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建设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建设特色

篇1

【关键词】特色;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项交叉型专业,是环境与安全类学科的一种。各大高校开设安全工程课程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一些在安全技术工程领域、安全监管领域、安全生产设计领域等都具有较高造诣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做好铺垫。但由于这些课程实践性较强,只有在校内开辟出一块专门用于科研实验的场地,建立起安全工程实验室,才能真正满足师生教学实践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大大提升其动手动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意识,为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现阶段我国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理念存在偏差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校依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偏差,认为实践教学不过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可有可无,是否建设安全工程实验室对于安全工程教学而言,不存在较大影响。还有部分高校将建设安全工程实验室看作一项“浪费资金”的工程,认为没有建设的必要,从根本上否认了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对提升教学效率与课堂质量的积极意义,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制约了安全工程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缺乏系统性

部分高校在建设安全工程实验室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仅仅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使得实验室在建设完工后不能与相应的实验体系相适应,既浪费了资金,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学活动的帮助不明显。设计人员在构思设计方案时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仅仅考虑到了实验室的建设需求,没有考虑到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使得实验室与教学活动脱节,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三)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缺乏必要的特色

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缺乏必要的特色,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环节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部分高校在建设实验室时,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学校自身的特色及优势突显程度不够,没有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实际需求,不能真正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便利,也不利于学生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四)安全工程实验室运行机制不完备

当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安全工业实验室运行机制过于老旧,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不受到高校的重视,被视为教学辅助者,没有将其上升到教师的行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引进高级专业人才的可能性,使得实验室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对其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了较大阻碍。

(五)安全工程实验室的管理建设体制缺乏创新

实验室时常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走上健康长远发展之路的必然需求。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定期进行管理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得实验室的教学配套设施过于陈旧、管理模式与教学脱离,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

二、加强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安全工程实验室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升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安全工程教学活动,各高校必须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构建起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兼具管理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教师团队,为提升安全工程实验室利用率、加大科研成果研发力度、从根本上确保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对此,校方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清在校内建设起安全工程实验室既是教学课程的需求,也是学生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将实验室的管理技术人员当成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平等对待,充分肯定其对提升课堂效果做出的努力,充分调动起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更多兼理论基础与实战经验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主动投身于此,为师资力量的构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安全检验与评价的特色

安全检测检验主要是以审核工程施工中是否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使用的建材设备是否符合国家与行业的相关标准、施工细节之处有没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安全事故等内容为中心,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达到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稳定、优质、高效的目的。

安全检测检验工作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科学习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围绕其展开。因此,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必须要突显出安全检测检验的特色,将其与其它课程的实践实验室区别开来,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条件。

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要始终以培养学生安全检测检验技能、提升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促进学生未来就业为目标,切实提升安全工程教学效果,是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增加其就业竞争砝码,使其尽快投入到安全工程领域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1、突出安全评价的特色

除了安全检测检验之外,安全评价也同样是安全工作专业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安全评价能帮助各施工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我国相关法律明文规定,施工企业必须要落实安全评价工作,对施工工程中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部分及环节,要及时查明及时解决,不为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条件。因此,各高校在建设安全工程实验室时,应当将安全评价内容作为严抓重点,务必要突显出安全评价的特色,使高校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学优势,为安全工程教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做好铺垫,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之路扫清障碍。使高校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兼具专业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高水平、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让安全工程领域获得更多的后备军,为其走上健康长远的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是提升安全工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建设起安全工程实验室,才能为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为国家储备更多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创造条件。因此,各高校应当积极行动起来,扭转不正确的“重理论、轻实践”理念,构建完备的实验室运行机制,组建起兼具理论基础与实战经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进一步创新实验室管理建设体制,建立完备的实验室运行机制,整合各项有效资源,突显出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特色性与系统性,为安全工程领域输送人才、促进其走上健康长远的发展之路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梁开武,蔡治勇,贾顺莲.凸显教学功能 建设安全工程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5).

篇2

关键词:煤矿;自动化;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38-02

一、引言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我国许多高校开办了相同的专业,因此,办出自身的专业特色,为社会培养适合不同领域或行业的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特色与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建设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工程意识、工程基础、综合素质、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专业特色和创新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湖南科技大学是原煤炭部在江南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三十余年来,为国家煤矿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煤矿自动化技术和电气技术的专业人才,为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8年我校自动化专业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

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总体建设目标:面向煤炭行业,以煤矿自动化为特色,培养具有扎实自动化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又具有煤矿自动化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加强具有煤矿自动化专业技术的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原则,到煤矿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建设期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修订现有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具有煤矿特色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与煤矿自动化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煤矿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

4.加强与煤矿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三、建设方案

1.根据煤炭特殊行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重新修订现有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煤炭特殊行业自动化技术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依照该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建设,同时设置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完善煤矿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矿山通信技术、矿山电气技术、煤矿供电技术等。

3.制订煤矿自动化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和相关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写特色专业教材:煤矿安全监控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煤矿自动检测技术等。

4.建设一支具有煤矿自动化专业知识及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我校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教师为主组建特色专业教师队伍,承担特色专业理论教学任务;同时,聘请省内煤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5~10人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毕业设计)的工作任务。

5.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1)煤矿特色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在现有自动化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计划新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实验室”、“煤矿供电技术实验室”和“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实验室”。(2)实习基地建设。拟与省内2~3家煤矿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的特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基地。

6.加强与煤矿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煤矿自动化技术水平,提高本科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建设与实践

经过近四年来的建设,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一批成果,并在本科教育中进行实践应用。

1.制订了自动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增加相关的煤矿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制订符合煤炭特殊行业要求的新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煤矿特色的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了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矿山通信技术、矿山电气技术、煤矿供电技术等。

2.培养一支具有扎实自动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煤矿自动化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对于煤矿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我校先后选送十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去国内煤炭高校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本专业有教授5人,博士12人。此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煤矿自动化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先后在涉矿企业湘潭平安电气集团、湘电集团、谭家山煤矿等聘请多名煤矿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专业课程教师或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特色专业教材建设。在特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优先选用优秀的煤矿院校主编的专业课程教材。根据自身专业特色编写特色课程教材。已完成“计算机控制技术(含煤矿计算机控制技术)”、“矿山电气技术”和“煤矿安全监控技术”3部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

4.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1)完成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实验室”、“煤矿供电技术实验室”和“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130万元。(2)新增的本科教学实习基地有谭家山煤矿、涟邵矿务局、湘潭平安电气集团。(3)新增特色专业科研基地:湖南省工矿车辆电传动工程技术中心、先进矿山装备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

5.将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我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煤矿特色是我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合并融合以来学科专业发展势头良好,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平台,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水平的提高带动学科专业的发展,学科专业水平的进步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也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6.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与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建立厂校合作的产学研研究基地是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举措。建立厂校合作的产学研研究基地,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技术资源和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先后与湘潭平安电气集团、湘潭电机集团、湘潭煤矿机械集团、江麓集团等企业建立了战略性的产学研研究基地。

经过近四年来的特色专业建设,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学科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009年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得一级硕士学位点授权,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煤矿安全监控技术。本科学生在国家“挑战杯”和全国“电子设计制作”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培养的本科学生很受煤矿企业的欢迎。专业特色建设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高山,徐飞.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正德学院学报,2007,5(2):29-31.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地学特色;实践

“实验物理”作为高等学校一门独立设置的必修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第一个北京市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着全校25个专业1700多名学生的物理实验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物理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进行专业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物理实验课程的特点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开课内容到授课模式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学特色的物理实验模式。[5,6]在开设的实验内容上,既有传统的普通物理实验内容如三棱镜的调节、迈克尔逊干涉、塞曼光谱等,也有当前比较先进的仿真实验、激光干涉光纤通讯传感器等技术,此外还有体现具有地学专业特色的显微镜组装、盐类结晶过程的观察、地磁场的测量和数码照相等内容。这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的发展要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了过去根据力、热、光、电和近代物理几部分分别进行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由基础、综合、设计到科研实践四个层次的分级教学。从基本的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学习开始,逐步增加实验的深度和难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最后进行一些小型研究性的实验,或组织若干个围绕物理实验所开展的小课题,以开放的、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7,8]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内容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目前地质大学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的主要来源:一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题目;二是教师的科研课题。由于学生多数为二年级的本科生,只有少数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提出科学问题并进行立项研究,所以学生创新项目的来源以后者为主。为进一步促进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实验中心提出了将学生创新能力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理念。[9-11]物理实验中心将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来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解决了实验教学问题。同时将学生在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学,根据一些反应普遍的问题来调整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这样使教学内容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情况下,更能满足学生的创新需要。

2.改革考试方式

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对于实验课程来说存在诸多不足,如何将操作融入考试中,既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实验课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物理实验创新基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操作与笔试相结合。考试分为两部分,即操作加笔试。笔试考察的是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而操作考察的是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仿真实验考试。仿真实验是将真实的实验过程放到一个软件中进行,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完成实验。仿真考试的特点:一是仿真实验可以实现对大批量的学生同时进行考核,不再受仪器数目的限制;可供选择的题目增加;而且不用担心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二是由于仿真实验具有模拟性的特点,因此仿真实验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和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三是仿真实验中计算机对实验数据的实时存储可以减少同学之间互相抄袭数据,让考试变得更加公平公正。

(3)考试与其他方式结合。学生可以以制作、报告或论文等形式顶替部分实验内容,或者作为考试的一部分。使考试、考察的形式方式更加多样化、合理化。

二、结合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能力

以正交偏光显微镜的组装实验为例,对如何结合实验中的具体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创新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行了探讨。

在正交偏光显微镜组装的实验中,学生首先利用目镜和物镜组装一个简单的显微镜,测量它的放大率;然后利用二个偏振片分别作为起偏器和检偏器组装正交偏光显微镜,观察橄榄岩、玻璃和石英三个样品的纹理与色彩。在利用正交偏光显微镜观察样品的过程中,有两个知识点可以将实验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增强教学效果。

1.实验现象的观察

在将起偏器和检偏器的偏振方向调节成垂直即消光状态下,学生在目镜内观察不到任何现象,视场处于黑暗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将岩石样品放入后能否观察到现象以及观察到何种现象是学生关心的。教师可以以此为问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预测看到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做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由于实验中采用的样品是学生在专业课接触过的各种岩石,在观察到实验现象时很容易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寻求物理现象的合理解释。

2.对实验结果的思考

篇4

关键词:固体物理;师范特色;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10-02

固体物理是孕育高新技术的沃土,它已成为现代物理的重要分支,应用性突出。本科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对以前所学理论的应用,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学习、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和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因此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及许多工科院校都普遍开设了这门课程。由于师范院校和其他类型的院校培养目标不同,固体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根据师范特色我们对固体物理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体现师范特色

由于固体物理课程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具有很高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是将来从事凝聚态物理专业科学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师范生适应教学改革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学教师,这个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固体物理课的主要目的是“给予中学物理教师一定的现代固体物理基础知识,从而使中学物理教学能体现一定的现代科技新成就。”所以对教学内容要体现师范特色。

1.整合教学内容,不轻易取舍。固体物理内容涵盖面大、基本问题较多。基于固体物理课程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增加定性和半定量教学内容的授课比重,使学生重点掌握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和物理原理,重在掌握物理学的分析方法,减少复杂烦琐的数学推导。例如对于一维问题要重点讲解,给出基本概念和详细的数学推导,而对于三维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类比理解,只是强调区别和结论。对于一些非重点章节采取学生自学,这样,即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能力。

2.选取与中学联系紧密的章节重点讲授。现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固体物理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这就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范教育主要是培养中学教师,所以必须通过固体物理的学习能够很清楚的解释中学物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目前中学物理教材中涉及到半导体的应用较多,例如应用半导体材料制作晶体管、集成电路、固态激光器等器件等,热敏电阻、超导现象等。总之,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中学生打开了广阔的天地。这就要求我们重点讲授能带理论这章,通过学习能带理论更好的区分:绝缘体、半导体、导体的特性,并了解之间的相互转换,为将来中学物理教学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中学物理对物体的内能与热能、结合能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解释反膨胀现象中水在4℃时密度最大的原因,内能与热能概念是否一致等等。其实涉及到固体物理知识的现象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注重针对中学教材进行研究,选取与之相联系的章节进行重点讲授。

3.注重新知识的补充。固体物理学正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得到更新与补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不断补充新知识、新观点、新内容等等。例如:纳米固体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超导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之间的转变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凝聚态物理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这些新知识的引入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紧密与时展相连。

二、改进教学方法体现师范特色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要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系列改革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是否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素质的中学教师?”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更适合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利于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1.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作为平等的个体参与知识和问题的探索,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单向灌输,学生依赖教师来进行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总结等等,将其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而对于师范生在此过程中很自然的锻炼了从师技能,如:讲、写、练等等,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旺的参与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强烈的自主观念,健全的独立人格等等。例如:在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等章节,大量教学采取讨论式教学,共同分析,举一反三。

2.专题讲授。固体物理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讲授课程的教师都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教学中采取分章节由不同教师授课的方式,力求做到精讲每一部分,特别是有些教师博士毕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最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和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例如:讲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这章的张冰教授还主讲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对于金属热容量的理解非常到位;讲授晶体结构这章的左桂鸿副教授还讲授群论,对于晶体结构、对称分布有更深的认识;郑友进教授主讲固体结合、晶体中的缺陷和扩散这部分,在读博士期间曾重点研究过此部分内容。

3.注重实验教学。为阐明固体表现出的现象与内在本质的联系,利于学生建立和发展关于固体的微观理论,固体物理必须增加实验课。目前在选修课中安排了《材料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薄膜物理》、《超硬材料的制备与合成》等课程。通过选修课使一些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发现这样安排对固体物理课程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更有利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将针对固体物理课程开设实验课程。

三、改进教学手段

1.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难于理解,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将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对微观粒子结构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授课教师都在本课程所涉及领域有科研经验,能够把科研成果以及最新动态及时溶入教学实践,这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设置创新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在第6~12教学周,每周开展1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科研兴趣;同时,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撰写项目申请书等,对学生进行科研技能、方法等一系列的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对师范生讲授固体物理课程要充分抓住其应用基础课的特点,既要求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基本概念,又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生产的密切关系;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研究方法,讲授课程的方法,学会在微观粒子的行为中找原因,学会抓主要矛盾建立模型、近似计算等研究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将不断提高学生的从师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昆.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延福.高师固体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9):68-69.

[3]华中.固体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26-28.

[4]梅显秀.固体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2010,(7):43-45.

篇5

关键词:宁德地区;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空间特色

勤劳质朴的闽东人民赋予闽东地区城市空间以新的“概念”。它是进一步的城市规划及城镇发展。这些不但依靠强有力的地方经济支撑,同时加以专业的城市空间理论,予以辅助,必不可少。由此得出研究闽东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性。

一、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城市空间研究起始———至今,宁德城市空间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后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理论的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新城市史”学派;带给国内中小城市以爆炸性的变革。宁德城市空间,由于这类种种的变革,掀起了对城市空间的改良性规划和新兴设计,使宁德在新型城市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宁德城市空间是在新时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符合闽东实际情况的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用于指导宁德城市空间规划项目的具体实施操作。宁德城市空间的具体实践规划;不但不是死搬硬套的西方理论,而是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的不断创新,并彰显城市本土人文主义思想;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规划上,尽可能的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促进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城市空间会分出“市”内和“市”外空间。闽东地区城市设计将更多的关注城市“外”空间特点。其城市空间“特色”体现独属于这所滨海城市的特色品味,是城市每一位居住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特色”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型代名词,是这所革命老区焕发城市魅力的绝佳表现。宁德城市空间的实体是城市建筑,内空是城市里的所有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实体,可以用手足触摸;城市空间的形态塑造,可以用眼睛观察。我们认识的宁德城市空间,可以是“听”,可以是“闻”的。调动感官,沉浸在宁德独有的城市空间之中,真切体验所处的空间环境,充分与它交流。

(二)宁德城市空间品味与城市空间识别性

不同的城市呈现出属于自己的城市空间特色。黄土高原的内陆城市沉淀着历史的“黄土”味;靠海的宁德自然弥漫着一股“海鲜”味。宁德市的城市空间品位虽比不上洋气十足的上海,充满浓郁京腔的北京;但任然不失闽东城市空间的独特风采。宁德是个山川秀美的地方,在凸现地区优势的基础上,改良城市空间特色,才能更好的体现独特的城市品位。人们对宁德的城市空间感受来自于:海岸线及港口的合理规划、丘陵地貌的功能定位,沿海平原的开发;旅游业的大发展;畲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等相关内容。宁德的城市空间包括下辖的2区、2市、6县,给我们带来了更为立体的区域空间感知,也给我们带来了超乎寻常的的空间体验。宁德城市空间的可识别个性,使生活于此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依恋感。宁德城市空间环境适应性,包容着人们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活动,营造着传统和现代的不同交往空间。宁德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场所,是城市的多种活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结果,是宁德城市形象、魅力的重要表现之处;宁德的城市空间还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地域因素。宁德的蕉城区、东桥开发区,充分体现是人与空间互动的城市空间品味。这里的城市空间非常丰富,包括:光线、质地、气味与空气;它们的存在,共同调动和触发了我们对城区空间的感官感受;同时也丰满了城市空间特有的表现力。宁德旧城蕉城区面积为3.596平方公里,道路系统、景观环境等与新城区总体规划相互衔接,能够体现旧城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使宁德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地域文脉在空间传承的基础上得以不断拓展。宁德蕉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46800人,以商贸、居住为主,体现宁德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特征。根据地区城市总体布局,确定规划为水线、绿线、文化线等方面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基本格调。1、水线:水体引入景观带,沿城市形成城市景观长廊,使“水穿城”的城市格局不只是一个梦想。2、绿线:通过绿面、绿环、绿点形成和谐城市绿地系统。3、文化线:旧城区承载着宁德城市的历史痕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迹建筑和历史街区,凸显出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1.宁德城市发展延续性的理论研究:宁德城市设计空间研究的起步,得益于城市设计空间的丰富内涵。这里的城市空间是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基础环境、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

2.宁德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宁德的土地、能源、水源、人口和城市外环境因素,会对本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空间设计由该城市的环境评估与适度调整,来实现宁德城市空间设计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3.宁德城市特色表现:宁德城市特色是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美好表现。新、旧城市状态差异、城市特色的持续稳定、城市特色的不断改变,在把握城市意象发展动态的同时,维护和塑造独有的宁德城市环境特色。

4.宁德旧城改造理论依据:这里的旧城居民居住的街巷空间大致分为三个片区,形态上还基本还保留有原有建筑风格和街巷肌理,其中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民居布局以单进和双进院落为主。这里的建筑风格一律为砖木结构。熟知老城的人们都知道;旧城区有几条较为平整的主要街道,有呈丁字形的次巷子,以及弯弯曲曲的小巷;加以老城区街区的登龙“境”足以说明这些街巷的组织模式。而且每个街巷供奉的社头公就是整个宁德社区凝聚力的象征,形成了具有宁德特色的街巷文化。这里的旅游业发展,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促进旧城区的街巷保护与开发;使实现建设有宁德特色的“三坊七巷”指日可待。这里的城市空间的旧城布局,力图保护旧城的基本格局。比如:老城轮廓、街巷、肌理等。然后利用控制道路布局、建筑高度等手段展现历史街区、突出旧城特色。这里的城市空间组织涵盖:当地的古迹、遗址、遗迹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体系。如蔡宅、天后宫、朝天桥等。宁德市新、旧城的历史文化,将在城市空间的特色延续下,继续流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四)宁德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势

1.宁德城市空间历史延续:对于宁德来说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就是宁德城市设计居住环境的演变。它是以宁德居民的居住基本情况为概括的城市环境设计,宁德城市居民自建式住宅、宁德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宁德新、老城市交通改革、宁德城市整体环境协调性等基本环境设施,且包含带有宁德城市氛围中的家庭关系、邻里交往、地域归属感、地区治安等心理影响所构成的软环境。

2.宁德可行性城市空间发展依据:在老城区不断拓展、改造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城市中心区繁荣向上的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限制城市无目标的扩大,促使宁德城市积极、繁荣、向上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包括:(1)以“人”为本表现为:①从当地居民居住特点出发,建设具有宁德特色的城市生活环境空间;②以全面体现宁德滨水城市,宜人可居的城市景观环境特色;③合理开发、使用当地有限的环境资源的新兴城市设计;④以生产、生活、居住、休闲、等人自身生理、心理各种需要为前提,进行相铺相成的城市环境设计;⑤根据各种行业工作需求,进行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合理设计。(2)以“自然”为基本点,创建赋有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环境;即:①体现当地居民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②以创建独有地域特色自然环境为目的;体现良好的亲水环境;③在人们认知、了解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兴城市空间环境。(3)宁德未来城市空间展望与现代城市空间设计,是研究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①以“自身“条件为出发点,创建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②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是城市空间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结构。③优良的城市空间研究方向,能更好的体现宁德大众城市空间整体提升性、以及人与环境的融合性。④宁德城市空间研究,体现着城市乡土气息不断转变、城市情境的不断丰富。⑤宁德在“自然绿化”转向赋有“绿色”宁德城市环境的衍变。⑥从自身传统习俗、习惯,转向带有城市生活特点的宁德城市形态。

(五)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式:一是以宁德本地的经济发展为中心,研究宁德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生活空间的内在联系。二是以“以人为本”为基础,调整宁德城市大众生活空间中的内部联系、相互联系,外部联系等。三是以改善宁德城市大众空间质量为起点,合理的进行统筹设计。四是以交往空间为主,研究宁德城市演变导致城市居住者邻里关系的变化。在不断改善宁德城市空间居住舒适度的基础上,继续城市发展。不以损害城市环境、破坏未来生活空间为代价。使城市居民更加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使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

二、宁德城市设计发展方向认知

宁德的城市发展,受到凯文•林奇(Lynch•K)1960年《城市意象》(TheImageoftheCity)等城市设计先驱的影响。宁德的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城市居住者相互依存的表现,城市居住者会对城市环境进行从新组织与排列。林奇的“意象”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研究的新方向,这个理念宁德的居住者会对宁德城市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人们会从宁德城市的人文情怀、行为习惯、人类视角来阐述这所城市环境和居住者独有的特色关系。

(一)宁德城市发展状况

1.宁德城市研究概念

用意象概念来指导宁德城市规划和相关研究,是人性化城市设计的必备条件。宁德城市意象元素成为本市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宁德城市文化是常年居住在这里的群体对城市的自我认知,它不但强调人们对宁德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认识,而且秉承了宁德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基本思路。在荒漠或密林中,人们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去自由;在城市中这种意识更加强烈。人们在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中,对其城市设计发展方向的指正,是一种的本能。居住时间的长短,决定居民对城市的认知程度;具体表现为对本城市的熟悉与认识。对宁德城市特色构成的不断挖掘,才是宁德城市意象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如今的宁德城市意象研究中,宁德的城市特色问题、风貌状况、对宁德意象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

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为结构、差异和个性三部分。①宁德城市意象结构:宁德现代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通过城市结构来分析城市意象,注重城市群体与个体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城市里居住者的感受与认识是城市行为的决定基础。宁德的“城市意象”代表着本城市的城市设计特色、体现着城市规划中常用的相关内容。宁德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发展,对城市意象内涵的不断注重;使居住者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去了解、认识这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宁德的“城市意象研究”是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选择、环境标准的评估、城市设计研究内容的不断认识。②宁德城市意象主体差异表现:宁德城市社会学、闽东城市文化学的层面上。通过宁德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环境的原因,并从闽东城市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宁德城市特色的发展提出建议和主张。宁德城市意象个性的研究,在世界城市科学不断拓展的基础上,通过城市意象来延伸城市特色研究。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概括了闽东地区城市意象研究的全貌。通过宁德城市意象对城市特色进行分析,对于保持当今宁德城市特色风貌,改变城市特色趋同的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

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是由无数个小空间建成的城市空间“筑构体”,如: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工作、学习空间等等。次空间又由无数个子空间构成,城市家庭组织结构、城市邻里交往模式、城市社区构建模式和城市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等。宁德城市空间设计从居民生活基本空间构成形式入手,着手研究城市空间设计组织结构;由城市空间设计结构中的“单元”、“组”、“群”等基本活动范围、场所等形式构成。

1.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

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是这所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对其的探索表述,是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所进行的实证。在研究中西方国家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区域经济性研究在向城市空间生态研究倾斜;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转向以人为本的需求研究。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借鉴国外城市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建设赋有地方特点的价值评论体系。在探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实地空间质量研究中发现:①社会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地方经济的刺激性发展,同时带动着城市空间规划的不断合理性和完整性。②城市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有助于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的不断改善。③地方城市社会“外环境”构成的优劣,会对当地城市空间设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

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奠定了带有宁德地域特色的评估体系;其可操作性较强、对比较明显。具有闽东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在除了具有自主性的自建房、联建房等传统地方居住方式之外,在不断建立宁德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在努力钻研西方城市规划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城市设计特色,指导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具体实践,才是提高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设计质量的根本之道。

3.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

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源于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体现在:①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的相互协调。宁德经济环境的各方面因素(政府经济前瞻、本地区产业范围发展前景、各种生产设备、技术、产品理念的不断提高、各种职业需求和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化等)加强宁德宜居式生活空间。②在国家大力发展海西建设的同时,城市生活空间在相关政府政治策略的影响下,不断的弥补不足、建设宁德城市适居性居住环境。③宁德的老百姓,有他独有的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与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反映了宁德当地的消费环境的影响效应(当地老百姓的消费价值观、新时代的消费理念、对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宁德城区适居性的相互关系。

4.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

宁德社会、经济、科技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使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不断演变的。宁德城市空间布局密度,由于城市中心区域住房价格的昂贵,外加上海、温州、浙江临近省份对宁德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刺激。宁德出现了“地王”、“烂尾楼”、“高价房地产”等过度追捧地价而带来的“伤痕’,使得宁德也向其他大、中型城市一样出现了向外扩张土地的新迹象,宁德原有的郊区现已变为城市新型的开发区。宁德城市空间格局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宁德城市由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的不同,分高、中、低区域阶层居住空间。市中心的高档住宅小区、郊区的高档住宅别墅为高收入阶层空间;城市中心周围围绕的中档住宅社区、居民自建房、联建房、经济适用房等为中收入阶层空间;城市边缘的工业住宅区、棚户区等为低收入阶层空间。另一方面,宁德城市居民因收入的不均衡表现为消费实践空间的不对等。高收入阶层主要消费高端的文化休闲城市空间,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消费较为低端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间。城市空间分化使得阶层对立、阶层矛盾不断加剧;既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也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分化,已成为决定宁德地方经济发展、人文社会发展等方向的关键。

5.宁德城市空间组合方式的演化

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由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的结果也是有利、有弊。一是在找寻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同时,调整城市空间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二是寻找城市空间内部组成要素不协调的原因,为其寻找合理解决方法;三是为巩固与促进城市空间持续发展,对城市空间内部结构进行重组。宁德城市发展与时俱进,应当在本地经济、文化、城市设计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保持自身的地方特色、延续历史的空间布局、进行有利于宁德地域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2]王彬、邱灿红、申菊香:《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城市“集市”空间》,《中外建筑》,2012年第9期。

[3]于一凡,城市空间情感与记忆:《城市空间的文化形态》,《城市建筑》,2011年第6期。

[4]孙峰华、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5期。

[5]刘学,周杰:《发挥规划作用塑造昆明形象──把握机遇迎“世博”》,《城市规划》,1999年第4期。

[6]袁岸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探讨———以宁德市蕉城组团旧城区核心历史街区为例》,《福建建材》,2014年第6期。

[7]百度文库:《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8]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杜凯:《营造高技术园区创新环境的城市设计策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0]李晟、王兴中、高万辉:《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人本主义布局模式》,《人文地理》,2010年第2期。

篇6

关键词:地方特色;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81-0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3]。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背景

惠州学院电子系根据广东省人才培养战略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战略特点,2010年起系统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以点带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思路与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惠州是全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城,为电气信息类毕业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也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大量契机。根据惠州地方经济发展和电子信息行业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组建由6位教授8位博士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团队,有8位教师被聘为广东省部企业的科技特派员,他们从事大量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将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目标。基于“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人才市场调查为依据,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新路子。服务惠州,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产学研相结合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内容与成果

2011年,“具有产学研结合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惠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12年,“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研究”成为惠州学院教研教改项目,2012年,“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研究”成为广东省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1.2012年,“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签约。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属于天宝国际兴业有限公司,公司位于惠州市东江工业园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厂家,总部在香港。“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签约,依托2012年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平台和2011惠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经验,双方共同建设产学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制定天宝电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搭建天宝电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平台。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组建校企双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授课技巧的范基地教师队伍,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方达成的合作意向包括:①根据企业的研究课题、产品研发方向确定“天宝杯”LED电源电子设计竞赛题目和毕业论文题目;②安排企业技术骨干对我院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专业指导;③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④企业在学校设立研发平台,将企业的部分研发课题放在学校,由我院师生共同参与研究。

3.大力推动产学合作,启动“天宝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2012年12月21日,惠州学院电子科学系与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开展“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与节能减排科技竞赛正式启动。

4.201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及节能减排科技大赛成果展示和颁奖仪式。2013年6月14日,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首届“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及节能减排科技竞赛总决赛在旭日大楼学术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成功举办第一届“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及节能减排科技大赛颁奖仪式和成果展示。

此次大赛作为电子科学系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双平台”工程项目的一部分,也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成果之一,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作品主要围绕智能小汽车制作、节能LED产品设计开发等展开。建设“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推进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提出“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惠州学院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

四、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创新。创新实验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了“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了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注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革效果与研究水平并重,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创新。基于“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产学研相结合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服务惠州,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创新。依托广东省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教学实验室和广东省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构建具有产学研地方特色的校内外研究基地,将产学研等科研平台有效融入实验教学体系,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分流培养需要。

4.产学研相结合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6位教授8位博士,有8位教师被聘为广东省部企业的科技特派员,他们从事大量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将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一方面,高水平的教研、科研教师给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并将最新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装置,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特色创新[4]。

参考文献:

[1]陈贞丰.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7):253-254.

[2]王平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34-37.

篇7

关键词关键词:民航;行李箱;颜色特征;图像检索

DOIDOI:10.11907/rjdk.162058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07105

0 引言

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民航行业的快速发展,客运量的增加使得托运行李箱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如何有效管理和监控众多行李箱成为各航空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不正常行李的查找主要依靠对行李箱上所挂条形码进行扫描记录。然而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如条形码丢失、条形码错误等,这种传统的查找方式就无法发挥作用。此时,行李箱的外观特征就成为了找寻不正常行李箱的主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将研究方向转移到行李箱的图像内容上,即通过行李箱图像本身的内容如颜色等特征进行检索,输入相似行李箱图像之后,在监控系统中查找对应行李箱的视频截图或与存储在行李库房中的无人认领行李作比对,从而跟踪其去向,完成管理和查找操作。

1 图像特征提取

基于颜色特征的行李箱检索系统,是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的一种,即通过分析研究图像包含的颜色信息,通过一定的特征方法进行表示,然后设计匹配算法进行相似度匹配的检索系统。只有首先准确地将图像信息提取出来,再设计出精确的匹配算法,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图像特征提取算法是本文基于颜色特征的行李箱检索系统的核心技术。

1.1 颜色特征模型

RGB模型是计算机中最常用的颜色模型,由于其简单并且与人眼的结构特性密切相关,所以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颜色模型[1]。根据人眼的结构特点,所有颜色都可以看作是3个基本颜色即红、绿、蓝的组合。为了建立标准,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了700nm、546.1nm、435.8nm为红、绿、蓝这3种颜色的标准波长。以 r、g、b 3个参数为三坐标,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一个单位立方体结构描述的RGB 颜色模型(彩图见封三,下同)。

本系统充分利用RGB颜色模型的特点,使用其作为本系统的特征提取模型。

1.2 特征表述方法

对于一副图像,若要得到它所包含的颜色特征,首先要采集它的信息,然后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表示,颜色特征表示对检索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本系统采用循环方式,逐步采集图像每一个点的R、G、B值,然后对R[0]~R[255],G[0]~G[255]和B[0]~B[255]的点的个数进行统计,再采用适当算法来表示这些统计信息,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统计直方图、累计直方图和分块统计。

1.2.1 统计直方图

图像特征的统计直方图[2]是一个1-D的离散函数,它用来表示一副图像之中,拥有某种特征值的点在整幅图像中所占的比例,很显然所有比例之和应为1。以H向量为例,即有式(1):

H(k)=nkNk=0,1,255(1)

其中,nk代表具有特征值k的点的个数,N为这幅图像的点的个数。如图2所示,(a)是图像原图,(b)是它所对应的统计直方图。

1.2.2 累计直方图图像特征的累计直方图[2]也是一个1-D的离散函数,表示到这个特征为止的之前所有向量占总数的比例。同样以H向量为例,很显然,H(255)= 1即有式(2):

式中符号与上文统计直方图公式中的含义一致,图3即为红色行李箱图像特征的累计直方图。

1.2.3 分块统计图像的分块统计方法是在上述两种方法基础上的改进,基于颜色内容的图像检索虽然有较强的抵御旋转、尺寸变换的鲁棒性[3],但是对于图像色彩的空间分布表示却很差,经常会出现图像的直方图相似而空间分布差别很大的情况,如图4中(a)横向图和(b)交叉图的直方图完全一样而实际图像本身却差别很大。

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提出了分块统计的概念,原理是将一幅图像先进行分割,然后分别统计每一块的直方图进行对比分析,至于如何分块以及每一块赋予的权重,还需特别计算。通过分块统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颜色特征对于空间分布的不足,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颜色特征本身的缺陷。

统计直方图比较适合颜色块单一的图像,相比之下,累计直方图则更适合于真彩图像[4],分块统计弥补了颜色空间分布难以描述的缺点。由于时间有限,本文仅实现了统计直方图和累计直方图两种方法,分块统计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2 特征匹配算法

基于文本的检索方法是通过对文本进行匹配来判断是否相似,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则是通过计算示例图像和数据库中图像在图像特征上的相似度进行判断[5]。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对图像特征进行数字化,即用数字表示一幅图像的特征。通过数学公式设计匹配算法,计算出两者之间的距离作为衡量图像特征的相似度。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以下几种较为经典的匹配算法。

2.1 Hausdorff距离算法

Hausdorff距离的作用是度量模板和目标图像之间边缘的匹配程度。

设两个有限点集A={a1,a2,...,ap}和B={b1,b2,...,bq},其中p和q分别为点集A与点集B的元素个数。则A、B间的Hausdorff 距离H(A,B)定义如式(3)所示:

2.2 欧氏距离算法

用HQ(k)表示关键图的颜色特征直方图,HD(k)表示已经存储的数据库图像D的颜色特征直方图,则两幅图像之间的匹配值P(Q,D)用欧氏距离方法来计算[5]如式(6)所示:

2.3 加权的欧氏距离

用HQ(k)表示关键图的颜色特征直方图,HD(k)表示已经存储的数据库图像D的颜色特征直方图,则两图像之间的匹配值P(Q,D)用加权的欧氏距离方法来计算如式(7)所示:

2.4 直方图相交法

用HQ(k)表示关键图的颜色特征统计直方图,HD(k)表示已经存储的数据库图像D的颜色特征统计直方图,则两图像之间的匹配值P(Q,D)用直方图相交的方法来计算如式(8)所示:

2.5 绝对值法

用HQ(k)表示关键图的颜色特征直方图,HD(k)表示已经存储的数据库图像D的颜色特征直方图,则两图像之间的匹配值P(Q,D)用绝对值的方法来计算用式(9)所示:

以上几种匹配算法中:Hausdorff用于计算两幅图像边缘之间的距离;欧氏距离计算量大,但是精度较高;加权的欧氏距离适合于颜色丰富的真彩图像,因为当颜色比较单一时,很多为0的点都被赋值为1,这样就与原图像的特征差距很大,如果采用归一化直方图,则Wk

3 系统详细设计

3.1 系统详细结构

系统功能分为3个主要模块,分别为图库管理模块、图像匹配模块和图像存储模块。除了主要模块以外,还设计了中间输出模块、时间统计模块等辅助功能。系统流程如图5所示。

3.2 主要模块实现

3.2.1 图库管理模块设计

图库管理模块提供用户对图像库的操作,包含以下操作:添加新的图像库、修改即有图像库、删除现有图像库、将图像库设置为默认检索的库、将新的图像添加到既有图像库。

本系统实现了上述几种功能,通过自定义的PicDb表来实现管理,图6为“菜单―设置”里面的图库管理。

3.2.2 图像匹配模块

在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对于真彩图像的检索匹配,特别设计两种不同方式,即可以将所有图像的R、G、B值相加为一个通道进行匹配对比,也可以分别对R、G、B 3个通道进行匹配分析。前者在处理一些较为简单的彩色图像时效果较好,计算量少、耗费时间较短;如果采用后者,匹配精度会提高,但同时大大增加计算量[6]。该选项在用户界面上有所设计,供用户选择。

3.2.3 图像存储模块设计

由于对图像特征的提取和匹配往往涉及大规模的点阵运算,期间耗费较多时间,这往往是用户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应当添加数据库模块以减少时间。本文将重点探讨图像特征的提取技术和存储技术。

本系统设计的数据库模块用来存储库中的图像信息,并非直接存储图像文件,而是将分析过的图像特征值及其所在的路径等相关信息存入数据库。程序启动时,会读取数据库中的用户设置,根据用户设置,系统可以找到默认的图像库,图像库里存储着该图像库中图像的所有信息,包括图像的路径、名称、特征等。随后系统根据图像库中的路径找到此图像库里面所有图像的特征值,通过解压缩函数将信息还原成文中定义的节点结构,直接读取进行匹配,从而节省了大量分析时间。

在存取图像特征时,本文将特定数据结构压缩为字符串格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其中的协议由作者自定义,协议采用“#”字符分隔通道之间的数据值,在存储阶段进行打包,读取出来之后解包赋值。经过系统测试发现,在压缩和解压缩图像特征时的用时占很小比例,而真正耗费时间的为颜色特征的提取和特征匹配阶段,因而在实际运行时达到了预期效果。数据库中存取图像特征的表是PicFeature,结构如表2所示。

通过DBOperate的一系列函数,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从而为系统运行提供了很大帮助,节省了大量时间。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性能评价标准

基于颜色特征的行李箱检索系统的性能可以通过查询的准确率来判断,包括查全率和查准率[7]。本文将基于这两种标准对系统进行评价,如式(10)、式(11)描述。式中PR为查全率,P

4.2 系统测试

本系统的检索图库包含50张不同颜色的行李箱图像,按颜色分为5类,每类10幅图像。实验测试阶段综合使用各种图像特征表示方法和匹配算法,得出系统对于不同图库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本文以蓝色行李箱为例,测试效果如图8所示。

统计不同颜色行李箱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上表发现,各色行李箱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均在70%以上,即针对一般查询具有较好效果,未来可以在继续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算法。

5 结语

本文针对民航不正常行李箱的管理查找问题,提出了使用基于颜色特征的行李箱检索系统的解决方案。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分析目前一些基于图像颜色特征的检索算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算法的优点和不足,实现了一个基于颜色特征的行李箱检索系统。本文对所实现的不同算法进行了实现和测试比较,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功能全面、操作简单、查询效果较好,可在实际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娟,孔兵,贾巧丽.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20(7):160164.

[2] 刘德龙.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 黄仁,胡敏.综合颜色空间特征和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J].计算机科学,2014,41(6A):118121.

[4] 董蕊,王志巍,刘淑娟,等.基于统计直方图的单幅图像去雾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6,33(5):196199.

[5] 项立明.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工程师,2015,18(12):3738.

篇8

“十五”以来,盐城教育事业得到了最好最快的发展。处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首先,教育普及水平有了新跨越。由于认真巩固扩大“两基”成果,目前全市所有乡镇都已达到“双高两基”标准,2006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比2000年分别增加0.32个百分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8%,比2000年增加4个百分点;小学生巩固率达100.04%,比2000年增加0.16个百分点。其次,办学条件有了新改善。“十五”期间全市撤并小学2163所,新建小学158所,全市小学“十五”期末比2000年净减少1088所,小学校均覆盖人口达1.21万人,均超过省定标准,为提前两年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目标提供了保证。在全部消除学校危房的基础上,我们一着不让地推进“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四项配套”工程,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数亿元,顺利完成了各项工程的建设目标。目前全市农村小学全部达到“三新一亮”和“六有”要求,实现了“校校通”,建起了电脑网络教室,部分小学还建有“数字化校园网”,城乡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办学综合效益有了新提升。“十五”期间各地大力加强窗口示范学校建设,努力优化资源配置、扩充优质资源。全市共创建省实验小学32所,盐城市一小等一批窗口示范学校易地建设新校区,这些学校新校区建设的规划起点高、建设投入大、现代气息浓,既为学校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又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与此同时,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小学特色建设推进工程”,旨在推动各地小学在常规管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努力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拳头产品”,提升办学品位,从而整体提升我市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水平。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努力,全市先后共创建市级各类小学特色学校142所,这些学校不仅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而且特别注重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使校园环境集人文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帮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陶冶身心、拓展视野。学校的管理也比较规范有序。能够注意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了事事处处有章可循。学校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无论是文化知识测试还是其它各类素质展示,这些学校在当地同类学校中均表现出良好的业绩。特别是在涉及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的有关比赛和素质展示中,这些学校的学生所展现出的特长素质和综合素养更是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称赞。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一是一些学校办学条件上去了,但办学水平仍然没有多大起色。其原因在于仍然有一部分同志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简单机械地认为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学校工作呈绝对的正相关,看不到强化内部管理对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基础作用,看不到特色建设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杠杆”作用,结果学校管理和推进特色建设的力度不够到位,学校光有漂亮的外表而办学实绩平平;二是个别已创建特色的学校心气浮躁,满足于浅尝辄止,结果特色建设项目不少,但内涵偏于肤浅,特色层次和品位不够高;三是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保证特色建设长效运行的内部机制,影响了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经验和教训一再提醒我们,必须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加重视强化学校管理和办学特色建设,依靠学校管理和办学特色建设夯实办学内功、提升办学品位。因此,有必要继续重申学校特色建设对于促进学校工作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求教育使“每个学生”在“五育”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各地小学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无一例外”地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无一例外”地使他们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显然,只有创建特色学校,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素质特长,才能真正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

(二)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是促进学校适应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环境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学校教育的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办学目标日趋多元化、办学机制日趋自主化。可以说,学校获得了较大的自。但同时市场竞争也向所有学校提出了挑战,办学竞争初露端倪,挑战和机遇并存。如果我们不奋起改革,另辟蹊径,办出特色,将很难在今后的办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校长应该通过独特办学目标的实现来体现办学的个性化,让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健康顺利进行的需要。在全市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小学阶段的新课程推进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课程实施与特色学校建设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认为,首先,新课程与特色学校建设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张扬等是新课程的追求,也是我们创建特色学校的根本目的,可见从学生素质的培养来看,特色学校建设与新课程的实施是一致的。其次,引导学校加强校本发展,成为自主发展的摇篮,也是实施新课程和创建特色学校的共同目标。可以这样说,新课程的实施为特色学校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同时,特色学校建设也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所以,要充分认识新课程这一背景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影响,也要通过特色学校建设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四)推动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硬化学校管理、夯实办学内功为前提和保证。办学特色建设和学校管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学校办学特色的培植必须以过硬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丰厚的办学底蕴为前提,以优良的师资和规范的制度为保证,以科学的课程为依托;另一方面,在办学特色的营建过程中,也可以使学校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教育管理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因此,只有通过优化管理、夯实内功,学校工作整体水平才会真正有所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才会逐步显现。各地学校要始终注意无论创建何种学校特色,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必须在执行教育法规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和风格。当前,我们尤其要按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认真学习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特色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总之,我们应当在重视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加重视做好学校管理和办学特色建设的工作。

二、在推动学校特色建设进展的策略制定上,要在重视开展活动的同时,更加重视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

近几年来,各地学校在推动学校特色建设进展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主要有:一是建立了较为浓郁的文化氛围。各地学校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比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意根据自身特色建设项目要求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本特色的显性标志,使他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氛围,成为师生的心理行为及推动力,努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生和教风。二是初步建立起特色建设的运行机制。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严格、科学的管理作保障。各地学校注意加强了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管理,形成并逐步完善了特色建设的管理制度。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有关群众性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使特色凸现出来,特别是尽可能地把兴趣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与特色建设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营造了声势,扩大了影响,产生了良好的轰动效应。一些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向建立了必要的考核、评估制度,对在创特色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了师生创特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了可靠的师资队伍保障。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各地学校注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特色教师。他们大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及先进的教育观念和广博的知识修养,为全面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特色学校提供了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提前主动深入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瞄准特色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突出重点,夯实措施,不断把学校的特色建设推向新的高度。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各地学校要着力建立比较系统的校本课程。因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载体,是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都需要落实到学校课程教学上来。在课程体系中,校本特色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相对于其它两类课程特别是国家课程而言,它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校本课程可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自己学习的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其次,校本课程具有灵活的学习方式、宽泛的社会和实践内容,比较关注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和谐、均衡的发展。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从而开发和利用大量的课程资源,并形成课程开发的团队。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学校实现办学特色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反映。

然而,富有特色的校本特色课程绝不仅仅是停留在编几本学生读物上,而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项目、富有特长的教师、地域经济文化资源,对各级各类课程进行整合,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课程,并用这种新的教育资源组合去影响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换言之,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办学特色建设的前提,也是办学特色建设的必然产物,只有有了校本特色课程的支撑,学校办学特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各地学校必须树立“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的课程观,把校本课程建设与特色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特色建设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来挖掘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特色校本课程,使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比翼齐飞。

三、在推动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重点把握上,要在重视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工作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把设计和开发的校本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对设计和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过程,因而也是整个校本特色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实质性阶段。许多同志过于乐观地认为,只要把校本特色课程设计好了,实施起来就不成问题了。事实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根据当前在校本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姑且把校本特色课程实施的情况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敷衍型实施。这种做法实质是把课程实施当作一种摆花架子、走过场的过程,实施者缺乏对课程设计的了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执行型实施。这种实施的主要方式是“忠实地、精确的”执行课程设计者的意图,以便能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这是传统教学所推崇的课程实施方式。但严格意义上的“忠实或精确”由于缺乏对课程实施对象、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可能会使教学僵化,从而产生负作用,往往也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目标。三是发展型实施。实施者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计划采取“局部适应”、“相互适应”或“全面修正”等三种做法。其中“局部适应”是指实施者基本上按照课程计划实施,只作局部变动,以适应课程设计者的意图;“相互适应”是指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双方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一些看法,以便相互都能适应各自的情况;“全面修正”是指实施者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修正课程计划,不去适应课程设计者的意图。在以上三种情况中,我们认为采用发展型实施办法比较科学。因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自己来决定;也只有对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才有可能作出最恰当的选择。我们相信发展型实施将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首倡的实施方式,课程实施者参与课程设计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注意突出主体性。校本课程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基础上的,它以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如果忽视了校本课程的这种差异性和个别性,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灵魂。因此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为每个学生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能按照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天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要注意突出基础性。小学的基础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打好科学文化的基础、打好思想品德的基础、打好身心发展的基础。校本课程应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如果把校本课程当成学科课程的拔高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实施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为每一个学生打好今后发展的基础,这就更加要求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特征。

三要注意突出发展性。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做准备的,因此课程与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而不应过多在乎学生某些细枝末节知识掌握的多寡。我们教育上的误区之一就是把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当做学生身心发展的充分程度,其实这完全是两回事。校本课程就是要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四要注意突出全面性。人的发展应当是主动的、全面的发展,教育应当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得到最快、最充分的发展。教育的实践一再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校本课程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学校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应以“扬长”而不是“补短”为目标。因此,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教师的特点出发,最终体现校本课程的设置价值。

五要注意突出系统性。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涉及课程平衡的问题,表明校本课程的地位,体现人们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判断。课时比例的安排可以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执行,课程时间的位置安排可以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日课表形式。就是以课时为单位,交叉安排不同课程授课时间。这样安排比较符合我们的课程时间安排习惯。但由于这种形式的安排使授课时间缺乏连贯性,可能会使校本课程变以得支离破碎。另外,教师按照日课表授课,制约了教师在安排和使用校本课程时间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另一种是完整日形式。就是以半天或一天为单位安排课程授课时间。这种形式的安排可以使个人、小组或班级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增强了教师掌握校本课程时间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那些需要临时组织的活动。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方法都各有利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类型和课程要求的不同,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合理安排校本课程的授课时间。但是不管如何安排,都必须服从校本课程实施的总体计划,要坚决防止和克服那种缺乏周密的计划安排,临时动议、心血来潮、一曝十寒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篇9

[论文摘 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后起之秀,这就决定了它要在当前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和数量面临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和课程改革,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中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近几年艺术生源不断加大,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当前热门专业,大多高校都增设了这门专业。然而,也暴露了许多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本来是一个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大多高校盲目的扩招以及课程设计的混乱、盲目的模仿教学,无法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更谈不上特色课程了,使本来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跟社会严重脱节。其中,特色课程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并已成为制约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瓶颈。例如:传统图形是中国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理应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设计师们着重进行的专业设计内容及研究侧重点。如果从我们的视线中日益消解,会产生多少遗憾、多大损失。有个性的设计往往是来自扎根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本色的设计思想,民族性和独创性及个性同样是具有价值的,地域特点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设计师的知识背景之一。未来的设计师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每个民族的图形更多的体现在民族精神层面,民族和传统也将成为一种图式或者设计元素,作为设计师有必要认真看待民族传统和文化。而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界对传统图形的形式有一定研究和探讨,但对民办高校来说把传统图形的形式美和表现技法运用于艺术设计专业形成设计特色并把其作为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却还很少,而且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民办高校把传统图形的形式美和表现技法运用于艺术设计专业形成设计特色并把其作为特色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分析,并运用一些相关的传统艺术知识,探索以传统图形的形式美和表现技法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思维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凸现把传统图形的形式美和表现技法运用于艺术设计专业形成设计特色并把其作为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从而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无疑,把高等院校中具有特殊性的民办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教学研究策略,对民办高校提高教学、科技水平,完善学校教学管理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思维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拓宽素质教育路径,不断发展、壮大学校特色建设,带动学校的整体优化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特色课程在民办高校的重要性 

特色课程是高校发展的亮点。在现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民办高校要想壮大,必须创建民办高校的特色。所谓办学特色,就是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征。随着每年艺术生源的不断加大,艺术系的特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更加重要。创办特色课程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优化个性、各有特长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因此,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创办特色民办高校的重要任务。 这是摆在民办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本研究以高等学校特色课程研究为基础,以凸现把传统图形的形式美和表现技法运用于艺术设计专业形成设计特色并把其作为民办高校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为切入点,在分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原因,进而针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研究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三、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创新视角 

由于特色课程涉及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也涉及到艺术设计学科改革和未涉及到的其他学科,还涉及社会存在价值,从长远和从短期来看这一现象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研究的角度是关键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从宏观上看,我国长期以来的就业制度及其学科建设的某些不合理性是阻碍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这已经对我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妨碍了新技术的交流与引进,本土传统艺术形式和世界现代艺术设计观的相互作用等,所以从宏观上来看,应该鼓励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改革。但是从组织角度来看,我国许多教育院校、科研单位,尤其是民办高校己深深地为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改革的乱复制和盲目性现象所困扰,没有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本研究从民办高校的角度来论述,因此在立意上不主张盲目的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而是以自身高校实际情况,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凸现把传统图形的形式美和表现技法运用于艺术设计专业形成设计特色并把其作为民办高校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为出发点,也就是以提高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为目的。 

通过分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概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将其作为本项目研究的基础;综合分析相关资料和调研结果,归纳影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尚刚 编著.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2]包装设计的创新生存.美学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篇10

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事业作为崭新的医学教育领域亦应运而生,有待进一步开创、探索和发展。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大约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而事实上仅有2万人,我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存在33万的缺口。除了医院需要康复治疗师,社区康复治疗师的配置尤为薄弱,有些甚至为零。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现代康复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康复医学都要求我们高职高专,要狠抓机遇,努力培养出较高层次的适应于社会的实用型康复治疗师。中医传统的康复疗法是中医学的精华,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将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有机地植入现代康复医学,是对现代康复医学的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走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专业建设道路,探索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历局限性转化为在就业竞争中优势的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即突破劣势,寻找优势,是值得康复医学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与康复治疗职业发展规律相吻合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采取中西医双轨模式,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1.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架构。“双轨并行”即中西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按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实际,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设置实行整体模块架构、中西医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西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公共文化课程类模块、康复专业理论基础类模块、康复技术专业技能类模块和康复拓展课程模块;中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古汉语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模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模块、中医康复拓展模块。既能体现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和柔性化,也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康复知识体系各自的完整性,保存了中医康复知识体系的可成长性。

2.中医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高职培养的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在基层,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是“职业素养好、职业技能强、医学知识相对全面”。围绕这一培养规格,对中医主干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如下方案:一是整合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化课程。该课程名称为“中医学基础”,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按照“知识—技能”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临床,课程功能指向为相对系统地培养学生具有中医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思维方式。二是分解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学课程,形成“推拿康复”“针灸康复”“刮痧康复”“拔罐康复”等项目课程。该项目课程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按照“技能—知识”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选择、组织相关课程内容,构成学习或活动项目。课程功能指向为以推拿康复等工作项目为中心,研究行业执业标准,将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元素纳入课程,将工作环境认知、基本技能训练、岗位认知和项目实训等巧妙地融合于学习中,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使之符合康复治疗师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中医课程的优化整合,改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传统教学状况,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也有利于教师采用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中医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了使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和整合后的新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我们将开发一系列课程主题素材库,即课程资源库,以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说服力和直观性,提高学生对中医传统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建设精品课程,优化中医康复网络教材、收集备课素材,积累中医康复案例,建立课程试题库等。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将制作与教材配套的全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形式教学法赋予传统授课体系以新的活力,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顿时形象生动起来,它能够与教师的教取长补短,多媒体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及时、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利用它把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同时可以减少板书,节省时间,扩大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场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接受能力,多媒体形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获得知识,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落实“三证融通”的培养规格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实现平台是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对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和技能性都很强,需要把各种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实施“三证融通”的教学路径和要求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1.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省内各级医院进行调研,我们确定了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对所涉及的中医课程进行设计,制定了理论课程标准和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双标”),合理安排了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的技能实训、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在实训教学环节,学校招募了教职工充当病员志愿者,学生通过竞争和考核后,上岗为病员志愿者开展中医康复服务,服务效果有考核反馈,记入学生实践成绩;定期组织康复技能比赛,加入点穴等比赛内容,促进学生中医康复技能水平提高;建立校区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不仅可以用中西医康复知识为社区群众开展健康宣教,还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用中西医康复技能为慢性病或病情稳定的患者服务,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与康复服务对象接触,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在社区康复服务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角色定位和就业选择。

2.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医传统康复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同时更强调实践操作的应用型学科。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中我们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师为做而教,边教边做;学生为做而学,边学边做。教学活动一切都围绕“做”而展开。教师和学生都在做中教和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在做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要亲力亲为,通过做所获得知识会在大脑中根深蒂固,经久不忘。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社区康复零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医患模拟、角色扮演等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角色,从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牢固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真正为社区为基层培养新型实用的康复人才。

3.实现“三证融通”目标。“三证”是指学生的毕业证、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毕业证是学生完成学业的依据,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是学生的行业资质,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则是学生具备中医康复技能水平的标识。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执业考试的通过率,学校调整课程内容和毕业考试科目,使之与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接轨,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以获得社会认可的相应职业资质。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取得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等级证的水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师首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并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研室负责牵头,聘请本地的临床中医康复专家进行指导,共同研究技能等级认定的标准,组织实施教学,为实现“三证融通”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三、做优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全真或高仿真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是实践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整合体。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有效建立,需要先进、系统的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作强力支撑。

1.建设专业群共享的实训基地。为了解决实训基地建设格局单一、设备重复、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学校可以统筹建设专业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针灸推拿技术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分别按照康复和针推的专业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布局上将两基地相连,功能上既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一分为二。康复基地具体包括运动疗法室、作业疗法室、理疗室、机能评定室、言语疗法室、脑瘫康复训练室等;针推基地具体包括针灸练习室、推拿练习室、推拿手法测试室、中医体质检测室、特色疗法室、现代化的多媒体示教室等,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硬件要求。实训基地建立好以后,要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实训课程,充分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

2.建设“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为提升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水平,我们正在探索、研究和建立集校内实训、校外培训及校办医院“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按照医院的标准建基地,同时按照教学的要求办医院,设计包括中医康复各类项目的相关诊疗室,打破职业学校和医院的分割,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医院环境,推动形成真实的职业场景,真正实现职业学校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四、打造中西组合的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的结构影响着专业特色化的建设,专业教师的素质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教学工作的质效。学校围绕康复治疗技术特色专业的创建,以改善优化结构为切入点,突出多元组合优势,精心打造特色明显的专业师资团队。

1.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负责者,负责组织拟订、修订和执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课程体系、开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等各项事务。顺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其中一名专业负责人为中医,为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组建中西医名师工作室。2009年,经过申报并通过审核批准,学校成立市级康复名师工作室,参与淮安市职业教育“十百千”名师工程建设。工作室核心成员共5名,以

中西医组合结构的名师为引领,实行“导师培养制”“项目负责制”“信息服务制”和“成果辐射制”,开展课题研究,参加或指导技能竞赛与创新大赛,开发精品学习项目,并围绕信息做好服务,围绕成果做好推广工作,打造职教品牌,培养名师团队。建立康复名师工作室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名师工作室有利于中西医不同知识体系的教师沟通交流,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