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
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二、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的根本在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
篇2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学习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他们注定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独生子女不仅在现在,更是在未来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他们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保障。在子女的健康成长过程汇总,后天的教育对其影响很大。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组成的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最基础的是家庭教育系统。家庭作为独生子女最初的教育环境,对他们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各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标准水平、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不同水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也使独生子女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分析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工作角度寻求解决对策将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意识,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扮演好自己所在的家庭成员角色、社会成员角色。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础。
2.2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
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改变,与过去的那种旧社会教育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但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潮流下,很多教育模式已经显得比较滞后,出现了与整体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大部分家长不懂得良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易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控制型家庭
这种类型的家庭,其主要特点是女性比较强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女性占主导地位,父亲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家庭教育结构容易导致孩子更偏向于女性的个性特点,娇惯、脆弱,而男性品格中的坚强、负责任等优良品质较少得到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依赖父母,自己的性格品质没有特长。不善于与外界沟通,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生活孤僻单调。
2.2.2 打压型家庭
在打压型家庭中父母经常强迫子女做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做错了事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孩子害怕父母严厉的惩罚而被迫接受表面的要求,但心里的叛逆感越来越强。现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值有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2.3 溺爱型家庭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比较脆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就很容易退缩不前,缺乏独立自主精神,自理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感到自尊心被伤害,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又由于他们的低自尊低自信,会使得他们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可能会攻击自我,逃避现实。
2.2.4 放纵型家庭
放纵型家庭是指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任性、孤僻,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独生子女和父母缺少感情的沟通,没有安全感。由于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导,性格变得冷漠,对身边的人缺乏责任感。还有一些独生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会故意采取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当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放逐。
2.3 家长自身因素及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影响
2.3.1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独生子女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没能尽到自身的责任。
2.3.2 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指出,年幼的子女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甚至有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完全按照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高低,对孩子的后天环境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会深深印刻在孩子心里,父母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自身的行为品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好多现代家庭父母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对孩子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体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切实提高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也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2.3.3 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最依赖、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往往都会把父母的关系看得很重要。当父母感情已经破裂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冷战、热战,会给予独生子女强烈的刺激,惊吓、紧张、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问题。
2.3.4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心当作是一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途径
3.1 家庭治疗方法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中,沟通模式是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沟通包含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面。要实现家庭的合理有效沟通,需要兼顾好上述三个层面,掌握其中沟通的艺术技巧,实现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
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沟通方式。不合理的沟通方式,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最大的,这就需要让父母学会专业的沟通技巧,比如支持、反应、引领、影响及疏导情绪的技巧,以便在此基础上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其次,引导父母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了解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一种全新的子女教育观。
3.2 小组工作在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运用
根据系统成长理论,个体的成长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次,成长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第三,成长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最后,成长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所谓的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这四个特性。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采取“填鸭式”教育方法,忽略了孩子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问题;有的家长、老师总是拿优秀的孩子作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孩子,从而给发展较慢的孩子造成压力,忽略了孩子成长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家长总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成长发展的可变性,没有很好地结合孩子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此外,目前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化,一切向分数、升学率看齐,这也导致了家长对孩子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从而扼制了孩子其他兴趣的发展,忽略了孩子发展的个别化差异。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小组社会工作者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小组游戏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认识子女发展的一些规律,从而按照孩子的成长发展的顺序,在充分考虑孩子的自主性、个别性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伤害的教育。因此,系统成长的理论可以启发家庭教育指导者的思路,让我们不断探讨怎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面对不同特质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其家长进行有针对的辅导,从而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篇3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1、重智轻德,期望值过高
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文凭的作用只有三个月,此后你要靠本事说话。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具有片面性。一方面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园里醉酒驾车导致一死一伤,被人拦下后高呼“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2010年10月25日荆楚网有这样一则报到《小学生写作文感叹前途“渺茫”》。在题为“心愿”的作文中,12岁的小学生竟感叹,“没什么心愿,前途也很渺茫”,并且这名学生还是班上的尖子生。有不少学生都在文中表达了类似的情绪。一位男生写到,“我的心愿是不想长大,长大了有高考,考不好丢脸”。专家称,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盲目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
2、溺爱现象严重,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些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受到父母溺爱,从小到大自己的事情全部由家长包办,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但是父母却给他们的溺爱行为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所以要给他们良好的环境。他们平时不准孩子玩,甚至也不许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春游活动,结果剥夺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使孩子变得胆小、孤僻。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揽一切,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独生子女几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生活。
二、完善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要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就必须对独生子女采用科学教育的方式,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1、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家长的文化素养是影响家庭德育的实施与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的品质、情操、思想境界,也决定着家长处理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的能力,从而决定了子女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之中。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孩子。要教育孩子必定要有所教、有所能教和有所会教。因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所谓名师出高徒,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半个名师。家长要适当地补充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探讨。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变化自然、有效。即言行上是模范,教育上是严师,生活上是朋友。比方说培养孩子爱看书就要注意在家中多藏书,多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多做科学实验。独生子女的娇惯气浓,在这方面家长不能纵容,应该从生活上、学习上、家务上、行为上严格要求。
2、对子女要重视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应当永远记住,儿童不仅是你们的快乐,而且也是未来的公民,你们要为他们向国家负责。”
(1)加强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
家庭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环境来实施。对孩子来说言传身教比任何语言都有效。搞好家庭德育必须把家庭的主观环境治理好,使家庭环境不断优化。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经常处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觉悟,和谐发展他们的个性,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家长的一言一行,包括在家会友、待人接物等等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如果家长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那对孩子的影响将无法控制。
(2)讲究家庭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原则问题不能模糊,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并做到:①对攀比、奢侈说“不”,决不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②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说:“国家兴旺,你的责任。”从小培养孩子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讲述历史上的志士仁人的爱国故事,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孝敬老人、友爱兄弟、关爱同学及身边的每一个人。④遵守一切法律、规则,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坏事。
篇4
关键词:独生子女;幼儿;问题;对策
一、当前独生子女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智力培养,忽视自理能力的培养。
(2)重视个别兴趣培养,忽视全面发展。
(3)家长重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忽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当前独生子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因素
1.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偏高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特点,父母对子女通常抱有很高的期望。所有父母都想使自己的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导致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出现许多荒谬的现象。
2.过分看重分数
在一些父母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家中唯一的宝贝考上大学、考研究生、出国留学等。于是,上学期间分数成了衡定子女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教育方法因素
1.过分溺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经常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他不得不定点给家里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而另一位家长的行为却大不相同,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起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才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将自己的事情“分摊”给大人。
2.过分管制
父母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讲话,用命令的语气要求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而当前的独生子女面对父母用这样的姿态更会产生逆反或者对抗的心理,更加难以沟通。
(三)家庭结构因素
1.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又随之出现,一方面希望孩子成才,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孩子成长: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闹离婚等,或者是为了忙事业、工作赚钱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2.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
当今社会,生儿育女的中青年父母大多处于事业和社会生活压力的风口浪尖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为子女抚养和照看孩子的义务,然而老年人往往就会陷入溺爱的误区,过于保护他们,提供过多的帮助,把他们当成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3.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昔日稳固的家庭日益受到一定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家庭解体了。这样完全破坏了先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印象,使孩子完全陷入信任危机,并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交往的倾向。
三、改善当前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
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思想”,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要做到此点,家长首先要克服自身的“异常心理”,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去做,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放得开、收得拢。
(二)根据不同的家庭结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1.对于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来说,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是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谐,这是温馨的基础。
(2)对独生子女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对于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来说,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独生子女与成年人的关系。
(2)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
(3)要舍得独生子女吃一点苦。
3.而对于单亲家庭来说,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血缘关系教育优势。
(2)培养诚信精神。
(3)培养责任感。
总之,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积极进取的原动力。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尽量创设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 策略
家庭教育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直接影响,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任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受传统家庭观念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策略。研究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难点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方面的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冲击。而儿童和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型,其思想意识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产生一切向“钱”看、追求享受等思想。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溺爱或粗暴的教育方法无法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家庭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我国家庭教育的质量。
其次,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早期教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我国早期教育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能力培养。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的智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却没有形成思想道德意识。另外,部分家长一味地对孩子溺爱,致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嫉妒等性格,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后天发展。
再次,家庭教育观念落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仍使用错误的思想和方法,难以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在教育模式方面,部分家庭教育采取封闭式教育观念,禁止孩子接触网络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教育方法上,部分家庭采取粗暴方式或娇惯溺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在教育途径上,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从小树立从事高收入职业的思想,使得家庭教育充满功利性。
(二)家庭方面的问题
家庭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来自家庭方面的问题仍然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而言,我国家庭教育在家庭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独生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由于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的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城市地区,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认为非独生子女好教育,独生子女难教育。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宠爱。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竭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给孩子所想要的一切。而独生子女习惯性接受家长的付出,并认为家长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并且,独生子女大多时候独享父母及家人所给予的一切,缺乏分享意识,这就导致独生子女养成了自私自利,不会为他人着想,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心态。因此,独生子女问题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难点。
其次,家庭教育存在偏激现象。一种表现是家长溺爱孩子。很多家长一味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认为让孩子过得愉快就是对孩子的爱。但是,这种教育方法会使家长陷入溺爱的泥潭,使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人性、自私的性格。另一种表现是家长采用以体罚为主的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经常性体罚孩子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严重影响孩子的后天成长。
再次,家长威信缺失。家长一味溺爱孩子的后果就是导致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无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另外,部分孩子出于逆反心理,不服从家长的管教,而家长听之任之,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家庭教育完善策略
(一)优化家庭教育观念
要优化家庭教育质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使家长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对孩子开展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家长应积极重视信息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孩子的发展方向。家长应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孩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积极创新教育方法,采取科学民主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此外,家长还要摒弃传统的打骂式教育方法,学会尊重孩子,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应积极与孩子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家长应积极重视孩子的情感变化与情绪波动,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以亲切、平和的语气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引导孩子走健康的发展道路。
(二)促进经济社会与家庭教育协调发展
首先,家长应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并引导孩子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遵守社会公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为孩子未来立足于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家庭教育应充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导孩子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再次,家长应教会孩子学会辨别与抵制外界环境中的不良思想,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大力发展早期教育事业
为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早期教育事业,在政策、财政等方面对早期教育事业予以支持,充分发挥早期教育事业对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早期教育不仅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还应积极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和能力培养,积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同时,早期教育应积极改进教育方法,采取民主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学会以理服人,进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四)完善独生子女教育方式
首先,家长不能一味溺爱独生子女,应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意识,帮助独生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独生子女明白家长的辛苦,积极体谅家长。
其次,家长应鼓励独生子女积极与外界接触,教会他们分享,多交朋友,开阔眼界,帮助其形成完善的人格。家长要加强与独生子女的沟通,培养其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促进独生子女全面发展。
(五)树立家长威信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良好的示范,不在孩子面前发表消极言论,不做错误的事,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增进孩子对家长的信赖之情,增强家长威信。
其次,家长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以耐心、亲切、诚恳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加强对孩子的引导,使孩子充分认识家长对自己的爱,提高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进而树立家长威信。
再次,家长不能滥用威信。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能滥用威信,否则会激起孩子的反感,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家长应学会采用柔性教育方法,辅之以威信,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味依赖学校教育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现高效教育。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充分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而且对我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丽萍,徐慧珠.家庭教育: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J].青年教师,2012(07):10-16.
篇6
一、个案描述
这是一则从网上看到的消息:几年前的十月份,大连沙河口区的一位70多岁高龄的周老太,收到了一份让她颇感无奈的快递。快递里面是她的刚上大学的孙女寄给她的一大包衣服和7双袜子,这可不是孙女孝顺给周老太的,而是孙女要奶奶帮她洗衣服。这则消息的出现,让人们在惊讶和无奈之余,对当前我国的独生子女教育产生了强烈的质疑。独生子女对于家庭的依赖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l)心理上的依赖。独生子女似乎成了长不大的一代。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本市独生子女每个周末都要回家,如果几个星期不回家,心里就会非常失落。
(2)生活上的依赖。生活中的事情由父母越姐代应被独生子女看成天经地义的事情。每年9月初大学新生报到,家长送孩子上大学己经成为校园的一大景观。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都由父母送到学校,一切手续都由父母代办,甚至父母把床铺好、一切嘱咐完毕后才离开。
二、个案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氛围、自我培养动机均有密切联系。
(一)家庭因素
独生子女一代,普遍家庭环境较好,经济条件优越,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物质要求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并无他人与之分享和争夺,家长用过分的爱满足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过于保护。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挫折的体验,这会导致独生子女形成依赖性格,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差。在他们得到了充分的父爱和母爱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多的智力激励和发展空间,家长对其前途充满憧憬,一心只督促其学习,但对其能力、兴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强迫孩子学习,这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独生子女们从小与成人接触机会较多、知识面较广,这些都使他们显得比较聪慧和健康。
(二)学校因素
随着“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但学校娱乐场所、活动器材、活动技能的缺乏和娱乐形式的单调,又使过惯了“三点一线”式生活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文化活动。因此,有些人觉得大学生活并不像中学时想象得那样丰富多彩,而是单调、枯燥和乏味。另外,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他们学习、生活的集体成员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加上地区间的差异,对刚刚融入集体生活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来说,要适应并融入这个集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三)社会因素
现阶段,不仅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产生和成长的过程有一定特殊性,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大都出生于80年代初,当时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现代化过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力-式、价值观念、道德模式都处在不断变化中。社会的开放和传播媒介正逐步现代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社会新旧体制、秩序、规范的并存交替和冲突的过程中,传统思想受到西方文化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猛烈冲击,人们的思想处于一个过渡和待成熟的阶段。
三、Σ呓ㄒ
(一)教师要言传身教
学校在注重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应加强教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通过他们传授相关知识给学生,还要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傲到以下三点:
(l)敬业。敬业是教师对良知的尊重,是神圣在工作中的体现,是在工作中流露的优秀品德和人格。敬业的教师,会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自己的义务,努力将工作做好,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从而在学生面前树立模范形象。
(2)勤业。勤业就是勤奋地从事自己的工作,这是尽职尽责的态度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展现,也是生命价值在平凡、点滴的具体事务中实现的惟一途径。
(3)精业。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当代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言教不如身教,一个教师的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会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
(二)创新生活实践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为了使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加强“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应开设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亮点。我们应考虑提出基于生活能力培养为基础的高校教育课程内容,从而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为他们面临的现实生活和即将面临的未来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三)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要充分发挥集体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注意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及其价值观念,作到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引导,使独生子女大学生从中提高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增强自我管理的愿望和动机,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
结论
我国自1979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一度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独生子女在性格和行为上表现出了某种特异性,人们对独生子女的前途十分担忧,并有过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说法,认为独生子女是“小太阳”,担优他们成为“被宠坏的一代”,无法托起明日的世界。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争论。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客观地总结了当今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个性品质、人际关系、学习与生活、教育管理及社会适应力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并从中剖析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阐明了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指出了目前高校在独生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般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特别是创新教育课程内容,生活实践教育策略的提出具有创新和实际意义,从而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阮阳,刘莎.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Z2)
[2]王亦戎. 搞好独生子女教育的几点建议[J]. 时代教育. 2007(27)
[3]王强.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篇7
关键词: 独生子女; 隔代教育;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60-01
引言
“China one”指的是中国特有人口环境下一种社会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中国每年大约要生育独生子女1000万左右。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生,是中国儿童、少年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儿童、少年成分逐年发生变化。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但在现在,而且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独生子女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处理经验作一些讨论。
1. 面临的问题
“你这课我不想上了!”“班上有自尊心的同学都被你伤没了!”“你还配当一个老师吗!”这是一个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遇到的情况。
由于独生子女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家长滥施感情,过度溺爱,百般迁就,唯恐他们吃苦,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差,沟通能力差、自我中心,很少为他人考虑、很少顾及他人感受、任性、抗挫能力差,心理脆弱,情绪不稳定。等等问题,我相信,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都曾有过类似的的情况。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共同探讨。
2. 解决思路
(1)冷静倾听,反省自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怒吼”也是一种不良情绪宣泄的方法。冷静下来,倾听学生“怒吼”,既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又可以从他(她)的“怒吼”中捕捉到他的需要和愿望,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同时还表现出教师的大度与宽容。
学生冲你“怒吼”,绝非偶然,一定与你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你不是炸药包,最起码也是一根导火线。因此,当学生冲你“怒吼”时,你不防以平静的心态,认真积极地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找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为以后的开导劝说打下基础。从学生的“怒吼”中发现学生的需求,明白学生需要什么,为沟通打好基础。
(2)科学认识,宽容学生。初中生身上普遍存在一种突出个性特点,那就是对一切外在的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抗性。初中生的反抗性一般容易在独立意识受阻和自主性被忽视时表现出来。然而他们反抗性的表现方式又各不相同,常见的有两种:一是硬碰硬式,这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遇到自己不愿顺从的人和事时会公开拒绝,很容易与对方发生激烈争执,这种对抗往往是突然爆发的,并且任何方式的劝解都会无济于事,但是事过之后他也会很快平静下来;一是冷漠式,这种情况常出现在内向的学生身上,女生比较多见,他们以沉默和不置可否来表达反对。这种不温不火的态度比较固执,不容易平息、转移和分散。初中生的这种反抗性容易迁移和泛化,当他们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言行不满时,会将这个人全盘否定,而且会使他们对对方所在的集体视同一类人,都产生抗拒。因此初中生们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老师某一次不小心“伤害”了他,这个老师在他心目中就一无是处了;妈妈的话引起了他的反感,爸爸的话也很快失效。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初中生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强度常常不一致。他们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或者失望,但这种情绪体验可能并不很深,很快会因为一件高兴的事情而转换情绪。初中生强烈的情绪表现往往有自我夸张的成分,而且存在明显不稳定性。进入初中后,怎样与人交往、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等等烦恼会纷至沓来,因自己能力、经验不足而导致挫折和失败,使他们明显感受到压抑的存在,这种压抑由于他们的心理闭锁性无法在短短几天内向父母和老师敞开,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有些中学生会因此而产生摆脱这种“讨厌”的生活寻找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想法,就出现了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意外情绪情况时,要运用这些心理学知识,找准学生属于哪一种类型,做到开导教育有针对性,实效性,各个击破。由于初中生处于叛逆期,如果方法不对,很可能适得其反。
(3)巧施方法,细心开导。当学生冲你“怒吼”时,你要冷静,要宽容,但不是回避矛盾,不了了之。要想从根本上处理好这事就得巧施方法,细心开导。
首先,要稳定学生情绪。学生在情绪激动时很难听进善意的劝告,勉强听进去,效果也不会好,稳定情绪的方式可以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即先谈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事情;也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即老师不直接劝说,而是让学生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或写在纸上;同时,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会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身心放松,情绪稳定。
其次,开导劝说要讲策略。(1)以诚待生,只要教师以自己的真诚之心对待学生,学生不会无动于衷,有时开导劝说需要很长时间,甚至需要经过几次劝说才能奏效,因而需要教师有耐心和契而不舍的精神;(2)以理服生,只有通过说理,让学生有理性的思考,才能最终做出判断,进而实现态度的转变。这里的“理”包括“人情之理”,即日常的道德伦理,摆明这些道德伦理,让学生去参照去思考;“思维之理”,开导劝说从某程度上说是一个推理过程,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最终推出可靠结论,让学生信服;“事实之理”,教师的开导劝说自始至终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不能有丝毫的放大或缩小;“心理之理”,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许多学生正是由于不熟悉自己心理活动的规律而产生心理偏差。因此,教师在开导劝说中穿插一些心理知识让学生了解,以便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最后,以情动人。实践证明在开导劝说中老师如能烘托、渲染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对开导劝说很有帮助。教师真挚、诚恳的情感表达,善于运用带有渲染氛围的话语等都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能创造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
在开导劝说的过程中注意场所,可以是办公室,可以是一些私人场所,让交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讲究策略,让她坐下在纸上写下了自已的想法。告诉她:你我看问题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之间有分歧等等,用各种“理”让她心服口服。
3. 结语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方法、方式问题,是教育者的态度问题。为了培养健康的下一代,教育工作者承担的不仅是向学生传输自己的知识,更因该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又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子女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家长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民主型、欢乐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使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许华,陈义新.家庭因素对独生子女人格社会化的消极影响[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2] 彭希林.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3).
[3] 谢雪梅.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篇8
引导语:当今社会,我们调查发现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呈如下趋势:①对教育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不仅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会提高家庭教育投资的主动性和投入量.②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明确和具体,家庭教育投资一方面为农村家庭子女就业提供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子女实现社会流动提供条件,因此,会加大对子女的升学投入.③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会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④时代的发展,家庭优生优育观念的增强,国家对生育行为的制度化,会提升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抑制农村新文盲人口的产生.⑤在教育投入,教育期望及投资选择等方面会淡化性别和年龄偏好.
一、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数据分析
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现在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我们未来的历史,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家庭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施,同时也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陶行知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长的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言传不如身教”,换言之,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生活的规范,而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大农村地区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差近三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十三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和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农村。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现象仍屡见不鲜。自1994年以来,全国中小学入学率逐年提升,在校生辍学率逐年下降,但是今年在校生辍学率又逐年回升,达到了5.47%。每年约有1000万农村中小学学生因不能升入高一年级而辍学回家。据有关方面统计,从全国计算,即使每年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3%,一年也有100万人辍学,新生文盲仍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在扩军。数以百万计的没有接受义务教育的人进入劳动者的行列,这不免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现代化产生负面影响。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我国仍有文盲1.8亿人,其中青壮年文盲5000万人,90%以上在农村,70%是妇女。我国每年新生人口200多万人,2000年以来,还只能在全国覆盖约60%的人口地区普及义务教育,这意味着农村有大量文盲,半文盲人口将长期存在。
二、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原因
(一)家庭子女数量对农村家庭教育投入有一定影响.
在各项投资上,独生子女家庭投资所占比例比其他各类家庭投资要高,各项投资基本上随家庭子女数量的增多而呈减少的趋势,即子女数量越多的家庭,家庭的各项投资也就越少,各项投资与家庭子女数量呈一定相关.这一结果符合常理:家长在为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时候,孩子的数量往往会影响他们的投资方式。同时,子女数量少的家庭另有其热衷的投资方式。
(二) 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有一定影响
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过程中,大多数家庭都会做出理性的行为,但在理性之中,也存在着非理性的倾向,也就是存在性别偏好和年龄偏好,其表现为以男孩为重和以幼为重。其次,农村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投资上会采取某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即在子女未升入高一年级时,靠付出更多的经济力量换来子女继续读书的机会,而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独生子女和独子,独女单性别子女结构的家中。
(三)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不大
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教育投资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被教育制度淘汰下来的学生,家庭是否对其继续进行教育投资,这并不是经济所能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模式是送到职业技术学院学手艺,学技术,是想其经过职业培训后再谋出路;其次是家庭为实现其理想的目标,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到高一级的学校继续读书;也有一部分中,高收入家庭选择的是想办法,找路子,若办不好,只好回家务农,让孩子成为其直接的劳动力。
(四)农村家庭母亲文化程度对家庭教育投资有一定影响
篇9
人总是在受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早年的熏陶和教育在一个人性格形成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前几年,惊闻我国一留洋博士残忍地杀害了学术成就与其几乎同样斐然的同窗,事件全球轰动。后来新闻媒体又报道,清华大学四年级一学生“为了实验”,将火碱毫不犹豫地泼向棕熊,面临一场可悲的牢狱之灾,国人为之哗然。作为教育者,不由得反思:这些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尚且如此愚昧、野蛮,我们的德育是否被忽视了?是否真正切实保证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德育为首已是不争的定论。《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部分规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基于此,应该说幼儿德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社会发展起着奠基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也是摆在我们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些更是说明了幼儿园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
二、目前学龄前儿童德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顾此失彼。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是全面的,不能只看到某幼儿在园表现好总受表扬,而看不到在家的娇气;只看到幼儿在园值日时认真劳动、为集体服务,却没有看到他自私的一面。教师和家长如果不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教育纠正,就会造成“顾此失彼”,不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是自相矛盾。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基本部分。只有这三者都得到相应发展时,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如果三者之间不能协调发展,教育就会事倍功半。
三是不能持之以恒。品德教育应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可是有的教师并非如此,品德教育时有时无。有时大谈特谈,有时又忽略而过。这就要求老师就应注意观察,随时教育,将不良道德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建议与对策
第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字抓起。这里所说的“小”,一是指“小时”,二是指“小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儿的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成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长。”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人的一生中一些最重要的习惯、态度、倾向往往是在六岁前培养起来的。在六岁前培养上述品质,容易形成动力定型,达到“自然在习惯,少小若天浅”的地步。“三岁定六十”,这句话通俗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还可以为将来培训更高层次的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幼教工作者,认识到从小时抓起的重要性,就要从小班抓起,从起始班抓起。从小事抓起,就是对幼儿也应防微杜渐。
第二,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应该贯穿在幼儿游戏、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在他们与同伴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中。也就是幼儿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只有多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能寓教于乐的活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创设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主要因素之一。我们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人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优秀、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及品德教育的需要,布置墙壁。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用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第四,协同配合,做到幼儿园、家庭与社会教育三结合。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是进行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好下一代的最佳途径。幼儿园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则是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三者的有机结合和密切配合就能组成一个幼儿教育的立体环境,陶冶幼儿的成长。而在这三方面中,我觉得家庭教育更应放在突出的位置。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与家庭其他人员的性格、行为、言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家庭环境、家庭气氛都会对孩子的意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着四种倾向:一是溺爱。二是偏重智力投资,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和思想品质方面的培养教育。三是放纵。四是不懂、不会与孩子进行各种有益的交流。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正面效果,并使之与幼儿园教育互相配合、协同工作已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我认为必须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 人才 走向成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已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了对孩子的生理上的精心照料、智慧的正确诱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塑造的责任。
1.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孩子从出生到正式步入社会,是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着,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打开走向成功之门。
1.1“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教子做人,就是要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能分辨到能够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都是在家长的行为中获得的。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纠正不良习惯,形成好的习惯,就有利于孩子道德认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如果做父母的由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犯下的错不及时地给予纠正,有的甚至袒护,影响了孩子道德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提高孩子鉴别能力,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德分辨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做人的关键。
1.2“学会求知”,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
教育子女“学会求知”,这是家庭教育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重知识、重能力、重创造、重发展是人才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内容,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为他今后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再聪明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也会半途而废。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自主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潜力的开发。学习能力指不仅具有知识运用的能力,还具有把握知识并提出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标新立异的主张和想法。在“求知”上机械照搬、因循守旧,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会成功的。
1.3“学会劳动”,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综合能力的关键
“学会劳动”,就是重视教育子女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会公益劳动等。如果父母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调查表明,目前有许多家庭,“劳动”已成为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占一般以上。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突出的道德缺陷是懒惰、懦弱和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勤劳、勇敢、奉献是良好品德的基础,安排好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引导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既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也是培养子女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
2.把握家庭教育的特性,才能更好实施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家庭教育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
2.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之师,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的怀抱里接受父母良好的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对所有的家长来说都是不可轻视的。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看,幼儿期的孩子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为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习惯、性格等,因此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
2.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孩子从小到大,几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甚至可以说家长以一种连续不断地、随时随地的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子女,中国传统家教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父慈子才孝,兄友弟则恭。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会潜移化地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甚至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力量,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作用相当大,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
2.3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特性和个性,采取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的教育形式,对孩子因材施教,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成功的起点。
3.家庭教育方法是塑造成功人才的关键
教育不是一件只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性,既要面对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又要在实施教育中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作为父母,教子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
3.1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重智轻德。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培养。有些家长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二是重“金”投资。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三是对孩子.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父母的教育的误区使许多孩子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较差。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对孩子的“轻德”、“重金”、“溺爱”只能导致未来社会人才的“淹没”。现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些家长要高度重视。
3.2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教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具有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理想志趣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一是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劳、美五个方面的发展。德是做人的前提条件,智是智能开发关键,体是人才发展的保障,劳是技能和习惯养成的途径,美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条件,它们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二是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少的。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不仅是智力上的发展,更需要生活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对创造力的开发,应贯穿于整个生活环境、整个身心发展、整个日常行为之中。因此,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人文环境,使环境成为孩子创造力发展的课堂,引导孩子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他们走出课本、体验生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引导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优势,从而拓展孩子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孩子发展的空间。
3.3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一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使孩子按照德、智、体、心理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二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是根据孩子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教育过程。现代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应依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特点实施教育。教育是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事情,父母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与沟通的方法,对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目的是重视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样才能获取孩子信赖、实行无障碍交流奠定基础。三是隐性教育的方式。隐性教育主要指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影响着子女的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优良的环境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耳濡目染,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7.6.
[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赵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4]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
[5]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上一篇:电工工程的安全措施
- 下一篇:逻辑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