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因素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中小学中全面普及,现已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各种适应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被在实践和实施中。其中有的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然而,我在近二十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感受到要使信息技术课堂达到真正的高效和有效,仅靠合理的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的,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把我的一些观点和感受说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人”的因素
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直是课堂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行为意识应该是这样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和导演了这堂课,而学生表演和实践了这堂课。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想真正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课前必须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而充分的准备。例如,练习的选取,课堂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确定,课件的制作等,这些都必须要在课前完成。接下来,在讲课过程中,老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也非常重要。语言表达上要做到:准确、精当、而又不乏风趣幽默,而且要能灵活处理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比如由于学生误操作,出现不可预测的故障等),并能够尽快解决问题,显示出老师解决故障的能力与淡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虽不是知识和技能的垄断者,但至少要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
是不是有了教师近乎完美的表现,就一定能收定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未然,因为在“人”的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表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与学生所处的大环境、生活和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多少及学生成长背景、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原先的知识基础和知识准备、课堂上精力的集中程度、参与信息技术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可激发性和可导引性都息息相关。
在近二十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观察、询问、总结过有些学生为什么学的又快,又好,而有的学生一脸茫然,无所施从呢?学的好的学生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当老师提及某些操作时,他们好像早有耳闻,继续问其相关的情况时,才发现他们大多家里有电脑,而且家长及学生本人也经常使用电脑,在使用的过程经常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他们很有意识地去听、去想。而那些掌握相对较差的学生呢,他们大多来自边远农村,家里没电脑,而且在读初中和小学时,几乎没有很正规地上过电脑课(要么,不具备硬件条件;要么,就变成了自习课)。因此,没有任何基础和使用电脑意识的学生对老师引导和启发是往往是没有任何的反应,偶尔让他们操作或回答问题时,也是机械的,要么一字不落地把课本中相关内容读出来,要么按部就班模仿着相关操作,遇到问题(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几乎无从插手,情等着老师来帮助解决了。所以说,要想使用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和学生要互相配合,做好各自的身份和角色。
二、机房内软、硬件的环境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与电脑的数量比、电脑运行状况、软件安装的是否得当、键盘鼠标好使程度、机房是否宽敞明亮等。这些设备和条件如果很好的话,能节约上课中无谓的时间消耗,在这样的环境下上课能让人身心愉悦,老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实践起来,也不会因为机器故障而耽误时间了!在我从教这些年中,我深有体会,当学生的数量远超过电脑的数量,而且电脑已经出现了老旧损坏时,尽管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但,这并不是说在优良的软、硬件条件下教学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只是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学生所处环境下,使用信息技术的氛围和程度
篇2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124 -03
引言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组织中的心理契约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扩展向各种不同的组织领域。近年来,心理契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在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心理契约是当事人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但却通过暗示(包括各种心理暗示和语言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种隐性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主观心理约定。在教与学这种特殊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有利于教师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学生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带来教师工作的懈怠、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学习的“离职”等负面效应。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21世纪管理学的核心。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管理学课程相比更加强调“育人”和成功地塑造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应强调学校规章制度这一“显性契约”以外,更应该强调“心理契约”对教学效果的作用。
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结合教学实践,采用开放式问卷的形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收集师生心理契约中师生双方各自的责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找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关键因素,提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基于模糊评价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识别
(一)确定备选相关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师生之间并非所有的相互期望都能被对方认同,只有当师生相互之间认同接受了对方对自己的某些期望时,师生双方才能就某些方面的相互责任达成心理契约。所以笔者采用开放式问卷,全面收集2011-2012-2学期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的5个班152名学生,以及7名(其中两名在2011-2012-2学期没上该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任课教师以下四个方面的期望:(1)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的自我期望(2)学生对自身学习方面的自我期望(3)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期望(4)教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期望,在循环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删掉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期望,找出(1)和(3)的交集共21个因素,(2)和(4)的交集共15个因素,这两个交集相互影响构成了师生心理契约中约定的学生责任和教师责任,构成评价因素集合U,如表1所示。
(二)确定评价等级集:V={V1,V2,V3,V4}={攸关,重要,一般,无关}
(三)邀请学校中资深教师和管理者讨论确定权重集为A={0.8,0.6,0.4,0.2}。
(四)邀请上述7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教师,并从152名上课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30名学生,对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接着对选定每个影响因素相关评语集的人数进行汇总。
(五)根据rijk=mijk/n(k=1,2,3,4,5), 得出表1中备选因素隶属于“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因素”等级集Vj的程度。
Ri=(ri1,ri2,…rij) ,i=1,2,…,m;j=1,2, …,n
其中rijk表示指标的隶属度,mijk表示有mijk个人在评价等级 Vk上面画“√” , n表示评价主体的数量,rij是因素ui具有vj的程度,一般情况下0
(六)综合评价。根据公式B=AR,可得各备选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具体计算过程略) 。
根据计算结果,结合20/80 定律筛选去掉评价值小于0.6 的备选因素,剩余因素即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具体见表2。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表2中的因素都是师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或者是在思想上或观念上已达成共识的问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表2中的内容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思想上进行强化,并加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的交互,最终缔结双方互惠互利的心理契约,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备课,并精心制作课件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老师,不仅仅应强调向学生讲授、传播知识,还应通过认真备课、熟悉课程内容、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选材,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精修,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使课件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美观大方,结合清晰的思路、创设的故事情境、生动的语言、端庄的举止、坚定而自信的神态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自身学习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以及遵守学校显性的规章制度,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工作和教学态度无形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强调“育人”来成功地塑造人。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
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灵活运用于复杂多变的管理活动中,提高其管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的首要任务和共同特征。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依赖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模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在人力资源的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和绩效管理等环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模式,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职务分析、人才综合测评、薪酬体系、绩效考核设计等环节可以设置实验环节,逼真地模拟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环节的真实运作;在员工培训、招聘等环节运用情景模拟,再现真实场景,凸显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加大案例实务内容的比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建设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从企业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让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经验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此外,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自身参与、自主讲述或者发言、讨论的环节如在员工招聘环节,可以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无领导讨论、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许诺加平时成绩分等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但教师也应注意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教师应清楚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应范围、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章节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换位思考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的方法,灵活的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结合运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上手快、后劲足、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管理人才。
(三)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曾指出:“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所有的知识,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给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这类文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仅仅是在老师讲故事或讲案例的时候才能集中注意力,在考试之前背背老师画的重点就能通过考试。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老师应通过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强教师个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学生选择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教师本人,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依赖于师生的意识,更依赖于教师的素质,笔者所在的商学院,目前正推出一项政策:所有45岁以下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并把挂职结果和评职称相挂钩,以增强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这也是管(下转第69页)(上接第125页)理学科实践性很强所决定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教师应把握住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切实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当中去,这样有了企业的实践经验,讲起课来就不会空洞,不会言之无物。而且拿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举例子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06):105~109.
[2]曹威麟等.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比较, 2007,(02):132~137.
[3]唐文源,李频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电子商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6):71~74.
[4] 孙会,纪兰.故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8):157~158.
[5] 牛彩虹,曹威麟.教师履行心理契约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J].高等教育评估,2010,(01):39~43.
篇3
关键词 研究生 双语教学效果 偏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27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Cross Influence of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artial correlation model
WANG Li[1], JIN Weijian[2]
([1]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2]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ere are cross effects of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the effect of 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partial correl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lingual curriculum has no effect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teachers o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eachers o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graduate English level,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Graduate English level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eaching effect. Finally, the proposed model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bilingual teach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postgraduates; bilingual teaching effect;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0 引言
p语教学是指高校通过应用第二语言来讲解专业课程,是以外语作为教学手段获取专业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构建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定量模型的研究显然也很有必要,本文通过文献归集双语教学效果因素及对研究生的访谈、调查建立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模型,解决上述不足,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研究。
1 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模型变量设计及构建
为反应近年来研究生双语教学状况,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为研究生和双语教学的文献,共统计出7种影响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别为双语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资源支持、研究生英语基础水平。我们将这些教学效果因素转化为双语教学效果模型的潜变量,并构建各潜变量下的显变量。课堂教学的显变量为:(1)采用支撑资源情况;(2)采用教材情况;(3)课堂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的显变量为:(1)专业内容的熟悉程度;(2)具有国外留学的经历;(3)教学方法;(4)教师英语的熟练程度。研究生英语基础水平的显变量为:(1)英语写作掌握的水平;(2)英语听力掌握的水平;(3)英语口语掌握的水平;(4)英语阅读掌握的水平。
2 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偏相关模型调整及假设检验
通过构建的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偏相关模型本出下列备择假设。(1)双语课程设置对课堂教学带来正面影响;(2)双语课程设置对教学效果带来正面影响;(3)师资队伍对教学效果带来正面影响;(4)师资队伍对课堂教学带来正面影响;(5)课堂教学对教学效果带来正面影响;(6)研究生英语基础水平对课堂教学带来正面影响;(7)研究生英语基础水平对教学效果带来正面影响。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方式,对目前在读的南京3所211院校不同专业选修过双语课程的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试卷231份,回收231份,有效问卷231份,说明研究生在做调查时都能严谨对待,无无效问卷。问卷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以保证问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问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生基本状况,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评价方法,围绕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共设置了24个子问题。24个子问题均与本模型有关,限于篇幅,我们没有列出子问题。
首先利用SmartPLS2.0对调查样本进行效度与信度模型拟合,拟合结果见表1:
表1 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偏相关模型样本拟合结果
AVE, Composite Reliability, Cronbachs Alpha 均符合要求,课堂教学在R Square虽然小于0.5,但非常接近于0.5,而目前对R Square值认识并不统一,没有定论。接着利用Bootstrapping 方法对调整后模型进行检验,T检验值均大于2,通过显著性检验。
最后对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偏相关模型的路径系数进行分析,所提出的备择假设检验结果如下。(1)“双语课程设置对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带来正面影响”这两项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没有证实双语课程设置对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带来正面影响。(2)师资队伍与课堂教学路径系数为正,表明其带来正面影响。(3)师资队伍与教学效果的路径系数为正,表明其带来正面影响。(4)课堂教学与教学效果的路径系数为正,表明带来正面影响。(5)研究生英语基础水平与课堂教学的路径系数为正,表明其带来正面影响。(6)研究生英语基础水平与教学效果的路径系数为正,表明其带来正面影响。
3 提高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的启示和建议
(1)全面加强研究生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潜变量系数表明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最大的是研究生师资队伍。虽然一些研究认为学生英语水平高低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其研究样本局限于本科生,本研究表明最影响研究生教学效果的是研究生师资水平。研究生在听、读、写等英语基础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专业水平和英语造诣较高的教师能够较好的引导研究生深入学习双语课程,能够使研究生在双语学习中从专业细处着眼,能够更好的掌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因此,需要学校、二级学院以及教师自身三级联动,从师资队伍制度建设、教师思想认识、教学方法开拓、教师专业水平、教师英语能力等方面全面加强研究生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协同推进研究生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推动研究生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分层次调整符合研究生相应水平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显变量系数表明课堂教学内容是研究生最为看重的,教材的选择却是研究生最不为看重的一个影响因素。无独有偶,Noela Murphy也认为对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主要的内容。显然为更好了解学科前沿、获取知识,研究生非常希望双语教学内容具有学科先进性,能直接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其学习自主性、目的性更强。而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不同是本科生的课程大多是学校制定的,而研究生课程大多由导师与自己协商选择。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在教学内容上针对研究生英文水平及原有本科学校层次对研究生有选择的进行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在上课时间和难度上适当调整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支撑资源,摈弃教材选择的困扰,从网站,多媒体等多角度让研究生熟悉课程内容,不断巩固和优化课堂教学。
(3)加强研究生的英语写作、听力训练,激发研究生对待双语课程的兴趣。研究生英语基础水平显变量系数表明阅读是研究生的强项,而写作是弱项,听力也相对较差。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的显变量系数表明,通过双语教学研究生应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然而,显变量系数同时表明通过双语课程学习后,研究生却降低了对待双语教学的情绪,加剧了研究生内心认为双语课程是鸡肋课的心态,形成比较矛盾的结果,这一结果与访谈类似。原因是当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困难,如上课遇到理解较难懂的地方,自己缺乏主动性,而教师如果不及时和研究生沟通,久而久之双语课程就变成了鸡肋课程。正如张调查一样,影响双语学习效果的是学习态度影响力。因此,在开设双语课程时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加强写作和听力训练,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英文比较难懂的地方教师用中文翻译或者提示,设计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途径,时刻关注同学们听课效率,培养研究生进行英语思维的能力,从教学方式、科研兴趣等角度促进研究生努力学习双语课程,跟上国外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从而提高研究生对待本专业的兴趣。
4 结语
之,提高研究生双语教学效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共同努力,转变培养观念,结合本文提出的建议,推动新时期高校更快更好发展研究生双语教学,满足国际化学术交流的需要,促进双语教学的新常态规范化建设。
课题项目:1.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16-2017 年度自选研究课题(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6-ZX-209;2. 2015年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A-7;3, 2014年度校创新计划教师类项目及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项目教改课题
参考文献
[1] 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24-129
[2] 张卫华,李冬媛.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经验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60-164.
[3] 曹俏俏,张宝辉,刘永贵,梁乐明.学生作为课程共同设计者――基于“学习科学导论”研究生双语课程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6:51-61.
[4] 许南,黄晴,涂梦云.多维互动式研究生双语教学新模式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19-121.
[5] 张,赵宏革.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149-151.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正交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1-0065-03
一、引言
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不仅显著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但同时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多媒体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从学生角度来看,有些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以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没有时间和机会思考,极易产生疲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可以被概括为多媒体“教学互动性缺乏”。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财管类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及学生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以高校财管类多媒体课程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法找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财管类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调查
为了解高校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识和评价,笔者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以天津外国语大学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为主。这部分学生已经在大学学习约3年时问,总课程的80%、甚至专业课95%以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他们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主体人群,经历了不同类型课程、不同教学形式、不同风格的多媒体教学,对多媒体教学及其效果有切身的体验。因此,他们的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也有一定的说服力。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优缺点,主要方法是到教室和学生宿舍发放和填写。共发放了85份问卷,收回80份问卷。
在针对对多媒体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的相关调查问题中,教学方法位于第一位,占75%;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位于第二位,占72%;教师的教学态度位于第三位,占70%;教师的专业水平位于第四位,占63%。在针对多媒体教学优缺点的相关调查问题中,选择信息量大、形象、内容丰富为多媒体教学优点的学生超过60%,比例分别为80%、74%和65%;教师授课生动和便于学生学习两项未能得到多数学,丰的认可。对于多媒体教学缺点调查中,68%的学生认为不便于作笔记;59%的学生认为教师过于注重信息量:41%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间过长,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中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仍然存在,这种情况即使在使用了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课堂也不例外,而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这实际就是教学互动性缺乏。因此,多媒体教学互动性缺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财管类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财管类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设计
1.确定影响因素和水平
本实验基于前面的调查结果,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重点研究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次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与教师授课的密切关系,将其也列入研究因素之一。最终选取三个主要教学因素,即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A)、教师课堂讲授时间(B)、师生课堂互动次数(C),其余的教学因素按原教学方案保持不变。其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根据以往学生成绩的排名来确定,划分为三个水平:较差(A1)、一般(A2)、较好(A3)。教师课堂授课时间指教师授课中除互动时间外,仅就书本知识进行讲解的平均教学时长:师生课堂互动次数指以某一时段内的每节课平均互动次数。
本实验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商学院08级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为实验课程,对选修该课程的55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课堂观察和研究。其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较差的有14人(约占总人数的25%),一般的有27人(约占总人数的50%),较好的有14人(约占总人数的25%)。根据授课教师对该课程前一个月的授课情况,将课堂讲授时间划分为二三个水平:≤70分钏,(B1)、70-85分钟cB2)、>85分钟(B3)(每节课100分钟);将师生互动次数划分为三个水平:≤3次(C1)、3~5次(C2)、>5次(C3)。
2.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指标
根据选定的3个因素和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来安排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跟踪过程中,在实验进行期间的“统计学”课堂上,按照表1的方案设计选择了9节不同的讲授时间和互动次数(即B和C)的实验组合,实验指标定为各节实验课后相应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作业题正确率的平均值,实验方案及指标数据如表所示。
3.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把各水平按相同的3次实验结果相加,求出各列的水平和,再计算出极差RA=0.212、RB=0.119,RC=0.080。从理论上来说,极差越大,该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越大。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得到因素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师生课堂互动次数。
通过以上直观分析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但是直观分析法不能给出误差大小的估汁,也就不能知道分析的精确度。为了弥补其不足,采用SPSSl6.0对渊研数据再进行方差分析。A、B、C三个因素对应的显著性概率P值分别为0.010、0.027、0.044,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目,依次递减,说明三因素对实验指标的影响均显著,其显著程度与极差分析结果一致。
4.实验结果的讨论
根据表中的直观分析以及极差和方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师生课堂动次数对“统计学”课堂教学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重要性依次递减。(2)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比较好、教师授课时间在70-85分钟、每节课的师生互动次数在5次以上是“统计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由此说明学习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倾向于在自己的主动构建中汲取知识。(3)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模式下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因此,要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应该针对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采用小同的教学模式,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该实验的科学性。(4)不论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如何,教师的课堂授课时间既不应过短,也不应过长。因此,
教师要合理地安排课堂授课时间,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1)由于“统计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差异较大,本实验以推断性统计为实验内容,以保证各节课内容的难易度差异不大;(2)课堂师生互动次数主要采取相互提问式(即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根据内容设计好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注入一针“提神剂”),以保证各节课互动时间长短的差异不十分显著。(3)由于实验偶然性因素的存在,实验有一定的置信度。
四、优化财管类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由上述统计调研和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财管类多媒体课堂,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互动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教师方面来说,面对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应该针对学生自学习能力水平及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实际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牛的积极参与,将教师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
(1)合理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首先要以学生为主导,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设计制作课件并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不能一味追求信息量大,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尽可能精简,多采用关键词、结构图表的方式,使得多媒体课件相较于书本等其他学习材料更具备其独有的特色: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外观设计,不宜过于花哨:课件界面的设计应遵循简洁大方的原则,可以采用绿色等护眼色的设计模板。
(2)适时设置提问,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对于重点内容除了要留给学生做笔记、思考的充分时间外,还可以通过问题教学引起学生思考,消除学生注意力分散、上课懈怠等不良情绪,促进师生交互,调控学习质量。
(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前应与学生相互交流,充分r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要提前预报下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应达到的教学日标,以便学生课前预习,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条件。
从学生方面来说,要努力培养学习的内驱力,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积极参与中提高自我。主要表现为:
(1)与教师更好地配合,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应积檄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完成与教师的互动式学习,从中汲取课程知识,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课堂中应摒弃害羞、事不关己等种种心态,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互动学习的环节当中,针对课程效果、互动内容向教师及时反馈,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学生应能够做到提前预习,并能根据授课内容主动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期刊网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对课堂所讲内容提前进行学习与思考。其次,学生要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改变以往传统式教学中死抄板书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堂笔记,要根据内容进行合理的摘录,注重对课程内容的框架、重点以及补充的课外知识的把握。对于一些细节可以忽略,多留出时间以供思考。最后,学生在课后应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复习,将多媒体课件、课堂笔记、课本等学习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把握学习重点,为系统地学习课程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明泉,温玲丽,大学理工科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及其效果调查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5):50-52.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学校以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应当努力办出特色、办出实效。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工作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绝大多数的教学活动都要在课堂上进行。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应该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影响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一)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式陈旧
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想象的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而中职学生的基础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即使花在理论教学上的时间很多,也往往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
从中职学校近十年的生源情况看,实行注册人校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中的课程就没完成,即使完成了初中的学业,成绩也是很差的。还有部分学生来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拿毕业证书,因此进校之后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抱着混日子的心理,不管教师怎样督促,都不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即使对专业课也是无动于衷。
(三)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
现在中职教育普遍实行“2+l”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于提前就业的因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其实不到两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好专业知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四)受就业因素影响,学生学习心态不稳
由于最近几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可供学生挑选的机会较多,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不高,因此造成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始终取得不了应有的效果。
二、提高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现在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的权威不断受到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在课堂上能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把知识点讲得浅显易懂,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枯燥干涩的专业课让很多学生感到厌烦,如果我们只是对课本上的东西照本宣科,就不能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对知识进行积累、更新、加工整理,以便能够在讲课时为自己灵活运用。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策略,使教师的教更加适应学生的学。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作为中职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还要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
(二)教师要恰当运用语言技巧和肢体语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规范、准确。教师讲课时应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发音准确,用词恰当,没有语病。其次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幽默,生动形象的讲授语言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艰深为浅显;幽默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充实生动的课堂。但幽默不能偏离教学的中心内容,不能罗列堆积,喧宾夺主,更不能低级趣味。另外,恰当的肢体语言会让课堂变得动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把目光聚焦在教师身上。学生绝不会喜欢一个情绪低落、表情呆板的老师。
(三)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常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师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效果却不好。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是把过去教师一味的讲授变为以引导为主,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取知识;二是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已经厌烦了粉笔+黑板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适当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新颖感和直观感,可以焕发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一些专业课的教学上要涉及到一些现场操作方面的内容以及一些设备的结构,如果我们只是空洞地讲,让学生凭空想象,他们接受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播放一些有关的影像资料以及展示设备实物或者设备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到这些内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实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意识地留一些哪怕是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思考、讨论、查资料的方式完成等等。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终接受者,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树立良好师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得到学生敬仰和爱戴,不是靠职业的权威,而是靠自己以身作则的美好品格。教师的人格和品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和品德。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和人格魅力,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用优良的思想作风去带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
虽然现在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正在逐步走进课堂,但课堂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还不会被完全取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应该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焦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其焦点问题莫过于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教学过程作用于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从课堂教学的根本上来讲,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做到对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的有效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
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精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参与等等,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要从课堂教学环境着手,及时排除影响学生的环境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只有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默契的配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没有度过叛逆期,往往用喜欢和不喜欢来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这个特殊时期,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同时也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真正需要,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下进行,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具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的同时,在情感方面也得到愉快的体验。这种情感可能是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可能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产生的,还可能是在写作过程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
这种问题一般体现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透彻的理解,没办法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情感表现,特别是对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表现,以作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另外,对学生的写作也要格外地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真实反映,学生在写作中能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手法以及对修辞的充分把握,是一种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不仅丰富了写作的内容,还能让自己从写作中得到一种愉快的享受。而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并且在语文学习能力上较写作水平好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的写作内容平淡,有时甚至还会认为写作是一种负担,他们从写作中所体验的情感就谈不上愉快了。
针对这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察觉,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实情感,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认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学习情感上的问题,还是学习能力上的培养,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调动起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做好课文的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语文学习的奥秘。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爱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规范指导,对不良的学习习惯要及时纠正。例如,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没有一个提前的了解,以至于学生在听课中找不到重点,精力不能集中,对知识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这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对学生足够地关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的配合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从情感上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时察觉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在学习中排忧解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不懈的努力,才能让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成效,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 汪海燕.语文课堂要“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点滴做法[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08).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关注。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质量低效、学科关注度不高、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等等,影响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加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至关重要。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以“学习中心论”为核心,其有效性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衡量标准则从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主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有机结合。有效教学是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有机统一。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一定的比率;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是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有效教学使教学实践这种师生相契合的生存方式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的愉快历程。
二、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环境因素: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学科地位不高,学校对其重视不够,软、硬件投入不够。教材因素:教材选用单一,更新不及时,教材重组形式化且忽视学生兴趣和个性差异。教师因素:教师缺少相关培训,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策略单一。管理因素:有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有的纪律良好但气氛沉闷,师生互动不足,学习效率不高。评价因素: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为学生提供反馈的机会少,评价方式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 取得学校的支持与重视
对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校领导给予的重视和关注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尽可能改善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和设备,适应信息技术快速更新的特点,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信息技术设备,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聘任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大管理力度,重视课时安排和课程考核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帮助,良性竞争,定期就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交流等。这些措施将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强有力的后盾。
2. 加强教材的选取、更新、重组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的选取、更新、重组不容忽视。在选定教材时要灵活一些,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特点,根据本校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和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和重组教材内容,编制一套真正适合学生的教材。另外,在对教材的重组上应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要明确。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应用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树立服务意识与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选择学生在实践中能用到的知识和学生愿意学的内容,选择适宜地区发展和当地人文特色的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情况的内容。再次是教学资源要立体化,将文字内容和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的光盘及因特网的网络资源相结合,发挥各种资源的内在优势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能否构建一种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就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观念和素质。首先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热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学上用心钻研,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领学生积极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其次是鼓励教师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其中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比如适时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授等教学方法,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式,搭建合理教学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4.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整顿纪律的场面,这会浪费较多的学习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有时课堂纪律良好,却又有氛围不够活跃的问题,造成师生互动不足,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所以,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纪律管理和时间管理。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在良好的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在相应范围内,允许学生积极投入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 合理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对于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及信息素养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需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或者之后,给学生设置需要完成的作品、任务,利用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效果的反馈。同时教师需要将自己教学所得及时形成教学反思,针对自身的教学做出评价,以此来提升专业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提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效性内容,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益;定性定量;标准化;趋势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要提高教学效益,就要认真探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课堂教学又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的心理过程,是双边活动的科学的教与学的能动反映。高等院校要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研究教学。首先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中介作用和实践环节的辅助作用入手,探讨其结构、任务、目标、应用发展趋势以及定性或定量诸问题。
一、课堂教学效益理论分析
(一)教学过程中的诸因素关系
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是教师、学生、教科书,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教学结构因素,按惯例把教师称为主导因素,把学生称为主体因素,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我们称为载体因素,另外实践环节是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我们可称之为辅助因素。四种因素的互动,尤其前三种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益变量趋势。
由于教师和学生是人,具有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师既作用于教材,又作用于学生;学生既受之于教,又反作用于教;教材与实践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和巩固辅助体,起“中介”作用。教与学之间主要通过教科书这座知识桥梁来发生效能。
(二)教学过程效益的定量分析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三者关系,可以列出教学活动的结构表达式。如果教师用“x”表示,学生用“y”表示,教科书用“z”表示,教学效果用“n”来表示,这个结构的数学表达式应该是x・y・z=n。这个表达式体现了教学效果变化趋势。因为乘式是“积”效应,最能表达教学过程的能动效果。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做功的过程。
1.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被动”的,即教师对教学不负责任,消极对待,课前不备课,上课应付差事,甚至把知识都传授错了,这样,教学就会出现零效应和负效应。
表达式:因为x=0,0・y・z=0所以n=0。
因为x=-x,-x・y・z=-n,所以n=负数。
2.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是“自动”的,即教师在上课前能备课,但上课时,只顾自己讲,完全用注入式教学,虽然知识未传授错,可他不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虽然是正效应,可教学效益绝不会好。
表达式:x・y・z=n。
3.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的,即教师上课前不仅花更多的精力备课,还花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组织学生预习,有针对性地上好课,那么它的表达式就是m(x・y・z)=m・n(m大于1)。这里“m”是教师精力的表示,这样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4.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能动”的,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主动,而且能动,在“导”上下工夫,积极地备课,还变着法子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其效果则是q(m・x・y・z)=qmn。这里q是教师能动量,m是学生被调动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较理想的效果。
5.如果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能跟教师配合默契,还能主动预习,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其教学效果就会出现“幂”效应。其表达式是:q{x・m(m・y)・z}=qm2n。这种效应是我们要追求的教学效益。m2是学生的能动性,是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它完全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
6.教科书在表达式中看起来是静态的信息知识载体,其实教材的质量对教学效果也是起直接作用的。质量高的教材,就有强烈的吸引力,就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就越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教学效果的结构表达式定性分析
1.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一分热能发一分光,教师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十倍的勤奋就有数十倍的效果。
2.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非常重要,他们的能动作用一旦发挥,教学就会出现惊奇的效果。
3.这个教学活动结构式只分析了三个结构因素。其实影响教学的还有一些非结构因素,如: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领导艺术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还有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方法等也起重要作用。
4.它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公式,它只能揭示一个问题:即教学效果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一种能动效应,要提高教学质量,出教学成果,就要千方百计去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选购编写高质量的教科书,挖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潜力。而潜力的挖掘与领导艺术、日常教学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课堂教学效益目标任务的定量化与标准化应用
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一旦确定,教学的步骤、方法、手段等都要根据它来进行设计。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制订与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在制订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坚持“三性”
1.全面性: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应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三者缺一不可。教学过程应设在这三个范畴的同一系统“轴心”上,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要保持一致。这样,才有利于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整体协调发展。
2.序列性:课堂教学实行分层目标任务,属微观目标,它是整个教学总目标任务系统中最基础、最具体的“细胞”。它既立足于昨天的教学基础,又要着眼于明天的教学进展,还要与课题、单元、教科书、大纲相配套。
3.准确性:课题教学要确立目标“度”,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准确定位在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难度”“密度”和“梯度”。
(二)必须坚持量化管理,制订量化标准
课堂教学主要目标,一是基础目标,要完成教学的三大任务;二是发展目标,它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1.确立一级量化分类。由于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完成三大任务,所以一级量化分类应以此为依据。即(1)传授知识(授业);(2)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道);(3)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解惑)。
2.确立二级量化内容和标准分值分布。二级量化内容应包含课堂教学的发展目标,贯彻“主体学习,辩证指导”思想。其分值按传统百分制为宜。A.传授知识。(50分)a.讲授程序(导入、展开、终结)是否科学、系统,观点是否正确。(10分)b.讲授语言是否表达准确、清晰生动,逻辑是否严密。(10分)c.讲授内容是否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本学科最新成果、发展动态,挖掘教材深度如何。(10分)
d.讲授方法是否运用启发式,能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设提问点是否有新意,落实训练是否遵循适量原则,娴熟程度如何,是否有良好习惯。(10分)e.教学手段能否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并以现代教学理念作指导。(5分)f.教学行为能否热爱学生,以情激趣,为人师表。(5分)B.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分)a.注重教育方针的贯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崇尚文明,树立精品意识,打造课堂教学的品牌。(10分)b.治教严谨,有名师、大师的胸襟与气度,遵守教学纪律,具有爱岗敬业的实干精神。(5分)c.耐心辅导,诲人不倦,认真评点学生作业,及时反馈答疑信息。(5分)C.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30分)a.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我评价思维活跃,学业水平均能发生积极效应。(10分)b.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一口标准普通话,一手出色的粉笔字,会操作电脑多媒体,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会引经据典,思维缜密。(10分)c.注重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技能的开发,能运用知识熟练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10分)
3.等级的确立与课堂教学档案的设置。针对课堂教学标准分值分布,满分为100,故等级的确立分五个等级较为合理,便于操作。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90分)、中等(70~79分)、较差(60~69分)、差(59分以下)。根据上述量化内容和标准,对教师进行不定期测试听课,每次打入分值,并输入微机数据库中储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一项重大举措,而教学档案的设置又可促进课堂教学规范化管理。特殊情形下,还有必要对学生主体作用、对教材中介作用制订量化标准,本文不一一赘述。
三、课堂教学效益发展趋势探讨
(一)更新观念,建立课堂教学系统工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在教室里,围绕教科书,老师教,学生学。这种仅在师生狭窄空间进行的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封闭、低效,必须彻底改变。为此,要确立以下观念:(1)课堂教学并非单一的孤立的双边活动,须在社会大环境中构筑开放链,以求形成面向未来的格局;(2)课堂教学主要靠教师、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包括声像幻灯、电影电视图片、远距离多媒体、网络、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助学方式)凝聚内功,以求形成面向现代化的格局;(3)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途径都源自实践,凡经实践检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中外优质高效方法都可以采用,以求形成面向世界的格局。
课堂教学系统包含两大方面:一是硬件系统,它包括教学设备、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二是软件系统,它包括教师教学全过程(含第二课堂)、学生学习全过程(含家庭、社会实践活动)、校风、教学管理等。这一系统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考核考试、综合测评为主要形式,以教学相长、培养能力为宗旨。建立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对于保障课堂教学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突破,拓展课堂教学新天地
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三大:(1)理论。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突飞猛进的时代,时代呼唤思想解放、雄才大略、善于应变的思想家与谋略家,也需要千千万万既方向明确、善于思考,又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实干家。为此必须建立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突破围墙校园的局限,去感知大千世界,拓展课堂教学的新天地。(2)实践。由于客观环境的局限、经济条件的制约、教学设备的稀缺,很多通过实践可以解决的问题,没有条件实施,只能黑板上驾拖拉机,黑板上解剖人体,亦会弄几张挂图意思一下。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加上应试教育的导向,教学活动出现异化现象,书本知识一边倒。(3)效率。传统课堂教学推崇时间加汗水,“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方式,维护师道尊严,学生较少与教师平等探讨知识,课堂信息量传递不足,效率偏低,名师、大师为数较少。广大教师在教育思想上还受旧的自己成长道路和模式的约束。有的由于科学认识的局限,难以把握学科发展中最基础、最本质的要素,从而难以构筑恰当的教学体系。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需求和流向要求不明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要求狭隘对口,侧重高学历。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缺乏企业产品的名牌意识、精品意识、高效意识。
(三)依托科研,加速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进程
向教学科研要质量,是加速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进程的必由之路。教学实践需要不断推进使之上升为理论,进而形成各人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协调各教学单位每年分别确立多个教研课题,注重课堂教学的科研,形成教学科研良性循环,拓宽培养目标,实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着眼于21世纪的人才,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通过上述分析探讨,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只要教育存在,课堂教学就永远是人们研究探讨的主题;其次,“人”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作用对效益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再次,教科书、目标任务、管理、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与设施、社会氛围对课堂教学效益起着制约作用,探索出一条科学的、标准的、实用的课堂教学之路,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玉华,周树民.模糊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8(08).
[2]文益君.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6).
篇9
一、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许多教学低效、无效或不讲成效的状况,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令人担忧。据我们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农村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信心、积极性和压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学生的学习状态又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农村中学生中,信心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学生将学习作为实现理想人生的重要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但是,当他们感到考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的希望渺茫时,就会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方面不思进取。学习自律性较差是农村中学生的普遍特点,他们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平时学习也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突击加班来应付考试。学习成绩对农村中学生影响也较大,特别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更易受学习成绩的影响,他们经常因学习成绩不佳而感到压力很大,但当成绩进步时,则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减弱。
其次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受城乡条件差异等原因的影响,农村中学不仅无法吸引优秀大学院校毕业生,反而是大量优秀教师的流失。农村中学教师大多对自我专业发展没有强烈的意识,他们受传统习惯影响,对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教育教学改革方法不认同,对参加提升教师素质的培训热情不高,即使一年一次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也往往是应付了事。还有,有些农村中学教师是由小学教师转岗而来,这些小学教师变为中学教师之后,变的仅仅是角色而已,其专业知识水平并没有提升。结果是,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知识水平偏低。
第三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活动,即使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很高,如果没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也不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据说陈景润当年在厦门大学教书时,课堂效果并不是很好,可见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偏重智力教育,忽视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个性的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么唱独角戏,要么照本宣科,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和认知水平,教与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或者难以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
最后是学校的教学条件。完美的教学效果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理想的教学手段,但理想的教学手段又往往受到客观教学条件的制约。农村中学多数学校资金紧张,教学设备简陋,历史教师上课基本依赖传统的教学技术,一般都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堂历史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技术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距甚远,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对被动教学信息的感知、理解,制约了学习活动的生机,自然而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问题解决策略
“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到学生收益归结。”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的先天素质、知识水平、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因此,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情问题分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实施课堂教学和用心布置作业等,使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围绕“高效”这一目标而展开。
1.充分重视备学情问题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教师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学内容,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凡是与学习有关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属学情之列,在备课的时候都要予以考虑。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2.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必要手段,是沟通课堂上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有趣的提问能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持久地保持愉快的心境。课堂提问还必须考虑到优、中、差各层次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层次学生能力都有所提高,这样就能够带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提问还要立足于农村学生实有基础和条件。比如,绝大部分农村学生不具备上网条件,如果教师提出“从网上收集资料”之类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那么该问题就缺乏有效性了。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强调的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历史是一门学生比较感兴趣而又容易失去兴趣的学科,历史教师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枯燥转为生动有趣,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其先进性和多样性,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当然,农村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要立足农村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结合农村中学的客观教学条件,以保证教学过程能够顺利实施为前提。
4.实施个别化教学模式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辅结合,实行个别化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农村中学的学生构成基本上是呈金字塔状分布:“尖子生”偏少,“学困生”偏多。教师的教学大多采用“立足中等、兼顾上下”,这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良”的缺憾。实施个别化教学,采用“优差并重、教辅结合”的策略刚好能够弥补这种缺憾。在课堂上,教师留出个别化教学时间,安排若干次短暂的个别化教学因素,把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教师的个别化辅导相统一,形成“尖子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好”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5.实行作业分层布置办法
作业是检测和巩固所学内容的有效载体,有效的作业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作业可分为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随堂作业尽可能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习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课后作业要实行分层布置的办法,布置选择性的、分层次的作业。实践证明,作业分层布置制度适合农村中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启动效应;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37-03
0 问题提出
“课堂教学是在课堂的情境之下,以教师、学生作为对话的主体,以言语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以人的自由自觉发展为终极取向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着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课堂教学言语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者指出教师需要“凭借自己的言语魅力去影响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有效地调控学习进程”。其次,学生的课堂参与(包括课堂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启动效应是心理学研究比较新的研究范式,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鉴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知识的衔接与导入,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意志因素和参与行为,而传统的教学改革往往是针对认知通道进行的现状分析,本研究依据心理系统理论,认为心理过程中的情绪过程、行为过程、态度意志过程都会对认知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推测在认知通道之外的情绪通道、行为通道、态度意志通道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启动即激活的作用。这种负荷于不同心理活动通道的启动作用是语言和行为之外值得研究的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
本研究的研究假设为某一课堂教学若是以情绪情感的调节、学生态度的维持、学习行为的激活为侧重,相对于以单纯的知识输入或认知构建为侧重,会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激活起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个体课堂学习的效果产生差异。
1 研究方法与程序
1.1 研究方法
1)教学实验设计。本设计在6节课程内分别实施4个维度共6种启动方式的实验教学情境作为教学实验的自变量。其中4个维度分别是4种心理活动通道,即认知通道、情绪通道、态度意志通道、动作通道。其中认知通道启动以对学生认知通道的激活为目的,设计了3种启动方式;情绪通道、意志通道、动作通道分别以激活情绪、学生学习态度激活、行动激活为目的各设计1种启动方式。6种启动方式如下:认知探索启动:以教师教学中手动绘图作为视觉探索启动的实验条件;认知单调启动:以单纯结合文字课件作为视觉单调启动的实验条件;认知丰富启动:以教师结合含有大量图片的课件进行讲授作为认知丰富启动实验条件;情绪启动:以教师有意识、单纯地调节学生上课的情绪作为情绪启动的实验条件;被迫意志启动:以学校专家组前来听课作为调动学生学习态度的被迫意志启动方式;动作启动:以学生主动动手参与探究作为动手探究实验条件。
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对教学的自我体验作为教学效果(因变量)的两个指标。这里记忆的操作定义为学生对6种启动方式的实验教学情境下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回忆量。
2)被试。以参加本课程的29名大学生为被试,被试平均年龄19周岁。在全部教学实验实施完毕一月后让被试填写测查回忆量和情感体验的问卷。发放29份,回收27份,问卷回收率为93%。
3)方法。第一,实验法,情境实验采用现场准实验设计。6种实验教学情境随机排列,这可能会使实验结果出现序列位置效应。为矫正这一效应,本研究中采用了在间隔超过遗忘周期(30天)的时间来测查长时记忆回忆量的方法,力求克服这一效应。每种教学情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无关变量的干扰,本研究认为6种教学情境下的无关刺激均是随机的,因此视为无关变量的干扰是基本同质的,可以平衡抵消。第二,问卷法,测查问卷不标注被试姓名,并告之学生不会影响到老师及学生个人,只是用于科学研究收集真实的数据,以确保回答的真实性。问卷按正反面设计,目的是为了防止知识记忆与情绪记忆过程相互干扰。
1.2 研究程序
1)施测程序。让学生回忆6种启动方式教学条件下识记的内容,并在问卷正面的开放题目下写下回忆起的内容。让学生自我体验6节课程的自我情绪感受,并在问卷背面标有等级分数的封闭线段上做自我评分,评分等级为1-10级。让学生集体在问卷正面做答,回答完的同学将问卷翻过开始背面问题的作答。不允许在回答背面问题过程中翻过问卷补充正面作答。
2)数据整理。由评分者按6种实验条件将问卷正面学生写下的记忆内容划分6类,并记载每种实验条件下回忆的知识点数量。由同一评分者一周后复评,相关度达100%,输入问卷另一面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自我体验分数。
3)数据分析。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每种教学实验条件下回忆的知识点数量采用参数检验的啦验:每种教学实验条件下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自我体验分数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维尔克松符号等级检验法。
2 结果
2.1 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自我体验
1)各种启动方式下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自我体验不同(见表1)。研究结果表明在学生的情绪体验评价中,情绪启动方式下均数最高,其次是认知丰富启动,第三是动作启动,第四是认知单调启动,第五是被迫意志启动,最差是认知探索启动。
2)情绪启动与其他启动方式下学生自我体验差异。通过维尔克松符号等级双侧检验,结果显示在0.05水平下情绪启动方式下的学生自我体验与其他5种启动的差异均呈现出极高的统计显著性。认知丰富启动方式下的学生自我体验与除被迫意志启动外其他4种启动方式下的差异显著。认知单调启动、认知丰富启动、动作启动和被迫意志启动无显著差异,认知单调启动和动作启动间差异不显著。认知探索启动方式下的学生自我体验与其他5种启动方式下相比差异显著。
研究结果以数据检验(见表2)的形式证实了只有情绪启动方式下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自我体验显著好于其他5种启动方式。认知探索启动是效果最差的启动方式。
2.2 知识回忆量
1)各种启动方式下回忆量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在6种教学实验条件下,动作启动方式下的记忆保持量最高,其次是认知探索启动,第三是认知丰富启动,第四是情绪启动,最差为认知单调启动和被迫意志启动方式下,见表3。
2)各种启动方式下回忆量的差异。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情绪启动、认知探索启动、动作启动、认知丰富启动四种方式下的回忆量显著高于被迫意志启动、认知单调启动方式下的回忆量。情绪启动、认知探索启动、动作启动、认知丰富启动四种条件间回忆量的差异不显著,被迫意志启动、认知单调启动方式间差异不显著。
3 分析与讨论
3.1 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启动效应分析
结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对教学的自我体验作为两个教学效果的指标,情绪启动、认知丰富启动、动作启动在学生课堂教学自我体验上排前三名,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在对教学内容的回忆量上,三者分别为1.07个、1.11个、1.74个,在6种条件下的排名分别为第四、第三、第一,但三者之间的差异却不显著。即三者回忆量差异不显著、学生对课堂效果自我体验差异显著。情绪启动成为6种启动方式中最佳的启动方式,其次是认知丰富启动,然后是动作启动。三种启动方式分别通过情绪通道、认知通道、动作通道以情绪激活、丰富的视听激活、动作激活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回忆量较高,课堂教学效果好。这也印证了“情绪可以是信息加工的启动状态,也可是信息加工的背景状态”的以往研究。本研究结果从实证角度证实了教学中需要应用情绪启动效应。
3.2 认知探索启动的争议
在这一启动方式下,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自我体验最差,均分为1.241分,而记忆效果最好,均分为1.67个。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探索过程过长易造成视听疲劳,而延长的探索过程又增加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加工时间,所以信息保持量好。
3.3 其他启动效应分析
被迫意志启动、认知单调启动不仅学生自我体验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且信息回忆量差,启动效果不明显,是应减少使用的启动效应。另外被迫意志只是意志启动的消极方式,而结合专业理想、职业精神、专业兴趣的培养并促进学生产生主动意志启动,可能会产生有效的意志启动效果。有效地职业理想、专业兴趣教育是有效利用意志启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