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的分类与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125―01

一、美术作业的现状

作业是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的一面镜子,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消化吸收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展示是美术课的和精彩环节,也是学生自我展示的绝好机会。虽然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花很了多心血,但是保存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优秀的作业总是在学期中间就遗失了,导致在学期末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很单一、又很少,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科缺乏自信心和自豪感。根据这一情况我觉得在美术教学中,在每个学段实施作业分类管理很有必要,因为它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二、实行美术作业分类管理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每个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点都不一样,通过对美术作业的分类管理,既实现了作业多元化的呈现,也让学生从绘画、手工制作等方面体验和展示了自己的美术才能,又能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在不同种类作业的自我展示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并体会到学习、参与、展示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更会促使他们再次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美术作业的分类管理方法

根据所需材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美术作业一般有课堂作业本、特殊纸质作业、手工制作作业这三种类型。根据美术作业的不同类型,管理方法可有集中管理、简装裱悬挂管理和集中摆放拍照留资料管理等。

1. 对课堂作业本,可采用集中管理的方法

首先,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我会要求所有学生用牛皮纸包好作业本皮,写好班级、姓名,并且用铅笔在每一页背面的左下角标上数字。作业采用面批的形式,在批改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及时指出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随时提醒学生不要随意撕作业本,养成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和节约的好习惯。

其次,会在各组选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在上课前及时给同学们把作业本发下去,下课后及时收回来。如果有部分学生没有当堂完成作业,在第二节课上我会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完成作业。每节课做作业的时间有限,时间到必须及时上交作业,通过长期训练,培养了学生做事不拖沓的好习惯。

最后,定期让学生把作业带回家,分享学习成果。课堂作业本是美术课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保存好这些绘画作品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2. 对特殊纸质作业采用简装裱悬挂的管理方法

美术作业有许多是用不同纸质材料呈现的,如湘教版五年级上册《水墨动物》是用宣纸画的,三年级上册《留住秋天》中的树叶拼贴画是粘贴在卡纸上的,五年级上册《青花瓷》中的仿画青花瓷纹饰是画在一次性纸浆盘上的,这些作业我会教一些取材简单实用的装裱方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装裱,更好地展示和保存作业。装裱国画作品,主要用彩宣做托纸和镶边,用一次性筷子做轴杆,轴杆两端拴上毛线,这样国画作品就可以悬挂展示了。

装裱卡纸类作品,主要用硬纸板做底版,用瓦楞纸、海棉纸或彩色卡纸做边框,剩余的边角料可以做一些装饰物贴在画框上。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不规则的边框,这样做出的画框很有质感和个性,也让作品锦上添花。将特殊纸质作业采用简装裱悬挂的管理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和学科成就感,保护了他们对美术学科的持久兴趣,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收集了教学过程的资料,直观地反映出教学任务的达成和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

篇2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示范;分类;影响;述评

一、前言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儿的绘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幼儿的性别、年龄、绘画学习背景[1]、是否与绘画主题产生共鸣、绘画工具的种类[3]等。其中,示范作为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手段,对幼儿的绘画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

研究表明,如今示范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使用仍然非常普遍。2009年,研究者通过对齐齐哈尔地区幼儿园的绘画教学的情况调查发现,41.3%的教师在绘画教学中仍会采用让幼儿直接临摹范画的方法[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活动的反复实践,很多一线教师发现了示范在美术教学中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呼吁重新为示范定位。最近几年,关于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示范的研究出现增多趋势,为示范的重新定位提供了许多支持,但有些问题仍有待明确和进一步的研究。

二、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示范一词的解释为: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尹少淳在《美术学习方式与方法》中定义的示范是:“示范者实际地操作工具和材料,显示完成一项工作或制作一件东西的过程和方法”。

主流示范分类会将示范分为动态示范和静态示范,其中动态示范指现场演示,静态示范即指教师所出示的范例。张红岩和刘田妹的研究中都有涉及此种分类。

目前最为全面且完整的关于示范的分类是2011年穆彦青在《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的研究》中的分类,她将示范按照示范类型、示范方式、示范时间和示范场景对示范进行了分类。按照示范类型可分为实物示范、图片示范、视频演示、现场演示、语言示范和动作示范六大类,其中现场演示还包括整体详细示范、框架示范和局部难点示范三小类;按照示范方式可分为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和师幼合作示范三大类;按照示范时间可分为幼儿绘画前示范和幼儿绘画中示范两大类;按照示范场景分为了根据主题直接示范、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相关讨论后示范与根据幼儿具体情况示范三大类。刘田妹在其研究中也提出了类似于穆彦青按照示范时间的分类,她将其命名为课前示范、课中示范及课后示范。

较为特殊的示范分类有刘田妹在《多重视角下幼儿园绘画活动范画观研究》中提出的将示范按照教授的对象人数分出的全体示范与因材施教示范,还有施美玉在《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示范策略的应用》中提出的玩具示范。

三、示范的影响

最早进行关于示范影响研究的是2001年王小意《范例对幼儿绘画想象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多张范画的示范方式一般情况下优于单张范画示范示范,但其影响不是绝对的。王小意在2001年对示范的研究中发现,从幼儿绘画开始到结束时始终展示示范的情况下,多张范画展示下富有新意的作品与单张范画展示下富有新意的作品的比例是18.67:8.67,说明同样是自始至终展示,多张范画的示范方式对幼儿绘画想象的负面影响比单张范画要小[7]。长沙师范幼儿园的龙佳老师也认为,多样化的范画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事物的各种属性,学习和体验多种艺术手法[5]。值得注意的是,在阶段性展示示范的情况下[10],单张范画比多张范画更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目前对示范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最为全面的是穆彦青2011年的《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的研究》。她发现实物示范对发挥幼儿创造性具有积极作用,重难点局部示范则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好朋友并直接给他/她画像时,幼儿作品中的主体形象之间的相似度不足5%,含有创新元素的作品比例达92%[5],作品中进行过局部示范的部分的平均相似度高达82%[5]。

四、以往研究的局限c不足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示范”名词的标准定义与对示范的分类,且示范与范画的概念不能严格区分。并且示范的使用应当会对幼儿绘画的多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对具体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并不全面。在研究者们具体实验的设计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研究方法上看

研究方法单一,主要以观察法为主,实验法使用较少。在一线教师对示范行为的研究中,主要研究方式是对自己所上课程的反思或是对其他教师所上课程的观察。而在学前领域研究者的研究中,主要使用实验法,偶有问卷法及访谈法的使用。

(二)从研究方向上看

大多数研究都专注于示范的负面影响,对示范正面影响的研究现在还是空白。所有研究的主题几乎都是范画对幼儿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影响,只有对名画范例的研究[16]中涉及了对幼儿色彩审美的影响。示范实际上会对幼儿绘画的众多方面产生影响,例如幼儿的色彩选择、幼儿的构图能力等。

(三)未明确的问题

研究者已经发现单张示范与多张示范对幼儿绘画产生的影响会受到展示时间的条件限制,然而对其原因的研究还未出现。在王小意[7]与王燕[10]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自始至终展示示范与阶段性展示示范时,单张示范与多张示范的优劣性出现差异,然而两位研究者的研究都止步于发现此结果,而没有对其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假设或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巧英,岳亚平.4-6岁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幼儿绘画教学的启示.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11):39-44

[2]姚秀点.学前儿童绘画教育之思索.宁波大学学报,2011(1):125-129

[3]胡晓月.绘画工具对中班幼儿绘画表征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篇3

图1 运用电子白板开展美术活动

一、灵活运用,为幼儿搭建操作平台

美术活动中常常需要展示各种图片和实物。在以往的课程中,我们会让幼儿观察展件,并讲述所看到的内容,由此感受图片,感受美术的美。但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多种感官的参与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这样的功能,可以提高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1.触屏式拖动图片,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有图片拖拽功能,可以将图片随意拖动。在“美丽的花瓶”活动中,教师将已准备好的花瓶图片放在白板下方,引导幼儿回忆以往看到过的花瓶。幼儿一边说,教师一边拖出已准备好的花瓶,这让幼儿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了表达,还在视觉上得到了满足。之后的环节是请幼儿拖动花瓶进行分类,使引导环节变得更加灵活,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

2.聚光灯收放功能,提高幼儿的操作意愿

聚光灯功能可以聚焦图片的一个角落,通过角落逐步观察图片内容,这种神秘感使幼儿更愿意参与活动。在活动“海底世界”中,教师请幼儿观察多种鱼类的外形和线条并进行表现。教师使用聚光灯功能在海底背景图片中进行“探索”,幼儿犹如身临其境,一直跟随着教师发现各种形状的鱼。教师又将触屏笔交给幼儿,请幼儿继续找寻各种鱼并说出其特征,这为大班幼儿的细致观察及创造表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2 幼儿动手操作电子白板

二、及时操作,为幼儿提供展示平台

在美术活动中,最后环节是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并请幼儿讲一讲。以往教师会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展板上,分别请幼儿讲述,并应用比较法、分类法提高幼儿的经验水平。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对幼儿的作品及时分类、有效展示。

1.照片导入功能,及时捕捉个性作品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会呈现出一些值得共享的内容,有时教师会利用照相机进行捕捉,但往往在活动结束时播放给幼儿看,却已经错过最好的时机。交互式电子白板中有照片导入功能,能够及时播放幼儿作品,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在活动课“大家一起来运动”中,幼儿分组创编健身操节,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发现幼儿中有创编相同操节但动作不同的内容,便利用照相机捕捉到每组幼儿创编的绘画内容,并将照片导入白板软件中,依次播放给幼儿观看,进行总结分享。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交流分享、共同学习、同伴互助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此功能可以帮助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

2.多图展示功能,帮助幼儿提升有益经验

对比讲述、分类讲述,是大班美术活动中常用的讲述方法。教师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以往利用展板操作,教师将幼儿的作品调来调去,会手忙脚乱,幼儿在观看的时候也会受到干扰。而通过白板中的多图展示功能,能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图片进行多图展示,教师只需利用触屏笔便可调整图片位置,操作简单,视觉清晰。例如,在活动课“梦”中,欣赏大师的作品后幼儿萌发了创作的想法,进行了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幼儿的作品各式各样,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的含义。教师利用照相机将幼儿作品进行拍照并导入白板中,在讲述时,教师根据绘画内容进行简单分类,幼儿发现虽然梦的内容一样但表达方式却不一样,这样他们既看到他人作品的长处,又看到自己作品的优势,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共享空间。

篇4

【关键词】古代工艺美术教育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特点 借鉴

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教育可以从陶器和玉器制作的成熟期算起。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出现彩陶,标志着陶器在实用功能以外具备了装饰功能。工匠从制胚到烧窑再到绘制纹样,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制陶技术,并加以创新。而玉器大量出现的良渚文化,距今也有5000多年,在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包含有璧、琮、钺、璜、环等,品种丰富,做工精细,并且形成统一的样式和规制,从而证明了设计者及工匠间的理论和技术的传承已经形成。这些手工业工艺品的出现,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雏形,早于纯粹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其匠人间的技艺传承模式对古代工艺美术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现代艺术设计在国内已经形成独立、专门的学科,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所遵循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多来自于西方,同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教育相比较,有很大的差异。现代观念更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渴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或传承方式多为父子、师徒间于作坊内口口相传,缺乏系统的理论教材和教学研究,加之从业人群相对固定,“工之子恒为工”,传播范围也不广泛,故此往往为现代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所忽视。自近代以来,大工业的高效率、机械化严重冲击了工艺美术行业,大量的手工艺作坊倒闭、破产,仿佛也证明了古代工艺美术教育的落后和失败。那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就没有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地方吗?能否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某些启迪呢?纵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历史,可以发现其有如下特点值得今天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们研究和反思。

一、沿袭传统,着重规范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完整的艺术风格,而纵观世界各国的工艺美术,能够在本国的历史发展中保持这一统一精神内涵的几乎没有。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相对稳定并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在工匠技艺的代代相传中,非常注重传统的沿袭,并严格遵循产品制作的规范。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对规范的遵守有着上层统治者的硬性要求和手工匠师的因循守成两方面的因素。《孟子》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再如北宋《营造法式》,于建筑间数、进深、斗拱结构、屋顶形制、装饰程度,乃至砖瓦竹木大小诸端,皆以等第分别,总领建筑的礼制仪轨。无论是被动或主动地遵守规范,这种教育特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反观当今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学生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相当薄弱,要么是生搬硬套的照搬,要么是生物本能的自我解放,要么是没有文化语境的空洞自嘲和自虐,总之看不到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往往是最受学生冷遇的课程,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所遇到的尴尬。

二、熟能生巧,注重实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很少见学院式高规格的理论教育,更多的是私人作坊或官作工场里的父亲带儿子、师傅带徒弟的教育形式。无论是在官方开设的工场或是私人作坊,生产产品都是第一位的,而教育的过程也是在实践生产中完成的。长期的往复劳动使学员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并在总结和吸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技法技巧。如敦煌之画匠、经生,如北魏之刻石工匠,精美的艺术品无不蕴含着工匠们高超的手工艺,这些手工艺甚至超越了作品内容本身创作者的艺术造诣,留给后人无尽的艺术遐想。这种教育类似于今天职业院校所提倡的“工学结合”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型课程,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对理论知识加以印证,从而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并完成和毕业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

三、术业专攻,分类系统

古代对工艺美术类器物以及工场、从业工匠的分类是非常明确和系统的。仅从工艺品的材料上就可以分为玉器、陶瓷、丝绸、皮革、漆器、铁器、铜器、木作、石料、琉璃,等等。从工匠所从事的工种上分类就更加繁杂,自周以降,即有“百工”一词出现。春秋齐国之《考工记》一书,依“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搏埴”六大部类,分别就30个工种做了分类。虽然古代的“百工”并不全指工艺美术从业者,但从中亦可见古代对手工匠人的分类是非常细致的。这种分工的明确是技艺教育的单一化和具体化,其决定了行业的传习者受教育的结果是对某一门技术的精通。乾隆《浮梁县志》卷五物产志云:“青花绘于园器,一号动累百千,若非画款相同,必致参差互异。故画者止学画,而不学染。染者只学染,而不学画。所以一其手,而不分其心。”“术业有专攻”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精通一门技术即可谋得一定的行业地位,并可保障自己的生活用度。这一特点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分类不细、课程庞杂,学生对每一门课都是浅尝辄止,毕业后到社会上却无所适从的尴尬现状是有一定的反思价值的。

篇5

【关键词】乡土材料;幼儿美术;运用

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材料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来,将美术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给幼儿以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美术活动的可行性;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想象、创作,为幼儿美术兴趣的萌发和美术创造力的发展奠下基础。也有利于形成办园特色,提高办园质量和品位。

一、分类挖掘乡土材料,成为幼儿美术创作的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乡土材料,经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取得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在材料的收集上,可发动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经过筛选和分类,变成幼儿的美术材料,介绍这些材料的作用和美感,来激活幼儿初步的美术审美能力;为幼儿提供半成品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加工、改造,进行艺术创作,发掘幼儿美术的创意才智,大大丰富美术活动。(见表一)

表一:乡土材料的分类

分类 乡土材料

瓜果作物类 种子、稻草、麦秆、麦穗、萝卜、瓜瓤、豆荚壳等

花草树木类 花卉、叶子、野草、树枝、树根、竹子等

昆虫动物类 蛋壳、羽毛、刺猬毛刺等

海贝沙石类 贝壳、海螺壳、鹅卵石、沙子、泥巴等。

劳动工具类 竹篮、浮标、渔网等

废旧日用品类 麻袋、草帽、瓶子、纸盘等

二、建构乡土特色环境,营造丰富的艺术氛围

乡土环境创设是艺术氛围营造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摆脱课堂和教材的限制。我们将幼儿的乡土材料类美术作品布置成极具特色的幼儿园大环境,使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发展。

(一)创设全园公共区域环境

如引导孩子将旧草帽涂色并画上各种美丽的图案挂在走廊、梯道,将纸盘绘上脸谱贴在墙壁上,将晒干的花卉、叶子、小草固定在竹篮里,挂在天花板下,用鹅卵石铺在操场一角成为孩子们的脚部按摩区,用美丽的贝壳串成一串串的风铃美化环境。这些美丽乡土美术作品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二)以特色专题布置活动室

各班活动室可以确立特色专题,收集相关的材料精心布置。如中班的幼儿以“我喜爱的海洋世界”为专题,要求家长和幼儿收集干海草、珊瑚、海螺、贝壳,组织孩子布置班级的主题墙,以珊瑚、海螺、鹅卵石作摆设,美化活动室;大班的幼儿以“美丽的田野”为专题,采集种子、稻草、麦秆、芦苇,制作拼贴画,在瓜瓤上涂色、画画作挂饰,利用豆荚壳、橘子壳、树枝等进行立体造型,装扮活动室。

三、开展美术创作活动,感受乡土之美

(一)开设特色区域活动

幼儿创造力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实践上,在愉快、自主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亲身感受自己的能力,孩子们在无数次的活动中尝到甜头,通过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幼儿熟悉的丰富多彩的材料,引发了幼儿创造的动机。我们将乡土艺术创作与区域活动有机相连,让孩子寓教于乐,是孩子喜欢参与的内容。可以在活动室的某处划分出一块角落,将其创设为“乡土材料构建区”,根据乡土材料用法分为印染区、雕刻区、造型区等,将材料和辅助工具分类投放在区里。也可以依据乡土材料的分类,结合各年龄组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精心创设与乡土文化教育有关的幼儿区域活动。如大班的贝壳小天地、农家乐,中班的泥吧、陶吧,小班的沙趣屋等等。

(二)指导幼儿开展乡土美术创作活动

1.创设游戏情景,多样化应用材料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研究游戏”,“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参与丰富多彩的游戏探究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

如在大班用泥巴学做汉堡包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音像营造厨房的情景,并穿上厨师服,戴上帽子扮成厨师,示范用泥土制作汉堡包,接着让幼儿用泥自由的捏、搓、压,做出不同形状的汉堡包,尝试做出可乐和薯条,涂上水粉色,最后让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在分享、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同种乡土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应用方法有所不同,教师应把握适当的难易程度,鼓励幼儿大胆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见表二)

表二:同种乡土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应用方法

年级 羽毛 麦秆 萝卜 沙子

小班 羽毛染色 麦秆印画 滚画、印画 沙子染色

中班 羽毛粘贴画 剪麦秆段,粘贴各种图案 萝卜片浸色、拼接图案 在涂好胶水的纸盘上造型

大班 制作羽毛小踺子 麦秆编织,制作麦秆扫把 萝卜片浸色、立体拼接造型 给瓶子涂胶水、造型、染水粉色

2.捕捉教学契机,生成新的主题教学活动

方法一:围绕节日构建主题

教师对幼儿实施美术教育,教学主题不可单纯受教材知识的束缚,而应该结合幼儿生活的生活环境和经验,善于发现和生成新的“主题”。可以尝试从节日和重大活动中,生成新的教学“主题”。如“母亲节”,我们要求孩子送妈妈一件礼物,就可以用纸板、布块、贝壳、钮扣、电线、小鹅卵石等为素材进行各种美术活动,设计了大班《送给妈妈的相框》的主题活动。(见表三)

表三:《送给妈妈的相框》的主题内容

主题 送给妈妈的相框

主题

内容 教学活动 目 标

我会画相框 在纸板上设计、绘画不同形状的相框,用线条画上装饰图案。

我会做相框 剪贴纸板和布块,初步将相框制作成形,体验操作的乐趣。

我为相框化妆 涂水粉色,用钮扣给相框印染装饰图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我为相框戴首饰 创意造型,给相框粘贴贝壳、钮扣、电线、小鹅卵石,体验成功的喜悦。

方法二: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与孩子相处、谈话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幼儿喜欢的本土化材料,成为幼儿美术探究和学习的中介,丰富主题活动内容。如我们有一次带幼儿离园外出,到海滩欣赏沙滩、大海、渔船时,孩子们觉得贝壳和海螺非常好玩,对附近货摊上出卖的贝雕和贝壳粘制艺术品爱不释手。于是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收集了不少海贝带回幼儿园,制定了大班的《漂亮的海贝》主题活动。(见表四)

表四:《漂亮的海贝》的主题内容

主题 漂亮的海贝

主题

内容 教学活动 目 标

贝壳娃娃 发挥想象,剪纸给贝壳贴上耳朵、眉毛、嘴巴、头发,制作不同表情的贝壳娃娃。

海螺项链与

贝壳风铃 给穿好洞子的海螺、贝壳涂水粉色,串成不同色彩的项链和风铃,体验成功的快乐。

海螺与贝壳造型 粘贴海螺与贝壳,成房子、塔子、孔雀、花篮等平面或立体创意造型。

方法三:挖掘本土材料构建主题

对于身处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乡土材料随手可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挖掘能引发幼儿探究动机的本土化材料,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发展幼儿(下转215页)(上接213页)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等。材料的提供一是要注重同一材料的共享性,如在我们各个年龄段编织区都投放了稻草这种材料。于是分年龄段生成不同的主题:小班利用稻草打结、扎小扫把;中班同样利用稻草这种材料制作稻草人;而大班则利用稻草编制小席子等。二是要注重丰富性,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材料要多样,数量要充足。如大班开展的趣味编织主题活动中,我们就提供了多种编织材料,有纸板、稻草、彩带、皱纸、毛线等,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要求添加,体现主题活动的自主性。

总之,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地区乡土美术材料,为幼儿创设了情趣盎然的美术环境,使之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寓教于乐,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习,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探究活动,让幼儿在斑多姿的美术世界里自由自在地邀游,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兴趣;把浓郁的地方特色融入园里,形成独特的办园特色,提高了办园质量和办园品位。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2年5月。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3]师云凤:《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1月。

篇6

关键词:郑昶;美术史;影响;史学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m充满动荡与变革,但是,那时学者们的思想却呈开放、百家争鸣之态,许多专著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就艺术史领域,特别是美术史研究而言,传统的史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于现实的需要,他们根据国外先进治学方法彻底扭转了传统的史学观。就美术史研究而言,撰写美术史的方式开始改变,中国美术史撰写中开始出现西方美术史学理论。20世纪初,美术界出现“国粹派”和“革新派”两大阵营。其中,“革新派”中多数学者都有留学经历,主张借鉴西方史学模式进行美术史写作;“国粹派”则主张掌握足够的中国文献资料,以传统画学整理和编撰为主,以传统文人通文晓画为理念,以画学的自身规律为依据来编写美术史。郑午昌是“国粹派”中一员,他则主张根据历史前进的各种因素,对中国传统的史学进行改良,促进传统学术的自我发展。《中国画学全史》一书就是他该主张的主要体现。

民国十年,郑昶逐渐收集中国画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次年,在中华书局任职,与黄宾虹、许征白、黄霭农等人密切交往,使郑昶的绘画和绘画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画学全史》的内容。1926年,《中国画学全史》出版。在该书序言中,郑昶略说该书的编制:一、强调该书的范围为中国画学;二、该书的时代划分依据的的是艺术史的演变过程,根据文化史的演进,郑昶将中国画学史分为四期:唐代之前为实用时期,其中“三代秦汉”为礼教时期,三国至唐为宗教化时期,五代至清朝为文化时期。”在序中,他清楚的指出四期的划分并非绝对,各朝代之间是有所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的,它们之间只是在各个时期有所凸显;三、将内容每章节内容分为概况、画迹、画家、画论四部分;四、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文章后面加了四格附录。历史学家傅斯年将史料分为直接史料和简接史料两种。郑昶在该书中的史料多数采用直接史料,将美术史的内在线索和规律进行系统整理与归纳,使《中国画学全史》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画学的叙述模式,又有别于该书之前出版任何一部中国画学著作。

在用西方“科学“去否定传统史学的时代背景下,郑昶坚持采用传统史学编撰模式,耐心收集传统文献资料,系统有序的地将中国画学全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中国画学全史》的价值可见一斑。《中国画学全史》值得现今美术史撰写研究借鉴有以下几方面:

一、采用统计学、图表法的编撰方法

采用统计学、图表法的编撰方法是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的重要特点。首先,该书后面的四个附录,相对详细和系统地通过对绘画史文献的整理,将中国绘画发展的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以便读者清晰明确的了解绘画史。其次,郑昶运用大量的统计,使读者直观了解中国绘画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规律。并通过相关数据变化的统计,使读者清晰掌握中国画的种类、画家和地域之间的联系如在书中,他用数字比例的形式列出《历代画家的百分比》;《历代各种绘画盛衰比例表》则是根据绘画门类的差别,将历代的绘画种类的比例用数据的形式列出的。最后,郑昶采用了图表法,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使叙述变得更加清楚和生动。

二、坚持传统画学的中国本位之道

《中国画学全史》的编撰方式坚持传统画学是其重要特点。首先,郑昶提倡中国绘画史的编撰应坚持传统画学的中国本位之道,并借鉴西方绘画史编撰的优点;其次,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郑昶坚守传统学术之道,他认为 “在世界之画系二:曰东方画系,曰西洋画系。西系萌孽滋长于意大利半岛,分枝散叶,荫蔽全欧;近且移植于美洲,播种于亚陆。……故言西画史者,推意大利为母邦;言东画史者,以中国为祖地,此我国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之地位也”;再次,编写《中国画学全史》过程中,郑昶不像陈师曾、潘天寿那样依靠西学外部的输入,而是从中国文化史角度出发,运用自己丰厚国学知识和文献资料对中国的绘画史进行详细合理的分类、总结,试图在传统史学撰写的模式中突破。

三、传统史学研究史观的编撰方式

《中国画学全史》通过四大分类将画学所处的文化背景、画迹、画家传及画论等内容合理的整理成一个整体,保持与传统画学的著录相似的史学结构。如,在序论中,郑昶写到“画学史之主要资料,不出三类:曰画家传,曰画迹录,曰画学论。三者互相参证,并及与有影响之种种环境而共推论之,则其源流宗派,与乎进退消长之势,不难了然若揭。本书内容,即本此意支配。周秦以前,绘画幼稚,资料不充,另法叙述外,自汉迄清,则以代为章。每章分为概况、画迹、画家、画论四节,概论一代绘画之源流派别及其盛衰之状况,凡与绘画直接或问接有关系之各事项,如思想、政教诸类,所以形成一代绘画者,穷源竞委,亦为有系统有证印之说明。”从这里,我们了解到,郑昶编撰该书时,采用传统史学研究的史观,希望通过写作方法、观察角度等的改变使该书与以往任何一部美术史书不同。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一书采用传统画学撰写体例,侧重将人文、政治等与社会价值联系密切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注重史学方法、编撰体例和史学模式的统一,在中国传统美术史学的基础下,借鉴西方美术史学史的研究方法系统整理中古画学史,对我国美术史编撰有着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岳麓书社,2010.

[2]王洪伟.郑昶《中国美术史》绪论部分与滕固关系考.美术学报,2013(01):82.

[3]庆立.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研究.硕士论文,2009(04).

[4]朱剑.郑午昌《中国美术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1(01):36.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59—01

版画作为美术的一个重要种类,属于绘画的范畴。学生通过版画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其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却存在着被忽视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版画,在美术类比赛中,大多数人也都是选择国画、水彩及书法,能够创作版画的学生寥寥无几。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如何进行版画教学呢?

一、版画的分类

版画是融绘画、制版与印刷于一体的绘画艺术种类。其需要先运用刀、笔及其他工具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刻、画等,制作成供印刷的版面,然后通过印刷复制出多份作品。按制版所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纸版画、石膏版画及塑料版画等。从制版特点上来看,可分为凸版画(包括木版画、麻胶版画、塑料版画、石膏版画、石刻版画与砖刻版画等)、凹版画(包括铜版画、锌版画等)、平版画(包括石版画、铅皮版画等)及孔版画(包括丝网版画、纸版孔印版画、刷漏版画及誊印版画等)。其中,纸版画的艺术表现力非常强,具有优美的纸质肌理和自然情趣,且所需材质容易获得,因而成为教学的首选。

二、版画教学的意义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参与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版画集绘画、手工制作于一体,其灵活的构图、淳朴的用色与中小学生的美感特点极为契合。版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与实践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及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版画教学的实施途径

1.介绍有关版画的基础知识。在版画教学中,首先,我为学生全面地介绍了版画的定义、种类和“版”与“印”的特征,以及制作不同类型版画所用的工具、材料及其运用方法。然后,通过范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鼓励他们根据教师所讲内容尝试制作版画,体会画稿、制版与印刷三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版画的工艺制作美感和印刷材质的肌理美感。最后,通过“版”和“印”的比较分析,加深他们对版画的认识。

篇8

关键词:渗透;体现;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88-02

自古以来,美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心灵可得到净化,审美意识和能力能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和进步。但不容乐观的是,我们也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没落与流失。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教育工作需要加大继承、重建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力度。对于新课改下的中学美术教育,关键是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为传统美术文化的生存搭建传承和发展的平台,让课堂中再现传统美术的身影,加速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继承发扬光大。下面笔者将多年中学美术教学中已取得实效的方法介绍如下,供各位中学美术教师共同探讨。

一、教学中渗透传统工艺美术

在讲授《银饰之美》一课时,充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本课教学目的为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对民间工艺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文化传承。通过设计制作银饰,加深对苗族文化的认识,训练学生艺术创造的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

课前让学生准备制作工具:锡箔纸、铁丝、剪刀、双面胶等。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制作方法:揉、捏、折、剪、贴等。通过这些方法制作不同的头饰、项饰、衣饰等。

首先,通过《醉苗乡》MV导入新课,欣赏MV中美不胜收的苗族服饰与风情。接着将收集的苗族银饰展示出来,让学生亲手触摸,引导他们对银饰的造型、艺术特征及寓意进行赏析,同时也了解到苗族人佩戴银饰的习俗。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苗族银饰的分类、用途和制作方法,再用锡箔纸示范制作银饰,讲述基本制作方法。

其次,让学生分组体验银饰设计制作。制作完成后,同学们争相上台展示,并自述设计创意,其他同学踊跃互评、老师点评。

最后学生述说本课的收获,他们纷纷表示要继承银饰的制作方法,使之繁荣。本课达到了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立志传承民间工艺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中体现地域历史文化

新课标提出:“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本土文化艺术议题,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拓展了美术教育的内涵,并以美术自身独特的方式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凸显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在这方面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

2009年湖南省博物馆展出“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 该展览从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四省遴选了260余件(套)楚文物精品,这些文物最能代表楚国地域特色,于是动员学生参观了此次展览 。

这段历史,让身为湖南人的笔者很振奋,便设计了《凤舞九天——楚国漆器》一课,目的是使学生对楚文物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以楚人为傲的情感;让学生初步认识楚国漆器的色彩、造型、纹饰特点;结合楚地漆器纹饰特点,用一次性餐盘设计一件漆盘。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线索,贯穿全程教学。

教学中,首先介绍楚国历史及习俗,楚人生不离漆器,死也不离漆器。楚国漆器业发达,善于在漆器上绘画,枣漆画成为我国古代独特的艺术珍品,如,长沙黄土岭出土的彩绘车马人物花纹漆奁和长沙颜家岭出土的绘有图案的漆奁。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学生基本上来自长沙,这里结合长沙出土文物学习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这样对教材进行处理和根据学生现状分析后,教材内容极大地进行了扩展,降低了教材知识的难度,学生很容易从不同的层次上对教材进行多维度的感知。学生有了对楚文化的了解和对楚地艺术品色彩、造型、纹饰特点的认识后,在设计漆盘的活动中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现在的学生喜欢时尚,不喜欢传统的东西。然而中华民族如果缺失了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和自身的特色。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中国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了解、传承和发扬。作为教师,我们既要重视地域、传统的课程构建,又要在全球化、多元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地探索,寻找本土与多元、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中国民间美术,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爱上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花圃》一课,教材通过花卉图案图形置换活动,让学生体会创意的乐趣,强调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中活动二:“运用生活中你喜欢的、有意义的或有情趣的形象,设计出具有新的象征意义的图形(置换花瓣)。”

通常老师会教学生“骨式画法”绘制花卉图案。笔者发现用此法设计较复杂的图案非常耗时且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于是把“画”改成了“剪”。

中国的民间剪纸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中“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同一种图案,这种剪纸的效果跟本课“活动二”的练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将纸折叠,同学们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设计创意图案,而后通过一剪一打开便得到一张漂亮的剪纸。置换的图形可以是传统的吉祥图案、动物、花卉等,也可结合同学们关注和喜爱的内容设计富有时代感的新型图案。

篇9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3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49

一、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一)对幼儿的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正如一个发育正常的3岁幼儿,便能从“涂鸦”这一美术活动的萌芽状态中体验到极大的乐趣,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投入一样,将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喜爱美术活动,乐于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二)对教师的意义

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开发,必须要理解游戏的内涵,了解美术活动的分类,并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活动内容的选取、活动的设计、环境的创设上,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认知发展、手部精细动作等特点出发。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幼儿喜欢的方法、形式,让幼儿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同时观察幼儿的表现,根据幼儿的表现适当调整活动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形成完善的游戏美术活动方案集以及配套的材料,并总结、提炼教育策略。整个美术活动完成后,教师对游戏美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设计、实施、反思等能力都将得到明显提升。

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主要措施

美术活动的游戏化,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善于选择一种符合幼儿教育规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去指导他们,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画氛围,使幼儿从小热爱绘画艺术,并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中得到智力、个性的发展,获得成功的满足。

(一)创建“全程游戏教学法”

根据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表现,我们探寻出了一条幼儿喜爱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创建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全程游戏教学法”。

1.美术材料游戏化。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材料,如各种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的画纸,颜料、画笔(工具可以是自制的,还可以让幼儿在地上、可擦的墙壁上作画),让幼儿在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中产生新的感受,并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使幼儿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2.美术题材儿童化。幼儿喜欢小动物,教师就可以设计“小兔子的被子”“小鱼吐泡泡”“大象滑滑梯”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小朋友打电话”“漂亮的玩具”“捏糖葫芦”等。

3.美术活动引导情景化。即用情景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的各种奇妙的事情表现出来。在整体教学设计游戏化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利用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4.绘画内容游戏化。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美术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一直置身于游戏之中。

(二)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进行指导

1.兴趣――入门的第一把钥匙。

2.观察与认知――步入智慧之门。

3.表现与表达――童心童趣的流“路”。

4.想象与创造――神奇的天使。

(三)体现因人施教的指导过程

在绘画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性格和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画起画来夸张大胆,有的却畏手畏尾;有的画起画来兴致勃勃,画面越添越丰富,有的则草草几笔了事;有的用色鲜艳大胆,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有的却偏偏喜欢使用黑色和咖啡色……这些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幼儿自身的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通过“全程游戏教学法”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张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大胆地把各种奇思妙想落在了纸上,同时也让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四)园内美术文化建设

1.创设富有审美情趣的环境。幼儿园的外环境,可以选择色彩鲜艳、明亮的颜色,如橘红、淡黄、天蓝、淡绿等,给幼儿以温馨的视觉享受。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楼梯和走廊的墙面上可以利用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制作的装饰画、具有民族特色的十二生肖的壁挂等供幼儿欣赏。比如,大块面的具有抽象主义色彩的壁画赋予了幼儿想象的空间,而幼儿创作的一幅幅稚嫩而富有童趣的美术作品既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就感,又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2.创设体现互动性的环境。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在环境创设中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参与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这样的环境才是幼儿所需要和喜爱的,才是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的。

(五)家园合作

篇10

【关键词】生活化元素 高中美术 价值评价

人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对高中美术教学来说,最好的课堂应该是生活。所以在开展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的引入生活化元素,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提高美术素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未来就业均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每每提到美术,人们脑海里就会联想到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很多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数学语文等的教学方式雷同,仅仅将教材上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但是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水平不高。在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布置学生对美术进行学习,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得美术课堂的气氛较为死板,从而学生没有充分的积极性,这使得美术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1]。

(二)高中美术课堂内容远离生活

美术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一些高中美术课堂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美术是以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同时,与人们生活中的绘画、雕塑、工程建筑等有着息息相关。另外,这些内容也是高中美术教学内容中所必须涉及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高中会利用在试卷上答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美术教材上的艺术品等,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对于这些较为陌生的东西进行讲解,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2]。这一系列因素的存在,导致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三)对美术教学重视度不够

美术学科,是我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课程标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由于应试制度的长期存在,与其它“主科”相比,学校以及教师甚至学生,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度都不是很高,他们往往认为美术教学是一个“副科”,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中美术教学的学科地位和教学水平,导致高中美术教学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二、生活化元素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方式和价值

(一)课堂教学内同与教师行为的生活化

1.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秉承着让学生作课堂主题的原则。同时让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而非教师向学生进行灌输教学方式。例如,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可能的在生活中收集有关教学内容的材料,然后对这些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使得这些材料被归纳后,能够满足学生对美的鉴赏,从而提升学生的的审美能力意义美术技能[3]。由于学生在对材料进行收集的过程中,要通过自身对美的理解进行挑选,再加上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和思考,然后分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对美的思考能力,并且还能很好的掌握有关美术的知识。

2.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讲解时,可以对教师提出的主题进行合理的修稿和完善。利用这样的创新型教学方式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讲解,必定会结合自身的生活对其进行理解,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更加容易融入课堂,从而为高中美术教学融入生活,提供一定的平台。

3.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利用“广泛迁移”的形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知识的广泛迁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中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迁移。第二方面是将多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由于美术知识与很多学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涉及的方面非常广,对于这些知识所联系的内容,仅靠美术教学中审美和历史渊源讲解等传统教学方式是远远达不到标准的。因此将生活中的各方面元素引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非常有必要。

(二)课堂实施形式生活化

1.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利用“单元式教学模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时,特别是对 美术鉴赏的内容进行学习时,可以采用“单元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使学生系统得掌握美术知识,帮助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整体化的掌握。例如,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将课本中的内容分为重点、习题两个方面[4]。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的每个模块都具备一定的特色,使得生活化元素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高中美术课堂中去。

2.根据“单元式教学模式”的原则,将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开发生活中有关美术的教学资源。这一点与上文提到的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相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如何开发,这种方式通过对资源的选择、整理、开发、加工等形式,将生活化元素很好的融入到了高中美术教学中去,使得学生对高中美术的学习更加容易,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习效率有所增强。

结束语:

高中美术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我国长期应试制度的影响,导致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其的重视度不够。同时,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差很远,导致高中美术教学水平不高,这就要求在日常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元素,这可以极大的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希引.谈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18:146.

[2]方浩清.高中美术教学模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