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课程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课程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合成课程;美术课程;参与;整合;关联;自我;目的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认为,课程既不像行为主义者强调的那样要教学生学会或多或少的知识、技能,也不像心理学者所强调的那样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景。他们强调,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提出了合成课程(Confluent curriculum)的课程教学观,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强调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并对学生的情感和理智都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强调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200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那么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美术课程又有怎样的特点呢?笔者试用“合成课程”的思想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解析。

一、参与——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第10课《中国龙》一课以“欣赏评述”为主,融合了“设计运用”与“造型表现”于一体,信息量非常大,如果仅靠教师的讲授难以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那么此课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有关龙的素材,在搜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更好地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建构本课的知识内容。在设计运用的过程中,以舞龙的形式将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共同活动,建立起积极的师生关系。

二、整合——强调课程内容与教材体现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相互贯通

现行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定,充分体现了整合的理念,强调了课程内容与教材体现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相互贯通。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多种工具、媒体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例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年级第八册《刻印的乐趣》一课,首先,通过藏书票、印章等经典的艺术形式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印刻的艺术魅力;其次,在探究制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刻印材料的丰富性(泥板、纸板、木制品、橡皮等),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掌握简单的刻印方法,激发刻印的乐趣。这样的课程设计来源于生活,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多维度摄入,体现了本次课改的精神内涵。

三、关联——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密切相关

在课程内容方面,罗杰斯提出了“适切性”原则,即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与生活密切相关。一是课程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关联;二是课程内容还要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美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教学科目,在美术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现行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写的美术教材中,在小学阶段将手绘线条图像和色彩搭配作为基础,整合平面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打下基础。

四、自我——强调儿童自我是构成教学的法定对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满足学生个人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课程的目标,认为“自我实现”是课程的根本目的和核心,鼓励学生自我实现,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做实验、犯错误、获得反馈、发现自我,最终实现自我。在美术课程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作品表现,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美术课程评价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反馈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其次,注重对学生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再次,对美术作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在美术评价过程中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充分肯定学生的态度、创意,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最后,在美术评价中也建立学生美术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的过程。整个美术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服务。

五、目的——强调促进整体人格的发展,培养完整的人

篇2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课程性质已经发生改变,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

此次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旧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却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

此外,在“造型?表现”领域新美术课程标谁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学到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需要说明的是,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

通过学习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新出台的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突出了美术学科的四个特点:(1)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2)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3)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4)强调愉悦性。这是新增的,是学科审议组的艺术家们极力倡导的特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2、教师要重新构建课堂上的美术学科知识。美术学科知识泛指学校中一切能够构成学生美术学习的教育经验或学习经验。“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学科知识”分属于不同领域,其内涵、主体、意义、内容构成与表现形式均布相同。教材的呈现形式绝对不是教学的顺序,不要完全按照教材,要利用教材主题,重构成自己的课堂,建构自己的美术课堂学科知识。因为教材里的一些学习内容和表述,离学生比较远,学生有时根本不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与美术学科知识有了根本的分野。因此,教师不能成为美术学科专家的依附者,而应是有独立人格和美术教育专业自的存在,不能作学科知识的单纯消费者,而是课堂教学中复杂会话情境里积极的参与者。 3、让学生从幼儿时期建立起来的固有型中破立出来,教会学生用艺术家的独特眼光去看事物,学习各种美术语言,学会用美术语言去说话。有一次在美术课上,我发现一个学生把太阳涂成了草绿色,我就问她:“为什么?”她甜甜地回答道:“要是有一个绿色的太阳该多好呀,夏天就不会那么热了。”“多么奇特的想象!”我由衷地赞叹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环境,体验生活,做到“心中有画”。 4、示范的最佳状态是局部引领性示范。一直来,教师的示范是我们课堂中一个困惑的问题,教师不要在教学现场直接画出表现主题,而是在这个主题的表现中,局部引领某个细节的表现。这样由小见大式的引领,可以给学生带来整体思考与整体表现的空间。

篇3

关键词 中学 美术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自2005年秋季以来,新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在我国中小学全面铺开。美术新课程标准也随之推广开来。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我国广大中学美术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力求突破现行中学美术教科书的局限,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美术课程资源。

1增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开发并利用好美术教材

课程资源开发不只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作为中学美术教师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美术教师不能只以课堂的课本为主,还要面对课堂以外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

中学美术教材是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把美术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与补充。实际上,学科专家对中学美术教材的开发只是做出普遍性的假设,最终需要由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相应资源的开发,即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内化和建构,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形成经验、建构价值,提高审美能力。

关于美术教材存在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认为,一切用于美术教科书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案、教学参考书及教学辅助材料(如挂图、范画、幻灯片、录像带、磁盘等)都是美术教材;狭义的理解认为,它是指美术教科书或美术课本。自1986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在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教科书的多样化即“一纲多本”的原则以来,我国中学美术教科书的建设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各地区相继出版的教科书多达十几套。这些教科书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不同美术思路。

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中学美术教材是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写的系统简明地反映中学美术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技能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教师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美术教育内容,并能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建议,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知识,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提高综合美术素养。

2开发并利用地方特色或学校的中学美术课程资源

2.1地方美术课程应该要有地方特色,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

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美术课程资源各有不同,这就要求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中学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开发各地优势。教师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构造地方或学校的中学美术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地方美术课程应该要有地方特色,如历史古城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现代城市则可充分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广场、青少年宫、展览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旅游景区可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来开发课程。在同一地区,城市学校可以更好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展览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而农村及民族地区学校则可利用本地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如剪纸、年画、泥塑、湘西苗族银饰、刺绣、蜡染、挫花、傩面雕刻、土家织锦、凤凰纸扎等具有浓郁传统的乡土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各地的学校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自己的美术与教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的地域优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

将校园、教室等场地作为美术课程资源之一,如利用学校建筑的门厅、走廊、图书馆、食堂、寝室、操场、美术教室等处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在显著位置安置著名教育家的雕像等形式,发动教师与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艺术角”、“才艺展示”等栏目,创造可观赏且受审美熏陶的校园文化,一方面促进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园环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美术,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成长。

2.2积极开发校本美术课程资源,构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学乡土教育课程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外的自然、社会的大课堂拓展课程资源,如风景名胜、传统壁画、历史古迹、博物馆、美术馆等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从中观察、感受、获取相关的美术信息。其次,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拓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04页)公园、路段、社区等环境中的美和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美化环境的强烈愿望,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的设计草图或制作模型来解决问题,或为公共设施设计标志,给各种社会活动制作宣传画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美术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域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国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学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美术课程的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物和自然资源,例如雕塑、壁画、岩画、宗教建筑、园林、名宅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尤其是当地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非物质遗产,可开发新的美术教学内容,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这些课程在传播乡土文化、培育学生的乡土文化底蕴、培养文化认同感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有的初中开设了“剪纸”课,把本土传统手工艺引入课堂,甚至聘请民间艺人传授技艺,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我国古老的民俗与民间传统文化,使之成为美术教育现代化可以凭借的资源。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责任感,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美术教师在中学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开发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同时改变以往狭隘的美术学科观念。所以,中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到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与联系,又要体现出中学美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同时,中学美术教师一定要从理论上认识中学美术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步骤与利用方式,同时,还应进一步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中学美术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

本文为2014年吉首大学师范教育综合改革课程建设委托项目《中学美术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2014JSUKC02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肖明华.阳光・雨露・清风――感悟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美术课程资源建设 [J].宜春学院学报,2010(1).

[2] 范向军.对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3] 谢芳.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林钰源.艺术考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人文特征;课程新特点;教学设计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要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转移到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新构架上来。让学生在愉悦的享受中获取知识,在生动的启发中增长智慧,在巧妙的引导中发展能力,在和谐的交流中培养个性。

一、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把握最优化的美术课程设计

1.挖掘美术课程的新特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必修课程之一,新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展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正是人文精神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系,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

2.实践美术课程的新目标。新课改后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自我主观判断意识,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报目标,就需要我们的美术教师有更高的综合素养以及对课程的合理把握。所以,一堂优质的美术课,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精心的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

3.把握最优化的美术课程教学设计。所谓美术课程教学设计,就是指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美术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从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步骤、合理安排各种教学方法等,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订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它是教师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及其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讲解。现代教学论非常注重设计,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合性的、流程复杂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预期的充分准备、严密构想和精心策划,就会形成随意性,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就不可能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去。教学设计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工艺,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学识水平、教学艺术、人格魅力等的综合体现。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像工艺师设计精致的工艺品那样,去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我们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和进步。

二、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的要求我们:教育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安排好美术教学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高中阶段美术欣赏课的导入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大脑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上好每一堂课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应结合画面和相关图片,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地讲述,注意点面结合,重点突出,避免平铺直叙和用材料堆砌,可借鉴和采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艺术形式。

篇5

关键词:全课程;美术教育;学科融合

一、全课程教育下的美术课程

1.全课程下美术课程初领悟

主观意识下的美术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其审美能力,通过教授美术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为学生打下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但是学龄儿童刚刚离开幼儿园,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过于严苛和专业的教育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与厌烦感。

初次接触全课程,很容易使人困惑,什么是全课程?是将各科课程结合在一起学习?

“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全课程教育就是一种全人教育,采用教师包班与跨学科学习进行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覆盖学校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改革,其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的童年生活,让学生沿着“全人”的方向健康成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更为重要,如果教师强加给W生各个学科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过分抽象,无法理解,会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在全课程这种教育形式的引领下,语文、数学、英语与音体美不再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的分科与偏科问题,令人领悟到全课程的魅力。

2.义务教育教科书与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之美术课程对比

以一年级美术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学科课程与全课程下的美术课程进行对比。

(1)课程特点。义务教育教科书的重点在转换学生幼儿阶段完全游戏性自我表现的意识上,难点是引导学生有明确的美术学习指向。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将一年级开发作为始业学段,一是将学科融合,精心设计主题单元,将各科融为一体;二是游戏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与体验中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更加主动地去探索自身与世界;三是温馨的教室,每个班都有教师,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与氛围。

(2)技能技巧。义务教育教科书内容简单,要做到“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中没有专门的技能技巧学习知识,而是通过每一主题单元的学习,学生不惧怕画错或者画得不像,主动去创造、去体验,大胆尝试,从而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

(3)学科技术支持。义务教育教科书采用视觉形式展示美术课程所需的内容知识点,注重美术学习与表现的兴趣,将美术造型与色彩及创作表现的基本知识系列呈现,有明晰的“学科”支撑。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打破了传统分科教学模式,将各科融为一体,用体验的形式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4)课堂环节。义务教育教科书以图示加文字的形式呈现,传达美术课程内容所需的基本表现方法,通常以设问导入、学生回答为主。全课程的课堂形式多样化,以文字、图片、故事等形式呈现,通常以提问导入,由学生自主创造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

(5)学习要求。义务教育教科书将低年龄段学校的美术学习视为“收集”,是细致观察的时代,以便将心中希望的事物用双手表现出来,重点体现在转换学生在幼儿阶段完全游戏性自我表现的意识。全课程将一年级设为始业阶段,开发了“始业课程”,目的是幼小衔接,让学生从幼儿到小学能够有所衔接,不突兀。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一些学校正在探索全课程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全课程教学方式正在不断磨合。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逐渐渗透到美术课程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考验教师教学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个性,更好地促进美术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全课程下美术课程的特点

全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影响下的各科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学科的大融合,打破了固有的分科模式,使美术教学更加多样化,更趋于生活化,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全课程这种教育形式所带来的魅力。

全课程下的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融合,既有本学科的特色又有其他学科的特点,使美术教学更具吸引力。全课程下的美术与语文课程息息相关,互为补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观的同时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开阔思维;全课程下的美术与数学相关理念的融合,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具备了逻辑思考能力,对于早期智力的开发与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课程下的美术与传统文化知识、科学常识相互渗透,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与方法。所以,全课程下的学习更具趣味性又不失技巧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快乐而充实的。

二、全课程带来的美术课程变化、融合与创新

全课程下的学科相互融合、协调统一,在语文、数学、英语课堂上有美术的身影,而在美术课堂上又常常能够见到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影子。美术课程融合其他学科,还加入重要的常识,如点线面、渐变色、对比色、冷暖色调等,并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程度与能力水平,集中训练某一板块,如色彩、背景的添画等。全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却更注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其影响下,师生能够共同成长,一起进步。

篇6

【关键词】学味 ; 趣味 ;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73-01

我曾经就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设计了一个关于“你是否喜欢美术课的课程内容”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0名学生中得出以下结果:33%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48%的学生表示喜欢,1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在对“请你为美术课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或设想”的回答上,有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课程内容上最好能更深入,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有趣味性。多增加美术知识及美术史的内容,以及更多的与他们实际生活有关的美术课程内容。

美术课应当以学生真实地学习到各种形式的美术技法及相关知识为教学目的。

一、重视学生感受

对于学生们的意见及设想,作为教师的我也有着同样的困惑。美术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但目前美术教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误区。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本体会不到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而只是在像学习语文、数学一样程式化的学习。美术课这样一个本应带给学生艺术享受、掌握美术知识的课堂,对于面对升学压力的学生而言变成了“放松心情”的课程。这无论在什么角度看,对于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也是导致美术课课堂纪律不好控制的根本原因,本应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变成了一潭死水。

除了学生对待美术课提不起兴趣之外。还有不少教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面对这样的说法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我真是不知如何是好?美术是可以带给人们无限的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正是伴随着对美的强烈追求而发展起来的。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人的精神不仅得到升华,而且也获得了人生难以言说的愉悦与快乐。而美术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重视美术课程

美术课程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应该得到的是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体会在自己手中创作艺术品的成就。作为教师我义不容辞的想在课堂中让我的每个学生都怀有一颗艺术之心。

在这条需要创造力的艺术之旅中我做了很多的尝试。在我的美术课堂上,我坚持着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为了让学生们可以和我一样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我努力尝试在教学中不断的让学生体会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并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味与趣味并存之地。在我的不断尝试与努力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我想这是所有做教师最大的期待吧。

很多美术教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美术课没有课业负担升学压力,逐渐成为学生放松的首选课堂。对此我反思良久。我想,无论学生是否对美术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起到引导作用,用有趣的知识和丰富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参与美术课,让学生带着期待上好每一堂课。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非常理性的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努力创设课堂的学习与创作的情境。再次,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因此美术课程应该是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科。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重视学味与趣味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其实作为以美术学科为业的教师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即从内心的角度去设想每一个学生都会像我们自己一样那么关心和热衷于美术,我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所有的学生也应该掌握。这自然而然地导致我们从学科本位出发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

记得在一堂关于艺术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课上,有个学生说:“老师,这幅作品太难看了,毕加索就画这样的画啊,我也能画!”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我知道,原来学生们在课堂中和我一样有很多的困惑。为了能使这样难以理解的作品让学生真正接受,并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体会艺术家创作的情感,在后来的课程中我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我在网络上收集毕加索创作时的视频,和作品创作背景的历史资料,也找过历史教师研讨历史背景。在知识性方面我做了百分百的资料收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我尝试在课堂中加入《像毕加索一样画画》的环节,让学生们在欣赏过毕加索创作的视频后尝试着在画纸上自由表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我还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按照指令在画纸上进行旋转画纸来形成抽象的画面,并在同伴中展示,互相点评。通过这样的练习之后学生们对毕加索的抽象性绘画有了崭新的认识,也增加了学生对欣赏课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尝试使我的美术课堂充满学味与趣味。我认识到,中学阶段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普及型的国民美术教育,所以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是专业的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因此,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美术带给他们艺术创造的乐趣,并在他们内心根植下热爱生活的情趣。这也是美术课程真正带给每个学生受益终生的影响。

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课堂中的学习趣味与知识性的传授,关注学生感受,关注课堂情境,真正做到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打造既有学味又富趣味的美术课堂。在未来的教学中自当不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片可以享受艺术之光的空间,成为学生梦想成真的助力。

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 美术课程 创新设置 对策性研究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在对义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国家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教育课程也在改革的范围内,倡导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在原中等师范院校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培养文、理科的小学教师,而美术课程的设置一般都被安排在选修课中,课时量很少,弱化了美术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并且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天性,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另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美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都沿袭了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也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具体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美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专业美术教学和其他美术工作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小学文、理科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对小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现在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按照美术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较高的专业标准与要求,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修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美术课程的设置

美术专业的课程针对的是专业美术的学习人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课程周期较长,课时量大,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连续性及循环性,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往往是课时相对较少、内容较多,每周只有2个课时,一学期短短的34课时根本无法使学生完全掌握较多的教学内容,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也无法完成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合理的教学内容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美术专业根据其专业性质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专业性,并且,课程内容也较为细致,学生往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掌握此类技能和技巧。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虽然内容繁多、种类全面,但由于课时有限,每项内容都无法深入讲解。因此,这些定制好的教学内容犹如纸上谈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不用说学生对每个内容的掌握,只有增加课时量,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美术常识与技能。

综观上述现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知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形成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美术课就是单纯学习绘画技巧、了解美术史知识,而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多维性要求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更全面,而目前配备的教师基本都是美术专业教师,没有小学教育的从教经验,只能单一地从事绘画或设计的教学,运用的教学方法也都是自己学习专业美术课程的方法,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另外,从师范教育内部看,其他学科的教学条件、重视程度往往都优于美术教育,这就造成美术教育地位低下,人心浮动,师资不稳的情况。

三是教育理念过于传统。目前,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要求,特别是在传统授课方式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与时展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学校安排的课程内容也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知识和美术技能严重脱节。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普及美术知识与技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人文素养,并不是简单地学会某一样绘画技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而非大量的小学文理科教师,所以,要适应未来发展之路,就要以“通才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的整合及应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育人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美术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与整合。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与摸索,从学生到小学实习的效果来看,我们制定的课程内容符合了人才培养方案,运用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的实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课程内容设置如下:

1.中外美术史知识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外美术的变迁和发展,加深学生对中外美术史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力,懂得珍惜人类的文化艺术遗产,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素描

素描课程教学要从绘画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技能诸方面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主要指比例、结构、形体、空间的基本塑造及相互间关系是否正确。本门课程主要从几何形体、静物的基础训练开始,主要训练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然界存在的美。

3.美术字

美术字是在汉字楷书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字体,其特点是字形整齐、笔画统一、间隔均匀、结构严谨、形态优美、大方醒目,其使用极为广泛。在电脑普及的今天,美术字的书写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在学校这个场合中,美术字却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课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还可以创作出独特的美术字体,增加其学习爱好与兴趣。

4.色彩知识

要从色彩基础知识、材料性能、方法诸方面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色彩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熟练地用色彩语言塑造形体,表现情感。

5.教学简笔画

教学简笔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科目,在课程的安排上,为了达到更高的实践技能标准,我们把双手蒙眼画简笔画加入到课堂训练当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简笔画的技能,并可以达到边说边画、改写、创编的要求。

6.黑板报的设计与应用

学生通过制作黑板报,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在其中融入审美情趣、社交能力的展示,以达到将来与小学教学有机结合的效果。这不仅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还能美化环境,同时黑板报的设计集美术字、色彩、简笔画、素描等技能于一体,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综合绘画的能力,所以,作为小学教师掌握黑板报编排美化知识和技能十分有必要。

此外,手工制作、纸版画、纸雕、砂画等美术选修课的开展,也丰富了学生的表现技能,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强调的是美术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实用为目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灵活的绘画与制作方法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并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同时,注重相关专业的综合性与交叉性,让美术课程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如,制作精美的教学挂图,用简笔画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抽象的文章内容等,这都是对美术课程的拓展运用。

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课程内容本身,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把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在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目前,大庆师范学院指定的课程内容、教学理念还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做到与时俱进,我们要结合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努力打造更加完善、更全面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更优秀的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2]江闰滋.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2002.

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 现状 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受重视,在很多方面有了改进,但是,因为每所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具体教学条件不同等客观因素,使得高中美术教育改革开展和推进不太顺利。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体制使得高中美术教育不受学校、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这种状况致使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很多。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议和改进策略,希望能有利于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和分析

(一)对高中美术教学不够重视,美术教育目标得不到落实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和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依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目前高中的教学。很多高中学校还是一贯秉承着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一味地向高考升学率看齐,将学生的学习完全调控在高考必修课的范围里,致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存在与否都不关心,更谈不上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学生连培养审美情趣的机会都失去了,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是得不到实施和落实,这在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的忽视。学生学习知识单纯地为了应考,对自身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没有意识,真正走入社会将会是“应考”能力很强,而实际工作能力极差。

(二)高中美术课时设置偏少,学生的美术实践机会更少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把美术课开设为鉴赏课,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美术课时设置,有的学校只对文科学生设置美术课时,而且一周只有一个课时,这样的课时设置使得学生接触美术的机会甚少,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呈走马灯式,不可能深入细致地了解美术知识,更谈不上感悟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主旨,导致学生的审美缺失。美术课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只有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美术的真谛与奥妙,才能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操。但是,大多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繁重的文化课,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美术实践就更谈不上。

(三)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不准确,学校对美术教师不重视

不选择艺术院校的绝大部分高中学生觉得高考没有美术内容,只要学习好文化课就可以了,对美术课的认识不准确,不充分,认识不到美术教育对提升个人审美情操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社会现象也如此,每年高考后,大家都会关注文理高考状元,对美术成绩好的艺考生却忽略不提。因为学科的特点和整体教学环境的影响,美术教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对美术课的态度是可有可无,忽视美术教师的存在,严重挫伤了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这使得部分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教学层面,把美术教学当成落实教育要求的存在形式,美术的审美教育就只会停留在表面上,素质教育也相应地得不到实现。

二、高中美术教学的建议和策略

(一)要高度重视美术教学,促进美术教育目标的落实

高中学校要重视美术课程课时的开设情况,保证美术课时开设要齐全,要足量,满足学生对美术课的知识的学习和审美需求。美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顺利开展美术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更好地落实美术教育目标。学校和教师都要将美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将美术学科的特点体现出来,使美术教育的审美和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教育会启迪和陶冶学生塑造美的心灵,美术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保证美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要想实现其审美与育人的教学目标,就要保证教学质量,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美的艺术境界,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美术教师要力求美术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化,要使学生能配合教学的开展。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产生情感体验,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或提供实践的平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的实用性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能主动参与美术教学过程,进入美术学习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的作用,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才是高中教育的目标,而美术教育就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中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美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美术教学和美术课程的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中学校在正视美术课程作用的基础上,一定要重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使美术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教学中,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将美术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教学中。

高中学校只有很好地认识到当下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重视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学,教师爱教。高中学校要重视美术教师的地位,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专业素养,使美术教学的教育目标很好地得到落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校园环境 美术 课程资源

在国外,知名教育家加德纳提出了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国内,我国古代《三字经》中“孟母三迁”教子的典故,也说明了教育主体积极能动的创设有利于受教育者学习和成长环境的重要性。而在环境的大家庭中,校园环境可以说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较多的环境。因此,将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校园环境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属于校内课程资源中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作为校内课程资源其利用起来方便、快捷。作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它的建设和应用较为直接。然而,它的开发与利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城市学校在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时缺乏对校园环境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认识,往往把目光集中在校外的文化场所,忽视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校园环境资源。也有些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对教学楼、图书馆、展览馆等进行了修建,而且也增加了对校园绿化的建设,但这些资源并没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浪费。另外一些拥有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农村学校没有认识到校园环境中所蕴藏的丰富课程资源,忽视了对校园环境资源的开发。

一、校园环境对于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校园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如建筑、绿化、视觉艺术等。这些资源是学生和教师每天都能看见和感受到的,它们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师生的情操和审美情感,对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具体来说,建筑是校园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其主要体现在审美和文化性方面。就建筑内部环境来说,它的布局、装饰、空间等的内容和形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而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独具文化特色的外部造型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绿化,这些来自自然的物质化资源,有丰富的形状和色彩。一方面,它可以成为美术课堂实践中应用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烘托出一种优雅、自然的校园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怀。

文化墙,如地面、墙面,画廊、画壁等。这些场所的特点是空间大、覆盖范围广,因此,可以将其开发为一个美术作品的展示空间,帮助学生认识经典的艺术作品,以及促进学生之间的作品交流。当然,这些只是校园环境中的一部分,作为美术课程资源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开发和利用。

总之,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宜美术课堂教学。而校园环境的规划,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情操陶冶以及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校园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具有创造与开拓的性质,有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在广泛的校园环境中发现和创造美术教育的新内容,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意识。

二、开发和利用校园环境课程资源的思考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成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拓宽学生视野的一种基本保障。

开发和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

(一)指导思想方面。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美术课程资源,它的开发要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学校领导要根据本校的地理环境、资金、办学条件建设校园。在建设校园的过程中,1.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地理位置优势,创设出具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环境。2.校园环境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符合学生的审美标准。3.应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校园环境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美术课程资源,不断发现身边的新材料并运用于美术教学之中,使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重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共同开发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美术课程资源,使课程出现开放性、包容性和扩展性。①

(二)具体实施方面。校园环境的开发要根据气候、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体现当地特色。

(三)建筑环境的布置。内部环境,在学校中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教室中度过。因此,它的布置要符合学生的审美标准,有利于美术课程的实施。外部造型方面,其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同时也要具备本校和本地区的特色。

(四)绿化布置:一方面,应具有本校或本地区特色,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绿化过程中,按年级或按班级分配绿化负责区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五)文化墙的布置。校园文化墙作为面积较大的一个展示校园文化特色的场所,是美术课程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在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图画工作编》(1998年公布,2002年实行)“第三指导计划作成各年级内容的处理”中也指出:“在校内适当的场所展示作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能够鉴赏作品。”②文化墙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十分丰富。如内容方面,学生所学的诗词、绘画、文学典故等;形式方面,可以采用书写、绘制、拼贴等方式。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美化校园,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和热爱校园的情感。

总之,对于校园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要重点突出,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2.适用性强,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需求。3.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已有的校园资源,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4.要积极拓宽校园环境的内涵范围,鼓励学生自主开发校园环境资源。

结语

从上述可以看出,学校环境和美术课程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的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校园环境中的潜在资源,以促进美术教育活动高质量、高水平地展开。

注释:

①张道森.公共美术教育论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342.

篇10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艺术感受;特点;教学方法

在形象可感的色彩和形状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生动的图片及直观的画面小学美术教育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从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分析,美术课程的开展应当建立在必要的认知发展规律基础之上,从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角度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更好地实现德育与美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有效结合。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与生理渐趋完善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今后的思维意识及能力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小学美术教育从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多方面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1.审美教育的渗透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是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目的,基于美育教育基础之上的美术课程开展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教育特征,同时对于学生自身审美观念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德育与美育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还体现出自身综合学科的教育特点,将美术教育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2.趋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物质原料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呈现方式,其中关于物体空间及面积的描绘需要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实施,因此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成为了现阶段美术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广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并赋予美更多的艺术内涵,这对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影响深远。

3.特殊的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本身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探知欲望促使下他们能够积极发掘身边事物的特点,然而在真实和虚幻之中他们一般很难辨清,注意力极易分散。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容易和乐于跳出现有学习模块的束缚,将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因而对于视觉艺术本身也有着强烈的内心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小学美术教育在迎合不同阶段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在专业师资力量训练方面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在学科知识融合方面也形成了一定学科关联,文学、舞蹈等学科的融入对于加深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极为有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促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特定学习氛围下促进自身审美意识与创造意识的发展。社会生活与美术课程的结合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教学情境创设方面,对于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有积极影响。

2.课内外内容的相互结合

小学美术课程的一般教学步骤表现为先讲后画,这一教学模式在当前美术教育中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教师可以边讲边画甚至是先画后讲,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内容掌握情况来决定。课内外内容的相互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在实践研究能力培养方面也大有裨益。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外出写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至关重要。

3.多媒体教具的辅助

多媒体教具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出现已屡见不鲜,这对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也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如何开展多媒体美术教学的问题探讨方面还需要诸多斟酌。我们可以将网络教学视频或是优秀儿童美术作品在课程中呈现给学生,或是通过网络教学指导来提升学生对图画的整体感知。此外,感受画面的情感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对学生思维意识的拓展极为有利。

4.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差异也是需要在小学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视的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形成,这对创造能力的发展影响深远。传统模仿式教学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绘画天性被抹杀,学习积极性也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师生之间融洽平等关系的构建是极为重要的,这对美术教学的实施效果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基本认知规律考虑,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趋势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美术教学需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征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呈现方式,尽可能体现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真正促进学生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学环境的创设也应符合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在积极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美)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M].李蒙丝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张法.美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