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广播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视与广播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视与广播的关系

篇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新时期对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根本要求,广播电视工作要做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设计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对于广播电视文化的先进性影响较大的两个问题谈些个人浅见。

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宣传阵地之一。在它的各种功能中,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功能是最基本的,它要求广播电视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保证。

广播电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的本质,体现了我国广播电视的先进性和先进前进方向,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在广播电视改革中,在与财政“断奶”的今天,我们所要改变的只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部分,而不是改变和削弱它的基本功能。这是改革进程中所应牢牢把握的。然而近几年,有人提出,为了扩大收视率,提高经济效益,广播电视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群众喜欢什么就播什么,必然会削弱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影响他的先进性。这种说法之所以不利于广播电视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本原因是它忽视了精神文化产品无论在生产还是在流通、消费上,都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许多特点。精神文化产品会对人们的精神,心灵产生不同的影响。坏的文化产品不仅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使之走上歧途,并给社会、国家带来危害。此外,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选择、爱好上常常受到自身心理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的并不拒绝伪劣文化产品,甚至可意追求。因此,把精神文化产品物质产品混为一谈,认为广播电视必须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者虽不这样讲,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加分析地迎合某些受众,都是不利于广播电视发展的。

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言者和传播者,广播电视工作人员还要不断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精神文化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既要看到积极的方面,也要看到市场经济某些负面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努力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积极干预文化市场,对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为繁荣和净化文化市场做出积极贡献。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始终坚持广播电视文化的先进性,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在思想认识上正确把握衡量先进文化的标准。在这个问题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十分明确的。概括地说,就是要有益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的团结统一。

篇2

关键词: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管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ITIL

1 概述

随着国家教育战略和社会的发展,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四川电大”)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四川电大购入越来越多的网络基础设施,如何使用、管理和运维好这些网络基础设施,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近几年,四川电大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中心机房达到一定规模。截止2016年8月,校园网已实现中心机房万兆双链路核心,千兆网络到桌面,出口带宽达400兆,并新部署和改造了920个有线网络接入点,新布设光缆达8公里,实现了弱电线路全部下地。校本部部署有128个无线AP,实现了主要办公场所的无线网络覆盖,并实现了有线和无线接入的统一认证。中心机房实现了规划、科学的功能区划分,已有100余台服务器、3套网络存储设备、2台核心交换机、2台高性能防火墙、2台网络行为管理、2台负载均衡的规模。新建设的服务器虚拟化系统,也已于2016年初投入运行。

数量繁多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新增,对我校网络管理运维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以往传统的通过Excel表格统计各类网络基础设施的相关数据,再使用纸质笔记本记录设备相关维护保修信息的手工式管理办法,已经不能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包括:设备的硬件参数、软件运行情况、IP的地址的分配、域名的分配、过往的运维情况、存放的位置等。因此,建立一个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和设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使网络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据可循,提升管理的高效性和精确度,进而实现对现有设备的最优化使用、管理和运维。

众多学者对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兴嘎[1]在2011年就撰文介绍了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汲汾[2]在其硕士答辩论文中则详细阐述了云计算环境下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与实现思路。王珏、邱雪松[3]又对系统中核心的适配器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上述研究成果都对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2 系统功能

从使用功能来看,该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基础设施的管理,对设备的相关信息进行添加、编辑、删除;其二是数据统计,对导入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其三是系统管理,对系统的设备、用户、角色、功能节点进行管理。

2.1 基础设施管理模块

基础设施管理又分为五个小模块,分别是:服务器管理、交换机管理、域名管理、公网IP管理、维保管理。

服务器管理整合了:管理员、设备编号、用途、设备型号、存放地址、过保时间、服务器序列号、操作系统、CPU信息、内存条信息、硬盘信息、分配IP地址、服务器上的虚拟机以及维保记录。

交Q机管理整合了:管理员、设备编号、设备类型、设备型号、存放地址、过保时间、端口信息、管理地址、维保记录。

域名管理整合了:域名、公网IP、域名用途、到期时间、安全等级、等保时间、ISP、DNS解析、管理员、备案号、状态。

公网IP管理整合了:公网IP、公网端口、内网IP、内网端口、状态。

维保管理整合了:管理员、设备编号、设备类别、关键字、维保描述、维保公司、维保时间。

基础设施管理模块能对设备的上述信息进行删除、修改和添加。

2.2 数据统计模块

数据统计又分为四个小模块:服务器统计、交换机统计、域名统计、IP地址统计。

此模块能将管理模块所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以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热力图等形式展现,或以Excel表格的形式导出。

2.3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又分为四个小模块:设备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节点管理。

设备管理模块,管理此系统中的所有设备信息。

用户管理模块,管理用户的增加、删除和编辑。

角色管理模块,定义用户角色,定义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权限。

3 权限设计

考虑到系统中管理的网络基础设施对四川电大整个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所以课题组对系统的权限管理部分进行了重点设计,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的安全可控。

系统以RBAC[4](Role-Based Access Control,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为模型来构建。在RBAC中,权限与角色相关联,用户根据其职能职责被分配到指定的角色,从而获得角色所具备的所有权限。权限可以根据需要很方便地向角色授予或从角色回收,角色与角色之间还可以建立关联或继承的关系以覆盖更多现实中的客观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权限管理的工作。

用户Help_user与角色Help_role通过映射表Help_user_role关联,角色Help_role与权限Help_node通过映射表Help_access关联,就是RBAC最简易模型,基于角色的权限模型。

篇3

关键词:村村通 广播电视工程 管理

一、“村村通”工程的重要意义

村村通是我国为了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开展的一项工程。因为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所以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受到经济的制约,在广播电视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因此,我国开展“村村通”工程的主要意义就是能够改善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落后的现状,帮助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及时地接受信息。因为长时间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处于偏远山区,很多方面都受到限制,因此不能及时地获取外界的消息。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广大的村民及时获取外界消息。从而使得农村居民在接受信息上,获取质和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另外,从外部来看,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可能够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的收视率。

总之,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开展,广播电视工程将会越来越普及。不仅能够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也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我国、甚至是世界的消息。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增长科学知识,了解未来的农村的发展方向。

二、“村村通”工程的建设

上文提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是我国一项重要决策,对于促进农村各方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想加快我国“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必须要在各方面都不断努力,以促进“村村通”工程的进度。

(一)加大资金投入

“村村通”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但是同时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因此,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一定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对于国家来说,要想做好村村通工程,就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首先要增加对地方的补助,从而加强农村县级以下的无线发射台的建设。一方面是对一些已有的设备进行维护,并且进行更新。对于没有这些设备的农村地区,来进行增加。要根据不同的分级原则,来进行合理投入。当然,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要进行监督,保证经费到位。除了国家和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和其它社会组织,进行资金支持。尤其是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村民来说,更要加大资金投入。从而能够做到保证居民接收到较多的电视节目,来满足村民的要求,提高村民的体验质量。

(二)因地制宜加强建设

我国的农村地区比较广,农村人口比较多。因此,很多地区还没有开通广播电视。因此,对于那些户数较少,但是还没有开通广播电视的农村来说,要做到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建设。另外,对于我国很多偏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要采取适合村庄的技术手段,从而来完成“村村通”建设。对于那些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应当根据当地的语言,来进行建设。一方面要努力选村民喜爱的节目,另一方面也要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信号覆盖。

(三)加强“村村通”工程的管理

我国在加强村村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花费了很长时间。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上实现村村通的目标。这些已有的设备是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的基础,也是我国农村网络电视发展的基础。更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新农村的产物。但是,要想真正做到村村通,实现后期的持续发展。就要进行更好的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坚持村建和乡管原则

首先,村村通工程的实现和管理必须要依靠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建设和维护。在我国广大地区,广电人员是相对集中的。一般来说,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都是乡镇单位有有线电视室。因此,一旦乡镇单位的电视室出现问题,就会使得各个乡村出现问题。因此,有线电视室的机房必须在每个时段都有相应的值班人员。同时,对于这些值班人员的挑选,一定要挑选政治责任感较强的人员来负责。同时,也应该要对值班人员,进行教育,来提高这些值班人员的纪律性。尤其是要保证值班人员不得擅自改变播放节目,或者是播放其他的自办节目。另外,乡镇的广播电视站要不定期进行组织活动,从而协助各个乡村进行管理。

2.制定规章制度

为了实现村村通工程的管理,就必须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这也是加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各个方面管理的保证。因为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管理是决定整个工程的关键。因此,只有把建设、使用和管理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也能够使得广大农民长久的受益。一般来说,制定规章制度主要应该包括管理、培训、人事等相关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出现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从而使得这项工程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

3.规范节目播出

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主要目的是帮助广大农民增长知识,了解世界。因此,村村通工程的播放节目是很重要的。因此,必须要规范节目。不管是乡镇,还是农村,都要主动接受上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尤其是不得随意地插入和比方未许可的任何电视节目。要努力保障我国各村的有线电视系统和电视节目来保持正确的舆论宣传氛围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参考文献:

篇4

民航华北空管局北京100000

摘要:作为先进的监视手段之一,多点相关监视技术(MLAT)在国内被逐渐采用。多点相关监视系统具有建设成本低、高刷新率、信号质量优秀等优点;其独特的监视原理与传统二次雷达截然不同,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技术近年来被不断推向新技术应用的前台。如果把二次雷达、多点相关监视技术归为“地基定位”的话,ADS-B 技术就属于“星基定位”的范畴。ADS-B 地面设备相对简单,成本更低,定位精度高,覆盖范围大,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监视技术;原理;技术分析

1 两种监视技术原理简介

1.1 MLAT 原理。在二维上来说,假设有两个站点F1、F2接收到了同一目标的信号(这个信号可以是飞机对地面二次雷达询问的应答,也可以是飞机自发产生的广播式信号,如Squitter 等),接收信号的时间差即为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根据数学定义,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两个焦点的距离差的绝对值为定值(|d1-d2|=K),所以目标就在以这两个接收站为焦点的一组双曲线上(若TDOA 为零,那么目标在距离两个接收站相同距离的一条直线上)。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增加一个接收站点F3,那么每两个接收站点都能确定一组双曲线,所有双曲线的交点即为目标的二维位置。如果自动化系统需要的是飞机提供的气压高度,那么三个站点确定的二维位置与解码出来的气压高度就可定位目标的三维位置;此外,若再增加一个接收站点F4,则此系统可自行计算目标的高度,四个站点可对目标完成三维位置定位。

1.2 ADS-B 原理。与我们常用的导航仪类似,支持ADS-B 广播的飞机机载设备中包含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接收定位设备。通过对不同GPS 卫星报文的接收处理,机载设备可对飞机自身进行定位。定位完成后,机载S 模式应答机(Mode S transponder)通过1090MHz 扩展Squitter(本文只讨论1090ES 数据链,对其他数据链不赘述)数据链将位置信息、航班号、S 模式地址等信息广播出去。

接收到广播信息后,地面站将内容一一解析出来,并按ASTERIX CAT21 标准格式传送数据至终端自动化系统。

2 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

2.1 多点相关定位技术。目前首都机场有一套捷克ERA 公司生产的多点相关监视系统(包括场面监视子系统和进近监视子系统)在用。国内部分机场正在计划、建设此类系统。作为空管监视类新技术之一,在国内大部分机场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大型机场场面情况复杂,建筑物较多,考虑到建设成本,单纯依靠场面监视雷达无法完成机场场面的完全覆盖。多点相关系统建设、维护成本较场面监视雷达要低的多,且布站灵活,与场面监视雷达配合使用,可基本覆盖机场场面。场面监视雷达提供的是一次雷达信号,无法提供目标的识别信息;多点相关系统提供二次雷达信号,精度高,有目标识别信息。两种信息融合使用,可向ATC 提供高精度,高刷新率,一次、二次合成的场面监视信号。

国内大部分中、小型机场只有一至两条跑道,一座航站楼,机场场面相对空旷,单独建设多点相关系统是比较好的选择。用较低的成本即可完成机场场面的二次信号覆盖;多点相关系统信号刷新率完全可以满足场面监视的需要。缺点是在未安装车辆监视系统(Vehicle Surveillance System)时,无法监视场面车辆。

2.2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技术。ADS-B 作为空管监视主推的新技术之一,在国内部分机场、航线不断进行监视试验。目前,成都—拉萨航线已经完成布站工作,进行ADS-B 监视下的类雷达管制。

ADS-B 地面设备成本更低,布站灵活,信号刷新率快,精度高,在航路上覆盖范围能达到300KM 以上,非常适合监视非雷达覆盖区域内的目标;在雷达覆盖范围内,ADS-B 信息可用于独立监视或与雷达信号融合使用。

根据原理,不论机场场面还是航路、进近,相比于多点相关系统,ADS-B 地面站布站都要少的多,所以ADS-B 设备适用于绝大部分区域的监视。

3 合装的技术分析

3.1 频率分析。MLAT 与ADS-B 均使用1090MHz 的频点。1090ES 与应答信号均由机载应答机发射,射频信号的参数一致,所以合装地面站的天线、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不需单独设计。

在中西部非繁忙地区,雷达配置少,1090MHz 占用情况不严重,ADS-B 接收站配置单独的全向接收天线即可,同时MLAT 接收机天线可与之共用。

在东部繁忙地区,雷达数量众多,相应的飞机应答也非常多,1090MHz 频点占用情况较为严重,单独的ADS-B 天线无法胜任。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ADS-B 生产厂家采用的多个定向天线-多扇区-多接收机的方法来改善信号质量。MLAT 系统在设计时既可以采用一根全向天线也可使用多根定向天线完成覆盖。

MLAT 主动式系统需配置发射机。为触发机载应答机应答,发射机应发射SSR 询问信号,频点为1030MHz。此频点不会对ADS-B 接收机产生干扰。

经以上分析可知,MLAT 系统与ADS-B 系统在频率上完美兼容,可共用天线、接收机射频前端等部件。

3.2 信号接收分析。MLAT 设备可接收处理任意1090MHz 的信号,包括SSR 信号(Mode A/C)和S 模式信号,ADS-B 使用的1090ES数据链格式与112 位的S 模式信号格式相同。也就是说,不考虑ADS-B 的情况下,MLAT 设备就可以接收、处理1090ES 的ADS-B信号。

与检测SSR 应答信号的F1、F2 框架脉冲类似,四个前导脉冲用做应答信号正确性检测。当检测到四个脉冲符合以上要求时,认为此四个脉冲及后面跟随的56/112 位信息为有效S 模式信号,并将56/112 位信息按规定格式解码。

每一个56/112 位脉冲串的前五位(5Bits)为此信号的格式,并用二进制表示。例如UF4,UF5,UF20,UF21 等均用前五位二进制数表示。相应的,ADS-B 的信号格式也由这五位表示。

检测出某个S 模式信号格式之后,就可以按此格式的规定,将这五位之后的信息依次解码,送至处理器处理。MLAT/ADS-B 合装接收机信号解析简要流程如图:

由上图可知,两系统合装时,只需单独配置ADS-B 处理器,将MLAT 接收处理的信号分离出来即可。

按照以上分析,MLAT 接收设备可完美接收、处理ADS-B 信号。

3.3 信号询问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配置信号询问设备的必要性。假设想要覆盖的区域没有雷达覆盖,只有ADS-B 接收设备、MLAT 接收设备,只被动接收可获得的信息较少。根据《1090MHz 扩展Squitter ADS-B 最低工作性能标准(DO-260A)》可知,ADS-B 广播的信息中有:航班号,S 模式地址等。

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现实环境;发展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渐兴起,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现阶段受众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样化的现实环境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随着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又呈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对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广播电视编导的政治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与政治环境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程度也对政治环境存在着影响。纵观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编导早期受政治环境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的深入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趋势与社会政治环境发展基本一致。以我国的政治环境为例,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的媒体理念的广播电视编导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广播电视编导对政治环境的影响。[1]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也具备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新闻播报过程大量运用了政治性语言,这也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学术范围的发展,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导专业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广播电视编导的职能,从而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健康有序发展。政治环境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基础,可以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有效整合,实现与政治元素的融合。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根据政治环境发展状况,对广播电视播报素材进行调整与整合,从而适应政治环境发展的需要。

三、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电视编导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发展。随着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媒体消费攀升促使媒介技术变革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使广播电视编导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结合起来,实现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完善。经济环境是现阶段推动广播电视编导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对广播电视播报与节目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形成了人才的良性机制,形成了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准确把握,尽可能获取政治环境的理解以及经济环境的支持,从而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转换为学术价值,并进一步转换为商业价值,通过广播电视编导理论的发展推动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发展。随着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大环境为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正面效应,广播电视编导应当把握住当前积极互动的局面,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四、广播电视编导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广播电视编导的影响面较广,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实质上都是围绕着社会环境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点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随着社会同国民交互活动规模扩大化,广播电视编导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其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不断迎合社会环境,并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把握自身的发展趋势。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应当在把握社会环境发展走向的基础上,夯实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群众基础,对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技术进行持续性更新。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应当同社会环境变化趋势相协调,通过深入了解受众的喜好,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首先应当把握社会环境发展的脉搏,深入了解社会环境发展的特征,从而保证广播电视编导的实践工作满足时展的需求,实现多种角度对广播电视节目主题的剖析。

五、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整体实践性较强,不仅需要相关人才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还要求相关编导人才能够策划编排出受众喜爱的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2]因此,为了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培养出一系列的应用型编导人才,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与高校相关专业应当加强校企合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营造良性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环境之前,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有效地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广播电视媒体与学校可以开设编导培训课程,逐步完善广播电视编导基础设施建设,为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现实环境出发,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广播电视媒体与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可以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平台,实践性的广播电视编导从业经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播电视编导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政治等现实环境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走向。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应对现实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并通过与现实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形成一种良性机制,从而引导广播电视编导向合理方向发展。

作者:牛磊磊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IPTV、OTTTV、网络视音频等新媒体不断冲击着传统广播电视的传输覆盖阵地,广播电视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市场规模份额逐渐缩小,受众大量流失,广电行业的繁荣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就当前实施三网融合来讲,电信行业发展推进最快,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受益最多;而广电行业原有的发展优势却在不断被弱化,行业市场份额逐级减少。尽管广电行业内部近年也在改革,但力度不大、进展缓慢,全国并未形成统一的整体格局,而是各省(市、自治区)各自为政,未真正实现全国广电网络的整合。此次三网融合中,广电网络并未通过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提升行业竞争实力,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优势。

2制定发展措施

面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挑战,广电行业应当高度重视,深刻反思,找准差距,从多方面入手,制定发展措施,尽快摆脱被动不利格局。一是要重视提高节目质量,调研不同受众者的需求,认真策划和研发节目内容。二是借鉴其他传媒的成功经验,重视拓展业务空间,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用高质量的节目和周到的服务赢得客户。三是急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通过改革节目制作运作机制,提高节目制播能力,不断丰富节目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种需要。四是充分开发利用广电传媒的实用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优势,从抓好市场调查研究入手,不断研发更新广电传媒新产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巩固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阵地。五是拓展互联网新媒体领域,争取政府在政策层面上更大力度和更有实效的协调和支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不断拓展新媒体业务发展空间,巩固农村直播卫星覆盖等优势。六是要心存危机忧患意识,积极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

3加强技术监测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技术监测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能与确保安全播出的技术监管手段和重要技术环节;是主管机构实施行业技术质量评比、评判和规范化管理的基本依据;是维护空中广播电视电波运行秩序、保护用户权益和监测广播电视覆盖效果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广播电视行业自身发展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广电行业内部自我管理和建立广播电视技术质量自我监督机制的耳目和有力助手;是加强安全播出管理、改善播出质量和扩大有效覆盖的科学技术手段,是实现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广播电视监测是伴随着广播电视传输和覆盖的发展而发展的,广播电视覆盖到哪里,相应的监测技术系统就应当跟随覆盖到哪里。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需要构建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和完善的广播电视监测网,并且不同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手段需要不同的技术监测措施,以实现监管机构对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播出质量实时监测,对电波覆盖效果和传输情况准确、有效和及时地进行核查,维护和管控空中电波和网络频道运行秩序,核查各类播出系统是否符合播出相应的技术参数标准。广播电视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广播电视覆盖效果和传输及播出技术质量;监测广播电视频段无线电波秩序和网络频道秩序;监测境外电台对我国广播的动态等。这就是说,要对广播频段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的技术质量和覆盖效果进行监测;要对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是否合法、是否按政府批准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传输和播出进行监测;要严格保护并有效利用频谱资源,保证广大受众良好收听收看;要对境外对我国的广播是否按国际法规和国际协议规定的技术条件进行监测,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加强广播电视监测,完善对广播电视多媒体播出传输的全方位无缝隙监管,是广电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广播电视行业在求生存、谋发展的同时,要牢记“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根本职责和义务,务必高度重视对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技术更新改造,采用科学、有效和完备的技术监测系统,加强对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及时进行补位、跟进和完善,加大对广播电视新媒体播出全方位的监测监管,不断增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有效地保障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和传输覆盖效果。

4甘肃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系统现状

甘肃广播电视监测工作起步较早,从最早的手动、半自动广播电视监测阶段,发展到单板机自动监测、磁带记录、及时报警、纸带打印;再到采用上海科江公司的自动化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实现了全省15个地市30多套中波广播的联网监测,以及兰州市区4套开路模拟电视、10多套调频广播的有效监测,使我们的监测工作迈上了新台阶。随着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网络监测中心甘肃分中心的建成,对所辖地区有线电视播出前端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终端进行质量、内容和安全的监测,实现了对全省15个地市模拟有线电视的有效监测,我们的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北京博汇公司TrinityAres数字卫星电视监管系统的使用,标志着我们的监测工作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实现了监测手段的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甘肃省广播电视监测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图2为该系统的结构图,图中的虚线框表示可选的连接方式,因为组播数图2TrinityAres数字卫星电视监管系统框图据中已经包括监测参数及TS码流,码流监测集中监管主机与监测前端主机网络相连,前端监测主机一块板卡对应一个码流,即可完成信号监测、画面显示、集中控制等全部功能。另外还引入了博汇公司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监测技术,随着新平台的建设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对广大县级地区无线调频广播的远程监测,极大促进了无线广播的有效覆盖。虽然甘肃省初步建立了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对广播电视无线、有线和卫星传输与覆盖的安全播出能够进行监测,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目前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还不适应新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监测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受当地经济条件制约,省级监测系统设备技术升级改造经费不到位,造成全省广播电视数字化节目、网络视音频信息节目和多媒体手机电视节目等至今尚未配置相应的技术监测设备,造成广播电视数字化节目和多媒体手机电视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控,亟待引起有关方面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尽快落实技术升级改造经费,确保数字化监测系统设备得到及时更新改造,确保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得到有效监测,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得到保障,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发展和技术变革要求。

5提升技术保障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确保安全播出关系到国家舆论导向正确性,关系到广大用户的收听收看权益,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对安全播出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的认识,务必把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可靠性和不断提升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随着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套数越来越多,节目播出时间越来越长,而对设备所要求的检修时间却越来越短,对维护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广播电视监测监管节目信息量的不断加大,对监测技术岗位人员带来的工作压力和难度加大。同时随着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设备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系统设备的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涉及安全播出技术环节的底层设计问题越来越成为难以破解的“黑匣子”,这一系列问题给安全播出技术一线单位带来了相当大的工作难度。这说明无论是广播电视监管机构还是安全播出责任单位,都务必高度重视安全播出技术环节工作,无论对人员素质要求还是在技术设备层面上来讲,都必须想方设法地全面提升技术保障能力,特别要在两方面入手:一是播出传输机构务必要严格落实《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总局62号令)及其各专业实施细则,才能有效化解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和挑战;二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快提升和完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系统,对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及其安全性实施全方位的全程可靠监测和有效监管,以更好地适应广播电视多媒体繁荣发展对广播电视安全运行和播出保障提出的要求。

6广播电视繁荣发展与监管监测

篇7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技术;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71-0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已经严重困扰着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要想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进一步发展,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必须在技术上实现创新,以便更好地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因此,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必须要对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借助大数据分析的优势,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开拓。

1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阐述

何为大数据?所谓大数是指所涉及的数据规模庞大、内容繁多,难以通过人工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处理,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数据在一定时间内被观测、截取及解读,是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模式[1]。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已经难以离开大数据。尤其是新媒体,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第一,受众逐渐流失。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劣势明显,在和新媒体的竞争过程中,这种劣势体现地更加明显。比如,在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方面,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就难以和新媒体竞争,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第二,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对于观众的具体需求,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途径。由于受众在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时候不需要进行登录操作,这也就导致了广播电视媒体无法将观众的播放和收看记录进行数据整合,缺少有效的连接手段,广播电视媒体也就无法具体分析受众的需 求[2]。第三,网络媒体在l展过程中,对受众的需求具有数据整合能力,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压缩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第四,传统广播电视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的广播新闻从业人员的加入,这就导致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

3 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转型及发展

3.1 不断扩大信息的采集范围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除了要采集直播信息外,还要采集用户的点播信息。对用户点播信息进行采集,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用户的喜好和需求,相比于直播信息的采集,点播信息的采集更加便利。在用户的评价方面,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一定要有效地对用户评价进行整合,使得这些评价信息能够成为有价值、被利用的信息。另外,在节目播放时间的选择上,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一定要更加合理,在确定节目的播放时间之前,必须要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确定节目放送时间表。

3.2 改进采编方式

在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媒体在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将其变为所需的内容。如果将大数据比作一个“工厂”,那么数据处理则是“加工厂”,“工厂”能够实现多大的效益,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厂”的加工能力来决定的[3]。所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一定要在采编方式上加以改进。首先,运营商要充分利用机顶盒的运转方式去收集受众的信息,这样可以防止播放收视率的弄虚作假,极大提升基本收视指标数据的可信度。

3.3 创新广播电视视角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节目在对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报道的都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是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和追问。在大数据时代中,由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转变对事件的报道模式。新媒体时代,事物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而是转变为以数据为基础的新型逻辑关系。大数据时代对资源整合与分析,能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使得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在过去发生的事件上,在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上也更加关注。

3.4 强化数据挖掘理念和技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量和数据范围不断拓展,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现有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软件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简单的计算处理方式已经不再使用。因此,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必须要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上实现更新,引进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实现对庞大数据库的整理和分析,借助先进的数据挖掘方式和技术形成对数据的充分应用。

3.5 实现智能化客户管理

前文笔者已经提到,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人数逐年下降,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进行技术转型的过程中,对客户进行智能化管理必不可少。当前,IPTV、网络电视以及手机电视等新型终端电视的不断发展,使得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选择范围更大,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这就直接造成了有线电视用户的流失[4]。因此,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进行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有线电视用户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数据系统,如客户平台、服务平台,将平台所体现出的特征与客户的流失情况相结合,建立起模型体系,实现对客户流失原因的分析,通过分析获取流失的概率,从而为实现客户管理的智能化,提升电视的使用率,提高客户的满足感奠定 基础[4]。

4 结论

总而言之,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符号,而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处理,使其变成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数据信息,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必须在传播技术上进行创新,扩大数据信息的采集范围,注重对数据的应用,使得事件报道更具说服力,从而促进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技术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远.基于大数据的广播电视技术转型研究[J].科技传播,2016,23(6):64.

[2]蔡维坚.试析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转型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4(12):82-83.

篇8

关键词  广播电视;三网融合;新闻内容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3-0010-01 

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让过去的广播电视新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其发展前景变得更加严峻起来。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以及互联网之间的融合,让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生产不得不面对诸多挑战。 

1  “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新闻 

1.1  “三网融合” 

借助于相关技术将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以及计算机网这三大网络进行改造,进而对包含了语音、图像与数据的具有综合性的多媒体通信业务进行提供。所谓三网融合,主要在于高层业务之间的融合,而非物理融合。技术上的一致性才是其表现方式,而网络层之间也将会能够互联与互通,业务层则可以相互之间渗透以及交叉,让应用层则倾向于统一IP协议的使用。除了在经营上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之外,这也是让更多样化、个性化且多媒体化的服务可以得到提供。 

1.2  广播电视新闻 

过去的新闻方式其实就是广播电视新闻,其传播速度非常快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广,内容相对比较简短且听觉优先。可以说,广播电视新闻是直接作用在听觉上的,并且在新闻业务里面拥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广播最初应用十分广泛也十分受群众的欢迎,借助于广播,听众可以获知世界各地的消息。只是,广播没有画面且对于听众来说,其可选择性非常差,以致于在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广播的发展遇到了阻碍。尽管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但是“三网融合”无疑是给它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3  影响 

“三网融合”无疑导致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当中首先就在于广播电视新闻过去在生产上的优势被削弱了很多。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在推进,而面对着新的格局其原创和独家版权等内容的生产能力面临巨大考验,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同时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许可标准降低,以致于不同的媒体媒介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网络运营商对于市场的占领也让广播电视新闻生产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无论是偏于单一单调还是创新能力低下而缺乏原创性等问题,都让广播电视新闻在面对“三网融合”时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除了视频内容生产之外,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并且拥有视频、图片以及声音等多种内容。这样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内容和受众的需求是相符合的。 

2  “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 

研究 

2.1  自有版权优势的提升 

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内容如果想要变得不可替代且足够独立,且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版权就是很重要的筹码。视频网站的技术传播理念与进步不断发展,而在市场里面视频生产内容已经快速占据了一席之地。拥有版权的视频,无疑会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之下,对于信息行业而言的一个重要的竞争内容。当下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内容,反而是存在比较严重的原创版权问题,且创新水平过低。如果能够将创新与版权优势进行提升,无疑是广播电视新闻寻求新发展的很好机会。 

2.2  创新满足受众群体的需要 

想要让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内容的创新可以与受众群体的需要相符合,无疑要先了解受众群体具体的需求特点,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平台的建立,并且提升互动性与体验性。譬如说,关于视频的内容生产,其互动性可以体现在受众群体对视频内容的评价、推荐、收藏、转发等权力上。不少信息业加入有线网独立且能够进行专项负责内容开发与运行的企业,也是为了让其内容生产的互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广播电视新闻在面对“三网融合”的背景环境,除了其关于生产内容不同环节的渗透,还关系到服务、互动以及传播等方面。 

2.3  内容生产能力的提升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三网融合”进程的深入,对内容生产能力的提升是对广播电视新闻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关于其内容生产能力,不但包含内容获取、内容整合能力还包含了信息解读的能力。对自身固有资源与受众关系的超越,是对信息资源获取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办法,而对大量信息进行生产内容的重点提炼,联系实际进行信息价值的解读,自然能够将信息解读的能力提升上去。至于内容整合的能力,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排序组合都要做到整合。 

3  结束语 

“三网融合”的进程不断得到推进与深入,以致于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与理念都变化非常大。面对信息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得发展优势,就必须针对现状以及受众群体采取一定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立春.三网融合下的报业转型策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60-61. 

[2]陈慧慧.“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韩杨.“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47. 

[4]程远丽.“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发展探讨[J].决策与信息,2015(18):14.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维护;措施

1引言

为广大观众带来视觉及精神上的享受是广播电视传输的目的。对于电台来说,决定其生命的关键因素就是节目的质量。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是节目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输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节目制作的成败。所以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做好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至关重要。

2做好广播电视传输系统设备维护工作的重要性

对广播电视传输系统进行日常维修,确保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质量的提高,为观众带来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安全稳定的传输系统。所以需要相关工作者对广播电视传输系统进行日常维护与养护,利于设备故障、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适时排除。由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在线传输的特性,并且一些节目需要不间断、长时间播放,专门对广播电视传输系统设备进行维护的时间较少甚至没有,所以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计划和维修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得到保障。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繁琐而枯燥,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工作人员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专业的业务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3提高日常维护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有效策略

3.1建立健全维修养护体系

完善的工作体系是确保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系统设备的维修养护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修养护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在对系统设备标准、性能完全掌握的基础上,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存在的隐患进行及时检修,这个过程的完成有时需要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协助。在对一些系统设备进行改造变动时,需要事先制定整改方案然后上报,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整改。另外维护检修结束后应及时做好工作日志,将维护过程和维护结果等做下记录。另外,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日常检测传输情况,合理安排检修维护计划。

3.2强化员工的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为了使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安全性和优质性得到保障,在技术和设备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管理维护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会对广播电视传输工作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新时代环境下,广播电视传输系统需要一支技术过硬、素质良好的专业队伍,提高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质量及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作业。定期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维修养护知识和技能,同时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提高重视本职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思想观念。同时要加强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学习培训,促使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3.3加强系统设备安全运行的监控管理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可以实现对系统设备运行期间的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进而查找异常情况出现的原因,采用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有效避免事故影响的深度扩大,降低系统设备故障发生的几率,使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3.4加强设备工作环境的优化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设备的运行环境直接关系着设备的工作效率,创造良好的系统设备运行环境是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日常维护重要环节。3.4.1运行环境的温湿度控制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对于工作环境的温度有着严格要求,工作标准规定机房内的环境温度不能超过25度。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工作环境的温度超标,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对系统的制冷系统进行检修;保持适当湿度是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安全运行的又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寒冷的北方地区,空气干燥,静电的产生对设备集成电路的产生,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低,所以正确控制运行环境的湿度是提高系统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3.4.2传输设备的合理设置事实证明,整齐化一、清晰明朗了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设备安置的合理性、协调性,有利于工作人员的维修工作的顺利实施,可以使电视广播传输系统维护信息的工作效率日益增高。3.4.3积极做好防尘、防鼠工作工作期间,人员应积极做好防尘措施,为设备维护打造干净舒适的工作空间,凡进入工作机房的工作人员都要及时换穿专用鞋,每天做好机房的卫生工作。重点要对工作台面、显示设备、设备表面、地面等地方进行清洁,和工作无关的设备物品不得入内。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日常维护工作当中,防鼠工作尤为重要,因为老鼠对机械设备和线路进行破坏,容易使系统形成短路,造成严重安全隐患。

4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近年来,某省广播电视局依据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日常维护的先导性、群众性、在线性以及责任性等重要特点,立足本项工作的实际状况,制定完善的维护体系、强化专业人才建设、重视日常工作中常年问题,将科学有效策略落实到位,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具有很大的借鉴性。

5结束语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日常维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能够将电视节目高速、便捷、优质地传输到荧屏上,为人民大众呈现丰盛的视听盛宴,提高系统设备的维护质量不仅关系着维护技术,还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及节目的制作、信息的储存与传播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等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静.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应用浅析[J].广播电视信息,2016(01):80-81.

[2]马正军.电视台播出机房维护浅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214+217.

篇10

党的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