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识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识

篇1

关键词 危险化学品 安全管理 探究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1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化学危险品是指易燃、易爆、有毒、具有腐蚀性和放射性的化学品,如果管理和使用不当,受到环境、天气等意外条件,极易引起燃烧、爆炸、中毒,甚至造成严重的火灾,对师生和实验设备都会造成严重损伤,同时也会严重污染环境。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GB 13690-92,①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类:

1.1 爆炸品

该类危险品一旦受热、受压、撞击,就会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力极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高氯酸、二硝基苯酚等。

1.2 液化气体和压缩气体

液化气体指通过高压,把气体从气态变成液态状态。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液化气罐(食品烹饪)、氧气(纯净水灭菌工艺)、二氧化碳(气相色谱)等。压缩气体指在高压状态下的高压气体。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氢气等。

1.3 易燃液体

该类危险品易燃,其闭杯试验闪点很低,一般等于或低于61℃。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苯类、戊烷、乙醚、丙酮、乙醛等。

1.4 自燃物品、易燃固体和遇湿易燃物品

自燃物品暴露在空气中易自燃、氧化,同时还伴随着热量的释放。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磷(一般水中保存)、2,6-二硝基苯酚等。易燃固体在受到摩擦、热、撞击的作用时会发生自燃,很容易受外部火源而燃烧。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硫磺(无机)等。遇湿易燃物品一旦接触到水分子时就会剧烈反应,产生易燃气体同时伴有热量的释放。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金属钠、金属钾等。

1.5 有机过氧化物和氧化剂

有机过氧化物一旦受到热、摩擦和震动的作用就会自燃自爆,易分解,该类有机物分子中都含过氧基。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过氧化苯甲酸等氧化剂由于本身具有很高的氧化性,暴露时极易分解产生氧气和热量释放。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高氯酸钾、高锰酸钾、重铬酸钠、氧化铝、氧化锌等。

1.6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该类危险品一般以生物累积方式在体内积蓄,达到造成病理反应所需量时,会破坏机体生理功能,导致病变。轻者暂时受损,重者危及生命。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氰化物、碘化汞、氟化物、苯肼、有机汞、有机氯等。

1.7 放射性物品

该类危险品放射性比活度一般大于7.4?04Bq/kg,极易造成机体损伤。由于其危害性极强,现代高校实验室如不是特殊原因一般禁止使用。

1.8 腐蚀品

本类化学品对机体组织有很强的腐蚀灼烧作用。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坏死现象。高校实验室常见的如:硝酸、硫酸、盐酸、磷酸、乙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2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2.1 危险化学品储藏室的要求

储藏室应设计在阴面干燥,通风系统良好,靠近消防设施,有相对应的消防喷雾灭火器,同时准备一些沙子,要有事故备用照明灯。根据危害特性,储藏室要配备具有防腐蚀、防爆的不锈钢保险柜。存储室的建筑物的要求应达到一级,房屋做好避雷、消除静电、报警等防护措施。另外,窗户应安装防盗窗,用钢筋加固,在门的里面和外面都应装上高级防盗门,外门做好配有报警系统。

2.2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储藏

化学危险品应按其危险程度、不同性质、不同的灭火方法分类、分柜存放。一些性质相互排斥的物品应隔离存放,一些易受空气、光照影响的危险品应密封避光单独保存。还有一些特殊保存条件的危险品要单独处理存放,如磷应放在水中保存。

2.3 仓库管理员的专业管理

仓库的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并接受相应的危险品安全、消防安全方面教育。后期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科目合格后,才能实习,由主管部门发给安全作业证,才能上岗操作,要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同时相应部门应签订一份危险品安全的责任书,从领导到管理人员做到各司其责、责任到人。另外,实验室、科研室危险品的使用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危险化学品的种类、特性,并按其种类、禁忌关系、危险程度分别储存于适宜地点,同时相应管理人员做好危险品购买、使用情况、回收等相应等级记录。

关于危险化学品的领用制度,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制度,领用人必须认真填写危险品领用申请单,由主管领导审查批准后,交库房管理员仔细核查登记,必须由相应实验老师入库领取(学生不得进入仓库),并在使用期间严格保管,并做好回收处理,做到“谁领用,谁负责”。在未经管理员的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仓库。

2.4 废弃危险品的规范管理

针对一些包装破损、失去标签和变质、过期失效的化学危险品,不能随意丢弃,应通告上级部门,及时安全地组织处理,其处理的总原则是“无公害、低排放、资源化”,采用最科学合理的方式充分利用回收有用的物质。对不能循环回收的废弃物,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方法进行集中安全处理,将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危险品分解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②

在有关专业部门协作下,集中处理那些难以处理废弃的放射物质、易爆品、剧毒的化学危险品。

3 小结

在现代高校,高校实验室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一旦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使用不当就可能会引发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命财产损失。只有充分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落实,科学管理,才能为促进现代高校的和谐做出贡献。

注释

篇2

关键词: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辨识方法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1 石化企业危险化工工艺概述

1.1 石油化工工艺的危险性

化工工艺是指通过原料处理、化学反应、产品精制等化学生产方法,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这些过程通常需要相应的操作条件要求,并需使用特定的仪器和设备,使材料发生物理学上或化学上的变化,而危险化工工艺就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中毒、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工艺。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将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通过相应设备使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其工艺普遍具有连续性强、操作复杂的特点,原料、产品中包含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腐蚀性的物质,且反应多是在高温、深冷、高压等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反应装置的运行、检修、运输、安装等环节也普遍存在危险性。

1.2 石化工艺危险源的具体分析

(1)危险化学品。国务院颁发的危险货物品名表与危险化学品名录中,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与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及自燃固体、氧化物及过氧化物、以及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等几大类。可以说,这些化学品在石化生产中都有所涉及,其中一些还是重点石化工业的主要原料与产品。以其中的主要危险气体而言,最为常见的就包括液化石油气、氢气、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等,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从油气田或石油炼制中获得的碳氢化合物,可以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或燃料使用,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并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且极易受热膨胀,在大量被吸入人体后,还会导致窒息中毒等问题;氢气作为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生产中需加入氢气通过去硫和氢化裂解来提炼原油,但气体具有无色无味、燃烧火焰透明等特性,因此发生泄漏时,通常很难被察觉,一旦液氢外泄至空气中,就有可能与空气混合引发燃烧爆炸事故;而其他常见的氨气、硫化氢气体等,也各具可燃性、腐蚀性等危险,必须妥善管理,加强预防控制。

(2)反应装置的危险性。石化生产设备的危险性主要来自其生产原料、产品、以及相关工艺条件,催化裂解、常减压蒸馏、延迟焦化以及汽油加氢等工艺中,设备的安装、运行,及维护都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以催化裂化装置为例,该装置主要包括反应器和再生器、加热炉和辅助燃烧室、裂解余热锅炉、油气分离器、气分装置等。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和产物分离3个主要工艺流程,以原油蒸馏所得的馏分油为原料,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以获得轻质油品和液化气等产品,其原料与副产品、产品均易于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有毒,且易泄漏,具有中毒危害。故整个装置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害特性。此外,工艺中的高温、高压等工艺条件和装置自身的缺陷等也构成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

2 重视风险评估加强安全管理

要全面控制石化企业化工工艺中的危险性因素,就必须建立安全生产数据库,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通过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安全方案设计、费用计算等一系列高效管理工作。

2.1 危险源辨识

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对其工艺中各物质与装置的固有危险性、危险物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方式、反应放热与腐蚀性等多个项目分等级赋值并进行累计计算,所得的危险程度再结合其风险指标、危害程度及后果、控制方案等建立完备的资料数据库。以危险物质容量为例,该指标是针对工艺装置中各种反应物的含量,参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或《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等标准进行分级,含量的计算应以反应物的反应形态为标准,有触媒的反应还应去掉触媒层所在的空间。在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和控制程序设计中,还应完善系统中的查询、保存、修改等功能。

2.2 安全评价

石化生产的安全评价具有多目标、多属性的特点,单一的评价方法并无法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危险程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提供多种评价方法再进行优化。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预评价、中间评价和现状评价,工厂设计的安全性评价、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评价、人的行为安全可靠性评价、作业环境和环境质量评价以及物质的物理化学危险性评价等,实践中应将多种方法相结合,并引入行为矫正技术,模糊数学理论、层次分析法、风险指数法等,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2.3 其他管理内容

其他管理内容包括方案设计与评估、数据管理、预算管理等。要确保安全辨识与评价的可靠、实用,必须对包括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容在内的危险辨识及控制、工艺路线的科学性、作业的安全性、以及工程进度计划等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而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数据库应具有运行稳定、更新快、可扩充的性能,预算管理则应根据实际风险特点,合理配置安防费用,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3 结语

能源需求量的增大带动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同时促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工艺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但由于这些行业涉及的危险物品与危险装置种类多、范围广,并广泛分布在石化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因此也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风险。目前我国的危险化工工艺的安全保障系统在风险辨识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且未形成通用性的评价方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参考专家的咨询意见,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赵来军, 吴萍, 许科. 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07).

[2] 付师兵.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过程中火灾事故成因分析及安防措施[J]. 江西化工, 2011, (01).

篇3

【关键词】化学试剂;管理;存放;使用

0.引言

化学试剂种类繁多,危险性大,在存放过程中容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变质或发生事故,某些化学活性比较强的化学试剂,在储存和使用中可能发生极大的危险,对其加强管理不仅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也是确保生命财产的需要[1]。特别是类似危化品中心的机构,危险化学试剂更是种类繁多,做好化学试剂管理工作,以免造成对实验人员及实验设备危害。化学试剂的管理需要从全流程入手,从试剂的申购、分类和贮存、废弃试剂的处理和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措施等环节进行专业科学的管理。

1.申购

申购时需要在正规进货渠道的供货商下购买,试剂应符合国家标准和化工部行业标准和其他相关行业标准,试剂标签上应注有名称(包括俗名)、分子式、分子量、产品标准、含量、级别、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危险性试剂应有相关的图标,如腐蚀性、爆炸性图标等。对于一些专业性的试剂,需要在相关专业机构购买,例如标准物质:农药标样的购买,国内比较好的机构有上海农药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

2.试剂科学分类贮存

2.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库存环境

做好化学试剂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是提供良好的库存环境。[2]从库房的防火、防盗、防潮、防爆、通风方面入手,使其符合标准要求。库房严禁一切烟火,严禁摆放化学试剂外的易燃易爆物品。安装防盗门与防盗网,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剧毒性试剂、放射性试剂存放于保险柜中,实行双人管理。安装温湿度计,做好库房的温湿度记录,夏季库房温度控制在30℃以下,到了梅雨时节,要适当进行抽湿,湿度控制在80%以下,需防止吸潮的试剂置于干燥器中。配备可燃气体报警器、消防喷淋器、消防灭火器,定期检查库房安全设施,出现问题立即处理。

2.2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存放

化学试剂应分类存放,挥发性试剂应放置通风柜中,固体和液体试剂分柜存放。因试剂的种类繁多,一般试剂按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进行分类存放,特殊试剂及危险试剂另存[3]。所有配制试剂需粘贴标签,标明试剂溶液的名称、浓度、配制人、配制时间和有效期。标签信息打印出来并粘于瓶子中间部位略偏上的位置,使其整齐美观。

2.2.1无机物化学试剂的存放

按单质、盐类、氧化物、酸类、碱类等类别分别存放。单质分成金属和非金属类或以单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分类。盐类一般按金属离子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是从左向右,先下盐后酸式盐的方法分类:如钠盐―――硫化钠、碳酸钠、硅酸钠、亚硝酸钠、硫酸钠、硫代硫酸钠、钙盐等。氧化物也按元素周期表的族的顺序分类。酸类中的不含氧酸可按酸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次由左向右,从上到下来分类:如氢卤酸、氢氟酸、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等。含氧酸可按成酸元素的族次分类:硼酸、硝酸、硫酸、磷酸等。碱类主要按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次分类: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钙等。

2.2.2有机物化学试剂的存放

按官能团分类:如烃的衍生物(醇、醛、酮、酸、醚、酯),烃类(饱和烃、不饱和烃),含氮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等。每种试剂还要按纯度级别依次排列,如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

2.2.3危险性化学试剂的存放

危险性化学试剂具有较高化学活性的物质,如易燃易爆试剂、氧化性试剂、腐蚀性试剂、放射性试剂等有害于人和环境的化学物质,其“活性”高,甚至可以自行分解危害生命,需严格执行管理[4]。危险性化学试剂的贮存柜应贴上危险性标志,注意安全。对需要公安局审批备案的剧毒化学品(氰化钾、三氧化二砷等)要存放在保险柜内,进出库严格登记,对需要公安局审批备案的第二类、第三了易制毒化学品(浓硫酸、浓盐酸、丙酮、甲苯等),在领用到各实验室后要单独存放、做好使用记录。

(1)易燃易爆性化学试剂,按规定实行“五双”制度管理,温度不宜超过28℃。实验室可设危险品专柜,按性质分格存放,同一格内不得混放氧化剂等性质的抵触品,并根据贮存种类配备相应的自动报警装置和灭火设备。低沸点极易燃烧试剂宜低温下贮存(5℃以下,应用防爆冰箱贮存)。

(2)腐蚀性试剂储存容器必须按不同的腐蚀性合理选用,酸类应贮存在玻璃瓶中,应与氧化剂、发泡剂、氰化物、遇水燃烧品等远离,不宜与碱类混放。

(3)氧化性试剂则不得与其他性质抵触的试剂共同储存。包装要完好,密封,严禁与酸类混放,应置于通风阴凉处,防止日光曝晒。

(4)剧毒性试剂应远离热源、明火、酸类、氧化剂、食用品的良好通风处贮存,一般不与其他种类共同贮存。

(5)化学试剂中遇水易燃试剂一定要存放在干燥、严防漏水及暴雨或潮汛期间保证不进水的仓库。不得与硝酸、盐酸等散发酸雾的物品存放在一起,亦不得与其他危险品一同存放。

2.2.4贵重试剂的存放

单价贵的特殊试剂、超纯试剂、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属此类,应加强管理,可以存于保险柜,例如:铂、氯化铂、金粉等。

2.2.5标准物质的存放管理

标准物质经使用部门验收合格后,由使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保管,按其技术要求分类贮存,要求低温贮存的,应在冰箱保存。有关检测室应定期检查标准物质状态,及时处理到期或过期标准物质,并做好原始记录。检测仪器的标准物质,必须与检测仪器一起定期送检,并有明显标识。标准物质应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或国家标准。

2.3加强实验室试剂管理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到各方面的管理,实验室药品试剂的管理也不例外,计算机化使实验室试剂的申购、入库、库存状况、领用等管理工作在局域网上进行快捷操作。计算机的应用给实验室试剂的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能使试剂库数据一目了然,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使各实验室的资源共享,减少浪费。

3.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原则

3.1废弃物分类和一般处理原则

实验室废弃物按物理特点可分为废液、废气、废渣三类,三废一般都是有毒物质,有些还是剧毒物质或致癌物质。一般处理原则为:(1)分类回收,避免交叉污染,集中处理;(2)将获取、收集、运输和处理废弃物风险减到最小;(3)将废弃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险影响减到最小。

3.2废弃物一般处理方法

常见的酸、碱废液先中和后排放;废盐酸进行适当稀释后用作除垢剂;含汞、氰、铬、砷等废液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放;贵金属试剂可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后的银的回收,加稀硝酸再加热就能制得硝酸银溶液。对于固体废弃试剂和一些实验室不能处理的有毒有害废液应分类收集后送到专业处理厂进行处理。对于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辩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5]。

4.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措施

针对所有可预见的事故,如火灾、有毒物质泄露,应急预案应包括两个范围,危险化学品生产区域和存储区域,以及整个现场包括周边地区。每个危险化学品使用人和存储人都应该熟知应急预案内容及本身职责,如果发生了事故,员工和当地应急服务部门应能够确切、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事,现场保存的危险物质数量、位置图、现场建筑物信息、灭火器材位置、应急出口、溢出控制设备等。同时,还应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演练,指导其达到熟知程度,并指导当地应急服务部门熟悉重点防控现场。

5.结语

总之,实验室的化学试剂要科学分类并严格管理,加强试剂的全程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了试剂的浪费,同时保护了环境。

【参考文献】

[1]章海荣,刘新研.强化化学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J].化学世界,2009(01).

[2]李丹涛.浅谈高校里安全高效的化学试剂管理方法[J].科技向导,2010(03).

[3]蔡志泉,张敏,陈妹琼.化学试剂规范化管理[J].轻工科技,2012(05).

篇4

关键词:消防;抢险救援;安全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灭火抢险救援活动中常见的安全因素

1、爆燃

爆燃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内发生不完全燃烧.当这个密闭空间内充满了大量的不完全燃烧的产物,而且充满了高温的烟气,这时如果外界空气突然侵入,则会发生火焰翻滚突破门窗这些透气孔道,同时往往伴随着气压的急剧升高而造成的快速燃烧现象。

2、电流

在进行由于电气而引起的火灾时。救援人员经常在扑救的过程中,遇到身体或者器具与起火的带电部位产生接触,或者过于接近的情况,这时就会造成人员的触电事故.当救援用的水抢喷出的水柱接触到带电的物体上时,水柱就会成为导体,直接击伤进行施救的救援人员。

3、高温

高温—般都是通过炽热的物体或者高温的火焰对救援人员造成人身威胁。炽热的物体一般包括如高温的金属物体,高温的液体和高温的木炭等等,人一旦接触到这种高温的炽热物体,会造成烫伤或者烧伤。高温的火焰—般是由于建筑物的燃烧所造成的巨大火焰,其火焰一般都是红色,燃烧温度在500-1000度之间,如果是危险化学品的燃烧所造成的高温火焰。则其温度会更加高,尤其是当出现白色火焰时,其内部温度可达1500度,高温的火焰对人体最大的危害就是烧伤。

4、烟雾

烟雾所造成的影响只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烟雾会影响现场救援人员的实现,在火场中,烟雾弥漫,救援人员的能见度大约只在20—30cm之间,对救援造成障碍;第二,高温的烟雾会使现场救援人员受到烫伤,物质在燃烧时所造成的烟雾温度一般可达500—900度,在这种烟雾下极易使人呗烫伤.而丧失逃生的能力;第三,烟雾中的有毒气体会使人员产生中毒和窒息的危险;第四,火灾现场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可燃物质,当高温烟雾中的可燃气体遇到新鲜空气时,则可能会发生爆炸。

5、易燃易爆品和危险化学品

易燃易爆品和危险化学品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爆炸和中毒,容易造成爆炸的危险品主要有炸药,燃气等等,而危险化学品所造成的大多是中毒的危害,由于大部分的危险化学晶其本身和燃烧所发生的产物都是有毒的,会对人身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生命危险。

二、消除影响火灾救援安全因素的措施

1、发生爆燃会给火灾的扑灭造成严重的阻碍,甚至会威胁到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最佳的方法是尽量避免爆燃的发生。在对相对比较密闭的空间进行开启时,首先应当对其内部的燃烧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其内部的燃烧温度以及烟气流出的速度进行检测,如果空间内部温度越高,烟气流出的速度越快,则发生爆燃的可能性越大。在对该密闭空间进行破拆时,应当避免空气的大量突然的涌入,可以先破一个小洞,并且用水枪向空间内进行射水,以降低该室内的温度,然后将该洞口慢慢扩大,使室内的烟气能够逐渐的排出,在对门窗进行开启时,消防员应当靠一侧用工具慢慢敲开,而不是直接面对门窗进行开启。

2、当遇到由于电气引起火灾的情况时,首先应当切断所有电源,这是预防消防人员触电的一个有效的方式.电源的切断工作应当由具有相关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操作。如果情况不允许,必须要带电进行灭火的情况下,救援人员必须要将绝缘的胶靴和首要穿戴整齐,而且应当穿上均压服。在使用水枪及你选哪个喷射时,应当在金属水枪的喷嘴上安装接地线,直接采用水柱进行带电灭火时,应当采用大口径的水枪,进行远距离抛物线式的水柱进行灭火,在救援过程中,如果发现电线的段落,应当及时画出警戒区,防止无关人员的进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警戒区内的人员应当双脚并拢,采用跳跃式的方法跳出警戒区,防止形成跨步电压,另外所有的人都应当避免与电线段落点的水流产生接触,以免触电。

3、当遇到高温的炽热的物体或者是高温的火焰时,救援人员应当尽量的避免接近,尤其是在夜间进行救援时,更加应该引起注意。在高层建筑中经常采用钢筋中所流淌出来的钢水,也是一种高温的炽热物体,这时应当妥善处理,而不能用水和泡沫进行扑救。

4、在火灾救援中,为了减轻烟雾对人的危害.消防人员在穿戴好防护措施,佩戴呼吸器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降低烟雾的浓度,并且尽量将其排出室内。在进行烟雾的排出工作时,应当要确保其排出通道的每个位置部有水枪进行设防,同时,要将排烟的路径进行准确的布置。应当注意的是,在烟雾的排出过程中,应当防止外力和风力的影响,避免造成火势的蔓延。在进入纵向的浓烟密集的地区时,救援人员应当记好安全绳,及时返回,在浓烟区的停留时间一般不应当超过15—2分钟。

5、在遇到摩擦或者撞击等剧烈运动时,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就会产生爆炸,对救援人员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这种爆炸往往都是突然性的,没有任何的征兆,因此只有把这些易燃易爆品移到距离火灾现场较远的地方才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在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移动时。要轻拿轻放,避免对其造成积压或者强烈的震动。而对于有些火势比较严重,无法进行移动的易燃易爆物品,则可以使用雾状水或者开花水流冷却来保护,同时应当采用最快的速度将火势进行控制。在进行扑救的同时,应当观察该易燃易爆品周围是否有容易倒塌的物品对其造成强烈的撞击而引起爆炸。另外,可燃气体和液化气也是造成爆炸的主要原因,这些易燃气体泄漏在空气中,一旦遇到火源则会发生爆炸。当发生可燃气体泄漏时,首先应当采用雾状水进行驱散,同时消防人员应当身着全棉的防静电保护衣物,以免静电引起可燃气体的爆炸,如果燃气泄漏发生在室内,则应当迅速开窗使气体排出。如果燃气发生着火的现象,应当及时采取防冻措施,防止高压气体发生爆炸。

总之,影响灭火抢险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际灭火救援活动中,应当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消除。才能确保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梁卫国,探讨影响消防安全的若干因素,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33(6)

2、周俊杰,浅谈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中国科技博览,2011(2)

篇5

关键词:GSM;地理信息系统;危化品监管

中图分类号:S972.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化学品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从化学品的生产到化学品的使用、经营、仓库、运输,各行业规模均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化学品产业所带来的益处明显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安全、健康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化学品产业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化学品种类越来越多,重大危险源分布广泛。在化工企业存放和生产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的高危区域,除了有高质量、高精度、高性能的仪器设备与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一线员工,更要有及时准确的消息传送。如何实现远程数据的实时传输,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GSM概述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短信息传送技术已是目前通信体制中最为完善与成熟,应用最广的一种数字移动通信网。该方式不需要拨号建立连接,直接将需要传送的信息加上目标地址发送到短消息服务中心,然后由短消息服务中心再发最终用户。伴随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利用该技术进行数据采集自动监控已在化工、环保、水处理、楼宇、交通、制造业等许多领域的工业现场得到了应用。

基于GSM的短消息业务是通过信令信道传输信息,是 GSM通信网所特有的一种增值业务,它使用GSM公共控制信道传输用户分组信息。它不用拨号建立连接,可直接把要发的信息加上信宿地址先发到短消息服务中心, 再由短消息服务中心在适当的时刻转发到最终的信宿, 通话期间不影响短消息的传输。基于GSM的短信数据传输技术由于节省了庞大的网络建设投资和维护费用, 对于一些分布广泛、信息点密度稀疏、信息点经常移动的系统具有很大的优势。 目前移动通信厂商除了生产普通的手机外, 通常还提供通信终端产品供其他产品配套使用,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通信终端产品主要有WAVECOM和西门子 TC35 系列等。这些终端产品所提供的标准通信接口为我们的预警 GIS 系统进行动态实时地采集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撑

2GSM远程监管机理

2.1监管平台结构与内容

从功能上讲,监管平台一般由三大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数据监测采集模块、数据分析处理模块和系统报警模块。在整个系统中, 根据行业应用特点,数据监测采集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可以是集成的也可以是分布的。但一般情况下要保证预警系统的动态性、实时性和准确性, 数据采集模块要部署在采集数据的现场,与其他模块之间是靠远距离数据传输进行通信的, 因此在图中采用虚箭头表示。然而最能体现预警 GIS 系统特点的正是它的数据监测与采集, 这也正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

图1 平台基本结构

2.2GSM远程监管理原理

以区域性危险化学品远程监管平台为例,远程监管平台中运用GSM短信模的工作原理是,由测量监视设备:如压力变送设备、温度的变送设备、红外线探测设备、烟雾探测设备等所负责信号采集及传输,通过GSM短信模式配合相关设备完成短信报警任务,完成对现场传来的信号进行监视,并将报警短信发送至相关人员的手机、监控中心以及应急仪器设备等。从而能解决当有事故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让伤员及时脱离死亡线,保证了抢救的及时性。其特点为:基于GSM短信模式进行远程监控不仅可以将信息在第一时间发送到相关部门人员的手机及终端服务器等设备上,更重要的是能控制相应的应急仪器设备及时运作,为处理事故赢得最佳时间。

GSM 远程监管的目标定位

3.1远程监管定位技术

远程监管的目标定位是指通过GSM终端和GSM网络的配合,确定远程移动目标的实际位置信息(如:经纬度坐标数据)。

一般实现定位有两大类解决方案,分别是:蜂窝网络基站(BS)主导的定位技术和远程终端(MS)主导的定位技术。第一类由蜂窝网络基站主导的定位技术,需要对现存的基站、交换中心作改进,但它可以兼容现有的终端设备。第二类由远程终端主导的定位技术,它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定位系统(如GPS技术),提供比较精确的用户定位信息。而基于远程终端结合网络的定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考虑其可行性与设备成本等因素,在终端设备控制模块中加入基站检测功能,提取附近多个基站的编号、场强等信息,再传送到服务器端,根据基站号和各基站的地理信息数据,通过计算转换得到定位信息。

3.2信息传输方式选择

远程监管目标的实时状态信息和控制信息,都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传输,目前基于GSM网络的数据传输主要有三种方式:基于GSM数据业务传输、基于GPRS的远程定位信息传输、基于GSM短消息信令信道的传输。然而,短消息业务SMS主要通过GSM网的控制信道传输用户分组信息项增值业务,短消息可以包含文字、数字、字母,它特别适合信息量不大的数据业务,且只有短消息业务是已经全网运行的,故基于GSM短消息信令信道的传输方式是最佳的选择。短信息实现报警功能就是由短信息发送手机与计算机的COM通过数据线相连组成。

4结束语

基于GSM短信息服务报警兼处理的数据采集监控系统,是一个远程的无线数据通讯和控制系统。系统是以危险源应急事故现场为中心,是相应的仪器设备进行在线的数据采集,完成数据收发和数据整理。首先,数采计算机根据该仪器设备的通讯协议,编好代码,通过以太网对其参数进行设置、状态查询和读取相关数据等。然后,计算机对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如果采集上来的数据超出正常范围,就通过短信息发送子程序把异常情况发送到目的地(相关人员的手机)。当终端服务器接收到报警短信息后,对短信息作出判断,然后作出相应的决策,再以短信息的形式通过手机把控制信号发送出去。当应急的仪器设备接收到相关短信息后根据其内容控制相应的机构执行一定的动作。

参考文献:

[1]罗智佳,杜启亮,陈骞,黎卓虹,毛宗源.短信息报警与处理数据采集监控系统的应用.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第9-2期

篇6

高温、有毒烟气、化学危险品、爆炸危险物等是消防部队在处置化学事故和完成抢险救援任务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危险,频繁与其接触很容易带来不必要的伤亡。个人防护装备及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的保护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化险为夷。然而,不少消防官兵缺乏基本的化学危险品知识,对化学事故危害性认识不够,防护意识淡薄。针对这一现象,本人分析了化学事故的危害性和我国消防部队处置化学事故中个人防护所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个人防护的必要性

(一)化学事故的危害

化学事故是指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突然失去控制,经大量排放或泄漏后,形成较大范围的空气、水或地面染毒,对事故区及下风方向有害气团传播扩散的区域内,被污染的河流下游与沿岸,或被污染的地面上的人员造成群体性中毒、腐蚀所发生的伤亡事故。化学事故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突发性和危害性。其形成主要有化学排放、化学泄漏、化学战争和化学恐怖等方面。化学事故发生后常引起爆炸,火灾或发生中毒,严重威胁事故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化学排放如若处理不当,污染物就会直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公共健康;化学泄漏后有毒物质常常会以其特有的毒作用机理和爆炸危险性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化学战争和化学恐怖直接造成大范围的有毒物质侵袭,而且发生突然、扩散迅速,伤亡人员更多。消防救援人员作为第一出动力量首先到达事故现场,必然要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受污染空气,如若防护不当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化学毒物的危害途径

1、呼吸道、肺吸入中毒

呼吸道、肺吸入是化学泄漏事故中引起中毒最危险、最常见、最主要的途径。凡是有毒气体、液体蒸汽、化学品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以及工业中意外释放有毒化学成分的烟、雾、粉尘等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这是由于人的呼吸系统从鼻到肺泡都具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尤其是肺泡的吸收能力最强。人体肺泡总面积大,约为55-120 m2,肺泡壁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部,很快就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在化学事故现场空气中通常会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氯化氢、氰化氢、硫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范围高浓度有害环境,身处其中的人员如果吸入量过多,在极短时间内就会造成严重伤害,有时仅一次所吸入的毒气就能造成肺水肿、失去知觉甚至死亡。水溶性气体和蒸汽,如氨等可直接引起上呼吸道损伤,而不溶与水的少量气体和蒸汽也会损伤肺内组织、刺激气管、支气管和肺泡,造成水肿而引起呼吸道损伤,有毒气体还可以经过呼吸道损伤进入血液循环。相关资料表明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为0.5%时,呼吸20 min就会死亡,浓度为1%时,人只吸几口就会失去知觉,经1-2 min就会严重中毒甚至死亡。而一般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可达4%-5%,最高可达10%;硫化氢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为1mg/L时,几秒钟就可引起人员急性中毒,麻痹而死,而当浓度达到1.4mg/L时一旦接触就能引起死亡;氰化氢气体毒性更大,吸入后立即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使其失活,阻断细胞呼吸引起人“闪电”死亡。当浓度为0.5 mg/L时,人体暴露2 min死亡;浓度为0.15-0.2 mg/L时,暴露15 min死亡。

2、皮肤和黏膜吸收中毒

皮肤作为人体最具威力的天然屏障可有效抵御外来物理、化学效应的影响,但因其长期接触水引起的角质层增厚或因其含水量过低引起的脱水都会导致皮肤抵御功能的下降,化学物质接触皮肤会与之发生碱性或酸性反应,或生成过敏性物质从而也会致使其抵御功能下降。

化学事故中化学毒物可通过表皮、毛孔、汗腺等管道渗透进入人体。一些脂溶性毒物经过表皮吸收后,还需要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如沙林、苯、有机磷毒剂、氯化烃等神经毒害物,可以经过皮肤毒害人的神经系统,使人失去知觉无法呼吸甚至死亡。腐蚀性化学物质溅到皮肤上会引起皮肤腐蚀性灼伤。有些化学品如液化石油气虽然不具有腐蚀性但如果接触人体皮肤会迅速气化而急剧吸热,使人体皮肤产生冻伤。一些有毒物质还可以很容易的渗透皮肤进入人体内造成损害,如甲苯、二甲苯等溶剂。

3、消化道吸收中毒

化学事故发生后如处置不当,洗消不彻底会使有毒物质扩散,污染空气和水源或者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致使有毒物质直接污染水源或食物,当人员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时就会通过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毒物进入消化道主要由小肠吸收。有些物质如乙醇可以经胃甚至口咽部黏膜而吸收,而有机磷、氰化物等则可以通过口腔黏膜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虽然在化学事故现场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并不多见,但也应采取相应防护。

4、眼睛灼伤

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水、强酸,直接接触眼睛一般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引起眼睛发痒、流泪、发炎疼痛,有灼伤感甚至引起失明。除造成眼睛损伤外,高浓度有毒物质还可以借助眼睛吸收后导致全身中毒如糜烂性毒剂芥子气、路易氏剂等。

5、燃烧爆炸引起伤害

大多有毒有害化学品都有可燃、可爆性,如液化石油气、氨气及大多有机气体。燃烧和爆炸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作用、有毒烟气和刺激性气体都不同程度威胁着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伤害。

(三)个人防护的必要性

人类生存、维持生命所进行的新陈代谢—呼吸,一刻也不能停止。而化学危险品危害人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呼吸器官。毒剂通过呼吸器官进入人体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速效性,迅速产生病理反应使人员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甚至死亡。高毒性的化学品泄漏,爆炸以及恐怖袭击的突然性,常能通过呼吸道使无防护或者防护不及时不彻底人员受到伤害。梭曼蒸汽染毒浓度在0.1 mg/m3就可使无防护人员1min之内致死;对刺激剂CS来说,人员在其气溶胶毒气中暴露1min的最小刺激浓度只有0.05-0.1mg/m3,可使无防护人员呼吸道受刺激发生咳嗽、喷嚏、流涕、流泪而不能正常行动;V类毒剂,其中滴状的VX,经皮肤杀伤人员的半致死剂量为15mg/人,即沾染一滴就可致人死亡。梭曼毒剂蒸汽不仅对暴露皮肤作用强,并能透过夏服,迅速使皮肤吸收中毒,在大气中可造成很高的梭曼蒸汽浓度,即使佩戴防毒面具,也会因为梭曼蒸汽和雾穿透夏服而使人员受到致死性伤害。表1.1为其他常见化学毒物危害性及其最高允许浓度。

表1.1常见毒物危害性

综上所述,个人防护作为消防员个人为了自我保护和继续进行消防抢险救援任务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具有相当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只有确保消防人员自身安全才能有备而无患,最大程度发挥消防部队潜在战斗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医学防护

医学防护作为呼吸防护和皮肤防护的辅措施在化学事故现场对减轻、避免中毒,减少伤亡有着重要意义。通常采取的措施有组织服用预防药物,检定受污染的水和食物并及时消毒,对人员染毒部位或全身彻底消毒。使用药物预防可以预防化学毒物中毒或减轻中毒程度,为急救创造有利条件。例如:下表为常见军事毒剂与其对应的预防药物。

表2.3常见军事毒剂对应预防药物

毒剂种类 预防药物

神经性毒剂如沙林、塔崩 毒扁豆碱、溴化吡啶斯得明

全身中毒性毒剂如氢氰酸 抗氰预防片

糜烂性毒剂如芥子气、路易氏剂 防护油膏,如美国灾害应急救援门装备的M5油膏

窒息性毒剂如光气、双光气 乌洛托品药液或碱性溶液

另外,经常服用维生素C、E、B2等或食用富含此类维生素的食物,对光气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刺激性毒物一般不会造成人员损伤和死亡,及时脱离接触后几分钟其作用即可消失,所以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医学预防措施。应当注意,各种预防药都只起到预防作用并且都具有一定时效性,一旦毒剂真正泄露或已经有人员受到污染而中毒,应当立即进入现场急救程序。

医学防护遵守以下原则:一是物理防护与药物预防相结合:物理防护主要依靠防护器材,平时应当配齐、保养好各种防护器材,同时应当备足的针对各重不同毒剂的预防、急救药物。二是自身预防与人员互救相结合:事故现场大多情况下在医护人员到场前都依靠消防指战员的自救与互救,这就要求消防官兵在日常训练中掌握必要的自救与互救以及一些药物防护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事故现场临危不乱,有效处置。

三、个人防护面临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消防部队处置化学事故中个人防护所面临的问题

1、技术层面

(1)大量防护装备与技术的研发仍处于空白,依赖进口。由于研究防护装备起步晚,底子薄,加之国家对个体防护装备产业支持力度不够大等各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的个人防护装备标准老化、产品科技含量低、款式陈旧、材质低劣、功能单一,安全系数较低;新产品研发能力萎缩,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成果很少;大批具有高性能的新材料新装备难以推广使用。

(2)各种防护装备仍然具有使用上的局限性,适用面较窄,必须根据化学事故现场情况进行分析、选用。这从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战机、增加了隐患。

2、管理层面

(1)消防指战员对化学危险品知识掌握不够,防护意识差。由于战士文化素质低,基层指挥员重视程度不够和装备有限等原因,部分官兵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根本不了解、不学习、不重视化学危险品的危险特性,不了解其泄漏或爆炸时的基本处置方法及相应防护措施,从而不能将火灾和化学事故灾害区别对待,防护意识淡薄。

(2)对个人防护装备性能、正确操作规程、维修保养等各方面问题了解甚少。由于日常训练中基层部队很少涉及防护器材的使用或是走马观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化学事故来临或盲目乐观、片面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或惊慌失措、不知所为。经常出现防护器材乱用、错用甚至不用的现象,引起不必要的中毒、伤亡。

(3)器材装备短缺也是目前消防部队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政府不够重视,或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要增强我国消防部队处置化学事故的个人防护能力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促进个体防护装备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新材料、高性能产品的研发,加强国内外知名企业、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及时吸纳、完善和修订我国个体防护标准。其次,大力开展个体防护装备学研究,走竞争与合作,创新与发展之路。相关院校要设置个体防护专业,真正培养出一批素质硬、知识牢,打的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并选拔一批有志青年赴国外留学、考察学习先进。一切研发工作要切合实际,起点要高,宜在搞好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力戒低水平重复。

(2)更新、配齐装备,加强日常训练。对现有防护装备要精心保养维护,对陈旧装备要及时更换,各地政府要密切关心消防产品信息为消防队伍配备先进的防护装备,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应力争为每一位消防员配备一具空气呼吸器以及一个呼救器;日常训练中要重视防护装备的使用,健全制度,面向实战,使消防官兵熟悉、掌握各种防护装备的操作使用培养其安全防护意识。

篇7

根据化工装置检维修过程中的危险性及特点,对化工装置检维修的全过程、全方位HSE控制进行了叙述。重点介绍了检维修前的准备;检维修过程中的管理及安全监督;检维修后验收的控制;承包商的考评及准入管理几个方面,并且对承包商提高自身管理提出了一些要求。通过对检维修的全面控制达到安全检维修的目的。

关键词: HSE管理;化工装置;检维修

中图分类号:TQ0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正如一个人工作时间长了需要休息,隔一段时间需要检查身体一样,炼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装置也需要经常“体检”,装置停工检修是彻底治理设备隐患、消除薄弱环节、恢复设备性能、优化生产、保证装置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内安全运行的良好时机。然而,从化工装置发生的历次安全事故来看,在化工装置检维修的时候是故事发生频率较高的阶段。因此,如何应用好化工装置检维修施工这把“双刃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

在化工装置施工检维修过程中,主要存在八种危险性、四个特点:八种危险为:有化学灼伤的危险性;有人员中毒窒息的危险性;有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性;有高空坠落的危险性;有物体打击的危险性;有触电的危险性;有损害装置设备的危险性、有间接伤害的危险性。四个特点为:造成事故发生的基本事件增多;作业现场的人、机、环境因素大量改变,造成现场危险点增加;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下的几率增大;施工、检维修现场承包商单位较多,参加检维修人员结构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危险性

1.1 化学灼伤:危险化学品伤害化学性灼伤事故较多,常见的有化学性皮肤灼伤和化学性眼灼伤。其灼伤程度取决于化学物质的种类、浓度、剂量、接触面积和时间以及处理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化学性皮肤灼伤有酸、碱、磷、酚、焦油沥青、生石灰电石灼伤。当化学物质接触眼部或溅入眼内时,易造成眼部腐蚀性灼伤,轻者可造成结膜炎,重者可引起角膜浑浊,甚至失明;常见的强酸、强碱、醋酸、氨水、生石灰、碳化钙等都具有腐蚀性和渗透性,都可能造成眼伤害。

1.2中毒窒息:毒物进入人体后,损害人体某些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或组织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称为中毒。窒息是由于外伤、溺水、烟熏、火燎、土埋、密室缺氧以及异物吸入等原因,引起声门突然紧闭,气管及肺内空气不能外溢,使肺内压力急剧升高,氧气不能进入人体,造成重要器官及全身缺氧综合症。

2四个特点:⑴造成事故发生的基本事件增多;⑵作业现场的人、机、环境因素大量改变,造成现场危险点增加;⑶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下的几率增大;⑷施工、检维修现场承包商单位较多,参加检维修人员结构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二、做好施工、检维修前的准备工作

2.1做好清洗置换关,认真进行现场交底工作。

工艺人员要把检维修的设备、管道、容器等,彻底清洗置换干净,并经质检等相关部门检查确认合格并确认后,方可将装置交出检维修,以避免残存物料引起事故的发生。每一个作业项目开始前须有双方管理人员到现场交底,主要是生产单位要对承包商交代清楚作业地点、工作内容、现场设备环境的风险因素、现场应急设施准备情况和其它注意事项等;

2.2认真做好检修施工单位的资格预审。

资格预审主要是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资格和安全资格进行审核确认,查看施工承包商的施工资质证书、工商行政营业执照、安装许可证、检修安装业绩资料、转分包队伍HSE资质,对承包商的经营范围、施工管理能力、工器具、队伍技术素质综合进行审核,合格后颁发《工程项目施工资格确认证书》。项目主管部门在招标和审核时,应全面了解企业安全部门对承包商的HSE评价,重点审核承包商HSE管理机构、应急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HSE业绩表现、项目负责人、现场:HSE管理者、特种作业操作证、个体职业防护器具合格有效等内容。应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避免把不具备HSE资格的承包商列入承包商名录中去。

当承包商经过预审,取得施工和安全资格证书进入承包商名录后,承包商才有资格参加企业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会议。对中标的承包商,合同管理部门除签订施工合同书外,还要与安全环保部门签订具有合同性质的 HSE管理协议书,双方明确各自HSE职责。

三、做好对承包商HSE表现评价及考核

从“木桶原理”的角度看,仅仅重视企业系统的内部管理,始终无法对整个体系的HSE管理做到有效监控,使HSE管理事倍功半。我们在对承包商HSE管理中运用系统化管理原理,就是将HSE管理触角伸向对外部承包商的管理,从而实现HSE管理从主系统向子系统—承包商管理的延伸。建立和完善对承包商的检查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尤其对承包商在年度工程项目作业中的HSE业绩表现、信誉诚信度、是否发生事故、有无违章、是否转分包给不合格承包商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并经统计分析,建立承包商历年业绩、信誉信息档案,作为对承包商选择的第一手资料。在承包商每项工程项目作业完成后,对其HSE业绩、表现做出综合评价,对严重不符合HSE管理要求的承包商,发出隐患整改通知单,并责成限期整改,实行追踪管理,促使其按HSE要求持续改进;对严重违反HSE规定、违章作业的承包商,则实行黄牌警告,并按HSE检查考核标准条款实施经济处罚;对发生重大上报事故的承包商,则出示红牌,行使安全否决,取消其安全资格证书,中止作业合同,清除出承包商名录,即通过输出信息的反馈,实现有效控制。

四、做好应急准备

承包商应按照生产单位的安全要求建立书面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的程序、指定集合区、逃生路线和事故中人数清点办法。对自己的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并且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配置必要的应急物资,如在关键设备、重要仪表的部位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料的防空点、脱水点、采样点作业时,装置所在单位应指派熟悉现场,有较强应急处置能力的员工担任现场监护,承包商人员也应明确防护、控制、处理的方法等。

五、检修完成后还要把好验收关

根据检修规程规范制定严格的设备验收标准,严格按照“四有工作法”对检修的设备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不但要验收检修过的装置设备,也应该验收与检修设备有一定连带关系的未检修设备,防止在维检修过程中造成其它设备装置的状态改变。验收组要配置对所验收装置熟悉的人员担任,并要有在该装置实际操作的人员参与验收,并形成验收记录。

结 论

总之,在施工、检维修的HSE管理工作中做到超前教育、超前服务、超前管理,对检修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管理控制。只有抓好施工、维检修前的准备,过程的管理监督,承包商的管理及承包商做好自我约束及把好维检修后的检查验收等关口,才能达到化工装置安全检维修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是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中发生率最多的几种事故之一,不仅会导致生产作业人员急性职业性中毒甚至死亡,同时也会给公众的生命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2012年以来,一些行业与企业又连续发生急性氯气中毒事故。如8月20日江苏省如东县海宇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发生氯气泄漏事故,水处理工人李俊中毒晕倒在地。为救工人,公司老总徐建、车间主任张正福带头冲进去施救,但因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结果双双中毒身亡。另外2名前去施救的工人也发生中毒事故,幸好经过抢救脱离危险。由于缺乏或不落实科学的应急预案,不掌握应急处置原则,盲目施救,从而使事故扩大,后果令人震惊。掌握急性氯气中毒的应急处置原则,是有关行业与企业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的易发环境

氯气(Cl2)是一种比空气重的黄绿色、具有异臭和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在高热条件下与一氧化碳作用,可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氯气浓度达 10mg/m3以上,即可引起人出现明显的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人最低致死浓度(MLC)约为 1500mg/m3·5min。氯气不自燃, 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容器或储罐在受热后会内压增大,易发生泄漏或爆炸。

氯气用于制造氯乙烯、环氧氯丙烷、氯丙烯、氯化石蜡等;用作氯化试剂,也用作水处理过程的消毒剂。氯气主要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接触氯气的常见机会有:氯气的制造,如食盐电解;氯的运输和贮存,液氯钢瓶、液氯蒸发罐和缓冲罐的意外爆炸,输氯管道爆裂,液氯钢瓶超装、错装、运输途中暴晒;氯碱工业、漂白剂、消毒剂、溶剂、颜料、塑料、合成纤维等的制造;制药业、皮革业、造纸业、印染工业及医院、游泳池、自来水消毒等方面的应用。氯气的职业接触限值为: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是指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氯气所致的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在我国颁布施行的《职业病目录》中,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属于56种法定职业中毒职业病中的一种。

完善本单位急性氯气中毒应急预案

由于氯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有关行业与企业应重视制订修订完善本单位急性氯气中毒应急预案。这方面的主要指导性参考文件有:GBZ65-2002《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GBZ 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AQ/T 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09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GB2890-2009《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Z 225-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卫办应急发[2011]94号)、2011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等。

企业安技部门在制订修订完善本单位的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应急预案时,必须结合本单位的生产工艺特点、作业人员的劳动条件、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作业现场空气中氯气浓度与通风情况等实际,制订修订完善本单位的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应急预案。

安技部门在完善了本单位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应急预案之后,不仅要重视应急救援处置的演练,更要将应急预案保障措施落实在日常的职业卫生管理中。如做好作业环境氯气等有害气体浓度的检测,保证车间等生产作业场所的空气中的氯气最高容许浓度不超过1mg/m3;做好日常的设备设施检修维护工作;不断完善监测预警和评估系统;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职业卫生知识,增强员工的职业卫生自我防护意识。

急性氯气中毒的现场处置

急性氯气中毒的现场表现

如果作业人员处在上述介绍的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的易发环境,当闻到具有异臭和强烈刺激性的黄绿色气体气味,出现流泪、畏光、眼刺痛、流涕、呛咳、气急、胸闷等症状,就要考虑急性氯气中毒的可能性。如有条件,应尽早对事故现场的空气进行检测,并注意急性氯气中毒与急性氨中毒、急性二氧化硫中毒等其他刺激性气体所导致中毒事件相鉴别。

依据目前正在实施的GBZ65-2002《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与重度中毒3级。轻度中毒者可出现呛咳、有少量痰、胸闷,两肺有散在性干罗音或湿罗音或哮鸣音等症状,以及相应的胸部X线表现。中度中毒者除有相应的胸部X线表现之外,有呛咳、咯痰、气急、胸闷,可伴有轻度紫绀,两肺有干罗音或湿性罗音等症状;或有胸闷,气急较明显,除肺部呼吸音略减低外可无明显罗音等症状;或症状以哮喘为主,呼气尤为困难,有紫绀、胸闷,两肺弥漫性哮鸣音,胸部X线可无异常发现。重度中毒者的症状,凡有以下表现之一的即可判断:有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或中央性肺水肿;或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有严重窒息;或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严重并发症。

现场救援与个体防护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进入氯气浓度较高的事故环境内(如出现昏迷/死亡病例或死亡动物的氯气泄漏核心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氯气浓度高于88mg/m3),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和A级防护服,并佩戴氯气气体报警器;进入氯气泄漏周边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氯气浓度在1mg/m3~88mg/m3之间,须选用可防B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 2890-2009),并佩戴氯气气体报警器,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进入已经开放通风,且现场快速检测氯气浓度低于1mg/m3的环境,一般不需要穿戴个体防护装备。现场处置人员在进行搜救和调查时,应携带通讯工具。

现场洗消人员在给液氯/高浓度氯气灼伤人员洗消时,应穿戴可防 B 类气体和至少P2 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C 级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

现场急救救援

首先,迅速将中毒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衣服,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当出现大批中毒患者, 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 优先处理红标患者。

红标是指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咯大量泡沫样痰、昏迷、窒息、严重呼吸困难。黄标是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眼灼伤、皮肤灼伤。绿标是指具有下列指标者:流泪、畏光、眼刺痛、流涕、呛咳等。 黑标是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对红标患者要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可使用地塞米松 10~20mg 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对窒息者要立即予以开放气道;皮肤和眼灼伤者,要立即给予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灼伤部位 15min以上。对黄标患者应密切观察变化,有条件的可给予吸氧,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对绿标患者,在其脱离中毒事故环境后可暂不予以特殊处理,但要观察其病情变化。

中毒患者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综合医院或中毒救治中心继续观察和治疗。

篇9

关键词政商关系社会组织国家中心制度环境政策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4-0116-07

一、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化转型的推动之下,政府改革了旧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并重新架设自身与新兴私营企业主群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将旧行业管理部门转型为行业协会和推动成立新协会的方法,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建立起一套行业协会体系,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正因如此,作为社会组织中重要而特别的子类型,行业协会从一开始就与政府关系密切,具有协助治理、促进经济发展与整合新社会群体的重要意义。由此,研究者们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是:作为私营企业主的组织化团体和政商之间的桥梁组织,行业协会能否将来自社会的利益诉求输送入政体,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对此一问题,既有研究提供了三种看法。

“国家支配论”者认为,行业协会处在强势政府控制之下,甚至可能只是嵌入官僚体系中的政府工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利益中介组织。“庇护主义”视角则将行业协会视为政商之间编织社会网络和促进非正式关系的平台。“庇护主义”常被视为中国政商关系的核心特征之一,强调政商之间基于特殊利益而进行的交换行为,私营企业主依赖特殊主义关系来寻求官员的庇护,从而获得资源、优待、许可或其他便利。①近期研究捕捉到一些基于正式制度而发展起来的政策参与过程,即企业可经由直接游说来影响政府决策,行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言空间。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多元主义特征,允许不同的社会行动者介入。Mertha Andrew,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2.0: Political Plur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Policy Process,” The China Quarterly, no.200, 2009, pp.995~1012.质言之,私营企业主可经由协会组织来影响政府决策,这种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当代中国政商关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有的“国家支配”或“庇护主义”研究视角。但迄今研究者一般同意,中国的行业协会尚未发展成为能够稳定影响政策的制度性力量,也不构成私营企业主表达利益诉求的首要途径或发起集体行动的组织基础。

本文的问题从这里开始:虽然整体上看行业协会在政策舞台中处于边缘位置,但是为何其中有一些协会能够在政策过程中获得位置?基于一项个案研究,本文试图讨论行业协会参与及影响政府决策的特征与条件。最近一些社会组织研究表现出一种“国家中心”视角,视国家制度为自变量,更细微地分析政府结构与制度环境对于社会组织生存或运转的具体影响。本文持相同的视角,聚焦于层级政府结构这一核心背景。具体地说,本文分析了同一个大型私营企业在地方与中央政府层面上所采取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发现:在地方层级上,大型企业倾向于绕过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直接互动,行业协会更多是编织关系网络的平台,政商关系更接近庇护主义模式;但在国家层级上,企业却更经常运用行业协会这一制度渠道,行业协会在国家层面上也更有可能获得政策参与的制度化空间。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角色差异以及两者提供的不同制度环境:基层政府优待那些显著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为其提供多种便利,偏好通过直接沟通高效解决具体问题;而在中央层级上,政府则需要面对多种利益主体、协调不同诉求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从而主动建立了更多的制度化商讨程序。

社会组织种类多样,其行动逻辑不可一概而论,而行业协会也是其中非常特别的一个类型。但本文所讨论之外部制度环境与组织运转之间的关联,或对研究各类组织皆有启发。

二、文献综述

1. 旧共识:强势国家支配

行业协会研究发展已久,积累了许多个案研究。它们援引公民社会或法团主义之理论框架,争论行业协会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具置,其自主性如何。但两大视角都对行业协会薄弱的政策倡导能力做出了解释。法团主义者视其为处在强势政府控制之下的法团主义结构,即一种由国家授权与主导的利益中介制度。Unger J. and Anita Chan,“China, Corporatism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33,1995,pp.29~53.批评者甚至指出,行业协会缺乏自主性,实际上是政府结构的延展,执行自上而下传达指令的功能,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而难以将社会利益诉求传递进入政体。Foster Kenneth W., “Associations in the Embrace of an Authoritarian State: State Domination of Society? ”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35, no.4, 2001, pp.84~109.尽管公民社会论者试图论证行业协会实际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抑或牺牲自主性换取实际影响力,但他们大都同意国家在权力格局中的强势地位,行业协会政策影响力有限。这些研究的分析重点立足于政权本身的特征,强调国家对于社会的强力控制,却忽略了对社会行动者的分析。

2. 新发现:利益团体的政策参与及其条件

与此同时,一些以企业或协会为中心的研究则显示,企业主集体行动和游说行为的确存在,通过利益团体来影响政策而非完全地依赖于庇护关系,这种组织化的利益团体行动已变得可见。高永强和田志龙的研究总结了国内企业介入政策制定过程的途径,包括当选人大代表、成为龙头企业、加入行业协会等等;其中,当选人大代表和成为龙头企业是很少数知名企业才有的机会,小型企业因为缺乏地位和资源而更经常加入行业协会。Gao Yongqiang and Zhilong Tian, “How Firms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 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Singapore Management Review, vol.28, no.1, 2006, pp.73~85.甘思德发现在钢铁、电子与软件行业中都有普遍的游说行为,但是软件产业的行业协会相对其他两大类更为活跃,更加能够作为利益团体影响政策过程,因为新兴软件行业的企业规模相近而易于合作,且缺乏垄断结构。Kennedy Scott, The Business of Lobbying i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甘思德与邓国盛的一项量化研究则发现行业协会远比个体企业更有政策影响力,后者是前者的数十倍。Deng Guosheng and Scott Kennedy, “Big Busines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Lobbying in China: The Paradox of Contrasting Styles,” The China Journal, no.63, 2010, pp.101~125.江华等人的研究则通过一组行业协会的比较分析,指出政策影响能够发生的前提是协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契合”,他们所使用的成功案例,是某国家级行业协会影响“家电下乡”政策的事例。问题是,国家并非铁板一块利益一致的主体,其利益也并非不言自明,从而“利益契合”的概念并不具有全面概括力。江华、张建民、周莹:《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

重点是,上述研究所使用的成功个案都是国家级协会。甘思德曾推论,在底层政治中庇护主义关系发生的可能性更高。原因是在基层政治中,个别官员自由做决定的空间更大,议题往往基于具体利益问题产生,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也较少。Kennedy Scott, The Business of Lobbying i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54.但也有研究者曾提出相反的假设,内维特认为基层工商联更开放更能够反映企业主的利益诉求,改革后的官僚晋升制度鼓励基层官员追求政绩以获得晋升机会,因此地方政府更愿意受到企业家的影响,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此,内维特引入了官僚制特征来解释行业协会的政策空间。Nevitt Christopher, “Private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China: Evidence of Civil Society or Local State Power? ” The China Journal, no.36, 1996, pp.25~43.黄冬娅则发现在地方层面上,行业协会、座谈会等正式途径的政策影响力薄弱,往往是其他渠道都走不通时的被迫选择。当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依赖性很低且政策监控非常强,企业主就更可能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的正式渠道反映意见。黄冬娅:《企业家如何影响地方政策过程――基于国家中心的案例分析和类型建构》,《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5期。这或许反映了地方层面的状况,但却可能低估了中央层面上国家级行会的行动能力。质言之,不同层级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互动关系,仍有待深入探讨。

3. 国家中心视角

强调政权特征的研究的确忽略了企业行为,但是以企业与协会为中心的分析却也忽略了一个要点,即国家或政府特征的变化及其后果。既有研究对于国家主导地位的捕捉是正确的,但它们真正的不足在于,尚缺乏对于国家具体如何塑造社会利益表达机制的细致分析,研究者也还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分析框架来呈现组织运行的复杂性,并解释组织间差异。法团主义视角经常笼统地提起“强国家”,默认国家是一个高度内聚一致的结构。但实际上,不同层级的政府和部门都有自身的利益考量,从而在中国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可能并不具有行政层级或者空间上的高度一致性,地方政府可能规避或扭曲中央政府的政策与指令。近期已有不少研究讨论这种碎片化治理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型塑作用。

安子杰认为“碎片化治理”结构为草根NGO提供了机会结构,草根组织的重要生存策略就是与某个下级政府或部门结成“权宜共生”(Contingent Symbiosis)关系,尽管中央政府的态度或许严苛,但是草根组织可争取地方基层政府的默许和支持。Spires Anthony, “Contingent Symbiosis and Civil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 Understanding the Survival of China’s Grassroots NGOs,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17, no.1, 2011, pp.1~45.希尔德布兰特对草根组织登记状况的研究则显示,尽管中央政府希望社会组织都能登记在册,但是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现实考虑,基层地方政府与草根组织实际上往往并不致力于成为登记的合法组织,而层级政府结构之间的协调困难则为地方政府的自由处置权提供了空间。Hildebrandt Timoth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Organization Registration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208, 2011, pp.970~989.管兵对三个地区业主委员会的比较研究显示,在单级政府结构的城市,政府对社会组织有较高的渗透能力,政府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去进行社会管理,持续保持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而在具有多级政府结构的城市中,更高级别的政府反而对社会组织采取更为宽容甚至支持的态度,或是高级别政府可对下级政府产生限制,从而给社会自发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管兵:《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4期。

本文亦从“国家中心”的视角出发,但试图聚焦于层级政府结构的影响,证明在不同的政府层级上,行业协会所能获得的政策机会和影响力之差异。

三、案例

本文选择了民营企业L公司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它无论在地方还是在全国皆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型企业拥有更多的政治杠杆,Salamon Lester and John Siegfried, “Economic Power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The Impact of Industry Structure on Public Poli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1, no.3, 1977, pp.1026~1043.在中国那些对地方政府政绩和收入贡献明显的大型知名企业往往更有政治影响力。黄冬娅:《企业家如何影响地方政策过程――基于国家中心的案例分析和类型建构》,《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5期;Gao Yongqiang and Zhilong Tian, “How Firms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 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Singapore Management Review, vol.28, no.1, 2006, pp.73~85.因此,L公司在经济格局中的显著地位,使得它本身可以成为观测企业政策参与行为的一个有效案例。同时,控制了企业规模也就是控制了该企业在政治经济环境中的相对地位,从而本文可以更可靠地说明为何该企业的差异化游说策略来源于外部制度环境。

L公司于1990年代由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历经多年发展成为行业佼佼者,连续多年保持了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的领先地位。L公司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并荣获“全国优秀民营化工企业”“中国轻工业行业十强企业”等荣誉。为了降低生产与运输成本,L公司通过招商引资项目进入A市并建立了分厂。L公司同时加入了A市工商联和国家级行业协会,使得本研究可以比较它面对不同层级政府所使用的不同策略。本文的资料来源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之间对A市政府、L公司、行业协会及企业主的田野调查。

1. 政绩驱动下的地方政府:政企之间的直接联系

L公司与基层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更偏好直接联系,这实际上代表了特定制度环境中政商关系的一种类型,即大型企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模式。

(1) 政绩驱动:“抓重点”的经济发展策略

A市政府于2002年启动了国有企业改制,此后民营经济尤其是大型私营企业有了非常明显的发展。经过逐年改革,当前民营经济在A市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成为A市追求经济发展的首要基础。截止到2005年11月份,“民营企业占我市所有企业的比重在98%以上……在全市4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32家,民营企业的贡献率在70%以上”。《A市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但是,A市所采取的发展策略并非指向所有民营企业,相反它偏好于地方经济中的“优等生”,即地方大型知名企业或所谓“龙头企业”。出于发展需求,地方政府需要大型企业来提升GDP、就业率和税收。2011年,A市政府为了表扬那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曾开列出一张“纳税光荣榜”,列出了A市前40名的纳税大户,这些大户2011年共纳税2.93亿。如以2011年财政收入716亿元计,则纳税光荣榜上的40家企业实际上贡献了2011年A市财政收入的40%。其中,L分厂位列第9。在2012年的纳税光荣榜中,L公司则跃居第5。显然,L公司对于地方GDP、财政收入和就业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如此,则不难理解地方政府为何对少数大型企业投入更多关注和政策优待。

这种倚重大型企业的发展策略在文件中表现得非常明确,“坚持市领导帮扶、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促进骨干企业和潜力企业做大做强。扶持G公司、H公司、S公司、L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带动中小企业和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工业项目218个,协议资金174.2亿元。同时,强化工业运行调度,重点对10个产值大户、10个纳税大户、10个重点技改项目、10个新开工项目、10个竣工投产项目为内容的‘510’工程,及时跟进调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A市报》2011年12月26日。文中所说L公司即本文讨论对象。G、H、S三家公司则分列“纳税光荣榜”的第1名、第5名和第8名。实际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A市就已经为引进大型企业列出了低地租、税收返还等政策优待;而在后续发展中,A市政府也为上述企业尽可能地争取来自上级政府的各种名目的项目支持。“经市经信委会同相关部门审核后,先后向上申报了四批困难企业,目前S公司、F公司、L公司等21家企业经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困难企业,对经认定为困难企业的,享受社会保险费缓缴、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政策,并可依法申请税收缓缴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相关优惠政策已陆续惠及企业。……帮助Q公司、H公司从国家工信部争取扶持资金228万元、109万元;帮助8个项目从省经信委争取2012年财政专项资金169万元;帮助4家企业申报进入2013年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库……”②访谈对象2012M43,在线访谈文件。在这些文件中,可反复见到一些地方知名企业的名字,而受惠于各种项目的也始终是这少数大企业。

(2)政企之间个体化的直接联系

地方政府需要处理来自于新私营经济方面的事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会给予私营企业以更多制度化的利益表达空间,也不意味着利益诉求可以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解决。访谈显示,在A市利用个体化的直接联系更为常见,实际上A市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也更鼓励政商之间的直接联系。

A市地方政府建立了一些制度性措施来推动政商之间的直接联系。例如“直通车”的制度,旨在让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与A市主要领导直接联系。“实行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责任制,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跟踪服务工作机制”。②然而核心领导的数量毕竟有限,无法对接所有重要企业,A市同时也推进了一项被称为“百名局长进企业”的活动。“从市直机关单位正职和副职、乡镇(街道)重要负责人中遴选出100名工作能力突出、责任心较强的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帮办100家社会贡献较大、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每位局长每季度至少3次主动到挂点企业走访调研、帮助解决问题”。《A市报》2011年12月26日。企业规模越大,则分管领导的级别也越高。在“纳税光荣榜”中名列前茅的L公司,其分管领导是A市市委书记。L公司的管理者W也将其视为一种由制度保障的权力,若遇到问题,他可以直接给市委书记打电话汇报。虽然W也是本地工商联的主席团成员,但他并不认为工商联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L分厂最开始时属于外来厂家,对本地并不熟悉;驻扎几年后,已经更好地卷入到了地方社会网络之中,与各个政府部门的人变得更加熟悉,办得更为容易。⑥访谈对象2012M41。

A市的经验表明,地位显著的大企业可能绕过协会而直接跟政府核心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地方政府也更愿意与这些寡头企业通过直接谈判的方式达成利益平衡。这种“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黄宗智等人在农业领域里所发现的“干部+大户”的发展模式是一致的。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就企业一面来说,个别化地与官员直接联系,可以更直接迅速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就政府一面来说,地方政府的制度设置也选择绕开经济协会,而建立政府官员与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更多是编织社会网络的平台,而非利益中介组织。可以说,不仅A市地方行业协会并没有真正的资源和动力去追求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地方政府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机会结构。

2.公共利益导向下的中央政府:行业协会作为政企之间的制度化互动渠道

(1)行业协会作为政策参与管道

L公司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级行业协会(R协会)的会长单位。L公司的总裁助理W,同时也是R协会的秘书。同样是经由L公司,访谈则揭示出国家层级上一副不同的政商互动图景。R协会正式成立于1996年,现有会员单位约500家。与对地方行会的评价相反,W认为在国家层面上R协会非常重要。这表现在以下方面:(1)协会会员的身份为企业与国家部门打交道提供了合法性,否则很难有一个合理身份与政府官员互动,或者根本难以得到见面机会;(2)以协会的名义,向各个国家部门提交报告或者提出针对性的利益诉求,这本身构成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管道。协会曾与农业部、发改委等多个国家部委联系,以文件的形式向国家部委提交意见和建议。在这一方面,W表达了对于制度的信心,“形成文字的文件,无论是否能够办成,国家部门都会有所回应”。⑥

以协会秘书的身份,W曾被工信部领导约谈。W与协会会长也曾经受邀参加农业部组织的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发言。而农业部召开此次会议的通知文件则显示,研讨会除了邀请来自研究所的专家,也邀请了行业协会和行业内领先企业的负责人。换言之,政府部门一开始就已经主动将政治机会提供给了行业协会。

除了列席讨论,R协会也主动频繁地与国家部门取得联系,表现出强烈的政策诉求,或就会员所受到的不公待遇进行申诉。该协会曾经成功推动有关企业品牌标识的国家政策。蚊香是该协会成员的主要产品之一。此前的国家政策把农药和蚊香放在一起管理,因此对蚊香产品的要求与农药相同,不允许企业把产品商标做成大字,且必须突出“蚊香”两字。协会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突出产品的品牌价值。在R协会的推动下,2008年农药主管部门修订了相关管理办法,新管理办法允许把产品商标字号也做成和“蚊香”字号一样大。但是,R协会并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进展,在2012年向农业部提交了《有关〈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十五年来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国家农业部所领导商榷》继续申诉,“根据新出台的〈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规定,要求企业商标放到边和角的位置,‘含文字的,其单字面积不得大于农药名称单字面积’,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企业反响很大,几经周折,最终为了照顾企业的意愿,才把它放宽到和产品名称单字大小相等,相当于一毛钱人民币大小,这还算是通过据理力争后给予的‘特殊照顾’,但是却补上了一个极不合理的规定,要求品牌必须放在标签的边和角的位置上。……此举实施以后,企业反响很大,他们反复地向主管部门反映和交涉,均未得到重视。……一个政策制定者他们所制定出来的政策不仅背向了民意,也让这些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大打了折扣”。

(2)借助中央政府部门支持与地方政府抗争

公共利益导向的中央政府需要权衡不同社会主体的意见,并尽可能地考虑社会利益的需求。因此,中央政府不仅主动向行业协会开放了部分政策过程,更有说服力的案例是,它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支持了行业协会与偏离于中央政策的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抗争。

杀虫气雾剂是R协会成员的一种重要产品。根据2005年颁布实施的《危险货物品名表》,气雾杀虫剂被认为危险货品,其运输条件从而受到严格限定,在运输过程中经常遭到查扣。2011年,协会曾向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提交一份报告,申诉不断有企业向协会反映,产品多次遭到公路检查部门的查扣且罚款数额巨大,依据都是认定气雾杀虫剂为“危险货物”。但报告同样援引了一份由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公安部和国家安监总局“四部委”联合的文件,指出近期被扣查的杀虫气雾剂产品属于“低毒”或“微毒”等级,按规定应当视为普通货物管理。除了为扣查的货物正名和替会员申诉之外,协会还指出,国家政策在地方层面得不到执行的根本原因,盖由于个别地区,视之为创收手段。除了与上述出现偏差的基层政府行为抗争,协会亦努力从根本上改变相关立法。协会曾于2006年6月向总理和回良玉总理直接反映过,并促成了对《危险货物品名表》的修订和前述“四部委”联合文件的出台。直到2012年,“我们……经历了艰难险阻,甚至还麻烦了、回良玉两位总理,在交通部陈正才处长的支持下,最终实现了这个承诺,GB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不但得到了修改,而且还专门为此制定了新的国标,在国标中杀虫气雾剂被列入豁免范围……今后杀虫气雾剂可以作为普通货物运输,有法可依,畅通无阻”。R协会2012年度工作报告。

然而,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变革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的直接执行。地方政府和官僚机构的各个部门都面临自身的约束与利益追求,从而可能根据地方或部门利益而选择性地执行或者阐释来自上层的政策指令。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做法发生矛盾时,协会还可能向高层级的政府部门寻求支援,以对抗基层政府。

L市技术监督局根据2005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把气雾杀虫剂视为“危险化学品”,并以包装纸箱生产企业必须取得“全国工业产品许可证审查中心”(以下简称“全许办”)颁发的“危险化学品许可证”为由,对没有办理该证的企业罚款5到20万元。涉及此案的企业向协会反映情况,而协会则在接到反映后立刻向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函进行质询和抗辩。在给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文件中,协会指出这是“一起用法不当,滥用执法权事件”,《中日杂家卫函字[2012]第26号》。没有法律依据,也未完全理解《条例》。文件力证气雾杀虫剂不属于危险化学品,并为每一项理由附加了法律或者事实上的依据。这一份文件,同时抄送了省级技术监督局、市级技术监督局、农业部办公厅、工信部原材料司等国家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接到抗辩,“收到函件后高度重视,相关领导立即作出了批示,责成所属的执法司督办”。R协会2012年度工作报告。结果,L市技术监督局没能在国家局那里获得支持,转而向“全许办”请示。但是,“全许办”倒反过来向协会咨询,协会即提供了相关的法规文件,向“全许办”说明杀虫气雾剂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是有法律依据的。基于此,“全许办”最终明确裁定,复函L技术监督局杀虫气雾剂并非危险化学品。

上述案例说明,中央政府部门经由行业协会对社会利益诉求做出响应,以及该国家级协会对于其会员的重要意义。它也说明了L公司在不同层级政府那里所使用的差异化策略,它在地方层面或享有直接联系的优势,而在国家层级上却很依赖协会这一组织化团体。

三、总结与讨论

基于上述个案研究,在国家中心视角之下,本文讨论了层级政府结构对行业协会政策参与行为特征与结果的型塑。在基层政府层面,对于在地方经济体系中占据了优势地位的企业而言,政商之间个体化的直接联系成为主要互动模式;在国家层面上,制度化的联系变得更为稳定,经由行业协会与中央政府部门互动是重要的制度化途径。对此,本文提出的解释是:制度化的协会体系在国家层面更为有效,原因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不同利益导向与角色。在强烈的政绩驱动下,地方政府倾向于尽可能有效率地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在策略上偏向于抓重点企业促发展,通过直接沟通的方式来解决诸多具体问题,即使这具有较高的寻租风险。这一策略的后果是,地方政府会忽视甚至无视那些在地方经济中没有重要地位的小型企业。相比之下,“中央政府关注的是全局性的战略利益,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是其根本目的。中央政府可以认为是最大的公共利益维护者”。汪锦军:《纵向政府权力结构与社会治理: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从而,中央政府需要权衡多数多种社会主体的意见,并尽可能地考虑社会利益的需求。因此,中央政府会主动地开放国家层面的议题设定过程,通过行业协会这一制度设置提供机会结构给予企业,并对后者做出积极响应,甚至支持行业协会与偏离于中央政策的地方政府部门做抗争。

本文的发现或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将国家中心视角引入社会组织研究方面的意义,分析政府的制度特征如何具体型塑社会组织形态。不把政府结构视为铁板一块已是老生常谈,但更重要的是看到碎片化政治的具体后果。它在纵向上带来了不同节奏的制度发展,从而使国家与地方的政治生活表现出重要差异。如考夫曼所说,“结社生活的影响更多依赖于其所置身的官僚制结构和政治体系,而非结社或者网络的属性”。Kaufman Robert,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State Reform in Latin American and Postsocialist Countrie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31, no.3, 1999, p.371.认为国家提供的制度环境可塑造社会生活,实际上是把国家作为自变量,社会组织是国家体制、架构和文化的一个后果,并非总是它的原因。这种扭转因果关系的视角,带来了丰富的研究可能。国家体制的构造、定位与运转逻辑之于社会组织的意义与限制,值得深入讨论。

第二,在政治社会学的视野里,社会组织具有三方面的重要现实和研究意义:社会运动的动员基础、利益群体的诉求表达和提供社会服务。当前国内研究视野格外注重于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递送功能,而对其他两方面的讨论相对较弱。以会员为基础的行业协会具有更强的利益诉求导向,从而本文对它的讨论可对既有研究构成补充。

第三,本文印证,私营企业主的政治行动模式具有多样性。即便是同一行动主体,基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的差异,它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政治策略。更为重要的是,本文说明了当前中国政商关系转型的一个新方向,即通过集体组织进行政策参与的维度。这是超出了既有理论框架的经验进展,值得更多地关注。

篇10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有毒物品 有害物品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51-03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沟通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各种药品试剂等实验耗材和实验用动物、细菌、病毒等实验生物以及特殊辐射物质存放最为集中、最易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应该引起各级管理部门和实验教师队伍的充分重视。新时期下,高校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为重要培养目标,实验室面向多学科师生甚至社会开放。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对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的疏忽,或对有毒、有害物品缺乏必要的专门知识、实验基础设施保障不到位以及有毒、有害物品使用不规范等新的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学校开展实验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从实验室安全事故来看,加强高校实验室药品试剂及生物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由于对实验室安全疏于管理,缺乏安全教育,因管理不当等因素而引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1][2]造成实验室起火、爆炸、人员伤亡、[3][4]传染病、病毒感染等重大安全事故,甚至还出现如矿业大学学生“投毒事件”,[5]复旦大学学生“投毒事件”[6]等学生从实验室携带剧毒药品毒害他人的恶性刑事案件。种种触目惊心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引起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

(二)从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来看,应该加强高校实验室药品试剂及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日益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今天,[7][8]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很多实验用品,包括药品试剂、水电、各种仪器设备、实验动物、微生物、植物以及特殊的辐射物等,很多实验用品都属于有毒、有害物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忽视对这些构成要素的安全管理,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会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从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需要来看,加强高校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无小事,实验室的安全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随着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实验室基础设施、实验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使用、实验室创新项目实施、实验室开放运行等,势必造成实验工作量和参与实验的人员同步剧增,实验室的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对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理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中之重。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有毒、有害物品的安全防范意识穿插到各个环节。

二、加强高校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各级管理部门重视安全管理的氛围

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明确自身的监督义务,指导和敦促各级实验室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特别是对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抓。建立完整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上至分管校领导,下到具体的实验室专职管理员,明确权责、层层负责,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要常态化,规范化。在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和师生中形成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氛围,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二)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管理知识

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实验队伍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关键。对实验队伍特别是实验一线的专职实验员而言,通过自身学习和主管部门的业务培训以及交流等多种途径,熟练掌握各自负责实验室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有毒、有害物品的科学使用方法和对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十分重要。因为专职实验教师是和接受实验教学培养的学生面对面交流的主体,专职实验教师对有毒、有害物品有科学的使用演示和讲解以及对学生操作过程的监督,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因实验误操作形成的安全事故。而实验室管理部门分管实验室管理的工作人员,也应具备实验室安全特别是对实验室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熟悉学校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程和标准等。

(三)加强实验室管理,补充完善有毒、有害物品的规章制度

一般来说,高校各类实验室都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使用都形成了一定的制度约束。然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弹性很大且常管常新的工作,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新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需要,很多高校都会面临新开实验项目,新增实验室、实验室开放等问题,在对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中,肯定会面临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实验室和实验室管理部门加强研究,根据新的情况制定和修订以前的各种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使用制度,防微杜渐。

(四)严格实行岗位责任追究制,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经常会遇到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参与管理有毒、有害物品的情况。实验室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的实际要求,严格执行岗位责任追究制度,设有毒、有害物品专职保管员、委派专人负责,并实行定期轮岗、适时交流等制度,考虑到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的特殊性,可考虑每一项业务有两个岗位或两人参与记录和使用管理,要明确有毒、有害物品使用各个环节的操作规则,强化运作程序和各项具体的要求,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制和内部自律和控制机制。

(五)规范有毒、有害物品的“入口”,从源头上遏止各类安全隐患

实验室对于实验耗材,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要规范申购、入库、申领、使用流程。根据实验教学计划测算所需和库存量比较,在保障正常的教学科研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这类物质在高校实验室的流通。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管理标准及法规目录》等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分类指导标准进行科学的统一监管和入库管理,按照理化危害性、健康危害性、环境危害性等因素进行分级和科学存放保藏。

(六)监管有毒、有害物品的“出口”,杜绝危害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

高校实验室有近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9]特别是在实验室使用有毒、有害物品的过程中,师生未能充分了解并掌握有毒、有害物品的安全使用知识、防护方法和应急措施,引发了不少原本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有效监管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要遵循危险物品储存的基本原则,建立有毒、有害物品安全数据资料,明确其物化性质、可能的危害特征、应急措施等信息,以供实验室使用者随时参阅。还应该特别注意普及有毒、有害物品的安全使用基本常识、废弃物的处理知识、有毒、有害物品防护措施、事故应急措施等。通过过程管理,保障实验室中有毒、有害物质从库房“出口”后的安全使用。

(七) 加强对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的研究学习,提高高校安全事故风险防控能力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同的实验室管理的难点和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对于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部门很难制定适合各个实验室情况的通用规范。这就要求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和实验教师队伍通过加强研究,充分吸取借鉴国内外优秀实验室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目前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越来越高,[10]可以实现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实验包括有毒、有害物品在内的所有耗材、试剂、药品、生物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数据库。[11]高校可以根据需要,实现有毒、有害物品的信息化管理。

(八)建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从容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做好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在及时控制和减轻安全事故的危害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12]明确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各级实验室负责人各自的应急管理职能,按照应急等级,在制度上规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在应急行动、人员调配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应该组织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做到在真正遇到突发事故后,能够沉稳有序地按照预案推进现场指挥和解救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损失,保障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

三、结束语

实验室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以及社会开放是教育改革日益发展的一种趋势,[13]这对高校实验管理特别是对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有毒、有害物品流通的各个环节,思考可能出现的突况,科学合理地研究相应的对策,提高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防控能力,使实验室管理朝着规范化、高效化、安全化的轨道运行。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巍.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防火墙”[J].科教文汇,2009(11):234-235.

[2] 王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5):179-182.

[3] 管理现况及改善对策的探讨[D].复旦大学,2011.

[4] 梁宏伟,王玉兵,陈发菊.浅谈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及研究生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7):92-93.

[5] 赵延敏.拓展训练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6] 李钰之.校园惨剧是一面镜子[N].检察日报,2013-04-19.

[7] 许敖敖.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6):1-3.

[8] 程敏熙,赵芝孟,颜巧莹.简论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2):186-189.

[9] 黄凯,张志强,李恩敬.大学实验室安全基础[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 闫瑞琴,林德忠.高校实验室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64-66.

[11] 王青林,李新华.关于实验室试剂库房的规范化管理问题初探[J].科技信息,20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