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学科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学科知识点

篇1

摘要:“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时展需要、面向农村小学教学所设立的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本文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结构层次及途径作了分析。在教育中应本着以美术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涵养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2] 陈黎明,田刚.从源头输送农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客观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J].瞪望,2007(7):24.

篇2

为了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美术网络资源的运用,我把美术网络资源分为思路型、方法型、知识型和练习型。

美术学科思路型网络资源

1.含义

美术学科思路型网络资源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利用个人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所获得的一切有助于提高美术学科教学效率的思想意识及思维轨迹的数字化资源。

2.作用

很多教师有着多年养成的习惯,对于一些新事物、新方法往往不愿尝试,而思路型网络资源的采集和运用,往往可以让教师更快更多地去了解新的教育理念与新的学科知识,通过尝试,融会贯通,较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3.类型

(1)专家引领型

美术教育界有不少专门的讨论会,受会议参与者的限制,很多教师都无法参会,但会议中讨论的很多有关美术教育中的新热点、新思考的内容,都会在相关的网站上进行交流,教师通过网站,能及时了解美术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

(2)示范讨论型

教学实录既是一种示范性教学,又能引导广大教师参与评论、在线交流,这样的资源是很多教师非常需要的。既看了课,又参与了评论,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反馈信息,这对教师今后的教学设计很有帮助和启发。

美术学科方法型网络资源

1.含义

方法型网络资源是指美术学科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互联网采集数字化资源。

2.作用

(1)学习兴趣更浓

就美术学科学习方法而言,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教师以及学生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现在的互联网上,有很多用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资源,如小动画等,不需要很复杂的制作,只需要一个小小的GIF格式的动画人物,就可以吸引全班学生的眼球。

(2)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学科中,包含了水粉画、水彩画、版画、剪纸等很多比较专业的美术技能。对于教师而言,不可能对每一种专业技能都掌握得很好。因此,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找到相应的资源,如一些讲解绘画步骤的视频,其他教师制作共享的课件,这样就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

3.类型

(1)情境创设型

例如,讲授《美丽的花》一课,可以找一些动画片中美丽场景作为背景,配上音乐。学生们在这节课中不仅仅能学会画出美丽的花,更能充分体验到画画的快乐。

(2)交互活动型

例如,讲授《画太阳》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Flas,在学生观看之后,请学生尝试为太阳添上一个合适的表情。从学生最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人受到了这个动画的启发,绘制出了更多更生动的太阳。

(3)审美情趣型

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美术课的重要任务。在互联网上,有一些专门介绍画家及其作品的网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浏览这些网站,这样既可以了解画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还能看到世人对这些美术作品的评判。

美术学科知识型网络资源

1.含义

知识型网络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所获取的所有含有美术学科基本知识点的数字化资源。

2.作用

(1)有助于完善美术学科知识

美术的学科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除了美术发展的一般历史,还有国内的、国外的著名画家、代表作以及不同时期绘画流派的绘画风格,等等。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美术历史和信息,使我们的美术知识更为完善。

(2)有助于开拓美术学科视界

通过网络资源,我们可以不断了解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多看多学,更有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今后各方面的发展。

3.类型

(1)理论型

理论型资源是指那些比较专业的美术知识、美术理论,如世界上比较早的和美术有关的著作,也有像我国南齐时谢赫的著作《画品》。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知识进行专题讨论,丰富自己的艺术理论水平。

(2)操作型

操作型的美术网络资源,往往都带有指导性和实践性。这些资源可以是几幅示范步骤图片,也可以是小视频。通过这些资源,可以学到很多绘画的技能与方法,如一些儿童绘画网站上就提供了一些简笔画人物、动物、植物、景物的绘画指导步骤,学生参照这些,也能学到不少的绘画技能。

美术学科练习型网络资源

1.含义

练习型网络资源指的是在互联网上能够被运用于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以及能够让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操作,掌握美术技能的信息资源。一般来说,美术学科练习型网络资源包括在互联网上很多共享免费绘图软件,如金山画王、我型我秀等。

2.作用

(1)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可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软件平台,内容丰富,易学易会。学生们在运用这些美术或者说是绘图软件的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技能,又拓展了知识面。

(2)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构图、涂色训练,较为枯燥和复杂。通过教学和绘图软件,可以随意调到多种图形进行训练,方便且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意,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运用美术网络资源的注意点

由于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在选择、合理运用资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资源获取

网络资源很多,需要教师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一些对美术教学有用的资源。进行选择时,应注意四个特征。

(1)典型性

网络资源应紧紧围绕美术学科设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典型意义,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例如,一位画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画出具有不同风格特征的作品。所以在对某位画家的某一件作品进行欣赏时,可根据上课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生动性

网络资源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动画以及学术观点。总之,形式应该多样,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拓展性

所选网络资源应该有启发性和拓展性,如网上博物馆、网上画廊,网上美术知识宫之类,这些更利于学生美术思维的拓展。

(4)技术性

再好的网络资源,也要量力而行,如果选择的网络资源过于复杂,超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操作性问题,影响教学实施效率。

篇3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课例,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中的第二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乔永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手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把握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意表现。他运用小游戏、动画视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一起探讨了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应用”领域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突出对功能性、实用性与创新性的重视。“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能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这一领域的教学,对引领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培养创意人才具有独特的作用。“2011年版课标解读”中对该领域学习提出:应该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创意能力提高的主题和方式;提供使学生感受各种相应媒介、材料和工具使用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设计、制作的环节和过程。本课也是在此框架下展开的。这里,我通过对课例的分析,以期开阔思路,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创新理念、课程建构、评价方式等有具体而微的解读与领悟。

一、设计亮点可取之处

(一)运用贴近生活的事实性话题,导入课堂教学

从学生身边事物与日常生活经验人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用学生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有装饰性的片头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广告、海报中的美术字;在“猜猜看”环节,以饮料、游戏、动画为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水煮鱼、面等形象生动的实例是学生易于理解的,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来领悟变体美术字的独特价值。

事实性话题可以为课堂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对设计的基本规律的学习,创意的实践,再回归到生活应用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创意组织教学,顺应时代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在这节课中,乔老师围绕创意组织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在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变化方法时,通过脑力激荡以展开联想,从而理解创意是—个思考的过程,并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二是专门设计了创意空间,通过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等环节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完成创意实践练习。

此外,乔老师的创意教学还体现在他围绕主题进行探究设计的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实践,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必经之路,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尚存不足有待改进

(一)融入学科知识,进行创意实践,统整学习主题

1.教学容量大,学生实践少

梳理课例中的结构与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动画导入(《喜羊羊与灰太狼》)——寻入新课;②生活应用举例一小游戏猜猜看(可口可乐、梦幻西游、猫和老鼠)一世博会会标及含义;③基本变化规律—字形(球、峰)、笔画(闷、音)、结构(雨、错位)—动画视频片段(点、高、歪);④实践练习(胖、瘦、电、花、裂、震);⑤几种常见变化方法—象形变化(水煮鱼、寿、雪)—装饰变化(春夏秋冬、福禄寿喜)——立体阴影变化(土);⑥创意空间:说创意(飞)—想创意(面)—画创意,第一次基础上再设计、重新设计一点评作业;⑦小结、拓展、提升。

由以上可见,教学环节紧凑、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点丰富,从完整性看这些都是优点,但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首先,由于课程信息量大,一节课时间有限,因而对学生的关注和学习的空间也有限,致使学生自主实践、创意思考的机会相对较少。建议精选既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又能迁移变式的教学内容。其次,因知识量大,为巩固刚学的知识,在讲解基本变化规律后,即安排一次3分钟的实践练习,“画创意”环节安排了5分钟实践作业,只有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便结束了,用于拓展提升的几幅公益广告字体也没能全部展示,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其实,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为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呈现完整知识结构,就要含纳大量内容;另一方面,因为时间限定,在45分钟内,学生的思考、创意及作业均无法充分展开。

2.以主题学习统整教学内容

上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讲授、创意激发与实践练习?我们可以主题学习来统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主动地、有意识地对要完成的主题进行创意思考,知识也能有序地纳入实际情境中进行整合,这就不会成为分散的、没有关联的、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知识点。

主题式学习反映了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的教学理念,它是使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真实性情境中建构观点,在深层次学习中整合知识,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应用中。

针对本课例,可围绕黄山绿色旅游、环保标示、导览图、文明旅游公告等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字体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在网络上及生活环境中搜集变体美术字,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影像记录、生活观察、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变体美术字的认识与搜集。教师按变化规律与方法制作出展板,学生把搜集到的变体字贴到展板相应位置,着重从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等角度对设计内涵和文化价值作出深入的挖掘。进行自评、互评与师评,将学科知识融入主题学习中,可轻松地掌握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比起单纯掌握字体变化知识来得更有用,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更有助益,因为这样可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可以达到改善环境与生活的目的。

(二)进行有效性评价,促进美术学习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态度,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促进学习的评价,应关注课堂上学生体验创意设计的过程,通过方案设计创新方法、媒材工具选择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观察记录、展览演示、录像日志、作品选辑、书面报告等都是有效评价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评价还应运用过程性评价、实作评价、表现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多种策略。

具体来说,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指观察及评定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以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一专多能 复合型

一、就业现状分析

应用学科的艺术设计专业,曾经一度就业前景较好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近几年来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从峰值步入谷值的现象。据《就业蓝皮书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2011届本科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与工程(14.9%),其次为美术学(14.7%);高职高专失业率最高的为应用韩语(18.6%),其次为艺术设计(15.5%)”。从中不难看出,四个专业中,与美术有关的就占了两个。其原因有:供方,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太多,培养人才良莠不齐的现象过于严重;需方,要求综合能力较强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较少。因此,导致就业市场一度下滑,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跳槽、转行成为风尚。在此,笔者就所在院校近两届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方向毕业生就业去向做一调查。近两年,环境艺术方向共有毕业生58人走向社会工作,其中,进入大型装饰装修企业工作的有12人,占20.7%;进入二级装修企业工作的有31人,占53.4%;进入地产公司参与环境设计工作的有6人,占10.3%;进入市级建筑设计院所工作的有4人,占6.9%;准备考研再学习的有2人,占3.4%;进入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有3人,占5.2%。在此环境下有如此的就业景象,经过跟踪调查获得的反馈信息得知:一、学生有相对较为广泛的综合知识面,熟悉建筑构造、了解建筑物理等知识,表现在参与项目中能够合理应用构造、科学地改变布局而开展设计等;二、有较扎实的材料与构造基础,能准确表现施工工艺;三、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灵活应用Auto CAD、3dx等软件进行规范作图等优势。能获得如此评价,其成绩应归功于复合式教学方法。

二、何为复合式教学

“复合”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

所谓的复合式教学,即根据专业需求在学科内与学科外寻找具有共性知识点的课程,打破专业界限、年级界限,在课程间开展混合式、插班式、旁听式教学方法,即共同上课、共同训练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双方相互了解对方知识点在本专业中的作用,掌握对方专业的设计规则,学习不同专业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维方式等,创建交叉学科知识的渗透与互补环节,扩大双方知识面,实现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内容主要有学科内知识与学科外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课题的复合等。本文就笔者所在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情况,谈一谈综合类院校对交叉学科知识实行复合式教学方法的开展与实施。

(一)确立复合对象

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复合式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复合体系尤为重要。对外部学科的复合及合理选择外部学科为复合对象,是决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根据学院专业特点与环境艺术方向的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建筑学专业为复合对象,并开展课程间复合式教学。建筑学与环境艺术本身有很多的共性知识点,通过课程间复合拟解决环境艺术方向学生对建筑知识的匮乏;通过课程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美学修养;通过课程复合改变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课程复合使双方学生掌握不同专业间的设计规则与表现方法。

(二)构建复合体系

复合体系的建立,首先在课程选择上要围绕多元化、综合性、实用性的原则设置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理论课程与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复合。一般三、四学期侧重理论课程的复合,五、六学期有计划地开展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复合。在课程复合环节寻找知识的对应性与结合性,建立完整的复合体系,方可开展课程复合式教学。

1.理论环节打破专业间封闭式教学方式。根据复合专业对象的课程设置,开展混合式教学,共享教学内容,双方相互了解不同专业间的知识点,形成交叉学科知识的渗透与互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环境艺术方向的《景观设计原理》与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开展复合,通过该课程间的复合式教学,环境艺术方向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大思考因素,实现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开展具有文化性、思想性、主题性的景观设计内容,改变学生以往的单一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具有顾及全局的设计思想;建筑学专业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中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表现力。

2.专业设计类课程共同开展同一课题训练。在完成专业间不同要求的训练内容时形成互补,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对方的思维方式,了解不同专业间解决问题的侧重点、行业要求、设计规则与表现手法等内容,同时掌握不同专业间技能应用与表现方法。

(三)实施复合计划

实施课程复合式教学计划,首先要确定被复合课程双方的开课时间与学时,每学期有目的地设置一门课程,以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客观环节创造可行性条件。其次是制定完整的复合课程授课计划与考评方式,最终使双方学生都能有最佳的收效。

三、开展复合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一)学科内知识的复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科内知识复合,首先从专业培养体系入手,在专业整体课程设置上建立复合基础。课程设置应该具备艺术学科内知识复合的基本条件,拥有一系列艺术设计专业的各类课程,涵盖设计方法、表现技巧、设计原理、专业设计等内容。同时还要有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能够满足专业知识较为完整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学科内交叉知识的渗透,使各方面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是充分利用选修课程环节,在选修课程中建立与专业相关课程开展复合,进行交叉教学来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如媒体艺术、雕塑艺术、民间艺术、影视动画和产品设计等课程,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具有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知识与艺术修养。

(二)外部交叉学科的复合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外部交叉学科的复合是开展复合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首先要明确通过外部交叉学科的复合所达到的教学目的,重点要解决学生哪些知识面的问题,诸如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提高专业应用能力、扩大市场就业面等,围绕所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构建复合体系。外部学科复合体系的建立取决于专业所在学校的优势,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涉及艺术、历史、地理、宗教等领域,同时涉及建筑、施工、材料、力学、电工等行业。因此,在选择外部交叉学科时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学生能力,围绕扩大专业知识面来选择复合对象。挖掘学校专业特色,尤其是工科院校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建立合理的复合体系,复合课程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

打破专业界限,有计划地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复合式教学,实现专业、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与互补。通过课程间的复合,在理论学习环节拓宽各类学生的知识面;在实践中使各类学生学会解决各领域不断面临的问题。通过课程间的复合,学生间可以自然而然地学到不同专业的知识内容;了解不同专业的设计规则与思维方式;掌握不同专业的表现方法,使双方学生都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知识,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相关专业问题,最终达到复合式教学的目的。

(三)通过课程复合式教学打造教师队伍联盟建设

常言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高校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教师队伍占有主要因素,如何构建知识面广、素质高、师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当今是众多高校所面临的主要困扰之一。因此,挖掘高校资源,共享特色专业,取长补短,开展联盟建设是教师队伍提升教学实力的首选。通过课程的复合机制建立联盟基础,扩大教师队伍,强化专业教学实力,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保障。

结语

关于复合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与战略性计划,特别是高层次的复合定位,应是在打破学科体系基础上的融合,这不仅需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教师积极努力参与,更需要其他专业的同仁齐心协力支持。对于本次教学方法的探索,从学生就业反馈信息获知,本届学生改变了以往在就业岗位上只会作图不懂设计与施工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在参与项目设计中能够结合建筑构造、材料性能等方面合理开展设计任务,学生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设计方案,还能够围绕建筑物理开展功能布局,围绕电工配置开展照明设计等相关设计工作,减少了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对相关知识的再学习现象,对一专多能型的本领略有显露。从就业范围来看,学生突破了以往只能进家装设计公司的状况,开始走向地产开发公司、规划设计单位,个别学生还能够进入建筑设计管理部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范围,使学生在迈向社会时,脚下的道路更加宽阔。

[注: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2012教学改革课题立项之一,项目编号:(2012)130号]

参考文献:

[1]包水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解读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3(5).

篇5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在让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即宏观地由时间、空间的往复观照来审视历史。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本质,对历史要有新的理解。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结论。“理不辩不明”,作为历史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地提出问题,展开辩论。特别是对一些史学界分歧较大的内容,更应该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关于对哥伦布的评价,“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甚至打出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学生阅读完相关材料后,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综合,使学生一致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既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同时又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要搞好专题辩论,首先,教师要选准辩题,确定好方向。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史料。再次,要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并以小组方式研究辩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辩论双方无论结果谁胜谁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促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一般来说近代史上对李鸿章一直持否定态度,说他是卖国贼,可李鸿章在中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学生通过激烈辩论,最后形成了对李鸿章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实施的教学有效手段为历史教学所用。在“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形式下,教师课堂上的知识容量往往有限,但是学生的认知、理解、接受能力还有空间。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把那些一张嘴巴讲的东西放到课件里播放,缩短了教师口述的时间,有效地解决了那些课堂知识充实的教师的难题。但是这中间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优势,而把某些知识点盲目地加深拓宽,使40分钟的知识容量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那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违反了教学规律,结果适得其反。对学生而言看似接触了许多材料、信息,实则浪费时间无所获。所以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多媒体,把握时间,精心设计,防止信息过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沁阳一中)

篇6

关键词:学科整合;练习设计;策略;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41-04

始于21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这对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的学科教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实现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理所当然,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环节的练习活动,也应该主动适应课程整合的改革要求,引导学生体会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激活各科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促进知识、能力的会通融合,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一、深刻理解“整合”:学科整合型练习设计的基本要求

所谓学科整合的练习设计,就是指把分门别类的学习科目,以特定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练习结构,以实现不同学科的共同价值和独特价值的练习设计方式。学科整合的练习设计是对传统的单科练习和单一学习方式的突破,也对练习活动的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

(一)教师“整合”是学科整合型练习设计实施的前提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但因为每个教师都有着不同的师承、教育、个性、学识、习惯以及生活经历等,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性和专业特长,需要在教学中取长补短,互相合作以共同完成学科整合练习活动的指导任务。而且,教师合作的方式、技巧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整体实施自己的练习活动,重点突出而又整体兼顾,使练习活动更富有生机和效力。

(二)全面“整合”是学科整合型练习设计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价值追求[2]。在练习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结果的整合等方面进行全面把握。

1.练习目标的整合。与以往的单科练习活动不同,学科整合的练习活动目标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丰富的体系,不仅涉及到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包括了活动过程中多种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等等。并且,练习目标的预设只能是一个大致的粗线条勾勒,随着活动的进展,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情境都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变化,学生的知、情、意等成长的诸方面都会遇到新的挑战,动态地生成许多新的目标。

2.练习内容的整合。学科整合的练习活动超越了以往森严的学科壁垒,我们要善于从不同学科课程教学中寻求内在联系,围绕合适的练习“主题”,系统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巧妙地把多学科内容整合到一起,促进学生所学知识、能力的把握。

3.练习过程、方法和结果的整合。学科整合的练习活动过程和方法具有整合性,学生需要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确定活动方法,并随时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使活动更好地指向各科学习的需要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由于过程和方法的整合性,练习活动的结果也是丰富多样的。而且这种结果不一定是终结性的,可以是阶段性的成果,将来还可以通过后续活动来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准确把握“整合点”:学科整合型练习设计的主要策略

学科整合的命题设计不是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简单拼合”,它需要老师在吃透各学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智慧,把各学科有机地糅合到一起,开展体系性、系统性的练习活动。“整合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以学习“主题”为整合点

在教学中,各门学科在知识、能力、思想内涵等方面经常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这些内在联系点往往可以归纳为某个“主题”,可以以此把各门学科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以主题来开展练习活动,具有整合学科知识、能力、情感等功能,开放地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以“知识”为主题进行学科整合型练习设计。比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了语文课《泉城》《西湖》《雨》、数学课《认识升和毫升》、科学课《生命之源——水》、美术课的《画水的现象》、品德与生活课的环保主题之后,可以要求学生以《美丽水世界》为主题进行一次保护水资源的专栏宣传创作。通过这项主题练习活动,学生可以整合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中有关“水”的知识,既巩固了知识,又学会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发展了科学理性,又激发了人文情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2.以“能力”为主题进行学科整合型练习设计。比如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语文、音乐、美术、数学等学科都有学习怎么观察、用什么观察、表达观察结果的学习要求,在经过教学之后,可以设计《观察与表达》的单元练习,要求学生到集市、商场、游乐园等场所进行观察训练,并尝试运用语言、图画、舞蹈动作、数学统计等多种手段表达观察结果。通过各学科协同,体会不同学科的审美特点和趣味,促进各学科能力之间的沟通、迁移与转化。

(二)以“学科延伸”为整合点

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一门学科的知识点与另外一门学科的知识点之间有时可以互相“解释”。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与《秋天的图画》一组内容时,在教材中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老师布置了“寻找秋天”的活动任务。要求利用课外时间,用图画和照片把自己找到的秋天记录下来,并准备开一个交流会。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巧妙地通过“寻找秋天”的活动,实现语文与美术之间的相互延伸,通过画画、拍照、图片展示等活动为语言学习运用找到了秋天的“底色”,丰富了经验和情趣;通过讨论协商、展示介绍等活动,灵活而富有创造地运用了课内所学关于秋天的词汇和语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提高了对图片审美能力。

(三)以“综合实践”为整合点

综合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以综合实践的方式开展练习设计有利于学生实现单一性认知学习向体验型学习、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向,为学生综合性地运用学科知识提供了良好途径,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比如,一位五年级老师就给学生布置了《了解家乡的环境》综合实践作业。

要求学生:

(1)了解当地大气污染的情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为改善家乡的大气环境出一份力。

(3)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这次练习围绕家乡的环境这一主题,通过资料搜集、调查了解、手抄报制作、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活动整合了科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知识和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科的知识积累,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各种能力,推动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整合点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渐渐认识到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必须开放练习的空间、拓宽练习的渠道,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的练习实践,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达成这一效果,并且将练习活动转化为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调用多课程知识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应用。

例如,《我喜爱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性作业活动,就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收集有关民间体育运动的来历演变、运动方法、规则、图片等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主题。然后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在这项练习设计中,信息技术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于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地理、历史、美术、音乐等多种课程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组织和编辑能力、版面设计美化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量化与质化相结合:学科整合型练习活动的评价机制

课程整合型的有效练习设计强调课程之间的联系、渗透、辐射、整合,对学生而言,考查的不仅是记住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其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其在练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态度的转变、情绪的体验等,因此,课程整合的练习评价要具有开放的视野,确立多元智能观,量化与质化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整合型练习设计得以实施的保障。

随着智能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智能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模式,它应该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除了语言、逻辑这两种智能外,人类还具备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元智能观认为所有正常的学生都拥有这些智能,而且认为智能是生物潜能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要有充分的条件,这些智能都可以不断发展[3]。

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启发我们,在课程整合的练习评价中不能局限于单一课程知识的掌握,而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的,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认识每一个学生,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的发展和向其他智力领域的迁移。

比如,语文与美术的整合练习评价,就要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学生是不是能够通过语言的表达,加深对事物形象的理解,是不是能通过图画促进对事物形象的进一步的感知,从而使语言描述与图画形象更好地表现事物的特征,促进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共同提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整体把握基础教育课程知识和多种智能的特点,根据学生练习的实际内容,进行合理的评价。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兴趣和能力,并给予每一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

另外,在课程整合的练习评价中,量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是全部的价值。走向量化与质化整合的评价是课程整合练习评价的发展趋势。

首先,主张积极的评价设计。教师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发挥优势智能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第二,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程整合的练习评价不仅要多课程老师的参与,更需要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

第三,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主要是学生自己选定的资料的汇编,其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也包括学生对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整体意义上的考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整合型的练习设计对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如教师之间的合作、跨课程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业评价等方面也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锐意进取,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在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真正使课程整合的练习活动成为推动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实践和创造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课堂资源;美术;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施多年以来,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的美术教育仍不大乐观。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根据我多年的初中美术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关键是要依托《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把握好每周一至两节课的美术课堂教学,巧用课堂资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美术的魅力,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课堂资源,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挖掘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用新的课程观、新视角来看待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材、利用教材把所有的美术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充满激情地主动探索和创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充分理解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使用价值,让教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如,教七年级《美术在你身边》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教材中引用的罗丹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校园里的美术长廊”“校园弧形的现代建筑”“校园雕塑”和“自我打扮”等美术作品,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美。接着又用教材中的“校园弧形的现代建筑,鼓乐队整齐统一的服装,构成了统一和谐的美”这一画面,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等方面欣赏回答。

2.活用教材,不完全拘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敢于重组整合教材,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符合当地的课改教育发展水平,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识规律,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如,教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风景》这一课时,教材提供的图案和画面有点暗淡、单调。学生可能不大喜欢,直接用于教学,效果会不大好。因此,我决定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学生感兴趣的本校校园环境来贯穿全课。首先让学生从校门口的视觉来观赏校园的整体风貌,接着根据教材的透视原理,结合本课的“校园环境”图,让学生从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不同角度去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规律,同时重组整合教材的构图与色彩知识的知识点,并让学生自主探索物体前后关系形成的构图效果,最后勾勒本校教学楼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图,从而丰富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信息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二、建立三维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美术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学习美术专业技能,而不加强文化素质修养,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艺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学要打破单一的美术模式,教师应当在讲授的过程中融入其中,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把各学科知识渗透到美术课中运用发挥,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了解到非专业领域的知识;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拓展了知识面。

如,讲授八年级《中外美术欣赏》课时,因势利导,穿插历史故事以及学生活动,使美术课堂变得轻松、有趣。还可以适当用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打开想象的翅膀,在美术的殿堂里尽情地遨游。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美术的乐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得乐学、乐听,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以美术为主体,建立三维课程结构,多学科间纵向联系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同时又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素质。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唤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令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合理、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目的。

如,讲《色彩的感觉与联想》一课时,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绘画色彩基础知识较少,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还很有限,对绘画色彩的认识也很肤浅,因此,要让学生感悟表现秋天的暖色调,最好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和体会。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构想难以实现。而在电脑多媒体的帮助下,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创建大量的金秋情境:枫林尽染、秋风红叶、稻谷飘香……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美术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课堂是实施课改的重要舞台。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师,我们必须对课堂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并进行创造性地合理利用。实践证明,巧用课堂资源,能有效地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丽敏.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3).

[2]孙燕.新课程改革为美术教学带来的几个“转变”.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1).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质;培养;学习兴趣

时至今日,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个年头,在此期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从最初的实验稿变成了正式审定发行稿,这预示着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工作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而当我们反观与之衔接的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问题时,就会发现在新一轮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中,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具体如何培养,每所高校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案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出发,谈谈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具体方法。

1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基本内容

就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这一就业倾向来看,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美术专业素质,包括扎实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美术创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传承与研究地方文化的基本素质等。相较于以往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如今除了拥有扎实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创意能力、跨学科进行美术研究的能力及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是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合作与沟通、探究与反思的基本能力等。就师范教育教书育人的特点来说,以往普通高校都很重视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其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而新时代的毕业生要面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要面对接收过众多外部信息、思维活跃的学生,拥有过硬的教学技能仍可能无法成功驾驭课堂,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然后思考出一套适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设计才能行之有效,这考验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

2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有效策略

如今很多普通高校都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求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融入社会,胜任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就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并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理想状态。要让学生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就需要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问题。

2.1课内、课外为学生提供用专业术语清晰表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培养学生擅长且乐于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素质

在平时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闲聊时能说会道,但一聊到专业问题就表达不清,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在课内、课外都要为学生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在课堂教学(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可提供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使其学会使用专业语言来评价作品或者描述创作过程,也可让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内容,若有学生对新课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了解得比较多,课堂中可鼓励这些学生来讲解这个知识点,比如,讲解山石的基本画法这一技法理论时,若有学生课前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或阅读相关书籍已自学了这方面的知识,上课时就可鼓励这类学生大胆站上讲台讲解,讲完之后教师再根据情况补充。课外可让学生组织、参与社团活动,从而锻炼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优势组织书画社团,招收本专业和别的专业的成员,组织书画创作、书画义卖、书画进校园、书画进社区等活动,这样的活动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又能培养自身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2.2将美术历史与理论教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扎实的史论功底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意识

高校美术类各专业都开设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等美术历史与理论课程,但真正能将这类理论课程用心学好的学生为数不多。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基础美术教育的主力军,需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任务,因此,不改变以往这种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态度是行不通的。比如,带领八年级学生学习《寄情山水》这一课时,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山水画的创作方法,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懂得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领略传统艺术作品的魅力,这就要求中学美术教师既要熟悉山水画史,又要对山水画作品有深入的理解。高校开设的美术历史与理论的相关课程就能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即未来的美术教师获得这些知识与能力。除此之外,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专题讨论。比如,学习石窟艺术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讨论流失的原因及如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用一个个实例激发学生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热情,培养他们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意识。

2.3专业技能训练课注重过程,让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具体步骤有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以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我们没有特别将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与美院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在教学模式上过多仿效美院,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美术作品最终的效果。如今,我们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在动手实践之前教师要多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也可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讲解。比如,在学习中国山水画这门课程时,教师首先要讲山水画的发展史及基本技法理论,而学生从前期的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外美术史等课程中已了解过相关的知识,这时就可让部分学生谈谈他们对山水画的已有认识,学生在“谈”的过程中既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检测自己对已修课程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师动手示范时应该是每完成一个步骤都有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弄懂这个步骤的理论来源,不能只要求学生跟着模仿。学生只有在完全掌握每个步骤的理论依据后,才有可能在他们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既长于示范,又能将理论讲清楚。

2.4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真正将专业课与文化素质课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毕业后会成为各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作为中国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较高的综合素养。针对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校在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过程中一般都会开设多门文化素质课,以补充他们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收获甚微,出现这种状况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长久以来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二是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若想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应打破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具体而言可从这两方面入手:首先,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渗入文化课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专业课的学习还是不会放松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因此,专业课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的内容与文化课的内容巧妙融合在一起。比如,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历史学方面的问题,中国画课程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中国古诗词。其次,改变文化课教学方式。大多数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中小学阶段的文化成绩都不太理想,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进入高校后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对文化课的学习更是避之不及,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在专业课程上,文化课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比如,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王维、苏轼这些大文豪的诗词肯定会做重点分析,而教师在分析诗词之前应和学生聊一聊王维、苏轼的画,让学生在钦佩画家王维、苏轼之余再谈及他们的诗,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篇9

1“艺工结合”教学模式概述

(1)“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源于艺工结合的理念,这种理念源于设计和美术概念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完成方式以及所需技能方面。为了实现设计作品的完美性,设计实际融合了艺术家、工程师、工匠和使用者等,而非艺术家自身个性的体现。设计作品追求的往往是人的审美需求,简易的制造流程以及市场的热烈反响,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能够将“艺工结合”的理念运用到产品设计中的每一个工作细节当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设计者、生产方以及消费者都青睐的作品[1]。

(2)“艺工结合”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发展。工业设计的概念需要从源头说起,最早可追溯至欧洲工业革命结束后。由于当时机械大工业和手工业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前者拥有产品批量生产的高效率优势,但产品质量的精细程度及质量远远落后于手工业。后来机械工业经过科学技术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外观与质量,最终赢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工业设计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在亚洲地区,日本最先开始设计教育,相对于日本,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与湖南大学最先建立工业设计专业并开始招生。无锡轻工学院在工业设计专业设立初期只招收文科类学生,经过4年的探索后开始尝试接收理工类考生,可以说这是“艺工结合”教学体系的首次大胆创新,也是“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的良好开端。

2“艺工结合”模式的优势分析

“艺工教学”模式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首先,“艺工结合”教学模式强调艺术设计与工程设计的相互结合,既有利于培养艺术设计理念与思想,又有利于形成工程设计的思维与理念。其次,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有助于培养出极具艺术设计灵感的发散思维,对严谨有序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艺工结合”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对工业生产工艺、工业产品材料的艺术化设计等方面都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设计产品在工艺上的可行性[2]。

3“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要求及宽广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设计学科的内容来源大致分为四类,包括由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形成的交叉领域,基于传统美术和工艺美术的教学内容,设计发展研究演变的学科以及设计实践中关于专门领域研究而产生的学问。

(2)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可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及选修类课程。我国高校的办学类型分别为教学型、研究性与教学研究型三类。工业设计“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对艺术与科技的相互融合,对于课程设置来说,不同年级的时间都要科学合理,适当分配,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要精确高效。

(3)对交叉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较强,课程的整合对于“艺工结合”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有效的创新方法。根据美国学者的理论,课程设计的策略主要有:寻找共同主题,将相关学科整合至统一正式的单元或者学程里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科框架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将两个有关联学科的某类主题整合至同一时间内教学,让学生自主建立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围绕学生的学习环境及日常活动为主题开展学习,适用于跨学科形式,是一种纯粹的整合设计。交叉学科知识的整合设计可以促进学生融合贯通能力的提升,是“艺工结合”教学模式构建的一项重要策略。

(4)转变实践课程的知识。实践课程知识的转变策略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相应的研发机构;第二,改善实验设备及教学环境,强化设备管理;第三,不断完善学习制度,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结语

篇10

关键字: 高中信息技术类选修课 教学模式 新课改

高中新课改,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选修课程设置。选修课与必修课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但由于选修课的目标旨趣、任务功能、教学途径和方法乃至考核评价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直接将必修课教学的做法简单移入选修课教学中,应深入研究选修课教学的特殊性。那么,选修课教学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从教学目标看,必修课更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而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从教学功能看,必修课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技术,保障基本学力,培养基本素质,奠定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而选修课则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教学内容看,必修课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基本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内容比较稳定,而选修课则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须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

我结合自身特长为学生开设了《图像处理与平面设计》选修课。图像处理知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部分知识,由于必修的多媒体知识涉及较广,图像处理只能是让学生对Photeshop软件有个初步认识,但生活中使用图像处理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帮助,如美化照片、制作海报等。因此我开设的选修课既可以对必修知识做个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接下来我就将以《图像处理与平面设计》课程中《路径的使用》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设计与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模式,使选修课既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又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于《图像处理与平面设计》课程来说,路径是个非常重要且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及技能,其主要用于进行光滑图像选择区域及辅助抠图,绘制光滑线条,定义画笔等工具的绘制轨迹等。但由于多数同学鼠绘的能力较差及美术功底不足,因此这也是Photoshop学习的瓶颈。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与兴趣来学习这个知识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形状工具知识,对已经有的形状路径进行修改,达到预期的路径,这样处理后降低纯手工绘制的难度,再以“制作网页banner”为主题展开学习,使学生可以将知识应用到个人主页设计中。在教学中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因此将教学过程分为交响乐五部曲。

一、前奏曲――先声夺人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实施中,我的做法是:编好前奏,先声夺人。首先向学生展示网页的主页,使学生产生共鸣,认识到网页制作中banner设计的重要性。然后引出问题:使用钢笔工具可以制作类似banner形状?并以其中一个banner为例,与学生进行一次比赛,学生使用钢笔工具完成,而我使用形状工具完成,答案当然是使用形状工具速度更快,立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进行曲――迭起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掀起课堂。

1.优化剧情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烘托主题。(1)利用多媒体环境直观地演示动画的制作过程,学生可以同步执行相同的操作;(2)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法,首先提出明确而适度的任务――利用形状工具制作网页的banner,并合理分解成任务。任务一:体验形状工具的使用,任务二:对形状路径进行修改,任务三:制作网页banner,通过完成一系列小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本堂课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能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氛围,进一步刺激和强化学习的欲望。

2.我的课堂我做主

选修课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因此选取每堂课的“小老师”协助教学,既可以减轻教师对后进生的辅导的负担,又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发挥自己的能量。他们由于扮演小老师角色,获得了成功体验,容易在学生中赢得尊重,树立威信,学生都争着做组长。为了让组长更好地协助老师帮助同学,在任务一完成的过程中要完成竞选组长的工作。

3.组际竞争

从学生未来就业的长远着眼,应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选修课中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课程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在后序几个任务中,我都要求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如美化banner时,先由组长协调组员进行本组banner的设计,然后由组员分工素材的筛选、加工等,再次进行汇总完成任务,最后在教师机上共享、放映,共同评比。在合作中大家集思广益,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都得到了明显增强。

三、畅想曲――热烈奔放

信息技术具有人―机交互的特殊性,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选修课中要放手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拓展其思维,张扬其个性。本堂课中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又不为其所限,将任务扩展为请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种Photoshop技能对banner进行个性化的美化工作。这样不仅唤醒了过去学习的Photoshop旧知识,而且是对本节内容的升华,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

四、狂想曲――激情四射

古人云:“学贵有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意识。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学会几个操作步骤,而要抓住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敢于探索和创新。比如在本节课中最后提出了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技能制作其他图,如标志、海报等,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五、尾声――群声璀璨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积极地面对并适应这种客观性。选修课中的教学评价淡化对分数的追求,而将注意力放在发展能力上,让学生上传本堂课中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同学间相互浏览与评价。这样的评价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不断进步的信心,使他们在Photoshop教学的课堂上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群星璀璨,百花争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