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创新的问题

篇1

一、中国汽车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已经形成

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时期以来的热门话题。一个大的背景是,十一五规划中将自主创新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重点的高度。而之所以提出这一战略,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依托自主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阶段。汽车行业的变化与国家经济发展态势是一致的。一个时期以来,自主创新开始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数量快速扩张的阶段后,正在进入以质量、品种、服务为重点的新阶段。这是一个大的判断。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汽车行业快速增长,前一两年需求旺盛,产量爆发式增长,当时只要能装配出车,就能卖掉,而且能卖个好价钱,这种情况下让企业下大力量去搞研发,既缺少动力,对新进入的企业来说,也缺少能力,在“先搞研发”还是“先占市场”之间,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是“先占市场”。近一两年,随着汽车行业由超常规增长转入常规增长,质量、品种、售后服务甚至时尚的重要性正在迅速上升。有关统计表明,2005年推出国产全新车型31款,改型车、升级版100多款,平均每3天就有一款新车型上市。2006年新车型、新款式可以说有增无减。这表明汽车行业在经历了一个简单的数量扩张阶段后,正在进入仍有较快数量扩张,但质量、品种、服务更为重要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研发与市场的联系,与企业市场表现、经营业绩的联系正变得日益紧密,不搞研发,没有新产品出来,就占不了市场,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还可能保不住。

二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可以设想,如果继续维持过去长时期存在的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几个品牌的格局,能够出现加入WTO后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局面吗?能够出现上面提到的新车型层出不穷、各类企业纷纷重视和加强研发的局面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中国汽车产业一些年来最重要、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变化是什么,应当说是竞争的、开放的结构初步形成。过去我们在政策上也要求合资企业向中国转移技术,设立研发中心等,但收效甚微。但近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原因何在?很大程度上是竞争。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的汽车市场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即便是实力很强的跨国公司,你的技术跟不上,不适应中国本土化的市场需要,也可能败下阵来,甚至被淘汰出局。所以,可以说,竞争是促使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技术的最重要力量。

三是企业实力的增强。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磨炼,企业特别是内资和内资为主企业,在设备投入、制造技术、营销经验、人才、资金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加强研发环节的实力和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研发活动在各种类型企业中都得到重视。不仅新进入的国内品牌企业在搞研发,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大型国企加强了研发,合资也开始重视本土化研发。这种新格局,说明我们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并在努力适应汽车产业新阶段的变化特点。

二、如何理解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

最近有些人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合资企业进行的创新算不算自主创新?也接触到一些外资企业的,包括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谈到对我们讲自主创新,有一些困惑、不解,说是不是“冲”着它们来的,是不是要将它们“边缘化”,等等。有的合资企业外方原打算引进新的技术,听到关于自主创新上的争议,也停下来观望。如果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引出了这样的结果,恐怕就有悖初衷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明确地提出:在中国本土合法注册、经营的企业所进行的创新活动,都属于我们所说的自主创新的范围。道理很简单,虽然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中有境外的投资者,但企业作为法人,在法律上是中国的,是中国的企业。随着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大量境外投资者到中国投资,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也到境外投资,“纯中国血统”的企业将越来越少。既然这些企业的产值、就业、税收都被算成是中国的,它们进行的研发活动、创新活动不被看成是中国的,在逻辑上讲不通。我们讲自主创新,这个“自主”的主体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大局,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大局。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应当鼓励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多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形成最广大的“统一战线”。

从内外资企业的角度说,我们所说的自主创新有两个要点,一是内资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外资企业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当然,前一个要点是重点,我们讲自主创新,立足点和重心都是内资企业。有一些东西,仅仅靠开放是拿不到的,必须靠自己来搞。但是,这与鼓励外资企业研发能力向中国转移不矛盾。这两件事情是互动的、互补的。把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和其他创新活动看成我国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鼓励它们的研发活动向我国转移,对内资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有好处,对提高我国经济总体创新能力是有好处,也正是新时期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政策所要求的。

三、适应和推动多元化的创新模式

虽然面对同一市场,但不同企业“出身”不同,发展路径不同,不可能套用同一个创新模式。所以,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已经并将继续会出现多元化的创新模式。从近一个时期的调研和观察看,大体上有这么几种类型或模式。

一是近几年新成长起来、拥有自主品牌或国内品牌的企业,借助了一些外部资源,但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开展研发,是一种“内部驱动型”研发模式。包括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如奇瑞、吉利、长城等。这些企业在其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车型和成套技术来源,只能靠自主研发,在形成制造能力和装配能力的同时,也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发能力。

二是有的新兴企业,在初期主要借助国外的研发力量开发新产品,但拥有控制权,所谓“有产权无知识”,以后逐步增加自身的研发能力,这可称为“自主驱动、大量借助外部资源,逐步形成自身能力”的研发模式,其典型代表是华晨汽车。

三是国有大企业,有不同的对外合资和合作背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身积累,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相对独立”的研发能力,是一种“自主驱动,联合开发,逐步形成自我主导能力”研发模式。如一汽集团、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集团等。

四是合资企业,借助其全球研发平台和资源,逐步形成某种形式的本土研发力量,先是对产品进行适应性改进,逐步加大开发深度,是一种“借助全球技术平台开展本土研发”的模式。合资企业不

同程度地沿用了这一模式。

当然,上述是这些模式并非汽车企业的研发模式或类型的全部。观察和分析这些模式,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么几点。

第一,这些模式都坚持和实践了开放式创新,在开放中增强自身能力。不能把自主创新理解为关起门来“自己创新”。这些模式都以不同的方式吸收外部资源,有的引进外部技术和设备加以消化,有的利用的外部的设计机构和研发能力,有的则直接是合资。除此之外,开放条件下人才、知识、信息的交流,产业配套体系的形成等,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这些模式是并行和相互竞争的,并且在竞争中加以改进和完善。每种模式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也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自己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它们之间的适当竞争对各自发展和完善是有好处的。

第三,它们之间也会有日益增多的合作关系和共同利益,因为它们共享同一个市场,共享同一个大的生产体系。例如,一个供应商企业在与某一品牌整车企业合作时提高了技术水平,当它与另一品牌整车企业合作时,该企业将会因此而受益。在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特别是在共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中,不同类型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如产业联盟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在自主创新问题上,应当更多的强调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共享,而不是对立乃至抗衡。在这样基础上,随着各类企业创新能量的涌流,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会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这正是我们倡导自主创新战略所期待实现的目标。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 进度 ,成本

Abstract: the main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cluding quality, schedule and cost three aspects. In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three problems of always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therefore, the author of the three aspects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quality, schedule and cost of innovative management.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quality, progress, cost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工程管理的常见问题分析

1.1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贯穿于工程的前、中、后三个流程,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为:①施工之前勘察设计未能全面展开,而且施工的时候对于强制性的要求没有严格执行,加上设计单位的不配合,在最低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误导下,缺乏质量管理理念和保障措施。②在质量监理方面,通常为了控制监理成本,而减少监理次数,另外由于监理制度不完善,给质量管理留下了漏洞。③施工单位法律意识薄弱,质量管理体系有所缺失,在施工中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设备和材料,甚至偷工减料。

1.2工程成本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问题,主要体现为:①项目组的负责人具有资金调度的权力,但对其的约束和监督几乎一纸空文,使得成本管理的其他部门和负责人未能发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成本的控制不能够全面反映其真实情况,其控制范围也较为狭小,而且控制手段落后,譬如某些单位认为成本控制就是施工材料以及其他施工费用的支出的管理。③工程在进行预算的时候,由于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原因使然,使得原本的预算失控,也就是说,成本预算存在缺乏弹性空间的问题。另外在招投标的时候,承包商为了取得施工权而相互压价竞标,使得中标后的施工单位为了弥补招标的报价损失,而在施工成本上进行克扣,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造成工程的安全威胁。

1.3工程的进度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进度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工程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有效控制,目前建筑工程普遍存在的进度管理问题如下:①设计部门提交的设计方案与施工实际相悖,需要进行调整时,设计部门交付变更计划不及时,造成施工延误。②后期施工材料供应的时候,供应商交付的材料不符合施工标准,而必须进行退货处理,导致材料供不应求,影响正常施工时间。③工程投入的资金不足,影响施工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缺乏资金的工程,效率也就难以得到提高;④在施工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譬如施工遇到了大雨天气,从而影响工程的进度。⑤其他经济性和技术性指标的影响,譬如付款时间的推迟、材料价格的变动和合作一方的违约等。

2.建筑工程的创新管理优化方案

2.1工程质量的创新管理方法

首先是加大施工各个程序的质量监督力度,减少隐蔽工程部位的质量漏洞:①施工前做好未雨绸缪工作,在工程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编制合理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案;②施工过程中以质量控制方案为基础,采取动态管理模式,督促各部门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如果涉及施工变更情况的,要进行变更备案,经审批之后方可执行变更内容。③竣工验收时施工单位通过自检找出遗漏质量问题,及时整改或者重修,经自检合格后,方可进入正常的验收程序。

其次是质量监理方案,加大质量监理的力度,在建立监理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明确监理职责,关于质量监理,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①施工资格、施工机械和材料的检查管理,尤其是施工机械和材料,一定要在检查后制定和提交质量评估报告。②以监理机制为基础,监理人员在监理制度规定范围内实施管理,笔者建议进行集体式管理,避免一人失策而影响整个工程的状况出现。③部门签发监理报告要逐级进行,不得越级,提高监理程序的严格性和严肃性。

最后是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的创新管理。关于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一是检查进场材料的合格性,譬如合格证书和质量保证书的检查,二是在选用材料之前,要进行检验测试,确保材料符合施工的质量要求,在采购的环节上,也要进行理性采购,减少材料闲置而出现后期损耗和破坏。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工程质量成败的关键,因此笔者建议施工单位应该从技术和理念上提高人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尤其是管理层的人员,要加强考核和培训。

2.2工程成本的创新管理方法

工程成本要进行动态管理,笔者建议措施如下:①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通过相应的管理责任制,对工程成本的预算、核算、监督检查和结算等进行动态控制。②成本控制部门要实现成本的创新管理,就必须提高管理的相关配套设施,譬如劳务、材料、设备和资金等的资源配置,并且利用成本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得工程成本管理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③作为财务成本的一部分,责任成本是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对责任成本的合理界定,可以实现工程各部门之间成本控制的有效性。④加强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掌握工程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工程投资和经营的流程,并且实际参与项目的策划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制定人才培养的相关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

2.3工程进度的创新性管理方法

首先是制定科学的进度控制方案,主要内容:①在调查工程实情的基础上,进行工程部署,譬如施工的顺序和施工的时间;②合理安排各工程单位之间的关系,避免由于职责不明确而出现进度交流的迟缓;③对气候、材料等不可预见因素进行预防控制,并定期检查工程的完成情况。

其次是施工方案的合理执行:①确保方案的严密性,对各个层次的施工计划进行复检,检查各方案是否与总方案的编制原则脱节,尤其是工序、时间和材料供应商;②保证各个部门明确施工进度的计划目标、任务范围等,使得各部门协调一致自觉落实方案。③掌握进度的执行情况,其中包括分析和解决进度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地进行进度调度。

最后是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进度的记录工作,包括每道工序的开始时间、执行情况和完成的时间,并对进度记录进行检查和分析,以便做出适当调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管理问题主要集中于施工质量、成本控制和进度三方面,笔者在对这三方面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工程创新管理实现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李飞虎.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及创新的探讨[J].工程管理,2009年41期:174-175.

篇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一、引 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 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庞帝笔下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引起传媒形式的变化,艺术的多媒体化以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新颖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通过媒介,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真正可以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让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艺术创作对生活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三)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

当今,数字媒体就像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它以IT 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极大地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研发、广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建筑、工业、服装等一系列的艺术设计、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装置等领域,并涉及到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4]。

首先,分解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解为三组概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第一,文化(包括艺术)传播借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又增加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并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的接受范围和接受频次,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从而,产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传播特点——交互性。第二,新媒体的使用使创作者的“创意”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提高了作品“创意”的表现力。第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带来了受众的数量激增,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文化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条件。

其次,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仍然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电影电视广告是新媒体艺术介入较快较多,也是进入大众视野最多的领域;动漫和软件开发业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和交互性更多,并且发展主要依赖新媒体技术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减少以及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日益增加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而旅游会展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新媒体艺术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新媒体、声光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美感体验。

转贴于

三、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其核心,并表现出多样性而非同质化、分众消费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艺术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喜好以及内心需要的相异,在提高其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有利规避了文化产业过去成本高、风险大这一缺点,并通过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次,文化遗产作为地区人群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丰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4项,另外,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175项。物质文化遗产易被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易保留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而在继续承担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使自身被保护和保留。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功能以及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流传。

再次,新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将过去一味依赖创作者才华和名气或者物品历史的文化商品的价值,转嫁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动的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是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要素的新媒体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载体

首先,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一种叫“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体验经济”即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行为。众所周知,商品是客观存在即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会给人留下记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主观存在,即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体验是来自每个人的感受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所得的感情[5]。在这里,大致总结了5种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情绪体验、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虚拟的特点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维影院中我们亲身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电子影像、机械互动装置、遥控器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打造出幻真的虚拟世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体验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使消费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对于美学经济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美学经济指“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6]。美学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强调艺术生活化,通过将美附着在能够更多接触到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或商业服务,来推广美的体验,实现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的普及,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平民主义”,即平民美学。新媒体艺术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生活化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以商业形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语境的构建契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转向中将高雅,高端文化推向边缘、消解它的光环的同时,也将它们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以便大众容易接受、理解这些艺术文化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可以使社会文化更快更好地整体进步。

四、结 语

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多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可以尽快步入世界前列的产业类型[7]。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对新媒体艺术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国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超过10 分钟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 分钟以上) ,其中60 %必须是国产片。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这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基地还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光荣地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寻找实现新媒体艺术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

[2]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 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2005(5).

[4] 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0).

[5] 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

[6]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J].中关村,2010(11).

[7] 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2004-05-24.

篇4

关键词:经济增长;创新;效率;企业家

经济增长是人类为了消除贫困,以财富的增长实现富裕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平的同时,实现人类幸福的一项主动活动。经济的增长也是创造人类幸福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释放与发挥。在实现企业经济发展这种主动的活动中,存在着两种衡量其增长的模式:第一种是以数量的增长来表征经济的增长。在这种以数量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模式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和增加经济的总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第二种是以经济质量的增长来衡量经济的增长。就经济质量本身而言,也存在着两种对质量的界定方式。由于质量是一个程度指标,可以把质量分为内适性和外适性两个方面。对经济质量的内适性来说,就是用在经济增长过程对人才和技术的依赖程度来表征;经济的外适性质量主要是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顾客”的需求满足程度来界定的。也就是说,离开了对“顾客”的需求来判定经济质量的外适性是没有意义的。外适性质量就是“顾客”需求满足的程度。企业经济质量外适性的高低实际上就是指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其“顾客”能否充分地分享企业经济增长的成果,尤其是对企业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财富能否被充分地被“顾客”分享形成共赢,是衡量经济外适性质量高低的客观标准。围绕着经济发展实现增长的这两种方式,企业家通过其创新精神来对这种两种经济增长的方式在效率的提高和改善上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以实现企业在经济增长上的高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家更关注以经济的质量增长作为其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式,也就是通过创新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数量的增长过渡到以质量增长方面来,以实现经济增长的新跨越。本文主要通过从企业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角度,首先讨论了企业经济是如何实现增长的。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剖析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企业家创新的关系,讨论了相关创新的实施是如何来消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效率的提高有制约的一些瓶颈和障碍,以实现增长过程更加有效率化;另一方面,着重从如何实现经济以质量的增长上,讨论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实现企业以质量增长作为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实现以质量方式的发展,是企业家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在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实现企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因素

就经济行为和活动的表象来看,分工、要素流动、制度变迁等等本身就是经济增长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这些方式来消除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以达到经济增长更有效率,从而实现经济更快的增长。由于经济增长是人类的一种主动行为,这种主动行为背后是受到财富背后的金钱、暴力背后的权力、思想背后的知识三种基本的力量的驱动。经济的增长是在这三种力量的分别驱动和形成合力的驱动下实现的。亚当・斯密揭示了财富背后的金钱是如何驱动经济增长的秘密;马克思从暴力背后的权力是如何驱动了经济的增长;凯恩斯从权力和金钱结合所形成的合力上揭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舒尔茨从知识的主体即人力资本的角度;熊彼得从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角度分别揭示了经济是如何实现增长的。随着交易成本的发现,人们更多地把关注放在了如何对交易成本的减少和优化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从经济学的方面来看,目前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有:经济内生增长理论;通过实证来对增长的来源和决定因素的分析,即增长回归;演化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奥地利学派和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等分别针对经济是如何增长的这个复杂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但是,这些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均未特别强调和针对经济是数量的增长还是质量的增长这个问题。

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源自于人类在这种主动的活动中上述三种力量以及这三种力量的结合所驱动。从系统论的角度上讲,就是由这三种力量和由它们的结合所形成的合力,把实现经济增长所需的要素组织在一个经济系统中。通过对这些要素的优化配置等方式,在实现这些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同时,使整个经济系统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对一个经济系统而言,存在着多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在经济学上以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T代表技术等等)。

因此,对一个经济系统的产出A来说,我们用下式来表示:

由于每一个要素都存在着其使用效率Pi,因此对一个经济系统来说,由于系统内有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的存在,提高和改善要素效率是一个实现经济系统产出最大化的关键。在实际的经济系统中,其产出A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设每一个要素投入的数量为Ii,且是使用效率Pi的函数,I是要素总量的投入。则:

其约束条件是:∑Ii=I

通过泛函分析的方法,可以构成一个拉格朗日函数J:

其中,k为拉格朗日乘子。

令③的一阶导数等于零,则可得:

也就是说,要使经济系统的产出要达到最大化Amax的话,只有当这个经济系统内所有的要素使用效率相等时才能够实现。

即,一个经济系统产出最大的条件是,要素的使用效率相等。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经济系统中有某个要素的使用效率pik时,该要素就是在这个企业经济系统中制约系统产出最大化实现的瓶颈和障碍。从广义的角度上讲,企业家就是为了在通过每个要素的使用效率的提高和改善的同时,为所有的要素在使用效率的相等上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基于上述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已经清晰地寻找到了企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因素。

二、企业家的创新与企业经济系统产出实现最大化

通过对企业经济系统是如何实现增长的分析,我们从要素的使用效率方面得出了在一个企业经济系统中实现系统产出最大化的条件是企业中每个要素的使用效率相等的结论。从企业家的创新来看,无论企业生产什么,当企业家在投入要素进行生产时,首先就是为了提高在一个生产经济系统中某个要素的使用效率,以消除影响整个系统效率的瓶颈,然后,就是要使这个系统中每个要素的使用效率上的相等,创造出这些要素在使用上和运行上的一个环境和外在条件,以实现经济系统产出的最大化。为此,当企业家在组织生产的时候,一方面要发现是什么要素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使用效率最低;另一方面,要在提高这个要素使用效率的同时,创造出一个能使所有要素在使用效率相等的客观的企业内部环境,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在投入的所有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其使用效率相等创造条件。另外,在企业家投入要素组织生产的同时,由于要素具有使用和运行两种属性。因此,对企业家而言,创造出所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和投入要素的运行效率相等环境,是企业家进行创新的一个内在的重要方面。由于企业是存在于一个开放性的经济系统中,在开放的经济背景下通过创新的手段来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在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相等是企业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开放的经济背景下考虑,使要素在流动上能够更加充分,达到要素的使用和运行效率的提高;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和制度以形成企业内部要素的使用和运行效率相等的环境和条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均是为了创造出使某一个要素在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提高的一种手段。从整体上讲,按照要素的使用效率相等和运行效率相等的原则,一个要素在效率上的提高,就为其他要素在两种效率的提高产生了驱动。这样,企业在投入要素在组织生产的同时,整个企业在要素使用和运行时能以更高的效率来运行,为企业在更高效率生产下实现产出最大化提供了内生性的增长驱动。在开放的经济背景中,由于外在环境的多变性,企业家在以投入生产的要素在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保持相等方面的创新有相当的难度。在开放的经济背景中,投入生产的要素除了在满足其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相等以外还需要在什么条件才能使产出最大化呢?这个问题将在下文中来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在我国转型时期而言,有一个外在变量是在开放的经济背景下影响企业以投入的要素在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相等实现产出最大化的因素。由于政府本身也是参与开放型经济系统中的要素,政府的运行效率也是和企业经济系统能否实现最大产出有关。根据③式的效率相等是实现经济系统产出最大化的条件,如果在一个经济系统中政府的运行效率pi小于其他要素的使用效率的话,则政府本身的效率就会成为制约企业经济系统实现产出最大化的瓶颈和障碍。要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除了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以相应的公务员法来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外,还需要通过法律的方式对政府自身的行为给以规范。其中,以法律的方式来确定的暴力的组织和使用规则,确定政府参与社会分配的方式、规则和份额,确定公民参与政府的方式,确定公民的监督、约束政府的路径和方法等等都是对政府运行效率提高和改善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我们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来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规范。从效率相等是实现经济系统最大产出的条件来看,如果政府的效率比其他企业经济要素的使用效率高的话,企业经济系统也无法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在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驱动形成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充分关注。这只是在开放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进行创新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以上,我们仅从几个方面,基于实现一个企业经济系统产出最大化的条件,简单的分析了企业家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作力点和逻辑。对于企业家而言,也许更应该从要素效率相等的条件去发现和认识在不同时期中什么要素的使用效率是最低的,或者是什么要素的运行效率最低。从而能够更主动和更积极地针对某个使用效率最低的要素,用新的手段来为提高这个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创造条件,为整个企业经济系统在实现产出的最大化上做好积极的铺垫。另外,根据要素使用效率相等和运行效率相等是实现经济系统产出最大化的条件。企业家也可以在制度的安排上,通过对某个要素的使用或运行效率过低的发现,及时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上给以相应的调整,这样在管理企业时才更具有前瞻性。基于上述分析,要实现一个企业经济系统产出的最大化的条件是:构成一个企业经济系统的要素的使用效率相等和运行效率相等实现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实现以质量进行增长的前提。作为企业家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当在企业经济系统中某个要素的使用效率或运行效率pi小于其他要素的使用效率时,该要素就是构成对整个企业经济系统产出实现最大化的瓶颈和障碍,针对该要素的使用和运行效率,围绕着该要素的使用和运行效率的创新型的改善和提高是企业实现以质量方式发展的基础。

三、结论和讨论

通过对企业发展本身和企业家创新关系的分析,通过对企业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的探讨,得出了一个企业经济系统实现最大产出的条件是该企业系统中所有要素的使用效率相等的结论。由于政府也是一个经济系统中的要素,指出了政府的效率的提高和改善与企业经济系统产出实现最大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经济质量的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必然选择。由于经济的质量是以外适性和内适性质量这二个方面来表征的,所以,实现经济以质量方式的增长,就是同时实现经济的外适性质量和内适性质量的同步提高。从外适性质量增长方面看,企业实现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相等,也许是实现企业从制造到创造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篇5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成长阶段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48-03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创新的制度设计研究”(批准号:06021563);广东省哲学社 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批准号:06GE-04)

[作者简介] 徐建蓉,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广东 广州 510091)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是高新技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可以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和发展竞争能力。明确知识管理活动的重点,对知识管理活动模式作出选择,明确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开展知识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始终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发明及商业应用相伴,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竞争和发展能力。创新的实现以知识为基础,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的获取、消化整合及运用提升的过程。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应该考虑企业创新的需要,这些需要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基于创新问题来思考企业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阶段与创新问题差异

当考察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时,人们常发现具体问题体现在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虽有差异,但是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上面临的问题却具有共性。

关于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对具体标准和阶段学者们看法不一。本文按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时期来讨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差异,因为这几个阶段较具有代表性,阶段间差异明显,另外用来说明企业发展中的生命状态,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已经比较充分。1.初创期。这一时期高新技术企业的常态是创业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一项或两项技术开办企业,企业人数很少,生产规模很有限。创业是艰难的,失败率很高,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失败就是第一次创新的失败,原因常常包括:(1)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创业者和管理者往往是技术出身,我国的调查显示84%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就是管理人员,由于他们缺乏管理经验,初创企业在管理上常处于无序状态。(2)技术的原因。包括技术定位的失败,技术过于先进,缺乏核心技术、配套技术不成熟。(3)市场的原因。市场没有被培育起来,缺乏市场开发经验和明确的开发战略。(4)资金的原因。资金非常有限,使用也缺乏经验和规划。我国78.5%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建资金主要由创建人自筹,往往是自己及几位合伙人的积蓄或者亲朋好友的资助。

从比例上看,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失败更多的是由于商业上的失败。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限制,初创企业在技术上几乎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中的主要问题是急需将技术推向市场,获得收益,但企业的商业运作能力却严重缺乏。

2.成长期。由于销售量迅速增加,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开始变得复杂,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流程和组织架构。在技术上,为了保持现有的增长形势,企业重视对顾客需求的响应和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改进,需求――创新――寻求知识解决方案的过程体现了这一时期企业创新和成长的主要模式,使得这一阶段的企业急需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我国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是通过提升核心产品生产规模和利用技术扩散与深度开发在同领域推出新产品来实现成长,这一过程中57.28%的企业认为主要困难之一是缺少创新人才。一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企业实力有限,福利不佳,人才流动性较大,常出现技术开发和销售工作的中断和知识的外泄。

在这一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企业发展迅速,而企业的商业运作能力的强化与提升滞后。(2)急需建立研发团队,加强技术实力,但人才的供应不足且流失严重。

3.成熟期。 由于前期的努力,企业在这一阶段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实现稳步的增长,这时的企业已形成规模,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内部管理比较规范,销售额和边际利润双增长并逐步分化出新事业。由于企业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高知名度,往往能够获得本专业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并向他们提供优厚待遇。

从创新角度来看,产品的商业化能力已不是主要问题,这时的主要问题变为:(1)需要加强技术变革的深度,以形成技术领导能力,促成新的消费需求和竞争优势,使企业再创利润增长点和维持现有地位。(2)因为前期的成功,企业开始出现一定的文化惰性,不愿改变现状,害怕风险。

4.衰退期。这一时期的企业特点表现为成长的预期减小,甚至销售额和利润急剧下降。衰退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意外的环境事件的发生,原有产品市场萎缩,缺少储备技术,没有形成新利润增长点。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衰退的发生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企业技术和管理上的缺陷以及文化上的没落造成的创新能力不足,因为机制科学,文化先进的企业,应变能力往往也很强,他们能够在意外的事件和市场的衰退中寻找和利用新机会,重新发展企业。

这时企业创新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危机意识不足,不关注创新或者害怕创新风险对个人其他利益的损害,企业内部缺少可以不断发展储备技术的管理机制。

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问题

企业的创新活动与知识有着天然联系。创新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获取、消化整合及运用提升的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矛盾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至少需要两大类的知识:关于新技术的知识和关于商业运作的知识。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从这两种知识的获取、存储、转化、生产、保护及相应的文化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进行理解,具体见下表。

四、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应该帮助企业解决主要的创新问题。

1.对于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时期除了掌握在创业者手中的一些技术知识,企业关于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存量几乎为零。这时知识管理活动策略应该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1)商业运作经验与知识的获取与初步积累。由于企业内部知识存量很少,应该加强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包括生产、财务、运营、供应商、竞争者、顾客、服务组织及其他大环境知识与经验的获取。硅谷是全球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成功率较高的地区,重要原因在于该地区是一个便于企业获得创新要素的地区,新创业公司的控股权可以较容易地被分散到风险投资家、生产经营者和市场营销管理者等人员手中,创新、创业由原来的单一的技术人员管理变为不同人员、机构的参与和协作管理。这些人员、机构所连接和带来的知识、机会、能力共同推进各项新技术产品的创新。为此,高新技术企业主应该想方设法寻找具有生产、营销、财务等经验的人员,组建团队,并且积极同相关的中介机构联系,获得相关经验和支持。(2)维持创业团队的稳定,因为知识与人没有分离,创业团队的人员离开,就代表着某种经验、关系和知识的流失,这对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因此,从股权安排、分配制度、激励制度等方面来预防和阻止富有隐性知识的创新人才流失是这一时期知识管理的一个重点。

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上,参考韩新伟,陈良猷(2003)所区分的两种模式:编码化模式――对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知识的重复利用获得收益;人格化模式――通过与知识拥有者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实现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共享。在初创期由于企业人数少,创业团队及员工之间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面对面地交流方便有效;另外,初创期产品所涉及知识常常是不稳定和不明确的;同时,出于保守商业秘密的考虑,这个阶段的核心知识不应采用编码模式,个性化模式应该是这一时期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模式。通过这一过程企业建立起了关于产品、顾客、市场、生产、控制等问题的最初的知识。

2.对于快速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规范未来运作和维持企业优势,对那些已获取的知识,进行筛选、分类、排列、比较、计算等,将其综合成高级产品非常必要,以避免因为人才流失而造成的知识流失与中断。因此,这一阶段知识管理活动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对企业现有的市场知识、客户知识、生产知识、管理经验进行编码,建立知识数据库和知识地图。(2)将知识管理活动制度化,实现知识内容的收集、存储、整合、编码、传递、运用及评价各环节的规则化、制度化。通过制度将知识管理的目标、责任、方法和范围规定下来,并长期不懈地执行下去。(3)建立起企业内部的鼓励交流合作的创新文化,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创造与积淀。

从量上看,编码化模式是这一阶段知识的主要管理模式,这为下一阶段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由于员工数量的增加,不断有新员工加入,个性化模式已经不像初创期那样容易实施,但企业内部应该鼓励一种有利于交流和创新的文化,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鼓励知识的共享,同时对企业的核心知识要注意保密。

3.对于发展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时期知识管理重点应该不再针对具体的技能和管理流程,而是企业的愿景和核心能力。在技术上引领变革才能够维持企业在行业内部的地位。为此,企业的目光应该由内转向外,从更大的时空来考虑企业发展,通过与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大学科研院所等建立紧密联系,利用他们的信息、知识从网络中学习;也应该面向未来,更多地跟踪事物的演变,拓展视野,创造性地设计和思考企业的未来,在预测未来中学习。

这一阶段知识管理的重点应该在于:(1)思考企业的愿景和价值观,注重对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的开发和应用,重视知识价值的深度挖掘,比如,知识的基础性研究和开创性研究。(2)通过开发知识新用途(直接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和增加盈利性的知识扩散(技术有偿转让、特许经营等)来提高企业营业收入以支持重大的变革性技术研究的投入。(4)强化新知识获取,包括投资于企业人力、设备、技术研发等的内部知识获取,也包括资助大学研究、合作、许可证贸易或完全购买等方式的外部知识获取。(5)强化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文化,并在制度上加以保证。

在具体的知识管理模式上,由于这一阶段企业制度和常规管理的成熟,为了避免企业知识和思想的僵化和创新能力的降低。应该加强人格化模式的知识管理,以促进对企业内外部的新知识的获取、消化和利用。

4.对于面临衰退的高新技术企业。解决文化惰性和知识老化问题,知识管理的重点应该在于:重塑企业制度,以制度变革带动文化变革,改善对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的考核与评价,强化面向知识共享与创造的薪酬和考核制度,使员工重新认识到学习与创新的价值,鼓励员工把对人际关系的关注转移到对创新和顾客的关注上来。具体作法上可以强化分权和物质激励。由于有较高独立性与学习能力的知识型员工占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主体,创新组织机制,比如通过建立项目团队、组织分拆、分享项目收益等方式进行分权和激励,可以给更多的员工发挥才智、实现个人理想与利益的机会,使更多的员工愿意把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前景联系起来,贡献个人知识,学习和创新性地运用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组织知识的更新,创造新技术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的华为公司和美国的3M公司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这一时期的知识管理应该更注重对人格化模式的鼓励,通过团队内部、团队之间及企业内外的交流来促进新知识、新想法的产生。同时,在交流中改善人际关系和激发团队精神。

五、结论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应该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解决创新上遇到的主要问题。创新不同于创造,意味着将创造性的思想转化为商业结果。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知识,而且需要商业运作知识。不同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创新问题,但是,处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面临的创新问题上却具有共性,不同发展阶段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应该依创新问题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

[4]仲伟俊,胡钰,梅姝娥.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政策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6

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无意中产生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著名创新心理学家托兴斯认为“创造性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进行”。自由、安全的气氛,会令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令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谓自由,就是不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采取限制,使他们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做法进行干涉,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进行独立思考,消除对学习的恐惧,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具备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利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害怕犯错误是许多学生畏缩、不敢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根本原因。而在创新过程中,谬误和真理是一对孪生兄弟,惧怕错误往往会失去获得成功的机会,失去创新的勇气,从而失去创新意识。事实上,我们很多学生通常是生活在一种“恐惧”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他们害怕老师惩罚,害怕同学嘲笑,害怕自己失败,这种害怕令学生们都以一种公众认可的方式表现自我,从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最终被老师培养成类似“机器人”的人才,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深思吗?传统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只有争取学生的合作和信任,才是改变学生的最有效方法。学生在一种免于强制和恐吓的氛围中会更加刻苦用功,教师必须找到授权学生的方法以释放其潜能,必须时刻确保所有学生都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恶,没有指责。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出现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思考、大胆探究的场面。是啊!我们教师只有真正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是会产生创新冲动,从而具备创新意识的。

2.培养兴趣是实现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学生具有了创新意识,只能说明他们具有了创新的欲望,但如何创新?他们还是一头雾水,这就涉及到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它决定创新教育的成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有位哲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这样,自然就会有一种创新精神,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效果就会显著。我国古代著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乐意、自觉地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了解创新的意义,实现创新思维。

同时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最开心的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质疑,我们教师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不管何时何地,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时,学生就会感到很有滋味,很有成就感,他们就会在语文课堂中大胆发表各自与众不同的见解。实际上,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在这种滋味中滋养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兴趣,把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所教的学生就是个性完全不同的多数人,否则我们所教的众多学生就会变成个性完全相同的一个人。

3.学生对创新能力的灵活掌控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最终归宿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象征,一种精神风貌,一种综合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个性品质,就要努力营造创新氛围,为创新之花培土。

学生的成长首先需要有健康的身心。学生由于特定的年龄特点,他们天真烂漫,富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在学习动机驱动下形成的,是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我们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护着持续发展行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在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主动营造宽松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才能酣畅淋漓的发挥到极至。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销创新 营销战略

    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营销在企业中的作用,企业的营销创新能力远远未得到发掘,营销创新作为一种极其有效的竞争和发展手段,还未能融入企业的日常职能中去。企业间的竞争都普遍遵循相同形式的营销手段,采用恶性循环的价格大战,其结果是,同质化的竞争不仅造成效率低下,而且浪费了社会资源。基于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营销创新模式进行探讨,以引起中小企业的重视。2003年12月1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的中国企业评析协会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经济部、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联合在北京举办研讨会,《2003年中小企业发展报告》综合评价了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在我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因研究发展资金投入少,生产装备落后,融资渠道狭窄,生产规模不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知名度低,很难与拥有充足资金、技术和销售网络的大型企业抗衡,在市场竞争中常处于劣势。但是仍有不少中小企业因营销得法,在大企业面前获得生存空间,逐渐成长壮大甚至最终打败大企业。

    一、营销创新简述

    1.营销创新的内涵。营销创新是指经营者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把握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重新组织营销各个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综合经营活动过程。

    2营销创新的基本类型。根据营销创新过程中营销活动变化强度的不同,营销创新可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或称改进型创新是对现有营销活动进行改革引起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根本性创新(RadicalInno)或称重大创新是指重大突破的营销创新。它常常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营销创新乏力。目前各级政府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仍然比较困难,其中行业市场竞争过度和无序竞争是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中小企业的调查走访中也发现,一些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技术和质量处于同一水平,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不惜竞相压价,大打价格战,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同时,整个行业也因竞争的无序而萎缩。在主营产品中,只有一成的企业能生产出国际水平的产品,45.5%的企业产品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一半的企业只能生产大路产品。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必然导致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这也构成了中小企业营销生存环境的主要特点。

    2.“点”的创新多于“系统”创新。当前许多中小企业的营销创新总是从一点,或者说是企业对市场的一个直觉反应而进行的,这样可能带来的风险比较大。在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时还觉察不出,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这种依靠企业直觉进行的创新势必要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目前中小企业在营销创新方面主要是集中在点上,普遍还是“一招鲜,吃遍天”的局面,大部分企业还不能从整体上,系统地进行营销创新,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基本上是走一步,一步,普遍营销创新能力不足。

    3.缺乏理性和科学的营销战略。营销实践的发展表明,那些随机应变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尽管生存下来了,但由于缺乏理性的科学的营销战略的指导,企业难以发展壮大。这些中小企业也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地,就必须发挥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生产与众不同的产品,通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许多中小企业产品定位模糊,不经科学论证盲目上马新项目造成产品同质,最终导致放弃质量拚价格。促销手段单一,同时,受人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的限制,信息面相对较窄,获取信息手段有限造成营销渠道过窄等现象。总之,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乏科学性、理性现象。

    4.营销人才相对不足。人才是企业资源中最具能动性的一种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从营销人才的发展现状分析,在人才市场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最好找的是营销工作,最容易失去的也是营销工作。客观地分析,广大中小企业营销人才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机制。营销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许多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根软肋。

    三、中小企业营销创新应采取的措施

篇8

关键词:图书管理;信息化;创新

伴随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化逐渐应用于我国每个角落,国家和民众对于信息化的运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文化建设的创新得益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不但能使得国民便捷快速的阅读,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普及图书,使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一、图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资源贫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图书的需求在日益扩大,要满足国民对图书的需求,就要着手增加图书的数据资源。实际上我国的图书数据严重贫乏,在采购图书信息资源时应当考虑读者的需求,从而避免因没有注重读者需求的特殊性而导致的图书信息化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在图书信息化的发展上,不仅要注重专业性图书,还要注重多样化,注重丰富并开阔国民的阅读视野,从而深入的提高我国图书信息化管理。

(二)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问题

互联网为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漏洞、安全问题。如果图书馆的数据被不法分子攻击导致系统瘫痪,甚至导致机密资料外泄,将殃及公共网络数据资源。因此,在图书信息化建设之初就要考虑到安全问题,从加强信息化安全技术、规范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强化,确保信息化图书的数据安全,将可能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图书馆存在几种问题:一是信息化程度不高;二是图书管理与数据管理标准不统一;三是图书馆人员不能满足信息化管理要求,从而严重制约了图书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二、图书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数据信息共享

信息化图书馆的核心部分即数据信息,利用互联网对图书的数据信息进行共享,可大大的提高读者的阅读量,并且可以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将时间用于和读者的互动,有的放矢的进行图书馆资源的完善。目前已有很多地方开设网络阅览室,为方便读者进行图书检索、下载。

(二)图书管理快速化

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使得图书管理得以满足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一个快捷、丰富、实时的数字化图书数据库,可以很大程度的方便读者快速检索,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国民快节奏的生活。一份相关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读者能够运用信息化的图书管理方式,因此,图书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方面读者的需求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三、如何进行图书信息化管理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通过管理理念的创新从而应对在图书信息化建设当中遇到的问题。首先要对现有的图书数据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资源的扩增,丰富图书数据资源;其次要抛弃老旧的管理理念,结合信息化发展进程和国民的阅读需求,创新管理模式,互相借鉴,加强图书资源共享;最后,完善总结出适合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体制,依此进行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提升整体业务水平。

(二)规范管理体制

要根据图书馆现状制定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依靠制度对图书的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从而在本质上提高图书的管理质量。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行政管理,包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规范、考核、奖罚等制度,还有对图书的库存管理等;二是业务水平,对具体的岗位人员制定严格的操作标准,涵盖信息化管理中的借阅、退还、保养等方面;四是服务规范,明确读者及管理操作人员的责任,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顾客至上的理念,明确顾客和图书馆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不断深化管理、创新管理才能挖掘出图书管理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的强劲动力。

(三)信息安全的提高

在进行图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时刻关注数据安全的重要性,确保给读者一个安全快速的良好体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安全的风险也日益明显,系统漏洞及网络病毒都可能导致图书馆数据的丢失及瘫痪,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不仅会是图书馆数据损失,还会造成管理混乱。为提高图书数据系统的安全性,要对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及病毒扫描,优化漏洞等技术方面的检查,从而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四、结束语

我国当前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到了十分关键的地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国家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作为图书管理工作来讲,图书管理的创新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便捷和高效的管理方法。保证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图书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措施。总而言之,要想保证图书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就应该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我国的图书管理目标,使得我国国民读书欲望能够与日俱增,从而可以普及读书效应,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勤.信息化背景下图书管理的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8):178-179.

[2]孙丹.浅谈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创新图书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1):174.

[3]周文泉.论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创新图书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6,(25):28.

篇9

【关键字】行政管理;路径;创新;新时期

引言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内部各环节实现有效沟通和合作有紧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说,企业行政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整个企业运行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行政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行政管理牵涉到企业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其建立了员工和领导之间有效沟通的途径。在企业发展中,企业管理者需深刻认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定位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标,明确其层次化的工作内容,提升和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潜在效能。企业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过程,企业积极地采取相关措施,改革和创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发挥作用。

1.当前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者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企业更加需要行政管理工作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然而,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发现,许多企业由于对行政管理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使得行政管理体系难以建立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领导层行政管理意识缺乏,这直接导致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工作计划时,仅注重单纯的经济效益,而忽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抑制了经济效益的潜在提升;二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该方面意识,使得许多工作人员在不了解企业发展现状的情况下盲目地管理,这无法保证行政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1.2忽略了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

从本质上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性质与销售部门、生产部门有很大区别,其工作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凸显。由于许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对自身的工作性质深刻认识,仅将自己看为单纯的管理者,认为只要听从上层领导工作建议,便可以对企业的其他部门人员进行有效领导。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认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其他员工的积极性,并且还会影响企业直接效益部门与其无法实现有效沟通,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

1.3与其有关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应有效用,原因很大程度来自其自身的行政管理制度。笔者认为,行政管理制度缺陷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由于企业管理者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深刻认识,使其在具体制定时,并不能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相适应;二是企业管理职能分工不清晰。由于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使得企业工作人员分工、工作流程均较为模糊,这直接造成了工作责任难以界定,引起企业职能部门工作的交叉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从整体上削弱了企业的运行效率,造成企业内部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抑制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2.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2.1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行政管理制度进行的,制度同时也是实践执行过程中矛盾最尖锐的集中点。怎样在企业改革环境中,创建一套能够符合企业目前营运状况、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实行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另外,行政管理制度在进行改革时,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全员参与。企业在创建行政管理制度时,最好要求当事人能够参与讨论制定,这样可以使员工都能接受并执行这些行政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近几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实行行政管理模式的必须进行有效的优化,并严格遵循政企分开的基本原则,提升企业行政管理职能,才能保证企业的行政管理措施顺利实施。

2.2加大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程度和范围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和广泛,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从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企

管理的信息化趋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发展中也需努力向信息化接轨,最终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笔者认为,这需要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首先,提升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能力。企业管理者要有效培养信息化管理能力,逐步实现信息化操作取代传统人工行政管理,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可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分析、计划和辅助决策的基本功能,从而有效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有效展开;再次,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属于智能系统,其基于人机交互式模式,可借助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等辅助行政决策者有效而快速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这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控制有诸多帮助。

2.3明确界定行政管理工作权责关系

企业行政管理是否有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工作流程。企业管理高效有序的关键是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定位是否清晰,是否有详细地工作岗位描述,是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界定及激励措施等。因此,为进一步完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企业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细化企业行政管理的性质和定位,使企业能够在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下高效运行,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跨越式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98-01

一、创新型体育教师概念的内涵

1.创新型体育教师概念的内涵

创新型的体育教师应该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具有宽口径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个性化的知识与技能,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创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并为高层次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创新型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构建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素质构建应包括下列内容:1)崇高的职业精神。崇高的职业精神是指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真挚的教育情感。2)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3)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型教师之所以能担负起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启发的重任,就在于其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4)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型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自信、喜欢挑战性工作、富有幽默感且兴趣广泛等方面,对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并始终怀有钻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创新型高校体育教师培养的途径

1.营造创新环境,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营造一种激发教师创新欲望的环境,通过外部环境的反复刺激,激发教师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要建设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开展教师之间的探讨和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么教要适应大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学生适应老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加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1)增加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研究现代学校教育和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使我们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创新型的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加强读书学习,扩大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2)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高校应建立与科研工作相配套的激励机制。

3.以教材教法的创新研究推动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的选编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依据《纲要》精神,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构建适合于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教材体系。而新教材体系的构建必然会促使教师加强对教法进行创新研究,不断提高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

4.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对高校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塑造自我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发展体育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 红.大学素质教育要求大学创新能力的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