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教育的弊端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私立教育的弊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童道德教育;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话语实践
劳伦斯・柯尔伯格(L Kohlberg)是美国著名的儿童道德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是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研究的关键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Habermas)是当今极具反省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家,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中颇有建树。柯尔伯格和哈贝马斯两人相继对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当前的儿童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三水平六阶段: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在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之后,柯尔伯格指出儿童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与个体的认识活动及其认知发展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具有不同的道德发展水平。柯尔伯格进一步指出,尽管儿童个体具有各不相同的种族、文化传统,但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即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依次分为递进的三种水平,每种水平中又包含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这个水平的儿童考虑的是行为的具体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导向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能避免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则是坏行为,他们以是否会受到惩罚或者服从权力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第二个阶段是利己主义导向阶段,该阶段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需要,凡是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他们以自身的利益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有时也会考虑他人的需要,但往往是从进行交易的立场来看待他人的需求。(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这个水平的儿童开始有了满足社会需要的愿望,比较关心他人的需要。其中第一个阶段是人际关系和谐导向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看他是否受到他人的喜爱,是否对他人有所帮助或者受到他人的赞扬。第二个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导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认识到社会秩序是依赖于个人履行应尽的责任来建立的,他们开始尊重已经建立的权威,并且对他人的关心范围也开始扩大。(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这个水平的儿童开始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其中第一个阶段是社会契约合法性导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习俗的道德准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社会契约,这种契约是由大家共同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日益灵活,开始从法律、道义的角度比较辩证地评判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第二个阶段是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阶段。在这个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不仅会考虑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会考虑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儿童开始理解人为了坚持崇高的原则可以忍受屈辱甚至可以为之殉难。这种道德判断标准已经超越了具体的规章制度和道德准则,开始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意义。
柯尔伯格的调查研究显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由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按顺序前进的,各个发展阶段是不能跨越的。一般而言,“个体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在10岁前大多处于第一种水平,13岁左右大约半数以上的儿童能够进入第二种发展水平,16岁之后的儿童大约有30%能够进入第三种发展水平”。柯尔伯格特别强调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的发展是不会自动发生的,只有在认知成熟的基础上儿童不断实践道德推理,才能发展到更高一级的后习俗水平。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当然,柯尔伯格的理论还存在一些缺点,如他在编制儿童道德两难故事时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虽然论证了儿童道德判断与儿童道德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对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并不像他对儿童道德判断标准的发展那么重视;“他也忽视了对个体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方面的研究”。这些缺陷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教育研究者的质疑和批判。
二、三水平七阶段: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哈贝马斯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了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借用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融合了自己的对话伦理观念,发展出自己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儿童个体的道德意识发展过程。在哈贝马斯看来,在看起来互相区别的儿童个体道德判断行为的表层下面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形式,这些普遍形式就是柯尔伯格所说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儿童道德意识的特点并不像柯尔伯格描述的那样仅仅停留在独立的个体层面,相反,这种普遍的发展规律是由发展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期待造成的。
哈贝马斯批判并发展了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首先,哈贝马斯主张放弃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前后相继、发展水平有高有低的观念。他明确指出,“假定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以被经验性地进行阐明并记录下来,但这并不能说明儿童后一个发展阶段的道德水平就肯定高于前一个阶段。”哈贝马斯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被与儿童道德意识相冲突的东西所限定的,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过程。
其次,哈贝马斯认为,在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中只有第三种水平,即后习俗水平才真正具有儿童道德概念的实质意义,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根本不具有儿童道德发展的本质特点。这是因为哈贝马斯向来把儿童的道德发展视为一种通过相互作用建立的主体间性结构,他认为在前两种水平四个阶段的儿童道德判断中并未显现出儿童道德主体的自主性,因而不具有儿童道德发展的本质特点。
再次,哈贝马斯在柯尔伯格提出的六个发展阶段之后增加了第七个发展阶段,即交往性伦理阶段。哈贝马斯认为,柯尔伯格以儿童道德两难情境故事讨论的方式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以为后习俗水平的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阶段就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是有问题的。独立自主的儿童道德人格的发展不仅涉及个体的私人领域,还应该指向儿童道德发展的终极目的,即与所有世界成员之间的道德交往,而柯尔伯格提出的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阶段没有真正涉及伦理交往层面,因而要再增加一个面向公共领域的交往性伦理阶段作为补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最后,哈贝马斯认为,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核心缺陷是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仅仅涉及个体层面,忽视了儿童的道德自我与相关他者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为此,他运用相应的主体间互动类型和主体间期待类型来解释儿童道德发展的普遍形式,重新解释了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应柯尔伯格提出的前习俗水平,哈贝马斯认为这是由个体对具体活动和活动结果的行为期待造成的。对应习俗水平,他认为这是由彼此相互联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主体行为期待造成的,即引导儿童作出行动的是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规范。在这个阶段,儿童个体不再仅仅把某个权威,比如家长、教师的特定命令和与之伴随的奖赏与惩罚当作行动的指导,而是学会了一些一般性的社会规则。对应后习俗水平,他认为随着对社会强加的僵化约定的抛弃,儿童个体一方面必须承担起他自己或者涉及他人利益的道德决定的责任,另一方面必须靠自己来形成一种自我理解的个人生活方案,从而实现道德自由的本质意义。
哈贝马斯通过对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扬弃,确保了儿童道德规范的可论证性和实践有效性,最终使儿童道德自我与相关他者之间实现了内在统一,在理论上彻底解决了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面临的困境。
三、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一)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关注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把儿童个体道德发展阶段分为由低到高渐进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这一研究勾画出儿童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线索,建立了一个儿童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型。虽然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不可随便逾越,但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儿童个体道德的发展。在柯尔伯格看来,既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分层次、分阶段的,那么儿童道德教育就必须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实际水平进行,儿童道德教育既不能低于也不能高于儿童个体的现有道德发展水平,那种不符合儿童个体现有道德发展水平的儿童道德教育是不可能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在对儿童个体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必须了解儿童个体现在处于哪一个道德发展阶段,根据儿童个体道德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逐步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
如前所述,哈贝马斯主张放弃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有前有后的观念,他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被与儿童道德意识相冲突的东西所限定的。依照哈贝马斯的理论,在儿童道德教育中需要引入一种相互接受的新视角来重视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在一种对等尊重的前提下,没有任何强制,共同而自由地接受行为结果,避免对个别个体自我理解的边缘化,为每个个体的自我修正和他者描述保留余地,这样个体才会把自己置于社会之中,把自己看作社会的一个分子,与他人相互作用、相互要求、相互承认。
(二)儿童道德教育的形式:儿童道德两难故事与话语实践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讨论形式是凭借儿童道德两难故事,通过不断的道德谈话,激发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引发儿童的道德思考。柯尔伯格认为,要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不能采用直接说教或灌输的方法,只能采用引起儿童道德冲突的方法,引导儿童在冲突讨论中实现道德发展。为此,他设计了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儿童道德两难问题。与此同时,柯尔伯格还认识到仅仅凭借发展儿童道德认知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不足,他提倡师生间的民主参与,建立公正的集体氛围,为儿童提供各种角色扮演机会,努力创造条件来实践儿童的道德责任。
哈贝马斯认为公正地判断儿童道德问题的唯一标准来源于话语实践。儿童道德的内涵要求各个具有言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对某种客观事态要达成非强制性的、不含有任何暴力关系的一致性意见。这种非强制性的、不含有任何暴力关系的一致性意见只有在话语实践中才能得到实现和维护。依据哈贝马斯的理论,话语实践是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教育者在开展儿童道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个体的沟通、表达能力,激励个体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加强个体的倾听能力,倾听对方的言辞是否合理正当,进而加以接受或提出理由加以反驳;使个体懂得容忍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加强个体间平等讨论的能力,以达成相互理解。
(三)儿童道德教育的方法:设置教学情境与角色扮演
柯尔伯格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个体道德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出了个体的年龄特点。教育者在对儿童个体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像在课堂教学中考虑个体的智力发展特点一样,考虑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那种不顾及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特点,用强制、生硬、刻板的方法对个体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是应该舍弃的。教育者应该把儿童面临的儿童道德问题作为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为儿童提供能够积极参与和自主判断的教学情境,鼓励儿童参与道德问题讨论,就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儿童走向道德认知发展的更高阶段,不断提升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
在哈贝马斯看来,随着个体角色行为结构的不断变动,儿童个体的道德意识也逐渐增强。一旦儿童具有一定的言语和行动能力,可以充当社会角色,与其他行为者发生相互作用时,他们才能理解普遍化的行为愿望,才能区分想要做的事情与应该做的事情。因此,在儿童道德教育中要重视角色扮演的作用,多为儿童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可以设计开放性场景,让儿童自由扮演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的各种角色,实现个体的角色同一和自我同一,最终达到儿童道德自我与相关他者的内在协调和统一。
篇2
关键词:美国;最新;教育体系
一、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驱动力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育在增强国力中所起的作用,在美国。教育家和政治家均把教育视为个人成功和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尽管教育很受重视,美国公立学校教育机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不严谨、思想道德教育匮乏、学费暴增,无法满足少数学生的特殊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美国教学质量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的讨论。
由于人们越来越对公立学校不满意,并对教育改革的欲望愈加强烈,因而建立了一些新型学校并融入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教育代券、特许学校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三种教育体制。在调查了美国公立学校所存在的弊端后,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非传统学校的相关事宜。这些新型学校只是全国范围内教育改革项目的一部分,作为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它们将对正在发展中的美国教育作出特殊的贡献。
二、美国传统公立学校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美国学生中约85%所上的学校是纳税人资助的学校,这种学校一般是有着184年的历史且一直尚未进行改革。与其他国家的学校相比,美国学校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令人满意。
公立学校中费用一直是居高不下,作为主要的教育资助的当地政府承担着沉重的财政负担,除巨额开销外。公立学校中还存在其它问题,如:教学不严谨、思想道德教育匮乏,大量毕业生心理失调和出现反宗教的情绪,另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是如今的公立学校往往忽略了道德教育,而在一定程度上,道德教育甚至比教学生外语或解代数方程式更为重要,但可惜的是学校在作为道德行为的监护者和在社会伦理准则的传播媒介中所起的作用急剧减退。在学校,师生之间总是缺乏合作与协调,关系疏远,早孕、自杀、泛滥和一系列社会弊端等。
(一)教育代券
教育代券是把子女送到公立学校读书所需的年均费用,依照此选择方案,家长可选择用代用券去任何一个他们想去的学校,无论公立、私立的均可,它可以如数返还你的税费并如实告之你的钱数,你用它选择自己的学校。
人们对教育代用券的支持率稳步上升,在199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51%的人赞成此举措,这项举措允许家长支付学费并把子女送到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在99年的另一项调查汇总,子女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家长有60%赞成使用教育代用券。1955年在美国就有人引入了教育代券的概念,一些倡导者宣称,教育代用券将给穷困家庭提供更多教育选择。富裕家庭也可享受其带来的益处,例如可以不用选择教学效果差的学校。然而另一部分人认为使用教育代用券使这些学校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公立学校要么改良更新,要么就有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家庭教育
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替补,这是可行的,按照此类教育的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子女可在父母的看管之下学习,家长和子女可相互交换意见,对学习内容量力而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将会在家庭教育子女。全美国在约35万学生中有将近2%的适龄学生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赞成的人认为这样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听各类讲座和其它特别活动。因为从教他们的家长那得到的是个人的关注,所以在家上学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在学校上学的孩子学的更快更全面,当家长一旦发现方法没有他们希望中那样好时就可适当的改变他们的方法,而一般学校则要等好长时间,待新规定出来再改变方法。家庭教育也能避免因商业而导致的一些问题。在家上学的孩子不逊色于那些传统学校的学生。如在人生价值观、生活态度及适应社会能力方面一点也不逊色。严格的说,特许学校算得上公立学校,因为它也是靠税费来筹集资金并经当地学校机构允许后经营的,与传统公立学校不同的是政府不直接管辖其行政事务,如课程的设置和老师的聘请。这让人觉得特许学校像非宗教的私立学校,但它们不可能是真正的私立的,因为特许学校收费是违法的。目前,特许学校在为学生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传统公立学校中未得到周到服务的学生可在特许学校中得到补偿。比如: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少数民族的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开始,为得到国家提供资助和招到优秀的学生,公立学校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特许学校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优越的无宗教影响的学习环境来使因学校代用券而引起的争端得到了解决。特许学校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它们可以促进周边公立学校在为学生和资金的竞争中发展它们的计划。由于不受政府诸多条例规章的影响,特许学校的管理人员只需负责学校日常运转的相关事情,它们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改善那些有问题的公立教育,Minnesota1991年开始建立了两所特许学校,到2004年美国37个州和哥伦比亚、PuertoRico地区已达到三千所这类学校。并招收了750000名学生。
三、教育创新中的问题
这些学校在教育改革方面十分积极,但它们须努力解决自身内在问题。评论家认为,在家学习的孩子与外界隔绝因而不善与人交往,整天呆在家里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家长作为老师有点不够专业,美国很多州中甚至不要求家长获得高中文凭,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也只能教自己所擅长的。这样会使孩子暴露出其能力中的不足,同时,由于材料有限,孩子很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学到很多东西,同时课外活动也受到了局限。特许学校也存在诸多弊端,反对派的观点是降低某些要求将有损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在一个要求相对松懈的环境中父母很难做出明智的决策。而且特许学校是从公立学校获取资金,其稳定性也存在问题。有一些这样的学校已经开办了,但后来又因管理不当或财务问题而关闭。还有一些只开办了几年就倒闭了。
篇3
摘 要:中国和俄罗斯有着不同的国情,所以高等教育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同属于教育转型期的两国在高等教育情况上各不相同,各自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弊端,通过对比,可以找到不足,并寻求解决的措施,追求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国、俄罗斯、现状、问题、解决
一、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简析
(一)中国高等教育
我国人口数量较多,在教育领域上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这就使得我国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99年至今,中国高校迅速扩招,办学形式多样,办学主体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管理监控上迅速发展,但仍不能达到当前生产力条件下人们所需要的教育水平。中国大学越来越多,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学生择校过程中形成很大障碍。大学教育仍深深地陷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旧模式的窠臼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中国大学。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
俄罗斯与中国国情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俄罗斯的科学教育、文化教育在国际上仍保持着世界先进的水平。大多数俄罗斯公民重视儿女的教育,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很重要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新建了500多所大学,大部分是私立高校,根据俄罗斯教育部1999年8月份的统计,俄罗斯目前共有932所高等院校。俄罗斯高校中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如大多数西方国家教育方法类同,教学方式比较灵活,重视能力和开发和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多,课堂不只局限于教室,实践教学的机会多。考试实行5分制,题目比较灵活,不拘泥于课本。
二、两国高等教育优劣势对比
(一)中国高校教育的优劣势
高等教育作为直接与劳动力市场连接的机构,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方面肩负重大责任与使命。从数量上看,我国人才总量占据绝对优势,居于世界前列。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职人员达150万人/年。200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年,居世界第2位。这也使得我国在学科论文和专利数量方面处于世界前列。虽然在数量上培养出的人才相当可观,但是综合平均水平我国的世界排名比较靠后,处于50多位。这就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其自身的劣势。第一,教育的经费问题。虽然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国家财政型支持却不断将少,国家在设立“211”和“985”院校之后,国家教育资源不断向名校集中,导致资金投入分配不均,许多高校开始了企业式经营,教育水平下降。第二,历史原因。我国自建国以来教育一直呈现不连续发展,根本上远远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第三,公平与效率问题。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是经过高考、志愿填报、高校录取这几个阶段的。许多的地区保护政策,志愿填报滑档等都导致了高校教育的不公平。另外,我国高校本科一般采取4年学制,学制较长,在课程安排方面不合理,第四年的课程很少,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业课,这个就导致了效率低下。第四,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问题,中国在量上取胜,但在质上一直没有保障,不断从精英化教育区向于大众化发展。许多课程的开设完全与实际相脱节,拘泥于课本知识,导致许多毕业生工作后需从头学起。
(二)俄罗斯高校教育的优劣势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俄罗斯的大学学生分为自费生和公费生,公费生由国家资助教育资金,但近年来靠政府资助的大学生越来越少。不少学生选择自费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读私立学校,这也到这了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公立和私立学校都不断增加。俄罗斯教育学科专业性比较强,造就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学者和专门人才。尤其是在航天和军事科技领域,一直处于世界前沿,引领者航空航天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教育预算最低的国家之一,其教育经费短缺,经费危机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第二,私立高等学校越来越多且水平参差不齐。许多私立学校专业设置极不合理,但仍以其较低的学费吸引着许多俄罗斯的应届毕业生就读。严重影响了私立学校的威信也对公里的大学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第三,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弊端。自俄罗斯推行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机构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引起了国内长期的争论,虽然统一考试有助于减少,增加考试的公正性,但是这种类似于中国高考的统考,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文理科考生考童同样的试题,且以客观题为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两国教育水平的对策建议
对于中国,要提高教育水平,首先要从其历史原因出发,因为起步比较晚,所以我们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联系,强强联合办学,与国际接轨,打造出自己的优势学科,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网络体系。第二,追求相对公平,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做到绝对公平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应在教育上尽量做到相对公平,如逐步取消地区保护主义,加强教育落后省份的教育力度,对于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单独考试制度等等。第三,保证教育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提高师资水平,优化学校结构。在专业开设方面有针对,有方向。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多的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对于俄罗斯,首先在政府方面,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而使教育获得更过的资源;其次要加大政府打击力度,在教育服务质量方面破坏消费者权益的受教育人可以拒绝付款,并可以向法院投诉;第三,对于公立和私立学校及时的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大学软硬件设施及教学水平,控制私立学校的数量。在学校方面,要对社会和学生负责,优化结构,保证生源质量和师资水平,定期进行自我评定和完善。学科设置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结合社会需要,选择特色学科。对于高等教育接受者(大学生),对将要接受的教育要具有选择性,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并以一名监督者的身份在学校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教学义务时,即使投诉或向法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浅谈中国大学教育模式》
[2] 《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优势与劣势并存》2012-05-03《中国社会科学报》
篇4
私立高等教育是印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庞大、学科失衡、质量偏低和纯私立化等特征。面对市场化与商业化的冲击,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理念矛盾和现实矛盾。为改善这一状况,政府、中介组织和私立院校等纷纷采取行动积极应对,但受印度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断裂、全国性私立高等教育法案及专门管理部门的缺失等影响,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充满挑战。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私立高等教育;私立院校;印度
印度自独立以来诞生了大批高校,其高等教育系统逐渐呈现出发展迅速、数量庞大和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印度私立院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分析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特征、矛盾以及印度各界所采取的策略,对重新认识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也能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特征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独立前的自由发展、独立后经历国有化改革,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发展,再到如今的高等教育主导地位,可谓是几经沉浮。
(一)规模庞大,发展迅速
据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调查,印度独立之初只有20所大学以及约500所学院,到2014年9月已分别激增至757所和38056所,此外还有11922所独立机构(stand-aloneinstitutions)①,增长速度极快。2014年,印度私立自筹经费学院(private-unaidedcolleges)已占印度学院总数的61%,私立公助学院(private-aidedcolleges)占15%;印度私立大学(privateuniversities)和自筹经费“相当于大学的机构”(institutiondeemedtobeuniversity)则分别占印度大学总数的23%和10%。②可见,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早已占据印度高等教育系统的半壁江山。
(二)学科失衡,侧重专业教育
印度高等教育依照学科可分为文科、理科、商科、工科、教育、医学、农学、法律、兽医和其他十大门类,其中,文科、理科与商科被称作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其余各科被称为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受殖民时期教育观念的影响,印度传统公立大学及学院大多重视普通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也多与文、理、商科密切相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筹经费学院,该类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紧密相连,灵活性较大,主要集中在工程、医学、管理和法学等就业前景与就业市场较好的实用性学科领域。以安得拉邦(AndhraPradesh)为例,2001年共有95所自筹经费工程学院与303所自筹经费医学院,公立性质的工程学院与医学院仅分别为11所、25所。①
(三)建设不足,质量堪忧
质量问题长期困扰着印度的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高校由于经费、管理等原因,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以自筹经费学院为代表的全新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然而,私人办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营利,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印度高等教育的质量下滑问题。据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GrantsCommission,以下简称UGC)的调查显示,2008年在印度具体负责办学的大学附属学院中,只有14%的学院办学质量有保证。②而在这些附属学院中,私立性质又占了绝大部分。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印度私立院校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并不多,师资力量也不符合相关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四)纯私立化发展趋势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较为多样,主要包括私立公助学院、自筹经费学院、自筹经费“相当于大学的机构”和私立大学四种类型。虽然同属私立性质,但是四者在办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有差异,其中,私立公助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公私合作性质,后三者是纯粹意义上的私立高等教育。随着私营化程度的加深,印度纯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数量与规模上迅猛发展。
二、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理念与现实矛盾
随着印度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其内在矛盾也日渐突显。从理念与现实两方面入手,理清私立高等教育的系列矛盾,有利于把握其内在规律,探寻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念矛盾
1.教育理念与市场理念的矛盾。在印度公立大学中,专业课程设置多以文、理、商科等普通教育为主,工程、医学、法律等专业教育涉及较少。随着全球化及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实用性专业课程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类课程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以工程技术教育、医学教育等为代表的各类专业教育,开始受到私人办学者们的青睐,许多自筹经费学院相继开设实用性学科专业,且发展态势良好。面对市场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印度私人投资者进军高等教育领域,对高等教育理念尤其是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定位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除自筹经费学院等私立性质的高校外,一些印度公立大学也相继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开设了市场性较强的自费专业。在市场与就业面前,印度私立院校毅然选择培养专业型人才,而部分公立大学也开始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2.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人们对于高等教育属性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的公益属性较为突出。到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显著进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积极寻求实现大众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包括印度在内的世界各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开始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属性,观念也逐渐转变。如今,公众对于高等教育的属性有了相对一致的认识,即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既有公益性,又有私益特征。③这种认识的改变,为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既然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个人亦能从中获益,政府就不用承担起高等教育的全部费用,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也无须再分担这笔费用。此外,虽然印度法律明确指出教育是非营利性的,但私立院校收取合理比例的办学经费也得到认可,其公益性与营利性矛盾较为突出。
3.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矛盾。高等教育以往重视培养人的智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如今则逐渐转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随着国家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竞争备受关注,印度政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鼓励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各类研究活动。印度私立院校以培养专业实践型人才为主,直接为印度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助力。高校需要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经济动力支持,在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会与其培养学生精神世界的传统职能发生冲突。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印度私立院校今后将面临的一个难题。
(二)应然与实然的隔阂:现实矛盾
1.自治与责任的矛盾。自治是高校履行责任的基础与前提。如果缺乏一定程度的自由,高校可能无法履行自身的责任及义务。①受政治干预与资金束缚的影响,印度高校的自治权力已遭到破坏。从独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开展了“高校国有化”运动,通过提供财政资助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干预高校活动,许多印度高校的自治权力已徒有虚名。之后,虽然管理权限下放到邦一级且具有较为完备的地区质量保障体系,但印度高校自治与责任的高效统一仍未实现。②对私立院校而言,虽然基本不依赖政府拨款,所受财政干预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享有完全的自治权。以自筹经费学院为例,其需先向邦政府提出申请,并获得所在辖区大学的附属认可等层层关卡,自治权力同样受到侵害。私立院校只有获得更多的自由,才能有时间与精力开展工作,才能更自主、高效地履行责任。当然,有效的监督机制及制度安排是高校自治的前提。
2.自主与纳附的矛盾。印度高等教育体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纳附制。它以1836年的伦敦大学为模型,是母体大学与其附属学院相结合的一种组织形式,母体大学一般不进行教学,而是为附属学院制定教学大纲、组织考试等,教学工作多在附属学院中开展。以自筹经费学院为代表的诸多印度私立院校,就是纳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殖民时期开始,纳附制就对印度的大学及其附属学院产生了巨大限制。虽然印度政府希望通过发展自治学院的方式来逐渐克服这种体制带来的弊端,母体大学也逐渐开展教学与研究等活动,但均未取得预期效果。可以说,纳附制的消极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对附属学院的学术自治性、积极性等起到了压制作用,因为这些学院没有学位授予权,其教学大纲、考试制度等都要严格遵循母体大学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母体大学而言,管理附属学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阻碍了大学的创造性发展。例如,孟买大学拥有364所附属学院,加尔各答大学拥有170所,德里大学则有83所,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在附属学院中学习,却是由大学负责其大量的考试工作。③由于印度私立院校中大部分为附属学院,纳附制的存在限制了该类学院的自主发展,使其一味配合母体大学的考试而忽视了其他教学活动的创新。
3.纵向分权与横向管理的矛盾。在纵向管理上,印度高等教育主要采取中央与邦共同管理的形式。中央政府往往负责全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些重大决策,通过UGC为各高校拨款、建立中央大学等,人力资源开发部是其实现对全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部门。邦政府则主要负责邦立大学及学院的创办,为其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经费。迄今为止,印度还未出台统一的全国性的私立高等教育法案,因此各邦依据其实情,制定本邦的私立大学法。独立后,为了使专业结构适应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印度政府建立了几所理工学院,之后又成立技术教育局,专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部的高等教育司下又分设大学与高等教育局、技术教育局,负责管理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同事务。这种纵向的分权合作、横向的复杂分工,导致印度高等教育管理在总体上呈现断裂性。具体来看,纵向的分权使得中央统筹偏弱,难以在宏观上把控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致使私立院校的发展缺乏明确性与清晰性;横向的复杂分工使得各机构出现职能重叠的情况,不仅影响政府工作效率,也给许多高校尤其是普遍开设技术教育专业的私立院校带来诸多不便。
三、关于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探索
对于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系列矛盾,印度政府、各类中介组织和私立院校等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探索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
(一)印度政府的战略性部署
市场因素的加强,并不意味着政府将从高等教育系统中退出。因此,要解决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政府的地位不容置疑。
1.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为改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印度政府从前期准入与后期管理等维度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在准入机制上,对不同类型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有着不同的规定,对自筹经费学院的限制相对较少,只要通过邦政府的审查及满足大学基本要求即可;自筹经费“相当于大学的机构”则需符合独立办学的系列标准,包括拥有较高学术水平、能开展研究生教育和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等;私立大学的准入条件是最为严苛的,耗时也较长。由于印度至今尚未有全国性的私立高等教育法案,因此各私立大学的创办须通过各邦的私立大学法,并遵守UGC的相关规定。以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较好的拉贾斯坦邦(Rajasthan)为例,该邦于2005年制定了私立大学法,之后又于2007年了单独的“私立大学建设指南”,对私立大学的设立及管理等有较详细的说明,不仅办学主体的准入条件较严格,整个审批过程也十分繁杂,仅向邦政府递交的申请报告书中就有26项具体要求,涵盖办学宗旨、经费来源、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①同时,印度各邦政府也对本邦的私立大学实行严格的管理。喜马偕尔邦(HimachalPradesh)在关于建立与管理私立大学的法案中就指出:“邦政府有权对本邦私立大学进行监管,邦政府就其关于评估纠正的结果与大学进行交流,大学应采取必要的行动以确保能够遵守政府的建议,如果其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执行,政府将给予该校一定的约束。”②印度中央政府层面对私立院校的发展也愈加重视,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增强私立院校的运行透明度,要求它们向社会公开在招生、学费、教员、项目和财政等方面的准确信息。”③此外,印度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NationalAssessmentandAccreditationCouncil)也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倡导公私合作新模式。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一种关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随后在世界各国盛行。印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指出:“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要通过可行、有创造性的公私合作模式,积极推进私有化改革进程,从更务实的角度重新考察现有的教育‘非营利’规定。”④印度政府尝试通过与私营部门共同出资建校或与著名的公司合作建立教育机构,鼓励传统大学与“相当于大学的机构”共同开发课程,以推进高等教育的公私合作。该模式对于印度高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促进了印度政府对社会资源的运用,提高了基础设施水平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政府与市场的互相协作,实现了优势互补,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公平。⑤其实,这也是印度政府为改变私立高等教育现状与缓解公益性及营利性矛盾所进行的积极尝试,通过合作双方签署合约,获得政府及私营部门双方的优势资源,使高校在办学设施及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保障。可以说,这种公私合作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实现了共赢,促进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印度私立高校有了新的发展前景。
3.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全球化与科技化增强了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为了提升私立院校的办学水平,印度政府努力推进国内私立院校与国外著名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哈里亚纳邦(Hary-ana)的O.P.JindalGlobalUniversity(JGU)为例,该校在调查研究、会议举办和项目交换等方面,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及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积极开展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这些名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师资等被引入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印度私立高等教育体系。2011年,共有161所外国教育机构和143所印度高校在641个多水平、跨学科的项目中实现了合作。①此外,印度政府还于2010年通过了《外国教育机构法》,在法律上保障来印度投资办学的国外投资者的权益,进一步丰富了印度高等教育结构。与国外高校加强合作交流,为印度私立院校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育资源及理念,促进其快速发展,使其既能兼顾学生培养,又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二)中介组织的协调性机制
中介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在印度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政府部门设立,是连接政府与高校的重要纽带。
1.完善拨款监管体系。在印度,没有任何一所高校的专业能够涵盖所有学科,因此,为了既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又保证其质量,各高校应有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并重点打造。而对于其他学科专业,则可采取与以该学科为特色专业的高校合作的方式进行,由此便涉及“合作”与“专业性”的问题。UGC在及时、全面了解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合作情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印度高校间合作沟通的桥梁。印度中央政府赋予人力资源开发部下设的教育司管理高等教育的权力,而教育司又通过UGC来具体行使这一权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UGC是一种半官方、半独立性的机构。②作为印度高等教育重要的中介组织之一,UGC通过提供拨款等方式,在协调高等教育发展与提高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除私立大学外,自筹经费学院和自筹经费“相当于大学的机构”都适用于接受UGC的拨款。为获取更多的经费支持,此类院校会遵守UGC的相关规章与制度,这就为UGC参与监管创造了条件。当然,为了更合理地解决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困境及矛盾,UGC还应不断完善拨款监管体系。
2.关注专业教育。除UGC外,印度还有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印度医学委员会和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等诸多由政府设立或社会团体参与的中介组织,它们通过制定相关领域内的规章制度、设立各类研究基金等方式,在印度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积极的协调作用。与UGC不同,这些组织机构都在具体的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例如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就对全印度技术教育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规划与协调,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则主要面向印度的农业高等教育等。由于印度私立院校多以专业教育为主,因此,它们与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等组织的联系也相对紧密。这类组织对印度私立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引导作用,从专业及课程的设置、实施到评价,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加强对印度私立院校专业教育的引导,帮助各院校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及定位。尽管组织机构间分散、缺乏宏观性调控,但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等中介组织的运行,对于印度错综复杂的分权管理模式亦是一种突破。
(三)私立院校的自发性探索
高校自身对于改革主观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印度私立院校积极采取各种应对策略。
1.筹资渠道多样化。资金是遏制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突破这一限制,私立院校开始多角度、多方位地筹集资金。除向学生收取学费、争取企业赞助等形式,私立院校还通过对国外留学生收取高额学费的方式进行筹资。UGC就建议在自筹经费“相当于大学的机构”中,对免费生、付费生和非印度学生的收费按照1∶10∶20的比例,这可能延伸到全印度私立的非资专业机构中。③此外,在诸多世界名校中,校友资助在其资金来源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印度私立院校也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虽然该模式还未盛行,但在印度的一些国家重点学院中已有典型案例,如从印度理工学院克勒格布尔分校毕业的学生,在事业有成定居美国后,向母校捐赠了200万美元。①如今,印度政府出台了大学捐赠税收全免的政策,无疑是对校友捐助的又一激励。上述形式多样的筹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而经济权的自主是印度私立院校自治与履责的基础。
2.校企合作创新化。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加强与知名企业间的合作,逐渐成为许多印度私立院校的战略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研究开始改变以往单一学科的特性,逐渐走向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涉及科技、制药等领域的研究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因此印度许多私立院校便采用与企业合作的形式。这是一种共赢的合作模式,高校为企业提供材料鉴定、设备检测及诸如电脑软件开发、组织调查等相关咨询服务,为技术人员、工程师等提供培训项目等;企业则通过资助来促进高校教学的发展,支持高校的研究项目,为其提供昂贵、精密的设备等。②这是印度私立院校调和教育理念与市场理念矛盾所作的一种努力,许多印度私立院校通过创新式的合作获得了发展资金,也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
3.学术管理革新化。除了改变外部环境,印度私立院校也开始进行内部革新。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履行高校责任,高等教育系统的学术及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在学术方面的改革包括:改变各类课程的准入程序;改进评估与测试方法;从年度测试转变为学期测试;采纳等级及信用系统;完善教师评价等。③同时,印度许多私立院校在学科课程的设置上也紧跟市场步伐,工程、医学和法律等实用性学科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一系列内部的深化改革,印度私立院校不断提高修养,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对那些想要摆脱纳附制束缚、升级为自筹经费“相当于大学的机构”或私立大学的学校来说,内部革新的意义更为重大。
篇5
关键词: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另类选择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又发生了新的变革。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重大变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激发社会产生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竞争个体。这种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必然要求教育体制进行与之相应的重大变革:办学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派和个人等都可成为办学主体;教育要求多样化——现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个人为了就业、转岗、提高生活质量等的需求;办学形式多样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以升学为目的的补习教育、以就业和转岗为目的的职业培训、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休闲教育,等等。这种种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与政府(国家)包办教育的“大一统”体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种尖锐的矛盾,既对发展民办教育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也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近年来,我国民办学校发展之如此迅速,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的结果。
其三,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所谓“发展中国家”,就是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但我们又是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在这样的时代里,不追求科学技术的前沿,就意味着经济社会的落后,就会挨打,就会受欺负。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我们必须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就意味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跨度,产业技术含量的跨度都是非常巨大的,即从农业社会里的传统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到最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并存。与这种“大跨度”并存的,是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极端的不平衡。就全国整体而言,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地区之间的差别极大,有些发达地区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欠发达地区尚有几千万人口还生活在贫苦的状态之中。
我国民办学校,在这个由于“大跨度”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而带来的对教育需求非常多样化的社会里,选择一种需求作为自己发展的重点,其空间是很广阔的。
所谓“人口大国”有两方面的含义:
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师资 管理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93
近几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幼儿教育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尽管公办与民办幼儿园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善传统幼儿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尝试进行体制与模式的转型,但是在管理策略上仍然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导致了幼儿教育出现了教师综合素质低下、女教师偏多、教育方式不合适等诸多问题。接下来笔者将就当前教育形势下幼儿教育的管理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下幼儿园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私立幼儿园逐渐崛起,但是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师资队伍不够完善。众所周知,幼儿园教师在学生的整体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但是很多幼儿园的教师缺乏相应的从业资格,有的甚至只是单纯的家庭妇女,这严重影响了对幼儿的整体教育。其次,幼儿园缺乏相应的管理策略,很多幼儿园只是单纯的带孩子玩耍,误将幼儿园当成了“托儿所”,认为只要孩子不出安全事故就可以了,至于学习可以先放到一边。
二、幼儿园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在管理方便都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幼儿园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对幼儿的教学显得疏于管理,上级和下级之间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教学质量低下,不利于幼儿的整体发展以及合理的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2.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笔者认为,幼儿的教学是基础教学,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中,笔者却发现很多幼儿教师都是非科班出身,甚至有的私立幼儿园聘请的很多教师都是一些毫无教学经验的社会人员,她们不仅仅缺乏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而且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试问这样的师资力量如何才能提高对幼儿的教学质量呢?当然,幼儿园不仅仅需要教师,还需要能够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保育员和营养师等,为幼儿设计合适的、健康的、有助于成长的菜谱。
三、提高幼儿园管理效率的方法
(一)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
幼儿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不同,无论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环境都跟小学教育等存在巨大差别。幼儿教育的对象是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的学龄前儿童,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与学龄后儿童存在差别。他们的意识可能还处在形成阶段,教师和环境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巨大,因此提高幼儿教育师资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幼儿教育师资力量是从根本上改善幼儿教育形式的主要方法。观念的更新,学识的培养,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注重实践等等都为幼儿园有效管理,重视幼儿教育提供了若干种可能。想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师资队伍首先是要严把教师入园的“通行证”。很多幼儿园单纯的为了业务量大批地引进不专业的幼儿教师,有的甚至是兼职教师,这样导致幼儿教育整体师资力量的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幼儿园在聘请教师的时候,一定要求应聘者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从业证书,并且对该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
传统幼儿教师的聘用制度是面试制,考官凭借着印象分招收教师的不在少数,幼儿园应在原本面试聘用的基础上实现考核聘用制度,即全面考察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印象分等多个方面。另外,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导致幼儿教师的流动性较大。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幼儿园在开始就应该与教师签订合同,切实保障应聘者应有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留住人才。
(二)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幼儿园应该定期开展教师的学习活动,每个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汇报,教师可以一起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并且能够只直观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幼儿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构建,在课下能够主动积极的阅读关于幼儿教学的书籍,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当然,教师之间也应该形成教育合力,当遇到教育难题的时候,大家共同想出解决的方法,然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大家共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了提高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性,幼儿园可以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助。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因此每个人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不一样的教师也会有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幼儿园还应注重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重视每一个教师独特教育方法的保存,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再创造。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使教育内容时刻保持新鲜感。幼儿园也可适当地举办一些提升教师积极性的活动,例如说课大赛、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展开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度,使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能够通过课外的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积极性。
(三)培养骨干教师
篇7
关键词: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
一、殖民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原因以及大学的成立
印度在古代就有了类似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或者中心,例如婆罗门的帕利沙德,还有佛教的那烂陀寺,如印度教授纳格帕乌尔的观点:现代印度的大学很少认为自己是受益于本国古代或中世纪的教育中心,其发展与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没有明确的关联,自己也不是这些机构的延续。绝大多数印度人民认为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受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的影响较深,其发展也是始于殖民地时期。这一观点可以充分说明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对广大人民的影响力。英国殖民期间,为了维持其统治和剥削,需要一批公务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公司职员等的协助,所以不得不从印度本地人中培养一批知识分子。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来,通过按照英国的模式来进行教育,可以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并把接受过英国教育的人作为传播的工具,以达到从思想上控制印度。所以,对发展高等教育,英国殖民者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1857年就成立了三所大学—孟买大学,加尔各答大学和马德拉斯大学。毫无疑问,这些大学和学院都是按照英国伦敦大学的模式来建立的。与伦敦大学相似,此时印度的大学都只是一种考试的机构,其本身不进行教学或科研活动,主要是对自己的附属学院设立课程,举行考试以及为学生颁发学位。教学工作则都是由各学院负责。大学的设立,对标准不一,课程设置不同以及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学院有统一规范的作用。但是,由于学院在多方面都要听从大学的安排与管理,其自身的创新性以及独特性就难以得到发展。学院附属于大学的制度被称作附属学院制,这是独立前印度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对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二、殖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改造
在大学成立的同时,尤其是在大学成立之后,印度很多旧式学院也都对自身进行了改造,官办学院和学校开始出现。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相比于高等教育而言,印度初等教育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殖民地政府只是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忽视初等教育的发展。虽然《伍德教育急件》中指出要在印度扩大群众教育,并实施补助金制度。但这一制度的关键在于,接受补助金的小学须向每个小学生收取一个月的学费。换而言之,就是初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补助,也要有自己的经费。这种规定对初等教育造成的多方面不利的影响。其一,印度国内群众普遍处于贫困的状态,根本无力负担学费,所以学校也无法获得补助金,初等教育普及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其二,很多地方政府过度重视补助金制度,而忽视本地区乡村学校的发展,造成大量乡村学校倒闭或者被兼并。学校的减少同样不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为了考察1854年《伍德教育急件》颁布以来印度教育的发展状况,1882年政府成立印度教育委员会,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委员会,它的涉及面很广,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政府在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初等教育的发展。2、公立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处于何种位置。3、政府对初等教育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就第一个方面,委员会建议初等教育应由地方负责,中等教育应该根据培养目的的不同而制定不同分课程,以就业为目的的课程应与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课程区分开来。就高等教育而言,委员会认为应该推行放任政策,政府鼓励私立院校的建立并减少公立院校的建立,允许私立院校的学费低于公立院校。委员会对教育的建议特别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三、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8
低龄留学
为什么有吸引力?
根据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联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显示,现阶段的中国学生留学呈现出两大趋势:大众化和低龄化。所谓“大众化”,指的就是中国留学生规模空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并且,出国留学正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而“低龄化”指的则是出国留学学生从之前的以研究生为主,到如今的在高中阶段(甚至更早)便走出国门的这一群体也开始蓬勃发展。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一份统计也能看出中国留学低龄化的趋势:2006年中国只有65名赴美中学生,2011年这一数字暴涨了100倍,达到6725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呢?显然,中国的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认为,在年龄小的时候出国留学是有一定的好处的。都有哪些好处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吧。
国外的教育相对灵活,教学相对开放。
国内的中学教育以应试为主,而国外的中学教育则相对灵活,这是吸引中学生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美国为例来说,美国高中生有40~60门课可供选择,从中学起就让孩子们有发挥兴趣与特长的巨大空间。学生到了美国,既可以选择金融学这样为将来大学打基础的课程,也可以学兽医这样的专业技术,家长们会认为,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益处很多。
孩子们也喜欢国外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相对轻松,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在如今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一些见过世面的孩子就要求卸下沉重的书包,去外国读书,这也不在少数。
另外,国外的中学教育更强调联系实际,也鼓励学生们动手实践。如果在我们良好的基础教育之下,再去国外的中学学习,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互补。除了学习课程,学校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课外社团,内容涉及体育、艺术、文化、科技等方面,也可以培养和开发学生们的多种兴趣。
学习语言和融入当地社会较快。
相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而言,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在学习新知识和适应新环境等方面,有着更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首先,中学生在思维方面没有受到太多的束缚和禁锢,还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其次,国外中学相比国内追求学习成绩的教学环境来说,也更加鼓励孩子主动提问、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并有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些都能极大的引发中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周围陌生的环境,并迅速提高语言能力。这种较快的融入,为今后在国外的继续求学和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强化英语及学学预备课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申请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在大学预科学院为今后的大学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当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对希望进入的大学、专业及今后希望从事的行业都会有一个客观、具体、切实的打算,从而选择他们真正喜爱的适合的专业。
扩大见闻,开阔眼界。
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低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其实跟他们的父母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些父母基本上都是70后,观念不老派,追求新颖实在的东西,他们认为,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以扩大他们的见闻,开阔他们的眼界,获得更丰富的人生阅历。眼界决定了境界。
十几岁就走出国门,去看看不同的世界,这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意义。中学时代,正是逐步清晰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的时候。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会用另一种文化思维,看看不同的生存状态,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面对自己,更好地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
仍以美国为例来说,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所以特别重视多种文化教育。在美国读中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接触并理解、接受多元文化的过程。老师、同学可能都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肤色和母语,当然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这是极大的挑战,中学时代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未来步入社会,和不同的人相处沟通,会有极大的帮助。
锻炼自主独立生活能力。
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比较娇生惯养,衣食住行基本都是父母安排好的,甚至包括穿什么衣服、上什么学校,参加什么课外活动等等,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孩子们缺乏自立独立生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父母的如果希望孩子早日成才,最好的做法就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一个做法就是父母放手让孩子单飞。
比如,曾经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在没上寄宿学校之前,父母对她是绝对的娇生惯养,只要学习好,其他所有的事都不用她管。到寄宿学校的第一天,也是父母和亲戚一起送去的,千叮咛万嘱咐,很放心不下。结果这个小女孩第一天在学校倒开水就烫了手。然而几年的寄宿生活下来,她不但学会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上也自觉主动了很多,知道了自己的未来目标在哪里,而不再是完全听任父母的安排。
可以说,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可塑性也是很大的。当孩子被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时,自然会锻炼出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尤其美国文化强调“靠自己的双手”,父母从小就不溺爱孩子,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中学环境里,潜移默化的作用,会让中国孩子重新审视自己,以自己的同学为榜样,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中学生留学的门槛比较低。
跟申请大学相比,国外中学入学资格标准较为宽松,而且从要求和选择性上来讲,国外也有不同类型的学校,选择余地比较大。
有机会就读和国内同样优秀或更好的大学。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抱有“功利”的想法,去国外读高中是为了上外国名校做准备。相对进入国内一流的北大、清华的概率来说,在国外读完高中之后,有更多的优秀大学可供选择。或者说,有更大机会就读比国内能申请到的更好的大学,而且是用另一种语言,这本身就扩展了人生的宽度。
另外,在选报大学之前可以亲自去参观学校,增加对学校的感性的认识,再加上升学顾问有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选择大学。
由于在国外读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自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对于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也是很大的帮助。
选公立高中
还是私立高中?
低龄留学有种种好处,但并不是说留学越低龄化就越好,也并不是说低龄留学没有任何弊端。在心智不太成熟时,异乡的孤独、学业的压力、文化的差异……这些都会成为孩子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考虑低龄出国留学时,一定要慎重。
既然已经决定去外国读高中,那么就面临着一个实际问题:选公立高中还是私立高中?公立和私立高中各有特点,家长和孩子要根据自身情况的特点来决定。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国外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的特点。
开学时间不同。
欧美等国公立高中跟中国高中的开课时间一致,都是大致在每年9月、2月两次开课。一年由两个学期组成,每学期约5个月,并且在管理上非常严格。
欧美等国的私立高中,开学时间很灵活,课程设置也很灵活。一年有多次开课时间。如果赶不上一个学期,可延至相差仅几个月的下一学期。一般私立高中每年至少有4次或5次的开学时间。因为在中国办理留学签证的时间较难控制,有的学生需要多点时间去准备材料,因此,赶不上这一个学期也不要紧,下个学期马上就来了。
语言学习环境不同。
很多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英语国家的公立高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当地人,语言环境非常好。在这样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国际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也将是很好的。
相比公立高中,私立高中的语言环境就显得有点弱势了。私立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是很多,在课堂上尚能用英语沟通,然而在课外,很多学生都会用本国语言进行交流。不过,也不必担心,这些私立高中仍拥有优越的英语语言环境,只是跟公立高中比稍逊色而已。
课程时间设置不同。
一般来说,公立高中的授课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从早9点到下午3点。等到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后,学生要么去政府图书馆继续学习,要么跟同学去打球、逛街、聊天,要么就回到寄宿家庭(公立高中很少提供住宿的,一般都是采用寄宿家庭这种形式)。学生拥有相对自由的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学习内容,但对一些自律性较弱的学生,下课后学生到什么地方老师就没办法监管了。
大部分私立高中的学生都享受丰富的学术机会。这些高中一般都会开设富有挑战性的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有一些私立高中授课的时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段,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下,同学们可以及时寻求学习和生活中的帮助,老师们也有丰富的管理国际生的经验。充足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汲取更多营养,更多的校园课堂时间同时也增添了同学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以美国私立高中为例,这些学校大都采用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除了带领学生步入顶尖大学外,更能教会学生如何去“生活”。
“师生比例比”不同。
一般认为,班级越小,学生的表现和学习质量就越高。欧美等国的私立高中均为小班教学,师生比例远低于公立高中,美国一些精英私立高中的师生比例甚至达到1:8,这一比例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在私立高中,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也有精力与每个学生交流。
但是也不尽然,公立高中的师生比例虽比私立高中要高,但也有较高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特点是,一个国家的公立高中的教学水平相对均衡稳定,而私立高中则显得良莠不齐了。
学费不同。
因为公立高中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所以对于当地学生来说是免学费的,而对于占学生总数很少的国际生来说则需要缴纳学费。一般来说,国际生需要缴纳的学费各国情况不同,但一年大致在6万元人民币左右。
私立高中则是由团体或私营企业资助建立的学校,学费自然就比公立高中要昂贵。美国私立高中的学费一般都在每年20万至30万人民币之间,最低也需要每年超过10万人民币。英国也大致如此。加拿大私立高中学费较美英等国要低,一般在7万到9万人民币之间。不过,这些私立高中大都设置有多种奖学金,且获奖学生的比率很大,奖学金金额也很高。
住宿环境不同。
绝大部分公立高中都不提供校内住宿,因此选择这类高中的国际学生,需要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跟同学一起租房),更多也更好的情况是,到当地的家庭中寄宿。寄宿家庭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是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学习、生活形式,既能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又能提高外语水平、更好地了解国外文化并融入其中。另外,吸收中国留学生的寄宿家庭一般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而且大部分都有教育行业的背景,这对学生很多方面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大多数的私立高中均提供学生住校服务。学校一般都有设施完备、管理周全的宿舍以供学生居住,一些不提供宿舍的学习也会在周边配备学生的专门住宿,这些学生的生活起居都是有专门人员来管理的,而且还便于定期地跟学生家长沟通并回报学生们近期的情况。对学校来说,这也是建立良好纪律和安全环境的有效做法。而且,私立寄宿学校不允许陌生人随便进入学校,学生也不能随便离开学校。这种集体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理自立能力、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及最终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竞争力不同。
由于公立高中的学生大都是本地学生,他们都是从小就进入该国的教学模式,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已经习惯了主动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和辩论,加上他们的英语表达也比中国学生好,因此,中国学生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在私立高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国际生,他们面临的问题大都是一样的,也需要克服的同等程度的困难,因此,对中国学生来说,竞争力还是挺大的。
以加拿大公立高中为例来说。因为加拿大没有高考,进大学都是靠加拿大高中12年级的平均分,所以如果中国学生在班上的分数没能达到75%,进大学的机会就会大大减低。
升学率不同。
在升学率上,私立高中要明显高于公立高中。这是因为私立高中的学生主要来自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而他们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毕业后能申请读大学,学校方面也会通过多种渠道跟大学进行良好的合作,这无疑为国际生提供了享受大学学习机会的多重保障。
以美国为例。据统计,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私立高中毕业生成功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常春藤顶尖大学的比例远远高于来自美国公立高中的学生,有些著名私立高中的毕业生进入长春藤名校的比例是公立高中生的几十倍。可以说,美国私立高中的优势就在于,课程难度普遍较高,师生比例较高,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上大学的辅导准备工作。
什么样的孩子
适合低龄留学?
在很多家长看来,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高中有诸多益处:首先,给孩子一个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其次,我国基础教育更加注重理论教学,而欧美等国的中学则更注重创新、实践、开拓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欧美等国进入世界知名院校的机会要比在中国参加激烈的高考竞争更容易获得一些。
但是,对出国留学低龄化这种现象,也有不少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留学低龄化衍生出的问题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由于留学生的年龄较小,刚出去的时候很可能发生“适应困难”的问题。一些在家里被父母疼爱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监管之后,较容易进入“失控”的状态。另外,留学低龄化对于一些在国内就缺少自律而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孩子而言,很可能会弊大于利。一些孩子在出国之后,觉得终于脱离了家人的管束,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甚至开始挥霍无度,热衷电脑游戏和各种派对,并导致学业一落千丈,最终一事无成。还有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孩子在国外学习数年之后若是回国参加工作,又可能会面临着重新融入的尴尬。
因此,有留学专家建议:不能盲目将孩子送出去,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综合情况,如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经济实力、职业规划等多种因素来考虑。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呢?家长在为低龄的孩子计划出国留学时,需要考虑的是:1.孩子本人是否真心愿意在未成年时就出国留学呢?因为一个孩子若是根本不情愿这么早就出国而是受到家长的逼迫,那么,孩子在国外面对困难时肯定会产生抱怨心理,甚至觉得不是在为自己学习,而是在为父母学习,这样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变得糟糕起来的。2. 孩子是否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孩子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要学会与不同国别、种族的人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共同相处。3.孩子是否具有公民意识并懂得怎样分享?要学会在较为自由的环境里做到自律,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反面的例子是李天一:他在美国上高中时就因为没有自律能力,在校期间屡犯校规,跟同学打架,甚至与教职员工也产生过节,最后才被学校开除的。4.孩子是否具有服务他人的理念?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孩子更多的是全身心埋头读书应付考试,而欧美等国的教育要求孩子不仅要学习成绩好,还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服务社会和他人。
低龄留学生在出国前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做如下所说的必要准备: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出国后,孩子需要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因此,建议在出国前的一段时间有意识地锻炼一下,家长们应让孩子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事情,自己处理留学相关的事情。2.提高理财方面的能力。家长不仅应帮助孩子建立财产安全的意识,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财产,更要适当帮助孩子做好理财规划,比如,在出国前,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讨论每一笔开支,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这会让孩子在得到尊重理解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合理支配自己的金钱。3.孩子应学会自我情绪调适。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父母羽翼庇护下的独生子女,而当他们独自在外国生活和学习时,面临的考验无疑是很大的。因此,孩子在出国之前应学会自我情绪的调适,有意识地塑造良好人格,为未来在国外求学做好心理准备。4.要孩子树立起一定的法律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从近年来发生在中国留学生身上的事件也可以看出,有一些学生对国外的法律规范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喜欢意气用事,法律意识很差。因此,如果打算去外国读书,家长应教导孩子自觉地学习和遵守该国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同时也提醒孩子要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出国留学之前,培养孩子个人生活的独立性以及学习的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他们未来能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基础。
出国留学要走好自己的路
文/熊丙奇
不容否认,留学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家庭、学生的选择,有不少家庭将子女出国留学的打算提前。现实中,也出现了只有八九岁的小留学生。
出国留学是每个公民的自主选择,这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家庭在子女选择出国留学时要十分慎重,不能盲目仓促。
总体看来,目前在出国留学中,存在诸多误区。其一,一些父母认为在国内学不好,到国外可以轻松上好学校,这是对国外教育体制不了解,以及受一些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忽悠”所致。国外的教育制度与我国不同,基础教育倡导多元和个性化教育,大学教育实行“自主办学、自授学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同样需要刻苦学习,只是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兴趣而非升学考试的压力;申请进入一般的大学并不难,但却很难混到顺利毕业;在自授学位的体系中,花钱搞一张野鸡大学的文凭很容易,但这些文凭在国外因为没有通过认证或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而根本不值钱。换句话说,出国适合那些个性突出,虽努力学习却在国内单一评价体系中倍受打击的学生,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环境中会如鱼得水,而那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换一个环境也不一定就有改观。近年来,“垃圾留学”和“留学陷阱”已说明这一问题。
其二,父母只管把孩子送出去,而不管跟踪教育。出国留学,尤其是低龄留学,对学生个体的独立生活能力、自主学习习惯提出很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我国学生比较缺乏的。由于父母一直大包大揽,造成孩子自立的意识不强,自主管理的能力较弱。留学则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很多学生离开父母到异国他乡独立生活,如何让他们完成这一过渡,十分关键。引导得好,孩子独立性、自信心增强;缺乏引导,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学生可能就与其他留学生混在一起,几年下来连语言关也没过。
为此,如果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应早做准备。首先,要收集、比较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环境信息,不轻信盲从。比如,目前有的国外学校招生,已不对语言做出要求,出国由此变得更容易,可家长们要认识到,这其实有很大的风险,毕竟在国外学习,一定要过语言关,才能顺利求学,不要以为拿到录取通知书,被录取了,就意味着学有所成。还比如,为了成功申请海外学校,近年来一些中介机构帮忙“做申请材料”,包括篡改国内成绩,而家长们认为这是这些机构在“做好事”,可这是严重的不诚信行为,一旦事发,孩子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后果还是得由自己承担。
其次,要对子女的能力、素质做长时间的准备。海外求学,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规划有更高的要求,父母应关注孩子这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国内时就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调查显示,我国留学生相比国外学生,最大的不足在自主规划方面,对于低龄留学生,则集中在自主生活能力、适应性方面,笔者曾听到一个极端的留学故事,一名16岁的学生到加拿大留学,住在homestay里,却不会吃饭、穿衣,需要保姆侍候,原来他在国内这一切都是父母或保姆照顾的。其实,不仅出国的家庭要注重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其他家庭也应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因为这是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最基本要求。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高中数学面临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避免以往教学中只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弊端,在优化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私立高中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吃力,而且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不高,加之态度很不端正,无法正确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这些都是私立高中数学学习的弊端,下面,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巩固基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私立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作为优化教学的第一步,我们应该切实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刚刚踏入高中校园的学生来说,直接让他们开始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十分吃力,在此,我建议广大高中老师可以拿一周的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回顾,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让学生注重数学基础的积累,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我们要通过做题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这也是对基础的巩固。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结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于数学学习,需要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此,我建议在上课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去预习,在预习中找到重难点,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预习他们就知道在上课的时候什么地方应该详细理解,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除此之外,及时复习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有时候我们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数学是理科类的科目可以不用记忆太多东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还是需要我们去总结和记忆,即使是课堂上很熟练的知识,我们在课下也要及时地复习,进行一些强化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把新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学习。学习方法还有很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首先,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应该以老师的名义去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总是以自己为主体,随着课改的进行,我们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作为老师,我们只是一个引路人。教学其实是一个互相尊重的活动,特别是高中数学的教学,随着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都有不一样的解题思路,所以,我们鼓励学生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每个学生都喜欢和蔼的老师,对老师有了一个良好的印象,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其次,老师应该多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状态,针对最近的表现和学生进行交流,对于成绩波动很大的学生,老师应该重点关注,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认可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之一,所以,我们不要轻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偶尔考试不理想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鼓励,而不是批评,让学生从心理上得到一种安慰,这样才能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高中数学对学生思维要求很高,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去理解一些知识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多留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讲解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做题苦干,我建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先从本章节的框架结构入手,就像盖房子一样,要有一个大致的框架构造,房子才能美观大方。在自主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很好的自我定位,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比较薄弱,然后才能有针对地补充学习,自主学习中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中,我们不能全部讲完,要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空间。当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很不容易,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全面配合,私立高中生的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老师的参与与监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说,在学习有关三角函数的知识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制订一个学习目标: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也是三角函数的重点,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就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方向,然后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得出一个完整的答案,最后在班级中交流。有效的自主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平时就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
四、激发学生兴趣,在快乐中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兴趣对一个学生的重要作用,高中数学本身比较困难,如果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兴趣,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就十分吃力。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无论自己多努力地去学习,但是成绩还是不上去,这种情况在女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她们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最后发现成绩还没有其他不认真的男生考得好,这是怎么回事呢?抛开性别因素来讲,当我问及她们是不是喜欢数学的时候,她们普遍的回答是不喜欢,甚至有的学生给我说她对数学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从我平时的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些学生她们都是被动地学习数学,首先从内心就没有接受数学,潜意识里就认为数学很难,但是迫于学校、老师、家长以及考试的压力,硬着头皮去学,最后就导致对数学失去兴趣,再加上每次考试成绩的影响,对数学逐渐丧失信心,学数学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作为老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首先,老师要和学生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喜欢老师,自然就不会厌恶这堂课。其次,我们应该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教学目标,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比如说,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我们就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对于中等学生,我们适当地进行知识的延伸,主要针对中低等的数学练习,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让他们在达成基本目标之后,进行一些知识的拓展,让自己思维更加灵活。学生在这种机制下,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在潜意识里就不会认为数学很难,一步一步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
高中数学的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找到突破口,针对不同学生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保证和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自己也要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在平时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的优化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篇10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造成的原因及危害
虽然教育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控制,要求小幼儿园不可以向小学化发展,但日常办学中,这种现象并没有完全杜绝。幼儿园中教育管理条例落实不足,工作人员完全按照家长的期许来设置教学内容,甚至还会设置一些特长班,打着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旗号,家长与幼儿园达成共识,幼儿便要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期间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喜好与感受。幼儿园期间的学习难度已经达到了一年级水平,这种现象在私立幼儿园中尤为明显。幼儿在此阶段学习了小学的知识,小学期间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凭借幼儿园时的基础,仍然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可一旦养成了不会听讲的习惯,对越来越难的知识点就不能透彻理解。由此可见,幼儿园学习难度过大的知识存在很多危害。引发原因中,家长的攀比心理也不可忽视,为了使孩子全面发展,幼儿园推出兴趣班,家长考虑到孩子日后发展,会盲目选取,并没有遵从孩子的意愿与喜好,虽然称之为兴趣班,但并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感受到快乐。
幼儿园是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应该教育孩子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长环境,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国内外的学者均认为,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在长大成人后才更具有创造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因此增强。这也是幼儿园教育阶段需要改进的主体方向,应得到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一)加大对幼儿园教育的督导,要健全幼教监督机制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宣传的方式来培养家长掌握正确教育理念。如开展不定期抽查工作,在此期间如果发现有幼儿园违规办学,要加大处罚力度,整顿后经检查合格才可以继续办学。针对一些私立幼儿园,更要严格监管,一些借助设置兴趣班违规收费的现象要及时处理,不具备办学能力的幼儿园,一经发现要做出停办处理。其次,想要彻底杜绝小学化问题,要从改变家长与教育者的主观思想来进行,增大对小学化危害的宣传力度,家长了解到弊端问题后,在选择幼儿园时也更理性,行业竞争因此更规范。监管制度的完善能够对幼儿园起到约束作用,使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
(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期许都很高,但也正是这种期许,使孩子的童年生活在压力中。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各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孩子在游戏中也同样可以学习到知识,智力发育达到理想状况。在幼儿园的学习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胜过知识内容本身,经过这一过渡时期,进入到真正的小学学习中,学生也可以快速适应学习环境。幼儿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幼儿园期间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在小学学习中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动作思维进行的,幼儿要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通过听、说、唱、画、做等多种活动学习。培养幼儿持久的学习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自然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讲座的形式,将家长组织在一起,针对启蒙教育阶段小学化问题严重的现象展开探讨。可以整理一些真实存在的例子,引导家长在主观思想中做出改变,选择合理的幼儿园,减轻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压力。家长思想意识改变后,也能对幼儿园进行监督,发现违规现象及时向教育部门举报,幼儿园方面也应该这对家长意识引导做出努力,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家长会来提高家长的认识,如邀请具有正确教育思想的家长介绍经验,开展交流;邀请家长畅谈教育孩子的不同观念、不同做法,相互启发,进一步澄清认识。这对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克服“小学化”倾向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时,幼儿园应坚持“玩中学、学中玩,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在游戏中构建自身发展”的办园宗旨,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基础。只有充分释放孩子的想象力,才有可能为他们的创造性学习和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根据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开拓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将固化的知识灌输给孩子。
参考文献:
[1] 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
精品范文
8私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