来的潜在收益,驱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当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竞争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其竞争力。政府的相关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关法规保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政府政策与法规进一步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4.2理论贡献

本文的理论贡献:(1)借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模型——ERMG模型,该模型给出了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4个主范畴,同时还给出了每个主范畴的详细构成因子。(2)研发能力这一关键驱动因素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鲜有涉及。技术创新由研发团队实施,研发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保障,是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3)依据本文表2的编码数据,可以得出模型中各驱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4个主范畴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企业家精神(85)﹥研发能力(76)﹥市场需求与竞争(70)﹥政府政策与法规(65),括号内数字为依据访谈语句统计的驱动因素对科技型中小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条目数。数字越大表示该因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越大。

4.3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篇7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问题 对策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及意义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的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人企业。在认同和制定扶持政策的实践中,各界人士对中小企业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中指除国家确认为是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通常认为微型企业是指雇员人数在8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组织等。根据国外一些实际的做法,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技术创新的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的,新(改进)产品的营销或新(改进)制造工艺或设备的第一次商业使用,它是包括、组织、商业和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我们知道,企业要生存和,必须获得永久的竞争力,而竞争力的取得靠核心技术,核心技术需要创新。所以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缺陷和其他条件的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与大型企业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企业技术创新力度的大小、水平的高低,特别是能否持久深入下去,关键在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中小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大量发展起来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乡镇、集体、个体创办的,管理者大部分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缺乏系统的和培训,整体素质低,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短视行为,缺乏战略眼光,习惯于传统生产型的经营管理方式。导致企业要么经营保守,安于现状,要么市场流行什么,就生产什么,盲目跟随。而没有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出企业的发展规划,树立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短视行为,对人才的重视不够,没有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留住人才,从而导致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进一步弱化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作用。一些企业长期没有按规定提取技术开发费用,更不用谈专款专用,有的企业连续几年都没有技术开发支出。这些都给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负面。

2.2 技术创新定位不准

中小企业中创新定位不准的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创新”与高新技术相提并论,存在“高不可攀”的心理障碍,总是自惭于简陋薄弱的开发条件,面对创新不敢为,局于一隅,不敢或不肯越雷池半步,企业创新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产品长期清一色、年年老一套。即便是搞一些技术创新的企业,往往也“挑肥拣瘦”,仅仅从事一些低风险、小难度的技术创新活动,偏重于短平快,难成大器。另一种则是不屑于小产品的创新开发,更不注重企业的小改小革,认为小产品本小利微、影响小、收益少,难有作为,小改小革成不了大气候,对企业长期发展无足轻重,因而盲目攀“高”,一味追“高”,言必“高科技”创新,行必“高科技”创新,最终是欲“高”而不达。事实上,创新存在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是创新,小发明、小创造、小改小革同样也是创新,“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优势”,关键是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既要积极追求,着力提高创新起点,又要从身边事做起,不以“技”小而不为。

2.3 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差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进行融资。对于企业来讲,融资有内源和外源渠道两种,内源渠道就是通过企业本身的资本积累,外源渠道就是通过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和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首先,生产的产品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企业的利润偏低;其次,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产权问题等必须承担各种捐款和摊派,导致企业资本积累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少,所以仅仅靠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和资本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外源性的资金加以补充。目前,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中小企业要从外源性渠道获得资金也比较困难。从银行信贷来讲,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的主体利益得到强化,已逐渐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有了承担贷款损失的压力,其关注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必须保证所贷出的资金和利息可以安全及时地收回;中小企业方面,一是难以向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使银行无法判断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二是自身信用差,逃废银行贷款现象严重,这两方面都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度,取得银行贷款较为困难。

2.4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企业要发展,必须密切观注市场动态,包括产品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等,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条件及时作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而中小企业经济实力弱、规模小、整体素质低,依靠其自身的力量,难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即使获得了信息,也很难判别哪些是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在如何选择技术,使之与市场需求、自身优势相一致,如何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集中有限资源重点突破方面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依靠其建立起来的信息渠道,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为企业提供咨询和进行各种培训,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信息收集与调查,进行评估和预测,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帮助企业确定发展的方向,在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环节方面提供帮助,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不多,即使有,也是费用高昂,中小企业根本无力负担。

3 促进中小技术创新的对策

3.1 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形式

(1)产品创新是指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重要的产品创新是指全新的产品创新,或通过组合已有的技术而取得新的;渐进的产品创新是指通过使用新材料、新配件等改进产品的性能或降低产品成本,或通过改变产品的局部而改进产品整个系统的功能。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大有小,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较大;后者较易做到。中小企业所实现的重要产品创新和渐进产品创新有很多,20世纪许多重大的产品创新都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

(2)服务创新是近几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把新思想、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通过改变现有的组织结构推出新的服务,比如各种衍生工具等,兴起的服务等也是服务创新的成功的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3)工艺创新是指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工艺或提高新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创新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并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3.2 因地制宜地选择阶段性的技术创新战略

在活动中,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之源和市场竞争制胜法宝。中小企业由于其所面对的市场结构及自身特性,它们更需要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主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企业技术创新经济活动中一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具体来讲,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是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一是技术创新面对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还是防卫型;二是研究开发何种技术;三是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当然,在不同层次的经济单元之间,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有所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层次的经济单元之间,技术创新战略也因市场、顾客、技术成熟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各不相同。中小企业在创业、成长、成熟、停滞各个时期,都要受到、经济、行业环境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在中小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战略也是有所不同的。

3.3 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因此政府应通过政策和法律等手段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鼓励和指导,特别是应完善融资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政府有关部门应与金融部门合作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一是可促进中小企业改进信用状况;二是使得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价有一定的依据,减少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且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体系,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使中小企业贷款变得相对容易。设立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利用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使得风险投资能有一个有效的退出市场。

4.4 尽快建立完善的化服务体系

建立人才开发服务系统,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采取官助民办的方式,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培训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提高其整体素质,为中小企业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加快产学研联合步伐,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管理水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举办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展销会、订货会等形式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服务。

参考

1 侯大铭.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看法与建议[J].管理研究,2001(4)

2 王乃静.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模式初探[J].山东经济,2001(1)

篇8

[ 关键词 ]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对策

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实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竞争局面。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唯一的选择。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有:

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大,而后者较易做到。

2. 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3.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然而,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外部融资能力较弱。一是申请银行贷款困难。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资金,而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规模不经济、交易成本高、信息不透明、抵押品不足、技术创新风险等问题。二是风险投资不完善。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助推器,它的投资目标一般是极具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而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起步较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科技拨款,投资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低;同时风险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大多是由政府任命,政府既是投资人又是管理人,结果是阻碍了风险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既不利于资金管理,也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

2.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中,人是最根本的要素,技术创新最终只有依靠人才能得以实现。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极为匮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又一大因素。这其中主要是一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不能看到技术创新人才所带来的长远利益,不注重人才的长期培养与储备,从而导致人才的大量外流和研发项目的失败。目前中小企业现有人才中,人才结构不合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才偏少,学历层次偏低,直接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数量偏低,能从事研发的高级研究人员更为缺乏。

3.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缺乏合作

对于需要较高资源投入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处于劣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彼此孤立、相互之间缺乏合作而造成的。中小企业缺乏合作精神,喜欢单枪匹马搞技术创新,不愿与其他单位合作。一些中小企业也不愿将自己掌握的信息与技术拿出来与人合作创新,这会使创新难度和风险增大;而且中小企业各自搞技术创新,有可能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使得某些中小企业失去技术上的优势。

4.缺乏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意识

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然而,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相当一部分经营者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过强的规避风险意识,使其对技术创新顾虑重重。要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必须以基础性应用研究为突破口,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寻求外部的支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入与高校及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开发,注重于短期的“灵活性”,忽视了长远的“科学性”,从而禁锢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5.法律、政策不健全、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面临难题;现行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没有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有力帮助。国外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政府全方位的支持密不可分。如美国在1982年就用立法手段确定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以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健全的体制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政府一直将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建设重点,国家的政策一直向大企业倾斜,而对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等方面无法享有与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同等的待遇,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长期处于受压制和排挤的状态,难以获得公平的市场地位。

三、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及措施

1.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体系

(1)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银行贷款仍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较难直接获得信用贷款,要解决银行贷款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案:一是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可以将应收账款抵押取得贷款,此方法适用信誉较好的客户这一特殊群体。二是成立子公司。用母公司作担保,子公司向银行贷款。

(2)完善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应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想融资方式。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运作的政策和法规。如税收优惠、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及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等。另外,尽快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一个完善的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投资方和受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风险投资健康迅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

2.积极吸收和培养人才

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敢攀高峰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创新管理人才队伍。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汇集并不断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在稳定创新人才的基础上,在企业内部,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充分放权、授权,委以重任,予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加强中小企业合作力度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处于不利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互之间缺乏合作、彼此孤立造成,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中小企业可采取以产业或区域联合的集群模式获得“创新资源”优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中小企业集群不但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也不会降低单独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既能通过竞争使得企业始终保持足够的创新动力及高度的警敏性,又能通过相互合作产生协同效应。中小企业集群把技术创新从不同规模的企业单体行为提升为更大规模的群体行为,整合出新的技术创新优势[2]。

4. 加强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

相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没有强大的企业技术中心及稳定的科研核心团队,加之产品技术封闭性强,更新换代快,更迫切地需要从大学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支持和人才支持。加强高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利用现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网络性和系统性,把中小企业的生产、产品与高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科技进步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达到优势互补和相互学习的产学研合作创新。

5.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

以日本为例。为加快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进步,增强竞争能力,从1949年施行《中小企业组合法》开始,日本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日本效仿美国出台了适合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研究计划(SBIR),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政策倾斜,采取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措施促使新技术在开发后以最快的速度向实际生产和商业化转化[3]。我国应进一步加快立法细化相关法律,尽快建立针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体系.使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法可依创新利益得到有力维护。

四、结语

中小企业是经济领域中一支非常活跃的创新力量,中小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小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克服创新中存在的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合作不够的瓶颈,采用人才战略、合作战略和政策战略等,才能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梅王英: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2]曹望:以技术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

篇9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及基本模式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

技术创新理论首先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他把技术创新称作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巴顿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等,这一观点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2]最后把技术创新的定义界定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从而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它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市场的占有率的提高及在消费者心目中地位的上升都至关重要。[3]

(二)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可分为转移式技术创新模式、模仿式技术创新模式、继承式技术创新模式、追赶型技术创新模式和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转移式技术创新模式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国家或地区间的技术势差引发的技术转移进行技术创新。国家或地区间的发展进程有快有慢,因此,一些在发达国家淘汰,落后的技术在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是先进的高新技术,这就是不同地区的发展势差所引起的技术势差,通过这种技术转移,落后国家或地区可以用较小的代价获得新技术。模仿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模仿领先创新者的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或破译领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秘密,并加以改进,生产出更富竞争力的产品,以取得经济利益的创新模式。继承式技术创新模式其技术的获取来自内部,技术重点是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对传统的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从而研究开发出新一代的技术,这种模式的技术创新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技术的连续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技术和配套设施,大大降低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成本,从而降低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追赶型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质是追踪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领先型科技产品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的成本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合作模式可以是纵向合作———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企业共同出资研发。[4]

二、技术创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成功的技术创新是企业克服了技术创新中的重重困难而成功地开发了一门新技术或者是将原来的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组合成功,而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有利影响也主要是从技术创新的成功这方面考虑的,主要有:第一,在以市场方向为前提的技术创新的成功,使企业的新产品在市场中容易被顾客所接受,从而企业的新产品就有可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在产品占领市场后可以迅速地回拢资金,并获得相对丰厚的利润。第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可以使企业获得利润,按照惯性思维,企业会继续进行新的技术创新活动,以牟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第三,技术创新的成功会使企业的技术人员与员工受到很大的激励,获得自我满足感。总之,技术创新的成功对企业来说不论是当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益的,企业应该多促进员工进行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1.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现在的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虽然做足了准备,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但是企业不能保证在他们的新技术开发出来之后,市场就是按照他们原来进行的市场分析的方向发展,致使企业的新产品很难融入市场,进而影响企业对未来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并且即使市场走向未变,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也很可能成为其他企业开展模仿创新模式的基石,在其他企业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前,企业可以回笼部分资金,但当功能更全面的新产品研发成功并投入市场后,相比之下企业的产品就容易被淘汰,在这期间,企业回笼的资金不一定就能弥补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因而造成亏损。

2.对企业人事的影响。很多企业不是专门搞研发的,因此他们的技术人员不是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各个部门。企业要进行技术研发就得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这样就会打乱原来的人事分布,需要重新分配人员,但当企业在技术创新成功之后,企业并不是急于下一次的技术创新,而是观察新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及顾客反映等,然后才会制定下一步市场开发计划,因此,这些技术人员在完成任务之后就得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但由于时间的间隔,他们融入这个角色还得有一个时间过程。另外,在技术创新前期,由于员工对创新的不了解和其他的原因,员工对技术创新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技术创新工作的展开。当企业的技术创新失败后更坚定了员工们要求保持现状的决心,企业很难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研发工作。

3.企业会付出高额的技术研发费用。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有企业回收的资金,也有企业通过融资得到的资金,技术创新的失败会使企业前期投入的资金无法收回,并且可能使企业的资金运转不灵而出现财政危机,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活动。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困境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难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资金运作表现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企业组织科研、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很难进行技术研发、创新。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难既包括市场融资困难,也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低,资信程度不高,而银行从降低贷款的风险出发,不愿经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问题。资本市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开放也才刚刚起步,农产品加工企业因其经济规模达不到证券市场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不能上市。

(二)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如何能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创新才能。因而人才的缺乏就变成了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而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人才表现在创新企业家、企业高素质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的短缺。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不能看到技术创新人才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忽视人才的长期培养与储备,致使技术创新人才的匮乏,相当一部分经营者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大部分的科技人才都集中在大企业,而且由于知识参与分配落实难以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远不如大企业,现有科技人员的流失也日益严重,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优秀人才不愿意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害怕自己的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不能被重视。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

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企业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导向,企业有了这种导向就会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技术创新的文化气氛,员工们互相促进共同探讨技术改进与创新问题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凝聚力。但是,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比如,激励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等,直接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使得企业在创新方面很难有所突破。[5]

(四)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领导层缺乏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高度认识,对创新主体的角色意识淡化,观念陈旧,在技术创新上对政府和科研单位过分依赖,经营理念上注重短期效益,缺乏持续发展的思想,没有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外部机制上看,政企不分的情况未得到根本改善,地方政府没能很好地从计划机制下的直接介入式管理转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服务,企业没有充分的决策权,创新的自主性受到很大影响,从企业内部看,制度再造缓慢,产权界定模糊,法人治理严重缺陷,经营者重速度、轻效益,不愿意向内挖潜、改造和创新,技术参与分配的创新机制无法形成。[6]在现实中技术创新与亏损并存,就意味着技术创新成为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受到限制。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信息获取渠道

信息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不能获得企业相关的技术创新信息,尤其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可靠的科技信息,才能了解和洞察国内外同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方向,作出及时、快速的反映。市场需求和取得市场效益是产品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准确掌握市场情况,才不会造成技术创新的盲目性。[7]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张技术创新的障碍是信息不灵,不能很好地寻找创新机会,更不能保证开发的新产品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四、针对技术创新的困境所应采取的措施

(一)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容量的大小

企业无法精确地计算市场容量的大小,只能通过对现有市场的调查分析来预测需求的大小。在这个间段,企业的调查应该尽量地涉及到每一个细分市场,并抓住顾客的消费倾向,这样有利于比较准确地预测市场的容量大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指明方向。

(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

1.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法律。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这就难以规范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保护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无法充分激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益的技术创新活动,难以抑制对社会有害的技术创新活动。[8]因此,要逐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规范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各项权利、义务,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在良好的环境内开展。

2.财政、税收政策的倾斜。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建设所需资金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能够适应市场多样性需求等特点,特别是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上具有其他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9]但农产品加工企业势单力薄,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来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政府可以考虑财政拨款,设立政策性贷款担保机构,专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担保,对技术创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专项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的筹资优惠,积极鼓励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

(三)完善激励机制,吸引、留住人才

企业应自主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可以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人才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等,也可以从外部引进高端的研发人才,为之提供较为优厚的薪资和优良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骨干作用,对有良好素质与潜力的员工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并适当给予进修、锻炼与考察的机会。采用科学有效的内部激励制度,让员工体会到自己出色的业绩成果反映在薪酬上的变化,对于自身有较大潜力或较大热情的员工,除给予薪酬上的激励外,应更多地给予培训及深造的机会,在企业内部为其指明或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除物质激励外,对员工更需要采取精神层面或内部层面的激励,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提供更有挑战性的职业工作,提升工作纵向负责的深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树立企业学习榜样对象或颁发荣誉证书等。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激发创新的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群 吸收能力 技术差距 技术溢出 博弈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空间集聚的特殊经济组织形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集群中企业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带动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几乎所有经济繁荣的地区都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存在。产业集群是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的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租住协调的空间集聚态。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中,相关企业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性、信任关系的维持以及地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同一性,分享技术和知识,促进集群创新水平的提高。

对中国企业集群的类型,学术界已做过一些划分,王磊(2004)根据集群区域内企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将企业集群划分为传统企业集群和高科技企业集群。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正在取代传统产业集群,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群,并以令人瞩目的势头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高技术产业集群是指以高技术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以及人才招聘、风险资本、法律服务和广告营销等为内容互相配套的一系列关联产业的适应高技术企业发展、生息的经济生态系统。

高技术产业作为创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知识和技术是其主要投入要素,知识溢出效应是其创新的重要基础。目前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常与知识溢出、技术创新等联系在一起的。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指的是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及成果会被迅速地共享和仿效。朱秀梅、蔡莉等(2006)的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能够使集群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最大程度、最低成本、最短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朱秀梅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研究考察了社会资本对知识溢出水平的影响。考虑到吸收能力对于集群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开始探讨企业的吸收能力对集群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所谓吸收能力是指企业的一系列经营规则与流程,通过这些经营规则与流程获取(Acquire)、消化(Assimilate)、整合(Transform)及利用(Exploit)外部知识。知识溢出能否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产出与企业的吸收能力高度相关,Tsai等(2001)的研究指出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Kamien等(2000)也探讨了技术创新与企业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在数量模型研究方面,较为经典的是d'Asprement等采用完全信息2阶段动态博弈,开创性地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与竞争。在此基础上,鉴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对技术溢出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探讨技术差距对技术溢出的影响,王向阳、卢艳秋、赵英鑫等(2011)以长春、烟台等地区的高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规范的实证研究,揭示技术溢出和技术差距之间存在二次非线性关系。这些研究仅对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合作创新的形成机制等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且实证研究居多,但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分类的深入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缺乏考虑企业的吸收能力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对创新影响的基础理论模型研究。

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大型企业研发投入效率低下,而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不足。集群内企业如何根据博弈决策条件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模型假设

假设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有两家企业,分别为企业1和企业2,他们是生产相同产品的两个竞争性企业。企业1为潜在技术创新的领先企业,对产品价格与产量有重要影响。企业2是技术创新的潜在模仿企业,且企业之间规模差距较大。在产品市场上,集群企业共同面对市场需求,企业1与企业2进行非合作生产斯坦伯格博弈。设其市场反线性需求函数为P=a-bQ,a>0,b>0,总产量,Q=q1+q2,q1、q2分别为企业1和企业2的产量,且两企业原来成本相同为c。

为扩大市场份额,争夺市场,企业必然有动力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但由于企业1与企业2规模差距很大,企业2无法完成独立创新,只能选择不创新或在企业1创新的基础上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企业获得技术溢出,而技术外溢效应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二是技术创新企业和模仿创新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

因此,假设企业2的吸收能力系数为k,0≤k≤1,k=0表示企业吸收能力为0,对于企业1的创新技术完全不具备吸收及应用能力;k=1表示企业2完全具备吸收企业1的创新成果的能力。而技术溢出效应与技术差距呈现二次非线性关系,所以假设技术差距为x,表示企业1与企业2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假设技术外溢效应系数为λ,则技术外溢系数λ=k*f (x),f (x)=A*x2+B*x+C,其中A0,C极小。

假设企业1创新成功后产品单位成本为c1=c-x1,其中x1表示企业在一定创新投入贡献水平下,创新成功带来的产品单位成本下降幅度(称之为企业的创新水平)。若企业2模仿创新,其产品单位成本下降为c2=c-λx1,0≤λ≤1;若不模仿创新,则产品成本维持原有水平c。创新投入成本函数为y=μx12,μ为常数,满足创新成本规模收益递减特性。

博弈过程分析

企业将首先在创新投入阶段进行关于创新决策选择的动态博弈,创新成功后就会对各自的产量展开斯坦伯格博弈。在创新投入阶段,企业1可选择的决策为“创新”与“不创新”;企业2可选择的决策为“模仿创新”与“不创新”,且当企业1选择“不创新”时,企业2失去了模仿创新的基础,只有不创新。

(一)企业1创新,企业2模仿创新

创新成功后企业1产品单位成本为c1=c-x1;企业2模仿创新能以很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益,产品单位成本为c2=c-λx1。解得博弈均衡产量:

(1)

(2)

(二)企业1创新,企业2不模仿创新

企业1创新成功后产品单位成本为c1= c-x1;企业2选择不模仿创新,无法获得技术溢出,产品单位成本为c2=c。均衡产量为 :

(3)

(4)

(三) 企业1不创新,企业2不模仿创新

在产品市场上,企业间进行斯坦伯格产量博弈。均衡产量为:

(5)

(6)

根据以上分析,构造企业1、2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求解此博弈的纳什均衡,首先看企业1的最优策略:如果企业1选择创新,企业2可以选择模仿创新或不模仿创新,这些情况下企业1的均衡产量分别为:,,如果企业1选择不创新,企业2失去创新模仿对象,无法模仿创新,对应企业1的均衡产量为。由于一般情况下0≤λ≤1,所以q13

吸收能力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上文分析得知,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纳什均衡组合为(创新,模仿创新)。 在产品市场上,企业1与企业2进行斯坦伯格产量博弈,博弈均衡产量和价格为:

(7)

(8)

由于λ∈[0,1],观察(7)式和(8)式,可以发现集群企业总产量与创新投入成正比,产品市场价格与创新水平成反比。技术创新成功后,产品单位成本下降,市场价格会降低,集群企业创新成功后产量上升不一定能保证企业利润增加,但产量下降带来的市场份额的减少,势必会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

对比(1)式和(5)式,可知企业1由于产品成本降低,产量必然上升。对比(1)式和(6)式,对跟随企业2而言,模仿创新只有在时才能带来产量的上升,当时,其产量小于或等于未创新时的均衡产量。由于创新技术外溢λ受企业2吸收能力k和技术差距x影响,且λ=k*

f (x)。代入(1)、(2)、(7)、(8)式,得到新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9)

(10)

(11)

(12)

由上式知,在创新投入一定,集群企业之间技术差距x一定的情况下,随着企业吸收能力的增加,集群总产量随之增加,技术创新企业1的产量是下降的,但对于模仿企业2,只有当时,模仿创新才能带来产量增加,当k

结论1: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能带来集群企业整体产量的增加,产品价格的降低。技术领先企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科研力量自主创新总是有好处的,技术创新能带来产量的增加,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加企业利润;而中小型跟随企业由于不具备自主创新的优势,可通过学习进行模仿创新,但其决策受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获得、消化、吸收外部技术或知识,进而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产出。企业的吸收能力大于k0时,跟随企业具备足够的能力将外部技术或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或知识,能够被企业所应用,跟随企业因模仿创新增加产量;当企业的吸收能力小于该临界值时,技术领先企业的技术创新将难以被跟随企业吸收并转换为可应用的技术或知识,形成自身的技术成果,反而造成跟随企业时间和成本的浪费,跟随企业产量减少,利润下降,隐喻跟随企业需要采取其他创新方式,如中小企业自身之间、与技术领先企业或外部创新主体等进行合作创新等。

根据上文分析,总结出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如表1所示,同时下表也给出了企业决策者可以采取的策略。

技术差距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在创新投入一定,集群企业吸收能力k一定的情况下,技术差距x对技术溢出效应系数λ的影响存在临界值。当技术差距低于临界值时,技术溢出效应系数λ随着技术差距x的增加而增加,技术溢出效应越来越显著;当技术差距高于临界值时,随着技术差距x的增加,会导致技术溢出效应系数的下降,技术溢出效应越来越不显著。

为考察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x与企业产量的关系,先假定企业2的吸收能力k一定,对比(1)式和(6)式:

该式的符号取决于,因b>0,x1>0,集群内企业2要想模仿创新后产量上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增长,需满足条件λ=k(Ax2+Bx+C)>,即Ax2+Bx+C->0。

设g(x)=Ax2+Bx+C-,则g′(x)=2Ax+B,g″(x)=2A

因为A0,且Δ=B2-4A(C-)>0,所以xb>0。再来讨论另外一个根xa是否大于0,因C极小,则C-0,所以,可以得到,xa>0,且xa

结论2:在高技术企业集群中,技术创新能带来集群企业整体产量增加,产品价格降低。技术领先企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科研力量自主创新总是有好处的,技术创新能带来产量的增加,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加企业利润;而中小型跟随企业由于不具备自主创新的优势,可通过学习进行模仿创新,但其决策受企业间技术差距的影响:企业间技术差距x∈(xa,xb),属于一定的范围时,技术扩散和企业模仿足够强,跟随企业能因模仿创新增加产量;技术差距超过该范围时,技术领先企业的技术创新将难以被模仿,跟随企业产量减少,利润下降,隐喻跟随企业需要采取其他创新方式,如中小企业自身之间、与技术领先企业或外部创新主体等进行合作创新等。

根据上文分析,总结出企业间技术差距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如表2所示,同时表2也给出了企业决策者可以采取的策略。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集群内技术创新企业的产量与创新水平呈正比、与产品单位成本与价格成反比。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领先企业自主创新能增加产量,扩大市场份额;技术跟随企业由于不具备自主创新优势,只能模仿创新时,且企业的决策受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的影响,当企业的吸收能力小于一临界值时,技术领先企业的技术创新将难以被跟随企业吸收并转换为自身的技术成果,反而造成跟随企业时间和成本的浪费,模仿创新会导致企业产量下降和利润减少,此时跟随企业需要思考其他方式技术创新。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跟随企业在决策时还受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因素的影响,只有当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在一定范围内时,技术扩散和企业模仿足够强,跟随企业能因模仿创新增加产量,技术差距超过该范围时,技术领先企业的技术创新将难以被模仿,跟随企业产量减少,利润下降,技术跟随企业应考虑选择其他技术创新模式,如合作创新等。

企业创新决策受企业市场占有份额及企业利润的变化情况影响,考虑到企业的吸收能力和企业间的技术差距,集群企业需分析所处集群的宏观环境及市场因素,就企业自身竞争实力、吸收能力及其与技术领先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做出大致判断,综合考虑做出创新决策。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对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临界值的确定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这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苏英,慕容平,宋河发,王琴.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

2.王磊.论我国企业集群类型的划分[J].创新创业与企业科技进步,2004(6)

3.谭笑天,夏青,孙智君.中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J].学习与实践,2009(9)

4.余江,方新.高技术企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转化:技术战略视角[J].科研管理,2005(4)

5.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朱秀梅.高技术企业集群式创新机理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9(4)

7.朱秀梅,蔡莉,张危宁.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传导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6(5)

8.朱秀梅.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对知识溢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

9.Zahra, S.A , & George, G. 2002.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M].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

10.Cohen, W.M, Levinthal, D.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J]. 1990,35(3)

11.Tsai,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5)

12.Kamien M I,Zang I.Meet Me Halfway: Research Joint Venture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0,18(4)

13.d'Asprement C,Jacquemin A.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78(5)

14.王向阳,卢艳秋,赵英鑫.技术差距与技术差距:线性关系还是二次非线性关系[J].科研管理,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