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

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为此,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出发,遵循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律,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准确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和落实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应切实遵循社会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培养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电气自动化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能够胜任本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这是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

制定培养目标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依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规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细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就业面已经越来越广,这就需要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根据学生今后潜在的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因地制宜制定出不同侧重点的培养目标,从而加强人才的特色培养。

(三)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新时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新的、符合当下电气自动化技术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应紧紧围绕市场需要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这一主线,平衡构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等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兼顾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选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性,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进新的符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点的卓有成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等,不断提高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提高有赖于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因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应着力通过各种有力措施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得到提高。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双师型”教师人才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只有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高校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着力加强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以加强电气自动化教师结构优化为重点,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高校可以和其他高校以及相关企业进行积极的接洽和交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相关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提高教师知识结构,掌握电气自动化最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学生。

(二)建立高效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目前不少学校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但是效果依然不理想,主要在于校企合作模式陈旧、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缺乏校企合作的专业机构等等,因此相关高校在建立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和机制的过程中,应着力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以合作互惠为指导,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建立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的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及行业组织也应积极发挥第三方作用,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政策支持等,不断促进校企合作向着健康、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前进。

(三)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师生教学评价制度

师生评价制度的完善可以更加科学地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倒逼人才培养模式各个方面的改革步伐,因而重视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师生教学评价制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关键一环,学校应着力改变当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师生评价制度,增加过程性评价以及师生交互评价等相关内容,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及时解决,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总结

总之,着力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更多的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应努力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模式等各方面综合着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形成我国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可喜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俊秀,马应魁,王瑾,殷培峰,李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2]陈华凌,洪伟明.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12..

篇2

职业教育中传统教学: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二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因此根据专业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整体课程等。“案例推进教学”经过我院多年的教学实践,尤其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

1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我院毕业生主要为烟台及周边地区企业服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如何合理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必须要与企业对接,适应企业就业岗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实现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方案,摸索了一条适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2课程体系改革及思路

2.1课程体系构建思想

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是根本、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结合汽车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以汽车岗位需求为主线,依靠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组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剖析专业岗位,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求的能力,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2.2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加强专业课程讲授,还要加强选修课程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知识面不足的问题;单独开设传感器、PLC、供配电技术、组态技术等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企业具备提升的空间。结合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课程建设与企业对接,不能脱离关系,构建符合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

(2)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开设了公共课程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技能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人文素养模块、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模块,确保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与时俱进。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当前汽车企业常用的汽车智能设备课程、增加汽车营销,汽车物流等选修课程,以拓宽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知识面。例如:增加实训环节的内容和实训时间,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本技能(维修电工)、自动控制(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气CAD绘图、可编程控制器)能力训练,改革课程学时设置,如电气CAD绘图适合于案例教学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增加核心课程课时量。

3案例推进教学法

案例推进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典型案例讲解知识。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定位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更改以往按章节授课方式,对教材章节和内容作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包含在课程案例之中,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进行案例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自主地寻找答案,最后教师答疑,讲解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授课,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完成既定的任务,学生的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各行各业全面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这对在一线工作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动态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考核,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技能专业,应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教师往往缺少对实践教学理念的认识。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

要想确保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依托于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出于建校成本的考虑,在购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设备时,往往选购价格低廉、技术落后的设备,购买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较多,因此,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1]。

(三)缺乏优质的教师队伍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不高,许多资历尚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也融入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2]。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应有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实践经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避免对知识的误导。

(四)缺乏创新的实习模式

陈旧实习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然而,高职院校的实习模式过于陈旧,只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做过多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期间不进行专业的实践,编造虚假的实习报告,应付老师,没有对实习期进行合理利用。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深入实践教学理念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校长作为整个高职院校的带头人,在办学理念上,应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办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各课程教师要密切配合,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各科之间的知识紧密衔接,加强实践操作,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便采用更合理建立实践模式。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备

实践教学设备是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节约成本,高职院校可在基本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减少其它方面不必要的投资,将节约的资金用来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尽量购买技术先进、学生易操作的电气设备,在种类上要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设备完善的基础上,对教学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转移到实践操作上。实验实训室是多课程知识系统化的纽带,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的桥梁。实践教学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一个是校内实验实训室,一个是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拥有的校内实训环境有: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PLC可编程控制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工厂供电实训室、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及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颇具规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训环境。今年学院又新增加了过程控制与集散控制设备,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和PLC实验相结合,模仿工厂的生产线,将传感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PLC等相关课程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实训对象形象逼真,接近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除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外,高校要从根本上优化教师资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资历尚浅,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要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如,将理论知识功底较强的教师安排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对设备的操作原理及水平要求较高,要尽量安排有实践经历、资质较高的教师进行授课。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为此,学院着力开展教师五项能力建设,搭建教师自我提升平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2]。通过对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安排,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创新改革实习模式

为加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提高实习的有效性,应改变陈旧的实习模式。在实习之前,教师将实习的具体内容落实给学生,如,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所应用的变频器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画出机械构造图,实习结束后要将图纸展示给教师并口述其工作原理,通过此种实习模式,使实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不会造成学生的盲目实习,避免了蒙混过关的现象。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两个办学主体作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第一年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第二年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第三年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达到“双证就业”。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如: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机及控制技术技能训练、电气工程制图训练、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电子产品设计与装配实训、EDA技术技能训练、认识实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掌握自动化技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科特点,急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健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与企业工作现场接近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解决途径及方法上述问题最好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即为: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CDIO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掌握技术基础知识,领导和参与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了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的人才。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CDIO项目式课程体系构建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哈尔滨市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按照城市晋位、产业晋位、教育晋位的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创办的一所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职院校,于2010年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近年来,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将培养目标确定为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的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并依次为指引,着力做大做强优势专业,培育开发紧缺专业,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紧缺发展。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电气自动化领域高端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融入电气行业职业标准,构建了CDIO项目式导向课程体系,形成了“订单培养、德技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1、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60多家相关企业进行科学深入的调研及对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初次就业岗位(群)有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运行、安装、调试及维修、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自动化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4类,迁移岗位有电控设备设计人员、电气管理人员2类。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总结出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提炼本专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

2、课程体系构建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3级项目。每门专业课程由若干三级项目作为课程知识点的载体。将若干门专业课程设计成1个课程群,课程群由1个二级项目作为载体,最后通过一级项目将课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所有项目均来源于生产实际,项目实施过程包括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4个基本环节。所有项目都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习探索、综合应用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及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

结论

篇5

关键词 中职教育;电气自动化;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16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职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先进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得到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我国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改革变得尤为重要。历史上,模块化教育模式主要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早于“项目化”教学,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专业实践课教学中正积极探寻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的创新教改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1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的作用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重点教学内容为中心,紧紧围绕重点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每一个模块都对应一个教学内容。正常状况下,每个教学目标的出现还都具有差异化的模块,把教学目标与对应的模块相结合,并且在模块中能够检验,存在有关的教学目标,同时每个教学模块间能够相互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块中的教学目标包括综合性课程、简单课程等,经过强化,从而相对推进了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相互联系。应用模块的方式展开教学,能够快速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践操作课程的缺陷,可以从根源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1]。

同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实操课程的学习,在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实操教学的学习时间,利用实操教学,指导学生把已学的有关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同时协助学生培育适合社会的能力。在设计模块化教学措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目的,整体结合学生的学习实力,并且对学生学习能力能够完成的目的展开整体探析,有效设定教学模块中的实操课和理论课间的权重。

2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操教学模块的构造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时,教学模块中需要加入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关内容。比如就中职院校来讲,基本的电子技术、电路理论等课程一同组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在构建进行电气自动化技能专业课程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积攒校外实践学习的实操阅历,必须将全部的实操课程展开整体研究,从而指导学生准确认知工作岗位,并且指导学生改进基本理论课程,推进指导学生养成整体利用实力,把职业技术整体训练时期放在工作之前。

研究就业岗位,协调课程意识 就中职院校而言,想要全面增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育学习效果,必须将教学体制展开进一步改进,从而构建有效的教育教学体制,指导学生建立就业方向,并且必须要注意:1)对就业职位内容有准确的认知;2)对课程的真实进程有准确的认知;3)对人才的整合性条件等展开准确认识。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制定实操教学模块时,必须对工作岗位展开进一步的探究解析,并且不断协调课程建立意识,从而迅速完成人才培育目标[2]。

探究解析就业工作过程,建立健全的课程步骤 中院院校的教学跟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在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接受能力相对弱,那么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时代,中职院校需要科学有效分析中职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以及所在岗位的工作职责,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意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科学分析,中职院校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应于中职学生学习以及对中职学生未来就业有效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并且,在整个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中职学院应本着顺应时展的思想,结合理论和实践,逆思维分析,制定真正适应学生的课程体系。

3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大。中职学生要想在就业过程中突出个人优势,必须要有个人的创新之处。因此,在整个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教学方案,需要顺应社会需求来进行不断改变,比如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

中职学生本身因基础的一些限制,在一些理论知识方面理解不是那么深入,那么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中职院校应从两方面入手:个人素养以及个人动手能力。针对个人素养,中职院校应设置相应课程,在学生就业前帮助其认识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应该具有什么职业素养。而针对个人动手能力方面,中职院校应采用理论和实践共同教学的模式,多开展实践训练,多鼓励和倡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得到相应提升。通过这两点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的模块化课程体制 探索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对于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的内容要有深入的了解。通过研究探索相岗位的人才能力需求,得到公司对于该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中职院校就能够合理科学地制定出专门针对中职学生的模块化教学课程,相信这部分教学课程是真正适应中职学生未来就业的[3]。

因为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在设计模块化教学课程过程中,一定要协调专业知识、技术知识。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对于课程的难度一定要有梯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一定要明确,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使得整个模块化教学达到设置目的。通过制定这类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也能够科学合理地结合相应理论知识进行正确的实践操作。

4 结语

总而言之,模块化教学不但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学校在推行模块化教学实践时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教师压担子,寄希望于广大教师能够吸收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是不足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推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董航飞.周燕.模块化教学模式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25-128.

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改革;技能大赛;“1+X”证书;校企合作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的背景

山西省教育厅结合我国“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发展战略,举办了“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其中,“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比赛项目是促进高职院校适应当地经济、紧贴产业需求,发展装备制造企业急需的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人员。新时代背景下,“1+X”证书制度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高职院校评价向社会开放,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和矛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提出了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1+X”证书制度高度融合。“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项目技能大赛和“1+X”证书涉及的专业课程内容正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包含专业课程的整合。主要包括变频器技术、伺服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气动技术、PLC编程及硬件技术、组态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机器人编程及调试技术、自动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技术、自动生产线故障诊断技术等多门学科,要达到要求的基本条件,需要把所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2008年修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按照近几年技能大赛、“1+X”证书和社会职业能力需求先后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修订,课程体系不断更新。但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还是发现一些问题有待完善。2.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实践教学总学时略显偏低,学生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但实践技能水平偏低。缺乏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不能通过综合实训项目把所学的专业内容与实际生产设备联系起来。(2)课程设置机械部分课程比重过大,占用学时略多,使得电气方面的课程学时开设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电气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够扎实。(3)课程体系与1+X证书、技能大赛所需专业知识侧重有所偏差,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技能大赛带来一定的影响。(4)企业岗位需求不能与课程体系无缝对接。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与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理论、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2.2技能大赛展现的问题。(1)由于培训周期长、知识面广、实践技能水平要求高,从开始培训到能够参加比赛,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培训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动手能力差,加上繁多的专业知识和大强度的专业训练,大部分学生在培训过程中非常吃力。(2)指导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多个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授课,教学难度极大,缺乏一支理论扎实、技能水平高的技师型教学团队。(3)学生自己能够理解的一些问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特别是在比赛过程中的答辩环节,很多学生会做不会说,这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薄弱,理论与实践基本功不扎实、技能训练周期短的问题造成的。(4)近年来,技能大赛中低压电器线路安装与调试、传感器安装与调试、气动回路安装与调试等实践操作能力、元件检测能力、故障诊断能力相对薄弱。尤其近几年比赛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并不是PLC编程的问题,而是设备电气线路安装速度慢,电气元件检测与调试不熟练,出现故障不能及时诊断和排除,影响了技能大赛的成绩。2.3“1+X证书”存在的问题。虽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认证,基本满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但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1+X”证书制度试点的要求,还不能完全与企业、行业用人标准接轨。

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措施和成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计划组织、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编程、故障诊断及维护等技能。为了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将职业素养也纳入了竞赛内容范围。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要求对接,进行相互融合,把技能大赛、“1+X”证书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紧密结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专业建设和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3.1将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拆分、重组,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1)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和技能大赛、1+X证书基本要求,构建能胜任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岗位的课程体系。将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低压电器及PLC》《电机与变压器》两门课程拆分为电动机拆装实训项目、低压电器实训项目、PLC系统与编程实训项目。又根据实验实训条件,重新组建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实践》两门课程。(2)为了适应近年来新的技能大赛项目和企业职业能力要求,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及操作实训》、专业拓展课程《自动化系统集成综合训练》、专业选修课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并将《机械设计》《液压气动》《金属工艺及热处理》三门课程整合成《机械基础》《金工实习》两门课程。3.2加强实验实训室的改造、升级,加大实验实训比重,提升实践技能水平。(1)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同时,对老旧实验实训室进行维护和改造。引入模块化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按照实训项目划分为PLC实训、单片机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电动机拆装实训、金工实训、自动生产系组装与调试实训等多个模块化实训项目,逐步实现所有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2019年,自动化171班的38名学生在山西华翔集团顶岗实习期间,经过短期培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尤其在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产品检验等工作岗位表现突出。有5名同学实习不足两个月就晋升为班组长或技师,快速成为企业技术能手,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技能水平。(2)将部分实验实训室免费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并安排专业课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自发组织了“3D打印兴趣小组”,利用实验实训室开放时间,自己动手制作了prusai3型3D打印机。学生在组装、调试的过程中,对3D打印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3D打印切片软件参数设置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了很多学习、生活中实用的小设计、小发明、小创造,激发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升了学生技能水平。3.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1)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专业技术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让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把企业文化、职业能力、考核体系等方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20年,我院抽调专业课教师与山西华翔集团技术管理人员共同联合开发了《数控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尽可能真实地把大量企业生产制造与产品开发中的图纸、案例、程序、配方等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共同打造精品课程。开发完成后,不但可以作为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也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学资源。(2)在开发适应企业转型发展、能力提升的专业课程的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促进校企共同发展,协同育人。2020年,我院两名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为立恒钢铁集团进行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低压电工作业》和《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培训,共计64学时、300余人次。2019年,自动化171班学生在山西华翔集团实习时,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车间主任、班组长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成才事例、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企业,了解岗位,快速成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3)专业课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校企技术交流,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融入专业改革。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转化、实际生产和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注重岗位责任、安全、纪律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提供了依据,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开始,我院共计选派10名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赴山西华翔集团、旺龙药业集团、火鸟无人机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专业课教师在数控加工、自动生产线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无人机驾驶、产品检验等岗位进行了实践锻炼。3.4建立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将以前的课程资源重新整合,开发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大赛的课程资源。目前,已有《工业网络及组态控制技术》《数控加工实训》《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等课程建立了校级网络课程。作为院级科研课题,“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实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立项,正在建设中。今年疫情期间,所有专业课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线上教学平台,搭建和完善专业课程资源库,进行线上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网络远程进行传授,所有专业课程全部实现了线上教学。疫情缓和后,针对网络教学只能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展示的实际情况,将所有专业课程全部转为模块化实训,通过线下技能强化训练和线上课程的复习,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3.5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知识面广、辐射能力强,通过专业改革加强相近专业的建设。(1)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为抓手,组建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龙头的专业群,并推动其他相关专业快速发展。从2016年到2019年,连续四年增添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四个新的专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发展,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的协同发展。(2)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实验实训室升级改造情况,开发了两个新的技能大赛项目,“机电一体化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项目正在建设中。3.6专业改革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把技能大赛引入课堂。(1)增设《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课程,将技能大赛内容引入课堂,让所有的学生了解技能大赛,参与技能大赛。让技能大赛与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相互融合,让学生掌握自动生产线的机械、电气、气动回路、传感器、变频器、伺服控制的安装与调试能力;PLC、组态控制技术的程序设计与调试能力。2020年4月,山西旺龙药业集团新进4台口罩机生产线,缺乏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技术人员,我院抽调自动化171班4名学生赴旺龙药业进行口罩机生产线组装、调试,及时将设备安装、调试完成,保证了口罩生产进度。最终四名同学被企业留用,成为自动化设备维护岗位正式员工。(2)同时,围绕技能大赛开设校内其他课程的校内技能竞赛,逐步将技能竞赛成为常态,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技能竞赛中,有利于提高师生技能水平提升,让技能大赛不再遥不可及,学生技能水平逐年提高。自2017年以来,我系每年举办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先后举办了单片机程序设计、PLC编程与调试、电动机拆装、数控加工、金工等多项技能大赛,共计有30多名学生获奖。2019年,在山西省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两名学生在组队参加“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项目比赛,荣获“二等奖”,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同时,有两名专业课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通过比赛不但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也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创建高技术、技师型教师团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手选拔提供了有力保证。3.7实行专业课教师轮流辅导技能大赛。让所有专业课教师参与技能大赛培训,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对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规则以及专业课程的重难点深入了解,从而增强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在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专业课教师快速打造成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大师,逐步提高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创建一支技术过硬的技师型教学团队。近年来,共计有6名教师参加了技能大赛培训。参与培训的教师通过实践技能培训、锻炼,解决了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把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的经验和机巧应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随着技能大赛项目的不断增加,轮流辅导的制度不断完善,参与技能大赛辅导的教师越来越多,最终将实现全员参与,整体提高。3.8专业改革与“1+X证书”相结合,实现“双元化”的育人模式。(1)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专业“1+X证书”试点进行了申报,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组建教师团队,与培训评价组织共同对有关“1+X”证书和标准的进行开发和建设。(2)进一步完善试点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试点申报工作,着力打造“多元化”育人模式。(3)继续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的考试认证,同时,继续拓展新的职业技能认证。2020年,我院与山西华翔集团共同成立了华翔学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共同培育面向未来、高技能的装备制造行业人才。同时,山西华翔制造有限公司也成为我院“1+X”证书试点。

4结语

专业改革要与企业职业能力需求、技能大赛、“1+X”证书接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也是实现双主体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改革,大大加强了技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全面的教学管理体系,提升了师生的技能水平,拓展了校企的合作、创新。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对推进我院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2]成建生.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123-124.

[3]张立,孟源北,汪建宇,邝卫华.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5(6):16-17.

[4]罗昕,魏海燕.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学,2020(6):64-65.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机床电气线路维修》 教学设计与实施

机床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其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维护及故障处理是电工职业岗位的一项重要技能。高职院校《机床电气线路维修》课程主要介绍机床控制线路,线路的安装、调试、维护及故障处理,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及实践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机床线路维修、改造和安装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专业能力目标。能对CA6140型车床及X62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进行故障分析,对CA6140型车床及X62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查找及排除,了解相关的低压控制电器,掌握控制线路的保护功能和检测知识。

2.方法能力目标。掌握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器仪表使用的方法;能够识读和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能规范合理地对控制电路器件布局,并正确识读、绘制接线图;掌握电气维修技术的基本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具有安全用电的观念,做到安全生产、规范操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具有质量、效益、成本意识。

(二)教学情境设计

二、考核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理论考核内容

(二)实践考核内容

采取自由组合与教师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2至3人分成一个小组,派小组长抽签决定完成表1所示的19个任务中的一个任务,学生抽3次签,选择3个任务中的一个任务完成即可,任务完成质量参照表3进行评分。

三、考核方案设计实施及考核结果分析

(一)考核方案设计与实施

采用综合考核方式,主要对学生进行任务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任务理论考核20%+文献查阅20%+平时学习态度20%+小组答辩10%+任务文档的制作10%+机床线路创新设计10%+应急能力10%。期末考试成绩=实践考核50%+理论考试50%。

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

(二)考核结果分析

根据2011―2012上2010电气自动化技术1、2班的考核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对2010电气自动化技术1班来说,从考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平均分为65分,及格率为61%,最低分为18分,说明该班学生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达到合格水平;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优秀率为0,处于及格水平学生较多,说明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今后有待改进。在考核中,错误比较多的题型是选择题、机床工作原理分析题、计算题等,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复习不到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严重,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等。

对2010电气自动化技术2班来说,从考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平均分为59.1分,及格率为61%,最低分为6分,说明该班学生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达到合格水平;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优秀率为0,处于及格水平学生较多,有17位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其中有2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足10分,说明考试成绩不理想;有将近30%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平时不预习,上课不做笔记、不听课,作业应付完成。在考核中,错误比较多的题型是选择题、机床工作原理分析题、计算题等,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复习不到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严重,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等。

三、结语

本课程的任务设计来源于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分析,根据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的标准化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过程由“学科系统化”发展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面向岗位,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确保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冯美英等.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11-12.

[2]吴明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任务驱动式”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171.

[3]董晓岚.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数控实训基地建设[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49-53.

[4]孔令文.维修机床电气设备时的基本安全知识[J].农业机械,2009,(21):35-36.

[5]付伟等.高职课程《机床电气线路维修》“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74-77.

篇8

[关键词]DCS; 锅炉;电气自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TM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135-0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锅炉系统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能够有效的对生产流程进行控制,减少生产环节中的安全隐患,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基于DCS的锅炉电气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满足企业的锅炉生产需求和安全处理的提升,实现降耗、节能、环保的目的,提升经济效益,促进锅炉电气自动控制更好的发展。

1.DCS系统的基本构成

DCS系统是一种集散控制系统,系统的核心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系统的构成部件分为上位系统和下位系统。对于上位系统主要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使用组态软件完成现场数据的实时存储、显示、控制参数设定和报警处理打印。在实际的操作中,借助工业控制计算机能够很好的对上位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并且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存储,对各种参数进行设定,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最终数据的输出功能和自动报警等。对于下位系统由PLC构成,对现场设备进行连接。上下位系统之间运用Ethernet 实现通讯,并且能够实时监控数据的状况。

2.基于DCS的锅炉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所出现的问题

2.1 经常性控制出错

控制系统内部由于线路老化、自然动物的破坏、机械拉扯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输送信号线路出现故障,从而导致控制出现差错,这种情况,DCS控制系统无法正常的接受到相关的信息,不能正常的判断,进而在对锅炉系统控制运行中出现错误。DCS系统不能有效正确的运行,生产流程可持续性不能得到保证,影响锅炉环节的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2.2 执行出现差错,干扰指令执行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执行出现差错主要的原因在于控制负载的接触器出现故障、控制负载的接触器之间的接触性不严密、电磁干扰,使得DCS发出的动作执行指令没有办法完整的传递到执行端口,DCS控制系统应用中无法依照设定的要求完成动作。

对于电动阀自身故障、机械开关。一般是电动阀出现松动、机械开关接触不良等原因,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控制系统无法正常进行工作。其他的因素,如控制变频器因外力造成的损坏或自身质量问题等故障,也会使得变频器所带电动机无法正常运行,进而使得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2.3 管理和维护工作人员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企业的生产中,DCS的电气自动化和锅炉设备构成锅炉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动力元件和辅助元件[1]。对于一些设备的管理机构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维护人员,使得不能够对锅炉机械设备进行针对性的修理。在实际的锅炉设备工作中,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比较缺乏,专业水平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对于锅炉系统检测中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制约了对锅炉生产的有效进行[2]。一些维护人员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很难发现机械运行中的隐患,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意识不高,这些都使得DCS电气自动化控制锅炉生产效率不能有效提升,阻碍了企业能源经济的发展。

3.PLC电气自动化控制水系统的应用对策

3.1 加强DCS控制系统中输入信号的可靠性

在实际的操作中,必须保证所选用的控制系统中的设备和相关零部件具有耐用性以及可靠性,避免出现配件自身的原因而造成传送信号线出现故障[3]。对于其他的措施主要包括对主界面功能模块的设计和更新等,加强信号的可靠性了减少控制系统的出错率,提高系统控制的灵敏度,更好的让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确保锅炉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正常运行。

3.2 完善DCS电气控制系统的预警系统

对于DCS电气控制系统要加强和完善预警系统,对配置的要求上要可靠和人性化,构建智能化网络一体化的故障预警系统,确保对锅炉运作环节的有效监督和安全控制防范,避免由于相关机械设备出现的故障而影响锅炉系统正常运行。加强锅炉系统设备的预防,对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并且根据相关的机械设备流程执行。根据锅炉设备的维修使用情况,对各种维修数据进行收集,然后按照不同的锅炉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相关的故障出现的规律和原因进行记录,从而确定维护的周期,确定管理的责任划分,有利于提升DCS电气自动化锅炉设备的使用效率。企业加强对预警系统的研发力度,组织相关的专业人才或者是聘请专业团队对预警系统进行构建和完善,在此过程中,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仪器的具体参数,制定人性化、安全性、可靠性的预警系统,从而确保企业锅炉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可持续化发展。

3.3 提升管理与维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锅炉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中,根据目前技术设备综合性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培养,以此来满足锅炉电气自动化控制管理与维护的需要[6]。推动基于DCS的锅炉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创新,更应该对现有的锅炉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管理与维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且能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锅炉设备在锅炉系统中的重要性。管理与维护的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树立工作责任意识,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因工作人员自身的行为而导致的相关的设备故障的损失。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对相关的人员进行指导,更好的培养实践性人才,保障锅炉系统发展稳定,满足DCS的锅炉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促进 DCS在锅炉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中更好的运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基于DCS的锅炉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加强DCS控制系统中输入信号的可靠性、完善DCS电气控制系统的预警系统、提升管理与维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提升锅炉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生产水平和安全水平,促进DCS在锅炉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中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刘龙.对 DCS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J].数控技术,2014,15(07):16-23.

篇9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7-03

作者简介

陈小荣(1969- ),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100176);黄敦华(1978- ),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张文涛、刘增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PXM2014_01 4306_000083),主持人:黄敦华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控与电气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构成。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北京市职教分级制改革专业,依据其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将其定位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2];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群中起支撑作用,将其定位为骨干专业;其余3个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将其定位为特色专业。

一、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调研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专业群毕业生成长规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通识贯通、平台递进、模块并行、技能创新”的“1-4-1”课程体系[3],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技能培养;“1”是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一)贯通科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化素养。公共基础课程由教育部要求大学专科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公共选修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陶冶人格、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开设50门以上,每位学生按个性化需要选择5门。

(二)“平台+技术+方向模块”的专业课程

1.共享共建的专业群平台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一般是同类专业之间或专业本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以该群对应岗位群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面向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确定的学习和训练项目。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面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运维、装调、生产、设计、管理等岗位群,提炼本专业群各专业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分别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PLC控制技术》。

这9门课程要求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基础、电气基础、控制基础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技术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群内6个专业依据各自的就业领域,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以工作为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大多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完成学习。

(三)突出技能的专业群实践与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专业群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递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均设置了钳工、低压电工运行维修、电子产品装调、职业素质实践和认岗实习周等基础实训,培养专业群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专业群内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周,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图3所示。

专业群结合就业岗位设置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专业群职业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职业资格高级证、参加或开设讲座等。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相同的实践项目的内容有区别,如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写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不同的专业要调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可参加光伏发电系统装调、单片机应用等项目的比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参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项目的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加智能电梯装调、楼宇智能化系统装调的比赛;此外,如果有其他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目,经认可也可获得专业创新环节的学分。

三、结束语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通识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平台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群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方向模块课程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应用和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控与电气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当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其内涵的理解和建设的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23.

[3]肖莹,李宏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8-4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aorong,Huang Dunhua,Zhang Wentao,Liu Zenghui

Abstrac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constructed the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Amo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rough general courses,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latform + technology + direc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link.

篇10

关键词 高职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课程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76-03

1 前言

为了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一系类政策,加快和推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其中主要有《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

〔2013〕3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

49号),以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为贯彻落实鲁政发

〔2012〕49号文件而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等文件。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打通高职和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通道,可以说这些政策的落实具有很高的实践操作性,对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2014年,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职业学院共同申报并成功获批高职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试点,试点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就是学生入学的前三年高职阶段为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后两年本科阶段教育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学习为主。这五年的所有课程由齐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山东职业学院电气系共同合作完成。2014年首次招生,从录取结果可以看出,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分数比较高,所以录取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学生继续读本科的愿望比较强烈。

但是,由于现有的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相对独立,要想搞好分段贯通培养,首先必须解决两个阶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和理论与应用的衔接等问题。因此,两所院校深入研究和探讨了两个阶段培养目标、专业课设置、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对接等问题[1]。

2 研究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高职阶段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塑造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然而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两个阶段培养目标之间有联系,但也有差别。“3+2”分段培养,目标贯通,有机衔接。应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对接不同层次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确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通常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复合型人才。

以山东职业学院培养为主的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相应的技能水平,取得钳工证和电工证(人社局)、高压电工作业操作证(安监局)、高压电工进网许可证(能源局)、接触网工证等相关职业证书;能够胜任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操作维护,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运行及维护,接触网、变电所、电力调度与管理等各系统设计、施工、检修、调试与运行方面等岗位[2]。

以齐鲁工业大学培养为主的应用本科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接受更系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电气工程领域如工业企业、电力工业、科研院所等的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是培养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宽口径、高级复合技术人才的需要[3]。

研究本科和高职贯通阶段分阶段培养模式的有机衔接 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研究不同形式高等教育模式,找出其中的优点,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

以专业职业能力进阶为主线,将提升专业技能素养作为重点,不断向“能力进阶、项目导向、素养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努力,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要规律,分析各个职业岗位能力发展不同阶段与所需要的专业基础,两所学校与多家企业商讨,为学生规划职业能力阶段递进的专业学习计划,在高职阶段圆满完成相应当于“高级工”的职业能力培养,然后在本科阶段逐步过渡到“助理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够顺利实现从高级工、技师到工程师的逐步升级进阶。能力进阶示意如图1所示。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整合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把学生从一个专业领域的新手按能力发展阶段,培养成高职阶段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继续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成为应用工程师,并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主题学习,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强化个性化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将其培养成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以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对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即贯通分段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专业,总体考虑,首先从山东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技能实训模式和考核模式出发,齐鲁工业大学制定出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通过以上比较,寻找出两个层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延续性和连续性,从而构建出合理的便于实践操作的新的课程体系。这种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高职阶段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理论基础,便于后续本科阶段更高级别的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本科阶段教育以研究和设计为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最终能够具有相应的设计能力。

在前期企业、专业和专家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是电气运行、管理,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分析这些岗位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分解为专业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两部分,经整合重构,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典型岗位职业能力。按照能力进阶的培养模式,重视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本专业技术课程体系、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和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四位一体的课程平台,贯穿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专业专项技能培养与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两个学段的相应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需要彻底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局限,实行课程教学设计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选取典型的教学项目模块,按照典型任务从简单教学项目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教学项目,在能力方面的培养遵循从低到高的逐步提高的递进顺序实施教学内容,然后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融入项目教学中,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充实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教学主线是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个性多样化及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两个学段的课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构建两个学段衔接紧密的课程体系。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课程设计时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内容,由企业技术人员、学院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使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深度融合,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先后顺序科学合理,就能使两个学段学到的知识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从而确保两个学段课程体系的高效运行。

3 保障机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贯通教育、分段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证明,要不断创新两种教育体制的结合方式。在高职和本科教育课程无缝整合的共同目标下,两所院校的教育资源将充分共享。具体说来,就是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学生传授必要的职业技能课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能力提升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衔接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运行,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学位,为继续深造提供新的成才途径。

高职、政府和本科院校一定要想方设法,提供足够的经费,不断加强分段贯通培养的经费持续投入,保障贯通培养的顺利进行。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高职和本科院校三方需要协同努力。高职院校要在经费投入方面与企业共同投资。政府要鼓励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自己也要不断完善衔接机制和体制,不断尝试和创新合作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得到高质量的生源,也应该投入一定资金资源,用于人员培训、学生咨询等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海波.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5):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