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定安县第二小学 许开萍

开学前,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感到收获甚多。现就这次的培训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篇2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学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学,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学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学。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1)“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

(2)“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

(3)“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

(4)“资料处理利用法”。

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作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 校本研修 继续教育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课程改革所关注的焦点。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因经济、文化和地域、资源配置等多种因素致使教育相对落后。教师趋向老龄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甚少,知识结构已经陈旧,已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继续教育方式――校本研修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

一、解读校本研修,正确定位角色

教师拥有正确、科学的校本研修观,就会自觉投入到校本研修之中。特别是在校本研修刚刚实施阶段,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还很不到位,此时需要从观念着手,解决教师关于校本研修的思想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校本研修观。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主体,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校长自主组织。以教师自身及其任职所在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水平为目的,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互动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集学习、工作、研究于一体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

二、建立校本研修机制,营造研修氛围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由于部分农村教师缺乏理想信念,自主发展意识薄弱。在沉重的生活、工作负担下,他们靠“惯性”工作。对教育新思想、教材新内容、教学新手段的钻研学习浅尝辄止。因此,要想让教师走进校本研修,首先,要成立由“校长――分管领导――教研组长”为主线的校本研修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研修氛围。其次,要建立校本研修的各项规章制度,拟订校本研修长、短期计划和教研活动实施细则等,使得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有章可循。在校内营造“校本研修兴校”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研修的积极性。

三、研修方式多样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是原有的教师校外培训或校本教研的简单移植。它涵盖了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方面面。

1.校本培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速度加快,新的教育思想层出不穷,教育变革速度日益加快,仅靠教师自身的长期实践探索和缓慢的经验积累,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快速变化。因此,需要通过对教师们进行校本培训,快速吸收先进的教育信息。

(1)集中培训

学校要坚持开展以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论为主的教育培训活动,让教师及时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关注教育教学前沿动态,让教师“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成为习惯。另外,还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等培训,营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氛围,提高培训的质量。

(2)自主阅读

校长要把“教师发展第一”作为坚定不移的办学理念;首先,要求每个老师认真钻研每年规定研修的教育理论书籍,写学习心得体会,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其次,解决学校信息来源问题,让教师通过图书室或网络自觉自由阅读,把读书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自我修养联系起来。让广大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2.聚焦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1)课堂教学反思

①坚持写课后反思日记

每节课后教师围绕学生的兴趣、互动、思考、创新等回顾课堂中的得与失,思考可以改进的方法与措施,及时记录下来。

②对比反思

通过观摩公开课,分析别人的长处和不足,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从自我封闭状态解脱出来。

③听自己的教学录音(录像)

这是对教学行为反思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把自己的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过程录下来,然后居于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仔细听、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时间、语言艺术、学生课堂氛围等状况,进行反思、改进。教师还可以从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等方面进行反思,把这些反思写下来,装进成长记录袋,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

(2)小组合作研修

①合作备课研修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发动全体成员共同研讨课程资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对重点教学问题(研修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比较分析,有效提高课程资源组织和教学活动策划能力。

②同课异教研修

从教师的不同个性入手,对同一课内容,同年级组教师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研讨如何上出不同风格的课。采取“集体备课理论引领实践跟进案例分析同伴互助研讨升华”的组织形式,最后形成一致观点,全校观摩。“同课异教”能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让教师在实践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张扬个性,形成个人风格。

③同伴互助研修

同伴互助是指教师间经常进行的一种切磋、合作、支持与分享的横向交流活动,它是化解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激发灵感的有效办法。学校应该积极推行同伴互助活动,鼓励同学科教师自主结伴,共同研究的教学专题与准备共同执教的研究课。在教学中互相帮助、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3)科研课题导向研修

学校除了要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外,还要抓好课堂教育教学的研究,使研修活动课题化、系列化。让教师们从课堂教育教学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出发,确定个人研究课题,围绕自己确立的科研课题进行学习、研究、实践、创新,运用行动实践等研究方法,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践行教师即是研究者的课改理念,促进教师在科研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3.专业引领,提升研修层次

专家参与是校本研修的源头活水。在校本研修实施中,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帮助,实施专业引领,开发教研专业人员人力资源,是开展校本研修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1)可以聘请教育专家做专题讲座

针对学校教师的具体情况,邀请教育专家到本校作讲座或报告,让老师们近距离地与专家交流与接触,这样可以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2)打造“本土化”的专业引领队伍

由于农村小学地处偏僻,资金比较薄弱,比较难聘请专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由本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本土化”专业引领队伍。让他们在校本研修中举行讲座,带头上示范课,结对帮扶青年教师,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四、结语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校本研修的方式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研修以外,还有校际协作研修、专题论坛沙龙研修、团队脑力激荡研修等。农村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基于不同层次教师发展需要,拓展校本研修的渠道,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研修形式,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4

【关键词】校本研训;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近两年来,我校开展了“校本研训”模式的探究,从而为传统的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实际的“校本研训”方法,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为了及时总结交流,加强信息反馈,我们愿将在摸索中的收获与困惑毫无保留地汇报给大家,衷心盼望能得到“校本研训”工作取得佳绩的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点。本文用“走好一、二、三、四”来粗浅总结如何做好“校本研训”工作。

一、明确一项任务

随着新一轮课程计划方案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得到确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利用,同时对教师工作的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学习、更新和提升,它是开展“校本研训”工作内容的依据。因此,笔者认为“校本研训”的基本任务是: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校的发展为出发点,以课堂教育的评价与诊断为切入口,研究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教育组织形式,探索教学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专题性科研活动。给我们的校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使学校变成一个不断创新、发展个性、保证基础等具有特色的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的落脚点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改变学校的不良工作状态,要根据教师和学校实际情况解决教师和学校在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注意每个教师的自身需要和特别,用来提升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教师的需要和学校需要是一致的,所以教师的提高自然带动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让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有个良好的循环。这也就是“校本研训”的基本目标。

二、突出两个特点

(一)突出“校本性”

什么是“校本研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校本”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同;二是研究的重点不同。然而,人们也对“校本”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依据这一共识,我认为所谓“校本研训”,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的特色为本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教研培训。“校本研训”的要义在于其“校本的观点”。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校本研训”中的角色。即教师是先进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研究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还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部分管理者。在“校本研训”中教师要实现教学工作观念上的三大转变。即从侧重课程实施转到侧重建设开发;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到侧重引导促进;从侧重教学管理转到侧重研究服务。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是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二是树立大的课程观,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三是把培训和研究、教研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教研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改进,务求实效,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从下列案例中,我们可窥见一斑。

“校本研训”题目: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校本研训”形式:互动式教研,师徒式指点。

首先教导处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下课堂听课,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诊断。选择不同层次教师的随堂课作为观察分析对象;其次从学生活动、提问层次、语言交流、时间分配等各个层面对教学实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评价。从中发现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不足,主动性不高。再者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校本研究主题。各教研组围绕主题研究教学,摸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途径和方法。组织全校性的“主动学习探究”教学研讨活动。课后就一些共性的问题采用录像带回放形式引导大家进行“头脑风暴”。如:请考虑这个环节设计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考?学生参与的广度、效果如何?教师在课堂上活动的时间是否超过1/2。老师们通过分析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漫无边际的调动那些无用的问题,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教学设计应重点放在目标定位、动力激发、学生活动、问题设计、引导办法、材料的选用和处理等多个方面,学生的课堂参与核心是“精神介入”而不只是表面的“肢体介入”。如一位教师上《将相和》“渑池会”一段学习时,提出研究性问题——“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通过研究大家明白了今后教师不仅要激发疑问,而且在学生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析题,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教师千万不能因赶教案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常常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的结晶。录像带回放为研究分析材料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准确度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便利,教学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显然可见,分析研究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拨亮一盏灯,照得通屋明。

因此,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教师首先要形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其次“校本研训”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二)突出“科研性”

“校本教研”的研究历程中教师扮演的是行动研究的参与、执行、学习、观察、分享、批判与挑战者的多重角色。在参与教研的过程中搜集资料,在研究对话时分享资料,共同分析诠释资料,注重教学引导,以求教研朝更符合教师所需,确实协助教师专业成长之方向发展。例如在着眼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上,我们采取的是从“理论培训——实践操作——课题研究”这样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模式。例如:

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名师作辅导讲座,分几个专题进行辅导学习,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讨论交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再进行理论学习检测。

课堂实践:尝试“主题教学”课堂研讨。

请名师、骨干教师带头上研讨课,力图在“主题”统一下,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课内与课外结合,多角度演释“主题”,努力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的质。如,张松清老师执教的《赤壁之战》一课,他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参与辩论。亲身体验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究主题。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此,教师再对文本进行内容扩充,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加以介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样学生不仅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也激起对名著《三国演义》阅读的兴趣。课后我们又进行了对话式研讨,就教师在提供“刺激”,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时,如何及时了解学情,给予指导、点拨。针对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暴露出其思路的一些不够深入或不够全面,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发问,引导学生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思考的全面和深入。明白在高效的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应充当什么角色?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高级伙伴。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的伙伴,只不过是个“高级”的伙伴,这个“高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对课堂活动进行调控。所以,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教师不可以直接说出答案,教师能且只能搭建“脚手架”,把学生导入“最邻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老师们通过“演一演、议一议、评一评”的切身体会,明白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要善于用一个个问题引向一步步研究学习的深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才能真正把握故事中蕴含的智慧。

课题研究:小学阅读教学中“主题教学”建构的理论与实践

此课题已被地区教科所列为2005年重点课题,正在研究中。笔者认为,“校本教研”应力图使教育理论的学习成为教师希望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校本教研”中应充分体现差异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教研内容,使教研真正从“课堂作秀”回归“自然课堂”,唯其如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能力的提高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强化三项措施

1.完善各种机制

完善“校本教研”工作体系,规范“校本教研”制度,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测评办法。明确“校本教研”的职责要求,制定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步骤,是“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我校制定了《校本教研培训方案》、《校本教研管理办法》、《校本教研考核办法》、《校本教研奖罚制度》、《教师成长手册》、《教师队伍发展计划》等。让教师明白,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是新时代教师的必修课,使教师明确肩上的担子,使参与培训成为教师的自发的有目的的行为,真正实现将“要我学”的外部压力变为“我要学”的内驱力。

2.量化教研组考核

“校本研训”要适应新形势,取得新成效,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我们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改变了由教导处组织的“单打一”的教研模式,健全和完善了“校本研训”活动机制,我们采取“以竞赛驱动教研,以教研驱动自训”的策略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把教师按学科分成若干个教研组,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考核办法》,从教师自训、参与他训、教学研讨、课题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并分必达目标和争达目标进行了量化。每学年学校确定一个教研主题,如: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探究性学习等。每月都有教研活动日,每个教研组必须围绕学校研讨主题进行教学研讨,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必须推荐一名教师代表全组老师向全校上公开课,接受他组的挑战,以每学年考核出优秀教研组来推动教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样每年都将有1/2的老师主动参与上研讨课,课后进行“互动式”的评课,并写出评议稿。

3.建立成长档案袋

为确保“校本研训”正常有序进行,我们加强对教师成长档案的管埋。每学年初,我们给每位教师发一本《教师成长手册》,里面内容有:教师自我发展计划,学年参与听课内容记录,参与公开课情况,听取讲座内容,个人开设讲座材料,参与学科培训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撰写教学反思录,获奖论文及发表文章等。以此作为教师自身成长的基础材料。并要求周周有教学随笔,月月有典型案例分析,并将经验与困惑及时反馈在成长手册中,以便来年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选培。

四、做好四件事

1.分层培训,注重实效

一所优秀的学校,应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名师成长的摇篮。校本培训模式的出现,表明学校不仅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强调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以合作为前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教师进行可持续的在职教育。在培训中我们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培训原则。既有公共学科的教师职业道德、学生心理健康、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又有学科自身特点的培训,还有教师个人需要和素养方面的培训。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培训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

2.请进送出,搭建平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重视业务引领,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注意到学校及教师自身的一些弱势,主动与一些优秀的学校结对。如我们学校四、五年级采用的是《现代小学语文》和《现代小学数学》,这是实验教材,我们就主动与杭州时代小学联姻,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积极参与他们的集体备课,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及时传递信息,交流经验。外出学习教师回来上汇报课或作专题汇报,强化教师学习、反思、汲取。同时,我们也与乡下学校结对,选派名教师给他们上指导课,送青年教师上锻炼课,为他们提供平台,促使他们快速成长。

3.师徒结对,互助共长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是教育改革的生力军,为促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学校的业务骨干,我们在充分发挥老教师优势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名师身上的学习资源,通过他们的“身教、言传、帮带”作用,来引领青年教师成长。这也是我校校本教研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把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签订结对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各自履行义务,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帮扶计划,实现师徒互助共长。要求师傅经常深入徒弟的课堂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指导。青年教师也应积极主地向师傅请教,经常听取名师的指导课,每学期也不少于10节,课后写出听课所得,并及时询问不解之处。同时,名师还应随时接受其他教师的来访、听课等,承担着校本培训中施培者的角色。为了使师徒结对制落到实处,学校还制定了《名师考核制度》,建立了《名师业务档案》和《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实行跟踪考核、动态管理、过程评价等,促使名师不断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4.全程参与,注重反思

变灌输式教研活动为主动参与式教研活动,是我校校本教研的又一亮点。我们每组织一次参与式主题教研活动,都是在强调理念先行的条件下进行的。先下发相关理论书籍供老师阅读,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参与理论检测。再用理论指导课堂实践。新课程实施两年来,教师在理念上有了很大的更新,能否转化为教学行为,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这学期,我们举行了“新课程教学设计比赛”。首先要求全体教师按学科、定时间、定内容参与设计比赛,接着规定每人限定8分钟在各自的小组内交流,评定出优劣。然后推出有创新思路和实用价值的课,组织教师观摩,开设教学展示周活动,规定课任教师必须参与本学科的教学观摩,提倡学科交叉观摩,并做好听课记录,写好听后(授后)反思稿。最后组织教师进行“交互式”的评课,人人发言不少于5分钟,不得重复别人的话,以此来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共同探讨、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