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世纪的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

篇1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 。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 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 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 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 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知识素养;引导组织;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80—02

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这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许多问题需要重新去面对,去反思,去探索,去解决。新教材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体学生”是量,“全面发展”是质。质和量要一起抓,一个不能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过程要经过“要我学—我要学—我能学”的阶段。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变成独立学习,更关注学习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及时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作为物理教师在这场改革中尤为重要的是提高本学科知识素养,提高引导组织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一、不断提高本学科知识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新课改精神的落实也真正能够史无前例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由于科学知识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增强,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加快,导致知识的不断更新。因此,学生的思维也空前活跃,提出的问题多,难度大。而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文化知识基础,才能使你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呢?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作为一名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功底基本标准。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教师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有益于增强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柯瓦列夫说:“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更宽广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适当拓宽,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在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不断提高引导组织能力

《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合作。这样,教师绝不能仅限于“学科专业知识”和“课堂讲授能力”,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专业素质结构。那么,教师应该从那些方面提高呢?我认为,课堂的引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课程标准提倡“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组织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进程,是教师的领导能力和指挥才能的生动体现,是在规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的的创造艺术。具有了这种艺术,在教学中才能师和学生的意志,严明纪律,协调行动,使全班同学形成一个整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些小组合作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效性不足。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因而,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学”出现了偏差,教师也得随时注意组织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采取某些方法和途径,来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状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控制学习变量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组织能力,有利于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维护好课堂纪律,并且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教学顺利实施。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要素。

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虽然将时间和机会都留给了学生,但在一节课的40分钟时间里,总有一些时间段或时间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关键和重要的,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分析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动,把握时机,有效引导。

三、不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引导组织能力,但也离不开交流与合作。交流合作既包括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也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上完课后,我和本组的老师,经常在一起探讨许多问题: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你的感觉怎样?学生的感觉如何?学生质疑提出了些什么问题?乍看是不经意的交流,但经过合作同伴的点化,自己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级教师或教研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如果交流中发现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就共同研究与探索,先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反思与讨论,以求更有效的方法。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个性化。与同事的讲述与争鸣,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新的看法、新的认识、新的见解。

同时,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变“目中无人”教育为“目中有人”教育。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独立的人格。因此,因人施教尤为重要。首先,“师生是朋友”。我们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不应以权威者、法官的身份,更不能以审判员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去“管”学生,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十分融洽,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得以顺利进行。其次,“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学生是“人”,他们在渴望得到成人的关爱的同时,更希望得到成人的关注,特别是尊重。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教师的我在教学别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尊重他们内心的想法。“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你想得比老师都好”“你真了不起”等等,都成了我的口头禅。正是因为教师的尊重,学生也学会了尊重。他们知道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是一种尊重;委婉地向别人提建议也是一种尊重。最后,“教学相长”是民主的体现。有研究表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疑问,没有异议,更没有争论。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上,我努力倡导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允许争论,允许出错,允许挑战教材,允许反驳老师,允许保留意见,允许“师不必贤与弟子”……总而言之,在这里,师生都是自由而放松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对整个物理课程改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时期教师的知识素养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知识素养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新时期,物理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探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赶上课改的步伐,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期物理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法和知识储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理课程改革。同时,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组织能力也很重要。因为课堂必须还给学生,然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合理组织。只有教师扮演好引导组织者这个角色,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当代课堂中教师由以往的“演员”转变成了“导演”,真正的课堂扎实、有效、有序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提高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样重要。合作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具备这一基本素质,很好地进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从而使新课程改革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的心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努力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教师,做一名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前列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素梅.教师专业发展新视界[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会计实验 课程改革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是企业获得并保持可持续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长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管理学科重要的核心专业之一,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均面临着如何基于学科的发展及行业的需要,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能够参与决策管理的高水平创新型会计人才这一重要课题。

一、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从会计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为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基本的会计核算,包括记账、算账以及编制会计报表,发挥向管理层提供信息的基本职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外部竞争的加剧,会计职业被赋予了更多新的职能和责任。

第一,在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业务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不同行业新的理论和实务操作层出不穷,例如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房地产、企业并购、关联交易等业务,扩展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同时,为了应对国际化的需要,我国会计准则、税务筹划、报表编制等法律性、规范性较强的制度和相应的核算要求正逐步与国际趋同,会计人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基于新出现的业务和活动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建立终身学习的思维习惯。

第二,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强,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在不断加快,更多的会计人员能够有机会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向管理层提供更多的分析性信息,参与决策从而帮助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因此,现代会计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管理层重要的战略参谋,会计的管理职能在不断增强,逐步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因此,在获取全球资讯、业务能力、风险预测、管理沟通等方面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第三,随着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会计角色、职能的不断拓展,会计人员一方面需要具备深厚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税收筹划和管理等本专业的知识,以及基于较强的职业判断进行会计核算、预测分析及综合协调的能力。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还必须熟悉相关的制度和法律环境,掌握法律、金融、管理、网络信息等知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转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会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了会计改革和会计教育的前进,迫切需要具有系统思维能力、财务基础扎实、精通业务、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财务人员。从目前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将会计人员大致分为操作型会计人员、管理型中层会计人员、决策型高端会计人员三个层次。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企业的实际需要,我国会计人才培养和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会计人员数量剧增,但总体结构不平衡,基础性会计人才数量众多,高端会计人才严重缺乏,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有待改善。为了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会计人才的总体水平,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制订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各企事业单位应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精通财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

二、实验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实验课程有助于对理论课程进行验证并加深理解

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首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较好的会计操作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转化,充分理解会计的核心、内涵以及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机制。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均基于核心的会计理论课程,例如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是基于理论课程的基本原理,从企业实际运营的环境出发,通过设计具体的会计任务,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使学生从事会计实务操作,从而达到全面、系统掌握会计理论课程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和能力

会计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学科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核心内容相互关联,同时会计活动也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经济、法律环境,需要借助一定的金融、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一方面,必须不断丰富会计专业知识、精通会计业务,对会计核心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法律环境知识,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积极参与经济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于理论课程的时间及授课内容安排的限制,往往专注于单一内容的讲解,缺乏一定的关联性。虽然案例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此方面的缺陷,但在可操作性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与理想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综合性会计实验课程不仅弥补了系统性的缺失,还能够使学生在对现实环境进行剖析的思考中,系统性地完成多重的会计任务,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思维和能力。

(三)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具体现实情境模拟的会计实验环境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实验任务,学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传递给相关各方。还需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方案,与团队内其他人员相互沟通,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通力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中每个人均应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判断,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设计各种可能的方案,并进行讨论和客观评价,从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多次实验过程中实现不断提高的目的。

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实验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简单、会计实验教学课程不受重视等,无法与最新的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相结合,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无法满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现有会计实验课程中存在的缺陷,本文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完善会计实验课程展开设计。

(一)夯实基础实验课程

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实际操作规范,通过设立独立的实验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以及会计工作环境的感性认知。基础性实验课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来龙去脉,为进一步的会计数据分析、管理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基础会计实验课程,在课程整体设计方面,教师应综合考虑每一个关键的知识点,根据实验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课时量,将传统业务和新出现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相结合,即将当前企业实务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核算内容,例如金融资产、金融工具、房地产、并购重组等渗透到实验课程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核算方法的同时,还能够掌握最新的会计理念和会计核算方法,使教学与企业实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培养学生处理复杂业务的能力。

(二)设计情景类型实验课程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培养目的和要求,教师需要设计并安排不同类型的实验课程。在学生对会计工作形成了整体的框架和认知之后,针对一些较为灵活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任务,还应考虑在高年级学生的会计实验课程中设计一些情景类型实验课程。例如在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课程中设计一定的实验任务可以锻炼学生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可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专业判断经验。由于这些课程涉及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选择典型性的实验任务,设计具体的情景实验。情景类型实验要求学生主动地获取背景信息,甄别有关信息与无关信息,通过自己的理解解读所面临的企业环境,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总结的方式强化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

通过设计特定的实验情景,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还可发挥学生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在情景类型实验课程中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也可借助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对情景的修改和变化,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综合性实验课程

基础会计实验和情景类型会计实验主要针对各门核心课程进行专门的训练,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如何设计涵盖整个会计专业知识框架的综合性实验是会计实验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会计实验课程不仅应针对核心课程单独设置,更应在核心课程完成之后设置系统性较强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会计学科整体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考察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的总体情况,还可作为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入职教育,为其顺利进入职业生涯提供一定的保障。

在企业整个的运营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经营预算和财务决策、会计核算、出纳管理、成本管理、税务筹划及报税、财务分析及经营评价以及审计等,这一系列过程涉及会计专业的各门核心课程。综合性实验是对现实环境的大型情景模拟,教师可以根据本学校课程设置的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综合性实验的具体内容,确定实验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也可使用市场上许多软件公司提供的大型模拟软件。在实验过程中可涉及企业的运营、财务、管理、涉税等多项业务活动,通过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安排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在综合性会计实验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各自的工作岗位和职责,通过对企业实际经济活动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判断、决策,综合锻炼学生的运营决策能力、会计信息应用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以及税收筹划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构建综合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的热情,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实践的乐趣。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卓越会计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Z201201214;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基于学校及专业层面黑龙江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成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段雪峰,李姣芬,蒋英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2.何玉润,毛新述.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改革[J].商业会计,2012,(24).

篇4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68-01

【作者简介】赵春声,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镇江,212000)教研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社会正进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机器人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一些发达国家,机器人教育已经在中小学得到了普及,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机器人教育才刚刚起步。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机器人教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趋势。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的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基地在这个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可贵的探索。

首先,机器人教育可以成为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石。基础教育用到的机器人的编程软件功能简单,大都具有图形化、模块化的特点,它能够通过靠鼠标的拖拽实现编程,不像一般程序设计语言那样要记很多语句。同时,所有编写出来的程序都能执行,程序中出现错误能够在编写中指出,不会出现运行中出错的情况。虚拟机器人通过软件平台对所编写的程序进行仿真,实体机器人通过硬件的实际行动来执行人们编写的程序,使初学编程的人不再觉得编写程序是抽象的、没有具体运用价值的一件事,而是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所编写的程序的功能与作用。

其次,机器人教育可以作为人工智能的学习平台。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一个具体领域。随着微电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机器人大都配有相关的智能部件。在高中阶段开展对机器人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的问题展开教学,能够使学生受到有关人工智能科学的启蒙教育,既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促使学生未来产生对信息技术的追求。

再次,机器人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载体。当今全球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逐步转变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知识成为学习的载体而不是目标,机器人教育正是体现这一教育思想的最佳方式之一。

篇5

一、主要设计思想

1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划分为: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过程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2 制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制订教学内容遵循以下原则:

(1)学科整合原则

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将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本节课的搜索引擎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搜索引擎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然后利用搜索引擎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课堂中学生讨论问题的选择,应更接近学生实际。在设计课堂学生讨论内容的时候,我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校园艺术节上“校园课本剧”这一主题搜集相关资料。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从中体验到全球对自我的一种帮助和自我对全球的一种责任和贡献。

(3)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

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和谐关系,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在学习搜索引擎过程中,利用“开心辞典”视频,让学生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的同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

3 选择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

利用“开心辞典”视频,吸引学生眼球,渲染课堂氛围。

(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回答主考官的提问”作为任务,驱动教学,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软件的操作。

(3)协作学习法

学生利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多个各有所长的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4 设计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

(1)师与生互动

利用情境引入,设法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能与学生达成共识。

(2)教与学互动

利用演示教学法,使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呼应。设置学生竞赛环境,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二、实践过程

1 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视频让学生为现场朋友找答案,拿大奖,进而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实现他们的愿望。以此导人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欲望,使他们能很快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 设置竞赛,培养兴趣

以竞赛的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此时比赛已开始,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学生怀着极大的好胜心,进入自己的角色,各负其责,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3 成果展现,提高兴趣

通过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的邮件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浓厚了。

4 巡视辅导,保持兴趣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巡视的过程中安排一个搜索的小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练习中巩固新的知识和技能。

5 学科整合,迁移兴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学生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和创作。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来解决实际学习中其他学科有待解决的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延伸。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分组教学,给学生创设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分组合作学习的环境。以竞赛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了竞争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篇6

关键词: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激发式教学;项目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22-02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是我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课程知识面较广,是融合了信号及其信号分析、传感器技术、模拟电路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首先讨论常用信号以及信号变换处理基本方法,测试系统的特性,常用传感器及其信号模拟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以及常用物理量的测试方法。它涵盖了诸多学科,尤其是在第二章的常见信号处理方法中,涉及了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抽象内容。为了加深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验证,因此对实践环节要求较高。针对上述难点,本文首先分析以往教学模式下的缺陷,之后对我们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汇总。

一、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

1.基础知识环节薄弱。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内容涉及面很广,是一门综合型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检测技术,微机原理等众多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例如在第二章测试信号的基本特性的时候,要对时域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微积分等运算,尤其是在讲解傅里叶的基本特性的时候,使用了众多的积分变换的知识。这些都是以前所学的高等数学中的知识,而这部分内容学生一般在大一就学过了,隔了一年多的时间,部分内容学生都忘了,因而进展较慢。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还得带领学生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造成整体教学进度缓慢,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

2.教学方法单一。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学习理解。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教师有效的把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掌握能力,结果是会造成学生被动得死记硬背,理解了表象,但是难以深入的举一反三,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对后续的内容也造成了教学内容的脱节,难以贯穿整个知识体系。比如在讲解随机信号这一节的相关函数应用中,对于相关函数的有关运算,深奥、难以理解,而且涉及到以往高数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很多学生学得不是很好。大多数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只能按照书本上的基本公式求解,计算过程复杂烦琐。

3.实验力度不够。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由于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对实验的要求比较高,涉及到信号处理、模拟信号调理等相关知识,而且实验难度也比较大。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实验难度大,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又不足,因此难以完成较为复杂的实验。然而如果简化实验,则又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过程中无法与实践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脱节,觉得该课程深奥难懂,枯燥无味。二是实验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步骤操作,学生只能根据实验一步一步的进行,无法扩宽相关知识,从点到线的理解;无法全面理解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二、深化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增加。通常情况下,教学进程是教师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逐步深入地讲解各个章节内容。比如讲到第五章“常用传感器”这一章节,按照大纲要求主要讲解电阻应变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光电式、热电式等传统的物性型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信号调理电路及实际应用。这些传感器都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少年都没有变化,已经相当成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传感器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机电装备要求,很多综合性能传感器、智能型以及小型化传感器成为了传感器今后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基于多学科内容的生物传感器以及纳米型、微小型传感器等都在原有的传统传感器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应用范围更广。我们在原有的教学大纲基础上适当增加这些新技术、新知识,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前传感器的发展方向,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智能型传感器、网络型传感器的相关知识,这类传感器尤其在计算机测控领域应用广泛,它可以直接将物理量转化为数字信号,便于就地显示和数据远传。

2.激发式教学模式的推进。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是机械类本科学生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常用传感器、信号调理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专业性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目前,很多学生出于就业压力,往往侧重于“短平快”的技能练习,上课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积极性逐渐减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搜集周边相关企业实际遇到的难题,以这些问题入手,逐步讲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原理和方法,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整体优化、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该是以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为准则,重点是以基础性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为原则。课程综合体系的建设主要以基础课和教学平台建设为重点,逐步带动专业课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已分别建成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篇7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个地区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改革上,而如今,美术教育既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专业的知识教育,但是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对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我国中学美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中学美术课改的实施途径进行研究,希望对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程体系不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着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知识作为学识技能的基础,这就赋予了新课程新的意义,新课程的目标就是要超越知识的凝固性,利用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中的“美术”就不仅仅限制于书本当中的定义了,而是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等等领域,将美术人文化,丰富美术的教学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课程的下美术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顺应时代的要求,新课改要将美术教育贯穿学生的生活当中,不能停留在课本当中的知识。新的课程标准的优点在于以先进的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适应了学生们的心理特征,这样就减轻了学生们的压力和负担,将美术学习作为兴趣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美术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自身需要的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我国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则是要听从教师的教学,跟从教师的步伐。当前,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要配合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若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学生的学习就会很被动,缺乏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就会逐渐被淘汰。

(二)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学习这个学科,不能单调而乏味的学习美术,要学会将基本知识建构,要培养学生们构建知识的经验,要让学生们感受到美术并没有脱离他们的生活。

(三)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

长久以来,我们都将目光局限在美术这个学科上,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美术,所以,美术这个课程就显得较为单一,学生们难以将生活和其他学科与美术联系起来。所以,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大减,因此,美术教师要将其他学科与之相联,增加美术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借此来提升美术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们喜欢美术。

(四)课程意识淡薄

在我国应试教育盛行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注重升学率,只重视考试学科的教育,忽视了美术课,最后将美术课挤出学生们的视线中,教师的“不在乎”,造成了学生们的“不理睬”。

(五)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努力提高对学生们的启发,然而当前的美术教学现状却呈现出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美术素质低的现象,部分教师乐于将精力放在少数人身上,忽略学生整体艺术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素质和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三、现阶段中学美术新课改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知识和新方法

新课程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满足了学生们的发展需要。新课程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方法,通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了与学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研究,使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学生们逐渐爱上了学习美术。

(二)拓展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我们要学会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每个学科之间都互相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扩展学生们的视野,也能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可以为学生们布置课前任务,这样学生们可以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篇8

对于影视服饰设计课程的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所谓影视服饰设计即与影视服装有关的装饰及实用类物品,如鞋、帽、背包、头饰、项饰等。[1]国内影视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国内相关艺术院校对影视服饰设计课程相对忽视,使得该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在如此环境下,发展中的影视服饰设计课程面临诸多问题,如很多院校在授课方式还在采用传统的作坊式教育,时代信息更新速度慢,教学效果不明显,与国际影视服饰设计水平有差距。事实证明,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影视服饰设计课程教学水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局限,很难将影视服饰设计课程内容完整的展示出来,尤其针对那些复杂的、较难懂课程的内容很难全面、直观地表达出来,学生们学起来吃力,更别说轻松愉悦的学习了,从而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甚至厌学,最终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各种影视服饰专业网络平台建立并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当中,专业课程软件的出现,能帮助专业教师更好更直观的展示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的思维方法,改善了专业课程的教学环境,同时课程内容也能很好的与市场接轨,同学们的影视服饰设计水平也能很好的在网络平台上得到印证。因此,影视服饰设计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影视专业人才。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影视服饰设计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MAI(Multimedia Assisted Instruction)是指使用包括计算机光盘、录影带、幻灯片等多种媒体手段开展的教学活动。应该说多媒体课件授课方式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更新而来,突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堂课的旧模式。在以往的影视服饰设计课程教学中,效果图的绘制只能是在拿张大纸粘贴在黑板上,老师站在凳子上示范绘画过程,坐在后面的同学往往看不清楚,而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绘制过程录制为视频,近距离展示,学生观看方便清晰,老师也能省心省力,将更多精力放在课程讲解和课堂秩序的管理上,杜绝坐在后面的同学懒散、开小差的行为。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中展示范例往往拿的是以往学生的范稿,范稿不宜保存容易破损,且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而多媒体课件中的优秀作品展示不光局限在学生和老师的作品中,古今中外,流行的或者淘汰的都能很好很直观的展示,传统展示只能传阅,而多媒体投影的展示更清晰更具震撼力。再次,多媒体课件具有容量超大的实用性,多媒体课件如PPT、FLASH等能通过音像视频、动画等能让同学们更愉快和更简单的接受课程新内容。尤其是影视服饰设计课程,流行趋势更新快,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利用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与归纳,实时的拿到课堂上展示与传播,区别于传统的老师不断的解释各种款式各种趋势,显然更有优势并且信息量更大更完善。在以往由于过多的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从私塾时代开始,教师一直扮演的是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教师掌控着这个课堂,而同学们更多的是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但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改变传统被动教育学习的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为我们加快教学改革,满足教学需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且具有传统教育与授课模式没法替代的效果与前瞻性。

(二)影视服饰设计课程软件的应用

影视服饰设计课程软件主要分为结构和设计两个部分,最常用到的也是最为普及的专业软件为Photoshop和corldrow以及AI,随着影视服饰业的发展,服饰的专业软件细分的也越来越细致,如影视服装的打版软件CAD、鞋靴的max软件、影视首饰的CAD软件等等。[2]此类电脑设计软件首先大大提高了传统模式中手工绘制、手工打版的低效率方式,如Photoshop软件不但能修改手绘效果图,并且能高效率的绘制效果图,手绘效果图不光耗时多且对设计者的艺术造型能力要求更高,有想法但手绘表现能力低的同学们往往深受打击,失去设计的勇气与兴趣,而此类软件能够帮助同学们重拾信心,利用无尽的网络素材尽情展现他们的创意。因此,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刺激与加强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专业软件的出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如在手工打版的演示中,教师不但辛苦往往演示重复率高,而且展示的不够全面,而CAD软件的出现,同学们能在电脑面前更直观和全面的看到步骤,并且在练习时更简单也不易造成浪费,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能更好更直观的给大家展示,指出优缺点,并进行更改。

·影视教育罗密: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影视服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三)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育中教师传授的内容以及制作的课件虽然在形式上丰富多样且更有趣味,但难免带有教师的主观意识,同学们的意识便容易受到影响和牵制。网络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绝对的权威,“自主式学习”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给传统的直线型教育带来新的生命力。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 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所以“教师讲学生听”作为基本方法必然被学生主动的“交互”式等多种信息方法所取代。教与学的关系中,学才是核心,学生在教学中才是真正的主题,而网络无疑是同学们们自主学习的最佳利器。

2.培养创新意识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办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挥他们寓于创造力的才能。”由此可知,教师们在课堂中,只能作为建议者而非引领者,创造力是无法灌输性传授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重点。在教学活动和实践中要强调和重视同学们在发现和创造意识方面的培养。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利用,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最 大可能的开拓同学们的眼界和各种可能性,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环境。当然创新性教育不光只是靠信息量的多少来衡

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现代高校教育朝着更现代更个性的方向发展。各级院校应客观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结合影视服饰设计课程的特点,努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服饰设计课程中教学应用的合理方式,提高整体的专业教学水平,培养更全面的影视专业型人才和更优秀的设计人才,为影视行业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宋海玲.试论服饰设计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及作用[J].新西部,2010(8):71-73.

篇9

关键词:法律英语;涉外人才;教学方法

一、法律英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法律英语人才亟缺的现状。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需要法律专业英语的人才是不容置疑的。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国际贸易量急剧上升,由此引发的国际贸易纠纷,以及政府进行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一系列国际业务活动量也飞速增长[1]。正因为这个原因,熟练掌握法律英语的人员成为新世纪的紧缺人才。

2.普通的英语人才不可以替代法律英语专业人才。法律英语,在英语国家中被称为Legal Language,即法律语言。其中包含大量的源于拉丁、发文等外来语的法律术语,与新闻英语和科技英语等专业英语相比,法律英语的句子结构要复杂得多。不熟悉法律英语的人就好像在破解密码。即使对于英语母语国家的人来说,法律英语对于他们也是一门外语。在国际司法领域,仅仅掌握英语的人,并不能准确及时地进行法律语言传译。在这个领域,需要一个特殊而专门的群体,运用专门的法律语言解决国际法律问题。

3.法律英语课程设置的政策支持。作为一门专业英语的分支学科和一门交叉学科,法律英语的设置有着充分的政策支持。在的《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设想》中,司法部明确指出了“重点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法律人才和职业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并且对法学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而在1998年,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其中,“专业阅读”被正式修改为“专业英语”[2]。而法律英语课程的设置,正是符合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方向的。

二、我国法律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诸多问题

正是由于开设法律英语课程是一种低成本培养涉外法律人才行之有效的捷径,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法律英语课程。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近40所政法院系在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开设法律英语课程,也有不少外语院校在用英语讲授法律,即双语教学。但是通观法律英语的20多年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英语课程的教学并不尽人意。就目前而言,法律英语的教学大体反映下一些现状:

第一,法律英语课程设置缺乏正确的理念和完善的体系。整个法律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整体考虑,前沿后续课程不能保证,配套课程也没有相应的进行设置。孤立学习一门法律英语,不仅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复合型、国际型法律人才的需要,甚至连基本的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要求也达不到。在这种体系和理念的误导之下,法律英语的教学必然会遇到巨大的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缺乏统一、高质量的教材。问题大体反映在两个方面:(1)不能直接突出司法实践,理论性极强,内容枯燥,与司法实践相去甚远,以至于让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2)内容陈旧,甚至不能与时代接轨,实用性较差,与国外司法及国际贸易实践相去甚远。

第三,缺乏适当的法律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难以脱离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能突出法律英语的专业特点。“一本书、一支笔、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教学的目的大多还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借助词典看懂英语法律文书著作的水平。侧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其听说写的能力。

第四,教学效果普遍欠佳。许多学生在学分修够以后就不再选修法律英语,所以很多时候法律英语的教学不能贯彻始终。即使修完此课,许多学生也如同未学,依然不能够顺利阅读法律文献,也听不懂外国专家的法律讲座,法律文书写作方面更是差之又差。

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的几点建议

1.科学合理设置法律英语系列课程。法律英语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坚实的法律基础,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突出这两个方面。笔者以为,首先应当为学生开设中文法律课程,其中,以民商事法律为主。建议应当将民法、民事诉讼法、三国法以及仲裁法作为法律英语的前沿课程。在初步学习了中文核心法律课程之后,学生应该开始进入法律英语系列课程的学习。建议效仿商务英语的设置体系,将法律英语听说课程,法律英语谈判,法律英语写作翻译课程,法律英语实训课程都设置其中。最后,还应当为学生开设英文的国际贸易规则、WTO法律等课程进行学习。

2.突出法律英语的课堂特色。法律英语的课堂如何告别沉闷,是法律英语教师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法律英语既不能脱离专业英语教学的整体模式,却也不能与普通英语的教学混为一谈。因此进行法律英语教学应注意:(1)以发展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2)在兼顾语法能力、交际能力与篇章能力全面发展的同时,在不同的阶段(语言结构阶段、语言交际的不同阶段与专业语言阶段)三种能力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学习者的水平进行适当调整;(3)话题、情景、主题、意念等可以被视为课程内容的支持框架,从而使课程具有系统性[3]。作为专职法律英语教师,我们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法律英语学习环境,在给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语言课堂。

3.教学方法方面。法律英语是应用型、功能型英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相兼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内容是语法结构与词汇记忆,课堂活动主要是句型、语法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导致学生对于法律英语产生畏惧和厌恶的情绪。所以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推荐一种所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要求教师将重心由教学法转到学习者身上。在课堂活动中应将尽可能少的时间花在语言结构、语法翻译等基础英语的学习上,而主要内容应是交谈式的、交际型的、以完成特定任务为目的,应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建立互动型的课堂氛围[4]。

四、结语

法律英语是法律科学与英语语言学间交叉学科研究的结晶,因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将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完善继续下去。同时笔者相信,法律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经过我们对法律英语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和改革之后,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法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成伟. 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内部交流期刊. 大学外语教学通讯. 1998, (3).

[3]程乐.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课程设计. 法律英语学习

网,2002年10月17日

[4]冷梦. 法律英语的宏观学习法.法律英语学习网,2003-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实施;值得关注;问题

中图分类号:C43文献标识码: A

新课改的实施无疑对于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质量观、课程观,以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就本人在观摩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几个问题进行剖析,与同行切磋,以期得到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科学性

探究式教学是以情境问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反馈等为基本流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探究式教学正好可以成为它的载体,因而这种模式经常被老师们在课堂上所采用。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这种课堂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通过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勇于修正。通过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偏颇,他们不是把问题当作手段,而是当成了目的,漫无边际地“制造”问题,提问过度,学生或者是浅层思维,或者缺少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同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前设计问题,学生被排斥在问题的设计之外,课堂上老师在唱独角戏,成为“表演”问题的主角,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完全流于形式;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过难或过易;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老师经常向他们暗示所谓的正确答案;也有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对小组的监控力较弱,导致“小组讨论”蜕变成“小组聊天”。凡此种种,整个教学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事实上,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关注的问题。同时,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促使学生能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对小组讨论进行有效的监督。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问题”当中去,通过探究过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发展。

二.教科书使用的灵活性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是教育要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的理想追求。然而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却变成了一些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打着“用教材教”的旗号,不去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完全脱离教材。更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以至于有些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通过课件展示与当堂中心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内容上。在平时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还有的课堂从始到终根本就见不到有教材。这种现象是把过去的“以本为本”一下改为完全脱离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教材作为最为重要的教学媒体,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新课标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立足点。

“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学生获得知识,不能凭空而来,需用教材做一个媒介,做一个跳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从避免“照本宣科”的角度而言,应当是淡化教材,但决不是忽视教材、脱离教材。随意超越文本、堆积资料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三.多媒体使用的针对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被应用,多媒体已经在课堂上得以普及,广大教师已经能基本熟练地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由于多媒体具有的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的特性与功能,因而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资源。

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能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它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它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学生可以从多角度观察对象,并能够突显要点,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不能有效发挥多媒体效能的现象,比如整个课堂成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场所,教材成了摆设,把平时的“人灌”变成了“电灌”。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黑板上没有板书,更谈不上板书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