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发展迅速,相应提高了对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实际要求。工业设计具体是指人们根据某一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性设计,其本质是对美学、工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发展工业设计,对于企业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x。笔者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本特点入手,就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供相关单位及人员参考。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探讨
工业设计是一种在工业革命之后受到广泛重视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分为传统工业设计和现代工业设计两类。美学和工学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实施基础,体现了工业设计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近几年,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发展迅速,传统模式下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无法再满足现代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继续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关基本特点入手,就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一、工业设计基本概念及特点分析
(一)工业设计基本概念分析
工业设计具体是指人们为达到某一理想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性设计,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设计应用,其中工学和美学是其重要的实施基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设计收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并逐渐发展出传统工业设计和现代工业设计两个类别。
传统工业设计侧重于产品设计,主要追求人与物品间的良好匹配效果。现代工业设计相关理念,是在传统工业设计理念基础上,融合现代工业发展需求提出的全新理念,其包含设计构思到方案完成的全部过程,同时包含使用工程手段进行设计表达,并达到相应的设计目的的所有工作,具体表现就是现代设计制造及相关服务的设计过程。
(二)工业设计基本特点分析
1、知识综合性特点分析
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将工业设计片面地理解为外形设计,同时习惯将其与“嘈杂的环境、冰冷的机器、机械化的劳动以及油污”等概念联系到一起。但通过其基本概念分析可知,工业设计不仅包含工业产品设计相关内容,其也是促进“人-机器-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涉及多种学科理论的实践应用,具有鲜明的知识综合性特征。
2、实践性和应用性征分析
工业设计是为了实现或达到人们某一期望或目的而存在的学科,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不断的设计和创造,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品质,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创建出更加个性、自然、便捷的生活,故而其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
3、时代性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工业设计体现出的基本要求也会随之变化。目前,工业设计以“绿色节能、健康环保”作为基本设计要求。
二、现阶段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对于机械工程来说,制造技术和机械设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机械的综合性能和质量。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机械设计制造方法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和发展。包括借助相关计算机应用程序和数学规划理论,确定最优化方案,或者通过结构离散化,使相互连接且分析容易的单元节点,进行综合求解的设计方法,都是现代计算机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创新应用成果。
三、机械设计指导技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工业设计领域中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重要作用分析
工业设计具有鲜明的知识综合性特征,其兼顾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两方面的技术知识应用。其中,科学技术占据重要的核心地位,是工业设计实施的先决条件,所有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都需要满足科学技术的实际要求,如设计违背客观的科学规律,就说明其缺乏科学性且无法实现。因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相关设计人员必须在充分掌握机械工程有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工业设计,以确保工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功能、外观等设计与力学、结构等客观规律相违背,从而提高工业设计的整体设计水平。此外,设计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工业设计专业优势,通过结构、外形、色彩的优化设计手段,提高用户的产品满意度。
(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领域中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分析
就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而言,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于人机工程方面。“以人为本”围绕人的本质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是人机工程学的核心理念。这种环境背景下,所有的设计理念都需要从人的本质需求中获得,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完成设计的基本判断。除传统的“人、机器、环境”三要素外,人机工程学额外引入了使用者和消费者的理念,使人和产品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共同的深入讨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机工程学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是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
(三)二者的结合应用趋势分析
无论是工业设计,或是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加强二者间的结合应用,可实现二者特点间的有效融合,进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当前的企业而言,应在“绿色节能、健康环保”的基本要求基础上,积极促进工业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的两盒应用,探索二者间有效的融合渠道和方式,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进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是一种以工学和美学作为实施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加强二者间的结合应用,可进一步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特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巍迪.试论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相关运用[J].科技与创新,2016(11).
[2]陈宗涛,熊巍,吴昊等.浅谈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4(02).
[3]陈永胜.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5(03).
篇2
情况正在起变化。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凸显我们的国度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性,这无疑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宣言发展民族时尚文化的“中国首部时尚话剧”《时尚耀中国》在北京上演;首位登上巴黎时装周的中国设计师谢锋声言“时尚的最高品位是找到自己”。人们已经在要求西方以外的另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美学。
中国许多年轻的服装设计师不喜欢欧洲美学对中国时装的过多影响。上世纪70年代的设计师只要有可能就会完全投身到西方模式中。而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设计师则开始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更多地进行探索。这有可能摆脱巴黎和米兰模式,因为部分日本时装设计师就拒绝这种模式――其成果是,2008年7月,巴黎高级时装联合会(Chambre Syndicale de la Haute Couture)主席迪迪埃•戈巴克(Didier Grumbach)明确赞誉:“从日本开始,东方设计师将从全新角度来看待西方时尚。”我们无需引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老话,但民族的总是最适宜的,且它同时会赢得世界的尊敬。
生活的审美是什么?它不仅是时尚。时尚是“doing”,是熟知当下的流行规则并把它在自己身上展示给别人看,而生活美学是“being”,是自我存在于审美的当下。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怎样的世界大牌引用了多少“中国元素”,最终的结果是你我仍然一眼判定那种浓重的“西方”味,那里没有我们根植的土壤的“存在”。
篇3
上个世纪前期,庞熏栗选择到法国巴黎深造,恰逢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巴黎博览会。这次机缘巧合的观摩和学习机会,促使庞薰琹对艺术与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开始理解生活中处处充斥着设计的美。回国后,庞薰琹一直在国立艺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他逐步意识到中国艺术设计与世界艺术设计理念在概念、选材范围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艺术设计概念过窄,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用更加开阔的眼光进行艺术设计。为了扭转这种不正确的倾向,其针对当时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时,主要集中在绘画设计上的弊端,通过积极的引导与教化,逐渐将西方的艺术设计理念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意识到艺术设计并不仅仅是绘画设计,而是与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庞薰琹艺术设计思想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庞薰琹在当时艺术设计刚刚起步、国内艺术教育相对狭隘的社会条件下,其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对于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是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艺术设计教育是多样化学科的综合表现,需要美学、艺术学、工学或哲学的交叉研究,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庞薰琹在管理和指导教学活动中提出,设计要突破“绘画”的局限,实现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首先,确定的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原则,摆脱了传统概念中“艺术”只是单指绘画的基本概念,为创建更加广阔的艺术设计领域和获得更多的创作题材,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论支撑。该种艺术设计思想为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国艺术设计理念与世界早日接轨,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学术支撑。
(二)本土民族工艺文化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石,发展现代设计科学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思想。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思想是建立在深入研究传统装饰图案的原理和效果基础上,是美学和艺术学结合的产物。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庞薰琹便开始针对我国装饰艺术研究,在其著作《论工艺美术》中总结了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等大量思考和经验。“在装饰绘画设计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对象,各种不同材料,各种不同生产方法和各种不同题材内容等等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它受到各种各样限制。所以,学装饰艺术的人,必须严格锻炼自己,训练自己的眼睛,使它能识别好坏。训练自己的头脑,使思路能比较宽广,思索能比较敏捷。同时还要训练一双手,熟练各种表现技法。”庞薰琹通过传统纹样和装饰图案的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的图像学和艺术学研究方法,使自己的装饰艺术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在设计实践中具有实用性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教育方面,他提出首先要对中国传统工艺美学思想进行科学的梳理和继承;其次要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为中国现代设计奠定创造审美价值的基础,提高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价值和意义。
(三)创造性的将传统艺术设计与当代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庞薰琹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坚信传统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设计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因此他在具体的教学中,十分注意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画作《小憩》便是在保持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同时兼顾了西方绘画的优势,庞薰琹十分注重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其进行讲解。艺术设计思想不仅仅在艺术设计教学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建立起了新的评价标准。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艺术素养 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薛莉(1977- ),女,河南南阳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 南昌 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理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YB08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83-03
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培养人全面和谐的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德智体美四种基本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基础。在人的四个基本素质中,艺术素养是人类生活的调和剂。人们追求愉快幸福的生活,仅有物质财富是不够的,还需要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和素质,只有提高审美素质才能提升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层次。一个人在生活中,艺术素质不健全,不懂得艺术享受,不善于感受美好的自然世界、人文景观,就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追求美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关于艺术素养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很多争议,对艺术素养概念、分类的理解和表述过于泛化和模糊,使得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及培养效果的评价变得模糊不清。本文对艺术素养与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艺术素养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翼。在人类的社会发展史中,许多科学发明都从艺术的灵感和想象中受益,历代艺术从当时的科技发明和生产力发展中得到支持和启发。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成为人才培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艺术素养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带来有益的补充。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提高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维过程进行过具体而精彩的分析:“从思维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的论证,换句话说,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者是先艺术而后才是科学。”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认为:“通过美把感性的人引向形式和思维,通过美使精神的人回到素材和感性的世界。”艺术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结合使人处于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中,使人成为协调发展的自由个体。
二、艺术素养概念的界定
艺术素养作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是探讨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问题的逻辑起点。关于艺术素养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很多争议,对艺术素养概念、分类的理解和表述过于泛化和模糊,使得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及培养效果的评价变得模糊不清。本课题运用逻辑学中下定义的基本理论,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对艺术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传统逻辑认为定义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的较为简短而明确的命题,“概念=概念所归的属+种差”。所谓种差是属下面一个种不同于其他种的特征。传统逻辑认为,属加上种差,构成事物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或固有属性)。艺术素养概念中,素养是概念的属,艺术的本质是种差。因此,要想了解艺术素养的本质,既要了解艺术素养这一概念所归的属,又要对概念的种差及艺术教育的本质进行挖掘。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素质和素养两个概念时经常相互替代,交叉使用。从词源学角度看,在整体意义上,人的素质包含着素养,素养只是素质的一部分,二者之间的主要不同就在于“素质”侧重于结果的表达,“素养”侧重于过程的表述。
纵观关于素质概念的研究,有的学者把人的素质看作是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本质属性,认为“素质”就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固有基础”;有的认为人的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所谓素质可以概括地表述为:个体得自遗传的智能和气质乃是素质得以形成的出发点,从外界输入的直接体验与间接经验是素质发展不可或缺的诱因和材料。在主体对外部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行为模式,最终内化为以能力与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体素质,它与个体的人格特性融成一个统一体。人体对特定事物所持的态度和处理特定问题时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便是素质的外化形式”;有的认为素质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以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稳定而巩固的属性”;有的从素质的形成途径对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物质为基础,通过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巩固的属性”。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先天遗传条件是素质形成的基础,个体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化是素质形成的途径,稳定性是素质的特点。我们认为,素养是指个体先天所具备的各种潜质,通过社会环境和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
“艺术”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是对所有具体艺术门类或所有的艺术作品的一种抽象,其内涵始终具有不确定性。美学家W.肯尼克曾自我解嘲般地说:“当没有人问艺术是什么时,我倒清楚艺术是什么,只是当别人问我艺术是什么时,我则答不出来。”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提到艺术提到美的概念时,说了众所周知的名言“慢慢走,欣赏啊”。本课题在考察艺术概念的形成的历史后,根据研究需要,认为艺术素养是指个体先天所具备的艺术天赋,通过社会环境和美的艺术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欣赏美、创造美的特征。
三、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构成
明确艺术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关系,深入理解和把握艺术素养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层次性和依存性,对制定艺术素养培养目标,建构艺术素养培养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艺术家的创作是把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和自我的审美理想融注于艺术形象中,然后物化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欣赏、领悟,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积累审美经验,并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审美价值。因此,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基于此,笔者认为艺术素养应包括艺术知识技能素养、艺术审美能力素养、艺术审美情感素养、艺术审美创造素养、艺术审美道德素养等。
1.艺术知识技能素养。艺术知识技能素养是指个体对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包括对艺术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艺术的分类方法、东西方艺术的流派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对艺术基本的表现要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对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宏观认识,帮助他们在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面前进行认识比较,明确个体的爱好与艺术风格的取向。
2.艺术审美能力素养。艺术审美能力素养是指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分析、批判、评价解读中所展现的综合素质。艺术审美能力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依托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在具体的艺术欣赏过程中不断锤炼提升。
3.艺术审美情感素养。艺术审美情感素养侧重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个体面对审美对象时的情绪表达。艺术并非纯粹的物质存在,而是承载了丰富情感精神产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会感受到欢乐、悲伤、宁静、激昂、甜蜜、苦涩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艺术审美情感素养的培养,能使大学生对艺术作品展开想象,通过体验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享受欣赏艺术作品所带来的乐趣,帮助大学生学习正确的表达自我的情感,以适当的方式释放自我情绪,健康快乐的成长和生活。
4.艺术审美创造素养。艺术审美创造素养是指能够运用已掌握的艺术知识,依据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经验,表现出具有一定美感的社会实践能力。艺术审美创造素养可以分为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思维的层面,艺术可以使学生以更感性、更活跃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无限可能性。爱斯坦曾深有感触地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实践层面,艺术实践是学生艺术参与从艺术欣赏的旁观者到艺术实践的主动创造,有主动的优势。艺术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容易产生灵感火花的教育环节,学生在艺术活动参与中思维的激荡运转,往往会迸发出无限的创造性,并随之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完成艺术审美创造培养的过程。
5.艺术审美道德素养。艺术审美道德素养是指艺术审美在精神层面的升华与体现。艺术不仅表现美、同时也表现真与善,善往往被赋予美的形式,美又因有善的充斥而更富人性的光彩。这里所讲的艺术道德素养,并非强调艺术的“辅德”功能,把艺术当成德育的媒介和益智的手段,将其“非艺术化”和“德育化”,而是在强调艺术和道德在精神层面的融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艺术素养和道德素养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在审美教育中净化心灵。
四、艺术素养培养实践探索
1.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丰富艺术知识,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感。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偏重于艺术素养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学习。高校通常以公选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门公共艺术课程,如“美术鉴赏”“影视评论”“古典美学”“现代流行音乐理论与实践”等。学生通过观看绘画图片或聆听音乐录音等直观的形式,结合教师理论讲解,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艺术情感。
2.引高雅艺术进校园,使学生走近艺术大师,感受艺术经典,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2005年以来,我国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这给大学生直接欣赏高水准艺术作品,参与高层次艺术活动提供了机会。大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和节目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直观感受,体会了艺术之美的震撼,艺术素养的理论知识得以印证和体验。
3.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艺术展演活动,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是高校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艺术文化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届,展示了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和大学生朝气蓬勃的青春风貌。为配合这一活动,各高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比赛,评选本校优秀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艺术作品类包括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工艺设计、DV作品。另外,每年省级文化厅与文联、美协、音协等主办的艺术活动,多以作品展览、表演比赛为形式,如江西省第×届青年素描展,江西省第×届数字动漫大赛等,比赛在参与者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占有一部分比例,是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一个平台。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龙头,以校团委和学生社团为支柱,举办各种艺术文化活动。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团委及各院系纷纷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艺术文化活动是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校园艺术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对真、善、美艺术的追求。
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每年举办一系列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如校园歌手大奖赛、中国书画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心理剧大赛等。其中有特色的艺术活动之一是外语学院的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组织本院学生举行的英文歌曲比赛,从2003年举办第一届开始已经有9年历程,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不断进取,在2011年江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这是对艺术与外语专业成功接合实验成果的肯定,验证了艺术让学习更快乐。
再如,每年一度的校园心理剧大赛,由校团委和校心理咨询中心主办,2011年11月举行的第九届校园心理剧大赛,全校有14个学院参与,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创作剧本近两百个,直接或间接上台表演人数近5000人,直接辐射和影响在校2万多名师生。活动中,无论剧本的构思创作,演员的选拔与角色安排,道具的设计制作,演员服饰与化妆的设计,还是剧情的设计与排练等都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心理剧剧本的创作往往充斥着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评判,是他们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评价,体现着他们的艺术审美道德素养;服装、道具和化妆的设计是学生对艺术知识技能素养的运用和艺术审美创造素养的有效释放,他们有着艺术创造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艺术的魅力在他们心中播下的星星之火,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从排练到正式的演出比赛,学生一次次体验着角色的心理历程,整个剧情的发展与冲突,表演过程展示出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素养和艺术审美情感素养。
关于艺术素养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是一个复杂的科研命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更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也是沧海一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探讨艺术素养及其培养问题,携手并肩,共同丰富和完善艺术素养理论。
[参考文献]
[1]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洪宝书.教育本质与规律[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5]张志海,李西云.人的素质论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
篇5
关键词 动画专业 课程设计 教育现状
1动画专业的来源的发展
在19世纪的时候,人们开始研究动画学术进行研究,在研究后发现,动画学术系统中融会了科学技术和不同的文化思想。动画的学术系统包括了理论系统和学科系统。动画理论系统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电影理论系统中的一部分,利用动画艺术的特色展示出电影的艺术。我国高校动画专业中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动画学科系统,希望能够有所贡献。
动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学科,包含了漫画、文学意识、音乐、摄影等等很多方面。动画的学科系统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动画艺术专业、动画影视专业、动画美学专业等等。
在全球来看,动画行业发展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非常短。最早动画教育是欧美的动画公司做的内部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画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些艺术院校将动画教育引入了学校,在学校开设动画专业。
2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
艺术院校开设动画专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动画专业的综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高校针对动画专业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设置了动画专业的课程。我国对动画行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动画专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促使了高校动画专业课程逐步完善。当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基础理论的课程
动画基础理论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在课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背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所不同,不能将高校教育简单的说是职业技能教育,高校教育更加注重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因此,要想在动画行业有所发展,必须先注重动画基础理论课程。动画基础理论课程中涵盖了艺术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戏剧设计的基本概念、中西文化的历史、文学理论等等。在高校教育中,教师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课程,同时,向学生推荐各种书籍或者学习途径,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的空间。
2.2专业理论的课程
动画专业理论教育课程是按照动画专业自身的特点设置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走入这门学科的基本工具。专业理论课程涵盖了动画基本理论、中外动画历史和经典动画作品鉴赏。动画基本理论指的是动画专业的基本常识、动画行业的发展历程等等;中外动画历史指的是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发展历史;经典动画作品鉴赏是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展示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帮助学生进行进行整体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以后创作的实力。
2.3专业基础的课程
动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动画专业的基本技能。目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动画速写、影视剧作等等。这部分课程要以实践为主,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功底和动画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是为选择动画专业未来从事的发现。针对设计素描和速写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结构联系,也可以进行自我提升,尝试利用夸张的手法进行创意性练习。
2.4专业技能的课程
专业技能的课程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分别为专业技能、设计原理和创造方法。专业技能主要指的是插画设计、绘画技巧等等;设计原理指的是针对动画图像进行的整体构造、原理的设计等等;创作方法指的是对剧本进行的设计。
一个好的动画作品呈现出来需要不同的人进行分工合作,动画作品的创作不是个人的产物,是团队齐心协力的产物。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专业有明确的认知,以及未来从事工作的方向。
3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的现状
动画行业成为了21世纪的朝阳行业,受到了国家大力的扶持,高校动画教育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虽然动画专业的发展趋势非常好,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1高校动画专业盲目开设和扩招
当前,我国动画专业非常的火爆,很多学校都在开设了动画专业,但是,很多高校不具备开展开设动画专业的能力。动画专业是一门综合能力非常强的专业,需要非常系统和正规的学习。高校这样盲目的开设动画专业,不仅没有培养专业的人才,还会造成很多动漫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造成社会动荡的隐患。高校动画专业盲目的进行扩招,造成学校师资力量的浪费。因此,高校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严格按照规定,招收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创建自身的品牌。
3.2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的定位
高校动画专业应该是培养动画艺术家的摇篮,动画专业的学生是实用性人才。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很多院校误认为,高校就是做学术研究,但是动画专业恰恰相反,需要培养实用性人才,纸上谈兵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动画专业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两者需要相辅相成。因此,我国高校应该与世界接轨,着重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力、竞争力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4结语
由于我国动画行业正在迅速崛起,高校越来越重视动画教育。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可以去到国外留学深造,提升自我。有实力的高校可以和国内知名的动画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活动交流,借鉴一些成熟的经验,促进国内动画产业的发展。只要我国动画人保持着持续学习的心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必将开创出新一代动画历史。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素描;听障儿童;美术;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5-01
一、聋校中的美术教学与素描
(一)素描的基本内涵
素描是绘画艺术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素描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以单色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或者主观想象、态度和情感甚至抽象形式。由此可见,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讲究比例、透视、形体、结构以及临摹等。众所周知,素描是绘画、雕塑、设计等造型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素描在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在现代绘画艺术教育中,素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科目,只有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素描学习,才能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基础理论以及造型语言,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美术创作。而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于: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等方面有着十分在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聋校中美术教学的特殊性
与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不同,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独特的一面。聋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面对的教学主体是具有特殊的身心特点的学生。一方面,聋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残缺,视觉、听觉、触觉或语言能力的缺陷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绘画技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为美术老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聋校的学生因为生理残缺而心理思想上存在敏感、自卑、内向的一面,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尊重和鼓励。由此可见,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鲜明的特殊性,任课教师务必从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不断观察和体会学生的心理表现,研究和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便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素描在聋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素描有助于听障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根据听障学生自身的特点讲解和传授线条、比例、结构、色彩等素描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素描艺术的基本知识,不断提升素描艺术的理论水平,为绘画技能的掌握和提升打下良好的知识功底。
(二)素描有助于锻炼听障学生的绘画技能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对听障学生绘画技能的锻炼和提升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聋校的学生在美学课程中可以通过素描了解和感悟比例、透视、形体、结构等绘画艺术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造型技能,为下一步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对客观事自然形态的观察、感悟和临摹的能力。听障学生在素描教学活动中通过美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学会如何观察客观是事物,如何用心感知某一事物独特的美,如何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这种独特的美。由此可见,特殊学校中的听障学生通过素描学习能够不断观察、感受和掌握素描写生的步骤、方法以及造型语言,逐步提升自身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的鉴赏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里、感受力以及表现力。
(四)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
听障儿童因为自身的残缺而难免出现敏感、内向、自卑、悲观等某些负面的心理思想倾向,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干涉和矫正,有可能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素描这一美术课程的入门科目,因其操作性强、易学易懂、重视对视觉和触觉的锻炼和培养等特殊优势,更有利于听障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陶冶听障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听障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听障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充分激发听障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面对听障学生的素描教学在当今聋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对于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思想情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的美学教学活动中,必须从听障学生身心特征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示范与交流并重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为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可行路径。
篇7
最初的想法是基于一个场景的思考。我们借助于拓扑学的方法,使“数字北京”的形式从这些新的美学图像中概括出来,它的形象就像一片集成电路板,或微芯片放大了的一部分。它从静静的水面中生长出来,水像瀑布般地从顶部宣泄下来,逐渐演变成一场流星雨。在这里,我们并没有回避形式这一问题,而是寻求或塑造一种物化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放大了的数字微观世界,揭示了信息时代源于古老的和原始的物质世界。
从某种意义而言,现代城市空间与微芯片结构所反映出来的共同特征,流动性、层次多样性是该设计的基本概念。
“数字北京”已远远不只是一栋有特色的建筑物。一方面它作为奥运信息的储存器,另一方面它更应是城市的一个信息中心场所。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成功、逻辑地将“数字北京”的形体切割为四个板块,东侧的一块为办公区,具有良好的采光和视野,中间和西侧的板块为数字机房,四个信息块通过入口首层的网络桥塔进而被激活,承担着展示功能的“数字地毯”从地下一层渐渐升起变成为墙面,再不断延伸和卷起,构成了空中的奥运数字虚拟博物馆,水平流动的“数字地毯”,快捷有效的网络桥,悬浮在空中的博物馆,它们之间的透明介质形成了层次多样的平面叠加关系。当人们行走在自然水面上的浮桥,进入建筑内部,人们在移动中会获得丰富的视觉,变化感受,强烈的场景对比,自然与科技之间的对话。
如前面分析,“印刷线路”、“芯片”。“数字流星雨”、“网络桥”、“数字地毯”等等概念,如同Archigram当年所提出的众多想法一样,是在当前技术知识背景上极易被认同理解的概念。但我们的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拼贴这些概念,而是将有选择的概念组织到一个连续的网络中,使之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这个系统的CPU是中间的虚拟数字博物馆。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整个项目中唯一向市民开放的部分。为了突出这个建筑的市民性,并实现它能够从视觉、触觉上醒示数字时代、唤起大众对新技术的热情,我们将短向的南。北面作为具有安防要求的办公入口,而将建筑最长的东西面敞开向城市,使一般市民能够通过动态的网络桥,穿过水帘般的数字流星雨,进入一个属于城市的数字化殿堂。人们在这里能直接购买到最前沿的数码产品,晓知数字技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参观世界顶级的信息技术展示和演示,体验虚拟的数字空间。人们在这里感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时代,膜拜数字时代!这种情感的升华,推动这座建筑的精神内涵:它是这个时代的见证和记录,是对人们开始迷惑数字技术的这一历史阶段的纪念。
信息时代趋于简化的方法,得以增加效率及揭开奇迹发生的过程,那正是现代美学上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一片片薄薄的电视机屏幕,可以让我们看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只展现影像并不将其背后的诀窍表达出来。0与1最简单元素的重复,却可构成如此复杂的计算机语言。整个世界正向着形式上简化物体的方向前进,向着形式隐藏它本身功能的方向上前进。我们希望“数字北京”就像奥林匹克公园客厅中巨大的电视机屏幕,向人们传达着奥运的信息,呈现出奥运的场景,同时也向人们揭示出信息时代的透视法则。“数字北京”的建设也仅仅是这栋建筑漫长历史中的一个时间点,因为它将不断地被创造和更新,它将永远都在“建设中”。
该项目将于2007年建成。
设计单位:URBANUS/都市实践
合作设计: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设计时间:2004--2005年
建造时间:2005 2007年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各式各样的数字艺术形式,我们往往流连其中,沉浸在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全身心的体验的快乐中。但却忽视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事”“情”。
本文阐述了设计事理学的基本概念,以数字媒体设计为例子,简要探寻数字媒体设计的“事”“情”“理”。
一、设计事理学的基本概念
我国学者柳冠中先生在1981年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的“设计科学――创造人为事物”的一系列重要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事理学理论,提出了“设计事理学”观念。他指出“人为事物是设计的本质”。设计事理学承袭了“人为事物”的观念,并且更加强调设计“事”的作用和意义即设计是运用“已知的科学成果”,“限定性地”创造“新的方式”以解决“人类生存的形态”。
二.数字媒体的概念
2.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媒体的艺术。它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这是它的本质和内涵。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应用数码艺术创作工具(即图形图像软件).根据人们的需求求和艺术设计规律来创作和表现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作品或服务业产品。[3]
三. 数字媒体设计中的“事”
“事”,特指在某一特定的时空下,人与人或人或物 之间的行为互动或者信息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事的结构包括以下部分;时间,空间。人,物,行为,信息等。[2]
1.时间,奥古斯丁说:“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便是直接感受,将来的事物便是期望。”[3]数字媒体设计而言,虽然是新兴的一种设计艺术,但是它从20世纪50年代的关键技术的攻破,80年代电脑和局域网技术的成熟,90年代互联网宣告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一过程发展而来,就像柳冠中说的那样,电脑,可口可乐,抽水马桶也许几千年以后考古学者的研究对象。任何一件事都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流中才具体有确定的意义。
2.空间,不单单是“事”发生的物理场所,间更多的是个心理,社会场所。数字媒体设计中,空间的设定往往是虚拟的,通过虚拟的数字信息(此处的信息,包括模拟自然的物,也包括超越自然的现象)来构造虚拟的空间。
3.数字媒体设计中的人,人的行为 信息。柳冠中在《事理学论纲》中指出人与物是对应着“事”结构内的主语或宾语,事实与受动,信息发出与信息的接受。以影视后期制作为例,数字媒体的人主要是指,数字信息的接受者。也就是影片的观众。所以我们影视后期工作者必须考虑与人相关的所有因素――人的生理因素,人的认知心理,人的文化程度等等。数字媒体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设计事理学方法论所要求的。如在影视后期的工作中,设计者要通过数字手段,来加强画面效果,创作元素,通过处理过的画面的强化来刺激观众的认知从而调动观众的“行为”。这里的行为即脑部的行为。这就是柳冠中在《事理学论纲》中指出的“条件――行为”的对应关系
四.数字媒体设计中事“情”与 事“理”
事之“情”是说一件事的完成,使主体产生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理即规律。就是组成“事”的诸多元素的之间的规律。
数字媒体中的“物”从对物本身的定义来看,物包括有形的物,也包括无形的物,包括物质,也包括非物质。柳冠中在《事理学论纲》中指出“物”泛指人为“事”“物”,即包括有形的人工物,也包括信息、服务等无形.非物质的人工产品。
1.时间的“理”:
(1)生理因素,如呼吸心跳等生物节律,(2)自然的周期体验,如,四季,日出日落(3)内容的把握。丰富的内容快,贫乏的让人感觉慢,(4)观众的情绪,积极乐观相对的短,消极的时间长.。
2.声音的“理”。
声音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承托,而是起着积极的作用。是对画面的烘托,和升华.
(1) 不同的背景声音可以婚托不同的气氛(2)不同的人物配音有不同的感觉(。例如《环太平洋》这部影片,背景音乐浑厚十足,雄壮的重金属感,给观众以震撼感,进一步衬托出画面的激烈,和打斗场面的精彩。
3.美学形式上的“理”。
浅层次的美是通过换面的直接感知,如色彩的和谐,光感的自然优美。深层次的是由内容的美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的物象、情景的融合。
影视后期工作者对换面意境的表现就是对艺术形式的追求。是一种意中之像,而要偏于意,是把主题观念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呈现出来[4]。
如《环太平洋》中表现的是小女孩站在废墟面前痛哭,其实小女孩就是意像。以一个小女孩的脆弱来体现怪物的无情冷血,从而体现了怪物的强大,为之后的战胜怪物埋下伏笔。另一方面,画面的建筑物的破败同样是影视后期工作者的可以塑造,同样体现了怪物的强大。
4.从心里学层面的“理”。
广义上讲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注意的是运动的,声音响亮的,比较清晰的物体,观众在背景突出的,虚实对比,影调不必,色彩对比,动静对比强烈事物感兴趣,[4]例如往往影视中的男女主人公,一般是美女,帅男,而怪物比较丑陋。这就是要抓住观众的心理,让观众关注主人共,关心故事的发展。当然这就离不开影视后期的工作者,通过一些现代手段,或者软件将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修复。
影视工作者因该把各种视、听元素,调动一切技术手段并通过写镜头,色彩等增加艺术效果来提高观众的注意。
一.视觉原理。在影视后期特效制作过程中第一要确立视觉形态,然后是建模在造型过程中,视觉能感知的形式没包括以下内容;体量感,动感,秩序等是材质,色彩,影调中和表现的结果.影视后期特效讲究形式美,也就是形态美,型神兼备,可见一部优秀的完美的影视作品,急要符合人的情,又要符合事的理。
当然影片的定位,和数字化处理要根据,观众的人群,社会的定位,以及影片的主旨等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外部因素“应当如何”来确定。内外因的共同作用才产生了我们能看到,和接受的影视效果。
结论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随着时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设计形式,他的出现直接颠覆了传统的设计形式,却又遵循着传统设计的理念。 无论数字技术如何发展,数字手段如何更新,都离不开“事”的规范。事理学的目的是理解用户需求,明确设计目标,明确外部因素。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也不例外。从这方面看,对物进行事理学分析就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耿志宏. 试论设计事理学对创意产业中广告设计的影响 [J]新闻界 2008.4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
[3]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一卷第二是章
[4]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5]刘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影视后期的特效制作与理论.2006.1
篇9
一、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成立
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筹备,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搭建了我国基本乐科研究与交流的新平台,标志着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基本乐科学术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音乐教育承担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教书育人,乐理与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和课程,是音乐教育理念实施的主渠道。我国高师基本乐科教育教学领域有了研究的新平台后,将就中国高师基本乐科建设走过的道路、取得的经验、发展的特点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对于从不同视角全面深入地剖析基本乐科研究,总结学科发展规律,推进音乐教育教学,实施音乐素质教育,培养音乐教育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在更深更广层次上的课程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文化及形态的社会属性探讨
王耀华《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改革》基于音乐的文化多样社会属性,对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及教学中的文化多样性提出思考,提出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应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调式、旋法、节奏、结构、织体等多方面的音乐语言特点为立足点,进而理解多民族音乐文化语言,而不应以西洋乐理为依据来理解中国民族音乐语言。蔡梦《简论高师基本乐理教学与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论述了“高师基本乐理教学与人类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认为音乐教科书中的一些既成规范和理论归纳,大多都鲜活地存在于音乐文化的传承中,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应让学生学习一门活在音乐中的技艺。施咏《乐理教学中的多元文化传承――以民族调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为例》通过民族调式教学中“调式分析中宫音缺失,即宫角大三度技术指标的失效后,调式如何判断?”、“转调中中国民族调式与欧洲大小调式跨文化的互转现象”、“什么叫五声音阶?五声调式是中国独有的吗?”的三个具体问题的提出及解答,探讨乐理教学如何从技术层面走向多元文化观照。孟凡玉《除了技术还有什么?――视唱练耳文化属性谈》论证了哲学观念会通过具体的作品渗透到学习者的心灵深处,提出,不应该忽视视唱练耳教学的其他属性。张业茂《符号学视野下的视唱教学》从符号学的视角阐释了视唱练耳教学的目的,即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乐谱符号,并正确理解这些符号在一首音乐作品中的“意指方式”,然后准确地再现“音乐”的“音响”与音乐的“情感或意义”。吴海《虚拟时空世界的严谨规范――视唱练耳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美学思考》、张柏铭《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传承――视唱练耳改革刍议》、赵艳玲《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高师视唱教学》、刘莉《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叶金玫《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中的“接受”与“应用”过程――音乐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学环节》、杨睿《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教师行为论》分别从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解释学视域,审视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性质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高师基本乐科体系。
三、对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研究范式的整体思考与实践
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分”“合”科问题:实质、利弊、路向》认为,对于乐理与视唱练耳“分”或“合”教学的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化地视为是教学的策略选择,其实质是学科中心主义、应试主义、二元对立定势思维的现实表现。解决问题的路向,是明确理论立足点,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研讨兼顾音乐知识、能力、个性的协调发展,音乐教育人文素质、学科知识、艺术素养的有效整合。黄琼瑶《在变化中发展的高师基本乐科――以高师教改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为例》以音乐教育的行辨哲学(Praxis-based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为指导,对高师基本乐科教改的感悟与思考等三个方面对变化中的高师音乐基础课程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蔡觉民《螺旋上升的音乐基本概念――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内容的整合》根据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和音乐概念的学习原理,通过螺旋上升的音乐基本概念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期待在同步进行的“节奏节拍”、“旋律调式”、“音程和弦”三个层面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感知、表现、分析音乐的整体经验和能力。黄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与教学手段多样化探索――兼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马小镭《试谈“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教学》、杨丽霞《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张海敏《高师视唱练耳研究性学习探究》等论文,均多维立体地对基本乐科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四、现代技术与课程开发及教学策略的生理、心理、物理属性探究
赵易山《基本乐科――通过技术完成审美的关键》,阐述了基本乐科课程的基础属性,强调了赋予音乐技术以情感意义的重要性。其团队研发的最新成果――有声基本乐科听力教材,充分体现了当代音乐教育理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而将现念与技术运用于基本乐科教学实践,并形成体系化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这在中国基本乐科课程开发领域还是第一次。许新华《基于网络状态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刘国辉《多媒体系统在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数字化”教学手段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探讨了音乐技能性课程如何开展网络化教学的方法。廖丹《现代视唱练耳课程设计方法》、刘德波《从视练的实践谈乐理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宋睿斐《论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与多声部音乐作品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渗透教学》、罗佳《视唱教学中“构唱”能力的培养》、苏文婷《关于四部和声听觉训练的一点思考》、孔静柳《音乐节奏型命名的具体策略》、肖楠楠《建构现代音乐节奏训练的数理思维》则从学生与学科的角度提出了音乐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五、中国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与美国柯达伊教学体系的比较研究
美国柯达伊教育工作者协会?穴OAKE?雪主席、国际柯达伊学会?穴IKS?雪理事会董事、斯坦福大学音乐艺术博士、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艾拉・乔伊・尼尔森(Ella Joy Nelson)教授应邀在本次研讨会上进行了“柯达伊教学法中的视唱练耳教学课程和课堂计划的构建”以及“柯达伊教学工作坊”的两场学术交流。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立梅教授认为,尼尔森教授演绎的柯达伊教学法吸取美国黑人歌曲、摇滚乐等,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柯达伊教学体系,发展了匈牙利柯达伊教学体系。彭传山《〈乐理与视唱练耳〉对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三大教学体系的借鉴、融合与发展》通过对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视唱练耳教学存在形态的比较,从音乐教育理念、体制、内容、要求、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认为我国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对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三大音乐教学体系视唱练耳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借鉴、融合、发展、创新,探索并初步建立了中国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理论。
六、结 语
篇10
1.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特点体现的不明确性
设计素描虽然作为全国艺术设计类高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一种通用名称,但在不同的设计专业领域中体现出了不同教学目标的方向性与特点。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空间、构造、造型等方面的设计思维与表达。作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训模式须根据其专业特性,明确其教学目标,突出其课程教学的专业特点。目前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工科性”特点体现较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教学大纲的指导目标性弱。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学大纲。据调查,许多高校工科类本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大纲,普遍套用现有艺术设计类或是直接使用本专业艺术类设计素描教学大纲,致使设计素描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工科性”课程教学特点较弱。第二,设计素描的教学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纯艺术”专业出身的教师,其特点是绘画功底、能力较强,但对专业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纯艺术绘画”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开展对事物形体、光影、透视等方面科学准确性与写实性的实训项目单一训练,导致课程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与本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相脱离,不能很好地为后续设计类课程奠定服务基础。
2.教学过程中“传”与“受”的程度差异性带来的制约性
教学过程涵盖了“传”与“受”两个基本概念,“传”的导出主体是教师,“受”的导入主体是学生。我国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传”与“受”的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首先,部分高校设计素描教学学时较少,在教学的安排方面基本上以学期阶段性与贯穿全学期的模式进行,由此导致美术基础薄弱的理工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正确地认识、理解设计素描的含义以及教学的目的、意义。其次,部分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对理科生对艺术的认知度、理解性存在一定的误解,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提高其绘画表现能力为教学目标,满堂灌输造型、明暗、透视等绘画要素表现的技能与技法,忽略了学生形态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方法的培养。最后,教学对象的研究分析度低,在教学过程中未对工科类学生思维方式理性,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强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据调查,在高校现有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套用以往教授艺术类学生的模式与方法去强制教授工科类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茫然、信心不足、拘谨和无从下笔的状态,从而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产生。这些给课程教学的时效性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艺术设计思维、设计认知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实施的必要性
1.从现代设计理念的革新与发展要求的角度分析
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带来了数字读图时代,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与艺术形式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这种大环境的促使下,设计理念出发点由单纯的感知设计逐步向理性的综合创新设计推进。发展创意性设计思维成为现代设计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作为奠定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石,设计基础教育应随之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教学观念与组成形式。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一种组成类型,应顺应设计教育理念的改变,在区别于“纯艺术绘画”方式的美术教育的同时,以培养工科类学生的设计创意意识,提高工科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基本目标,为思维到设计搭建意识桥梁。通过改革其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内容,才能实质性地推动工科类学生设计意识的形成和今后专业特点的形成、深化发展。
2.从构建本专业工科类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角度分析
构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素描教学、设计色彩教学以及构成设计教学等。设计素描教学在整个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中体现出“启下”的理念作用。工科类学生毫无任何的绘画基础与功底,这就要求设计基础教学必须从学生最基本的造型技巧和创意思维两个基本素质抓起。如果学生的造型能力较差,创意思维弱,就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导致难以从事今后的相关设计工作。所以,设计素描教学的形式要素和内涵精神体现,是构建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构建、促进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结构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基础因素。只有通过设计素描的教学改革,才能更合理化、优质化地构建本专业基础教学体系,从而带动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从加强工科类专业设计理念认知的角度分析
在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与设计理念中“造型设计”占有较重的地位。作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造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课程,设计素描教学是引导学生从专业设计理念认知层面进入工业设计领域的“启蒙”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造型”的观察入手,在造型外在所表达出的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其逻辑思维强的特点,分析“造型”中“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寻找设计构想,培养造型创新思维意识,设计表现具有“美学”特征的艺术造型。包豪斯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的推动者约翰内斯•伊顿在其基础课的教学中,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以洗脑的方式把学生入学以前所有的视觉习惯全部洗掉,代以崭新的、理性的,甚至是宗教的视觉规律。利用这种新的基础,来启发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想象力。从此角度分析: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在含义上已超出了其本身的表达范畴,它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的训练,也是一种“洗脑式”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工科类学生对专业理念的崭新认知度以及打破固有定向思维模式的方式。所以,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已脱离了对专业设计理念的认知,对学生专业领域的进入与设计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实施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式
工科类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实践须在更新现有教学理念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遵循教学对象“工科性”特点基础之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设计与实施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连贯性阶梯教学实训
在具体教学时段与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上,体现连贯性与针对性原则。以“学时”为基本单位,“日“”周“”月”为组合元素,设置形成连贯性的组合式教学时段。同时,引入具有一定教学、培养针对性的阶梯教学内容与训练模式。例如,教学总时间段为2个月(总学时96),分每周4个连续日(日学时3)共计8周(周学时12)的模式进行。在此组合中分为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训内容:第一阶段的结构素描(36学时),第二阶段的构成艺术式素描设计(24学时),第三阶段的创意设计思维。通过此连贯性阶梯教学实训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与创意设计思维。
2.实施线型结构素描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训练模式
工科类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工科性特点,侧重以“线”为分析、表达方式,以“造型”为对象的线性结构素描,正确引导学生明确结构的分析与研究是为解决产品造型相关设计问题的设计理念与意识。可采用较有强度的默写训练,多角度事物观察分析的训练以及多样性造型组合构造表达等多种训练方式。
3.增设意象构成式的素描教学、训练方式
意象构成式素描是运用构成设计原理,通过素描的形式表达心理对物象的认知与感受的方式。其教学内容主要以造型表面视觉构成要素(结构、形态、质感等)以及相互关系为分析、研究及设计的对象,通过学生的主观审美意识,打破固有物象局限,进行系列性视觉构成艺术训练。教学过程中把体验、认知、感受、试验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重点对物象的结构、形态、质感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运用解构、重组、重复、比例等艺术处理方式进行再设计。意象构成式素描的增设培养了工科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意设计思维,这也是早期包豪斯的基础课教学理念体现之一。从工业设计领域来看,意象构成式素描教学的内容体现恰恰是今后产品设计元素(造型、材质、构造)要点的研究体现,同时,也是今后专业教学的延伸,这对构建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起到基础作用。
4.运用计算机三维设计辅助的教学手段
在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中,应充分利用3DMAX设计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以直观的方式演示设计素描中形态、结构等因素的组合方式、构造原理以及构成模式。通过此教学手段对工科类学生进行造型设计元素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形成“四维一体”的艺术审美教学气氛,提高学习的互动性与热情积极度。
四、总结
- 上一篇: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 下一篇:体育课标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