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8年10月25-28日,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联合主办。会议以《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为案例,通过专家讲学、案例分享、现场观摩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围绕乡土教材的开发及使用这个中心,进行了充分地研讨与交流。参加本次研讨活动的有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130多名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民间教育机构的代表。
一、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次研讨会上,共有10位专家作了有关乡土教材的专题讲座。专家们分别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发乡土教材的价值与意义,并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通过专家讲学,与会代表进一步了解了乡土教材开发的背景,明确了乡土教材的地位,树立了做好乡土教材工作的信心。
编写和使用乡土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乡土教育。可以这样认为,乡土教育更具生命的活力和与学习者的亲和力,其展示的知识和信息很容易与读者的已有经验、知识和技能产生呼应和关联,使其所学更具拓展性和关联性,不仅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生动的知识及其相关生态,还易于据此进行探索性的教学和实践。乡土教育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个性化教育,依据地方的特有资源和优势资源进行宣传。不了解家乡的人何以有根?不热爱家乡的人何以爱国?不关注家乡建设的人何以对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乡土教育的力量和魅力不可小看,因为真实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就是由此建构成型的。因此,开发乡土教材,实施乡土教育,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
学校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当地的专家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才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为乡土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给乡土教材带来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乡土教材正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进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视野。因此,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二、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在这次研讨活动中,与会代表就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就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共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乡土教材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乡土教材建设中,有些人认为乡土教材的内容多为乡土文化,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帮助不大,开设相应的课程会占用国家课程学习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致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代表认为,在对待乡土教材的问题上应做到“五个尊重”。一是尊重乡情。要理解当地人对生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理解当地人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理解当地人做事做人的风格与特点,理解当地人对自己的定位、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的追求。二是尊重乡民。乡土教材一定要反映对当地人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与对人类的尊重衔接起来,从地方的文化景观上升或延伸到国家、人类的文明中去,让学习者感受到自身的人类角色,从而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三是尊重学生。乡土教材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能自信地、主动地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为目标,以学生获取未来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为目标。四是尊重教师。学校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中心,教师正是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尊重教师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乡土教材编写成功的保证。五是尊重乡土文化。编写乡土教材要积极地欣赏与尊重乡土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以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价值与幸福为本,把那些深深嵌入人们心中的文化内容编入乡土教材,让这些乡土文化影响学生的未来。 转贴于
三、乡土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持续发展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为富有特色的乡土教材开发提供了丰厚的源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因此,他们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乡土教材开发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
篇2
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场所,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的核心要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师会出现若干困惑和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障碍。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入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篇3
关键词:基础日语课程;教学; 研究; 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传统基础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乏味
1、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学
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 一直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 一般都采用精讲词汇, 分析语法, 练习句型这一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 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 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在日语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等方面, 偏重于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的流利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词汇丰富,语法扎实,但在和日本人进行交流时却听不懂,说不出,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2、注重语言表面语义,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中,只注重语言表面语义,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 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 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 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 常常因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灵活使用日语, 有时甚至运用中国文化的言语交际标准来套用日语,以至闹出笑话而造成交际失败。另外, 学生练习句型时也多是机械地朗读, 忽略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 如手势、身势、表情等, 这自然造成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给人以言不由衷的印象。
在对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时, 教师也仅仅是把包括日本的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等的人文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忽略了对包括日本的交际习惯、社会习俗、生活惯例及其它的广义文化知识的传授, 致使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很片面,大多限于对日本传统艺术或工艺的理解, 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指樱花、茶道和相扑等, 使学生缺乏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认识。学生在与日本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不自觉地会用中国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日本的文化, 按中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来选择说话方式, 因而导致了交际的失误。
(二)教学过程枯燥单调,缺少师生互动环节
传统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永远占据主角地位,从单词讲解、语法解释到文章剖析,都是教师讲解为主,穿插简单的例句翻译练习。通常是老师提问学生翻译,而且问题相对简单、枯燥,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在一味的接受,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是成为了配角,甚至是附属品。这种单向的教学活动,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还严重束缚了学生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长期的单向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二、基础日语教学改革尝试
(一)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习一种语言不是基础语法多么地熟练,基础词汇多么地丰富,而是要切身地感受到所学语言所处的文化氛围,它又是怎样在这种氛围中活动的。在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电教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听说能力和准确运用日语进行交际以及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
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网上新闻或收听广播等形式,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有关文化知识的材料。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生活, 熟悉他们的文化风格, 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对日本风俗、习惯、民情的了解, 从而扫除语言学习的文化障碍, 提高文化素质。
2、巧妙运用趣味教学法
在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实施讲解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之外, 更重要的是趣味教学法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简单的单词接龙游戏(前边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单词,那么下一个同学就以这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假名作为下一个单词的词头接着往下说)、动作模仿游戏(通过一个同学的动作表演,猜出所表示单词或短语)、猜谜游戏(通过饶有趣味的谜语来激发同学们动脑学单词的能力)等活动,即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并可加深记忆。
(二)改革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互动环节
1、教师、学生发表穿行
随着学生日语知识的积累, 单纯讲授教材上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同时当今社会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尤其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重大事件, 还要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及世界重大事件。本文所说教师发表是指在课前三分钟,用日语简单介绍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教师发表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国内外大事, 又学到了很多新的日语单词。这一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发表是指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日语表达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创作小作文,并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小型的发表演讲的活动。此活动要求学生按照学号先后顺序进行发表,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 可以叙述自己最近经历的事情, 也可以发表自己对身边所发生事件的看法。此外,发表的学生还要对自己发表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学生发表结束之后,其他学生也可以对其发表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提问, 也可以就其发表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 这一教学活动存在很多优点,如:学生会在发言前, 主动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 组织语言, 这就达到了促使其主动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自己发表和听别人发表的过程中, 既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锻炼了胆量,又较好地获得了和别人交流的机会。
教师在学生发表时, 应做些简单记录,在学生发表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提问、补充、纠正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表完毕后,通过简单点评帮助学生向更深更广的角度去发散自己的观点,提升观点的高度,进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好习惯。通过教师学生发表这一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2、会话表演
语言受各种环境的制约,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效果,通过会话表演,可以深入体会枯燥句子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 会话表演是将整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以小组形式仿照课文编写会话并上台表演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编写与课文中会话形式相似、内容不同的会话, 可以巩固新单词和新句型, 还能熟悉与会话主题相关的文化常识。通过编写、排练、表演会话不仅减少了平时死记硬背的痛苦, 还可以加强学生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文,启发其透过语言知识去体会、思考并捕捉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因素。这一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话表演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日语,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沟通合作,加强了集体合作意识的同时,也增大了彼此的交流机会。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模式下, 学生大都单独完成查记单词、朗读课文、背诵单词和课文、做练习等各种学习任务, 很少有机会参与集体学习。
教师通过组织分组活动、修改会话内容、并通过提问、点评等各种活动,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能够了解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另一个侧面。因此,这一活动也大大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3、角色互换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日语学习,已经掌握了教师的授课思路,觉得书本知识通过自己简单的预习就能完全掌握,上课的积极性也随之受到影响,学习随之进入了所谓的“低谷期”。这时教师可采取和学生互换角色这一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腻烦情绪。
首先,可以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在均衡每组强弱实力的基础上由教师确认组长,由组长分配任务,一组讲解一遍。提前给学生布置要讲解的重要内容,让学生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力量,尽量使自己小组的授课过程生动新颖。为了节约课堂时间,采取提前布置内容,第二天检查成果的形式。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教师角色进行讲解,其他成员扮演学生角色配合完成课程任务。
通过转换角色, 一来可以让学生拥有一次难得的教学经历, 二来在做课前准备和讲课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克服学习的浮躁心理。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新鲜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调动课堂气氛,实现教学互动的目的。
此外,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还可以在每个学期有针对性的设计日语演讲比赛、文化知识竞赛、短剧大赛、日语卡拉OK大赛等活动,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
总之,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日语教学要求,必须改革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基础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活动必须为最终目的服务,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大学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
[2]郭常义.日本语言与传统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3]黄素贞. 轻松游戏学日语[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篇4
关键词:任职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案例;教学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8-0099-01
The Research on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of University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U Jing, HAN Qing long, HAN Qiu-feng
(Dept. of Foundation,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military academy for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military academy education as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case, explore a suit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theory system. Reforming to eventually improve the overall learning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is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education;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case; teaching system
1 概述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军校各专业科学文化模块一门限定选修课。从理解计算机系统、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三个方面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初步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得学员今后能够更好地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设计思路
面向军校任职教学学员未来的岗位任职中的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需求,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既要直接支持简单的信息处理需求,同时也为高级信息处理应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突出计算机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方面的内容,强调一般应用概念和技术,并向思维方法进行引导,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教学实施方面,将根据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的差异,开展分级施教。普通班的教学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不同培养类型因材施教,以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设计为切入点,将计算思维的培养渗透于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员主动将计算思维方法向各应用领域迁移的意识和能力。
3 课程实施过程
3.1 总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描述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解释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能够说明常用信息的计算机内部表示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主流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能够说明常见的信息组织和管理方法。能够阐述常见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信息处理过程。能够列举基本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手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员应能从应用者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未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能选择并运用合适的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举例实施过程
下面以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为例,讨论具体实施过程
1)主要内容及要求
描述了解计算机系统主要组成部分,解释中央处理器工作原理和指令执行过程。描述计算机硬件各组成部构成和设计原理。了解常用应用软件。说出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和微型计算机主流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总结操作系统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分类;了解微机主流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和安装过程,了解主流操作系统常用的控制与管理方法、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理解进程概念。使用微机主流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进行磁盘文件的组织与管理。
2)内容特点
特点:知识点比较分散,概念多,需要加强理解记忆。
重点: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操作系统基本知识
难点:指令执行过程 ,操作系统四大管理功能。
3)教学活动安排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安排微机实物组装演示,学员应达到建立计算机系统的知识基础,掌握微机基本配置,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学员通过对当下主流硬件配置讨论,达到了解硬件各性能指标和使用操作系统管理系统软硬件资源的技能培养目的。
3.3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充分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MOOC开展课程自学;开发适合本课程的考试系统,使考试形式更适应本课程实践性、理论性强的特点。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军校任职教育教学中开设在一年级上学期,为学员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不需要先修课程铺垫,学员基本都使用过计算机,但是学员对计算机的知识不系统、计算思维能力欠缺,加之学时有限,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泛,学员还是会感觉学习吃力。因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穿插实例,结合类比法、提问法、案例法等灵活昂的授课手法。事实证明,采用上文所述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常俊梅.计算机应用课程分层教学实施策略[J].河南农业,2011,8(下):31-32.
篇5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实践环节、知识更新快、相关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这一课程的发展需求。所以必须在重新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传授新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的的多元化,满足时代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实施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教学
课堂教学中,采取讲授为主,演示法、实验法和研究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挖掘潜能。在教授理论的课程中,主要采取讲授法,让学生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同时要将讲述与讲解结合起来。讲述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内容和学科的逻辑体系有一个条理性的认识;而讲解就是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说明、解释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
2、实施师生协作式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主讲教师的帮助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开发出同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并演示评比。在相互协作中完成学些任务,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增强共同合作的能力,培养其主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同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演示评比计算机作品,一方面是在评比作品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在评比学生合作的质量。要将优秀的计算机作品留下来,作为案例,让下一届的学生来模仿学习。
3、师资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素质也要逐步提高,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校方要创造良好环境,让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师能够更好的从事学习、教学和科研;并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给中青年教师安排一定的进修学习,使其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优化职称结构。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一些优秀的科研人才,以便提高教学水平,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4、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课堂教授《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课程要同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有:“课程目标”、“教学课件”、“课程教案”、“笔试测试”、“顶目练习”、“机试练习”、“素材下载”、“在线讨论”7 大模块。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模块清晰。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不能够熟练掌握学习内容,而网络课程正好能够弥补之一缺憾,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学生能够课程进度,在网络课程上进行提前学习。因为该课程需要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所以网络课程特别开设了笔试测试模块,对真实考试场景进行模仿,学生能够据此来测试自己的水平,最终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网络化,使得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延长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5实验室建设
教学的实施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的影响。在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方面,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有的设备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另外由于没有依据教学需求来进行新建实验室的规划和管理,使得有些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来辅助计算机教学,可以用那些价格较为便宜、使用起来方便,便于控制的控制台,将那些实用价值的不大的投影机替换掉。此外,还用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重视教学软件的投入,强化实验人员的配备,以便推进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网络教学的开展。
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一讲解,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引道、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我发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习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索,查询资料,相互探讨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Word这一软件的使用时,教师安排给学生一个对文章进行排版设计的作业。学生要做的就是要启动word软件,然后编辑文字,最后对所编辑的文字进行排版。排版效果却各有不同,这时学生就需要自主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他们就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相互交流等方式来进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而且这样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效果
同改革前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比,我们发现经过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种提高具体表现为:
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由于助学、助教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课堂的充分参与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果获得了显著提高。为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了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案例,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网络课堂,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获得提高。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效果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提高了考试成绩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因为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学生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进而增强了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了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院学生拥有明显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优势。这正是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充分体现。
结论: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对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社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模式,强化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建设,着力推进课程改革,深入推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开展,以使教学效果的提高,推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其表,尹建新,易晓梅.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类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4):78- 81.
[2] 胡佳.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2009(24):367- 368.
[3] 项丹.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2).
[4] 李勇帆.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3):36- 39.
篇6
关键词:模拟电路基础 电子设计 教学改革
模拟电路是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主干基础课,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正如教学基本要求中所指出的:“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模拟电路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以工程实践的观点对一般性的、常用的电子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具有较强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学习和应用EDA工具进行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和仿真,能够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某些领域中的内容,以及在上述专业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改内容设计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
为了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为了适应课程学时压缩的现状,应当改变传统的“讲全、讲细、讲透”的教学观念,侧重于对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的充分讲解,重视对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的讲授。选择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理解与掌握的次要教学内容,通过采用引导性学习结合答疑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和渠道。模拟电路基础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传统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课程中有许多内容过程复杂、抽象,难以口头表述,学生理解费力,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奏效。
(二)课程的教改理念
当前,知识要更新,学时要缩短,教学手段必须先进。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我们对该课程的建设开展了长时间、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想与理念的指导下,科学地构建课程内容与体系,恰当地采用新型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的重点讲课内容在基本电路的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基本电路的组成原则、电路结构的构思方法以及系统结构化设计的思路等方面;实验教学改革为三个层次的实验课,分为验证性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些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系统集成和创新的能力。
二、教改实践
模拟电子电路实验课通过试验手段,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内容安排上,除安排基础性单元电路试验外,还要把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贯穿于每个实验内容中。在实验所使用的元器件的选用方面,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应以分立元件的实验为引导,突出集成电路的实验。在具体实施时,重点放在使用方法和功能上,对内部结构和原理不去详细分析。
根据不同专业具体实验内容不同,笔者针对不同专业,设定了两套实验方案,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一)模拟电子电路课件
模拟电子电路实验分三个层次进行:
(1)验证性实验。它主要是以电子元器件特性参数和基本单元电路为主。根据试验目的、实验电路、仪器设备和较详细的实验步骤,通过试验来验证模拟电子技术的有关理论,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提高性实验。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自行选择测试仪器,拟定实验步骤,完成规定的电路性能指标测试任务,从而进一步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
(3)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内容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来组装实验电路,拟定出调整测试方案,最后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1.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讲授难点
例如,在讲述一个基本放大的电路中的瞬时电流与电压随着输入信号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时既费时又费力。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就能动态地演示这些瞬时信号变化的情况,使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
科学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成为解决教学内容与学时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能够灵活、动态地进行图形、图像的演示,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大量的图形、图像、文字等预先存储在计算机内,使得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教师在课堂上的简单劳动时间,从而使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集中在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讲解上。
课件发挥了多媒体的综合优势,重点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讲授难点,将一些黑板教学不易描述讲清、学生难以理解、实验中又看不到的现象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用了该课件,教师讲解省力,学生感到形象生动、理解轻松,使学习由难为易。
2.变枯燥的结构内容为形象的内容
加强设疑、激疑、适时释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和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设疑、激疑、适时释疑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精心设疑,创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适时灵活释疑,增强创新意识。设疑、激疑,并在适当的时候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解答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表面上看不符合常理的答案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足够多的时间去探究原因,这对爱动脑筋钻研的学生来讲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再一方面,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原理性计算准则联系起来,增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前后呼应统一的效果。实践证明,《模拟电子电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缓解了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可以在较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更新的模拟电子电路知识,使学生尽快地适应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电子设计EDA课件
电子设计是模拟电子电路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设计中将所学内容综合用于设计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起重要作用。
1.具有新颖的教学创意
电子设计EDA课件从整体设计到各模块的构思都使人耳目一新,每个模块下都有二级子菜单可供选择。如在“多级低频阻容耦合放大器”结构中点击一图片,可观看“多级低频阻容耦合放大器”教学片;又如,针对学生第一次面对“自动水龙头”这类较为复杂的电路图感到无从下手的畏难情绪,我们按照电路设计原则,制作了设计顺序动画,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电路草图的绘制,学生既节省了时间,又掌握了设计技巧,当设计结束看着自己的第一个作品时学生们感到收获很大。课件将以往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用EDA来解决,体现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
2.结合实际应用制作的电子教学片
为了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辩证关系,我们制作了电子电路教学片,从现场拍摄、录制到编辑,反映了电子产品的发展变化路程以及最新产品。通过播放,学生不仅了解到各种电子电路、电子元件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还扩大了视野,感受到电子产品的丰富多彩与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3.仿真装配
复杂的电路分析时比较复杂,使用仿真装配,可真实地再现电路中各电子元件的相对位置、装配关系及安装顺序,可反复观看,以帮助学生了解其结构工艺。
4.开发了具有选题、正误判断和最新记分系统的答辩模块
电子设计由于时间紧、学生人数多,学生很难考虑和回答较多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面的情况,以便合理地给出成绩。为此可开发制作具有选题、正误判断和记分系统的答辩模块,并将选题按不同的知识点划分为理论计算部分、结构设计部分等五类。教师在各部分中点选题目,学生选择答题后,立即给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当选择交卷时,即给出答对和答错的题数及所得分数。该课件的使用不仅改变了答辩时间紧、提问不全面的状况,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总之,模拟电子电路基础课件和设计课件综合运用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音频处理技术、影像编辑技术、仿真技术和美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知识,充分利用各种软件制作整合,组成了具有集成环境的多媒体EAD课件,为模拟电子电路基础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现代化功能较为齐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结束语
上述两个课件融入了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利用了现代化立体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实现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间接问题直接化,在模拟电子电路基础课程的整个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通过多媒体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亲切自然的感觉,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科建设的进行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我们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紧密围绕机械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课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R].教高[2001]4号.
[2]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3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社会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国家人才发展形势、学院发展和建设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是近期高校的改革重点。本文就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技能课程方面的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设置中通常将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装饰施工技术等归为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目前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过时,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例如装饰材料,目前主要内容以介绍材料技术性能和化学成分为主,对材料的视觉效果和空间的塑造能力、艺术表现力等涉及的篇幅和内容较少。装饰构造课程仍是以教科书为蓝本,配以程式化的讲授和指导,缺少有针对性的练习。而装饰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师对课本内容的枯燥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简单记忆中。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室内设计师的专业目标。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如装饰材料课程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课堂上进行理论课的教学,课外带学生去材料市场调查收集材料相关的信息,由于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人手有限,加之材料市场种类繁多,场地分散,另外商家的商业化,很多材料商场和材料商知道是学生实习,都很不欢迎,甚至对参观同学进行驱赶。同学的参观热情受到打击。学生对材料理解和实际运用未能得到锻炼,实际工程案例设计时往往无从下手。装饰构造和施工技术课程存在同样的问题。
3.教学模式过时。传统的教学中,这几门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是分开授课,相互之间没有交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也是上什么课记什么内容,学习连续性差,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相互渗透,相互运用。
二、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与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室内设计教育也开始侧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专业实践性以及技能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从事室内设计,室内外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概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成为具有绘画基础、空间造型能力、设计创意素养以及工程施工技术的高级职业人才。因此,基于当前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专业基础技能课程重实践,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在工程实例的学习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加强建筑装饰构造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1.将前沿的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引入课堂,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变通教学方法。室内设计教学是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基础的教育,要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作根本性的改变。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如装饰材料,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紧跟现代工程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步伐。多带学生了解最新的装饰材料,市面上常用的装饰材料,及其装饰构造的常用处理方法、施工过程等。
2.变更教学思路。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再拘泥于知识点所在的课程,而是与相关的知识点一起学习。如了解一种装饰材料,不单只是学习材料的基本性质,而是进一步了解此种材料的适用范围,材料应用时常用的构造处理方式,构造处理细节,此种材料与其他类型的材料共同运用时的构造处理,各种构造处理形式所需的施工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这样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就从单一的几门课变成了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可以前后衔接,相互贯通,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真正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加强与主干课程的衔接。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思路应该与室内设计过程的内在逻辑规律相适应,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围绕着主干课程――室内设计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因此,我们应摒弃过去那种先讲材料,再讲构造,接着讲施工技术的固有教学模式,按照室内设计过程需求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以设计带动教学。如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引导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以设计课的虚拟项目为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学习运用装饰材料的性能,进行装饰构造设计,探讨相应的施工技术,使主干课程与基础技能课程同时进行,引导学生在室内设计中主动解决相关的基础技能问题,达到教学做的真正互动。
四、课程改革后的变化
1.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任课老师需要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各方面知识内容都非常熟悉,对设计的流程熟悉,能够融会贯通,在虚拟项目开始前,要与设计课老师进行课程内容的沟通、交流,项目进行中,要能针对项目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引导和深入。这就要求基础技能课程的任课老师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
2.对实践教学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提升了实践的比重,要求有相应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基础技能课程的学习,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建设装饰材料陈列室和装饰构造及施工实训室。装饰材料陈列室既是一个展示材料的场所,也是展示材料被设计组合后的内部构造的场所,可供学生观摩,适用于学生对材料的初步了解。装饰构造及施工实训室,学生可以在实训室中对课堂上设计的装饰构造进行实物对照,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集实用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的人才。
五、经验总结与后续计划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还处于一种探索与完善阶段,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重要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应该得到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当中,才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改变目前室内装饰构造课程教学相对落后的状况,从而达到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工程技术型室内设计人才的教育目的。
教学改革对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项目教学教材的编制等。目的就是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卓.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篇8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39-02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地得到提升,尤其是中国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地增快,计算机系统得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信息技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重要的缺陷,人们逐渐将计算机系统作为工具,对人们的思维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计算机的教学中的众多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1计算思维的概述
1.1“计算思维”的概念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将具有的技能,尤其是在进行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是国际计算机教育都极为关注的概念,对于“计算思维”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计算思维是以计算为主体,用计算来模拟人的思维。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主要是将计算思维看做一种能力,思维作为核心,让学生的学习具备思维能力;另一种看法是将计算思维作为思维来进行看待。至今计算思维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概念。对于计算思维的内涵进行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其中就以周易真教授的定义来进行阐述: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方法。
1.2“计算思维”的特征
计算思维并不是机械活动,它灵活的进行设计活动、构造活动。计算思维并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而是人的思维,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计算思维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这种技能是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的,并不是进行技能的重复;计算思维强调“思维”一词,本身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活动,计算思维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在大学的计算机教学中,运用计算思维主要是来帮助学生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效果。
2当下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2.1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在我省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上,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和改革进行过探讨,从各个院校反馈的信息来看,各院校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方案上都存在许多偏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的认为:计算机教育改革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计算机就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工具,无非就是将计算机的教育看做“计算机软件”教育,教会学生会用就行,他们提倡的是计算机工具论。有的院校的教师认为: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应紧跟时代潮流,在教学时始终关注学生的某个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功利性不断增强,关注现实利益,对于社会需求、学生的需求,片面的进行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W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都不了解,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时候,过分关注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得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会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的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时,主要进行机械的模仿,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的效果与课程预期的差距较大,不仅会使教师的教学僵化,还会是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2.2教育的内容忽视“计算思维”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是目前各高校课程设置中的普遍现象之一,主要包括的课程涵盖计算机基础类、基础语言程序设计类及internet基础应用等一般性的软件操作知识,很多的内容与中学的学习内容重复,例如现在还有许多高校在教授office中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基本应用操作,这部分内容在高中时期已经学过,使教授的内容重复,内容没有新鲜感,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感到乏味,学习的热情低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上没有“计算思维”的内容,仅仅使用软件教学,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发挥计算思维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还有就是教学的内容比较散乱,在教学时重点不突出,学生在学习时,不能主动的设置学习目标,导致自身的知识结构混乱,学习积极性下降。
2.3教学的模式僵化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均采用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教学的模式僵化,尽管经过了变革,但仍然存在着问题。由于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受到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采用合班授课的模式可以解决以上诸多问题。但是也存在不足,由于大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都不相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都不同,这种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忽视学生的实际状况,会使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会使学习难度增大,对于掌握这种能力的学生,会使学生觉得在浪费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注意力低下,对于学习的内容基本没有兴趣。
2.4师资力量较分散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部分教师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据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教师本身不具备计算思维教学的意识,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开发、培养。目前计算机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观念的转变,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目前,各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不断变大,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力量分散,思想不统一,这种状况会影响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
3 构建“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体系
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时,首先要构建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正中融入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自觉地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选择合适的计算思维,推动计算机教学的全面改革。
3.1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计算机教学不仅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还应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运用计算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统筹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知道自己通过学习后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可以达到什么样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可以达到计算机应用的何种素养。我们团队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上,在掌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素养后,调整原有教学模式,制定详细教学计划,摈弃初高中时期的教学内容,拔高教授内容,以计算思维为指导,通过验证性、探究性、开创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后,掌握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化、自主化、渐进式的学习步骤,最后扩展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上。
3.2使用知识贯穿典型思维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打破现有课程设置单一模式,提升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应用素养。教学上要不断总结、归纳知识的结构,明确思维教学的整体目标,将思维教学的体系建立明确的结构,教学的内容应该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探索性,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从而达到越学越乐境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团队尝试更改部分课程设置的内容,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office的基本操作模块简单的描述,重点转移到高级的k公应用场合,减少理论讲解课时,增加实践操作环节,布置实际办公应用预案,让学生完成操作内容。在后续课程上,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基础程序类课程,程序类课程教学中注重思维算法体系的训练,依托项目,贯彻计算思维解决问题,实现工程化教学方案,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扩展到各专业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进行形式教学,还要将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感性的思维结合起来,适当的删减较为复杂的专业名词,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
4 结语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始于80年代,文章以“计算思维”为核心,明确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将教授的内容进行共性的总结,架设知识结构,重视问题的探究过程,试图逐渐完善大学计算机教学,将教学的模式进行转变,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陆汉权,何钦铭,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55-58.
[2] 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生物工;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31-03
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生存和运行的主旋律,没有了本科教育,也许高校就不复存在了。时下有不少人认为成功的教育等于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此语看似过于偏颇,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我们都可以发现,现在的高校教育中,教学质量存在下滑的问题:本科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法适应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要;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教学过程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死板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许多高校都提出改革的口号,推进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的角度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也有不少学校在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上进展不大[1]。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生物工程专业来说,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弱、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创新意识、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如何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摆在了每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育中来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生物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有非常强的工程能力和工程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它要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从微观的角度找到一个突破口,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更丰富,使所学知识和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作为教学的对象,接受知识的主体,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发言和思考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为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服务。因此,通过改革,学生能够切实地参与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某一个课题、某一项研究,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
二、课堂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实用且紧跟学科前沿。科学研究要求科研人员有非常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生物工程专业这个与创新紧密结合的专业,每一时每一刻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方法出现。如何能够将当前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是我们基于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跟据目前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提升,我们采取了注重新和精的原则,及时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新问题给学生供其思考,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教学是教师的本业也是基础,当今许多高校存在两种不同体制,将科研与教学分开,这是不正确的。高校教师决不能脱离科研而单纯搞教学,单纯搞科研而不参加教学的教师无法将他的研究成果授予学生,而单纯搞教学的教师无法及时地接收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无法给学生提供学科前沿进展,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己讲课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前沿性,更加生动,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生物工程是一个与科学研究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科研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使教师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和先进仪器的使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从而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潜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师要经常深入工厂,了解生产实际问题,设立研究课题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够利用生产实践中生动的例子来授课,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是几何级数增长的,这对学生来说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的学时上不断地减少,但是课堂的教学内容却与日俱增,因此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实验性学科,实验课要求有理论课作为支撑。针对理论课教学学时减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调整。以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基础课程教育为基础,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在专业基础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融入学科前沿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灵活性。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工程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基础扎实,可在生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环境工程等众多工程学科专业领域一展身手的创新型生物工程人才。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中存在许多交叉课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会涵盖部分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发酵工程课程中涵盖微生物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避免与相关学科课程的重复,节约学时,同时也要注意突出重点,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懂得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各个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意与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将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地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不仅逐渐培养了学生对一门课程知识点的提炼、分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归纳、综合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2.课堂教学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21世纪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增加了对应用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生物技术上下游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高校为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应用型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但是至今为止,大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只有理论知识,没有生产实践经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才有真正投入生产。虽然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在国际先进技术及生物工程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谈到直接产业化相关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3]。这一方面与我国的许多科研工作者缺乏工程意识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各高等院校生物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良莠不齐,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方法无法国际接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使得我国生物工程产业缺少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高端专业人才。根据课程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5%以上的学生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希望能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同的层次实践教学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第二层次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第三层次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通过鼓励学生自己申请立项进行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获得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通过我校大学生创新计划等各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项目,给予学生独立完成或以小团队形式完成某项科学研究项目的机会,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4]。为培养生物工程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工程意识强、有较强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的生物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我们不断加强与行业内龙头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础与实习基地。我校发酵工程优势学科与青岛啤酒集团、百威英博啤酒集团、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等共建学生企业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企业工作环境,而且由于企业本身也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如青岛啤酒集团建有国家唯一的啤酒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尤其是发酵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到对口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得到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实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了基础。生产实习基地也与学校实现了双赢。同样,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或非工科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学院先后派出年轻教师50余人次到相关的食品厂、啤酒厂、酶制剂厂等进行实习锻炼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显著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能够非常自然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同时兼顾了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显著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双向交流式课堂教学模式。多年来我国的高校教育基本上都是采用单向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填鸭式”地被动接受知识,虽然有过许多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极不相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获得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学,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因此,大学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现在的大学课堂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短缺,大多数专业基础课的讲授都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在这种大班上课的课程中,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导致绝大部分的学生打瞌睡、上网玩手机。一方面,我们减少了大班上课的课程,将大班分解成小班,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到小班上课,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互动式、研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提问环节,或是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教学中,将教师的以教为主转移到学生的以学为主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我们主要是在一些专业基础课(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专业课(发酵工程、生化分离)中大量引入讨论和研究等方式,欢迎学生随时打断教师讲课来提问,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精简课程内容,改变在以往教学中唯恐讲不完、讲不全的做法,课堂中尽量讲得少、讲得精,留更多时间给学生课外去学习、研究。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学辅导、提问、讨论等方式,将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改变为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结束之前可先把下一次课要讨论的科学问题在课件上展示,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查阅文献等相关资料,了解并总结该专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新成果、新热点和发展趋势等,撰写报告,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进行交流。在下一次课堂上,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展示本小组学习讨论的结果,并进行各组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些科学问题需要教师事先精心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学习目标,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专业外语水平[5]。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基本上所有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但这也只能满足有限的课堂教学的需求。网络课堂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借助于网络,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方便、更流畅。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中,例如科技文献阅读课程,该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非常重要一门的专业课,也是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工具。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实时展示如何利用网络数据库来查找所需要的文献,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集中精力,提高学习兴趣。另外,网络课程也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教学信息展示板块、课程展示板块、课外学习板块、师生互动板块、教学质量评价板块等。通过网络教学、网络讨论、网上答疑、师生信箱、教学评价等手段,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等资料,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缺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1世纪的生物工程要求高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工程能力,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层出不穷,新的研究热点和学科不断涌现。为适应21世纪培养科技型、创新型、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改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1):25-31.
[2]王正加,斯金平,夏强强,黄华宏.“生物技术概论”通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2,(2):61-63.
[3]张艺,路福平,骆健美.生物工程特色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3):57-58.
[4]黄进勇,王爱萍.以课程体系建设推进“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49-50.
[5]刘志强,张大为,李会东,向育君,周建红.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中教学体系的构建、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66-68.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 困境 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迅速,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现代社会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显得越发艰巨。这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一定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掌握应用写作这种基本的技能,则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类人才从事各种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特别是部分高职院校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很重视,课程设置比较呆板,教师教得枯燥费力,学生学得乏味无趣,应用文的写作水平很难有大的突破。虽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己普遍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教学活动的高付出同教学效果的低效率的极大反差。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尝试从探究当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出发,对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当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陈旧,人文素养普遍较低。
2011年,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出台了第9号指导意见。指出:“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与此前一样,教育部看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再次重申了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强力推行下,在相关专家、学者的强烈呼吁下,高职院校正在逐步改变“重理轻文”的教育传统,逐渐与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同步。
教育者、被教育者思想观念陈旧的同时,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低,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聘录工作人员时很难找到适合机关工作的人才,发现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竟然写不了普通的信件,甚至写不了一个简单的收据。因此,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是无法在短期内体现的,它是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职业发展潜能慢慢显露出来的。这正如有学者疾呼的那样,“当今中国可以不要二三十个‘少年天才作家’,但急需亿万能够正确使用汉语的青少年”。
(二)教材脱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低。
课程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资料,也是阅读相关书籍的有效“索引”。因此,教材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因素很重要。应用文写作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应突出通俗性、实用性,以够用、实用为原则。然而目前应用写作教材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相互抄袭情况严重,教材缺乏新意。部分教材缺乏现实的指导作用,更缺乏可操作性及针对性。如“申论”作为我国当前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一种应用文写作中的新型文体,然而高职应用写作教材中根本没有编写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高职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屡屡失败的原因之一。另外,有的应用文教材过分强调写作模式的理论化、规范化,例文却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或让学生感到十分陌生。如《××县沙坪港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2010年重庆市统计局党委工作总结》《××厂财务处资产清查情况报告》等等,所选内容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不免让学生感到陌生,认为应用文于生活遥不可及,更加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因此学生对其望而却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调。
应用文写作课程普遍开设于各类职业院校中的各个不同专业,其教学内容由于涉及不同的文种及文体,而不同的文种又涉及诸多相关学科知识,由此课程教学内容理所当然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这些情况在无形中使应用文写作教学大大增加了许多教学难度。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仍未找到一个既符合职业教育实际,又相对稳定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应用文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脱钩、写作能力与专业能力脱钩等教学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鸿沟”并未找到有效而合理的途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教学目标的专业背景性等特征,则成为长期制约教学效率的瓶颈。
二、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一)立足职业教育,更新课程理念。
在当前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师唱主角的讲授型传统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已不适应当前的时展。
首先,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要放弃普通高校常用的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作为指导者,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并及时提醒学生的失误,调节学生的学习进度,使学习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
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减少写作理论的讲解,尽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工作情境,必要时模拟工作流程,使学生感知学习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写作能力为中心,辐射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其他各种能力。
再次,针对学生专业特点,进行特色教学。虽然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应用文写作课程被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但仍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如,根据所教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合理增加或删减文种,其目的就是要兼顾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特色教学。
(二)激发学习欲望,丰富教学方法及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不同文体的特点,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职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写作情境之中,扮演情境中的某个角色,以角色的身份构思写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能够顺利快捷地完成某种应用文的写作。某教师在教授“诉讼”文书的写作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法律方面的案例,由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与被告,它不仅可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写作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和与人合作及交际应变的能力,并且能够使教学形成连环效应,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此外,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是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有效课堂教学法。
(三)全面了解学情,打破传统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静态的、终极性”的形态出现的,这种方式由于比较客观、易于操作,所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成为了学校主要的考核方式。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最明显的缺陷就是无法实现动态化、全面、综合性的考核。因此,建立合理化、动态化、科学化、全面化的评价机制,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进行应用文教学改革的动力之一。如实行发展性考核、分层次考核、形成性考核等新型考核方式。这种考核全程化,是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表现、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因此,这种考核方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僵化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全过程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职业教育科研课题《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为例》(QZYY1201011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