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课程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健康课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分析了韶关学院旧的会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弊端,并构建了一种符合新《纲要》要求的评价方案,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学习评价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在体育学习评价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从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注重学生个人进步度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情感态度的评价;强调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使体育学习评价更为客观全面(1l。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要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人评价内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为适应当前全面实施新《纲要》、全面推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韶关学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问题和弊端,构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05级、2006级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教改试验,并从2005级、2006级各随机抽取四个选项教学班共400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新的公共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及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影响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有关教育评价、教学论和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
2.1旧评价方案的弊端
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旧学习效果评价是学期末对学生所学的运动技能进行达标与技术评定的考核,教师按照考试标准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见表1)。然而,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当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习效果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上过分注重定量评价、终结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形式上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情绪,使部分学生体验不到体育课健身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因此,对我校现行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进行深人分析研究,改变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观念,设计一个适于学生体育学习实际的新评价方案已势在必行。
2.2新评价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领域,两个层次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五个领域包括社会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因此,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大多数学生必须达到基本目标,而少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可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纲要”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人文性,强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等;评价内容从运动技能的评价深人到学生的态度、情感、参与、合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在评价方法与形式上,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能力。
2.3新学习评价方案的提出
教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既要评价学习能力,又要评价其情感因素和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的行为过程;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的达成目标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方面,所以评价的内容既有显性的,如身体健康状况、运动技能、运动成绩等;也有隐性的,如积极程度、态度、兴趣等。其次,评价方案中的指标应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潜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活力,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促使其全面发展。
新评价方案主要包括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等指标,且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两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较高(见表2)。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格,形成良好的思想、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满怀自信地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由于公共体育为多项目的选项课教学,每个项目的教学形式、运动量不同,为避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增加中长跑作为耐力素质考核指标,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因为这样对学生的自我锻炼增加了强制性,在满足学生选项课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力量、耐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心肺功能的改善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因为此标准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坚持锻炼才能通过,而体质健康标准低,不利于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注:多元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巧%)、学生互评(15%a )、教师评价(70%)。
体育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健康,即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新方案运用学生自身纵向比较的进步评价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大学体育的目标,所以,选取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另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步幅度这项指标对他们具有激励作用,而对学有所长,参加校级以上体育项目比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附加分指标设置体现了大学阶段课程目标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3新方案的效果分析
制定方案后,于2007年1月对2005级学生使用新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参照自评和互评给出最终评定,并发问卷200份调查;并于2007年7月对2006级学生使用新的评价方案,之后同样发问卷200份进行调查。
评价中,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侧重于自我纵向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隐性评价内容上,对学生的态度、兴趣、爱好、课外参与程度等了解得更具体;学生互评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或以教学班中所在的各行政班为小组单位进行横向对比评价,由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评价更趋于客观、准确;教师评定结合横向与进行评价纵向,新方案中,更强调对学生纵向评价为主,重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起到激励作用。
3.1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能够培养体育兴趣,85.5%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参与体育的积极性,97.7%的学生认为能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94.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合作精神,77.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见表3)。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上课积极参与练习,课外积极参与锻炼,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从中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交际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人际关系能力的学生人数占22.8%,认为不能培养合作精神的占10.8%,反过来说,还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未能达到目标,或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并努力达成,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体育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14.5%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体育参与度,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本来就已经有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体育意识,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没有真正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从以上分析中得知,学生对新评价方案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3.2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
新旧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影响效果的比较(见表4、表5),结果显示:新旧评价方案对05级全体同学体育成绩平均分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但总及格率(60分以上)、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60--75分)的比例和不及格率显著下降;06级体育成绩的总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变化不显著,但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有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的比例( 60--75分)显著下降。分析表明,新方案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可达到及格或者更加优异的成绩,对学生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信和提高体育兴趣,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也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价值,适应现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发展趋势。新评价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进步幅度等指标,强调过程性评价,改变了过去只以运动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新评价方案的实施使学生体育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新评价方案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只要培养兴趣、积极参与、养成习惯,就能取得好的体育学习效果。新的评价方案对我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篇2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我国专业院校对术科比较重视,因此术科的比例下降得不是很多,而师范院校对学科比较重视,其下降比例是所有院校中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都接近63:37这个比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与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是几乎持平。但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大于1,可是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却小于1,而师范大学很明显则把学科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学科类学时的比例结构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教学能力,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3.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2003年方案分析和比较可知,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2003年方案中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6O学分,其中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两类,均比以往方案所占比例小,有其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
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四、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3
一、存在问题:
1.虽然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发展很不平衡,还有部分教师重视不够、对什么是体育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大纲有什么不同根本不了解,个别教师连体育课程都没有认真阅读过。因此,课堂教学方法依然比较陈旧,无法体现新课标准的观念和目标。
2.课程标准是以目标体系为主,没有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教参也只是供参考。所有的实施方案都必须老师自己制定,所制定的计划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当教师一下子失去了照搬照抄的教学大纲和教师指导用书时,感觉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困难重重。因此只有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全体教师共同来研究制定方案,才能逐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3.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当前老师最困惑的问题。很多老师要么还是以竞技体系为主的教学方法或者干脆学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通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尽快找到符合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切人点。
二、认真学习《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体育课教师用书,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尽快地理解、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制定出实施课程标准的方案。应该包含学生体能、学生兴趣、爱好、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面,供教师设计时参考,更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三、把课程标准落实于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课要贯彻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②.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强调在设计体育课时是否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应该承认,课程改革给体育课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第一,教案的改进,广大体育教师打破了传统四段式的编写方法,有的采用流水式的写法、有的运用主题的形式进行编写、有的根据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进行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案形式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第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应加强交流相互学习、讨论,以教研促课改。讨论内容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
1)如何深入挖掘体育教材的娱乐性,也就是教材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解决好怎么教学生才爱学的问题。3)如何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层次目标。4)如何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一种民主、和谐与亲密的师生关系。5)如何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6)如何让学生获得运动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篇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强化课外锻炼。通过考试的杠杆和导向作用,让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目的是引导学生上好每一节体育与健康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受益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兴趣培养与技能提高相促进。
(二)渐进性原则。
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是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各市和学校应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三)公平性原则。
公平公正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要求。考试要程序规范,标准统一,结果公正。
三、考试性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为合格考试,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申请同等学历人员不用参加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
四、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采用“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进行。
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测试是“过程性评价”,运动技能测试是“专项运动技能评价”。
(一)运动参与。高中学校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及课外体育锻炼考核办法,在每学期末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出勤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课间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等进行评定或考核打分。
(二)体质健康测试。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在每学年上学期,采用统一的测试设备、统一的测试软件,通过集中测试、集中体检或体质达标运动会等方式,由学校或第三方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试。测试成绩评定不合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
(三)运动技能测试。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规定,由学校对学生在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等项目中的一项运动技能进行测试。
田径测试内容:100米、400米、跳远、跳高、铅球(任选一项)。
游泳测试内容:50米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任选一项)。
篮球测试内容:运球+变向运球+上篮。
排球测试内容:垫球入框+定点发球。
足球测试内容:运球+变向运球+射门。
乒乓球测试内容:发球+正手攻球+反手推挡。
羽毛球测试内容:正反手发球+击高远球+劈杀。
网球测试内容:底线发球+正反手击球。
健美操测试内容:基本功(包括纵横劈叉、正侧高踢腿、下腰、屈体分腿跳)+自编成套动作展示。
武术测试内容:基本动作+套路+器械。
场地器材、测试规则、评分标准由各市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相关项目比赛规则统一制定。
五、考试对象与时间
凡具有普通高中学籍的在校学生均应参加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
“过程性评价”时间为高一、高二学年和高三上学期,具体评价时间可根据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确定。“运动技能测试”时间学校自主确定,在高三上学期末完成。
六、考试组织实施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学生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和运动技能测试三项成绩呈现方式均为“合格”和“不合格”。三项成绩每次均达到合格标准,成绩视为合格,一项不合格或缺考,成绩视为不合格,不得颁发毕业证书。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分项如实记录。
体质健康测试和运动技能测试成绩不合格者,可参加补考,补考合格的成绩记为“合格”。
在高中阶段,参加县级教育、体育部门举办的运动会和单项比赛,获得个人、团体项目前六名的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教育、体育部门和全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山东省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的运动会和单项比赛的学生;获得三级运动员及以上等级证书的学生,均可给予免测专项运动技能。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是强化体育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重大举措。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根据本实施办法制定本市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建立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方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高中学校负责实施的考试制度体系,并于2018年2月底前报我厅。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过程性评价和运动技能测试成绩进行随机抽查复核,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二)加强教学管理。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严禁压缩课程授课时间,确保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满足学生体育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
(三)建立结果公示与抽查制度。学校要在校内公布学生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专项运动技能测试单项成绩和总成绩,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在公示相关信息时不得泄露学生个人隐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组织的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结果进行实地、现场抽测,确保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的公平、公正和准确、有效。
(四)明确免、缓考及其它特殊政策。因病(或残疾)不能参加体育与健康考试的学生,持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证明(或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证明)和学校证明,到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申请免试手续,经核准后方可免试。免试分为全免和半免两种。经医疗单位证明,各考试项目均无法参加的学生,可以申请全免,全免考生成绩按合格等级计算;经医疗单位证明,无法参加部分项目考试的考生,可申请半免,半免考生免试项目成绩按合格等级计算,非免试项目成绩按实际考试成绩计算。学校应在考试前将享受免试的学生名单在校内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免试考生的证明材料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记录,原始材料存档备查。
篇5
关键词:课程方案 改革 实践
1.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高师体育院系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深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沿用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手段和教材教法,其造就了大批专项运动成绩突出的体育人才,充实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体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终身体育思想正逐步替代以竞技运动为主的健身方式,因此,如果我们还停在以竞技运动为主的培养模式,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课程方案的指导思想必须转变到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上来,对原有的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革。本文通过对T高师体育院系课程方案改革前后的比对分析研究,以期对高师体育院系课程方案的改革实践提供进一步的实证参考与借鉴。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研究对象:以培养体育教育的T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课程方案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因为高师体育院系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体育历史,其课程理念与方法等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2.2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方案改革基本情况的前后对比研究分析。为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T高师体育院系自2007年起对原来的课程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优化了各级各类课程的分配比例,充分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课程方案改革前后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分配比例的对比分析研究得知:课程方案对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和所学科目上作了调整。必修课的学时总数由原来所占比例的82.3%调整到72.6%,减少了近10百分点,而科目总数由28个上升到36个,增加了8个必学科目。其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总数的比例调整的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5.7%和3.4%,而所学科目总数由原来的8个和16个分别增至9个和21个。在选修课中,专业选修课调整的幅度较大,学时总数比例上升了6.9%,所学科目总数由原来的9个调整为12个。由以上的统计分析来看,课程方案的思维模式一改过去以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了适合于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上来,根据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的配置,在确保完成基础核心课的教学的基础上,调整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总数和所学科目总数的比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把学生培养成多能一专,一专多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2课程方案改革前后基础核心课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分析。对学生的田径和篮球普修课的运动成绩及技术评定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课程方案改革前后学生在基础核心课上取得的成绩基本在同一标准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改革前所取得的成绩,当然这与教师们的努力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学生的身体条件差异和努力程度是有关联的,但是主要说明在课程方案改革后,在基础核心课上仍可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偏废这些科目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各类专业和非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爱好,摆脱了以前单纯以竞技运动为主的老框框,在增设了如体育经济学、运动营养学和保健推拿按摩等实用性强交叉性的课程科目,不但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为适合终身体育的需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3课程方案改革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变化的调查分析。对学生对所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课程方案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
4.对高师体育系课程方案改革的对策措施
4.1提高认识开拓思路,是课程方案改革的前提。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体育的范围来认识,而应着眼全民健身计划和与国民体育相衔接来考虑问题,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探索出培养新时代体育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国民体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而卓有成效。
4.2提高教学质量,是课程方案改革的核心。面对终身体育教育这一形势,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朝着多样化发展,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充分的实践三个基本、五个终身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更应给学生一种理念,特别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评价、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自我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组织群体活动等各种实用体育能力,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体育人才。
4.3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和选择实用的教材,是课程方案改革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材的选编上,要破除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教学观念。选编能结合终身体育锻炼的教材,彻底改变目前教学内容脱离大众需要,重竞技而轻理论的现状,合理安排与终身
体育目标相配套的教材。教材体育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度来考虑,加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形成合乎群体需要的教材体系。
5.结语
篇6
随着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越来越得到学校、社会和家长普遍重视。大家也都认识到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才是他们人生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深入学习。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加之体育教学与健康课程开发不够深入,中学体育课大都是引导学生简单地活动一下,有时甚至被其他学科所代替,所以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除了要促进教师端正教学思想,还有必要拓展对体育训练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因为拓展训练是提升中学生团队精神与竞争力的集体活动,跟传统的中学教育相比,是较为新颖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当然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注重因地制宜,从现实出发,具体来讲一般可以从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结合实际制订出合理的课程拓展研究方案
要想做好一项课程研究开发,首先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不懈的努力。结合目前的情况,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研究,作为学校和体育教师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找出各地学校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毋庸置疑,在目前中学校内,缺乏体育教师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想拓展中学体育教学,首先要把培训体育教师放在第一位,通过培训,让广大教师端正思想,认识改革体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这样才能为体育拓展研究找到出路,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拓展落到实处。
二、教师要注重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创建现代化学校的实践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学校基础建设的投资,然而学校在人、财、物三个方面是不可能做到均衡发展的,这就需要广大体育教师能因地制宜地抓好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在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作为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某一方面进行一些有效尝试,因陋就简,挖掘出地方特色来。如在体育器材开发上,各地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學条件。例如,可以用废旧的铁锨杆、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等。人的创造能力在于激发,只要能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就能开发出有效的教学资源,用于服务教学。此外,在体育课程的开发上,教师除了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体育信息,研究一些单项比赛技能,创办一份有使用价值的《体育信息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三、教师要结合实际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进行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不像语、数、英等科目那样可以用分数来衡量。它的评定内容包括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变化与合作精神等,为了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评价,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让他们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认定能达到哪一层次。二是组织学生互相评定。三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定。总之,只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就证明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同时就证明这样的拓展研究是可行的。
在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对一些特殊个体的评价,因为中学生的发育正处于青春期,学生个人体质状况、情感的差异以及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和所受环境的影响都决定着他们体育与健康成绩的体现,所以教师只有关注个体的差异,才能更好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才能真正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当然对学生健康教学的评价进行改革还应与其他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之间相联系,相互借鉴其中长处才能让整个评价体系得以更加完善。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拓展训练研究还要注重家校之间的联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拓展训练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进行这一研究改革中,更需要广大家长的参与。因为学生的成长会受到一些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家庭状况是不同的,广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成长发育更需要合理健康的营养,因此,通过家校联系可以让广大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表现,同时在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能邀请家长们参与,他们也能看到孩子们的具体表现,这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拓展研究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材料,这也为家长培养孩子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参考。
总之,拓展训练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进入中学体育课,为中学体育课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为今后体育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开阔了视野。拓展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可以增强体能,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原则: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5-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一天在园必须保持二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其中体育锻炼时间保证一小时。”[1]从《纲要》与现实幼儿教育中都可看出幼儿体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问题是我国多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对专业学生的幼儿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都重视不够,其表现是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作为课程列入计划中,只是在《幼儿教育学》课程中从理论方面讲述一些章节,这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幼儿体育教育能力。2010年对于学前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2]从国家关心重视学前教育的程度讲,这是学前教育历史的最好时期,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发展机遇。体育对幼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民族人种与社会人力资源源头质量。因此,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体育教育能力培养作为研究课题,在湖州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0级两个班级进行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实验,其实施方案与结果如下。
一、制订可行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本课程以“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3]作为指导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大学体育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本科教育普修体育课两年,上百个课时。本课题改革是在不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总课时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两年普修体育课时,加入幼儿体育教育内容,较系统、全面地传授幼儿体育教育知识,培育幼儿体育教育能力,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素质与体育能力,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
1.教学改革的目的与目标。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培养体育能力,提高幼儿体育教育的意识与行为,培育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具有较高体育教育能力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大学体育课的学习,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培育体育能力,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获取幼儿体育教学与户外活动的体育教育技能;提高个人健康与幼儿健康教育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体育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热爱幼儿体育教育工作。
2.教学原则。为了保证课程改革教学目的与目标的实施,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体育教学原则是:一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原则,二是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原则,三是注重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育的原则,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五是以创新幼儿体育教育为主的原则。
3.教学时数分配。湖州师范学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2007年以来学前教育专业普修体育课的教学时数都在124~136课时之间,两年完成,共4个学分。依据2010级学前教育专业计划的体育课教学时数是124节,结合课题改革目的,将实施多年的体育选项课改为以培养学前体育教育能力的课程教学方案,其方案的具体教学内容时数分配如下:
表1?摇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4.教学内容。理论部分:体育的内涵和价值,幼儿体育活动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特征,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规律、原则与方法手段;幼儿基本体操内容、作用、创编、教学方法手段等;球类运动的产生、发展、分类,游戏创编、设计与教学方法;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内容、作用,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弘扬等理论内容。技能部分:基本体操以徒手体操、韵律体操、体操游戏等为主;大球运动以拍球、运球、球操、游戏等为主要内容;小球运动以拍球、对接、球操、游戏等为主要内容;民族民间体育以武术基本功与基本动作、仿生、游戏等为主要内容。
5.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就成为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以培养运动兴趣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方法,学有所用。教学方法分为:①游戏法:“对儿童进行身体锻炼应当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因此,体育教学中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时,尽量采用游戏方法,培养幼儿体育教育的兴趣与爱好。②比赛法:比赛法既可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能力,又可开发智力,对学生或幼儿的发展来讲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③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学理论很受重视的、适宜在幼儿教育中推广的方法。④发现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体育的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验证性活动、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地探究学习,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技术、手段向学生提出条件,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去创编一些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套路,创设体育游戏、体育竞赛形式等体育活动内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幼儿体育教学创新设计组织的能力。
6.教学组织形式。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自然班教学形式。实际上课时则采用整班、小组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又有利于创造未来教学环境,培育幼儿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7.评价方法。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原则,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采用总结性评价的方法。具体评价内容与方法如下:
表2:体育教育能力考核评价内容、分值与方法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幼儿园常态型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是早操活动、体育课、户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基本动作练习、基本体操练习、体育游戏和运动器械练习四大类。从幼儿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主要培养如下几种能力:①培养学生基本体操的创编能力。②培养学生体育游戏的组织与设计能力。③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多角色的实践,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能力、创新能力等体育能力。
2.建议。①为了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利用专业培养方案普修体育课,将幼儿体育教育能力培养作为内容列入教学中实施,其方法是可行的,建议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推广应用。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学校共同联合组织编写统一的体育教材,供体育教学专用和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体育教育指导性参考资料,有利于幼儿体育教学科学发展。③建议社会主管部门、学校、幼儿园、家长都要树立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第一位的教育观、价值观,这有利于幼儿教师的体育教育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EB/OL].[2002-10-12].http///gongbao/content.
[2]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0-11-21)[2010-11-24].
http:///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国法法制出版社,2010.
篇8
泰州市将于2021年进行中考体育改革,对于改革方案考生必须详细了解,这样才能轻松应对体育考试,接下来
1、泰州中考体育考试的时间
每年体育统一考试时间为:4月10-30日。缓试时间为:5月1-10日(游泳项目安排2020年7-8月、2021年4月两个时间段单独组织考试)。
2、泰州中考体育考试原则和要求
初中毕业暨升学体育考试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统一考试项目、统一成绩评定标准、统一考试规程、统一现场公布成绩”的原则组织实施,并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相结合,与学生日常锻炼过程相结合,与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
3、泰州中考体育考试项目和分值
初中毕业升学体育成绩共40分,初中体育过程性评价为6分,统一考试34分。
初中体育过程性评价总计6分,分两个部分,一是阶段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4分,二是过程性考核等级2分。阶段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分两次测试成绩计分,分别为初二上学期、初三上学期,由学校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如实录入学生体质健康网,达及格以上等级计2分,两次测试总计4分。过程性考核等级按良好及以上等级2分、合格等级1分、不合格等级0分计算。过程性考核等级依据根据《泰州市初中阶段学校学生体育过程性评价实施方案》确定,由各学校组织实施,市(区)教育局进行监督、审核。
统一考试34分由4个必考项目和1个选考项目构成。其中:
第一类必考(8分):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
第二类必考(8分):引体向上(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女生);
第三类必考(6分):50米跑;
第四类必考(6分):立定跳远;
第五类选考(6分):篮球运球、排球传垫球、足球运球三项考生任选一项。游泳项目可替代球类技能考试(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开考游泳项目)。
篇9
本文作者:陶磊殷绪彬蔡旭东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长此以往,体育特长生将要被动的承受额外的压力。一旦处理不好,这种压力就会造成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理工类高校对体育特长生和人文社会类学科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只有理工类高校正确认识到人文社会类学科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体育特长生,根据每一位学生在文化基础成绩上的差异,逐渐开放不同专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专业设置过少的问题。二是,理工类高校制定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时,没能充分考虑教育规律及教育方法,实施了违背个体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计划。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有的放矢,将体育特长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单列,科学、合理的结合他们的体育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特长生及其体育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带动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三是,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重视不足,片面追求大局,忽视细节的发展。只有高校充分了解到体育特长生被动承受压力的来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而缓解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学生学科知识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原则;二是体育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则;四是专业知识与体育优势相结合的原则。[3]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程序及方法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可参考以下程序和方法(见图1)。第一步,充分理解专业内涵,考虑与体育优势的结合点。第二步,根据教育评价准则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总目标;分解总目标,理顺各层次目标的相互关系;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三步,确定课程设置及课程建立、评价准则,构建课程矩阵;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四步,运用AHP层次分析法验证所列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五步,根据验证结果调整课程设置及内容,使培养目标与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相匹配;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六步,根据确定的课程设置,结合总学时细分各学科的学时及学分;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七步,根据第六步的结果编写教学大纲。第八步,根据第七步编订的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第九步,完成师资配置;用逆向法,由第九步开始倒推,看是否能实现第一步的要求;如果不能应放弃此培养方案,重新制定。专业设置的对策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设置可以参考如下方式进行。一是,开放学校所有人文社会类专业,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校适当调剂为辅的办法完成确定专业的工作。二是,根据学生高考的数学及理科综合成绩,有选拔性地为理科体育特长生提供相关理工科专业,且开设的专业数量达到或超过学校全部理工科专业的50%。三是,设有体育学院的理工类高校,应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体育学科所辖的任何二级学科,原则上鼓励学生选择非体育专业,以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学位;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学分要求;专项、副项;备注;专业课程设置。其中,主干学科应含两部分,一是本专业学科;二是体育学。主要课程应含两部分,一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二是体育学的主要课程,其中专项、副项应选择本校体育教学部或体育学院所辖的一门专项和一门副项。专业课程设置除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外,还应包含所学专项和副项的课程设置。
制定科学合理的理工科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研究只做抛砖引玉之用。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至少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至少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列入必修课环节。第二,应至少将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列入限选课环节。第三,实验或实习环节应考虑加入体育学元素;国家二级运动水平应与学位证挂钩;毕业学分应比同专业的普招生高出6~10个学分。第四,专项课和副项课程的开设应根据本校体育教学部或体育学院所辖的体育学二级学科所确定。第五,学校在招收体育特长生时应特别注意,只能招收本校所辖的体育学二级学科专项的学生。第六,为拓宽体育特长生招生范围,学校应适时引进稀缺运动专项的体育教师。参考文献
篇10
大学体育课堂的开展和丰富,也成为各个高校近年来积极提高自己大学的竞争力,提高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的一大“宝剑”。不少高校还就体育课程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创新,使体育课成为其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
2体育课堂改革存在的不足
普通高校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堂的需求,都不同程度地对体育课堂进行了改革。将体育看分为基础课、选修课、综合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内容,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喜爱。这就表明体育课堂的改革仍存在一些不足。
2.1体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灵活性
目前许多高校进行的体育课堂改革,讲体育课程分为基础课、提高课、选修课和理论课等内容,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基础课和理论课,让学生对大学体育的内容进行了解。基础课又分为太极拳、排球课、篮球课等内容,从整体看来体育基础课程内容挺丰富的,但对于那些本身对这几项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就使得他们这一学生课堂氛围不高,甚至于出勤率都很低。还有就是一个学期的大学体育课只有18节,本身就不多,再加上下雨下雪,场地等多方面原因,一个学期也就只有14、15节课能如期开展,这样短的时间却要同时在期末考核时参加这三四项内容的考试,对学生来说算是一项比较难完成的任务。大二开设选修课,但由于目前高校扩张,教学资源的缺乏紧张,使得选修课有些没能大规模的开展,只是在班级里边开展,由此引发的有些选修课人数不够未能开展,和选修课内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严重挑战。
2.2课程设置的内容缺乏创新性
高校体育课堂的改革基本方向和改革内容大部分是一致的,有些高校存在照搬照抄别的高校体育改革内容的现象。高校体育改革内容缺乏创新性,全国范围内高校的体育改革方向呈现基本一致的现象。各大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制定出符合本校校情的体育课堂内容,既能显出自己的特色,还能就不同地方学生的体格做出合乎健康的考评方法。例如靠近水域的大学可以在体育课程中添加游泳内容,游泳相对于跑步、篮球、足球来说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游泳这样的体育课堂能为传统体育内容添加一丝活力,而且更能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黑龙江,吉林等东北高校也可在体育教学中添加滑冰、滑雪等内容。这样的改革不仅能为东北死气沉沉的冬天赋予一些活力,而且也更为本地的学生所接受。在建设综合型、富有特色的大学中,也能做出一些贡献。
3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改革方法的现状的反思
近年来,大刀阔斧的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来体育课堂的课程种类单调,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出勤率太低等问题,但是改革方案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样的情况引发了我们深刻的反思。体育课堂改革方案的实践,表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仍然不是很高,这样看来,改革方案在制定过程中一定存在一些问题,而具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具体还要看高校的努力,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3.1提高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性
高校体育课程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富有激情与活力的特性,以及不同个性的特点,要求体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丰富多样。性别、年龄、所居住环境的不同,都会使得大学生在兴趣方面存在着差异,更加要求了体育改革要向多样性发展。所以,体育选修课程的类型应该有所增加,选修课的丰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第体育课程的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课程的教学,则会从根本上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则更有利于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还可以引进外国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猎奇的好奇心,进而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的体育课程可以分为必修、选修的课堂内容类型和课外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选修课,扩大他们的选择范围,提高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意识,并在体育锻炼中收获自己的知识。
3.2转变体育理念
原来死板的体育教学可能伤害到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一种挫败感,甚至是厌恶的情绪。各个高校应该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实行快乐体育,娱乐体育等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愿的参与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变逼迫式、任务式、要求式的体育教学变为自主式、积极式、兴趣式的教学。避免学生群体中出现对体育课的厌烦和讨厌的情绪,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自主地、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度过体育课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想要通过体育锻炼延年益寿的思想也普遍开来。高校应该营造一种健康体育的氛围,为我国培养出强健体魄的未来接班人。对于体能测试结果比较差的学生可以集中起来,学,针对他们的身体素质设计适合他们的体育锻炼方案,增强这群弱势群体的体质,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信的体育心态,并在体育训练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3.3体育场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
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体育锻炼,高校应该完善自己的体育锻炼器材和场地。体育设施能够形成人人都拥有,人人都使用的局面。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而且大家还会逐渐形成保护体育设施的习惯和责任意识。还可以研发新型的体育设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设计,方便教师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创新能力。
3.4体育老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体育老师可以改变原来单调,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采取一些个性化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比如语音、眼神、动作和服饰可以富于变化性和生动性,更好的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另外,传统考勤式的平时成绩不仅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反的更容易使得学生形成只报道,不上课的现象,出勤率高,课堂气氛缺特别散漫。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或者游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巩固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
4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