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教学设计 分点教学

体育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它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忘我的工作精神去追求和探索。新课程拓展了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思维,但并没有具体提供体现学生三维健康目标的范例和方案,把具体的操作问题和课程开发的权力留给了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这对习惯于以传统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教师来说难以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与目标相冲突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认识和理解

笔者认为小学体育教学是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特性的前提下,为挖掘和发展学生某一能力,而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化、知识化、游戏化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学习单元和评价单位。强调以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载体,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设计分点教学,确立重点、难点

首先,我们在开发分点课时目标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体系,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其次,在设计分点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即每分点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确保三维目标在每个主题教学单元中全面实施。再者,就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把握正确与否,也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最后,在教学任务得到完成的前提条件下,狠抓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合理搭配副项,弥补教材不足

我们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到分点的学习内容的搭配能够针对教学目标,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把那些对学生身心发展作用不大,学生不喜欢的项目排除在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安排一个项目,我们确定某个运动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称为主教材);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还要选择适合的动作或身体练习作为主教材的补充(称为副项)。无论主教材还是副项都要处理好身体发展内容的搭配,从而弥补主教材的不足。例如技能与体能的搭配、上肢与下肢的搭配、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搭配等等。做到健身、文化、育人等教育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关注学习内容;从而贯穿整个教学甚至整个知识段的学习。

四、设计准备活动,激发学生欲望

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因为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乃至整个体育课的任务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对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的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感到乏味、厌烦,从而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要想让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就要让他们明确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在设计、选择时我们要注意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要具有小学特点,要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的结合。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才能感到新颖有趣,才能在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

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的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与体育课的特点所在。因此,体育教学必须有合理的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都必须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都伴随着相应的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及取得什么样的练习效果,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练习方法,二是练习中的运动负荷。而丢掉运动负荷教学的体育课将失去体育课的本质属性,将丢掉学生的健康。没有运动负荷,就不会有锻炼和训练的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健康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体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才能锻炼学生身体、才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满足学生运动欲望的需要。这也就要求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再如强度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远、投掷、简单的韵律舞蹈与强度较大的爆发力练习、跑、跳跃、攀登等内容组合。

六、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讨与实践,我体会到:体育教学设计不能违背科学规律,既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规律,又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和动作技能形成的科学规律,不能只为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学生浓厚的兴趣或其他的目的而违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勇于探索教学的新途径,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运动负荷,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华丽.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问题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

[2]周雁林,张保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J].科技传播,2009.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课题教学设计 备课

下面重点分析这种差异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概念表述上存在差异

尽管目前对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规划过程,它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而备课是指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由于二者的理论基础与层次存在区别,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的概念表述是不同的,教学设计强调系统性规划,而备课强调的是准备的过程。

2、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性质不同

在教学论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两种取向,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的教学论一般是带有明显的哲学经验取向的,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一生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教育观点,其中有很多观点至今依然适用;再比如古希腊的许多教育家也曾提出了诸多教育观点,奠定了西方教学论基础。但这些观点都是源于他们的哲学思考及经验,即使教学理论正确但无法进行科学解释,好比中药可以治好病,但有时候是无法得到科学解释的。随着近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逐渐开始构建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论,力图对学习行为进行实证性的解释,这是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由于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故它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备明显的实证性取向。因此,二者在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学设计固有的理论基础性质决定了它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基础,较经验型的备课更加科学,因此,教学设计在理论层次方面高于备课。

3、教学设计实现了备课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教学设计的工作对象是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构成的教学系统,工作内容是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给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安排。在传统的备课工作中,也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所以在工作对象与功能方面,传统的备课与教学设计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任何教学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但由于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和解决这些教学问题的,所以与我国传统的仅凭经验的备课又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不能否认经验的作用,毕竟很多富有才华的教师能够凭着自己的经验设计出精彩的体育课,但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靠得住的,而且即使这些经验是正确的,也难以大范围地普及他们体育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掌握这些经验。

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技术,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的桥梁。这表现为教学设计对教学问题的表征和分析,都建立在反映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科学规律之上,而且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安排都将以相应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支持下,教学设计的每一项分析或决策的“输出”均是下一步分析决策的“输入”,彼此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最终实现以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为总目与总目标的优化的系统功能。

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设计明确地提出自己是一项科学技术性质的学科,目的恰恰是保证教学活动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备课中好的经验正是艺术性的体现,但这种艺术性必须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学设计作为一项技术,并不一定能解决一堂课的艺术性问题,但一堂好课却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设计基础之上。关于此问题,有学者认为:“似乎教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是对立的,但事实上两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主要表现为宏观上更多地表现其技术性,微观上则突出其艺术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但这种设计必须为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一门具有方法

在以体育教学大纲作为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的时代,备课所包含的很多内容是大纲规定好的,如教学内容等因素,教师不需要也没有权利自行设计教学内容。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现,打破了长久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平衡,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了断层,虽然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发挥空间,但现实中却产生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不知道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课算好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同时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时没有理论依据。。

篇3

所谓单元教学,是一种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集合,强调教学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组织一个模块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根据上述分析,单元教学计划是一种在学习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内容集合的表述。高中体育与健康强调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水平教学计划的整体构思,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多维度学习目标的实现,因而更倾向于重视宏观教学计划的设计。

一、重视单元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在单元计划的设计与制订过程中,要求有明确的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并将这些方面的目标渗透与体现到单元教学计划之中,这是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本单元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按照体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安排课程计划,从易到难,从技术到技能,从集中到分组,技能到情感,对整个教材内容要整体把握。要求做到教学内容整体安排,教学方法多样有效,教学目标逐渐达到。

二、重视单元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从过分注重课程设计中解脱出来

理论上讲,教学设计应当是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社会事务性工作的增加,农村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师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的比例不足50%。如何尊重事实,让他们从应付的心理走出来,充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单元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方法。根据单元教学计划,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安排科学的教学程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灵活穿插游戏、素质练习、汇报检测等内容,达到轻松高效的目的。单元教学计划既抓住了教学的目标和主教材内容,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重视单元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连贯性

篇4

评价是体育教学设计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对不能忽略或省略。依据教学评价理论,我们可选择多种评价的方式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一份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形成以后,首先可以采用诊断性评价,即前置评价。在具体的设计方案试用之前,先进行诊断、检查,看看是否有原则性错误,如教学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教材的内容是否精选了,科学性怎样,教学过程安排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否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等,先从大方向上给予评价,以免在后续的试用实施中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在诊断性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如有不足之处可以及时修改和调整。

一般制定评价计划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即在体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应收集何种资料才能确定成果的哪些地方是成功的、有效的,哪些地方是失败的、待改进的;应建立怎样的标准来解释收集的资料;应选用什么人来做成果的试用者;评价需要什么条件。

一、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

通常所需要的资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它反映的是设计方案的试用给学生带来的行为变化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通常用数据表示,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一系列测试、观察获得数据。另一类是体育教学过程情况,它反映的是设计方案的运行和作用情况,通常用陈述表示,可以对影响体育学习结果的各种相关因素的状况进行分析。

二、制定评价标准

确定了收集资料的类型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衡量这些资料的标准,也就是评价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标准。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实质上是评价时所要考虑的全部因素的集合,真正要成为可衡量和比较的评价标准,还要将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依其主次关系进行权数分配,并要为所有指标进行定性描述或定量赋值。因此在确定评价标准的时候,应当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我们可用定性的方法为“教学手段”制定下述的评价标准:如果某种教学手段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并程度不同地增进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说明所设计的教学手段具有期望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制定下述评价标准:如果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后,学生对某个动作技能的学习,完成动作的正确率为95%,或比原来提高10%,就说明所设计的教学手段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体育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恰当、具体,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2)教学内容选择恰当,安排合理;(3)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4)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6)教学形式符合教学要求;(7)教学媒体选择适当,使用有效;(8)教学效果好。

三、选择被试人员

一般的体育教师对某一堂课设计的教学计划(教案),被试人员就是教师本人和任课班级的学生。而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设计的课时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水平教学计划、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等,则应有目的地选择被试人员。

体育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不可能也不应该拿许多学生和教师来做试验,只需挑选少数学生和个别教师作为被试样本,这就要求这个样本具有代表性。以学生为例,被试者取样的基本要求是这些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应属于常态分布,即同年级学生中各种水平和能力的人都应挑选。一般可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挑选被试人员,然后略作调整,以保证这些样本学生能配合测试并善于表达。样本学生人数要适当,太多会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太少又不能说明问题。由于以样本代表全体,误差总是难免的。因此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教学设计项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扩大样本人数。

四、阐明试用设计方案的背景条件

篇5

体育教学单元是体育教学中的基本单位,它以课为最根本基础。具有连续性、时段性的特点。即一个单元既不能跨学期、学年,且也不能在同一个教学时段内选用两种不同的教材。因此,单元教学计划必须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体育教学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好了,就意味着可以将体育教学提升到比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有多么的重要。优秀的单元设计,可以为确保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完整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此外,优秀的单元设计能全面考虑到体育教材完整性和层次性,重视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对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不足可以弥补,如此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且实用。

二、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中的注意事项

1.合理选择和搭配教材内容。当教师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点的就是,新旧教材的体系是有区别的。旧教材是以学期为单位,且分成了上下册,因此内容比较明晰。教师制定的单元计划只要依据课时就可以,非常简单。而新课程下的体育教材就明显不同,没有明确规定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是以学段为单位。此种情况下,教师若不能对教材吃透,就很难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2.依据地方特点。为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当地的特点,更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作为优先,逐渐从传统的单一到多样化的改变。因此,校本课程教学不仅是提高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是一种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制定一个合理的单元教学的校本课程方案设计,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恰当把握。作为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必须具有研讨精神。对新的教材要尽快掌握和熟悉,对教学中出现的困惑要及时解决,对教材的整体难易程度要心中有数,唯有如此,在制定单元计划的时候,你才能创造性地使用多样教学手段,制定计划的时候也能游刃有余。

三、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1.不间断性原则。不间断性,强调的是在对初中体育的教学单元进行设计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无论怎样的扩展,必须是在现有的体育知识的基础之上,且必须保证其是有效的,延续的。唯有如此,体育教学知识的前后知识是连贯的,才能使得在日常教学中不会出现教学形式以及情景和内容的频繁改变,从而反映体育技术。

2.时效性原则。对教学时间的具体要求,是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标志。一些初中体育教师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本来适合在冬季开展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夏季,或反之。针对此点,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在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将安全健康放在单元教学设计的首位,然后遵循实效性原则要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适宜季节充分考虑其中。

3.节约性原则。如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富民强,国家对教育投资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多学校体育器材配置已日趋完善。然而在偏远地区,山区学校的体育器材还是不能与体育教学相配套,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在设计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务必不能奢侈浪费,一定要考虑到教学成本,且不能随意的变更。节约性原则既节约了资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因为考虑的周密性而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的科学探讨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抛开旧的传统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对教学进行指导。新的教育理念的认知,不能只是单纯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的实施。教师必须给自己插上学习理论和进行教学实践的一对翅膀,这样才能将新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位。

2.学习方法要灵活多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样选择。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倡导的是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在体育教学所传授的学习方法中,既指的是学生,也指的是老师,师生共同学习,是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双赢方案。因此新课标的实施过程,实则就是一个教师学与教,到学生学到不用学的过程。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寻求多种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单元设计之中,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同时教师还要对学习方法给予高效的指导,最终实现学生能够自己探索,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目标。

3.充分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导地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之下,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在单元模块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因循传统的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加大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在整个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筹备,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切准备后之后,最后让学生尽情表现。

4.体育教师在课时设置上,要科学合理。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安排,看似给教师增加了难度,实则是给了一线教师广阔的发挥空间。单元教学计划必须根据体育单元的教学容量、内容的需要,同时还要兼顾到学期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

5.做到重点掌握,难点突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后对重点要进反复讲解、诠释。对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突破,确保每个学生重点掌握,难点突破。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张弛有度,教学组织才能游刃有余。

6.单元设计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注重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在实际的日常常规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不行的,这些都无法取代来自学生的自身实践感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活动去感觉领悟,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预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给他们体验和反思的机会,在这样的环节中,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

五、结束语

篇6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分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35-01

课堂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一节体育课的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精心进行课堂设计,从教近十年来,本人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素。

1.指导思想要正确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它以学生的身体实践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技能以及培养优良思想品质的目的。"所以体育课堂设计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既要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其健康地成长.又要把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如德育、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其达到和谐的统一。

2.教学结构要科学

教学结构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程序,也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体育课的课堂结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教学环节要清楚、紧凑、衔接自然;教学重点要突出。主次要分明,练习的密度、强度要适宜。场地器材、布局要合理。并尽量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的兔跳、乌龟爬行、蛙跳、麻雀过河等游戏(动物模仿练习)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好几个景点,并将要模仿的动物制作成形象的挂图,使整个场地的设计呈现出一种栩栩如生的生态效应,以激发学生探奇的兴趣。在讲解示范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甬生动形象占勺语言莉优美的示范动作,来渲染不同动物的习性,用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各种动物的角色。另外,再配上音乐,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去跑跳或做各种追逐游戏.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3.教学方法要灵活

体育教学的方法不能太死板.要多样化,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及教学实际,灵运用各种方法。如跑的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单调地重负跑到的动作,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提不起精神.当然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抓住他们争强好胜、喜欢竞争的特点,把单纯的跑的练习变成各种游戏.如接力跑、障碍跑、追逐跑等形式,学生的情绪就会顿时高涨起来.跑的教学任务也就能顺利完成。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1课堂导人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人新课要一开始就引人人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刨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我在导人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部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先前担心学生混乱的场面成为多余的问题了,结果发现同学们学习、练匀的兴趣盎然,减少了不少无效的劳动时间。由此可见,在教学时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时,用直问与曲问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提出问题。不仅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思维、公平竞争、彼此交流的活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促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注意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

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要 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5.1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细心揣摹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5.2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出山羊分腿腾 越时,由于步伐混乱,踏跳不准,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山羊就怕了,甚至认为其它体育项目自己都行 ,只有山羊过不去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 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 直到找回已建立的正确条件反射,消除摔跤留下的"伤痕"。

5.3自我监督。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做到"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一样,测验与平时训练 一样,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

篇7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行为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主导者和体育课堂设计的实际制定者,其教学行为决定了体育课的走向。教育部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教师应该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分析,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2011年10月8日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意见》中要求教师创新课程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体育学科应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改进与优化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其他学科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归纳总结,但由于体育学科具有特殊性,其教学行为归纳结果不完全符合体育学科特点,因此,本文主要从真实课堂情境出发,观测体育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特点,找出具体的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观测指标,在改进教师行为的基础上改进体育课堂设计。

一、相关概念

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设想和计划是一节课的灵魂和主线。体育课教学设计:本文根据教学设计的概念内涵给体育课堂教学设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体育教学中的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案和计划。体育课教学设计包含的几个方面:教学理念、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场地器材、教学过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运动负荷监测、教学评价。教学行为:关于教学行为的含义现在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但主要分为三个流派:一是教师教学的行为;二是包含教师教的行为也包含学生学的行为;三教学行为是教的行为、学的行为以及教和学的互动行为。本研究主要采用第一类教学行为的定义,站在教师教的角度研究教师对于不同性别学生所采取的行为手段。体育教师教学行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学策略,即和教学设计相关的教学行为;二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教学行为,后者又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大类。语言行为包括讲解、提示、口令、表扬、批评、布置任务、讲评等。非语言行为主要包括布置场地器材、示范、保护帮助、表情、姿态、肢体语言等。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分类:中学体育课堂设计应建立在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上,本文在前人对教师教学行为指标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20节网络体育公开课视频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初步得出八类体育教师主要教学行为:讲解、示范、提问、指导、指示、课堂组织管理、内容安排、辅助教学行为。

二、体育课堂设计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和提问形式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

中学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处于高峰期,对外界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强,同时又对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与丰富,保持学生的高兴趣水平。而通过对20节网络公开课的观察,发现体育教师在导入和提问环节,不注重导入形式的开发和对问题的设计,多数体育教师选择直接导入的形式,交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少数教师采取问题导入的形式,但是对于问题并未进行精心设计,问题导入过于形式化,提问的问题都是一些识记性的问题,学生根据知识的记忆情况对教师提问的问题进行回答,并未挖掘出课堂导入以及课堂提问的深层次价值。

(二)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单一和混乱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在20节网络公开课中,大部分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合理,有序,高效,但个别教师存在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和出现教学混乱的情况,例如:有位篮球教师在讲授胯下运球时,整节课的教学队伍没有发生过变动,学生一直保持体操队形散开后的队列,整节体育课学生都在进行原地活动,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后半节课学习兴致不高。还有教师存在教学组织混乱的情况,过于频繁的让学生进行队伍调动,特别是在纠错时频繁让学生集合听讲,打断学生的自主学习节奏,学习效果较差。

(三)讲解和示范不规范

体育课中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行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手段完成的,讲解和示范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在体育课讲解和示范中要注意讲解的规范性,注意讲解时的口语表达和术语表达的转换,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的讲解设计。示范也是教学设计中教师行为的重点,教师应该对示范的位置、时机、对象进行合理设计,保证示范的效果。在观察课中大部分教师能够合理的使用教学语言,合理的选择示范的方法手段,但是少数教师存在讲解和示范不规范和低效的情况。

(四)体能和技能练习比例不合理

体育课中体能和技能练习是最基本的活动内容,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每节体育课都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时间,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能,防止体育课过度技能化倾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合理安排两者的比例,在进行技能传授的时候合理穿插体能练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技能和体能的协调发展。通过公开课视频观察发现,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过于注重技能练习,忽略了对学生体能练习内容的安排,授课过于技能化,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三、体育课堂设计中教师行为的优化策略

(一)运用深层次导入和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快速发展期,学生思维、意识、情感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体育课堂设计中体育教师在设计导入、提问等环节时应尽量采用问题导入、情境导入以及提问应用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等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引发学生思考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智力更好的发育,促进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

(二)丰富课堂组织方式,保证体育课的有序、高效

课堂组织方式是体育教师教学设计的必要内容,有效的课堂组织方式是课堂有序进行的前提。课堂组织方式中的班级组织形式一般是按照学校教学行政分班的形式,还有的是按照男女分班的形式进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合理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在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该合理运用分组教学、游戏教学等形式,在保证课堂组织高效有序的同时,丰富体育课堂组织形式。

(三)选择合理的讲解、示范手段,保证讲解、示范的有效性

讲解和示范是体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体育教师在进行讲解和示范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合理选择讲解和示范的形式,讲解主要是针对内容、动作、要求和规则进行讲解,在进行这些内容的讲解时教师应该针对讲解内容设计有效的讲解方式,注意专业术语和口语的结合运用。同时,教师应该合理设计示范的时间、位置、手段,保证学生能够正确接收到教师的示范目的、内容、以及效果,保证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四)合理安排体能和技能练习时间比例,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体能练习和技能练习是体育课中学生练习活动的主要内容,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保证每节体育课都要留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时间,积极采取多种体能练习形式防止学生体能练习时出现项目疲惫感和乏味感,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能,防止体育课过度技能化倾向,在内容设计上应该合理安排学生体能练习和技能练习的时间比例,保证体育课的教学成果由全体学生共享。

四、结论

通过对20节网络公开体育课进行观察,发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部分体育教师行为存在导入和提问形式不符合青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单一和混乱、讲解和示范不规范、体能和技能练习比例不合理等现象,并提出在体育教学设计中的教师应该运用深层次导入和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课堂组织方式,保证体育课的有序、高效;选择合理的讲解、示范手段、保证讲解、示范的有效性;合理安排体能和技能练习时间比例,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的教学行为优化策略,通过完善教师行为,优化体育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张久玲.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及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2):82+84.

[2]赵超君.扬弃还是抛弃?—体育教师传统教学行为特征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教学,2006(01):12-13.

篇8

要:对体育教育专业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进行了3轮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与技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3个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技评及达标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的基本理论,对径赛项目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可在有限学时下保障径赛项目,特别是跨栏跑等复杂技术项目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校体育;田径类课程;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7-0039-04

近年来,各体育院系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运动项目教学比例大幅度压缩,其中田径类课程的教学时间减少了约30%,并要求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短跑、跨栏、跳高、跳远、铅球、标枪6个主要项目的教学任务。加之扩招后学生的田径运动技术水平普遍下降,无疑对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优化课程设计,确保田径术科尤其是复杂项目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体育院系教学所面临的共同课题。针对当前的分项教学普遍存在诸如教学目标分散、教学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较显著的教学效果。但这些大都依据某学习理论的局部特征而缺乏对该理论的整体考虑,从而导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偏差。例如在以技能迁移理论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设计中,经常忽视学生认知结构对技能迁移的影响,而以结构一定向理论为基础重构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方法设计中,对动作表象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缺少必要的关注。为此,在借鉴前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教学实验。

1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1.1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根据技能迁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这些研究中对认知过程在技能迁移中的作用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与对有关技能迁移理论的理解不够全面有关。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迁移理论,较为流行的主要有3种:1)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2)贾德的概括化理论;3)格式塔学派的关系顿悟说。目前大多数运动技术项目教法研究主要以前2种传统学说为基础展开的。在不同的学习理论支持下,这两种学说尽管对迁移发生机制的解释各异,但都与概括密不可分的。所谓概括就是学习者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学习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共同的本质的因素的思维过程。共同要素说强调客观刺激物间是否存在共同要素,而共同要素的辨认则是比较、分析、概括的结果。概括化理论则认为不同技能间的共同要素或成分仅是迁移的必要条件,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在于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这两种传统学说并没有否定概括思维在技能迁移中的重要作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一种学习并不是直接与另一种学习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另一种学习,影响的范围也就是迁移的程度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最关键的因素。与此相应,技能教学并非是学生简单的模仿活动,而是定向建立相应动作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关教学方法研究必须关注认知结构对技能形成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技能教学研究中的理论缺憾。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提出田径类课程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方案,根据该整体方案的理论基础,对径赛项目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策略都重新进行了相应设计。

1.2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内容设计

运动技能的迁移有别于心智技能的迁移,往往以具体动作为特征。相似的动作结构和体能与技能要求是产生迁移的基础。从径赛项目的技术动作结构看,具有非周期性特点,即一侧下肢的着地―缓冲一蹬伸与另一侧下肢的折叠―摆动动作的交替重复;在技能要求方面,都强调步长与步频的匹配、蹬与摆的配合、跑与跨的结合、用力与放松的交替、速度与耐力的保持。而速度和快速力量则是这类项目的主要体能特征。根据这些项目动作结构、体能和技能要求的相近性,对这些项目进行重组,将短跑、中长跑教学看成是跨栏跑教学的手段和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技能迁移的规律,形成以专项练习促进专项能力增长,从而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提高跨栏跑等复杂项目的教学效果。

1.3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基本策略

1)教法上强调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

根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策略上,特别强调重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动作表象,以发挥认知和动作表象在技术学习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首先,将动态性的录像手段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每次课都拍摄练习者自己的动作,通过常速、慢速、特写及与优秀运动员对比等现场适时播放呈现给学生,并配以教师的技术讲解、提示作为补充,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动作表象。其次,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在每个动作学习过程中,有层次地加深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分析、理解、归纳而形成合理的逻辑组织。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将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各项目的共同点和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通过讨论、提问和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概括径赛项目的技术原理以及各动作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从而有效促进技能的迁移。

2)学法上注重互助合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运动技术教学的中后期,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和角色互换。根据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每一小组均有能力相对较强、能力一般和能力相对较弱的3部分学生组成。小组建立后,教师指引他们进行合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的主要错误与需要改进的环节,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与讨论,并改正同伴错误。在合作小组中由技能最好的学生充当“教师”,指导其他成员练习,针对小组成员的技术缺欠,“教师”提示其改正提高,并督促其他成员给予练习者必要的支援。

2 整体教学实践

2.1 教学实验对象

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04、05、06级男生各30人,共计90人。共进行了3轮教学实验,每轮教学实验前都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和相应素质进行测试,然后采用配对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人数相等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基本情况为身高((1.75±3.03)m、(1.74±2.94)m)、体重((65.8±2.82)kg、(65.2±3.11)kg)。30m跑成绩((4.30±0.18)s、(4.40±0.21)s)、100m跑成绩((12.70±0.28)s、(12.70±0.31)s)、立定跳远成绩((2.63±9.71)m、(2.61±10.25)m)、1500 m跑成绩((356.0±23.9)s、(360.0±20.7)s)。

2.2 教学实验方法

1)实验内容与方法。

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对照组按原教学计划分项组织教学。在第1学期学习中长跑(6学时)、短跑(12学时),在第2学期学习跨栏跑(24学时),3个项目共38学时;实验组则根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将中长跑、短跑和跨栏跑3个项目衔接起来,于第1学期分成2个阶段集中组织教学。第l阶段为整体教学阶段(24学时),每次课安排2个项目并以跨栏跑作为主教材,其组合方式为:跨栏跑+中长跑(10学时)、跨栏跑+短跑(14学时)。第2阶段为分项教学阶段(14学时),其教学顺序为中长跑(2学时)-短跑(4学时)-跨栏跑(8学时)。

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始终采用分项教学的常规模式组织教学,其基本策略体现在教法上注重讲解、示范和纠错,学法上强调模仿与练习;实验组根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理论,在教法上强调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而在学法上注重互助合作学习。

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在整个教学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且两组学生对实验过程毫不知情。

实验结束时,由3位田径专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评分标准,分别对3个项目进行达标成绩测试和技术评定。由于技术评定属于表现性的评价,由多个评分者进行打分,影响技术评定结果信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分者之间的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每轮实验结束前组织3位评分教师对田径教学大纲中的技评标准进行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每轮实验结束后对3位教师的打分情况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fKendall’s w)检验。3轮实验中3位评分教师打分情况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923,0.905和0.941,3次打分隋况的Kendall’s w值均高于0.7,表明3位教师之间的评分一致性信度相当高。

2)动作表象与认知水平测试。

该测试的目的在于评价被试者对所学动作的表象和认知水平,即对动作的过程、结构、关系的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的清晰程度和正确性。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包括3个径赛项目的正确动作和典型错误动作各25幅连续动作短片,然后将50幅短片混杂在一起,以一定时间间隔随机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要求被试者观看每一短片后立刻:1)回忆以前相应动作的表象;2)指认与以前动作表象不一致的画面。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得0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者动作表象的清晰度和认知水平越高。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比较

为了进一步探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同教学策略对动作学习的影响,根据运动心理学和田径类径赛项目技术特点,设计了用以检验两组学生对所学动作的表象和认知水平测验。由于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不同,实验组学生对所学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测验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3个项目的达标和技评成绩比较

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实验结束后,聘请3位田径专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2组学生跨栏跑、短跑和中长跑(1500 m)项目进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表1)。

由表1可知,实验组跨栏跑和短跑项目的达标与技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1500 m达标成绩差异不显著,但技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确保复杂项目的教学质量,而且不会降低其他项目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是以技能迁移规律为基础的。首先,跨栏跑、短跑和中长跑3个项目在动作结构和技能要求上存在共性。从动作结构看,它们均属非周期性项目,都由一侧下肢的着地一缓冲一蹬伸与另一侧下肢的折叠一摆动动作的交替重复;其次,从技能要求看,都强调步长与步频的匹配、蹬与摆的结合、用力与放松的交替、速度与耐力的保持。再次,从竞技能力构成看,都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大都以速度和快速力量为核心,平跑速度是决定跨栏跑成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短跑又是发展速度的最重要的手段,跨栏跑练习中的跑跨结合可有效地提高短跑所必需的快速力量水平。中长跑练习则为较长时间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奠定了基础。由于这3个项目的动作结构、技能要求和竞技能力构成存在很多共同要素和互为条件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迁移。2)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思想又是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的。其教学策略不仅强调教法上要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学法上更是强调互助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整体教学的中后期,当学生初步掌握相关技能后,便组建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当个体在提供或接受帮助的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分歧等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合作学习中个体观念转变的本质触发因素,一般来说,分歧通常会增加个人结论的不确定性,导致个体更积极主动地探寻,重新形成知识和结论,对所学技能也会掌握得更好、更牢固。3)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由于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把短跑、中长跑看成是跨栏跑教学的手段和组成部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各项目的练习时间和次数却相对增加,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提高。对照组采用分项教学,这3个项目在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目标比较分散,每个项目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技能迁移,但由于各项目之间学习间歇时间过长,当学习新项目时,原有的技能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消退或遗忘,导致技能间的迁移作用受到削弱。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与技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策略,能有效

地提高学生对3个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而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来设计教学,不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相对增加了各项目的练习时间和次数,而且更能发挥技能迁移的作用,致使实验组3个径赛项目的技评和达标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是在有限学时下,提高径赛项目特别是跨栏跑等复杂技术项目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2-5.

[2]时金钟.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5):82-85.

[3]刘永东.项群归类组合教学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2):17.19.

[4]张天德.跳高、跳远之间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迁移的研究[J]_体育科学,2000,20(1):55-57.

[5]陈群.试论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田径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111.113.

[6]刘耀荣,康利则.“结构一定向”理论在标枪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叨.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27-29.

[7]毕长年.投掷运动技术心理定向.动作速度合成教学之研究[J]_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1):18-20.

[8]卢刚.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一定向”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9]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9-264.

[10]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1):23-26.

[12]殷恒婵,傅雪林,刘淑芳.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66-68.

[13]吴洁.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与径赛项目的整体教学构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79-81.

篇9

Abstract: Using many research methods of sociology and from the angle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zed cultivation angle, the paper analyzed modern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社会性;体育教学改革;高等院校

Key words: socialized; sports teaching reform;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14-01

1 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

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在发展学生社会性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体育的本质特征,体育活动是一项重视体验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的体验活动或练习中学生可以感受更多的成功与失败、协作与对抗、友好与敌视,更容易体验到自己的极限,在这些游戏体验中不断提高自己心理与行为的调适能力;第二,体育活动是学生间接触与交流重要的媒介,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一般处于相对开放与封闭中,这些参与者在活动中能经历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体育教学是规范了的体育活动,教学中有教化,中心环节还是体育活动行为,所以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十分有效。但是也存在项目上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选择活动项目和做好课程设计,根据体育项目特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良好培养大学生社会性的目标。

2 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个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策略就是指有利于其社会适应和健康心理形成的教学策略,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渗透策略、问题解决策略、主题建构策略等。渗透策略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课堂外的氛围构建和课堂内的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是指以干预并纠正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发展异常行为为目标,优选教学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策略;主题建构策略是指创设与现实相似的情境,以处理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主题)为目标,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育教学。[3]

3 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育教学改革

由于体育项目多样、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不确定以及学生喜好不同,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能力,就必须按照学生和体育教学的特点安排体育活动内容、方式、时间等。通过实践总结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可以实施以下措施。

3.1 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大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必须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学校科学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第三,通过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使学生明确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2 选择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按照组织形式的异同主要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形式。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主要穿插与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中;高校体育实践教学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目的性以及适应性等主要特性,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实践教育内容还是以竞技体育活动内容为主。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传统体育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之中,这一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和上课的活动内容。目前,传统武术、舞龙、舞狮、腰鼓、龙舟、空竹等极具民族传统特色的项目,拓展、户外运动、定向越野等新兴体育项目在很多高校已经广泛开展,成为体育授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观察与总结,发现类似于篮球、足球这些以团队形式在同场对抗的项目以及集体健身操、户外运动需要相互协作的项目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人际间交往的能力,耐力项目训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坚韧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目前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能被广泛接受体育项目。无论是各类游戏活动、健身娱乐活动,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关键是怎样运用的问题。

3.3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环节,合理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则亦然。为了在体育教学中更好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体育教师必须有目的的优化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调节课堂练习的气氛,突出过程评价、淡化结果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这使得学生在训练中积极性不高,主观参与的意愿并不是十分强烈,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还要不断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4 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情感培养、加强交流合作、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达到和实现有效发展学生社会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吴键.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J].体育教学,2006,1.

篇10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健康成长 职高

职高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运动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潜能、共创奇迹的过程。因此职高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除了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追求整体系统优化、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外,更重要的是体育与健康实践课,要以学生为设计出发点,指向职高学生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效率和兴趣,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从个体健康视角切入对职高体育教学研究,不失为打开职高体育教学的死角的一把金钥匙。”

一、作为健康成长的学习主体性分析

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的设计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水平,更取决于学生学的状况,因此,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地学、变过去的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学生自主、自觉的主体教育,是当前职高体育课改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课程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还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和体验;课程不只是教学前的计划和目标,还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因此,要突出职高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一切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将学生作为健康成长的主体。

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没计前要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只有知道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结合学校现状,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快速跑中,学生经常会不满足自己的成绩或是其他同学为什么成绩就能好于自己即使自己速度比他们快。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教学,起跑的各种反应练习(口哨、口令、手势等),经过一节课的快速反应练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就能自己在考试或是比赛中判断口令的节奏并快速的做出反应,从而加快快速跑的整体速度。由此看出我们要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来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出一定的教学环境和情境来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最终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效能,使学生的发展与需求相一致。

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在职高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将教师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索,在一节课的开始部分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网鱼游戏中,共同探索、发现如何才能尽快的将河里的鱼一网打尽,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实现了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以探究式取代传授式教学方式等。这样就会将体育课堂转变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师生之间才会有更多的互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第三,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体育课堂关注的核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结合职高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利用语言法、直观法、比赛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职高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跨越式跳高的学习中,由于女生对横竿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以橡皮筋代替横竿而男生相对应喜欢挑战、竞争等,因此在教学中给男女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选择高度自行分组练习课堂的学习内容,体现职高生追求成功,尝试冒险、挑战,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自我的心理倾向。

二、尊重学生自主体验的教学目标设计

在职高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候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往往和上课时候学生的自主体验存在一定差异性。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如果我们忽视这种差异,教学的效果往社不尽如人意。我们应当适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体育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目标的三者平衡。

当前体育课程目标定为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职高教学目标的理解和传统目标教学的局限性,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重视个体价值,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尊重学生自主体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体育课堂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如在障碍跑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老师布置好的障碍物进行比赛,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原则,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布置场地来获得心理上的准备与适应,在不断克服运动难度的过程中提高自尊与自信,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其次,贯穿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为了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科学、更有效,以及在不同教学阶段达到不同的目标,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若短暂目标暂定为一次课的教学目标,长期目标可定为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如高一的蹲踞式跳远单元计划:

课次 教学目标

1 1、了解蹲踞式跳远的技术环节,学习单跳双落的跳远方法。

2、使85%以上的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用有力脚踏跳的技术动作。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

2 1、了解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跳远方法。

2、使85%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助跑轻松,逐渐加快,踏跳有力的动作。

3、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的能力。

3 1、进一步了解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方法,初步体会腾空步技术方法。

2、使85%以上的学生进一步巩固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使80%以上的学生掌握快速助跑情况下完成踏跳技术。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习惯,敢于尝试的精神。

4 1、了解发展跳跃能力的方法。

2、使8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提膝屈腿腾空步动作技术。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5 1、明确蹲踞式跳远的完整动作方法和要领。

2、使85%以上的学生进一步巩固助跑步点准确、上板、起跳积极充分,空中身体姿势平衡。

3、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坚强的意志品质。

6 1、使学生明白所学动作的要领和方法。

2、巩固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技术,了解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检查学习效果,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和知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积极认真的态度。

即一次练习课,成绩能提高多少或动作是否标准;一个单元结束后成绩又提高多少等。如果目标设置过高,学生就会怀疑自己;而目标设置过低,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适宜的教学目标才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另外教师通过这些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采取有效好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则要求每一阶段目标和每一单元,每一次课的目标是有联系的,每一次小的目标实现后正是大目标的开始,而且大的目标完成过程又能强化和发展小目标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这就是教学目标的有序性。而教学目标的有序性又决定着教学目标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目的的真正意义。

第三,坚持差异性原则。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思维能力的职高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又客观地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可能完全按事先制定的教学方案去教学,而应根据实际及时地调整预先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得到发展与提高。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存在着种种差异性.面对相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应该有取舍、能包容。如在学习蹲踞式跳远中,我采用的是同圆心的同质分组,组内可以自行选择障碍物的高低、远近等体会双腿屈膝腾空动作,这样教师既可以兼顾到整体学生的练习,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的状况在一节课中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内容设计

理解职高体育课堂达到水平目标的学习要求,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因此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体育教材化的改革与创新,即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需求,安排实用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首先,体现“目标引领内容”思想。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在发展学生体能,掌握体育技能的身体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的,我们不能离开发展学生体能、技能这一体育教学特点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职高的每个阶段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要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加以把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才能够安排好体育教学内容。如在职高阶段,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双手胸前传接球、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等。

第三,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就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阵地。兴趣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重视的问题,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才会逐渐形成,从而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奠定终身体育意识基础。如枯燥、乏味的耐久跑,可以利用整个足球场进行“贪吃蛇”游戏的比赛,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四,适合教学实际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安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的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

第五,重视健康教育。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标准,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做到训练与理论并重,在加强技战术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篮球理论学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篮球规则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犯规、什么是违例、什么是合法的防守、怎样遵循规则去打篮球,使学生对规则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以指导和促进技战术的发挥。再如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运动损伤(1、外伤、内伤、肌肉痉挛的症状及其处理方法。2、骨折、关节脱位的处理原则及方法。3、游泳时发生肌肉痉挛时处理方法等)的基础知识,掌握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学生对运动中伤害事故防范意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四、关注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设计

职高体育教学是复杂的,表现为教学目标具有多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生具有差异性,教师环境和条件具有复杂性。因此,选用教学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其中应紧密围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主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体现在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首先,教学方法选择要加强教学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职高体育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全沿袭原来体育课的教法显然不行,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保持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的重点。职高阶段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迅速增强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障碍跑的教学中,我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钻过跨栏架、滚过体操垫、跳过一定高度的绳子、绕过板凳。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手动布置场地来获得心理上的准备与适应,并在不断克服运动难度的过程中提高自尊与自信。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注意针对性和启发性.如三级跳远就要采用分解教学法。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知识启发、情感启发、对比起发、悬念启发、设疑启发多种方法,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变奉送学生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创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再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避免单一。不管什么内容,都是先讲解、后示范、再练习,这样的方式学生看够了也厌烦了,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有些内容,可以不示范或后示范(简单动作)如:口令的喊法,有的可以用1、2、3、4;有的可以用语言口令(加大摆臂、动作到位、再来一次、舒展大方等);还可以用音响节奏来控制教学进程。

五、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学生参与学习为主要目的,要善于通过课堂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让他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总之,教学评价设计要旨在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旨在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关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评价的设计。“健康第一”是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把教、学、练、评价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体育意识、习惯、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过程及督促、结果评价的和谐统一。项目学习可以自主选择,你认为哪种方式适合你练,且能掌握,就考哪种,避免了个别同学由于身体条件而达不到满意的成绩,从而产生过度焦虑、紧张的状态。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努力和进步上,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弥补学生的不足,并在具体的行动中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公平的待遇。

其次,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设计。根据“健康第一”的理念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重视学生基本技术技能,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过程与方法”环节评价的关注,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如在进行正面双手垫球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自垫每人20个,要求手臂夹紧、伸直。),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个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范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再次,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设计。以学生的情感行为确定一个终结性分数不是一个好办法,然而为了对学生做出适当的诊断和安置,往住也需要评价学生的情感行为。如跑的速度、跳的高度、投掷的远度和利用身体活动完成各类技术动作等,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身体发展水平高、运动基础好,即使他学习不够认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但测试时,他可能照样获得较高的评分;而一些学生虽然学习努力,也可能树立了良好的体育态度,逐步形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于身体条件的局限总不能得到理想的成绩。因此,教师要从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转变为重视对学生进步的评价,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体育科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总之,职高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需要教师有“反思意识”,以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旨来时刻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健.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M].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20卷第3期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