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创新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阐述创新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药产业 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9-0392-03
我国医药产业明显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西药中97%以上是仿制产品,行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面对市场压力和自身的不足,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均已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但是,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仅仅靠一个企业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效率不高,并且必须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近年来,医药产业集群正在蓬勃发展,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这五大生物技术集群,已成为当地地方经济的支柱。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国生物谷,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我国国内也出现了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的现象,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实践证明,医药产业集群是提升医药经济竞争力,特别是加快医药发展的有效途径。医药产业集群凭借其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技术创新优势,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1 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
1.1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多元化
制药企业属知识型企业,企业的产品基础是药学、医学和化学等相关知识的结合,医药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市场开发和销售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技术创新,这些环节可能涉及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药品生产企业和医院等相关部门。这种技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技术创新的过程必然也是个多元化的过程。
1.2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遵循“阈值理论”
只有当研发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研发成果成为稳定的输出,而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高成本、高投入的,只有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才能承受。国外的大型制药公司为了维持一定的技术产出,研发投入强度(R&D/销售收入)通常高达10%~25%。
1.3 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有高风险、低成功率的特点
以美国为例,研发成功1个新药的费用在上世纪60年代为1.3亿美元,到21世纪初已达6亿~8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6倍。风险也日益增大:一个化合物自合成到进入临床试验的成功率仅为数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进入Ⅱ期临床时还有4/5遭淘汰;上市后盈利的品种并非100%,仅为30%,其中能以高价独占市场的更少。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时间为10年左右。而且专利药过保护期后,还要面临非专利药(仿制药)的市场竞争。因此,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即便是专注于自主创新的跨国制药巨头,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也常不足以承担创新药物研发的全过程。
2 医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共享基础设施、信息和知识的优先扩散、风险的分担、人才的流动与相互学习等等。医药产业集群很好地弥补了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缺点,下文分别从环境优势、成本优势和学习机制优势三方面阐述医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2.1 环境优势
2.1.1 制度环境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资金、人才,而是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他指出,“硅谷”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象征,其内核就是创新企业的栖息地,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的制度安排,环境宽松,各类专业人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只有科学的制度“土壤”,才能产生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政府严格的行政监管是医药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征,政府政策对集群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对新药开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加以监管,例如发放新药证书、GMP认证等程序,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除了政府政策的制度大环境,在集群内部也有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其中创业服务中心,旨在为集群内处于初创阶段的医药研究机构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而教育培训体系的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
2.1.2 竞争环境优势
集群内激烈的竞争为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在市场经济规则下,竞争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而竞争会随着市场上参与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加剧。在产业集群的相对狭窄的地理范围内通常聚集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并进行着同类或相似产品的生产,集群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很小,从而迫使企业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是走低成本路线还是走产品差异化路线,企业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压力,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外的企业相比,前者更具有实施技术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在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可见度较高,创新者的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突出,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无形中给其他的企业以很大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所有企业重视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
2.2 成本优势
2.2.1 基础设施的公用性
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成本优势之一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公用性上。如同城市有形的基础设施一样,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必须由当地政府来提供,并服务于整个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用会议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以及提供劳动者技术培训、企业家培训的无形服务机制。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不可能拥有其所从事业务的所有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而集群由于其内部成员业务上的联系和互补性使得在知识创新行为中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能够方便和经济地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和设施,同时也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分担了固定成本。
2.2.2 信息获取的低成本
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各个医药企业之间的往来比较密切,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信息量大而且相对真实,这就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能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行业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信息,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创新的盲目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这些信息可
以通过正式沟通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途径获取。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产业相关性,且有很强的相近性和互补性,其中一个企业技术的改进和变更,很容易就会被其他企业发觉和效仿。因此,医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比集群外的企业在信息的获取上占有更大的优势。
2.3 集群内技术学习机制优势
集群创新系统构筑了产业集群技术学习的平台,它能够促使集群内知识流动机制的形成。弗里曼在研究集群内部知识溢出机理时发现,集群内部存在正式与非正式网络,其中非正式网络对集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隐性知识的溢出是主要通过非正式网络实现的。
2.3.1 正式沟通优势
正式沟通学习机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内部流动、企业间合作互动、企业衍生、教育和培训以及研讨会等。从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开始,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一直被集群研究者认为是知识溢出的最重要机制。研究成果表明,企业间劳动力流动的程度越高,技术流动的速率越大。在医药产业集群中,具体劳动力流动的路径一般发生在:横向上生产同种药品的竞争性企业或合作性企业之间;纵向上原料药或化学中间体生产企业与制剂生产企业之间及生产企业与集群内的公共服务机构或机构之间。集群内部企业间一定比例的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当然,过度流动或流失则会破坏知识的时间持续性积累规律,导致学习绩效下降,进而削弱企业的R&D能力。正是这种劳动力在医药产业集群内的流动,实现了集群内的技术学习,成为集群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要素互动的重要形式。
2.3.2 非正式沟通优势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理性认识的总和。按照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分类法,知识可以分为可编码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两类,其中隐性知识占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但是由于隐性知识蕴藏在人的大脑之中,难以编码化,具有很强的主观属性,因此在传播形式上受到限制,基本上只能通过非正式的、偶然的、面对面的以及口头交流等非正式方式进行传播,而且隐性知识的交换不是一次性市场交易行为,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长期合作关系基础上。基于地理接近的产业集群具有隐性知识交换的独特优势,为不同企业之间的员工创造了很多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非正式交流既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渠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非正式交流传播的,这些非正式交流的传播速度比正式交流的传播速度快得多,并且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社会网络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激发出大量的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的更新。
在医药产业集群中,许多最新的、超前性的知识或者介于隐含经验类知识和清晰知识之间的知识,都以未编码化的知识形式存在。这些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深埋在社会之中,不易从正式渠道获得,例如药品生产中的技艺和能力,企业内部的秘密和诀窍,市场前景的判断与人才的选择,在何处向何人取得需要的知识,如何融资,如何开拓市场等。通过非正式交流,这些知识能快速、有效地传播。
3 发挥医药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措施和建议
3.1 完善集群内的服务体系
医药产业集群不仅是医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大量集中,更有集群内企业和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建立一个规范的服务平台,将集群的创新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完善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中心和教育培训体系,吸引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加入集群内。张江“药谷”现已累计引进生物医药企业328家,共有科研人员8 580名,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40%,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产业链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完善的支撑保障系统。
3.2 加大政府的制度支持力度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更大。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功能的存在和作用是技术创新得以持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政府功能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优惠政策设计、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作为,是技术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并形成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持续激励。在发挥医药产业集群的基础创新优势方面,政府有很大的作为。吉林通化市通过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有利措施,解决通化医药产业集群中诸厂商面对的共同难题,包括政府允许中小企业在通化发行股票、提供融资、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和工商管理扶持政策等。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也通过实现快速审批、提供咨询服务、对外交流等措施为园区内的医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篇2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并分析了药用软胶囊工艺参数,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软胶囊制剂的产品质量,在药品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软胶囊介绍与应用
1.1软胶囊介绍软胶囊属于比较灵活的弹性胶囊,其囊壳中含有水、增型剂,这三种物质之间的比例决定了软胶囊体积的大小,最早的软胶囊制剂是维生素A、D胶丸,自1933年旋转冲模包囊机以来,药用软胶囊不但在生产中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产量。
1.2软胶囊应用软胶囊在医药的应用中很广泛,既可以用于口服,也可以外用,其规格不同,颜色与形状也各不相同。除了医用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如食品工业、化学、家化用品等)。因为其密闭性好,保存时间长,不易变质,每天一粒,使用以及携带也很方便,所以迅速风靡全球,售价也比普通护肤用品高出许多。
2软胶囊制剂的工艺参数探究与分析
2.1软胶囊制备工艺流程软胶囊在制备工艺中的流程为:溶胶-配料-压丸-干燥-灯检-内包装-外包装
2.2溶胶工艺研究创新软胶囊的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步骤是溶胶,它可以决定能否顺利展开下一个步骤,这个过程改变了明胶的性质。胶囊液体作为中间产品,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明胶囊的质量特性。较好胶液的黏度在3.6衅.OE范围内,黏度大小和质量好坏成反比,差质量的韧性会不足也就不适合用于工业生产。故我们对溶胶工艺进行考察是以黏度为指标的。溶胀胶块是取适量水和明胶于常温减压下溶胀30分钟,然后加入其它一些辅料在69摄氏度条件下搅拌溶解,再在0.07——0.08兆帕压力下脱气直至溶液透明且无气泡,等其冷却后就可以适当的保持室温。
测定黏度即取上述胶块758置520毫升烧杯中,加入240毫升水,加热至大约39至49度,保持并搅拌至其完全溶解,等降温到39度左右时取大约210毫升胶液用恩氏黏度计(周围温度40度左右)进行其黏度的测定,用秒表记下胶液流出时间.用同样方法测出240毫升水流出所需时间,两者所需时间之比值则是样品黏度。
(1)在溶胀过程中进行时间的考察把明胶分别与适量的水在正常的温度减压下进行溶胀O,29,59,119mln,然后加入处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辅料,在69℃的恒温震荡水浴锅中搅拌溶解,在0.07一0.08MPa真空泵压力下间歇式脱气,直到明胶溶液澄清透明没有气泡生成,趁其热度将其倒入烧杯之中,等到冷却之后再取出,并测定其粘度。结果:随着溶胀时间的延长,粘度有减小的趋势,其中溶胀时间为29min、59min、119min,粘度较接近,omin时即采用热溶法,粘度最大,这可能是由于充分地溶胀使得溶胶时间缩短,粘度相应减小,考虑到生产实际与成本29min即可达到要求。
(2)真空泵压力的考察把适量水与明胶在常温减压条件下溶胀29min,再加入处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辅料,在69℃的恒温震荡水浴锅中搅拌溶解,分别在0.05一0.06Mpa、0.06一o.07Mpa、0.07一0.08MPa真空泵压力下间歇式脱气,至明胶溶液澄清透明无气泡,趁热倒入烧杯中,待冷却后取出,测定粘度。结果:随着真空泵压力的增大,粘度有减小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压力增大,使胶液中的气泡较容易脱干净,溶胶时间缩短,粘度相应减小,因此选择0.07一 0.08Mpa为最佳真空泵压力。
(3)对胶皮的厚度考察胶皮的薄厚对胶丸成型及产品质量有很大影响。胶皮过薄,使胶丸耐硬度差,易在净烘时或运输中产生破漏。结果:软胶囊有随胶皮厚度减小,崩解时间缩短的趋势。实际生产中发现胶皮厚度为0.6mm时,胶丸容易破裂,因此选择既能将内容物包封严密,又能有效缩短崩解时间,0.7mm即可达到要求。
(4)对溶胶的温度的分析与考察把适量水与明胶在常温减压条件下溶胀29min,再加入处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辅料,分别在59℃、69℃、79℃的恒温震荡水浴锅中搅拌溶解,在0.07一0.08MPa真一空泵压力下间歇式脱气,至明胶溶液澄清透明无气泡,趁热倒入烧杯中,待冷却后取出,测定粘度。结果:溶胶温度为79℃时,其粘度最大,其次是59℃,69℃。这有可能是明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较大,其随着溶胶的温度增加,粘度也随之而增大,与此同时,低温溶胶使得溶胶时间延长,胶液长时间处于受热状态,致使粘度增大,所以选择69℃为较佳溶胶温度。
(5)溶胶工艺验证试验按单因素筛选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溶胀时间为30min、溶胶温度为70℃、真空泵压力为0.08一 0.09MPa,制备三批胶液,以粘度为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三批胶液平均粘度为3.64,与预期值接近,说明该工艺稳定可靠。
(6)干燥温度以及干燥时间的考察如果在温度为39℃以上对其进行长期加热,就会促进在明胶分子中肽链的水溶解断裂,致使明胶的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进行软胶囊干燥的过程中,要遵守低温干燥的原则,且干燥的强度不要过大,温度也不要过高,如果干燥不当会导致破裂、粘连等不良现象发生,这就严重的影响到了产品的质量。结果:囊壳含水量和软胶囊崩解时间几乎是成正比的,随着燥时间的延长和干燥的温度升高,囊壳的含水量就变得越来越少,这样以来其崩解的时间就会变得越快,当囊壳的含水量早9%以下时,软胶囊在9分钟以内基本上能迅速崩解。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其囊壳的含水量越低就会越好,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发现如果囊壳的含水量过低的话,胶丸就会变得坚硬,而且容易脆裂,对贮存、服用、包装以及运输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因素。所以要选择选择25至30摄氏度的温度对其进行干燥7至9小时直到囊壳的含水量为8一10%即可达到要求。
结语:最近几年,研究开发软胶囊制剂在中药新制剂中已成为热点,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所分析、总结的软胶囊特征以及在今后发展的前景,在中药软胶囊制备与研究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篇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组成,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美国麦肯锡公司对800家参与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仅有40%的联盟能够维持4年以上,大部分联盟短期内解体。学者们纷纷研究此类现象的原因,其中利益分配不公是导致联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1],许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未能实现其预设的目标,联盟成员对利益分配结果不满,最终导致联盟合作失败甚至解体。因此,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联盟健康发展、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相关概述
(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分配利益的内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是指在联盟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分配联盟利益,根据不同联盟的特点,利益分配的方式也有所不同[2]。为了理解联盟的利益分配,必须先了解联盟利益的内涵。
学者们对联盟可分配利益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学者认为联盟可分配利益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可分配利益主要指的是利润;广义的可分配利益不仅包括利润,还包括通过联盟合作产生的创新成果、技术的专利权等[3]。有的学者按照联盟可分配利益的形态和是否可量化,将联盟可分配利益分为有形利益与无形利益:有形利益指的是可以量化的利益,和有形资产比较类似,例如利润、产品收益等;无形利益指的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总之,联盟可分配利益指的是联盟成员通过相互共享知识资源、共同承担研发创新风险,并且经过合作研究、生产实践、成果转化等步骤所产生的各种新增收益,可以表现为利润的增长和技术创新能力、竞争力的提高。
(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主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主体是利益的创造者,包括联盟中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及政府等。在联盟利益分配的过程中,企业是联盟中最重要的经济单位,企业通常是创新需求的提出者,它根据自己的技术需求,组织联盟中其他成员合作研发,充分利用联盟创新要素,最终实现技术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价值提升也依赖企业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同时企业也是创新要素资源的主要投入者,因此企业在利益分配过程中通常占有主导地位。高校及科研机构具有大量的创新资源,是联盟持续创新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内,它们在利益分配中也必不可少。政府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引导者和规划者,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性技术研发的重要手段,而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风险极大,政府投入重大资金支持这些技术的研发,政府也在利益分配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的原则
为了保证联盟利益得以公平分配,必须应用科学、合理的原则对联盟利益分配进行指导。笔者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原则包括下几种:第一,平等原则。联盟成员无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其在联盟中的地位和对利益追求的权力是平等。平等原则是利益分配的最基本的原则。第二,互惠互利原则。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过程中,要想让联盟成员对联盟合作技术研发具有自觉性和积极性,就必须保证每个联盟成员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联盟正常运行和发展[4]。第三,风险补偿原则。联盟利益分配方案要考虑成员所承担的风险大小。为保持联盟的稳定,应使成员各自承担的风险不超过其承担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可以用资本拥有量和资本投入量的比值来表示,该比值越大,风险承担能力越大。第四,成本与利益一致原则。联盟成员进行进行合作创新,不仅要共享自己的创新资源,还必须投入相应的成本,例如资金、研发人员等。如果投入的成本越多,就应该得到更多的收益。
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问题
实践表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虽然正在蓬勃发展,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其利益分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难以判断合作成果价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要以合作成果为基准,合作成果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技术、专利等,这些成果的价值缺乏判断标准,因此难以根据合作成果进行利益分配。
(二)合作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模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利用财政资金资助可以项目专利权归属不明确;第二,专利共有内容规定片面。现行立法没有明确共有情况究竟属于共同共有还是按分共有,这种约定不明会导致实践中困难;第三,合作之前未对知识产权归属作出明确规定,事后产生重大分歧。
(三)缺乏利益分配监督制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合作各方的最终目的是现实自身的利益,从经济学原理出发,难免会出现为了个体利益最大化而损害集体利益的情况。为了保证合作创新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监督制度。
(四)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的主导和协调职责不明确。对于政府来说,促进产业创新是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创新的目的,然而在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成功之后的产权归属等利益分配问题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
为了使利益分配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技术成果价值认定标准。联盟成员遵循同一套价值认定标准,合理确定技术成果价值,有利于合作前协议的顺利签订,而对技术成果价值进行合理的认定是利益分配的基础,对于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必不可少。
(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规范保障。第一,法律保障。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使联盟有效运行,要制定一部专门针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法律,如对解决联盟合作过程利益分配不公、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第二,政策保障。制定针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相关政策,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技术合作予以鼓励和引导,以求联盟技术合作顺利进行,例如创新资金支持、融资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第三,制度保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各种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障联盟成员进行知识创新的收益,防止其他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选择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必须与各方目标相适应,合作伙伴目标一致、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持续的创新。不同的合作形式必须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方式,如合建企业可选择按股分利模式、项目可做可选择固定报酬支付模式等。
(四)建立激励及补偿机制。有效的激励及补偿机制有利于平衡各方的利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降低各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同时,补偿机制可以弥补利益分配的不公,从其他方面对分配不公的企业予以补偿。
(五)发挥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中的作用。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管理机构,解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多头管理的问题,建立科技金融体系,拓宽科研融资渠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降低风险,快速回收科技创新成本,保证联盟各方利益分配的实现。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DUYSTERS G.Creating win-win situation:partner selection in strategic technology alliance[Z].Technology Strategy and Strategic Alliance, Proceedings R&D Management Conference,Avila,1998.
[2] 胡争光,向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方式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105-108.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思路
作为以人类聪明才智为基础开展的创造类文化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艺术创意人才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中文化艺术的推动作用,还肯定了创意型艺术人才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而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发展机遇,还使得其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多。因此,推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工作改革,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融入新思路,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意性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艺术教育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内容。
一、艺术教育同文化创意产业间的关系
随着人民群众近几年对文化和艺术关注度的提升,使得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对一所高校来讲,其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特性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作用。就艺术教育本身来看,其主要内容就是教授学生同艺术有关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艺术精神和能力进行培养。这不仅是该专业的核心教育目标,还是高校深入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而如果高校教育者想要将在艺术教育中穿插一定的科学理论,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就需要在课程教学期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情感上同艺术和科学产生共鸣。创造性作为强化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使二者关系更加紧密的一种“介质”[1]。培养和提升艺术教育专业人才自身的创造性,已经成为该专业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此外,高校领导者在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文化创意项目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未来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稳步发展。
二、当前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以创造力为中心的新型产业,其强调文化因素或者是主题文化,通过个人、创意、技术、产业化等方式进行开发,对知识产权进行营销的一种产业形式。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动漫、传媒、视觉艺术、雕塑、广播、影视、环境艺术、音像、软件、计算机服务、服装设计等在内的创意性群体内容。艺术教育是一种以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使艺术教育已经逐渐荣升到了高校教育体系主要地位之上。这发展一趋势的出现,不仅衍生出了北影、央美等一系列的高等艺术院校,还推动了庶吉、先锋等权威性艺术培训机构产业的发展[2]。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速度的提升和经济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得社会发展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艺术教育类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高等教育的主要课程体系之中。此外,世界范围内新经济形式的来临也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把握好此项机遇,则成为艺术教育能否牢牢扎根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高校创新艺术教育模式的新思路
(一)以文化产业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世界范围内文化发展速度的提升和相关产业环境影响范围的扩大,国内众多高等院校也开始认识到了人才市场新的需求形式,并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发的承担其这一人才培养的重任,逐渐开设了较多能培养创意型文化人才的教育专业[3]。但因为缺乏参考案例和先进教育经验、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使得一些新建艺术专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同文化产业有关的专业已经达到了近七十个,但不同院校该专业在学科优势与教育资源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使得其教育学科的设定也带有了一定的差别,导致部分文化产业缺乏专业学术理论和人才支撑。而部分院校在设定艺术教育专业时,没有将其划分到具体的院系中,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的学位往往是五花八门,没有具体的学科归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专业的教育情况缺乏整体性和完整性,同文化创意产业间联系的较弱。因此,我国拥有艺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设定出独立的学科,培B出更多专业对口的艺术系毕业生,更好的满足该产业发展期间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一方面,负责艺术教育高校领导者应当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优势,对现有的优势学科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同文化产业相结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高校人才培养基地[4]。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会涉及到较多的学科,所以,在改进高校艺术教育时,高校领导者可以以原有的艺术专业为基础,开设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相关的专业,以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和消费方向为导向,通过全面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审美能力和育人方面的作用,提升该专业市场意识,培养出更多同文化产业市场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创新性的艺术教育体系
首先,艺术教育专业在更新教育思路时,应当以培养创意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子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推动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意人才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其他类型的人才不同,创意人才本身具有极强的个性和创新性。因此,高校艺术教育者可以以此为参考,将一些创新型的知识融入到日常课程教育中,将艺术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技能教育转向创新教育,让学生的自我决策能力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提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培养[5]。其次,高校教育者应当结合文化产业特性和发展要求,建立起相应的创新性教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作为根本性的教育目标,在教学计划中多融入一些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最后,高校教育者还应当创新艺术教育专业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在教育期间尽量为培养原创性的艺术人才营造出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尊重和支持学生的原创作品和艺术理念,从而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原创意识的创意人才。
(三)强化对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力度
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使得社会各阶层人士还无法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作用和社会地位,所以,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6]。对此,我国高校领导者应当和政府部门联手,借助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撑等,为艺术教育改革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后,高校要以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有的科研成果和艺术工作室为依托,大力培养复合型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便能够顺利同市场需求接轨,从根本上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而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不仅要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承载着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任务。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和规模还在不断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调整的过程中,其发展前景和要求也随之凸显出来。因此,我国高校在对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理念、模式、目标和任务要求进行改革时,应当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为依据,结合本校该专业教育现状和教学条件,适当的吸收和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新途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为我国相关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能够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质进一步完善。
作者简介:农家,1998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油画专业,2009年获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建筑装饰设计师,现任教于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束霞平.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90-95.
[2]赵磊.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术教育[J].大舞台,2015,04:207-208.
[3]宋晓凰.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现代交际,2015,09:240.
[4]项仲平,刘静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03:71-74.
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实体书店 体验式营销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者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本是无形的,却能通过产品化和品牌化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推广,给文化类产品的经营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最能体现传统文化产业的实体书店,却面临着纷纷倒闭的境遇。一面是实体书店的经营形式单一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光顾,一面是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的兴起冲击了实体书店的销售,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下,实体书店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在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实体书店也开始尝试转变,抛弃传统模式,开始走文化创意化道路,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一、改变经营环境,书店不仅仅是卖书
曾经的书店,它只有一个功能――卖书。消费者到书店里也就只有一个目的――买书。这样单一的功能性,就是实体书店无法超越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的主要问题。现如今,有些实体书店开始转型做起了文化综合体,就是包含书店、餐饮、体验中心和电影院等等与文化相关的综合型商业中心。比如江西南昌的新华文化广场,就是新华书店的升级转型版本,不仅仅有新华书店这类老牌书店,还有儿童体验中心和电影院等娱乐项目,书店就成为了一站式的娱乐中心。
而有些书店则是打出特色书店的品牌文化,将书店环境作为特别卖点,吸引消费者的光顾。南京的先锋书店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地下车库作为书店,独特的选址加上特色的内部装饰,在网络上被评为全球十大书店,而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还有些书店直接将餐饮文化与书店文化相结合,做成了类似于书吧一样的经营模式。提供大量阅读区域和餐点选择,是一个可以朋友聚会,休闲娱乐的场所,图书只是作为经营中的一个元素而已。
显然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单一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1或者1+n的经营形式才是实体书店的必然结果,书店不再仅仅是卖书而已。
二、增加营销手段,文化活动吸引人气
环境的改变仅是书店的外在转型,要能吸引更多人气,则需要内在更加的有内容。以前的经营方式就是单一的推销图书,“你需要,我提供”这样简单的互动形式而已。但现在,图书种类繁多,消费者需求量减少,不再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了达到经济效应,很多书店开始推广“体验式”营销的策略。
体验式营销顾名思义是以“体验”为基础,开展各类营销活动,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并触动其内在情感和感受,以增加消费者的认同感。
书店的“体验式”营销的侧重点是开展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比如根据每个不同的节日策划活动内容,春节就是写春联和剪窗花,元宵节可以猜灯谜,母情节亲子互动活动等等。这类文化活动以贴合节日主题为主,没有过多的商业性质,只是提供一个个大人和孩子们互动的机会,带动书店的人气,建立稳定固定客源。
作者讲座签售也是可以吸引人气、提高营业额的营销活动。这类活动可以联合出版社进行,讲座加签售的模式不但可以吸引作家的粉丝来书店,对于其他的消费者也是一个可以学习和了解的机会。
体验式营销的目的就是为了与消费者的互动,参与其中,增加阅读乐趣,吸引更多人气,稳定书店客源,这是现在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宣传模式多样,线上线下多种互动
实体书店有了环境和内在文化,还需要的是宣传。现在是互联网社会,网络信息的传播方便快捷,网络营销的案例也是成出不穷。如果仅靠实体书店本身去推销自己,范围过于狭隘,力度也远远不够。很多实体书店都开通了微博、微信,建立了书友会,甚至有能力的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网站。这样的模式,增加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机会。书店可以推荐好书,消费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这样互利共赢,也是“体验式”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尝试流动书市,考虑多种经营形式
书店给人的印象就是在室内,有特定空间的地方。能否打破这个固定模式,将书店搬到室外去,考虑流动书市,将书店带进校园和小区,这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新型经营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实体书店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代表,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国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体书店需要创新经营模式,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实体书店不是没有发展,而是要知道如何才能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欢.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路径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
[2]张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研究生论文].南京大学,2011.
篇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1YJC790119);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辽宁加快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优势研究”(L12AJL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自主创新影响因素评价与政策选择”(12YJA79015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研发投入与产出域值效应及其非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12BJY013);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WJQ2013027)
作者简介:刘 伟(1979-),男,辽宁黑山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科技政策、技术评价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Email:liuweidufe@126com
摘要:创新效率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三阶段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相结合,在控制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测算了中国省际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同时计算了效率的置信区间。研究表明,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还比较低,且各省市之间差异较大。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等环境因素,对于中国不同地区高新技术创新效率影响显著。纠偏后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有所下降,但“东高西低”格局并未改变。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三阶段DEA;Bootstrap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8002009
一、引 言
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集区。但是,与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类似,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同样具有粗放性,主要是依靠高投入来支撑的,而并非效率的提升。如何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合理评价,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找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高的现实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技术创新效率的内涵学术界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本文将技术创新效率定义为一种创新过程的技术效率,测度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的转换关系。国内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从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两个角度来进行的。在创新能力方面,蒋殿春和夏良科[1]测算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考虑到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同,验证了外资的影响因企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蒋殿春和张宇[2]通过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性以及行业特征对其的影响。张倩肖和冯根福[3]认为外资企业的R&D溢出对提高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创新效率方面,朱有为和徐康宁[4]采用SFA方法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指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整体较低,但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余泳泽和武鹏[5]等也采用SFA方法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吴和成[6]运用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五个高技术产业的R&D效率进行分析,获得了中国“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的基本情况。官建成和陈凯华[7]通过将DEA方法的松弛测度模型和临界效率模型结合测度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现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对中国省际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系统研究,研究模型的选择较为单一,变量指标的选取不尽合理,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使用三阶段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对中国省际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给出了效率估计值的置信区间。同时,分析了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一)三阶段DEA模型
Fried等[8]在DEA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消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影响的三阶段DEA模型。第一阶段的DEA模型使用BCC修正模型,BCC模型将未处于最佳生产规模和技术上的无效率分解开来,使得纯技术效率比CCR模式下得到的技术效率更加精确地反映决策单元的管理水平。但是,BCC模型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效率测度结果的影响,无法区分效率损失是由内部管理原因引起的,还是由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引起的。第二阶段的SFA模型通过对投入变量的松弛值进行分析,剥离出管理无效率、环境因素以及随机误差等对效率产生的影响,使每个决策单元都面对同样的环境。第三阶段调整的DEA模型将第二阶段调整后的各投入变量值代入BCC模型中,代替原始投入变量,重新测算效率值,就可以得到去掉环境因素与随机误差影响的真实效率值。
(二)Bootstrap方法
DEA模型是通过构建生产前沿面来测度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把生产前沿面上的决策单元看作处于完全效率状态,而事实上它们并非具有完全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DEA模型测度的效率值为相对效率,而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效率”概念。另外,从纯粹的统计学意义上讲,Kniep等[9]指出 DEA模型的效率估计值的渐近分布一般难以确定。Bootstrap方法可以推断DEA模型估计值的经验分布,进而修正效率估计值的偏差并给出其置信区间。其基本思想是:不对未知总体作任何假定,仅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重复抽样来模拟数据的生成过程,从而得到原始估计量的近似样本分布,进一步对总体的特征进行统计推断。本文的研究采用R语言编程来实现Bootstrap方法。
三、变量和数据
(一)创新投入与产出变量
发明专利是高新技术产业R&D活动的直接成果,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本文用申请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作为创新活动的产出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从商业上直观体现了技术创新成果的价值,也是体现市场接受能力最好的指标,因此,也将其作为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在技术创新的投入要素上,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是R&D活动实现的关键因素,应作为创新投入指标。新产品开发经费和技术改造经费因对创新产出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应作为创新活动的投入指标。研发经费存量计算方法借鉴Griliches[10]和Coe与Helpman[11]等的做法。新产品开发经费和技术改造经费的处理方法,与R&D经费相同。
(二)环境变量
1市场结构
国内外学者关于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意见不一,如Schumpeter[12]认为垄断与研发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市场集中度的产业更有助于激励企业的R&D努力。而Arrow[13]则认为竞争性环境会给企业R&D带来更大的激励。多数的研究认为垄断性市场结构不利于研发效率的提高。对于市场结构变量,本文采用冯根福等[14]和朱有为与徐康宁[4]的设计,用各行业企业数来表示。
2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和创新效率的关系也存在较多争论。Chen等[15]认为技术创新效率改善需要一定的规模经济性。Pavitt等[16]认为较小和较大企业的创新效率比中等企业更高,也即创新效率和企业规模之间呈现U 型关系。对于企业规模变量,本文采用各行业企业的平均产值来表征,其值等于各行业总产值除以企业数。
3所有制结构
在所有制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方面,研究者们的观点较为一致,大都认为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高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创新效率高于内资企业。本文采用外资企业比重和国有企业比重指标,通过两类企业的总产值除以行业总产值得到。
4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是增加了企业总的R&D投入还是对企业R&D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政府支持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检验。本文采用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比例,并考虑滞后一期,来衡量政府支持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中使用的变量及其描述如表1 所示。
(三)测度样本和数据
本文选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30个省市(数据不完整,将其剔除)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另外,沿袭中国传统的东、中、西部划分方法,将30个省市进行区域划分。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个省市;西部: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市。
由于从研发投入到新专利和新产品的诞生以及商业化通常都需要一定周期,即存在投入产出的时滞,同时各种创新活动周期存在较大差异性,使得投入产出很难对应,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多数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周期存在较大差异,从通信电子和信息产业的几个月到医药和航天制造的几年不等。本文为了统一口径,都统一为1年,创新投入数据为2009年,创新产出数据为2010年。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省际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1.第一阶段的DEA模型实证结果
如表2所示,从整体来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还比较低,且各省市的差异较大。在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均值为0563。其中,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671,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868。因此,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低效率主要归因于纯技术效率的低下。从各省市来看,北京、天津和安徽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值为100,位于效率前沿面之上,原因在于这些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技术相对发达,管理水平高;而东北三省、江西、湖北、广西以及陕西等省份的效率值在全国的排位较为靠后,均在0200—0400之间;青海是效率最低的省份,效率值仅为0005,原因在于青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量很小,从而造成技术创新的规模效率低下,处于规模效率递增的阶段。
中国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布局、要素禀赋、人力资本、开放程度等客观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地区之间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如表2所示,东部的效率均值(0636)明显高于中部(0498)和西部(0538)。东部是开放度最高、经济最发达、产业发展最成熟的地区,带动了整个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效率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而东部的纯技术效率(0707)和规模效率(0904)要分别低于西部(0747)和中部(0957),从规模报酬角度来看,东部很多省市都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中西部省市则大都为规模报酬递增的。中部与西部对比来看,中部的技术创新效率略低于西部地区,而其规模效率却远高于西部,技术创新效率略低应归结于纯技术效率的低下。究其原因:一方面中、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大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中部地区的创新投入规模要大于西部,中部地区呈现出了较高的规模效率;另一方面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来,各省市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优化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和管理水平,提升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2第二阶段的SFA模型实证结果
如表3所示,各自变量对投入松弛值的系数大部分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环境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冗余存在显著影响。
所有制结构对四种创新投入松弛变量具有显著影响,只有外企比重对研发经费松弛量的系数不显著。国企比重对所有创新投入指标的松弛量的影响为正,而外企比重对所有创新投入指标的松弛量的影响为负。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中国有化比重的减少和外企比重的增加,有利于减少研发投入资源的冗余。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促进了企业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变革,提高了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改善的重要制度基础。
市场结构除了对研发经费松弛量的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三种创新投入松弛量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高市场集中度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这一结论与传统产业组织学的观点和熊彼特关于创新的第二种论述是一致的 。高的市场集中度更加有利于创新资源的集中,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更容易完成重大技术创新难题的攻关。同时,技术创新扩散更慢,专利保护相对容易。
政府支持对四种创新投入松弛量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政府支持没有有效改善创新资源的配置。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支持更多体现在资金方面,政府部门作为支持资金的单一分配者,易受寻租活动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从而使得支持的力量无法作用于有效的方向,同时政府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导致创新资源存在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其他创新扶持政策缺乏可操作性,难于落到实处,影响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
企业规模变量的平方项对四种投入松弛量均具有正向影响,但是仅对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两个投入松弛量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并非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其创新效率就会越高,与Pavitt等[16]的结论相反,企业规模与创新效率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一方面,大规模企业往往会因为多层次的管理链而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技术创新效率。另一方面,企业要想进行研发就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做支撑,小企业在研发创新过程中常常面临资金瓶颈,迫于竞争压力,很难实现较高的研发投入,创新效率的提高难度大。因此,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适度规模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会更高。
3“过渡”阶段及第三阶段调整的DEA模型实证结果
如表2所示,在只调整了研发投入以后,大部分省市相对于第一阶段DEA的效率值发生了变化,且其变化值占一、三阶段总的效率变化幅度的绝大部分。特别的,辽宁、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吉林、山西、湖南、内蒙古、贵州、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市从第一阶段DEA到“过渡”阶段DEA的效率值变化幅度即为一、三阶段技术创新效率总的变化幅度,表明环境因素主要通过对研发投入的调整而引起创新效率的变化,而对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和技术改造经费投入的调整作用不大。与之相反,河北、广东、海南、黑龙江、江西、重庆、云南和甘肃等8个省市的创新效率在第一阶段DEA到“过渡”阶段DEA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小于其第一到第三阶段的整体变化幅度,表明环境因素对技术改造经费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更具有影响力。由此可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措施,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省市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创新投入要素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整体考察环境因素对创新投入的调整过程,北京、天津和安徽3个省市一直位于效率前沿面上;除了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等4个西部省份在调整投入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他省市的创新效率均为上升状态。说明对于相同环境条件下的技术创新过程,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等4个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其他省市有相当大的差距,故而使得“纯粹”反映管理水平的技术创新效率下降更大,而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的下降。如表2所示,对比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的估计值,如果不消除环境因素影响,在三大区域的效率构成中,规模效率表现“突出”;而当调整了环境因素影响以后,规模效率的比重有所降低,而纯技术效率表现“增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0783)在第三阶段超过了规模效率(0693)。总的来说,中国三大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始终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通过环境因素对创新投入指标的调整,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估计值不仅整体有所下降,而且其构成结构也在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第一阶段,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构成普遍表现为较大的规模效率与相对较小纯技术效率,两个指标之间差距较大,东、中部地区尤其明显,而西部地区两个指标相对均衡。过渡阶段与第三阶段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构成相似,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之间的差距减小,西部地区尤其突出,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两个指标差异较大。
如表4所示,经过Bootstrap方法纠偏的技术创新效率值要明显低于未纠偏的效率值,原因在于Bootstrap方法考虑到了生产前沿面的非效率因素,由相对效率转为绝对效率。例如,位于前沿面的北京、天津和安徽3个省市的创新效率值均由1000分别降低到了0895、0913和0682,而创新效率值下降幅度较大的省份有广东和安徽,下降幅度超过了0300,山东、上海、福建和山西等4个省市的下降幅度超过了0200。从Bootstrap方法调整后的效率值来看,天津最高,为0913,这是因为,近几年来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设立科研机构,带动了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北京的效率排名第二位,为0895,因为北京智力资源丰富,科研能力较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科技人才素质高、研发实力强,许多跨国公司也纷纷设立研发中心,从规模和管理水平上都为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支撑。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除了西部地区很多省市的创新效率较低以外,辽宁、海南、黑龙江和吉林的创新效率也很低。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东北三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落后,而且增长速度缓慢,差距逐步加大,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创新效率低下。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其建立的时间相对较晚,高新技术产业并不发达,产业发展的规模过小,技术相对落后。
从三大区域的角度考察,以Bootstrap方法纠偏后的绝对效率值为标准,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绝对效率平均值为0478,依然高于中、西部地区(分别为0361和0376)。与剔除了环境因素影响的第三阶段相对效率结果不同,西部地区的绝对效率平均值(0376)超过了中部地区(0361)。由于考虑了生产前沿面的非效率因素后致使中部省市的创新效率下降幅度大于西部省市。总体来看,中国各个区域的高新产业技术创新效率都比较低,影响了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采取有效措施,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按照效率测算的四个阶段,中国三大区域及全国平均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化路径如图1所示。东部地区平均效率变化路径为0636064006430478,表明研发投入的调整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要略高于技术改造投入和新产品开发投入对其的影响;Bootstrap纠偏的效率的变化比环境变量对全部投入要素调整产生的影响要大,说明生产前沿面的非效率因素确实存在;当把东部地区的环境调整到与其他地区相同时,东部地区的相对效率出现上升趋势,说明了东部地区仅反映管理水平的创新效率是更高的。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变化最大的省市为山东、上海和广东,说明环境因素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中部地区的创新效率变化路径与东部地区相似,变化幅度均不大。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的变化路径较为陡峭,为0538049604970376,特别是从第一阶段到“过渡”阶段的变化最大,表明西部地区研发投入的调整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明显,西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冗余相对较多;而当调整技术改造投入和新产品开发投入时,技术创新效率明显提高,说明西部地区技术改造投入和新产品开发投入较为不足,增加这两种投入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创新效率。在三阶段DEA中,新疆的创新效率变化幅度是最大的,其次是宁夏。当把这两个省市的环境调整到与其他省市相同时,新疆和宁夏的相对技术创新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说明新疆和宁夏两个省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水平要低于其他省份。山西、上海、安徽、福建、山东和广东省的Bootstrap偏差分别达到0208、0202、0318、0211、0204和0376,说明还有其他影响这些省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待进一步考察。
(二)省际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省际差异,本文将剥离了环境因素影响后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构成中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值进行聚类分析,以考察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以0900的效率值为临界点对以上两种效率进行划分,可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划分为四种类型,如图2所示。
第一种类型为“双高型”,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达到0900以上的省市,包括北京、天津、安徽和广东等4个省市,其创新效率所需改进相对较少。第二种类型表现为纯技术效率较高而规模效率较低,主要有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和甘肃等5个省区,其纯技术效率高于0900而规模效率在0900之下,特别是青海省,其规模效率仅为0002,这些省区的重点改进方向为规模效率,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第三种类型表现为纯技术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较高,包括重庆、贵州、河南、湖南、福建、浙江、四川、河北、辽宁、江西、湖北、陕西和黑龙江等13个省市,这些省市的改革重点在于纯技术效率,即应当注重管理水平,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投入浪费。第四种类型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比较低的“双低型”,有江苏、海南、云南、山西、山东、上海、广西和吉林等8个省市,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在0900以下,与“双高型”的省市相比,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产业规模小,创新投入少,技术创新效率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发展中应当同时兼顾技术研发规模的扩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比较奇怪的是江苏和上海也为“双低型”,原因可能在于数据统计的偏差。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比较低,主要归因于纯技术效率的低下。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较大,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的创新效率最高,其次是西部,中部最低,各区域的创新效率构成普遍表现为较大的规模效率与相对较小的纯技术效率,东、中部尤其明显。第二,环境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显著。政府支持不利于改善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国有化比重的下降和外资企业比重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创新资源的浪费,促使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较高市场集中度和适中的企业规模,有助于减少创新资源的冗余,使技术创新具有规模经济性,技术创新效率也越高。第三,在剔除环境因素影响后,仅对调整研发投入的“过渡”阶段的创新效率值来看,多数省市的效率发生变化,而对技术改造投入和新产品开发投入的调整作用不大。 第四,经过Bootstrap纠偏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值出现明显的下降,只是各省市的下降幅度存在差异。从三大区域来看,创新效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顺序为东部、西部和中部。
(二)政策建议
第一,各省市应该结合自身效率损失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那些纯技术效率较低的省市需要加强管理创新及制度变革,引进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建立新的制度体系。那些规模效率较低的省市需要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提升规模效益。第二,各地区应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改革,激发高新技术企业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使创新资源配置出现效率导向。重点培育少数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大企业创新的规模经济性以及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同时,应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其参与创新的动力,引导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和竞争,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三,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地区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引导创新资源的合理适度流动,实现创新资源优势互补,逐渐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发挥协同创新能力。同时,更应该给与技术创新更多的支持政策,如税收优惠、专利权保护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殿春,夏良科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2005,(8)
[2] 蒋殿春,张宇 行业特征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2006,(10)
[3] 张倩肖,冯根福 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1)
[4] 朱有为,徐康宁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5] 余泳泽,武鹏 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产业经济评论,2010,(9)
[6] 吴和成 高技术产业R&D效率分析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10)
[7] 官建成,陈凯华 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
[8] Fried, HO,Lovell, CAK,Schmidt,SS,Yaisawarng,S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Statistical Noise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02, 17(1-2):157-174
[9] Kniep, A,Simar,L,Wilson,P Asymptotics for DEA Estimators in NonParametric Frontier Models[R]IAP Technical Report 0323, 2003
[10] Griliches, Z Patents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 A Survey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0, 28(4): 1661-1707
[11] Coe, S,Helpman,M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 859-887
[12] Schumpeter,J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62
[13] Arrow,K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14] 冯根福,刘军虎,徐志霖 中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篇7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高校教育 继承 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文化多姿多彩。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如何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高校正处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前沿,一方面要从文化上对其竭力保存,另一方面又要将其与现代艺术、现代社会生活相连接,并使其迸发新的生命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人类在其物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表现在自然适应性方面。比如原始人的工具,人类工具的发展是因为人类在其生产过程中自然地选择众多工具中最适应自己的那一种,逐渐改造并抛弃掉其他非适应性因素,才形成人类现在所使用的工具基本形。另外是能动反应性,人类在长期的改造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审美的、直观的心理形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审美上的加工,这也就形成了艺术思维或设计意识。
在越来越讲究创新的现代社会,如何去创新,怎样去创新,人们都在不断地拷问自己。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于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特质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特征上最重要的首先表现在它的整合性这一特征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其来源是丰富的,古希腊艺术、西域文化和伊斯兰艺术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印迹,只不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它们整合吸收后进行了组合和重整,使之最终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魏晋和隋唐的艺术都强烈地表明了这一整合的特质。 但农耕文明的传统的一面也对这一特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外来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初期知识简单的“拿来”,当形成惯性后再加以整合和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却从来很少探讨外来文化的内在本质,很少探求本体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内在差异及深层因素。正是这一因素使整合的过程往往要延续一段不短的时间。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表现出延续性这一特征。打个比方,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如同是在滚雪球一样,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继承性的文化,以某种精神、文化为核心,在“滚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添砖加瓦”。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文化的历史,虽然曾经有过起伏却从来不曾出现过断层,最终结果是使传统文化、艺术在一条相对固定的发展道路上稳定发展,并会在外部条件的改变下,如政治形式、经济模式、技术、材料的更新中不断爆发出新的生命。因此,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了发展外来文化艺术而丢弃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无疑是邯郸学步,舍本逐末。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还表现为其适应性上。中国艺术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内在的,强调精神的传承。要求艺术的内在精神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不论外在条件有多么大的改变都必须延续下去。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尽力适应并与社会环境协调,从另一方面来说, 中国文化与自然相和谐的特质也使其具备了这种适应性。
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模式,人类艺术发展由原始社会的单一性、实用性的造物特征发展到当今众多艺术门类就是这一开放性特征的直接体现。在这里所提到的开放性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艺术的发展本身并非孤立,艺术与众多社会学科及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撞击,因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边缘艺术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术人类学或艺术社会学等。其二,作为社会上层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与人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审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艺术环境,随着社会分工及人类自身思维的深化而不断“膨胀”,在审美关系的众多表现形式中,文化关系和文物关系的影响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到社会之中,这也导致艺术内涵的扩展。其三,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不但表现为经济的一体化,也表现为人类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而融合也就意味着艺术大概念的全面开放。但开放并不意味着与文化的继承积累无关。有一句诗给当代的文化继承以极大的启示:“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新知学包含着旧学才显深邃,正如陈传席先生所言:“善学者,能于旧学中知新知,新知中见旧学,则深邃,深沉可兼而得之。”可见开放只是艺术的表象,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什么是“里”——内涵。传统文化才是造物的基础,是它的内在动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研究在现当代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代高等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直接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化及传统手工艺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随着消费人群、社会思维、当代艺术思想的改变而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面临的是一种尴尬的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教育中的继承这一问题,首先要重视的是它的文化特征。技艺的继承相对容易,但作品能否真正表达文化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首先就是要强调对其文化构成的发掘。
如上文所述,中国艺术的发展要真正走向世界,在世界艺术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就必须要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这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要条件。因此高校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还处于原始的起步阶段,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存在于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有一定社会影响、文化价值的人类文化实践方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如:神话、传说、歌谣、舞蹈、曲艺、皮影、剪纸(技艺)、绘画、雕刻、刺绣、印染、民俗礼仪、节庆、民族体育活动等,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它们的保护、挽救、保存、调研是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应有的尊重,同时起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传媒与市场化、娱乐方式的冲击,民间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破坏,趋于灭亡、失传的境地。但正是通过它们才能了解并认知传统文化,也只有通过对它们进行系统和长时间的学习与研究,才能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运用。由于这样的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太少,而且在教育中不能进行系统的讲授,从而导致了学生只是了解其中的某些门类,如:剪纸、陶艺等,这样根本谈不上继承了传统文化。
其次,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旧有的生产方式的产物,如年画,是传统的年节的标志。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其产生的必然条件,社会生存条件的改变必将改变和影响其生存。现当代社会的文化性质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且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这一切导致年画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不能再以过去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也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只是经济建设的需要,而是文化的需要,在教育中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在高校中的意义
我们经常在谈继承和创新,可什么是继承、什么是创新?该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其实继承和创新是一回事,它们是一体的,只不过它们有主次之分。对于高等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不是根本目的,继承才是主要的目的和手段,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创新是在文化建设和现代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表现,使其进入新的生活。具体到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题材。由于社会风俗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题材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上,题材的可变性最大,其发展的空间也是最广阔的。
2.材料。传统材料在今天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状况下,有些已经可以被新材料所取代。
3.技艺。必须要将传统的技艺进行记载和整理,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充分收集后,在此基础上来创造新的技艺,积累新的经验。
4.形式和风格。这一点是最关键的,以上的三点都必须要围绕这一点来进行,因为形式和风格是唯一不能变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和符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还是传统文化的底线。
就以上几点来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继承无疑给了我们以启示。2001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被划归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通过高等艺术院校来普及,这在全国是一种首创,这是真正从高起点来探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创新问题。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几年的摸索,逐渐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首先是研究。2003年,通过赴各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同时开始《口述桃花坞资料》的采访和记录,并于2004年4月出版《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画册。同年,着手通过文字、摄影、摄像及录音的方法对桃花坞年画的印务内容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2005年编写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和《国内桃花坞木版年画收藏目录》两套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其次是传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9月开办了第一届“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从印刻技法着手培养桃花坞木刻年画传人,到目前为止已开设了三届,而且还将持续下去。2002年10月开始复刻、复印传统木刻年画并延续至今。最后是开发。2002年10月,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题材、以不同材料为载体系统开发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礼品、旅游纪念品。2003年3月以“丝绸和桃花坞”为主题用现代审美眼光将桃花坞木刻年画融入到以丝绸为载体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出一系列的丝绸服装。2003年,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代表作品的形象注册了商标,并发行了一组以传统年画为题材的纪念性邮票。到现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发出了几十种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题材的产品并获得了市场的好评,从而让更多的人走近、关注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充满了生机。
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创新的探索实例中可以看到,从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研究着手,无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还是对高校艺术发展水平,更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的密切联系都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无论是工艺、设计还是其他别的艺术形式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并最终走向世界的一条可行之路,同时也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
篇8
[关键词] 地佐辛;依托咪酯;人工流产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7-122-04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ezocine combined with etomidate in induced abor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LU Jing WANG Hui CAO Xiaoting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dezocine combined with etomidate in induced abort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300 pregnant women who were prepared to receive intravenous anesthesia induced abortion (ASAⅠ-classⅡ)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namely,the dezocine combined with etomidate group (group I,n=100),the fentanyl combined with etomidate group (groupⅡ,n=100) and the etomidate group (group Ⅲ,n=100) which would receive etomidate when necessary.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of pre-anesthesia,after injection and in recovery time,heart rate (HR) and degree of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SPO2) of pregnant women in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Anesthetic effect,the degree of cervical relaxation and oblivious degree of each group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The experiences of relevant nursing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MAP,HR,SPO2 before the operation of pregnant women in three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Each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treatment of pregnant women in three groups.SpO2 value of pregnant women in groupⅡ was low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Dezocine;Etomidate;Induced abortion;Anesthesia
人工流产术是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之一,但大部分孕妇对手术有一定排斥心理,对其精神和心理有一定的负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无痛人工流产术作为新型麻醉方式越来越受到育龄妇女欢迎[1]。地佐辛作为一种新型阿片类镇痛药,其临床阵痛效果显著,且发生呼吸抑制几率较低,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本次研究中对地佐辛复合托咪酯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5月期间收治的300例实施人工流产手术的孕妇,患者无心肺疾患史,无药物过敏史,术前血常规、心电图均正常,无麻醉禁忌证[2]。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通过,并由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后开展。随机分为三组:地佐辛复合依托咪酯组(Ⅰ组);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组(Ⅱ组);单纯依托咪酯组(Ⅲ组)。Ⅰ组患者年龄18~40岁,平均(29.6±5.2)岁;体重40~80kg,平均体重为(60.2±3.2)kg,妊娠40~70d,平均妊娠期为(57.2±11.4)d。Ⅱ组患者年龄18~40岁,平均(29.5±5.4)岁;体重40~80kg,平均体重为(61.2±3.3)kg,妊娠40~70d,平均妊娠期为(58.1±11.2)d。Ⅲ组患者年龄范围在18~40岁之间,平均(29.5±4.9)岁;体重40~80kg,平均(61.0±3.2)kg,妊娠40~70d,平均(58.2±11.3)d[3]。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禁食6h、禁饮4h,排空膀胱,无术前用药。诱导前先行肘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鼻导管低流量吸氧(2L/min)并常规监测BP、HR和SpO2。Ⅰ组于术前使用地佐辛(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20080329)0.1mg/kg,总量不超过10mg,待患者摆好,术者做好准备后静脉滴注依托咪酯(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32022379)0.3mg/kg,后开始实施手术;Ⅱ组孕妇先静脉注射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42022076)2μg/kg,后静脉滴注依托咪酯(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32022379)0.3mg/kg,开始实施手术;Ⅲ组孕妇则单纯静脉滴注依托咪酯(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32022379)0.3mg/kg。待孕妇睫毛反射消失后便开始手术,手术过程中根据孕妇情况追加适当的依托咪酯。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配合所有入选孕妇术前禁食禁饮8h,测量体重以确定术中药物的用量,签手术同意书。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妇科检查、尿妊娠实验,化验血常规和尿常规、B超检查证实宫内妊娠,必要时做心电图。孕妇入流产室后先行肘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师实施静脉麻醉,鼻导管低流量吸氧(2L/min)并常规监测BP、HR和SpO2。做好抢救物品的准备,如气管插管装置、吸痰器、吸痰管、阿托品及麻黄碱等。因孕妇对无痛人流手术没有充分了解,对麻醉有一定的焦虑和恐惧,且对术后的生育问题有一定的疑虑,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孕妇做好解释工作,对孕妇要主动热情、关心体贴、消除不良情绪以取得孕妇的密切配合。
1.3.2 术中护理 配合孕妇术中采取膀胱截石位,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在本组研究中有12例血压下降达到正常的30%且不能自行恢复,按医嘱静脉滴注麻黄碱10mg后血压升到正常。本组研究中有3例出现心率迅速减慢,及时给予阿托品0.5~1mg缓慢静推后心率恢复正常。其原因可能与镇痛药对心肌的抑制有关其次可能与牵拉宫颈引起迷走反射有关。在本组研究中有8例孕妇会出现恶心呕吐现象,此时医护人员及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并及时告知医生同时给予止吐药。在本组研究中有26例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立即给予提拉下颌面罩加压吸氧使SpO2恢复正常。部分孕妇可出现无意识躁动,护士要协助固定好孕妇,防止子宫损伤,注意观察静脉穿刺处是否有渗漏现象,从而保证手术过程中的用药是否注射到患者体中。
1.3.3 麻醉恢复期护理 术毕停止输注,待患者苏醒即转入麻醉恢复室。入麻醉恢复室后去枕平卧位,常规面罩吸氧,流量3~5L/min,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自主呼吸频率、口唇黏膜颜色、术后腹痛及阴道流血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联系,执行医嘱,正确使用药物,以保证患者安全。在本研究中出现15例术后上呼吸道梗阻患者出现呼吸频率浅快,口唇黏膜颜色略有紫绀,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可能是由于丙泊酚的残余作用使患者再次出现嗜睡、舌后坠等上呼吸道梗阻现象,护理措施患者术后需要密切观察血氧饱合度、给予放置口咽或者鼻咽通气道解除呼吸道梗阻必
表1 术中呼吸循环监测情况()
指标 组别 n 麻醉前 注药后 苏醒时
心率(次/min) I组 100 85.3±8.4 77.4±8.1 83.1±8.7
II组 100 92.2±7.8 72.5±8.1 82.4±10.9
III组 100 87.2±7.5 76.8±10.1 91.9±12.9
血氧饱合度(%) I组 100 94.2±1.3 92.4±3.8 99.8±3.6
II组 100 96.3±1.4 90.6±4.5 95.6±3.1
III组 100 99.8±1.9 94.8±3.8 97.2±1.7
平均动脉压(mm Hg) I组 100 85.6±9.2 74.1±8.8 83.7±7.9
II组 100 87.8±9.1 77.1±9.3 79.1±8.3
III组 100 84.6±9.1 72.7±8.2 86.7±8.4
注:与麻醉前比较:P
表4 遗忘程度的比较[n(%)]
组别 n 全部遗忘 部分遗忘 无遗忘 总遗忘率(%)
I组 100 100(100.00) 0 0 100.00
II组 100 98(98.00) 2(2.00) 0 100.00
III组 100 85(85.00) 5(5.00) 10(10.00) 90.00
注:与III组比较,P
要时面罩吸氧使SpO2恢复正常。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在静脉全身麻醉下因寒战、咽部有异物感、交流障碍等,给患者很大的心理刺激,使其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此时作为麻醉恢复室护士应注意说话的语气,告诉患者已安全顺利的完成手术同时给予安慰、鼓励,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本研究中仅1例出现术后腹痛及阴道流血,因人流手术是在宫腔内进行,因此麻醉恢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阴道及腹腔情况,若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分析对症处理。对宫腔内粘连程度较大者手术结束应给与特殊观察,例如腹部肠鸣音、排便等,从而避免因其他因素引起的腹腔内出血。用Steward苏醒评分达>4分者方可由家人陪同离院,否则视情况延长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出院之前,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文化、年龄、性格等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叮嘱患者在出院后1周内若出现阴道出血、腹痛等现象,应及时就诊;休息2周,避免参加重体力活动;注意个人卫生,1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同时为患者讲解人工流产的危害,做好避孕。对有生育要求者嘱其在术后半年后方可怀孕。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孕妇的MAP、HR、SpO2。镇痛效果[4],显效:表情自然,完全无痛苦。有效:无意识,身体略有扭动。醒后无不良记忆。无效:出汗,,表情痛苦。宫口松弛[5],显效:用≥6号扩宫器可以顺利通过宫口。有效:用5号扩宫器可以顺利通过宫口。无效:用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应用SPSS18.2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以中位数和取值范围,如宫口松弛、遗忘程度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所有孕妇顺利完成手术,无麻醉失败。3组孕妇术前MAP、HR、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注药后三组孕妇MAP、HR与麻醉前相比较,均有显著下降(t=2.37,2.41,2.39,P
3 讨论
依托咪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静脉,因其独特的药理学特点很适用于短小手术。但其镇痛不完全值得关注[7-8]。所以给予人工
表2 镇痛效果的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I组 100 98(98.00) 2(2.00) 0 100.00
II组 100 90(90.00) 10(10.00) 0 100.00
III组 100 82(82.00) 8(8.00) 10(10.00) 90.00
注:与III组比较,P
表3 宫口松弛的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I组 100 97(97.00) 3(3.00) 0 100.00
II组 100 89(89.00) 11(11.00) 0 100.00
III组 100 80(80.00) 12(12.00) 8(8.00) 92.00
注:与III组比较,P
流产患者应用配伍药物增强麻醉效果,降低术后副作用的发生。地佐辛属于人工合成的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临床证明其阵痛强度较大,成瘾性小,小量使用地佐辛可产生较强的镇痛作用并且副作用轻微。此外由于地佐辛应用后作用时间长,不仅可减少呕吐恶心的发生率、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同时还可松弛胃肠平滑肌,因此地佐辛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术后镇痛药物物[9-11]。地佐辛0.1mg/kg与芬太尼2μg/kg为等效剂量。因此将地佐辛复合依托咪酯适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并且术后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无痛人流手术的护理配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护士首先要做好术前物品准备及心理护理,人工流产手术与其他手术一样,都会导致患者的恐惧和焦虑[12-13],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术前访视和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其次术中密切关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护理人员要对人工流产手术相关护理流程及并发症如上呼吸道梗阻、血压低、心率突然减慢等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其发生原因、早期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以提高人工流产的安全性;最后术后恢复期要认真护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14-15]。此外护理人员必须定期进行新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掌握最新的人工流产围术期护理措施,使护理达到安全、舒适、高效、满意的目的。本院自开展该项手术以来手术成功率达100% ,无一例发生意外,深受人工流产患者及术者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肖婉琼.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116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1,1(1): 63-65.
[2] 李海英,刘海.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临床应用的系统评价[J].当代医学,2011,2(4):145.
[3] 朱敏霞.无痛人流的护理配合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3(5):55.
[4] 刘桂英.双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围术期的护理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1):108.
[5] 崔华.异丙酚复合地佐辛静脉麻醉在经尿道输尿管镜激光碎石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0):100-101.
[6] 张咏梅,赵卫兵,吴嘉宾.地佐辛复合芬太尼及依托咪酯应用于无痛人流术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7):888.
[7] 谈大海,黄新苓,李克华.等效剂量地佐辛或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3):171-172.
[8] 杨爱红.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49-250.
[9] 傅文新.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静脉用药新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4):137-140.
[10] 刘成,彭英,彭兴甫.地佐辛复合依托咪酯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5(11):40-41.
[11] 彭德亮,薛金云,张惠军,等.依托咪酯联合芬太尼与阿托品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1(2):174-175.
[12] 张晓青.丙泊酚及其与不同阿片类药物配伍在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和满意度比较[D].长沙:中南大学,2014,2(4):113-114.
[13] 郑文忠,颜学滔,程晓莉.布托啡诺复合依托咪酯脂肪乳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观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3):49-52.
[14] 于小津,吴秀英.丙泊酚、依托咪酯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2(4):424-429.
篇9
关键词:创新多维性;阐述系统性;论证严谨性;引证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11—02
一、简介
《悖论诗学》旨在指出文学艺术的悖论性质,悖论不再被仅仅当成是文学艺术中的问题、甚至是缺点,相反,作者论证的观点就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具有悖论性。悖论是同等重要的两种对立含义同时存在的复合陈述。理论悖论是将某一论点推向极端导致的自相矛盾,是试图用“一致性”来联结两种异质事物的结果。现有的悖论解决方案都是试图消除悖论的语境,这种解悖方案是消灭悖论而不是解决悖论。到目前为止,悖论在它所表述的语境内是无解的客观存在。
本书指出文学艺术的悖论性质,悖论不再被仅仅当成是文学艺术中的问题、甚至是缺点,相反,作者论证的观点就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具有悖论性。悖论是同等重要的两种对立含义同时存在的复合陈述。理论悖论是将某一论点推向极端导致的自相矛盾,是试图用“一致性”来联结两种异质事物的结果。现有的悖论解决方案都是试图消除悖论的语境,这种解悖方案是消灭悖论而不是解决悖论。到目前为止,悖论在它所表述的语境内是无解的客观存在。
本书是一次全方位地研究文学艺术悖论性的尝试,《悖论诗学》全面关注悖论从哲学到各派文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哲学悖论,还关注文化悖论。本书从西方文学理论,主要是英美文学理论的悖论简史出发,揭示文学理论的悖论之“谜”,重点选取几个当代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观点,揭示这些理论观点之“惑”,再提出个人的悖论诗学观点,使悖论诗学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
二、简评
“悖论诗学”是本书作者首次提出的学科名称,作为一个创新学科来说,尚无成熟的学科基础,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理论难点处处皆是。在文学学科中,理论难度最大,在理论研究中,理论基础难度最大,在理论基础研究中,哲学原理难度最大,在哲学原理研究中,悖论问题难度最大。《悖论诗学》一书研究的问题难度异乎寻常。作为开拓新领域的恢弘之作,《悖论诗学》展示出独树一帜的高新品性——创新多维性、阐述系统性、论证严谨性、引证规范性。
创新多维性:《悖论诗学》是国内首部学术奇书,奇在创新,《悖论诗学》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描述创新,本书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
(一)在国内外第一次提出“悖论诗学”的学科名称。在20世纪70年代后,悖论研究由诗歌领域发展到了戏剧领域。在戏剧悖论研究比较兴旺的20世纪70—80年代,同样伴随着小说悖论研究的崛起。20世纪80—90年代,小说悖论的理论压过了诗歌悖论和戏剧悖论理论化的势头。随着后现代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兴旺,小说悖论研究又转到理论研究,特别是后现代悖论和女性主义悖论的研究,从文献数量来看,与小说悖论研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到帕斯考2006年出版《艺术悖论》,悖论诗学完成了它的全面成熟。
(二)在国内外第一次系统研究悖论诗学的全面性学术成果。悖论诗学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认识上,审视现有的悖论解决方案提供新思路;......价值上,文学悖论不仅在深化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方面具有巨大的动力价值,而且在文学建构策略中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实践上,研究文学揭示人与自然和社会生态危机的认知矛盾,有利于把握建构生态文明的精神实质。方法上,发展“新批评”的“悖论语言”观,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不同层面来阐述文学悖论,探讨悖论结构对于文学理论的积极意义,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建构悖论诗学,有利于提供新的文学理论范式,创新文学研究方法。(廖昌胤2011:103)
(三)在国内外第一次全方面地总结英美文学批评中所挖掘出来的文学理论悖论、文学文本悖论现象。文学理论悖论又分为、文学文本悖论又分为诗歌、小说、传纪、游记、散文、戏剧、影视、音乐、绘画等方面。
(四)在国内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探讨文学文本的悖论特性。文学文本的悖论可以从同性、秩序、跨界、生态、网络这些文学的基本问题来探讨。
(五)在国内外第一次全面提出悖论诗学的研究意义、研究地位、研究作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创新特征和研究方法。
悖论诗学研究具有基础性、双重性、系统性、跨越性、变异性、复合型、交感性、实践性、可控性、探索性等十个方面的地位。
悖论诗学研究具有集成性、反思性、质疑性、批判性、颠覆性、导向性、发展性、科学性、策略性、认知性等十个方面的作用。
悖论诗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环境、源流、文化、作者、文本、读者、媒介、动力、操控、交往十个方面。
悖论诗学研究内容包括:哲学环境、生成轨迹、外部形态、内在结构、跨界运动、创新系统、文类差异、创作机制、认知动力、传播规律十个方面。
悖论诗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观念、辩证思维、矛盾哲学、文化传统、科学原理、自然规律、人文精神、创新理论、文学价值、艺术策略十个方面。
悖论诗学的创新特征包括:对立性、反向性、异质性、对话性、内在性、奇巧性、冲击性、动态性、自主性、独特性十个方面。
悖论诗学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策略:文献探索、文本细读、传记研究、口传史实、音像形象、话语交感、定性升华、矛盾结构、对比关系、心理分析。
(六)提出了有别于此前研究的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全面反思。
(七)提出了有别于此前文学理论的新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
(八)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各体文学作品创作原理中的悖论特性。
(九)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各体文学类型不同的悖论形态。
阐述系统性: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当代英美文学批评挖掘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文本中的悖论特性,系统阐述悖论诗学的理论来源,理论原理,理论方法,理论发展轨迹,全面的各类文学类型的悖论诗学特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多角度立体化的建构独特的悖论诗学理论。本书在国内外同类理论著作相比更加全面、更加宏观、更加系统、更加扎实。
论证严谨性:本书从悖论的基本概念出发,依据“与期望相冲突”的古典哲学涵义,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入分析,从矛盾辩证的科学理论前提出发,提出一系列概念明确的悖论诗学理论。本书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宏现语境切入,逻辑严密地进入文学具体文本。本书理论前提科学,概念明确,逻辑严密,资料准确、充分,研究方法科学、适当。
引证规范性:本书引用528条资料全是第一手的资料,473条资料来源于第一手英语原版原文资料,55条汉语资料来源于第一手原文资料。其中没有一条是“转引”资料。全书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MLA学术格式要求,所用资料和观点来源清楚,译文全是著者自己所译,做到准确、精当。
本书引用528条资料全是第一手的资料,473条资料全是英语原文期刊文章和专著,阅读量让一般学人叹为观止,翻译难度异乎寻常。资料搜集没有现成的资料库,穷尽国内数据库之后,作者又到国际上资料最全面的第一大学剑桥大学补充资料。历时之长,跨度之大,涉及之广,均为同类理论著作所少有。
三、结语
《悖论诗学》在国内外第一次提出“悖论诗学”的学科名称,第一部系统研究悖论诗学的全面性学术成果,全方面地总结英美文学批评中所挖掘出来的文学理论悖论、文学文本悖论现象,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文学文本的悖论特性,第一部全面提出悖论诗学的研究意义、研究地位、研究作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创新特征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别于此前研究的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全面反思、有别于此前文学理论的新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各体文学作品创作原理中的悖论特性、各体文学类型不同的悖论形态。选题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填补本学科研究空白,提出新的学说和系统理论观点,提出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文学重要领域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系统描述、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规律性认识,通过新的系统论证,丰富和发展了重要的文学理论学说。
本书解决了重大的理论问题,破解了英国著名学者戴维洛奇猜想:百年来西方文学理论摇摆在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之间这个现象之谜。《悖论诗学》针对国内学界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一切都要按照西方的标准来判断,发起研究革命,扫荡一切为了“对话”而顽固坚持现有的“概念”、“定义”并把它们上升到绝对正确的“真理”的奴性思维方式。本书是国内外范围内悖论诗学的提出和系统理论创新的奠基之作,开创了悖论诗学这门新的学科。其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确与众不同,称之为“一流才学,首部奇书”绝非过誉。
篇10
关键词:基层;工会工作;创新;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长期以来,基层工会组织是党维系基层群众的重要纽带与桥梁,在基层党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基层党政工作的长期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基层工会工作在近几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领导者的重视,并在单位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与作用。利用好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工作,不仅能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行政单位促进干部职工增强历史使命感与工作责任心,还能为当前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可以说,开展好基层单位的工作工作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所在。但是,通过工作实践我们发现,新时期基层工会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不少阻力与问题,尤其是在新额历史条件下,不少基层工会组织的工作开展还在使用传统的、比较陈旧的工作方法,已经无法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何在基层工会工作中引导其开展创新探索已经成为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基层工会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阐述新时期基层工会工作加快创新的意义,具体说明如何创新做好基层工会工作,试图为基层单位工会工作解决实际开展难题,最大程度的发挥好基层工会组织在单位的长期有效作用。
一、基层工会工作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深远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工会工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让一些陈旧的工作方法已经无法在工会工作中发挥作用。为了能够让基层工会工作在单位发挥实际作用,基层工会工作者应该积极更新自己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才能从工作实际出发做好工会工作,并更好的为广大职工服务。基层工会体现的是普通干部职工的声音,只有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才能让广大干部职工依法享受到工会带来的福利与利益。普通干部职工如何实现自己在一个企业的主人公地位,关键也需要依靠工会来完成,由此可见,基层工会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国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进,作为最基层的工会组织也要明确当前党建工作的核心思想与最新理念,才能通过工会工作的开展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在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长远的进步空间,为整个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如何创新做好基层工会工作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经明确了新时期基层工会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与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基层工会工作的创新还做的十分不够。下面,我们就重点讨论基层工会可以从几个方面做好创新工作。
首先,基层工会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性是基层工会的天然优势,能否利用好这种优势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体现出来。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体现在是否能够接受最新的知识,基层工会可以通过各种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大家对党的方针政策、企业的文化内涵、最新的科技知识等等进行自学和互相讨论,在一种快乐和自由的氛围中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
其次,基层工会工作的创新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基层工会工作本身就是为了服务最普通的单位职工,而以人为本不仅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基层工会开展工作的要点所在。在基层工会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能让普通职工对工会工作产生更大的认同感,让他们了解如何才能正确享有国家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要求的义务。这样不仅能够消除普通职工对基层工会工作的陌生感和抵触感,还能促动他们主动配合基层工会工作的开展,使基层工会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更加如鱼得水。
第三,基层工会工作内容的创新是基层工会工作创新点的核心。以往的基层工会工作让人第一反应就是一些“婆婆妈妈”的工作,十分琐碎而没有重点。新时期基层工会工作创新重点就是要强调工作内容的创新,使其更加贴近中心、贴近单位、贴近职工。工会工作要将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结合起来,多开展工会特色活动,让领导与职工更加心连心。工会关心的不仅是职工的工作问题,更要多关心职工的生活问题,定期开展各类文娱活动,例如在三八妇女节开展女职工登山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夕阳红合唱活动等。而不是单纯的由工会组织下发一些简单的,没有人情味儿的“慰问品”,这样的改变往往能让基层工会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实践证明,做好基层工会工作的创新只有彻底摆脱旧的工作模式,将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贯彻其中,以增强工作组织的凝聚力为目标,不断调动单位普通职工对工会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要谨记书记对工作工作的重要指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明确工会工作的前进方向和根本任务,为发挥工会积极作用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大练.履行工会基本职责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1)
[2]冯丽.浅谈基层工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的导向作用[J]. 中国职工教育. 2003(10)
[3]陆志兴.基层工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思考[J].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