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28-02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争论一直在持续,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解答始于教育本质的追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这一表述明确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高职教育不能游离于教育的本质之外,其终极目标仍在于,培养或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与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人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基于此,人文维度的重建当然地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和使命,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必须服从于人文性价值,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只有在这一核心命题的支配下,才能真正凸显其课程的真正价值,摒弃功利性,实现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教学目标设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核心

本质上,大学语文要培养“有文化”的精神和谐的人。何为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内化为修养、自觉、自由和善良的精神力量。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能使学生导向热爱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 ,发展人性, 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以丰富的人文情怀处理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有效地管理个人的情绪,诚信、乐观、敬业、会审美、善沟通,并因此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基于对“大学语文”这一核心命题的认知和实践,可以从能力、知识和态度三个层面定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母语的能力,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知识目标为:理解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态度目标为:热爱母语和中国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铸造健全人格;向真、向善、向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拓展——“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在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大学语文”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文本的鲜活与生动,大师们的胸襟和情怀,丰富的感悟和思考,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拥有很大发掘和整合的空间。

为凸显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按文学史发展线索或按文体类别确定教学逻辑顺序的传统,以提炼出的若干个人文主题引领教学,编选和重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清晰的人文脉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上,可从各个职业通用的职业素养中提取若干个人文专题作为教学单元,如“让仁爱丰盈天地”“诗意地栖居——我们的精神家园”“良知是灵魂的钥匙”“爱是永恒的主题”“怀着乡愁寻找家园”“回归自然,和谐天地”等,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支撑篇目,选文遵从文质兼美的原则,突出文本的经典性、注重作品的审美性、人文性,体现文化多元,兼顾传统与现代。在具体的语篇教学中,避免对作品内容作面面俱到的解读,而是在单元专题的导引下寻找从一个点切入,挖掘作品中最能打动学生的真善美的元素,让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都被触发、集中在这个点上,并适度开展类比联想,将本单元的各个语篇有机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知和体验。

人文精神的涵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足以完成这一使命,延展语文教学空间,开展多种类型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树立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的观念,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考核标准。一方面,教师要在学期初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单元同一主题的其他时文佳作和经典作品作为课外阅读素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一方面,适时开展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如诗文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读书沙龙,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类社团,提升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教师要在学生中不断地强化两种意识:一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值,而是必须完成的课程教学内容,多方位地融入这些实践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二是将人文情怀自觉地融入语文活动中的意识,如在组织或参与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时学会温良恭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怀和分享,学会珍惜和感恩,学会公正与无私,把语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变成实践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大学语文”改革与建设的实现途径

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必须基于某种课堂教学价值观,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学生主体原则;二是民主互动原则;三是激发兴趣、内在驱动原则。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重要性更为彰显。高职院校由于受生源素质所限,学生基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学习品质(主动性、意志品格、自信心)也多有缺失,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渴望与呼声更高。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里被边缘化,除了管理层面功利性忽视和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重心不凸显的原因之外,还有大学语文课堂本身对高职学生缺少吸引力 的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忽视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受,忽视课堂的有效吸收率,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课堂变成了教师单调沉闷的呓语或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语文的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价值观,放下教书先生的架子,真心实意地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多一些巧思和方法,有掌控、有章法地把舞台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鲜活,充满张力。

大学语文课程是由文本和语篇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语篇教学最适宜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通过视听组合及情境描述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参与热情,使语文课堂成为涵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最佳场所。如笔者在讲授曹操的《短歌行》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鲍国安在赤壁大战前夕于猎猎风中激情演绎的那段沉郁顿挫的“横槊赋诗”,学生很快被视频所营造的抒情氛围所吸引,教师进一步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英雄酒后的诗,被世人解读为奸雄的曹操在此文中因为杯中之物流露了真性情,诗中既有“慨当以慷”“天下归心”的气魄,更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柔肠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感伤。英雄,因为不失却人间情怀而尤为动人!何为英雄?世人已然约定俗成了一套既定的评价标准。正所谓“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在教师的辞典里,杰出有另一种尺度、另一种诠释——是博爱善良, 温厚如斯者;是护佑美善、侠骨柔肠者;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者;是遭受重创、承受重压却乐观从容、顾念他人者!”学生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感知到曹操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也分享了教师的人生感悟,更学会了独立地认识和品评历史人物。

经典的文本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因而文本多元解读法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整理资料,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思考,鼓励自主、探究、超越;可用的方法还有小组讨论法,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发展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部分格调清新的小品文也可采用文本赏玩法,不刻意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而是任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阅历轻松阅读、玩味,培养学生自我赏析、阅读、涵泳的习惯和功夫,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学会诗意地“栖居”。

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原则是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对等协调,重情趣、重参与、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不拘一格。如此方能使“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从内容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得以彰显,高职教育的属性方能回归到教育的正途和本质上来。

[参考文献]

[1]卢矜,冯梅.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认知与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2]史亮.新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篇2

公共体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在高校开展公共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共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山东大学〈威海〉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第二部分,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分析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从完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1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

根据问卷发放统计,大一的学生数为108人,占总数的13.04%;大二的学生数为267,约为总数的32.25%;大三的学生数为339,为总数的40.94%;大四的人数为114,占到总数的13.77%。从总体上看,文、理、工科均有涉及,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1 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山东大学〈威海〉开设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种类较多,包括篮球、排球、沙滩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散打、健美操、瑜伽、柔力球、铁人三项、轮滑,却唯独没有田径课程。田径运动的本质是健身、强体,是促进人们获得更快、更高、更强的人体基本运动技能。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对大学生的体魄的增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近几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可以有直观的反映。

1.2 公共体育课程任课教师

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讲,呈现比较匮乏的状态。近30名体育教师要负责7200多普通学生的体育必修课程,平均每人次每周要上8次课,每次课1.5小时,也就是说一周要不间断上4天课,如果课程分布分散,要上5天课程。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的冲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为了满足学生的通选课程的选课,每名教师要身兼数职,教授不同的课程,专业性不强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1.3 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态度方面

问卷调查中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认为很有必要的有361人,占总数的43.7%;持无所谓,可有可无态度的有436人,占总人数的52.85%;同时还有28人认为是没有必要开始公共体育课程的,占到了总数的3.39%。

1.4 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1.4.1 对公共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是各高校对公共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这在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数量和门类上有明显体现,主要停留在迎合国家政策文件的层面。尽管学校针对有关政策,课程设置按部就班,但是没有将实施公共体育教育提高到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自觉行为层面。山东大学〈威海〉有关领导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将于2015年5月18日,为帮助师生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理念,推进我校通识教育工作,教务处邀请台湾中原大学黄坤锦教授来我校做关于通识教育的专题报告,进行《大学通识教育:What? Why? How?》的专题讲座。

1.4.2 公共体育课程的可选性不强

课程内容的可选性非常有限,例如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只能申报两门通选课,并且规定通选课程的数量不能超过两次,导致严重的减少了公共体育通选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学生每学期只能选择一门体育类课程,并且不能重复选择,多选不仅学分无效而且会丧失一次选课机会,这样的规定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选择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机会。

1.4.3 学生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选课功利性过强

在调查中,有79.33%的人选择了愿意选修对就业有辅作用的实用课程,例如cad制图,java、word操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等课程,仅仅只有6.72%的人选择了公共体育课程。由于高校扩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增。学生中普遍表现出了 “科学技术至上”的思想,选课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将大学教育当作就业的手段和工具,从而强化了高校教育的功利性质,而忽视了受教育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文属性渐渐淡化,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以至于公共体育课程不受欢迎。

2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对通识教育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便是他的固有性质和特征。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他的非功利性质。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教给学生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直接指向人的的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纵观各个大学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强调更多的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些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学分设置上来看,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远远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分,正常学期通选课程学分为1分,小学期体育通选课为0.5学分,而其他专业课程通选学分有的达到4学分。

2.2 对通识教育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着课程的设置状况,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高雅情趣和完美的人性。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却难以体现。

作为大学,首先是要向社会输送人才。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大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实用人才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顺应国家教育理念与政策的要求,与国际接轨。于是,通识课程便只能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实施,变成了不重要的“第二堂课”,使得通识教育变成了学校迎合政策,学生完成学分的工具,人为造成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得大学无法在信息时代科技至上的洪流中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目标,无法保持大学自身的独立与自主。开设的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功利化性质,从主观认识上限制了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2.3 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

调查发现:学校过分追求知识的功利性,普遍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但是,在大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普遍存在失衡,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很好把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某种文化的平衡,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增加而不是减少。人才是大学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由此(下转第106页)(上接第58页)可见,把握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不偏废任何一方,做到二者的有效整合,是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3 结论与对策

研究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与实现通识教育理念有较大差距。本文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3.1 更新观念,更好地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摒弃过去“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将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帮助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3.2 创建和规范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理解体育课程评价的实质、目标,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反映通识精神,评价的重心应该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体育修养的形成,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使其成为评价的主体,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与通的融合

公共体育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所面对是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教师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清楚,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高校;高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5-0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呈现新的趋向,在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方面,由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转向比较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学生本位;在课程目标方面,体育课程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及人文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体育锻炼价值和健康相结合成为新的追求;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近和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情境差异性的不断提高,大学和高中体育课程内容逐步走向个性化;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结合,体育课程的实验成为师生积极交往、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过程;在课程评价方面,发展性和终结性的课程评价理论成为评价的主要思想。由此可见大学体育课程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共同点,特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已接近大学的体育课程,高中选项教学和学生的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给大学的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的异同,找出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使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向健康方向发展。

1 普通高校和高中体育课程对比

1.1 体育课程性质比较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性质上看均为必修课程;从手段看均为身体练习;从层次上看,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比高中生高。在手段相同的情况下,高中学生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达到健康的目的;而对大学生的要求,显然是建立在大学生已经掌握和基本掌握了体育锻炼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大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而不再是“学习”。从最终的目的看高中生通过学习来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大学生通过合理的教育和锻炼,除了达到身体健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体育的素养。

1.2 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纲要》和《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的特点,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建立课程目标。《纲要》对大学生提出的课程目标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完成“水平五”提出的目标后,可以完成“水平六”的目标。大学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而高中的“水平六”只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从两个层次的目标设置看,均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力求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去发展身体、提高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体育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比较

从课程的设置上看,《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纲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标准》对高中体育教学设置和内容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共同要求。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4级学习水平相衔接,《标准》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7个系列(包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健美操、舞蹈或健美运动,水上运动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以及1个健康教育专题系列)。

高中课程共11学分,198学时(每1学分18学时)。其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为所有学校、学生必须选择和完成的学分。健康教育的18个学时的1个学分可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在高中3学年中完成,每学期3学时。健康教育必须单独安排课时,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进行。

其他学分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条件在田径类、球类、水上运动、体操类、民族民间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中选择。每个学生应该连续完成18学时的学习时间,才能给予学生评定学分。

学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择多个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的某个模块中获得多个学分,如某个学生在篮球模块1中获得1个学分后,还可以在篮球模块2中获得第2个学分。应该允许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水平六”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选择“水平六”的学生必须完成“水平五”的10个学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选修项目在4~6个学分。

1.4 体育教学方法比较

《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而《标准》也提出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优点的同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5 体育课程评价比较

《纲要》中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程建设等3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

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

《标准》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要求与《纲要》基本一样,只不过《标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选择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体能的评价:学生体能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应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各校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自行安排。对具体的考核项目,学生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权。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专项运动技能掌握与运用情况的评价应根据各校和学生选择的具体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规定动作的演示、在教学比赛中学生所学专项运动技能的运用、学生擅长技能的展示。

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学习态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和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学生情意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学生合作精神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健康行为的评价:学生健康行为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和酗酒、饮食习惯等)、遵守作息制度的情况、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体能的评价可采用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口头评价、测验等方法;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可采用观察、量表评价、口头评价等方法;健康行为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量表评价等方法。

在评价时,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等级评价制。

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

《纲要》和《标准》对体育课程资源也作了规定。

2 从比较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随就业和终身体育发展

高校和高中的课程性质比较表明,大学的体育教学必须也应该建立在高中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这一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从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正朝这个方向发展;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显得有些滞后。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去达到课程的目标。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已经不是“学习”那么简单了,它要求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课程目标。这里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合理的体育教育”是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需要的东西?笔者的理解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或学”。然而,目前有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技能上”,当然“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还需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实际情况表明,许多大学的体育课,尤其是大一的体育课,通常是教师主动教的多,学生主动学习的少。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目前高中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显示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改革的必要。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形式、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健康状况选择学习项目等等教学改革,或多或少达到了《纲要》的要求。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仍然适应不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2 体育形式从有形走向无形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高中学生通过选项教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技能日益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正在不断地加强。

我们在培英中学、高州第二中学、汕头金山中学、中山纪念中学、佛山第一中学、中山桂山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增城中学、增城仙村中学等学校进行了3年的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班。体育的技术、技能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了3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全国高中将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实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表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和学分管理制,将使高中毕业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水平大大的提高。从2007年开始,大学新生入学的体育水平将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也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过几年,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将带着自己的体育专长进入高校,那时,再让学生进行选项,再让学生参加低级的俱乐部形式的学习,恐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因此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势在必行。到了学生们都身怀体育技术技能、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不断牢固建立的时候,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价值已经没有。换一句话说,有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新型的或者无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将代替目前的体育课,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或者与高校联姻的各种社会体育俱乐部。

2.3 学习内容愈显专业特点和就业、终身锻炼取向

篇4

关键词:大学;篮球;体能训练

前言

篮球是大学体育选项课中的主要课程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课程设置、专业训练等方面的问题,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始终难以有效提高。根据学生的体能训练情况,发现篮球运动员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均存在问题。[1]

1高校篮球选项课体能训练现状

1.1身体素质不合格

由于高校体育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选修的形式,因此作为体育选项课之一的篮球,参与选修的学生除了一些专业的篮球专业班学生,还有较多部分的非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质限制,这些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水平不均衡,在篮球专业技能上层次也不同。在篮球专项体能训练中发现,大多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能素质不过关。首先男生和女生的身高难以达到篮球运动员的平均水平,其中女生体重普遍较轻,而男生体重超重现象明显。在1000m长跑体能训练中发现,学生的速度、耐力和爆发力均不足;普通的50m短跑训练中发现学生的协调能力也存在问题。体育选修篮球课程的学生由于专业性质差异、城乡教育差异以及自身身体素质差异造成体能训练成绩参差不同。因而从长远来看,学生的总体体能素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在不断训练中逐项强化。

1.2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在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教学中,部分学生选修篮球是因为自己专业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篮球,部分学生是因为自己热爱篮球运动,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明确的选课目标,甚至是因为原本偏爱的体育课程被选完了,故而误打误撞选择篮球课程。这部分学生由于对于篮球知识了解不足,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因而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并且在面对其他相对专业的篮球练习生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会有自卑、压抑等负面学习情绪产生。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篮球教育层次不同,难以在团队合作中做到团结一致、勇敢拼搏,影响其专业成绩提高。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要采用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手法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2]

2大学篮球体能训练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高校学生在高中高压的学习环境之下,一下过渡到大学阶段,会有一定的迷茫情绪和懒散态度产生,针对这一问题,在高校篮球选修课程教育之初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带领学生了解篮球知识,认识到体能锻炼对篮球技能提高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团队协作力。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意识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因此,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体能锻炼,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篮球球技的信心。

2.2加强体能专项训练

大学篮球课属于选修体育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不大,要在篮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方面需要进行专业的体能训练,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专项训练增强学生的体能强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运动。针对大学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这一现状,在篮球专项训练中,主要可以采用长跑、短跑、负重跑和引体向上等运动形式对学生肺活量和弹跳力方面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即跳即停能力。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方式选择上,需要在专业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区别对待。例如对于女生主要需要进行耐力和体力方面的训练,对于男生则主要需要进行爆发力和弹跳力方面的训练。对于身高、体重不符合平均水平同时身体素质又较差的学生,需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完成体能训练,培养其吃苦耐劳、用于挑战自我的拼搏精神。

2.3创新训练方式

篮球运动讲求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际训练和教学中,可以创新内容和形式,在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环节,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例如在枯燥的体能训练中,可以以游戏的或者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一般性的体能训练活动内容死板,并且训练强度大,学生一旦产生厌烦心理就难以坚持下来。在活动训练中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进行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3]

3结语

篮球运动是一项传统的竞技类球技运动,在大学体育选项课程教育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能素质,采取科学的指导方法和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篮球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大学篮球选项课训练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不够到位,针对这种现状,要积极寻找有效方法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与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127-128.

[2]赵斌.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与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121-122.

篇5

选修课程主要是,为进一步地拓宽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除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外,还应要求研究生选修部分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注和了解学科的进展,还应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我国大部分大学按照跨学科的原则设置体育学选修课程,以体现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特征。

从我国12所院校博士培养方案看(表7),不同的二级学科在选修课程内容侧重不同。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培养单位,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具有灵活性,北京体育大学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提出选修的指导原则,要求选学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相应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思维新方法,以丰富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根据本专业和研究方向需要,学校又无力开设的课程,博士生可到有条件的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博士生的课程选择自由度大,从具体选修的课程分析,课程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上海体育学院选修课程通过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讲座形式完成2学分,每个学生至少参加4个专题讲座,经导师批阅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

表7 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选修课程名称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育社会学理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学校体育

学、体育管理学、运动解剖学、计算机、体育统计、体育测量、体育科研方法、逻辑学、导引养生功、第二外

语、生物实验课、外聘专家讲座、可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

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运动营养与促力辅助剂、第二外语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导论、体育科研方法论、逻辑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与SPSS、国内外前沿知识专题

苏州大学

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学、分子免疫学、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医学文献检索、

社会研究方法选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

管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概论、哲学史、休闲娱乐概论、体育原理

清华大学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选修校内其他研究生课程

山西大学

体能训练、体育教学论、神经生理学、体育实验设计方法、运动选修

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研究、健身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力学科研方法、跨学科选课(2门)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实验研究设计与方法、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

北京师范大学

8次前沿讲座

浙江大学

国际体育体制比较、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体育资本的投融资策略、国内外体育法案例分析、体育市场营

销策略和策划、行政法学、项目管理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博士点选修课程设置具有其特色。例如福建师范大学侧重工具和方法类课程,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苏州大学开设了拓展研究生知识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生物学课程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类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等有利于博士生未来社会交往需要的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了涉及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的人文社会学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

总之,我国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的设置以跨学科为原则,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设置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选修课程。

4.4 课程学分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1]1号文件)指出:“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学年累计在校的最长年限”[10]。就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而言,一般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3种。从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可见,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实行学分制外,其他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这不仅有利于博士研究生教育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际、国内校际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交融、学分互认,加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分制的完善是时展的召唤,学分制具有弹性学制的优点,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图3可见,我国11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所修规定总学分存在差异性,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所规定的学分最高,分别达26学分和23学分,华南师范大学规定学分最低,为12学分,其他大学的规定学分一般控制在18学分左右。在不同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不同模块课程学分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在公共课程中,我国体育学博士外语课的设置大部分为2~3学分,但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外语课程学分为9学分,占所修学分的39.1%,山西大学把第二外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东北师范大学的外语课程学分为3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6.7%;在专业学位课程中,河北师范大学开设4门课程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63.2%,浙江大学只开设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门课程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1.8%;在选修课程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程学分为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46.2%,苏州大学开设了9门18学分的选修课程,浙江大学开设了7门选修课程11学分,东北师范大学只开设了3门选修课程7学分。选修课程是学分制的基础,没有健全的选修制,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课程的选修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优化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减少必修课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创造条件。

附图

图3 我国11所院校体育学博士课程总分设置状况(学分)直方图

篇6

摘 要 针对普通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中学生多、场地器材紧张的状况,如何进行羽毛球教学效果更好。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学习交流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高校羽毛球 选修课 教学模式

一、前言

羽毛球是一项灵活、多变、速度可快可慢、隔网对击的运动项目,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也是老少偕宜、易于掌握的大众体育项目。由于趣味性强,锻炼价值高,又极具竞争性,因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多年来,湖南中医学院大学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指导下,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院的专业、场地等特点,采取重点学习的选修项目和丰富多彩的选择项目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内容。由于我院优越的场馆条件和多年来全面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对羽毛球选修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实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营造生动活拨的学习气氛,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幅度提高了羽毛球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羽毛球选修课程已经成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热门体育选项课程。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级,羽毛球选修课(共10个班232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资料和文献,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前沿动态。

2.调查法:对长沙市高等校和全国同类院校教学改革情况进行调查。对湖南中医大学各级羽毛球选修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网上反馈了解。

3.实验法:对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级羽毛球选修班学生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改,包括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内容的改革及教材内容的改革等。

4.逻辑分析法:对以上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高校羽毛球选修课程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在多媒体、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充分满足学生享受羽毛球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掌握健康与安全地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掌握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方法,培养体育能力和体育情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能够将羽毛球项目作为自己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综合能力。

四、构建普通高校羽毛球单项课程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该课程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分析,学生选择羽毛球课程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喜欢(兴趣爱好),占被调查人数的77%,一种是有特长(想进一步学习提高),占被调查人数的21%,还有及个别人认为上羽毛球课不像上其它课那么辛苦,大概占被调查人数的2%。所以我们羽毛课选修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羽毛球课程,不仅了解羽毛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介绍一些国际比赛方面的知识及与医学方面有关的知识等),初步掌握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参加比赛、欣赏比赛,部分学生还能够学会组织比赛和掌握羽毛球比赛的规则与裁判法,积极培养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并按照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特别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让学生懂得参加羽毛球锻炼的深层次含义并最终爱上这项运动。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没有基础的学生主要采取一些简单的练习方法,特别是游戏性质的内容,例如不同性质的颠球、接球、持拍的抛、接球练习(也可两人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其尽快入门。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采取一些游戏性质的比赛,例如不同区域的比赛、不同技术动作的比赛,对各种比赛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强化他们的技术动作及对羽毛球比赛规则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竟争意识,使其练习更有目的性,同时也能掌握一些练习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羽毛球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协助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学生根据不同的比赛,研究自己的打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另外,在比赛中,学生还可以随时同教师探讨、研究、互动,所有这些对学生触动很大,从而更坚定了他们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信心。而从体现新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五个领域的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和从学生终身受益出发,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内容,将教材进行重组,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为今后走向社会从事体育锻炼、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并成为活动的骨干分子及组织者。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绝大多数学生反应良好。通过问卷调查及网上反馈的信息看,学生对安排教学比赛(包括游戏竞赛、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比赛)及与比赛有关的内容和相关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也是本课题的切入点。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注重启发式教学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学生自学自练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例如:采用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后,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在练习过程中,对不同学生采用逐步引导、启发,结合示范、讲解的方法。改变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讲解动作要领,后示范,全体学生一起练习的老一套教学方式。这样就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享受到体育课的每一分钟,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体现出体育课是让学生在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练习方法。

2.通过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教学比赛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基本动作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增强自信心,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大学生年龄段的认识规律,采用游戏及小型竞赛的方法,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及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有很大作用。在羽毛球课中,采用游戏竞赛法,主要以教授学生掌握羽毛球运动的特性及战术运用作为教学突破口,并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并体验到比赛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成就感。寓教于乐。同时淡化甄别考核和选拔功能,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强调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甄别,提高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提高学生运动文化水平,拓展知识面,不仅享受参加羽毛球比赛的乐趣,同时享受到欣赏比赛、组织比赛的乐趣,将来在工作中,有机会就能够施展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淡化甄别考核和选拔功能,改变传统的单纯考核学生基本技术水平,使其转变为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感表现等综合能力的考核。

(三)组织教学的改革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组织上,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把教学中的一些管理工作交给学生完成。例如:在羽毛球课中,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主要基本技术后,可安排各种不同形式和要求的教学比赛,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

五、结语

总之,羽毛球教学要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同时,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体现出趣味性、娱乐性、健康性、系统性,体现出竞争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努力通过羽毛球选项课,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意识、爱好和习惯,为学生步入社会后开展体育活动打下良好体质和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文超.羽毛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5] 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

篇7

关键词户外运动课程 体育院校 开展前景

一、前言

户外运动产业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体育项目。因此发展户外运动就成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点。作为培育人才的高等体育院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户外运动是融挑战性、刺激性、健身性、拓展性和观赏性、休闲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种新颖、健康时尚的休闲生活方式。《全国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全国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将攀岩、定向、野外生存等户外运动项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户外运动课程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的现状分析

1.户外运动课程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种类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开设的户外运动课程最丰富,有攀岩、极限飞盘、户外登山、定向越野、露营课程,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攀岩、极限飞盘、户外登山、定向越野课程;南京体育学院开设了攀岩、户外登山、露营和定向越野课程;成都体育学院开设了户外拓展、户外登山和攀岩课程;上海体育学院开设了攀岩、定向越野和露营课程;武汉体育学院开设了户外拓展、户外登山和攀岩课程;沈阳体育学院开设了户外登山和攀岩课程。

2.户外运动课程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频率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和南京体育学院每周进行2次,而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每周只进行1次的户外运动课程教学。通过与参与户外运动课程的学生交流发现,每周开设1次的户外运动课程对于户外运动技能和理论的掌握有难度,每周至少进行2次及以上的户外运动课程教学和训练。

(二)户外运动课程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的前景分析

1.户外运动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的益处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数目越来越多,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户外运动的需求量增大,不断增加的户外运动项目以及对户外运动缺乏专业指导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就会导致就业市场对户外运动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情况的处于对于解决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人才的方向。

2.户外运动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的阻碍分析

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通过调查14所体育类高等院校来看,高校体育教师在户外运动课程设置的项目上掌握不够全面,毕竟户外运动分为各个项目,而各个项目的运动技能要求不同,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师在户外运动项目的学习上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不断增加的户外运动项目以及对户外运动缺乏专业指导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就会导致就业市场对户外运动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情况的处于对于解决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人才的方向。

(二)建议

高等体育院校应该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开设次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一门新兴的运动技能,扩大体育毕业生就业方向。各个高等体育院校要加大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特别是针对于户外运动课程的培训,也可以引进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各个高等院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大对户外运动的经济投入,建设户外运动来的教学场地,购置适量的户外运动器材等。高等体育院校可以先进行户外运动场地的建设,用场地的特点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顾红,柏惠敏.大学体育教育理论教程[M].上海.山海大学出版社.

[2]杨汉.高等体育院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J].湖北高教研究.2004(6):5.

[3]叶国雄,汤起宇.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初步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4]宋杰,归明.山东省城市社区健身器材使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2.

[5]殷志栋等.CBE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6]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

[7]项立敏,刘晓伟.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

[8]周云,王三保.高等体育院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5:160-161

[9]李红艳。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10]付慧丽.北京市普通高等体育院校户外运动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11]杨汉,董范,郑超等.高等体育院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28-32.

[12]乔锞辏姜丽.学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3]张惠红等.“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56-59.

[14]董范等.登山运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15]高兴贵.影响普通高等体育院校户外运动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16]李致新.户外运动的健身意义及其规范化研究报告[R].国家体育总局课.

篇8

[关键词]后发展本科院校 公共体育课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谢远江(1974- ),男,广西桂平人,梧州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广西 梧州 54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地方普通高校男子篮球训练模式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yjg2012B02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32-02

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也日趋大众化,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一大批新升本院校的出现,这些学校都是由原来的地方性高等专科学校升级或通过合并、组合而迅速升级而形成的,也称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教育部对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相对清晰的,即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些院校过去由于长期从事专科教育,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升格前诸多因素影响而无法满足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如何改革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使之接轨潮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成为当前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新升本院校梧州学院为例,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

梧州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约占全院公共必修课的20%,共8个学分、136课时,授课时间为1~4学期。具体课程设置如表所示:

学院公共体育还明确要求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评价指标,结合学院实际,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教学新体系指导思想。具体的体育课程设置包括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疾病康复课三大模块。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计划地增设体育舞蹈、垒球、形体、游泳、攀岩、台球、跆拳道、拳击、艺术体操、健美运动、网球等项目。除了传授必要的健身技术与方法外,还传授与健身有关的心理学、保健、营养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会自我监督、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以及掌握安全与救护、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等体育卫生方面的保健知识。在教学组织与授课模式方面,学院要求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性与健康的特征、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育课从2006年新学年开始,主要以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的组织管理。体育课采用选项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可以在各学期选一个体育项目上课。同时,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建设,加快体育场地建设步伐,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与评价指导体系认识存在差异性

学院公共体育以“健康第一”“终身锻炼”为终极目标,在大学期间,主要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据调查:有38.8%的教师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寓教于乐”应该排在首位。有30.1%的教师认为,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评价指标,体育课堂就应该“以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不应该是大学体育课堂的核心任务,大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从娃娃抓起,因此大学期间应该侧重对大学生体质的综合评价,而非体育意识的再培养。剩余的31.1%的教师则认为,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性与健康的特征、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的组织管理有助于学生长期从事体育运动,有助于他们体质的继续提高。从上述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来看,是存在观念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这种观念上的混乱导致两种不良现象的出现:一是“放羊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二是强化训练、抹杀个性的单调授课课堂。

(二)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目标之间存在不协调性

首先,从学院的体育课程设置来看,大学体育课忽略了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内容和评价体系。学院对学生的体质评价基本上以课堂为主,课外缺乏管理和相关指导,处于无序、无目标、无组织状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缺乏相关指导,随机性大、效果不明显。其次,体育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竞技因素、娱乐因素,忽略对基本运动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表现为侧重对运动技巧的传授,缺乏社会化与特色化的民族体育课堂。最后,学院虽然增设了体育舞蹈、垒球、形体、游泳、攀岩、台球、跆拳道、拳击、艺术体操、健美运动、网球等项目,而且体育课采用选项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在各学期选一个体育项目上课,但是体育课仍然停留在“因人设课”的局面,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体育爱好多样化性质以及“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

三、设置高效公共体育课程的对策及设想

(一)明确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作为新升本科院校一定要明确教育部的体育指导思想,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审核,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必须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引导学生向“终身锻炼”方向发展相一致。全体体育教师应该统一这样的认识,只有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反之,指导思想不统一就不可能实现学校公共体育从专科课程向本科课程的蜕变。因此,作为后发展的本科院校,梧州学院在公共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课程设置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终身体育”“以生为本”的视角去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这种思想应该贯穿到具体的课堂设置、教材教法、组织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当中。

(二)培育特色鲜明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当地特色紧密联系,探索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梧州学院的公共体育课仅大一开设以基本技能为主的基础课,大二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大三、大四则采取“放羊式”的运动模式。其他课外体育活动,如户外训练、学生体育比赛、俱乐部训练、民俗体育等均未纳入课程计划,基本上没有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学院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上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对学生整体体质的评价也是片面与不科学的,根本没有特色可言。

学生整体体质的提高,关键在课外,引导在课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提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结构。因此,学院应该探索一条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道路,狠抓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制定合理全面的体育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自觉养成每天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运动积累提高自身素质,最终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选用人性化与实用化的教学内容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要做到“课内外一体化”,就应该体现出多样化、人性化的甚至是实用化的课程内容设置。以前往往是“因人设课”,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改革后的课程则要求与健身运动、地方文化、民族体育、风俗习惯、休闲娱乐等相联系,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同时也能让学生看到锻炼的实际效果。例如,2012年在艺术系开设的瑜伽减肥班级就很有特色。体育教师专门针对部分体重严重超标的学生开设目的性很强的减肥体育运动课程,在课堂上传授先进、科学的瑜伽减肥理论;在课外,学生则以课堂理论作为指导,通过自己的积极锻炼达到真正减肥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相关的教学评价机制,最后以能否达到标准身材来评价学生的减肥效果,从而给出相关体育成绩的做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在大学生身体差异性极大的当代校园,用这种实用主义的方式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也应该成为当代大学体育的一大发展方向。

(四)重视充满竞争意识的体育教育内涵

公共体育课程也应该渗透对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目前,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里,各专业发展普遍侧重专业特色的提炼,强调专业性,但在专业内部却缺乏竞争的刺激机制。最近几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各种大学生竞赛,如数学竞模、软件制作、大学生征文等应运而生,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公共体育课作为大学的公共基础课也应该与目前的教育发展相适应。正如《全民健身纲要》要求:“大学体育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意识和习惯意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教育,注重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在目前各类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中,人们普遍注重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独自锻炼身体等方面的培养,但往往忽略了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培育。要纠正目前公共体育课程的乱象,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就应该注重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把强调身体的锻炼和增强体质的课程与培养情趣、习惯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要往学生需求模式方面转变,强调发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如果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人性化与竞争性的文化内涵,就很难实现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终身竞争等体育意识的灌输,人才培养就难以得到保障。

篇9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愈来愈需要体育人具有高水平的“母语思维与写作”能力,而大学语文为体育人提供必须的母语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克服体育院校“语文学科”身小力薄等种种困难,“以体为本,为体服务”的运动专业语文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1 前言

虽然语文教学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但目前语文教学、科研发展仍然处于逐步“边缘化”的不利处境;我们坚守语文教学岗位的理由不仅是出于对中文专业长期的热情,还有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未来创新素质人才培养的忧虑。例如,举重冠军转眼之间就成了失业下岗的搓澡工,成批的运动员退役后面临职业转型期的阵痛;英雄无泪,莫要让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舆论此起彼伏。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体育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呼声日高,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体育人具有高水平的“母语思维与写作”能力,运动员们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存、发展能力。

2 研究的意义

2.1理顺课程关系,明确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

为摆脱大学语文在教育中所处边缘化的尴尬地位,我们本身必须对该课程有明确的定位及清醒的认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素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以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宗旨,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其进入社会应有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在体育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的价值:一是文学素养与说写能力培养的价值;二是道德教化与阅历教育的价值;三是思维条理与创造精神导引的价值。

教育部高教司文件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所做的描述是:“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一方面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己任,正确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甘当培养专业人才的奠基石,突破学科体系要求,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并不是专业课的“填空题”:哪里有空就往哪里填!在人才培养由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发展的今天,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的大学语文课程正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人才显现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认识到: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对体育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从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此,我们把大学语文教育目标确定为:是以学生获取必需的语文实际运用技能为标准的,以增强学生人文底蕴为主导的,以模块组合为教育框架的紧密配合专业学习的大语文。课程的性质应当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拓展型公共人文类通识课;其作用应当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掌握利用重要文化载体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和不断提升自我的人。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给大学语文的定位是:大学语文不仅是我院各系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以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为本位,以人文知识积累和人文素质教育为重要内容,通过进一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语基训练,增强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之提高文学修养,让语文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2.2优化课程内容。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随意和松散

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语文课程,必须首先遵循课程本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同时,应该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我院大学语文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逐渐形成了以《大学语文》为核心课程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目前高等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沿袭高中课程的格式和模仿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的语文课程样式的痕迹很重,而体现自身特色及内容的教材开发工作则严重滞后。我院在自编教材尚未完成前,精心选择教材,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篇目,优化教学内容。我们先后选用过毛信德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新编教程》修订版(2000年8月版),徐中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第1版(2000年7月版)。目前我院使用的教材是由徐中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第八版。该教材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另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划定了教学内容和范围,将其分为必读、选读和自学部分,每单元规定、学学时,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随意和松散。

在课程的总体把握上,注重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突出读、写能力的培养训练。做到读为基础,写为提高,以读助写,写以促读。教学全程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文学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的培养。

篇10

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革.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2].

1.1早期英国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英国早期的体育专业多属短期培训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英国大学成立了体育院系,例如剑桥大学体育系、伯明翰大学体育系等,大学体育院系承担两个方面的教学,第一为高校普通大学生开设体育课,个别英国大学要求体育为必修课,所有大学一年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体育项目.第二为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并授予学位.英国早期体育专业课程的开设,包括必修课程10门:教育原理与实习、体操、卫生教育、球类、体育原理、竞技、解剖学、游泳、生理学、矫治练习;选修课3门:英文与戏剧、生理学、音乐学.其中选修课程选1门.可见早期的英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注重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英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英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有戏剧、音乐等文艺方面内容的介入,为英国体育与休闲娱乐相结合奠定了基础.英国早期体育课程的设置从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有利于促进英国高校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体现了英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2目前英国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1988年英国课程改革在英国教育改革历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目前英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1988年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国家标准,包含三门核心课程和七门基础课程,体育成为基础课程之一,无论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师资水平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英国体育专业教育的完善.英国高校体育专业目前开设课程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英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和强调基础性,如运动心理学、应用生理学、儿童体育、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社会学等课程,开设的时间为3~4年,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根基,为学生适应市场人才的竞争和向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英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开设了在现代体育运动中常见的球场暴力、兴奋剂使用等课程,培养了学生处理球场暴力行为、兴奋剂使用的能力,预防一些现场观众暴力事件的发生和检测运动员兴奋剂的使用,保障了体育比赛能够在平稳有序、公正公平的氛围下进行.最后结合英国本国体育运动的特点,为保证所培养的学生紧紧适应社会需要,英国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将娱乐性放置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如运动与娱乐中的领导行为、欧洲娱乐政策、体育与娱乐中的领导行为、体育与娱乐的哲学研究、娱乐管理与法律、娱乐规划与计划、体育、野外娱乐等课程,开设了众多与娱乐相关的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英国的民俗民生、组织管理、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方向,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展示了英国崇尚娱乐的传统,体现了英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同时英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在儿童、残疾人体育方面均有开设,对有志于从事儿童、残疾人体育方面的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教学,掌握了儿童、残疾人身心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促进了儿童、残疾人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利于促进英国在儿童、残疾人全方面的发展.

2英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对我国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发

2.1结合我国社会需求,改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非“体育类”课程的比重

由表1可知,在英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非“体育类”课程占所有课程的比重很高,英国强调文科、理科、工科的相互融合、相互交叉,使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向整个社会,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门路.把体育专业学生放到“大社会”中去发展的方略值得学习.因此我国高等体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的开设应重视相关学科的交叉,增加与体育相关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2开设具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传承中华传统体育之精髓

民族传统文化被视作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当今世界各国传承了本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继承并发展了传统体育活动.英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西欧古老体育文化相结合,体现了整个欧洲民族的特色[4].其高校体育课程在设置过程中体现了英国国民对个别体育运动的喜好,如英国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的户外运动、体育休闲娱乐等,都是英国人平时所喜欢的.而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璀璨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如传统保健体育项目、舞狮、龙舟、空竹等体育项目,这些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每个中华儿女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将我国特有的体育项目融入其中,既可体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特色,又有利于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也有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2.3关注儿童和残疾人体育

英国高校体育系对儿童和残疾人体育开设了相关课程:儿童体育:生长发育中的体育活动;残疾人康复与体育.而我国体育院校针对儿童和残疾人体育课程开设相对匮乏,缺乏对儿童和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因此我国高校体育院系除了一般体育理论的教学外,还应传授有关儿童、残疾人体育的知识.

2.4加强有关球场暴力行为和兴奋剂使用问题的研究,并引入到高校体育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