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2-0030-06

生命观指个体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是在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和形成是一种复杂而渐进的过程。生命观的价值取向指主体在生命活动中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标准,因此从根本上决定了生命个体的相关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潮流与走向,因此对其进行生命价值取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存在的偏颇

1.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弱化

作为菁菁学子,大学生正当风华正茂之年,意气风发之时,是世人所钦羡的群体。在浓郁的书香校园中追寻心灵的宁静、理想的升华和个性的丰盈,超越庸常,引领时尚之主流。但是近年关于大学生的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却屡屡曝光,令各界人士感到扼腕。有学者搜集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方面的相关数据,发现大学生自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杀人数及占在校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女性自杀人数及相对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其中理科生又略高于文科生,研究生相对占比高于本、专科生。究其原因,外界社会环境固然是引线,但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学生生命意识的弱化:缺乏对生命的关怀意识与对存在的终极精神追求:智力的无限扩展终究难掩存在的空虚与灵魂的寂寞:学校中盛行着攀比效应,学生追逐着名牌、荣誉,却忽视了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充盈。

2.部分大学生生命态度消极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但是如今大学生却频频在网络等媒介上抱怨“烦”、“无聊”、“迷茫”。湖北省教育厅生命教育功能开发研究课题组通过对武汉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生命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你对自己前途的想法”问题上,67%的大学生充满信心,1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顺其自然,14%的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在“面对压力你会以何种方式应对”问题中,41%的受调查大学生寻求自我解决,19%会寻求发泄,28%选择求助他人,12%则倾向于逃避现实:有33%的大学生对于生命感到迷茫,没有方向:高达59%的大学生面对压力多采取被动应付,而非积极尽力消除。可见,相当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长远规划,缺乏付诸实际的行动,面对挫折更多是求人不求己,所以总是在抱怨、徘徊。部分大学生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律自强的精神。体现出生命态度的消极。

3.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功利

学者肖杏烟曾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对广州地区的10所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你最关心的问题”中,选择“自我发展”的占71.43%,“构建和谐社会”占16.48%,“祖国统一”占6.87%,“国际关系”占2.2%。可见,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更多是个体自身,而非他人或者社会。另外,学者潘明芸、吴新平在对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的生命观调查中,关于“生命的价值”问题的结果显示,选择“对社会的贡献大小”的占30.1%,“事业的成功与否”的占30.8%,“品德的高尚与否”占20.3%,“金钱的多少”占2.5%,“权势的大小”占1.8%。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属于对生命的社会价值,而事业、品德、金钱及权势相对来说体现的是生命的个体价值。根据以上数据,仅有30.1%的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社会价值的实现,而高达55.4%的被试认为在于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考虑的是物质的充裕而不是精神的富足,反映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化与功利化,缺乏一种内在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偏颇的原因剖析

1.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的冲突

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然而,全球化的内涵决不只限于经济层面,它必然以某种方式渗透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从当今世界发展来看,文化全球化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意味着跨国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与融合,不同国度、民族间多种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价值观作为文化观念的重要因素,必然也发生某种融合与碰撞。传统上中国主要是以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一元化价值观,面对全球化引起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当代中国社会人们在价值观方面正处于“跨入现代之门”的阶段,社会大多数成员已认同以民主、法治、理性、宽容为基调的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然而,由于不同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关系的差异,人们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失衡”的现象。尤其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易感群体,其身心并不成熟,社会经验尚浅,加之外界的竞争与就业等压力,在复杂、多元的异变环境中,无法准确权衡各种价值观的利弊,容易产生利己与利他、利益与理性、自由与约束、存在与虚无等对立取向间的冲突。价值观作为人生观的一种体现,决定主体的人生态度与行为,非理性的价值观必然导致人生道路的扭曲。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忽视他人及集体利益,某些时候甚至藐视其他生命个体的存在,当个人利益受到威胁,会穷思竭虑维护自我利益,以致超越理智界限而酿下苦果。

2.学校教育人文性的遮蔽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与素质差别区分),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因此,在学生生命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高度专门化的教育观使得学校教育逐渐重科学轻人文,教育所应蕴含的人文性受到了遮蔽:一方面科学教育失去其人文性;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的形式化使其缺乏有效性。科学教育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科学态度、方法与精神的传承,而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理念的支配,学校在科学教育中过度注重对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视了科学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人文教育在于启迪人的智慧,赋予个体以独特的精神,使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虽然开始注重人文教育的实施,融人文知识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中,然而不合理的人文教育方法,灌输、说教等单向度的传递方式使得人文教育的效果始终不明显。比如: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逐渐被异化,道德教育同其他各育一样,成为一种知识教育,或者一种认知的教育,并在方法论上表现出强烈的科学化倾向。人文知识作为一种人生体验与思考,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问的对话与交往,在碰撞、摩擦中实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与升华。面对急剧变革、竞争激烈的多元时代,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学校教育人文性的低效使得学生对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深感困惑,不知生命的追求在哪里。

3.家庭教育生命性的缺场

家庭教育作为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形式,是大学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与内容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的生命性即在家庭教育中要以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长为起点,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生命情感与生命追求,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教育在功利性理念的影响下关注的焦点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度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德、美、劳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过多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与精神向度。如此,家庭教育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单向度的人”:高学位、高能力、高水平并不代表心灵的卓越;外在的华丽点缀并不能掩盖人格的庸俗。同时,很多家长普遍含有一种攀比心态,街头巷议中经常听到的是家长问对孩子的吹捧,结果家长不顾孩子的自我需求,不断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期盼,忽视了孩子独立的个性与人格。当学生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时,有些家长采取不合理的处理方式,使孩子承受了过重的外部压力。

4.自我教育精神性的空位

自我教育即教育主体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对自我进行改造从而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呈现出利益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状态,进而导致了人们选择的多元化,它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的能力。健全、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引导人在多元复杂的世俗社会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生命观,坚守自己的人格情操。然而,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当今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关注的焦点多在于如何获得满足生存的知识与技能,而忘却了对精神知识的追求与体悟,精神生活边缘化,失去了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支撑。在日复一日对金钱、权利等世俗化的追逐中,每个个体都成了孤独的建设者。大学生面对不成熟的身心境遇与精神知识的贫瘠,倍感自我的无助,心灵的寂寞、孤独,价值的空虚与人生归宿的迷茫。

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使我们不容忽视他们的发展,需要各界合力指导以生成生命观的合理价值取向。然而何谓生命观的合理价值取向?生命的价值终在何处?这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存于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普遍进入大学课堂,我们利用它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其中蕴涵的十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转向传统精华文化,不失为我们迷途中的一盏明灯。

三、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的复归――《论语》的生命智慧

《论语》作为经典传统著作,虽历经万世却仍被后人视为国之精粹,足见其博大精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彻头彻尾,乃是一种人道精神、道德精神”。但笔者看来,《论语》不仅论述“人道、道德”,而且蕴含丰富的生命智慧。孔子一生历经坎坷流离:少年丧父、晚年丧子;多事鄙践,乘田、委吏,不乏成就;夹谷之会展示勇气与智慧,堕三都失败,五十之余开始周游列国。六十余返鲁,修订六经。如此艰难之路却伴着充实的一生,显示出健全、深厚而不同流俗的生命价值取向。

1.生命意识:生命存在的平等性和生命消弭的必然性

第一,生命存在的平等性。孔子作为中国历史发展长河的中“圣人”,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展示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厩焚。子退朝,‘伤人乎?’不问马。”(语出《论语・乡党》)马厩起火,孔子下朝回来先关注人员状况,而不是物品的损失,这是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及博爱之心:意识到世间不只自己的生命重要,更重要的是与他人的和谐相处。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主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生命存在的平等性,还体现在孔子践行“有教无类”思想:每个人无论民族、贫富、地位、智愚如何,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他的弟子不仅遍及四海九州,而且发展因人而异、各有千秋。生命无贵贱等级之分,不仅生来平等,而且在生命进程中享有的权利也应同等。孔子对他人和自己的儿子也一视同仁,陈亢曾问伯鱼有是否学到特别的知识,伯鱼答父亲只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仅此而已;陈亢却很高兴因领悟到三大智慧:要知诗、知礼、知同,孔子并不因为伯鱼是自己的儿子就“开小灶”。

第二,生命消弭的必然性。“子夏日: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语出《论语・颜渊》)生死是由天命即自然规律决定的,有一定的必然性。“未知生,焉知死?”生都没有把握好,谈死有何意义!可见儒家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对于死亡应顺其自然,用永恒的精神生命来代替有限的自然生命,这也是生命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子路曾问老师统帅军队的时候,愿意什么样的人辅助他。孔子对于徒手打虎、徒脚过河却丧生的人并不欣赏,而想与面对状况谨慎全盘谋虑的人共事。可见,儒家不主张逞一时之勇而枉死,但是对于死亡他们并不觉得可怕。因为有比死亡更重要的东西――仁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仁道与生死面临抉择时,君子应舍生取仁得道。

2.生命进程:生命规划的明确性和生命精神的坚韧性

第一,生命规划的明确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语出《论语・为政》)这是孑L子对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的自述,体现了对生命整体规划与分期规划的结合,对生命目标、方向的明确性。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做学问,废寝忘食,不耻下问,以不断地研究做人做事之道并把它用于实践之中为人生一乐。到三十岁就“而立”了,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对父母尽孝、对君国尽忠、对朋友尽信、对众人尽仁、对利思义。如此坚持下去到四十岁就不会感到困惑了,明白被人知的前提是知人,被重用的前提是有真才实学。五十岁就懂得了自然、社会的规律以及自己的使命,万物皆有其生存之道,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以中庸之道和谐相处、相生相进。六十岁则对于任何好的坏的话语都能听进去,对于诽谤心平气和,对于赞美谦虚自省,有明确的善恶准则。七十岁就可以在遵守社会规范、自身准则的条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乐以忘忧,安度垂暮之年。

第二,生命精神的坚韧性。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相继爆发战争,礼乐不兴,教化不行,民不聊生。面对道德日下的环境,他没有如“长沮桀溺耦而耕”、“楚狂接舆”般隐,而是竭尽心力,即使是在晚年也不辍游历,不畏生活穷困、强权压势,宣传以仁德为本的教化,映射出一种坚韧的生命精神。在物质上,他发愤忘食,不过度追求物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安贫乐道,能于穷困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在精神上,他见利思义,取利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语出《论语・里仁》)。在陈国绝粮七天之时仍坚持自己的仁道准则、不忧不惧。他一日三省己身,以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之“三戒”来约束自己;以不主观臆想、不强求、不固执、不自我之“四绝”来要求自己;以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之“三畏”来警戒自己。在游历过程中面临各种威胁侮辱临危不惧、坚守正道。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他没有因为数年不被重用而消极隐逸反而试图去改善滔滔恶性,“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语出《论语-微子》)

3.生命价值:对“仁道”的追求

《论语》折射出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道”,通过学道以期得道、弘道。人的一生应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准则,以仁为手段,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道”即仁道,就是要爱人、知人,是一种超越“血缘宗亲关系的仁爱精神”。在实践中推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要尽己,尽心尽力为国家、为父母:所谓恕就是要推己,移情理解别人。那如何才能得仁道呢?“克己复礼为仁”、“我欲仁,斯仁至”,即仁道的实现,应返求于己,靠克制自己的无限私欲,而不是依赖外界的制约和强制,外力终归只是一个辅助条件,其决定力量仍在于自身修养。为了得道,孔子主要从“文、行、忠、信”四方面教育学生,最终使他们成为文质彬彬、坦坦荡荡的君子,行为恭敬、忠于国君、敬于父母、义于百姓。

篇2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精彩人生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中国梦”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BGD052)。

一、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成就,但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充满困惑和茫然,有的甚至偏离了固有的方向。提出并诠释的“中国梦”,像一支强心针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13亿中国人民,让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达成了价值共识和发展共识,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力量,有利于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多种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多种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潮日益碰撞和冲击。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百年梦想,蕴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真谛。这就需要中国人民形成一股合力,正确而科学地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时代要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加快中国梦的实施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力量在某些领域方面还远远发展不够,再加之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关键转型时期,多种价值取向和多元文化思潮的不断碰撞和冲击,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同程度地普遍出现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现信仰危机,他们的理想信念缺失,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弱化,动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人曾把他们称之为“垮掉的一代”、“没有信仰的一代”。而适时提出并阐释的“中国梦”犹如一盏明灯点燃了当代大学生的信心和希望,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光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坚定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

(二)当代大学生要坚守自己的本位工作。当代大学生要坚守自己的本位工作,不为功利、世俗的复杂浮躁之风气所影响,淡泊名利,以一颗平常心努力学好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脚踏实地,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发现新问题,大胆实践和创新,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与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型项目。让自己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勇气和胆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在三下乡活动中体验民生,在创新型项目中培养创新精神。总之,当代大学生要坚守自己的本位工作,努力学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积极投身与社会实践,在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锤炼自己,提升自我,夯实和升华自己的理想,演绎自我的精彩人生,加快中国梦的实施步伐。

(三)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自省。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也易于被一些不良思想所诱惑。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所孜孜追求的百年梦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会自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规范言行举止,防微杜渐,知行统一;不断积累和夯实文化基础知识;慎独敏思,把自己逐渐培养成为思维缜密、思想成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的接班人,以期加快中国梦的实现步伐,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当代大学生要摆脱自卑感。自卑是人与生俱来的面对事情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往往是意志力不够坚定的表现。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的快节奏,物质世界的纷繁繁华,再加上还没有正式走上社会,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浮躁、空虚、迷茫的心理。遇事时不够自信,所学往往捉襟见拙,跟不上时代。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准优势和缺点,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要像胡杨树那样在恶劣的环境当中也能够昂扬,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五)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使命感。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梦和中国梦、国家梦、民族梦结合起来,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时代要求,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当代大学生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中有梦,心怀祖国,志存高远,努力进取,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绽放自我的人生精彩,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三、实现梦想的平台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理所当然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宣传教育中国梦的主要平台。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时代要求,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入课堂教学,把中国梦的内容融入教学实践,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国梦优秀的践行者和开拓者,激发师生主人翁意识,把中国梦宣传教育落到实处。人生真正意义的发展包含对民族与社会发展的全面思考,对祖国命运的牵挂。中国梦诠释了祖国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每一个有志向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付出努力。这种愿景让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民族使命感。当代大学生要有广阔的学习视野,立足世界的多元文化和时代挑战,在变革中求发展,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勇于接受机遇与挑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社会主流思想,学习宣传中国梦,也为高等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总之,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以高校为实现梦想的平台,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快实现中国梦。

结语: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应心系祖国,志存高远,积极进取,实干苦干,绽放精彩人生。但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梦的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宽自我的见闻,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绽放精彩的人生,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3

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引领着人们前行的脚步,对待事情的态度,处理困境的角度,一个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于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生力量,应该如何构建自身的价值观,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重要课题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论创新和战略任务,帮助当大度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何种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这些于我们新青年来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为我们如何中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流的感召下积极提升自我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坚力量。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把大学生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篇4

Abstract:The author responsible for indifference to contemporary social status of students, in-depth analysis of reasons, fro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reate a campus culture and to carry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long-term mechanism to address this issues.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lture

作者简介:单丹,女,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浅薄现状

(一)“生活真无聊,大学就是混日子!”――缺乏目标,社会责任感淡薄

一些大学生缺乏人生理想与目标,对自我的责任感弱化。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部分大学生通宵上网打游戏,抽烟酗酒,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内心迷茫,做出不珍惜生命的举动。这部分学生大多不能清晰认识自身责任,白白浪费清楚。

(二)“爸妈挣钱不就是给我花的吗?!”――不知感恩,家庭责任感淡薄

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与自己在家庭中的成员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感。但是,有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处于家庭中的位置,把父母的养育之恩归于理所应当,缺乏感恩心态。在家里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享受权利,不尽丝毫义务。这部分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感恩。

(三)“我才不管别人,我自己的事我高兴就行!”――自我意识凸显

一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个人自我意识的凸显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在就业过程中,不少学生只重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在社会生活中,不少学生只享受社会带来的便利,忽视社会道德和基本要求等。自我意识高的人缺乏奉献精神,不懂回报社会。对国家、社会乃至我们生存的环境没有责任感。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浅薄的归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理性认识,因而对一些社会现实产生了一些片面、极端的想法。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逐渐产生了“无目标”的心态。就目前的教育体制而言,高校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不少学生对于实践和公益服务类的活动也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一部分学生都以应付的心态对待,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二) 家庭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为“80、90后”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是被宠溺的一代。家庭教育深深影响着一代大学生。许多中国家庭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付出的过多,大多重视孩子在文化学习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道德修养方面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懂得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逐步形成了缺乏社会责任感、感恩心态淡薄的状态。

(三) 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一些大学生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进入大学,不能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在面对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时,也不能形成相应的责任意识。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使命,但不能把使命升华为自觉的内心信念,也不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薄与自身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三、重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当代人才

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日益凸现的现状,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责任感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我们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生活,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个人发展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树立“天下兴亡,人人有责”的价值观。培养当代人才,要加强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形成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二) 以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除了依赖于课堂上的教育,更多来源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这个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通过磨练意志,真正建立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塑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通过建立一个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集体,来加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以此为契机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责任感培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 以长效机制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

应该说,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因此,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协同努力,从各个方面为广大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氛围,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的意识;学校要建立完整的奖惩制度,充分利用榜样力量进行激励;社会应以舆论的导向和道德的标准不断促进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提高。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一套完整的长效机制。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当代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是从培养大学生的个体道德品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待出发,全面提高和整体发展、引导、培育、激励,使大学生今后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理想、信念、世界观符合社会的需要,促使大学生不断去追求一种更加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完善自我,提升人生。

参考文献:

[1] 王文清.脑与意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 陶娟.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篇5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面临的新形势

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受着各类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清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明确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更是切实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二、明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用指导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培养的坚定信仰者、实践者、传播者、维护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大学生,开展党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第二,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青年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解决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理念,不断以科学水平的提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1.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当代青年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较强,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在行为上,追求自主决策;在生活上,追求自立自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然而,当代青年学生自身也存在缺点和不足,比如,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等。针对这些缺点和不足,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积极跟进、引导,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做人道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当代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尽快成才。

2.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2.1大力开展实践育人工作

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和竞争的特点,开展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互动。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创建和谐积极的育人环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作为教育部门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授受两者的互动,积极构建生态教育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获得,需要高校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有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作支撑,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作载体[1]。

2.3加强网络教育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网络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效率与效益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重要性,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因此,应进一步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讨论等活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2.4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根源是由于这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过低造成的。高校要实现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更加活跃的思想和观念,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未来与希望。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跟随时代步伐,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要坚持不断创新,结合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金建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0-12.

篇6

[关键词]电影《屈原》 当代大学生 爱国主义情操 培养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电影《屈原》在我院各个系先后播放。旨在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实际行动“践行荣辱观,树立新风尚”,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一、电影《屈原》的故事梗概

战国时代,秦、楚、赵、魏、燕、韩、齐七大诸侯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楚国大诗人、政治家屈原力主对外联齐抗秦。对内改革变法,但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反对。屈原努力不懈,促使楚怀王接纳其主张。并在弟子宋玉和婵娟的协助下,撰修了限制贵族特权的新法令。靳尚拉拢怀王宠姬南后出面与屈原对抗。更在秦国宰相张仪访楚之际。对屈原大肆诽谤。屈原痛加驳斥。但贪图小利、轻信谗言的楚怀王竟不顾忠告而绝齐亲秦,中止变法。并免去屈原的官职。逐出皇宫。屈原满怀悲愤,漫游汉北,写出了著名的《离骚》。后惊闻楚怀王因受骗在与秦国交战中大败,又毅然接受怀王决心变法的诏令赶回郢都。靳尚等竟残杀志士。囚屈原于东皇太乙庙,婵娟也被投入黑牢。在风雨雷电之夜。婵娟由卫士石豪救出,潜来相会,却不幸误饮阴谋毒害屈原的鸩酒而身亡。石豪怒杀凶手,纵火焚庙。屈原怀着满腔悲愤和继续探索真理的意志向汉北而去。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内涵

影片中能吸引学生视线的是最后一节屈原的《雷电颂》。这曲《雷电颂》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用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用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那么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内涵是什么呢?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首先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当前爱国主义情操的基本内涵有如下几个方面。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她的子子孙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旖旎,而且是、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因此,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作为自己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学认同。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高于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基础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意志决定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人们的心连在一起。学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爱自己的祖国。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的。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热爱祖国,也就是爱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爱她的山川景物,爱她的语言文化,爱她的文明历史和优良传统。祖国,固然包括它的锦绣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祖国主要是指人民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说不同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主要是就不同时期祖国的不同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指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制度。当前。爱社会主义就成为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爱国主义的主题。一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活动。离开它。就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为实现新时期爱国主义者的历史使命。每一个爱国主义者都应做到:首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其次,每个爱国者都应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会上有些人往往看不到我国的优势所在,只是一味夸大我们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缺乏分析,产生盲目崇洋心理,丧失一个爱国者应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存在的问题

影片中能吸引学生的镜头其次是侍女婵娟弹奏古琴、吟唱屈原诗作《橘颂》的画面。那是多么美丽的声音和画面啊!清雅秀美的婵娟姑娘怀着对诗人高洁品格的敬仰,吟唱出古意盎然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屈原重视“外美”的修治,更注意“内美”的坚持。他最痛恨的是“外承欢之沟约兮,谌荏弱而难持”的“无实而容长。是”委厥美以从俗“的毫无操守。于是这“独立不迁”的南国之桔,便成了诗人心目中最完美的体现:即具绿叶素荣、精色内白的美好形态。又兼廓其无求、横而不流的仁正情怀:特别是爱恋乡土、至死不移的伟大秉性,更带有伯夷、叔齐那样的古贤之风。诗人如许深情讴歌着南国的桔树,正因为这桔树的美德,恰与诗人 自己息息相通!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有理想有追求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他们思想活跃。在变化中思考,在思考中选择。但与此同时,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也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

1.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此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等消极东西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

2.思想脆弱。承受能力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处处争强好胜,要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支持和关心,确信自己的成功率,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表现出自命不凡和虚荣。一遇挫折,就会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他们不是把困难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导致了有些人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3.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

生活在高等学府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大学生,虽然气质、能力、性格各异,但大都富有个人理想。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有些学生的理想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其具体表现为: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工具性知识轻品行修养。重外在功利性追求轻内在文化培育。

4.存在严重的知行不一现象

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进行理论探讨、客观评价、演讲等方面表现出不凡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缺乏具体的体现。着重表现为言与行的分离。在学习生活上则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则缺乏奉献精神。总的来说,他们的自立意识增强了。协作意识降低了。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的探讨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长期工作目标。将荣辱观教育渗透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实加强学风学纪建设,树立大学生文明新风尚,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结合形势政策课的开展.合理设计讲座内容,将“八荣八耻”的观念融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及其政策”、“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等教育主题中,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2、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抓紧抓好,结合责任心教育、学生党员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和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开展,以“八个为荣”作为教育实施的具体目标,逐条抓紧落实.力求实效:

“以热爱祖国为荣”――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团日活动。“我与教院共奋进”演讲比赛,“感动教院”征文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校的情怀。培养学生造福于祖国、造福于人民的奉献精神:

“以服务人民为荣”――结合“爱心献给社会”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全面推进大学生“三下乡”、“四进社区”、“青年志愿者”等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强化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以诚实守信为荣”――加强学风教育和诚信教育。围绕“上课不缺勤、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拼凑、论文不抄袭”等要求,以解决学生逃课、考试作弊、拖欠学费等问题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营造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氛围:

篇7

关键词:“礼”;大学生;礼仪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49-02

中国,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中国人,历代传承着古国所赋予的博大精深的文明。而文明是一种文化奠基,从古至今,不断更新。方才有了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以及不断进步的中国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作为在“礼仪之邦”美誉熏陶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应把“礼”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并且肩负起传承“礼”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礼”文化传统中,对于“礼”的定义不胜枚举。“礼”的内涵包括礼节、礼仪、礼貌以及礼宾。它们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礼节往往无形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的过程中,表现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问候、相互致意以及相互祝愿。礼节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外在面貌,更能突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其次,礼仪有形的存在于一切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它所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的)、行为表情、服饰器物是构成礼仪最基本的三大要素。礼仪不仅可以直接表现一个人的外在形态,更能间接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再次,礼貌可以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礼貌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所传递的友善与尊重,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流。最后,礼宾大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接待服务中,礼宾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人热情好客的积极态度,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了解了“礼”的概念以及其表现形式。可以看到“礼”文化涉及的范围广、产生作用大。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交交流的始终。中国传统的“礼”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国“礼”文化传统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具有积极影响

朱平的《“礼”的再认识及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之要义》一文中提到了“礼”的教化问题。论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身体教育、行为教养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开端,人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是从最初的言谈举止、体态行为等“礼貌”培养走进人类文化生活的。”古有《弟子规》,“规”字即是准则,准则即是“礼”的教化。“冠必正、纽必结”,告诉我们衣冠必须整洁,纽扣必须系上。这是从“礼貌”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不仅体现着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态度,更能彰显出一个人所受的“礼”的教化。然而,不同的场合又要求穿着不同的衣服,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礼仪”。“步从容、立端正”,告诉我们走路步伐应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这是从体态行为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良好的体态行为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的全方面发展,更能体现对他人所给予的尊重感。然而,对于长辈、晚辈以及同辈,我们又将表现不同的体态行为,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礼仪”。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学府如饥似渴的汲取着老师授予我们的知识,却逐渐对中国“礼”文化传统越来淡化。往往只懂其思想,而忽略其精髓。

二、大学生是中国“礼”文化传统的必然传承者

“礼仪之邦”这四个字,是每个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然而,它是否仅仅适用于三纲五常的古代社会?它是否仅仅是一纸空文?它是否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思想?王兰芳的《“明礼诚信”―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永恒主题》强调“礼”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该文主要讨论大学生应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还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礼”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它所反映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这种思想道德素质与我们自身的礼仪修养息息相关。修养,是从内而外所形成的。然而“礼仪”就是提升自我们修养的途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然而,这种传承需要从每个人的自身做起。从自我形象做起,从自我管理做起,从自我行为做起。当代大学生要主动肩负起传承中国“礼”文化的重任,让“礼仪之邦”这四个大字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学习传承“礼”文化传统对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现实作用

徐红的《知书亦须达礼――论开展大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大学生形象礼仪是增强个人竞争力的必备砝码。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就是自己的名片。它包括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3]而其中所提到的内在修养是与“礼”文化密不可分的。通过此观点可以得出,注重个人的礼仪修养,是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必备技能。由此可见,中国“礼”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礼仪修养以及个人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我们即将面临面试、求职的种种考验。重视自身的礼仪修养以及个人形象往往可以另我们出类拔萃。在面试中,“形象礼仪”往往可以影响我们求职的成功与否。(1)面试时所穿着的服装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大方得体,并且需要符合所面试的环境。倘若穿着生活装或者居家装,会显得稍显随便。同时,也会给面试官留下消极的印象。(2)面试时的体态行为同样有着一定的要求,正如《弟子规》中所提到的“立端正”,它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积极的精神面貌。倘若弓背、站立不正,则会为自己的礼仪形象大打折扣。(3)面试时需注意自己的言谈,既不能太过夸赞自己,也不能保持缄默。由此可见,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当代社会提升自我形象。另外,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社会交往的礼仪同样影响着我们的个人形象。步入社会,我们将会接触形形的人,而良好的礼仪修养的体现则是区别于他人的象征。然而,言谈举止则是个人礼仪修养的体现。我们应时刻把“文明”二字牢记于心、应把“礼”文化给予我们的要求牢记于心、应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牢记于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当代大学生,“礼”文化将使我们受益匪浅。首先,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规范我们的行为礼仪。其次,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升华我们的思想礼仪。最后,它影响我们的礼仪修养和个人形象,促进我们个人的发展。因此,良好的礼仪修养将会成为我们个人发展中的风帆,引导我们诠释个人的精彩。

中国,享有美誉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的“礼”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它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象征、作为一个人衡量其道德素质的标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礼仪修养将成为我们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垫脚石。反之,则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对于国家而言,传承“礼”文化是我们年青一代义不容辞的使命

本文是南昌航空大学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从中国“礼”文化传统看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问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平.“礼”的再认识及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之要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09).

篇8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交通工程系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胸怀荣辱之心,成就未来之士》。

时代的年轮已划过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底气十足,意气风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指日可待。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先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因此,大学生要造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要着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而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

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也都有着自己的认识,为什么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那是因为他们对荣与耻的不同认识。所以正确认识荣与耻是十分必要的。年代,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数革命先烈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让我们感到无比光荣和骄傲;而那些打着"曲线救国,和平抗战"的汉奸们,受到的是永远是唾骂和鄙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如何,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说到这儿,也许会有人不以为然,我们大学生有这么重要吗其实,这话要严密起来讲,应该是:荣辱观念强的大学生,才能担此重任。智者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纷繁复杂的时代里,如何观察身外的世界,如何体验宝贵的人生,如何审视过往的历史,又如何创造美好的未来,都与荣辱息息相关。我们的前辈们也常常使用"以小见大"的处事方式今天我们也来效仿:从我们自己身边的荣与耻开始说起。深受胡主席智慧的启迪,我努力总结了一个"小八荣小八耻":以求真务实为荣,以不思进取为耻,以团结同学为荣,以捉弄同学为耻,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以谦虚谨慎为荣,以骄傲急躁为耻,以胸襟宽广为荣,以小鸡肚肠为耻,以迎难而上为荣,以知难而退为耻,以心系集体为荣,以损害集体为耻,以刻苦创新为苛,以懒惰守旧为耻。

既然是自己辛苦的成果,我决不让它付诸东流!在以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我必以此为标准,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实践中领悟荣与耻的含义,自省自警,自珍自爱,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逐步把荣辱观转化为品德操守,成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

篇9

摘要:着眼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教育,德育为本”充分彰显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本文试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来分析其必要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特点;作用;必要性

一、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 自我意识——社会意识

强烈的时代感,追求新知,独立思考,锐意进取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其体现在对自我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利益的追求,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时有失偏颇,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竞争意识——受挫能力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当代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独过独木桥的天之骄子,只有不断地历练自己并加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在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日益丰富的物质和大学生来自家庭内部的宠爱,让他们不了解生活的艰辛,致使碰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失去信心,甚至选择逃避或放弃。

(三)知识能力——辩证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呈现多元化趋势,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大致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及所处的环境,其中网络的影响力显得尤为突出,其信息量也是任何一种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大学生自身正处于求知欲望强,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渴求欲望,正因如此,网络上的言论自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民主意识并调动了参与的热情。但是,凡事自由两面,由于网络里信息量颇大,大学生很难在大量的信息里,提炼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对自己的课业有帮助的信息。甚至更有甚者,在网络里被片面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混淆视听,进而生成错误的观点和偏激的观念。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所处的大环境中,通过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头脑,增强辩证能力。

(四)认同感——践行能力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品质。“知”与“行”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就有深刻的认识,“知易行难”是对两者关系的准确判断,明白一件事情的道理并不难,难的是真正付诸行动。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有认同感,但这在知与行之间尚有明显的距离,集中表现在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

(五)兴趣爱好——学习积极性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唱歌、跳舞等无所不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活跃在校园舞台上。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把时间荒废在睡觉,网络游戏上,“不是在网吧,就是在去网吧的路上”一这话道破了很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这些学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积极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了。

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对于个人的高尚的精神素养得养成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在学校养成的良好的素质,是可以推动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走向成功的。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是大学生获得了政治知识,端正了政治态度,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民族使命感,形成了科学的政治信仰。凡此种种,都为大学生今后的社会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赠予学生的重要的职业素养,同时更是推动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动力。

(二)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较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思想品质作风的生力军。要培养这样的一批生力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就亟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作用也就体现的尤为重要,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利于更为广泛的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同时也促进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直接决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十年树木,百年育人,青年是做过的未来,只有坚定的信念才会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同时也是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并受用一生的精神素养。树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就业方向、把握当下人才市场形势,避免盲目就业造成的扎堆型人才流失,将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并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方法 途径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呈现出“认同与困惑并存,关心与淡漠相容,进取与彷徨交错”的双重面相。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价值观念多元,主体意识强烈,行为自主务实,具备较强的对社会责任感的判断、选择和实践能力。现代社会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更为其关注公共领域、社会问题提供了精神内核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所弱化,意志品质比较脆弱,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地存在“责任模糊、置责不理、畏难避责、有责不担、背责而行”等问题,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精力旺盛,情感充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这为责任感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主体性基础。由此看来,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并且可以有所作为。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引导和教育才能实现。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作为其主阵地,高校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履行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要求,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递进性引导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坚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原则。责任感培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发挥能动性,尊重青年意愿,照顾青年特点,切合青年实际,促使大学生责任感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其次,要坚持内容、目标取向上的递进性原则。责任感培养需要体现以认识为先导,由浅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递进性、层次性特点。因此,要强化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的意识与行动,鼓励大学生明确责任要求丰富道德体验反省责任表现,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负责的能力。

2.坚持理论引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一要晓之以理,以多途径的教育促进责任认知。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拓宽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二要动之以情,以全方位的自我感受增进责任情感。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让高雅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占领大学生的精神阵地;要积极组织开诚布公、互助互爱的集体生活,使大学生逐步产生温暖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集体的价值规范,逐步改变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崇尚负责,敢于负责,学会负责,善于负责。三要导之以行,以宽口径的平台引导责任实践。要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感受到自我与他人、集体的真实存在,使他们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从而更客观地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诸种责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感受到与自然环境、人民群众、国家社会的息息相关,从而认清社会发展形势,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勇敢担当起时代先锋的社会责任感。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促进当代青年健康成才的客观需要。作为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从问题开始,从现状出发,从规律着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勇于担当、创新实践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引导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

首先是生命责任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是少数大学生轻易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一种责任,人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承担起其他的人生责任。珍爱生命的责任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其次是行为责任教育。现在许多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行为前很少思考责任问题,选择行为时不计后果,存在侥幸心理。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再次是成才责任教育。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成才意识中的功利性很强,他们对职业的充分关注成了成才的动力。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树立自我成才的责任意识,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是回馈责任教育。一个人只有出于社会责任,并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时,才能实现其价值。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用行动来回报父母、报效国家。

2.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协作的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意识,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载体与新平台,加大对背弃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引导大学生的教育合力。 转贴于

3.深化实践,体验责任意识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强化。学生通过实践,从内心真正感知社会对责任的要求,能帮助他们将己经获得的理论内化为责任意识,并在行为中自觉地外化为责任行为;通过实践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实现知行统一,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品质,促进大学生认识国情、民情,丰富情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深化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建立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的责任行为

(1)制度教育是强化责任教育的有效保证

制度规范对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鼓励的、什么是禁止的,为每个人的行为设立了合理的准则,并借助于奖惩机制不断地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整,这种外力的作用,就是对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

(2)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

我们要在校园里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奖惩标准。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另一方面还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评价,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高。

(3)加强社会实践,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的熔炉。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要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利用科技知识或专利成果创办实体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探求大学生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契合点,个人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结合点,个人前途与服务社会的切入点,引导他们正确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民情,丰富情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深化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许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年,01期。

2.陈勇 梁刚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彭世良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