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篇1

一、《普通遗传学》网络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讲授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遗传学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最新发展动态,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遗传问题;通过介绍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并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变异及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有一个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传学的三大规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数量性状遗传、细胞质遗传、染色体畸变、遗传的分子基础、群体遗传等。网络课程充分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明确了课程的教育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所用的教学教材、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设立了六个模块: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录像、专题讲解及前沿进展。教学课件涵盖全部的教学内容,教学录像包含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安排学习,教学课件结合录像,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专题讲解一栏中设置了遗传学中三点测验、遗传力计算、遗传疾病在人类家系中发病的概率等。前沿进展则将其最新遗传学进展、文献及报道的内容及时上传,让学生尽早了解遗传学的最新突破。

2.知识拓展。遗传学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在网络课程中适量地介绍遗传学领域研究的前沿知识及社会生活中人类健康的热点问题,有效地扩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提高学习热情。该部分包括视频资源、电子书资源、期刊文献资源三个模块。对普通遗传学知识来说,一幅直观的图片或者一段flas的教学效果要远胜过授课者的讲解。因此,在本部知识拓展中,制作者搜集和制作了大量图片、flas及视频,充分展示了遗传学的知识点,直观性强,突出了教学重点。网络课程中还提供了实验技术视频,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畸变制片,果蝇唾腺的剖取及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的等多种基础实验技术。

3.交互学习。交流互动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对课程难点进行讨论答疑,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此信息沟通平台增强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该部分包括课程作业和讨论答疑版块。其中讨论答疑版块是专门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一平台,涵盖课程讨论区、常见问题、自动答疑和邮件答疑几种形式。课程作业由教师在线给学生分班、作业、修改并完成批阅。学生可以在线上直接完成或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教师将批改后的作业重新上传网上并做出总结。除此之外,设有通知公告一栏,有信息及时通知每一位学生。

二、《普通遗传学》网络课程特色

1.学习资源多元化,教育资源互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1)课前网络预习:主要通过教学大纲来预习。教学大纲中包含了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该部分内容,可有重点地掌握、熟悉和了解部分知识内容。(2)课后学生可通过课件和录像的学习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同时可以通过专业书籍、参考资料等加深印象,巩固知识,了解遗传学的研究进展。(3)自我测试:自我测试可以检测学习内容是否掌握。每章课后提供有习题,包括单选题、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可就相关章节或全部内容进行自测,自己评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方便学生检测自己知识的薄弱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突破时空界限,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平台。在网络课程的界面上,可以是同步教学,亦可以是异步教学。学生浏览了课程上的内容,针对有疑虑的问题在讨论版上提出来,师生、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群体讨论,也可以通过邮件答疑的方式向老师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讨论进展,及时进行正确引导。教师留有的电子作业,对于基础知识的客观题可以提供标准试题或答案,而对于思辨的主观题教师可以提供题源或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教师要进行学生作业的评阅,优秀的作业可以公开展示,以资鼓励。对于有问题的作业,可个别交流,一方面可维护学生自尊心,另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课程网络平台为全面促进教学改革和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评价中,有90%的学生对网络课程表示肯定,认为遗传学的网络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其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相关知识点的自测提供了平台,同时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网上交流讨论,避免有疑问找老师不方便的现象,可以很好地与教师及时沟通并解决疑难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通过自测题检测自己知识的薄弱点而查漏补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其实网络化教学和课堂教学各有优点,二者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系[3]。网络化教学可以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使普通遗传学这门课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但网络课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学生上网条件有限,从而限制网络课程的运用。因此,今后应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摸索和总结,不断改进,扬长避短,才能发挥网络课程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祖洞.遗传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篇2

基于MC法的MDS细胞遗传学检测的研究进展

染色体危度分层系统

细胞遗传学分析对于MDS有独立预后价值,1997年IPSS国际预后系统是染色体、外周血细胞及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共同构成,但是在IPSS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有明确预后意义的染色体异常种类太少,只有预后好的正常核型,20q、5q~、Y及预后差的7号异常、复杂核型,而其它核型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细胞遗传学异常被笼统归入到了预后中等的一组,而这些归属于中危组的染色体异常是未被统计学证实的;二是许多血液学专家认为,IPSS预后积分系统中染色体的地位过轻。如Haase1认为,在IPSS系统中预后好的染色体与原始细胞<5%都积0分,预后中等的染色体和原始细胞为5%-10%的同积0.5分,预后差的染色体积1.0分,11%-20%的原始细胞积到1.5分,21%-30%的原始细胞积到2.0分。然而伴有原始细胞计数达21%-30%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7个月,和伴有预后差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相当(其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所以细胞遗传学在IPSS积分系统中的地位明显被弱化了。根据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MDS中心的大量细胞遗传学资料,1286名患者只是接受了支持治疗,由于样本量大,且有大量患者只接受支持治疗,能反映MDS的自然病程,Haase等0提出了令人十分信服的染色体危度分层系统。在其预后系统中(表1)可以发现很多不同于IPSS的预后信息:首先,危度组被分为4组,不同于IPSS的3组;第二,明确预后意义的染色体内容多,不仅包括了常见的正常核型,20q-.5q-.-Y,7号异常、复杂核型等核型,也包括其它较少见的类型。例如预后好的染色体除了IPSS中的正常核型、20q-,5q-及-Y之外,12p-、11q-、+21、11(q23))及任何包括5q^的异常也被证明是预后良好的。第三,对于某些具体核型的预后信息与IPSS不同,在危度分层系统中,7号染色体异常被划分到中危2组中,高危组的内容是大于3种染色体异常,这和IPSS中高危组的内容是不同的。另外,对于临床十分常见的三体8,在新系统中被划分为中危1组,预后较好。总之,新系统对于MDS的预后能给出更为详细准确的预后信息,同时对于治疗也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Pozdnyakova等13报告了1029例原发性MDS患者的预后情况,得出了不同于IPSS的一些细胞遗传学信息。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按照IPSS的关于细胞遗传学中等预后的定义,发现该部分患者中位生存期从10个月到69个月不等,充分证明了IPSS系统关于中危染色体的定义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7q^的预后较-7为好,中危生存期分别为26个月与8.5个月,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12p-与11q-预后好,这与Haase的危度分层系统一致;3q异常及三体19预后较差,这不同于Haase的结论;i(17q)与+11预后偏差;der(1;7)被证明预后较好,中位生存期为45.5个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观察的结果可能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因为其中有部分患者接受了三氧化二砷,沙利度胺或者剌激因子的治疗,而这些药物有可能改变MDS的自然病程,所以这些结论要谨慎对待。

中国MDS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与西方的异同由于人种和地域的差异,亚洲人与西方MDS患者具有不同的遗传学及预后特征,其不同之处首先表现在MDS的细胞遗传学构成上。麻柔等[4报告,MDS发生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率依次为:+8,40/20q--7/7q--5/5q-,-y,+9及复杂改变。

报告了283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生频率依次为+8,-20/20q-,-Y,异位型,-7及7q-,+9,5q-。Wang等^报告了483例中国成人原发MDS的畸变率从高到低依次为:+8、20q^J/7q、5q-。而西方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5q-a’3,占到整个MDS病例的20%-30%。由于细胞遗传学的构成不同,常用的预后系统如IPSS是否适合中国人是需要验证的,因为在很多预后系统中,细胞遗传学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Wang等0回顾性地分析了435例中国成人原发MDS,同时评估了WHO分类模式及6个预后积分系统的预后价值,得出如下结论:在预后生存方面,包括IPSS在内的5个积分系统被证明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是WPSS不适合预测生存。在预测白血病转化方面,IPSS被证明是不合适的,西班牙积分系统最适合中国MDS患者的白血病转化预测。在运用WHO分类模式预测预后生存时,在RA或RARS与RCMD之间未见到统计学差异。结合国内运用预后系统的实际情况,IPSS积分系统用来预测MDS患者生存是可信的,根据IPSS对于染色体危度的定义,预后好的染色体组其中位生存期为37.2个月,中危组为26.1个月,预后差的染色体组为9.7个月。另外,虽然WHO的分类本身具有预后意义,但是在预测RA或RARS与RCMD预后时需要注意,因为在中国RA或RARS与RCMD患者的生存预后之间未见到统计学差异。

MDS出现遗传学变化的预后意义目前,关于MDS患者在诊断后出现细胞遗传学变化的发生率及其对于疾病的预后意义研究较少。Ber-nasconi等&]追踪了153例MDS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chromosomeexchange,CE)情况,在经过长达45.2个月中位随访期期间,30.7%的患者出现了CE,其中有26.1%的患者在疾病进展之前出现了CE。出现CE的患者死亡率及疾病进展风险较未出现CE的患者分别高7倍和36倍,并且对于总体生存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Wang等8对85例中国成人原发性MDS患者进行了染色体的复查,结果18例(21.2%)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了额外的染色体异常(11例)或原来为正常核型者变为异常核型(7例),在25.1个月中位随访期结束后出现CE的18例患者中的12例死亡。另外,8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3.1个月,出现CE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5.8个月,而没有遗传学变化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为45.4个月,其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并且有遗传学变化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也高于没有出现CE患者。

基于SNP^A或aCGH法的MDS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常规MC法、SNP^A、aCGH三者优缺点的比较运用常规MC法检测MDS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率只有50%左右,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大约50%的MDS患者为"正常核型",MC法对于这部分患者,尤其是低危MDS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常会有_定的困难。所以提高这部分MDS患者的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就显得十分重要。Tiu等B]推定,MDS的细胞遗传学低检出率是由于MC方法的局限性所致,比如分辨率低、依赖于分裂相细胞、不能检出单亲二倍体(UPD)等。与传统MC方法相比,SNP4及aCGH技术则具有很多优势,且能克服MC方法的很多缺陷(表2),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

SNP-A联合MC法对于MDS遗传学检出率的提高及其预后分层的影响

SNP联合MC法能够做到优势互补,Tiu等M认为SNP-A能够补充MC,提高MDS及其他髓系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及预后水平,并且对于指导治疗也有意义。为了验证上述观点,他们选取了430例患者,其中MDS250例,MDS/MPD95例,继发于MDS的AML85例,分别做常规MC、SNP-A分析。结果表明,SNP4联合MC较单纯MC法有更高的遗传学异常检出率(74%vs44%,P<0.0001)。Thiel等根据SNP检出的新染色体异常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提出了新的MDS预后分组(表3),提高了MDS预后的精确性。早前Gondek等&2的研究结果也揭示SNP4对于MDS遗传学的研究价值,他们运用SNP-A分析了174例患者(其中MDS94例,MDS/MPD47例,继发于MDS的AML33例),发现78%的MDS患者有染色体异常,而MC法检出率只有58%;同时,对MC正常的患者分为2组,1组为MC和SNP4检测结果均正常,另1组为MC检测结果正常,而SNP4检测结果异常。2组生存期分别为39个月和16个月,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这证明了通过SNP4发现的新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有更差的预后。与Tiu及Gondek的研究相比,Heinrichs13等则认为,SNP对于MDS的检出率并不高。在对33例经MC检查为"正常核型"MDS患者的SNP分析发现,只有5(15%)例患者检测到了异常,包括4例患者有UPD和1例患者有3个单独的"微缺失",有3个UPD分别涉及到3q、4q、17p,另外有2例患者涉及到7q染色体,按IPSS积0分,都属于低危,但是临床随访发现,这2例患者分别在10个月、12个月后死亡,进展十分迅速,伴有7qUPD的MDS患者是否和7q-/j-样同属于高危MDS则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验证。aCGH在MDS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及其对于MDS预后分层的意义

StarczynowskiM等运用aCGH分析了25例伴有"正常核型"的MDS患者,并根据检测结果把患者分为2组,1组患者具有大于3Mb的总基因异常,另1组则小于或者等于3Mb总基因异常。结果发现,前组患者的生存期短于后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Thiel等对125例经MC法检查为正常核型的MDS患者进行CGH分析。结果发现,有42例(39%)患者的染色体存在非平衡异常,这些患者和其余患者相比具有更差的预后(26个月vs57个月,p=0.002)。在这4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异常涉及到4q、5q、7q和21q,这些异常染色体的预后意义不明,另外的34例患者则为个体拷贝数异常。Praulich等的研究也显示,运用aCGH能检测出低频率的隐性染色体异常,这对于MDS的诊断及预后将会带来重大影响。

小结

篇3

1留学生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语言交流障碍

课堂上教学知识的传授及课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均离不开语言的媒介[3]。首先,大部分留学生留学之前均没有接受过汉语言的专业培训,汉语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具备了简单的汉语沟通能力,但是对于专业汉语词汇仍然欠缺。其次,一些留学生英语口语发音中也带有较为浓重的地方口音,本校大多数教师均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在英语口语表达上还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与留学生沟通交流。因此,语言是留学生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克服的一个障碍,也是教师教学授课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1.2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每个人的文化基础水平各有差异,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不一。此外,本校开设的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所在国家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由于之前没有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医学遗传学教学授课内容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能与留学生的本国基础教育相互衔接和互补,甚至导致了某些知识点的重复授课。

1.3学习及思维模式的差异

不同的留学生所受教育的程度、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其思维模式也与国内学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多数留学生善于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较为活跃,喜欢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4]。

2提高留学生“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充分了解学生

教师在授课之前,首先要了解留学生的文化背景、语言交流、文化基础及所在国家的授课方法等情况,这对教师顺利进行授课和降低师生之间语言交流障碍是十分必要的。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受教育层次后,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或补充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在讲授单基因遗传病遗传的时候,部分留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定律并不是很了解,教师在授课之前会补充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有利于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完善留学生教育的课程方案。2.2课前认真备课

教师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5]。针对留学生的备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备教材及教学大纲教师要确定所选用的《医学遗传学》教材及留学生用的参考书籍,如Daniel等编写的《Genetics》,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师要掌握教材和所授内容,此外,还要对学科前沿进展进行适当地补充和介绍。2.2.2备教案针对留学生教学,教师应撰写具有自身特色的英文教案。教案应包括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熟悉内容及自学内容等。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引导留学生去思考。2.2.3备课件课件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载体,要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和重难点。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可适当增加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动画或视频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文字数要适宜,要有助于降低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2.2.4课前试讲课前试讲有助于教师更加熟悉授课内容,试讲可先在教研室内部进行,有经验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建议;再面向留学生代表进行,以调整和完善教师授课的方法和内容。2.3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教师授课的关键环节,是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6]。针对留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本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全面加强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效率。2.3.1开展“病例导入式”(CBI)教学模式CBI教学模式是指以一些经典的案例作为素材,与教学宗旨相结合,以教师“启发为主、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7]。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临床的病例,开展CBI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留学生的学习水平[8]。CBI教学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法医学等一些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9]。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本身与人类疾病联系紧密,采用CBI教学模式就是在授课中引入临床病例,教师对典型病例进行描述,引导留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该病例可能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等。例如,在讲授遗传咨询时,教师引入以下一个病例:丈夫患多指症,妻子正常,第1个孩子是儿子,患白化病。这对夫妇询问: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多指和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留学生对一些常见的遗传疾病及其再发风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初步掌握了遗传咨询的基本步骤。2.3.2导入“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在医学遗传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让留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遗传咨询过程,主要包括:通过对患者病史和家族史的咨询、绘制遗传系谱图等诊断疾病,确定该疾病的遗传方式,对子代再发该疾病的风险进行估计,提出应对措施,如进行产前诊断、不再生育、人工授精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2.3.3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适当增加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10]。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2.3.4鼓励留学生课堂外自学及加强课后辅导单纯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应鼓励留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学。学校图书馆可购买一些与医学遗传学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等,并介绍互联网上的一些精品课程给留学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内容。另外,本校还利用网络交流软件如微信、QQ、E-mail等,在课后与学生随时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及时收到留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思路;同时又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4

关键词:学习技能;遗传学;布鲁姆;目标教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40-02

当前的生物学教学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知识的不断积累使得讲授内容越来越多,对它们如何选择和怎样配置众说纷纭;二是该专业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之后从事与生物学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如何不让他们的学习活动看似无用让人焦灼。在不可能吸收所有知识以及不一定用得上的情况下,师生双方都开始看重教育的创新职能。大家的共识基本上是,教育要通过专业知识教学这个载体,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目的。针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国内外在生物学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之一就是开展布鲁姆认知水平目标教学[1]。

本杰明・布鲁姆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有六个水平,头两个水平即知道和理解代表着较低等的认知技能,第三个水平即应用处于过渡区间,而后三个水平即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较高的认知层次。不管对于老师的授课还是学生的学习,应用布鲁姆体系都能明显地促进认知,特别是有益于复杂认知技能的提高[2]。然而如何进行布鲁姆评价有着很强的技术性。本人在湖南吉首大学已执教遗传学四年,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布鲁姆认知水平评价体系。

一、理论课中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建立问题体系

本人为理论课备课设定了两大任务,一是参阅多本教材以完善知识结构或者增加讲解素材,另一个就是根据布鲁姆认知层次体系设定问题。设定问题之前明确本堂课的核心内容,然后重温布鲁姆各个认知水平的定义特别是动作标签,最后精心设计出六个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当然它们分别对应于布鲁姆的六个认知层次。有时,既定的教学内容比较浅显单一,从而难以编制出代表不同水平的问题。这时,增加知识点从而使课堂讲授有更宏大的主题,有助于建立层次分明的评价体系。

(二)剖析科研论文

我们尝试让学生上台做遗传学方面知识的报告,发现他们的学习活动多半只是汇编资料,从应用到评价的能力基本上没有得到锻炼。为了引导学生向高水平认知能力攀升,理论课设置了论文剖析部分。以组为单位,学生首先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取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性论文,然后课外时间对它进行研读,并做好课堂汇报文件。上课时,小组中一人单独或者多人接力上台讲解该论文,并剖析该论文的价值所在和不足之处。课堂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开展问答环节,进一步强化了教学效果。

(三)科学制定试卷

笔试时基本上采用客观题而尽量减少主观性评分,这样试卷中有很多的选择题,简答题也分成小而具体的得分点。分析2015年这样的期末考试后发现,在四十个单项选择题中,119个学生中90%以上答对的题目有13个,80%-90%答对的有8个,60%-80%答对的也有8个,40%-50%的有6个,而20%-40%的有5个。在下次考试中,较容易的题更可能被弃用,而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首先分清是试题表述不清还是相关知识点的确难懂,然后加以调整并继续运用。总之,保证试卷有一定的难度高低,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还注意到,有一半的题目不管其难易程度,表现出了男女性之间的差异,并且是女学生的表现普遍较好。那么,这些性别差异性考题也需要认真调整。

二、实验课中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一个长达10年的入门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中[3],人们比较了通常的一周一个主题的实验安排和新提出的两周甚至十四周一个主题的实验安排;结果发现,后两种实验安排中学生的能力提高更多,并且暗示实验主题越少学生的能力收益越大。在新的课程中,学生有更多可供支配的时间,并且受到鼓励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老师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展开调查和结果,这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该课程中学生要先后完成一系列实验并最后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即要采取一种作者形象地称之为“流”(stream)的形式。每个学生置身于同样的“流”,即运用相同的技术方法去开展研究。然而,他们各自着眼于不同的科学问题,如运用基因的克隆测序技术有的研究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而有的想进行亲子鉴定。其实,实验课程可以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成形,并且各个项目之间是一种并联的关系;即每个实验从不同角度提供证据,任何一方面的结果均能一定程度上诠释主题。类似地,我们把这种向目标集中的实验安排叫做“汇”,而传统的各实验之间几无联系的安排类似“池”。为了探讨“汇”式实验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关系,我们尝试了在实验中增设内部对照的策略。

在这个改革中,首先凸显了实验课程涉及的主题。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染色体及其DNA,并且许多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已被测定,所以本课程的所有实验项目分别设定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DNA分析和染色体分析。在生物信息学分析中,首先通过浏览基因组而说明基因位于哪个染色体的什么区域、正链还是负链编码、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在群体中发现的变异、转录本的数目和差异、翻译出的氨基酸序列。然后,运用BLAST程序从多个物种中提取基因的近似序列,用CLUSTAL软件获得它们的多序列比对,最后在MEGA界面中完成基因树的构建。该主题的实验的一个明确指向就是重复基因的进化。染色体水平的所有实验都以大蒜为材料,步骤主要有材料的预处理、固定、解离、染色、压片以及最后的观察,该水平的实验旨在进一步认识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的关系。DNA分析涉及细菌的液体培养、质粒提取、PCR以及电泳,争取深入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突变型与野生型等基本概念,并初步了解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以及操纵子调控。

设立实验的内部对照是“汇”式实验教学的一个变种。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时,指定分析2到3个基因,它们属于一个基因家族,但位于基因树的不同分枝上,并且具有不同的功能。

我们的初步调查发现,仅仅到这里并写出一份实验报告几乎不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跃升,其原因可能是一直到这里都没有明显的更高级的比如评价的活动环节。所以,为了确实保证这种形式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建立了评价和反馈体系。三个层次的实验最后产生三份实验报告,每份报告由该组的学生共同撰写,主要内容为实验结果和问题解答。每个层次的实验结束后,接下来的一次课用于评价实验报告,此时每个小组对其他组的每份报告指出至少一个不足之处并将意见写在报告末尾。对于意见,有时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较好地解决,有时需要师生一起讨论从而找到思路。最后,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在报告之后简要指出整个实验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老师将给实验报告一个分数,但重要的是将实验报告与心得体会结合起来,根据布鲁姆认知水平体系去确定学生能力提高的状况。

三、结语

国内外的实验证明,布鲁姆的认知能力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大学生物学教学中也能大展拳脚。为此,本人在遗传学教学中,一边竭力领会该理论和熟悉其手段,另一方面大胆提出措施并加以周密运用。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本人还特别注意在其中贯彻其他的教学理念如同伴学习和形成性评价。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于课堂也是如此,这给组织布鲁姆的认知能力目标教学特别是估计其教学效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不过,遗传学教学改革在不断进行[4,5],相信将有更多教育教学工作者来为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献计献策,从而推动世界的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贵生.国外的大学生物学教学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08-109.

[2]Crowe A,Dirks C,Wenderoth MP. Biology in bloom:implementing Bloom’s Taxonomy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in biology.CBE Life Sci Educ,2008,7(4):368-81.

[3]Luckie DB,Aubry JR,Marengo BJ,Rivkin AM,Foos LA,Maleszewski[JJ. Less teaching,more learning:10-yr study supports increasing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less coverage and more inquiry. Adv Physiol Educ,2012,36(4):325-35.

篇5

为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卫生部于2005年12月31日成立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由卫生部、有关部委、部分卫生厅(局)、高等学校、社团组织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代表及专家组成。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对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管理;开展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研究;拟定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执行委员会决议,落实委员会确定的各项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卫生部科教司。

为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推动我国血液学、体液学及临床输血水平的提高,加强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扩大对教学、科研、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的全国“血液学、体液学、输血学”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4月中下旬在美丽的东湖之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大会将邀请血液学、体液学、血栓与止血、输血等著名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并从会议投稿论文中遴选出优秀论文进行大会专题学术交流。录取论文的参会代表可获得论文证书,所有参加会议的代表可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学术会议征文要求

(一) 征文领域

血液学检验 体液学检验 血栓与止血

临床输血 基因诊断 质量管理

实验室管理与认可

(二) 征文的主要内容范围

1.血液学检验

常规检测标准化及质量控制

新的检测方法及指标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

血细胞镜检规则的制定及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质量管理

贫血与白血病的形态学特征

关于血液病的基础研究

2.体液学检验

尿液常规检测标准化及质量控制

脑脊液、胸腹水常规检验与形态学

常规检验与遗传学分析

其他体液检验与质量控制

3.血栓与止血

新的检测方法在血栓与止血检验中的应用

项目的优化组合用于血栓病与出血病的筛检

关于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化

关于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研究

4.临床输血

临床输血安全与成分输血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管理

临床输血新技术、新进展

免疫血液学

5.基因诊断

细胞遗传学检验

疾病的分子学诊断

6.实验室管理及其他

医学实验室认可

医学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检验结果的溯源性和检验过程的规范化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及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循证检验医学

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检验医学教育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方法、新经验

(三) 大会征文摘要格式要求及投稿方式

1.未公开发表的原创研究性论文、综述、工作报告、经验交流等,来稿请寄全文和800字以内的摘要各一份。

2.论文摘要语言为中文或英文,以Microsoft Word编辑,DOC文件格式,A4纸打印。中文用宋体,不超过800字;英文用Time New Roman字体,不超过300字,单倍行距。

3.论文提交方式:

(1)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至下列E-mail地址:

192.168.0.省略 ;有关本次会议的动态信息请上网查阅:jinyi.省略/

(2)如电子邮件发送方式确有困难的,也可将论文打印稿及软盘用邮件方式邮寄。

来稿请寄:湖北省 武汉市 汉口 解放大道1277号协和医院检验科 崔天盆收

篇6

微博ID“冷笑话精选”曾过一个段子,“在这个寂寞的世界,除了10086会主动给我发信息,除了10086会马上接我电话,除了10086会在意我的花费……一个人的世界,除了10086,谁还会想起我、会在乎我!”该段子被超过一万次转发,更有网友建议把10086设置为自己喜欢的人,这样就能经常收到他/她的短信了。

寂寞是这个时代的通病,除了剩男剩女,留守儿童、中年男女、垂垂老者都是患者。可谁来治我们的寂寞病?最近许鞍华的《桃姐》热映,一部没有三角恋、没有宫斗、也没有特效而且节奏缓慢的文艺片,竟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原因诚如某周刊的社论标题所言,“《桃姐》是一剂恰逢其时的药”,它所传递的真实、温情和质朴,恰恰是这个大家都感到“寂寞空虚冷”的时代所稀缺的。

备选锐词

【一国两气】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把PM2.5正式作为重要项目提出,具体操作是2012年实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直辖市省会监测,2015年才在全国各地监测,钟南山认为:“如果没有全国性的监测,如果没有多部门协作的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的具体措施,我想在全国范围内控制严重污染是一句空话。大气污染不是孤立的,广东与香港、澳门可以‘一国两制’,但不能‘一国两气’。”

【73条】3月14日刑诉法修正案获人大表决通过。其中第73条引发网民关注和争议,因为它意味着当有人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犯罪时,在“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况下,警方可不通知家属对其进行羁押。知名律师陈有西微博称,张明渝失踪三天,家属报案,无人受理,就是73条“不通知条款”的现实版。他说:“现在支持这种混账立法的人,不管现在权势多盛,他自己或他的后代终会自食其果。”

【死前日记】死前日记(Ending Note)即坦然接受每个人终有一天会死于非命的事实,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的行动,简言之就是面对死亡倒写自己的生活。死前日记可以由一个人来记录,也可以由家人共同书写,目的就是希望在辞世后通过该日记能让自己在大家的记忆中复活。死前日记在日本中年男女中较为流行。

【27岁定律】男人从27岁才开始真正的成长,女人从27岁开始青春美貌逐渐消退,然而,很多女人会选择在27岁时跟男友说分手,这就是 “27岁定律”。 通常一个女人在25岁左右,对新奇的服饰妆容兴趣开始降低,开始厌烦无规律的夜生活,并且会向往婚姻。男人从27岁开始,才会慢慢开始想到结束之前一些幼稚且无规律的生活习惯,而他们的真正成长,还要等到婚后孩子的出生。

【拍照点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推出一项上课点名法。每节课上课前,学习委员会拍摄教室里老师和到课同学360度的全景照,课后将照片上交给学院,学院根据照片“揪出”缺课的同学。该查出勤情况的办法被同学称为“史上最严”大学点名方式。有网友称“严格又如何,就怕人到心不到”。

【花期预报员】继旅游体验师、试睡师、遛狗师等新奇职业后,当下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浪漫职业:花期预报员,一种报告各种花开放日期的职业,预报员们通过每天观察花的长势情况,预测开花的花期。花期预报员根据花的种类分类,分为梅花花期预报员、桃花花期预报员等等。

篇7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师德

微生物学是高校许多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很广的学科。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微生物学及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已广泛地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1]。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应立足课程基本要求,紧密跟踪国际最新进展,选用和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及教学课件,大胆改革,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完整、可拓展延伸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和研究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讨

微生物学课程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普通生物学等课程,所以对部分微生物的特性和形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之后,学生还将会接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所以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它不仅回顾了以前的部分内容,还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一)教材的选择

目前,国内市场上与微生物课程有关的教材有很多种,主要内容大多包括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功能、培养基配制及其灭菌、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等等。由于在开设微生物课程之前有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确定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周德庆先生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因为这本教材重点难点突出,章节之间分类明确,有助于我们在内容选择安排上做工作,可以做到就重避轻,能较好地满足理论教学要求。同时,我们还指定了沈萍和黄秀梨编写的《微生物学》作为主要参考书。

同时,要求教师在平时密切关注本学科在各行业中的发展应用,关注与之有关的各种新闻报道并有意识地把它们记录下来。还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当前的新技术、新问题、新知识,学生就能认识到本专业在现阶段和未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或者说认识到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课程的原理来解释的,兴趣逐步加重。如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等,这些病毒的结构教材上没有,我们需要及时给学生介绍它们的结构特性,使学生了解它们为什么有如此快的繁殖速度。

(二)减少重复、补充实例

周德庆先生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原理的解释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突出介绍了学科的重点、难点以及生长点。但是对已经学过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的大三学生来说,部分内容有重复,如微生物形态、传染与免疫、遗传与变异等章节,同学们在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已经学过,再详细给学生讲相当于是炒剩饭,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所以我们在课堂内容安排的时候尽量避免把时间耗在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上,而是给学生补充更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如在介绍细菌的形态杆菌时[2],举例破伤风杆菌,介绍一农民被泥土中带锈铁钉刺伤的例子,然后讲解破伤风杆菌的各项生物学特征,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参考所学知识解释病因和预防措施。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主动完成学习。

(三)开展课堂讨论

为了从根本上克服学生围着教师和书本转的弊端,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在课堂上精心安排了几次课堂讨论。因为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学们相互交流意见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课都是由老师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和讨论题,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由学习委员主持讨论课。整个讨论课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课后学生们都反应这种上课形式很好,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实验教学改革

高校要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综合性人才[3]。搞好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对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4]。所以,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过分强调理解教学的倾向十分严重。所以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实验教学的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微生物个体微小,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才能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加深理解,因此介绍了微生物的形态后首先就是让学生进行微生物的观察实验。考虑到微生物实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设计的实验内容有微生物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形态观察和菌落特征观察等);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乳酸发酵,酒精发酵,抗生素抑菌实验);培养基的制备和微生物的分离(平板计数法)纯化等。通过这些实验内容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微生物的形态、菌落特征、微生物的生长现象、生理生化特征等等,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

(一)注重平时成绩

为避免部分同学上课分心或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所以要求同学们上课做笔记,并且将笔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笔记要在考试后上交,且不接受复印件的形式,这种做法其他课程都很少见。同时组织、鼓励学生利用网上的讨论园地就相关知识发表意见,进行讨论。

所以在最终计算成绩时,微生物学的期末考试只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学习20分、平时作业0~4分、课程学习笔记0~4分、学习交流(教学论坛、课堂问答、个别交流、参与教学工作)0~12分,每一项都有非常具体的加分细则。刚开始老师在课堂上宣布这样的记分方法时,教室里一片哗然,但一个学期后,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避免部分同学的懒散情绪。

(二)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当今信息时代,科技迅速发展,新知识的总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文化传播机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5]。考虑到微生物学的特点,结合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把微观世界用多媒体的手段宏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概念和理论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使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介绍噬菌体的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的时候,可以通过动画形象地表示出来。由于很多图片动画直接取自国外原版教材,使图片非常清晰,说明也很详细,讲授过程中偶尔穿插一些英文,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介绍噬菌体的增殖过程时,噬菌体首先要侵入宿主细胞,可让学生先思考是否是整个噬菌体进入宿主细胞,还是只是它的组成成分蛋白质或是核酸之一进入宿主细胞。老师再旁敲侧击,使学生主动分析找到正确答案。

三、扮好教师的角色

近来对在校部分大学生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教师师德的评价和所学专业的喜好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常常对自己不认同的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选择排斥的态度,而且抱怨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陈旧,与专业的最新发展相差甚远。而教师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缺乏学习兴趣,上课缺席、课后上网、作业不做的现象较普遍,而这些现象确实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

可以说,一味地挑学生的毛病而忽视自己的影响肯定是不对的。我们现在有这样的老师,有的时候常常请班上的学生来批改作业,甚至批改试卷。这样的老师给学生的印象肯定是懒散的、不负责任的,那么就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持排斥态度。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埋怨学生,而应该充分将“以人为本”体现到教学活动中来[6]。教育者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准则,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注意收集微生物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微生物。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7]。

四、结语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动、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的第三大新兴产业。因此,如何使微生物教学紧跟学科的快速发展步伐,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需要,使学生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已成为高等院校微生物教学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素质,他们才能成为适应未来实际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等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加春. 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3).

[2]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庞启华,黄文芳. 综合班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3).

[4]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 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胡启好. 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

江苏大学学报,2003,(2).

篇8

大豆是目前第一个公布了有完整的基因组序列种的豆科植物,这成就提高了其作为生物燃料原料潜力。

一个由18个机构组成的研究小组,其中包括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普度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于夏洛特在1月14日版自然杂志中发表了有关序列的分析。

这是美国国家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s Joint Genome Institute,的工厂项目中,迄今最大的成果。

“大豆基因组的10多亿个核苷酸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了解工厂把生产能力转向阳光,二氧化碳,氮气和水,化为集中能量,蛋白质和人类和动物使用的营养。”美国能源部生物科学和环境研究副主任究安娜帕米萨诺说。

“这将打开迫切需要提高这些作物在世界的农业范围内生产可持续人类和动物食物,健康的环境平衡的大门。”

从序列分析中,超过46,000的基因已被确认。其中1,10O已知是大豆脂质代谢的主要内容。

希望已确定的基因资料可以被用来加强输出,导致更大量多地使用豆油来生产生物柴油。

控制点及其他福利

虽然大豆油生物柴油有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理想特性,大豆植物不能自然地地产生足够的石油和每英亩一加仑燃料的产量竞争。得到大豆基因组可能会提供一些关键的解决方案。

“我们现在可以在蛋白质和油的碳流动上作出零的口岸监管,”于内布拉斯加大学生物技术中心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的教授汤姆克莱门特林肯说。

“随著信息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结合,我们可以针对发展一个大于百分之四十的大豆含油量,”他说。

得到了大豆基因组的序列,可以加速发现其他大豆性状的努力。

研究人员使用了序列到零的一个突变,可以用来选择具有较低的水苏糖水平,这将提高动物和人类消化大豆的能力。

在另一项努力上,通过比较大豆和玉米的基因,一个单碱基突变被发现了是导致减少大豆的植酸生产。

植酸是植物组织存储磷的形式。由于植酸不被动物在食饲中吸收,那些未吸收的植酸穿过胃肠道,提升了在粪便的磷量。限制大豆生产的植酸,可以减少径流猪和家禽的粪便对环境的主要污染。

对种植大豆的农民更为重要的是基因组序列中,得到抵抗具破坏性的亚洲大豆锈病(ASR)的第一个抗病基因。在有些A.S.R.肆虐的国家A.S.R.,疾病对大豆产量造成可高达百分之八十的损失。

通用电气为中国新添88台风力涡轮机

通用电气已经同意向HECIC新能源公司在中国河北省和山西省的三个新项目提供88台风力涡轮机。

新的风力发电厂将为中国添加132兆瓦的已安装的风能容量。这种1.5兆瓦涡轮机配有电压穿越和风力发电厂管理系统,与同类产品相比,预期具有电网友好、可靠且更加稳定的性能。

迄今为止,该公司已经向中国运送了895台1.5兆瓦的风力涡轮机来帮助实现2020年前15%的能源需求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雄伟目标。

2008年,HECIC成功试运行66台通用电气的涡轮机。

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添加150千兆瓦已安装风能容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从2009年到2020年,每年安装约11.5千兆瓦已安装风能容量。

篇9

阅读能力是指理解和接受书面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它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认识过程,而是通过对书本内容信息的阅读进行思考,不断做出判断推理,并不断获得修正,从而理解意思的一种高级神经系统的智力能力。生物学阅读能力是指通过阅读生物学资料,获取生物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阅读形式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各科知识,并掌握之,对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进一步形成并充分发扬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使学生重视教科书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阅读,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课本。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笔者就多年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生物学知识有关内容的一些做法,整理成文,供同行们参考。

一、基础知识重点读

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名词、定义、分类要点、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面广量大,在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对这样的内容逐字句阅读,对其中的重点字句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弄清含义,找出其内在本质,确定其内涵与外延适用的范围与条件,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做到更好地理解、掌握与应用。例如:在讲述新陈代谢概念这部分内容时,应指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重点阅读,弄清“新陈代谢”的作用范围是生物体内的细胞中,主要内容是化学变化,条件是严格的有序性。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内容,自然就了解新陈代谢在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中的地位。阅读变态的有关内容时,应抓住“长期适应”,“特殊环境”、“改变原有生理功能”、“改变原有形态结构”等主要内容去理解掌握。学习减数分裂内容时,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着重异清“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联合”、““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关键性语句含义,有利于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重点、难点反复读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把握其内涵与外延,通过反复阅读,一方面使学生得到生物学语言训练,另一方面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更准确,更完全,不至于顾此失彼,断章取义。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内容时,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内容,听取教师精辟讲解,能够全面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和原料,准确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能正确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的化学反应过程。再如,讲授遗传学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让学生提前预习,带着问题反复阅读教材内容,课堂上经过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定律的实质。

三、易混概念对比读

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诸多形式相似而本质不同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这些名词概念,把它们区别开来。应要求学生对这类内容反复对比阅读,分别找准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准确把握对比记忆。例如: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要弄清它们的原料、产物和过程以及参与反应的酪类等,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关键要弄清它们染色体的变化情况等。再如:“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染色质”,“基因”与“基因型”,“显性基因”与“显性性状”,“隐性基因”与“隐性性状”,“细胞质基质”、“细胞膜”与“细胞壁”,“受精作用”与“双受精作用”,“胚囊”与“囊胚”,“子叶”与“叶子”等都是容易混淆的概念,为正确区分些概念,要求学生一定要对照定义对比阅读,并列出表格加以比较,直观,清晰,便于记忆。

通过对比阅读能够加深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深化理解,准确掌握。

四、相关知识经常读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经典的、重要的、精华的部分外,还应该结合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他们经常阅读一些与现代生活、经济建设息息相关的现代生物知识以及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卫生保健,人体健康等有关的生物学科常识、应用常识等,从而了解迅猛发展的现代生物学各门类前沿知识,生物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知识的阅读,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加热爱对生物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通过生物学发展史补充知识的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过程、思想方法及科学家为之付出的心血,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思想品质、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均有积极意义。

五、解题条件细致读

篇10

玉米是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之一。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种植玉米。玉米在世界谷物总产量中巳超过小麦,居第1位。亚洲巳成为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洲,其次是北美洲。近30年来,世界玉米种植面积从9936万hm2增加到13994万hm2,单产由2293kg/hm2提高到4332kg/hm2。2004?2005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为7.08亿t。在世界农业发展中,拉美、非洲把玉米生产放在首位,而亚洲则放在水稻、小麦后的第3位。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达3000万hm2,占世界玉米面积的22%;总产量27617万t,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2%,单产达到7200kg/hm2。

玉米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2545万hm2,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5%;总产达到13000万t,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8%。2004?2005年度中国的玉米产量为1.28亿t,约占世界玉米产量的18.1%,仅次于美国。中国玉米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东北4省区(辽、吉、黑、内蒙古)和华北4省(晋、冀、鲁、豫)生产了占全国70%左右的玉米,再加上西北4省区(陕、甘、宁、新疆),共生产了占全国近80%的玉米。

吉林省是玉米优势产区,玉米总产量、平均单产、人均占有量、调出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中国玉米生产的第一大省。目前,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约250万hm2,占全国玉米面积的10%左右,其中有66万hm2的绿色、专用、特用玉米;玉米总产量约1700万t,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5%;玉米商品量约为1000万t,占全国玉米消费总量的8%。

玉米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用途广泛的特点。不仅是人类和家畜的重要食物来源,而且是几百种工业用品的原料。据统计,世界玉米总产量的66%用作动物饲料,20%直接供人们食用,8%用作工业原料,6%用作种子。中国的玉米消费结构也巳经由过去的食用消费向饲料、工业加工为主的多方向、多层次消费转变。

未来10?20年,伴随畜牧业的大发展和玉米工业的兴起,玉米的用途将更加广泛,加工更加精细,对玉米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玉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对玉米生产的要求,全国玉米总产量将以3%的速度提高,但随着国内养殖业、淀粉加工、乙醇生产对玉米的需求,玉米消费总量将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玉米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到2010年,吉林省仅玉米加工业对玉米需求达1000万t,占吉林省玉米产量的50%。

面对巨大的需求,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要走提高内涵和扩大外延的道路。提高内涵:一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品种、新技术支撑玉米生产发展;二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高产农田的比例。扩大外延:一是推动周边地区玉米发展,二是采取农业技术走出去战略,发展周边国家玉米生产。同时继续强调玉米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提高玉米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科技进步对玉米产业发展的作用

2.1杂交种选育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

近30年来世界玉米产量的提高,杂种优势利用的科技贡献率为30%?35%。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分子遗传学为核心,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使玉米育种方法实现了质的飞跃。9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了一大批高产、优质、高抗玉米杂交种,综合性状明显改进,花期更为协调,干物重增加,收获指数增大,保绿度提高,耐密性、抗病性和茎杆、根的抗倒性增强。目前,世界玉米杂交种种植面积达到85%左右。90年代世界玉米平均单产为4044kg/hm2,玉米高产国家法国玉米单产达8051kg/hm2,美国单产为7890kg/hm2。世界玉米高产纪录为27743kg/hm2。

转基因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转基因作物之一。1990年培育出第一例转基因玉米品种之后,转基因玉米巳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类型,2005年全球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为2120万hm2。玉米转基因的主要性状集中在抗虫和抗除草剂,种植转基因玉米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无需或很少再喷洒化学农药,间接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中国玉米育种无论在遗传理论还是在育种实践上都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生产中杂交种覆盖率达到100%,并保证品种的更新换代,玉米增产速度与美国相当。育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多抗杂交种。1989年单交种掖单13首创了夏玉米高产纪录;1999年莱玉创造了春玉米高产纪录,达到16440kg/hm2。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育成的优良单交种四密25,单产也达到15120kg/hm2,比90年代世界玉米平均单产高出3倍多。

2.2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推动玉米生产不断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机械化生产程度最高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玉米生产巳实现全程机械化。90年代初开始,以秸秆覆盖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重视基肥和锌、锰、钼、硼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精准施肥技术、增加种植密度是近年来美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辅以农艺措施和生物技术有效防治病虫草害。据调查,美国玉米高产田平均密度为62490株/hm2,单产达到了13867kg/hm2。

世界玉米的最高产量达27743kg/hm2,是由美国依阿华州的玉米种植者柴欧德在2002年美国高产竞赛中创造的。其主要栽培技术要点是:①通过深松、秸秆还田、深施肥来培肥土壤,改善与提高其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能力;②施入足量的氮磷钾三要素,中量元素硫及微量元素锌、铁、锰等;③选用耐密、抗病、抗倒伏优良单交种;④在苗带上施用杀虫剂和杀线虫剂;⑤用较慢速度机播,种子深浅一致,出苗整齐度好。

中国玉米生产分春玉米和夏玉米两大区域,因地制宜推广了相关技术。①选用综合性状好的优良玉米杂交种;②合理密植,创建超高产群体;③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④创建超高产土壤,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2.3加工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玉米的经济地位

世界玉米加工业在近几十年发展迅速,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很多应用,使玉米在经济中的作用突显出来。随着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玉米工业消费量逐年上升,从90年代的几十万吨到如今的上千万吨。目前世界上巳开发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数千个品种,主要有饲料、淀粉、淀粉糖、酒精、玉米油、淀粉塑料、玉米食品及其它深加工产品。美国玉米深加工量占玉米加工量的15%?20%,可加工出3000多种产品,淀粉、甜味剂和乙醇占据玉米深加工产业的95%,每年深加工消耗量约5000万t。

中国玉米加工业起步较晚,饲料加工消耗的玉米数量最大,占玉米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中国玉米加工食品、医药、化工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90年代以后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2005?2006年度中国加工业消费的玉米预计为1600万t,约占玉米消费总量的13%。目前,中国年总消费水平在1.2亿t左右,约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19%,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3科技创新是玉米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全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将基本稳定。产量持续提高、总产量不断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对玉米生产的基本需求。

吉林省作为玉米优势产区,面对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质量提高和生产环境的多重压力,为适应玉米经济的发展,增强在世界玉米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必须建立玉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选育高产、优质、多抗优良玉米杂交种的能力,一方面为区域内玉米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为周边地区和国家扩大玉米生产能力提供技术辐射,科技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1拓宽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杂交种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技术载体。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种质创新和育种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玉米杂交种选育速度,提高杂交种水平。

3.1.1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是加速实现育种目标的关键

建立玉米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加强分子育种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将表型选择转化为基因型选择,大幅度地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可有效地提高玉米杂交种的育种速度,育成时间可从目前的10?20年缩短到5?6年。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快速、高效的分子鉴定和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进行玉米基因的鉴定、定位和分离;发掘和精细定位抗病、虫(丝黑穗病、玉米螟等)、耐旱等重要性状新基因,获得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开展抗病、耐旱、优质基因的聚合育种技术研究,把期望性状导入适宜的玉米杂交种。

3.1.2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强化理论与方法创新是玉米杂交种选育的首要任务

全世界有约300个玉米种族,目前人类仅利用了其中的几个种族。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强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开展玉米杂交种选育。

将优质、抗逆、高产、专用作为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在理论上深入探讨杂种优势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加强玉米分子遗传学机理研究,为玉米育种实践提供更先进、更科学的指导。切实增强玉米种质鉴定、扩增、改良、创新的研究力度,创造和筛选玉米核心种质,为育种持续提供优异基因库保障。在方法上继续改良和完善杂交种选育方法,加强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合作研究,利用综合分析、鉴定技术,培育出生长健壮、品质优良、高产稳产的玉米杂交种。

    3.1.3开展特定性状的玉米育种

开展子粒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改良玉米子粒品质。对糯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遗传、支链淀粉的胶化特性等进行研究,培育和开发具有特定附加值的系列加工专用玉米杂交种,如高淀粉、高油和优质蛋白玉米、超甜玉米等,为加工业提供更为适用的原料品种,促进我国在开发利用玉米新类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2提高玉米杂交种应用效益和玉米生产综合能力

研究和应用提高玉米生产能力的综合配套技术,力争10年内使玉米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满足日益扩大的玉米经济发展需求。

针对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以制约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为重点开展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产品器官形成和退化机制,提出超高产的关键技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肥水资源循环规律平衡机制及高效利用技术,新型节水保肥技术;研究深松少耕、高效低耗新耕法;研究作物对非生物灾害的反应机理和抗逆减灾创新技术;研究作物流行性、爆发性和危险性重大生物灾害的成灾规律、监测预警及可持续控害减灾技术,改进生物控制方法,减少作物损失。

开展优质粮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防涝、高产稳产能力。一是加快农田水利化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二是加快农机化建设。通过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增加大中型动力机械、复式作业机械、收获机械,逐步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三是加强农田生态体系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加秸秆还田数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积极发展玉米集约化种植,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实现玉米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玉米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