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作对创新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作对创新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银证合作 商业银行 重要性

一、引言

不可否认的是,证券业和银行业究竟是混业经营好,还是分业经营好,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主题之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银证合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我国银证合作最常采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国债市场回购业务、银行同业拆借、银证通、银证转账和证券抵押融资等等。资料表明,从分业经营逐步过渡到混业经营,必然是我国金融体制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不容置疑,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当前金融发展的实际需求。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大力发展混业经营势在必行。

二、开展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证合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对银证合作进行理性判断。实践证明,我国证券业和银行业之间的良性合作,能够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共担风险,优势互补。

(一)有利于拓展新的业务空间

调查研究表明,只有不断对证券业和银行业相关方面的业务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加强银证业务合作的交叉性和跨市场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全新的业务空间。一般来说,在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各自体系中,资本市场的格局和分立的商业银行会让风险沉淀下来,这里的风险不具有流动性。从目前看来,银证双方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优势,重新对现有的业务进行组合,并且不断拓展新的业务空间。换句话说,对于绝大部分有关债券方面的业务,银行应该将其较好地独立开来,并且组建专门结构,科学、有效地处理债券方面的业务。更进一步说,银行应该努力推动证券公司和证券业务合作,共同出资,构建相关方面的专门机构。不可否认的是,银行只有大幅度提升对银证合作的关注度,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和鼓励证券经营机构不断向海外市场进行拓展。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合理地制定制度性防火墙的前提下,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逐渐向边缘业务进行过渡。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已经开始向衍生业务进行较好地拓展,这些新的业务空间能够为商业银行的纵深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开展国际业务的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海外证券经验,银证合作势在必行。值得肯定的是,对于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努力拓展海外业务是银证合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功能互补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对市场经济活动的渗透力越来越强,采用证券化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和流动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基本上说,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既能为金融业搭健全新的业务平台,实现新的增长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完善整个金融结构。从本质上说,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有助于不断对金融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为了最大限度地促使资本市场和银行的资金实现良性互动,努力建立高效地融资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为了资本市场和银行的资金能够实现良性互动,我们应该把银行信贷资金当成十分重要的媒介之一。只有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的资金通道,才能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融资机制,才能为广大证券商提供十分有效地融资渠道。另外,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容忽视。

(三)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困境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解决。例如:在风险和收益上,无法将负债和资产进行较好地匹配;相当一部分银行资产的产业,在经历成熟期之后,逐渐步入衰退期;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无法创造相关方面的金融衍生品,并且这些金融衍生品具有较大的投资吸引力。毫无疑问,考虑到商业银行的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银证合作,努力把资本市场当作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深化改革的平台。从目前看来,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而言,绝大部分中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低下,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资料表明,商业银行只有与资本市场进行较好地对接,才能更好地进行业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一般来说,将资本市场作为平台,能够有利于对商业银行相关方面的业务进行创新。换句话说,一旦脱离资本市场,在极为封闭的环境中,试图对银行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不断创新银行业务,明显具有一定的难度。值得肯定的是,在金融体系不断进行演变的过程中,资本市场是其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力量。基于现状考虑,整个金融体系无法产生质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从本质上说,绝大多数银行业务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打个比方,依托于资本市场,基金托管应运而生。另外,个人理财,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三、商业银行银证合作的未来选择

毫无疑问,在我国顺利加入WTO组织的大背景下,基于现有分业体制的考虑,银证合作是金融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十分有效地策略之一。在对开展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进行较为细致地探讨和解析的基础上,接下来,结合具体的实践状况,针对商业银行银证合作的未来选择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希望能够对浅析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的实际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方面,实行“共同客户”模式。一般来说,“共同客户”和“互为客户”是我国商业银行银证合作模式主要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在传统的银证合作中,“互为客户”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也就是意味着,在响应相关方面政策规定的基础之上,证券公司和银行互相作为服务对象,科学、合理地开展各种业务合作。通常,这些业务包括:资金融通、存款、结算等等。毫无疑义,“共同客户”模式是指:证券公司和银行努力开展相关方面的合作,为相当一部分共同客户尽心尽力,不断提供优质的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了能够给双方的共同客户,提供较为优质的金融服务,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促使证券公司和银行发挥各自的优势之处。从本质上说,“共同客户”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合作。不容置疑,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化改革,十分有利于促进银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商业银行银证合作应该充分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最终决定采取何种模式为佳,这些因素包括:监管理念、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金融历史等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有紧密联系本国国情,较为理性地选择银证合作的模式,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目标。事实上,我国现有的金融管理体制,并不是混业经营体制,而是分业经营体制前提下的业务交叉。实践表明,相当一部分全能银行制,将金融混业经营当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这部分全能银行制注定无法获得长远地发展。值得肯定的是,建立全能银行制的时机尚未成熟,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没有较好地形成金融业全能化监管体系。另外,拓展基金市场、继续发展代销基金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不容忽视。

四、总结

综上所述,浅析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毫无疑义,证券和银证均为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即便归入资本、货币市场,两者之间开展业务合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系统、全面地考虑到各种现实的制约因素,阐述了几点关于开展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重要性的体会和认识,包括:有利于拓展新的业务空间、整合资源,实现功能互补和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困境等等,接着,讨论了商业银行银证合作的未来选择,希望能够对浅析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的实践工作发挥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宇荣,涂春秋.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发展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3.

[2]上海市城市金融学会.银行核心竞争力透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黄娟.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的模式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4]刘艳梅.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

[5]唐宪.试析我国“银证合作”新趋势[J].证券经纬,2007.

篇2

目前,由于人数、科研经费、科研场地、老师的科研水平等因素限制,在普通本科院校全面开展科研培训的可行性较低。相对而言,创新实验设计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少,也能较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

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

(1)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题目,使枯燥、乏味的科研变得有趣。这不仅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了文献查阅能力。文献查阅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为学生提供参考方向,是学生需掌握的基本技巧。在学生实验设计过程中,54.21%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存在文献查阅困难。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百度搜索,只有少部分曾接触过科研培训的学生才知道万方、维普、中国期刊等数据库。本次创新性实验设计模式教学后,59.71%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其文献查阅能力有所提高。

(3)培养了学生撰写实验申报书的能力。设计实验并撰写实验设计书是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教学的关键。通过创新实验设计,学生学习了实验设计书的撰写,锻炼了科研表述能力和实验方法的应用能力。42.8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其实验申报书撰写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验设计书的撰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中英文摘要写作能力,还使学生清楚了解其拟研究课题的研究前景与意义,熟悉实验研究内容和所用到的实验方法,为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奠定了基础。

(4)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61.9%的受调查学生认为通过本次创新实验设计课程提高了其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结论,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③本次创新性实验设计模式教学还安排了实验设计答辩环节,该环节模拟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形式开展,锻炼了学生制作PPT、语言组织与表达、科研逻辑思维、现场应变等多项能力。

(5)促进了所学知识在科研中的应用。45.79%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其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实验设计是由学生根据研究内容而选择实验方法,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课题研究需要相结合,不仅使学生熟悉了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更提高了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6)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设计一般是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的,项目组成员的组成和合作对于项目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性实验往往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更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集体的努力显得尤其重要。④创新实验设计使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7)为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毕业设计是医学检验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选题困难和论文撰写是历年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毕业生欠缺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导致毕业设计存在许多问题。⑤

篇3

煤炭企业档案管理创新

1落实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若要保持健康的发展状态,必然离不开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通过有效实施档案管理,能够促使企业维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并促进各项工作质量提升。加强档案管理可让企业更为完整地将历史活动资料保存下来,可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发展历程,从而为企业战略目标制定、调整提供科学参考。与此同时,通过档案管理工作可协助合作对象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进行认可,从而进一步稳固企业与合作对象之间的合作基础。总而言之,落实档案管理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从侧面提升企业在行业及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实力,应给予重视。

2目前煤炭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很多煤炭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但在某些环节上还是体现出了一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管理意识缺失。多数煤炭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过分看重企业经济效益,对于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却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在档案管理人员配置上,还是技术设备支持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一方面,煤炭企业管理层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总认为档案管理不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并且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投入过多的资金或精力于档案管理上,反而会加大企业运营成本。这种错误的认知,对煤炭企业档案管理建设带来了严重阻碍。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相关意识不够到位。部分人员认为档案仅仅是简单的资料信息存储,所以工作模式较为传统,在档案更新、统计、信息整合方面工作不够到位。(2)档案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很多煤炭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依然停留在手工档案管理模式上。手工档案收集无疑存在滞后性,在档案移交过程中易出现差错或遗漏,相关信息也不见得能完全收集,而且很难对档案进行分类、编目,使得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性。同时,手工档案模式会对档案查询效率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在档案查询过程中会耗费大量时间、人力。(3)档案管理硬件设施落后。由于部分煤炭企业档案管理意识缺失,使得档案管理硬件投入不足,导致档案室条件较差。档案室设计不够规范、功能单一、缺乏信息资源开发能力、计算机设施不够到位、未构建出统一化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等问题都制约了档案管理的成效,影响了档案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3新形势下落实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

3.1更新档案管理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驱动力,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更新档案管理意识。首先,煤炭企业领导要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要树立档案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的观念。企业档案是全员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智慧结晶与劳动经验,是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真实的记录及客观评价。以煤矿开采为例,无论是探矿、采矿,还是技术工艺改进、新型设备投用,其中包含了煤炭企业不断谋求发展的历史,以图文信息、影像信息等各种形式承载的档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财富,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资产。企业档案除了具备无形资产属性外,还具有公共属性、地域性及专有性等特征。正是因为如此,领导及管理层必须贯彻落实档案管理工作,让相关工作能够系统化展开。其次,煤炭企业内部要树立档案是企业独有的信息的意识。作为企业最为原始的记录,档案当中涵盖了各种专利技术、知识、设计资料等。这些技术信息文件是企业的技术机密,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保证这些机密不被泄漏。另外,煤炭企业要意识到档案具有实用效益。从客观角度来看,档案是无形资产与固有资产相结合的产物,是配合各种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只要对档案合理开发利用,必然能够挖掘出档案的实用价值。

3.2加大硬件投入,改善档案存储环境

改善档案存储环境,需要相关硬件设施支持。首先,煤炭企业要保证具备单独的档案库房、阅览室及办公室,三者切不能混为一处,并且要符合《档案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其次,档案室要配备各种保护设施,如消防设施、防光窗帘及温湿度计等,让档案文件得到妥善保护。另外,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企业内部要普及办公自动化,并将无纸化办公融入至档案管理当中。煤炭企业要不断加强内部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内部局域网将各部门及基层单位联系起来。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档案管理。除硬件设施外,还要完善相关软件设施,构建出统一的内部档案数据库及综合查询、管理服务平台,以此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

3.3将矿建土建及安装方面知识引入档案管理工作当中

在煤炭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很多档案内容都涉及企业安全生产。煤炭安全生产是一项具备技术性及专业性的工作,若档案管理人员不熟知矿建土建及安装方面的相关知识,其胜任力便会大大减弱。因此,煤炭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积累矿建土建及安装方面知识,要充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矿山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条例,才能对档案质量进行把关,使相关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4结语

要加强煤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要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让相关工作更好地开展。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档案管理环境,还要将采矿知识融入其中,以形成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流程,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胡西春.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企业技术开发,2013(05):57-58.

篇4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创新是大学的新方向新使命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高校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收效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政府、高校、企业、金融等各方面的深层机制没有大的改变。高校的兴奋点在于出成果、出论文,发表在国际高层科技信息平台上;企业则囿于自身水平限制,缺少深度创新的实力与眼光;而地方政府更感兴趣的是经济总量与税收。搞协同创新,就要秉持新的理念,打破原有机制,创造新的机遇。高校不仅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念,还要运用智慧、付诸实践,在现有条件下有所承担。

本着这一理念,浙江大学成立了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试图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转化高校成熟科技成果、研发领先产业适用技术、培养引进研发管理人才、引进国际国内先进项目、孵化培育发展高新企业、形成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等等。与以往的高新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或高技术产业中介机构不同,这一组织不仅提供环境、提供服务、提供投资,更重要的还要帮专利持有人组建研发与管理团队、整合各方资源,最终研制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与产品,并组建高科技公司。由企业投资人、技术和管理团队、研究院公司共同持股,鼓励和支持专利持有人走出去,走向市场。我们不搞集团式控股,只是持有部分股份,精力集中在前期项目研发和孵化上面。研究院建设前期,我们力求突破产、学、研各方面的壁垒,促进更多实用型高新技术与产品落地生根,催生更多的高技术企业,扶植其成长壮大。

当然,高校的根本任务还是育人与科研。我们是将有不同特长的教授引导到专注于自身特长的领域。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推广三个领域各有所需,鼓励一部分教授不写论文、不发表文章,专门把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推广到社会,同时还要吸引大批科研人员为项目的产业化服务,推进协同创新,形成新机制并促其成熟。

创新需要教育与科技的协同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创新体系的关键在人,人是创新体系诸要素中唯一的活的要素,即主动的要素。实现协同创新,必须首先着眼于“人”。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2012年4月18日,南开大学与百度公司举办了“索引缓存算法”成果交付仪式。完成这一成果的,是来自“南开—百度协同创新工程中心”的24岁博士研究生童健聪。产生这样的成果,并非偶然。南开与百度自2008年建立联合实验室(2011年升级为协同创新工程中心)以来,双方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在为业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过程中,也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11年年底,南开大学还与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签订了进一步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的协议,共建药学院与相关学科,共做大项目、好项目,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筑生物医药人才高地。我们在改革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建立人才共享机制、科研互动创新机制、学科共建机制。

南开大学与近邻天津大学更是很早就开展了战略合作。从2001年开始,两校以联合研究院为载体,打破原有学校、院系的条块分割,通过整合双方优势研究力量,凝练出一批高起点的前沿交叉科研项目,组建了一支由各领域领军人物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从而使两校由简单的校际项目合作,转变为教学科研一体化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紧密合作关系。

大学应积极协助企业组建技术创新实体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

众所周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国家、行业及企业发展都极具重要性。可以说,如果企业没有以自己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国家没有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那么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终究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其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我国现阶段正大规模地加大科研投入,其中大部分经费是技术创新的科研经费,包括“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及重大科技专项等,其实在这些计划的资助下,我国的科技领域是能够取得技术创新成果的,问题在于很多企业基本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队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难以为继,从而没有很好地促进企业产品不断升级和更新换代。

其次,技术创新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企业以单项技术难题委托高校研究开发,解决不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可持续性的问题——今天解决了这项技术难题,明天又会被那项技术难题卡住,而且工程或产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便解决了单个技术、提升了单项性能,也不能提升工程的整体性能或使产品更新换代。

再次,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核心,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即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中心,重要的是汇聚技术创新的队伍。因此,没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实体,就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高端人才就业和发挥作用的空间。

目前,从事技术创新的研发队伍大多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及部分企业研发人员因项目关系临时组建的。企业参与人员一般不是主体成员,无法系统掌握项目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包括依托企业的多数研究项目),而高等院校等科研人员突破技术原理、示范性地用于工程实际或做出产品样机后,便要转向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技术创新难题,如此,因项目而组建的团队也因结项而解散。此时,如果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实体,也就没有足够的队伍参与项目的深度研发,以及把突破的技术做精做细、使示范的工程或产品规模化并升级换代。也正因如此,我们不少科研项目取得了技术创新并示范性地用上了,但由于后继乏力使技术停滞或倒退。

那么,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毋庸置疑,关键在人才。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主体是工程人才。我国以较低的投入,兴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工程教育),我们不仅要培养好人才更应该用好人才。比如说,工程类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毕业生分别有适合于研究开发、工程与产品设计、现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岗位,要让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清晰地看到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和空间,当然也包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利于他们创造各自的就业岗位。

而大学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和发挥什么作用呢?首要角色和作用应是培养和输送大批的人才,尤其是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让这些人才不断补充到这个体系中并发挥主体作用;其次是面向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源头的技术;再次是要继续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改变大学等科研机构目前主要是围绕企业需要的单项技术开展研发或提供单一科技服务的合作模式,积极协助和帮助企业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提供大学博士后站和实验基地等共享平台,合作谋划技术创新的内容、带领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帮助吸引企业化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和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

重要的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和企业合作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企业要在建设资金、技术研发和企业化编制等方面投入,同时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和平台,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

整合资源,增强科研内外合力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钱军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这是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历史责任,是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是国家对大学科技创新作用的制度安排。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建筑类高校,近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科研”意识,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篇5

一、初中英语合作教学中生生合作的重要性

“初中英语合作教学中生生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强调生生合作互动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生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一种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素质养成和个性化发展的影响,都更为直接和重要。生生合作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1)生生合作使学生学会控制攻击冲动。在同伴关系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是“利己利人”的学习形式。从而使学生自觉调节攻击,建立起必要的行为规范和限制行为的规则。

(2)生生合作对学生社会交际化的影响。学生之间是相处时间最长的伙伴关系,学生能更直接地与同伴进行思想的交流,下意识地模仿同伴的行为的方式,也是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信息源之一。该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了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

(3)生生合作使学生获得用他人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在与伙伴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学会在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所缺失的学会倾听、包容谦让、合作互助、换位思考、团队精神、民主素养等等重要的社会性品质。这是儿童或者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们在未来将影响个体的许多活动。

(4)生生合作对提高教育抱负和学习成绩的影响。首先,学生的教育抱负很大程度上会受同伴的影响,在学生合作过程中,他们的相互作用使个人和他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被接受并受到支持,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校里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教育水平,二者往往呈正相关的关系。其次,相对于竞争,合作产生的焦虑与压力要小得多,这对于有着沉重升学压力的中学生无疑是一味减压良方,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最后,在合作教学中,学生自主支配课堂的大量时间,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围绕老师提出的教学重点或共同的疑难问题相互交流甚至争辩,提高了思辨能力,促进了共同提高。

二、初中英语合作教学中生生合作的实施

合作学习中的生生合作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上的,即: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我国的曾琦博士认为合作学习包含六个要素:正相互依赖、个人责任、社交技巧、小组自评、混合编组和教师的协助。本文所指初中英语合作学习中的生生合作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该模式包含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多元评价等基本环节,班级可混合编组分成7~8组,每组6个人左右,以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3(Halloween)为例,分析如下:

(1)合作自主学习。首先是教师给合作小组布置作业,要求每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万圣节的来历、节日里特别的活动、哪些国家庆祝万圣节、万圣节的意义,各组再分别去了解西方某个节日的来历、庆祝活动等,包括:圣诞节、复活节、母亲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等,要求各组利用周末等课外时间小组合作完成。其次是各组进行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安排分工,分工明确,教师要参与小组进行指导,注意小组间均衡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避免好生唱主角,大包大揽,而个别学生无事可做的局面,保证各小组的学习效率。

(2)合作互助探究。这是各小组在自学质疑的基础上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分工合作:搜集素材、查阅资料、小组研讨、整理材料、打印资料、制作课件、组际交流,主持人召开小组会议,对汇总的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归纳、整理,或对作业要求进行再创造。在该流程中,各组员各司其职,不但每个人都要对万圣节这篇文章熟悉理解,对西方的节日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而且能够就万圣节各项知识点相互交流,相互纠错与补充,并就西方的其他节日文化进行的沟通,就作业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帮助同伴更好地完成其工作,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碰撞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本环节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也让学生面对大量与主题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探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3)合作展示交流。各组采取随机或自告奋勇的方式确定小组发言人和汇报人,学生代表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课本剧、对话、脱口秀等各种形式在全班展示报告,把万圣节和其他西方各种节日文化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本组学生可做好辅助工作和补充说明,本小组提出的疑问交其他小组解答,解答不了的由教师进行点拨。本环节进一步扩大了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摄人量,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和消化,提升学生敢于展示自我的胆量和勇气。

篇6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员的支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考察越来越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注重企业发展,并没有关注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和真实思想,所以存在一定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员工的参与,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只有双方都参与集中,创造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更能够促进国家和企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全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机制体制都需要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才能打破常规,进入新的纪元,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基于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业被提上日程,本文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弊端进行分析,并且找到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但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我们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时,必须对以往的管理弊端进行认识,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缺陷。首先,传统的人力资源管对员工个人的创新行为有限制。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对员工个人的创新是有要求的也是有时间段的,只是在短时间段内,从市场的需求入手,让员工在某些特定区域进行创新,这种被动式的创新理念使员工的个性被压抑,而且任务性的创新也很容易造成个人工作成果被仿制的现象。其次,各个员工之间在匹配上失去自主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会对员工的分组进行强制搭配,并没有采纳员工的意愿,分组是为了合作,合作式为了提升工作效果,这种没有默契的分组极大的阻碍了员工的创新效率和工作效率,因此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进程。最后,创新意识模糊。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认为创新属于企业科技部门的人物,与人力资源的配置无关,就是因为这种淡薄的意识,让人力资源管理止步不前,没有从多角度和前进的意识下去考虑问题,也难于形成全员性的创新局势,在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精神上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1]。

二、全员参与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对全员参与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定位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需要每一个员工的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很快就能形成完善的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所以企业在此方面要先确定好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对此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分析:第一,确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基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生产型资源式企业创新的所在地;资本性资源式企业发展的支持目标;对这两者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中的创新人员进行类别分组,对不同类别的创新工作者提供不同的培养计划,然后在培训之后将其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2]。第二,把不同部门的创新工作人员进行划分;例如,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将喜欢技术创新的员工挑选出来;将喜欢管理的员工挑选出来;然后让他们共同完成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试验,获得良好效果的予以嘉奖,没有效果的也要进行相应的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这样让创新之风在企业中盛行起来,在每个人心中都植入创新的工作理念,并且把这种创新模式当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形成一种创新驱动力。

(二)注重兴趣引导,在兴趣中进行创新

在企业的创新队伍中,企业不能以强制性措施让某些员工在一起进行合作,而是要根据员工自己的意向和兴趣进行选择,让他们自觉地形成一个创新的团队,然后一同合作。原有的被动式合作对员工来说是一种束缚,并不能发挥很好的效果,长期下去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每个工作成员因相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这样更有共同话题,并且相互间在交流心得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彼此的学习,所产生的创新效果也会更推出。企业员工因为工作和兴趣形成了非正式的团队,也形成了新的企业部门组织机构,这些都能促进工作的创新,在此种情形下,企业的领导要对员工进行技能以及其他素质方面的培训,保障这个非正式团队的合作效率和创新方向[3]。组织工作人员们开展各种工作创新大赛,在大赛前进行对各项资料进行准备,然后再比赛过程中相互学习,最后进行综合性评价,这样可以使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取长补短,相互了解其它部门的工作情况,从而促进自己工作的创新和思想的创新。

(三)实行比例薪酬制度,推动员工的创新

在企业中每个人都可能存在创新的思路,但是这不代表每个员工都愿意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为此企业要采取办法鼓励员工进行工作的创新。在此方面,要保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重办法,根据不同的员工创新类型制定不同的薪酬奖励计划,而比例薪酬就是一个作用突出的尝试,其中包含了基本薪酬、奖金福利薪酬、合作薪酬、创新薪酬等等。基本薪酬可以根据企业发展情况与城市基本工资情况进行定夺,合作薪酬和创新薪酬要充分的考虑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在正常工作的基础上若是员工能够积极的与同事进行合作,并且对本部门或公司发展研究出了可行性方案就要予以嘉奖。这是一种鼓励员工常创新的方式,也是提升全员参与创新的方式和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全员参与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以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要充分的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只有创新才会进步,止步不前就等于落后,所以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定要富有创新精神。

作者:马梅娜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鑛.转型与创新:从人力资源管理到战略劳动关系管理[J].学海,2013(5):56-60.

篇7

关键词:自主创新;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分析

一、引言

当今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危机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节能与环保已成为当前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主旋律之一。汽车制造业作为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在不断变革中,由于传统汽车对石油的巨大消耗量以及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摆脱对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并利用新型清洁能源保护环境更加受到政府和汽车行业的重视。国际上,传统汽车制造强国纷纷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进程,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共同举措。同国外汽车制造强国相比,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化的国际差距较大,因此进一步提高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尝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组织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1、技术积累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新科学技术产业,对其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依赖度,技术积累程度的高低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清华大学的傅家骥等人对技术积累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研究比较深入,他们认为:“技术积累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创新实践中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递进。企业的技术能力包括各种各样的在生产和创新过程中发展起来而又为生产和创新所需要的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技术选择和消化吸收能力、技术系统构造能力等。”顾乃康认为,公司内的技术发展是积累的过程,新技术的创造是逐渐的、持续的和不断精细化的过程。他还强调了企业技术积累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技术积累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侧重于渐进式的自主创新。渐进式自主创新是通过对原先技术的消化吸收,或者直接在原先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主体的二次创新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典型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内长期的高素质专业的科研人才数量积累、产业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研发设备状况先进程度以及创新体制效率性等都密切相关。加快技术积累可以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时间和资金成本,有效地利用后发优势,借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迅速地改变产业现有的研发模式、装备水平以及技术知识存量,通过实现跳跃式的技术积累,从而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技术合作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这种新兴技术产业而言,由于外部市场还没有完善和成熟,而且前期企业及产业的投入研发成本过高,在这种环境下,对自主创新的负面影响也是比较大的。Barlow的研究表明,加强合作与跨组织的知识集成,对于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合作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克服制约其研究开发能力成长的技术瓶颈,通过对企业自身积累技术和合作引入的技术的集成利用,可以有效地摆脱“木桶效应”的束缚,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由于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更早,建立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对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江小涓等的研究证明,外商直接投资(FDI)这种模式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改善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和工艺状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品构成以及创新过程比较复杂,与传统的汽车研发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和集成外部的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起步晚于国际上发达的汽车生产国,因此技术合作对于具有后发优势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3、创新环境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尚未成熟的外部环境下,其健康发展与否深受外部创新环境的影响。创新环境可以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种类型。硬件环境是指自主创新的物质资源、基础研发设施以及生产环境设施等,它们决定了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技术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软件环境是指自主创新的观念、制度和产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具体的软件环境包括政府政策环境、创新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科技资源环境、融资环境以及信息服务环境等诸多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种典型的新兴产业,在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都很高的不利环境下,只有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才能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高效率地自主创新,提升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国政府近年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项目上就一次性投入20亿美元,此外德国政府也准备计划长期投资140亿欧元建设电动汽车创新平台。

就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趋势来看,我国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工信部等组织实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重点对动力电池与电池的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池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系统六个方面进行研发部署,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系统科技体系和产业链。就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状况而言,政府政策环境是创新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初始阶段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着其特殊的产业特征,除了前面所说的技术积累以及研发力度以外,整个产业的外部环境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仍面临着政策热、市场冷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

1、集群式创新

集群式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联合建立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用来提高效率,进而提高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首先通过汽车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为技术创新建立高效率的平台。集群集中度以及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都影响着集群式创新的效果,同时政策支持、创新文化等外部因素也影响着其状态。集群式创新受到了国外汽车产业的重视并实际运用,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如美国著名的车城底特律、德国的车城斯特加特以及日本的丰田城,它们都是通过汽车产业集约化,从而达到集约优势的目的。我国汽车产业园的兴起也反映了集群式生产模式的优势,它通过整合汽车产业链的相关上下游产业,有效降低了生产和创新成本,提高了产业的集约集中度。集约式创新的影响不仅反映在传统汽车产业上,还更加明显地反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研发难度大、时间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通过集约式创新能够取百家之长,可通过产业内优势互补来进行创新。集群式创新组织通过有效的技术互补,提高了集群内部企业沟通交流的效率,并为其构建长期合作关系、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集群式创新具有规模经济。

2、产学研合作

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一种共同创新模式,是通过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而互相利用资源来进行创新的活动。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创新优势、高等院校的科研理论创新优势以及研究机构的研发创新优势互相结合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并能够分担创新成本。这种合作模式也受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推崇,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分别建立了本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尤其是美国,其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源地,建立了多种产学研创新模式,如大学和企业联合组建科技工业园、建立企业孵化器等。2016年由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和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联合组织的“中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合作联盟”在山东成立,它就是通过联合国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各自优势的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起进行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的创新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够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变成为企业的产品,达到显著的创新成效。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新能源自主创新活动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组织模式。

3、模块化创新

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产业中,包括汽车制造业,模块化创新提高了创新的速度,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创新成本。模块化创新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创新,通过分散模块化可简化创新主体的结构,生产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优势模块进行创新研发,而将短板模块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创新,这样可以使其能够专注自身的研发活动,提高创新效率。德国西门子是制造动车研发系统的著名企业,它通过成功构建模块化研发制造,按照模块的功能分别交由对应的子公司进行研发设计,然后再整合资源进行整车制造,这样使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模块化创新有着其必要性,从模块功能上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以划分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以及整车制造等模块,其中电池和电机的控制模块是新能源汽车不同于传统汽车的关键模块,按照模块的重要性分别进行创新研究,同时在其中考虑集约化创新以及产学研创新等综合模式,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政策建议

1、企业层面———加强产学研结合

建议企业加强对高素质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切实参与到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模式中去,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研发平台,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研发系统,鼓励科研人员全方位掌握国外的同类先进技术,最终将其变化成自身特殊的科研成果。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自主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科研活动,还有管理模式、企业战略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在当前国内外都在探究新能源汽车的阶段,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合自己本身情况的自主创新体系,全方位提高其创新能力,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率的自主创新,最终达到新能源汽车企业与产业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2、产业层面——鼓励集群式创新

产业具有综合性、集成性和网络性。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仅只是包括了全部相关的汽车企业,它还包括整个产业链上对其产生影响的组织和机构。因此,产业层面应从整体上来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业的联系范围,除了具体的生产企业以外,还包括其他的组织和机构,如高等院校、政府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有效提高产业内部以及外部机构的合作效率,为产业自主创新服务,从而提高产业的创新效率。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将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成创新能力,则需要重视新能源汽车技术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集成创新。如果企业科研部门闭门造车,仅仅是单独开发某一项技术创新而忽略了集成创新,将很难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集成创新的意义远高于个别技术创新。

3、国家层面——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

国家政策扶持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正是在我国近年来不断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够迅速的发展,这也表明国家的扶持政策取得了实际效果。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建议继续实行财税优惠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并加强购车补贴将会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产业的发展终究需要市场的支持,当前新能源汽车消费门槛高,是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建议在符合WTO规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行降低引进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关税,并加强后期的消化吸收工作,鼓励国内外广泛地进行技术交流等,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施培共: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

[2]顾乃康:技术积累和国际生产[J].世界经济研究,1996(4).

篇8

关键词:中职示范校 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建设

一、引言

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职业教育与社会

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不过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在质量、结构、效益、以及规模等方面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最近几年,中职教育的发展也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也表明大力支持中职教育的发展,要尽快建立起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校。示范校的建设主要包括体制改革、办学特色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等内容。而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的建立又是重中之重。专业师资团队的水平和素质将直接影响中职示范校的建设,但优质的师资也不能完全靠引进人才来解决,更需要的是培养现有的中青年教师,使其迅速成长为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人才。稳定的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中职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的稳定而长久的合作模式,是指两者一起制定、实施、评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便是学校与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稳定的校企合作对中职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改革办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创新教育内容、改革评价模式。在这七项任务中除了完善内部管理这一项,其余任务都强调了学校与相关企业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而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也与这些改革任务有密切的关系。在示范校建设中对加强队伍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需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聘用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以及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总的来说,建设合格的中职示范校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师需持续深入的参与校企合作。只有让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融入到企业之中,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才能真正在学校教学和实践指导中做得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不能及时将现代新工艺、新技术以及企业的现状和特点展现给学生,就不能展开有针对性的学校实践指导,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迅速适应企业的要求。

2.校企合作帮助改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中职学校的教学和企业需求一直存在严重的脱轨。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主要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而对于教师的实践技能关注较少,导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是老师,而在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不如学生。如果中职学校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仍然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授课,一味的抱着那套陈旧的理论进行说教,必将无法满足示范校建设的要求。如果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发展只是纸上谈兵,而不从根本去改变一线中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将不能顺利的发展职业教育。而企业一线的实践锻炼便是改善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最重要最直接的来源。当教师在已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之后,教师的知识结构便更能满足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校企合作能够改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教师到相关企业去学习和实践,使得教师得以深入企业,充分熟悉了解企业一线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需求,改变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守旧教学观念。促进教师对教学知识结构的改变,更新知识体系,增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新东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师与企业的深入接触,教师的自主技术开发研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并且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总之,为了适应新的职业教育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4.稳定的校企合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国家在对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中下达了以下几项任务:(1).要求学生获得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使学生成为拥有“双证”的人才,必然要求学校拥有“双师型”的教师。然而“双师型”教师的塑造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稳定的、持续的、规模划的校企合作才能解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而那种短期的、零散的、形式化的校企合作不但不能满足要求,可能还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也不能很好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只有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的规定,要求教师带着项目或问题下企业,通过教师自身的实践和调研促进教师与企业的沟通,方能从根本上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保障“双证学生”的培养。(2).要求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专业教师数要在教师队伍中达到一定比例。从相关行业聘请的专职教师,能够熟悉和了解企业的发展和需求,不仅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平时也能和在校教师沟通、交流。对于改变旧有师资结构,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很重要,也能进一步提高中职示范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3).要求合作企业参与教学专业要达到一定比例。因此,这些专业的教师除具备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比较深厚的企业实践和企业背景,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总而言之,各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稳定的校企合作。只有建立起有规模的、稳定的校企合作,中职示范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外事档案;重要性;管理

高校外事档案管理乃是高校档案管理实体分类中的一类,主要包括外事工作管理和外事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等。

高校外事档案要收集的内容包括双方合作协议,备忘录,纪要,总结等相关重要文字材料。同时还有双方交流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录像,影像,图片,电子信息等资料。也包括相互赠送的一些具有保存和纪念意义的实物等。加强对这些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也体现了学校合作交流工作的水平,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社会各方面的迅猛发展使得上至国家下至学校都为不断充实自身的实力而寻求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全球一体化的步伐更成为了形式多样,类型繁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动力。

高校外事档案已成为现代高校档案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可以反映高校合作交流工作的概况和水平,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高校外事档案可成为连接各合作单位,团体,个人的桥梁,是双方开展具体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见证。对加强与推进高校与合作交流方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外事档案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20余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开展,随着信息时代的悄然来临,随着国内高校间强强联合和不断扩大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高校外事档案的重要性也日渐凸现出来。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外事档案的管理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在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中明确规定:外事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系统、准确和安全,便于开发利用,外事档案工作必须纳入学校外事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中,落实到学校有关部门外事人员的职责范围,做到布置、检查、总结外事工作同步进行。

过去的外事档案管理更多的是把档案管理工作看作简单的资料保管,而档案管理者更象是仓库保管员,他们仅进行基本的归档材料收集整理,工作缺乏能动性。所以其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都显得极为被动,档案资料的信息、情报价值和使用价值几乎没有体现出来,更逞论大范围地开发利用了。这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收集处理的信息资源悄无声息地被流失和湮没,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随着社会更加开放、更加快速地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需求。

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的“特区”,是高校外事活动及对外发展的中枢。高校外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外事工作水平的高低,影响到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到学校科研的发展及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影响到学校教职工和广大学生面对全球范围竞争的心理和目标定位,影响到学校掌握国际、国内的科学动态并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等等。总之高校外事档案的工作技术、管理开发方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高校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二、高校外事档案的技术化

做好高校外事档案工作除在思想认识上引起足够重视外,还应注意在实际工作中的技术支持。高校外事档案工作应以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为基础,以先进技术科学管理为条件,以情报收集和服务群体为核心。在目前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已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如何应用现代技术科学管理以服务于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引入信息网络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把简单的外事档案管理发展成档案、信息、情报的管理系统就使这项工作本身有了更广泛的外延,把死的资料变成了活的资信,从而赋予它更大的社会价值。现代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高速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为发展趋势的。计算机作为办公用具可以大大提高档案管理中的资信容量和办公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网络系统可以快速查阅各种类型的资料,这对现代化外事档案管理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也可以利用该信息资源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一了解最新的科技、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动态,为自己工作和学习做准备。利用好外事档案工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使学校内部的管理组织机构间能相互协调,利于领导层的垂直管理;另一方面则可在国内外高校间起到横向联合的作用,容易做到取长补短,对学校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生积极的贡献。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对公开交换的信息资信做好认真地筛选,注意机密文档的保密工作等等。

三、高校外事档案的国际化

在高校国际化过程中,高校的外事档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国际化给外事档案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

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需要高校从外事档案的管理内容、方式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方面加以改进及提高,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等提供有利条件。

四、高校外事档案的电子化

随着高校外事工作的日益频繁,外事档案的数量随之增加,内容也日趋丰富。档案载体更加多样化,电子文件已成为档案载体中的新成员,如何有效地对电子文件进行保管和利用,是档案工作人员不可回避的问题。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各方面的职责要求,使每一个参与人员负其分工范围内的责任。建立和执行科学的归档制度,归档时应检查电子文件内容是否齐全完整,真实可靠。建立和执行严格的保管制度,归档电子文件应使用光盘作为存储介质,对所有归档的电子文件应作写保护处理,使之置于只读状态。加强对电子文件利用活动的管理,电子文件入库载体不得外借,只能以拷贝的形式提供利用。

加强对外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明确具体管理措施,不断地提高电子档案制作者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树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精益求精的技术水平是保证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的根本措施。

利用网络平台,搞好高校外籍专家、教师档案的管理工作。

建立外籍专家、教师个人信息的网络档案,省内各高校间可通过网络档案索取满足自己要求的外籍人才。方便、快捷、时效性强。几所高校还可共同聘请相同类型的外籍专家、教师,实现人才共享,避免人才资源浪费。

篇10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在这种快速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状况。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和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与此同时,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内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沙龙、产学研合作、课题制、导师组等新型模式。在各种模式探索中,普遍认为采取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但使研究生教育由高校得以向社会延伸,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达到产学研三赢目标。产学研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研究生培养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

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国内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典型模式、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共识。在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中,研究生的纵向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实验研究技能)和横向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并举、内涵(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和外延(管理才能和社会应变能力)兼修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证明,在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下,它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是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一种好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对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处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联系密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工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由学术型转变为工程应用复合型,以硕士学位作为工程师职业的入门水准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地方院校由其特点决定,对于优势尚不明显的学科在如何建设和发展上,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面临的困难大、任务重,这些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地方院校全面发展、整体上水平的核心难题。当前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关于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研究课题不多,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多元化培养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可操作层次的研究不多,实践探索很少。因而,立足于应用型工科为主地方院校的特点,基于校际合作进行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一、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进行了校际合作的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探索,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学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经过论证明确了以下主要任务:结合校际和校企之间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探索,以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院校为主要合作对象,初步形成具有应用型工科地方院校特点的校际合作模式;结合教改实践,探索基于校际合作、以项目为依托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和方法;多元化培养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学研各方互动机制和责任的明确、学研合作指导中多师型的导师团队的建立和协作方式等关键问题和构建研究生的管理和激励办法等。

二、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的实施

1.实施思路

通过实际的大型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拉近校内导师及研究生与优势高校、企业的距离,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新路。

产学研联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这种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能够促进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施中的重点问题

(1)校际合作基础上,以合作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对地方高校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环境的优化作用。

(2)加强与同层次具有互补性高校的校际合作,形成高校间、校企间、导师组联合的对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激发灵感和创新。

(3)重点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和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突出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4)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开展校际合作,进行多元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

3.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的实施过程

(1)通过校际合作的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探索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

(2)通过与优秀企业进行沟通,不仅把企业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技服务,使企业实实在在感觉到研究生的价值,真心实意地参与合作,学校从中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机会,企业从获益中为校方提供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前景。研究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互动机制,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办法。

(3)采用“高校课程—基地研究—校基答辩”三段式培养进程,对课程学习、中期检查、开题、论文答辩培养全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创新奖学金、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奖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研究提高导师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方法。探索改变导师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形成考评对导师专业实践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评价办法。

(5)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在联合培养教改实践中对联合培养质量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控制,并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进行产学研三方联合评估。

三、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和有效性

笔者课题组指导的研究生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大型企业,参加和完成了多个工程检(监)测鉴定项目,参加了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与国家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某大型风洞工程技术攻关中的节点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初步探索,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加强联合、优势互补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校际合作能使得高校间优势资源互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企业的行业优势,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限制的瓶颈;校际、校企之间的互动可以同时解决“找米下锅”和“有米无锅”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高校外部优质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以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

以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中,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研究生创造好的研究条件,在完成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导师联合指导组就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和思想上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研究生在团队指导下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利于实现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此外,由于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充分融合兼职导师的社会资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可能。

有利于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科研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培养质量,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研究生教育、课题研究和就业三过程的顺畅衔接和过渡;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及与科研机构的关系等都存在于学校这个“小社会”系统之中,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应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本文研究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有:

区别于地方高校与强校合作的常见方式,本文重点研究同层次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高校的校际合作,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跨学校导师团队、跨地区产学研的多元耦合作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