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教学总结

篇1

1、校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提高我校的知名度,教学分层次,抓特色,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经验。并能从有限的资金中拨出一定的经费,投入到学校的体育设施中,添置了一大批业训器材。

2、我校每学期都有工作计划,具有轻重、主次之分,安排到人,分管到位,并切实实施。有效地组织了校第八届田径运动会,每月一次的小型体育活动开展的顺利而又正常。

3、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事业性,现有三位大专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上进性强,工作踏实务实,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发展,编写的教案清楚、完整,上课规范、认真,严格执行教育常规。

4、认真带好学校的体育训练队——田径队,训练刻苦,开拓进取,训练时间、质量保证。

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评价 评价机制 探讨

职业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是职业学校《体育》新课程从传统的体育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起点。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增加了培养不同专业体育锻炼手段和终身锻炼的方法。因此,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水平和增强学生终身锻炼方法技能为目的,适应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科学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不仅依靠学校管理部门进行,更要依靠学生互评和同行互评进行评价,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结合起来,才能客观的、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课程教学评价的发展过程

由于不同时间对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理解的不同,造成体育教学评价概念的多样化。从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指出体育是一门课程,与学校体育有联系但亦有区别。体育教学的评价不是整个学校的体育评价。

第二阶段,认为体育教学的评价应处理好诸多矛盾。如体育教学的成绩与体质的关系,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关系,与健康的关系,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关系,以及评价项目的设置及权重的关系。

第三阶段,就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有较大的变革。新教法、新做法让广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很困惑。

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分类

根据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视角的不同分为一元和多元评价;

根据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根据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评价分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三、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

1、先拔目的。是根据选拔的要求和标准,来了解学生的潜力,为选拔进行的评价,主要是为参加比赛选拔、选拔体育优秀生等。不是主要的评价。

2、甄别先拔。了解学生的体育状况,评定成绩。这是为甄别学生学习状态评定学生成绩的评价。评价是甄别和评比性的,是对全体学生,评价指向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评价中占重要地位。

3、发展目的。是根据要求和需要,为发现和反馈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教学性的,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价指明学生学习和前进方向,在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

4、激励目的。是根据要求和需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和进一步的潜力而进行的评价。是为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评价指明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在评价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的制约机制

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目的明确,方法多样,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但在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这诸多不协调,从而造成评价的单一、片面、不科学。

(一)制约学生自我评价的因素

学生自我评价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很重要,特别是在新一轮改革中要更加重视,是比较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优点夸大意识而产生偏差。

(二)制约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因素

学生之间互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生动性,也颇具刺激性,是比较主要的评价方式。但也因学生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知识和不成熟对同学缺乏负责精神而产生偏差。

(三)制约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因素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及时而生动的,是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评价的主体是经验丰富且专业的教师,所以更应该重视,是主要的评价方式之一。但也因评价的及时,会对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评价缺乏准确性。

(四)制约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评价的因素

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准确性很高,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评价方式,但由于评价缺乏即时性而造成评价缺乏生动,同时对已产生的结果(发现的问题)无法纠正。

(五)制约教师自我评价的因素

教师自我评价教师是对教学的“自省”,对于不断改善教学、提高教师责任心和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辅的评价方式。其主要存在着教师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对评价产生偏差,同时教师自我评价也不直接面对学生。

(六)制约教师互评因素

这种评价的主体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因而评价具有学术性,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交流和对教学的改善很有价值。其不足在于评价缺乏日常性,也不具备的学生的即时评价。

(七)制约课程教学评价的其他因素

学生评教活动不可能经常进行,其意见也存在许多不准确的内容;其他评价方式:1、社会人士不具备专业知识、不了解教学过程而造成评价的不准确;2、学生对教学的随时反馈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颇多,过于强调还会影响教学效率。还有一些教学的行政机构和教学管理部门已经与体育相关的机构,它们或多或少的也制约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转。

五、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保障机制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 学生主动参与 方式 研究探讨

一、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要想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死气沉沉、无精打采,运动起来不但没有力量,达不到运动的效果和目的,还会威胁到学生自身的安全。

初中体育课堂教育中的主动参与是指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训练和运动中,跟随老师的节奏和思维方向走,避免神情呆滞、乱想一气的现象出现。主动参与也不是课堂上老师跟学生之间的问答,而是真正的实现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不足,通过教师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锻炼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实现科学时间观跟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扩展学生的思维,在运动过程中来明确自身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在现代初中体育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生参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逐渐变得更为复杂,所以影响初中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因素越来越多,但主要的因素可以总结为:

1.缺少主动参与意识

很多初中学生养成了懒散的习惯,对体育课程没有太大兴趣,况且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得教学模式单一,被动式的灌输,让学生难以接受。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虽然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教师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导致学生参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很难提高。

2.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仍然是采用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学,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运动和锻炼,没有将初中体育教育的意义体现出来,所以也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应试教育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单一,目的性太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自由的发挥和锻炼。

3.未能注重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体,在进行体育课程教育中,必须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会采用“理论教学、动作示范、自己演练、评价指正”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讲授,这样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提起兴趣。这种灌输式的讲解,久而久之就会让人乏味,学生没有了主动发挥的意识,也就谈不上创新和思维了,单一、呆板的接受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在叱喝声中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缺少真正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就很难把握学生的内心和身体所需。

4.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学生难以适应

现有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针对单一的项目进行,所以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就必须要训练这种体育运动,达到规定的标准才算过关,所以在运动中很多学生就会因达不到标准而产生压力,对体育课程产生了胆怯,训练过程中就难以发挥好。

三、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初中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体育课程

要想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初中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跟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明确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自身喜好的运动形式等。例如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若学习篮球项目,首先要从运球开始。但这样乏味的运球学生难以提高兴趣,希望直接“开战”,但运球是篮球学习的基础。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或者开展比赛的形式来进行运球的学习,通过比赛来讲解运球的要领和特点,怎样提高运球技术。

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开展问题情境,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自练、互练等,在联系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教师进行评价和指正,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二)丰富教育内容

之所以学生难以提高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单一化,所以必须要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丰富多彩。例如在进行跑步运动中,单一的通过“跑来跑去”的方式进行练习,势必会感到乏味,体育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接力赛融入到训练中,或者采用听信号进行速度的反应训练,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还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

初中体育教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行,没有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注重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实现学生跟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来达到训练的效果。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起到真正评价的效果,只会让那些难以达到标准的学生感到自卑,不敢接近于体育考核项目。所以在训练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1000米赛跑中,需要将学生的成绩记录下来,并不要求直接判断谁是谁非,给学生保留了面子,然后为学生设定下次的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来进行复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也会对体育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

近几年,随着现代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越来越重视,在加上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时期,尤其要注重身体健康和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所以加强体育锻炼,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是初中体育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詹铨生.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J].华章,2013,09:272.

篇4

1.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体育课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偏重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体育最本质的健身功能。(2)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使得学生的潜能不能更好的发挥,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和厌恶体育,扼杀了学生的体育兴趣。(3)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偏重基础知识的口头论述,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使得学生缺乏动手和实践能力。

2.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支点

(1)体育课程的内容要落实“减负”措施。1)为教师“减负”。①由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转变,使得教师很难适应。②老师既要上课、辅

导,又要改作业等,对于多方面的工作,在时间上老师很难进行控制。③家长、教师、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现代家长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2)为学生“减负”。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为学生减去心理负担,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2)体育课程内容要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课程内容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意志、价值观念、习惯、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在体育教育中应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素养,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1.体育观念的改革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实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现代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为顺应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而提出来的,要使课程改革付诸于实践,必须提高体育的观念,把理论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2.教育规章制度、体育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应该具有一套完善的教育规章制度,把学校的一些体育法规文件落实到位,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和公益劳动中,由于学生发生事故后,家长向法院提出控诉,体育规章制度和法规可以有效保护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3.确立完善的评价标准(1)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水平进行评价,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学术知识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评价,使得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促进自己身心健康。

(2)在教育评价标注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进行评级定分后,应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制定更好地办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国外的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相比,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缺乏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详细的教学规范要求,制定的课程主体地位不明确,因此,加大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中国体育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必须开展体育课程的改革,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1.适应课程发展趋势,改革单一课程模式(1)综合性原则: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对原有学校课程中的分科课程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调整,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的综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运动形式,重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生活技能和人际间交往的能力。(2)均衡性原则:依照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相应的规范要求,使课程类型和内容保持一定的均衡性,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根据体育课程的标准规范,将学习内容有效的划分,有利于打破传统的课程理念,使体育课程在注重知识与技术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和享受运动,学会相互协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3)选择性原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差异、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提出课程学习的目标和建议,规定详细的学习内容选取原则和范围,选择相应的课程类型和结构,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和文化特色,体现课程开发的思想;合理的增设选修课程,正确处理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合理正确的选择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有着推动作用

2.加强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实验,探索多种体育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目前我们的理解是学科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活动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辅助形态。从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课程的主辅形态来看,两者也是互补的;从课程的优劣来看,两类课程又都有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长处。因此,只有实现两类体育课程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当然,为了对活动课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看到它与学科课程的联系时,也要看到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有它相对独立的方面。认清两类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是搞好体育活动课教学的关键,体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实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应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对体育活动课程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总结语

篇5

关键词: 小学课程 体育教学 原则

小学体育教育是学生系统性学习体育的开始,也是养成体育锻炼兴趣的重要启蒙阶段,它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机会,就是在孩子进行运动过程中,如跑步、转弯、扭曲、追逐、投掷、跳跃和平衡等体育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喜悦,忘记烦恼,并进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信心。在体育锻炼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参与和他人的团队合作,在合作中明白团结与协作的重要作用。同时体育课应该让儿童全身心地放松。但现有的体育教育计划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活动,尽管与早期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相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当前教学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小学体育课首先应该满足儿童的需要,满足他们所期待的喜悦的心情。

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及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来看,提高体育课课时在所有学科的课程比重无疑是必要而迫切的。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交流的机会,并在这种学习中增强学习的信心。体育课程教学中我们鼓励每个学生发展各自特长,促进其树立对体育的积极心态,从而使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良好学习状态也将有利于促进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学习。举例来说,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在体育课教学中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如估算、测量和阅读简单的地图,也可以应用到他科目;从学习方式方法上来看,体育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和养成的吃苦精神、团结精神同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

小学体育教学应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各学校在具体执行时除需遵守一定的原则外,可根据自身实际,做到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这些需要时刻遵守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享受体育锻炼。表现在儿童对待体育课的态度上,即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认为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是一种崇

高的享受,学生在学习中展现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正确地认识体育学习对自身乃至民族和国家的意义。

二、丰富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应该通过不断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参与质量,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养成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师应发挥课程教学的带动作用。教师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教学中的示范性的动作。这样做可以提高儿童参与的热情,同时也便于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良好的形象美。教师的示范教学可使得以前高不可探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学,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提高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同样应该遵从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转变和提升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和生理的特征,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一开始时应通过游戏性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年龄和知识的积累逐渐提升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

五、营造适于学生学习的竞争性体育教学环境。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征,因而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一些竞争性的教学内容,如篮球、足球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同时要告诫学生学会尊重对手,同时促进其养成协同合作的精神。同时,竞争的压力也可制造一定的障碍,为学生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

六、提供一个相对平衡的接触和非接触式的活动。在个别儿童需要时,应考虑选择合适的活动。举例来说,让一些孩子选择非接触式活动,让他们享受这些活动,也可以专门为一些孩子修改活动规则,以适应他们的需要。

七、为每名孩子提供感受成就的机会。这是至关重要的是,孩子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对自己感到满意,并有成就感,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继续参与体育活动。

八、提供的活动应该一视同仁地适用于女孩和男孩。体育活动最好让性别差异消失,甚至为了这个目的可以修改活动的规则,尽量避免单一性别的体育活动,促进群体性活动的参与和教学。

以上八点小学体育教学中需遵守的原则是我们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的经验所得,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应用并多次得到检验的重要原则,因而这些原则对我们今后的小学体育教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需说明的是,这八条原则不是绝对而固定不变的,因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坚持总的原则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丰富性、趣味性和竞争性,进一步促进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将小学体育课程打造成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和策略的引导下,体育课程在管理、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院校向学生传授的主要是“教学论”,没能较为全面地传授“课程论”。我国师范院校因此我国教育改革主要开展的是“教学改革”,没能积极地提倡“课程改革”。正是由于我国是在不重视课程论的情况下开展了课程改革,所以这种改革是局部的,不彻底的。

“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传统的课程已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应将各种科目静态和动态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进程和时限,正确区分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弄清改革的侧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

二、体育课程的发展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学科是以学科课程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它既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也包括运动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应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托,根据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起体育学科体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这种课程设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教材分类、内容排列、考核评价等方面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我国体育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种体系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由于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致使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体育课程是以学科进行编制的,编制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单一的体育课程模式会出现一些问题,制约着体育课程的发展。因此,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适应课程发展趋势,改革单一课程模式

(1)综合性原则: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对原有学校课程中的分科课程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调整,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的综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运动形式,重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生活技能和人际间交往的能力。

(2)均衡性原则:依照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相应的规范要求,使课程类型和内容保持一定的均衡性,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3)选择性原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差异、经济和文化的差异, 提出课程学习的目标和建议,规定详细的学习内容选取原则和范围,选择相应的课程类型和结构,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和文化特色,体现课程开发的思想;合理的增设选修课程,正确处理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合理正确的选择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有着推动作用

2.加强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实验,探索多种体育活动课程教学模式

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实验的根本问题是处理好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如前所述,体育学科的性质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学科类课程为例,它既不同于其他学科以课程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也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体育就是“活动课”,它本身的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复杂的背景。目前我们的理解是学科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活动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辅助形态。从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课程的主辅形态来看,两者也是互补的;从课程的优劣来看,两类课程又都有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长处。因此,只有实现两类体育课程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当然,为了对活动课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看到它与学科课程的联系时,也要看到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有它相对独立的方面。认清两类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是搞好体育活动课教学的关键,体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实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在积极主动地进行两类课程的试验中,应该辩证、客观地看待活动课的作用,不能把它的作用无限扩大,特别是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如何确定活动课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和考核与评价等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在试验中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其规律。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应对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进行详细、认真的分析,总结出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措施,使体育课程满足教学的需求,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力生.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2]陈海啸,黄力生.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及21世纪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4)

篇7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教育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民族体育与体育教学的结合是学校开展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特色体育课堂的必由之路,城市民族班作为地区少数民族生文化碰撞的一个重要聚集地,面对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及众多的民族体育项目,对于城市民族班的学生而言,如何将民族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以此促进民族班学生间的了解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研究的意义

在中学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程,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在课堂上运动中获得无私的友谊,增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学生除了可以学习竞技运动项目相关知识外,还可以学习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这对于学生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都是有益的。

将少数民族体育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打破传统的以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热爱体育运动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关专家学者对如何开展民族体育的建议

2.1对民族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议

赵珉在《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中学体育课的相关研究》一文中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基础理论、运动技能、实践(教学比赛,表演)。在这3个组成部分中运动技能和实践所占的比重要大,项目不同每个部分所占的比重会有所不同。可以粗略地把它分成:基础理论占课程内容的20%,运动技能占40%,实践占40%。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很灵活,可供选择的项目很多。

程二平认为,应把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开发民族体育项目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机的结合起来,创编特色教材,注重理论传授,在教学前应编制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并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教学实验,再进行全面推广。

杨忠、艾克拜尔·玉素甫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认为,学校的体育教学还包含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因此选择的内容要思想健康,符合教育对象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布依族的“丢花包”都是同青年男女的恋爱相联系着的,不适合中、小学校开展,那些只有少数人能参加,且受场地器材限制较大、不利于教育教学需要,缺乏推广性和普及性的项目,不应列入教学内容,如维吾尔族的高空轮转。孙宁在课程内容上建议,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实现学科知识和学生个人个性发展的内在统一,将时代知识与学生的个人知识整合起来。贺玉娟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体育中提出,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灵活,有较大的自,可根据地域、季节、民俗有选择地进行。中小学分布在全国各地,地区间存在着地域性、季节性、民族性的差别。

2.2对民族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赵珉在《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中学体育课的相关研究》一文中提出,在确立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课程教学方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几部分:(1)课堂教学,通过教师或外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家到课堂进行教学;(2)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学习,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创新和发展;(3)课堂讨论,通过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通过课外的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还可以在学校和社会上推广民族传统体育。

叶建中认为,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体育学习的潜能。

2.3对民族体育课程开设方法的建议

赵珉在《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中学体育课的相关研究》一文中提出,在中学阶段倡导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两个自主原则: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教学时间 在教学中开设这类课程,以及开设的这类课程又不与俱乐部教学发生冲突 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环境(硬环境 软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开设方式 根据一些中学的情况,可以把它分成以下几种方式:①把太极作为必修课目,其它项目作为公选课目;②把上述项目放进俱乐部作为一种选向;③选择一种或两种有中国特色的项目作为必修课目(如太极、健身秧歌等)。

2.4对在体育课程中如何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的建议

刘继鑫的认为,首先 ,全国民族学校分布范围较广 ,各民族在文化传统上差异很大 ,所流传和喜欢的体育项目也不尽相同。各民族高校可根据在校学生的族别、地域、场地器材、学时分配等选择一些当地民族喜欢和熟悉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次,在课时分配上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其它体育项目一起进行编排,不能割裂某一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纳入选修课。第三,课外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可通过选拔一些出色的同学组成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省、市两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各校之间的体育交流。另外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上,可加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样有助活跃赛场,扩大影响力,从而推动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2.5对民族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的建议

赵珉在《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中学体育课的相关研究》一文中提出,(1)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改善和规范学校的器材、设施等;购买相应的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所需要的服装和器械,为中学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铺平道路;(2)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校外的资源,如利用社区、家庭和俱乐部等地理、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中学周围社区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和各个民族传统体育协会,使其为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供教学平台;(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例如,缺乏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师时,可把该项目拍摄下来,用电脑处理后,进行教学。

2.6对民族体育设施建设的建议

程二平、唐学金、叶涛等都涉及到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的内容,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少数民族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在学校正常而有效地开展,师资是关键。因此,招聘或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担任有关课程教学,选派能力强的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其专业水平,使之能够胜任民族民间体育课程的教学。

3小结

上述的建议总结了多位学者对于民族体育走进学校体育课的几点建议,涉及的面比较全面,但多限于理论或描述层面,在具体开发某项民族体育活动的实践层面,缺之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和示范,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以文献资料现状调查研究为主;缺乏长期扎实和深入的田野研究和跟踪研究,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对民族民间体育传承、现存问题的原因揭示的比较多,对于合理有效的利用民族体育,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着眼点仅局限于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课的意义、作用、价值,缺乏个案分析和推介。

参考文献

[1] 赵岷.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中学体育课的相关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

[2] 程二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研究综述[J].广西轻工业,2008(11).

[3] 杨忠,艾克拜尔·玉素甫.南疆中学体育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可行性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报,2009(5).

[4] 孙宁.浅谈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J].读与写杂志,2008(4).

[5] 贺玉娟.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J].内肛科技,2008(10).

[6] 叶建中.中学体育课分层教学的设想与实践[J].体育师友,1999(6).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质调研,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能素质普遍不高,在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良好发展。为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成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展的重点,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教育途径,需要按照国家体制健康标准的原则来开展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高职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不仅能

反映高职体育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而且使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更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本文将普通高职体育课程设置以年级为分界点,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1―2年级和没有体育课的3年级高职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掌握不同年级高职院校学生体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依据。

一、高职学生体质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文章分层随机抽取某职业技术学院1年级到3年级高职学生1200分,其中1-2年级的男生有400人,1-2年级的女生有200人,3年级男生400人,3年级女生200人,这些学生都是健康没有疾病的学生。

2.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发、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体制测定标准方法等,其中,文献资料法是指通过文献和网上检索,查找和大学生体质研究以及高校体育论著有关的论文30余篇。比较分析法主要是指对1-2年级和3年级的高职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各种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数理统计法主要是指将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在统计分析软件SPSS10.0的支持下来对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体质测定标准方式主要是指根据《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细则》对该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测试,测试的时间为2016年3月,测试的项目包括学生的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运动素质(50米、立定跳远、男生的引体向上、女生的仰卧起坐、男生的1000米跑、女生的800米跑)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1、某职业学校1-2年级与3年级男女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特征的差异

通过调查研究从表1可见,1-2年级男、女学生高职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值与3年级高职学生之间基本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但是从肺活量的指标上看,1-2年级男、女高职学生肺活量指标均值分别高于3年级高职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

2、某职业学校1-2年级与3年级男女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

通过调查研究由表2可以发现,1-2年级男、女生的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指标均值分别高于3年级高职学生4.53cm、1.42次、6.35cm、1.54次,差异性显著(p

二、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转变原有落后的体育教学理念

根据文章上文的叙述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基本意识到了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发展实际,高职体育教育领导者需要及时转变原有落后的体育教学管理理念,确立一种新的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体质为主要发展目标,在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同时,为学生的体育学习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和教学环境氛围。其次,在以健康为主教学理念的支持下,高职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得到一定的安全保证,为此,需要有关人员根据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最后,高职体育教学要树立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根据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形成科学的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人员需要根据新标准中提及的学生体能素质的必测项目要求,并结合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构造一种适合不同高职学生的分层次、分项目、分级别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具体的内容包括:第一,进行分层次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以新标准中规定的高职学生体质健康要求为基本依据,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等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使得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目标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第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安排需要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根据学生所属的不同学生对学生开展充分兴趣化的体育教学。在学生完成了基本的体育课程学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升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比如,对于从事文秘工作的学生,大多是女生,为此,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文秘专业特点,向学生安排健身操、慢跑等体育运动项目,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协调性,在积极的氛围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三,根据高职学生的体质情况,对学生分别开展不同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健身体育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体育运动意识。第四,对高职体育运功中的一些运动障碍学生开展专门性的体育运动,引导学生做好基础性的体育动作,突出职业教育中体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特点。

(三)改变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新健康标准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需要把握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加快创新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单一化教学形式,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者需要重视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重点强调高职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能力,充分挖掘学生体育锻炼的潜力。

其次,应用灵活多样的高职原销售体育课程授课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将平时的课堂锻炼、学生自主练习进行充分的融合,在尊重学生学习个体差异的同时,鼓励高职学生在体育运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领悟体育运动精神。

再次,要将情境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中,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床小良好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感受并领悟运动的原理及运动精神,加强其对健康的深刻认识,最终达到培育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优化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和反馈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为此,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中,有关体育教育人员需要依据新国家健康标准,将高职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

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构建一种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改变原有仅依靠体育课考核的方式评定高职学生体能素质的情况,在借鉴原有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同时,优化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提升高职体育课程的师资水平

在国际积极推行健康标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作为健康标准改革的主要引领者和参与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健康标准的和完善体育课程场地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从自身做起,提升自身高职体育教学水平。首先,高职体育教学发展需要巩固原有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定期考核管理,在体育教师之间强化新标准的执行力,加强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其次,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以运动育人为基本核心,加强对年轻体育教师人员的引入。最后,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新老体育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工作,积极总结以往教学,展望未来的体育教学。

结束语:综上所述,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核心的新国家标准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高职院校的有关体育教育人员需要加快把握当今的职业教育改革有利时机,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引导下,积极推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与完善,根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有资源和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完成高职体育课程建设。同时,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人员还需要认识到,职业郊野改革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改革的作用与效果。为此,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学生体能健康意识的培养与宣传工作,在保证高职学生文化课正常学习下,将终身体育理念融入到个体日常生活之中,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1]杨 攀.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No.16701:96-97.

[2]罗华平. 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

究――以湖南省高职院校为例[J].运动,2016,No.12901:

132-133.

[3]陈超.论新体质健康标准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

高教学刊,2016,No.3208:155-156+159.

[4]沈龙标.运动处方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体质的实践

与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No.17608:89-90.

[5]刘红梅,李磊,段志勇,杨江林,白曼利.云南民办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模式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关系研究[J].经营管

理者,2013,02:289.

[6]刘俊杰.以2011级新生体质的角度探析高职体育教学改

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v.3;No.6119:60+62.

[7]张宏波,黄迎春.高职院校实效性体育教学改善学生体质

的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4,v.16;No.13001:110-

112.

篇9

一、体育活动微课程的研究方法

1. 室内微课程教学组织较室外体育活动有更高的要求

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中,要上好体育课,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以严格的方式训练学生,这项内容是室内活动课上好的前提与基础,将室外活动过程中的各项良好学习习惯转移至室内微课程课堂中,长久下去学生也能够慢慢适应。所以室内微课程体育课良好开展的前提是学生在室外活动过程中所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 微课程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

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器材的选择一般为轻软类器材、短器材,或者直接利用教师内的课桌椅进行学习。练习过程中,遵循的练习方式是素质训练,保证让整个的教学过程趋于合理,组织更加严密。

3. 有体育教研组合力

室内体育教学微课程属于一个整体性、系统性且复杂性的工程任务,要求体育教研组的成员协同合作,结合集体力量备课,发挥每一位体育教师的特长,让教师能够针对自己的强项安排具体的备课任务,保证分项备课内容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将所有内容统一归纳整理为体育教师的教学素材。并且在此技术上做分析讨论,以便形成体育大课间活动教学有效资源,并总结形成本校的体育微课程教学指导手册,保证每一位体育教师能够在统一活动教学手册的指导下而开展高效高质的体育课堂微课程教学活动。

4. 微课程体育活动教学内容

学校整理出了体育微课程视频库后,能够依照天气的具体变化,进行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做有效合理安排。学生则可以参照视频的具体内容开展大课间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方式,科学合理的排布各项教学次序,让教学技术和素质锻炼结合起来,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进行。另外器材和器械的安排方式,可以选择现有的各种材料进行创意发挥。比赛活动上选择小组比赛的方式,因为室内空间不大,选择分组轮换比赛的方式更为合理,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还能够形成组队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教师课堂讲解的方式,能够大大强化学生对各种技术动作的理解,始终将音乐旋律贯穿至体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二、微课程使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式

1. 在线自主学习

体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形象具体生动,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体育知识和各类健康知识。例如跳远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教师讲解加示范的方式,主要为讲解,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则辅以具体的示范类动作。虽然讲解可以将重点知识重点梳理,可是其在示范过程中,示范动作是在瞬间完成的,有些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看清与理解整个过程。此时可以借助课内学习的时间,将跳远的“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放映出来,就能够将动作“凝固”,让学生更好的观赏,把一些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动作,有效强化学生的感知性认识。体育教师能够将制作好的微课程资源上传至网站,以供学生在线观看学习过程离线下载学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结合室内教学

体育尝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制作有较强互动性的体育教学课件,将学习的主动性从教师处转移至学生处。使用一些代表性突出的画面内容、优美的动作表现以及简单的文字表达和活泼的语音解说,让学生有更高的兴趣学习体育知识,强化学生的体育文化修为。例如在学习篮球比赛规则和裁判方式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课件内容进行有重点的分析和讲解。

篇10

【关键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

1.研究目的

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大学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体育实践能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纲要》自 2002 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2003 年新学年开始在全部高校推行,经过多年的普及推广,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实施的效果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各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如何?教师的观念、认识程度怎样?学生的体育认知态度、体质状况、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是否有所变化?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的差异性如何?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对河南省部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现实状况的调查研究入手,探讨在新《纲要》指导下的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了河南省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 19 所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了河南省这些高等学校的相关管理者、在职教师、在校生。调查对象分为三个层次:1)在校大学生;2)体育教师;3)分管领导、体育系(部)主管领导。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系统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著作以及 2008-2011 年在国内正式中文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90余篇,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运用国际通用软件 MicrosoftExcel 、SPSS11.5 进行统计学分析。

2.2.3 调查法

(1)专家调查法

就影响学生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的影响因素设计一份专家调查问卷,请 13 名从事体育教学多年、有经验的专家教授、一线老教师填写,对本文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咨询,以验证本文的可行性、科学性。

(2)问卷调查法

就“河南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的现状、存在问题”设计两类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采用定点分层次随机抽样法,综合考虑地域因素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共分 2 个层次:1)向全省 19 所高校(包括 2 所高职院校)教师发放 20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87 份,回收率为 93.5%。2)向全省19 所高校(包括 2 所高职院校)学生发放 220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2002份(其中男生 938 人,女生 1064 人),回收率为 91%。

3.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3.1对当前河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

3.1.1河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现状

在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显示,自新《纲要》颁布以后,河南高校有 59.6%的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但仍然有 4 成的体育教师未摆脱老思想,即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出发点。这反映出教师的对公共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不足,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如表一)

表一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指导思想情况表(N=187)

3.1.2 河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模式现状

笔者将现在河南省高校的体育课存在的教学组织模式概括为分段式、综合式、俱乐部式。三种教学模式有各自的优越性。在所调查的 19 所高校中,有 89.6%的高校是采用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10.4%的学校采用的是综合型,没有学校完全采用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其中的原因是:(1)现行的教育体制,(2)场馆设施、器材的影响,(3)师资力量,(4)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如表二)

表二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模式情况一览表 (N=19)

3.1.3 河南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

(1)教材

各所学校所使用的教材的情况呈现出多样化、构成复杂的特点。出现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体育教材。如表三所示,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方式是以统颁教材为蓝本,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加入自主创新的部分。学校补充的教材、自编的教材也占了一部分比例。

表三 公共体育课教材选用情况 (N=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