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职业决策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自动化职业决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行为导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49-02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学习课程,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知识更新不够,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并不重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1]。为此,职业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对实践和自主学习要求较高的专业,其特点是对实际操作要求高,同时要求工作的逻辑性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技能提升,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培养出对社会企业有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一、研究的思路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主要承担珠三角地区的机电、3C、物流、食品、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维修、培训,以及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工作。供配电系统运行检修、电气产品销售以及企业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等岗位工作任务,具备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力,电气自动化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宗旨,以适应社会行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2];而教学中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安装、维修、设计的岗位群;其次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再者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将相同职业能力的课程进行整合,设置学习领域。
最后创建行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具体见图1。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对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调研;再从制造类相关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开展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文献参考分析:对国内外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借鉴他人研究的经验,指导构建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实践验证:引入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教学体系,通过和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效果做对比,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三、研究的成果
1.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确立了构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撰写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调研报告,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及人才培养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43个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已确定的有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把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分类整合,按照项目的同一原则和职业发展过程设置出学习领域,制定出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撰写了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
2.对兄弟院校、多家企业进行调研,经过多次探讨和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确定了初次就业岗位:维修电工、电气设备装调维修工和技术员、自动化设备维修工和技术员、质检员;二次晋升岗:电气控制设计员、技术支持;未来发展岗位:电气工程师(主管)、部门主管,我们制定了职业岗位分析表;根据专业岗位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得出26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11个学习领域,制定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制定新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应用与实践》、《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5门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得到每门课程对应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任务,任务具体实施过程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
4.在新课程体系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核心课程《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了微型资源库,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建设基本完成,基本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学习导航、教学设计、考核方案等;拓展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等。
目前我校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行为导向”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2013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获二、三等奖;2014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竞赛”,获二等奖;2015年参加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能竞赛获学生“维修电工竞赛项目”包揽前三名。近三年学生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9%以上。顶岗实习企业对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动手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工作态度满意度高,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中,基于行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将职业教育深入教学理念,通过实施职业人才培养策略,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展开理论学习、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双向平行的教学体系[3]。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案的实现,还需要学校方面积极配合,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配套资金保障。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教师必须与校外实训基地展开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教师还需要花更多时间顶岗实践,在设计教学项目的时候,注重实用性,在实训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候聪玲.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篇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63-02
1 专业设置与定位
1.1 行业背景
工业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实现自动化,就完成工业化,自动化是工业化的最重要标志。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要求有精度、动力、快速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人才需求量更大。
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我校于2012年开办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1.2 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制订201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企业需要、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毕业生,电气专业和机电专业教师于2012 年暑假期间对电气自动化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查。
(1)调研成果一:就业岗位。核心就业岗位有:动化设备安装员、自动化设备操作员、自动化设备检修员、维修电工 、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员、销售代表。
(2)调研成果二:企业要求与建议。1)学校在重视技能培养同时,要关注诚信、敬业教育,肯吃苦、善沟通的职业素养比专业能力培养更为重要。2)就业时要有工作经验,减少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时间。
(3)调研成果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电气自动化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职业素养,掌握电气技术、电力自动化技术、机电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检测与维护、服务与营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3 人才规格
3 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师资不够部分,进行教师人才引进(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辅导员教师专业化,高职称教师的传帮带。
4 教学条件建设
4.1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断完善。校内拥有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专业机房三个实训实习基地,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建有八个专业实训实习室,拥有总价值670多万的先进实验实训仪器设备300多台套,各实习实训室开出率均为100%。校内实验实训室,不仅可能满足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且为社会职业培训、职业技能(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培训和鉴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专业电工电子实训中心通过了湖北省高校基础实验室建设评估验收,并得到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专业实训基地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基本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及生产性实训需要,生产性实训开出率可到50%以上。
4.2 校外实习基地
(1)建设目标——建“厂中校”。
(2)要解决的问题:1)企业要为学生建造学习环境,如学生宿舍、食堂和教室;2)企业要为学生提供集体学习时间;3)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与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
4.3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根据课程体系选取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优化,由于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可用的资源主要为图纸、动画、照片、模型等,我们的建设原则是:
(1)专业性:资源库的建设是以专业为单位,使用时也是以专业为单位,同时还围绕专业来设置培养计划、课程配备、专业建设成果、教师队伍配备、教学资源配备等。
(2)共享性:最终教学资源库不仅在校内使用,同时也给兄弟院校和同行业、同区域企业使用。在教学资源建设时就考虑到相关专业的共享和兄弟院校之间的共享,以及为行业、为区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等。
(3)支持教学: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其鲜明的特色,如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训教学等,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构建的相关平台和资源要能够支持上述多种模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
(4)管理评价:基于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平台也需要给教学活动与资源的管理评价提供即时动态的信息,更进一步能够实现对管理者的决策支持
5 不足与改进措施
(1)培养目标太广泛,课程开设散乱,“项目教学法”贯彻不深入。
改进方案:1)培养目标不应太广泛,并有主次之分;2)课程开设应以主要目标为主;3)课程内容应适合高职生源素质;4)课程逐步深化“项目教学法”。
(2)校企合作难,企业积极性低。
改进方案:1)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2)将相邻年级的实训学期错开,使企业常年实习生不脱岗,才能真正顶岗;3)派教师下企业管理学生,并定时授课。
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高职学生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59-01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职业性”,其培养的是为生产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是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要,而且是决定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定位为立足廊坊、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地区。主要岗位群包括配电柜接线工、电气自动化设备操作员、安装维修工、自动化工程施工人员等岗位。通过调研廊坊及周边地区知名企业,确定了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如下:
(1)基础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基本的判断能力。
(2)专业能力。包括:①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及简单设备装配图的识图能力;②使用测量仪表、工具及仪器进行检测和调试的能力;③PLC、变频器、传感器、自动化设备的安装、接线与调试能力;④PLC和变频器的编程和维护能力;⑤正确选用传感器的能力;⑥产品营销、售后服务或技术支持的能力;⑦阅读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的能力。
(3)关键能力。包括:不断学习的能力、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与决策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
2 职业能力培养的优化方案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以“能力”为本位重构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养成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渗透来实现,故课程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以前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沿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其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没有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导致实际效果较低。课题组与企业人员共同研讨论证,把全部课程分为进阶式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面向一个职业群,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宽的选择范围,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发展后劲,引导学生学会发展;第二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某一个或几个职业的需要,强化职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知识,取得一个或几个资格证书,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2.2 建立完善的职业实践体系
以前的实践体系,相关课程之间独立设计实验实训内容,未体现出课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完整知识链,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整个工作的处理程序,不能加深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课题组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对原有的实训内容进行了综合提炼,增加了五个技能训练模块:电子线路技能训练、程序设计技能训练、控制电路技能训练、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综合技能训练、单片机综合训练。通过以上技能训练的实施,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也显著提高。
为期半年的校外顶岗实习,采取校企联合指导的方式,在工作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了解差距,及时调整,缩短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2.3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巨大的支持,必须拥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该专业教师队伍不够完善,即缺乏较强实践能力的年轻教师占较大比例、在职副高职称的比重不高等,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为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我们将专业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紧密结合,具体措施是:“请进来,送出去”,一是建立一支囊括技术能手和企业专家的兼职教师队伍;二是通过职业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2.4 打造多元化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注重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教师、企业及社会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评,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同时,我们还推行“双证书”制度,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该专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将来择业的实际情况,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特种作业操作证和维修电工证等,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
2.5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象是学生,最终的实践者也是学生,故衡量职业能力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就在于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实现了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经过五年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深化改革,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造成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学生满意,社会满意,学校满意”。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每年该专业都有许多自主创业的学生,用人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赞不绝口,社会反响良好。
参考文献
[1] 吴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70-71.
篇4
一、引言
《传感器技术》课程涉及机械、物理、化学,光学、材料、电子、生物、半导体、信息处理等众多学科领域,属于交叉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繁多的被测量和测量仪器中归纳出检测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特性,以便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目前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传统的按测量原理分类介绍传感器知识并基于理论假设项目教学,这种分类方法侧重于传感器的原理性知识掌握和传感器改革,这跟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需求不一致,且跟当前传感器的集成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相矛盾;二为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但是传感器本身种类繁多,单纯的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涉及到的传感器太少,不足以涵盖传感器的整体状况,缺乏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传感器技术知识。因此,结合职业院校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及工学结合等特点,本课程改革结合以上两种方式的优点和当前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来调整课程体系架构和教学方式。
二、课程改革理念
以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为基准,根据我院自动化系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改革课程,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传感器选型与应用的职业能力培养。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传感器选型能力、典型测量转换电路设计制作能力、常见传感器安装、检测和维护能力;根据传感器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调整课程知识体系架构;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和能力达成项目;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项目来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我院自动化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职业岗位群,面向西部电气电子电器产业,本课程改革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改变:
(一)课程目标的改变。从传统的着重讲解传感器结构、原理与应用向培养选型、改革和制作具体传感检测电路的能力上转变。
(二)课程体系的改变。从传统的通过按测量原理分类介绍传感器以及前些年的纯粹以项目为导向学习传感器转变为按被测量(即功能)来实施传感器的教学,以使学生在了解传感器工作原理、特性的基础上,容易根据测量对象来选择传感器;引入典型的实际工程应用项目,指导学生应用选择的传感器进行信号处理电路改革和应用。
四、教学模式的设计
采用系统性知识教学与模块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真实产品作引导、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为基础,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传感器技术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实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
五、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典型传感器工程应用学习项目中,每个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都会经历“资讯(信息收集)决策(拟定方案)计划(制定实施细则)实施检查评估总结分析提高)”六个阶段,老师带着学生完成六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手把手教学生怎样做,让学生体会每一阶段具体工作任务,为走向工作岗位、参加工作积累经验。在具体的理论、实训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法、演讲法和反思法等微观教学法的交替使用,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并且充分运用引导文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进取心大大增强。
篇5
关键词:证课融合;维修电工实训;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刘丽萍(197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45-02
随着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大幕的拉开,教学设计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系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它采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变换成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的计划,创设出有效的教与学的“过程”或“步骤”,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教学设计质量优良的影响。为此,在授课之前课程教学团队要进行科学、客观、详细的教学设计。笔者从事“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多年,并指导中级维修电工考证实训,多次进行企业维修电工工作人员岗前培训。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几方面阐述“维修电工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一、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企业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修及技术改造,从事供配电设备管理、维修及机电产品的营销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的职业领域主要涉及电力行业、装备制造行业等电力设备及机电设备生产、维修等企业,主要从事安装电工、维修电工、值班电工、电气设备操作员、电气技术员等工作岗位。从事这些岗位都需要具有中、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而“维修电工实训”课程正是针对这些岗位的维修电工资格证书而开设的。该课程实践性强、应用面广,为学生考取维修电工中、高级资格证书及毕业就业夯实基础。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详尽分析,归纳总结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维修电工常用仪器仪表及专用工具的选用、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规程;熟悉照明配线、动力配线、电子装配等操作工艺要求;熟练掌握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中、高级所规定的车床、铣床、磨床、钻床以及交、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电气配线、安装调试、检修工艺编制、故障检测技术以及PIC、变频器技术。
三、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所规定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为主线,以操作规程、施工工艺、验收规范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教学为主导,结合学校现有实训设备,通过企业专家论证会,确定选取电工基本操作、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常用室内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三相异步电动机拆装与检修、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控制电路的安装与维修、亚龙维修电工高级考核装置应用、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与维修、PLC及变频器的应用等典型项目作为本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维修电工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实现“学校教学、企业实践、国家考级”的三统一,确保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快、考得过、用得上。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四、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学生的生源情况、知识技能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基于工作过程六步骤进行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
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教师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计划、决策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工作计划,学生与教师交流工作计划。
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任务。
检查、评价阶段:检查结果(自检、互检),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总结,在此阶段发现问题,查遗补漏。
五、恰当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操作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法、巡回指导法等方法,同时辅助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六、开放式设置考核方式
以学习项目为考核单元,注重对学生完整工作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完成工作过程的态度、工作质量、操作规范、相关测试(口试)等内容综合评定,采取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等形式进行评定。考核的重点在于评测学生是否具备了维修电工职业能力,是否具备了工作积极、主动、热情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每一个学习项目的成绩评定明细如表2所示。
表2 每一个学习项目的成绩评定
评价项目 小组互评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比例(%) 5 5 90
根据课程总学时及每一个项目的学时,确定每一个项目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详细如表3所示。
表3 课程总成绩
评价项目 项目一 项目二 项目三 项目四 项目五 项目六 项目七 项目八
比例(%) 5 5 5 5 25 10 30 15
七、总结
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多层面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从而为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设计以遵循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理论性与创造性、计划性与灵活性、具体性,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为前提进行。
教学设计要按照“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顺序进行设计。“为什么学”是指要确定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什么”则是指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学”是要明确授课过程中采取什么策略来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学设计还要评价方法,即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准确而又全面的评价。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教学环节逐步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今后教学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萍.《电工技能实训》说课竞赛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26).
篇6
关键词: 《电路基础》维修电工工学结合项目教学
《电路基础》是高职教育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行业通用能力模块课程之一,是电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的理论基础,也是通信、信息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电路理论的经典内容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电路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会设计、可操作、能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目的,主要通过对电气线路安装、维护、调试与维修等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学生具有中级维修电工(电路部分)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框架由实践情境构成,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充分体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
传统电路基础课程教育通过对电路课程的学习,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定律和定理,如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及最大功率传递定理等,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如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及用于分析直流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具备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等,与生产实践脱离较多,无法与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学习与生产无缝连接的要求。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教师应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一、转变基本观念,着眼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
1.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本课程强调让学习者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要采用引探法教学,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全面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教学内容与(中级)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电路部分)要求相融通,便于学生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本课程对照维修电工的典型工作环境来设计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通过一个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子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维修电工(电路部分)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3.以职业技能为导向,采用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结构,便于不同专业按要求灵活选择与组合。
4.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框架,融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理念。教师应将课程内容设计成模块化生产应用型项目,以情境教学为主,任务驱动,按职业活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机整合。教师在整个教学行动过程中,要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提供咨询、帮助,注重学生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的养成。
5.改革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注重过程评价。因此教学评价要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二、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变课本教学为工程实例教学
1.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引入企业工程应用实例。
本课程的教学项目以工程实例为主,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采用项目模块化的课程框架。
本课程全部在一体化教室组织授课,分几个项目模块,每个项目下设若干子项目。教师应以项目作为载体,在完成每一个实训环节中帮助学生获取经验性知识,并渗透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完成数个任务的基础上,再拓展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最后以技术理论知识指导各项目的完成。
3.将职业技能与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资讯(教师布置工程项目任务、学生收集资料)决策(师生共同分析案例、讨论解决方案)计划(设计工作过程、确定工作步骤、拟定检查与评价标准)实施(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检查(工作完成后学生按照评价标准自检)评估(学生演示并介绍完成过程,教师检查并提出建议)等六个环节组织教学,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
4.改革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注重过程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对项目实施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创新发挥、完成结果等进行成绩评定。教师对教学评价应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三、本课程目标培养的目标
教师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对电气线路进行测量,能对交直流电气线路进行分析,初步具备中级维修电工(电路部分)的职业技能,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的电气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1.知识目标。
(1)掌握电压、电流、功率等电量的测量方法。
(2)理解交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能使用KCL、KVL、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定理等方法对交直流电路进行分析。
(3)了解电路的过渡过程,了解微分、积分电路的分析方法。
(4)理解车间变压器的基本知识和参数测量原理,了解变压器维护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职业专门技术能力
①能使用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和功率表等电工仪表测量电气线路的相关参数。
②能使用示波器测量电气线路的波形。
③能调试一般的交直流电路。
④能安装车间照明线路和基本电气控制线路。
⑤能测量车间变压器参数,并合理选用。
⑥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独立判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职业关键技术能力
①能按项目任务要求制订工作任务方案。
②能对其他的分析与解决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③能发现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性问题。
④能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对常规电气线路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调试方法,完成工作任务,并对所采用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3.素质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追求实是求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
综上所述,《电路基础》在高职教育中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随时更新教学课件内容,改进教学方案,合理设计教学结构,强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以提高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玉明主编.电路分析基础[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2004.
[2]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与研究,2002,(1).
篇7
[关键词]一体化 PLC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66-01
一、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发展起来,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近年来,PLC的应用在机械行业体现的十分重要,且一直在迅速的发展。这一形式使得PLC技术成为职业院校电气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更不上这么快的发展趋势,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PLC技术呢?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只有对PLC教学进行一体化改革,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的衔接,掌握主导权,从而充分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以后必将成为高技能人才。
二、如何实施PLC一体化教学
1、教学内容理践一体化
根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的目标及工业企业PLC从业技术人才调研需求状况为向导,以典型工作过程为情景的原则,以科学性原则为辅、通过岗位所需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从而达到培养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学习情境来反映的,其中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和细化,它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安排,又是学生对职业行动情境的反思。
2、教学过程岗位化
本课程的教学在“PLC应用实训室”内进行。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六阶段组织教学实施过程,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3、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
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广泛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任务综合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各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综合能力考核、企业操作规范考核、实验报告正确性、口头问答等。 本领域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情境完成情况考核:每个任务完成的功能、学生熟练操作的水平、学生编程的能力、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由于完成任务内容是集体协作的结果,因此这部分评价只能反映小组的学习情况。
(2)综合技能考核:在综合技能测试中,由学生单独完成相应的PLC设计与操作技能任务,按照任务完成的情况当场打分。
(3)理论知识考核: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口头回答问题的方法考察学生对必须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篇8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300)
摘要:为提高三相自动重合闸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可靠性,利用PLC软件代替硬件的方法对自动重合闸装置进行改造。在PLC的软件控制中,首次使用上升沿微分指令DIFU和下降沿微分指令DIFD,在控制中指令分别只对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有效,保证了控制的精确度,减少了误动作,该两条指令恰当使用也是该文的创新点所在。从实践结果来看,利用PLC构成自动重合闸装置的控制系统运行速度快、故障少、工作稳定,且体积小、成本低,值得在工业领域推广使用。
关键词 :PLC;梯形图;自动重合闸控制;输电线路
中图分类号:TN709?34;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20?0140?02
收稿日期:2015?04?25
Application of PLC in automatic reclosing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linesYIN Xinghuang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n 710300,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of three?phase automatic reclosing control system,the automaticreclosing device was modified by the method of using PLC software instead of hardware. The DIFU instruction and DIFD instruc?tion are used first in software control of PLC. The control instructions are valid only to the rising edge and falling edge of the sig?nal respectively,which can ensure the control accuracy and reduce the misoperation.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two instruc?tions is the innovation point of this article. 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C?based control system of automatic reclosing de?vice has fast speed running,less failure,stable operation,small size and low cost. It is worth promoting and using in industrialfield.
Keywords:PLC;ladder diagram;automatic reclosing control;transmission line
在电气系统自动控制中,自动重合闸设备应用很普遍。以前的三相自动重合闸装置常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硬件的控制方式,由于继电器、接触器元件是有触点元件。运行中会造成触点磨损、失效等现象,使自动重合闸设备工作寿命变短、故障频发,可见传统继电器式自动重合闸装置存在缺点。利用PLC的软硬件构成自动重合闸装置的控制系统,用软件代替硬件的办法可以克服传统控制方式的不足,而且具有可靠、编程简单、便于调试和维护等优点。
1 PLC 控制系统设计
1.1 控制过程分析
输电线路三相自动重合闸装置的控制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正常工作下,自动重合闸装置合闸,电流保持通路。当出现超载等故障时,自动重合闸装置跳闸,经过一定延时故障消除后重新合闸。如果合闸成功,则相应的合闸成功信号灯点亮;如果合闸未成功,并不大于自动重合闸的设定次数,那么继续延时重合闸;若大于重合闸的设定次数,则自动重合闸合闸未成功信号灯点亮。
1.2 PLC型号选择与I/O定义
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自动重合闸装置的控制器可选择OMRON公司CP1H系列的小型PLC,输入为12点,输出为8点,电源电压AC 100~240 V。PLC的I/O端子定义如表1所示,外部接线如图2所示。PLC 的输入端接控制开关K(其接点有K1,K2,K3,K4)、合闸压力闭锁开关SQ1、分闸压力闭锁开关SQ2、断路器辅助接点DL。输出端接断路器合闸接触器HC,加速跳闸接触器1JK,跳闸闭锁接触器2JK。
2 PLC 控制程序设计
根据自动重合闸装置的控制分析和PLC 的I/O 定义,设计的梯形图如图3所示。断路器合闸时,控制开关K4接通,其触点0.04闭合,断路器辅助触点DL闭合,其常闭触点0.00断开。线路发生故障时,断路器跳闸,辅助触点DL断开,其常闭触点0.00闭合,线圈W200.03得电,其常开触点闭合,定时器TIM0000工作,100.01线圈得电并合闸。如果自动重合闸装置合闸成功,经TIM0001 的延时后,其常闭触点TIM0001 断开,线圈W200.04 失电,其常闭触点W200.04 闭合,实现自动重合闸装置自动复位。如果合闸不成功,完成重合闸规定的次数后,由于TIM0001 的延时作用,线圈W200.04 仍得电,其常闭触点W200.04 为断开状态,线圈W200.03断电。在梯形图中使用了3个定时器,1个计数器,1个上升沿微分,1个下降沿微分指令,定时器TIM0000延时时间为1 s,定时器TIM0001 延时时间为5 s,定时器TIM0002 延时时间为8 s。计数器计数1 个,有保持功能。当W200.03,TIM0002,W200.04 常闭触点闭合时,这时0.00 常开触点闭合可以使计数器CNT0003 复位。
前沿微分指令DIFU的作用是当前面的条件刚从OFF到ON(上升沿)时使W200.00接通一扫描周期的时间。后沿微分指令DIFD 的作用是当前面的条件刚从ON 到OFF(下降沿)时使W200.01接通一扫描周期的时间。
3 实用性
从控制方法上看,采用PLC电气控制要改变控制逻辑只须改变程序,因而很容易改变或增加整个电气系统功能。系统接线简单、体积小、功耗小、成本低。PLC是通过指令实施控制自动重合闸,指令执行时间在微妙级,速度快,效率高,且不会出现触点接触不良等问题。从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上看,PLC 电气控制寿命长、可靠性高。且PLC还具有自检查功能,能查出自身的故障,为调试和维护提供了方便。
4 结语
本文基于PLC设计了自动重合闸装置系统。该设计方案在硬件上具有安装编程简单、工作可靠等优点;在软件上,不仅满足了自动重合闸装置的控制功能,还应用PLC的定时器等指令实现了使所需延时时间的精确度提高了40%。提高了系统控制能力和可靠性,使系统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黄翔,郭水南.基于永宏PLC的钢卷称重系统[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8(11):49?50.
[2] 房金菁,高学民.可编程序控制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雁飞.PLC系统中使用开关量输入模块检测脉冲信号的限制条件[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4(11):44?45.
[4] 易继锴.现代控制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5] 俞光昀.PIC系列单片机原理和开发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 黄继昌.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7] 柴天佑,刘德荣.基于数据的控制、决策、调度与故障诊断[J].自动化学报,2009,35(6):1?2.
[8] 梁寒冰.基于模糊PID 控制的温控器的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0,29(2):15?20.
[9] 李士勇.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和智能控制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篇9
就电力系统来说,怎样确保电力设备的稳定与安全是首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电力系统的监控工作,完善保护与维护措施,提高对电力系统远动控制的效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电能的生产与运输都需要稳定的电力系统支持,所以要运用好远动控制技术,进而发挥其正面作用。本文对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远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远程控制技术 电力系统 自动化 应用分析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运用远动控制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调度的自动化,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智能化与交互性。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力系统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通过自身技术与结构的不断升级,满足了电站对自动化程度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认识到远动控制技术的重要性,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快速发展。
1 远动控制技术
1.1 远动控制技术的概念
对于远动控制技术来说,就是借助通信技术来做好监视与控制远处的相关设备。所以也就是说,远动控制技术具有远程控制、测量以及调节等功能。通过远动通道在设备的两端中进行监视与控制,以此来实现全面的控制。在电网系统中所运用的一种管理控制技术,其中也就包含可测量、远程状态以及远程控制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远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1.2 远动控制技术原理分析
在电力系统中运用远动控制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与可靠发展,所以也可以说,远程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途径之一,是保证变电场与调度之间高效合作的桥梁。其主要是被运用到了集中监视与集中控制上。就集中监视来说,就是借助数据采集站中的数据以及实际的运行状态等按照一定的途径来传输到调度中心中去,以此来为后期的决策等工作提供出依据。对于集中控制来说,就是在人机共同作用的影响下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有效控制。且在集中控制中主要包含了遥控与摇调控制技术。
2 远动控制系统的功能
2.1 诊断与维护
在远动控制技术中,控制工具可以对系统中的设备以及通道等不同的环节实现高效的控制与监视功能。其中对于规约调试工具来说,可以实现对主机数据传递与扫描过程中的数据处理正确性通过数据恢复以及删除。在规约调试工农根据中常常是借助数据监视工具来进行现场采集等。在远动控制工具中,报文监视工具可以对不同运行通道进行收发信息,同时结合实际需要来进行存储与分析。通过分析数据来做出相应的决策。
2.2 系统管理与监视
远动控制系统可以对电力系统中的不同工作系统进行全面的监管,且借助监视与管理可以让用户对电力系统中的不同环节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与了解,从而提高控制的灵活性,解决好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3 多种网络拓扑
在远动控制系统中也可以结合实际的需求来将网段进行有效的划分,以此来在不同的网段上设计出相应的网络节点,从而真正将网络节点与远动系统结合在一起。在网络节点中低速线路接近系统在受到服务器建的传输数据限制。远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不同通讯方式与机制。
3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运用远动控制技术
3.1 信道编译技术
在信道编码技术中有信道编码与译码信息传输协议等。通过信道编码技术可以提高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对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以此来实现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处理。在数据信息中信道编码的方式相对较多,其中最为正确的就是线性分组码来对数据信息进行信道编码。在线性分组码中最具有自身优势与特点的就是循环码。
3.2 数据采集技术
在远动控制技术中,数据采集技术进行遥控编码就是借助交流采样技术来实现自动化遥测信息的采集,以此来掌握到所需要的遥测信息。在数据采集技术中通过在CP中掌握电流电压中的相关信息,可以将这些信息在电线杆上的传感器中传播出来,借助过滤波中的放大环节来将无用的波段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处理后还要及时将电压与电流信息传输到取样保持环节中,采集与信号源一致的信号。借助转换器的有效转换来得到相应的数据信号。通过将数字信号进行高级处理可以得到最终所需要的数据信息。
3.3 通信传输技术
远动控制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运用中主要是借助调控技术与调解技术来进行的。电力自动化系统依靠自身所具备的电力通信网络资源与方式等来构建出专用网,如卫星等。就目前的电力系统来说,远动控制信号的传输就是而记住电力线载波传输方式与光纤传输方式来进行信号传输的。在电力线载波传输中通过运用编码来产生出基带与载波信号。并通过控制技术来将信号转变为模拟信号,利用电流电压传输的方法来进行传输。
4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运用远动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4.1 做好电力系统的云管理工作
就远动控制技术来说,想要提高网络的安全可靠性,不仅要提高数据的访问效果,同时还要接线柱网络中的云数据来提高对电力设备的云管理效果。在管理数据库中,可以将所有的电力设备信息数据融入到其中,以此来实现对所采集到的信息与数据进行有效的汇总,从而完善云问题库。当电力设备出现故障后,就可以借助云数据中的计算来找出故障发生点,从而便于人员对电力设备的管理。
4.2 智能化远程管理
就远动控制技术来说,其中心环节就是终端设备上的远程管理。通过将电力系统中不同执行的终端实现智能化的操控,可以将运行数据直接传输到云端的管理系统中,从而保证了自身运行状态的准确。一旦发生异常现象,就可以实现自行诊断,并进行自动修复。如果自动修复失败就会请求系统重新修复。
5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远动控制技术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且对于电力系统来说自动化管理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远动控制技术,从而促进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宝成.解析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63-64.
[2]扶桂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5(09):114-114.
[3]高忠海.浅析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78-79.
[4]孟海龙.罗辉.探讨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75-76.
作者简介
董丽荣(1982-),女,人。现供职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篇10
关键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电气行业发展迅速,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电梯专业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社会需求,响应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号召,我校在电气运行与控制控专业开展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一门由“电梯电气安装与维修”岗位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化而来的专业核心课程,在2009级和2010级四年制中职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要求,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职业教育理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其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内容,而是来自职业活动里的工作过程,在职业活动中构建训练职业技能的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工作的完整流程。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包括:组织、内容、对象、手段及产品,并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预期的任务,达到预期的成果,工作过程便随之结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建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工作任务都以典型职业活动转化而来,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选取和重构,同时要求对理论知识的选取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任务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针对电梯安装与维修岗位,找出典型职业活动,通过对具体工作任务的分析,找到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确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核心课程《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的教学任务是:使用通用和专用工具、夹具、量具、检测仪器及检修装备对电梯进行安装、维护、修理、检测、调试、改造的工作;识读电梯电气系统原理图、安装图的图上作业能力;熟悉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相关的国家标准与操作规范,养成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职业习惯和团结协作、文明施工、节能环保的职业素养。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从课程三维目标出发,借鉴电梯安装与维修岗位真实工作项目和工作案例,设计教学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依据工作流程序化教学单元;以学生实践为主体,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主,设计各类教学情境;融入行业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项目考核为载体,设计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核心,配套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材,实现《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整体设计。
1.教学载体设计
以实际职业活动和工作情境为背景,借鉴实际工作项目设计教学载体,整合教学内容,由一个一个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单元来承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依据岗位工作流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序化课程教学单元。
2.课程情境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强调在学习情境中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教”“学”“做”“评”于一体。根据现场工作特点,设计“正常情境”“出错情境”“紧急情境”“违规情境”等课程情境。
“正常情境”是指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设置工作情境,学生根据工作流程安排一步一步完成工作任务。主要培养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正确按照工作流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出错情境”是指在学生正常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教师人为地设置故障,学生独自排除故障的情境。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急情境”是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教师设置意外情况出现,学生要针对紧急情况做出应急处理,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违规情境”是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现象时,同组负责监护的同学要做出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主要是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各种情境的设计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业评价体系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70%,由项目考核为主,按照考核主体不同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内容根据不同项目内容和不同的评价主体具体设计。自我评价多用于学生检查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小组互评可以促进学生参照行业标准评价其他小组实施结果的正确性;教师评价主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30%,以综合项目考核为主,分笔试、实操和口试三个阶段,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操主要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评价的主体可以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教学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堂教学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汇报与评价等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接近现实工作任务。在《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项目实施的一般步骤为:识图与原理分析元件与工具选取线路连接与部件安装检查与调试故障排除与维护现场管理与恢复。在实施过程中考虑中职学生基础弱、学习能力不足、自控能力差等特点,用工作页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实施后,归纳总结出“导向”“咨询”“计划与决策”“实施”“检查”“汇报与评价”“系统化”等7个课堂教学环节,见下表。
五、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
1.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极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得以加强,职业素养较好养成,取得预期的教学改革效果。毕业班学生在电梯安装维修工操作证考核中,通过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如北京京港地铁、三菱电梯公司等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知识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职业素养良好。
2.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和引导者,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这样教学的重心就由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促使教师积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同时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能力等。通过对课程的实施也提高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理解,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及教师团队的建设。
六、总结与反思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设计与实施,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更适应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理论水平也得到相应提升。但是新的教学模式也给带来很多问题: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了,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企业实践不断增加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对于学校实训设备的配套、教学管理的匹配、教学资源的整合要求随之提升。这对我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季业益,孙书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绘图》课程设计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12(12).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