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概念

篇1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程资源 概念 分类

1.引言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和体现,而课程资源是学校开设课程的前提与基础。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体育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条件来支持。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这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思路。但目前因为我们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欠缺,而且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所以造成一方面体育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体育课程资源未被挖掘出来,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和引入实际的各级课程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2.课程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概念辨析

正确的分析源于清晰的概念。由于课程资源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理论界对此下的定义还不统一: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词典》中提出了与课程资源相类似的一个概念,即教育资源,指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徐继存等对课程资源的定义是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又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范蔚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吴刚平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也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通过以上对课程资源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课程资源是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2)课程资源的属性是一切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等的总和,即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国对体育课程资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有关文献中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有影响的、较为规范的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如: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编排、实施、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的总和,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石。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体育课程的编制过程中,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所开发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还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资源。这些概念是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的。依据课程资源概念的分析,结合体育课程的特征,我们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形成体育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3.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范围是宽泛的、多元的。下图是体育课程资源一种比较典型的分类。

课程资源分类图

3.1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凡是可能成为体育课程来源的知识。如体育理论知识,各种球类的技、战术,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练法,体育经验、体育活动方式与方法,各运动队合作意识、凝聚团队精神,情感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属于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具备的条件,它的特点是作用体育课程却并不是形成体育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国家工作行政人员、体育课程研究人员、体育教师、学校体育设施、周围的环境等,都属于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当然,把体育课程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更多的是为了说明方便,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体育课程资源往往包含体育课程的素材,也包含体育课程的条件,比如操场、人力和环境等资源。

3.2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空间来源,可分为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和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包括:校内人力资源,比如体育教师、教学班级、学校体育代表队、班级内部和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校内体育设施、器材,如: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体操房、体操架、钉鞋、各种球类等。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的价值观、锻炼行为等,社区的体育设施、体育比赛,整个社会中各种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无论是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是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的实施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因此,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应该占据重要地位,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则更多的是起一种辅助作用。

3.3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物质属性,可分为物质性资源与非物质性资源。

物质性资源包括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物力资源。体育人力资源是指体育课程活动组织所拥有的劳动能量,包括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体育物力资源包括体育课程教材、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非物质性资源主要指体育从业人员的体育思想资源。如:国家和政府的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体育管理人员的思想,体育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的体育思想、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

3.4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体育课程资源和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显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体育课程资源,如体育教材、计算机网络,山、水、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以及社会中的实物、活动,等等。作为实实在在的实物物质,体育显性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便捷手段,相对易于开发和利用。而体育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体育课程资源,如:体育民族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师生关系,等等。与体育课程资源不同,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们不能构成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直接影响,所以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4.结语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多样性与特色性、价值潜在性与可开发性、功能多元性与可替代性和过程性与生成性等特点。体育课程资源不是机械地为体育课程目标服务的资源。它不仅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资源,而且是产生体育课程目标,形成体育课程设计理念的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对体育课程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大胆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应紧紧围绕着满足学生体育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广泛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2002,8.

[4]李艳萍.体育课程资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张惠红.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VOL30,(12).

[6]陈莉.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VOL27,(2).

[7]赵俊荣.论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5,VOL9,(2).

[8]吴健,常生.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2,(1).

[9]黄向平,唐远金.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1,(3).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观念更新;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学在教学观念与课程设置上也亟须创新与完善,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基础性、全面性发展的有效措施,体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现阶段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虽然新课改的提出对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它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如果一味地像其他科目理论知识的纯粹性讲解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下内容将详细分析现阶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体育教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丰富,但是仍然存在授课教师对讲课内容一带而过的现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依然循规蹈矩,毫无创造意识,教学课程缺乏科学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的先进之处,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比如体适能与体育教学结合、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是体育教学效率下降的关键要素。

2.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有效的沟通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时动态,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科学地调节教学进度,从体育实际操作到教学方法,体育教师都应审时度势,做出合理变动,直到适合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实现学生体育学科的共同进步。然而现阶段,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要素。

二、体育教育观念更新与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策略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然而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进行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体育课程的科学合理化设计,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给出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

1.加强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上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练习投篮技巧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间的分组,进行小组比赛,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索学习,制订比赛规则,最后由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做知识的服务者、引д撸体育课程创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2.建立趣味课堂,保障体育教学方案科学性

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构建趣味性课堂,利用对话式教学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体育实践中,因为个体身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应该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案,如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相比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案,具有灵活教学的优势,“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强调了个性化与自主化的教学特点,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在教学课程上,教师应该做好课节的穿插,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学是一项关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上的创新,保障教学方案的科学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在体育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体育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保障体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合理性,努力创新教学手段、建立趣味课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课程改革对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 新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所具有的多功能、多目标已被不断拓展,在学校教育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在全面教育的氛围中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已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共识。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理论研究上各持己见各种说法层出不穷,而实际操作又是依然如故,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了尴尬的局面。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依据。作为教改具体实施者的一线教师,不能再沉迷于过去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及早地洗涤我们头脑中残存的旧思想,旧习惯,留出最大的内存空间来安装最新的版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明白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构成。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进行健体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的传授,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巩固课堂体育教学的内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习及活跃学生的生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上来讲应该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趣,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塑造学生优秀的社会情感,以至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任一学生来说,是通过体育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1.身体的发展,要有好的身体和心理。2.正确的运动技能。3.科学的养身知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4.好的社会情感。总而言之: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个性是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师生互动教学成效

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以讲解与示范为主,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要求“一刀切”,教学评价老一套,师生双边活动成效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些现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都应该尽量避免。

1.强化探究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启发引导作用,以探究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训练动作进行体悟,对照教师示范或是标准图解进行对照,然后以小组训练、观摩、纠正的方式进行训练学习,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互相观察、探究指导、纠正反馈等环节教学活动中提高对动作的领悟能力,以及对错误的辨别和改正能力。

2.开展分层教学,兼顾学生发展差异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等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的这种客观差异性,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分层教学方法,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之内得到充分发展。分层教学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能力层面,分别制定相应的能力考核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实现学习目标。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之外,还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有所区分。

3.注重集体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中,最容易通过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增强集体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如能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结合起来,就可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正如学科学习的特点一样,体育技能的两极分化在每个班级中都有体现,对于因身体肥胖、瘦弱、胆小或对体育缺乏兴趣等身体、心理原因而导致的体育技能落后者,要积极创造教师个别辅导、同学帮教练习、分组激发斗志、创设比赛情境等条件,让这部分同学时时能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心以及自己对的行为和形象对集体的影响等等。坚持不懈,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长期任务,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进取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拓展体育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活动,重课内也要关注课外,教师应当构建“课内+课外”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条件。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优秀苗子的选拔,将一些在体育方面具有良好基础与一定特长,并且有志于在此方面发展的学生,进行单独培养,为他们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强化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运用体育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强化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健康人格,如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强化合作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等,此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四、提升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

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也无论采取何种练习形式,这一切都需要一节体育课的主导者“体育教师”去操纵、去组织、去安排。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们也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各种综合能力,才能通过才艺展示吸引学生,才能通过各种“绝活”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游戏法教学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因为学校里有自己的游戏伙伴,有游戏场所和游戏组织者及参与者,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体育中应大力推广游戏法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志灶.《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湖南体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方中进,徐瑾.对中学生体育兴趣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3,(3).

篇4

【关键词】新理念;高职;体育课程改革

近几年来,教育部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但体育课程因为课程目标不清、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混乱等原因,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到底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从哪方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层次较低

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岗位教育相对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快,课程改革的速度与之不协调。尤其高职课程教育部还没有关于高职课程的标准,还是与本科院校课程标准一致,尤其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不多,层次也低,现在高职的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专业的需求为依托,体现为专业的服务意识,进行深入的课程理论研究,但主要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更深层次的为企业需求服务,为提高全民体育参与进行理论依据。

(二)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依据混乱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课程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但我国高职院校多数学校体育课程开设都是以老师能上啥课,进行设置,都进行选修,往往学生喜欢的课程选不上,为了学分只有选择自己不是很喜欢的课程,因此开设课程理论依据不是很强。我国现在高职开设体育课程主要依据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理论、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现在教育部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各个学校自己说的算,没有一个行业统一标准,培养学生的层次高低不同,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育课程质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需求的体育类型人才,为专业发展服务[1]。

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

通过调查与分析即使理念存在不同与差异,也首先要认同高职体育课程理念改革要在学校体育理念改革之内进行,即在“健康第一”,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课程理念下开展讨论,脱离了这一理念,高职课程改革就失去了改革的根基和改革的意义。“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守的信条,高职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也遵循这个规律,以提高全民大健康,体育人人参与。

(二)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

学校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课程改革如果背离了提高人的素质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高职体育课程更是如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必备条件,通过体育课程改革要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2]。现在的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为目标尤其重要,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首先要提高其学习态度与兴趣问题,只要学生想学,这是学好的前提。其次是课程的设置,体现职业能力,是学生能学习好的保障。其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是教育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基础工程。

三、高职体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是改革的方向,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自己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把“健康第一”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课程改革不但要满足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课程改革与科研能力上还明显处于劣势。各个体育学术机构要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搭建平台,举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论坛等。

(三)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被边缘化趋势明显,要改变这一趋势,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给予体育课程同等的待遇,在科研经费、课题申请、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高职教育一般都是2+1的教学模式,体育课的边缘化非常明显,对体育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师必须在有限的学时下,更好的开设好体育课程,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帮助,培养处社会需要的实用性高级人才[3]。

(四)体育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改革,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之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各个专业个性化的体育课程内容。

总 结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使得课程改革不偏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制定统一的高职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对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还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这些又是决定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指的就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老师教授的内容和学生吸收内容的一个比例,换句话说就是45分钟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也就是学生通过此次课堂教学有无进步、收获和长进,或者学生的付出和学到的知识很不成比例,就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表现。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改注重增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得提高的一个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以及最终学校学习水平的高低,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课堂效率提高方面的研究,加强理念,与实际共赢。与此同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小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课程时,起初是较有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用合适的恰当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终生的学习十分有益。

二、新课改下影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使我对目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象深有感触,不论是一些学习习惯,还是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现状,可总结如下:首先,目前广大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科目学习时,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仅仅是将所有知识进行教授,而没有提炼更好的总结性课堂教学方法;其次,小学生年纪小,对事物缺乏准确的认识,和他们讲学好语文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是不会理解的,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缺乏的;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较为缺乏。这对于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的,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语文课堂效率,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兴趣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人脑指令人体去实施一定的行为。通过这个朴素的哲理我们可以分析出,意识对于人的行为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第二,应采用多种方式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复制到多媒体中,而很少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功能,多媒体有听说互动的功能,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施,在多媒体设施中安装对话软件,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小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三,请名校和外国的学生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如果能够请到名校和优秀学生参与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有助于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小学教师应该与小学生加强交流

交流和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和小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够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因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小学生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会了解到学生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积极和小学生交流低年级语文学习心得,并认真总结和小学生的交流内容,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小学生养好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提高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列出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每天督促学生的语文学习,监督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要有计划,因为只有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低年级语文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第二,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多给予奖励,在同学中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对表现自觉的学生加大鼓励和表扬力度。

四、总结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仅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对于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也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提高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为如何通过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 CDIO GIS开发 教学改革 一体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GIS industry, social demand of GIS professional (especially the GIS developer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Although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set up the major of GIS, and the GIS development technique courses have been opened, but the graduate student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mploying uni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reform and exploration for the GIS development courses. Tak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example, we carry out integration reform for the GIS development technique courses by the CDIO teaching concept which aims at providing referential experience and advice for the GIS development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DIO; GIS development; teaching reform; integration

1 CDIO教育理念介

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在2001经过研究提出一种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P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几种基于理念的升华。②③④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次,并采用12条标准来评价学生培养质量。⑤⑥

2 GIS开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GIS开发类课程实践性都非常强,但在很多高校的GIS专业培养方案中,GIS开发类课程的上机实验学时较少,在实验室,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几乎没有进行综合性实验的时间。虽然老师也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些综合实验,但大部分同学都是应付了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直以来这些课都是采取闭卷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比较大(约占70%-80%),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很小。大部分学生为了能顺利通过期末考试或取得高分,就花大量时间去背诵一些基本概念和软件的操作步骤,对实验环节不是很重视,没有达到GIS开发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为了使每堂课无论是讲授还是上机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有必要对GIS开发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3 CDIO理念下GIS开发类课程的一体化改革

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大力实施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借鉴 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GIS人才培养体系。

本校开设的GIS开发类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GIS系统开发能力,可以分为四大类:计算机基础及编程基础类课程、GIS基本原理及方法类课程、GIS开发技术类课程和GIS应用及设计类课程。基于CDIO的教学理念,我校GIS专业重新制定了GIS开发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4 GIS开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1)调整教学大纲,细化培养目标。遵循工程化培养模式,结合我校GIS专业推行的“导师制”制度,以项目为导向,分解GIS开发课程群培养目标及标准,细化GIS开发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培养要求,将培养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落实到各具体的教学环节,明确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外环节)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具体贡献对课程群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了调整,以实践为主导,对“GIS原理”、“空间分析”、“GIS开发技术”、“WebGIS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进行调整,设立一级、二级、三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GIS软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系统维护能力和团队协作等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我校GIS专业的任课老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每个年级都有近30余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包括“自治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服务系统”专题、“4・20震后雅安市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四川省干旱遥感监测业务平台建设”、“强降水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气象预报警报技术―精细化滑坡、泥石流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等科研项目,很多同学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自信心。

(3)引导学生参加GIS开发大赛,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GIS开发大赛主要有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的“超图杯全国高校学生GIS应用开发大赛”、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发起的“ESRI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以及武汉中地数码有限公司发起的“中地数码杯全国高校学生MapGIS二次开发大赛”,这些专业大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含金量”,对增强参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GIS专业以GIS开发大赛为契C,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构GIS开发课程群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宣传创新学分的要求,引导学生去参加各种开发大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我校每年都有很多同学组队参加各种GIS开发大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校从2010年起,由教务处主办校级3S大赛,其中设立了GIS开发组,每年参与的同学达到1/3左右。通过参加各种GIS开发大赛,同学们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5 结语

GIS开发类人才的培养应以“基础适度、专业拓宽、加强计算机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原则,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提高实践强度和深度,培养其坚实的GIS开发能力。GIS开发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研究基于CDIO教学理念对GIS开发类课程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GIS开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GIS开发类课程的专业课老师应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潮流为导向,接触并掌握前沿知识,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准与素质,培养学生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视野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L芟钅孔手?013 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GIS开发类课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Y2013118);四川省教育厅 2014-2016 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GIS 原理》教学资源建设及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研究” ;2013 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GIS 原理》教学资源建设及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研究”(编号:Z2013021)

注释

① 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 Crawley E F,查建中,Malmqvist J, et al.工程教育的环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21.

③ 私ㄖ.工程教育改革战略 “CDIO” 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④ 顾培华,沈民奋,李升平.从 CDIO 到 EIP-CDIO 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篇7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研究

1.前言

1.1课程资源概念的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以地方、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1]。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提及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并强调了对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2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

体育课程资源顾名思义是课程资源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体育课程资源是对课程资源的丰富过程。吴刚平[3]指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的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王兴波等[4]指出:“凡是能达成课程目标的一切载体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因此,体育课程资源是指通过体育工作者加工改造而为体育课程服务,能够实现教育目的一切相关资源。

2.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研究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与分析得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健康性原则

健康性原则是指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课程资源是否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就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了解体育文化三方面价值判断内容来讲,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是媒介和途径,而了解体育文化则是体育课程价值的一种延伸与拓展,达成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体育课程的基石和终极目的。因此,所开发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必须是健康的,这体现在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的促进上,而身体健康又是其中的首要要求,它要求意欲开发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必须呈现出身体活动的形式。

2.2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尽可能减少成本投入,以最小的开支,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空间取得最佳的体育课效果。其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不应借升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大兴土木,不计高昂的经济代价。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那些对当前体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空间的经济性,足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学习的经济性,定能开发对学生很实用的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

2.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包括内容的开放、资源的共享、途径的简单多样。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有益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体育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包括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或者外国的,只要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拭,都应加以开发;途径的开放性,是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而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这些不同的途径或方式,在开发时要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以求发挥最大的功能。

2.4文化性原则

开发的资源应包含丰富的体育文化含量,突出其文化价值,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极具生命力,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目前,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已把溜冰、舞龙、舞狮、摔跤等民间体育项目引进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之中。学校还可以将滚铁环、抽陀螺、踢键子、跳皮筋等内容引进体育课堂,这样既降低了学校经费的开支,又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使民间体育项目得到了开发,也使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彩。

2.5区域性原则

区域性原则是指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根据各级学校的实际,体现出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地域性特色、专业特色和民族特色,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要防止无视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一轰而上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行为,那会重回到“大一统”的体育课程内容状态,抹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意义。

2.6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指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适于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首先将价值判断内容定位,然后寻找相应的、能体现这一价值内容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从一般的意义上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研究,具体操作还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生、心理特点和同一学段的性别特点等。

3.小结

(1)通过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研究发现,其原则的制定应立足当代教育环境,深刻理解体育课程内涵,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标准,重视哲学观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密切联系,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

(2)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中坚力量是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从实践中发现,从实践中认识,要从体育课中来到体育课中去。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从专业化转型为具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体育课程开发者。

(3)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单一的课程观念,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通过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人格和人性的健康发展。广大体育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薛红.黑龙江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探析[J].冰雪运动,2002(4):82-83.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4] 王兴波,王程.审视体育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6(30):122.

篇8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方法与过程

“天机与云锦”出自陆游的诗:“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尺非刀尺”。在本文中“天机与云锦”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条件。研究怎样“裁剪”这些资源条件上好体育课,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还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要开发课程,必须拥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于是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来。

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这一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亦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运行的软件,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目标、体育情感与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体育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包括实施本课程的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体育器材用品资源等。

2.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全国执行学大纲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很大,以致于不少地方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执行大纲。结果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是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各自的需要、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并从中筛选出受学生欢迎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各种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去实现课程的目标,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

3.更新观念,全面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被理解为仅仅是按课程表排的,在学校操场上的体育课,是一个限定在学校中和规定的45min内的封闭系统。如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已被看作是存在于校内外广大空间且不受45min限制的开放系统。“因此,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1〕。”这种新的体育课程观有利于我们开拓眼界,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3.1 树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间观。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每周2~3次体育课加上学生在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过程,包括学生节假日参加的家庭、社区等体育活动过程。学生的这些体育锻炼时间都应当被看作是体育课时间的延伸,属于体育课程的时间范畴。目前,不少学校的选项课、俱乐部等,就不但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制,也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需要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必要时还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

3.2 拓展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空间。 体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较大的空间,这是体育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应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前,人们正在呼吁学校的体育场馆应向社会开放,反过来看,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的体育课程也应当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差异很大,各地区都拥有丰富和独特的校外体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2〕。近年来,为了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不少学校都开始积极地尝试开发校外的体育资源。 在关注校外体育课程空间资源开发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校内空间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力,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3.3 开发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素材资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不作硬性的规定。这就要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去选择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出令学生喜欢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方法。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开发还应当包括对常见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造和利用,不少竞技体育项目,只要我们降低技术要求或器械标准,突出其健身与娱乐的功能,仍不失为受学生喜爱的好教材。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还包括传授一定的有关健康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用一本好的教材外,还应当经常通过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广泛搜集有关材料,及时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篇9

[关键词] 教学;课程;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54-1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在中国课程研究的早期,朱智贤给课程所下定义认为,“学校的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在校里规定的期限内循序继续得着各种应得的智识和训练,以求达到一种圆满生活的精密计划。”从课程的内涵理解,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以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材与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某一门课程。从对课程层面的划分来理解,课程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课程计划;其次是课程标准;再次是课程内容。基于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学校体育课程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

二、体育教学的概念

体育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共同点,这在若干本教科书和期刊上可以部分地找见。第一,归属学校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的一般性质,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教师和学生是两大基本要素; 第三,有目的、有计划、有大纲、有组织、有常规的知识传习;第四,完全可以寓教于学; 第五,以普通授课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的属性,理应是知识的传习活动,尽管它所传习的是特殊的知识即运动技术,这种传习活动不能由一般教师来主导,它要由具备相应运动技术水平的体育教师来承担的,这种传习活动也不以特殊学生为对象。因此 ,我们将体育教学定义为,在体育教师和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

三、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评述

讨论两事物的关系,必须以对它们各自的本体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为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界定,必须建立在理清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基础上,20 世纪末就有学者强调“概念误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指出“由于对教育中一些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存在模糊或混乱,由此导致的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混乱,又导致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模糊与混乱……要探讨清楚课程论、教学论甚至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开展课程论、教学论,甚至教育学的研究,根本的前提是首先要对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作一次彻底清理”。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上,目前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的局面,实质上是多种课程观、教学观争相呈现的结果。不同课程观、教学观的形成又往往与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密切相关。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绝大数研究者就课程与教学进行了词源学的考察,考察结果有人直接当作结论,有的人则只作为参考而进一步结合历史实践状况进行文化意义上的界定。相对而言,后者较为中肯但却很少。还有,到目前为止对语源学考证方法的功能及其适用范围,还缺乏自觉的具体分析,对词源学方法的应用也多只是机械地追溯其出现的时间、本义和各阶段的意义变化结果,而没有深入探究所谓本义与后来的各派生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制约机制,终致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说服力。而结合现实实践情况进行总结的,又往往失偏于一隅,难达公允。

大多数论者在界说课程、教学的时候,往往就课程谈课程,就教学谈教学,而不是把课程、教学放到它们赖以立身的更宽阔的视域中去看待。当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教的概念是在学的概念的规定性中加上了又一层规定性”,“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活动等。有的学者把 “教”“学”分开并列出现在定义中,二者本身并没有得到界定。还有的学者,要么直接认定“现在就要得出一个精确的并为大家所认同的课程定义”“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为方便进一步讨论而只对作为科学术语的“教学”进行规定;要么干脆承认课程与教学在理论层面都属于多义概念,在不同研究范式中的不同侧重是合理的,而在实践层面则随着学校外部的宏观社会脉络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主张“从艺术的角度思考课程与教学”及二者间的关系。此外,某些研究从立场、方法到具体推论过程都让人耳目一新,得出的结论在宏观上看极具启发性,可由于对“确定性”,“精确性”的追求,落实到微观上整体性说服力却大打折扣。如任长松的《课程与教学探异》,其“分析实在赋予实在以名称分析概念名称”的思路选择,“教育过程的视野,对于“课程是什么”的几种理解的归类,在今天看来仍是新异而有说服力的,可在确认“从本质上看,课程是一个预期的或期望实现的计划或方案”之后,把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方案,称为课程,又回到了“课程”即“学程”,没有突破把本身是开放的计划或方案当作行动的不变依据而封闭化的认识局限。

总之,课程、教学的概念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澄清,这是探讨二者关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2002(6):50-54.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适应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权利;最少限制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6.024 

前言 

随着国际上适应体育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推动了全球适应体育实践活动的进程,适应体育实践活动的反作用又促进适应体育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适应体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扩大规模、更新内容、提高水平,到目前国际适应体育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适应体育追求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协助个体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过程与我国现阶段教学改革中强调教育权利公平的论述不谋而合,与之相适应,教学实施策略的更新也是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提出适应体育教学实施引入中学体育课程的设想不仅将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完整程度,也是教学方式的升华,全面保障每个学生体育权利的获得。 

1 适应体育的相关概述 

1.1 适应体育的概念分析 

适应体育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 ,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1]。适应体育是关注个体差异性,基于矛盾特殊性理论,创新化地寻找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找到发展的平衡点进行针对式、科学式、合理式组织教学。台湾适应体育学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阙月清认为适应体育有三方面特征(1)是一种体育教学态度(2)是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传输系统(3)是一套强调动作问题的发现、评估和矫正治疗的知识体系[2]。其三方面特征表达出适应体育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意识升华的积极作用。 

1.2 适应体育的领域目标 

将适应体育教学原则引入体育课程之中,如何指导和评价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关键性问题。Sherrill 提出适应体育的9个领域目标(表1)。领域目标预示着前进的方向、过程的指导、以及结果的评价,通过以下9方面内容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执行、课后评价等过程中充分了解体育课程的质量。 

2  中学体育课程的相关分析 

2.1 中学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身体各器官功能增强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培养的最佳节点。体育课程对于中学生的有益表现有以下方面:其一,身体素质。体育课程的基本功能性在于对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及神经系统等机能的提高,从而加强个人体质水平。其二,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手段被称为“社会的减压阀”,而对于学生来讲,体育课程是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的放松和合理宣泄。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竞争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吃苦耐劳精神等。其三,为下一阶段的体育学习奠定基础。体育课程在每个教育阶段的角色是有所变化的,当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或者从高中升入大学,体育课程在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逐渐凸显。通过中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建立起自己的体育爱好,为丰富生活,感知生活提供了途径。 

2.2中学体育课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出现不仅仅是对于身体、心理、智力有障碍的学生体育歧视情况,还有对于体型肥胖、身体不协调、运动能力过低等运动困难学生产生体育歧视。体育课程主导者的内心拒绝和外部环境限制等因素使得这些学生不能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无法使他们享受与其他同学同样的体育愉悦氛围。体育课程作为学生体育权利的具体表达形式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否保障体育课程所具有的功能性作用到学生并产生正向作用,是体育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问题。为此将适应体育教学实施引入到体育课程中,对于体育练习障碍学生释放体育学习热情、促进身心健康、树立正确而积极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必要。 

体育课程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现形式之一,并不是体育技能的复制课,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的也不只是体育技能的传输器,更多的是在指导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凸显体育课情感价值。适应体育正是采用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思维,以“最少限制”指导思想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需求。 

3  适应体育引入中学体育课程基本构想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分为资质优异的学生、普通学生和体育学习障碍学生,而大部分的教学对象归属于后两部分。适应体育教学原则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以最少的环境限制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多种知识体系综合应用来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适应体育经过特殊设计的体育活动,符合体育学习障碍学生身体要求及心理要求,以达到促进身体机能,培养健康心理状态,发展社会人际关系,减少体育课过程中的自卑感等多重目的。 

由于台湾地区直接引用美国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效应,所以我国大陆地区适应体育教学意识引入中学体育课程基本构想参考现阶段我国台湾地区适应体育发展手段。台湾地区主要采用三种适应体育教学方法:(1)摩斯登教学光谱。摩斯登教学光谱的原理是把教学行为看作一连串的决策,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师生所作的一连串的决策。光谱的一端是命令式教学形式,命令式是以教师作大多数决策的直接教学法,而在连续光谱的另一端的自教式教学形式,却是以学生为主要决策者的非直接教学法。(2)任务分析法。任务分析法在教学时首先必须确定最终学习目标,即确定所要学习的运动技巧是什么,然后配合学生的学习程度需要,分成若干小动作来逐步渐进完成学习的目标动作,其原则是由简到繁,从部分到完整的学习方法。(3)修正式教学。适应体育的内涵在于教师能适时、适地、适度地调整活动内容,教师不要拘泥于公式化、习惯化、高水平竞技运动规则规定。另外,由于有些残障学生的活动能力受到特殊的限制,为扩大其活动范围,可从辅助器材、活动场地等方面来设计、改变[3]。通过适应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为体育参与障碍学生提供顺畅的学习通道,构建体育课程全面发力的新局面。 

4  小结 

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体育学习障碍学生的管理不能处于“松散随意”态度,必须改变现阶段教育状态。适应体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个体异同点进行创新、调整实施教学,减少学习限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学生学习权利的保障仅仅停留在“能上学”的权利是不够的,还要确保学生“上好学”,让他们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充分学习各学科知识,体健才能智全。将适应体育教学实施引用至中学体育课程之中必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化指导,让体育课程凸显多重功能,使参与者获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卢雁.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及应用的必要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91-1394. 

[2] 陈素勤,等译. 适应体育. 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