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社区服务 社会化 产业化 运行机制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及社区服务领域的拓宽社区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已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将成为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嘉兴市社区服务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社区服务在社会化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建立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笔者的看法。
一、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曾掀起一轮社区服务研究的.初步培育了居民的社区意识,但由于受历史、体制,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社区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定位于社会公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的转型社区服务的功能在不断拓宽,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居民由原来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社区服务必须承担原来由单位向员工提供的服务功能.并加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由于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原来的后勤服务逐步向社会化发展社区服务要承载部分生产三是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各阶层利益差别增大.从而增加了阶层矛盾,社区服务通过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社会保障.可以缓;中阶层矛盾,减少社会摩擦与冲突.增加社会和谐:四是民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民众生活出现多样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结构也出现变化。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宽带来了社区服务性质重新定位的问题,社区服务不能没有公益性.但社区服务也不能只具有公益性。
社区服务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依靠政府的扶持、社会的赞助和志愿者的义务奉献外更重要、更关键的是牢固确立自我发展意识.培育自我发展机能.其途径是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二、现阶段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所谓社会化,一是社会事情社会办.二是社区和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隔绝到统一实现一体化。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是社区服务业向产业化过渡所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结合嘉兴市社区社会化和产业化实际.可以发现当前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还存在诸多令人思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具体表现形式为直接的财政专项拨款、无偿提供场地、设施和税收减免等:二是社会捐助资金投入:三是有奖募捐基金投八.四是社区服务的自身积累。我国社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型,政府的投入始终是社区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一旦政府资源投入不足.社区服务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2社区服务项目少水平低
从嘉兴市社区服务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服务的项目不多.且大都集中在社区保洁、社区绿化、老年人照顾、孤残儿童照顾.残疾人照顾,贫困家庭救助、职业介绍、计划生育辅导等方面.
即使是这些服务.体力劳动和经验性的服务远多于知识和技能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至于社区居民急需的专业服务诸如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辅导、问题青少年的行为矫治与辅导,暴力家庭与单亲家庭的辅导和治疗、弱智儿童辅导、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的辅导、刑释人员的社会化辅导居民的康复辅导、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等知识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则几乎是空白。
3社区服务人员素质偏低
社会上普遍认为社区服务业本身对从业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要求不高.一般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即可胜任。基于这种认识.目前嘉兴社区服务的从业者综合素质不高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政府通过下派、招聘等多种方式.使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2 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9%,但这些人员主要从事的是社区管理工作,社区服务许多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如咨询、文化教育、调解等.目前的社区工作者基本上没有专业背景,上岗后也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直接限制了社区服务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外,影响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还有缺乏长短期发展规划和管理条块分割两个因素。相关部门在组织领导、方针目标资金来源、扶持保护和行业管理等方面尚无详细的统筹安排: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涉及到工商、税收,城建,卫生、文化等多个部门.国家虽然出台了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实践中由于管理上条块分割,导致政策的协调陛和操作性大打折扣,没能营造一个有力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
三、建立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当前社区服务在社会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社区服务的发展应着力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八手。首先必须实行管理体制创新,总的思路是,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兴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组织和经营实体.建立高效统一的新型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发展格局。为此.要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民政部门的综合协调功能.可考虑在市、区两级政府建立社区服务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社区服务产业化工作。同时为加强行业管理与指导.建议市民政局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市社区服务行业管理标准,并组织成立社区服务行业协会。街道居委会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产业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摆上工作日程.提供必要的场地.加强日常的管理.尤其要充分发挥街道对辖区内服务业的综合协调管理作用。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社区服务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1市场化经营机制
要把企业化管理和市场机制引入社区服务业,针对居民消费需求.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开拓社区服务新的市场空间,在经营方向上.针对社区居民的职业层次.生活条件、消费水平服务需求等,确定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整体布.类目!妻营苎项旦主茎包两:一是便民利民服务类.即提供与社区居民吃穿住、行、娱乐、健身等方面有关的服务。二是后勤保障服务类即为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除社区居民外)提供所需要的有偿服务。从对嘉兴市社区的调查情况看.目前应重点培育和发展老人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中介就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社区服务产业。
2.多元化投入机制
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目前社区服务资金来源的四个渠道中政府投入是解决社区服务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要把社区建设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导向功能.通过政府启动资金的引导,带动和促进有关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投资社区服务业。其次要建立多元筹资模式建立社区服务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居民捐赠制定捐助办法,对于企事业单位、个人捐助的资金给予税收减负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同时要研究出台有关扶持性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团体等社会资金和外资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合伙经营,以及承包、租赁等方式投资社区服务业,以拓宽社区服务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主体和筹资机制。
3.服务资源共享机制
篇2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l of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weak links of experiment and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On this basis, from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novative ability, experimental model and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et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experiments and practice.
关键词: 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动物生产;专业课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animal production; cours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73-02
0引言
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大多停留在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这一层面上。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尚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高度的重视。许多人把传授理论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而把培养实践能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将不再是模式化的“学历教育工厂”,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满足多种学习知识的需求并具备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实践型和实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目前现状,我们以“高等教育法”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农业院校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深入探索在新的形势下,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畜牧兽医学类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运行机制和实施措施。
1实验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素质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纵观各个动物科技学院(系)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几十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虽然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但总的框架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陈旧,缺乏反映现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验,不能充分调动同学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
1.2 实验内容简单孤立,缺乏形态和机能、局部与整体、正常和异常有机统一的多学科、综合性实验,且各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1.3 绝大部分实验课属重复验证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即验证性的实验,缺乏创新性的设计实验;
1.4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未能融入产、学、研相结合的真正内涵;
1.5 授课方式单一,传授式授课已不能满足现今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案;
1.6 实验经费相对紧张,实验动物和实验材料仍显不足,使实验教学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陈旧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已不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培养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畜牧兽医类创新人才的一道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2实验与实践教学创新机制改革的思路、方法以及工作方案
总体思路和方法:依据现代农业生产对畜牧技术的需求,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改革教学内容为核心,培养实践技能为重点,强化队伍建设为根本,改善条件为基础,对传统的实验与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构建适应现代畜牧生产和疾病预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畜牧生产和疾病预防为导向,不断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拓展综合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内容。加大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开放度。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2.1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开展分层次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要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分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将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动手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摆脱过去以理论知识为线索组织实验教学的旧模式。
2.2 虚实结合开展实验教学,发挥各种实验平台优势实验教学平台总体上可分为硬件实验、软件实验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四大类,如果为学生创造综合实验平台,将硬件实验平台、软件实验平台、仿真实验平台和虚拟实验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不同平台的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3 灵活运用实验模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目前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式教学为主,尚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笼统地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实验教学进度、相同的实验教学时数,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得到不同方式的实验教学指导,要设置随课实验、独证实验、开放实验等多种实验模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4 改进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全方位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们所采取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是“课程式”的管理模式,与一般的理论课程的教学管理相类似,实验教学安排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实验教学,由设备科负责管理、采购、维护实验设备。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和实验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要改进实验教学管理机制,提供科研制度保障,创造各种实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和实验开发中去。
2.5 完善评价体系,客观考核学生实践技能实验教学的评价应该从多角度去考核学生,如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完成的设计作品以致实验考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操作水平。采用灵活的实验教学机制,实验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形式、多方位的。
3实验与实践教学创新机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3.1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及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
为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我们在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本着“向全校大学生开放、向所有的实验课开放、向科研工作开放、向社会开放”的基本原则,对实验室的体制进行优化整合并建立严格、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1.1 建立和完善“校、院两极管理,院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我校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办学方向,积极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把过去学科和课程组管理改为现在的学院统一管理。
3.1.2 积极构建高层次、高水平、高学历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切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从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入手,对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实行重新聘任、竞争上岗,并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将其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此极大地增强了实验技术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3.1.3 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教材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其更加符合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了配合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计划,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来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实验教学内容剥离出来,将相近课程的实验课整合成一门独立的课程,真正做到单独设课、单独考核。
3.1.4 对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首先由传授式实验向引导学生探索式实验转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使感性认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为此,尽力配有专门的精密仪器室、多媒体教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CAI系统,将优秀、典型的实验课程制作成多媒体教学片、课程网页在网络上对全体学生开放。
3.1.5 加大对实验和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为保证畜牧兽医类专业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所需的大量实验材料和实验动物,校、院应该加大对实验和实习两项经费的投入力度。
3.1.6 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为积极改善学科的硬件设施,我们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建设标准和条件进行集中、分批建设,并加大对资金、人力的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保证校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
3.2 增设专业综合性实践环节,及时调整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在深入探索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畜牧兽医类专业生产实习是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接触生产实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操作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1 将本科生导师制引入到学生管理之中为充分加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发挥老师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对同学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从大三开始,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实行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课余闲暇时间到导师的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2.2 将本科四年中的第八学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改为从第七学期开始,增加专业综合性实践环节。
3.2.3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均为产、学、研结合紧密且在省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需要,同时实习基地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与学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计划。
通过本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构建起一套层次分明、立体互动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调整优化实验内容,大幅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比例,探索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多学科综合的实习教学模式,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实践教学绩效评价、考核与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培育成为全省重点的有特色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实验室科学,2008,(3).
篇3
[关键词] 实验室 精品实验项目 开放式管理 体制改革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是向社会服务和展示高校水平的窗口,实验室是高校教学中的“半边天”,高校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1]。教育部200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保证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是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实力和提高办学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2]。为此,我们应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积极实践和探索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管理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基本构成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打破学科专业的框架,突出系统化、整体化、综合化的特点,统筹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构建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开放共享、管理高效、设备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基于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是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科研实力的重要基础。加强实验室管理是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手段三方面考虑。1.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合理分配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科研实践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比重,如精选验证性试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造性实验,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在夯实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实验教学方法的优化:实验教学具有“教”于“学”和领“学”于“教”的双向启迪功能[3],将启发式、引导式、开放式和民主式等教学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系统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真教真求,教真求真”。3.实验教学手段的改进:加大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和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开发和利用虚拟实验室的作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改进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三个层次[3-6]如表1。
前两个层次的实验属于“必修”项目,基于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是为获得新知识的基本原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从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技术的创新提供动力;第三个层次是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主要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同时可以将学生自主选题和老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兴趣,鼓励其个性发展。完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强调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和辅,分层次、分模块化的实验管理体系,努力构建“基础―综合(应用)―研究”三种层次、多种需求的实验项目;其次结合计算机教学与专业和学生兴趣,在开放式的实验室中实现多维度互动。
事实分析说明,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是在实验室中通过五种类型的实验完成的,实验室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实现的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应该从强化实验室的项目管理、手段创新、体制完善、机制设计开始并逐步实施。
强化精品实验项目建设
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是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与环境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一种能更好地通过实验教学进行创新教育的形式[7]。实验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学生基础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一个个具体实验项目的完成基础之上。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要求老师强调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别性和需求的层次性,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将相关知识逐层分解并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突破单一验证性实验模式,开展多种类型的实验,实验项目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合理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不断优化精品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效率。同时,制定相应的实验项目计划并结合试验项目类型,对学生的实验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设计,明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分阶段制订精品实验项目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学生基础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及科研实践性实验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因此,精品实验项目要注重内涵的动态性、过程的累积性、教学目标的阶段性、能力培养的递进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编写精品实验项目指导书,规范论文和报告格式标准,体现了实验项目管理者的教学思想,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科研能力、论文和报告的写作能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能力的锻炼需求。管理者应该依据实验教学大纲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把不同阶段的实验项目与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进行组合设计,在指导学生完成“必修”课外,还能够调动学生探索需求,充分挖掘创新潜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其次,精品实验项目实行开放式的管理。精品实验项目的实施涉及到设备仪器和场地等问题,因此,应充分挖掘实验设备仪器的潜力,同时设备仪器的有效使用应与实验项目的开展相匹配,保持实验室和设备仪器的开放条件满足精品实验项目开展的需要。
构建现代化的虚拟实验室平台
虚拟实验室综合多媒体、计算中心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得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共享仪器设备,共享数据和计算资源,方便协作,创造合作收益。虚拟实验室成为一个开放中心,虚拟实验室是对传统实验室功能的扩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自由灵活地共享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这在一定范围内可实现资源共享。
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内部运行机制
1.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8]。因此,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实验室主管部门,实行独立建制,统一管理,强化统筹,实现资源共享是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传统的实验室管理由于缺乏统筹管理,设备交叉利用少,仪器重复购买,维护成本增加等,不利于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仪器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益的充分发挥,影响办学效益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该按照学科(专业)性质或实验功能相近的原则来设置,重新定位、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建设开放型、综合型实验室。高校应该建立校、院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管理两级管理体制,在各院(系)组建教学实验中心的同时,学校应建立一个基础实验中心。其次,高校可以成立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形成布局合理、统一规划和管理、资源有效配置、开放共享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2.整合实验室资源,实行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机制。统筹优化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是高校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效率,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的重要举措。根据实验室设备仪器的性能和教学内容,可以把实验室分为基础性实验室、提高性实验室和创新性实验室。同时为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效率,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院(高校)及不同层次的人员的实验需求,应该制订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制度。开放不仅是时间与空间的开放,还有仪器设备与实验项目的开放。实验室的开放,首先,可以使师生有充分的时间从事科研活动,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实验室开放式管理,能够增加实验室的使用频率,避免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和仪器的重复购置。其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再次,开放式的实验室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实验需要,是尊重人才的表现。实验室是师生进行探索研究性实验的重要阵地,通过实验室可以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支撑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社会互动。因此,实验室的开放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开放的实验室是优化教学资源的需要,是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重要阵地。
3.优化实验室的财务与经费管理。高校应该拓宽实验室经费来源渠道,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共建、社会赞助等形式多渠道筹措经费,同时注重横向合作,建立大型设备共享机制,实现合作收益。不论哪个渠道投入的实验室经费均应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各实验室上报年度预算,纳入学校总预算经费之中,直接拨付给实验室;对于开放式的实验室,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其经费开支情况,提出年度预算计划,由校财务部门拨付。
4.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一流的实验室,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建设一支跟踪学科知识前沿、梯队配备和结构合理的实验室人才队伍。其次是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学习培训。知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实验室承担培养创新人才任务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培训能够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才有可能在实验室中做出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工作。再次,根据实验室人员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依据合理的评价指标,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才能不断提升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设备仪器的使用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左铁镛.高校实验室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
[2]田震,王景伟等.基础实验室建设和改革在教学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52.
[3]王继荣,李茹.整合教学资源 深化实验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科学,2010,13(3):5-6.
[4]曾荣华,周和兵等.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本科专业化创新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8,(1):56-57.
[5]朱玉华,杨正宏.建设精品实验项目促进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8.
[6]王继荣.计算机教育中的法律素养之注入[J].计算机科学,2002,29(7):52.
[7]王士芬,施鼎方,唐贤春.建立精品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教学形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146.
篇4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 因素 策略
1.引言
开放实验室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课堂。近几年,开放实验室是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结合南昌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实际情况,探讨开放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策略。
2.实验室开放的制约因素
2.1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1]
目前国内高校的实验室开放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对成熟完善、可以借鉴的运行机制。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中,实验室是一个交叉地带,在学校方面,教务处负责教学工作,设备处负责实验教学条件的保障;在学院方面,教学副院长负责教学工作,行政副院长负责实验室建设。开放实验室的运行涉及学校、院系、实验室、学生等各部门,学校对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不明确。
2.2 师资不足、实验设备有限
其一,实验教师由学校人事部门依据在校学生数和教学计划内的课时数对各教学单位定岗定编,仅保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其二,实验室开放,学生实验内容较繁杂,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操作的技能。实验室开放的项目、开放的时间、仪器设备台件套数、耗材等是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条件。实验室实施开放后,学生对实验选择的自由度增加,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仪器设备的熟悉程度不一,给实验室的管理和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实验教学。因此,实验室的管理维护、仪器设备的折旧、实验耗材使用等费用以及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及进修培训应该得到妥善解决。
2.3 实验项目缺乏
目前高校普遍没有制定系统的开放性实验计划和大纲,没有设立数量充足、可供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选择的实验项目。开放性实验的项目仍然以课内教学实验项目为主,可选择种类少、结构层次少。如我院开放的电工实验室,其开设的“二地控制一盏灯”、“三相负载的联接及功率的测量”等均为电路课程基本实验。
3.建设的主要策略
3.1 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2]
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及管理体制是开放实验室能够长期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学校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明确教务、设备等部门和院系的责任要求,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开放实验室除执行实验室的常规制度外,如实验登记制度、实验安全规范、实验仪器使用规范、实验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实验员工作规范等,还必须制订相应得一些制度,如开放实验室过程管理制度、实验预约制度、实验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等。
3.2 多途径加强实验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实验技术水平、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负责敬业的实验专业人才队伍,是实验室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实验人员需具备实验室管理的基本技能,如掌握仪器的基本特性、操作方法、故障诊断排查手段等,还要求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提高,因此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技术人员培养计划。如学院新引进设备或设备维护,邀请设备公司业务员到学院进行为期2-5天的培训,要求相关实验人员和专业课程教师参加;鼓励有科研的教师将部分项目带入实验室并积极指导学生参与。
3.3加强实验设备管理,建立实验管理信息平台
完善实验教学档案和仪器设备管理,编制仪器设备使用规范手册,将一些典型的违规操作在实验室醒目位置予以警示,尽可能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学校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资金,根据实验室递交开放实验室相关材料,按年度补充开放实验所需材料消耗和经费。
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搭建学生与实验室沟通的平台。该系统由“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和“开放实验室网络预约系统”两部分组成,实验室通过“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定期实验室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范,开放实验项目及要求等相关信息,在校学生则可以随时登入该平台查询并通过“开放实验室网络预约系统”按要求对实验的时间、空间、实验项目进行选择和预约,实验完成后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提交实验结果。
3.4多方位、多元化引入开放性实验项目
我院对现有的实验大纲规定开设的项目和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整合、优化,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研究性实验为主,同时兼顾重点“验证性” 实验项目,纳入开放性实验,并组织教师编写完整的开放性实验指导书。同时,在开放形式上力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实验项目,并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方案的设计、实验装置安装与调试、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室定期与教师科研相关的研究题目;积极参与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课题等。
4、结语
实验室开放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各高校及相关部门正在不断地摸索和分析实验室开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实验室开放的规律,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开放的健康长效运行机制,使开放性实验室真正成为高校教师、学生科研、创新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篇5
职业院校实验室运行机制随着职业院校教育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借助于现代科技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验室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条件限制,经费不足、认识不足等原因使实验室建设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实验室结构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盲目追求先进高新科技高的现代化试验训练中心,从而忽视基础性实验室建设;实验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实验水平不高,使实验室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验室仪器陈旧落后,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实验室管理机制不完善,利用率不高,责权不分明,造成机制运行不畅通,不利于实验室潜能的发挥。因此,要大力加速实验室建设,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较为完整的实验室体系,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以便于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一、根据职业院校培训人才目标特点,构建合理的实验室体系
职业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人才目标,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比重相对要大,实验室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构建合理的实验室体系,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条件支撑。
1.完善基础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多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对完成培训任务有全局性和长期性影响。基础实验室建设相对较早,设备较为陈旧、老化或落后,造成利用率较低。往往对其重视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要及时进行维修、更新,使其及时跟上现代教学的需要。
2.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主干课实验室。根据学校的培训人才目标,对学员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有直接影响的主干课,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可以着重进行某个专业的操作、拆装、排故、维修、科研等项目,成为培养学员技能、促进教员科研的人才培训重点实验室。
3.努力创建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将相关专业实验或实训器材相对集中,构成具有一定综合能力的教练仪器,进行一定的综合实训,培养学员综合动手实践能力。
4.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创建网络训练中心。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的超级运算、声像、网络化等强大功能,大力进行软件开发,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二、以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加速更新实验室建设
职业院校实验室建设单纯依靠上级财力、物力支持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积极开展科研和生产来加速实验室建设,坚持自力更生,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1.以科研促教学,努力提高实验室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职业院校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自身技术、设备的有利条件,密切结合教学和实际需要,积极开展教学设备的改革、实训器材的研制、设备的更新等工作,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促进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
2.以生产养教学,加速实验室建设。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采取必要的内外协作形式,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经费不足的矛盾,扩大实验室规模,加速实验室建设。
三、革新实验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效能
坚强实验室的管理,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使用率,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合理调整实验室结构
根据职业院校总的规划任务和培训任务,编制实验室建设规划,创建合理的实验室结构,合理安排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网络中心数量、布局、规模、设备。根据不同性质的实验室,实施校、系、室的单级、多级管理体制。基础实验室、网络训练中心仍然需要校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主干课实验室,特别是重点专业实验室、综合实验室,要采取灵活的多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的管理自,根据教学训练实际和科研需要,加强专业理论与实际装备、仪器的结合,有利于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适当放开科研经费管理,充分调动教员科研积极性,多出科研成果,同时以科研养教学,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实验室规模,以高实验室科技含量。
2.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使用效能
提高实验设备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室现有的作用,提高实验能力,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使用效能。
(1)建立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设备的使用、保管、维修等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并坚持登记制度。
(2)建立实验室操作制度。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有关规定。对于武器装备、训练模拟器才或其他精密仪器,必须专人负责,并保证其技术性能。
(3)建立实验室保障制度。将实验课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表中,下发到实验室、教研室、有关机关单位和保障单位,做到实验室人员、设备、时间、实验项目、物品及时有效的保障,确保实验课在教学工作中顺利有效地运行,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充分发挥实验室使用效能。
四、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验技术熟练、实验能力较强的实验技术队伍,是提高实验水平、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
1.建立实验室技术队伍管理制度。根据教学、科研、实验的实际情况确定实验室技术队伍编制、工作规范、职责、知识结构、年龄层次等。
2.建立实验室技术队伍培训制度。根据实验室技术队伍的实验水平和教学任务需要,确定实验室技术队伍培训制度,进行集训、短训,选择性进行离职进修、校外学习。但多数应自学、参加实验教学、跟班听课、参加科学研究来提高实验水平。
3.建立评选先进实验室制度。与教学考评同步,按学期或年度,开展评选先进实验室活动,纳入实验室技术队伍考评,与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晋升挂钩,激发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实验室;共同管理;人才培养;良性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4-0-03
0 引 言
基于地区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的飞速发展,带动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大规模投资与建设。计算机实验室作为高等院校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场地,也是师生科学研究孵化的场所。大规模的、频繁的、长时间的使用计算机实验室已经成为高校当下的客观需要,但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技术、人员聘用和人才培养等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亟待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或制度以促进实验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发展。
1 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现状
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着大量的实验课程、上机课程、网络课程、个人练习、查阅资料以及业务培训,其特点是使用时间长、人数多、频率高和操作欠规范等,这对实验室管理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更新快,专职技术人员匮乏。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更新频度大,每2~5年会新增一批设备,比如物联网设备、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工程和嵌入式设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无法及时配备,而兼职的实验教师意识薄弱,会造成不良影响,轻则影响实验效果,重则造成教学事故,甚至是实验事故。
(2)设备利用率使用频率失衡。微型电子计算机上可实现大多数软件类实验,对硬件技能要求很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停留在软件平台上,造成了机房使用频率过高等问题。而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对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该类设备使用偏少,甚至无人使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3)管理体制陈旧,运行机制复杂。很多高等院校都沿用老一套管理体制,凭经验和感觉对实验室系统进行管理,计算机实验室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旧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实时监控、远程操作、预约录播与课堂演示的需要,而新的信息化系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资金、技术、选择与适应的问题。再加上旧体制下运行机制繁杂,层层审批,往往购置一台设备要经过五六个部门的审批,因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现状。
2 科学管理与娴熟技术促进实验教学
2.1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ISO/IEC 17025:2005)管理标准,建立以专业技术为特点,以人才为中心,具有专业特色、技术特色和人才特色的现代管理机制。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一般性实验教学制度;
(2)大型专业设备开放制度;
(3)实验教学过程监控制度;
(4)全校公选开放实验教学制度;
(5)毕业实习实训制度。杜绝套用现成管理制度,以适合、适用、好用、高效为准则。
四位一体,共同管理。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学校教务处(实验管理中心)管理为辅,同时定时聘请211/985高校专家作为技术顾问,为学院管理把脉、查漏补缺,对于地方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办学,采用商用模式管理学生实践,完善管理体系的同时培养商用人才。
2.2 智能设备管理
对于数量多、使用量大的设备,可使用物联网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类系统一般有三个特点:统筹管理、精确管理、过程监控。该系统可在每台设备的电源位置增加一台远程简易控制设备,在每个实验室建立1~2个智能主机作为管理子端。使系统可以远程开、关每台计算机的电源,还可以监控计算机使用时长。对于拥有60台计算机的机房,部署成本在10 000 RMB以内,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2.3 传统技术手段
增霸卡是一项固化在主板上的维护工具,帮助机房管理员部署和维护机房,提供远程唤醒、多系统保护、分区隐藏、系统同传、定时清除等功能。该工具可对同一局域网,同一配置的机器进行统一、快速配置,是机房必备的工具,如果计算机缺少该项工具,将会大大增加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冰点还原/影子系统适用于增霸卡失效或无配置情况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具有保存用户数据的功能,但对于实验室的计算机是一个致命功能,学生每次上机都会或多或少留存一些个人数据,抑或更改了系统设置,或从U盘带入病毒,再加上操作欠规范,计算机很容易瘫痪。冰点还原和影子系统基于进程保护机制,具有小巧、多分区保护、兼容性强等特点,适合在机房部署。
GHOST(通用型硬件系统传送器)是美国赛门铁克公司(Symantec)的一款备份和还原工具,能在磁盘操作系统下快速备份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按照硬盘扇区进行复制和覆盖文件,可全面支持NTFS、FAT、OS2多种格式,备份的步骤为:Local(本地磁盘)Partition(磁盘分区)To Image(到镜像),还原的步骤为:Local(本地磁盘)Partition(磁盘分区)From Image(从镜像)。
网刻软件是基于同一局域网、同一平台无增霸卡的计算机,首先安装并优化好一个完美的系统,并采用Symantec GHOST进行无压缩备份之后,使用网刻工具进行同步部署,所有的客户端只需要从网络启动即可连入服务端,无需客户端安装任何软硬件,而且还支持断点系统,可作为管理员的备用软件,常用的软件有Maxdos网刻工具、烂网管傻瓜网刻。
2.4 资金投入
计算机类设备长时间工作,硬件很容易损坏,尤以内存条、硬盘、网线损坏为主,一旦确定损坏只能更换,而计算机主板、电源、显示器、玻璃管保险丝(实验箱)、51芯片也容易烧坏,所以需要为整个实验系统配备维修耗材经费,作为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基础。
2.5 实验室发展规划
实验室应建立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淘汰机制,应以最基本的院级实验室建立为基础,以服务广大师生为己任,不断建设,争取成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在后期不断的投入和完善下,向省级重点实验室靠齐,建立技术革新的平台性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最后积极申报和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在实验室不断完善的同时,实验设施应建立更新和淘汰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争取地方扶持资金对老旧实验室进行更新,第三,建立适当的淘汰机制,对无维修价值的,产能落后的实验设备进行淘汰、回收,对技术落后的实验室进行解散或重组。
3 技术人才培养
3.1 实验室队伍建设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稳定和发展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障,是高等院校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缺乏管理人员,队伍建立不够完全,这就需要至少有一名教师作为技术骨干,然后带动其余教师共同管理,同时聘用学生助理共同协助管理。
专兼职教师作为管理实验室的有生力量,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训练,对于骨干教师,每年可参加地区和行业的学术交流会、沙龙和论坛,也可参加厂商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对最新的技术、管理方式和行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学生助理,以兼职为主,可从勤工助学库中挑选动手能力强、有一定技术基础、好学上进的学生作为实验室维护组成员,交予一些简单的技术维护和管理工作,同时辅以技术技能训练,学生在1~2年内即可成为技术骨干,如加以技术强化和引导,即可成为大学生科研课题和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辅以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可作为创业苗子进行培养。
3.2 教师发展与探索
实验教师与实验管理人员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职称体系,一般从助理实验师、实验师到高级实验师,其核心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撑,同时也要懂得管理技巧,综合而言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工种。这就要求教师高度熟悉专业设备,了解仪器的运行方式,进而了解系统的技术原理,更要熟悉当下前沿的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
实验教师贯穿于整个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适当参与教学和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完成基本任务时,还能提升专业技能和技巧,精进个人综合能力。同时可发展为骨干教师,参与制定和决策学院的发展规划和科研任务,突破重大科研难题,提升学院整体科学研究能力。
3.3 学生发展与探索
学生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环节当中,既是服务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对象,以技术员为基本要求,精进个人基本技术能力,增强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术和业务能手为第二要求,技术是基础,培养专业学术研究和业务能力,辅以专业训练,可成为学生骨干。以创业种子为第三要求,努力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和扶持创办微型企业,开展商业业务与活动。
4 结 语
基于实验室管理的教师与学生,对管理与技术的不断钻研和精进,不仅使自身获得了近期提升,同时也为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既促进了实验室的综合管理,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捷径,展现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物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实验室,紧跟地区发展特点,开阔思路,启迪思想,探索适合各自院校情况的管理新模式,把建好具有现代化、高效化的实验室作为学院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洁,郑英姿.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管理对我国高校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3):68-72.
[2]孙晓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21(6):134-136.
[3]孙天泽,王越峰,王志军.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增刊):382-386.
[4]陶星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142-144.
[5]任洪琴.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实验室科学,2007(4):105-107.
[6]付裕贵.大型设备开放共享实践: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制度创新[R].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5-18.
[7] 汤静,方明,李海.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2(5):137-149.
[8]师红云,陈立宏,王爱军.积极参与实验室认证认可,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81-183.
篇7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1前言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国家科技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基地。相比于普通实验室,具有平台高、开放性强、仪器设备精密昂贵、地位相对独立、管理模式独特等特征。新时期下,城市化、信息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往往面临着科研负荷重、人员流动快、废弃物处理难度大、风险系数高等诸多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点以及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2.1安全意识淡薄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面向的是硕、博士等高端技术人才,人员流动频繁,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断层严重,工作人员通常只关注科研和教学成果,忽视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当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处于“亡羊补牢”的补救阶段,离“未雨绸缪”的预防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2.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意识淡薄,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发展落后,面对着众多学科领域和大量的先进的实验设备,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更加复杂,尤其是近年来科研任务加重、信息化进程加快,使得信息(如商业机密、科技成果等)安全管理成为实验室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然而,大部分现存的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信息安全管理松散、安全管理制度落后、安全操作流程混乱、安全监督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
2.3安全责任不明确
大部分高校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第一安全责任人和专职安全责任人的安全职责,也鲜有对安全责任人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安全责任人的责、权、义等问题。此外,很多高校实验室存在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负责单位,导致安全管理制度不能落实,也不利于监管和考核。
2.4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主观认识不到位以及客观资金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实验室在安全设施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安全设施存在着老化以及配备不足等问题,例如:烟雾报警、消防喷淋、辐射防护等设施,实验室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品以及高温高压设备等,使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风险程度较普通实验室高很多。
3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3.1营造安全意识氛围
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意识氛围淡薄,安全管理制度松散等原因,使得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坚持科学发展、长足发展、绿色发展,真正意识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全面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强化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切实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
3.2完善精简组织机构
3.2.1实验室专属安全管理机构
建议高校设立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同时设立技术安全部门,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系统性的管理。避免管理部门过多、体质松散、互相推诿的现象出现。很多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由学校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交叉管理的,因共同管理的部门过多,使得管理的效率大大降低。
3.2.2实验室专属信息管理中心
信息安全(如商业机密、科技成果等)已经继人、物、环境之后,成为实验室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然而以往对于实验室信息安全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建立实验室专门的信息管理中心,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实验室的信息安全管理。该中心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筛查并签订相应保密协议,才能从事相关工作。
3.2.3实验室配备专业人员
高校实验室应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如大学环境卫生与安全办公室,主要工作人员由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生物学家、化学家、卫生专家、工业卫生学者以及安全工程师组成,以便各院系有需要时,可以进行审查把关或者定期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以及演习等,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3.3.1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制度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制度。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全面管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到岗。由各学院配合管理,共同承担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明确第一安全责任人的安全职责,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部门、岗位的安全工作内容和标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工作指导方针,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将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实验室和每一台仪器,强化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3.3.2推行操作人员准入制度
实行操作人员准入制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管理,推行身份识别系统。实验室安装门禁系统,对实验室进行权限管理。实验操作人员需在网上平台进行预约,办理专门的智能卡,通过刷卡进入实验室,预约前需完成预约实验室相应的安全培训课程。实验室准入制度将根据实验操作人员的职能进行类型的划分,并将人员信息录入数据库,从技术上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同时也协助管理人员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3.3.3仪器、设备和管理制度
建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制度,规范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程,防止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仪器的管理使用规章制度包括:仪器购买、仪器维护、仪器使用、操作规程等制度。保障仪器正常运转、合理分配和合理使用,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安全隐患。
3.3.4药品、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规范药品和危险品的管理,由专人负责并建立保管品的名录清单。对药品和危险品的使用进行登记,使用过后的进行会收,统一保管统一处理。例如,在装有废液的容器上粘贴明显的标识,并注明废液的名称、类型、组成以及使用日期和使用人,使用完成后将废液倾倒在指定回收地点并清理容器。对于高压钢瓶,要注意管路检漏和钢瓶的使用规范,及时将使用完成和有问题的钢瓶返厂检查和维修。
3.3.5数据、资料的归档和保密管理制度
完善资料和数据的保管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数据的安全和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资料的管理主要是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相关的文件,以及实验室每年的消耗品采购、设备维护、仪器说明、图片报道等资料进行收集和归档,便于实验室的管理和评估。此外,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大型仪器都开始配套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涉及知识产权和数据的稳定和安全问题,使用正版软件可以保证仪器和数据处理运行稳定,同时可以防止他人非法盗用或删除数据。
3.3.6安全考评和奖惩制度
由管理部门、学生导师、行业专家共同对实验室的安全做出风险评估,并制定安全管理考评和奖惩制度。确保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大检查,根据考评和奖惩制度对检查结果进行奖惩、通报,并以书面形式报送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3.4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3.4.1保证充足的安全资金
高校应重视起实验室安全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管理的投入,包括力、物力和财力等。未雨绸缪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体系,保证实验室配套设施的齐全,减少资金浪费。同时,高校应给予实验室一笔专项安全经费,专门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设施的购买、更新,安全培训、演习等。
3.4.2精细化配备安全设施
高校实验室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对实验室的仪器的要求也不同,相应的基础设施也会有不同规格的需求。因此,实验室在建设前的设计和规划尤为重要,可以避免在使用后期不断进行改造和调整。对于专业特殊的实验室,如化学、生物、医药等学科,要树立“生命第一”的安全理念,配备必要的防护和急救设施。
4结语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开展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需求,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是实现我国绿色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帮助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建立长效机制,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当下做起,改变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往后靠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被动局面,切实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庄越,叶一军.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12):21~24.
[2]莫寅斌.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9(6):175~176.
[3]魏钟波,沈萱,裴大平.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246~248.
[4]束羽,丁寅,徐铮.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215~217.
[5]李阳春,阙斐.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4):236~238.
[6]钟少颖,梁尚鹏,聂晓伟.美国国防部资助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1):1261~1270.
[7]龚竞,徐水,侯勇,等.高校研究型学院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137~140.
[8]周岱,刘红玉,赵加强,等.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析与建构[J].科研管理,2008,29(2):154~165.
[9]冯芝媛.高校实验室管理之我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2):103~104.
[10]曹蓓.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3):30~31.
[11]任雪艳,孔庆军,陈芳.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08(3):174~176.
[12]朱娟蓉.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442~445.
篇8
【关键词】实验中心 管理与运行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41-01
一、前 言
实践(实验、实习)是本科教育中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起着特殊的关键性作用。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开放型实验等教学手段和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开拓思维、实验设计和生产操作能力,以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和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强有力的保障。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可以全面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科研水平,使实验室的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传统农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课轻实验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转变。实验室挂靠在系、室,分布较散,导致实验室管理薄弱,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这种情况与培养高素质本科生不相适应。要想真正发挥实验教学中心在本科学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实验中心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就必须提上日程,这是一个新的命题,面临许多困难。
1.传统教育固有模式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传统农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验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愈演愈烈的形势,其主要原因就是传统因素的影响。诸如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学习农科专业的学生多数非本人志愿,据调查数据显示,志愿填报专业率不足10%,多数为调剂专业,加上社会的不认可和自身学习动力等因素,传统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就严重影响着学习的效率。
2.管理运行机制模式的多头牵制
农业院校的实验中心分别挂靠于所属系和实验室,分布散、集中难、效率低、监查弱,导致实验室出现管理薄弱、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效益较为低下等问题。这些情况与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的要求不相适应,且急需进行改革提高。
3.实验师资力量和后背人才非常薄弱
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农业院校院级实验中心的师资配备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问题在于分配人员的质量和投入方面。实验中心的教学队伍分布于不同的系别,无法形成团队力量;人员的知识、技术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验中心教师对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过程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人员在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没有予以充分的肯定;现有的人员配备缺乏统一、有效和明确的规划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实验中心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极其不利。
三、建 议
1.进一步改革机制,明确责任,提高效率。
对现有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改革,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可以考虑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教学和设备的宏观管理;教务处负责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的规划、实验教学的计划等;设备处负责教学设备的采购、招标、验收、维修、耗材等;二级学院负责实验教学工作的总体安排。同时,院级实验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第一责任人,主管中心的全面工作。副主任分工负责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等项工作,中心人员采用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比如:可以设立三级机制,由学校、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组成,下设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项目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四个平台,开展相关工作。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明确任务,团结协作。
实验队伍是实验课程的组织者、规划者、实施者,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这是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条件。采取政策导向措施,加大现有人员的培养力度,积极引进一批综合素质高,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知识和能力结构。可以考虑按需设岗、按量定编、大学生创新项目制、实验课独立设课、科研优势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制定计划,明确各自的任务和目的,团结协作,发挥团队效应。 3.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透明公开,相互合作。
实验教学中心各实验平台实行开放式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和保障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和实验资源的共享,制定中心管理的各类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制度,支持和鼓励实验室利用一切时间和资源面向学生开放。对所有学院、所有各专业和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还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中心开放实验室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运作的开放性教学实体,根据实验室设备资源状况和实验项目的特点,为提高开放设备的利用率和开放效益,确立了不同的开放层次和开放程度。还可以对选修课、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等项目实行定时、定范围开放。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教学的同时,项目团队负责人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部分设备可请研究生参与维护。
四、结束语
二级学院的实验中心承载着大学生基础性实践教育的重要任务,承接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环节,对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强实验教学、规范管理,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开放式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对于提高院级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为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国
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卫生科技进步,现就促进我国卫生科学技术发展
,讲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卫生科学技术要以防病治病为中心,为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自主创新为龙头,夯实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促进开发研究
与技术应用,全面推进卫生科技进步。深化卫生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卫生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卫生技
术应用的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服务。
二、总体目标
卫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科技工作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两条主线,围绕知识更新、技
术流动、成果转化三个中心环节,构建卫生科技自主创新、科技支撑、成果推广应用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四个体系。通过不断的努力,
做到卫生科技工作与防病治病密切结合,为卫生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卫生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落实任务,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积极、务实、有效的措施
,在抓落实上下功夫。认真贯彻《纲要》,促进卫生科技工作的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大力促进卫生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卫生科技进步。
以增强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鼓励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卫生科技
工作的首位。以自主创新为龙头,大力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实
事求是,突出工作重点,实现全面跟踪和重点跨越的目标。
国家级卫生科研机构和医科大学要把知识创新作为主要目标,地方科技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疾病预防救治的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要加强联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国家级卫生科研机构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科研机构,要选择有基础、有优势的关键
项目,围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集中力量,主攻共性和关键技术,力求取得突破。卫生科技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要选
择有特色、有需求的重点领域,加强适宜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积极促进产学研联合,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同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科技支撑条件建设。
要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科技研究资金。各级卫生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积极组织好国家和地方科技经费的申报、立项、使用和管理,
确保用好国家科技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各有关地区、有关单位要做好卫生部管理的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金等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通过科学的运
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积极性,使科技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各地区、各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不断增加卫生科技工作投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安排
工作经费都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卫生科技工作,并把卫生科技成果作为评价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指标。
要加强横向联合,强化部门协调、部省共建、军民结合、行业配合、国际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形成发展卫生科技的合力。
加强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卫生部抓好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把重点实验室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
流的平台。卫生部对部级重点实验室进行动态管理,根据绩效评价,做到有进有出。在“*五”期间,努力打造覆盖面广、学科齐
全、功能完善、适应科技创新的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网络。各地要把抓好重点学科、领先学科建设放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部署
,积极推进,注重质量,稳步发展。认真做好卫生科技信息、医学实验动物等工作。
(三)继续深化卫生科技体制改革。
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力争卫生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
进展。
进一步深化卫生科研机构改革。重点抓好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
院所制度,使其成为管理机制科学规范、优势学科集中、学科带头人优秀、研究队伍结构合理、资源有效配置、研究环境宽松的医药
卫生研究重要基地。建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应用体系,以中介
机构为主的科技服务体系,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
抓好制度创新,改革不利于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重点要改善科研立项、科
技评价、人才培养、成果转化、项目审批等方面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使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有效。
(四)加强卫生技术评价和管理。
从规范技术使用,防止卫生技术不合理应用入手,以保障卫生技术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为目标,以机制建立为核心,
以技术评估为手段,加强卫生技术管理,建立卫生技术评估和卫生技术管理制度。加强对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高新技术的
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合理性的评价。要充分利用循证医学、伦理学评价等手段,通过对卫生技术应用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进行
评价,讲指导其合理应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制定技术政策、评估信息、推行技术规范等措施,使医疗卫生单位和广大群众合
理使用卫生技术。
加强卫生科技管理法制建设,结合卫生科技工作的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发展、规范科技管理的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管
理程序,并在工作中认真执行,使卫生科技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认真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制度
,对科技立项、成果评审、项目审批、科技人才评价等制定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监督程序、纠正程序等,确保科技评价工作科学公
正。
(五)进一步做好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
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适宜技术,提高城乡基层的技术服务的能力是卫生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争取
各方面对适宜技术推广的投入,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卫生部在继续做好“十年百项”推广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卫生适宜技术推广
的新的途径和措施。各地区、各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于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卫生主管部门应
当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适宜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要采取有效方式,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参与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要加强卫生科普工作,把防病治病的科技知识送入千家万户。
(六)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质量建设。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保障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开展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我国疾病控制体系、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
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认真抓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验室生物安全文化建设。各地区要充分重
视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件的改善,争取在“*五”期间,在所有相关单位设立与所从事的工作相适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要建立完善
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文件。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省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
做好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工作,不具备生物安全防护条件的单位不准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要抓好
培训工作,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和年度考核,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要注重实验
室质量建设。国家、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实验室要率先做好实验室质量建设和管理工作。
(七)培养造就科技人才和队伍。
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卫生科技人才和团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营造有利
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各地区、各单位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
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在人才培养和使
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研型领军人物的培养和使用,也要重视科技应用型人才、科技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同
时,要注意引进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加强卫生科技合作与交流,按照《“*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的要求,紧密结合卫生工作重点,组织实施国际卫生科技
合作和智力引进以及人才培养项目,在引进中消化吸收,在实践中改造提高,在发展中实现再创新。
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加强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和制定有效措施,大力弘扬优良的学风,坚决抵制科技工作
中的不良风气。要高度重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注重造就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
、能够专心于科技管理工作的人才队伍。
要高度重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注重造就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能够专心
篇10
关键词: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6-02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和对外交流的活跃,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迅猛发展,许多学科交叉融合出新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人们意识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对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日益增大。很多高校也为适应时展纷纷增设新学科、新专业,学校内基本办学单位的数量快速增加。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实施等因素,导致基本办学单位的规模已经与之前一个学校相当,这些新问题出现使原有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在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实质是通过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使学院变成办学的主体,提高他们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因此,近年来在我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之一。
一、原有校系管理模式的弊病
1.系级组织机构繁多,管理成本过高。原有的管理体制中往往系一级单位过多,少的有十几个,多的达到三、四十个。虽然系一级机构小,但是系担负着行政职能,因此五脏俱全,各系都设系主任、副系主任、书记、副书记等中层干部,组织机构设立系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同样需要配备各种管理人员,管理成本高负担过重。
2.管理幅度大,办事效率过低。在旧有的管理体制中,系的自我管理权限比较小,许多局部工作都要提到校一级决策层上来。从而导致校一级决策层直接管理的项目、人员过多,管理幅度过大。作为校长既要做宏观规划,决策又要忙于具体事务,使得校长们的工作由于信息传递不完备、不及时,很难快速的做出正确决策;同时由于面广量大,导致校一级对需要决策事情难于有客观、清晰的认知,往往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而学校的职能部门和系除应对日常工作外,对多数事情没有决策权限,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3.相邻相近专业重复引进人才和购置设备,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在以往的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中,一直走着条块分割的路子。系之间本来可以集中建设和使用的课程、实验室、教育资源等等,被重复建设。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也使高校在管理上耗费高昂低效的成本。
4.在校系管理体系中,由于学校的大量行政、后勤事务都要通过系管理实施,而系同时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任务,使得它们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搞好学科、专业的建设。而使系下面的教研室真正掌握学科专业培养方向,因此不利于形成“大学科”的整体优势。
二、运行两级管理模式的意义
1.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可以把相关的系按学科相近原则合并为一个院,院实系虚。合并后系不再是行政管理单位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只作为一级的教学、科研单位。合并前系一级的中层干部和组织机构通过选聘和优化组合,组成学院一级的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从而精简系级单位的管理机构和富余的管理人员。通过调整和精减的管理机构应更加合理,重新选聘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作风应有很大提高。有利于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队伍,提高工效作率和管理水平。
2.有利于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就必须让任何一级管理机构都应保持一个适当的管理幅度。实行两级管理,可以增加高校内部管理层次,缩小校一级的控制幅度。学院也可以根据学校责权利分工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人、财物等进行适时综合调配,学院还可以对全院各系的教学、科研、对外交流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3.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学科建设方面,以学科为基础来组建的学院,可以从组织行政管理上确保消解原有专业、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原专业间难以交叉融合的局面,统筹调动原来分散在各系、所的各种资源,拓宽和优化原有的学科结构及专业结构,促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大学科群的发展。同时,凭借学科群和大学科优势,可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和适应性强并拥有先进科技知识的综合化高素质人才,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校院两级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校院两级管理经过十几年探索,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然而在高校推行的两级管理不仅涉及学科关系的重新组和调整,同时也涉及高校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责、权、利的再分配。从目前实际运作过程来看,这些关系的重新界定和理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校、院工作职责划分界定不清,难以实际操作。造成管理重心无法实质下移,权利仍然集中在校一级决策层和各职能部门,院在承担责任的同时没有得到相应的人、财、物权利,责大权小。
2.在规模和效益方面下功夫,不注重内涵建设。
3.对划分后的工作职责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4.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院三重一大问题的决策是实行院长负责制,还是党政共同负责制,还是交由二级教代会或者教授委员会讨论决定,目前为止全国高校没有统一规定。
5.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对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部分院校即使有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准确和客观地评价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工作业绩,不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励。这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管理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