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最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的最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目标与课时
小学阶段“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从变换的角度(指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三种基本变换)欣赏图形、设计图形。教材分三段出现,具体安排见表1。
二、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的认识与判断。“图形与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现象是对称、平移和旋转,只有对这三种基本现象的特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图形的设计与欣赏教学才有可能展开;二是画图形的对称轴和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这是“图形与变换”知识的基本技能;三是说出基本图形经过平移、旋转与对称变化形成新图形的过程。把这个要求当做重点,是因为能说清楚图形的变化过程,说明学生就会欣赏图案,而设计与绘制图案必须建立在观察图案变化过程的基础之上。以上重点可以概括为“认”“画”“说”三个字。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图形与变换”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数平移图形的单位数。学生容易把起点也当做平移的一个单位;二是表述图形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学生在表述时出现的现象主要是不完整、不严密和使用数学语言不规范。如“图形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说成“图形A绕O点旋转90°得到”,或“图形转动了90°”等;三是图案设计与绘制。特别是动手能力与美术功底较差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很难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
三、 “图形与变换”的教材编写意图与特点
学生通过折纸、玩纸风车、照镜子等活动,较早地积累了平移、旋转、对称等生活经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开门、开窗户、电风扇转动等,以及植物的叶子、动物的身体、建筑物的造型等为学生认识平移、旋转与对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现实生活中图形变换的现象随处可见,对图形平移、旋转和对称这三种现象的数学解读,有助于学生了解二维空间里图形变换现象的基本特征。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感受图案之美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考,教材编写了这部分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下列特点:
1. 通过图形实例展示,揭示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如“对称图形”的教学,就是通过展示蜻蜓、蝴蝶等模型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获得图形对称现象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是通过游览车的平行移动与纸风车的旋转等现象的画面展示,来引导学生认识平移与旋转的基本特征。
2. 通过图形变化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四年级上册)或多个(六年级上册)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通过观察实例,体会图形变化的特点。
3.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大量的实践活动,获得图形变换的直观体验。如三年级下册中折对称轴、观察对称图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四、六年级的图案设计与欣赏等,都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以使学生获得图形变化的感性认识。
4. 联系生活中的变化现象,理解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的生活经验,教材中随内容的安排,适时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如“照镜子”“观察树叶”“设计花瓣图案”等随处可见,使教学活动能基于经验、升华经验,建立表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
四、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要求
1. 借助生活现象认识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现象。由于生活中变换现象非常普遍,又非常动感直观,小学生喜闻乐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生活中儿童熟悉的变换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三种基本变换现象。
2. 重视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经变换后的图形。从变换的物质世界过渡到图形世界,归纳出图形变换的三种基本现象,是本部分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仅停留在现象认识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当学生获得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初步认识之后,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经变换(对称、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是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横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指从生活或情境到数学的过程;从数学到数学的过程叫做“纵向数学化”)的过程,这是“图形与变换”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3. 灵活应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化方法进行图案的综合设计。许多复杂的图案都不是由单一的变化现象得来的,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在六年级上学期,必须要求学生会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三种基本变化方法,进行图案的综合设计。有些图案的设计还可以与比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电脑引导学生设计出更精美、更复杂的图案。
4. 欣赏并体验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由于这部分知识无论在家庭、学校或社会,无论在植物、动物、人体或建筑等方面,都联系紧密、应用广泛,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欣赏体验。
五、 “图形与变换”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1. “图形与变换”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定位要与美术教学区别开来。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应用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变化方法进行美术创作时,主要是突出美术方法的应用与再现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的美感要求;而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解释生活中图形变化的数学现象,培养空间观念,以及应用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变换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两者在欣赏与图案设计方面有相同的教学要求,却有不同的教学价值追求。特别要指出,美术视觉上的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与数学上的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视觉感受图案,如同样是平移连续图案,后一幅图与前一幅图可以有大有小,这是视觉原理在平移中的应用;后者是精确等值图案,如平移连续图案,每一幅图的大小、形状一定是完全一样的。
2. 学生画平移与旋转后的图形,都要求在方格纸上进行,并有一定的规则。不借助方格纸要求学生画变换后的图形或图案,是不规范的超越《课标(实验稿)》的要求(美术教学没有这样的要求)。平移图形只要求在上下与左右两个方向进行;旋转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按顺(反)时针来进行。
3. 图案的设计要求学生带好画图工具。如尺子、彩色原料盒、画笔等。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底板的画图用纸,发给学生,以提高图案设计的效果。
4. 向美术教师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提高学生的图案设计能力。图案设计是本部分知识的教学难点之一,除对称、平移与旋转三种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掌握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图案设计水平之外,其美术基础与动手能力也将影响到学生绘制精美图案的水平,所以教师在图案设计教学时,要弄清学生的美术基础,以便因材施教。
篇2
关键词:美术;审美;特征;造型;永固;再现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81-01
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篆刻、工艺美术乃至建筑设计、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等)。
把握美术的审美特征,对于美术创作、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均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导向意义,可以从更高的美学层面上观照、提升其美学品格。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索,对美术的审美特征这一重要艺术命题发表几点浅见,以与美术人共同讨论、共同分享。
具体而言,美术的审美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解读―
造型性
美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造型性。“美术”一词,又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性是美术的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所谓“造型性”,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①例如绘画,就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在二维空间(平面)里塑造形象;书法也是在二维空间(平面)运用笔墨、布白、结构、章法等艺术语言,塑造文字形象,表现神采、气韵;摄影也用影调、色调、构图等艺术语言,同样在二维(平面)空间塑造艺术形象;雕塑则用泥、石、木、金属等材料,在三维(立体)空间塑造形象。所有的造型艺术,无不通过具体形象的造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段和基本审美特征。用通俗一点的话说,所有的美术,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之“型”为重要的审美特征。
美术的造型性审美特征,要求美术家要注意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动感人的人物或事物的外部特征―造型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外形为自己的特长,并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油画名作《蒙娜丽莎》,据史料所载,是画家受意大利佛罗伦萨商人佐贡达委托,为其妻所画的一幅半身肖像画,又有学者考证,该画是画家以自己的情人为原型而画的,但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生活中选取原型。因该画画出了青年女性含蓄的笑容,故艺术史上被誉为“永恒的微笑”。又如我国清末画家任颐,就有惊人的形象观察力、记忆力、表现力,在他年仅10岁时,一次他单独在家,适逢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因见不到任颐父亲,便很快告辞,任颐就用纸笔把来客的模样画下来,他父亲归家看到画后,立刻认出了来访者是谁。由此可见,造型性作为美术的审美特征,是至关重要的。
永固性
美术的另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永固性。
美术必须采用物质材料与艺术语言,将事物发展变化的瞬间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永久性欣赏,甚至流传百年千年。这些美术品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例如西班牙、法国等西方国家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史前时代的雕塑品《奥林多夫的裸女》、《持兽角杯的妇女》等,距今匀有上万年的历史。我国内蒙阴山地区发现的岩画,距今也有上万年的历史。
当然,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整体。美术的永固性审美特征,是与它的瞬间性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是选取人物或事物的瞬间形态而被固定下来的,这就要求美术家以静显动、以不变显万变,善于寻找恰当的表现方式,在动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种瞬间形象,然后再将其固定下来。例如古希腊阿格桑德罗斯、波利多罗斯、阿塔诺多罗斯联合创作的雕塑作品《拉奥孔》,取材于古希腊诗歌《荷马史诗》中的故事,叙事诗中的情节是: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作战,十年不分胜负,后来希腊人巧用木马计,攻入特洛伊城,该城祭司拉奥孔,事先曾向特洛伊人提出过警告,但他此举违背了神的意旨,所以宙斯便派巨蛇将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绞死。雕塑《拉奥孔》选择的恰恰是拉奥孔父子三人濒临死亡痛苦挣扎的最后一瞬的形象,表现出人物激情的顶点,达到了“寓动于静”、“寓瞬间于永固”的至高境地。又如我国画家罗中立创作的《父亲》,也选取了勤奋、慈祥的父亲的瞬间形象,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永恒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永固性作为美术的审美特征,既是重要的,又是辩证的。
再现性
美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空间(平面或立体)形象,因此再现性自然也是美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美术家都十分注重再现生活中的形象,并以写生、速写作为素材的积累,这无疑都是正确的。
许多成功的美术作品,也的确以再现性为基本审美特征。例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再现了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神圣的历史瞬间,成为史诗性作品。又如摄影作品中《二次大战时的邱吉尔》、《》等,更凸显出美术作品再现性的审美特征。
当然,这种再现性也是与表现性辩证统一的,即通过再现性体现表现性内涵―表现美术家主观的思想、情感、意愿。正如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所说:“艺术作品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例如一幅风景画是根据艺术家的情感和识见描绘出来的,因此,这样出自心灵的作品就是要高于本来的自然风景。”②例如我国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就分别寄托了画家的情感、情操、志向、志趣,达到了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结合。
由此可见,再现性作为美术重要审美特征,也是辩证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国画中小学美术教育潜移默化
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中国画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内容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了古人对社会、自然的态度和对宗教、文艺、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认识。在人们生活的美丽家园中,处处都有艺术的存在。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化了环境,并且改善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学习中国画可以发扬真、善、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从而形成对美的追求与热爱,形成对艺术、美、生命、国家的信仰等。美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特点的学科,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这些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学习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中国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分为整体观察、形体观察、结构观察和比较观察四种。整体观察是整个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首要的观察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整体画面的关系,然后从局部上细节观察,最后回到整体关系中观察。整体观察主要是了解整体和局部的虚实关系,从局部把握住形象特征,避免因细节的刻画而忽视了总体的效果。比较观察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作品的差异和特性,通过对比观察两幅竹石图,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当时的绘画心情和意境。如,学生画叶子,可以通过观察明暗、深浅不同的竹子的色彩处理底色部分,使画面醒目清新。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其影响,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多元化教育发展的今天,审美教育对人们的生活、社会风气都产生了较大的改变,使世界更加多姿多彩。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培养审美理解能力需要学生亲自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审美能力不是人们天生就具备的能力,而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与文化熏陶产生的结晶。教师应要求学生多多接触大自然,感受艺术的存在,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加强中国画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画追求精神上的熏陶,在观察、认识与表现中,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联合,体现着中国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天人合一”的观念。
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
人们需要巧妙借鉴多元文化的理念,不断创新,不能局限于中国传统的绘画方法,而应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与现念融合。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与中国画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观察描绘对象的基本特征和突出的个性。每位学生对同一事物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就像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位学生的情感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可以添加中国画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季节和景象会有所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组织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中国画在美术作品中彰显出活灵活现的艺术状态。
四、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扎根于中华民族文明的中国画艺术一直都是东方绘画艺术的典范,其笔墨造型、章法布局与色彩渲染等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涵养。将中国画作为中小学美术课的基本内容之一,既是对中国文化艺术元素的大力支持,又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许多优秀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从某一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汲取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与审美趣味等。因此,将中国画引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满足了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同时肩负着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
篇4
【关键词】水彩 形式语言 审美情感
近年来,当代中国水彩画迅猛发展,充分吸收西方艺术多样性、创造性的特点,突破传统模式,打破了画种之间的界限,向多样性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发展。
一、基本形式语言的探求
对点、线、面及其延伸的认识是学习形式语言的基础。
第一,点的形态特征与内涵、外延。通常意义上讲,点的普通存在形式是光滑的小圆点,或黑或白,占据画面一定的位置。点的形态特征多种多样,如圆点、方点、三角形、锯齿形等。点在构成中的集中有聚焦的作用,点的大小不同会在视觉上给人以深度感,几个点之间也会出现虚面的效果。点形态和特征的渐变或突变,在创作中具有辅助,可以帮助人们审视点在画面中的位置关系与外延,并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韵律、节奏等。
第二,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是线。线只有长度和方向,从几何学角度上讲是没有粗细之分的。绘画作品中的线不但有着粗细的变化,而且被当做最基本的形式语言之一进行应用,呈现出较强的表现力。不同类型的线在画面中所起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水平线使人感到广阔、平稳;垂直线使人感到挺拔、上升;曲线的特征是变化、柔和、优美。就视觉感受而言,曲线往往比直线更让人感到轻快和愉悦。
第三,面是由点外延的扩大而形成的。面有宽度和长度,没有厚度,是体的表面,同时受线的界定,具有特定的形状。面有偶然形、几何形、有机形等,可以划分为实面和虚面。实面是指那些有明确形状界定的,虚面是指能感觉到但不真实存在的,由点和线密集外延而成。
将点、线、面按照不同的构成形式运用到同一张画中会产生新的形式关系。点、线、面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元素,研究其基本的构成形式语言,将有助于对不同形式语言表达的认识。所要表现的物象经过人们主观意识的改造和提炼,通过点、线、面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韵律感和平衡性。这种方式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对画面的控制力,从而增加对形式语言的探索和认知。
画面中的形式语言主要有对比、对称、平衡、节奏、韵律等基本特征。形式法则的应用应是灵活的,使画面充满自由的气氛,而不是机械教条地搬用。在形式法则的前提下,点、线、面三元素在构成画面时可用不同的构成方式组合三者的关系,如用重复、渐变、分割、解构等方法对画面进行组合,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以渐变为例,在水彩画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将主体表现的更加充分,可采用色彩渐变的方式来活跃画面,使画面形成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增强节奏感。另外,除了色彩的渐变,还有线与面的渐变,将线的穿插、粗细变化与面的大小、厚薄变化相结合,达到丰富画面的目的。对于水彩画来说,肌理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语言。肌理是由材料作用的不同而产生的质感,是一种表面化的特征。在水彩画创作中,可以通过笔触变化、拓印、加胶、水洗、刻刮、做底等方式表现肌理效果,这不但可以增加质感、层次感,还可以起到丰富画面的效果。
二、形式语言的审美情感
形式语言的探索,不仅是对技法、材料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家内在心理因素上的研究。形式的准确表达,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是形式与艺术家心理特征相吻合的表现。
艺术家对于事物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复写和模拟,而是对客观物象分析提炼后的结果。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艺术家不仅能够感知客观物象的具体特征,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主观的联想创作出新的形象。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始终带有主观情绪,所以艺术家情感的敏感性对形式语言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影响,最终决定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是通过情感所感受到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尝遍了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个人情感在画作中随处可见,无论是忧郁迷茫还是轻松愉悦,都或直观或暗示地呈现给观者。很多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艺术家自传,所以它必须蕴含生命的内涵。以笔者为例,情感的细腻性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从初识水彩到如今的初窥门径,艺术创作是笔者热爱生命的真切体现。对过去的悼念、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是情感的原动力。
色彩对形式语言的表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必然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活动,对这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对形式表达多样性的探索。
结语
当代中国水彩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新的局面已经展开,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形式语言的创新要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尤其要注意形式语言表达的合理性。艺术家要探寻中国水彩画所特有的东方意韵,去粕留精并加以革新创造,这是对水彩画进行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重要自省,其探索本身是有益的,对于指导艺术家创新形式语言,创作出体现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气质、符合大众审美的优秀水彩画作品也具有建设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程孟辉.现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张强.中国绘画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6]郭廉夫,张继华.色彩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63―01
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面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美术教学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其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其责任感,发展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针对小学美术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要充分理解小学美术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
1.突出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小学美术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质就是丰富的情感性,其实这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其责任感,并能够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2.突出体现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上。通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全体学生熟悉美术的内容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突出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上。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小学美术教学则能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4.突出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上。创新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
5.突出体现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上。美术教学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对促进人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
二、要认真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的环保教育因素
1.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里,着重渗透构思与创造环境的环保教育因素。因为“造型・表现”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所以在渗透环保教育方面要突出培养学生构思创造、表现环境的能力。
2.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里,着重渗透设计与美化环境的环保教育因素。因为“设计・应用”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对此在这一领域强化美化环境意识效果尤为明显。
3.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里,着重渗透热爱美丽大自然、抨击破坏环境行为等环保教育因素。因为“欣赏・评述”领域是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时增强他们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4.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里,着重渗透提高环保意识以及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教育因素。因为“综合・探索”领域是让学生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各种问题的美术学习活动,它融“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于一体,并与其他学科和现实社会相联系,因而是渗透提高环保意识以及树立环保责任理念的最佳领域。
篇6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素描基础 训练方法
中职学校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既可以作为诸多绘画样式的基础课程,又能以一种单独的艺术样式而独立存在,而基础素描是一门以培养造型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学习基础素描首先要具备素描的作画意识,同时还应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在素描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既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又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利于我们在观察和描绘客观物象的过程中,排除色彩因素的干扰,集中去学习、研究和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培养准确、生动、概括地表现对象的造型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较为坚定的造型基础。根据在学习和素描教学中的心得,我认为画好素描要注意以下问题。
1.立体感的塑造
立体性是客观世界一切物体的基本特征,即一切物体都具有包括高度(长度)、宽度和厚度(深度)在内的三度空间(也称“三维空间”),都表现为一定形状大小的体积。在基础素描训练中,要培养和树立体积观念,学会从形体结构的体面关系去认识和表现对象。变平面认识为立体认识,变理面表现为立体表现,掌握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形体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方法和技能。
2.观察方式的培养
比例关系的正确判断,来自于正确的观察方法,应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再回到整体,先定大的比例关系,小比例关系服从大比例关系。因此,在基础素描训练中,要注重提高眼睛的观察力,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准确判断客观物象比例关系的基本功。总的说来,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以下两种形式的观察方法,就会把形体看准、表达准。
(1)剪影观察法:当一只老鹰从高空中找自己窝的时候,能准确地分辨出自己窝的形状而不会找错,可见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物体的特有的外形,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作画中一直把握这种剪影,就可以画准物体大的基本形,可以说,这种观察方式可以一直贯穿于作画的始终。
(2)定点余光视觉观察法:在作画中,我们可以找到占据画面主体最大的物体带动其他小的物体去分析比较物体之间的比例、空间,同时在看不同物体时,用眼的余光去比较着看其他物体,要在物象上能看出形体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物体本身的空间凸凹关系,形体与形体相接的关系。
用以上两点观察方法观察物象再加上对所画物象的敏感,就会更有力地表现对象,安格尔说:“最好是让模特一下子使你震惊,而你们则立即产生深刻印象。”
3.对结构及透视的理解
对整体的重视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所以要从透视和结构上来进一步理解。
透视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传统绘画的理解物体的方式,分为三种:①大气透视;②消逝透视;③线透视。大气透视指调子因大气的阻隔而会产生远近的虚实变化。
结构是指我们所见物体的构成,以及各体块组合连接关系,它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呈现一定的形状特征,所有的空间调子一定要符合画面的结构和物体本身的构造,以及特征的把握,所以基础训练离不开对物体结构的分析和理解。从结构方面认识,由构造上把握,可以增强表现的深刻性。这样就要求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结构的缺陷。
4.学会整体作画的方法
素描的作画程序是由素描的性质所决定的正确的作画程序,反映了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造型和方法,是作画方法的科学总结。作画程序中的每一个阶段,有着明确的阶段目的、任务和要求,每一阶段之间又有着因果、启承、交错等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作画程序的每一阶段,都达到服从于技能训练的整体要求和素描造型的整体目的,从而避免作画进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基础素描训练中,要严格掌握作画程序,明确素描写生的具体过程,包括开始、中间和结束各阶段的相互关系,这是形式素描造型能力的基础。
5.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在素描表现过程中,要探索点、线、面、黑、白、灰等造型因素的运用,不断总结,积累有效地表现对象、表现感受、形成画面的语言经验,不研究画法,死磨硬扣,易染上匠气。“所有伟大的画家都是表现空间的。”这句话道出了空间的表现在画面中的需要,我们画画是在平面上进行创造的,对象的绝对空间,对于画面所能传达的只是对象上面的形与色的空间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基本功训练的诸要素中,是属于比较难的一个课题。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学生不仅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在素描教学中,基础素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与学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老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而且要研究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美术课中的学,不仅体现在老师教会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体现在学生如何观察思考记忆、想象表现和创造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中面对全体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坚持理论与实践、思维和技能训练相结合,提高素描造型能力,以充分发挥素描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作用,促进学生素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动画;角色形象;品牌;品牌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23-01
一、动画审美特征浅谈
动画是什么?动画, 源于“animate”一词,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我们惊奇地发现这是创造生命地过程,一种奇迹的诞生。它是基于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征,以剧本为线索,以分镜为指导,以形象为主体,同时也是一种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地一种活动过程。
二、动画中角色形象的基本特征
“夸张艺术性”是一部动画最基本也是必不可少的特性。不仅仅要有好的故事,还要有有血有肉的角色。只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传世佳作,经久不衰。而且,动画角色的夸张性要比真人的夸张限制性更少,更真实。
“虚拟生命力”,我这里谈的“虚拟生命力”不仅仅是具有生命力,而是我们在观看一部动画时,我们往往进入了一个虚构的空间中,片中的任何一件小的摆饰品都变的有生命了。动画角色的“虚拟生命力”一方面是指其自身所体现出的虚拟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还包括了这个角色带给观众可以感受的生命力。
娱乐性,不仅仅是人们在观看动画时感受到的快乐,也体现在动画衍生品的设计和市场上。动画衍生品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动画中的某个动画角色,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所研发出的一系列可以出售的东西。比如衣服,包,影像制品等,甚至还有主题餐厅等。这些衍生品往往已经脱离了动画本身的艺术,而是将其中相关的角色形象作为衍生品谋得利益。
三、动画形象与品牌传播的联系
(一)品牌的概念
利用美国著名学者和营销学家飞利浦?科特勒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籍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区别开来。不难看出,它一方面起到了对这个产品的认识,另一方面,成为了企业的重要的传播手段。而且,同时奔驰,保时捷等品牌也代表了人的身份地位,所拥有的财富等。
(二)形象和品牌传播的关系
广告专家肯特?沃泰姆在《形象经济》中阐释了形象可以帮助建立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接:“每个品牌或明星人物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明确而有意义的形象。”。形象具有跨种族,跨地区,全球性的特点,所以品牌传播就会因此变得无国界,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提高品牌本身带来了好处。第二,好的形象能够是品牌在很多功能相似的品牌中脱颖而出。最后,还能弥补产品本身的不足,以及工艺简单,缺少特点等。
(三)动画形象在品牌传播中的优势
1.动画形象在品牌传播中具有艺术表现优势。在上面我们就已经讨论过了动画形象的特征,其中就有一条就是艺术夸张性。那么,在品牌传播的时候,很多设计师就会更加集中的夸张和放大形象自身的艺术特征,更加强化这个角色的艺术表现力。同时,社会是复杂的,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审美趋向。那么此时如果我们还选择某个确定的明星来进行宣传就显得太过于单一,死板。动画形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风格,随着品牌各个时期不同的定位进行宣传。动画形象的角色类型和表现方式是自由的。
2.动画形象在品牌传播中的虚拟亲和力和长久性都为品牌传播带来了优势。很多名人只是一时间很红,也有可能会被很多的负面消息打压,那么,选择了这个明星的品牌也会因此产生影响,这个时候,很多品牌就选择结束合作,这种宣传就是短期的,而动画形象成本低,且是虚拟的,创造和发挥的空间就很大,品牌可以根据动画形象的特点:“虚拟生命力”,对形象进行各种改造,发挥。也更具有长久性。比如《机器猫》中的机器猫等等。
3.动画形象具有文化归属性优势可以帮助企业促进本地化。有的名人可能仅仅是在某个地区比较出名,离开了这里据很少有人认识他了,比如很多小的明星,在在家地盘有很多人认识他,但在全球却很少有人知道。那么当中国一个品牌想要推向别的地区或国家时,还使用这个代言人就显得不合适了。
四、结语
通过对动画角色特性的理解,以及对品牌传播的了解,我们不难理解动画角色在品牌传播中远比名人代言更具有优势。而那些优势同时也促进了产品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和经济文化上的双赢。这样的双赢局面,对于国家社会无疑是再好不过的,动画也会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动画本身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就业,对于世界的经济,促进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思淼.数字艺术应用-商业动画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陈瑛编.动画的视觉传播[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造型艺术;造型的美;绘画;审美特征
1.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艺术一词源于德语bildende Kunst,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最早使用这一概念。德语的bilden,原是模写或作模拟像的意思。因而,bildende Kunst一词,曾经仅指绘画和雕塑等再现客观具体形象的艺术,以致今天也有时仍用于这种狭义的解释。英语plastic art在狭义上仅指雕塑。中国在晋朝时,对美术的造型特征有了理论概括,陆机说:“存形莫善于画”(转引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所说的“应物象形”,就是指绘画的造型。但是,中国是从20世纪初以来才广泛使用造型艺术这一概念,还把书法、篆刻纳入它的外延中,这一点与西方不同。
造型艺术的特征,从与其相对的概念──音响艺术(主要指诗歌、音乐)的比较而出。而前者以颜色、石头等可视的物质材料表现形象;后者以语音和乐音表现形象或情感。另外从它们的存在方式、展开方式、感知方式上看,造型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以静止的形式反映动态过程,主要诉诸视觉;音响艺术则在时间中展开并完成,主要诉诸听觉。所以,造型艺术又可称为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音响艺术则可称为时间艺术、动态艺术、听觉艺术。造型艺术的上述特征都是由其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段所决定的,造型艺术一词综合了这些特征,因此被认为最适当,实际上也最通用。
绘画则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种类,从体系来划分,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
中国的绘画是祖国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它以丰富的品类、独特的风格、巨大的成就,矗立于世界美术之林,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画,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相对于工笔画的就是写意画,又称“粗笔画”其画风简略,通过尽量简练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和意态,而并不十分在意所画对象的逼真与形似。画家在画中多采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联想,最大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张扬不同的个性。
传统的中国画离不开诗词、题款、篆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表达。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往往十分自然地将写字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诗句的形式直接题在画面上,并按中国文人的习惯,在画的落款处盖上刻有自己名号的朱砂红印章,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强调绘画笔墨的书法情趣,将诗、书、画、印四个分割的因素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是中国画一个很要的特色。
从画面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绘画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中国画很注重在画面留有空白,空白处并不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云蔼,可以是江面的晨雾,也可以是日月的光华,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有人认为“布白”是中国画中最为人类关注的要点,画家强调画面诗意的传达,那些空白处也许正是诗意的不确定性、模糊朦胧的象征,留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但是,也有很多的作品没有留白的。
2.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在绘画中:
( 1 )造型性与直观性。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形象,摄影是用影调、色调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形象,雕塑则是用泥土、木石在三度空间里创作出具有实在物质性艺术形象,书法则是通过笔墨、布白、结构、用笔来创造神采,呈现精神气韵。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塑造客观事物的形象来作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所以说,造型性是这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直观性,或称视觉性,也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造型性派生出来的。造型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者一幅摄影作品、一件书法作品,都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来感受的。这个特征,使造型艺术同文学、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区别开来。
( 2 )瞬间性与永固性。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在动和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如何造取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最精彩的瞬间,成为画家、雕塑家、摄影家们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成为美学家、艺术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永固性,就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欣赏,甚至可以千百年流传下去。相比之下,舞蹈、曲艺、戏剧、戏曲等表演艺术或综合艺术则不能够将艺术形象物化固定下来,只能一次次表演来创造形象,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发明之前,它们也无法流传后世。正因为如此,流传至今的原始艺术作吕,其中相当数量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作品。造型艺术的永性,使这些古的艺术品能够被若干年后的现代人所欣赏。
( 3 )再现性与表现性。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空间艺术,再现性自然成为它最重要的审美特点之一。但是,造型艺术同样要表现形象的内在意蕴,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因此,表现性也是造型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造型艺术中,摄影可以最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摄影作品被当全真实可造的历史文献,具有认识和审美双重价值,成为珍贵的文献资料。造型艺术离不开表现性,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
3.结论
造型艺术在绘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造型艺术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绘画中,它也表现在艺术的其他领域。艺术的本质是无法被描述出来的。因此在造型艺术中对特殊性主题的应用多少使之带有了描述性,而且这也使艺术的本质产生了虚假和限制性的印象。艺术的本质就是生活的造型表现。因为它具有丰富与充实性,所以它同样不可被描述。它最深层的表现总是被称作“和谐”,而“和谐”也总是被视作艺术的首要要求,它是通过线条、色彩和形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艺术家力求通过构成的韵律来获得平衡。在构成中,关系的造型表现即韵律是首要的,而造型方法是第二位的。
参考文献:
[1]《F代艺术大师论艺术》【美】 罗伯特.L.赫伯特 编 林森 辛丽 译 江苏美术出版社
[2]《蒙德里安论艺》翟墨 王端廷 主编 徐沛君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3]《造型艺术与纯造型艺术》 蒙德里安著
[4]《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著
篇9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观察能力;观察方法
在中国画教学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发现很多初中生就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等方面,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有些根本就做不到对其的理解。很多学生还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临摹水平上,使得学生认为中国画较难掌握,不知道这样画的原因是什么,对运用毛笔、宣纸进行作画感到困难。而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始入手。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观察能力是人类能够认知世界的基本能力之一,是进行全面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个体特征的活动,带有明显的心理特征。中学美术教学理论认为,观察能力是学生进行包括美术欣赏、中国画作画等美术活动在内的特殊能力,也是接受美术教学的基础能力。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理解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对中国画等绘画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高低。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才能有所了解、有所认知、有所发现,从而加深对中国画意境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应用,最终实现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正确地运行中国画的绘画技能、技巧,将在胸的“成竹”运用毛笔挥洒于方寸宣纸之上。
在美术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永远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对事物的表达或塑造,还是美术学习的过程本身,都需要将观察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尤其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下达,更是将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教学工作开展中的重要的基础性的位置上。针对中国画特有的风格和绘画技巧,科学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观察中国画独特的造型规律,观察蘸墨、用墨、调色、运笔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绘制中的基本技能和绘画技巧等。在基本技能和技巧掌握的基础上,将观察和欣赏、欣赏和思考进行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对中国画感悟和理解的水平,逐步地提高观察能力运用过程中的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对所观察的内容进行提炼和加工,从而实现学生绘画水平的全面提高,改进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中国画教学中所要培养的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方法
在中国画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有:对形象特征的观察能力;观察事物的区别与联系、共性与个性的能力;观察发现事物的能力,三个主要的观察能力。形象特征的观察主要是人物和动物的动态、性格及情感特征,山水、花鸟以及静物的意境、气氛和情调等。观察能力培养的首要内容是学生抓取观察对象主要特征、典型特征的能力。抓取主要特征的观察,可以减少观察中的粗枝大叶、概念化的行为,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才能实现概括精炼,产生鲜明的个性以及强烈的感染力,但这并不是忽略细节的观察,反而是观察能力的高要求。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就会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产生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如果只重视个性而忽略共性,就无法全面完整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无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就无法到达理性的高度去掌握中国画绘制中的共同规律,达不到艺术表现形式上的自由和充分。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就是要学生去发现美,并运用美的能力去表现和创造美。
三、中国画教学中所要培养的中学生的观察方法
在中国画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整体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形体观察法以及结构观察法四种。整体观察法不仅是中国画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美术教学整个开展中所要培养学生的最基本、最首要的观察方法。整体观察要先观察整体上的大关系,再深入局部细节上的观察,最后回到整体关系上的观察。整体观察是为了了解事物全局和整体上的虚实,局部观察是深入地把握形象个性特征,再回到整体是避免偏重个性忽视总体效果。对比观察主要是因为相互比较才能显示各自的特性和差异,同样的两幅梅花图,对比观察也许能更容易地理解作者绘画当时的心情,和画作的不同意境。学生在观察认识物象和对画面进行具体的美术表现时,常常缺乏整体感,使得形体支离破碎、单板的勾勒边缘等,原因就是不会运用形体观察法去观察对象。
四、中国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措施
1.给学生安排观察任务,观察能力的培养从点滴做起
观察能力是人类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行为,是全面、准确、深入、迅速掌握事物特征的能力。组织学生对所要进行绘画的题材进行长期有目的的观察,使其逐渐地了解所观察的事物的本质,能够培养起学生的观察习惯、提升观察能力。校园中一般会种植一些松树、柏树、竹子等植物,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植物进行长期观察,并记录下植物的生长规律、形态特征、不同季节的特征变化等。在具体画法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先就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进行展示,然后再开展对该观察对象的绘画过程及绘画技巧的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力在中国画绘制中的重要性,也使其深入理解竹子为什么备受中国画传统画家的青睐。
2.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画中梅花素有花中“四君子”之称,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但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对现实中的梅花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在开展中国画教学中,如果涉及梅花这一意象,空洞地讲解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时,中国画教学的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软件,基于对梅花等绘画素材的研究,制作出相应的课件。先就不同地区内不同种类和颜色的梅花等,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有个大体的把握,然后再具体到枝干、花瓣、花朵甚至是花蕊等细节上。最后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对眼前的事物进行观察,对观察对象特性的了解促进其对教师讲解的画法的理解,在绘画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3.采用作品与事物、作品与作品对比提升观察能力
依然以中国画中梅花的画法为例,因为在学习绘画方法和开展绘画之前,教师已经采用图片、作品等就梅花的形态、特点等让学生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就图片和真实作品之间的对比分析,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画中的梅花在枝干的变化规律上与真实梅花是一样的,但在梅花的动态变化、虚实变化和深浅变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这样作画的疑问进行梅花绘画方法和技巧的学习,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在对事物进行绘制的过程中,除了要尽可能真实地表现其基本特征形态之外,还会融入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作者会依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对事物进行一定的处理,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还能提升其对中国画的热爱。
总之,在中国画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探索和研究,适合中国画教学中适用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丽云.初中美术课中国画教学浅谈[J].新课程:教师,2010(12).
[2]李艺华.有关中国画教学的几点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篇10
关键词:电影服饰;服饰色彩;视觉文化;审美期待
服饰是人类所独有的,是穿在人身上与人类共同构成整体的服饰形象。就这一点来说,其他的文化载体只是由人创造,由人欣赏或品尝,而绝没有像服饰这样与人类有同一个社会符号这种典型文化特征的,所以说服饰也是一种文化服饰,具有一定的装饰意义和象征意义。
电影场景中,我们很容易从导演精心安排的角色服饰中得到某种信息的暗示,在导演表达的空间的拓展之中,观众所获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角色暗示。因此作为一种角色形象包装的最基本元素,服饰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荧屏上人的角色远离戏剧性和人为性的同时,依靠服饰这一充满符号象征性的外来道具具有了某种补充、附加意义。下面以不同风格的电影实例,从服饰文化在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特征、角色形象、服饰色彩带给人的视觉冲击,以及服饰艺术在电影作品的审美期待四个方面来分析服饰在电影作品中的作用。
一、服饰文化在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特征
服装的种类很多,有实用装、表演装、概念装等。依照不同标准,有很多分类方法。可以按影片人物的各种属性分类:按人物性别可分为男装、女装;按人物年龄可分为老年装、中年装、青年装、少年装、儿童装等;按人物职业身份可分为军人装、律师装、法官装等。按人物、角色在影片中的作用可分为主要人物装、次要人物装、群众演员服装、道具装等。还可以按影片叙述的时间来分类:古代电影中有远古、上古、中古服装;近代电影中有18、19世纪的服装;现代电影中的服装可以分为20世纪、一战时期、二战时期的服装,当代电影中流行的服装,未来时代尚未产生的服装。还可以按影片类型分为喜剧片服装、动作片服装、歌舞片服装、战争片服装等,电影服装品种比一般人们的生活服装多得多,并且可以得出电影服装是专为角色服务的。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电影服装必然与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地位、性格等以及其人物所处的年代、时期、地域、民族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往往还和影片的类型、题材有着很大的联系。
二、服饰造型在电影作品中对角色形象的视觉传达
观众爱看电影,很大程度上是爱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而明星在影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穿不同的服装,有的人在一部电影中还要换很多套衣服。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时代的影片中人穿着的服装都不同。电影以直接的方式将物质现实诉诸观众,令观众在视觉上产生真实感受,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电影的这种逼真性必须通过画面造型表现出来。包括可见的人物造型、环境造型和影像造型,而人物造型的具象和差异化便需要由服饰来建构。这使观众感觉很真实可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真实地反映了电影服饰的重要性。
电影服装可以增加电影观赏性,电影需要美感来吸引观众。如电影《茜茜公主》中的女主角在华丽宫廷轻提裙摆,轻舞飞扬营造浪漫的梦境,色彩缤纷的晚装为梦境场景添上美丽一笔,整个影片也因服装增色不少。电影中除了音乐、灯光、场景等的配合外,服装所占的分量很重。以影片《绝代艳后》为例,片中女主人公玛丽・昂特瓦耐特总是穿着衬托胸部的紧身胸衣。宽大的裙撑,深开的方形领口,胸挡上排列着缎带蝴蝶结,袖口用蕾丝或细棉布做成三段波浪状花边,高高耸起的发髻上缀有各种装饰物。这些衣着样式传递给观众这样一些信息:故事发生在18世纪,人物来自宫廷的贵族群体,他们有着极其奢华糜烂的生活,空虚无度。绚丽华美的服饰作为时代的载体很好地再现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经济概况以及当时的时尚风貌。不同类型的人对服装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服装的选择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因素。社会人的精神状态、文明程度和思想意识。往往也能通过人们穿着的款式、图案及色彩得到反映。这就要求电影服饰必须再现物质现实中人与人的这些差异。在表现人物的身份差异、地位差异、贫富差异及性格差异时,电影服饰起到了直观的作用,让观影者很容易接受并认同这种差异化的外部特征。电影《莎翁情史》讲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莎士比亚的情感经历及其艺术体现。影片中贵族男女服装都极具约束性,刻意地强调身形特征。颈部常装饰着一种白色褶饰花边,这种花边呈车轮状造型。是独立于服装之外的一种领饰,名为“拉夫(Ruff)”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独具特色的服饰部件,并且是贵族男女在正式场合里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显示其尊贵地位将“拉夫”演变为前边打开,后颈处高耸的扇形。这些僵硬的贵族服饰体现着当时的封建禁锢。又展示出统治阶级的高傲尊大、不可一世的姿态。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人公莎士比亚宽松甚至可以敞开衣襟的不羁造型,既是一种身份地位的差异,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勇于挑战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电影服饰的形象化特征是人物外轮廓建立的根本依据,具有最基本的信息量,人物的外部特征(职业、贫富、性格等)一目了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就能清楚地还原具象的现实世界,强调影片的真实性,加强了电影的视觉感染力。
三、服饰色彩在电影作品中对受众的视觉传达
服饰色彩在电影作品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电影作品会大为逊色,它的运用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情感,是不能用言语形容的。在电影色彩的处理中,通常利用色冷暖色调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造型因素相洽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感觉生理学已证明,色彩是富于主观性的感觉。所以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的造型因素。电影中的色彩应该比现实生活更丰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它经常利用周围环境的色彩搭配和变化来烘托整部影片的色彩,从而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情。如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在影片中经常穿一件浅土米色的裤子、黑色的皮鞋。剧中有一幕正是阿甘身着这身经典行套在静静林荫道上奔跑的样子,天空的淡蓝色与阳光的投射,明亮清澈的色彩,把阿甘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传达出一种善意和温情,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美。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就体现在这种纯然的色彩体系中。
电影服饰能为剧情的发展服务,为故事的发展进行气氛渲染,以烘托电影剧主题。好的影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影片的情节外,还有影片中给人以震撼力的画面和演员营造的气氛。在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名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最让人体会到战争残酷性的就是一个红衣小女孩的出现。她出现的镜头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她被带到集中营,充满死亡气息的黑色背景中只有小女孩的衣服是红色的,是那么的可爱、活泼、充满希望、饱含着梦想,第二次小女孩的出现却是躺在了运尸体的平板车上,虽然还是黑色的背景、红色的衣裳,但却是那么触目惊心。短短的两组镜头成功地烘托出法西斯纳粹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
四、服饰艺术在电影作品中的审美期待
电影服装设计作为最终呈现于银幕的影像。最终是服务于电影受众的视觉的,也就是最终要“被看”的。对于广大电影受众而言,对电影服装设计注意与否可能因人而异,他们具有视觉选择的自,说明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重要特征。以视觉为理论视域,电影艺术被作为视听艺术,影像与声音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媒介,或者说是电影艺术具有本体性的特征。其中的影像是靠视觉来解读的,电影服装设计最终也是服务于视觉的。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影像或图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影像或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视觉对于人们变得如此重要,我们已经步入视觉文化的时代,它给我们带来许进言之,视觉性已经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在深刻地改变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电影也不例外。以影像为重要媒介的电影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我们都感受到其作为视觉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以此为讨论背景,电影服装设计蕴藉的审美期待有哪些呢?
一般来说,电影服装设计是电影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根据剧本和导演影片的风格。以及演员、化装、布景美术设计共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它主要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运用服装艺术手段来表现剧中人物,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露痕迹地达到服装与剧中人物的有机统一,实现电影制作人的审美诉求。事实上,电影服装设计蕴藉的审美期待并不止于此,在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日趋成熟的今天。在影像作为商品景观而成为重要的视觉对象时,电影服装设计最终的指向应是电影制作人对电影票房的期待。人类社会在告别以语言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进入以影像或图像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在所谓的“景象社会”里,社会生产的最终目标就是景象符号。诚如我们所看到的,在电影摄制过程中,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管理、服装制作的电影服装工作越来越被加强了。感性的、直观的、唯美的影像既是现代商业电影重要的视觉元素,也成为可供受众消费的文化商品,电影服装设计已经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换言之,电影服装设计成为了生产出消费者“注意力”的基本手段。因此,电影服装设计所以成为电影最普遍的视觉元素之一,乃是由于它已经转化成为一个有视觉吸引力的商品,直接涉及影片公映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彭吉象.电影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刘晓刚.时装设计艺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特点
- 下一篇:电气工程自动化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