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测试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品测试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品测试方法

篇1

摘 要:针对化学品的生态毒性,以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物效应和细胞损伤效应为重点, 优化和改进现有的离体生物测试方法,同时构建新的离体测试细胞品系,发展基于生化反应和基于细胞的新的离体测试方法。针对不同生物效应,构建不同离体生物测试技术组合,实现对多个样品特定生物效应的同步检测。发展化学品的高内涵筛选技术,实现对特定化学品多效应同步检测的高内涵离体测试。针对我国实验生物的多元化和代表性差的特点,以我国土著生物为核心选择包括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土壤生物以及两栖类生物的代表种,根据所选择实验生物目前背景生物学工作基础,选择性开展部分代表性实验生物的实验室培育和繁殖技术,初步实现代表性实验生物模型化,构建化学品的活体生物毒性测试技术。通过测试方法标准化研究,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品毒性测试技术体系和相关技术标准;构建能够实现特定毒性效应的高通量、多指标离体测试技术平台和以我国土著生物为核心活体毒性和毒理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国内市场广泛使用的50种以上工业化学品进行离体毒性测试,并完成相应的分类,并利用活体毒性测试方法和指标对其中具有潜在毒性作用的化学品进行系统评价,确认化学品毒性效应;通过测试方法标准化研究,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品毒性测试技术体系和相关技术标准,初步形成部分化学品毒性数据库。有关成果为我国的化学品安全管理提供评估技术支持。

关键词:高通量 生物测试 毒性评价

Abstract: For ecological toxicity of chemicals, genotoxicty, endocrine disrupting and cellular damage effects were mainly studied. The existing in vitro methods related to these toxicology effects were optimized and improved. Meanwhile, new cell lines were constructed and new in vitro tests based on biochemical reaction and cell were developed. In different biological effects, a battery of in vitro tests was built to detect a certain biological effect of several samples at the same time. High content screening technology was applied in chemical screening to detect multiple biological effects of a certain chemical in vitro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experimental organisms is multiple and of poor representative, organisms concluding terrestrial, aquatic, soil and amphibian organisms were chosen as representative species from native organisms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current bi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chosen experimental organisms, partial representative organisms’ cultivation an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were developed. Then modeling of representative organisms were realized initially and in vivo toxicity test technology of chemicals were built. By standardizing research of the test methods,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techniques system of chemical toxicity test and related standards were preliminary formed. High throughput and multi-index technique platforms of in vitro tests were built.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index system of in vivo toxicity tests based on native organisms were established. Toxicity of more than fifty kinds of widely used industry chemicals were analyzed and classified by in vitro test. The chemical of potential toxicity were assessed and confirmed scientific by in vivo toxicity test. By standardizing research of test methods,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techniques system of chemical toxicity test and related standards were preliminary formed. Also, a toxicity database of some chemicals was formed preliminary. Relevant results could provide assessing technique for chemical safety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High throughput; Bioassay; Toxicity evaluation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65030&flag=1

篇2

关键词:欧盟;新法规;化学品出口;影响

2007年6月1日,备受注目的欧盟REACH法规(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andRestriction0fChemicals)开始在欧盟全面实施。REACH法规的中文译名为《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是欧盟继原有三大环保指令相继实施后,一个影响范围更大、涉及产品更广的针对化学品生产、贸易、使用安全的法规。它将取代欧盟现有的《危险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指令》等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并对欧盟市场上的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机电、制药等产品中的化学品实施统一管理,对进入欧盟市场的化学品要求进行注册、评估和许可,实施安全监控。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与其他国家相比,该法规的实施对我国出口欧盟的化学品及其下游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大,是一道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欧盟REACH法规的主要内容

REACH法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令或法规,而是一个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法规。它对出口到欧盟的化学品提出更严格的环保、安全要求,以规范欧盟市场上化学品的制造、使用和流通。主要包括注册、评估、许可、限制及数据共享。

(一)注册。对现有广泛使用和新发明的化学物(包括部分可分离中间体),生产商或进口商在生产或进口时,需通知政府主管机构,说明生产或进口该物质的用途,并提交相关文件。文件应包括对该化学物质毒性和生态毒性等特性的介绍、生产或进口的用途、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量、预计产量、对该物质的分类及标识建议、安全数据单、对使用方法等进行的初步风险评估报告,以及建议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等。政府主管部门将把上述信息输入中央电子数据库进行注册,颁发一个注册号并对已注册物质中需给予特别关注的事项和特性进行实地考察和自动筛选。

(二)评估。由主管机构对所有产量超过100吨的化学品注册信息进行审查和信息核对;对降解速度慢并可能在自然环境中累积的或具有基因诱变或剧毒等危险特性的或其分子结构易引起关注的化学物质,即使其生产量或进口量低于100吨,生产商也应测试产品对人体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三)许可。对可能引起极大关注的物质或其成份,如CMR(致癌、诱导基因突变或对生殖有害的)物质和POPS(低降解有机污染物)物质,政府主管机构应对其按某一用途的使用方式给予具体授权。

(四)限制及数据共享。对部分化学品或配制品进行限制,除非在遵守限制条件下,才能被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必须对注册产品进行多种检测试验,检测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对首先完成注册而产生的产品数据信息向潜在注册人共享,但潜在注册人必须向前期注册人支付百分之五十的费用才能共享数据和完成注册。

REACH法规一改过去仅由政府承担化学品安全的责任,要求化工产业承担与其产品安全相关的责任,化工产业应负责收集相关化学品的数据进行评估,并保证只生产或销售按指定方式使用对用户及环境均属安全的化学品,还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证明使用有关化学物质的效益大于为消除该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而引发的成本。

二、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化学品贸易的影响

与欧盟之前的同类指令相比,REACH法规影响的范围更广。从表面上看,REACH法规是个化学品法案,影响的是化工产品,但由于几乎所有商品都使用化工产品作为原料,因此,它的影响几乎波及到我国所有出口商品。仅从目前看,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橡胶、塑料、纺织、轻工、电子、汽车、家电、制药、涂料等十多个产业,涉及904个税则号,其中出口量超过1000吨以上的有215种产品,超过100吨以上的有474种产品,超过10吨的有230多种,有500万种现今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受到影响。另外,REACH法规所涉及的不仅是化学品的生产商,还将这一责任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生产链,包括生产商和进口商在内的化学品下游用户、3万多种化工产品以及使用化工产品的下游产品都将受到影响。REACH法规的出发点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但在保护环境的意愿下,确实对我国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阻碍我国化学品的出口。欧盟是我国化学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2004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石油化工产品1728万吨,出口额140亿美元。其中,单个品种出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产品出口总量1094万吨,出口额22.2亿美元;100-1000吨的出口量322万吨,出口额31.6亿美元;10-100吨的出口量260万吨,出口额55.4亿美元。从对欧盟出口化工产品的结构看,我国生产的化学品中危险化学品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多数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如农药制剂中高毒农药占30%)。根据REACH法规的要求,中国向欧盟出口这些化学品和几千种化工下游产品将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且必须通过欧盟境内的生产商或进口商进行注册。而且REACH法规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用,这些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根本无法支付如此昂贵的检测费用,难免导致化学品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欧盟市场。

(二)进口产品成本增加,影响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欧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来源地,特别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从欧盟进口石油化工产品991万吨,进口额159.2亿美元。其中,单品种进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进口总量645万吨,进口额20亿美元;100-1000吨的进口量219万吨,进口额23.7亿美元;10-100吨的进口量111万吨,进口额29.3亿美元,涉及1066个税则号。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的化学品生产商或出口企业必将把其高额的注册、评估费用打人产品成本,因而提高出口价格,这无疑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口化工产品的成本。这不仅影响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导致相关下游产品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影响纺织、医药、轻工、电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打破国际化学品贸易平衡,导致化学品国际贸易市场的大转移。中国与欧盟化学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是我国化学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我国化学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从与欧盟的化学品贸易结构分析,我国从欧盟进口的主要是精细、深加工的化学物质,如染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且多数为依赖程度较高的不可替代产品。而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化工原材料和中间体。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较高的注册评估要求和注册评估费用将打破现有贸易格局,迫使中国企业重新开拓欧盟以外的市场,建立新的贸易渠道,而新市场的开拓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市场的转移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欧盟化工企业也将由此失去许多获得中国廉价化工原料的机会。

(四)削弱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我国目前出口到欧盟的化工产品多为大宗、低值、原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无机盐、涂料、染料、橡胶制品、有机中间体等领域,具有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优势。随着产品注册等成本的增加、开发费用的减少及欧盟对评估、许可审批时间的延长,将有一半产品的优势逐渐丧失,大大削弱这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并将导致我国上千家企业因出口受阻而关闭。2006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从业人员500万人,仅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00多万人,比欧盟化工行业全部直接从业人员还多。据我国有关方面估计,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可能会导致我国企业20万人面临失业。三、我国企业应对REACH法规的策略

要减低欧盟REACH法规的负面影响,实现环境改善与贸易增长的协调,除政府的引导外,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作用,提高企业的绿色产品竞争力。

(一)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减少废弃物,是企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非常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绿色供应链是把环境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企业不能单靠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还需要从管理角度人手,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模式为:

1、绿色设计。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应以环境资源为核心,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产品实现分解或再生的能力。要从源头上防止限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尽量选择可回收、可循环再使用的材料和零部件。

2、绿色采购。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要精心挑选供应商,不能仅考虑供应商所提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期、品种等常规因素,还需考虑选择重视环境管理的供应商,以保证所购买的原材料达到绿色或环保要求。

3、绿色生产。对生产过程而言,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和降低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国家环保总局在2005年12月13日出台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这标志着国家环保总局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正式纳入全国环境保护制度中。

4、绿色物流。企业应在运输、保管、流通加工、包装和装卸过程中,尽可能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物,选择可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仓储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搬运过程中尽量避免因运输不当造成产品损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5、绿色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运输、搬运、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需要回收处理。在生产流程中报废的产品拆卸后,零部件可经处理后再利用。没有使用价值的电器产品首先要人工拆卸或分解,对可利用的零部件进行回收再利用,不可利用的零部件按材料分类进行回收。有害物质要经专门工艺进行处理,其他混合物经破碎、自动分拣等处理。工业残渣则焚烧转化为热能加以利用或送填埋工厂等。

(二)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开发绿色产品。一方面,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尽快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及时采用先进的国际技术标准,并对先进技术标准进行消化、吸收并予以采用和提高。欧盟REACH法规实施后的初始阶段,原先企业出口的产品由于一时难以达到欧盟的要求,REACH法规对企业来说是起了负面作用,短期内对欧盟市场的出口数量会下降,此时企业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么采取新的技术、标准,进行研发创新,重新塑造绿色产品,挽救失去的欧盟市场;要么消极等待,不采取任何措施,从而失去这块市场。而失去欧盟市场就意味着出口企业要么选择进入国际其他市场,要么只好面临生产萎缩,甚至破产倒闭。但企业如果选择进入国际其它市场,会面临进入困难或遇到其他的壁垒,因而这也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企业唯一的机会和选择就是知难而上,积极应对欧盟REACH法规,如果企业能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改进生产方法和加工工艺,运用新技术、新能源、高标准,使产品逐步达到欧盟REACH法规的标准要求,出口量的下降趋势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出而逐渐扭转。

篇3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问题;对策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现状

1化学品与危险化学品

国际劳工组织170化学品公约对化学品做了如此定义:“化学品是指各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和混合物,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都属于化学品。”而危险化学品则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2我国化学工业的安全现状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建设大型化工生产企业,化学工业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和进口化学品的大国

化学品的广泛应用为相关的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在能够生产大约70000多种化学品,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危险化学品。人类在应用化学品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危险化学品固有的腐蚀、易爆、有毒、易燃特性也给人类的生活及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化学工业,我国的危险化学品管理监督机制相对落后,化学事故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威胁,同时也让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我国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重大危险源数量多;生产单位数量多且分散;危险性大,事故多发

安全评价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的作用及其必要性

安全评价,国外也称为风险评价或危险评价。它是为实现系工程、系统安全,采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分析,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安全评价的作用

安全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协助政府搞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可靠性数据的积累和各项安全标准的制定;能改善职业健康和工作环境;能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能提供有效的安全措施;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危害;便于有效、系统地进行安全管理。

2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2.1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规范

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窒息、灼伤、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安全管理规范对于企业的生产安全极其重要。

2.2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薄弱

一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往往把安全工作放在次要位置,没有事故隐患意识。对其作安全评价的时候,态度恶劣不配合

2.3从业人员基本的安全知识缺乏

大多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地了解自己所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影响安全评价有效性的因素

我国的化学品安全评价工作的开展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仍和国际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家了一系列的安全评价导则,给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评价工作打下基础,但是提高安全评价工作的有效性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1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所面临的困难

主要面临的困难有:企业对于安全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陈旧;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少,人员素质低

2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所存在的问题

2.1企业配合程度低

虽然有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接受了安全评价,但是不知道安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更加不知道安全评价的具体内容。虽然进行了安全评价,但根本不关心评价报告的内容,不会应用安全评价报告中的安全对策和措施。企业的配合程度给安全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也不利于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

2.2选用的评价方法不合适,安全检查表针对性不强

因为我国化学品生产数量众多,而且每种化学品的特性不同,所以,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价方法。有些机构的报告,应用于所有的化工企业,缺乏评价的针对性

2.3提出的安全对策要求过高,不符合经济合理性

安全评价要从实际的技术、经济条件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安全对策和建议。不能够过高地强调安全性,从而忽略了经济的合理性

3危险化学品安全验收评价存在的问题

部分评价机构出具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验收评价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3.1安全验收评价与安全预评价

安全验收评价与安全预评价不同,主要围绕验收两个字,所以引用的标准、法律、法规应与设计标准、设计法规区分开来

3.2安全验收评价资料收集不充分

安全验收评价在对生产装置、设备的性能测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充分,对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技术资料收集、分析不够都将影响安全验收评价的质量。

3.3没有理解《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的实质

在没有对《安全验收评价导则》进行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对评价对象的安全对策措施的设计、施工情况不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所作出的安全验收报告对生产企业的指导意义不大

3.4安全现状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危险化学品安全现状评价涉及的面广、评价主体繁多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某些评价机构没有按照国家安全评价过程质量监控的要求,没有明确各个阶段安全评价人员的资金投入和任务,不能全面收集安全评价所需的材料和信息,导致出具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现状评价报告没有针对性、实用性;有些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的内容不具体,特别是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不够准确;缺少对于装置、设备的失效分析和评价

4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的对策

4.1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的对策

针对危险化学品品种多、从业单位多,为了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的有效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危险辨识;提高安全评价人员的素质,增强责任心;对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加强化学品生产企业对安全教育的认识;提高评价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有效的业务培训

4.2对于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案及建议

安全评价结论要合理、公正。评价部门要确认安全评价的结论符合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有众多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与周边单位存在安全防护距离问题,建议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领导下,制定统一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距离标准。评审团队也应该被进一步规范。评审专家应由技术、管理两方面组成。对常用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方法采取统一规范的标准,供全国安全评价机构使用。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

结语

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是两条边,安全是底边,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化工业的发展。安全评价和安全生产标准化是符合当下安全生产要求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与控制,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评价工作,是保证化工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应该逐步认识和发现安全评价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当中起到的作用,制定适合于企业自身的严格的标准,让安全工作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安全评价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内容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政府应组织对安全评价内容的修订,使其符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生产指导体系,更加全面地引导企业的安全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各国化妆品法规均规定,能吸收紫外线的化妆品成分和化妆品成分的混合物(用于紫外线过滤剂的化学物,例如用于确保化妆品的光稳定性或用于防晒产品中)应进行急性光毒性和潜在光遗传毒性测试。对于潜在光致敏性和光遗传毒性的测试不作特别要求,但这类试验也常进行。

一、光毒性效应及临床表现

紫外线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以光形式释放的能量,根据波长范围分为UVA(315nm~400nm)、UVB(280nm~315nm)和UVC?(100nm~280nm),不同波长的紫外线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激发或催化物质产生化学作用,除用于杀菌外,过量的紫外线照射诱发皮肤光毒性效应。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光毒性皮炎:指化妆品中某些物质能增强皮肤对光的敏感性,日光照射激活此类物质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而导致皮肤损伤,与免疫无关。指甲油和唇膏中常用的着色剂,如荧光素和曙红为光敏剂。煤焦油和沥青等物质中含有强光敏性物质蒽、甲基蒽及荧蒽等,当UV照射到吸收了这些物质的皮肤时,可与皮肤发生光毒性炎症反应。长期职业接触煤焦油和沥青可形成职业性黑变病。

2、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接触光变应原物质后,在暴露于光线的部位出现的皮肤炎症反应,而在不接触光的部位则不出现这种反应。该变应性反应属于T细胞介导的湿疹样反应,表现以湿疹为特征,在暴露部位出现小疱疹和发展为大疱疹,并伴有脱屑、结痂,慢性阶段可出现苔癣样皮肤增厚。例如皮肤接触含有对羟基甲酸及其酯类物质等变应原的防晒化妆品,只要一次接触日光即可发生此类皮炎并持续1周左右。葵子麝香是重要的光变应原,皮肤使用含该香料的化妆品可引发光变应性皮炎,甚至可发展为持久性光敏反应。接触含煤焦油染料的化妆品可引起光变应性皮炎,后期可出现色素沉着,也称之为“色素性化妆品皮炎”。常见的光致敏原还有磺胺类药物、吩噻嗪、香豆素、苯胺、香皂和除臭剂中的杀菌剂三氧N-碳酸苯胺、防晒剂中的对氨基苯甲酸衍生物。

3、职业性色素加深:过度接触紫外线、日光、红外线、煤焦油及其衍生物、橡胶改良剂和防老化剂,无机砷、碳素及某些染料,或从事避孕药及氯丙嗪生产等,均有可能引起皮肤色素增多。波长越短,透入皮肤的深度越小,照射后黑色素沉着较弱,波长越长,透入皮肤的深度越大,照射后黑色素沉着较强。紫外线作用于黑色素细胞,引起黑色素在细胞内从底部向表面转移重新分布,造成皮肤色素增加。在UV下照射5min内,皮肤可暂时性变黑,称为晒斑反应,主要由长波紫外线UVA引起的。

4、皮肤癌:紫外线是皮肤的主要致癌因素,鳞状细胞癌和表皮基底细胞癌通常与慢性或过量的UV暴露相关。部分化学物质也能诱发皮肤癌,如多环芳烃和无机砷等还参与UV致癌作用的调控。

二、光毒性的体内实验

光敏物质的共同特点是能吸收300~750?nm波长范围的光线,吸收 光能量后被激活而成为活跃状态。按照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吸收足够的光量子才能发生光化学反应。因此测定被测物质的UV/可见光吸收光谱是任何体外或体内生物系统测试光敏特性的前提。具体测定方法可参考OECD试验指南101和国家GB/T9721-2006《化学试剂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光部分)》。如果摩尔消光/吸收系数小于10L/mol-1 cm-1,则该化学物质光吸收低,不可能具有光反应性。不必进行任何其它测定光化学效应的生物学试验,包括急性光毒性体内和体外试验。

1、人体光斑贴试验

人体光斑贴试验是通过在人体皮肤表面直接敷贴受试物,并同时接受一定剂量适当波长紫外线照射的方法,检测诱发光毒性与光变应性皮炎的光敏剂以及检测机体对某些光敏剂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方法和一般斑贴试验一样,首先将被检物贴敷在患者背部或前臂屈侧,同时照射UVB和UVA,测定其最小红斑量(MED)。24~48h后以3/4MED的光线照射贴敷物的一半,再过48h观察结果,如果仅在贴敷物+照射部位发红,水肿或发生小丘疹(有时发生小水疱)时为阳性反应,被检物质即是光感物质。

2、光毒性动物实验

将一定量受试物涂抹在动物去毛的背部皮肤上,经一定时间间隔后暴露于UVA光线下,观察受试动物皮肤反应并确定该受试物有否光毒性。单纯涂受试物而未经照射区域未出现皮肤反应,而涂受试物后经照射的区域出现皮肤反应分值之和为2或2以上的动物数为1只或1只以上时,判为受试物具有光毒性。

三、急性光毒性的体外替代方法

传统的皮肤光毒性试验以动物试验为主,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光毒性的体外替代试验得到发较快的发展,急性光毒性效应已找到完全替代动物试验的方法。目前经过验证的光毒性的试验方法共三项,分别是体外3T3光毒性中性红摄取试验(3T3-NRU-PT)、红细胞光毒性试验(RBC-PT)和重建人体皮肤模型光毒性试验(H3D-PT),后两种方法是3T3-NRU-PT有效和重要的辅助方法,能弥补3T3-NRUPT的某些不足。其它未经验证的方法是酵母试验的光鸡胚试验。3T3-NRU-PT是这三种方法中的核心测试法,是目前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的光毒性测试的唯一方法,但在我国还未获得监管部门的认可。当某一化学物的潜在光毒性不能由3T3-NRU-PT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时,还可以用另外两种体外方法RBC-PT和H3D-PT。

1、3T3成纤维细胞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3T3 NRU-PT)

本试验方法建立的基础是比较有或无非细胞毒性剂量的刺激性光照射情况下化学物的细胞毒性。细胞毒性是以受试物在光照射处理24h后,与受试物浓度相关的细胞摄取活体染料中性红的还原量来表示的。加有不同浓度受试物的3T3细胞在96孔板中孵育1h。然后,暴露在紫外线/可见光(有效UVA剂量为1.67mW/cm2)50min,24h后测试中性红在540nm处的光密度值。同时,加有相同化学物的第二块板放在暗处做对照板。通过剂量-反应曲线的非线性拟合模型计算使细胞活性抑制50%的受试物浓度(IC50)。结果分析可采用两种计算模型。一种是光刺激因子(PIF),定义为测得的无UVA照射和有UVA照射时IC50值的比,另一种是平均光效应(MPE),即比较化学物在有UV光和无UV光时获得的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通过数学分析导出数值。如果PIF

德国Battelle实验室最早用人的类皮肤细胞进行体外光细胞毒性试验,后来,Beiersdorf(德国汉堡)实验室用开发了Balb/c 小鼠成纤维细胞3T3 NRU-PT光毒性试验方法。ZEBET的统计学家开发了PIF预测模型,汉堡大学的Holzhütter等开发了MPE预测模型。借助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可提高检测的标准化和效率。3T3-NRU-PT试验于2004年正式作为指南TG 432,并被EMEA(欧洲药品管理局)、美国FDA和日本政府认可作为监管用途。2008年中国将其转化为国家标准(GB/T21769-2008)并用于化学品光毒性检测。

2、联合血红细胞光毒性测试(RBC-PT)

光溶血是一种简单快速的筛选光敏感物质的体外技术,结合血红蛋白氧化可在人体细胞水平上筛选光敏物和研究光毒性作用机制。目前标准化的RBC-PT方法测定红细胞的两个终点,即光溶血和甲基化-血红蛋白(met-Hb)形成,包括光溶血和血红蛋白光氧化两个试验。实验中将化学物质与红细胞接触,暴露于光线一段时间,在525 nm处测定吸光度评价光溶血作用,630nm处测定吸光度评价met-Hb的形成。预测模型为两个判定值,通过检测光溶血因子(PHF)和最大吸光度值来确定化学物质的光毒性。PHF≥3.0判定为光溶血阳性,最大吸光度值(delta)ODmax≥0.05 判定为met-Hb形成阳性。

验证研究认为,RBC-PT测试与体内试验终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提供两种不同类型的光动力学反应机制的信息(甲基化血红蛋 白形成表明I型反应,光红细胞溶血效应是原发性的II型反应)。用红细胞的另一个优点是其对太阳光的短波UVB有耐受性,使PBC-PT测试能较长时间地暴露于高剂量的UVB下,以充分获得光毒性机理的信息。RBC-PT试验已完成COLIPA/ ECVAM的双盲测试条件下的预验证和验证,有待被认可为急性光毒性体外测试的标准方法。目前RBC-PT已用于欧洲(德国)、日本的一些实验室,中国质检和部分从事体外检测的实验室也开展此项检测。

3、人体三维皮肤模型的体外光毒性测试(H3D-PT)

三维重建皮肤模型不仅可替代动物实验用于皮肤刺激性的检测,还可用于体外测试替代光毒性动物实验。3D皮肤模型可从商业途径获得或实验室自制,前提是只有严格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达到一定程度的模型才能用于体外毒性试验。以EpiSkinTM皮肤模型为例,该模型由成人角质细胞经体外培养分化形成多层人体表皮结构。完整的检测试剂盒包含12个表皮单位、必须培养基和无菌培养板。先将含EpiSkin皮肤的培养置于培养箱中备用。一块板用于无光照条件下的不同浓度的待测化学品的测试(类似人工皮肤模型的皮肤刺激试验),另一板用于有光照条件下的不同浓度的待测化学品的测试。2h后去除受试物,用无细胞毒性剂量的光线照射2h。最后进行细胞活性测定(MTT法)和IL-1α的测定。如果导致细胞毒性增加25%以上或者IL-1α释放量之差≥40 pg/ml,则这个化学物就被预测为具有光毒性,如果一个化学物即没有引起细胞毒性增加25%,也没有引起 IL1>40pg就被预测为无光毒性。

H3D-PT法的优点在于由于重建皮肤具有代谢活性,因而可以对受试化学物质的生物利用度进行评价。但是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局部途径进入皮肤、但通过系统途径(例如口服或注射暴露)在皮肤具有足够生物利用度的光毒性物质不能检测,也不能检测需要重复暴露后才能造成光变态反应的弱光反应化学物。H3D-PT试验不能作为评估化学物光毒性的独立方法,但可作为3T3-NRU-PT试验的补充方法。

4、未验证的替代方法

酵母试验(yeast assay):哺乳动物细胞和细菌对于长时间的紫外线特别是UVB暴露过于敏感,限制了其在光毒性和光遗传毒性试验中的应用。厌氧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一种真核生物,具有对太阳光暴露或水溶性化学物长时间暴露相对不敏感的优点,不管水溶性受试物是油状还是膏体状,甚至是氧压极低的情况(如油状或奶油状)都可以检测。与哺乳动物细胞和其它试验生物相比,利用啤酒酵母检测化学品的光毒性相对简单和经济,可以快速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厌氧酵母增殖试验是基于化学物质与细胞、器官或DNA的光动力学反应,通过比较光照和非光照条件下,检测与化学物质接触24h后的细胞增殖率或克隆形成能力来评价光照下化学物质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光鸡胚试验(photo hen’s egg test,PHET):利用鸡胚胎卵黄囊的血管系统,将非毒性浓度的受试物作用于鸡胚,在5J/cm2 UVA照射下观察24h内胚胎存活、膜脱色和出血 等毒性指标。Neumann用该方法检测异丙嗪、血卟啉、环丙沙星和8-甲氧基补骨脂等已知的光毒性阳性物质获得理想结果。PHET试验能用于光敏剂的筛选。

四.光遗传毒性

目前已知的光化学遗传毒性致癌物是用于牛皮癣治疗的8-甲氧补骨脂(8-MOP),此外,几类化学物质,如氟喹诺酮药物、补骨脂类、吩噻嗪类或用于光动力学治疗的化合物(如卟啉及其衍生化合物)经光线激发后能诱发遗传毒性作用。总体上大多数标准化的体外基因毒性试验方法都能适用于光遗传物质毒性测试。

因为已知的光遗传毒性化学物全部都是通过基因断裂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基因突变,因此建议优先进行光裂变遗传效应(染色体畸变或微核)试验,如光-染色体致畸变试验(Photo-Chromosome Aberration,P-CAT)和光微核试验(Photo-Micronucleus Test,PMNT),要比预测基因突变的测试方法如光-Ames测试法(PhotoAmes Test,P-Ames法)和光-胸腺嘧啶激酶测试法(Photo-Thymidine Kinase Test,P-TKT)重要。此外,光彗星试验(Photo-Comet Assay, P-Comet)作为一项发展前景良好的辅助试验,可提供化合物光遗传毒性特性的有用信息。虽然上述方法都在实验室常规运用,但目前为止这些光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还没有通过正式的验证。P-MNT法和P-Comet法正处于实验室间正式验证评估阶段。

五、光变态反应

对于光变态反应,由于体外无法模拟潜在变态反应复杂作用机理,目前还没有预测潜在光敏性反应的有效体外测试方法。与皮肤致敏剂体外多肽结合反应类似,一种模拟光致敏感物与人血清蛋白共价结合的体外方法有望成为筛选方法。鉴于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法)已被OECD认可用于皮肤致敏的测试,光局部淋巴结测试法(Photo Local Lymph Node Assay, PLLNA)可转化为评价光敏性反应的测试方法。同样,其它研究中的测试皮肤致敏的体外方法和组合试验,如重建皮肤模型试验、人树突细胞系活化试验,一旦这些方法被认可,这类方法可能同样适用于光照条件下的致敏作用测试。

【参考文献】

程树军,焦红.实验动物替代方法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

GB/T21769-2008 化学品 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方法,2008.5

Bernerd F, Asselineau D. An organotypic model of skin to study photodamage and photoprotection in vitro. J Am Acad Dermatol.2008,58:s155-9.

Brendler-Schwaab S, Czich A, Epe B, et al. Photochemical genotoxicity: principles and test methods. Report of a GUM taskforce. Review. Mutation Res.2004, 566: 65-91

Jones PA, King AV, Earl LK, et al. An assessment of the phototoxic hazard of a personal product ingredient using in vitro assays. Toxicology in vitro.2003, 17, 471-480.

结 语

现有的光毒性试验策略基本来源于指南欧盟委员会指令67/548/ EEC B.41 附录V,对于大多数化妆品原料,只需测试是否具有急性光毒性就可以了。第一步应采用验证过的体外光毒性试验,如果检测不出潜在光毒性,下一步可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而不需要进行任何光毒性体内动物试验。3T3 NRU光毒性试验能测定大多数光变应原、光基因毒素和光刺激物。因此,3T3试验在化合物浓度达到100μg/ml的条件下获得的阴性结果,是该物质不具备负光生物学效应的良好证据。鉴于已经有体外替代方法成功获得验证可用于监管目的,因此,欧洲从2000年起,不再允许用动物进行急性光毒性体内实验。2004年国际间达成了可以用体外方法测试急性光毒性的一致意见。3T3-NRU-PT成为核心测试法,必要时可以补充另外两种体外方法RBC-PT和H3D-PT。虽然H3D-PT方法还没有通过正式验证,但目前在化妆品企业中,通常3T3-NRU-PT试验获得阳性结果的化学物,再用H3D-PT方法进行测试,可评估化学物人体皮肤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

篇5

发达国家观念的改变使得IPM(害虫综合防治)这一概念在现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害虫综合防治是一种更智慧的害虫防治方法,将想法与实施很好地匹配起来。长期以来,害虫的化学防治几乎仅依赖人工合成的、基于实验室的化学制品。然而,现代害虫防治部分地转变为使用天然的化学品,这些天然的化学品中,一些是由昆虫自身产生的,我们称之为信息素。

现在,科学鉴定变得更加简单,有关昆虫及其信息素方面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信息素常根据它们对靶标动物的效果进行分类。例如,警示信息素的功能是引起警示;如果信息素的功能是建立行迹,则称之为追踪信息素;如果是为了集合,那它就是集合信息素。但农业开发中有用的是性信息素。

性信息素和信息素技术的使用将从前大量喷施农药转向更轻简的方法变为可能。害虫被信息素制剂的气化物和挥发物引诱到指定的地点,之后不是被定制的捕虫器捕获就是被引诱到预定的“扑杀点”用化学防治方法杀灭。信息素的使用能够普及还有一个原因是它们可与其他防治技术兼容,例如可与抗性品种、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制剂以及传统的杀虫剂共同使用。

全世界已经开发出多种害虫的信息素引诱剂,且已被广泛应用于种群的监测和大面积诱捕。信息素诱饵捕虫器可降低一种或两种性别的目标害虫的数量。捕虫器间按一定的间隔放置,采用的密度将由各种因素决定,而这些因素又因害虫种类和地点而异。信息素的开发主要用于三种用途:害虫监测、中断和大面积捕杀。

菲律宾信息素的研究和市场情况

最近,在菲律宾,人们认识到大量使用农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引进了一些新的方法防治芒果、甜玉米、水稻、椰子和油棕等作物的虫害。已进行的试验显示了测试产品具有极好的效果。信息素用于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害虫种群情况的监测,也用于指导害虫防治。所有收集的初始信息用来进行推测,获得的种群信息用于对害虫入侵情况的评估和对必要的防治措施进行修正。然而,信息素最普及的用途依然是种群监测。通过使环境中的信息素的气化物达到饱和以中断可能是下一个将要进行的测试项目。

最近一款名为SPLATR的新一代制剂产品(信息素&诱饵专用技术)正在进行测试,该制剂由生物惰性基质组成,便于释放与农药一起使用的化学信息素或单独的化学信息素。该产品由美国ISCA技术公司开发制造。由于SPLAT无固定形状,可流动,作为引诱剂和杀灭剂使用的时候方法最为灵活多样。持效期最长的混剂可与对害虫具触杀活性的杀虫剂一起使用。这一设计适用于那些很难进行喷药和频繁监测的作物,例如果树。此外,这一制剂适用于各种使用方法,例如人工、机械化和自动化。

篇6

Intertek(天祥)集团技术专家Mallory McConnell进一步指出:“在这些评估工具中,有的关注面很广,而有的则只针对个别方面。此外,这些工具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第三方认证,有的是自律标准,还有一些则是指标。”然而,最大的差异在于发起机构的性质和实施方式。目前政府监管机构、标准组织、行业组织和第三方组织扮演着主要发起者的身份,而实施方式则分为自愿和强制两种。

1 政府监管机构

REACH法规是欧盟针对化学品安全和生态可持续性而实施的重要监管标准。Huntsman(亨斯迈)纺织染化部门产品管理团队负责人Peter Johnson介绍,REACH法规的初衷在于规避所有在欧化学品的使用风险,从而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该法规对化学品行业影响深远,影响面涉及到供应链以及相关产品的设计和研发。

在美国,虽然《有毒物质控制法》的涉及面不如NREACH法规广泛,但其制定者美国环境保护署无疑同样扮演着政府监管机构的角色。此外,美国农业部国家有机计划(NOP)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拥有对纺织品标签的审查权。

2 标准组织

ISO 14001标准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为环保方针和目标的制订及实施提供了整体性战略框架,在环境管理问题上为企业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提供了参照。Mallory McConnell认为ISO14001标准能够帮助企业循序渐进地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从而降低污染,提高环保绩效。

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是目前全球公认度最高的有机纺织品认证标准之一。该标准组织技术经理MarcusBruegel介绍:“GOTS包含了有机原材料的使用准则,并针对整个纺织产业链设立了严格的环保指标。GOTS通过两种方式来确保认证机构的评估结果客观有效,即生产现场审查和纺织品残留物分析。通过认证的制造商将会获得认证证书,在消费层面,GOTS认证则是通过标签的形式呈现。”3行业组织

2006年8月美国夏季户外用品展上,作为对户外产业环保倡议的非正式回应,“生态指标”的概念被第一次提出。自此,美国户外产业协会(0IA)下属的生态工作组开始着手建立和完善“生态指标”,并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方针和评价标准。

“生态指标”的意义在于为户外产业提供了一种内部工具,利用该工具可衡量和评估户外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其考察范围贯穿了从原材料准备到生产、包装、物流、使用,再到产品最终废弃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同时,该指标的检测项目非常丰富,涵盖了对水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率、化学品使用、有毒物质含量、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与人类和环境息息相关的指标。

纺织企业可通过“生态指标”所提供的指导方针和评价标准来衡量自身的可持续性,评估对象可以小到一款产品,大到一条生产线,甚至整个工长。“生态指标”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执行不受生产情况限制,企业可以在任何时候引入该指标,并帮助企业以此为基点不断评估和提高自身的可持续性。

成立于2011年3月的可持续服装联盟是行业组织中的后起之秀,致力于为品牌商打造可持续性评价指标。Johnson评价该联盟为纺织价值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与“生态指标”的定位相同,可持续服装联盟的指标也是行业内部评估工具。据McConnell介绍,该联盟参考了许多业内现有的标准,如OIA的“生态指标”、耐克的环保成衣设计工具以及其他社会和劳工标准等,这种举措使其指标的关注范围扩展到了多个领域,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环境。

Moore认为可持续服装联盟的努力将会引起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变革,从而使传统生命周期中那些易产生毒物、废物的环节逐渐淡出,因为从长远看,这些环节的成本效益优势将不断缩减。

4 第三方组织

“蓝色标志标准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第三方生态认证之一。”Sciessent公司首席技术官Teffrey A.Trogolo如是说。Johnson补充道:“近几年,纺织业对可持续性的呼声高涨,而蓝色标志的问世则是重要的实质性进展。它提供了一套整体评估方法,除了传统的测试项目外,蓝色标志进一步将消费者安全、废水及废气排放、职业健康等层面的内容纳入标准之中。”

据Trogolo介绍,蓝色标志标准的认证始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中的每种成分都需要经过生物毒理学测试,以避免加工过程中潜在有害物质的使用。加州艺术学院副教授Lynda Grose认为,蓝色标志有助于推动纺织企业及其供应商向生态环保的目标携手前进。该标准具有包容性,它面向各种技术水平的纺织企业,为企业打开了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大门,继而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身可持续性。

蓝色标志标准的适用对象为纺织企业,与其不同,Oeko—Tex 100标准则是面向消费者,纺织品的认证情况通过品牌或标签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

Oeko—Tex 100标准是一套国际化的测试和认证体系,该标准建立了对100多种有害物质的检测,以确保其含量低于危险限值。同时,该标准所涉及的测试方法也是国际通用的,而且其涉及面很广泛,即使对于纺织品的运输和销售,该标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Trogolo指出,正是由于测试方法的国际化,对于全球消费者来说,Oeko—Tex标签已成为评判纺织品安全与否的基准;对于纺织制造商来说,Oeko—Tex标签则成为产品品质的有力说明。

此外,天祥集团发起的可持续发展评估项目(TGI)也为纺织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提供了新的参考基准。TGI的初衷在于帮助纺织企业将其环保承诺和环保绩效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纺织供应链。McConnel认为TGI能够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减少碳足迹。TGI项目依据环境法规对企业的执行程度进行绩效评估,评估范围包括水和能源的使用,气体、噪音及污水排放,有害物质含量以及生产的可持续性等,且评估标准分为国际、国家和行业等3个层面。顺利通过TGI评估并达到绩效标准后,生产商将会获得“绿色成就奖”证书。

为了同中国纺织企业一道减少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水排放,尤其是减少有毒废水的排放,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和美国时尚设计师协会(CFDA)共同发起了“Clean by Design”项目,H&M、沃尔玛等品牌商也参与到其中。“Clean by Design”项目提出了10项举措,能够帮助纺织厂节水达25%,节能达30%。

麦唐诺·布朗嘉化学设计公司(MBDC)的“从摇篮到摇篮”认证是一项产品认证项目,具有多属性的特点,该认证从人、环境和设计的多维角度来评估产品的安全性。MBDC公司的网站指出,其认证项目采用了综合性手段来评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工艺。与其他认证一样,“从摇篮到摇篮”认证能够甄别那些注重生态环保的企业,而不同之处在于该认证面向各行各业,而不局限于纺织行业。

篇7

REACH法规让谁负法律责任?

09年11月,欧盟快速预警系统(RAPEX)报道了一个案例,一批中国制造的内裤被检测出其所容纳的对氨基偶氮苯的含量高出新欧盟化学法规(REACH)所限制的含量。结果,进口商自动把此批产品从消费者那里召回,并从德国和奥地利市场上下架。进口商为什么主动把产品从消费者那召回呢?这是因为REACH法规把化学品安全的责任放在欧盟制造商和进口商的身上。如果你是欧盟的制造商或进口商,REACH法规对于你的意义就是:一旦你没有符合REACH法规所规定的要求,那么你需要负上法律责任,但不针对那些非欧盟国家的上游供应商。此项法规应用于27个欧盟国家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每个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惩罚措施来应讨违反REACH指令下的要求。惩罚措施因国而异,有些国家不但对其进行罚款,严重地还会面临牢狱之灾。

尽管符合REACH指令的法律责任在于欧盟制造商和进口商,但是从其对于上游供应商的潜在影响可以看出,非欧盟制造商和供应商对于符合REACH指令也倍感压力。因为进口商可以以产品质量不达标、化学品成份含量不合格为借口,向出口方提出毁约、退货、降价处理、理赔等随意性要求。

REACH法规把风险责任转给了谁?

REACH法规取代及修改了当时欧盟40项化学品指令,为欧盟化学品的管理创造了一个单一、和谐的框架。REACH法规实际上是把更多的管理化学品风险的责任转给了生产商,因为在此之前的化学品管理制度要求相关政府机构鉴别和市场上化学品可能的安全信息;REACH法规目的在于改变这个平衡,它要求企业承担化学品危害评估的义务,并确保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同时,因为更多地鼓励开发更安全的化学品,有利于提升欧盟化学品工业的竞争力,使得这个法规的效率得到改善。

REACH法规强制要求生产商或进口商注册那些数量超过1吨/每年的物质,注册要求适用于物质本身,或特殊条件下包含于配制品或物品中的物质(强烈排放)。没有注册意味着该物质不能在欧盟境内生产或使用,也不准进口到欧盟市场上。

在REACH法规中纺织服装属于哪类?

REACH法规代表了化学品的注册、评估、限制及授权,这是此项指令的四个关键步骤,而整个过程则由ECHA负责监督。

在REACH指令中,化学品指的是一种物质,所有产品都能依据其成分位置大致分成三类:物质、混合物、物品。

如果产品为纯化学品,则被称为物质。氯化钙,一种常被用作家用干燥剂,便是一例子。如果产品是由两种或以上物质所组成,则被称为混合物。例如,洗衣粉就是由多种化学物质制成的混合物,其中包括表面活性剂、荧光增白剂及芳香剂。

我们的纺织服装产品大多被归入第三类,即物品。例如:衬衫就是一种物品。正如REACH法规所说的,物品是指在制造过程中获得特定形状、外观或设计的物体,而这些特性比其化学成分更能决定其功能。

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还要特别注意包装材料。包装材料也是一种不可被忽略的物品。在REACH法规下,每一种包装材料都是一种独立的物品。因此,包装材料也同样必须遵守对于物品的符合性要求。

“有意释放”的真正内涵

在REACH法规物品类别之下有一个分支,是特指一些有意释放物质的物品。举例来说,一块含有微胶囊内置抗菌剂的布在一般正常使用情况下,释放出来的抗菌剂是这块布附加功能,从而给此产品增值。在有意释放的定义上,这功能只可是一个附加功能而不可是主要功能。由此可见,要想了解REACH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必须先理解物质、混合物、物品及有意释放的意思。

这里面需要澄清的是对于“有意释放”的理解,现在很多的理解是把这种有意释放与可预见释放相混淆。有意释放具体是指物品中某种功能或品质,例如香味纺织品中香味的释放是属于有意释放。

REACH法规如何起到监督控制作用?

REACH法规代表了化学品的注册、评估、限制及授权,这是此项指令的四个关键步骤,而整个过程则由ECHA负责监督。

对于纺织服装类产品来说,需要注册的产品类别仅为那些有意释放物质的物品。欧盟进口商的责任就是确保所有需要注册的进口商品都已及时进行注册。注册既可由进口商自己进行,也可由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上游供应商完成。

若你有有意释放物质的物品,而想确认是否有需要注册,那么我们建议你与像TV南德意志集团这样的REACH专家联络,以确保你的责任及如何在最经济的情况下完成注册。

评估就是对注册所上交的数据进行审核(例如相关注册文件是否完整及对于化学品测试题案的评估等)。评估的过程由ECHA或欧盟成员国负责。对厂家来说他们不用承担任何有关评估的义务。

接下来的限制和授权两个部分,便是REACH法规针对有害化学品的控制机制。

纺织产业常见的受限物质有哪些?

对纺织产业来说,偶氮染料、邻苯二甲酸盐、镍等,都是一些比较熟悉的受限制的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使用范围广泛,例如改善衣服的外观及其舒适度等。然而,这些成分却被证实会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举例来说,五氯酚(PCP)有时会充当防腐剂或保存剂加入衣料中,但由于它有致癌危险而被限制使用。

尽管绝大多数纺织品和服装中都或多或少的含有一些化学物质,但并不都要受到REACH法规的影响。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商、进口商只有在产品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符合REACH法规监管条件时,才需要就该化学物质进行注册、申请许可或作为受限制物质进行使用。

在REACH法规出台之前,消费品中的限制物质基本上是那些被列入《市场营销及使用》指令(76/769/EEC指令)。这项指令由1976年开始实施。多年来,随着有关化学品的危害知识不断增加,新的限制也随之不断加入指令中。最终,共有涉及几百种物质的57组化学品被列入了此项指令的限制范围。

自2009年6月1日起,《市场营销及使用》指令已不再使用,但这项指令下的要求被列入REACH法规下的附录十七。

如果含有高于0.1%的高关注物质会怎么样?

REACH法引入了一种新的化学成分类别,即高关注物质。高关注物质指的是对人体健康及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包括致癌物质、诱导性有机体突变物质、对生殖有毒的物质(以上三类总称CMR);持久留存的、生物积聚性的有毒物质(PBT);高度持久留存的、高度生物积聚性的物质(PvB);以及其他有科学证据证明与上述物质具有相同危险性,威胁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物质。

如果商品含有候选清单中的高关注物质,且比例高于0.1%时,或是消费者对商品中的高关注物质提出查询时,你就需要和供应链上的厂商或消费者提供该高关注物质的名称,并且提交所有相关的安全使用指南。对于消费者查询,这些资料都必需在45天之内提供。

假设进口一批纽扣,这批纽扣内含有候选清单上的一种高关注物质,且成分在纽扣中的比例达到了0.5%之多,那么供应商就必须告知这批产品的买家(比方说欧盟进口这些纽扣的进口商或衬衫的制造商)。

然而, 如果这些纽扣是一些进口衬衫的一部分,那么纽扣中的高关注物质的成分比例将以它在一件衬衫整体重量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如果这种物质成分在一件衬衫中所占的比例低于0.1%,那么就不必作任何信息沟通。

到目前为止有七个国家并不同意这0.1%重量比的定义,这七个国家分别为: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瑞典及挪威。若有进口商品将在这些国家销售,那么我们建议首先了解清楚和明白这些国家对“0.1%重量比”的定义,如果有任何疑问,有关国家的REACH帮助台可以提供更多信息。

必须注意的一点是一旦高关注物质被列入候选清单,与之相关的义务就立即生效。这些义务已于2008年10月28日(即第一次公布有15种高关注物质的候选清单日)开始执行。之后ECHA分别在2010年1月13日又加入了14种,及在2010年3月30日把丙烯酰胺加入到候选清单中,现时的候选清单总共包括了30种高关注物质。

向ECHA通报的义务与授权

当一种物品所含的高关注物质重量比高于0.1%,且每年每家制造商或进口商所使用此高关注物质的总体重量大于一吨时,就要向ECHA通报。

通报义务将于2011年6月1日开始生效 。制造商或进口商必须留意候选清单的发展,因当一项新的高关注物质被列入候选清单时,如符合通报义务的所有条件,那么通报必须在六个月内给ECHA。通报与供应链厂商进行沟通的义务有所不同,沟通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而通报则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豁免。所以如果你碰到与通报相关问题,可以咨询一下专家的意见。

一旦某种高关注物质被列入附录十四(授权清单),除非巳被授权,否则在欧盟这种高关注物质都不能在市场上发售或用于生产中。然而,很容易使进口商混淆的地方是,授权只适用于进口的物质和混合物,而不适用于物品。这点是进口商所必须清楚了解的。

为了商业利益,非欧盟制造商应该尽量选择禁用一切附录十四中的高关注物质。

REACH法规为什么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

有种说法,说REACH法规注册需要几十万欧元,这个成本太高昂了,还不如放弃欧洲市场,将出口转到别的国家。对此REACH法规资深专家钱鸿元先生说,这个问题必须具体分析。实际上,在预注册阶段,欧盟对预注册的企业不收取费用,但是中国的企业要找唯一代表人去进行预注册,所以这个阶段主要的是找唯一代表人产生的费用,一般约人民币几千元左右;到注册的阶段,一般物质注册的费用随吨级的范围和物质属性的不同有所差异。缴给ECHA的注册费从1600~31000欧元不等,如果联合提交注册资料,可以减免25%的费用。许可申请和许可评估的费用相对更高,比如1种物质申请1种用途的许可申请费用约为5万欧元。这里提到的费用仅是交给欧盟化学品管理局的,还没有包括数据的采集费用、试验费用、数据共享费用、人工费等,往往这一部分才是大头。现在对费用都是一个预估的数字,曾有人估计通常一个物质注册费用在几万到几十万欧元。不能笼统地说注册要几十万欧元。

当然,成本的上升是必然的,所以出口欧盟的服装企业在这个阶段应该对出口产品的经济性做分析,对办理注册费用和出口利润进行比较考量,如果出口物品中含有可能被列为受限制物质的,应该寻求替代物质,并进行新的研发。并且考虑哪些物质先注册,哪些后注册,或者在进行出口额和成本的比较以后考虑是否放弃拓展其他市场,这些应该制定出时间进度表,因为每个决定可能都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制定战略性的应对方案。

符合REACH法规的四个步骤

第一,我们要理解REACH法规和其各项要求,一些服务商,例如TV 南德意志集团会组织一些讲座讲解REACH法规。另外,ECHA指导文件、简报、及新闻稿也是很好的信息来源。

第二,根据REACH法规的要求,把产品分为物质,混合物,物品和有意释放四类产品。

第三,了解REACH法规下你当履行的义务。由于每一条供应链都不相同,所以你的义务也会随着产品类型、生产地以及相关供应链厂商的角色而改变。

最后,制定并执行计划,早日达到REACH法规的要求。

作为服装企业应从面辅料企业了解产品中使用的染化料的成分,明确自己所生产的服装中是否含有可能“释放”出来的化学成分,该成分在每件产品中含量有多少;明确产品中是否含有高度受关注物质,该物质在每件产品中含量有多少,所占重量比重有多少;该物质是否可以用于纺织品、服装,是否可以进口至欧盟并销售。

尝试替代受监管化学物质如果产品中含有不能用于纺织品、服装的受限制物质,则企业必须寻找其他不受限制或符合限制条件的物质替代原有物质。如果无法替代,则这部分产品只能放弃对欧盟出口。如产品中含有高度受关注物质,企业也应尽量寻找替代产品,争取只进行注册,以避免许可申请程序和许可不被批准带来的麻烦。产品中如含有可能“释放”出的物质,企业也应尝试寻找无需注册的替代产品,尽量减少出口障碍。在这个过程中,纺织服装企业需要与染化料生产企业充分沟通,了解相关技术指标,如现有物质无法替代,要尽早开始下一步的工作。

了解上游染化料企业是否准备在欧盟注册或申请许,可如产品中含有高度受关注物质,纺织服装企业应向上游染化料生产企业(包括国内和国外企业)了解其是否向欧盟出口或在欧盟生产,及该公司是否准备在欧盟申请许可。应尽量使用准备申请许可的染化料生产企业生产的拟申请许可产品。这样可以免去本企业的许可程序,只进行告知。

估算出口产品中受监管物质的含量,评估完成注册、许可的可能性,REACH法规对生产、进口不同重量的化学物质有不同的注册要求(以1吨、10吨、100吨、1000吨分级)和不同的时间段安排。因此,如出口受监管的产品,企业应根据出口数量和相关技术指标估算出口产品中所含各类物质的重量有多少,重量比重占多少,以明确应按照什么要求、在什么时间以前完成注册。参考企业经济和技术实力,评估企业是否可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规定材料,完成注册和许可。

按照REACH法规,有些符合条件的化学物质某些注册信息可以共享,后进行注册的企业只要向先注册的企业支付知识产权费用即可使用这部分信息。企业在评估完成注册、许可程序的可能性及进行成本评估时,可适当了解欧盟同类产品生产企业情况,考虑是否可能取得共享信息,降低注册难度和成本。

评估成本,选择是否继续出口及选择进行注册、许可的方式企业应进行成本和利益评估,决定是否要就某些产品放弃欧盟市场。如果决定接受REACH法规监管,应进一步评估成本,选择自己到欧盟成立企业,或选择委托欧盟境内的企业代为注册和申请许可。如果选择委托,应订立合同,有效保护本企业利益。

篇8

关键词:高校,安全高效,化学试剂,管理方法

 

开展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能力是高校教育化学相关专业里的重要内容。高校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及试剂溶液品种很多,化学药品大多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危险性,对其加强管理不仅是保证分析数据质量的需要,也是确保安全的需要。为了加强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确保实验教学安全有序的进行,保障师生员工和国家财产的安全,需要建立安全高效的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体系。

1 化学试剂控制流程

1.1 采购和验收

在每学期末,各个教研室的实验师根据学校教务处下达的实验教学任务书规定的实验项目,结合开展相应实验的学生人数,计算所需的试剂用量和种类,按每个分析方法要求的试剂级别,制写详细试剂采购申请单,报送设备科,此外,研究生或教师也交上科研工作所需用试剂的申购计划,由设备科统一审批、采购、调配。采购要到有正规进货渠道的正规试剂厂或试剂供应公司购买按照国家标准和化工部行业标准生产的试剂。试剂标签上应注有名称(包括俗名)、类别、产品标准、含量、规格、生产厂家、出厂批号(或生产日期);有的试剂还应标明保质期。所购试剂将在每学期初由专人运送至实验室并交付实验室使用。如此,定期定量地购买,能有效避免试剂的过多过滥,避免浪费。

采购化学试剂到货后由上交计划的实验师负责验货。供货商要保证被的化学试剂试剂的品质,保证运送途中的安全,并开具正式发票。

其中要注意的是,易制毒化学品和剧毒化学品使用计划应该被单独列出,附写明化学试剂的名称、规格、数量、实验项目、在项目中的作用等内容,根据计划中所需的数量到校保卫处、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后再指定的销售单位进行购买。禁止学生私自购买易制毒化学品和剧毒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和剧毒化学品的购买和运输应参看国家《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1.2 搬运和贮存

大量试剂应存放于库房,实验操作准备室只宜存放少量短期内需用的药品。

库房需有专人管理,普通化学试剂在购买后,由实验师填写化学试剂入库统计表,经核对无误后分类放入化学试剂库房。因为许多试剂使用玻璃瓶包装,搬运要注意正面小心轻放。试剂库房要经常保持清洁、干燥、通风、严禁吸烟、避免阳光直射,要有良好防静电、防暴设施,要配备灭火装置。危险品应单独放置、经常检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实验室内试剂贮存,分为在用、报废、闲置三类。应该有序、整齐摆放,为了便于取用并且避免交叉污染,化学药品建议按无机物、有机物、生物培养剂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分类存放,盐类中按金属活跃性顺序分类存放,生物培养剂按培养菌群不同分类存放,其中属于危险化学药品中的剧应锁在专门的柜中。。,

与测试无关的物品一律清除出实验室,要定期检查,清理废弃试剂,从库房补充新试剂。

1.3 领取和使用

库房由专人加锁保管、实行领用经登记签字的制度。由于化学试剂种类繁多,同一种化学试剂还有优级纯、分析纯、光谱纯、化学纯等不同的规格,使得它们的含量、价格、用途都不相同,领用时都必须登记清楚。

高校试剂领用者主要为实验师、教师、学生,实验师一般同时兼做管理人员。试剂一般用于:普通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工作、学生开放性实验。

试剂除了出库入库要有专门登记外,任何人领取试剂都要登记,学生领取试剂更必须先向教师提交详细使用申请单,经批准后才可以登记领取,而且,危险药品需在教师师监督下使用。要求明确试剂使用流向,使试剂使用合理化,避免浪费。

研究生和教师自行购置的化学试剂由本人负责保管,上锁保存。易制毒和危险药品要报备实验室管理人员。

1.4 处理过期和废弃试剂

化学试剂是实验室里品种最多、消耗购置最频繁、危险性也最大的物质。一般开封后的剩余试剂较易变质,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

购买回来的化学试剂一般在瓶上注明有效期,除生产厂已指明了有效期的外,其有效期为收货日期加5年。一般用途的酸和碱的稀释液有效期为18个月。标准试液根据分析方法中的规定确定标准试液的有效期或再标定日期。。

废弃试剂需建立完全的处理系统,可以回收利用的尽量不要浪费,有毒试剂使用后要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强酸强碱需要稀释后才弃置。

试验药剂容器都要有标签,对分装的药品在容器标签上要注明名称、规格、浓度;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辩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实验室中摆放的药品如长期不用,应放到库房,统一管理。

总言之,应遵循安全、节约、保护环境的原则。

2 化学试剂的保存管理要点

2.1 正确选择试剂容器。应根据试剂性质和容器材质特性,正确选择试液容器,防止容器溶出某些杂质污染试剂,防止试剂和容器的材质发生化学反应,其密闭性还应能有效防止气态杂质侵入和试液的挥发逸出。

2.2 试剂的贮存按分析方法规定进行,比如有些试剂需要置于冰箱冷藏,有些需要置于干燥器中防止吸潮,有些需要被置于通风橱以避免因少量挥发而造成对库房的污染,有些需要加入稳定剂防止变质。如分析方法未作规定,则在室温下贮存。

2.3 定期检查试剂质量,如发现变色、沉淀、分解等变质、污染迹象时,应立即处理,以免发生混淆误用。

2.4 配制的试剂应贴上规范的标签,标签应包括名称、浓度、配置人、配置日期及有效期;存放试剂的柜子也应贴上标签以便于取用。标签应常常检查,发现有脱落或字迹模糊的现象应及时更换。

2.5 危险品

实验室试剂存放一般分为三大区域:液体、固体、危险品,再按氧化剂、还原剂分开放置。最必须提高警惕的是危险试剂,属于危险试剂的有以下几类:

2.5.1 不稳定物质。如浓过氧化氢、有机过氧化物等。这类物质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其稳定性。挥发性的的试剂可以根据情况采取水封、油封或者蜡封。

2.5.2 氧化性物质。如氧化性酸,过氧化氢也属此类。

2.5.3 易爆和易燃性物质。。除易燃的气体、液体、固体外,还包括会产生可燃物的物质。如碱金属的氢化物、碳化钙及接触空气自燃的物质如白磷等。许多易燃液体闪点低、易着火、挥发性大、粘度小、密度低、易扩散,它们在使用不当时,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可形成气态爆炸物,这种混合气遇到明火,静电或电火花时,可导致爆炸。实验室要在显眼位置放置灭火器并定期检查。

2.5.4 有毒物质。实验室用到的有:汞盐、铬盐、铅盐、砷化合物、亚硝酸盐化合物、多环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含氯含磷有机物等。放的试剂室应通风良好,防止挥发和分解出的毒气在室内积聚,盛放的试剂瓶要密封良好。

2.5.5 腐蚀性物质。主要有浓硫酸、氢氟酸、液氯、液溴及其它一些强酸、强碱等物质,这类物质搬运时应轻取轻放,严禁撞击、摔碰和强烈振动,这类物质要采用合适的盛放容器,拿取必须小心,禁止皮肤直接接触。

2.6.6 放射性物质和某些生化类试剂。应该根据其本身特性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保管措施。

3 结语

实验室管理人员要熟悉试剂的性质和购置、使用、保管知识,做好安全消防准备工作,提高警惕,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隐患,同时更加高效地开展实验工作。

【参考资料】

1李金山等.强化药品试剂管理,提高实验教学保障效益.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6):368-369.

2 李成等.试剂采购管理系统的实现.医疗卫生装备.2009,(12):62-64.

3 李巨超等.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试剂的规范化管理.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10):205-207

篇9

关键词:纺织化学品;禁限用危害化学品;2013年上半年;最新动态

中图分类号:TS190.2 文献标志码:A

前言

2011年国际绿色和平组织针对14种全球品牌服装,在生产加工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情况了两份调查报告,分别题为《时尚之毒:全球品牌服装的中国水污染调查报告》和《毒隐于衣——全球品牌服装上危害化学品残留的调查报告》,称全球17个不同国家(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等)的一些知名品牌纺织品中含有NPEO(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10多种危害人体(包括性发育在内)和生态环境的有毒有害化学品,特别是NPEO,在采集的样品中占到了67%,它们会逐步分解产生高毒性的、持久的、污染人类食物供应链和破坏人体内分泌功能的NP(壬基酚)。英国和东亚的绿色和平组织明确地指出“NPEO等”事件涉及到全球、影响全世界,在世界和我国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与很大的震动,也给世界和我国染整企业与纺织化学品生产企业带来了信任危机。

2012年底根据欧盟统计,我国被召回的出口到欧盟的纺织服装产品有271项,占各国出口到欧盟被召回的纺织服装产品的48%,比2011年上升了4%,其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产品中被检测出禁限用的危害化学品。再加上2013年初上海发生的“毒校服”事件更给我国染整和纺织化学品等行业的信任危机雪上加霜。

这些情况表明当前纺织化学品和纺织品的安全性问题,是影响各国特别是我国染整和纺织化学品行业节能减排、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因此自2012年以来世界各国对纺织化学品中需要禁限用的危害化学品采取了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进行立法、制定标准、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2013年上半年纺织化学品中禁限用危害化学品的最新动态更是一个佐证。

2013年上半年纺织化学品中禁限用危害化学品的最新动态

1.国际市场上的最新动态

1.12012年12月19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正式公布了第八批54种SVHC

ECHA为欧盟REACH法规提供的SVHC(高度关注化学物质)候选清单,自2008年10月28日公布第一批起到2012年12月19日共公布了八批、计138种SVHC,各批的品种数以及涉及纺织助剂的品种数列于表1中。

从表1中反映的信息如下。

(1)在SVHC候选清单中第八批公布的SVHC品种数是8批中最多的一批,占到迄今公布品种总数的39.1%,而其中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品种数有20种,占到迄今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品种总数的47.6%,几乎为前7批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品种数的总和。

(2)在SVHC候选清单的第八批SVHC中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品种数有20种,占第八批SVHC品种数的37.0%,而涉及染料的SVHC品种数为7种,占13.0%,只有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品种的约1/3,但两者之和要占到第八批SVHC品种数的一半。

(3)在SVHC候选清单的第八批中有37种物质是由ECHA提议,17种物质分别由奥地利、德国、荷兰、斯洛伐克、瑞典和英国等7个国家提议。这54种物质由于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和生殖毒性(CMR)而被提议进入SVHC候选清单,其中1种物质因为具有内分泌干扰性质而被认为是同等关注物质,5种物质是因为属于同等关注物质而被提议加入,还有5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持久稳定性、生物累积性及生殖毒性(PBT)和/或高持久稳定性与高生物累积性(vPvB)而被提议进入SVHC候选清单。

(4)在SVHC候选清单的第八批中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简要介绍如下:

①十溴二苯醚,用作PES、PE、PP、ABS等的阻燃剂,属于PBT或vPvB;

②全氟十一酸、全氟十二酸、全氟十三酸和全氟十四酸,它们类似于全氟辛酸(PFOA)。用其得到的中间产物可以制得纺织品整理剂,具有防水、拒油和抗污的“三防”特性,但中间产物会降解产生这些全氟羧酸,属于vPvB

③偶氮二甲酰胺,它属于一种通用型大发气量发泡剂,用于PVC、PE、PP、PS、ABS、PA6等合成材料中。该化合物可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④六氢邻苯二甲酸干、六氢-1,3-异苯并呋喃二酮和反-1,2-环已烷二羧酸酐,它们可用作增塑剂、驱虫剂、防锈剂等的中间体和树脂改性剂、环氧树脂的固化剂,但可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⑤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4-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和3-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它们可用作制造增塑剂、驱虫剂、防锈剂等的中间体和树脂改性剂、环氧树脂的固化剂,但可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⑥对壬基酚(支链或直链)聚氧乙烯醚,可用作表面活性剂,用于制造抗氧剂、纺织印染助剂、农药乳化剂、树脂改性剂、油添加剂等,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并严重污染环境;

⑦对特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可用作表面活性剂,用于制造抗氧剂、印染助剂、农药乳化剂、树脂改性剂、油添加剂等,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并严重污染环境;

⑧二丁基锡二氯化物,可用作杀菌剂、PVC等的稳定剂等,对人体有毒;

⑨环氧丙烷,可用于制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增塑剂、乳化剂、剂、洗涤剂、杀菌剂等,具有致癌性和致变异性;

⑩邻苯二甲酸二戊酯(支链或直链)(DPP),它是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具有生殖毒性;

(11)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DIPP),它是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具有生殖毒性;

(12)邻苯二甲酸正戊基异戊基酯,它是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具有生殖毒性;

(13)4,4’-二氨基-3,3’-二甲基二苯甲烷,可用作制造聚氨酯粘合剂和环氧树脂固化剂等的原料,具有致癌性。

根据REACH法规的规定,在SVHC候选清单中的第八批54种SVHC对于欧盟生产商和进口商来说同样被要求:①作为化学物质进行销售时需要向下游用户提供MSDS;②作为混合物(配置品)中的一种组分,当其质量百分浓度大干0.1%时需要向下游用户提供MSDS;③在物品中质量百分浓度大于0.1%时必须向物品的接受者或按消费者的要求在45天内免费提供可获取的充足信息包括物质名称及其含量等;④2010年12月1日后被列入候选清单的SVHC,当在物品中的质量百分浓度大于0.1%和年总量大于1t时必须在列入后的6个月内完成通报的义务。

1.22013年1月8日了《Oeko-Tex Standard 100》最新版本

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每年年初都要出一个《Oeko-Tex Standard 100》新版本,增加一些新的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的测试标准与限量值要求和调整某些原有有害物质的限量值要求,2013年也是如此。2013年1月8日该协会在其年会上了最新《Oeko-Tex Standard 100》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的测试标准和限量值要求,新标准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2013年4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与2012年版本相比,其主要有以下新增变化。

(1)对候选认证纺织品新增8种多环芳烃(PAH)含量的检测,并规定在婴幼儿产品(产品级别I)中将现有苯并(a)芘及PAH累计限量值由原先的1.0mg/kg和10mg/kg分别调整为0.5mg/kg和 mg/kg。

(2)考虑到REACH法规中SVHC候选清单的更新情况,将二甲基酰胺(DMF)列入受监管溶剂清单,限量值为0.1%。

(3)对检验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品种的检测要求,增加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这样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品种从11种增加到12种,12种的累计限量值保持原先质量百分浓度0.1%的要求。

(4)考虑到REACH法规中附件XVII《限制物质清单》的最新修订情况,将富马酸二甲酯(DMFu)即反式丁二酸二甲酯作为添加物质列,Koeko-Tex受监管残留化学物质清单中并对相关成分进行检测,其限量值为0.1 mg/kg。

(5)调整Oeko-Tex的4个产品级别的可萃取镍限量值:产品级别I的限量值由1.0mg/kg调整至0.5mg/kg,产品级别Ⅱ至Ⅳ的限量值由4.0mg/kg调整至1.0mg/kg。

(6)自2012年初起已根据《Oeko-Tex Standard 100》规定,在产品认证中对壬基酚(NP)、辛基酚(0P)和它们的聚氧乙烯醚(NPEO、OPEO)含量进行监管,而自2013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下列强制规定,规定中将原先对OP、NP及其OPEO、NPEO的单项要求改为累计要求:①OP和NP累计为50mg/kg(相当于纺织品重量的0.005%);②OP、NP,OPEO(1~2)和NPEO(1~9)累计为500mg/kg(相当于纺织品质量的0.05%)。

在这些新增变化中有5项涉及到印染助剂,与前几年相比,新增纺织品有害物质的检测项和新增纺织品的有害物质品种更多,如表2所示。

2.国内市场上的最新动态

2.12013年3月国家环保部发出了《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第一批)》(征求意见稿)

为了落实国家环保部在2012年的第22号令《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方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环保部在2013年3月了《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第一批)》的征求意见稿。该第一批目录中列入了142种重点危险化学品,组成如下。

(1)芳香族化合物有14种

包括芳香族烃类10种、芳香族卤素衍生物4种、酚及其衍生物4种、芳香族含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6种。

(2)脂肪族化合物有33种

包括脂肪族卤代衍生物12种、脂肪族醇及其衍生物2种、脂肪族醛、酮及其衍生物5种、脂肪族羧酸及其衍生物5种、脂肪族含氮化合物4种、脂肪族含硫化合物3种、脂环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种。

(3)杂环化合物有1种

(4)金属及其化合物有35种

包括汞及其化合物4种、铬化合物9种、铅化合物9种、锡化合物2种、硒化合物2种、镉化合物3种、钴化合物1种、镍化合物1种、铜化合物1种、氰化合物8种。

(5)农药有15种

包括杀虫剂7种、杀菌剂3种、除草剂5种。

(6)其他

包括砷及其化合物7种、硅有机化合物1种、甲基肼1种、无机酸5种。

显然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和金属及其化合物是第一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的重点,其中涉及染料的重点危险化学品达到51种,占36%,主要是芳香族含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芳香族卤素衍生物、酚及其衍生物等;涉及印染助剂的重点危险化学品有17种,占12%,它们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苯,丙烯酰胺,1,4-苯二酚或对苯二酚,丙烯腈,丙烯酸丁酯,乙酸乙酯,甲醛,重铬酸铵、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钠,二丁基氧化锡,三苯基氢氧化锡,环氧乙烷,四氯化硅。

在第一批目录作为重点环境管理的142种危险化学品中基本上都是有毒有害化学品,其中有22种危险化学品属于迄今欧盟REACH法规SVHC候选清单中公布的SVHC,涉及印染助剂的有5种SVHC,即三氯乙烯、丙烯酰胺、重铬酸钠、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铵,涉及染料的有6种SVHC,即1,2-二氯乙烷、2,4-二硝基甲苯、2,4-二氨基甲苯、2-甲基苯胺、4-氯苯胺、4,4’-二二氨基二苯基甲烷,使用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些与环保部2013年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剔除的开展挥发酚、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苯、甲苯、乙苯、苯胺类、甲醛、硝基苯类、酸类物质、丙烯腈、氯苯、苯酚、化学农药等水体污染物和甲醛、苯、甲苯、二甲苯、酚类、苯并芘、氟化物、氯气、硫化氢、苯胺类、氯苯类、氯乙烯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监管是相一致的,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和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防范化学品导致的健康和环境风险,构建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机制。

2.2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新标准》

近年来我国纺织染整行业由于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新染化料的加速应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节水效果明显提高,同时排放废水中污染物的负载增加很快,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10年纺织工业排放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30.1万t和1.7万t,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3%和7.1%,均居全国第4位,其中染整工业占了较大比重。

为了有效控制纺织工业水污染物排放,从2008年起有关部门已着手对原有的水污染排放标准进行修订,计划出台一些文件,特别是在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大染整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的力度、提高行业废水中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化学需氧量与氨氮排放总量的控制、削减比例与2010年相比不低于10%的规划目标,同时新出台的《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染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染行业准入条件》等行业规划与政策也对纺织染整工业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些文件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应“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和节能减排的新要求,形成和出台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的新标准,它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按照新标准分阶段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规定,若达到第二阶段(2015年)的排放限值,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将大幅度削减,其中化学需氧量与氨氮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削减率预计将达到68%和70%,环境效益显著。这就是纺织染整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的出台和实施背景。

纺织工业2013年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新标准体系,由4个新标准组成,《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3)是对“GB4287-1992”经过20年实践后的第一次修订,它是一个染整工业执行的单独的行业型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控制棉的前处理和棉、麻、毛、丝与化纤的染整工艺过程中的水污染物排放。此外,还有3个行业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新标准,即《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毛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麻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它们分别控制蚕茧加工缫制成丝工艺过程、洗毛工艺过程和麻脱胶工艺过程的水污染排放,行业特征污染物识别充分、排放控制和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针对性强。本文指的新标准是其中涉及面最大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3),它与原有标准“GB4287-1992”相比不仅增加了控制排放的水污染物项目,而且提高了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表3)。

在表3中,老标准中III级标准是指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下水道的废水排放标准;I级与II级标准是指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下水道的废水排放标准,但必须根据下水道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相区别,即I级标准是指排入GB3838中III类水域、GB3097中二类海域的废水排放标准;II标准是指排入GB3838中IV、V类水域、GB3097中三类海域的废水排放标准。

由表3可见:

(1)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废水中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均为13个,而老标准的III级排放(相当于间接排放)和I、II级排放(相当于直接排放)废水中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分别为9个和11个;

(2)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废水中的污染物控制指标数与老标准的III级排放和I、II级排放废水中的污染物控制指标数相比分别增加了5个和3个,同时各减少了1个即铜指标;

(3)新标准与老标准的排放水污染物控制指标和控制指标排放限值的区别为:

①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废水中增加了5个污染物控制指标,分别为:

(a)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指标,旨在加强对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控制,防范环境风险;

(b)总氮和总磷指标,旨在强化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

(c)色度和氨氮指标,旨在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②新指标的直接排放废水中增加了3个污染物控制指标为:

(a)AOX指标,作用同间接排放废水中增加的AOX旨标;

(b)总氮和总磷指标,作用同间接排放废水中增加的总氮和总磷指标。

③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废水中均较大程度地提高了5个污染物控制指标,即COD、BOD5、悬浮物(SS)、色度和氨氮(NH3-N)的排放限值,旨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和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④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废水中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3个污染物控制指标即硫化物、苯胺类和六价铬的排放限值,旨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和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⑤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废水中均有2个污染物控制指标即pH值和二氧化氯的排放限值与老标准相同。

总之,新标准的水污染物控制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要求更加严格,对纺织染整行业的压力肯定会更大。染整行业为了使排放废水达到新标准的严格要求,已经和正在采取下列对策:

(1)从源头抓起,加强管理和开展“双革”,切实做到清洁生产,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清洁生产企业或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2)大力创新节能减排新工艺,切实推行节能减排新工艺,例如冷轧堆染色、湿短蒸连续轧染、涂料染色、高固着率染色、小浴比染色、低温染色、一步一浴法染色、一次准染色、快速染色、低盐染色和涂料印花、冷转移印花、热转移印花、数码喷墨印花等技术等;

(3)创新末端治理技术,加强预处理和采用新型污染防治技术,提升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3.节能减排环保型染料与助剂的开发方向

对于纺织化学品行业来说,必须大胆创新和开发适合新染整工艺的节能减排环保型染料与助剂,开发能取代禁限用染料与助剂的环保型替代品以满足纺织染整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

3.1开发适用于节能减排新染整工艺的染料

目前染整行业开发的节能减排型新工艺已有不少,它们需要用适合这些新工艺要求的新型染料来配套,这些染料实质上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染料,例如适用于高固着率或高上染率染色的新型活性染料和新型分散染料。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活性染料的平均固着率在50%~70%,利用率不高,未固着的水解染料和其他未固着染料等的水溶性好,采用现有的废水处理技术与设备难以去除,这样染色后产生大量有色污水,色度和CODer都比较高,一般每升废水中高达几千甚至上万毫克,而在采用活性染料的竭染和轧-蒸工艺中为了抑制纤维素纤维表面的负电荷,需耗用大量电解质,造成废水中的阴离子(Cl-、SO2-4)浓度高达10万mg/L以上,大大地增加了治理活性染料染色废水的难度。另外,由于活性染料的固着率不高,为了除去纤维上的水解染料和未固着染料等,水洗加工繁复冗长,水洗效率低、水耗能大;再加上活性染料的生物降解性较差,一般都含有卤代杂环类活性基,若染料应用时处理不当,还会提高印染废水的AOX量等。因此开发高固着率的活性染料来满足染整行业的高固着率染色工艺势在必行,国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活性染料的固着率都已达到90%甚至超过90%的水平,如Levafox CA染料、Novacron S型染料等,而且还发展了相配套的新型助剂。

分散染料的情况也是如此,当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分散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上染率(高温高压法)一般在75%~90%,损失率在5%~30%,染料损失率差不多是国外对应染料的2~5倍。这固然与分散染料的精细化程度、商品化质量即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均匀性、粒子形状规则程度、晶型稳定、分散稳定性特别是高温分散稳定性等有关,也与我国目前监测的染料分散性不是实际应用条件作用下的分散特性、不能视作为一个单独的染色加工中分散染料染色性能的可靠预示有关,还与所用的分散剂和添加剂的质量有关。因此开发具有高上染率的分散染料和相关助剂仍是当前满足染整行业对涤纶等进行高上染率染色的迫切要求。

又如由于我国活性染料和分散染料的固着率与上染率以及在染色性能与牢度性能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目前染整行业用这些染料染色的染色物不合格率还比较高,棉染色物和棉/涤混纺染色物的不合格率在35%~45%,涤纶染色物的不合格率在25%左右。为了降低染色物的不合格率,采用一次准染色技术是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染料具有“四高”特性即高固着率或高上染率、高染色性能(包括对染色工艺参数变化的低敏感性、好的匀染性和重现性、优良的提升性与相容性等)、高洗涤性、高色牢度,因此染整行业也迫切要求纺织化学品行业开发和供应适用于一次准染色的新型活性染料和新型分散染料及其相应的助剂。

再如小浴比吸尽染色对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作用,浴比太大会影响染料的吸尽率和固着率、增加废水量与废水负荷,浴比太小会影响匀染效果和染色物质量,因此围绕着如何降低染色的浴比国内外都在积极进行研究,目前喷射液流染色已能在确保织物匀染的前提下把浴比降低至1:(4~10)。

意大利Brazzoli(巴佐尼)公司开发的染液横动再循环技术可使活性染料染棉织物的浴比降至1:(4~4.5),耗电量只有喷射气流染色的1/3,染中深色全面织物的耗水量可降低至每吨布40~50t水之内;目前的喷射气流染色浴比更低,可达到1:(2~4)。

这种小浴比吸尽染色工艺对活性染料来说最大能缩短30%染色加工时间、削减50%水、减少40%化学品、节约30%能量,而且提高了固着率、减少了排放废水负荷。不过这种染色工艺对活性染料有一定的要求,如直接性要小、溶解度要大(在碱及中性盐存在下溶解度应大于100mg/L)、反应性要中等以上、固着率要高,虽然印染企业能从我国现有的活性染料中筛选出一些品种,但染色性能和染色效果还不能满足染整行业的要求,与国外的Novacron FN型染料和Remazol Ultra RGB染料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染整行业也迫切希望纺织化学品行业能开发出很好适应小浴比染色技术的新型活性染料和配套助剂。

3.2开发适用于节能减排型新染整工艺的助剂

适用于节能减排型新染整工艺的助剂要求是多方面的,有前处理剂、印染助剂、后整理剂等,范围及涉及面更广。归纳起来,要求新助剂能满足“一低、二高、一多”即低温节约型助剂、高功能节约型助剂、高专用性节约型助剂、多功能节约型助剂的要求,同时要求可生物降解,这些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新型纺织印染助剂的要求。例如“一低”的助剂包括低温型前处理剂和低温型染色助剂等,前者如双氧水低温漂白用活性剂、低温练漂剂、低温去油剂等,后者如羊毛低温染色助剂、分散染料常压染色涤纶用新型载体、低温皂洗剂等。

以低温皂洗剂为例,最近Huntsman(亨斯迈)公司开发了一种含3个活性基的新型染料,HOAvitera SE染料配套的高效水洗助剂Eriopon LT,它是一种非离子/弱阳离子复配型助剂,适用于硬水,在水洗过程中耐碱和耐电解质,整个水洗处理工艺为中温、低耗、低排、短时流程,连同染色过程在内可节水60%左右、节省蒸汽74%、节时4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如此高效的低温水洗助剂。

又如“二高”的助剂包括高功能节约型助剂和高专用性节约型助剂,前者如高功能前处理剂、高功能印染助剂、高功能整理剂等,后者如染整加工用新一代酶制剂、防泛黄助剂等,以高功能前处理剂中的高效乳化剂为例,目前的棉、涤纶、锦纶等纤维为了提高其弹性和制成织物的服用性能都加入氨纶,纺纱时也都添加有机硅油类的剂,所加量与氨纶的混纺比有关。目前市场上的混纺织物中氨纶含量一般在10%左右,高的含量已超过20%,因此织物中有机硅油量较多,它们一般难以乳化,在前处理时用常规乳化剂难以去除,造成印染时布面上容易产生色花、色渍、色斑等弊病,同时会影响印染织物的色牢度。

近年国外开发了一种高效乳化剂又称氨纶专用除硅油剂,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杭州的一家外国独资公司——多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生产,商品名为氨纶精练剂CPA New。它是一种去除天然和合成纤维中各种油剂的特效乳化剂,特别是可以避免因氨纶油剂中的硅油组分去除不净而产生的各种染色问题,不仅能降低加工时间和成本,还能大大减少排放污液和废液中负荷,但目前产品价格高、应用不普遍,染整行业迫切希望我国助剂行业能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助剂来满足需求。

再如“一多”的助剂包括多功能前处理剂、多功能印染助剂、多功能整理剂等,以多功能前处理剂为例,茶皂素是一种无毒、无害、无刺激的多功能前处理剂,它用一道工序解决了三道工序的要求,不仅减少织物失重、增加纤维强力使产品质量稳定,而且能降低排放废水中的CODcr近一半、耗水量也比常规工艺减少1/3等。Univadine DMF是亨斯迈公司开发的一种多功能染色助剂,它不仅可使分散染料在较低温度对涤/氨混纺织物染色,而且能抑制氨纶吸附分散染料。助剂行业也应积极开发这些多功能助剂满足染整行业的需求。

3.3开发适用于取代禁限用染料和助剂的环保型替代品

在纺织品印染加工中有一部分染料和助剂属于禁限用危害化学品,国际市场上把危害化学品分为两类,即:(1)11种重点危害化学品,它们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溴化和氯化的阻燃剂、在特定(还原)条件下可分解产生24种致癌芳香胺(其中4种对人体有强致癌作用、20种对人体有疑致癌作用)的偶氮染料(包括偶氮型的分散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碱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溶剂性染料、冰染色基等和氧化色基)、有机锡化合物、氯苯类化合物、含氟有机溶剂、短链氯化石蜡、含氯酚、重金属(指镉、铅、汞、六价铬)、烷基酚聚氯乙烯醚(特别是壬基酚聚氯乙稀醚和全氟化学品(目前集中在全氟辛烷基磺酰化物(PFOS)与全氟辛酸(PFOA)上);(2)在各国被限制或控制的其他危害化学品(指被现有黑名单或危害/使用屏蔽的备忘录所证定的危害化学品)。

分析这些禁限用的危害化学品,可知极大部分与纺织化学品有关,特别是纺织染整助剂,因此开发新型替代品来取代这些禁限用危害化学品,特别是禁限用重点危害化学品,不仅能大大地减轻排出的水污染物负荷、降低甚至消除危害化学物质,而且能减少排出的污水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这对染整行业贯彻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例如已开发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替代品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FAEO)、烷基多糖苷(APG)、仲醇聚氧乙烯醚、失水山梨醇酯及其聚氧乙烯醚和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甲醚(FMEE)等5类。它们基本上能取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特别是C11~C13仲醇聚氧乙烯醚能完全替代,烷基多糖苷也具备了完全替代的条件,某些C12~C1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性能已基本上达到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水平。

又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替代品目前已有7~8类,其中多元醇苯甲酸酯类,利用廉价石油化工原料(C5~C9酸)或某些林产品开发的增塑剂、对苯二甲酸酯类、环氧类、已二酸酯类和癸二酸酯类等不仅增塑剂性能与邻苯二酸甲酯类增塑剂相近,而且还具有其他的功能如抗静电性等,经济性也适中。

再如可用低毒和耐久性杀菌剂,如无机化合物型杀菌剂、季铵盐型杀菌剂、胍类杀虫剂等和壳聚糖与改性壳聚糖等来取代含氯酚和有机锡化合物,也能用可湿性代森锌或可湿性代森锌与除虫菊的混合物来替代。

还有目前能用来取代溴化和氯化阻燃剂的替代品已不少于10类,其中有机膨胀型阻燃剂、无机膨胀型阻燃剂、烷基磷酸的氮衍生物和复合型阻燃剂等已广受市场欢迎。至于氯苯类化合物和含氯有机溶剂,目前在染整等行业中使用的品种不少,用途也是多方面的,它们中有的属于AOX、有的属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近年针对它们的不同用途开发了不同的替代品,例如可用新型无氯无毒的载体来取代用分散染料和载体工艺染色涤纶及其混纺织物时使用的含氯载体或其他有害载体,比较典型的有N-环已基吡咯烷酮、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用85%的二乙烯二醇与10%的N-环已基吡咯烷酮组成的混合物等;又如可用异丙醇、一缩二丙二醇单甲醚等来取代含氯有机溶剂用作织物的去油渍剂与清洁剂等。

另外,六价铬的化合物在染整行业中用的也不少,近年开发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替代品,如可用毛用活性染料取代铬媒染染料对羊毛、锦纶等染色,用二价铜与适量钒化合物组成的催化剂和溴酸盐的组合取代重铬酸钠二水化合物用作硫化染料的轧染氧化剂等。上述禁限用危害化学品的替代品虽然性能上已基本或能取代危害化学品,但在综合性能、使用方便性,特别是经济性等方面还有待纺织化学品行业进一步改进。

4.将在下半年出台《纺织染整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标准》

国家环保部在近日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要重点开展对甲醛、苯、甲苯、二甲苯、酚类、苯并芘、氟化物、氯气、硫化氢、苯胺类、氯苯类、氯乙烯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监管。显然,在这些重点大气污染物中除了氯气和硫化氢外都是有机化合物,而且大部分为VOC,因此环保部在2012年组织行业人员对上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状况进行了大量调研,2013年5月下旬组织专门会议对纺织染整行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明确提出纺织染整工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将于今年下半年出台。6月13日在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将进一步推进包括VOC在内的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强度和进程。

众所周知,VOC包括很多化学物质,例如甲苯、甲醛、二甲苯、苯乙烯、乙烯基环乙烷、苯基环已烷、丁二烯、氯乙烯、芳香烃、汽油、煤油、白精油等,目前国际上对其定义为由碳元素与一个或多个氮、氧、氢、硫、磷、硅或卤素(氟、氯、溴、碘)相结合的化合物且在20℃或运行条件下,其蒸汽压超过0.01kPa和不发生化学变化的化学物质,有些国家还增加了一些条件,例如瑞士除了考虑化学物质的蒸汽压外,还规定在标准压力下的沸点240℃且不发生化学变化等。通常对V0c的检测是采用仪器组合来分析,如用GC/MS或LC/MS等方法进行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自身安全和环境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VOC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与重视,例如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2007年的报告,在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含量的不断增加是造成全球气温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尽管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释放二氧化碳最多的是矿物燃料——煤的使用。但VOC的排放也是主因之一,属于高VOC的范围很广,一般在8个碳的脂肪族烃、醇、醚、酮、酯、酰胺、卤素化合物、不饱和烃以及芳香族烃、杂环化合物如四氢呋喃、四氢吡喃、四氢噻吩、甲基吡啶、甲基吗啉等都属此列,还有氟化温室气体。它们不仅作为高VOC会影响全球气温上升,而且它们会破坏臭氧层,促使其形成空洞,加速全球气温的升高。当然,VOC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不仅于此,它们的毒害性会直接影响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正因为VOC特别是高VOC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很大危害性和破坏性,国际上不少国家都制定了VOC法规,目前世界上包含范围最广的VOC法规是美国的CleanAir Act,欧盟和瑞士等也都有VOC法规,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他们的《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了对纺织地毯、床垫和不用于服装的泡沫与大型涂层产品进行的9项可挥发物释放量的检测和限量值(4个产品级别的限量值相同),即甲醛、甲苯(两者的限量值均为0.1mg/m3)、苯乙烯(限量值0.005mg/m3)、乙烯基环乙烷、丁二烯、氯乙烯(三者的限量值均为0.002mg/m3)、苯基环已烷(限量值0.03mg/m3)、芳香烃(限量值0.3mg/m3)和有机挥发物(限量值0.5mg/m3)等。

美国服装和鞋类协会(AAFA)从2007年11月的RSL(被限制的物质清单)起明确禁用25种氟化温室气体即氟硫化物1种(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17种(一氟甲烷、二氟甲烷、三氟甲烷、二氟乙烷、三氟乙烷、1-氟-2,2-二氟乙烷、四氟乙烷、1-氟-2,2,2-三氟乙烷、五氟乙烷、五氟丙烷、1,1-二二氟-3,3,3-三氟丙烷、六氟丙烷、1-氟-2,2-二二氟-3,3,3-三氟丙烷、1,1-二氟2-氟-3,3,3-三氟丙烷、七氟丙烷、1,1,1-三氟-3,3-二氟丁烷、十氟戊烷)和全氟碳化物7种(四氟化碳、六氟乙烷、八氟丙烷、十氟丁烷、十二氟戊烷、十四氟己烷、八氟环丁烷)。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品牌纺织品供应商也都有类似的检测规定和限量值。

我国环保部规定“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对甲醛等12种(类)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监管,并明确提出将出台重点行业的VOC排放标准,这些是符合我国节能减排、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举措。纺织化学品行业是涉及VOC排放的重点行业,必须大胆创新、转型升级,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和改进生产技术,用不含VOC的染料和助剂来满足纺织染整的需要。不过近年发现在一些印染助剂特别是新开发的替代助剂中被检测出VOC,需要行业高度重视。

(1)甲叉膦酸类螯合剂

由于EDTA(乙二胺四乙酸)和DTP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在欧盟的Eco-Label和某些国家中被禁用或限用,市场上开发了乙二胺四亚甲基磷酸(俗称四甲叉(EDTMP))、二乙烯三胺五亚甲基膦酸(俗称五甲叉(HTPMP))、三乙烯四胺六亚甲基膦酸(俗称六甲叉(TETHMP))等新兴螯合剂来取代,它们都是以三氯化磷、脂肪胺和甲醛为原料,经过羧甲基化脂肪胺与亚磷酸反应制得;另外,还有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俗称三甲叉(ATMP)),它是用三氯化磷水解为亚磷酸后再与氯化铵、甲醛在酸性介质中一步合成制得,这些产品在制造中有时由于控制不当,存在未反应的甲醛和羧甲基化脂肪胺,它们会释放出甲醛。

(2)分散剂MF和NNO

这两个助剂是老产品,不仅大量用作染料助剂,而且染整行业也用得很普遍。近年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飙升,用作制造分散剂MF和NNO的a-甲基萘和工业萘的价格飞涨,不少生产企业就用a-甲基萘含量低的洗油和萘含量低的下脚萘来制造,造成生产中甲醛量难以控制,产品中含有过量甲醛,既影响了染料,也造成织物上甲醛严重超标。这些产品必须加紧改进工艺、加强过程控制,否则无法被染整行业接受。

结语

篇10

8月23日,第二届全国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拉开帷幕,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相关中央企业的30支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代表队,共240名队员参加了八个大项、为期3天的激烈角逐。

“技术攻关为抓手,

提升智能化水平”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孙华山在闭幕式中对这次竞赛进行了点评。孙华山指出,本次竞赛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救援理念,紧紧围绕救援实战,综合演练中使用了高喷消防车、无人侦察机、灭火机器人、灭火泡沫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装备技术,其中部分装备是第一次使用,反映了应急装备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产业发展的新成果。充分展示了救援队伍实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开拓了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国际交流与合作。

孙华山要求,下一步,要以能力建设为抓手,确保应急处置科学有效;以技术攻关为抓手,大力提升应急救援智能化水平。各有关单位要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尽快与正在改造建设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应急平台和指挥大厅实现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和重点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要充分运用新兴技术手段,特别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提升应急平台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要针对事故预警及响应、灾区侦测与灾害处置等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和装备难题开展集中攻关,力争形成一批研发成果,适时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工作。

他要求,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应急救援保障水平。同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相比,我国的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的队伍规模、建设机制、保障能力、基地布局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从2016年起计划在全国先期建设11个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3个油气管道应急救援基地和2个危险化学品实训演练基地。各有关地区和单位要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准,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单位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需要的建设模式,充实专业人员、配套救援装备、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规章制度、展开训练演练,按照要求抓紧推进基地建设,尽快形成区域应急救援能力和培训保障能力。

以完善联动机制为抓手,全面增强协同实战能力。要借鉴京津冀联动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支持、联合行动、共同处置等有效合作,加强跨地区、跨行业应急救援工作,使各类应急救援资源进一步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并适时组织开展有实际内容的联动活动,提高协同应对生产安全事故能力。

应急演练 高新技术装备集结

在开幕式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庆油田)举行了石油化工火灾事故处置综合演练。演练主要内容为化工装置泄漏、起火、爆炸,引燃邻近的原油储罐,形成立体式燃烧后,地企联动处置的全过程。

本次大型储罐和石油化工火灾扑救突出了“四新”:一是新理念,不搞大兵团作战、不搞人海战术,推行科技换人,走精兵战法;二是新装备,演练采用了三相射流消防车、智能灭火侦测机器人、消防无人侦察机、电控中低倍泡沫复合炮等新装备;三是新技术,采用大数据、云平台辅助决策指挥;四是新战法,坚持以人为本,发挥高科技优势,实现危化品装置火灾现场灭火抢险主攻作战无人化、智能机器人现场作战编成化(作战力量编成属于作战计划的子部分,指的是参战力量的构成及编配组合)。

大庆油田消防支队战训部主任刘伟向记者介绍了本次演练中使用的新技术、新装备。

履带车式消防机器人

主要用于危险装置的灭火任务。原来需要十几台车辆救援的工作,现在只需几台机器人即可完成。机器人射程可达65~70 m。原来移动消防炮台是靠人抬到火场附近,而机器人可由拖车运到附近安全区域后,由无线遥控进入火场,不需要人再冒险进入火场危险地区,保障救援人员人身安全。机器人本体采用防爆、防水设计,能够在易燃易爆环境下工作,涉水深度可达350 mm。在高温环境作业时,通过双层自动调整水幕可以对消防机器人本体进行主动降温。本次演练中机器人距离着火的塔体仅15 m。

三相射流消防车

主要用于油罐灭火,可以有效控制火情,避免次生事故。“三相”指的是“水、抗复燃灭火剂、超细干粉”三种灭火剂。其中,超细干粉颗粒直径仅有5 μm,可起到抑制火势的作用。一般的干粉灭火剂容易受潮结块失去效应,而这种超细干粉不仅不会吸水受潮,且靠水的负压带出去射程更远。而抗复燃灭火剂灭火效率极高,打到2 300℃的火焰上,瞬间可降至38℃,而且非常环保,可自然降解。

新型灭火剂

采用环保材料的新型灭火剂既可降解,还大大提高了灭火效率,对火情实现“秒杀”。

大流量消防炮

主要用于10万m3以上油罐火灾处置。利用“水着粉”技术,使原来最大40 m的灭火炮射程增大到六七十米。此次演练中参与冷却的移动式自摆电控消防水炮,是我国首款突破80 L大流量移动式自摆电控消防炮,采用分体式结构,便携底座,在安装车载连接法兰后可作车载炮使用,可实现355°任意设置自摆角度,俯仰旋转角度35°到85°,使用车载法兰时,在炮头进口压力达到10.5 kg时射程可达约90 m。

无人机

主要负责空中侦查。火情侦察是灭火作战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现场力量部署、战术响应、作战程序开展和作战安全防范等,将直接影响到灭火作战的效率和成败。此外,在救援后期,由无人机到油罐上方侦查确定火全部扑灭后,人员再靠近,能够保障人员安全。

大庆油田消防支队副支队长、本次演练副总指挥盖明永还告诉记者:“本次演练是国内首次将消防机器人作为主攻力量,也是运用无线设备最多的一次消防演练。在演练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利用新装备、新技术的消防作战经验。”例如在预演中,曾发生两种消防机器人、无人机、移动式遥控消防炮等几台无线设备信号互相干扰的现象。后来经过与几家设备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协商,对各自的信号频段进行了调整,避免了互相干扰,为今后将多种无线信号设备运用到消防实战中提供了经验。关于消防机器人的部署作战方法,刘伟介绍说,要考虑到现场着火罐和邻近罐的实际储量及罐体表面积,科学设置机器人和遥控水炮阵地。

救援竞赛 更加贴近实战

本届竞赛在项目设计上吸收了上届竞赛成果,并进行了大胆创新,做到贴近实战、突出实用、设计合理、难度提升,强化了危险化学品救援专业性和实战性。项目设置既保留了理论考试、体能测试、带压堵漏、火灾扑救等经典项目,又增加了单兵破拆救人、槽车泄漏处置等个人和团体新项目,基本涵盖了危险化学品救援的类型种类和重点难点。

经过为期3天的激烈角逐,竞赛最终决出了个人综合体能、单兵破拆救人、带压快速堵漏、理论考试等个人项目一二三等奖及大流量移动炮储罐火灾扑救、化工装置初期火灾处置、危险化学品工艺管线带压堵漏等集体项目一二三等奖。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6支代表队获得团体优胜奖。

科目设置更科学

竞赛分裁判长马磊向记者介绍了个人项目中的带压快速堵漏科目:“我们在日常救援中经常遇到危化品槽车、管线装置泄漏等。这一科目就是模拟危化品管线泄漏以后进行堵漏,2015年这个科目是集体项目,我们今年增设了单人项目,意义就在于提高单人作战能力。因为危化品事故发生之后,一般不能有大批量的救援人员进入,只有精兵强将能够承担这一重任进入现场操作,重点突出个人攻坚克难的能力。所以我们设置了单人科目,在漏点多人员少的情况下,使得少量人员单独作战成为可能。”马磊也介绍说,这一项目的难度就在于队员需要快速穿着重型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上到二层平台处,利用金属套管堵漏工具对泄漏点进行堵漏。且模拟的泄漏介质由去年的气体改为了今年的水,从视线上到操作上难度都大大增加,但这种情形与实战中遇到的情况完全一致,对于增加队员们的实战经验是非常有帮助的。

广东省代表队领队余勇告诉记者,本届竞赛与上一届相比科目更多,更突出了危险化学品救援的专业性、技能型。“例如针对危化品堵漏的科目就有好几个,其中集体项目中的危险化学品工艺管线带压堵漏,两个漏点一个是直管的、一个是法兰的,与我们日常救援中经常遇到的情况相符,比较贴近实战。”他指出:“本届竞赛在赛制上也有变化,去年是个人项目比赛结束之后,总分进入前6名的队伍才有资格参加集体项目,而今年每位参赛队员都可以参加所有的八个项目,让大家训练了这么久,都有机会上场摸一下,更能够起到锻炼队伍的作用。”

宁夏自治区代表队领队王廷文认为:“救援队员的基本功一个是体能、一个是技能、一个是智能,‘三能’是一个合格的应急救援队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这次竞赛中所有科目都是我们实战当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恰恰考验了救援队员的这‘三能’。比赛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交流、学习、开眼界。让队员们互相看到差距,今后的干劲儿更足,训练起来就有目标了,他们将成为企业救援队中的骨干。而这参赛的8名队员回去之后,也会把竞赛场上的情况反馈给其他救援队员们,这也是竞赛的成果。”

“希望危化品专业消防队员年龄不再受限”

湖北省代表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消防大队长郎军提出:我国还没有建立成熟的专职危化品应急救援队伍,企业救援队通常需要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开展应急训练。危化品救援队伍的正规化,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另外,《中国石化消防达标管理规定》中有明确规定,消防员不得超过35岁,驾驶员不得超过45岁。就我消防大队来说,队伍平均年龄在22~23岁,但实际上危化品专业应急救援需要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与实战经验,队伍偏年轻化,流动性大,对于应急工作并不是十分有利。在这一点上,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成熟的专职消防员体系,他们主要在于消防应急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不规定和限制年龄,这对我们是个不错的借鉴。”郎军建议。

“跟部队训练比,还是这个更苦些”

此次竞赛中荣获个人综合体能第一名的中国石油大庆油田代表队队员王东东是一位退伍的三级士官,曾当兵12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感慨说:“跟部队训练比,还是这个更苦些,非常考验人的意志,到训练后期我都有点挺不住了,精神压力特别大。”王东东从接到参赛任务起,接受训练105天,平均每天训练8 h以上。“几个星期都没有回过家了,几个月就放了4天假,相当于封闭式训练。”但是说起比赛的收获,王东东觉得付出都是值得的:“参加这个比赛对我帮助挺大的,因为我是去年退伍之后刚来到救援队的,接触业务比较少,通过参加比赛,学习了很多危险化学品救援专业知识,训练了很多专业技能,对我今后工作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