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0:4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装备制造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装备制造业论文

篇1

论文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为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公司建立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设立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通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晋升、工资、福利、带薪学习、休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篇2

园区位于县城东北方向,周边有大运路、晋侯高速、大运高速及太长高速,同时园区内周边有南同蒲铁路及月侯铁路,交通完善。园区内进驻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且实际考察中得知企业均存在用地紧张的问题。在上版总体规划中,马庄工业园区选址于县城的东北方向,园区的规划应遵循总体规划的整体布局。整个曲沃是一城两区的整体布局,主城区和高显冶金循环工业园区;道路方面是将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以及北延线上;发展方向是近期往东南方向发展,远景往北发展。总规中马庄工业园区用地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县城工业企业发展需求和规模效应,需对总规进行一定调整。对于园区建设选址而言存在的相对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周边村庄,这是相关村庄的人口及耕地情况;2)汉代古墓群,目前还没定保护级别;3)一个潜在崩塌低易发区,地质问题不大,但后期建设时需注意进行地质勘探;4)两条高压走廊,分别是220kV和110kV,对园区的用地切割比较严重,需要在规划中巧妙布局,趋利避害。

二园区规划方案切入点解析

规划初期委托方对于这个园区仅有一个雏形的想法,对于用地范围、用地规模、产业意向等等均不明朗。规划中从以下切入点入手进行比较:1)大运路是否改线以及改线的位置在哪里;2)县城的远景方向与园区的发展方向如何复合互动;3)坪曲线的线型整治问题;4)园区规模的确定问题。方案一是整体遵循县城总体规划的道路及发展布局,主城区近期向东南方向发展,远期往北发展,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北延线路上。则园区位于改线后大运路的东侧发展,东到司马庄西侧、南到府东街东延道路、北到小吉村北侧的北外环道路,其中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村布置。方案一总用地为4.6km2;优点是符合县城总体规划、用地规整、规避了苏村附近的古墓群保护问题;缺点是大运路又夹在两大组团中间,若管理不善,将再次出现城市与过境交通互相干扰的问题。方案二基于大运路不进行改线的前提下而进行,同时将坪曲线进行了一定的取直,相对迎合了总体规划。最终的用地是4.8km2,生活区与苏村结合布置,巧妙将古墓群作为遗址保护公园布置。方案优点是园区的综合服务区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了起来,工业用地集中规整,为城市再往东留有余地,但是与总体规划相背,且园区用地范围不规整。最后一个方案是基于所有的对外交通道路都保持现状这个特点作的,同时用地选取了相对集中的村庄包围起来的中间的区域,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布置,用地规模较大,是5.2km2,但缺点是阻隔了城市往北发展的余地。初期园区选址探讨应尽可能的发散式思维,考虑各种可能性的情况下而作,同时尽可能多的与委托方进行沟通探讨。本园区最终确定了一个延伸综合方案。最终方案形成以下相对完善的思路:首先,大运路遵循总体规划,改线至曲绛线及北延的线路上来,往北与现状大运路相交。改线后的大运路两侧布置至少15m的绿化隔离带,同时后期管理避免两侧公共服务建筑的建设;第二,坪曲线改线至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北外环路,位置与苏村、小吉村北侧平齐,往西与国际陆港物流保税园区相连通。的道路是贡院大街东延、府东街东延、大杨村西边界道路。内部道路基本是在现有水泥路和土路的基础上布置,最终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格局。用地布局上,生活区与位于马庄村北侧布置与转盘东南角的150亩的村民回迁安置结合布置,工业组团沿现状坪曲线两侧布置,其中园区的中心广场及投资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区是面向东西向的主路布置。县城主城区可向北、向东发展,方案中均留有发展通道。

三园区规模确定

最终园区的范围确定为东西约2800m,南北2500m,总占地5.85km2,折合8800亩,其中工业用地5800亩,其他用地3000亩。园区占地面积符合县城发展需求,同时又实现了县城内中小企业的集聚化建设,同时为园区的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 数控机床 制造强国 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一项核心技术,由数控机床组成的柔性化制造系统是改造传统机械加工装备产业、构建数字化企业的重要基础装备,它的发展一直备受制造业的关注,其设计、制造和应用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近年来,国内机床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设备以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为主,在高性能加工的设备和技术上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技术储备,在市场趋于平稳的时期,我国的机床工业势必会更加缺乏竞争力。因此,国家将数控机床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项目,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发展高速、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作为主要的支持发展方向,将提升装备水平和核心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

“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实现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取决于我国的机床发展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机床工业,要大力发展国产数控机床”。振兴装备制造业,机床工业需先行,这是一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中国机床工业行业发展迅速,产销两旺,行业综合水平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比较明显。有人坦言:“无论今后科学技术怎样进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制造业也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制造业最重要的基础是装备制造业。现在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有限,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机械生产的需要。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体现在信息化制造方面,其中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则是装备制造业中的主导技术,这对于高速、高精度、低消耗的产品制造来说尤为重要。

数控机床是近展起来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自动化机床,是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趋提高,因此对加工机械产品零部件生产设备――机床也相应提出了高性能高精度与高自动化的要求。大批量的产品,如汽车拖拉机与家用电器的零件,以及航空航天、内燃机、军工、汽车、船舶等行业需要的重要加工设备,尤其是高刚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复合型的精密数控卧式铣镗床更是航天和军工企业急需的关键设备。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提出要求:变“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提升行业水平。自主开发高速精密卧式机床,研究其相关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并取得突破,对国家在高端装备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速数控机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重点领域将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国家将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预计,未来十年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可望达到20%以上。机床工业由于技术含量和工艺要求极高,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行业壁垒很高,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范围,行业格局变化都比较缓慢。机床本属于机械行业,而机械行业与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下游行业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0%用于购买机械产品。设备工器具购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并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在机床行业下游产业中,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都是用来购买装备制造工具――机床。通过统计发现,机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快于全社会平均增速水平。数控机床的需求来自于下游的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设备、高速列车、军工、电子信息、电力设备、船舶、工程机械、模具等高端装备业崛起,行业产能高速扩张,继续带动数控机床消费的高速增长。罗百辉表示,2011年高端装备自主创新势头将更为强劲,继续带动机械工业15%以上的增速。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化时期,这是超脱于经济短期波动、在近几十年里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对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它与长期向好的中国宏观经济一样,成为机械工业近3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好注解。所谓重化工业化时期,也就是工业化的中期,即从解决短缺为主的开放逐步向建设经济强国转变,煤炭、汽车、钢铁、房地产、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等一批以重工业为基础的高增长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构成了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的巨大需求。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市场。数控机床已成为机床消费的主流。预计2015年数控机床消费将超过60亿美元,台数将超过10万台。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是:①平台数字化。②运行高速化。③加工高精化。④功能复合化。⑤控制智能化。⑥伺服驱动高性能控制。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比例会大幅增加,经济型数控机床的比例不会有太大变化,而非数控的普通机床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减少。

参考文献:

[1]张江华.TK7640数控铣镗床的运动误差分析及其补偿(硕士论文),2007.

[2]畅越星.数控落地铣镗床主轴箱动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研究(硕士论文),2007.

[3]李军华,数控机床主传动齿轮综合啮合刚度研究(硕士论文),2007.

[4]张利平主编.液压气动技术速查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姚银歌.大型数控落地铣镗床CAE与主轴箱优化设计研究及应用(硕士论文),2010.

[6]姜华.高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博士论文),2007.

篇4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创新发展 战略性产业

一、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作为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实现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为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浙江省近几年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方针,已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摆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突出的位置。在此背景下, 浙江装备制造业已呈现出以下三方面优势和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共有13685家,资产总计达20050亿元,比上年度增长8.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36.5%;工业总产值197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产业规模居江苏、广东、山东之后,列全国第4位。

二是特色产品不断增多。近几年,省内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如船舶制造、电子元器件、轴承、数控机床、纺织服装机械、包装机械等。

三是集群效应更加显著。伴随生产组织方式从“专业化生产+块状经济”向“专业化分工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集群”为主的现代生产协作体系的转变,区域经济集中度明显提高,形成了杭州装备制造、金华汽车及零部件、乐清工业电气、舟山船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江苏、广东和山东等装备制造业大省相比,浙江装备制造业在规模、效益、结构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见表1)。其中,规模方面,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远远落后于江苏、广东两省;效益方面,利润总额仅为江苏的25%;结构层次方面,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劳动生产率仅为山东的一半左右。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省经信委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0%,新产品产值达6344亿元,产值率同比增加1.5%,达到32.1%,但创新研发投入仍旧不足,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支出仅占主营收入的0.8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企业生存线3%。绝大部分行业仍未掌握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先进装备的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二是外向带动发展落后。浙江一直以来未摆脱依靠民企自主探索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忽视引进外企或国企。而江苏保持装备制造业领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由最初的“招商引资”渐变为如今的“招才引智”,实现技术模仿到技术追赶的转变。

三是装备制造业比重低,发展严重滞后。目前,装备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单机、零部件等配套产品能力较强,但系统成套能力不足,造成中低端装备产品较多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这种产能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畸形现象。在适应未来消费需求和发展方向的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大型工程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方面,浙江省面临着技术及人才短缺、产业基础薄弱、进入方式不明等困境。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

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模式具有可借鉴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性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实现企业升级的关键。梳理装备制造业发展升级的历史不难发现,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外向带动是装备制造业实现内部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是技术创新推动模式。技术创新是针对潜在市场需求而创造新产品,能直接促使产业“蛙跳”式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促使生产率提高,资源消耗下降,提升投入产出比,从而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二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集群内的外部效应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大企业通常作为总装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中小企业则配套能力较强,分散在其周围。集群以价值链分工和优势互补为主导,彼此间的交互作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中小企业因技术外溢的拉动作用,实现技术追赶;大企业生产成本和经验风险的降低是技术再创新的保障,同时,集群内部的“追赶效应”迫使其进行技术再创新,集群内部创新能力将呈现螺旋式增长。

三是外向带动发展模式。外部技术内在化是带动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对外部技术引入后消化吸收,不断积累专业化人力资本,从而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已有很多,借鉴好这些经验,将其融会贯通对促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现,实现技术模仿并赶超的有效手段。国内外经验梳理如下:

(1)政企联动,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打造“中国制造”。由于重大技术装备大都是非通用、非批量化产品,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长,企业“单打独斗”难以解决。由政府牵头,组织和协调国内制造、应用部门协同对外引进或协调国内外制造企业合作设计与制造,才能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保障。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强大的渗透作用,使传统装备制造业得到全面改造,彻底革新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装备产品效益明显提高。

(3)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利用外部优势力量,优化组织结构。企业并购是美国装备制造业兼并的主要手段。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兼并多数呈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特征,因此,其国际化和全球化竞争力提高显著,能迅速占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

(4)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人才引进。在大学密集,经济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地区,企业主动寻求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开展合作项目,都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利润。

(5)根据地方特性,建立创新体系,发展主导产业。重庆市建立了以模仿创新为契机、产学研联合创新为引领、自主创新为目标的渐进式创新体系,以模仿创新驱动装备产业发展,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6)政府注入资金,资源向高科技行业倾斜。法国装备制造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对装备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中,政府明显地增加了研发经费,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电子、计算机、科学仪器等资金密集部门。

三、浙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新时期,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战略优势提升。国家战略举措及“411”计划的稳步实施,必然加快一批重大临海项目、临港制造、滨海城市群的发展,必将带动海洋经济、物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催生装备制造业的大量市场需求,如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领域的市场需求,省内装备制造业市场空间凸显。二是土地资源制约减弱。土地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一些地区将土地资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和区域分布相结合,采取区域特色开发模式,如温州、台州地区采用的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模式等。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未来工业经济盈利创收点的保障在于抢占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抓住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推动装备制造业往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是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七方面着手推动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一是要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扶持力度。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要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及重大技术产业化制定相关政策,从技术创新、行业支撑、产业配套、品牌服务等各方面保障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设立新兴产业战略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针对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实施梯度减税。

二是要夯实基础技术,逐步发展新兴产业。要提高关键基础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信息化彻底革新传统制造业,并促进其往高端部分发展。针对轨道交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并掌握高端测控系统、特种优质原材料等上游产品核心技术。

三是要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笔者认为,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追赶并赶超,形成“后发优势”是浙江装备制造业摆脱困境抢占未来经济的关键点。要加强政府规划引导作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发展特性的装备制造业,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

四是要孵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开发建设,孵育龙头企业专注核心技术,提升成套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辐射周边配套企业,以价值链分工和优势互补为主导,通过交互作用促进空间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五是要增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具有较强独立研发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大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成为独立的研发主体。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寻求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推动服务平台建设。开通市场、企业、研发机构间的信息传递通道,建立联动机制,实现研发与市场实时接轨,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

六是要推进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重视建设高级经营管理者、技术研发人员和中高级技工等三支人才队伍。结合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建设一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科研人才机制,定向培养专项人才。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区域人才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格局。

七是要争夺外部高端资源要素。加大国际先进技术投资收购力度,柔性引入海外专家,抢占国际装备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还应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在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达或人才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结构升级 金融发展 实证分析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安全的各行业和各领域提供相关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2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首位,但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劣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以转型升级方式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是其必然发展之路,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要求。

然而任何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金融系统的资金支持力度。目前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融资是通过内部和外部融资来进行的,并且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中的信贷资金。林毅夫等(2003)通过对全球制造业的数据为例,分析得出只有在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融资结构与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结构互相匹配的情况下,才会促进制造业的显著增长。段一群等(2009)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主要分析了我国银行信贷和金融市场的股权融资对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融资过多集中于银行、金融支持效应欠佳、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戴稳胜等(2013)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面临着战略并购重组、主要技术攻关、技术引进和消化等成本压力,资金短缺使得企业在高速发展时缺少足够的动力。并且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国有和非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行显著性检验,表明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和银行信贷长期以来向国有企业倾斜,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导致资金供给功能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方面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缺少实证方面对二者作用关系及影响程度的分析,加之一国之内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发展存在差距,装备制造业作为甘肃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有必要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旨在为甘肃省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供相关借鉴。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1、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具体衡量指标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分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本文借鉴F良群等学者的研究,采用装备制造业中高加工度产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ISE)作为衡量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指标(2011)。其中,高加工度产业产值用装备制造业产值除去金属制品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两类产业产值来表示,该指标反映了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水平的高低,指标值越大,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越高。

2、金融发展指标

考虑到在资金配置方面,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加之甘肃省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部分数据较难获取。参照王定祥(2013)、王永国(2015)等的做法,分别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三个方面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选用Goldsmith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来度量甘肃金融规模水平,以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之比来表示。金融结构指标(FSR)用中长期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值来表示。金融效率指标(FER)选取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比来度量。

3、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8年―2013年,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是根据《甘肃统计年鉴》(1999―2010)、《甘肃发展年鉴》(2011―2014),《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二)实证检验

本文选用的模型是西姆斯于1980年提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

1、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产生伪回归现象,故先要对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运用EVIEWS7.0软件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 ISE、FIR、FSR以及FER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故继续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分别得到DISE、DFIR、DFSR和DFER, DISR都是平稳的序列,因此在5%的显著水平下, ISE、FIR、FSR、FER都属于I(1)。

2、协整检验

采用多变量协整检验中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结果如下:

由表2可知,存在唯一协整关系,即ISE与FIR、FSR和FER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得到的协整方程为:

ISE=0.470201+0.081709*FIR+0.145737*FSR-0.042633*FER

(0.05660) (0.01994) (0.06068) (0.03977)

可以看出,FIR、FSR对ISE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FER则对ISE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上述长期均衡关系中的领先滞后关系,需要进一步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FIR、FSR是引起ISE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ISE并不是FIR、FSR的格兰杰原因。

4、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

本文建立的VAR(1)模型四个AR根的倒数都落在单位圆内,这表明此模型是稳定的。

(1)脉冲响应分析:为了考察金融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ISE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动态响应情况表现为从第一期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在第二期达到最低值,而后有所上升,不过在较长时期一直保持着负向的影响;ISE对FIR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动态响应情况表现为,当在本期给FIR一个正向冲击后,在第二期ISE有较大的正向响应,到第3期时响应程度略有下降,从第5期开始呈现较大的下降趋势,但仍保持正的影响;ISE对FSR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动态响应情况表现为,在本期给FSR一个正向冲击后,第二期ISE有较大的正向响应,并达到最大值,到第3期时响应程度略有下降,从第4期开始有所提高,并且之后也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上;ISE对FER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动态响应情况表现为:在本期给FER一个正向冲击后,在第2期时,ISE有一定的正向响应,但到第3期时转为负向响应,之后负向影响程度不断加大。

(2)方差分解:为进一步评价金融发展各指标对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率及重要程度,进行方差分解。

根据表4可知,ISE第1期的波动只受到来自自身波动的影响,FIR、FSR、FER对ISE的冲击在第2期才显现出来,FIR在第2期的贡献率为13.01734%,之后一直增长到第8期的32.677%,从第9期开始略有下降;FSR在第2期的贡献率为4.987462%,之后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到第10期时为16.87826%;FER在第2期的贡献率为1.567718%,到第10期时也仅为5.856868%,解释能力较低。

三、结束语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金融发展与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通过金融规模的扩张以及金融结构的改善主要是中长期贷款比重的增大对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金融效率的提高则对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作用有限。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都为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但是金融效率与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不形成相互因果关系。短期内,金融规模对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金融结构,但随着时期的延长,金融结构的影响程度会加大,而金融效率则对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最小。这可能是因为金融业不足以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虽然甘肃省金融效率呈逐年提高趋势,但是由于金融资源在地区间没有达到合理的配置,缺乏金融创新,信贷配给扭曲现象较严重,使得大企业出现资金过剩,而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得到长足发展的情形。

针对甘肃省金融发展与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的情形应通过完善金融体系,扩大金融规模;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创新信贷品种,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效率,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毅夫.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2003,(1):4―7

[2]段一群,李东,李廉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 27(3):389―391

[3]段一群,戴稳胜.金融环境、政治关系与融资约束―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4):76―78

[4]F良群,李兴杰.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R].中国软科学,2011,(5):139―146

[5]王定祥,吴代红,王小华.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基于金融资本视角[N]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33(5):18―21

篇6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多方数据分析了目前中国数控机床领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三个根本性问题:缺乏核心知识产权、缺乏对引进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缺乏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一、引言

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性、支柱性的战略产业,是衡量参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明确提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在全球市场从数量上看份额不足20%,从价值量上看份额超过70%,且利润通常高达50%以上,更是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的关键设备。装备制造业的振兴需要用先进数控机床来武装,它可提高装备水平,减少进口依赖。因此可以说数控机床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国防安全的战略产业,它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现状分析

(一)缺乏数控系统的核心知识产权

数控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数控机床是机床制造技术、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就是数控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的数控系统80%以上是进口的。这些数控系统不仅价格高,进口周期也不能满足主机厂的要求。而且,使用进口的东西组装起来的机床,可靠性和质量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据海关统计,2009年全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金额为58.63亿美元;出口金额为13.49亿美元。其中:数控机床进口量为1.05万台,进口金额为27.33亿元;出口1.04万台,金额为2.93亿美元;加工中心进口量为8820台,金额为15.59亿美元;出口636台,出口额0.55亿美元;组合机床进口量为486台,价值2.27亿美元;出口1795台,价值919万美元。[1]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生产的数控机床还是停留在中低档市场,极度缺乏高档产品,目前出口数控机床产品还是以中低档次廉价产品为主。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数控系统的核心知识产权,未形成数控机床的产业规模。

(二)对科研投入资金偏低,缺乏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能力

发达国家通过在全世界吸引人才,控制知识产权来获得竞争优势,在全世界科技移民当中有40%被吸引到了美国,其中又有7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86%的研发收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这些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上都在2%以上,欧盟更是将2010年的科研经费提高到占GDP比重的3%,韩国则是增加到4%。这些国家凭着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的高度垄断,从而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2]  (三)未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体系,极度缺乏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目前,在我国中低档数控机床产业结构中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主机厂多,关键功能部件专业生产厂商少且弱。这就导致了我们的数控机床产业化程度不高,产能不足,生产成本不能得到有效降低。换句话说,就是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就无法有效整合相关技术、产业和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开展联合攻关,共同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导致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制造的配套环节、集成技术和制造工艺等比较落后的方面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据统计,我国大型高性能超精机床每年生产产量不足千台,不到德国、日本的1/20。

这个数据已经说明了我国的数控机床领域还是处于各自为战,未能形成资源和优势互补的产业化互利平台。再加上严重缺乏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乏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未形成吸引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造成数控机床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足。

三、总结

目前,我国机床制造业存在的三大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还需政府继续加大对科研投入专项资金,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尽快赶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步伐。发电设备、航空、航天、船舶需要的高精、大型、专门化工作母机和工艺复合化机床,汽车制造业需要的成套、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及柔性制造系统等对我国机床制造业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发展之道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验区基本情况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机电工程学院,以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校级重点专业为基础,以“贴近市场、服务社会、自主发展、开放办学”为理念,通过校企共建,形成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运用“三三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教学资源结合行业资源、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培养的“三结合”,课程设置紧跟生产过程、教学设计紧跟岗位能力、教材选配紧跟任务项目的“三紧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研发技术项目、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共同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六共同”。由此构建 “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创新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可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指导思想

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按照“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人才培养目标,本实验区的建设是以培养适应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注重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结合,丰富以学生科技活动项目为主体的课外实践教学手段,强化与企业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办学目标突出应用型、服务面向彰显区域性、人才培养强化创新性、企业行业合作注重务实性。

2、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树立创新教育教学思想,强化定位意识、区域意识、共建意识、素质意识、职业意识五种意识。建设培养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的特色专业群,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装备和环保机械等为方向)牵头的能源动力类、机械类、自动化类相结合的专业群。

不断深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培养分类”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符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体系。实践并完善“三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三紧跟”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六共同”校企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模式,将其作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为培养基础扎实、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的具备工程师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培养方案

1、确定培养目标

(1)综合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适应地方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

(2)业务培养目标。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要求掌握能源、动力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能源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实践, 并具有创新精神,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专业培养标准是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各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制定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标准。

2、方案理念

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机电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和地方新能源产业的特点,在总结近年来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密切结合,与企业共同设计如: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学科交叉,构建特色课程;校企密切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建设教学团队,倡导双师教育;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科学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

(1)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以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和训练内容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与创新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

(2)加强实验区与企业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及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成立有“新能源研发中心”;与太阳能、光伏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太阳能热利用、新能源中央空调等实验室。

(3)重视学校实验区的建设。随着国家“质量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学校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增加机电工程学院的教研经费,为实验区建设的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校企合作

1、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培养安排在合作单位进行,为期1年(第四学年)。学生在企业培养期间主要完成认识实习、课程实践、专业见习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5项任务,企业培养主要聘请合作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学校教师协助管理,共同保障教学质量。具体安排如下企业阶段培养计划表所示:

培养

环节 职能部门 培养时间 主要内容 责任单位 学期安排

认识

实习 生产部 2天 1. 了解太阳能产业现状

2.了解生产过程,熟悉生产工艺及生产组织;

3.实地了解设计、测试、试验流程; 企业

学校

学生 第一学期

技术研发部 2天

听取讲座 1天

篇8

摘 要 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信用经济过度发展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近一年以来,我国相关物价指数不断上扬,通货膨胀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过度经济刺激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面对此势,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应该把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关键词 经济危机 产业结构升级 策略

一、引言

2008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分析本轮经济危机深层次原因是:信用经济过度发展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经过近2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经济各项指标已经恢复甚至超过了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但是,由于投资过度放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近一年以来,我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关物价指数不断上扬。本文认为,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应该把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改变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二、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经济结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取向偏重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由此引发了一些经济结构问题:

1.生产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低水平下的生产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

2.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分析目前中国各类产业组织结构发现,首先,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此外,企业普遍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对接市场的企业有机链条没有形成。

3.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由于中国长期重复了一条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道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造成了投资活动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的缺失,因此客观上形成了科研与产业相分离、技术转化能力不高的状况。

三、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1.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策略

企业是产业的基本组成单元,企业的结构影响着产业的结构。要想优化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优化我国企业结构,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以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以持续的高端产品组合去参与全球竞争,占领全球市场。

(1)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要向高技术含量、高质量以及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创新和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由于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和技术进步,使我国企业不能再靠单纯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做好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要积极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实现产品创新和质量创新,以引领或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

(2)产品生产模式向高速化、自动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

要突出重点,围绕主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我国的产品生产模式向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这也是世界强国发展的经验。我国应该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放弃那些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盈利能力差的产品,集中力量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期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使我国占据有利地位。

2.构建以提高制造业水平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发展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强国的诞生都是以发达的制造业作为基础的。我国应该也必须构建以提高制造业水平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1)调整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

我国应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构建以“三高两低”为特点的企业组织结构。“一高”是专业化水平高,即只专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二高”是技术水平高,可以实现高速化、自动化和连续化的生产;“三高”是效率高,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一低”是投资成本低,要通过高技术密集和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投资成本;“二低”是生产成体低,要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实施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加强区域规模发展和企业集群策略

要认真分析资源、生产要素和企业经济活动在各地的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将资源要素、产业发展、企业结构布局配置到合理的地理空间,形成有利、有力的区域规模和企业集群,使他们在技术、资源、设施等方面互补共享,从而节约社会劳动消耗,产生更大效益。在实施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要认真关注产业性质职能,生产特点,要关注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要更加关注专业化的产业空间和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建设,真正促进各企业间人才和技术的交流,真正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唐琼.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R&D战略联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6.

[2]伦蕊.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6.

[3]H.Chenery等著,吴奇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柯飞帆,宁宣熙.装备制造业在利用外资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43-47.

篇9

关键词:地域经济;工程实践;工创结合;研创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3-02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递增:2012年24.2%、2013年26.9%、2014年32%、2015年34.5%;2013年“中长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本科规模相对稳定,专科规模有所增加。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居世界首位;我国大学生34%学工科,印度25%、日本20%、德国15%、英国7%、美国6%。瑞士洛桑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度”指标中,中国在2008年度参与55个国家中位于48位,2013年排名第46位,所以中国是工程教育大国,而不是工程教育强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并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湖南地域经济为例,探讨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高校要努力培养出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辩证的处理好几个关系,并以湖南地域经济为例,探讨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辩证处理好几个关系

1.科学与工程。工程的范畴大于科学应用,且往往早于科学而出现。例如:第一代蒸汽机出现的时候,没有热力学;第一架飞机飞上天的时候,没有空气动力学。但是,一直以来,工程人才的培养,就是先学自然科学知识,然后应用到工程科技上。工程具有为社会服务和创造财富的明确目标、社会责任和法律约束。工程成功除了需要科学与技术之外,还需要社会人文知识,依靠团队,必须与市场和社会密切配合。工程师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

2.以知识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导向。问题是通向真理的门径:肯下死功夫的人不难找到,但真正有批判意识的人却不多。批判性思维离不开理论基础和学术积累,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工程教育的改革应该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注释和分类多元化的指导;更加突出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增强实践性,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恢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好传统。

3.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引导教学活动,教师负有明确责任;从“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知道了什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知道会怎样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生培养,实现由投入导向到课程导向,再到产出导向转变。

4.工程技术人才多样性。学校培养人才应该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各自的特色定位,注意工程教育“科学化”倾向,注意并非所有工科毕业生都做科学研究;学校应多层次多模式,而不是趋同化。关键在于根据自身条件和历史沿革特点,定位准确,实事求是,不搞攀比,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名牌”学科,适应工程需求。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该分层次,社会既需要能攻克高精尖技术难点的研发人才,又需要擅长各类实际操作的开发人才。

二、湖南地域经济

湖南具有特色的关键地域经济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推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将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政府、中国南车共同达成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协议。规划建设株洲市使其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并携手共创湖南千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2014年12月,“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提出“一心两翼九园”的总体格局,其中,株洲动力装备产业作为两个“发展翼”之一,重点打造高端动力装备制造产业密集区,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等动力装备产业集群。近年来,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向世界展示了推动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有力促进装备制造业的中部崛起。

湖南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已经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带头企业,主流和附属产品品种较齐全,具有完善的产业链,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支撑实力强,其主导产业的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现已逐步成为湖南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且是国内外最大的重载交传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及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率先将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千亿产业集群,打造一个全球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中心。

三、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湖南工业大学是株洲市唯一的本科院校,毗邻株洲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区,株洲轨道交通核心企业均集中在株洲轨道交通科技城,直线距离小于10千米,形成“半小时工作圈”,轨道交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主阵地、平台集聚于此。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初具规模的产业群体,在科研开发、生产、自然资源和相关产业方面均具有国内领先优势,具备了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多形式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条件,并探索如下培养机制。

1.构建高层次师资队伍。按照创新团队流动不调动的政策,分别从企业派驻院士、教授、高工及其团队到湖南工业大学参加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在资金、项目和人才队伍组建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支持,为形成深度融合的学科方向、学术团队,并为开展创新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将湖南工业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科研团队建设目标纳入各自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中,并分年度予以实施,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充分考虑协同中心团队凝练的结构、层次、学科、方向需要,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持。

对纳入创新培养团队成员,实行重点培养和系统支持,在资源利用、项目申报、研究条件、成长发展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冒尖、鼓励拔尖、鼓励创新研究和成果产出。与此同时,全面落实跨单位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

2.采取举措鼓励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基于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对国家培育大学生所举行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类创新比赛活动进行资源整合,完善评价制度以实现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目的,对科技创新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使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实现产品转化。

(1)完善评价制度以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采取多种措施,以正面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可以提高其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活动。这些措施包括:为各项创新活动设定学分,并为年度创新创业项目设定经费和奖学金等,将能力突出的大学生纳入横向和纵向项目研发计划中,力争营造学生全员、全学年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

(2)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基于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使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实现产品转化。为了实现创新成果的产品转化,制订辅助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一旦成果转化成功后,政府及高校有义务全方位帮助大学生创业。

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1)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平台支持。定期与轨道交通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并提取创新需求,为大学生进行轨道交通方面的创业活动提供平台,并将毕业生至全体在校大学生纳入服务对象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一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以促进株洲区域经济发展。

(2)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资源并优化使用。与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人才的协同培养,将国家的扶持资金、政策进行归总,并与相关的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创新创业项目、各种创新创业奖励进行整合。对这些资源进行归并整理,形成有序的项目数据库,开放给对全市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群体等多种对象,形成以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

以区域经济为平台,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主线,形成校企深度联合的开放式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面向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前沿科技的人才,为本领域国内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培养一大批面向产业技术开发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为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自动化装备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厉骁,于国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5,(12).

[2]郭松.地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路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6).

篇10

【关键字】化工设备,化工机械,高效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Q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必须要对传统的设备和机械进行改革和技术创新。当然在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化工机械和设备对于化工企业的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的效率不是很高,很多的化工机械和设备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造成化工机械设备的浪费和资源的消耗,这对于化工企业的发展,以及化工生产的具体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保证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使用的高效化,最大限度的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当前化工企业的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化工机械设备在未来的使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技术的革新。

二.化工机械和化工设备的基本介绍

1.化工企业的设备主要包括化工机械和化工设备。化工机械一般是指泵、风机和压缩机等;主要是转动的动设备,也称为动设备。而化工设备一般是指反应器、蒸发器、干燥器、反应炉、化工容器、换热器、塔等,统称为静设备。在化学工业的生产中,经过对原材料进行处理、化学反应、反应物精制等这些过程就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化工产品了。在化工生产中是这些机械和设备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化学工艺和化学工程的进步,对于化学机械工程和材料工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导致化工机械设备的制造和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化工设备和化工机械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节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化工机械和设备必须要符合安全可靠运转的要求,符合要求的强度,良好的耐腐蚀性,良好的密封性能等,这样就可以保证化工生产的正常运转。

三.保证化工机械和设备的高效运行的措施

1.加强机械设备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

化工机械设备在出厂前,往往在生产或者是组装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会影响到化工机械的质量。因此,在化工机械设备的采购中,要仔细的检查产品的质量,包括产品的设计、工艺、外形、规格型号、技术参数等,不断加强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使采购的机械设备能满足企业的使用要求。

2.提高设备安装的水平,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

机械设备在到达规定区域后,要认定设备存放环境符合设备技术要求,要放在最合理的位置,平稳固定并打牢基础,要细致正确的进行安装调试。安装要根据设备说明书,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设备的使用条件是设计时就已经规定的,例如温度、电压、安装条件等是根据设备特点设定的。安装时要根据规范的要求,严格控制机械设备的安装精度

3.注重化工机械的操作、养护管理

每个企业都制定有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在这些化工机械设备的操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违章操作造成机器故障甚至危险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让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每次使用前要做好准备,检查设备的具体状况。机械设备无法避免的就是磨损、老化。每台机械设备都有它的寿命,在使用时间范围内,我们要重视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保养工作会延缓机械设备的老化速度。要定期检查维护,检查机械设备是否螺丝松动、是否规定部位缺油、是否环境条件不适宜。定期检查、适时养护,发现问题立即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让机械设备快速复原,避免造成因机械设备问题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

4.对重要设备实施监测

实施设备监测可以保证设备的维修保养,可以使管理者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缺陷情况、设备存在的隐患,帮助管理者选择适当的维修方式,在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维修,保证其可靠连续运行。

5.加强化工机械的维修管理

(一)化工机械设备要每天面对高危害性的化工介质,不仅如此,这些高危害性的物质还是持续停留在化工机械设备中,因此,要保证机械设备能稳定供给化工产品需要,就要建立巡回检查制度、同步检修制度、协同检修制度。巡回检查要求操作人员要经常巡回检查、生产区域维护人员巡回检查,现场管理人巡回检查,把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降到最低。

(二)化工生产是各个设备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个操作单元,多个系统之间要良好配合,合理运转。各个生产设备之间形成没有间断的连续作业,形成一个自由顺利的生产通道。生产原料多数具有高腐蚀性,在运转期间的各个环节,要连续、不间断,从进料到生产到运输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三)化工生产往往涉及特殊工艺,特殊工艺对化工机械设备提出很高要求,所以同步协同的检修制度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化工生产工作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四)化工机械设备要注重大修,设备大修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维修模式。设备大修要严格遵循设备技术要求。设备的使用期限一般分为初始期、稳定期、衰老期。大部分设备一年为初始期,经过三年到五年的稳定期,进入衰老期。停产大修的时间要选择销售淡季,大修工作虽然细致,但是时间不宜过长,时间长会造成生产率低,影响经济效益。所以,在保证化工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用适时维修的方式减少故障发生,故障发生少了,化工机械设备的生产率、利用率自然得到高效发展。

四.结束语

化工机械和设备运行的高效化对于化工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切实采取措施,保证化工企业机械设备的高效化运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文华 袁文 关于提高工艺专业化工设备设计能力的几点看法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36期

[2]刘洁 张和平 禹言芳 我国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探讨 [会议论文] 2004 -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高层论坛

[3]邵泽波主编 化工机械及设备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