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的危险类别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品的危险类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品的危险类别

篇1

《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GHS) 是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协调下,以欧美和联合国现行主要分类标签制度为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创建的一套科学的、标准的化学品分类标签制度。GHS 从物理危险、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3 个方面对物质和混合物进行分类,其中物理危险16 类,健康危害10 类,环境危害2 类,共28 类危险性。GHS 的核心是让全世界的国家能够将化学品的危险性信息以一种统一的、易懂的形式传递给工人和消费者,其确立的化学品危险性分类及公示的有关规定已被国际社会接受。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GHS 的实施工作,多次派专家和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有关机构召开的GHS 修订国际会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经组织有关单位制定了一系列GHS 配套标准,并修订了部分与其相关的标准。由于我国化学品监管范围与GHS 存在巨大差异,对我国化学品分类和标签与GHS 的差异分析,有助于摸清我国化学品关于分类和标签的底数,明确我国现阶段实施GHS 可能存在的问题,为GHS 在我国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1 我国化学品分类与GHS 的差距分析

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列》和《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危险化学品名录》及其他危险化学品属于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范畴,《危险货物品名表》源自于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 以下简称《规章范本》) 中的危险货物一览表,其危险性分类保持了与《规章范本》的一致性。《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分类同样依据《规章范本》中的危险货物分类而确定,但又不完全一致。《剧毒化学品目录》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铁道部、交通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是我国特有的化学品管理方式。

1. 1 危险化学品分类

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危险化学品名录( 2002 版) 》( 以下简称《名录》) ,其涵盖了7 类危险化学品,分别是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腐蚀品,共约3 800 种化学品。作为我国危险化学品的判定标准,其危险性种类较GHS的危险性种类少,详细的分类比较见表1。

由表1 可知《名录》未涵盖GHS 爆炸物中的不稳定爆炸物和1. 2 项、1. 5 项、1. 6 项爆炸物,易燃气溶胶,以及除急性毒性以外的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的化学品。《名录》本身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但其分类标准的技术指标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标识》基本一致。2009 年6 月21 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标识》的修订版,标准名称变更为《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规定了有关GHS 的化学品分类及公示,将化学品分为物理化学性质引起的危险16 类,健康危险10 类,环境危险1 类,对每个危险性种类和类别进行定义。标准主要技术内容采用GHS 第2 修订版,而分类采用《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对应的系列分类标准,此套标准是依据GHS 第1 版转化而来,将危险化学品分类为26 类,其相关术语定义、分类标准与GHS 第1 版相同。由于《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尚无吸入危险的标准,因此,《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只有吸入危险的定义,尚无分类标准。

1. 2 剧毒化学品、有毒物质分类

剧毒化学品是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国家安全监管部门、环保部门、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均以部门规章或联合发文的形式,对剧毒化学品的分类标准进行了界定,此外,主管部门对于有毒物质的界定不尽相同,详见表2~表6。

根据表2~表6,我国剧毒化学品分类标准各不相同。以大鼠急性经口毒性为依据的剧划分,《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毒性分级标准、《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均规定经口LD50 <5 mg/kg,而《剧毒化学品目录》规定,大鼠经口LD50≤50 mg/kg 为剧毒化学品。《剧毒化学品目录》中剧毒化学品分类标准与GHS 急性毒性危险分类的第1 类和第2 类相一致。这一做法符合GHS“积木原则”的“将一个危险种类内的每个危险类别视为一块积木,对于一个特定危险种类,主管部门可以不采用所有的类别”,但与GHS“积木原则”的“所采用的危险类别的临界值/浓度极限值等分类标准不应改动”不符,剧毒化学品的分类临界值/浓度极限值虽然相当于GHS 急性毒性的类别2,但对于GHS 急性毒性的类别1 的划分标准没有体现。剧毒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类标准应在此基础上按照GHS 划分为类别1 和类别2,因为GHS 为各危险性的各类别都分配了危险符号、信号词和危险说明。

除各部门剧分级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以外,经口急性毒性、经皮急性毒性、气体吸入毒性、蒸气吸入毒性以及尘雾吸入毒性的系列分级标准均未对应于GHS 急性毒性分类中的第1 类或第2 类。各部门之间关于“高毒”、“中毒”、“低毒”、“无毒”、“有”、“有害品”等名称不统一,分类标准更未与GHS 急性毒性分类标准保持一致。例如: GHS急性毒性分类标准中第2 类经皮毒性为50mg /kg≤LD50 <200mg/kg; 卫生部《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中,高毒物质经皮毒性为20mg/kg≤LD50 <200mg/kg; 农业部《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高毒物质经皮毒性为20mg/kg≤LD50 <200mg/kg;环境保护部《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中,高毒物质经皮毒性为50mg/kg<LD50≤200mg/kg。

2 我国危险化学品标签现状及与GHS 的差距分析

我国现行的危险化学品标签格式和内容要求的相关标准主要有: 《基于GHS 的化学品标签规范》、《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各标准的范围及其与GHS 标签要素的差异分析见表7。

《基于GHS 的化学品标签规范》是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Z7251: 2006《基于GHS 的化学品标签规范(日文版)》转化而来。不但规定了化学品的GHS危险性类别及其级别的标签要素( 符号、警示词、危险性说明等) ,还规定了标签上的必要信息: 表示危险性的象形图; 警示语; 危害性说明; 注意事项; 产品名称; 生产商/供货商。但该标准未包含GHS 对应的易燃气溶胶危险类别及标签要素。而其余3 项标准或者根据GHS 制定或者根据GHS 修订,包含了标签要素、内容、标签的编写等内容。综合分析,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领域需要的化学品安全标签已经基本满足GHS 的要求。但存在多套标准同时运行的情况。

3 对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签的建议

为改进和完善我国化学品危险性分类,促使我国化学品分类和标签满足GHS 要求,促进大量未明确分类危险化学品的统一分类,统一国内相关主管部门对剧毒化学品监管标准一致,鉴于以上对我国化学品分类和标签与GHS 差距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在《危险化学品名录》中明确规定危险性分类标准。《危险化学品名录》涵盖了7 类危险化学品,并且纳入名录的主要是表现物理危险性及急性毒性的化学品,对于GHS 涵盖的危害健康的慢性毒性及危害环境的危险性尚未涉及。此外,由于《名录》没有明确分类标准,导致《名录》之外的化学品、新化学物质及混合物无法进行危险性分类。GHS分类标准中,除了提出工业化学品和化学物质的分类标准,特别指出了混合物分类的方法。混合物分类方法的确定对于全面掌握生产环节危险化学品总量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在《名录》中明确规定危险性分类标准,以利于新化学品和混合物的分类。

2)统一剧毒化学品、有毒物质分类标准。我国剧毒化学品、有毒物质安全监管涉及国家安全监管、公安、环保、卫生和农业等多部门。各部门依据职责行使剧毒化学品及有毒物质安全监管职能时,存在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情况,这容易导致同样的化学品在不同的监管部门下监管,有的作为剧毒化学品/有毒物质监管,有的则不作为剧毒化学品/有毒物质监管,造成监管混乱。建议涉及剧毒化学品/有毒物质安全监管的部门在GHS 分类原则的基础上,修改管理规范和标准,在GHS 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统一分类标准。

3)在相关的危险化学品法规中明确规定危险化学品标签应符合的标准。我国现行的关于危险化学品的标签及标识方面的标准有多套,各套标准技术内容基本符合GHS 要求,但由于各标准在修订或制定时参考的GHS 版本不同,各标准在细节上存在差异。此外,纵观我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各类法规,并没有明确的关于危险化学品标签的规定。为了保持危险化学品公示的一致性以及规范性,建议在相关的危险化学品法规中明确规定危险化学品标签应符合的标准。

4 结论

1)我国作为危险化学品分类依据的《危险化学品名录》与GHS 存在差距,现有的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缺少GHS 涵盖的不稳定爆炸物和1. 2 项、1. 5 项、1. 6 项爆炸物、易燃气溶胶、严重眼损伤/眼刺激、呼吸或皮肤敏化作用、生殖细胞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单次接触、特异性靶器官毒性—重复接触、吸入危险、危害水生环境和危害臭氧层,也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不利于新物质以及混合物的分类。

2)对于有毒物质和剧毒化学品的分类,各相关监管部门对其分类标准值各不相同,不利于有毒物质和剧毒化学品统一分类。

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废弃危险化学品,是指未经使用而被所有人抛弃或者放弃的危险化学品,淘汰、伪劣、过期、失效的危险化学品,由公安、海关、质检、工商、农业、安全监管、环保等主管部门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法收缴的危险化学品以及接收的公众上交的危险化学品。

废弃危险化学品属于危险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废弃危险化学品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活动污染环境的防治。

实验室产生的废弃试剂、药品污染环境的防治,也适用本办法。

盛装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容器和受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的包装物,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废弃危险化学品的产生量、安全合理利用废弃危险化学品和无害化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废弃危险化学品回收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废弃危险化学品实行充分回收和安全合理利用。

国家鼓励、支持集中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促进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产业化发展。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对全国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随意弃置废弃危险化学品。

第八条危险化学品生产者、进口者、销售者、使用者对废弃危险化学品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危险化学品生产者应当合理安排生产项目和规模,遵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尽量减少废弃危险化学品的产生量。

危险化学品生产者负责自行或者委托有相应经营类别和经营规模的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对废弃危险化学品进行回收、利用、处置。

危险化学品进口者、销售者、使用者负责委托有相应经营类别和经营规模的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对废弃危险化学品进行回收、利用、处置。

危险化学品生产者、进口者、销售者负责向使用者和公众提供废弃危险化学品回收、利用、处置单位和回收、利用、处置方法的信息。

第九条产生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报废管理制度,制定废弃危险化学品管理计划并依法报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建立废弃危险化学品的信息登记档案。

产生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依法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废弃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品名、成份或组成、特性、产生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情况、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等信息。

前款事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进行变更申报。

第十条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废弃危险化学品信息交换平台,促进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回收和安全合理利用。

第十一条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回收利用、处置与其产品同种的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应当向所在地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提供符合下列条件的证明材料:

(一)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具备回收利用、处置该种危险化学品的设施、技术和工艺;

(三)具备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要求的配套污染防治设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禁止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废弃危险化学品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回收、利用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必须保证回收、利用废弃危险化学品的设施、设备和场所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防止产生二次污染;对不能利用的废弃危险化学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置或者承担处置费用。

第十三条产生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委托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应当向其提供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品名、数量、成分或组成、特性、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

接收单位应当对接收的废弃危险化学品进行核实;未经核实的,不得处置;经核实不符的,应当在确定其品种、成分、特性后再进行处置。

禁止将废弃危险化学品提供或者委托给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等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的,应当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或者储存设备、库存产品及生产原料进行妥善处置,并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对厂区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检测,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对场地造成污染的,应当将环境恢复方案报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同意后,在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对污染场地进行环境恢复。对污染场地完成环境恢复后,应当委托环境保护检测机构对恢复后的场地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报告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对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十六条转移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报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跨设区的市级以上行政区域转移的,并应当依法报经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可转移。

第十七条公安、海关、质检、工商、农业、安全监管、环保等主管部门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法收缴或者接收的废弃危险化学品,应当委托有相应经营类别和经营规模的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回收、利用、处置。

对收缴的废弃危险化学品有明确责任人的,处置费用由责任人承担,由收缴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追缴;对收缴的废弃危险化学品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无能力承担处置费用的,以及接收的公众上交的废弃危险化学品,由收缴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向本级财政申请处置费用。

第十八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废弃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本单位废弃危险化学品的环境安全负责。

从事废弃危险化学品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活动的人员,必须接受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专业技术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培训,方可从事该项工作。

第十九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制定废弃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建设或配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设施和设备,并定期进行演练。

发生废弃危险化学品事故时,事故责任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按照国家有关事故报告程序的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本办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并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检查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挠。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予以处罚:

(一)随意弃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

(二)不按规定申报登记废弃危险化学品,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

(三)将废弃危险化学品提供或者委托给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

(四)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或未经批准擅自转移废弃危险化学品的;

(五)未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

(六)未制定废弃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不处置其产生的废弃危险化学品或者不承担处置费用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废弃危险化学品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单位在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时,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对厂区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检测的;

(二)未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并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的;

(三)未将环境恢复方案报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同意进行环境恢复的;

(四)未将环境恢复后的检测报告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的。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废弃危险化学品严重污染环境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决定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停业或者关闭。

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阻挠环境保护部门现场检查的,由执行现场检查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篇3

关键词:化工储罐 品种变更储存 安全评价

随着液体化工品仓储集散式贸易飞跃发展,在沿江临海的城市,纷纷临水建设液体化工品仓储中转罐区以适应新型贸易方式的需要,但罐区储运经营者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常常使用有限数量的储罐流转储存不同品种的液体化工品,在这种不考虑储罐的安全条件下随意更换品种储存可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安全验收评价报告是建设项目建成后安全监管部门安全验收的主要依据和经营业主日常使用时的安全指导书。笔者发现这类项目的安全验收报告几乎没有对变更产品储存安全适宜性专立章节进行论证评价。建成的液体化工品储罐往往参照既定的某种储存介质进行设计,设计考虑的因素仅局限于该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储运工艺要求,但是要改变既定储罐的储存介质,那么必须要考虑其储罐的设计条件是否满足更换的化学品的储存安全性,确保储运安全运行。这类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应增加储罐的设计参数和工艺条件来要素,指出变更品种储存存在的安全风险,明确项目获批的储存品种与已建储罐可储存配伍状况,提出变更品种储存操作安全管理措施。

一、液体化学品储运罐区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普遍存在问题

一些液体化学品储运罐区项目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项目建设之初通过安全预评价和安全论证报告获批品目繁多的化学品储存许可,其中的危险化学品储存也获得相应的《危险化学品储存批准证书》,但由于考虑投资的限制,往往仅建设数量有限的储罐,不可能全部做到单一品种固定单一储罐进行仓储运营,再加上建设施工期间设计单位根据业主的需要,可能发生大量的设计变更,那么建成的储罐很可能已经改变了原来预评价和安全论证报告中的安全储存条件。而经营业主在真正运营储运业务时,根据业务的需要和储罐储存的状态,常会选择一些空置储罐接纳储运其他化学品,尽管这些化学品属于获批储存的品种范围内,但是不考虑储罐的储存安全适宜性就很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哪怕是储存一些非危险化学品也有可能造成罐体爆裂或者罐体倾斜的安全事故。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实施办法第七条的规定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及其安全设施试生产(使用)情况进行安全评价。目前现行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依据的导则有《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8003—2007)、《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细则(试行)》,这些是我们进行安全验收评价的依据准则。笔者在经历多家液体化工品储存罐区验收评审时发现,这些项目的安全验收评价报告中仅依照原设计的化学品储存条件进行评价,几乎没有根据项目建成实际状况对储罐变更品种储存的储存安全适宜性做出评价,多数流于导则编制形式,对项目获批储存的化学品品种和对应储罐的储存配伍仅仅一笔带过。这样一来,安全验收评价报告不能有效给安监部门对项目储存化学品颁发验收许可提供科学依据,业主在日常使用时没有即成的储罐与产品储存配伍指导而随意变更品种储存,存在极大的潜在安全隐患。通常储罐依照储存介质的理化特性和储运工艺要求而设计,那么具体的安全评价不但要对这些设计因素进行评价论述,而且还要对变更储存运作的安全管理给出一些建设性的安全措施建议。

二、变更品种储存储罐和储运工艺因素评价

1.储罐设计状态因素评价

周所周知,既定的液体化工储罐设计均考虑到工艺、土建、设备等专业方面对储存特定产品的安全要求,所以它对储存介质具有选择性的,只有符合其储罐的设计安全条件和配套工艺才可储存。本文以液体化学品储存罐区常用的立式圆筒型储罐(以下简称:储罐)作为探讨对象,通过对储罐的设计参数和工艺条件来确定变更品种储存适宜性的安全评价内容。

1.1储罐所在罐组区域的防火等级因素评价

液体化学品火灾危险性类别包括甲、乙、丙和戊类,在分析变更储存液体化学品储存适宜性时,应首先充分考虑变更品种是否符合罐区(罐组)的防火设计等级,若是原罐区(罐组)设计的防火等级较低,则不应储存较高灾危险类别物质。安评人员可以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 年版)以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要求,对储罐的设计防火距离一般按照进行识别,判别那些产品不宜在某储罐或者罐组内储存。值得注意的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4.2.2条规定,储罐加氮封保护,应按浮顶罐的间距确定。

1.2储罐结构型式因素评价

立式圆筒型储罐在化工领域得到广泛使用,针对不同储存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立筒式储罐还分多种型式,内浮顶、拱顶储罐等,易挥发的苯类、醇类、醛类、酮类、醚类(储存温度下饱和蒸气压低于大气压)及其他易挥发、有毒的液体化工产品适应采用内浮顶式储罐,以减少介质蒸气的挥发,避免给后续的尾气处理装置增加负荷或者影响作业场所的空气质量。另外对于一些易发生聚合反应的物质,不宜采用内浮顶储罐储存,防止聚合物淤塞卡住浮盘,在物料转移时很容易造成罐体增压或者罐体抽瘪等安全隐患。从储罐的结构型式可以确定哪些物质不适宜储存既定储罐。

1.3储罐材质因素评价

对于常见的具有腐蚀性的液体化学品,我们很容易识别储罐材质是否满足储存介质的要求,例如一般的酸碱性的液体化学品不适宜用普通碳钢材质储罐储存。但是针对那些抽象认为腐蚀性不强的液体化学品,也应该考虑储罐的材质是否满足储存需要,确保储罐的使用寿命。一些使用者往往忽略这方面因素,盲目使用导致储罐加剧腐蚀,当腐蚀到一定程度,储罐的强度不能满足储存需要,盛载符合达到一定状态下甚至可能导致储罐爆裂的安全事故。在储罐变更品种储存评价中,应认真对照腐蚀方面的工具书查验目标储存介质对储罐材质的腐蚀速率,根据储罐设计使用年限计算出腐蚀量,对比储罐的设计腐蚀裕度,辨别预期液体化学品储存适应性。进行评价,例如不同浓度的磷酸的影响,比照《腐蚀数据与选材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当浓度处于10%~85%对铬18镍9不锈钢的腐蚀速率k>1.5,而小于10%的浓度时腐蚀速率k在0.05~0.5之间。对于有内涂层的储罐应该核对该涂层物质的防腐数据,判别可储存的化学品品种。此外,对于有浮盘的储罐,还应考虑浮盘的材质是否满足储存物质的耐腐要求。

1.4储罐介质设计密度因素评价

储罐设计时考虑的介质密度只有一个可能的最大值,介质密度关系到土建专业储罐基础载荷承载能力和设备专业储罐罐体承受静压强度等方面因素的设计。倘若大大超过设计密度储存化学品,满载储存状态下就有可能设计安全余量,可能会引发罐体爆裂的安全事故,甚至可能出现地基下陷或不均匀沉降倾斜,拉断连接管道,引发次生安全事故等等。在评价时,虽然目标储存介质在其他等方面都满足了储存安全要求,哪怕是储存非危险化学品,在报告中一定要指出具体储罐超过设计密度的介质的限载量或者限制储存液位高度。

1.5储罐设计温度和保温保冷设施因素评价

根据设计原则,熔点较高化学品,应采用具有保温功能的储罐储存;具有自聚性的化学品,应采用有保冷功能的储罐储存。很多种化学品熔点范围在环境温度范围内,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就会出现物理形态的改变,例如醋酸熔点在常压下为16.7℃,在常温下很容易发生物理相变。笔者曾遇见某化工品储存罐区,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在11月份时临时将醋酸倒罐到另外一个没有加热保温的储罐中转,没料到随后气温骤降,到要发货出库时,醋酸已凝固,延误了生产。安全评价过程中,该考虑拟变更储存物质的加热或者保冷需要,对照储罐现有的加热、保温、保冷等设施状况,来配伍合适的储罐储存化学品。

1.6储罐设计压力因数评价

通常的立筒式化学品储罐以常压状态工作为主,当前一些大型罐区通常采用微正压氮封保护,对于一般常压储存要求的化学品,可不做过多评价设计压力方面的影响。但是对于需要加压储存的介质则不适宜采用普通常压储罐储存。

1.7储存介质对储罐配套安全设施的要求

每个储罐在设计时均设计设置一些安全设施,例如泄压阀、呼吸阀、紧急人孔、爆破片、液位测量监视器等,在评价时也应对照拟储存介质和储运要求的需要进行评价。

2.储运工艺可行性评价

通常大型液体化工储存罐区,普遍采用集中设泵站,集中装车平台,工艺路线复杂,虽然在设计中可能考虑多种品种变更操作的需要,但是对于化学品周转输送管道的配置可行性也应给予做出一定的评价,辨别是否存在和其他化学品输送产生冲突和满足物料转移的需要等情况。

三、储罐储存品种配伍原则评价

对于某种物质是否适宜储存在某个储罐或者某个罐组,安全评价时还需考虑《化学品储存安全通则》的要求,例如:在同一罐组内,宜储存火灾危险性类别相同或相近的物料,不得储存互为禁忌的物料;在同一隔堤内应避免水溶性与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同时储存;甲B、乙A类液体与其他类可燃液体同时储存;助燃剂、强氧化剂及具有腐蚀性液体储罐与可燃液体同时储存等。

四、储罐更换品种安全管理评价

在液体化学品集中储存罐区,更换品种储存作业常常伴随清罐、倒罐作业,作业人员疏忽大意极有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例如存在人员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物料泄露、罐体瞬间受压爆裂、储罐吸瘪等潜在安全风险,类似事故在全国范围内时有发生。在安全评价中对变更化学品储存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应着重给予评价,提出相应的安全操作建议。例如,如要在某个储罐必须要储存介质密度大于储罐设计密度的,在其他因素都能安全匹配的情况下,评价中应指出如何利用现有的安全设施避免超负荷储存,可以根据也为液位限高连锁设置等。

五、小结

综上所述,针对多品种交替变更储存液体化工罐区的安全验收评价,应充分对照储罐设计条件评价储存适宜性,分析储运工艺的操作可行性,识别具体储罐可储运的化学品类型或者种类,帮助经营者的有的放矢营运储运化学品;安全评价还应根据液体化工品罐区运营的特点,经常出现产品变更而引起的清罐倒罐作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和建议,指导企业安全生产,杜绝由于盲目储存和生产操作造成严重安全生产事故。本文对中介机构在评价过程中安全分析、安监部门在验收时安全论证以及储罐使用者在更换储存品种时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安监管理部门在液体化工储存罐区项目建设评审、颁发储存许可、项目安全验收时,可参照本文探讨的要点进行相关的安全论证,确保审批有效、安全、可行。

参考文献

[1]朱有庭,曲文海,于浦义. 化工设备设计手册[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

篇4

1.1分类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方式是由在这些物品运送方面的专家学者,针对运输的特性与潜在风险的等级,将其作分类。危险化学品通常可由专用运送名称(ProperShippingName)和辨认号码(Nnumber)码来辨认。这些名称与号码是依据相应制度规章的分类系统来归类。有关物品的安全运输,需了解危险化学品的项目与分类准则,才能确实辨认其是否为危险化学品,进而以安全程序来完成运送。

1.2包装危险化学品包装的品质必须良好,包装必须紧密而可避免从包装内外漏。并且要经得起在运输中的震动、温度、湿度和压力的变化。针对包装的目的,现有权威运输管理规则根据物质或物品的危险程度,将危险化学品划分为三个包装等级,称为包装群(PackingGroup)。第一级包装群(PackingGroupI):危险程度最大。第二级包装群(PackingGroupII):危险程度中等。第三级包装群(PackingGroupIII):危险程度最小。这些运输规则的一般包装要求,对于放射性材料并不适用。放射性材料在包装时,托运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则的包装说明,以及有关包装规格和性能试验的规定。有关内部包装的部分,其包装的方法、固定或衬垫等,必须保证在正常运输条件下可免于破裂、泄漏或在外部包装内移动。衬垫材料不得与内部包装中的危险化学品发生危险反应。内装物品的任何泄漏,都不得降低衬垫材料的保护性能。在打包时必须使用有吸收液体能力的吸附材料。吸附材料也不得与被吸收的液体发生危险反应。在正常运输的条件下,如果内部包装保护得宜而不会破裂,并且能防止内装物品?出至外部包装时,可以不要求使用吸附材料。如果要求使用吸附材料且外部包装对液体无防漏效果,就必须在外部包装内加上衬里或给予包装加上塑胶袋,也可以采用其他效果相同的方法。如果需要使用吸附材料时,每一个外部包装内的用?和填放都必须符合要求。

2为包装添加警告标识

对于危险化学品包装上的标签与外部包装的标记,运送人有责任将其标示清楚。警告标识可分为二种类型:允许型(permissive)警告标识,是警告相关人员一定要去做模式;禁止型(prohibitive)警告标识,则是提供否定的信息以告知使用者不要去做某事。警告标识上的表达方式可细分为叙述、规范、禁止三种特征,能够代表不同性质的警告信息。标示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可辨认特殊包装上的标示,并进行特殊运送,例如:物品容量、全名、货主和受货人。另一种则是可辨认的外包装说明和标贴图示。警告标识的信息的义务在于提供消费者对商品信息传达的正确理解,其主要目的是建议人们如何去避免因忽视危险所造成的危害。消费者看到警告标识后,意识并警觉商品的危险性及可能造成的危险,然后产生警戒的心理,进而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得以有效地避免损害的发生。人因工程学中提出任何系统的信息处理,包含着三阶段的串联模式。外界的刺激必须经过“知觉”(perception)阶段才可进入系统之中,由“知觉”阶段传遁的信息,经“认知”(cognition)阶段的分析、比较、判断、处理后,作出适当的决策,再将决策传至“行动”(action)阶段,执行反应的动作。对警告标识的处理而言,警告的程序,是“刺激”的阶段,按着将得到的信息转换成“可理解的信息”(encode),即为知觉阶段,然后“理解警告的含意”(comprehend),进入认知阶段,最后行为将遵从警告指示的内容,真正达到警告的目的。

3结束语

篇5

【关键词】 民用爆破 重大危险源 辨识 临界量

1 引言

民用爆炸物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之一,是涉及燃烧、爆炸等危险的特殊行业,爆炸物品的生产、运输、贮存和使用各环节中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据统计,自1976年以民爆行业平均每年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为14.2人,目前全国工业炸药产量近400万吨、工业雷管约23亿发,民用爆炸物品生产厂点约255个,销售企业储存库区约520个,危险源遍布全国,一旦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后果严重,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影响较大。

民爆行业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对民爆行业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技术研究不够,致使目前在民爆行业安全生产中难于准确地把握煤矿生产系统中的重大隐患及薄弱环节,难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笔者对民爆行业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的临界量问题进行了研讨。

2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及辨识

2.1 重大危险源的概念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中,将重大危险源[1]定义为: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若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多种危险性,按其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1)计算,若满足式(1.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1.1)

式中

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2.2 民用爆破行业危险源的特征

民用爆破器材是用于非军事目的的各种炸药及其制品和火工品的总称。民用爆破器材可广泛用于矿山、开山劈路、水利工程、地质探矿和爆炸加工等许多工业领域。民用爆破器材包括工业炸药、起爆器材和专用民爆器材[2]。

民用爆破重大危险源的特性:(1)民爆企业生产中,原辅材料、半成品(中间体)和成品的种类较多,包装形式各异,危险特性差异较大。(2)民用爆炸物品具有易燃易爆危险属性,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着重大风险。(3)民用爆破重大事故波及范围一般局限于单独的区域。独立成区,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周围目标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危险性建筑一般设置防护屏障,能够防止工(库)房之间的殉爆。(4)生产过程中有压装或者压制成型、切削等机械加工并且有静电的危害。

3 民用爆破重大危险源临界值

民用爆破行业因为行业的特殊性。主要的危险源集中在爆炸品,所以对于重大危险源的

爆炸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爆炸品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的临界值。单元内存在危险爆炸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现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的爆炸品临界值如表1。

4 民用爆破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问题

民用爆破行业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问题中标准并不完善,呈现出很多问题。

(1)2011年12月实施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总局令第40号)以及与其配套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是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控制和管理的主要依据。但重大危险源还涉及爆炸物品、锅炉、压力管道和容器、矿山等[3],虽然也列出了部分民用爆炸物品,但国内“危险化学品”和“民用爆炸物品”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法规主要针对于危险化学品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用于民用爆炸物品辨识和管理有一定局限性[4]。

(2)危险品大部分未明确列入《GB18218-2009》中,给民爆行业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监管和安全评估等带来了困难;同时,《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中各种危险品类别和项别较多,同一民爆产品有多个危险类别,标准的可操作性较差[5]。

5 关于民用爆破行业《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制定的建议

5.1 民用爆破行业危险品临界值的确定

危险品大部分未明确列入《GB18218-2009》中,给民爆行业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监管和安全评估等带来了困难。笔者以BZA-2评价方法[7]为基础,考虑本身危险性与发生爆破造成的危险性考虑,引入相对临界量系数b(物性危险系数[7]与TNT当量[8]的乘积系数)。通过已知的危险品临界量来确定相似性质的其他物质的临界量B。

即其他物质的临界量B为:

(4.1)

式中

B已知—《GB18218-2009》已知的物质临界量,单位t;

b—相对临界量系数b。

5.2 相对临界量系数b

(4.2)

式中

f—TNT当量;

α—物性危险系数。

(1)物性危险系数α

(4.3)

式中

—热爆炸危险系数

—热分解危险系数;

—撞击危险性系数;

—摩擦危险性系数;

—火焰危险性系数;

—冲击波危险性系数。

(2)TNT当量

TNT当量为系统内的炸药比能与TNT的比能的比值;

5.3 计算其他物质的临界量

由于爆炸品中起爆药的化学性质活泼,其他爆炸品相对惰性。笔者将爆炸品分为起爆药与其他。笔者将爆炸品分为起爆药跟其他笔者把雷汞与硝化甘油分别作为起爆药与其他的炸药标准。通过公式计算得到其他危险物质的临界值(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计算得到的结果超过各自的最大值,计算结果取临界量最大值。将爆炸品分类为(1)1.1A项爆炸品(2)除1.1A项外的其他1.1项爆炸品(3)除1.1项外的其他爆炸品。各自的临界值(单位吨)最大值分别为1、10和50(如图1)。未有的爆炸品对应各自分类分别取临界量最大值。

6 结语

笔者结合BZA-2评价法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提出一套完整的民用爆破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引入了物性危险系数与TNT当量的二维比值系数,解决了其大部分列表没有的爆炸品临界量。综上的分析和研究,有以下几点结论:

(1)通过物性危险系数与TNT当量综合考虑了危险品的危险性,根据计算比值来得到其他爆炸品的临界量。(2)该方法解决了民用爆破行业重大危险源辨识临界量的空缺,理论依据充分,考虑的因素全面。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重大危险源辨识[S].GB18218-2009,2009.

[2]施倚.热线咨询[J].劳动保护.2012,(2):121.

[3]魏新熙,付松,刁家起.关于建立我国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标准体系的探讨[J].国防技术基础,2010,2:15-16.

[4]师立晨,魏利军,罗艾民 等.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存在问题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8(2):163-165.

[5]何天平.程凌.韩辉 等.重大危险源辨识若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8):156-159.

[6]陈志军.重大危险源(危化品)的辨识和监管研究[R].辽宁: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7:29-30.

篇6

危险化学品在其生产、储存、运输及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节中管理或者设计使用上存在漏洞,导致各种特、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构建相对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尽量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带来的损失。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辨识危险源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第一步。英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1976年英国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ACMH)首次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建议标准,1979年又对标准进行了修改,ACMH等机构在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方面极富成效的工作,促使欧共体在1982年6月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82/501/EEC),简称《塞维索法令》。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高度危险化学品处理过程的安全管理》(PSM)标准,在标准中提出了130多种化学物质及其临界量[1],随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颁布了《预防化学泄漏事故的风险管理程序》(RMP)标准,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提出了规定。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适合国情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参考国外同类标准,结合我国工业生产的特点和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事故的发生情况,以及1997年由原劳动部组织实施的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中对重大危险源辨识进行试点的情况,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提出了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采用限定某种物质及其数量的方法作为辨识重大危险源的出发点,为了与国际接轨,本标准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提供了爆炸性化学物质、易燃化学物质、活性化学物质和毒性化学物质的名称及其临界量[2],在国外的有关标准中,虽然都包括以上4类物质,但有的并没有明确细分。本标准临界量是参照了欧共体的标准,同时结合我国现有的有关法规及实际生产技术水平来制定的。

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评价

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早期的风险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对人类的风险,随着人类对环境风险的不断重视,目前的风险评估同时将环境风险作为重点评估领域[3]。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化学品风险评估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Seveso指令中的风险评估方法一是甄别企业主要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二是进行安全分析,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可能性分析,一般分析危害发生的前提条件、故障树分析(faulttreeanal-ysis);企业主要事故分析,对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进行场景描述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制定应急预案[4]。REACH法规框架下的化学品安全评估是基于欧盟化学品风险评估技术建立的,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效应评估、PBT(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和vPvB(高持久性和高生物蓄积)评估、暴露评估、风险表征等5个部分[5]。对比欧盟,我国现有的化学品风险评估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综合评估较少,深度不够,普及程度低,缺乏完善的评估程序和方法,虽然国家的《化学品危险性评价通则》给出了基本评估程序,但是该标准属于纲领性的标准,内容较粗,无法按其进行实际的评估;与此同时,对于评估的各项内容,国家也没有出台统一方法,这些不足对化学品综合风险评估的推广有很大的限制。

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

解读好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助于相关的使用、管理、执法等部门更好地贯彻法规政策,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保障危险化学品生命周期的人员和环境安全。在从运输角度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管理方面,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设的危险品运输专家委员会颁布的UNRTDG,是一个国际性的危险品运输分类和标记体系,为危险货物在世界各地的安全运输提供了一套统一的管理框架。依据UNRTDG并结合不同运输方式的具体特点,有关国际组织分别制定了不同运输方式下的技术规则,主要包括适用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运输的《国际危规》,其技术内容中对危险品的分类、包装和标签的规定和UNRTDG基本一致,但是由于运输方式和运载工具的不同,对于运输作业程序的要求也不同。针对危险化学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运输、使用、储存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设的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专家委员会于2011年对GHS进行了第四次修订,GHS制度主要是针对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法规的危险性分类和标签要求不同而提出的,是指导各国控制化学品危害和保护人类与环境的规范性文件,其提供了化学品危害性的统一分类和危害信息统一公示制度两大部分内容[6]。UNRTDG和GHS是面向全球范围建议实施的,而REACH和CLP是由欧盟提出并要求强制实施的。REACH指令于2007年6月1日起实施,是欧盟对进入其市场的所有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的法规。REACH指令要求凡进口及在欧洲境内生产的化学品必须通过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等一组综合程序,以更好、更简单地识别化学品的成分来达到确保环境和人体安全的目的。该指令主要有注册、评估、授权、限制等几大项内容[7]。CLP法规即欧盟1272/2008号法规,是针对欧盟化学品分类、标签、包装的一部法规[8]。CLP是欧盟也是全世界第一部为落实联合国GHS的独立完整的法律,在内容上填补了REACH针对分类与标签内容的缺失,对REACH法规起到了巩固作用。目前对于GHS的实施,各国的情况各不相同,美国劳工部下属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局(OSHA)公布了GHS指导性文件[9];日本于2005年10月公布了自己的GHS分类手册,其中具体介绍了物理危害、健康危害、环境危害3类危害标准[10]。国内对于危险化学品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此项新《条例》是依据GHS定义的,是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新危险化学品名录从原来的3800多种增加到了7000多种[11]。修订后的《条例》涵盖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及废弃全过程的管理,增加了废弃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条例》确定了统一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确定和调整机制,危险化学品名录根据化学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确定并适时调整,建立了生产许可证制度。

5危险废物的管理对策

危险废物管理是危险化学品管理的一部分,危险废物的豁免管理制度是降低危险废物总体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美国的危险废物豁免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美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基本法规是《资源保护与再生法》(ResourceConservationandRecoveryAct,RCRA)[12],其中SubtitleC专门针对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方面。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陆续发现,某些废物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EPA根据实际情况多次对鉴别法则进行修订,通过补充排除和豁免条款,将某些废物排除出危险废物管理或豁免某些管理环节,并相应建立管理要求。美国的危险废物豁免管理主要包括类别排除、危险废物小量生产者的有条件豁免、低风险豁免、混合和衍生条件下的豁免、废物产生源个体豁免五大类[13]。欧盟也有危险废物豁免管理,但在技术体系上还远达不到完善的程度。我国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理及危险废物豁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远未达到有效应用的阶段。目前,尚缺乏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评估与豁免标准,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危险废物豁免体系[14]。虽然有些地方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实施危险废物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和方法学支持,在制定相关的法规标准时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近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黄启飞等研究人员选取染料涂料类废物、废矿物油、电镀污泥和废酸废碱等4类典型危险废物进行研究,并得出了此4类物质的豁免量限值。对低风险的危险废物实行过于严格的管理,会给社会和危险废物生产者增加不必要的高额处理处置费用。如果这些低风险的危险废物能够得到妥善管理,是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的。

6结语

篇7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有腐蚀等危险特性,从它的生产到使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发生事故。我国的《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天津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等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医疗服务单位还没有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可循。我院2012年顺利通过了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的认证,设施管理与安全(Facility Management and Safety,FMS)是JCI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3]。2012年卫生部参考JCI评审标准出台了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该标准对医院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提出了重点要求。 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6.8.7.3加强危险品管理描述如下:【C】①有危险品安全管理部门、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②作业人员熟悉岗位职责和管理要求,经过相应培训,取得相应资质;③有完整的危险品采购、使用、消耗等登记资料,账务相符;④有相应的危险品安全事件处理预案,相关人员熟悉预案及处置程序。【B】①加强危险品监管,重点为易燃、易爆和有毒害物品和放射源等危险品和危险设施;②定期进行巡查,专人负责,有相关记录。【A】主管部门有根据监管情况进行整改的措施并得到落实。我们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对评审标准进行解读,并逐步实施,成就显著。现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 Plan(计划)阶段,包括四个步骤:我们针对【C】条款进行分析,全院医务人员对危险化学品的认知几乎为零;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重视不够及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为此,我们准备筹建宁河县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体系,体系包括建立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小组,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及活动方案;制定化学危险品采购、储存、使用、处理流程及安全事件处理预案;规定危险化学品使用部门和监管部门职责;对全院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包括岗前教育和日常培训。初步确立目标全院医务人员对危险化学品管理遵从率达90%。

第二阶段 Do(实施)阶段,即实施计划与措施阶段。按照【C】条款要求所建立的体系进行实施:

本院成立以主管副院长为组长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小组,成员包括药剂、检验、护理、总务、设备、院感及保卫等部门主管。管理小组制定了本院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及管理小组活动方案,要求管理小组每月对全院各科室危险品进行查核,并作记录;每月召开宁河县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小组会议,反馈查核结果,研究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督导整改情况。

管理小组制定化学危险品采购、储存、使用及处理流程。根据流程要求,检验科负责制定每种化学危险品的物质安全资料表。物质安全资料表包括物质名称、化学属性或组份、危险性类别、理化性质、燃爆特性、毒害特性、储存地点、储运及使用之注意事项、应急处理方法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等内容。检验科、保卫科负责整理化学物质种类,编写《宁河县医院危险物质清单》。根据《宁河县医院危险物质清单》进行分类,由药剂科、总务科、设备科进行出、入库管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对危险化学品的供方进行环保和职业安全评价,符合要求者列为可供应对象。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以《危险性化学物质采购申请》提出化学品采购申请,经使用部门及采购部门主管批准、主管领导审批后进行采购。各部门在采购所需化学品时,尽量选用环保型化学品,并通过查询资料或向供方索取化学品安全使用数据说明书,保障操作人员掌握所用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危险化学品入库时,经采购员、仓库保管员检验确认标识、批号、效期等合格才能入库。化学品应专库存放并按《危险化学品混存性能互抵表》分类、分区存放,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严格控制仓库的温、湿度。领用时必须填写《危险性化学物质领用申请》,写明领用用途由使用部门和发放部门领导批准后方可领取,并按临床科室需求限制领用量。各科室危险化学品要限量储存,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标识。危险化学品应在可密封的容器中存放,开盖取用后必须把盖盖好。使用时应防止泄漏,在工作完毕或工作人员暂时离开时,要将使用的化学品放入本科的危险品柜中。化学品使用部门应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采取节约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品资源。定期分析化学品的消耗情况,如发现异常时应会同相关部门查明原因。当危险化学品过期或废弃时,按化学品安全使用数据说明书进行处理。各部门应建立急救援措施,应急救援工作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为了保证各部门危险化学品管理安全,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定期组织职工进行预案的演练,提高员工的防灾、消灾意识。

管理小组规定危险化学品使用部门和监管部门职责。使用部门负责任人必须列出本部门目前拥有的化学危险品的详细清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增减,并将此清单汇总到检验科、保卫科。我院截至2013年1月统计共有危险化学品共计43种,分布于45个部门。检验科是使用危险化学品种类最多的科室,使用20种。其次为病理科,使用11种.使用量最大的为总务科,锅炉使用的天然气(甲烷)777901立方,液氧70吨,水消毒的次氯酸钠12吨。使用最广泛,分布科室最多的前三种为三氯异腈尿酸,压缩氧,75%酒精。把本部门常用的化学危险品安全使用资料提供给员工,并督促员工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遵守正确的使用、储藏和院内运送程序。科室员工必须遵守化学危险品安全使用操作规程和使用指南,明确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并在每次使用之后做好登记工作;正确使用合理的个人防护设施;完成必要的在职培训,熟知危险物品的安全使用和有害废物的处理。 危险化学品供给部门采购时必须确认供给单位的资质,尽量用低毒或无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为全院各部门采购的化学危险物品提供安全材料数据表;发生化学危险物品重大泄漏、造成大面积污染时,立即联系专业技术部门对环境进行清洗清理,再由环境监测部门对环境进行监测,以确保环境与人员的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每月的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培训,以利于持续改进。

管理小组对全院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包括岗前教育和日常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入职的员工的培训,每年组织一次,主要是安全防护措施培训。

安全技术措施培训: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作业场所的危害,防止使用者在正常作业时受到危险化学品的侵害。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①替代:控制、预防危险化学品危害的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原料的选择上,采取替代的做法,即:用无毒、低毒化学品替代有毒、高毒的化学品,用可燃物替代易燃物等,从而可有效地减少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伤害或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②隔离:在生产过程中采取隔离措施,将操作人员与危险化学品分开,这是控制其危害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最常用的做法,是将使用危险化学品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或者设置屏障,拉开使用人员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③通风:通风措施可以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使其浓度低于安全浓度,是保证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有效措施。可以采取机械和自然通风进行空气置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④个体防护:个体防护是阻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最后一道屏障。为确保人身安全和健康,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要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⑤卫生:保持作业场所的清洁。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

组织管理措施培训:建立危险化学品的组织管理措施是预防作业场所中化学品危害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一般的安全管理措施外,危险化学品的组织管理措施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危害识别:防止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危害识别。加强危险化学品的标识管理。②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危险化学品全管理的重要内容。许多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知识,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等造成的。因此,消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必须从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培训做起。③健康监护:健全的健康监护措施是确保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健康的关键。对接触危险化学品的操作人员,要进行上岗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对作业人员安排医务监督。对作业人员接触危险化学品的情况要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案。日常培训由主管查核部门组织,针对每月查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三阶段 Check(检查)阶段。评审标准的【B】条款即为监管和巡查,即实施结果与目标对比。根据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体系要求,危险化学品管理小组制定危险化学品查核表,并指派检验科和保卫科专人负责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查核。查核内容包括危险化学品的申购、领用、储存、使用、销毁等流程。重点关注危险化学品的存放量、使用量、标识及危险化学品相容性存放问题;同时关注是否每种危险化学品均制定化学品安全信息卡及对危险化学品溢散、泄露后的处理应急知识的掌握。最后,根据查核结果进行汇总、比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经过查核,全院医务人员对危险化学品管理遵从率达92%,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阶段 Action(措施),包括两个步骤。即【A】条款所示内容:主管部门有根据监管情况进行整改的措施并得到落实。我们对查核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宁河县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体系切实、有效,为此,我院公布《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化学危险品采购、储存、使用及处理流程》并依次执行,同时制订了年度危险化学品培训、考试方案;通过分析发现,全院职工对危险化学品的标识还存在问题,需要加强培训、督导。在此基础上我院制定了《提高危害物质标识认知率》的质量改善课题,持续改进。

总之,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我国目前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医院,也适应于医院内的科室、班组以至个人。各级部门根据医院的方针目标,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各级部门的小环都围绕着医院的总目标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医院上下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保障医院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马丽娟,孙菊梅.医学的本质:人文关怀[J].医院管理论坛,2004,6(9):14~16.

篇8

《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实施进展

《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是欧盟对进入其市场的所有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的法规,已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至2018年最后一批现有物质注册完全结束,将历时12年。

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实施方面,很多专家专门介绍了相关情况。德国Evonik Industries公司的Volker Soballa回顾了《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注册第一阶段的情况。根据以前注册的经验,从注册的步骤、信息交换的准备、时间进度的控制、机构的选择等方面给企业提出了具体的操作经验。欧盟化学品管理局的Christel Musset介绍了2013年注册截止日期前化学品注册和评估的工作安排,提出了几点重要建议。2012年的行动计划包括:将为注册收集市场情报、为注册人提供建议、尤其是强调准备高质量技术卷宗和化学品安全报告、强化卷宗提交过程和现有工具、组织更多的交流推广活动等。在2012年第一个季度将要被注册的物质数目、物质名称和每个物质的牵头注册人(LR)等信息,而这些统计信息将会对2013年要注册的企业产生很大的帮助。2012年的重点工作包括:完成对注册指南文件和数据共享指南文件的更新以及国际统一化学品信息数据库(IUCLID)、Chesar等相关软件工具的升级;在网站公布物质信息交换论坛组成进展和注册相关的最新动态;2012年2月和秋季分别举办牵头注册人研讨会;2011-2013年就卷宗提交具体步骤开展系列网络研讨会等。欧洲化学品管理局Christel Musset指出,化学品注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作,但只要及时了解物质信息交换论坛的通知和欧洲化学品管理局的支持,还是易于管理的;注册者不要认为只要提交了注册卷宗就完成了任务,还要及时更新卷宗,并参与欧洲化学品管理局提供的交流机会。

《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信息交换论坛主席Szilvia Deim介绍了《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的执行情况。目前,来自欧洲经济区域19个国家的近800家企业接受了审查,其中包括449家制造商、278家进口商、38家唯一代表以及436个下游用户。整个审查计划中,大约20%受检企业不符合《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要求。这次审查数量大约是上次的一半,不符合企业的概率(20%)也比2009年审查结果(24%)有所降低。

第二阶段执法延长至2012年4月,主要检查供应链信息的传递。第三阶段执法于2012年6月启动,主要关注中间体和限制物。Szilvia Deim主席最后指出,执法是没有限制的,但也有重点关注,安全数据表将是重点检查的部分,注册将是长期的问题。同时,企业不要忘了欧盟《分类、标签和包装法规》(CLP)、供应链的信息传递、注册的细节信息等。EPPA管理咨询合伙人Julius Waller重点讲解了2012年2月29日的首批欧盟滚动计划(CoRAP)和列入高关注物质的候选名单物质的情况,指出企业要关注列入计划的90种物质的评估进展情况,保证注册卷宗顺利通过评估。Julius Waller同时提醒企业,与满足分类为高关注物质的要求相比,《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注册过程显得容易。因此,企业要立即开展工作应对高关注物质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实施进展

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CED)与国际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于1992年通过决议,建议各国开展国际间化学品分类标签协调工作,以减少化学品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减少化学品跨国贸易必须符合各国不同标示规定的成本。为此,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危险物品运输专家委员会(UNCETDG)联合制定了《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由联合国于2003年通过并正式公告。2003年7月,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会议正式采用《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并要求各成员国2008年前通过立法实施。

《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按危险类型对化学品进行了分类,并就统一危险公示要素(包括标签和安全数据表)提出了建议,其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都能理解的国际制度来表述化学品的危害,提高对人类和环境的保护;为尚未制定相关系统的国家提供一种公认的系统框架;减少对化学品的测试和评估;为国际化学品贸易提供方便。《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已于2011年9月8日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了第四修订版,修订了化学不稳定气体和不燃气溶胶的危险分类等多个条款,使危险化学品的防范说明进一步合理化,同时为避免理解上的差异,对一些标准作出了澄清。

来自奥地利化学工业协会(FCIO)的Christian作了《欧盟:统一分类还有很长的路》的报告,介绍了欧盟落实《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的情况。欧盟利用5年多时间,在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基础上,结合《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实施进程以及1999/45/EC(即DPD指令,针对配制品)和67/548/EEC(即DSD指令,针对物质),建立了一套化学物质和混合物《分类、标签和包装法规》。

2008年12月31日,欧盟以公报的形式正式刊登该法规,并于2009年1月20日正式生效。与现有的物质(DSD)和配制品(DPD)指令相比,《分类、标签和包装法规》引进了新的分类标准、新的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和包装法规》的实施也是逐步完成的,其中规定物质DSD指令的废止时间是2010年12月1日,配制品DPD指令的废止时间是2015年6月1日。欧盟化学品管理局(ECHA)建立了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标签目录(即C&L目录),目录下大约有8000个物质的分类信息,分类信息可以通过欧盟化学物质信息系统ESIS数据库查询获得。

巴斯夫公司亚太区的Caroline介绍了亚太区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波等国家落实《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的情况。日本先后颁布了JIS Z 7250:2010《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制》、JIS Z 7251:2010《基于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的化学品安全标签》和JIS Z 7252:2009《化学品分类》3个工业标准,并对2200个化学物质进行了分类,分类信息可以在日本国家产品评价技术基础机构(NITE)网站上获得。韩国修订了《工业安全与卫生法》(ISHA)、《有毒化学品控制法》(TCCA),颁布了KSM 1069:2006《基于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的化学品标签》。根据《工业安全与卫生法》,要求对化学物质和混合物分别从2010年7月1日和2013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根据《有毒化学品控制法》,对于已经生产和上市的现有化学品和混合物分别从2011年7月1日和2013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新西兰根据《危险物资和新生物法》的规定,对于新化学物质从2010年7月2日起施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要求的分类和标签。对于生产和上市的现有化学物质从2006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给予了5年过渡期。

来自SAP公司的Ulrike介绍了美国、加拿大、巴西、乌拉圭、墨西哥等国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的情况。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在2009年就已经提出要将《危害传递标准》(HCS)与《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进行统一,之后也对《危害传递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并于2011年10月25日提交给白宫。目前,美国依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制定的标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已比较完善。新标准涵盖了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关于化学物质分类和标签要求的相应条款,尤其是工作场所的化学物质分类和标签要求,对《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中的标签、危害类别和安全数据表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尤其给出了针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分类标准和混合物的分类标准等。

收获与体会

通过参加此次欧洲化学品管控会议,我们既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所采取的行动,也了解了世界各国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最新进展,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欧盟基于风险的化学品安全评估的理念。欧盟实施的化学品安全评估将化学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要素(包括危害识别、暴露评估、风险表征等)与风险管理措施相结合,并将安全评估的结论形成化学品安全评估报告(CSR)在化学品供应链中传递,从而有效保障了化学品在生产、运输、使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对于需要提供扩展安全技术说明书(eSDS)的物质,应将物质在生命周期中的制造及使用直至成为废弃物这一系列操作条件和风险管理措施作为附件,提供给下游用户。欧盟化学品安全评估,引导着整个欧洲共同体乃至全球在化学品安全管理中由仅考虑危害评估的管理逐渐过渡到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管理。

按照化学品危害实施分类管理的思路,欧盟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点是高关注物质(SVHC),即对人类和环境存在严重的及不可逆危害的物质,包括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的物质(CMR,第1类和第2类);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的物质(PBT);具有高持久性、高生物累积性的物质(vPvB)以及其他有科学证据证明会对人类或环境引起严重影响,与CMR物质、PBT物质或者vPvB物质具有同等关注的物质,如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和《分类、标签和包装法规》明确规定,对高关注物质建立识别和评估制度。

欧盟针对《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和《分类、标签和包装法规》的施行,制定了严密的执法监管计划。欧盟各成员国的执法力度,关系到《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和《分类、标签和包装法规》的实施效果与进度。欧洲化学品管理局建立了执法信息交流论坛,统一协调执行相关的活动,确定执法的策略,提出统一的执法项目并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同时,成立了论坛工作组,向欧盟成员国提供《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和《分类、标签和包装法规》执法情况的详细指南文件,培训执法人员,开发用于执法的软件工具,允许检查人员对欧洲化学品管理局所构建的数据进行访问等。与此同时,针对一些成员国因为国内缺乏设施和检测设备在执行限制条款时存在困难的情况,欧盟正在制定适合执行的分析方法,并创建一个涉及27个成员国现有实验室能力的数据库。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建立化学品分类目录。遵照2002年约翰内斯堡世界首脑会议所作的决定,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主管部门都积极修订了本国化学品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并将《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的分类标准转化为本国标准。目前,《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已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得到广泛实施。同时,因《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的实施涉及化学品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部门,各国都成立了跨部门的专家工作组,进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分类指南的研究,并公布了化学品的分类结果,供企业查询参考。

建议与启示

学习借鉴欧盟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经验。欧盟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全球较为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之一,我们应重点学习参考借鉴他们是如何开展化学品安全评估技术研究,特别是暴露评估技术,推动化学品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加强重点化学品的安全监管,针对重点化学品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在整个供应链中传递,确保化学品生命周期的安全;强化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加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信息传递功能,确保化学品使用者能够安全地使用化学品。

篇9

1.1目的

为了科学有效地控制我区范围内发生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迅速实施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对环境的危害,保护我区范围内省市领导机关、金融中心、交通枢纽的安全运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订本应急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预防基础工作,做好重大危险源辩识与控制,消除事故隐患,将事故概率降到最小。加强对通过我区范围内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监控,防止在我区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因道路、水上交通事故引起重特大事故对我区造成的危害。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组织与队伍的建设,搞好应急宣传与演练,将事故损失降到最小。

1.2.2以人为本,先人后物:事故应急求援工作以抢救人员和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中心,优先抢救和保护人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蔓延恶化,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1.2.3重点保护,严格监控: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加强对我区重点地域,重点道路、重点单位的监控与保护,保证我区范围内省、市领导机关、居民密集区域、交通枢纽、金融中心和大型商业中心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全区区域、道路、单位重要性分级见附件9.6)。

1.2.4反应快速,协调有力:建立事故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对事故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置,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保证强有力的组织、指挥协调。

1.2.5统一指挥,属地原则:事故发生后,按应急响应程序启动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辖区街道(乡、园、局)应急救援预案以及本预案,上报市政府启动市预案。上一级指挥机构有权指挥下一级应急救援组织。救援组织及救援人员首先立足于本企业、本地区。

1.2.6保障有力,常备不懈:建立健全事故应急保障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员、资金、物资器材等资源保障,专业抢险队伍定期演练,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准备。

1.2.7资源整合。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协调配合;充分依靠和发挥公安、消防部门在处置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中的骨干和突击队作用。

1.2.8应急救援遵循以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都有义务参加或者配合应急救援工作。

1.2.9事故发生单位承担施救费用。地方财政给予应急支持。

1.3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3.2指导参考依据

《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通知》

省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市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4现状

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年版)所列品种,我区常用的危险化学品有300多个品种,涉及到化工,医药、机械、轻工、农业、商业、环保、建设等各个领域,按照《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涉及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和易燃固体、自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和腐蚀品等类。由于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复杂以及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使得在生产、运输、储存、经营、使用及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引发泄漏、爆炸和火灾等连锁事故,就会对人民生命财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危害。

近年来我区的化工产品生产得到快速的发展,产品品种增多,生产规模增大,主要产品有高分子UV涂料、油漆及添加剂,尤其是高分子涂料生产过程中,其原材料、中间品、成品在生产、储存、运输中,存在一些重大化学危险源。

由于我区特有的区域环境,不可能有专门的化工生产经营区域,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单位分布于我区各处,尤其是多处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经营市场,湖南亚大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大门皮革市场、马王堆油漆涂料市场、新合村、南湖汽配城及周边的配套仓储等。本区内拥有部分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用户,包括剧毒化学品使用单位(铝型材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医院和科技院所等),相当一部分加油站、充气站位于居民区和商贸区中,已构成重大危险源。我区危化品重点区域为:

1、东岸乡范围内工业园、村、村的公司等四家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区域和铝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铝材公司、鞋业公司危险化学品使用区域;

2、大学、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所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和放射物使用区域;

3、市场、建材城、油漆涂料城、建材市场、汽配城、新合村汽配市场为主的油漆、涂料经营市场及周边的油漆仓储区域;

4、各加油站、充气站、点和以曙光集团为重点的工业充装厂为主的易燃易爆气体危险源。

5、曙光集团、农业大学、仓库等七处危险化学品储存仓库。

据统计,我区共有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5家,经营市场6家,剧毒危化品使用单位2家,危险化学品储存仓库7家危险化学品经营门面226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25家,加油站15家,储存量1200吨(主要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见附件9.5)。

由于我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区,区内城市主干道14条,并且部分道路是主要运输干道,如长潭高速公路、107国道辅道、五一路、远大路,人民路、解放路、二环线、火星路,展览馆路、车站路、路、路等,以及大量城市主干道间的联络道,穿区而过的河,构成了连接市各单位及与外区、县、市的运输通道,危险化学品在通过我区运输途中对我区产生很大的危险。

1.5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1.5.1事故类型

1.5.1.1重大危化品泄漏事故及由此引发的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

1.5.1.2重大危化品火灾事故及由此引发的爆炸、或由此引起的泄漏污染及中毒事故

1.5.1.3重大危险化学品爆炸引发的火灾、泄漏及导致的中毒伤亡事故

1.5.1.4重大危险化学品运输交通事故引发的泄漏、爆炸、火灾和由此引导致的污染、中毒事故

1.5.2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区域划分

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范围、危害程度及危险化学品的事故源的位置划分事故中心区域、事故波及区域及事故可能影响的范围。

1.5.2.1事故中心区域。中心区即距离事故现场0-500m的区域。此区域危险化学品浓度指标高,有危险化学品扩散、并伴有爆炸、火灾发生,易造成人员急性中毒,建筑设施及设备损坏

1.5.2.2事故波及区域。事故波及区域即距事故现场500-1000m的区域,该区域空气中危险化学品浓度高,作用时间较长,有可能发生人员的伤害或财产损失

1.5.2.3受影响区域。受影响区域是指事故波及区域久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该区域可能有从中心区和波及区扩散的小剂量危险化学品危害。

1.6适应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区危险化学品救援指挥部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的全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单位和危险化学品运输途经我区区域范围时发生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的紧急救援工作。

辖区内发生重大、特大、特别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时,按上级预案和本预案执行,本预案与上级预案相冲突的,按上级预案执行。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详见附件9.11应急组织框架图,9.12区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设置结构图)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1救援指挥部组成及职责

2.1.1.1组成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成立区重大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为常设协调议事机构,在区应急委员会的领导和市重大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机构的指导下,统一领导全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由区政府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区长任救援指挥部总指挥长,区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助理调研员、区安监局局长任救援指挥部副指挥长,区政府办、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区发展与改革局、区工业经济局、区商务局、区公安局、区财政局、区卫生局、区民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交管局、区环保局、区消防大队、区交警大队、区城管局等单位为成员。

2.1.1.2职责

负责组织指挥、领导和协调全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研究、制订、修订、实施本预案;研究、报告全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工作的重大问题;部署和总结年度应急救援工作;组织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演习,负责调集和落实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专业队伍、专项资金和专用设备,检查督促全区各街道(乡、园、局)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协调上级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汇总报告事故救援情况。汇总全区各类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并组织有关专家及时进行评估分析,提出处置建议。组织、协调应急预案中应急响应程序的具体启动工作。重、特大事故发生后,统一部署、指挥、协调实施本预案,统一调配救援设备、人员、物资、器材和占用场地,适时批准启动和终止本预案,启动和终止本预案的命令;适时公告,将事故的原因、责任及处理意见公布于众。

2.1.2区应急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机构与职责

2.1.2.1机构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办),作为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日常工作,综合管理全区各类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内,由该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1.2.2职责

协助正、副指挥长工作。负责指挥、副指挥长命令的下达及执行情况跟踪反馈;定期或不定期向市政府提供我区重、特大危险源的详细情况,检查各成员单位、企业单位是否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报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检查预案的模拟演习,评估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好事故(险情)信息的工作;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报告,协调各新闻单位对事故情况的报道,统一对外经指挥部审定的事故信息;办理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负责指导有关部门和系统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并督促演练,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和补充;按照指挥部指令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抢险救灾,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协调;协调组织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和可用场地,并负责在事故后组织归还或补偿;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做好善后处理具体工作;

b、具体职责是:

a)组织制定、修订区重大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b)组织实施区重大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c)指导、监督各成员单位、街道(乡、园、局)安全应急机构的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d)指导、督查全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方面的科技、宣传、教育、演习等工作;

e)组织、协调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综合管理系统、通信信息系统、物资保障系统、抢险救援系统、灾后重建系统的建设;

g)汇总全区各类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并组织有关专家及时进行评估分析,提出处置建议。

f)组织、协调应急预案中应急响应程序的具体启动工作。

2.2应急组织机构的建设

2.2.1基本原则与要求

1)工作移交与指挥转移: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后工作交由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负责。

2)全区建立区、街道(乡、园、局)两级应急领导机构及其日常工作机构,分级领导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和办理日常工作。

3)依序替补。应急救援指挥部及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因故缺位时,由副职按序替补到位,防止出现指挥中断、秩序混乱的现象。

4)按照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的要求,建立统一的指挥场所,装备基本满足要求的指挥系统,调配精干的人员,建立健全完善全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专家服务、救援物资、装备资源档案库和完整的信息库、完善的网络。

2.2.2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

区政府办:参加、组织和协调全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参加应急救援行动;组织调集应急队伍和抢险救灾物资;负责应急救援对外联络工作。

区发展与改革局:负责安排应对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基建项目,协调建设资金;审核重大危险化学品源项目建设;做好救灾物资储备、调拨和供应的计划、协调工作。应对突发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物资供应及交通、通信保障工作。

区公安分局:负责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的治安保障、交通管制、事故区域警戒维持事故现场社会秩序、事故证人及责任人的监控与保护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突发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资金保障等工作,监督检查应急救援资金,救灾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

区民政局:启动突发灾害的社会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协调救灾工作;组织核查、统计和全区灾情;组织转移、安置、慰问灾民;负责灾民吃、穿、住、医的生活救助;申请和拨发救灾款物;组织接收、管理、分配救灾物质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储备救助物资。配合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区卫生局:负责并协调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的医疗救治工作,负责并协调事故现场卫生防疫工作,负责组织事故现场毒物鉴定,并制订救治和防中毒方案,组织协调调配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短缺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

区安监局:负责起草、修订、实施本预案,负责接收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安监局报告,组织、指挥和协调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监督救援方案的实施和区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决定的执行,负责制定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专业人员,专项资金和专用装备的储备计划,检查督促各有关专业部门和从业单位开展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演习。

区工业经济局、区商务局:参与全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协助事故单位进行抢救和恢复生产,、组织、监督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储备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所需的救援装备与物资。

区科技局:负责重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科技储备与科技保障工作。

区环保局:负责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定并采取防止危险化学品污染扩大的对策和措施,负责事故现场洗消和清理工作。

区交管局:负责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交通运输保障工作,负责道路、水路运输应急救援人员、物资的保障工作。

区武装部:负责组织协调驻长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抢险救灾工作。

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负责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工伤医疗保险与救助工作,协助处理相关理赔事宜

区公安消防大队:负责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的火灾扑救工作,负责事故现场院人员(包括伤亡人员)的紧急转移工作,配合环保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洗消清理。

区交警大队:负责因交通运输事故引发的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交通管理、区域封闭与隔离,协助应急救通运输工作。

区城管局:负责协助进行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的维护现场、协助公安部门工作,协助进行事故现场洗消和清理工作。

区宣传部:负责做好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宣传报道工作。

2.3现场指挥部组成及职责

2.3.1组成

发生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时,在事故现场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现场总指挥由区危化品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长指定人员担任。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设:综合协调组,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安全保卫组、物资供应组、环境监测组,善后处理组、技术咨询组、宣传报道组和事故调查等10个专业救援组,各组组长由相关责任单位主管负责人担任。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设现场指挥一名,由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

2.3.2主要职责

2.3.2.1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对全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紧急处置工作负总责,对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等应急保障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对应急处置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按规定需报告的事项,及时向区政府、区突发公共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和市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请求援助,直接指挥现场抢险救援工作,负责信息的统一。

2.3.2.2专业救援组职责

综合协调组:由区政府办为组长单位,其它各组组长为成员,负责救援一线和指挥协调工作,传达贯彻指挥部各项决定、指令联系和督促各组工作,确定事故应急救援控制范围,汇总事故现场各项信息,授予权公布事故救援进展情况。

安全保卫指挥组:公安部门为组长单位,当地街道居委会为成员(必要时包括区城管委),负责事故现场安全警戒、交通疏散、秩序维护、安全保卫、治安管理工作,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疏散、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险区域内的其他人员和周围物资的转移。根据事故现场情况,设置警戒区,负责区域的封闭与封锁,严格控制进出人员及车辆,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对肇事者及有关人员采取监控措施,防止逃逸。负责对现场及周围人员进行防护指导。必要时调动区城管大队(全区道路疏散分流方案见附件9.7,全区区域性封闭与封锁程序见附件9.8)。

医疗救护指挥组:区卫生局为组长单位,有关医疗机构为成员,负责组织抢救队伍,利用各种医疗设施抢救伤员,处置受伤和中毒人员,紧急调用救护所需药品,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其它危害,协调农林水利、环保及其他相关部门,评估测定事故的危害程度,提供医疗保障应急处置与救援方案,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

环境监测指挥组:区环保局为组长单位,有关化学品检测机构为成员,根据事故发生的类别,利用各种环境监测设施,及时对大气、水体、人体、动植物、土壤进行即时监测,确定危险物资的成份及浓度,确定污染与危险区范围,评估事故造成的环境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其它危害,迅速采取相关措施,防止事故危害进一步扩大。制订环境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

物资供应指挥组:区工业经济局为组长单位,商务、交通、安监、公安部门为成员,负责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及有关街道、乡、局和社区、村以及企业调配、提供各类应急装备器材、工具和救援物资,安排好抢险救援人员的膳食。

善后处理指挥组:事故发生地街道为组长单位,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公安局为成员,负责组织对伤亡人员的处置和身份确认。督促、指导事故单位及其所在地、部门及时通知伤亡人员家属,落实用于接待伤亡人员家属的车辆和住宿,做好相应的接待、安抚、解释和善后处理工作,启动社会力量,为受害人提供社会救助。负责安置事故区域内人员紧急避难转移疏散安置工作。

抢险救援指挥组,根据事故类别,分别由公安、消防、交警为组长单位,根据事故类别由总指挥指定现场指挥负责人,负责现场指挥。执行总指挥的命令,组织指挥前方救援,反馈现场信息,及时向总指挥部报告,如来不及报告可先行处置后报告。事故单位为成员,必要时由区突发公共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报市政府商调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支援。负责事故现场紧急状态下的现场抢险救援作业。及时控制危险源,隔离事故系统与其它生产、生活系统,抢救事故现场的人员、设备、物资和其它财产,负责现场灭火,设备冷却、喷水隔爆、人员搜救,负责被污染区的洗消工作和现场清理工作用于。

事故调查指挥组:区安监局为组长单位,公安、消防、交警、工会、工业、商务、事故单位为成员,负责事故情况的调查、取证、事故原因的分析、事故的定性及处理建议工作。

技术咨询组:由区安监局牵头,有关单位参与,组织相关专家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技术咨询组,负责对事故应急救援提出应急救援方案和安全措施,为现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宣传报道组:由区委宣传部为组长单位,负责处理事故新闻等相关事务。

3.预测、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1.1信息监测

区安监局负责确定信息监测办法与程序,建立信息来源与分析、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核实、分析、评估收集可能引发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信息。必要时,组织专家、相关部门进行会商,对发生的事件趋势进行预测。

区安监局和各街道(乡、园、局)安监站负责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采集、处理工作。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根据不同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性质和特点,以辖区内各重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重点部位为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广泛收集各种可能引发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信息。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认为发生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可能性很大的,应在2小时内分别向区应急委、市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报告。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建立与市以及其他区信息联络制度,及时掌握可能引发影响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信息。

3.1.2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办负责接受危险化学品重大隐患和重大事故的举报和上级部门通报,并将报警信息立即报告指挥长、区应急办和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同时报告市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事故及隐患发生地街道(乡、局)。各街道和区有关部门收到事故信息后应当进行核实和风险分析,并在2小时内向区政府和区安监局等部门报告。区安监局危险化学品隐患及事故应急举报电话为:

(值班)(传真),

电子邮箱地址:。

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3.1.3报告或报警的内容包括:事故或者事故隐患发生的企业名称、时间、地点、交通路线、联络电话、联络人姓名、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事故类型(火灾、爆炸、有毒物资大量泄漏,交通事故引发)或者事故隐患情况、周边情况、需要支援的人员、设备、器材。途经我区范围内的重大危险化学品运输状况(类别、品种与品名、数量、运输船舶、车辆型号、车辆牌照、时间及途经路线)。

3.2预警

3.2.1接警

区安监局、各街道(乡、园、局)安监站负责接警工作,公安、消防、交警、卫生部门通过119、120、122、110公共信息电话负责接警并向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报告。区安监局和街道(乡、园、局)应急办在接到报警后应当经初步核实后及时报告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处置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工作机构报告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实行首问接警制,任何接警单位不得以任何原因推诿信息接报工作。

3.2.2处警

3.3.3.1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接到报告后,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或者事态发展,立即向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报告,情况紧急时,由区安监局和街道(乡、园、局)应急办组织力量赶赴事发地,进一步查明情况。

3.2.2.2及时向区应急办反馈处警情况。重大情况1小时内向区应急办预报告,2小时内正式报告。并按照预警等级的确定原则、信息确认与程序等确定预警等级,启动相应预案,并决定是否向区应急委、市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提出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的建设。

3.2.2.3事故应急救援信息传递主要由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负责。

3.2.2.4紧急出动指令由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发出。

3.2.2.5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的发出与接收,救援行动的发出与接收都必须有记录、录音,无法及时记录时应随后追记。

3.2.2.6应急响应程度启动后,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应当即召集相关成员单位组建事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

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3.3.1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逐步建立全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管理平台和日常监测信息数据库,适应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定期分析通报制度。构建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与街道(乡、园、局)应急办、安监站和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3.3.2建立和完善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网络。必须建立定期信息分析通报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装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值班电话和值班手机必须保证24小时能够接通,确保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测信息网络的畅通和及时报送。(指挥部成员单位联系名单见附件9.1)

3.3.3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设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专家组,并利用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专家组资源,为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与技术专家组成员间的联系应保持畅通(专家组成员名单见附件9.2)

3.4预警级别及

3.4.1预警级别的确定

按照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潜在危险程度和可能的发展趋势,预警级别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预警级别的确定主体:一般预警由区政府确定;较重预警由市政府确定;严重预警报请省政府确定;特别严重预警报告省政府后报请国务院确定。

3.4.2预警级别的确定程序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收集、核实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后,组织专家研究,提出建议,报应急委决定。

3.4.3预警级别的信息

预警级别确定后,除因涉及国家安全等原因需要保密的外,由确定预警等级的区政府或市政府及时向社会公布;对直接涉及公众利益或需要公众广泛参与应对的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警信息由市政府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短信传播等渠道广泛,做好随时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

预警级别由省政府或国务院确定的,除由国家、省、市级媒体预警信息外,还应当通过各街道(乡、园、局)、社区(村、分场)、企业下发通告、宣传墙报等方式相应预警信息。

3.4.4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预警信息内容包括:

a)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性质、原因;

b)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地及范围;

c)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估计;

d)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对措施和控制情况;

e)应急事件发生后的个人防护自救办法

f)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其他情况。

3.4.5预警级别信息后,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涉及的街道(乡、园、局)应急办和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对事件发生地采取以下措施,并做好相关信息跟踪监测:

a)做好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

b)及时向公众可能受到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的警告或者劝告,宣传应急和防止、减轻危害的常识;

c)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容易受到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的人员和重要财产,并进行妥善安置;

d)要求处置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可以动员、招募后备人员;

e)确保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正常;

f)调集所需物资和设备;

g)保护现场。第一时间进入事故现场的部门必须负责事故现场保护。

h)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3.5解除预警

区人民政府确定的预警级别信息险情完全解除后,由区政府申报市政府同意通过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公共传媒解除警报信息。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做好解除预警工作。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响应程序流程见附件9.13)

4.1.1级别的确定

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实际级别,按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流行强度和影响范围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Ⅳ级应急响应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已经或者可能造成1-2人死亡;

2)已经或者可能将造成较大环境危害,较大财产损害和社会影响。

Ⅲ级应急响应就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已经或者可能造成3-9人死亡;

2)已经或者可能将造成重大环境危险、重大财产损害或重大社会影响。

Ⅱ级应急响应达到下列条件:

在Ⅲ级应急响应基础上,事故事态可能会持续发展,已经或者可能造成10-29人死亡。

Ⅰ级应急响应应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已经或者可能造成30人以上死亡

已经或者可能将造成特别重大环境危害,特别重大财产损害、特别重大社会影响

4.1.2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评估与确定

一般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由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专家组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由区应急委确定。特别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由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市应急委,在市人民政府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综合评估后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4.1.3启动条件

4.1.3.1指挥部办公室接到事故报警信息后,应详细了解事故情况,确定应急响应等级,按照应急响应级别传递信息和开展应急预案启动申报工作,由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长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本预案由指挥长根据区人民政府应急预案启动决议,签署命令后启动。

4.1.3.2上级预案和区总体预案启动时,本预案同时启动。本预案启动时,相关街道乡局应急预案同时启动。

4.1.3.3启动方案

一般事故(Ⅳ级)进入Ⅳ级响应后,指挥部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实施应急救援,并向区政府和上级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召开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订应急响应的有效措施,调动相关部门和专业队伍进行事故救援和下一级应急响应的准备工作,事故信息由区政府向媒体和公众。

重大事故(Ⅲ级)进入Ⅲ级响应等级时,指挥部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实施救援,并向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报告,根据事故状况立即召开相关成员单位,及时组织调动其它相关单位部门,专业队伍赶赴现场,实施应急救援。当事故难以控制或有扩大的趋势时,请示市政府组织增援队伍,并请求启动上级应急预案。

特大事故(Ⅱ级)进入Ⅱ级应急响应等级时,指挥部门应立即向市政府报告,全面启动区总体预案,并请求进行全面的增援,并进行全面的动员,调动各方面力量赶赴现场,实施全面的紧急救援。

特别重大事故(Ⅰ级)进入Ⅱ级应急响应等级或Ⅱ以上等级时,指挥部门应立即向市政府报告,请求进行全面的增援,并进行全面的动员,调动各方面力量赶赴现场,实施全面的紧急救援。并请求市政府启动更高级别的应急预案。

4.1.4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履行下列应急响应职责:

a)接警后,立即向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市危险化学品救援应急办报告,并根据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级别及应急工作规模,迅速部署应急处置工作。

b)对本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等应急保障资源进行统一调度;

c)对本区在应急处置中自身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向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办汇报,请求予以援助。

d)必要时,直接指挥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e)完成区应急办安排的工作。

4.1.5情况报告

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应当在接到信息后1小时内向区应急办和市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应急办公室报告,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应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对报告的部门、时限、程序等有具体规定的,除按本预案上述规定报告外,还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告。主要报告以下内容:

a)、发生事故的单位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b)、事故单位的行业类别、经济类型、企业规模;

c)、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估计;

d)、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e)、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f)、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救援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g)、事故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1.6特别情况的处理

发生在本区内的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其中人员涉及外区、市的上报市应急委,并与相关地区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联系,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跨部门的,同时启动相应专项预案,应急工作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进行。

某项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密切注意和防止次生、衍生、偶合事件的发生。

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中有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伤亡、失踪、被困的,或者可能影响到境外的,由区人民政府及区外侨办、台办等部门按照国家规定上报市人民政府,并做出相应处理。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4.2.1建立快速应急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有邮电、无线通信网络和公用信息网为应急指挥和信息报告服务。现场应急指挥部用手提/台式VHF或无线电话通信联络,配置电话同步录音装置、传真机、电脑、互联网终端,确保准确接收信息。

4.2.2昼夜值班。事故单位和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事发地基层组织、区、街道应急办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要加大监测。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和各成员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在应急处置期间,事发地的街道应急办要综合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信息,每日向区危化应急救援办报告,重要信息要立即报告。同时,区危化应急救援办每日向市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办报告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的有关情况,遇重要信息立即报告(应急事故信息流程图见附件9.14)。

4.2.3加强现场信息的采集。现场信息包括:事故发生简要经过及原因简要初步分析,人员伤亡、失踪的情况;财产损失情况;人员疏散情况,待救援人员数量及危险程序情况;危险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控制情况;现场医疗救治情况;现场疫情处置情况;现场救援进展情况;现场救援物资供应情况;现场环境监测情况、现场救援面临的困难及需支持的事项等。现场信息由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采集,并与区应急办保持不间断联系,随时报告现场信息。

4.2.4事故损失信息采集

事故损失信息包括:灾害损失情况,因灾需救济的情况及已救济的情况,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由安监部门、民政局和当地街道负责在第一时间采集灾害损失信息,并报告应急救援指挥部、区应急办、区政府,并同时报告市政府、市民政局、市安监局。

4.2.5信息处理。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工作牵头部门负责收集、汇总各类常规信息、现场信息、灾情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应急处置建议,报告相应的市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与区应急办,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

4.2.6通讯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区安监局负责建立全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联络员的通讯电话本

建立省、市、区、街、重要企业五级应急救援通讯网络,

区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电话

市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电话

省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电话

4.2.7区外信息通报。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涉及或影响到本行政区域外的,由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与所涉及或影响的区人民政府取得联系,通报有关情况,并同时向市应急委汇报有关工作情况。

4.3基本响应程序

4.3.1基本应急

4.3.1.1事发地先行处置

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事件发生单位、事发地的基层组织要进行先期应急处置,拨打报警电话,组织群众自救互救,组织人员疏散,迅速控制危险源,抢救受伤人员和物资,并立即向区、街道及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办报告。

4.3.1.2组织应急救援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接到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报告后,必须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指派设立现场指挥部,专门负责现场应急指挥工作,立即了解现场情况及事故的性质,确定警戒区域和事故控制具体实施方案,布置救援专业队伍任务,并及时向市重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现场处置情况。对于比较集中、固定的事发现场,已造成人员伤亡或对公众生命健康直接造成严重威胁的,要立即调集本辖区范围内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进行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责迅速开展相关工作。

事故发生单位急指派专人负责引导指挥人员及各专业队伍进入事故救援现场。

专家咨询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对事故情况做出判断,提出处置实施办法和防范措施,事故得到控制后,参与提出防范措施。

各专业队伍到达现场后,服从现场指挥人员的指挥,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按各自的分工开展处置和救援工作。

现场指挥部应根据现场情况制订现场救援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参加现场救援的人员必须严格按救援方案实施救援,未经指挥部负责人批准,不得擅自改变计划。

4.3.2扩大应急

4.3.2.1请求支援或申请启动高级别预案

当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的趋势时,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要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增援队伍,加大救援物资调拨、供应力度,并及时请求市应急委支援。必要时,由区人民政府请求市人民政府提高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级别,启动高级别预案。

4.3.2.2提请市人民政府申请进入紧急状态

当涉及本区部分地区或涉及本区全部行政区域的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对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采取常态下的措施不能有效控制和消除其严重危害时,由区人民政府报请市人民政府按程序申请进入紧急状态。

4.4指挥与协调

4.4.1应急领导机构与现场指挥

a)重大、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或特别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区、街道应急救援工作均应接受省、市应急委的统一指挥,各部门、各单位要服从市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调度。

b)在应急救援现场,进入现场的救援队伍、人员和物资都必须服从现场救援指挥部的统一调度。省、市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领导到达现场后,由省、市、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决定现场指挥人员的调配。

c)较大、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区危化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全面负责应急工作,并及时向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情况,请示重大问题的处理指令。各部门、单位要服从区危化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调度。

d)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街道应急办全面负责辖区应急工作,区危化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指挥工作,并及时向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情况,请示重大问题的处理指令。各部门、单位要服从区现场应急指挥部的调度。

4.4.2应急救援专家咨询组及职责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专家咨询小组。职责是:平时为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在应对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时,应邀参与应急指挥工作,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4.5紧急处置

(区应急工作程序手册见附件9.9,应急处置工作手册见附件9.15,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措施见附件9.10)

危险化学品单位发生事故后,应当通知有关专业救援机构和所在地政府机构、区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办。

事故单位是第一时间处置事故的主体,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充分利用所属企业和就近社会救援力量,立即组织实施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立即组织本单位和就近医疗救护队伍抢救现场受伤人员。

迅速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制订事故的救援方案并组织实施,根据事故和救援情况,及时修订救援方案、补充救援措施。

危险企业和当地救援力量不足以有效地抢险救援时,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应向上级危险化学品应急组织明确要求增强救援。

参加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下进行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力量清除现场应急抢险通道上的障碍物,由当地街道、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保险抢险通道、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设备畅通无阻,有权应急征用有关设备与设施,有权按实施方案要求组织施工。

4.6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事故发生后,现场指挥部要迅速评估事故对救援人员的危害途径,制定人员进行和离开事故现场的标准程序。确保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的安全

4.7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的特点,采取确保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和基本生产保障措施(应急情况下的群众医疗救助、疾病控制、生活救助以及疏散撤离方式、程序、组织、指挥,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紧急避难场所)。

4.8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利用省市二级120急救中心和市危化生产安全救援基地资源,在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后,组织120急救中心和有关医院立即到事故现场抢救,并开辟专门通道,保证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治

当危化事故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现场救援指挥部要组织增援力量。加大救援物资调拨供应力度。并及时请求其它区和市政府支持

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及社会稳定时,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应立即向区政府报告,并通过市政府,请求武警、军队参加治安保卫,

4.9事故调查、处理、检测与后果评估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事故调查组调查分析事故原因,现场检测、事故损失评估等工作。组织专家总结和评价应急预案实施情况,应急救援保障情况等,对应急预案的适用性进行评估。

4.10新闻报道

4.10.1新闻报道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广泛宣传经有关部门核实后的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情况及应急处置情况;广泛宣传区政府组织干部群众积极应对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情况;广泛宣传人民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抗击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中表现的英勇无畏精神和感人事迹;广泛宣传人民群众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等情况,广泛宣传应急救援时个人防护及自救措施与方法。

4.10.2实行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新闻制度

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现场指挥部制订新闻报道方案。由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区委宣传部、本预案牵头单位形成新闻通稿。除按照有关规定需要保密的信息外,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信息由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通过媒体统一向社会公布。

4.10.3新闻报道工作组织

各级各类媒体记者赴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事发地采访报道,由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协调,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4.11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工作达到相应条件,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遇难、遇险人员全部抢救出来后,现场救援工作结束。按审批程序要求,由区总指挥长签署命令后,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宣布应急行动结束,并向社会相关信息,组织各类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事故单位尽快恢复生产经营、社会生活秩序以及事故后期的善后工作,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后期处理工作。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迅速采取措施,救济救助灾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5.1.2区民政局、有关部门和相关街道按职责分工及时调查统计灾害事故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并按规定向上级报告和向社会公布。

5.1.3民政系统要迅速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接收、发放的管理工作,确保灾民基本生活,并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有关单位、街道(乡、园、局)和社区(村、分场)、企业应当支持、配合做好安置、安抚工作。

5.1.4卫生部门要做好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消毒和疫情监控工作及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监督工作。

5.1.5由各街道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清理或由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责任单位自行清理。若因调查需要暂缓清理的,应组织保护好现场,待批准后再行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可能导致危险发生或清理工作有特殊要求的,由专业队伍进行清理。

5.1.6各街道和有关部门要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计划,迅速进行灾后重建工作。若需要由上级政府、部门制定方案的,由上级政府、部门制定方案,各街道和有关部门实施。

5.1.7做好在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中被损害设施等的修复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通信、供电、供水、供气、城市排水设施、城市道路等公用设施被损尚未恢复的,有关单位应迅速报告,组织力量修复。道路、桥梁、水库大坝、围堤等被毁坏及河流被堵塞的,各街道、乡及有关部门要及时并向市有关部门申请组织修复。

5.1.8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物资劳务征用补偿、赔偿工作。

5.1.9事故单位妥善处理事故受害者,对事故受害者依法给予赔偿。

5.2社会救助

5.2.1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和物资。

5.2.2民政部分要组织公益性社会团体、组织、企业和个人要开展经常性的募捐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吸纳捐赠救助款物。

5.3保险

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要认真组织协调各有关保险公司及时定损理赔。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足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因定损理赔需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情况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

5.4调查、处理

5.4.1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完毕后,有关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及时进行调查,重点要查明导致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原因,并形成调查报告。有关政府及其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调查,按要求提供有关情况。

5.4.2对责任事故,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5.4.3通过总结,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找出预防、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环节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和相应能力,修订应急预案,逐步完善应急机制。

6.保障措施

6.1信息与通信保障

6.1.1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和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间、当地政府、事故企业、各应急小组之间应尽量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保持通讯和信息畅通。

6.1.2建立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完善与市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市、区各相关职能单位、街道、重点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信息、网络连接。开发和建立全区重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事故信息、救援力量、救援物资、救援技术专家等的信息数据库,掌握救援抢险队伍、救援物资储备等情况,危险源数量、分布、运输路线、潜在影响和应急措施。

6.2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6.2.1现场救援装备保障

建立应急救援装备数据储备信息数据库,明确其类型、数量、性能特点和存放位置,制定信息数据库的管理、数据更新和报告制度,利用省、市、区现有资源共享(见附件9.3应急救援装备分布情况一览表)。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和指挥部成员单位应与上一级相应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机制,发生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出现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不足等时,能及时调用或借用相关物资和装备。

6.2.2应急队伍保障

6.2.2.1按照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部署由各成员单位为主,逐步建立统一的处置各类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专业救援队伍。主要包括:卫生局负责组建医疗救护队伍,建设局、城管局负责组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抢修队伍,公安部门负责组建消防、公安防爆、治安队伍,交通局负责组建运输保障队伍、工业经济局、商务局利用现有企业资源负责组建事故处理队伍。

6.2.2.2开始应急行动后,各街道(乡、园、局)、企事业单位、公安、城管和专业抢救队伍要保证应急响应所需的充足的人力资源配备。

6.2.2.4区专项应急工作职能部门要与上一级相应职能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当处置各类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专业救援队伍或技术力量不足时,能得到上一级部门的支援。

发生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后,必要时由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向市应急委报告协调武警部队、驻长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和支援抢险救援工作。

6.2.2.5逐步提高各类专业应急队伍的装备水平,配备基本的先进救援装备、器材和通信、交通工具以及防护装备。各专业应急队伍应制定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并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快速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确保队伍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各抢险救援队伍的总体情况、编成要素、执行抢险救援任务的能力,每年年初要向区专项应急指挥部报告,重大变更要及时报告。

6.2.2.6最大限度整合、利用市、区、街道、企业应急处置队伍、物资与设备资源。区安监局负责建立应急处置资源详细档案,与加强协调联系,保证调用及时、迅速。

6.2.3交通运输保障

6.2.3.1区交通局要确定交通运输保障队伍,掌握车辆、船只的提供单位、数量、功能、驾驶员名册等各种情况。并逐步建立交通保障动态数据库。

6.2.3.2交通管制。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情况,及时向市应急委报告、指令122交通指挥中心或交通、交警部门,对突发事件现场和通往现场的重要道路或航道实行交通管制,根据交通封闭和疏散方案组织交通分流与疏散,避免因交通影响造成其它影响。根据需要组织开设应急救援“专用通道”。

6.2.3.3道路设施受损时,各相应部门要迅速组织队伍进行抢修,尽快恢复道路通行。

6.2.4医疗卫生保障

6.2.4.1区卫生局要建立医疗卫生保障数据库,明确医疗救治机构的资源分布、救治能力和专业特长,确定参与应急医疗卫生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名单。建立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利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急容量、救治能力和专家资源。

6.2.4.2紧急处置中的医疗救护保障工作由区卫生局组织实施,组织医疗急救中心负责院前急救工作和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救治。区医院、各街道医院及群众性救援组织和队伍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

6.2.4.3配置应急救护资源,区卫生局协调有关部门储备必要药品、医疗器械,制订医疗卫生队伍、医疗卫生设备、物资调度等方案。

6.2.5治安保障

6.2.5.1公安部门负责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治安保障工作。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由区公安分局牵头、区城委局、各街道派出所、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及事故发生单位协助,在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维护秩序,及时疏散群众。各街道、社区要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协助公安部门实施治安保卫工作。必要时可协调其他队伍协助警戒。

6.2.5.2应急处置警力不足的,可向市或省请求援助,由市或省调配警力予以援助。

6.2.5.3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应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

6.2.6物资保障

6.2.6.1区安监局负责建立应急行动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明确其类型、数量、性能特点和存放位置,制定信息数据库的管理、数据更新和报告制度,利用省、市、区现有资源共享(见附件9.4应急救援物资分布情况一览表)。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和指挥部成员单位应与上一级相应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机制,发生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出现物资不足等时,能及时调用或借用相关物资。

6.2.6.2在抢险救灾过程中紧急调用的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阻拦和拒绝。事故后应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都必须从全局出发,服从领导组和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人员调集和车辆、物资、器材的调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做好事故的抢救和处理工作。有关部门接到物资供应指挥部下达任务后,因,应提供的物资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而延误时机,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6.2.7资金保障

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工作和物资储备所需的资金,由区计划统计物价局制定计划,同级财政列入预算予以保障。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统筹安排预防和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所需工程建设、设备购置、信息系统和专业队伍建设以及人员培训等项资金。

6.2.8社会动员保障

按照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否需要人民群众参与及需参与的程度,相应确定动员的对象和范围。对需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或只有群众参与才能确保应对有效实施的,应深入发动群众,充分重视和利用好民力,是否进行动员及动员对象、范围,由区政府决定或者由区政府报市应急委决定。

社会动员由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具体实施。

6.2.9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6.2.9.1区、街道两级应急办应建立所辖区域内的紧急避难场所和可成为紧急避难场所的(如广场、公园、体育馆、学校教室、宾馆、酒店)信息库,掌握其地点、功能、可容纳人数、目前使用状况等。特别安排部分紧急避难场所兼具指挥场所功能。特别安排部分紧急避难场所供全区重点保护单位使用。

6.2.9.2有关职能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时应主动征求区、街道应急办的意见,充分考虑因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安置人员的需要,使人防设施、部分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具有接纳紧急避难人员的功能。

6.2.9.3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指导有关职能部门规划、建设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紧急指挥场所,并配备相应的通信设施、办公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备出现紧急状况时省市党政机关能及时迁入,指挥处置各类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

6.2.9.4因自然灾害等需要较大规模安置受害群众,实行紧急避难安置工作实行以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地安置为主,妥善安置群众生活的原则。安置分为紧急避难安置、临时安置和较长时间安置

紧急避难安置和临时安置可采用征用和适当补偿征用方式征用教室、宾馆、酒店。征用经营性场所和学校教室须经区应急指挥部指挥长批准并报告市应急委。

较长时间安置采取借住公房、非受灾户对口接收受灾户、投亲靠友、搭建帐篷等方法,实行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临时安置和长期安置、集中建房与分散恢复相结合。

6.2.9.5应急行动时,由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经区政府同意决定是否组织进行危险区人员疏散,人员疏散安全方案由区民政局负责制订和组织实施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6.3.1加大科技含量,有关职能部门逐步建立科学的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并加强先进技术的利用和配备。

6.3.2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要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力量,在对国内外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紧急处置的先进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建立本区综合紧急处置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探讨研究。

6.4技术保障

建立技术扶持机构、技术咨询机构、技术专家和应急救援咨询组专家数据库,确定专家所学专业、技术专长、多种联系方式,并依托技术咨询机构,保证应急响应的技术支撑。

6.5气象保障

由区安监局负责与市气象局协调,为指挥部提供应急决策和响应行动所需的气象资料。

6.6法制保障

6.6.1按照国家、省、市法律、法规、规定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并对实际运行中的有关问题及时向市应急委报告。

6.6.2加强执法,预防事故发生。有关执法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预防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法律、法规,加强检查督促,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发现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执法违法、失职渎职、的,坚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6.6.3要严厉打击在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中趁“乱”制造事端、扰乱治安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制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民心的行为;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为紧急处置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6.6.4要充分行使好法律、法规赋予的应急中的紧急处置权,依法规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中的行为,确保紧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宣传

7.1.1公众应急信息交流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向社会宣传有关应急预案、报警电话和接警部门。

加大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应对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各职能部门、各街道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要把一些常见的多发性事件的预防,应急知识编成小册子,在群众中进行宣传。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要加强防灾自救、互救的宣传和辅导,有关业务部门要上基层进行业务指导。

要把有关应急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作为全民普法内容,特别是要把有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履行的特殊义务作为普法的重点,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配合、支持、参与应急工作的意识。

7.1.2学生应急常识教育

区教育局应制定学校应急工作教育规划,要加强对中、小学生有关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应对知识的教育。

7.2培训

由区安监局和专业救援部门组织各级领导、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常规性培训,将有关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应急管理课程列入干部培训内容,提高应急处置和指挥能力。

7.3演习

7.3.1单项演习: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每年不少于一次实战演习,通过演习提高抢险救援队伍的抢险能力和处置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各部门的整体协调配合能力。专项应急指挥部要有详细的演习计划,有明确的演习目的和内容,要注意演习人员的自身安全和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演习后要对应急方案进行评估。

7.3.2对涉及到人身安全和社会影响较大的专业救援抢险队伍的抢险演习,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到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不断更新演习的内容,也要考虑到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制定多套救援抢险方案。

7.3.3综合演习: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每年进行一次综合演习,检验各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各应急保障部门的协作配合能力、指挥机构的紧急指挥能力及紧急动员能力。通过综合演习,评估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7.3.4演习内容包括:

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模拟演习

主要演习火灾控制、设备隔热降温保护,受伤人员的搜救及安全警戒区的设立

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且有可能存在大量有毒危险化学品泄漏的模拟演习

主要演习专业救护队伍防护器材的使用,火灾控制,现场环境状测定,周围容器的隔热降温防护,受伤人员的搜救,现场救援,人员疏散、撤离及安全警戒区的设立

发生同时具有火灾、爆炸、有毒危险化学品大量泄漏事故的模拟演习

主要演习专业救护队伍防护器材的使用,火灾控制,现场环境状测定,泄漏区域防爆隔爆保护,泄漏点堵漏,周围容器的隔热降温防护,中毒人员的搜救,现场救援,人员疏散、撤离及安全警戒区的设立

7.3.5模拟演习必须与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演习一并进行,演习前要制订周密的演习计划的程序,检查演习所需的器材、工具、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对参与演习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结合演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本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并将演习情况向市应急委报告。

8.附则

8.1名词术语

化学品: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无论是天然的或是人造的;

危险化学品:指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特性,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目录参见《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

危险化学品事故指由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者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事故;

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主要是指由危险化学品事故引发,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或威胁本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

8.2预案管理

8.2.1备案与批准

本预案由区人民政府。

8.2.2修订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修改情况,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情况,及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预案修改由区应急办修改后报区政府审核批准下发实施。

8.3监督检查与奖惩

8.3.1监督检查主体

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办负责本预案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8.3.2奖惩

对严格执行本总体应急预案,在应急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应急工作中、不听从指挥或,给他人人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危害的,视其情节和危害后果,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4制订与解释

本预案由区人民政府制订并解释,具体由市区危化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承办。

8.5预案实施时间

本应急预案自年月日起施行。

9.附录

9.1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

9.2应急救援专家咨询组成员联系表

9.3全区及全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装备一览表

9.4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物资一览表

9.5全区主要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一览表

9.6区区域、道路及单位类别重要性分级

9.6.1全区地区重要性分级

9.6.2全区道路重要性分级

9.6.3全区单位类别重要性分级

9.7全区道路疏散分流方案

9.8区域性封闭与封锁程序及主要内容

9.9应急工作程序手册

9.10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办法

9.11应急组织框架图

9.12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设置图

9.13应急响应程序图

9.14应急事故信息流程图

篇10

化学品中文名:活性炭

化学品英文名:Active carbon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浓度 CAS No. 活性炭64365-11-3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由于吸入炭粒的干燥性和摩擦作用,可能会造成呼吸道的轻度痛感。 健康危害:活性炭是非腐蚀性物质,如有意外,处置方式应以一般颗粒性异物对待,其可能会引起人体轻度疼痛。活性炭是非腐蚀性物质,不会引起皮肤不适,仅在颗粒受到摩擦时,会造成皮肤轻度痛感。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粉尘接触明火有轻度的爆炸性。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洗掉即可,如有疼痛,及时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有疼痛,及时就医。

吸 入:呼吸新鲜空气,如有咳嗽或呼吸不适,及时就医。 食 入:喝一至两杯清水,如胃肠不适感加重,及时就医。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在空气中易缓慢地发热和自燃。 有害燃烧产物:CO 灭火方法:用水或灭火器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如有泄漏发生,应清洁泄漏物以免炭尘混入空气,操作时应遵循相关的工业卫生条例,注意眼睛、皮肤、防护服的清洁。收集到的没用过的活性炭可放入相关容器,以没有危险的废物对待。对收集到的使用过的活性炭根据相关法规来处置。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避免产生粉尘。 储存注意事项:(Ⅲ)类。牛皮纸外塑料袋,气密封口。储运条件:储存于干燥、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不可与氧化剂共储混运,防止受潮,以避免受潮后积热不散可能发生自燃。如抽查发现有发热现象应及时倒垛散热,防止发生事故。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MAC(mg/m3): PC-STEL(mg/m3):

TLV-TWA(mg/m3):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PC-TWA(mg/m3):

TLV-C(mg/m3): TLV-STEL(mg/m3):

呼吸系统防护:建议使用矿山安全健康管理局要求的呼吸面具,咨询呼吸面具的制造商以便选定合适的面具。如堆场操作工况不能控制,要留意呼吸面具的适用限制。

眼睛防护:在操作时要带有侧边的眼镜,在微尘较大的工况下,要求带有防尘护目镜,要配备冲眼设备。

身体防护:要避免活性炭与皮肤接触,要装备相应的防尘服,对相应的的防护设备在重复使用前要有清洁措施。收工后要彻底清洁皮肤。 手 防 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黑色粉末。

pH值: 辛醇/水分配系数: 沸点(℃): 4000以上 熔点(℃):3500以下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相对密度(水=1): 1.48(20℃) 燃烧热(kJ/mol): 饱和蒸气压(kPa):

临界压力(MPa): 临界温度(℃):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爆炸下限[%(V/V)]:爆炸上限[%(V/V)]: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主要用途:自来水,工业用水,电镀废水,纯净水,饮料,食品,医药用水净化及电子超纯水制备;蔗糖、木糖、味精、药品、柠檬酸、化工产品、食品添加剂的脱色、精制和去杂质纯化过滤;油脂、油品、汽油、柴油的脱色、除杂、除味、酒类及饮料的净化、除臭、除杂 ;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生物制药过程产品提纯、精制、脱色、过滤;环保工程废水、生活废水净化、脱色、脱臭、降COD。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强酸、强碱。

避免接触的条件:接触空气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

大鼠经口LD50(mg/kg): 2000TDL0: 人经口TDL0:0 LC50:

大鼠吸入LC50(mg/m3): 大鼠吸入LCL0(mg/m3): 人吸入LCL0(mg/m3):

刺激性:

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致突变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无资料。 半数致死浓度LC50: 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其他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无危害,可直接填埋。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填埋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UN编号:1362 包装类别:

包装标志:

包装方法:牛皮纸外塑料袋,气密封口。

运输注意事项: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与强氧化物接触,例如臭氧、液氧、氯、高锰酸等:会引起激烈燃烧。不要与强酸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